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9:44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1

【关键词】 教学 生物化学 图表式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在医学本科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学科概念抽象,分子结构繁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普遍认为难以理解和记忆。2007年9月~2008年2月对教学方法进行“图表式”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以传统教学为主的8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以“图表式”教学为主的8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两组学生在上生物化学课以前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

1.2 教学方法

以《生物化学》第6版[1]第1章“蛋白质化学”到第7章“氨基酸代谢”为本次教改的授课范围。对照组同学以文字讲解为主描述每章的主要内容,实验组同学根据每章节内容设计图表,以图表来概括讲述章节的主要内容。

1.3 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师生恳谈与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法。参考文献[2]和[3]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对“图表式”教学方法的评价及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抽取期末考试这7个章节的题目,按百分比值校正学生的实际分值,≥80分为优,60~79分为良,<60分为差;通过2组学生在这些题目中取得的成绩来判断“图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0.0 统计软件,实验数据用x±s表示,以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图表式”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很好为30 %,较好为50 %,一般为20 %。实验组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率达到60.4%,比对照组50.3%提高10.1个百分点;实验组学生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率为10.5%,比对照组24.9%下降14.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实验组课后能记住50%课堂内容的学生>85 %,而对照组中能在课后记住50%课堂内容的学生为60%~70 %。两组学生期末成绩,见表1。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生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略)注:(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4]。“图表式”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变复杂为简明,看后不易忘记等优点,克服了文字抽象、拖沓等缺点。利用图表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上课时以讲解图表为主,教师讲起来有逻辑性,学生听起来易懂便于记忆。如在讲“酶的化学组成”这一节内容时,传统的授课方法安排半个学时给学生讲解酶的组成成分及相关功能,课后仍有部分学生混淆全酶中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的功能,而“图表式”教学方法只用一个结构图就可以清楚讲解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实践证明,“图表式”教学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物质代谢为主的动态生化是生物化学的主要知识点之一,生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不是孤立的,横纵向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网络式知识结构体系,所以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学习物质代谢[5]。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但“图表式”授课方式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在讲完三大物质代谢后,可以让学生把三大物质代谢的主要代谢过程用“箭头反应式”画在同一张纸上,代谢过程中反映代谢途径特点的步骤,如关键酶催化的步骤、产生能量的步骤等,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另外不同代谢途径的交叉点也用记号笔标记出来。这样,在图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每个代谢途径的特点,不同代谢途径的联系点。学生在反复复习这个图表后,不仅容易记忆生物化学涉及的主要代谢途径,而且融会贯通这些代谢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达到学活知识的目的。

“图表式”教学有利于课堂总结。由于课时的安排,学生2~3周才能学完1章的内容,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本章内容认识的整体性和记忆的深刻程度,“图表式”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弥补这方面的不足[6]。在一章知识学完后,利用几个能概括整章主要内容的图表串联知识点,师生共同总结本章节的主要内容。这样,使学生学习时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楚,有利于连贯性地掌握知识。另外“图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总结新旧知识的差异,通过总结,不但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图表式”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出合格的图表。图表要具有简捷直观、方便记忆,而且还要求具有全面性,包含章节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这些对教师是严峻的考验,目前对于一些章节的图表还没有特别理想的设计,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爱儒.生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85.

[2]蒋鸫,肖朝伦,王景传.“学生主讲、老师助讲”在系统解剖学实验课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279.

[3]杨勤,杨婷,方丽,等.CAI课件作为概括性总结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5):469-470.

[4]高涵.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8):2250-2251.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2

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必然趋势,又是图书馆实践深入和理论提高的迫切需要,图书馆哲学问题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认识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问题研究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为目标,探讨问题研究的特征、程序、内容和意义。这为开创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局面,发挥其指导作用和时代价值,正确引导图书馆事业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起步于80年代,逐步形成研究局面。正如北大教授吴慰慈发表的论文《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述评》:“图书馆哲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关注。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哲学的内涵进行探讨,关于什么是图书馆哲学。从目前国内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哲学的论文来看,其理论体系的框架也不十分清楚。

二、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图书馆哲学方法论的组成部分。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现实与目标之间差距上的障碍和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应而形成的,具有未知性、导向性、系统性和建构性的特征。问题研究属于方法论范畴,是向往目标而进行的认知方式,其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假说生成、检验论证和应用发展。建立问题研究的运行机制,发挥其功能作用,达到建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的目标。

三、图书馆哲学问题系统的研究

在图书馆哲学问题系统研究过程中,各个问题之间存在着时序性、层次性、从属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等关系。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顺序、途径和方法。我们设定问题研究的目标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确定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及其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主要研究图书馆哲学本体论、图书馆价值论和图书馆发展论等问题,它们相互独立、联系和作用,形成图书馆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其具体问题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内容。

从科学发展的观点看,科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形成既有层次又有交叉的科学体系。具体学科: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图书馆学等,是从哲学逐步分化出来的,为了解决本学科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它们上升层次与哲学联系和结合。

我们运用哲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在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学”和“问”的互动促进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知识,提高到哲学层面上进行理论化、抽象化、概括化和系统化,形成一系列图书馆观念,集合为图书馆观,它们有机地结合构成图书馆哲学的学问。我们定义图书馆哲学概念为“关于图书馆观的学问”,它是探索图书馆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图书馆认识论、价值论、发展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图书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一种文化组织机构,它符合人类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存在,必须为人类和社会服务而发展。文化是图书馆根本属性,图书馆物质是图书馆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包括图书馆建筑、文献、设备、环境等要素,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图书馆价值的基础,文献是其价值的核心要素,文献的知识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内涵的意识形态,它包括图书馆价值观、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管理观、服务观、人文观、科学观和职业道德观等要素,体现图书馆哲学的思想观念,对图书馆物质基础建设和图书馆人的活动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价值作用,是图书馆价值的上层建筑,知识服务观是图书馆价值的核心观念。图书馆人是图书馆价值中最活跃的要素,在图书馆物质和精神之间发挥着中介的价值作用。

四、图书馆哲学问题研究的意义

针对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研究的特征、设计程序、建立运行机制,发挥其建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问题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哲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获取科学认识、建构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3

[关键词]图书馆哲学;问题研究

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必然趋势,又是图书馆实践深入和理论提高的迫切需要,图书馆哲学问题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认识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问题研究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为目标,探讨问题研究的特征、程序、内容和意义。这为开创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局面,发挥其指导作用和时代价值,正确引导图书馆事业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应用的现实意义。

1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起步于80年代,逐步形成研究局面。正如北大教授吴慰慈发表的论文《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述评》:“图书馆哲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关注。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哲学的内涵进行探讨,关于什么是图书馆哲学。从目前国内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哲学的论文来看,其理论体系的框架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应致力于探讨图书馆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相关学科和研究方法,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综合与分化的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指出当前研究的任务和方向。图书馆哲学研究是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存在具有哲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精神是什么,图书馆哲学是什么,图书馆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图书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图书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图书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图书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图书馆的知识观、学习观、价值观、人文观、科学观、管理观和发展观等问题。这类问题与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与图书馆人的前途和命运都密切相关,需要我们去探究和解决,因此我们选题为图书馆哲学的问题研究。提出以问题研究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为目标,探讨问题研究的特征、程序、内容和意义。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反思我国的研究状况和问题。在我国图书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升华理论、抽象概括,理解图书馆哲学概念及其内涵、明确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组织体系结构、把握相互关系、运用科学方法、合理逻辑论证,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

2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图书馆哲学方法论的组成部分。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现实与目标之间差距上的障碍和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应而形成的,具有未知性、导向性、系统性和建构性的特征。问题研究属于方法论范畴,是向往目标而进行的认知方式,其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假说生成、检验论证和应用发展。建立问题研究的运行机制,发挥其功能作用,达到建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的目标。

2.1问题研究的特征

问题研究具有未知性特征。图书馆哲学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未知通往已知的道路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和思考,产生好奇心理和探究动力。问题是新知识的生长点,科学理论始于问题研究,其发展和完善在于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进程中,从未知达到已知,又从已知向往未知,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丰富、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从而获得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理论。

问题研究具有导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它似触角伸向研究领域各个方面,探寻前进的方向、目标和道路,扩展研究的范围,进行有序性、相关性和连贯性的研究活动,具有导向和系统的功能作用。问题研究的进程是从一个问题的提出,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又引导出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展现出问题的问题的研究走向,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问题研究系统。

问题研究具有建构性特征。它把研究对象、经验事实、理论观念、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等各种要素进行协调组织,把理论与实践、思维与经验、认识与发展等各种关系进行相互联结,在问题研究中发挥具有组织功能的作用,形成一项主动建构的认知活动。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研究,采取观察判断、比较分析、逻辑推理、反思评价、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方法,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2问题研究的程序和功能

我们设定问题研究的目标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设计程序为提出问题、假说生成、检验论证和应用发展等四个阶段,形成组织有序性、连贯协调性、互动促进性、整体优化性的运行机制,具有阶段性、周期性和循环优化性的功能作用。

提出问题:通过有目标地观察图书馆的现象,发现和提出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由此进行解析性思维,确立研究的主题,明确其核心概念。假说生成:根据科学原理和已知理论对问题的论题,进行假定性说明。开展理论陈述和逻辑推理活动,经过由抽象到具体、模糊到清晰、高层向低层进行分解、扩展和转化的过程,产生新的观念、理论和模型,是一项富有建构性的思维活动。检验论证:对提出的问题和生成的假说进行科学实践的检验和逻辑分析的验证过程。这需要搜集证据材料,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获取分析结果,正确和准确地表述生成的观念、思想和理论,形成关于解决问题的科学结论,达到假说生成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应用发展:经过验证的假说,其合理性和真理性不断提高,上升为科学理论。理论的最大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并且在应用中发展,以提高理论的高度、广度、精度和系统度,发挥建构和完善科学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达到问题研究设定的目标。

3图书馆哲学问题系统的研究

在图书馆哲学问题系统研究过程中,各个问题之间存在着时序性、层次性、从属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等关系。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顺序、途径和方法。我们设定问题研究的目标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确定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及其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主要研究图书馆哲学本体论、图书馆价值论和图书馆发展论等问题,它们相互独立、联系和作用,形成图书馆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其具体问题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内容。

3.1本体论问题

图书馆哲学本体论问题是关于图书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属于认识论范畴,这是关系到图书馆哲学命题自身成立的根本问题。我们认为图书馆哲学产生与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扩展的需要,存在密切的关系作用。图书馆哲学生成是这两种需要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哲学的概念定义及其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结构及其研究内容等问题,是解决本体论根本问题的有效的途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图书馆哲学思想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反映,经过认识的飞跃、理论化、抽象化和系统化而逐步形成的。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分析我国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联系与图书馆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中,寻找我国图书馆哲学思想的源头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清其思想观念,发挥其时代价值,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

从科学发展的观点看,科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形成既有层次又有交叉的科学体系。具体学科: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图书馆学等,是从哲学逐步分化出来的,为了解决本学科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它们上升层次与哲学联系和结合;同时,哲学也需要各具体学科提供成果促进自身发展,并且给予指导和关怀,出现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发展态势,产生了部门哲学学科群,这是哲学和具体学科互动发展、共同需要的结果。图书馆哲学与历史哲学、社会哲学、教育哲学和管理哲学等同属一类,都是哲学的部门哲学,具有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是各自具体学科及其含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在科学体系的层次上,它们都低于哲学层次而高于各自具体学科的层次。在学科功能上,它们对各自的学科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发挥特有的应用作用,并在应用中自我发展和完善,同时为哲学母体的需要,直接地提供研究成果。图书馆哲学的产生是图书馆实践和理论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扩展的共同需要和互动促进的结果,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我们运用哲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在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学”和“问”的互动促进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知识,提高到哲学层面上进行理论化、抽象化、概括化和系统化,形成一系列图书馆观念,集合为图书馆观,它们有机地结合构成图书馆哲学的学问。我们定义图书馆哲学概念为“关于图书馆观的学问”,它是探索图书馆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图书馆认识论、价值论、发展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3.2价值论问题

图书馆价值论问题是关于图书馆物质价值、图书馆精神价值和图书馆人的价值关系作用的问题,它属于价值评价范畴。人和社会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是评价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价值论是图书馆物质、精神和图书馆人的价值转化及其图书馆整体价值生成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图书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一种文化组织机构,它符合人类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存在,必须为人类和社会服务而发展。文化是图书馆根本属性,图书馆物质是图书馆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包括图书馆建筑、文献、设备、环境等要素,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图书馆价值的基础,文献是其价值的核心要素,文献的知识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内涵的意识形态,它包括图书馆价值观、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管理观、服务观、人文观、科学观和职业道德观等要素,体现图书馆哲学的思想观念,对图书馆物质基础建设和图书馆人的活动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价值作用,是图书馆价值的上层建筑,知识服务观是图书馆价值的核心观念。图书馆人是图书馆价值中最活跃的要素,在图书馆物质和精神之间发挥着中介的价值作用。图书馆人指具有图书馆相关的知识、技能、信念和品格的人,并能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从事图书馆实践和科学认知活动的主体。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与研究中,发挥着图书馆物质和精神的价值转化和促进的中介作用,其价值具有潜在性特征,体现在开发组织文献知识和促进文献知识利用,转化为现实的个人价值和社会的价值中。同时,树立图书馆精神、共同的信念和理想,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取向,体现个体与群体、图书馆与社会相统一的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图书馆物质、图书馆人和图书馆精神相互关系作用的协调统一,形成图书馆价值转化运行机制,产生和提高图书馆整体的价值性,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图书馆价值论问题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3.3发展论问题

图书馆发展论是关于图书馆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发展论是根据图书馆过去和现在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状况,预见它的发展趋势和思考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图书馆发展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图书馆发展论的核心问题,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观是图书馆发展论的重要观念。坚持走中国特色图书馆发展道路,在提出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观念、明确目标,制定策略,逐步认识图书馆发展的规律性和正确方向,逐步建立图书馆发展的科学理论。

人和社会的需要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图书馆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的创新是图书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和主要动力。图书馆发展要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图书馆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保持健康发展的状态,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图书馆发展趋势表现在图书馆文献以藏为主的“书本主义”向以用为主的“人本主义”观念发展,局部范围开放向社会全面开放发展,加快步伐向合作协调化、资源共享化、法律保障化、服务平等化、管理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图书馆与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图书馆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关系问题,图书馆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问题,知识与载体形态发展变化的关系问题,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的关系问题,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图书馆发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树立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观,做好可持续发展策略准备,以保证图书馆进入最佳的发展状态。

4图书馆哲学问题研究的意义

4.1理论意义

针对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研究的特征、设计程序、建立运行机制,发挥其建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问题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哲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获取科学认识、建构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

提出问题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取得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理解和把握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目标、性质、特征和内容,对其本体论、价值论和发展论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唯物观和科学发展观,论证图书馆哲学命题成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明确了图书馆哲学的概念定义及其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结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在问题研究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观念和理论,采取“抽想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图书馆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明确研究思路、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展现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4

摘 要:图式理论由康德首次提出,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在阅读时,读者应将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图式与自己脑海中的已有图式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理解材料的真正的含义。本文从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部分展开讨论。

关键词:阅读理解;英语阅读教学;图式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1.图式理论

1.1图式的内涵

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同样非常重视图式概念,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逐步深入到心理学领域,现代图式理论应运而生。概括起来,现代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要点:①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图式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槽道或变量。②图式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③图式有复杂与简单、低级和高级、具体与抽象之分。④图式是在新信息和旧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顺应”和“同化”的方式形成的,是人们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

1.2理解中图式的表征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体的认识过程中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处理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的认识;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物体进行加工、改造及改变的过程,主体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建构与发展。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自己头脑中的前知识或者背景知识会再次呈现,并将其与新的信息图式联系起来,在前知识或者背景知识图式与新的信息图式之间找到交汇点,那样便形成了理解。

2.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联

2.1阅读理解即图式的具体化

认知心理学指出,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给具体化,从而使学生用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或者改变旧图式,最终掌获新的知识,这就是理解的主要机制。图式理论指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倘若学生的知识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那么其识记和存贮知识的效果就会越好。由此可见,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倘若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英语背景知识炼成理解线索和“组块”,那么学生的阅读时间则能得以缩减,阅读量也能得以扩大,其头脑中的知识储存空间和工作空间也能得以提有效地扩充。

以“fleet-footed”一词为例,笔者一方面诱导学生寻找“fleet”和“foot”两词的上位概念,一方面让学生猜测这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后,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学生经过思考,想到了“fleet”原意表示“军舰,船队”,由此可以延伸词义表示“快速的,迅速的”,而“foot”原意表示“脚”,亦可延伸为“脚步”之意。学生展开联想,则可推测到两词组合在一起则生成了“健步如飞”的意思。可见,学生在篇章理解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图式支撑。

2.2阅读教学中的图式运作

阅读理解并非阅读材料在读者心中直接内化,因为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单向理解过程,而是读者与阅读材料、情感和语言、想象和语言、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提取自己头脑中的图式,找到与阅读材料相符合的图式,因为这些图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着预期、选择和提取的重要作用,学生科根据这些图式来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各种意义,最终实现理解的目的。

3.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1阅读前:激活文本既定图式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教师在进行讲解结构设计时,按照新知识本身的逻辑意义,追溯到新知识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植根点,形成符合有意义学习标准的、有针对性的讲解结构。在这样的系统分析下,才有可能抓住讲解的重点,有目的地强调各种关系,对各种关键联系的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所提供信息的图式,使之与自己脑海中的已有图式联系起来,并将其激活,从而理解阅读材料的真正含义。

3.2阅读中: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

阅读中阶段是知识的形成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单元就是一种结构。因此,学生在运用图式理解文章的时候,需要学会勾划、提要、摘录及提问等精加工策,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其对文章信息与图式的整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并诱导学生有意识地区分中西文化差异,以免他们在阅读文章时对某些西欧文化现象产生疑惑与不解。另外,不定期地举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讲座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使中国学生更多地了解不同国家之间所存在的风土人情、及文化习俗方面的特点与异同。

3.3阅读后:指导学生进行图式转化

阅读后阶段是知识的输出阶段,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旨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并培养其读、写、说和谐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反馈和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和拓展,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完成文章阅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里已建立起的图式来进行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新知识,运用所学语言,达到延伸品读和拓展思维的目的。例如: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情节、改写故事情节、小组讨论文章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并拿之与中国文化相比较,以及评价文章和写读后感等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机会,运用文章中出现的词汇句型以及语法现象,并对之进行图式转化。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深层次的加工,强化并且灵活地运用新掌握的语言知识,扩大知识图式。

4.结论

图式理论指导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体系、自然地里、人文风俗等方面,可以使自己脑海中的图式得以激活、启动、延伸和修补,最后可形成一个较大的图式体系。因此,教师应利用图式理论作为教学指引,不断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原有图式,指导学生激活图式,建立图式并利用图式来进行外语学习。随着背景知识图式的日益增多和不断的激活,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则能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贺岚.图式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教育学院报,2005:126-128.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5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战略 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变革

分类号 G258.6

DO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4.001

2016年4月15-17日,由《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办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五届二次编委会暨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20余位编委会成员出席会议。会议围绕大学图书馆的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大学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这两个主题进行专题发言、自由讨论。论坛名家云集,形成学界的前沿研究与业界的创新实践相互碰撞、有机结合。会议紧跟国际潮流,立足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对发言和讨论内容的梳理,可总结出以下前沿问题和行业实践成果,勾勒出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图书馆发展蓝图。

1 大学图书馆的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1.1 国际化导向与本土化特色的均衡

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事业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浪潮的影响中。比如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受到中国大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和使用,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国际合作增多、引用与被外文文献引用的比例逐年增加。然而我们如何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国际化是否存在学科差异?我们该如何认识?

叶鹰认为在国际化导向方面,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注意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讨论,论题成立与否需要查证和综述;其次注重方法选择,比如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方法须与问题相匹配,新方法既是创造也需证明;最后作实证检验,论点需要实证,观点需要检验,定性需要定量支撑。在本土化方面,传统研究往往出于传统习惯,提笔成文,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在研究上思维方式单一,大而化之,追求行云流水。为何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为何西方的发明用到中国总会变质,从《科学引文索引》崇拜到影响因子崇拜,与此不无关系。他提出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要保持张力及平衡。适度的张力可以作为借鉴动力,过度的张力可能导致分道扬镳。在实践中,科技研究必须国际化,人文研究可以本土化,社科研究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最终以国际化优化本土化,以本土化激活国际化,实现二者的平衡。

朱强提出国际化是否具有普适价值?能否取代本土化?认为在理论和实践中,在图书馆发展和建设中,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本土理论和实践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叶继元认为学术具有普遍性,故需要国际化。又因图书馆学起源于国外,国外具有许多先进的东西,故要向国外学习。但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中国本土的问题,故要“本土化”。同样,国际化与规范化也可作如是观:论文等成果越规范,越有利于国际化。规范与创新也是如此,规范的目的是学术创新,当规范阻碍、不利于创新时,就要大胆突破规范、超越规范,形成新的规范,由此推动学术的不断发展。顾烨青简要介绍国际图书情报界最主要的文摘与索引数据库Proquest、EBSCO以及SCOUPS,认为期刊在数据库的可见度与被引存在一定关联。他在对以上外文数据库的收录标准、收录规则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从收录上增强可见度以促进期刊国际化的建议。

1.2 面向人文研究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人文研究数据的可视化、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的建立,无不体现数据化趋势、众包趋势。刘炜主张建立面向人文研究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他认为数字人文研究的支持学科有哲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文本分析、数据库设计、图像处理、数据分析、音乐检索与分析方法等可被应用在宗教神学、语言文字、哲学、法学、历史学、表演艺术、音乐、物质文化等领域。数字人文的关键技术有文本编码、语义描述、数字文学、文本分析、内容挖掘、信息美学、数字图形设计、3D全息建模和激光扫描等。在实践中,国家图书馆古籍影像检索系统、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已取得部分成效。他认为建设国家人文数据基础设施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从基于文献的书目控制、资源数据化、模型化基础数据,平台化支持众包,可视化支持数据挖掘,实现VR\AR增值服务人手,设立国家人文数据建设基金、按领域布局基础数据平台、基础人文数据建设目录、制定数据利用共享政策、培育数据科学专业人才、推动国际交流融入全球数据基础设施。

1.3 图书馆在新型出版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当前学术出版呈现出版形态数字化、解析和利用内容深度化、相关内容关联化和多媒体资源的泛在化、交互化、移动化六种趋势。科技期刊则表现出因学术交流模式变革导致的出版范式转移,科技期刊呈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趋势,科技期刊平台日益发挥强大的作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伦理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成为常态,开放出版正在成为期刊出版的主流模式。

中国科协、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学院、工程院联合发文认为:(1)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具有独特作用;(2)学术评价是科技期刊的一项基本功能;(3)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4)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把关作用;(5)增强科技期刊在学术发展中的推动作用;(6)加强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7)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伦理中的监控作用;(8)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9)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10)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为此,中科院科技期刊推出“率先行动计划”,采用新型学术交流模式,争取快速首发权,预印本仓储,重点建设科技期刊的开放数字出版环境和新型科技期刊的统一采编与平台,形成科学院期刊知识产权存档库,推动期刊出版营销管理平台、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新型知识产品加工服务平台的建立,最终构建公益性知识服务平台,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从采编到出版再到的信息化水平,多维度提升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和传播能力。

1.6 国外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图书馆界就有战略意识,到70年代,各大学图书馆普遍积极开展战略研究与长期规划工作。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是面向未来确定大学图书馆的使命、愿景、目标、战略及其实施计划的思维过程与框架。司莉以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名的大学的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和内容特征。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情况,如链接深度、表现形式、隶属板块;从制定情况,如文本名称、规划时长、制定主体;从文本体例,如使命、愿景、价值观、指导原则;从目标体系,如资源建设、空间、教与学、服务、研究、员工、管理,对规划的内容进行分析。

1.7 知识建构的国际化取向

从1917年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到今天大陆通行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台湾通行的《赖永祥图书分类法》都是参仿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产物,杜威十进分类法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书目知识建构的框架,以文献的学科属性和主题概念的逻辑类项为依据,建构了一个包罗古今中外的宏观知识体系,由此带来中华文化的“失重感”。傅荣贤认为原因有二:(1)技术上迎合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的转型;(2)观念上迎合知识认知的近代化取向。仿杜威书目兼及中西,致力于对全世界知识图谱的完整勾勒,回应超越中西二元对立、走向世界大同的诉求。仿杜威书目还反映了国家全球化和民族融入世界之林的诉求。仿杜威书目,与其说生成一套不同与传统书目的知识组织技术,毋宁说宣称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它以知识组织的形式解构沉沦的现实,重塑理想的民族未来。

然而“国际化”并不是无需证明的公理。为什么要国际化?当前该怎么国际化?傅荣贤教授认为:(1)突破具体文献,建构独立的分类表;(2)面向古今中外,从“观天下”到“看世界”;(3)以学科为分类标准;(4)以逻辑为类别原则。这种要求不仅是书目技术的更张,也是技术背后知识信念的转向。因为:(1)古今中外的所有知识都是学科化和逻辑化的存在;(2)学科和逻辑上的同质性,要求古今中外的所有知识都必须整合到同一个谱系之中。他对仿杜威书目的知识建构进行了国际化反思,从祛魅到复魅,从中西关系的界定,认为正像仿杜威书目取代传统书目,将知识置于学科化、逻辑化的等级体系之中,实现对世界知识的重新建构,书目的知识组织模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发展取向共享同一个精神结构。因此,对书目的反思,也是对现有世界认知框架的突破,涉及知识体系的重新洗牌和知识权力的再分配,也涉及民族、国家何去何从的问题。

2 大学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1 学术论文/评论的写作与发表的规范与创新

叶继元认为学术论文/评论的写作与发表存在以下问题:(1)论文数量多,但质量未同步增长。(2)论文质量有所提高,但高质量论文不多。一次研究论文多,三次评论文章少、高质量的更少。虽然评论文章在克服不良倾向、导引前沿方向、淘汰低水平研究成果、发现研究问题和促进知识构建的途径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当前的人情书评较多,存在无文可评(规范、有一定品质、解决公认问题的文章少)和无力可评(无合适的有激情的学者,层级制学术生态所导致)两种情况。研究论文方面,“工具、数据、模型掩盖思想的贫乏”,为“实证而实证”,对国外论文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否解决中国问题,并不十分关注。另一倾向是一味“清谈”、思辨。论文的形式规范化程度虽有提高,但内容规范化程度有待加强。究其原因,有的来自外部,如科研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的原因,也有的来自内部。为此,他提出规范与创新的建议:(1)学科内部反思,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教训;(2)增强问题意识、规范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3)改革评价体系,利用“全评价分析框架”,从形式、内容、效用三维来评价。

2.2 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服务体系

研究服务的核心在于科研生命周期,肖珑提出7个步骤:创意/概念――立项/规划――开始/计划――实施――结题/结项――出版/分享――系统评价。她认为研究服务需要机构的支撑与学科馆员角色的转换,以适应图书馆功能从文献信息中心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转变,成为学习中心、教学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知识中心。与此相应,学科馆员角色也需调整,为决策支持服务、学术出版服务:第一阶段需要学科联络人(从事宣传推广服务、一般问题解答);第二阶段需要学科服务馆员(从事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科研支持服务、教学支持服务);第三阶段需要学科建设与服务馆员(学科馆藏发展、自建资源建设、情报分析服务、个性化深度服务);第四阶段需要学科知识服务馆员(学科规划、教师助理学科知识环境构建、科研合作伙伴)。

2.3 大学图书馆的新平衡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一个突出的趋势性特征就是在持续变化的知识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社会背景中不断寻求“新的平衡”。其表现形式就是一直在努力适应环境,并不断改造自我,体现为“转变、重塑、再造”,恰好印证“图书馆是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这句老话。在一些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平衡”一词或类似的表述比较频繁地出现,比如图书馆在资源采购上“平衡”数字资源和纸本资源,在资源布局上“平衡”本地资源和共享资源,在空间设置上“平衡”传统阅览空间和新型活动空间,在基础设施上“平衡”实体设施和虚拟世界,在岗位设置上“平衡”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

唐承秀认为传承与创新是大学图书馆的平衡点之一。传承体现在图书馆传统服务和工作内容。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新的元素、新的思维,以应对变革。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传承”,着力于“创新”。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环境的需要。当前大学图书馆存在着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人才、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等有利因素,也面对着信息获取手段和途径的广泛、资源膨胀、地区差异、馆际差异等不利因素,图书馆需要增强服务的核心创新力,通过创新案例大赛,促进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智慧服务、阅读推广的深入开展,提高图书馆的软实力。内敛与张扬是第二个平衡点。大学图书馆既需提供内敛的服务,比如学科服务、资源建设,也需要张扬的服务,比如阅读推广,兼顾二者,发挥不同作用。校内与校外是第三个平衡点。在各种平台争取发声,如兼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社会职务的馆长,一方面要通过这些职务发挥智囊作用,为本校赢得荣誉,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图书馆领域遇到的难题和困境争得发展机遇。只有平衡好校内和校外平台,才能和谐发展,赢得更多资源。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关键仍是在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

2.6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贯彻落实

高凡认为2015年12月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反映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需求,在体制机制、馆舍设备、经费、人员、文献资源、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对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适当超前地提出了文献信息服务一些方面的工作目标。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规程》将很好的发挥规范指导作用。《规程》如何落地是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既需要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还需要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校图书馆的工作规定和实施细则,更需要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和制定适合本类型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标准和评估细则等指导性文件,开展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评估评价工作,以推进《规程》的落地。邵晶认为目前大学图书馆正处于变革与转型期,需要认真思考大学图书馆如何转型、如何创新、如何变革。具体来讲,在做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时,应契合本校发展规划和要求,来考虑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方向。在考虑拓展创新服务内容时,需要厘清图书馆自身职能与其他单位职能的关系。在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新的理念和做法时,要避免盲目跟风、模仿或照搬。

2.7 《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发展方向

郑建明提出《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学术刊物作为理论阵地,需要引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引导图书馆学研究注意理论问题的实践化、实践问题的理论化:(1)加强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学信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加强图书馆事业发展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充实与完善图书馆学信息学理论体系;(3)加强图书馆现代化技术方法的研究,在拓展图书馆业务发展新领域的同时,注重图书馆学信息学方法论体系的构建。柯平认为技术与人文的矛盾冲突从来就有,只不过在今天更为突出,以至于造派与技术学派的分野,人文与技术交合中的混乱现象模糊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在图书馆学界,有人文烟鬼与技术酒徒之争,直接来源就是WEB2.0的论战。针锋相对和不乏新思维的论争在中国图书馆学界仍很缺乏。他认为图书馆的未来趋势为:(1)图书馆管理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及其立体化研究将完善图书馆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和标准化三大体系,完善从战略到业务的图书馆管理金字塔结构,以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为制高点,带动业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图书馆法制研究、法人治理研究成为前沿领域;(2)大数据影响下的新一代图书馆研究,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社区与数字图书馆紧密结合,科研数据管理、数字人文和图书馆出版成为新的热点;(3)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与知识化研究,可视化服务、图像检索、位置信息利用、机器人应用等引发新的服务变革,战略情报分析和嵌入式知识服务起到领航作用,技术与人文紧密结合图书馆服务。郑章飞认为目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在新的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图书馆正经历快速转型与变革,原有的理论体系已不能适应,作为本学科国内顶级学术期刊,《大学图书馆学报》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科专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一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以此推动学科的发展和指导图书馆建设。

编辑部副主编王波在会上介绍了《大学图书馆学报》在2015年的新变化:(1)论文形式更规范,展示信息更丰富。增加了分类号、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简称DOI)、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and Contributor ID,简称ORCID)、通讯作者。(2)封面和内页设计更精美。封面摆脱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新建高校图书馆外景展示模式,选择在特殊气象、特定光影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外景照,画面更优美,艺术气息大为提升,更好地展示了新建高校图书馆的风采。内页方面,一是增加了版权页作为扉页,更符合国际惯例;每页增加学报新标识、英文页眉。二是每期选出16页彩色印刷。刊物参加中国期刊协会举办的“2015年最美期刊评选”,获得6687票。(3)继2014年推出适用于IOS系统的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2015年又推出适用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可显示网页版全文及PDF全文,可全文检索,可邮件分发。功能和体验不但领先于图书情报期刊,也领先于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王波认为,学术期刊的根本是发现并学术内容,如果发表的论文没有新意,即便是印刷在金子做的纸上,也是失败。故而本次编委会以高端学术论坛替代,希望到会的专家都能将自己的发言落实为论文,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刊物的质量在今后一段时期就有了保障。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6

关键词:药学专业;相平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04-02

物理化学是基础化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充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课程。在药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等后续课程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是连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具有扎实的物理化学素养和较好的理论基础的学生,适应能力强,“后劲”足。他们容易触类旁通、自学深造,能较快适应工作,开辟药学领域新的研究阵地。相平衡一章要求学生掌握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概念;相律的物理意义及其在相图中的应用。主要内容有单组分、二组分、三组分相图;杠杆规则及在相图中的应用;克氏方程在单组分相平衡中的应用。笔者就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中相平衡一章的教学,谈一下体会。

一、结合药学生产及研究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单组分相图一节中,主要内容是水的相图和二氧化碳的相图。1,2]在水的相图中,讲解三个区域、三条线、一个点的水的状态与温度、压力间相互关系之后,根据在药学领域的应用,讲述水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升华的特性,在不破坏药物有效成分的前提下,结合制药企业的冷冻干燥设备、工艺等具体细节得到超微粉针剂的过程理解冷冻干燥技术,并且对药物剂型有一个初步认识。结合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讲解应用的习题,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单组分相图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在讲解二氧化碳的相图时,重点是超临界萃取技术。它是利用了物质在临界点附近的奇异性,利用二氧化碳无毒、不残留的性质,代替水或有机溶剂作为萃取介质,将在高温下才能萃取的物质经降低压力常温下萃取出来,是一种把萃取与分离两个过程合为一体的新型的、环保绿色的提取分离方法。对于那些热不稳定或易被破坏活性成分的药物,采用这种高新技术的方法提取优于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的方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对有机物溶解能力强、选择性好、在接近室温下操作等优点,并结合后期药学专业课“天然药物化学”中有关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的内容来讲解,如在天然物中有很多挥发油成分,利用溶剂提取法,既破坏有效成分,又污染环境,可以举实例讲解,使物理化学中临界状态、两相平衡的知识在药学研究中得到具体应用。二组分相图中,主要内容是双液系统和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双液系统的相图结合蒸馏、精馏原理;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结合药物的配伍及防冻制剂、改良剂型增进药效及利用熔点下降检查样品纯度等方面的应用举例,使学生对生硬的理论有了亲切感,明确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关系。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在三组分相图的一节中,盐水系统和部分互溶三液系统是讲解的重点内容,结合重结晶法分离、精制无机盐的例子,了解盐水系统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结合萃取原理分析部分互溶三液系统相图的应用。

二、结合药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物理化学中的很多内容应用于新型制剂等的研究中。教师应了解药学研究的前沿与发展状况,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结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在新剂型研究中,如脂质体的研究、微囊化技术、微乳剂的制备等都利用相图的研究。例如微乳剂的制备中,结合相图的绘制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水乳区的大小及各组分的比例,对配方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等。学生对这些药学专业术语感到新鲜,也很感兴趣。例如像脂质体、缓释、控释制剂等后期将要学习的内容虽然不能作详细的讲解,但是在基础课中点到为止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增强对本专业的自豪感,更是为后续课程及将来的药学实践埋下伏笔。

三、重点剖析难点,公式化变形象化

在相平衡一章中,学生普遍感到难的是计算题,主要是克氏方程的应用及杠杆规则的运用。对单组分两相平衡中的克劳休斯——克拉柏龙方程的应用感到棘手,单从公式去理解比较难懂。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公式同水的相图相结合,即相图中的三条线就是克劳休斯——克拉柏龙方程的解析图。只是液气、固气、固液平衡线的相变热的数值不同,斜率有正、有负而已。

■=■此式为克拉柏龙方程,表明单组分两相平衡时,平衡压力随温度的变化率。结合不同的相平衡,得到三个不同的表达式,即克劳休斯-克拉柏龙方程:

OA线:液气平衡■=■?摇?摇?摇?摇?摇ΔvapH■>0斜率为正

OB线:固气平衡■=■?摇?摇?摇?摇?摇ΔsubH■>0斜率为正斜率为正

OC线:固液平衡衡■=■?摇?摇?摇?摇?摇ΔfusH■>0 ΔfusV■

点O是三条线的交点为三相点,三相点的坐标也是三个方程的共同的解。理解了公式的意义并结合例题讲解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对计算不再感到很难。其他单组分相图与水的相图很相似,只是OC线的斜率可能为正。计算的另一类问题是杠杆规则应用的问题。在所有的相图分析中,杠杆规则都是适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运用上。结合练习题的解答,举例说明效果比较好。

四、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物理化学的内容抽象、枯燥,应在课件的制作、板书的设计上下工夫,使学生不感到乏味。在相平衡中,不要把复杂的相图一次性全盘搬出,让学生感觉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去解读复杂的相图。在教学中让相图中的点和线相继出现,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分析相图。分析完一条平衡线后再点击出现另一条平衡线。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加深理解。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要辅以板书,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尤其在计算、习题的解答中,板书的效果会更好。同时在教学中和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如利用实验课的内容乙醇—苯二组分相图的绘制,掌握液相组成、气相组成与沸点的关系,同时了解气相组成与液相组成的测定方法;通过苯—水—乙醇的一对部分互溶三液系统相图的绘制,了解相变点的意义及组成的计算方法,为脂质体、微乳剂等新剂型的研究提示方法。

总之,根据相平衡这一章所涉及到的不同系统、以及所对应的不同条件下的相律的表达,并结合在药学专业应用的举例,使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现实意义,教学中更多地偏重于物理化学中的理论与药学实践的联系,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将来在专业实践中有什么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扎实的化学理论的基础,又要培养在药学专业实践中如何应用基础知识的理念,让学生改变物理化学是非常难学的一门课程,都是抽象的、枯燥的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不上的观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7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教学

一、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简单回顾

英语写作是一项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动性技能。我国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写作学直到近年来才被当做一门科学而得到系统的研究。在过去30多年中,在发生认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冲击下,英语写作教学的专家们,尤其是美国写作教学的专家们,针对如何改进写作教学法做了许多探讨,使英语写作理论和教学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英语写作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母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思维,对这一问题,国外的专家如Cummiin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还有的专家从语篇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写作过程。如Kaplan首先提出对比修辞的概念。他认为,母语所固有的语篇结构模式在通常的情况下会影响二语写作。受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文本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二语写作成为潮流。现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现象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的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

在写作教学中尽管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可是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历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评分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做到基本切题,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表达不清,中式英语比比皆是,令人不知所云的句子时而有之。此外,语言错误层出不穷。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受国外写作教学研究的影响,我国学者和大学英语教师也纷纷撰书立说,讨论和研究写作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做了大量的实践。可以说,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应用代表最新语言教学的图式理论来探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二、图式理论

“图式”一词源自古希腊文,原意为“外观、形象”,后来转意为“对最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康德首先将图式一词引入到哲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一种概念的感性结构方式、结构原则。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1932年认知心理学家ErederlckBartlett在其著作中首次将“图式”概念应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经过实验,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slraightrepro-duection),而是解释性的(constructive)。

皮亚杰(1986)认为,图式是后天形成的,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中,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两个核心概念:同化和顺应。同化表明了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顺应表明了在客体的作用下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所以,同化和顺应这一对机能代表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Rumelhart(1980)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是怎样被表征,以及对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促进知识应用的理论。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表述方式,图式是一种贮存知识经验的抽象结构,是人的已有的结构化的知识基团,它影响着人对客观事物或各种刺激情境的理解和反应。Rtmlelhart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在这个知识结构或“砌块”中,除了知识本身以外,还有这些知识被运用的信息。图式理论认为,新的知识必须与现存的知识框架(ex-istingknowlegeframework)相联系才会得以处理加工,高效的读者往往通过激活必要的知识框架从而对所读文本进行解码。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是,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记忆中表征知识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并认为图式的发展不仅通过同化、顺应而实现,还通过附加、协调、重构等方式以达到对语篇的理解。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现代图式理论,为我们正确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提出了新的视角,因此,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被广泛应用到语言输入性的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但笔者认为,图式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语言输出性的写作教学中。三、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以下三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等的了解。一种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一定的哲学、逻辑、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篇理解的基础。内容图式是指关于物体、思维或现象的概念或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它既包括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具体阅读文本中涉及的有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形式图式也叫结构图式,是指关于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即对文本格式的安排、结构排列等的熟悉程度。下面我们从三种图式形式来分析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要激活有关的图式,使图式中的空位得以填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者对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在语言图式的建立阶段,以往主要强调学生词汇量的不足是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其实,词汇量在2000左右就足以满足大学写作大纲的要求,而大学生的入学平均词汇量在3000左右。那么是什么造成大学生的习作词汇贫乏呢?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有关英语语法图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巨大差异,即英语族人在描写情景、表述时间、位置时通常遵循从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而汉语则恰恰相反。在用句子表情达意时,英语族人通常使用完整的句子,即“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而且也只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相互之间由一致关系联系着”,而汉语绝大多数属于“话题一说明”框架,如果主语是显而易见的,则常会被隐去。因此在写作中,汉语写作图式对英语写作产生了负迁移,学生的习作常常因语法不正确而造成表达上的歧义和费解。学生以汉语思维来构造英语句子,就出现了汉语和目的语相混杂的现象。

为解决学生在语法图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根本作用,积极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语言图式的建立要依赖于大量的阅读输入。因为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熟悉词的用法,掌握句法知识。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同化和顺应理论知识,能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特征的了解,使学生在面对写作任务时能够把头脑中所存储的材料与写作题目所需材料相似的组块进行串行或并行,从而做出相应的筛选和重组。学生的语言知识越丰富,贮存的语言知识组块越多,就越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主要包括依赖篇章情景的图式和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图式。在内容图式中对写作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图式。在对内容图式进行阐述时,曾通过实验证明了文化因素在对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如果阅读者头脑中缺乏原文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图式,理解就会出现障碍。在英语写作中,我们的目标读者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英语族人,是为了与他们进行交流。但是,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头脑中很步考虑目标读者,即英语族人的文化图式,在写作中经常会用到许多汉语的成语典故,结果令缺乏相应的文化图式的目标读者感到如坠云雾中,不知所云。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如何激活目标读者的内容图式知识是写作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内容图式的构建,引导学生注意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写作中自觉运用文化图式知识,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3.形式图式

中西方在哲学观念上的差异是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能动的理性根源。汉语民族的模糊性思维客观要求其语言在使用连接词或逻辑联结词时具有灵活、简约的特性,因而使该语言必然呈现出意合的特征;而西方民族“形式逻辑”式的思维则客观上要求其语言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依赖于语言连接词或逻辑联结词,因而使其语言必然呈现出形合的特征。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8

跨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围绕图书馆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众多的研究者就图书馆信息化的历史过程、国外进展、现实状况、个案剖析以及业界动向等环节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图书馆信息化基础知识、图书馆信息化活动一般流程、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规律等几个知识环节。但从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现状看,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整体研究尚不够理想,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系统性较弱,理论创建不够,学术观点滞后。针对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与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的关系,尚没有达成言说有力、逻辑清晰、学界公认的梳理。这种定位上的困难,让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在理论基础上的薄弱难有明显的改善。本文就图书馆信息化理论在基础层面上的研究加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近年在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研究上,新出了不少专著、教科书,不过无论是概念、内容甚至篇章结构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雷同。此类专著、教科书往往包括图书馆信息化起源、图书馆信息化定义、图书馆信息化功能、图书馆信息化机构、图书馆信息化对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图书馆信息化评价等内容,但其中的不少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理论应该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而并不曾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构建,导致缺乏理性思辩本应具备的逻辑性、统摄性和整体性,基本上看不出其中所涉及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问题之间究竟有何关系。例如,图书馆和图书馆信息化的起源属于历史问题,图书馆信息化的定义属于抽象概括问题,图书馆信息化形态属于现实形态问题,图书馆信息化的特征属于本体问题,而图书馆信息化的性质、功能属于外部社会属性问题,图书馆信息化评价属于图书馆信息化活动在公共舆论空间中的投射问题,图书馆信息化机构运营属于图书馆信息化的要素配置问题,图书馆信息化法规属于图书馆信息化活动的法律规范问题,图书馆员工在图书馆信息化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则属于图书馆信息化活动主体的伦理问题。将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问题罗列在一起,并不能构成严肃的体系化理论,很难看出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清晰的逻辑关联。

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其理论内部的逻辑关联需要加强,理论的有效统摄范围不够而价值判断过多,甚至内容上存在着悖论和冲突。当下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少有创新,特别是关乎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发展根基的一些基本理论尚未梳理清晰,这是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此种难以深入的研究局面迫使部分研究者避开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基础研究,转向研究具体的交叉问题、边缘问题。于是,交叉研究、边缘研究不断冒出,造成一种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很热闹的假象。但是,热闹的背后却是基础研究的虚弱。这种醉心于交叉研究、边缘研究而去回避基础研究的“选择性失明”,不可能让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基础研究在质上得到提升。可能这些交叉研究、边缘研究对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眼前发展不无功用,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整体上将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基础打牢。不然,那些一时很热闹的研究,由于缺乏厚实的理论基础的支持,终将给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带来畸形的发展。

部分研究者面对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化实践,缺乏有说服力的言说,难有清晰的逻辑思辩。思想的匮乏导致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在深度上的不够,其研究成果也就很难超越表面化的状态描述和罗列式的经验归纳,更不会发挥揭示图书馆信息化之特殊规律性的作用。当下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流于肤浅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研究过于功利。无欲则刚,纯粹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应该自觉地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而过于功利的研究,因缺乏基本理论的坚实支持,其所谓成果往往底气不足、经不起图书馆信息化实践的检验。

二、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的言说逻辑

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图书馆信息化之特殊规律性。图书馆信息化之矛盾特殊性规定了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在言说逻辑上的特殊性。从事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就应该建立并运用自身的独立的言说逻辑,这需要研究者付出长期努力以克服舍难就易的诱惑。言说逻辑意味着言说者之言说并非率性而为,而是自觉而为之。自觉而为之言说,殊异于脱口而出。

(一)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需要拓展新的言说空间,而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者经常是既有评价看法的维护者。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在逻辑上往往发挥着既有评价看法的阐释作用。而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在逻辑上作为理性批判式的研究,更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知识革新,是新的言说空间的拓展者。理性批判式研究要求研究者能自觉地进行理论创新,这就需要拓展新的言说空间。随着时间的转换,人对图书馆信息化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也在变化,既有评价看法的限制也许就丧失了合理性的基础。因而,研究者可以也应该通过自由的理性批判式研究,为新的言说空间奠定新的合理性的基础。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只有通过这种理性批判,才能真正走向繁荣。

(二)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的劝导力量在于理性思辩,而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者的劝导力量经常诉诸权威。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在逻辑上往往寻求强势言说的力量以发挥劝导作用。而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在逻辑上应坚持理性批判实践中的图书馆信息化活动,其基本特征也应当是理性批判式的。我国学者李岩认为,“现在大众传播已不再是那种只钟情于为人类传播发挥其雷达功能的纯粹的传播行为了,现代人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权力重心的一部分转向舆论的这一重要变化,媒介对舆论生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强调言说权的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不等于逻辑上颠簸不破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劝导力量在于理性批判实践中的图书馆信息化活动。理性批判是推陈出新的力量之源,也是摆脱肤浅的必由之道。大象无形,有容乃大,理性批判面前,所有的知识和价值都是平等的,因而理性批判的劝导力量也超过了所有的权威力量。以本领域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的理性批判规定了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富有理性批判精神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其劝导力量的大小在于理性思辩的严密程度,理性思辩成为公众判断言说是否有力、逻辑是否清晰、言说逻辑是否严肃的必经环节。

(三)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需要独立于他者言说,而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者经常依附于他者言说。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在逻辑上往往发挥着反复扩大他者言说的影响的作用。而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在逻辑上作为理性批判式的研究,应当公平对待一切既有的言说以及其蕴含的知识和价值。对研究者而言,一切既有的言说都是他者言说,而依附于任何他者言说都很难带来富有创新气息的研究。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若是没了创新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应当是以其自身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对图书馆信息化理论实践中所呈现的一切知识和价值持理性批判的态度,公平对待一切既有的知识和价值。公平是正义的基础,公平才能摆脱认识主体自身的种种偏见。研究者面对图书馆信息化实践中的形形,应该摆脱偏见的侵扰,不仅要理性批判图书馆信息化实践中的林林总总,也要对自身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保持清醒的距离。长期以来,部分的图书馆信息化研究者也搞批判,不过这种批判缺乏理性、很不彻底,经常在批判某一种他者言说的同时却更严重地依附于另一种他者言说。彻底的理性批判精神要求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取向上的中立。不能因为一棵树失去整个森林,也不能因为一家之言而罢黜百家的知识及价值。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者言说相对于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而言,产生于过去、作用于过去,自然也就具有终结的意味。既定的他者言说,不应该成为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的依附对象。

三、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应反思自身的定位

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应该言说有力、逻辑清晰。可是,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却始终没能确立自身的独立的言说逻辑,所以其发展很难摆脱依附地位。不少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同时担负着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这种双重身份,很容易让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发生角色混同。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要想摆脱言说逻辑不够清晰的尴尬困境,就应做到严格把握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自身的定位。

公共知识分子的淡出,研究者的职业化,不仅是公共言说空间缩小的结果,反过来也进一步缩小了公共言说空间。知识分子,应当自觉地保持一种边缘心态,不但要对主流的强势力量保持戒备,同时也要自觉地反省和批判自身及所属的小圈层的所作所为。“在这个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和经济的关系也更为紧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趋于细化,学术研究不仅成为一种专业,进一步也成为了一种职业。研究者难以抵御现实功利的侵扰,很少能完全摆脱科层体制和经济势力的制约和诱惑。所以,当研究工作成为一种职业而不仅仅是研究者的个人爱好以后,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就被限定在狭小的业界,其学术言说所面对的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小圈层的少数同行。有鉴于此,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者要自觉地反思自身的定位,对自身的角色应有清醒的认知。

部分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发生了角色混同。他们或者写一些表决心的体会性文章,或者写一些官样式的报告性文章,甚至有的研究者把自己划入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者队伍。现实中,不少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也在担负着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但其在面对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学术研究时必须保持一个纯粹的研究者的定位。正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上司的下属,也是下属的上司,但他在面对上司时,他就必须是下属。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者与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的不同,在于角色的时空位置。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者,假若缺乏学术研究的定力,就会热衷于追踪社会潮流并试图就焦点问题连续不间断发言,就很容易被热点所障目、被潮流所裹挟,很可能丧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二者相较,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者应该是现实生活里的行为操作者,而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的主要责任是学术研究。扎扎实实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基础研究,才能让当下学理基础有待加强的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迈向坚实的道路。

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者自然会有一定的立场、观点和见解。我国学者金定海认为,“所谓‘理由’和‘价值’,无非是一种主观的约定或观念中的存在。”。出于思维方式和价值意义的不同,研究者在从事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应该要求自身做到取向上的中立、知识上的诚实,坚守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独立的言说逻辑,才能彰显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的研究价值。

以本领域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的理性批判,是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作为真正的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在质上的规定。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的使命,并不是让自己充当已被真理授权的代言人,而是通过以本领域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的理性批判不断地实现对真理的逼近。可以认为,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所担当的角色是由其位置来确定的,即相对于图书馆信息化实务工作的独立的非功利性处境。也只有在此处境下,图书馆信息化理论研究者才能比较纯粹地担当起理性批判的使命。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PHOTOSHOP

中图分类号:TP31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21世纪后我国中职新课程改革开始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PHOTOSHOP教学而言,把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PHOTOSHOP课堂中来也是发展趋势。现如今的社会上,初级PHOTOSHOP的操作人员只懂工具的使用,而精通的人员是通晓理论知识升华自己的操作,对于我们的中职的学生来讲,PHOTOSHOP的掌握程度如果仅仅局限于修改照片、调调色彩这些阶段,那么是不够的。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普及之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学生应该达到精通PS的水平,这样才能无惧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我们都知道理论学习是实操练习的巩固与升华,实操练习是理论学习基础与指导。我们中职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理论课堂是神游四海,而对实操练习却兴趣满满。这不是我们的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大,而是我们的理论教学手段的落后。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当今学生的情况与时俱进,对于讲授理论只能打破常规的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好处是可以把知识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丰富的展现处理,便于学生的理解,可以配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使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具体教学方法列举应用如下: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效果直观的效果展示,激发学习兴趣。图片的效果是最直观的,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可以找到相适应教学内容的图片,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自己利用本节内容处理几个简单的图片,学生先看图片,教师在讲解其中的效果的玄机,学生必然会有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求知欲去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任务驱动法:利用网页围绕共同任务,展开教学。当前互联网的普及之快,使得我们的国家每一个角落都有网络的普及。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渗入多元化信息化的互联网,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找一个或多个企业或品牌的主题页面,围绕一个元件元素对学生设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

3.问题教学法:利用FLASH播放动画,设置疑难问题。Flash元素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虽然对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但是一旦教师把它应用到课堂上,便会很受学生欢迎。

4.自主学习法:利用项目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动探究。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是当今国家对职业教育大方针的一个新的定位,中职学校都在大力开发校企合作,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企合作制度,如果没有也可以学习企业订单一样的模式,教师充当客户,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分工合作。把课堂当作企业,把作业当作工程项目来做。

如今的课堂不仅仅要求教师能够讲明白课堂内容,而且还要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信息化的作用就是适应满足教学的这一点。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和压力,教师在信息化课堂前所做的准备远远多于普通的课堂,但是信息化课堂的多元化趣味化,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很多人都加入其中。在加上一系列的信息化的课件是可以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利用的,所以在我们的当今教学中很受欢迎。

通过总结归纳划分,信息化作用应用在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教学:

1.知――知后悟。我们以Photoshop课程中的图层动作与应用这一章内容为例子,这章内容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地位是一个分层阶段。这节内容之前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基本上围绕工具的使用,而后面讲的是PS的理论知识核心部分,图层、通道和蒙版。这些内容完全讲解的是PS的处理方式原理。很多甚至是纯理论教学,面对这种教学的情况,我把更加直观的效果给学生先展现出来。以图层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应该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视线,当学生看到各种不同的效果,吸引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告诉学生简单的两个图,可以用图层的混合模式演绎出不同的风格图层的混合模式命令用于为图层添加不同的模式,使图层产生不同的效果。突破常规的先给学生灌输理论再看效果的手段。

2.视――视后发。在图层的编辑这一节内容,则采用的一段生动的小动画,因为在这节内容中如果采用常规的手段去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先放一段动画,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肯定会毫无头绪,学生就会带着满脑的问号和困惑去学习本节的内容。

3.思――思中记。理论知识的学习仅仅灌输一边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是无法避免理论的学习,即使信息化手段再先进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学生也得需要一个字不差地背出来。我们采用信息化手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强化。用新手段新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视听手段来记忆图层蒙版和矢量蒙版。

4.做――做中学。在实训阶段,这个阶段我把以前讲过代表性的小例子当做问题出给学生。实例训练一:制作艺术文字的效果;实例训练二:牵手字的做法;实例训练三:图像的合成。

再配上讲解过程的视频,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的时候还要学会运用,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做中学。

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主要是可以使理论知识:具象化,采用图片,动画把理论知识提取出来。易感化,理论由文字变成图片动画容易理解。深记化,调动眼耳手脑多元化学习方式,符合认知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完成好Photoshop中难以被学生理解的理论知识的部分。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主要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鹏飞.网络信息在中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5).

[2]孙俊玲.多媒体与计算机教学[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3]胡冰.对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2006(S1).

图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篇10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教学

一、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简单回顾

英语写作是一项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动性技能。我国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写作学直到近年来才被当做一门科学而得到系统的研究。在过去30多年中,在发生认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冲击下,英语写作教学的专家们,尤其是美国写作教学的专家们,针对如何改进写作教学法做了许多探讨,使英语写作理论和教学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英语写作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母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思维,对这一问题,国外的专家如Cummiin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还有的专家从语篇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写作过程。如Kaplan首先提出对比修辞的概念。他认为,母语所固有的语篇结构模式在通常的情况下会影响二语写作。受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文本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二语写作成为潮流。现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现象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的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

在写作教学中尽管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可是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历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评分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做到基本切题,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表达不清,中式英语比比皆是,令人不知所云的句子时而有之。此外,语言错误层出不穷。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受国外写作教学研究的影响,我国学者和大学英语教师也纷纷撰书立说,讨论和研究写作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做了大量的实践。可以说,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应用代表最新语言教学的图式理论来探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二、图式理论

“图式”一词源自古希腊文,原意为“外观、形象”,后来转意为“对最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康德首先将图式一词引入到哲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一种概念的感性结构方式、结构原则。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1932年认知心理学家ErederlckBartlett在其著作中首次将“图式”概念应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经过实验,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slraight repro-duection),而是解释性的(constructive)。

皮亚杰(1986)认为,图式是后天形成的,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中,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两个核心概念:同化和顺应。同化表明了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顺应表明了在客体的作用下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所以,同化和顺应这一对机能代表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Rumel hart(1980)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是怎样被表征,以及对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促进知识应用的理论。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表述方式,图式是一种贮存知识经验的抽象结构,是人的已有的结构化的知识基团,它影响着人对客观事物或各种刺激情境的理解和反应。Rtmlelhart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在这个知识结构或“砌块”中,除了知识本身以外,还有这些知识被运用的信息。图式理论认为,新的知识必须与现存的知识框架(ex-istingknowlegeframework)相联系才会得以处理加工,高效的读者往往通过激活必要的知识框架从而对所读文本进行解码。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是,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记忆中表征知识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并认为图式的发展不仅通过同化、顺应而实现,还通过附加、协调、重构等方式以达到对语篇的理解。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现代图式理论,为我们正确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提出了新的视角,因此,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被广泛应用到语言输入性的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但笔者认为,图式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语言输出性的写作教学中。  三、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以下三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等的了解。一种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一定的哲学、逻辑、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篇理解的基础。内容图式是指关于物体、思维或现象的概念或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它既包括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具体阅读文本中涉及的有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形式图式也叫结构图式,是指关于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即对文本格式的安排、结构排列等的熟悉程度。下面我们从三种图式形式来分析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语言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