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十篇

时间:2023-08-30 17:08:29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者 经济责任 审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愈发凸显它的重要性。而由于审计在我国国有企业运用的时间较短,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所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任然存在很多瑕疵,不仅难以发挥审计的有用性,甚至可能触发审计风险。所以,研究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审计内容

首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查看各收支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应规章制度。同时,分析经营者任期财务计划是否有效实施,执行结构是否真实。其次,对企业筹资行为进行审计,查看筹取资金总数是否和企业真实的经营发展需要吻合,分析筹资后的企业资金结构是否依旧维持良好、健康的状态。审计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是否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是否按照现代先进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管理,是够提高了国有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国有企业所有债务进行清查,寻找债务中是否存在坏账现象。从而避免国有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再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投资行为进行审计,分析投资行为是否符合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分析投资项目开展后,企业是否还有充足的资金保持正常经营。最后,对企业财会进行审计,查看财会各项操作是否遵守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财会部门还需要在审计期间,提供有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各类信息,并保证该类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经营管理审计内容

首先,审计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按照相关标准和制度和市场规则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其次,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审计,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查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不符合规范的环节。分析国有企业各项制度是否有效贯彻和落实,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效果。最后,对国有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价,分析经营目标的合理性,查看经营目标是否结合企业内部真实情况和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

(三)财经法纪审计内容

首先,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审计,查看该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应固定,并检验审计对象是否真实、有效。同时,对税务方面进行审计,查看企业税务是否符合相应税法,有无偷税、漏税的现象。其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经营行为进行审计,是否利用自身岗位便利而从而违法犯罪的活动,是否私自挪用、占有国有企业资产,是否转移企业资金,是否乱用企业名义而进行与企业无关的活动。再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内各项事务的处理方法进行审计,查看经营者是否可以隐瞒经营事实和财务状况。最后,审计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活动是否从企业的主观立场出发,是否和外部结党营私,破坏企业、国家利益。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工作一般交给外部审计机构来完成,具体评价内容则是对审计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通过审计结果和相关标准指标的对比,找出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是否有效实现。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任期的经营管理水平。找出经营者任期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下一阶段的企业经营决策。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作用于政府及相关机构进行对国有企业的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收益,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效益进行评价。具体是指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盈利水平,如核算国有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收入是否达到行业内部平均水平。评价经营者任期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并通过各方面综合分析经营者的总体经营水平;对经营者任期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主要由各项财务活动来深入了解经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遵守了国有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如财务报表中各类信息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存在篡改、隐瞒财务事实的行为;对经营者任期制定的投资决策进行评价,分析投资活动的效果及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并以此作为依据来评价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及决策水平。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具体是指评价工作必须站在客观立场来思考问题,不能以主管思维来进行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同时,还要保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遵循严谨性原则。具体是指评价结果必须具备充足的依旧,若是依据不足则尽量不去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结果和真实情况不相符而导致的审计风险;遵循全面性原则。具体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所有的信息数据,要参考各类审计结果,不能一味的以一项数据和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历史经营状况和经营期间的市场环境变化。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是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系统的、全面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让评价人员在评价活动中有章可循。评价人员在得到审计结果之后,把审计结果和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从中得出的差距再用于评价,这种模式下评价工作更加准确、科学。而具体的评价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强制标准。该标准是指国有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的经营活动必须达到的标准。一是国家颁布的相应法律法规,该项标准适用于评价经营者任期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目标;主观标准。主观标准不同于强制标准,它是企业从自身视角出发制定的未来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国有企业自身制定的经济计划等。该标准虽然可有效评价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但在评价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很多内外部因素;行业标准及地域标准。由于我国国土覆盖面积广大,各地域之间的经济环境也有加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审计结果评价时,要考虑该地域的地域平均水平。而行业标准则是经营者任期中,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调查整个行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平均水平,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指企业历史经营阶段的经济指标。在该标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可以用于作为评价指标,而那些受市场环境影响大的指标则只能用于参考。总之,以上四点指标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都可以被用作评价依据,但以标准作为依据的评价结果肯定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具体可分为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经营管理和财经法纪这三个方面,在审计过程中,要确保审计对象各类信息的的真实、完整,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而审计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效益、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而在评价工作必须遵守客观性、严谨性、全面性原则,同时合理结合各项评价指标,分析审计结果和评价指标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基于责任两面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12,(3):9-14

[2]修俊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246

[3]赵桂阳.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相关问题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4,(8):59-60

[4]王启山.浅析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对策[J].商业会计,2012,(5):39-41.DOI:10.3969/j.issn.1002-5812.2012.05.016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2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次产业的优化应寻找最有效的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的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的主角。民营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盈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

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事实表明民营经济具有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没有享受过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没向国有企业那样被得到特殊的照顾,完全凭着自身在夹缝中,在边缘处生长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践证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活力。

民营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发展看民营经济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取决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它自身产业分布的合理性,二者缺一不可。只在国民经济占主要地位而没有合理的结构与自身结构合理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不起主要作用,都不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而民营经济恰恰二者兼具,因此它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带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合理的产业布局决定其正向推动作用

从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来看,其结构要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业人员的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从产值构成来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民营经济对产业的贡献及发展潜力看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此对民营经济分布较广的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分析。

1.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表3所示。

表3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

从表3中的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

表4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3

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的定义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民营经济是“属”概念,而不是啊种”概念,它以经营形式而不以所有制类型作为界定标准;第二,就经营形式来说,“民营”是与“国营”、“官营”相对的,它是指除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企业以外的一切民间经营的企业。照此分析,凡是非国营、非政府经营的,都可以称之为民营,其范围十分广泛。具体而言,应包括七大块,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厂三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包括承包、租赁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应该定义为:由民间个人或团体拥有所有权并行使经营权的非国有经济。既然是非国有经济,那么其外延就只应包括上述前六块,即个体经济、私曹经济,集体经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厂三资”企业,不包括国有国曹、国有民曹的企业。第三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等同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者可以替代使用。照此理解,其外延就很狭窄,仅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这一块,而不包括公有经济、混合经济。

二、发展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大家一致认为,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和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的发育和扩张。由于民营经济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产权或经营形式相对独立,经济主体、利益主体较为明确,对市场反应敏锐,因此,它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正因奴此,它的发展还促进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步伐。(2)促进和加快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极大的国民产值,提供了大量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人的一个主要来源;而且,在民营经济中,从事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户数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这一发展趋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性调整,进而促进和加快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3)促进和支持了社会稳定和法制建设。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里,发挥了保持良好社会秩序稳定器的作用。而且,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应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此外,有人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强调指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针对我国当前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还有人强调地指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先导者。

三、发展民营经济对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如前所述,民营经济的前期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作出了颇为杰出的贡献,但对现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来说,也同样功不可没,尤其是在当今国有企业改革深层次推进的阶段,更多的改革者把目光聚集在民营经济上,他们主张用民营机制改造国有企业,实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嫁接,但也有人对此表示优虑。现将几种主要观点叙述如下: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决裂,对企业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来说,它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l)完善的市场机制。即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要素靠市场调节,经济行为和活动受市场规律制约,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2)独立的产权或独立的经营权机制。即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的全部权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克服了所有者“虚化”的现象;(3)强烈的动力机制。即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始终都与经营者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物质利益的驭动下,经营者和所有者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调动起其积极性和创造性;(4)灵活的经营机制。即企业经营直接面向市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5)崭新的用人机制。即企业在用人上“因事设人”、“一人多用”,劳动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6)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即企业靠不断更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正是民营企业的上述运行机制,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若能借鉴上述机制,也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二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作为民有民办的经济,不仅其自身发展迅速,而且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来说,也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1)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稳定、宽松的环境,使其得以在一个“从容”的氛围下进行;(2)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产值和财政收人,为国有企业摆脱高税负,完善社会保障提供了有利条件;(3)民营经济极大地拓展了经济空间,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为国有企业冗员分流提供了就业的空间;(4)民营经济积极参与资本营运,为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提供了实现形式。第三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作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代名词,其发展在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也确实为国有企业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国有企业过度民营化等同于过度私有化,这样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在制度上打开了私有化的大门,会威胁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削弱社会主义的经济墓础。

四、现阶段发展民曹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考虑到民营经济的意义和作用,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多持积极的态度,但如何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寻找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则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步。对此,人们反应热烈,其主要提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制约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企业本身即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l)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采取个人或家族式管理,没有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更不能广筹资金,招贤任能,实现资本社会化、股权多元化。这一制度安排已不能适应业已走过初创阶段的现实中国民营企业的需要,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大多民营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偏低,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很难抵御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风险,这一现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壮大和发展;(3)生产经营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很好地分析市场,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这一缺陷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4)经营行为不够规范。大多企业主、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商业道德、环保意识、经营素质、文化修养都较低,有损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民营经济的长期发展。此外,也有人在同意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补充认为,部分民营企业的产权不够清晰也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间题来自于外部环境:(1)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依然存在,这从根本上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2)现行政策中存在着一些对民营企业不公平的待遇,还没有形成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经营环境,这也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政府职能的转变还不到位,对企业的干预和摊派依然过多。这不仅妨碍着国营企业的发展,对民曹企业的发展更为不利;(4)宏现管理不规范、不健全,这也是影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还有人补充认为,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阻碍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间题内外并举。在外部条件方面,能够使民营企业主大胆发展、放心经营的思想政治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还需要在法律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对民营企业卡、拿、要的现象还远没消除;民营企业贷款困难,股票上市不易,经营范围有限,还不能与其他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政府部门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还很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藉要,关于民营经济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还有待建立和健全。在内部素质方面,民营企业主、经营者各方面的素质都急需提高;大多民营企业的技术档次、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民营企业主违法经营、坑害国家和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各派人士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主要从民营企业自身人手,采取以下对策:(l)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管理创断战璐。即民普企业要按抓建立现代企业创度的耍求,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杜*化大生产的俗要,谈化企业,理家族化的色彩,实行投资者授权经曹的机制,注t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实行决策科学化,建立新的、科学的管理体制,(2)通过资本曹运,实施规模扩张战略。即通一过市场,走租赁、承包、购买、兼并之路,来扩大企业生产经曹规棋,特别是民营企业应积极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将他们的机制优势、决策优势引人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未能有效利用的存t资产结合起来。既盘活国有资产,又扩大民企规模,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进行科技开发,实施名牌精品战略。即通过提高企业的科技含t,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名牌精品意识,靠名牌精品立足于知识经济的大潮,立足于天下;(4)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即积极发展与外商的合资合作经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5)依法经营,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即民营企业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做到学法、傲法、守法,依法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自身的权益。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4

【关键词】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山东省

1.民营经济的相关范畴

1.1民营经济的概念

我国的国民经济按所有制类型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轨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经济”的概念,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经济概念和经济形式。

“民营企业”是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民营企业”是民营意义上的一种企业形态,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民营企业”之外,民营经济还包括具有“民营经济”属性,而非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非经济活动的、非企业的单位或部门。

由此,可以对“民营经济”做如下定义:民营经济是以反映投资主体或经营主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成分,是由本国常住居民投资创办、经营或控股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经济的总和。

1.2民营经济的范围

民营经济的统计范围是,不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即:它包括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也包括乡镇企业的全部,还包括城镇集体、股份合作制等等企业组织。即民营经济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外资及外资控股之外的经济成分的总和。

2.山东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2.1民营经济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山东省的民营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民营经济在山东省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0%。截至2012年9月,山东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同比增长12.6%;户均注册资金同比增长7.8%。

2.2民营企业是吸纳山东省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多再就业岗位,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经济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仍然是增加就业的主要的渠道。广义民营经济中不含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就业增长率2012年为1.47%,高出全社会0.53百分点;2013年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高出全社会0.5百分点左右,其中私营企业就业量2013年上半年增长9.65%。

3.对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民营经济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

民营经济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928.4亿元,虽然在这些行业中民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之和超过了85%,但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民营经济投资的产业进入深度就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公共事务、金融、教育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80%,究其原因是相关审批程序复杂,市场准入的门槛过高,在明显的不公平竞争。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还没有完全放开,而且相关的政策、法律支持体系还不完善,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3.2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山东省民营企业的资本来源中70%是自筹,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分别占19%左右。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山东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偏小,财务制度不规范,使资金供给者无法判断其投资的收益率,不敢放贷或投资。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了解民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难以摸清其经营风险和收益状况,加剧了银行的“惜贷”行为。

3.3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

山东省民营企业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依然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由此形成的生产能力局限于短期效益,产品市场前景欠佳,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力不强。

此外,民营企业管理落后,如有的企业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制度,存在潜在的决策和管理风险;有的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家族化现象比较严重,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

4.山东民营经济未来发展对策分析

4.1对民营经济放宽市场准入

山东政府部门在市场准入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公开统一的市场准入法规、符合市场规则的投资服务体系,以及公正的法制环境。除了涉及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行业实行专营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取消行政垄断,让民营资本进入。对城市建设、电力生产等成本高、规模生产效益高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相应改革,采取不同的规制措施,放开经营权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这些行业。要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适当方法允许民营企业逐步进入,对外资开放的行业都应当对民营企业开放,允许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享有国民待遇,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4.2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山东省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构建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组织体系,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建立互助资金和联保制度建立民营经济管理机构,规范政府市场管理行为在信贷政策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长中短期贷款或专项优惠贷款上,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获得同等地位和待遇。通过多种渠道拓宽融资渠道,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激活闲置资金。

此外,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对提升中小民营企业整体素质,降低信用风险,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4.3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民营企业也应树立品牌意识,创建品牌和信誉。面对国际化的市场,及时地转变观念,积极地把重点放到品牌和科技的竞争上,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产业,并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以高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取得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正海.西安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析[J].开发研究,2014,02:144-148.

[2]姚.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3,11:262-263.

[3]陈春丽.民营经济及民营经济发展概念初探[J].特区经济,2007,07:96-98.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5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市场化改革的持续动力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不仅仅在于能源、环境、技术等等,更在于能否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要依赖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而民营经济,则是市场化改革的生力军。

民营经济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目前,国企的产权关系仍存在先天的缺陷,各种激励和约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扭曲的;外资虽然能提高中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但过度依赖外资,容易导致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而民营经济能将真正的竞争机制带入市场,同时推动各种要素市场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民营经济是完善市场结构、打破垄断的保证。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核心和焦点,仍集中在那些具有垄断性的骨干央企身上,在这些央企身上,集中了大部分的政府扶持政策和公众的注意力,这反映了我国的市场结构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而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则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状况。

民营经济是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兴奋剂。民营企业把真正的竞争带入了经济活动,其发展所形成的“鲶鱼效应”,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活力。此外,国企的改革能否成功,也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在和民企的竞争中,国有企业才能逐步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直至最终适应市场。

民营经济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动机”。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但相对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来说,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改革的时机仍未成熟;另一方面,则在于经济发展仍未充分市场化,政治体制改革所需要的经济环境还未完全确立。民营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因此,民营经济也是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动机”。

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亟需改善

与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目前民营企业还经常受到不公平的、甚至是粗暴的待遇。总结起来,有以下三大问题需要解决:

打破对民企的不公平待遇。这一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从行业准入上看,许多领域,包括竞争性领域,都对民营资本存在着或隐或显的限制,有一些甚至是超经济力量的行政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民营资本的活力。从财税金融政策上看,民营企业在融资、税费负担方面仍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成为制约民企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现有利益格局调整困难重重、垄断市场难以实现自我调节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使用“看得见的手”,主动打破垄断,释放新的经济力量。应该继续加强反行政垄断的力量,除了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反垄断法》之外,还应该建立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专门机构,从制度上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和开放性。

打破对市场化改革的质疑。目前,关于民营经济“原罪”的争论仍反复出现在报端,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政府、媒体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善待民营经济、善待民营企业家。

政府应该以身作则,从政策和服务上减少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态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从而更加坚定改革的信心;媒体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来促使公众更加正确地看待企业的商业化行为;公众则应该树立良好的心态,树立新“财富观”。只有社会大众对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予以适当的理解和关怀,协助企业争取更有利的竞争优势,才能有效克服民营企业片面追求财富的冲动,同时使得他们主动承担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弊端,权力寻租的现象渗透在诸多环节;政府管理多、服务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影响了效率。

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指导不指挥、帮助不限制、到位不越位,进而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调控机制来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和谐发展。

民营经济在未来中国经济中将大有作为

如果能切实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促使它们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我们可以预测到,民营经济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营经济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品牌化、国际化和规模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同时,民营经济在转变生产方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将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只要民营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就不会消失。

民营经济将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越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当地经济就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而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以及国有经济的力量,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的市场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民营经济在提供建设资金、带动市场发育、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吸收人力资本方面,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将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6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的形成、发展的途径分析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认清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对民营经济采取的利用和限制的政策侧重点是放在利用方面,这就为民营经济的生存以及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个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生。民营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最初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1.1 个体工商户和专业户逐步发展壮大为民营企业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民营企业基本绝迹,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才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使个体经济有了一个松动的政策环境,城乡个体工商户在规模上和数量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计,1981年,城乡个体工商户有96.1万户,从业人员 121.9万人;1987 年为419.5万户、537.8万人;1987年与1981年相比,全国城乡个体工商户户数增长了4.4倍;从业人员增长了4.41倍。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一些善于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专业户凭借自己的勤勉智慧和技术使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发展成为早期的民营企业。

1.2 通过公有制企业承包或改制而转化为民营企业

在公有制企业改革的大潮中,很多规模小、经营效益差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以较低的承包资金被个人承包,在私人承包经营后,通过对原有企业体制和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企业较快地扭亏为盈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样个人就把承包的企业购买下来,变成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还有一部分效益差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过改制、重组后变为股份制民营企业。比如,石家庄阀门一厂股份有限公司(原石家庄市阀门一厂),创建于1954,在2002年经过改制后,公司主要指标连创新高,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690万元,利税超过1000万元。

1.3 通过科技和传统工艺转化形成资本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很多有胆量,有知识的人“下海”经商,通过自己的技术转化成资本,创办民营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立阿里巴巴集团,如今已经在大中华地区、日本、韩国、英国及美国超过50个城市有员工一万七千余人,服务来自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马云率领他的阿里巴巴运营团队汇聚了来自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万注册网商,每天提供超过810万条商业信息,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仅2009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营收额就超过17.15亿,第三季度的营收规模达到10.32亿元,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成为全国领军的互联网公司。

1.4 通过银行借贷、个人借款创办民营企业

自从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来,很多大学生通过银行贷款获得了创办民营企业的启动资金,而更多的其他个人创办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可靠的担保途径不能取得银行贷款,只能通过个人借款和亲戚赠款的方式获得创业资金。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日趋完善,金融服务行业也将民营企业作为了重要服务客户,从而保证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链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与特点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已经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如何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在对待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的政策和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经历了从“消灭论”到“补充论”,再到“共同发展论”的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的发展愈加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实践角度证明,其对于实现生产力发展、解决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民营经济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营经济与生产资料改造前的民营经济具有本质区别

我国生产资料改造前的民营经济主要是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对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剥夺和没收与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旧的民营经济在大陆彻底消失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营经济是在新的经济制度下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成分,现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通过合法途径进行资本积累

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主,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主要来自于个体户、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退休干部等,通过储蓄、借贷,科技转化、承包经营等方式创办民营企业,其资本积累的方式大多通过自身合法劳动所得进行投资。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剥削和掠夺进行资本积累截然不同,这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体现。

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公有制经济相联系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状况也多少会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这种情况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营经济的发展中是比较少的,这也正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表现。

3 结论及建议

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行机制,已经从国有经济的补充地位上升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迅速成长为高姿态的世界贸易大国,民营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趋势下,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将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生命力必将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铁力.中国共产党与民营经济[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3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7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建筑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建筑业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生产力的发展。

文中所称私营建筑经济是指:纯粹私营经济+国有或集体经济中属于私营经济的成份+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经济。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199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

由于建筑业和建筑产品具有特殊性以及“所有制歧视”的存在等原因,使得私营建筑经济发展与私营工商业相比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但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并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由建筑业具有“二元性”特点所决定的。建筑业的“二元性”特点表现在:

(1)一方面,国家把建筑业与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并列,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另一方面,建筑业又属于竞争性行业。1984年,在全国城市经济中,建筑业率先进行了改革,建筑业企业被率先推向市场。十几年来,国家不仅没有给建筑业以优惠政策,而且仍然将之作为完成基本建设任务的“工具”,在资源配置、价格改革、政策法规制定和建筑市场规范等方面严重滞后,使建筑业企业在“压级压价、垫资承包、拖欠工程款”的恶性竞争环境下艰难度日。

(2)一方面,随着我国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尤其面对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挑战,对建筑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建筑业从整体上说,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产业。建筑业仍然没有摆脱“四低一易”的特点: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工业化程度低、服务社会化水平低、建筑市场准入的门槛低。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业企业容易进入建筑市场,容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3)一方面,公有建筑经济(国有+集体)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不明、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亏损严重、效益低下;而私营建筑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其生机活力。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而产权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国有建筑企业的前途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因此,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

总之,由于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要逐步从这一产业退出,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市场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私营建筑经济较国有经济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私营建筑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建筑业生产力的二元性决定了所有制的二元性,即必须在发展国有建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2、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建筑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1997年建筑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建筑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1)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建筑业企业,尤其建筑装饰装修、地基处理、综合布线、建筑防水、消防工程施工等专业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2)在国有建筑经济中孕育着私营建筑经济的成份。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使“原国有企业”已经改性,从而增加了私营建筑经济的成份。有的已经上市,其产权已属股民所有;有的已由职工一次性买断,变成民有民营企业;有的由职工参股;有的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特别是有的经营者买断了中小国有尤其是集体建筑企业,变成了私营企业。

此外,在国有建筑企业中,还存在着如下三种情形:一是一些企业经理以改制为名,将有效的国有资产“重组”,成立新的公司,由自己或亲属控股,并兼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将以国有企业名义承包的工程,尤其是资金到位、利润丰厚的“肥活”,交由“自己”的公司施工。这样实际上是将企业的有效资产和利润实现了由“公”到“私”的“双转移”。二是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名,打着国有企业的招牌,只负盈,不负亏(实际也负不了亏)。项目盈了,狠捞;项目亏了,也捞。导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寺庙穷、和尚愁、方丈富的现象。三是一些企业之外的人,以国有企业某某工程处或项目部的名义,以交上一点象征性的“管理费”为条件,挂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牌子,冒国有之名,行个人之实。这些现象的存在,事实上使许多国有建筑企业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已经成为一捅即破的“空壳”。国有建筑企业中存在的为数不少的这些人,实际上成了国有建筑企业为自己培养的“掘墓人”。就是这些人,就是利用这些手段,在几年中就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3)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三)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建筑经济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建筑业产业中退出。如日本在明治时期及其以前创立的23家主要建设公司中,有22家属私营企业,占96%,只有大成建设公司由大仑组商会(属行业协会团体,而非政府)创立。私营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具有灵活的机制和旺盛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被称为日本五大超级建筑公司的清水建设、鹿岛建设、大成建设和大林组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竹中工务店创立于1610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虽历

经沧桑,但至今仍然保持着蓬勃生机。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建筑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建筑业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建筑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私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对立论”,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论”,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市场障碍———概括起来是“三个缺乏”。(1)缺乏有效保护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尤其一些管理部门对私有建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乱报销的“五乱”现象比国有企业更严重。(2)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批、招标投标等方面,私营建筑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所有制歧视。(3)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目前,私营建筑企业在银行贷款、员工培训、职工职称评定、申报户口等方面受到不应有的、很“严格的”限制。

思想认识和市场环境存在的种种障碍,严重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

2、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

(1)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而难以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

(2)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规模很小。二是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3)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私营建筑企业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而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直接影响了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建筑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尤其是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加强工商、税务、审计和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工程监理覆盖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综合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掠夺经营、忽视质量等行为短期化问题,促进其向合法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1)在产权制度上,要从独资企业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渡;

(2)在企业管理上,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渡;

(3)在企业规模上,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渡;

(5)在企业扩张上,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只要政策允许,并正确引导,这些“戴帽”的、“挂靠”的私营经济成份必将象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使私营建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建筑业都发展了,才能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私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对我国私营经济的存在期限,十二大后认为“从大局看,不用担心”,十三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十四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命运,十五

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同兴亡。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

2、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将随着我国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而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纵观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建筑业的发展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前,由于以农业为主体,因而不具备大力发展建筑业的要求和条件;工业化初期,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建筑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化阶段,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本阶段建筑业总量进一步加大;后工业化时期,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随之,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使命也将完成。

我国正处在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建筑市场潜力巨大,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也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如果把改革开放初期到1997年的20年间私营建筑经济从无到有、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作为“孕育”阶段的话,那么,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到下个世纪的前20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孕育阶段,已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样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二是私人投资的日益加大,将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这一时期,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经济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一阶段大致用20年的时间,即到2020年,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

从2020-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将作为国内建筑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就其经济总量来说,已超过了国有建筑经济;国有建筑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趋势。国有资本是否要象发达工业化国家一样从整个建筑业中退出,那将是下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了。

诚然,上述对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8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私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加时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力童和重要来源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私营建筑经济年增长率为巧%以上,明显高于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有经济4%,集体经济8%)。私营建筑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五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私营建筑经济转移。

(二)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机制不活、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人才流失、亏损严重、效益低下等原因,已制约了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建筑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诞生,又随着市场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因此私营建筑企业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同时,对国有建筑企业形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对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秋序

目前,建筑市场中国有民营出卖营业执照和资质、挂户、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与治理的重点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一)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把重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上来。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私营建筑经济已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宣传和政策上为私营经济保驾护航。

(二)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1.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为最大限度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确立目标和指明方向。

2.制定一切有利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投标、工程质量评比、工程安全评定、企业贷款、用人用工等方面,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竟争的市场环境。

3.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和加强私营建筑企业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其遵规守纪、稳定持续地发展

1.正确指导私营建筑企业的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不断地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竟争。

2.工商、税务、城管、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管理,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掠夺经营、忽视质量与安全的短期化行为,促进其向规范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

3.建立长效机制,改变私营建筑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从单一产权结构向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从传统家庭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从经营增长方式上,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型、集约型转变等。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1.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

2.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人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9

[关键词]经济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年~199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1997年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①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②在国有经济中孕育着私营经济的成分。

③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企业已经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3.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经济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产业中退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行业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对立论”,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论”,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私营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深化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生产力。二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3.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行业都发展了,才能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2020年~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经济将作为国内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国有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趋势。

诚然,上述对我国私营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篇10

1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民营经济的规模主要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形成的,这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和文化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地理和历史原因。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决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尽管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1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比较小尽管民营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然而单个民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大型的企业集团,以及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较少,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鲜有国际性的名牌。我国的民营经济大部分是家族式的,规模太小导致了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比较弱。

1.2我国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民营经济是从手工作坊发展而来的,民营经济基本上集中在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比较低,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和现代化的民营企业比较少。

1.3我国民营经济的布局缺乏合理性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民营经济的布局是在自然形成的,没有国家统一的规划,因此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集中在餐饮业和房地产等行业;从地区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我国民营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4我国民营经济的管理体制比较落后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这种家族式的企业导致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在一起,企业主和家族成员掌握着企业的管理权和决策权。这种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严重制约民营经济在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2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包括民营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且包括民营经济质量的提高。民营经济数量的增长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发展是有限度的,而民营经济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技术的创新、管理的改革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治理实现可持续性。新时期下可持续性的发展是发展的主旋律,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增加我国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增加国家的税收,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实现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将民营经济发展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协调发展。

3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制约的瓶颈因素。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民营企业每年在全国有15万家新生,同时会有10万家死亡,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

3.1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市场准入的限制民营经济在某些行业仍然面临市场准入的限制,甚至一些行业通过设置隐形的市场准入限制抬高民营经济进入该行业的门槛。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市场准入的限制,根源上来说并非来自法律方面,而是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与相关利益集团存在分歧,这样在一方缺位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政策,自然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就没有保护公平竞争的作用可言了。

3.2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创新能力的限制创新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的民营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然而我国的民营经济由于发展的规模比较小,市场的集中程度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管理结构和人员结构决定了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不足。

3.3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政府职能转变限制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比较艰辛,民营经济的发展最需要政府做好服务方面的工作,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政府的职能专注于管理职能,对其服务职能有所忽略,政府的职能转变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3.4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融资途径的限制民营经济最开始的资本来源于家庭的小额资本积累,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仅仅依靠家庭方面的资本积累根本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的融资途径主要是依靠企业的内部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途径比较缺乏。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导致民营经济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影响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提高自身素质民营企业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品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要转变家族式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治理结构的改造,不断吸收社会资本,实现民营经济资本产权结构的单一封闭状况的改变;民营经济要注重高新科技的运用,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方面的转变。

4.2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软肋主要是品牌的缺失和技术创新的缺乏,没有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民营经济在新时期全球性的竞争中就会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很难在竞争中立足。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要重点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后的消化创新;同时人才的发展对于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有重要的作用,要引进优秀人才,为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