新税法税率十篇

时间:2023-09-04 17:12:53

新税法税率

新税法税率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所得税 税收优惠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倾斜较多,其企业所得税税率可减按15%征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15%优惠税率减免税额较多,受到了各企业的广泛关注,鱼龙混杂的高新技术企业便充斥于市场,致使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征管工作愈发严格,企业难以享受税收优惠。

一、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税收优惠发展历史和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需经过国家机关认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为鼓励企业发展先进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较多税收优惠,例如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增值税超3%税负返还等。这些税收优惠的享受对企业有诸多要求,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工作也主要依靠地方,各地政策之间差别较大。例如有的地方要求享受税收优惠必须在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注册办公;有的地方要求企业必须以高新技术产品而非服务为主营业务等。这些均导致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效果不突出,国家科技进步不明显。

2007年至2009年,为配合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和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的通知》(国发[2007]40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362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70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985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3号)等文件,对高新技术企业享有所得税优惠税率重新进行了规定。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我国也出现了财政收入不足、税源紧张的现象,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不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仍然享有了15%的减免税率。国税总局、审计署为此多次派出审计组,对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开展专项审计,已有许多企业被取消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2010年,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审核更加严格,专项审计更加频繁,审核也从财会、税务等方面延伸到了专利、业务、研发等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难度增加。

从有关规定来看,高新技术企业若享受15%所得税优惠税率,主要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第二,产品或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第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第四,企业为获得除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或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一定的要求。具体来说,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 5 000万元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6%;在5 000万元至20 000万元之间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4%;在20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第五,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第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即对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成长性指标四项指标采取加权记分方式,指标权重分别为30%、30%、20%和20%,结果需达到70分以上。此外,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分类及对每项列支的内容、归集方法等也有明确规定。

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般情况下,能够申请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企业均为优质企业,能够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部分硬件条件,仅在某些个别方面或操作层面上存在不足,而这也是审计署和税务局开展专项审计的审点。当前实施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成果记录

享受税收优惠需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研究开发,具有将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转化为产品和收入的能力,形成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其中,专项审计最重视其中的开发环节。但是,目前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的组织实施较弱,片面的关心收入而忽视了科研,科研项目较少且科研过程缺乏人事考勤、研究开发过程等记录,科研成果应用较少,导致公司在审核时缺乏足够的基础材料。

同时,部分公司虽然开展了科研项目,但研究开发活动与未来收入不直接相关,且未对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记录;研究开发活动不产生成果;研究开发费用核算不健全,未在财务账册中单独归集;研究开发费用内容核算不准确,部分研发费用在成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中列支等。而科研项目立项和研究开发费用归集往往是高新技术企业审查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二)缺乏核心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与收入的关联性

有关规定要求高新技术企业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核心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复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独占许可权利,要求具有排他性。目前,部分企业核心知识产品较少;部分企业核心知识产权不具备排他性,常与其他企业共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不具备创新能力,容易被裁定为不符合资质要求。

此外,为配合管理办法的实施,科技部印发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要求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属于该领域范围内,且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要求与高新技术产品、著作权、专利权相对应。目前,许多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仅为了申请而申请,与企业的收入关联和对企业收入贡献不大,因此企业的成长性也不大。这不符合政府部门当初设立高新技术企业的初衷,也较容易被裁定为不符合资质要求。

(三)忽视细节考核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应按照指引的要求进行复核,并规定了详细的复核内容。有的企业对于一些细节内容不重视,容易出现被否定的情况。例如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一年需至少在企业从事开发研究工作183天以上,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成长性指标等方面容易被企业忽视,而一旦出现低于70分的情况便无法通过资质复核。

三、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措施和方法

(一)申请认定和维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企业需向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国税部门、地税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加盖公司公章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司公章的税务登记证复印件,近三年的财务审计报告,针对研发费和上年度的技术性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的材料清单,加盖公司公章的知识产权证书复印件(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相关证书),与RD表一致的立项报告,研发投入核算体系――财务制度,与科研机构签订的产学研合同,设立的研发机构和设施、设备清单(附购买设施和设备的发票及合同),最近三年的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文件,附带社保、劳动合同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公司科技人员花名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资料(清单、合同、产品质量检验证书等),公司的资质,获奖证明材料等。取得四部委联合的证书后,即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此后,每年需进行复核以维持该资格,可向科技部门进行申请,复核通过后即可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二)组织和实施研究开发项目立项工作

企业需在统一安排下,拟定研究开发项目实施计划,编制研究开发费用预算,向科技部门提出申请,进行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工作。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也是进行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必要程序之一。立项通过后,企业应组织研究开发部门开展研究工作,记录研究开发过程。由人资部门负责记录开发人员的考勤、报酬支付等,包括参与人员的名单、工作时间和内容,工资和奖金标准,社保缴纳情况等。策划部门负责关注研究开发项目的整体进度,确保按照预计进度实施开发项目,如果出现项目延期则需履行报备手续。研究开发项目部门负责实施开发,记录开发过程和结论,包括使用的设备软件名称和时间、开发的关键技术和成果等。针对项目需委托给大学、科研机构的情况,应负责控制项目实施效果并形成记录。财务部门负责确保研究开发的财务资源,支付研究开发费用,进行研究开发费用专项核算,尤其应注意在财务账册中按项目单独归集研究开发费用。对于企业使用的财务核算系统比较特殊而无法在其中按项目归集的情况,应在财务账册中按科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并另建立备查账簿按项目核算研究开发费用。

(三)研发成果利用和推广

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形成的成果应予以推广和利用。一方面,应组织办理专利、著作权、高新产品证书的申报,争取取得尽量多的核心知识产权,并使得核心知识产权对今后的收入取得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研究开发成果的推广工作,将研究开发成果形成产业,取得营业收入,实现企业盈利的不断增长。

新税法税率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税务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

1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旧企业所得税法的区别

1.1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小企业征收的税率比旧企业所得税法征收的税率低,并且新税率的档次也比原税率的档次少

以前对企业即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征收的所得税税率一般为33%,旧税率档次过多导致了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实际应缴纳的税款和名义税率有较大的差距,新企业所得税法为解决这个问题统一了税率,将把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确定为25%,并为照顾一些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制定了照顾性的税率,为20%。

1.2新法扩大了税收优惠的范围对于税收优惠政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很多方面都作了调整,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小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鼓励了中小企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充分发挥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的变化

新企业所得税法较旧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税前扣除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等方面。新企业所得税法为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力度,规定如果企业发生研发费用,就可以用企业实际花费的研发费用的15%抵扣企业当年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而以往的税法对于研发费用扣除的数额则要根据企业研发费用的增长幅度来定。

1.4新法统一了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为企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统一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旧税法则是以内资企业是否独立核算作为纳税人的判定标准。新法为避免重复征税,在征收范围内去除了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同时在征收范围内又增加了取得经营收入的单位和组织,较旧法考虑得更加完善、全面。

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2.1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新企业所得税法适当降低了税率,在总体上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我国新税法定的25%的税率,在目前国际上处于中下水平,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由于减少了对外资企业征收的税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我国进行投资,也提高了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新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据实扣除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新税法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净所得来衡量企业的税收负担能力,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2.2提高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并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也进行了统一,在以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和国内资金充足为基础的条件下,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所得税制度,对各类中小型企业的税收制度进行了整合,对中小企业所得税负担和政策待遇水平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增强了我国税法的稳定性、透明度与灵活性,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利于在同一税收制度平台上中小型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公平的竞争,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机会,使中小企业在现在经济环境下能够顺利发展,并可以迎接来自国内与国际的更为激烈的竞争。

2.3税务局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有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新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我国的税务机关对办事程序开始注重起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新法施行后,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意识到税法发生了变化,了解了自己所应该享受的权益,并利用新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新税出台之后,税务局对中小企业的罚款也比以前慎重多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问题

首先,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均以法人为单位纳税,并且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法,而其他形式的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后,其投资者还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中小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进行合理避税。

其次,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低于原来的33%的税率水平,并规定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为20%,需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为15%,因此中小型企业应降低较少部分利润,把盈利水平控制在微利企业标准内,并争取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以获得享受低税率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利。

再次,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以及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因为一些符合条件的股票、债券以及国债等不仅可以免除所得税,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因此中小企业在考虑对外投资方式时,可以对一些符合条件的股票、债券以及国债进行投资选择。

最后,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购置用于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以及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企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一些可以享受过渡期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应在过渡期内尽量做大利润,来享受最大限度地税收优惠,并且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政策应着重向产业方向转变。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应熟悉新法有关反避税的规定,以进行合理避税。

4 总结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操作性、明确性还不太够。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主要由行政机关来处理具体的实施问题,在立法上提高了效率,但需要制定大量的配套法规来补充新税法中较简略的规则,而制定这些规则较为复杂,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张美中.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2][美]迈伦?斯科尔斯等着,张雁翎主译.税收与企业战略筹划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唐腾翔,唐向.税收筹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3.

新税法税率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税务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

1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旧企业所得税法的区别

1.1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小企业征收的税率比旧企业所得税法征收的税率低,并且新税率的档次也比原税率的档次少

以前对企业即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征收的所得税税率一般为33%,旧税率档次过多导致了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实际应缴纳的税款和名义税率有较大的差距,新企业所得税法为解决这个问题统一了税率,将把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确定为25%,并为照顾一些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制定了照顾性的税率,为20%。

1.2新法扩大了税收优惠的范围对于税收优惠政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很多方面都作了调整,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小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鼓励了中小企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充分发挥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的变化

新企业所得税法较旧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税前扣除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等方面。新企业所得税法为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力度,规定如果企业发生研发费用,就可以用企业实际花费的研发费用的15%抵扣企业当年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而以往的税法对于研发费用扣除的数额则要根据企业研发费用的增长幅度来定。

1.4新法统一了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为企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统一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旧税法则是以内资企业是否独立核算作为纳税人的判定标准。新法为避免重复征税,在征收范围内去除了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同时在征收范围内又增加了取得经营收入的单位和组织,较旧法考虑得更加完善、全面。

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2.1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新企业所得税法适当降低了税率,在总体上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我国新税法定的25%的税率,在目前国际上处于中下水平,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由于减少了对外资企业征收的税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我国进行投资,也提高了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新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据实扣除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新税法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净所得来衡量企业的税收负担能力,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2.2提高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并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也进行了统一,在以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和国内资金充足为基础的条件下,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所得税制度,对各类中小型企业的税收制度进行了整合,对中小企业所得税负担和政策待遇水平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增强了我国税法的稳定性、透明度与灵活性,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利于在同一税收制度平台上中小型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公平的竞争,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机会,使中小企业在现在经济环境下能够顺利发展,并可以迎接来自国内与国际的更为激烈的竞争。

2.3税务局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有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新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我国的税务机关对办事程序开始注重起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新法施行后,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意识到税法发生了变化,了解了自己所应该享受的权益,并利用新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新税出台之后,税务局对中小企业的罚款也比以前慎重多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问题

首先,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均以法人为单位纳税,并且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法,而其他形式的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后,其投资者还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中小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进行合理避税。

其次,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低于原来的33%的税率水平,并规定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为20%,需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为15%,因此中小型企业应降低较少部分利润,把盈利水平控制在微利企业标准内,并争取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以获得享受低税率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利。

再次,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以及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因为一些符合条件的股票、债券以及国债等不仅可以免除所得税,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因此中小企业在考虑对外投资方式时,可以对一些符合条件的股票、债券以及国债进行投资选择。

最后,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购置用于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以及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企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一些可以享受过渡期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应在过渡期内尽量做大利润,来享受最大限度地税收优惠,并且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政策应着重向产业方向转变。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应熟悉新法有关反避税的规定,以进行合理避税。

4 总结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操作性、明确性还不太够。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主要由行政机关来处理具体的实施问题,在立法上提高了效率,但需要制定大量的配套法规来补充新税法中较简略的规则,而制定这些规则较为复杂,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张美中.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2][美]迈伦•斯科尔斯等著,张雁翎主译.税收与企业战略筹划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唐腾翔,唐向.税收筹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3.

新税法税率篇4

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届时,我国境内企业都将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25%。对于内资企业而言,所得税税负将得到减轻;对于外资企业和享受优惠税率的企业来说,所得税税负将略有上升。由于新税法对享受优惠税率的企业采取了过渡性措施,所以,税率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不会很大;而且,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新旧税法的过渡期进行所得税方面的税收筹划。

与收入有关的筹划

对于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等营业收入,实行新税法后税率提高的企业,可以创造条件提前确认收入,将利润体现在2007年;实行新税法后税率降低的企业,可以创造条件延迟确认收入,将利润体现在2008年。

如某房地产企业现享受优惠税率15%,实行新税法后将执行25%的税率。有一开发项目,原预计2008年1月才能竣工办证交房,并确认销售收入。如果能够通过与施工单位协商,加快施工进度,赶在2007年12月底办证交房,该房地产企业就能够通过税收筹划少缴相当于利润总额10%的所得税。如果该房地产企业实行新税法后税率从33%降低到25%,则应该反向筹划,将预计在2007年底办证交房并确认收入的项目,推迟到2008年办证交房并确认收入,同样可以通过税收筹划少缴相当于利润总额8%的所得税。

对于转让财产收入、接收捐赠收入等其他收入,企业可以通过与受让方、捐赠人协商,通过提前或延迟转让或接受的时点,来获得税收筹划的收益。

如甲企业实行新税法后,税率从33%降低到25%,现有一机器设备拟转让给乙企业,甲企业就可以与乙企业协商,将机器设备先租赁给乙企业,等到2008年再进行出售,将出售机器设备的收入推迟到2008年确认,通过税收筹划少缴相当于转让收益8%的所得税。

与成本费用有关的筹划

在人工成本方面,实行新税法后税率提高的企业,可以将人工成本中的年终奖或年底双薪延期发放;实行新税法后税率降低的企业,可以提前发放年终奖或年底双薪。

如某企业实行新税法后税率从33%降低到25%,就可以通过税收筹划,将原来准备在2008年2月份发放的年终奖,提前到2007年底发放。通过这样的筹划,企业节约的不仅是年终奖这部分人工成本的所得税,还有按照这部分人工成本提取的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的所得税。

另外,实行新税法后,内资企业的人工成本可以像外资企业一样全额在所得税前抵扣,对于那些人工成本超出计税水平的内资企业,也可以通过税收筹划,找到一个由于税率变化少缴所得税和不能税前抵扣多缴所得税的平衡点,通过合理发放年终奖达到合理避税的目标。

而在修理费用等非经常费用方面,实行新税法后税率提高的企业,可以将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非经常费用,如修理费用等推迟发生;实行新税法后税率降低的企业,可以提前开展产生非经常费用的活动。

如某企业实行新税法后税率从15%提高到25%,该企业的厂房已使用10年,原计划于2007年下半年进行修缮,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该企业可以将厂房修缮推迟到2008年上半年,通过税收筹划可以节约相当于维修费用10%的所得税。

其他经营活动的税收筹划

其他经营活动的税收筹划主要是指对企业转让股权、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活动产生的收益的筹划。同样,这些活动只要能够相机推迟或提前,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税率变动的情况,在新旧税法过渡时期进行税收筹划,节约所得税支出。

新税法税率篇5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缩小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筹划的空间

    在传统的企业所得税筹划中,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筹划的空间有三个

    1、企业身份优惠的筹划空间.由于过去生产性外资企业、福利企业等具有特殊身份的企业可以享受减免税以及低税率的优惠,因此企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通过嫁接或改变身份来谋取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上述优惠政策,由通过改变企业身份就能享受税收优惠的筹划空间已经不复存在

    2、新办企业优惠的筹划空间.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新办的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的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一免一减半",以及新办的从事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等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利用不停地新办、关停、再新办企业的方法规避企业所得税.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上述优惠政策,因而这一筹划途径已经封堵

    3、地域性优惠政策的筹划空间.如"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或者设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规定,且生产经营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还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已经取消上述优惠.由于这些地域性优惠政策的取消,原来仅靠在特定区域成立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包括通过打擦边球、贴上高新技术企业标签就能获取税收优惠的筹划空间已经压缩

    虽然上述三个筹划空间已经关闭或压缩,但并不意味着利用税收优惠进行筹划就没有了空间.总体来看,新企业所得税法构筑的税收优惠体系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筹划时,必须将视角从投资地点的税收筹划向投资方向的税收筹划转变.如:农、林、牧、渔业项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项目,符合条件的微利企业,以及符合条件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等等.如果企业有条件及时转变筹划方向,一个新的筹划空间必将被打开

    另外,《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原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新税法施行后继续按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的优惠办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优惠期限从2008年度起计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继续执行.与此同时公布的《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表》还显示,涉及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具有行政法规效力的文件有30项,这些优惠主要是此前的一些区域优惠和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等.通知还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其中,享受企业所得税15%税率的企业,2008年按18%税率执行,2009年按20%税率执行,2010年按22%税率执行,2011年按24%税率执行,2012年按25%税率执行;原执行24%税率的企业,2008年起按25%税率执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与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的优惠政策是存在交叉的,由企业选择最优惠的政策执行,不得叠加享受,且一经选择不得改变.上述规定事实上还是给了这类企业一定的筹划空间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扩大了成本费用的筹划空间     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是决定企业税负的两个要素,在收入确定的前提下,税前可扣除成本费用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如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计税工资的扣除标准,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准予在税前扣除".又如统一和部分提高了广告费扣除标准,"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这些规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将产生不同的影响,税收筹划的效果是不同的

    新企业所得税法以公司法人为基本纳税单位,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机构不是独立纳税人.如果企业把设立在各地的子公司改变成分公司,使其失去独立纳税人资格,就可以由总公司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各分公司间的收入、成本、费用可以相互弥补,实现均摊,就可以避免出现各分公司税负严重不均的现象,尤其是当集团公司中各子公司有亏有盈时,这种方法更为有效.新企业所得税法还统一了加速折旧的规定,为设备更新频率较快的企业提供了筹划空间.但是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业务招待费、大修理支出费等的规定使原来的筹划思路受到了限制,纳税人必须对原有思路进行调整

    总之,成本费用的税收筹划涉及面广,筹划技术要求高,企业需要准确把握税法的规定,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顺利实现成本费用的最大化扣除

    三、国际税收筹划将成为焦点

    首先,外国投资者到我国投资已经有近20年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投资模式和税收筹划安排,但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迫使这些企业必须重新考虑投资方式和税收安排;其次,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国际税务筹划也在情理之中.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外资企业的税负会有所增加,而税负增加是投资者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动因.尤其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纳税人和预提所得税的规定,会直接推动企业进行新的税收安排和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居民企业的概念,规定中国的居民企业需要就其全球所得在中国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对于居民企业的判断标准,由过去单一的"登记注册地标准"改为"登记注册地标准"和"实际管理控制地标准"相结合,即: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都将构成中国的居民企业.如果企业不想成为中国的居民企业,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仅在境外注册即可,还必须确保不符合"实际管理控制地标准".这一变化对于在外国注册、但实际按税法规定属中国资本控制的企业,特别是"返程投资"的企业至关重要,必须重新审视

    另外,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预提所得税由10%税率提高到20%税率,同时,取消了外国投资者从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免征预提所得税的政策,直接影响到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利润和将来投资退出的税负.预提所得税的增加,迫使投资者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其中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国际税收协定进行筹划.目前,我国已与80多个国家签订了税收协定,投资者应该关注这些协定并进行恰当的投资安排,因为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外国政府订立的有关税收的协定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依照协定的规定办理.而在一般的税收协定中,预提所得税的税率不超过10%.也就是说,投资者选择在与中国签订有税收协定并且预提所得税的税率较低的国家登记注册企业,再由该企业对中国进行投资,就可以有效规避较高的预提所得税税负

    四、转让定价的税收筹划要三思而后行

    转让定价是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的策略,虽然其目的主要是实现其全球的经营战略和逃避有关国家的外汇管制,但实际上转让定价已成为跨国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手段.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取消以及外资企业税负的增加,将进一步刺激企业通过转让定价规避税负.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之前,进行转让定价安排的主要是外资企业,可以预见,内资企业特别是大型内资企业集团,开展转让定价筹划的会越来越多.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而按以前规定,如果被投资方适用的税率低于投资方,则投资方分回的股息、红利需要补税.此条规定为居民企业通过转让定价安排将利润转移到适用低税率的关联企业,从而有效地减轻企业集团的总体税负提供了筹划通道

新税法税率篇6

一、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税收政策尤其是优惠政策已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窄、优惠手段单一、优惠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增值税、所得税和税收管理服务等方面,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行增值税税制对中小企业存在的歧视和限制

现行增值税税制把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且规定从1998年7月1日起,凡达不到销售额标准(工业企业年销售额100万元,商业企业年销售额180万元)的纳税人,不管企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而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征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是: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经营上必须开具专用发票的,要到税务机关申请代开,而且只能按“征收率”填开应纳税额。这些政策不但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使购货方因不能足额抵扣进项税额而不愿购买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使占总纳税户80%甚至90%以上的小规模纳税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阻断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正常经济交往。增值税两类纳税人的界定标准不合理,把中小企业大量地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再加上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偏高(工业企业6%,商业企业4%),其税负远远超过一般纳税人。同时,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制,使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又加重了其税收负担,降低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这些都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极为不利。

(二)现行所得税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仍实行内外两套税法,对外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又是对大型企业优惠多,对中小企业优惠少。现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税负率约12%左右,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率约为25%左右,其中中小企业实际税负率则更高。这主要是以下税收政策规定造成的:

1.优惠税率仍然过高。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的减按27%优惠税率征收,在3万元以下的减按18%优惠税率征收。这一优惠税率仍然过高,而适用优惠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标准则定得太低,使得应予扶持的中小企业得不到照顾。

2.折旧年限规定不切实际。外资企业多是实行加速折旧,内资企业则限定过严,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磨损很快,折旧计算不予照顾,加重了税收负担。

3.扩大投资税负过重。外资企业获得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可返还已缴纳的部分企业所得税,而内资企业股东权益转增资本金还要再缴纳一道个人所得税,税负过重。

(三)现行税收征管政策中存在有碍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不设置账簿或账目混乱或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税务机关有权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但有些基层税务机关往往对中小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不管财务核算是否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办法,扩大了“核定征收”的范围。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第038号)中制定的“应税所得率”标准(工业,商业为7%~20%,建筑安装为10%~20%),也不符合中小企业薄利多销、利润率低的实际;有的甚至不管有无利润,一律按核定的征收率征所得税,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些基层税务机关甚至对税法已明确的“对乡镇企业征收所得税可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等优惠政策规定,也未能落实。这都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有碍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税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借鉴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在建立管理机构、加强政策指导、放宽金融政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扶持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一)美国

美国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创造了近,5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50%以上的劳动就业机会。联邦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采用了多种税收优惠措施:1.公司所得税最高税率已从46%降为33%,最低税率降为15%;2.美国《经济复苏税法》规定,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低到25%,资本收益税税率下调到20%;3.雇员在25人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的利润,可选择一般的公司所得税法纳税,也可选择“合伙企业”办法将利润并入股东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4.购买新的设备.使用年限在5年以上的,购入价格的10%可抵扣当年的应纳税额;5.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的科技税收优惠,企业可按科研经费增长额抵免税收;6.地方政府对新兴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一定比例地方税。

(二)法国

法国是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较多的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1.中小企业缴纳的公司所得税的附加税2003年起已全部取消;2.中小企业用一部分所得再投资,这部分所得可减按19%的税率征收公司所得税;3.新办小企业在经营的前4年非故意所犯错误,可减轻税收处罚,并可适当放宽缴纳的时间。

(三)日本

1963年日本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对研究开发型中小企业给予特别的税收优惠。日本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1.降低中小企业的法人所得税税率,对资本额在1亿日元以下,而年度应税所得额在800万日元以下的,税率降为28%(大企业的税率为37.5%);2.对试验研究费用超出销售额3%的中小企业和创业未满5年的中小企业,实行设备投资减税;3.对中小企业机器、设备给予特别折旧,对工业用自动机械、数控制造机械等,可就购置成本的7%抵免所得税(但抵免金额最高不得超过当年应纳税额的20%),或采用初期折旧32%;4.准予中小企业设置“改善结构准备金”,不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四)英国

英国为了给利润少的小企业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2000年4月起,年利润不足1万英镑的公司,所得税适用10%的优惠税率。

(五)韩国

韩国于1996年颁布《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明确规定了若干促进中小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1.新创办的中小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二减半”(前3年免税,后2年减半征税);2.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减免所得税、财产税及注册税;3.中小企业购进机器设备按购进额的30%抵免所得税;4.中小企业因债务人的欠款而陷入困境的,政府为其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

各国对中小企业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虽不相同,但经过比较分析可总结出其具有的共同特点:

1.通过立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世界各国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可观的生产总值。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来制定税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税收优惠提高到法律层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税收优惠政策内容比较系统。多数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贯穿了中小企业创办、发展、再投资、科技开发、甚至联合改组等各个环节,也涉及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多个税种,内容比较系统。

3.税收优惠手段灵活多样。多数国家采用定期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投资抵免、亏损抵补等多种税收优惠措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创办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企业,税收优惠很多很细,使不同类型的各种企业都能得到税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三、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应定位于保护中小企业的生存,而且应定位于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同时通过完善税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改进税收征管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优”的方向发展,生产出更多的“新、精、特、优”产品;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经营,安排更多的社会就业人员;指导中小企业搞好社会化分工协作,实现市场功能互补、产业结构合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一)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改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和管理办法,是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健全增值税运行机制急待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1.扩大一般纳税人征收范围的比重。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生产资料的中小企业,处于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为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凡生产场所比较固定、产销环节便于控制、能按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要求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的,都可核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中小企业从事商业经营年销售额未达到180万元标准的,如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经批准也可核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型企业对会计核算暂不健全的,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税务部门组织培训等方式,帮助提高其会计核算水平。还可借鉴国外的通常做法,小型企业在达到一定条件后,允许其自行选择纳税办法,可改按一般纳税人计算纳税。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征收比重,适当缩小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范围,拓宽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覆盖面,才能真正革除增值税税制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和限制。

2.进一步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国家税务总局已采纳各地的调研建议,从2003年1月1日起提高了销售货物和服务业务的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照顾;但现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征收率仍然显得过高。对部分确无记账能力仍需按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的小型企业,也应该进一步调低增值税征收率,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减轻他们的税收负担。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可以调低为4%;商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可以调低为3%;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有利于缩小增值税两类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差距,促进小规模纳税人生产经营正常健康发展。

(二)改革现行所得税税制,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目前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或法人所得税法的条件已成熟,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在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时,应充分体现税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1.降低中小企业的优惠税率。顺应国际上多数国家相继调低所得税税负的趋势,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也应适度调低,可以降低到24%或25%,其中对困难较多、利润较少的中小企业,应继续制定优惠税率,并提高适用优惠税率的所得额限额标准。具体建议是:年应税所得额未满10万元的中小企业,可适用10%的优惠税率;年应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上未满20万元的中小企业,可适用15%的优惠税率,以扶持中小企业中积累较少、扩大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放宽税前费用列支标准。两税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税前费用列支标准,原则上应向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税前费用列支标准靠拢,彻底消除对内资企业的限制,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改革的重点是:(1)取消“计税工资”的不合理规定,改按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全额税前列支;(2)取消对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的限额,准予税前列支;(3)取消只准按国家银行贷款利率标准列支利息的限制,对不违反现行法规的融资利息支出,都应准予据实税前列支;(4)取消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只限于国有、集体企业的限制,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同样享受,以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小企业也必须不断更新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4.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税收优惠应改变现行的以地区优惠、经济性质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改为以产业倾斜为导向的优惠;优惠形式也要多样化,由单一的直接减免税,改为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优惠形式,并应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优惠范围。重点是采取以下税收优惠措施:(1)继续保留对安置待业人员、安置下岗职工、安置残疾人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2)适当扩大新办企业定期减免税的适用范围,不要仅限于部分第三产业可以减免,对生产领域新办的中小企业也可给予定期减免税扶持;(3)给予用税后利润进行再投资的中小企业按一定比例抵退税的支持;(4)准许企业投资的净资产损失,从应税所得额中抵扣;(5)准许个人独资和合伙经营的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选择一个税种纳税。选择按企业所得税纳税的,对其按规定支付给股东的股息,允许税前列支;选择按个人所得税纳税的,股东应得的股息、红利,并入股东个人所得征税,避免重复征税,以体现对小企业的关怀照顾;(6)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授权市县人民政府给予定期减免税照顾。

新税法税率篇7

据统计,1381家公司中,所得税税率为33%的有654家,占比为48%;税率为15%的公司有549家:另有178家公司享受各种优惠税率;剩余公司有的是免税为零,有的是先征后返,有的未披露。

654家税率为33%的公司中,剔除掉中报亏损的公司后,有650家公司。这550家公司,2006中报所得税总额为322.16亿元,净利润总额为691.81亿元,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683元。

如果按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规定的税率25%计算,则550家公司2006中报所得税总额为244.05亿元,降低了32%:净利润总额为769.91亿元,增加了11%: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873元,整体提升11.29%。

抵扣比例增加税基缩小

两税合并,除了税率将从33%降低到25%外,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可抵扣项目比例的增加也会给全体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正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税务协会副会长安体富表示,新税法在应纳税所得额的抵扣项目方面变化较大。主要是提高了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项目的计算比例,由此降低了内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即降低了所得税的税基。 安体富具体解释,此次抵扣项目的变化有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取消了内资企业的计税工资制度。目前,内资企业税前工资采取了训税工资制度,即每人每月标准为1600元,超过部分不能在税前扣除,相应的职工教育经费等都统一实行计税工资扣除。而取消该制度后,企业真实合理的工资都可以在税前掘实扣除,这就直接降低了所得税的税基,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税后利润。

国泰君安金融分析师伍永刚也表示,银行类薪水偏高的上市公司由于实行计税工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税率多高于33%,有些甚至超过了40%。可以估计,一旦实行新税法,此类公司将留下更多“真金白银”。

抵扣项目的第二个变化则是取消了对研发费用的抵扣条件。安体富介绍,目前的税法也允许在税前抵扣研发费用,但是附有条件,新税法则将取消条件限制,只要企业有研发费用,都可以按150%的比例来抵扣。

此外,所得税法草案还提高了广告、捐赠等项目的税前抵扣比例。

已享优惠公司需具体分析

除了不得高税率公司,两市之中还有不少公司享受着优惠税率,如深圳、上海浦东的一些企业,其中,税率15%的公司占到大多数。专家指出,对于该部分公司,两税合并对业绩的影响需根据其享受优惠税率的具体原因来具体分析。

安体富举例,如果单纯是因为其外资性质而享受优惠,那么在过渡期结束以后,将不能再有优惠税率;如果其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那么仍然能享受15%的优惠税率。

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则指出,对于实际执行优惠税率或者免税的上市公司来说,业绩在税收优惠执行期内没有多少影响,而如果优惠期满,因为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比原先的33%低得多,相对而言,仍然对公司有利。

行业受益冷暖不均

两税合并对上市公司整体是好消息,但是,具体到各个行业又是冷暖不均。

一般来说,传统行业、国家政策限制行业如银行、俐铁、酿酒、煤炭等相关行业的实际税负大多高于25%,其中不少上市公司都高于33%。研究人士指出,此类公司一旦执行新税率,行业业绩势必提高。

以酒类上市公司为例。泸州老窖2006年上半年所得税为9462万元,贵州茅台约3.38亿元,五粮液更是高达4.20亿元。山两汾酒有关工作人员就对表示,如果税率降低到25%,对公司肯定是个利好。资料显示,山西汾酒2006年上半年所得税约1.03亿元,公司实现净利润1.54亿元。 不过,对于行业实际税负接近25%的有关行业如造纸行业则影响不大,交通运输、医药生物、汽车等行业实际税负低于25%的行业,并不能享受两税合并的好处。不过,券商研究报告指出,对于上述行业内实际所得税税率高于25%的公司来说,将从中受益。

而税法向利技、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税收政策取向依然没有改变。安体富指出,新税法提高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范围。

按现行规定,只有在国家规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15%的优惠税率,而新税法则扩大了优惠范围,只要企业是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否在开发区内,都可以享受15%的优惠税率。

新税法税率篇8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 税率变化 递延法 债务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17条规定“当适用税率发生变化时,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但具体如何进行重新计量并没有详细阐述。笔者在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之前采用的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归纳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对该问题的处理。

一、递延法下所得税税率变化时的会计处理

递延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按历史税率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即在产生时间性差异的年度,按当期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认相关的递延税款;当时间性差异开始转回时,并不按照转回年度的当期税率,而是按照产生时间性差异年度的历史税率顺次结转原来确认的递延税款。因此在递延法下,当税率变化时,若发生在时间性差异的产生年份,则以现行税率乘以本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确认递延税款;若发生在时间性差异的转回年份,无需因税率变化对递延税款进行调整。

例1:A公司经认定是享受“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的软件企业。A公司于2011年、2012年免缴企业所得税,2013―2015年按25%的税率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A公司于2013年12月20日以82 500元的价格购进一台办公设备,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税法上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近年来A公司业绩平稳,每年税前利润均为50万元。2014―2018年时间性差异如表1所示。

各年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14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16 500)×12.5%=60 43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62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0 437.50

递延税款 (16 500×12.5%)2 062.50

(2)2015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3 300)×12.5%=62 08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62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2 087.50

递延税款 (3 300×12.5%)412.50

(3)2016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4 620)×25%=126 15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577.50

递延税款 (4 620×12.5%)57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155.00

(4)2017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948.75

递延税款 (7 590×12.5%)948.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897.50

(5)2018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948.75

递延税款 (7 590×12.5%)948.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6 897.50

由上可见,2014年、2015年为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年份,因此确认2014、2015两个年度的递延税款均采用当年适用的税率12.5%。自2016年起,时间性差异开始转回,递延税款也开始反方向转销。由于这时的税率仅与以前产生暂时性差异年度的适用税率有关,因此尽管2016年所得税税率已经变为25%,但仍按照以前的税率(即12.5%)转回时间性差异,只有计算当年的应交税费时才使用当年的适用税率。

经分析可以看出递延法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因此在结转前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时采用的是历史税率,这虽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同时也违背了会计信息应符合的及时性与相关性质量特征。因为如若此时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由于仍采用历史税率转回以前年度的递延税款,现行税率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能及时准确地体现出来,这就造成转回年度期间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之间无法进行配比。另外,递延法下,由于一直采用历史税率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进行调整,这使得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不能真正代表企业未来期间的税款抵减权利或应付税款义务,因此递延法下计算的递延税款并不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也不能作为企业的一项真正的资产或负债。由此可见递延法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

二、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税率变更时的会计处理

利润表债务法是基于“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导向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它强调税前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在发生当期的合理配比。因此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采用的是现行税率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而不是按照历史税率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递延法的不足。当税率发生变动时,递延税款由下列公式计算得出:递延税款=本期时间性差异确认的递延税款±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对递延税款的调整额。其中对递延税款的调整额=前期累计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现行税率-历史税率)。

例2:承例1,根据利润表债务法对上述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1)2014年、2015年的会计处理同例1步骤(1)、步骤(2)。

(2)2016年。由于2016年所得税适用税率由12.5%恢复至25%,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确认的递延税款=4 620×25%=1 155(元),由于时间性差异在该年发生反转,因此确认的递延税款应为借方发生额。但本期由于税率变动增加,应增加的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为(16 500+3 300)×(25%-12.5%)=2 475(元)。二者的综合结果为确认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1 320元(2 475-1 155)。应交所得税=(500 000+4 620)×25%=126 15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7 4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155

递延税款 1 320

(3)2017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000.00

递延税款 (7 590×25%)1 89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897.50

(4)2018年。会计处理同本例步骤(3)。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润表债务法和递延法在税率没有发生变动的2014年和2015年的会计处理完全相同。在2016年税率发生变动时,利润表债务法不但需要对本年的时间性差异按照当年的新税率计算递延税款,还要按照税率变动的幅度对以前累计的时间性差异进行调整。二者的配合成为该年的递延税款的发生额。税率变更年度之后,利润表债务法下的递延税款完全按照当年的适用税率进行计算。

但是利润表债务法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由于收入、费用和利润都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只能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活动,这就导致利润表债务法下更关注企业短期的收益,而无法以长远的眼光宏观看待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也就不能客观地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定。同时依托于“收入费用观”的利润表债务法,是对企业本期实际取得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其差额确认为时间性差异,如果企业持有本期尚不能实现的收益,比如对于那些存在合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等特殊事项的公司来说,有些交易的收入和费用配比后的差额并不能完全归属于利润表债务法定义下的时间性差异。这就会产生会计核算上的“真空地带”,因此利润表债务法核算范围并不全面。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税率变更时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与利润表债务法相同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现行税率转回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但相比于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立足于“资产负债观”,即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金额大小,确认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进一步确认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通过将其与当期应交所得税比较,倒挤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尽管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在税率变动时,应对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但是鉴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科目属性,其余额是可以结转下期的。因此笔者认为采用下列公式,可以轻松地完成税率变动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初余额。其中期末余额按照未来期间适用的税率计算,期初余额按照原税率计算,因此借助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的轧差,将税率变动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包含在本期发生额中。

例3:承例1,根据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上述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1)2014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16 500)×12.5%=60 43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62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0 437.5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6 500×12.5%-0)2 062.50

(2)2015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3 300)×12.5%=62 087.5(元)。

借:所得税费用62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2 087.5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9 800×12.5%-2 062.5)412.50

(3)2016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4 620)×25%=126 15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7 4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155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 180×25%-2 475)1 320

(4)2017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000.00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7 590×25%-3 795)1 89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897.50

(5)2018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0-1 897.5)1 89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897.50

由上可见:(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税率发生变更时,各年度的会计处理结果完全相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强调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资产和负债是存量的概念,因此暂时性差异能够反映在未来期间因其所造成现金流入流出的情况,这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未来现金流量。并且在科目设置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利润表债务法下的“递延税款”细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方便企业核算的同时也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更准确的了解。(2)暂时性差异是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进行对比后产生的结果,不再是将本期实际取得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因此暂时性差异不仅包含时间性差异,也包含那些不归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所有暂时性差异。因此相比于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范围更为全面。

四、结束语

所得税会计准则集中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对所得税的处理,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税率变化的情况又进一步加大了该问题的处理难度。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都体现了债务法的处理理念,并且较递延法处理更为合理。借助本文归纳的“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处理思路,则可以大大简化实务中对该问题的处理,应加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S].2006.

新税法税率篇9

如果我们对过度消费会危害社会和人体健康的消费品、高能耗消费品等货物也实行较高的税率,那么增值税就不仅可以实现普遍征收,还具有保护环境、社会和人体健康,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产业结构等消费税的作用。如果将消费税与增值税合并计征,就将更为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与此同时,两税合并计征还可以简化征纳税的程序,进而满足现代西方税收原则中的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要求税制的设计要讲求效率,即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利用、经济运转三方面尽可能提高效率。具体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尽量减轻纳税人的超额负担;二是要尽量降低征收费用。而两税合并计征的原动力就是,要借助增值税成熟而先进的征收管理实现对消费税的计征,进而降低征收费用,减少偷、漏税行为,规避征税风险,增加财政收入,这恰恰达到了效率原则中要尽量降低征收费用的要求。两税合并计征将原来的两次纳税申报简化为一次,节省了纳税人的时间和精力,减轻了纳税人的超额负担,这也满足了效率原则中的另一个要求。

以上两个原则不仅是现代西方税收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原则。同时,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原则还包括财政原则和法治原则两项。顾名思义,财政原则是指设计税制要保证财政收入,法治原则是指要依法治税。通过两税合并计征试图增加财政收入,减缓通货膨胀,这是目前我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制定新的税法则是两税合并计征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

两税合并计征的征税范围与计征管理

通过两税的比较分析可知,我国增值税是根据年应税销售额和会计核算水平将纳税人分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进行征税管理,而消费税纳税人按纳税环节划分更便于征税管理。差异产生的原因是课征制的不同。消费税与增值税合并计征是建立在更为严谨的增值税征税管理基础上的,鉴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基本包含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只要将饮食业、商业、娱乐业举办的啤酒屋(啤酒坊)利用啤酒生产设备生产的啤酒纳入两税合并计征时的征税范围即可。但由于现行的消费税并没有将高档家具、高档住房和夜总会、酒吧、网吧等高档消费场所等纳入征税范围,存在着征税范围的“缺位”情况,那么,在两税合并计征时可适当扩大原有的征税范围。

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两税合并计征后的纳税义务人。特别地,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时,需要规定受托方是两税合并计征后的纳税义务人。

这也解决了两税在计征管理上不一致的问题。同时,现行消费税开征的目的主要是抑制不当的消费和调节产业结构,所以两税合并计征后,可增加对生产和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必须符合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否则不予生产经营的规定。这样就能规范产业和市场发展,严把应税消费品的质量关。

两税合并计征的税率与应纳税额计算

消费税与增值税合并计征采用增值税所适用的比例税率可减少两税合并计征后计算应纳税额和进行征管的麻烦。两税合并计征后在非应税消费品的税率和应纳税额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需要调整税率的适用范围,如对于馒头等关乎民生的日常消耗品,17%的比例税率确实较高,建议将此类货物划分到13%低税率的适用范围中。鉴于两税合并计征可能使财政收入短时期减少,在税改的前三年可以延续原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和出口零税率的税率结构。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之后,建议将基本税率和低税率适当调低,以减少通货膨胀给民众带来的不幸福感。

两税合并计征后应税消费品的部分不论在税率还是在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上都向现行增值税靠拢。首先就要将原来的消费税由价内税变更为价外税,若在原有税率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计算,那么税改将使得消费税税负略微加重,是否要调节税负主要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国家政策所决定。目前看来,是以抑制不当的消费和调节产业结构为主,所以在新税率的制定上暂不考虑消费税由价内税变更为价外税增加实际税负的因素。其次就是将原消费税税率的三种形式统一为比例税率,并与增值税的税率合并,做适当调节即可。最后将从价定额法和复合计征法统一为按从价定率法计算应纳税额,但注意要对一般纳税人采用税款抵扣制。

对于原适用比例税率的应税消费品,可以通过简单的税率叠加的方式初步制定新的税率,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即可。如一般纳税人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原增值税税率17%,消费税税率5%,两税合并计征后的新税率为22%(17%+5%),如果此时国家希望减少一次性筷子的需求量,就可以上调其税率,具体调整的方向和幅度都与实际需要挂钩。

对于原适用定额税率的应税消费品,则可以通过原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单位税负与单价的比值初步制定新的税率,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如一般纳税人生产的甲类啤酒,若每吨出厂价为5000元(不含增值税,下同),那么一吨甲类啤酒原增值税税负为850元(5000×17%),原消费税税负为250元(甲类啤酒适用250元/吨的消费税税率),两税合计为1100元,这样两税合并计征后的新税率则为22%(1100/5000×100%),此时国家也可调节税率,具体调整的方向和幅度与实际需要挂钩。对于原适用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的应税消费品,也可以通过原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单位税负与单价的比值初步制定新的税率,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如一般纳税人生产的白酒,若每斤单价为100元,其原增值税税负为17元(100×17%),原消费税税负为20.5元(100×20%+0.5),两税合计为37.5元,那么两税合并计征后的新税率为37.5%(37.5/100×100%)。

税率调节方法同上。那么,当一般纳税人生产的是应税消费品时,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就统一适用如下基本公式: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那么之前“对于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应税消费品(范围仅限11个方面)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准予按当期生产领用数量计算扣除已纳税额”的规定就可以取消,只要是从一般纳税人处购买的应税消费品,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载明的税额即可抵扣,对于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同样适用,只是进口应税消费品提供的是海关专用缴款书。

在现行税制下,消费税并没有给小规模纳税人特别的照顾。那么在制定新的征收率时,我们可直接将据原增值税的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税负与据原消费税适用税率计算的消费税税负合计,除以应税消费品的价格,即可得出新的征收率。如小规模纳税人销售白酒,若每斤单价为100元,其原增值税税负为3元(100×3%),原消费税税负为20.5元(100×20%+0.5),两税合计为23.5元,则两税合并计征后的新征收率为23.5%(23.5/100×100%)。那么,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是从价定率法,基本公式为:应纳税额=当期应税销售额×征收率。

两税合并计征的出口退(免)税政策

新税法税率篇1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5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普遍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为此建议,随着税收优惠政策的不断规范,创业板企业更需要强化自身盈利能力,以逐步化解因税收优惠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盈利不稳定性风险。

关键词:创业板 所得税优惠 估值效应

创业板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现状

自2009年10月创业板迎来第一交易日以来,创业板就以高发行价和高发行市盈率而备受监管部门、投资者和学术界的关注。根据对前五批共58家创业板企业的数据统计显示,第一批上市的28家企业发行价平均为25元/股,发行市盈率平均为57;第二批上市的8家企业发行价平均为29元/股,发行市盈率平均达到84;第三批上市的6家企业发行价平均为34元/股,发行市盈率平均为78;第四批上市的8家企业发行价平均为40元/股,发行市盈率平均达到89;第五批上市的8家企业发行价平均为31元/股,发行市盈率平均达到79;整体58家上市企业平均发行价达到30元/股,发行市盈率平均达到70。其中前50家上市企业首日的开盘价平均为45元/股,相对于发行价增幅达到50%。

对于创业板如此高的发行市盈率和发行后的高估值溢价,其背后的支撑因素值得深入研究,创业板作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创业板的拟上市公司又主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通常会得到主管机关或地方政府的诸多政策性照顾,所得税优惠是其中最重要的照顾性政策之一。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创业板前58家企业的招股说明书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有57家上市公司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占到总体样本的98%。同时,根据2007年3月通过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由此2008-2009年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达到46家,占到总体样本的80%。可见,创业板企业普遍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

本文以目前上市的58家创业板企业2006年以来的所得税优惠为研究主题,分析创业板企业所享受到的所得税优惠以及这一优惠对创业板高市盈率及发行价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贡献的可持续性。

创业板企业的特征分析

如图1和图2所示,创业板上市的58家企业,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北京所占比重最大,有13家,占总体的22%以上,其次是广州12家,占总体的21%,两者合计占总体的40%以上,中部共有8家,占总体的14%,西部共有7家,占总体的12%。由此可见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占总体的70%以上。从行业特征来看,归属信息技术行业的有17家占总体的30%,其次是机械设备行业15家占到总体的25%,两者合计占总体的55%,此外,医药、石化和社会服务各占总体近10%,同时根据统计上市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有46家,占总体的80%。

创业板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区间分析

为了信息收集的方便,本文法定的所得税优惠直接采用的是上市企业所享受的法定所得税税率优惠, 实际税率( ETR) 定义为上市公司年度所得税费用同当期税前利润总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所得税费用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实际影响程度,以及不同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公平性。

从表1可知,创业板上市的前58家企业自2006年开始就享受平均13%的优惠税率,这一税率相当于法定基准所得税率(33%)的40%。同时随着上市步伐的推进和2008年1月新所得税法的实施,上述58家企业所享受的所得税优惠自2008年开始逐步递减。若考虑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15%所得税优惠税率,这一趋势间接反映出随着新税法实施,企业上市的相关地方性临时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正在逐步减少。

通过对表1进行进一步的区间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58家样本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自2006年开始区间上逐步向10%-15%、15%-20%两个区间集中,比例由2006年的30%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80%(如表2)。由此可见随着上市的逐步推进和新所得税法的实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税负也逐步走向公平。同样2006年开始58家样本企业所获得的法定优惠税率也逐步向10%-15%单区间集中,由2006年的50%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80%,这也反映了创业板对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的特征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税负逐渐公平的特征。

创业板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政策分析

按税法规定,58家样本企业所享受的所得税减免优惠,按照优惠时间和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六种情况:

(一)外商投资企业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之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合资企业“两免三减半”和“所得税法定税率为24%,地方所得税法定税率为3%”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统计的58个样本中该类企业共有10家,占到总体样本的近20%。

(二)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相关规定,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15%的所得税政策优惠。根据统计的58个样本2006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共有43家企业,2008年在2006年认定的基础上多增加5家通过认定,有2家没有通过认定,共计46家,占到总体样本的近80%。

(三)西部大开发企业

根据《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 号文)等有关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根据统计的58个样本中该类企业共有6家,占到总体样本的10%。

(四)重点软件企业

根据《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 号)规定,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当年未享受税收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根据统计的58个样本中该类企业共有5家,占到总体样本的约10%。

(五)符合优惠政策过渡的企业

根据《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的相关规定“有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享受企业所得税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自2008年起执行如下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2008年按18%税率执行,2009年按20%税率执行,2010年按22%税率执行,2011年按24%税率执行,2012年按25%税率执行”。此外有关于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部分相关扶持政策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依然可以有效过渡。根据统计的58个样本中该类企业共有7家,占到总体样本的10%以上。

(六)特殊行业、阶层及地区

此外,所得税优惠作为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在照顾和鼓励特殊行业、阶层及特殊地区方面,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及促进地区合理布局、配合经济特区政策和劳动就业、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根据统计的58个样本中该类企业共有4家符合《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办法》规定,享受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有2家符合《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而享受相关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有2家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而享受政府补贴;有1家享受“老少边穷和抗震救灾”相关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有1家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的通知》享受纳税所得额扣除优惠;还有1家享受特殊行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不可否认,创业板作为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成长、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核心战略的重要平台,常得到主管机关或地方政府的诸多政策性照顾。但除了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15%优惠所得税率外,统计的58个创业板企业样本,同时享受上述两项及以上优惠政策的企业为30个,占到样本总量的55%。

所得税优惠的估值效应分析

所得税优惠对创业板IPO的估值效应表现为:所得税优惠多净利润高在股本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高在IPO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IPO价格越高。假定上市公司A当年平均总股本为5000万股,本年利润总额为5000 万元,发行市盈率40,按法定税率33%计算的税后净利润为3350 万元,每股收益为0.67元/股,发行价为26.8元/股。如果当年企业实际的所得税费用为1000万元,即实际所得税税率为20%,由此计算的每股收益为0.8元/股,发行价为32元/股。所得税优惠所带来的每股收益和发行价增幅分别达到20%。也即是享受所得税优惠的每股收益和发行价有20%为所得税优惠所贡献。将上述假定进行延展,假定上市公司A当年平均总股本为X万股,本年利润总额为Y万元,法定税率为T0,优惠税率为T1,市盈率为R。则:

不享受所得税优惠的每股收益为:Y(1-T0)/X;不享受所得税优惠的每股发行价为:Y(1-T0)R/X;享受所得税优惠的每股收益为:Y(1-T1)/X;享受所得税优惠的每股发行价为:Y(1-T1)/X;所得税优惠所带来的每股收益增长贡献为:(T0-T1)/(1-T0);所得税优惠所带来的每股发行价增长贡献为:(T0-T1)/(1-T0)。

为了能更好地反应创业板与主板的差异,本文的法定税率为企业所得税法所规定的内资企业统一基本税率,2008年以前为33%,2008年开始为25%。实际税率通过当年所得税费用除以利润总额计算得出。见表3。

如果上市公司的发行价计算考虑了上市前的3年每股收益水平,那么如表3所示,2006年-2008年创业板上市的58家企业所享受的法定税率优惠和实际所得税优惠所带来的每股收益增幅平均达到25%。按照前50家上市平均发行价30元/股计算,其中将会有7.5元/股为所得税优惠所提供。按照目前前50家创业板上市企业所发行的10亿股计算,所得税优惠所带来的发行收入增加为7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发行收入增加为1.5亿元。

所得税优惠还会通过对市盈率发生间接影响而对发行价产生影响:所得税优惠多净利润高净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高市盈率高在每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发行价高。因此通过上文计算公式来衡量企业所得税优惠带给上市公司的估值 “溢价”效应仅为保守估算。

创业板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可持续性分析

考虑2008年1月新企业所得税法开始施行,同时根据王立彦(2004)的研究,以及上市公司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不少企业在上市前后所享受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会发生很大变化。上述创业板企业所获得的所得税减免优惠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外商投资企业。随着新税法的执行和公司的成功上市,外资股东持股比例将低于25%,由此该类企业将不能继续享受合资企业“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及重点软件企业。由于认定的标准不同,目前统计的58家样本企业中,虽然有46家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但其中有70%属于地方政府的认定,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行政规章有存在差异的地方,而且2008年以前认定并享受所得税优惠的这类企业甚至存在补缴所得税的风险。2008年及以后通过认定的企业还存在所得税优惠政策享受期限的问题,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期限一般为三年,也即是上述46家新企业所得税法下获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在2011年存在继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同样的认定和期限风险也存在于5家通过重点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

西部大开发及其它临时性优惠。受西部大开发企业认定条件的限制和期间的影响,部分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预计在2010-2011年期满。而有关抗震救灾及特殊的地方性优惠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步的消失。

综合来看,2008年1月所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过去的税收优惠原则进行了调整,并确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原则。同时创业板也承载着推动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负,因此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工业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依然会获得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支持。虽然“区域优惠为辅”,但配合民族政策给予或保留落后地区对上市公司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政策方向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变化。而投资抵免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类鼓励上市公司投资和研发的间接减免方式也会逐步得到强化。由此可见,虽然创业板上市公司所获得的所得税优惠的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未来的2-3年内创业板上市公司所获得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整体不会出现大的变动。

结论

所得税优惠本身并不符合最优税制所要求的公平、普遍、中性和效率原则。如果其激励对象和手段长久不变,则必然会干扰投资者选择,扭曲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市盈率的杠杆作用,所得税减免会使股票价格以高于减免率幅度上涨,而小额的税收减免优惠换来的则是企业超额的估值溢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创业板和主板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因此,随着创业板不断走向完善,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清理、整顿和规范也势在必行。尤其是严控制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批,取消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域性优惠,明确界定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范围。而投资抵免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类鼓励上市公司投资和研发的间接减免方式更值得提倡。

此外,根据5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数据统计,所得税优惠仅是税收优惠的一部分,部分企业获得的税后优惠还包括增值税返还,营业税减免等。高的税收优惠必然会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估值带来相应的贡献。但是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以及税收优惠逐步走向规范化。创业板企业还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盈利能力,以逐步化解因税收优惠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盈利不稳定性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