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件分析十篇

时间:2023-08-12 09:27:42

经济学案件分析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1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项目预测分析,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2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3

(大庆师范学院 法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 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法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必将对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结合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 :卓越法律人才;经济法;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32-02

教育部和中共中央政法委《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指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为此,教育部明确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该意见还提出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以期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作为法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经济法教学当然也应该发挥好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促进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一、案例教学法的界定及其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目前,学界对于案例教学法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例如,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和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教学方法。[1]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法律原则的发展以及现状,同时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2]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都认识到了案例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自我的能力培养者,教师的角色从法律规则的传播者转变为苏格拉底式的探求真知的引导者。[3]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可以分成基础理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三个部分。与民商法等传统学科相比,经济法较为年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共识性的内容还相对较少,即便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部分不同教材之间的体系差异也很大,这客观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案例教学进入经济法课程,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这一情况,由于经济法案例具有鲜活性、具体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因而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和广泛参与,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地锻炼,例如模拟法庭辩论经济法热点问题,准备经济法案例的词、答辩状等,能够使学生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必需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经济案件的能力。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活动常常单纯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偏重于对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规范的解析,却忽视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关注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在导入案例教学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经济法案件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经济法教学与经济法律实务的对接

毫无疑问,法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即分析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反观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同时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纯粹的理论灌输。因此,解决经济法教学与经济法律实践脱节的问题,必须从教学活动本身着手,具体而言,就是要丰富经济法教学手段,例如大力推广案例教学。经济法案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案例教学主角的学生,通过分析、探讨经济法案例,实际上也在提高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类似案件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筛选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先决条件。经验表明,好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相关性。相关性是指,所选教学案例应该与所授课程紧密相关,同时还要与现行的法律制度密切联系,确保教学工作最终能够服务于法律实践。2.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不在于案件本身受到社会关注的程度,而是要求案件具有较强的争议性。事实上,只有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才能起到由特殊到一般的作用,才能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剖析,达到解决普遍问题的目的。[4] 3.难度适中。选择的案例不能过于简单或者复杂,应该立足于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进度,难度上应该以成绩中等的学生为基准。

(二)学生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经济法律实务的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抓住锻炼机会,把经济法案例讨论课当作提升自身能力的良好平台,查阅相关资料,熟悉现有经济法律规定。从笔者在经济法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经验来看,课前准备工作充分的同学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表述、法律法规和材料的使用,明显好于准备不充分的同学。实际上,只有学生提前做好案例课的准备工作,经济法案例教学才能发挥实效。

(三)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经济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组织好讨论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1.自由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一方面,自由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热情,使他们有机会就同一个经济法案例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分组讨论可以使经济法案例分析更具针对性,进一步增进讨论效果。2.营造宽松气氛。从笔者的经济法案例教学实践看,学生在案例讨论一开始大多比较拘谨,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发言。3.适度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经济法任课教师应该适度管理讨论活动,使讨论围绕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展开,真正做到讨论活动有的放矢,加深学生对经济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点评

尽管在经济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然而案例教学始终是具体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开展总结点评工作。在此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讨论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与层次,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当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经济法案例的理解,引导学生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件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从经济法案例教学整个过程来看,好的总结点评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因而组织经济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笔者在经济法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经验来看,搞好案例教学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时间保障层面

从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法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看,普遍存在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这严重抑制了案例教学法功能的发挥。在成文法国家,法科学生必须理解、学习法律的概念、原理和基本制度构架,因此教师需要相应的课堂讲授时间实施教学活动,但是客观上也挤压了案例教学的时间。事实上,经济法案例教学并非简单的举例说明,相反更应强调理论运用的过程性和主体参与的亲历性。这就要求必须保证一定的案例教学时间。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三至四次案例教学,且每次不应少于两个课时,否则很难对经济法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和分析。

(二)教师层面

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经济法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准,另一方面,法学院系应该尽可能地鼓励任课教师获得经济法律实务经验,并为之创造条件。其次,教师应该确实将经济法案例的筛选作为重要工作来做,以构建案例教学活动的坚实基础。再次,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经济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优秀的导演,而不是活跃的演员,工作重心应该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讨论的方向、明确讨论重点和难点,将案例讨论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教师在经济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营造宽松的讨论气氛。

(三)教学手段层面

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进,很多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设备,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因此,经济法案例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辅助作用。与此同时,经济法案例教学还可以和模拟法庭相结合。模拟法庭教学通常是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原型,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别扮演诉讼参与人、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这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增进对实际案件处理过程的感性认识和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无疑对法学院系现有法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在精心选取案例和多样化运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局限,学生则成为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的主体。[5]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从本质上讲,案例教学法也符合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姜明安.行政案例精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393.

[2] 李晓安.法律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C].全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2005.

[3] See K.K.DuVivier,Goodbye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Environmental Law Reporter News & Anal-ysis 10475,10476(June,2013).

[4] 隋晶秋,黄芳.法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4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5

关键词:经济法 案例教学 优势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48-03

学生缺少热情、课堂学习情绪低落、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低、缺乏灵活性和探索性思维是当前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济法课程是诸多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懂经济法律的企业管理人才,如果学校教育不到位,就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型的法律人才。因此,必须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升经济法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就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 案例教学法自身优势分析

1.1 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经济法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就是为了给将来的实践运用打下基础,为将来经济司法案件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与此有着类似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最为典型代表就是以某一实际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其运用于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则一般会通过举某一实际经济案件的审理来解析理论知识及其运用。通过模拟法庭与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法庭上,运用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犹如身处于实际的法庭审理当中。此方法的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极具现实意义。

1.2 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交互教学

案例教学重在参与,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的师生交互程度。案例教学常取材于典型的实际事件、时事热点、新闻看点等内容,这些资料都是当前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将其用于教学当中,让学生们接触到社会现实,完全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自然就会上升。与此同时,经典案例的选取以及模拟法庭教学方式的运用还可以有效的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对于经济法教学来讲,不再仅是枯燥的法律理论的学习,而是能够被用于处理一般人不能够处理的问题,这就是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很难真切感受到经济法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处理经济案件中所彰显出来的权威性及其匡扶正义与公平的使命感、光荣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大鼓励,也是最大动力。

1.3 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层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教学方式,此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进行案例准备、课件制作、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活动,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老师所使用的各项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具)、资料整理方式,无一不是对于传统备课方式的改革和优化。

2 当前经济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缺失

2.1 案件选择问题

当前在经济法教学中所实施的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须与当堂课程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相对应。很多时候,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没有讲究其知识适应性,使用的时候,强行的将课堂理论知识加入进去,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误导学生。另外,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完善的资料库,老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如同大海捞针,海量的经济案件,让老师们在选择的时候,有些不知错所,有时觉得这个案件不错,一会儿又觉得另一个案件也还可以用。

2.2 课堂可控性较低

教学改革、新教学方式的实施不仅需要老师的推动,更需要学生的配合。而学生长期受限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习惯了在传统说教式的学习方式,在老师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快速的进入到教学情景当中,很多老师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知所措。有时候,学生也受于思想的限制,认为模拟法庭根本不能与真实的庭审现场相比较,按照老师的角色走下去,就好像是在演小品一样,这对于自己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2.3 课堂活跃程度低

在当前的经济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将学习视为汲取理论知识,为了以后更够获取一个好的文凭,而并未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创新。他们与老师一样,形成了一种古板的学习思维,不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创新。这并不完全归结于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或是创新的思维,而是缺少一个去激起他们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事物。在实施案例教学初期,教师也是初步接触到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习气氛的烘托,也不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景当中,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尴尬气氛。

3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施

在经济法的案例教学当中,首先应当处理好案例教学、讲授教学、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其次,则需要科学的选择适用案例,精心设计教案,实施与庭审现场高度相似的模拟法庭,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可以借助于学校或自己的关系,让学生进入到庭审现场,置身于案例当中,现场了解经济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审理方式;观察律师、法官、陪审员等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发挥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笔者拟定了以下几点在经济法当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措施。

3.1 处理好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讲授教学自中国开设学堂以来,一直都在使用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各类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兴起,很多的教育学者认为应该淘汰掉讲授教学,甚至完全的抹杀了讲授教学的作用和价值。笔者认为讲授教学是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很好的教学方式。一个安静、缓和的讲授课堂,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严肃的教授学生各种知识;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这是经济法学习的第一步,先记忆,而后才能理解、分析和运用。讲授教学这一度被视为给学生施加压力的教学方式,使用得当将会转化为一种动力,甚至是文化。其次,需要在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板结的课堂模式,灵活传授经济法知识,巩固理论知识,并加深理解与分析,这是继讲授教学知识记忆之后的第二步,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经济法知识的运用。

3.2 从实际生活入手

经济法是一部实用性和普遍性非常强的法律,对于教学来讲,这就是其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所在。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老师完全可以信手拈来一个生活实例,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法律,尤其是经济法,本就来源于生活当中。法律是国家对大众化道德和伦理知识的总结,赋予了大众道德与伦理更加正义、客观和公平的特点。这是从大众认知观念当中提取的最具权威性和最具客观性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用于限制和规范每一名生活于国土之上的人民的行为。从实际生活入手,取材身边的例子,哪怕是卖水果的小摊贩的经济行为、早餐店老板的某些违反经济法的行为,都能够轻易的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取材于实际生活,让法律为生活服务,展现其保障性和权威性, 凸显其魅力,不仅可以将需要讲授的法律知识讲解的透透彻彻、有条不紊,同时也满足了国家对法律人才培养的需求――那就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匡扶责任的法律人才。

3.3 案例的适用性和拓展性

关于经济法讲学案例,要想找到一个与讲学知识完全符合的案例并不容易,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对案例加工改造。根据当堂课程的内容,首先选择适应性比较强的实际案例,树立课程知识,查看是否能够完全依靠这一案例进行讲解,如果不行,就需要老师对案例进行加工改造,案例的改造首先应当符合生活逻辑,合理设置案件情节,并在每一个情节当中,融入一点或两点经济法知识。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增加案例的空间和弹性,不能够将案例设计的太死,使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与设计时,必须使其具有适用性和拓展性。

3.4 合理处理案例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索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主探索存在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于法律,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决定了其对于经济法知识的应用能力,从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甚至可以预测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法律工作者。如何处理法律和情感,这是很多法律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最难处理的问题,经济法学习期间,一个有效的自主探索过程,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问题。合理处理案例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索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其次,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索的情景当中。

例:教师举例某一经济纠纷案件的实际庭审现场。案件情节设置:王某雨和王某心是同父同母的姐妹,父母亲老家拆迁将要获得大笔了补偿款,两姐妹就拆迁款分割的问题有了矛盾,在分拆迁款的过程中,妹妹王某雨与父母将房产证更改到自己名下,拆迁以后,妹妹也因此获得大笔的拆迁款,而姐姐只获得了少部分的拆迁款,妹妹认为自己未出嫁,应该获得大部分的拆迁款,而姐姐已经出嫁,不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了,不应该得到拆迁款。最终,姐姐因记恨父母将其抛之不顾。后来父母病重,全权由妹妹悉心照料,父母去世之后,姐妹俩又因父母遗产分配问题闹起了矛盾。模拟庭审现场:原告姐姐认为父母遗产全部或大部分属于自己,以补偿之前的拆迁款;被告妹妹认为姐姐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不应当获得遗产。

根据上述案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经济法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审理,该案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涉及到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一步:老师模拟庭审现场,分配角色,第二步:老师担当总导演的角色,对各个角色的发言进行指导分析,第三部:等到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以后,老师不再发言,并记录学生发言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第四i:结合发言记录,对这次案件审理进行讲解。

3.5 模拟庭审现场

模拟法庭是经济法案例教学法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近乎于法庭案件审理的真实状态,调换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原告、被告、原告律师、被告律师、陪审员以及法官等各种角色运用法律,探析不同角色下,法律的运用方式,拓展其思维方向。从教育教学的需求上看,老师可以将庭审现场模拟成刑事、民事或者行政模拟法庭,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司法审理模式。现实的庭审现场、庭审模式以及审理等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对审理系统进行分解,一一让学生经历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未来运用前景

由于经济法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案例教学法又能够完全对口经济法教学的需求,因此,未来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当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泛。

笔者认为未来的案例教学法将拓展至实际庭审过程中,学校或将与就近的法院建立合作关系,将在校部分学生输送至法院进行深造学习,让学生真实进入庭审场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从案例教学法本身来讲,未来教师应从四个能力(交际能力、运用能力、转换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出发,对案例教学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其能够更加贴合经济法教学的需求。学校也将会为之配备更加完善的教学设置,如庭审模拟室、案例题材库等等。案例教学法还将根据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需求,增加模拟现场,亦或是进行某一案件的辩论,强化沟通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

从教学用具上来讲,未来用于案例教学的教学用具将会更加丰富,在科技水平上也更升一个档次。

5 结语

案例教学法适用于经济法教学。未来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法也将进行内容更新,而社会经济纠纷、经济案件也会更加复杂化。未来应当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深化改革,使之在任何时期都能够适应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纪恩,沈意浩.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291-293.

[2] 廖晓虹.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6):516-518.

[3] 王丽萍.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4):166-167.

[4] 胡青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优化路径探析[J].海峡科学,2012(8):164-165.

[5] 万群英.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238-239.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6

关键词:反倾销调查 贸易摩擦 计量检验

一、引言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频繁的贸易摩擦。我国自1995年起始终处于全球反倾销案件最大的目标国。近年来,世界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针对中国的案件不断增加。越来越少的背景下,针对中国的案件数却仍在不断增加。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也是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国家之一。频繁的反倾销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获取的利益。而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仅仅关系到两国自身的利益更关系到世界贸易体系的格局,因此两国间的贸易问题也一直全世界学者关注的热点。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反倾销原因的定性分析各不相同。Blonigen认为,提起反倾销的根本原因在于贸易保护主义。而Chad P. Bown在分析了中国的贸易处境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加入WTO对贸易环境并没有改善作用,反倾销案件数量不降反升。定量分析中,Michael M. Knetter和Thomas J. Prusa采取了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发现美国GDP与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呈现负相关。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很多成绩。刘遵义和冯国钊认为进口和出国的统计误差和美国对华的贸易限制也对中美贸易摩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赵晓认为中国当前已经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至少持续20年。 定量分析中,沈国兵利用Logit模型得出结论,贸易不平衡和产业内贸易指数这两个指标都对反倾销案件数产生了影响。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将以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根据理论分析选取关键指标,进行计量检验。

三、美国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

(一)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就一直是美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最大目标国。近年来,美国反倾销案件总量在逐渐减少,但针对中国提起的案件数量与所占比例却都在增加。

图1 美国提起反倾销案件总数及对华案件数

(二)在所有针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中,按总量排名,印度和美国分别名列第一、第二。而在最终执行案件数排名上,美国高居首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三)中美贸易摩擦涉及的行业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已涉及化工、轻工、冶金、机械、金属制品、造纸、纺织和医药等多个行业。

四、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因素。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世界经济很不稳定。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经济低迷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反倾销就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保护本国贸易所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经济危机,美国更加严格的阻止中国的崛起,中国也因而成为了西方国家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目标。

(二)美国方面的因素。①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了二战以来最大的衰退,失业率也达到了大萧条之后的最高水平,贸易逆差也就变得更加敏感。②战略考虑。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相比于美国受到的重创,受到的影响显然小得多,因此美国借机对中国的贸易进行限制。③政治因素。每逢美国大选之年美国对外发起的案件数都激增,趋势见图2。很早就有学者认为,在大选之年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已经成为选举的拉票手段。美国近几年经济复苏乏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最受选民关心,也是两党争取选票的重头戏。为拉拢选民,美国政客在对华贸易政策上趋于强硬,试图通过贸易保护增加国内就业来大选中获得更高的支持率。

图2 美国大选年提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数

(三)中国方面的因素。中国的出口结构。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赋予了中国出口的产品低成本和低价格,这本是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但是遭到美国的抵制。此外,中国监控出口增长、进行反倾销预警的能力不足,是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之一。

五、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选择以下因素进行检验:选取反倾销案件数为被解释变量AND;使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美国国内失业率和美中贸易逆差额作为解释变量GDR、UEM和DEF。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1年至2009年。

(二)假设条件

假设1:美国对华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与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负相关。即美国的经济增长越快,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数越少。相反地,当美国经济状况不佳时,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案件数也随之上升。假设2:美国对华反倾销数量与美国的失业率呈正相关。即美国的失业率越高,国内产业遭受的威胁越大,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也同样增加。假设3:美国对华反倾销数量与美中贸易逆差正相关。逆差越大,美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境遇便会付诸于反倾销调查。

(三)计量检验

本文分别对这三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ADN=a1+b1GDR+μi

ADN=a2+b2UEM+μi

ADN=a3+b3DEF+μi

然后,将相关数据代入EViews 6.0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我们可以做下一步,通过EG协整回归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我们得出表1的结果:

表1 一维线性回归的解释变量

*10%显著性水平,**5%显著性水平

上表显示,该模型拟合度较好,解释变量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等式。

ADN=11.44958-0.777191GDR

(8.045140) (-2.567765)

ADN=-0.946565+1.628499UEM

(-0.228136) (2.312371)

ADN=5.175291+3.37*10-7DEF

(2.381609) (1.674231)

实证结果显示,反倾销案件的数量与这三个因素都相关。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对其有负面影响。而失业率(UEM)和中美贸易逆差(DEF)这两个因素对中美反倾销案件呈正向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与其提出的反倾销案件负相关,美国失业率和贸易逆差则是导致提出反倾销数量增长的。

六、结论

经过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发现美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状况确实对其提出反倾销调查活动产生了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也是美国对华提起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在对美出口的同时,需要及时关注美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化,以及美中贸易逆差额的变动,以便做好预警工作,防止和减缓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邹昆仑.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双边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J],当代财经,2008(8)

[2]Bruce A.Blonigen.Working the system:firm learning and the antidumping process [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6(3)

[3]Chad P.Bown,Rachel McCulloch.U.S.-Japan and U.S.-China trade conflict export growth, reciprocity,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system,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9(3)

[4]Michael M.Knetter,Thomas J.Prusa,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antidumping filings:evidence from four coun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

Yuan Chingchang,Solomon W.Polachek,John Robst.Conflict and trad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 distance and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4(4)

[5]冯国钊,刘遵义.对美中贸易平衡的新估算[J],国际经济评论, 1999(5)

[6]赵晓.从战略角度看中国的“国际经济摩擦”时期[J],国际经济评论, 2003(11)

[7]沈国兵.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3)

[8]Marcus Noland. Trad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conflic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996(7)

[9]Banning Garrett. Sino-American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12-02

随着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 这就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出来,已经被用于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学好计量经济学将会明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目前,计量经济学已作为我校各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但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发现,学生虽然都学过计量经济学,但很少有学生会在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来分析问题。这就促使笔者思考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否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本文将主要讨论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明:重数学推导,轻经济学知识

计量经济学属于引进学科,我国早期出版的教材多为翻译本和移植本。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已经相当数理化,关于经济数量模型的设定和应用问题在经济理论课程中已有详细介绍。因此,国外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研究经济计量的方法论,教材内容繁杂艰深,对于本科生来说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经出版了自己编写的多种教材。但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用到大量数学与统计学知识,因而,国内现存的绝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侧重数学推导,欠缺比较成熟而简明、可用于教学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同时,由于学时的限制,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数学抽象而略去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 这样的充斥着数学推导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颠倒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的学科性质, 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又是一门数学课, 望而生畏。而且学习了之后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尤其是对衡阳师范学院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

(二)缺乏案例的理论教学手段: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在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

我国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数量经济理论仍有待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简明的可用于教学的实际案例也相当欠缺。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空间,从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缺乏实验的教学方法: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学校实验硬件建设落后等原因,笔者所在学校一直没有开展大范围的实验教学。如果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配备相应的实验教学,即使教师讲授了足够的案例,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不熟悉在实际中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这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就无从谈起。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计量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突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使得课程教学达到预定的目标,起到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本科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按照这一方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使是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已成为各类课程教学的一种潮流,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分析能力较强的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结合社会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演示使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问题的原理及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问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现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四是要善于根据以往教学或指导论文中发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实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情况下,两周可完成一章的理论教学,因此,每两周安排2学时的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时间安排在该两周最后一次理论课之后,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利于学生学习、学透计量经济方法。

同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考虑到该课本身的学时数限制,应当选择直观的、不需编程或较少编程的、易于掌握的软件,例如Eviews这样的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基本能够满足所有计量经济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9,(6):20-21.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设项目评估;技能培养;教学改革

《建设项目评估》是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在市场、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可行性的可靠程度进行全面审核、分析和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建设项目评估的推广和应用,对加快我国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提高项目投资收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建设项目的投资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建设和生产条件的评价、财务分析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以及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等基本理论和评估方法,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等实务操作,具备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1 《建设项目评估》的课程特点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建设项目评估》的课程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一方面表现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是对市场、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性。例如,项目市场分析是生产规模分析、风险分析的基础,技术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财务基础数据分析是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内容全部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得出对项目完整的、全面的认识[1]。

2)综合性。《建设项目评估》是研究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效益、费用之间关系的一门技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实质内容是对投资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决定投资项目方案的优劣或选择最佳投资方案,是在借鉴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阐述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涉及具体内容时,以经济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3)实践性。《建设项目评估》是对来自生产、社会实际的具体项目的评估,是以客观真实的项目案例为背景,针对性和综合性强;对项目建设背景分析、建设必要性分析、建设地点的选择以及技术论证、经济论证、风险分析、环境分析评价等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依托实际建设项目,通过对项目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决定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的可靠程度,最终服务于实践。

4)政策性。建设项目评估时需要依据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包括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颁布的工程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及项目评估规范和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以及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当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发生变化时,项目评估的依据就发生了变化,从而可能导致评估的内容、参数及评估结论就发生变化。

5)信息化。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新快,工程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会给工程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管理模式和软件。工程管理软件越来越多,并将被大量使用,其使用必将加快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简化很多程序上的纰漏。建设项目评估涉及到的软件,如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数据处理等软件。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熟悉和掌握项目评估有关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2 教学体系注重目标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正是由于《建设项目评估》课程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信息化的特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握这些课程特点及执业特点,依托目标性、实践性及发展性的构建原则,使学生建立现代的科学的项目评估思维观念和方法,以能力为本位,更好地掌握知识。

1)目标性。《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建设项目评估领域内公认的总体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掌握建设项目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各项指标及其计算,从而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投资分析技术和实践能力,并且为具体项目的决策和上马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必须紧紧围绕市场经济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掌握项目分析评估理论,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全面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将在国内外工程建设、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等领域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可能是在政府、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外,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注册资格制度。因此,《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置内容可以与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实践性。在课程改革中必须注重《建设项目评估》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防止脱离现实需要的纯理论化、抽象化的教学,使学生既能掌握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从事项目评估实务操作。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实际评估能力。实践课的开展可以根据条件选择校内和校外,校内主要在实验室,利用EXCEL、项目评估软件等模拟完成项目评估;校外实践课可以选择实际项目进行实地、现场的评估,参阅已有项目评估书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评估能力[2]。此外,可以先引入案例,导出每堂课的理论知识,然后结合所授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一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

3)发展性。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评估的理论、内容和手段及相关法规、政策、参数的变化应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及时更新,尤其要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对建设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的手段实现的。将理论教学与相关软件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为日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3 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突出职业能力乃至执业能力的培养特色

1)首先,应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突出工程建筑和项目管理的特点,重点在于建设项目的决策分析与评价。同时,应注意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如《工程经济学》、《项目融资》等课程。为了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同时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市场分析、技术分析(广义的,包括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建设规模、建设场地、建设方案设计、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等)、投资估算与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等内容,其中,投资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应与《工程经济学》、《项目融资》等课程结合起来,讲过的可以一带而过,主要是通过案例进行完整评估内容的分析,针对决策过程涉及的一系列分析评价内容和方法,从而完善学生项目评估的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

2)其次,突出职业能力乃至执业能力的培养特色。与职业能力、执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专业技术资格日趋看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报考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咨询工程师考试中“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和造价工程师考试中“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等内容相通,因此可以与最新的考试重点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讲解,如投资决策、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与评价等知识点,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1)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建设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大量采用案例,以真实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教师讲课言之有物,学生也可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并且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实的对比,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授课内容,及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完成的或接触的项目评估实战案例,同时从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上搜集真实的项目评估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结合知名的大型建设项目投资运动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如建设地点、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建设环境分析与评价、经济影响分析和社会评价等,将这些内容分配在具体的章节讲解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利用“工学交替”等契机,引入本地的、身边的项目,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探讨采用“讨论式”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师生合作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有关建设项目进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启发思考,开拓思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师也能够获得宝贵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加强过程考核。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评估文件的编制。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和发展阶段,有的小组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有的小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的编制,有的完成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制;每个小组也可以站在不同评估者的角度,如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或站在有关主管部门的角度分别进行项目的评估,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上,对建设项目评估文件的编制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5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项目评估》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信息化等课程特点,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中,依据专业和技能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性教学等环节的设计,完善整体教学规划,同时注重发展性原则。教学内容上结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侧重建设项目的决策分析与评价。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积极引入现代化的“讨论式”的教学手段,同时加强过程的考核,以培养与专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敏.《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51-252.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9

    ■法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核心

    法经济学是运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法学理论和分析各种法律现象的学说。由于是交叉学科,从法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经济分析法学”;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经济学”;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和经济学”或“法与经济学”。法经济学正因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而成为一独立的法学流派。它不仅涉及到有关法律价值等具有法哲学意义上的法学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和几乎所有的部门法领域。

    法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即效率最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基于此论断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在西方国家,很多人曾经片面地认为法和法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公平或者正义这样的问题,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则是效益问题,即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经济学本质上是实证科学,注重数据分析。而法律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难以作定量分析,因此人们以往极少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法律制度。但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律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在可能的条件下不仅是定性的,而且是定量的,从而使人们可以比较精确地了解各种行为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异,进而有助于改革法律制度,最终有效地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研究仍大量涉及社会制度问题,因此对于法律问题的研究并未中断过。19世纪中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而已。”有人称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为“经济学研究的法理学”。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还有贝卡利亚、边沁、亚当斯密以及康芒斯,但经济学与法学的真正结合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经过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反思后,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力运用法律手段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与控制,这使得法律与经济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迫使法学院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培养了解经济学的法律人才。由于时值美国采用反垄断法来对市场进行干预,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开设了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分析这门课程,经济学成为法学院的正式课程。这个项目最终演变成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法经济学项目”。1958年,《法经济学杂志》问世,它的创办是“法经济学运动”的里程碑。

    罗纳德。科斯教授是法律经济学初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律经济学的学科创始人。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告诉人们,私人之间的交易在谈判、签约、监督执行过程中会产生相关费用,即交易费用,同一交易过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框架中进行时,所涉及到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过高的交易费用将对私人交易形成障碍,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效的法律制度安排能够节省私人交易的费用,减少私人谈判达成协议的障碍,有利于资源配置结果的改善。因此,“科斯定理”通过引入“交易费用”这一核心概念,将法律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结果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奠定了基础。

    以波斯纳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后,成为最具感召力的法哲学流派之一。波斯纳认为,所谓法律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是运用价格理论或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它既以人类社会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又以经济理论和方法为其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故而分属于法学和经济学,成为它们的分支学科。

    归纳科斯以来整个法律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法律经济学讲的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律的形成、结构效果、效率及发展的学科。对法律分析最有用的经济学分支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常被定义为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在相抗衡的各种目标之间进行选择的学科。从理论上讲,凡是理性的东西都可以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经济分析通过收益、成本的差额来确定最有效率的行为方式和制度模式。正是由于经济学的技术优势使之向其他社会领域的扩散成了大势所趋,学者们发现将法学进行经济分析同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法经济学要增强具体实用性

    法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已使法经济学对法律制度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法律领域,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惩罚理论及其实践、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及其实践;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管理实践;以及宪法、海事法、法理学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法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许多立法背后的基本政策目的,使立法得到更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法经济学却难以对具体的案件审理提供一致性的指导,不能据此使相同或相似法律规范下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相同或相似的裁定结果。

    要使法经济学研究具有实用性,必须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它应同时包含对经济理论和一系列相同或相似案件的分析,将经济理论和法律案件的分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就像在一般的法律案件分析中那样,抛开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在个案中考虑风险的存在,只在个案而不是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案件中考虑经济学理论的适用,从而在对一系列相同或相似案件进行的经济学分析中找到这些案件的规律,使这些案件的裁定具有法律上至关重要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该方法采用涵盖绝大部分民事责任的侵权和合同策略理论;二是将经济理论和法律当做各自独立的对象,分别展示它们的逻辑构成;第三,不是只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而是对一系列案件同时进行法律和经济学的分析,以展示它们在这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运用中如何相互关联,以及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如何被运用来决定具体案件的裁定结果,并比较两种结果之异同。法经济学原理和实证研究告诉我们,法律方法和经济方法虽有差异,但常常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就同一个法律规则而言,法学家维护的是公正,经济学家维护的是效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常常是殊途同归。我们过去将公正作为法律的价值标准,今后,我们在坚持公正标准的同时,效率将成为法律改革的目标。

    ■我国应充分重视法经济学理论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法制建设碰到了一系列需要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努力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人们在深入研究中国实际情况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吸收经济分析法学的有关理论。法经济学的研究在不断推进着,这种状态发展的最后结果将革新中国传统法学。

经济学案件分析篇10

法经济学是运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法学理论和分析各种法律现象的学说。由于是交叉学科,从法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经济分析法学”;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经济学”;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和经济学”或“法与经济学”。法经济学正因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而成为一独立的法学流派。它不仅涉及到有关法律价值等具有法哲学意义上的法学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和几乎所有的部门法领域。法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即效率最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基于此论断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在西方国家,很多人曾经片面地认为法和法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公平或者正义这样的问题,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则是效益问题,即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经济学本质上是实证科学,注重数据分析。而法律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难以作定量分析,因此人们以往极少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法律制度。但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律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在可能的条件下不仅是定性的,而且是定量的,从而使人们可以比较精确地了解各种行为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异,进而有助于改革法律制度,最终有效地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研究仍大量涉及社会制度问题,因此对于法律问题的研究并未中断过。19世纪中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而已。”有人称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为“经济学研究的法理学”。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还有贝卡利亚、边沁、亚当斯密以及康芒斯,但经济学与法学的真正结合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经过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反思后,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力运用法律手段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与控制,这使得法律与经济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迫使法学院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培养了解经济学的法律人才。由于时值美国采用反垄断法来对市场进行干预,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开设了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分析这门课程,经济学成为法学院的正式课程。这个项目最终演变成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法经济学项目”。1958年,《法经济学杂志》问世,它的创办是“法经济学运动”的里程碑。罗纳德•科斯教授是法律经济学初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律经济学的学科创始人。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告诉人们,私人之间的交易在谈判、签约、监督执行过程中会产生相关费用,即交易费用,同一交易过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框架中进行时,所涉及到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过高的交易费用将对私人交易形成障碍,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效的法律制度安排能够节省私人交易的费用,减少私人谈判达成协议的障碍,有利于资源配置结果的改善。因此,“科斯定理”通过引入“交易费用”这一核心概念,将法律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结果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奠定了基础。以波斯纳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后,成为最具感召力的法哲学流派之一。波斯纳认为,所谓法律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是运用价格理论或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它既以人类社会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又以经济理论和方法为其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故而分属于法学和经济学,成为它们的分支学科。归纳科斯以来整个法律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法律经济学讲的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律的形成、结构效果、效率及发展的学科。对法律分析最有用的经济学分支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常被定义为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在相抗衡的各种目标之间进行选择的学科。从理论上讲,凡是理性的东西都可以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经济分析通过收益、成本的差额来确定最有效率的行为方式和制度模式。正是由于经济学的技术优势使之向其他社会领域的扩散成了大势所趋,学者们发现将法学进行经济分析同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法经济学要增强具体实用性

法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已使法经济学对法律制度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法律领域,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惩罚理论及其实践、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及其实践;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管理实践;以及宪法、海事法、法理学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法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许多立法背后的基本政策目的,使立法得到更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法经济学却难以对具体的案件审理提供一致性的指导,不能据此使相同或相似法律规范下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相同或相似的裁定结果。要使法经济学研究具有实用性,必须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它应同时包含对经济理论和一系列相同或相似案件的分析,将经济理论和法律案件的分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就像在一般的法律案件分析中那样,抛开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在个案中考虑风险的存在,只在个案而不是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案件中考虑经济学理论的适用,从而在对一系列相同或相似案件进行的经济学分析中找到这些案件的规律,使这些案件的裁定具有法律上至关重要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该方法采用涵盖绝大部分民事责任的侵权和合同策略理论;二是将经济理论和法律当做各自独立的对象,分别展示它们的逻辑构成;第三,不是只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而是对一系列案件同时进行法律和经济学的分析,以展示它们在这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运用中如何相互关联,以及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如何被运用来决定具体案件的裁定结果,并比较两种结果之异同。法经济学原理和实证研究告诉我们,法律方法和经济方法虽有差异,但常常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就同一个法律规则而言,法学家维护的是公正,经济学家维护的是效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常常是殊途同归。我们过去将公正作为法律的价值标准,今后,我们在坚持公正标准的同时,效率将成为法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