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十篇

时间:2023-08-11 17:38:02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 大学科研;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16-03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更加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并且将人才资源看成是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重视人文关怀和创新激励,重视科研过程中的项目培训及专业发展,重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在关注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促使知识价值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大学科研管理对教师的科研行为具有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需要从以往的只重视量化考核、数据收集、科研立项、项目结题等常规性管理,向科研计量管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的适切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促进科研主体的专业发展,提高科研效能感。

1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

知识经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专业化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套与理论系统知识相联系的专业技术、客观的服务态度、自律性职业伦理、组织制度健全”;[1]相应地,对专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张微在“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一文中对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五项标准,即“政策把握、创新理念、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自学能力”。[2]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特别强调科研管理中的协同创新理念。

大学科研管理者需要完成一些常规的管理任务,诸如科研政策的上传下达和制定、教师科研论文的统计工作、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结题管理、经费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比较繁琐细致,需要耐心和细心,所以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规范,同时应转变服务观念,变单向的服务管理为协同创新管理,通过对科研主体的科研能力、专业方向等信息的分析,为他们提供适切的信息服务和培训、学习机会,也为他们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科研与社会、专家与大众之间搭建便捷的合作交流平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大学科研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之间要变主客体关系为合作关系,加强理解与合作”。[3]“大学科研管理应从重实证管理向以人为本、崇尚创新的模式转变。形成一种最大限度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4]高校科研管理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营造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处理好科研管理内部的关系,努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科研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地发展”。[5]

与此同时,大学科研管理要树立明晰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政策创新意识。科研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科研管理手段,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要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熟悉同一时期、同一课题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发表时间,以防教师科研成果在上报、鉴定和转化过程中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鼓励科研的创新性,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同时要促使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迅速向生产转化。

科研管理者还需要有较高的政策解读、实施和创新能力。一是能够正确解读各级各类政策文本,理解其精神实质,基本的科研导向,并且能及时地、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科研主体方。二是能够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提高组织科研实效性和创新水平。

2 加强对科研的知识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科学性和明晰性,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加强对大学科研的管理: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三是对知识的统觉定位。

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文献的分类管理、重要性程度、被引情况、知识生成状态等知识图谱式管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多数属于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包括地方性知识、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性知识、非规范化网络知识及默会知识管理;知识统觉是在本地知识实践和对人类知识图谱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知识生成与走向的整体统观与定位。

“知识计量学派”的兴起为提高科研评价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知识计量研究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时期,以信息单元为基础的信息计量学研究时期和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计量学研究时期。”[6]知识计量学中的引文研究、知识单元、知识图谱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到科研管理中,有助于科学定位科研项目或成果的重要性程度、科研走向、知识生成的内部逻辑和原创性、生成性状况,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预见性。

大学科研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且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基于日常工作,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小组会议和访谈等技术掌握地方性知识生产和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科学定位地方群体思维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将规范性科研与地方性知识,理性思维与野性思维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和定位大学的科研潜力和基本走向,更好地洞见大学科研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时发现人才,促进科研创新,同时能够提供有效平台,抓住机遇,形成群体科研态势,促进协同创新。

3 基于日常工作加强科研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应基于常规性管理,从专业的视角对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加以重新审视,从单纯的任务管理向过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基于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培训。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实效性和创新性,必须建立在对科研主体科研能力、水平、方向等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对大学的科研目标、科研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大学科研管理中引入智力资本报告以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智力资本是组织通过无形资源和活动的结合,将一系列资金、原料和人力资源转化为价值的能力”。要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需要加强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建立科研信息库,并对其科研素质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科研倾向性进行认真研究以帮助教师确立科研方向,提供科研信息服务和专业学习机会,例如针对科研项目和论文而组织的小组讨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高层进修访学等。

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准比较高,教师基本的科研素质能够得到保证,但一些普通院校,特别是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基本科研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如科学精神气质的培养、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的养成。科研是大学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存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科研与日常工作是融为一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从外在目的看,科研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科研方法包括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科研方法,它是科研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也是科研伦理的基础;科研态度和习惯主要指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大学科研管理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促进科研主体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科研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结构性浪费。

最后要重视对大学教师科研的全程管理。从大学教师科研的生命周期看,其科研水平的上升有一个从渐变积累提升期到高峰飞跃期再到平稳沉淀期这样一个历程。大学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与教师个体共同协商制定出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解决好每个时期的科研发展和产出任务,并且抓住关键期促使其科研产出和质量的飞跃。

4 确立实效性科研管理目标

“科学研究是以作为主体的人的目的性为核心,综合关于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主体自身的需要欲求、知识能力,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技术手段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不仅仅属于认识的范畴,归根结底它还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认识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在实践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价值”。[8]

当代科学哲学观强调科学的实践性,科学、技术与实践在一种博奕状态下共生共荣。大学科学应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行动观和以实效性为导向的目的观。科学的实效性与真理性、客观性、创新性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尊重客观,尊重规律才能发挥科研的更大作用。科研的实效性与人的需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致的,所以真与善应该是统一的。科研的实效性与创新性也是密切联系的,当今科技的创新强调其价值导向性,带动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价值标准应该与其代价成反比,而不是一种新技术在发明和使用过程中又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所以说创新与进步应该是一致的,这样的创新是有利于人类的,也是有利于局部利益的,这样的创新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同时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以利用,赢得效益,拓展市场。科学、技术、实践将进入良性循环的博奕境界。

大学科研管理在促使科研成果向实际转化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中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理念淡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科研市场观念、成果转化理念淡薄,通常只重视科研前期工作如项目立项、经费分配等,对项目后期管理、市场分析、成果转化等不够重视,项目通常局限于完成成果鉴定,科研开发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节,缺乏共同利益机制和成果推广机制,未能实现将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产业化”。[9]因此需要强调大学科研管理的媒介作用,提高科研的针对性,促使科研成果的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大学科研实效性的指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其实效性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大学科研创新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诸如管理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实践案例创新等。科研实效性不能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且要考察其创新指数、实际应用的效果以及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例如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可以包括科研成果是否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是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否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出现;是否在员工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等。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的实效性主要看是否被政府决策部门所采纳;是否在指导社区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本学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改善某一领域的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等。当然大学科研还包括一些实践反思性研究,其实效性主要看是否对改进自身和同行的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科研的实效性需要通过实践效果反映出来。

5 树立高效能感的科研管理愿景

科研活动更多地是一种个体精神劳动,教师需要在一种超功利的宁静心境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体验到内在的幸福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基于日常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与实践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实践的接纳,能够体现出实际价值,也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同,激发群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进而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自我效能感。

我国现存的知识生产模式更多地依靠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师生共同体的研究和学术传承。但学术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象牙塔内衍生繁殖,也应敞开视界关注生动的社会实践和更广泛的领域,从其它学科或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型,同时关注一线群众的实践智慧,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再者研究生、博士生也不可能都留在研究型大学里,他们更多地被分配到地方院校或基层研究部门和企业,充当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媒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又能够结合实践进行研究,推动日常工作的改进,带动同行的专业发展,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价值的外化。

在这个从体系内向体系外、从理论向实践、从专家向大众多向互动和转化过程中,科研管理者发挥着协调和联络作用,在高层次专家学者、大学教师以及具体实践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平台,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参与学术会议、展现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的机会,提高其成果在学术领域被接纳的机率和向实践转化的效率,也使教师的科研行为不断获得强化,提高其科研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科研管理者的管理效能感和美好愿景也会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推动相关工作滚动式、高效率地运转。

总之,大学科研管理创新应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切入点,基于日常工作,从科研管理队伍自身的建设到对科研主体的人力资源评估、专业发展,再到对组织目标、科研环境和科研实效性的评估分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切实增强大学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增强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组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注重科研实效性,在把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利用科学造福一方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关注其求真的价值,并力求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之有效路径[J].求实,2010,(1):228-230.

[2]张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58-59.

[3]欧阳洁慧.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0-62.

[4]孟建伟.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论科研管理观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10,(4):33-38.

[5]许崇波.高校科研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0,(1):40-42.

[6]穿越学术地平线[M].人民出版社,2012:101.

[7]刘海燕,董必荣.智力资本报告:大学科研管理的新视角[J].清华教育研究,2010,(6):56.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政府创新力;政府知识管理目标;政府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114?05

“政府知识管理”是政府创新性和社会经济管理需求直接催生的,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对政府创新性、回应性及服务性能力的强烈需求。在强调政府创新性的视野下谈政府知识管理,其内涵不仅仅是对公共信息和公共隐性知识价值的简单性阐述,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新视角下将政府创新瓶颈带向审视、辩论和解决的作用。虽然,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争论尚未消停。但经过学术交锋与思想碰撞,国内学术界在政府知识管理基本问题上的差异性逐渐缩小,“政府知识管理”价值性的认同日渐一致。然而,“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界定仍然存在着复杂性、争议性及不一致性,政府知识管理界定视角间的差异性需要新的整合与梳理。结合政府自身特殊性,本文以系统观点将政府知识管理界定为:以完善和提升政府功能为目标,涉及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及知识相关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的新兴管理范式。

一、政府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作为政府知识管理的最基本元素,已成为政府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Davenport和Prusak认为大多知识管理的目标选择有:①通过地图、黄页及超文本工具,使知识显性化并展示知识的重要性;②通过鼓励和集体行动营造一种知识密集型文化,如知识共享、积极探索与提供知识;③构建一种不单是技术系统,更是人与人在空间和时间的合作网络工具[1]。刘焕成等认为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组织机构,必须重视知识的价值,把知识管理的理论运用到政府管理活动中,以增强政府的活力、创新力、管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2]。黄璜认为政府知识管理的目标选择有:① 促进建立学习型政府;②促进建立科学型政府;③促进建立敏捷型政府;④促进建立创新型政府[3]。

政府知识管理主要出发点在于利用知识资源解释和解决政府困境,预测社会管理可能引发的结果,以控制整个事态的正常发展。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知识管理意味着政府知识管理应重视知识工具性的作用。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知识管理,归根到底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管理手段。此外,政府知识管理并非仅仅强调知识工具性的作用,政府知识管理还在解决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科学社会价值观的建立。不管是为了推动公共目标的实现,还是为了追求政府自身的成就感,政府知识管理都必须始终关注那些赋予政府部门鲜明特征的社会价值。因此,政府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主要有:

第一,提升政府部门的创新性。Dimock Marshall认为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创造性或许是最重要的概念[4]。创新性的倡导一直是创新型政府构建的内在要求,是政府部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技巧和最为特殊的部分。政府知识管理对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管理来巩固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政府部门将花费更多资源和精力固守信息孤岛,而不是有效地利用它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政府部门的执行力,调动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提升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政策制定与提供服务是政府部门的两个主要任务,政策制定承受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需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与支撑。政府知识管理的优点在于将大量的显性与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将其“存储”起来,为政府部门决策性工作提供充足知识储备,避免因决策不当而损害公众利益。Gladstei认为当团队拥有相似目标时,沟通会更加有效,会考虑更多备选方案,以及获取更多信息进行决策,而这些都将激发创造性[5]。Reeves和Weisberg证实,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来自无知,而是因为人们不能及时地将所学过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加以利用[6](251)。

第三,提升政府部门的回应力。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以适应公众需求和期望的多元化与复杂化。迫于外在需求与内在追求的压力,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利用知识资源的优势加以应对。知识是政府部门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石,如何利用知识酝酿创新型方案,使政府部门更具回应性,是政府知识管理的预期目标。如果政府知识管理的构建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将有悖于政府部门倡导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

第四,促进学习型政府的构建。政府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原有知识积累上升为知识的新一轮创新。政府知识管理应结合学习型政府构建的趋势,满足学习型政府新知识的需求。转型期社会危机、矛盾冲突、利益分化等新形式不断涌现,需要政府部门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加以解决。政府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知识的有效管理,满足政府部门应对新问题的知识诉求。

二、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困境

正如创新并不能凭空产生一样,政府知识管理也不能被凭空构建。确切地说,政府知识管理的构建受到一组复杂因素的影响。政府知识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公共信息与知识的整合。政府属于典型的层级制组织,这将使政府部门的知识共享变得更加困难。多数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陷入将核心知识等同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思维中,不情愿分享自身知识。如何收集与整合政府部门中复杂化、分散化、碎片化的孤立性知识,并将孤立性知识转化为政府部门创新的动力源,是政府知识管理要解决的关键所在。政府知识管理是新型的管理范式,是社会创新管理体制具体落实的载体,是行政管理理论与制度的新创新。而我国政府知识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处起步阶段,诸多困境尚待解决。

(一)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经验

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与社会价值的创造。多数政府工作者在务实经验基础上建构相关知识管理的方法或认知体系,用以保持核心竞争力。这无形中加剧了经验维度在政府知识管理构建中的阻力。政府知识管理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某些经验性理念取代了科学性理念。第一,在认知上,多数经验性理念仅停留于泛泛而谈的水平,对政府知识管理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深刻认识,缺乏科学性。较多基于介绍、乃至拼凑企业知识管理,以企业知识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来裁剪政府知识管理,未能认识到政府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及本质性,更没有从科学理论中提炼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思路和对策。第二,在实践中,由于不讲特殊性,不科学区分不同载体间的相异性,在知识管理的经验思维中以简单地照搬照抄为主,没有深入地探求政府知识管理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致使很多政府知识管理最终流于空泛和平庸,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错乱感。相比企业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对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性等复杂性的要求更高。政府部门面对复杂的社会因子,政府知识管理不可能是简单的流程化操作。在信息与知识流动意识较薄弱的官僚制中,知识管理的价值更容易迷失,更容易被以往行政经验和传统信息管理经验所俘获。

(二)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三重观念

虽然,政府知识管理构建过程中的观念与经验在某些维度上有所重叠,但这里强调其认识知识管理价值后而产生了观念性阻力。针对观念性阻力可以从基层、领导层及组织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第一,很多基层成员将政府知识管理视为个体竞争力削弱和影响空间收缩的威胁机制。政府部门特性和既往管理模式决定了其固有权利模式和作用场的存在,致使很多成员不愿与他人分享核心知识、技能或创新性想法。在这种思维观念下成员对政府知识管理的认识就只能是零散的、片面的,成员无法从人际互动中形成集体的学习行为。第二,领导层对政府知识管理中权力影响力丧失的恐惧感。在政府部门中,领导者对问题与变化更多体会的是公共权力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很多领导将部门信息和知识视为领导力和竞争力的基础与来源,陷入知识与信息流动性将导致权力缺失的误区之中,以阻止有效信息外溢的方式平息权力影响力缺失的恐惧感,以维护其的地位、特权及利益。第三,组织对政府知识管理效果不确定性的习惯性防御。个体喜欢确定的感觉,而讨厌不确定性,组织也不例外。一旦知觉到结果不确定性的存在,组织也会产生习惯性规避。对知识管理及可能的变化,只要价值性尚未凸显,就容易触发组织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有形无形地妨碍着信息与知识在部门间流动的习惯性防御。因此,为了不使政府知识管理被异化成个人、部门或组织虚假外表的粉饰,应该消除以上三种观念。

(三)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载体专业

精简高效的机构设置,是政府知识管理的组织保障。以往传统的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信息传递速度慢、失真多,难以适应政府知识管理的需要。摩根认为“部门结构会抑制组织学习,因为它把组织成员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狭隘的本部门问题上,而不是组织的问题上”这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结构障碍。政府组织体系中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信息管理体系的专业性均不能够真正能支撑起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政府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的载体要求相比,大多数政府的载体专业性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性。众所周知,在政府部门固有的组织、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下,知识管理的导入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导入,知识管理若独立于政府系统固有的管理模式将无法得到彻底的实施,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政府知识管理的载体可以分为“软载体”和“硬载体”两个方面,“软载体”和“硬载体”的专业性对政府知识管理来说缺一不可。否则,政府知识管理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四)政府知识管理绩效考核中人本的缺失

在任何组织中,“人”一直是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人员对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追求,对所有成员的自我成长过程提供帮助,也为成员对知识管理的承诺提供基础,这种内在的动机追求只能通过人而非物的互动才能得以建立。政府成员的业绩不易被量化考核,成员行为与整体业绩间的显性关联不易建立,这导致组织奖励与奖惩方法一定程度地失灵。靠只关心如何通过深思熟虑的组织手段来完成政府知识管理的构建,这意味着狭隘性地将人际关系视作是完成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一种工具性手段,而不是将它视为实现政府知识管理目标的内在动因。现存政府整体考核方案回答和解决的是组织宏观角色的激励问题,但对于政府知识管理的单个系统而言还应有一个更为微观激励目标定位,即以何种方式将人本理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激发成员的内在动力。在过分简单化的绩效考核中,个体的内在性和积极性动因常常被忽视掉,这也是制约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因素之一。

三、加强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对策

关于政府知识管理,有许多尚存模糊的地带,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政府知识管理的影响有可能超乎想象。它确实代表着未来创新的新范式,也代表着创新的新趋势。而在政府知识管理的倡导和重视中,首先必须学会面对,然后化解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知识管理才有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加强科研机构合作,学习掌握理论前沿理念

对政府知识管理前沿性理念的科学把握,是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首要条件。政府部门领导的科学性支持与重视也是基于对政府知识管理前沿性理念的把握,没有科学性的前沿性理念做基础是绝对不能构建好并发挥好政府知识管理的价值潜能。没有理论的事实是模糊的,没有事实的理论则是空洞的。如果领导理解不够深、掌握不够细、钻研不够透,对政府知识管理的运用和推进很难到位,很难真正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用。加强科研机构合作是政府领导者追求先进构建理念的展现,是规避经验性将政府知识管理带向狭隘而僵化视野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思考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新思路,有助于超越现今政府知识管理构建思考困境中的局限性,为改善政府知识管理开辟新的可能性。许多政府知识管理的实践组织都在经历着沮丧、挫折以及疲惫,部分原因应归结于系统理论和前沿性理念缺失下的经验性失败。强调政府知识管理的前沿性理念和系统性理论,并不是要拒绝实用性、开放性。而是要寻求政府知识管理的科学性逻辑基石,这也是建构政府知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逻辑才能更好地把握政府知识管理内在的对立统一和本质属性,才能把握政府知识管理的逻辑线索。前沿性理念和逻辑结构是一种隐性力量,它们是政府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出发点,进而推演出整个知识管理构建的逻辑思路。因此,在前沿性理念指导下构建起系统而非散乱的、有机而非拼盘式的政府知识管理逻辑结构,避免政府知识管理流于形式。

(二)建设政府知识管理学习了解机制,消除观念

随着组织对创新能力的倡导到向制度化知识管理的转变,政府知识管理构建面临了许多如何将倡导的价值观念和内涵贯彻到成员行动中去的难题。政府知识管理并非仅仅是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工具,也是成员提升自己在组织中影响力的手段。流通性知识管理能够开拓成员的视野,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自身局限性。政府知识管理在很大程度是为了提升个体知识的价值性,建构更为合理的个体行为。推行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提升成员学习积极性和知识的更新换代。知识共享和交流本质是一个认知过程,知识管理基于自己独特经历和教育背景的知识、观点和理念。Nemeth和Nemeth-Brown研究表明,接触到不同的或相互冲突的观点有助于创造性思考[6](132)。构建政府知识管理的好处有个体和组织双重层次。在个体层面,知识管理能改善技能、经验、知识、绩效、职业发展空间;在组织层面,知识管理能提升效能、质量、创新性、绩效及公共服务质量。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构建政府知识管理学习机制:第一,必须承认知识管理的价值与作用;第二,知识管理的发展特性。知识管理不仅对现存知识进行管理,更重要是随它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效应。

(三)兼顾政府知识管理“软载体”与“硬载体”建设,跳出“重硬轻软”的老路

在提升政府知识管理载体的专业性中,应该避免以往重硬轻软的旧思路。载体专业性的设计就是通过人力和技术资源的重组,塑造一个持久而专业的运行平台。第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问题等软载体的建设。精简高效的机构设置,是政府知识管理的组织保障。政府知识管理要求组织结构尽量地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非正式化及柔性化,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而人员与岗位如何合理匹配,是软载体建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政府知识管理人员匹配慎为重要,负责人能否胜任影响到政府知识利用的效率与潜力、政府创新性的陪养、组织学习型的构建等问题的解决。同时,政府应加强知识管理教育,强化行政队伍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吸收社会各行各业知识管理的优秀人才。此外,政府知识管理人员的筛选,不仅要考虑行政事务、技术等因素,也应注重现代管理理念和系统管理思想的考察。第二,办公系统自动化、信息化等硬载体的建设。技术被视为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与推动力。Alavi和Leidner认为信息技术对现有知识的有效运用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Sandra Moffett, Rodney McAdam和Stephen Parkinson对知识管理应用实证分析,模型显示组织内知识管理的元素为技术、信息和个人[7]。传统办公手段己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新要求,急需引入新管理范式提升管理效率。政府知识管理的构建离不开信息化,必须以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如果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支撑知识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四)将人本理念纳入政府知识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中

行政人员处在政府知识管理和外界的连接点上,行政人员接受、诠释并影响着一些知识管理中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价值。政府知识管理必须重视行政人员,因为一些关键性问题都是围绕人而产生的。人是知识管理的最重要元素,知识管理依赖于人们共享和重新利用知识的动机、意识及能力。构建一个适合知识管理的考核体系最重要,但也最为困难。Streatfield和Wilson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信息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知识不能直接被管理,只能对组织中拥有知识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8]。拥有一只高素质、有活力的工作队伍是政府知识管理的必要前提,忽视“人的因素”,再好的理念与计划都是空谈。如何将知识管理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体系,对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政府考核体系不完善主要有激励手段不足、责、权、利脱节、精神激励流于形式、惩罚不完善、晋升不合理等。在思考知识管理与考核问题时,应做到: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将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本管理;二是健全晋升制度,即制定与知识管理匹配的岗位与级别,重视因知识而晋升人员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三是完善考核范围,即改善以往简便易行的考核方法,弥补考核科学性的缺陷;四是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为知识管理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Alavi, M., Leidner, D.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J]. MIS Quarterly, 2001, 25 (1): 117?136.

刘焕成, 孙晓玲. 电子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知识管理与信息共享[J]. 情报科学, 2006, 24(11): 1651?1655.

黄璜. 论政府知识管理及其目标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 2010(10): 61?64.

Dimock Marshall. Creativity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6, 46(1): 3?7.

Gladstein, D. A model of task group effective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 29: 499?517.

周京, 莎莉. 组织创造力研究全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Sandra Moffett, Rodney Mc Adam, Stephen Parkins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 7(3): 6?26.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涉氨冷库;隐患;目视化;安全管理

本文根据对某县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状况统计和相关隐患检测的结果,将目视化管理应用到中小微企业的安全管理中。

1冷库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及其隐患排查分析

此次共排查冷库263家,人员基本情况调查主要从学历和对安全管理认知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对冷库的隐患排查主要从压力管道及容器、电气、消防设施以及安全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1.1员工基本情况调查

利用调查问卷对员工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如图1、2所示。收回580份问卷中,79%员工教育程度低于高中水平,41%不熟悉安全管理,34%完全不知道何谓安全管理。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员工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本身不高;同时由于冷库的规模小,工作时间有较强季节性,人员流动性大,员工入职培训基本没有,造成对安全管理的无知。

1.2压力管道及容器隐患排查

在263家涉氨冷库中,共排查压力管道及容器类隐患2322条,制冷机房隐患有1382起,占该类隐患的60%左右,冷凝器、恒温库以及厂区广场方面隐患占40%。制冷机房中,隐患分布比例较高的是管道和压力容器表面腐蚀隐患,占隐患的比例62%,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企业的对管道和容器的维修、维护和保养缺乏,日常管理缺失。

1.3电气类隐患排查

电气类隐患共排查出7318条,配电室是隐患最多的单元,占总数的63%。隐患点主要集中在配电柜、配电箱、电缆沟槽等部位,如图4,配电柜和配电箱应作为目视化安全管理的重点。隐患将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研究“如何从源头治理、提前做好预防管控”,是目前涉氨制冷小型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本文从“风险管理[1]、行为管控”理念出发,研究Reggio幼儿教育[2]理论—图像表现是一种比文字简单且清楚的沟通工具,运用图像、色彩等视觉效果,结合安全科学的研究,提出目视化安全管理方案。

1.4消防设施类隐患排查

从厂区规划、制冷机房、控制室、冷库等方面进行消防隐患的排查,共查出隐患5532条,比例如图5。其中制冷机房情况最为严重,包括F扳手不合规、应急装备残缺等;其次为厂区规划隐患,如消防通道不合理、无风向标。

1.5安全管理隐患

用检查表、现场检测等方法调查企业的安全管理,查出隐患2058条,包括:安全组织机构人员不全、安全责任制未建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缺失、应急救援预案缺失、场所布置混乱等,如图6。图5消防隐患分布图6管理类隐患分布随意改造,1%焊缝,3%表面腐蚀,62%泄压管,18%泄漏,16%其他,10%违禁电器,12%开关插座,10%线路敷设,9%电缆沟槽,7%配电箱,19%配电柜,33%安全生产责任制缺失,9%其他,21%场所布置混乱,4%应急装备过期,1%组织机构不健全,1%安全标志不规范,27%冷库设计单位资质缺失,5%维修档案缺失,6%应急预案缺失,10%安全操作规程缺失,8%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全,8%F扳手不合规,13%无疏散标志,12%无事故排风机,11%无紧急控制装置,11%无应急照明,11%无风向标,12%消防通道不畅,9%无消防栓,12%个人防护用品不全,9%

2目视化安全管理的理论研究

根据海恩法则(1:29:300:1000),上述17230条2.2.2安全标识内容和布局设计安全标识的内容设计,应考虑到文字和布局。危险源信息应简洁完整,使人们了解风险的性质;可能后果要详细准确,提高受众对风险的感知度;规避危险的方法应具体明确,告知目标受众避免事故的行为。应包含四个信息要素:表明风险等级的警示词;危险源信息;可能的后果;规避危险的方法指导。2.2.3安全标识尺寸和位置安全标识尺寸以看清内容并适宜安放环境为原则。另外,安全标识的位置取决于正在执行任务的性质和所处环境,当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接近危险源时,是最有效的位置[7]。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应把安全标识嵌在相应的指示目标上;若尺寸、材质不合适,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将其张贴在附近墙壁1.6~1.8m处的显眼位置。

3涉氨制冷企业目视化安全管理的实施

根据上述隐患排查,及人因失误分析和目视化管理的理论研究,目视化安全管理实施,主要从事前危险告知、事中危险处理及事后人员应急3方面建立。

3.1危险告知牌

危险告知牌的目的是告知员工作业场所的危险类型、隐患点、潜在事故、防控措施等。告知牌尺寸为60x80mm,悬挂在隐患点附近。各项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展现,色彩选用表示危险的红色、表示警告的黄色和表示提醒的绿色为主。一方面,通过色彩和内容,告知员工在该工作场所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另一方面,由于视觉记忆累积,促进员工安全意识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3.2设备操作规程

制冷机房隐患多,且易发生人为失误,保障操作工的行为安全是目视化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为避免员工行为差错,在墙壁1.6m高处悬挂规章制度;设备操作板旁张贴简洁易懂的操作规程。

3.3安全标语

安全标语是目视化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部分安全标语内容陈旧,语言严苛,内容太过空泛,为充分发挥安全标语的作用,设计时应从满足员工切实需求出发,用生动形象的图案或艺术文字吸引员工注意,达到避免不安全行为的作用。

3.4消防设施

消防设施是防止事故扩大的有力手段,室内外消火栓、灭火器,标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各类工具和防护设备要划点整齐放置,方便取用和归位。

3.5应急管理

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明确了应急组织与职责、应急组织程序、现场组织措施、注意事项等。“安全出口”指示灯、风向标是人们逃生的方向指引,风向标安置在厂区高处便于观察位置,用荧光色涂刷。

4结论

(1)小型涉氨冷库存在的问题有:企业规模小,安全资金、人力投入有限;厂内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多集中在制冷机房;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有待加强。(2)人脑通过视觉感知信息,既能保留事物的本质特征,又能对其产生思维记忆。目视化安全管理,就是把各类隐患视觉化,以达到管理员工行为,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目的。(3)安全标识是目视化安全管理的信息媒介。设计从颜色、内容和布局、尺寸和位置等方面考虑。(4)针对隐患类型和分布区域的不同,设置系统性的安全标识。成果有规范消防设备设施、设置危险告知牌、张贴设备操作规程、设计安全标语等。

作者:侯捷 程五一 孙文建 钱叶巧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屈定荣,蒋秀,刘小辉.防范灾难性安全事故的新思路[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6,16(1):1-4

[2]刘永凤.瑞吉欧幼儿教育法评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钱家渝.视觉心理学——视觉形式的思维与传播[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2006

[4]傅贵,李宣东,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1):80-83

[5]牙力坤•牙生.浅谈如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J].安全,2016,(7):50-52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营销管理

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所担当的重任不仅限于向企业及时反映市场的需求,而且也是一种通过科学合理的营销管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一个部门。然而,在当下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项目化管理这一概念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企业逐渐意识到项目管理是一种可以为企业快速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理念,对于企业的营销管理也应当逐渐放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之上进行执行,以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

1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1现有的营销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现在企业中所应用的营销管理模式而言,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营销管理组织结构、营销策略安排、营销成本管理以及营销管理方法四个方面。对于企业的营销管理组织结构而言,主要缺乏灵活性,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起来困难重重,同时狭隘性严重,影响具体营销工作的开展,效率也不够高。就营销策略安排而言,缺乏系统性的安排。根据“4P”理论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工作的统筹并没有做得很好,致使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做得不到位,各个策略之间也不能很好地相互呼应,导致整个营销管理工作的安排涣散,浪费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再者,缺乏正确的营销成本管理,只有粗略的成本统计,而没有细化各项费用支出。在营销管理的方法方面,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营销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对往期档案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没有更新,导致企业无法对以往的项目经验进行再积累和再利用。

1.2营销活动项目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位置逐渐发生了转化,市场需求也不同于以往简单层次的单一需求,消费者需求向着高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传统的营销活动往往通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调研、营业推广以及公共关系这三个大步骤来进行,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以及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逐渐增大,营销活动正在逐渐项目化。不同于以往单调重复的营销工作,项目化的营销活动具有目的性、独特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生命周期性等特点。

1.3项目化管理的产生及内涵

人们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将软件工厂中的板块化编程技术的思路、方法应用到企业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例如IBM、花旗银行等,通过项目化管理使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质的飞跃。项目化管理的主要内涵就是通过对企业中的各项工作安排、步骤、流程进行再拆分化,进行重组和组织,使在重组后的各个管理组成部分可以更高效地完成管理工作,并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项目化管理是一个通过对多个项目进行组合管理,从而简化了管理模式和管理过程的一种管理方法,对于管理的效率和绩效而言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4项目化管理的三个层次

项目化管理有三个层次,分别是项目投资组合管理、项目群管理和项目管理。该理论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项目管理是最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需求的一种项目化管理层次。项目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计划制定,通过统筹策划,对项目所涉及的任务进行高效率的完成、协调并控制,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完成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是具有明确目标并具有系统性的一个组织活动,通过系统性的整体统筹全体员工的各项工作,有利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助,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实现项目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及营销目标。

2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模式

2.1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模式的内涵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模式,主要是对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做一个整体分析,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识别,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项目化管理,其中主要涉及的是营销项目管理以及营销项目群管理。营销项目即指特定的一场市场调研活动,或者是新品上市活动,抑或者是对企业产品所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这些营销项目都需要进行项目化管理。就营销项目群而言,就是指对各个单一营销项目所组成的一个项目群进行管理,若营销项目群的任务达成是高效且结果令人满意的,符合企业预期目标的,那么,这就是一次高效的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

2.2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模式的特点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各个营销项目的开展不再仅限于单个营销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的整体规划以及整体营销战略目标也需要有所顾及,并进一步实现企业整体的营销策略目标。再者,这种营销管理模式是具有系统性的,是在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影响下对各个营销部门之间的工作进行协调并互助的一个系统性管理模式。并且,这种营销管理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视每一个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定有倾向性的营销项目以实现企业的营销战略目标。同时,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也体现了团队文化这一主要特点,通过团队之间互相协作的氛围,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实现营销战略目标。

2.3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模式结构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模式结构主要分为对单个营销项目的管理以及对营销项目群的管理。根据项目周期管理理论,主要可以将其分为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收尾阶段。在不同的时期所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在计划阶段主要利用调查法、SWOT分析法以及风险性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营销机会的分析以确定市场目标,最终确定市场营销组合,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在实施阶段,主要是对市场营销计划进行实时执行和控制,最终进行项目总结收尾工作,实现整个营销管理的过程。

2.4营销项目群管理

营销项目群的管理就是为了通过对各项项目的管理以达成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其着眼点不仅仅是项目层面的完成,而且是企业的整体营销目标。营销项目群的管理工作不仅具有战略管理的功能,也可以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管,及时反映问题并改正问题的一个过程。并且,通过以往营销经验以及战略知识的积累,可以达到一个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知识管理以及为项目提供必要的服务,最终实现营销项目群的管理,也就达成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对营销项目群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大协调管理,对各个营销项目的实施工作进行进一步评估以达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2.5营销项目管理

营销项目的管理非常重要,主要是通过在进行营销项目的前期以及中期、收尾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监督控制,在计划与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控制管理,对团队作业的工作进度以及部门之间的协作程度都需要加以关注,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以使营销项目更加顺利地完成。

3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障碍

就目前我国企业实施项目管理视角下的营销管理创新而言,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决策部门的支持力度上。通常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新兴市场的运作规则不够熟悉,观念陈旧,缺乏对项目管理的统筹认知,也无法对项目管理视角下的营销管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再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旧落后,对于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项目管理这一概念所需要的软件与硬件都需要企业进行及时学习和更新,但可以看见的是,部分企业对此不重视,导致信息化技术落后于通用型工程企业。另外,关于项目管理的人才培养稍显落后,人才匮乏导致即使企业加大对项目管理的重视,也苦于没有相关人才而导致在营销管理的创新工作上无法顺利进行,困难重重,尤其是营销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企业极为缺乏的。

4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就当下企业中项目管理视角下的营销管理创新过程中所出现的障碍,企业首先应当从培养管理层以及决策者的项目管理意识做起,首先,应当使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提高对“管理”的认识,认识到项目管理在当今市场背景下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全面建设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制定最高企业战略目标开始,逐步对各个营销目标进行项目化分配以进行项目管理,通过系统的信息网络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最后,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应用的培训,尤其是相关人才方面的培训,通过对其进行管理知识以及工具方法的培训,锻炼其通过项目管理进行更好的营销创新工作,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5结语

本文从项目管理对于营销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能性分析出发,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是离不开项目化管理的营销管理的。通过对项目管理视角下的营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见项目管理及项目群管理对于营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尽管在企业当下的实践中出现了一部分问题,诸如企业决策者对项目管理的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资源不丰富等情况,笔者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期以通过这番表述可以为企业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为各个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一番贡献,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应当加强对项目管理的整体认识,并通过加强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完善企业信息化网络等途径,来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蔚林巍.项目化的管理与项目组合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4(1).

[2]葛宝山.基于环境信息的企业全面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3,21(8).

[3]白思俊.项目管理为企业带来的管理变革[J].项目管理技术,2004(3).

[4]程铁信.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管理评论,2004,16(2).

[5]桂维民.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5).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5

知识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人力资源为动力的一种新型发展形式和理念。知识经济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知识为基础,对各项生产要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创新管理是图书馆的必然趋势,需要从知识经济视角入手,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满足整体管理形式的要求。

1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各行各业中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知识经济也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符合的一种经济形式。特征如下:

1.1创新性高

知识经济形式本身比较特殊,是和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属于对立的一种形式。创新是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在工业经济发展时代,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全面创新的设计形式,及时对属性进行划分,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结合在一起。

1.2核心价值明显

知识经济体系作为一种智力型的经济模式,其中涉及到资源占有率、生产管理和分配使用等方面,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对有形资产和资本形式引起重视,对经济发展核心进行控制。社会组织是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形式,需要在实践中创建一种有助于组织成员发展的工作氛围,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避免出现管理不合理、管理效率低的现象。

1.3技术水平高

互联网的崛起对技术形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实践中需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应用,具体流程包括:信息获取、加工、传输和储存等,针对网络化发展指标的要求,必须做好知识的反复使用,避免出现不良信息扩散和复制的现象。技术水平高是知识经济发展显著特征,在实践中也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

2如何在知识经济视角下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

针对已有信息管理指标的要求,在实践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考虑到经济形式的要求,做好管理创新工作。以下将对如何在知识经济视角下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进行分析。

2.1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对图书馆的管理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理论指导。针对当前具体管理阶段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在实践阶段必须以新型的理念为支撑,实现观念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管理理念局限性比较大,缺乏创新,必然增加管理难度。在实践中需要确定知识资本理念和人力资本管理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的竞争形式,明确效益理念,突出重点,达到完善操作的目的。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图书馆的管理需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创新的理念也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目标进行有效设定,根据战略核心的要求,突出重点,满足创新设计的整体要求。

2.2管理过程的创新

知识创新表现为一个过程,管理过程比较复杂,在整个知识生产和传播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后续管理中要彰显出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人的行为和知识运动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精神性、信息性和物质性等因素的要求,可以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满足定性评价系统的整体化要求。此外图书馆的创新管理以知识的升级和再造为基础的,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组织重新设计的形式就是理念创新的过程,强调靠人以及和衷共济的人心所向,通过心灵感召和激发来协调人们的行为。后续操作阶段要强调对行为过程的调配,知识生产、传播以及转化形式和特殊,因此需要做好过程的调控和管理,通过强化处理和反馈的形式,设定有效的目标。

2.3战略管理创新

有效的战略管理形式对整体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制定有效的战略发展意图,考虑到内外因素的具体变化,确定综合评价过程。战略使命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对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评估。战略意图和战略形式是统一的,因此要合理选择战略,以社会效益为基础,取得效益基础。战略管理本身具有超前性,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需要密切统一,整体上具备指向性。战略管理能寻找图书馆生存空间和长期稳定发展方向,需要将战略创新形式落实到实处,实现管理的升级。

2.4管理目标的创新

管理目标是整体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整体管理的归宿所在,在后续管理阶段,需要以知识经济形式为基础,做好知识生产创新、知识传播创新等工作。目标体系本身对人才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战略发展指标进行了解,做好目标的创新和设计工作。从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图书馆的管理现状,融入知识经济相关理念,制定有效的管理目标,实现经精细化管理。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6

我还想特别告诉大家的是,大部分职业是与多学科对应的,不是与单一学科对应的。我试以8个热门职业所用到的知识结构与大家来分享,我们以职业选择来规划我们的专业学习的时候,才知道大学阶段单一的专业学习并不合适。

1.投资经理——没有专业限制,要求多方面社会见识,身体素质好能抗持续的高强度旅行,最好能有数个不同行业的实习与工作经验,能与人很从容地打交道,相对而论,数学、财务、经济学、工程学知识比较有用。

2.咨询顾问——原则上没专业限制,要求有跨领域知识与较多社会见识,身体素质好,沟通能力优秀,最好能有数个不同行业的实习与工作经验,相对而论,工程、管理学、医学、有分析技能类的学科比如地质、生物、化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知识都比较有用。

3.财务经理——有专业限制,财务会计专业、金融财政专业、数学、管理知识更相关,现代财务经理需要有超越财务部门主管的更宽的管理视野、财务资源整合视野与以财务驱动经营的发展视野,因此财务经理在其社会见识面上的要求已经非常宽,学习财务会计的年轻人应争取在大公司财务、创业公司与专业会计服务机构有多元实习经验。

4.设计师——有一定的专业限制,有美术与绘图基础者更佳,但现代设计需要有熟悉市场信息的能力、有跨界设计的见识、有重视服务对象的设计角度,因此传统的美术学院背景的艺术型设计师要为服务型设计师替代,增加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与意识。

5.公务员——基本无专业限制,需要较强的社会见识与社会沟通能力,有实务见识者最佳,与目前的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基本无关,但有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知识,并掌握对应专业管理领域的专业技能者较好。

6.律师——有一定的专业限制,需要较强的社会见识与非常强的沟通能力,具有比较强的文字敏感度与表达严谨度,除学习法律专业者外,金融投资、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知识有较多帮助。

7.媒体编采编导——基本无专业限制,需要较强的社会见识与文字和口头沟通能力,在实习中向有实务经验的编采导演人士学习,与目前的新闻传播专业基本无关,但有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学知识,并掌握对应专业媒体领域的知识者较好。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7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大型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一、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知识资本作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在以往的管理中,人们过多的是强调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但是现在管理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

现代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建设流程越来越复杂,运用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因此,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建设项目的参与方往往是独立存在的,这就不利于知识的获取、整合、利用和再创造。同时,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存在,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不利于这个知识的编码整合。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显示意义。

二、知识管理研究视角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归纳起来,知识管理主要从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支撑条件和知识管理目标这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具体见表1。

三、大型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出发,在遵循科学性、可比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大型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专家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赋值,具体见表2。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具有结果清楚和系统性强的优点,因此非常适用于解决模糊的和难以量化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A公司进行实证研究,A公司是一家大型建筑企业,公司下设有各类分支机构20多家,公司拥有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市场遍及全国20多个行政区,具有较高的行业口碑。在企业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宝贵工作经验,对这些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再创造,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该企业选取了10位高层管理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3位为企业高层管理者,4位为项目部管理者,剩余的3位为公司的骨干员工。然后,对各个指标的评判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对应的指标评判量化为100,90,80,70,60。调查汇总见表3,表中数字为认可该评判等级的人数。

第一步:对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求值:

第二步:对一级指标进行评价指标求值:

第三步:归一化计算:Y=

第四步:综合得分计算Z=0.171×100+0.284×90+0.321×80+0.16×70+0.064×60=83.38

通过以上数理分析来看,A公司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保持在一般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知识管理流程方面,在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将经验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工程项目建设中。其次,在知识管理支撑条件方面,公司没有将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设计没有达到一定的便捷程度。同时,公司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重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不能满足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最后,在知识管理目标方面,运用知识管理去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同时,企业形象的树立还需努力。(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jj2015184)。

参考文献:

[1] 马晶晶 童纪新.水利行业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J].水利经济,2015(33):51-54.

[2] 张少辉 葛新权.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模型与分析矩阵[J].管理学报,2009(6):879-883.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成人教育;人力资源;教育有效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成因

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育的实施者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评价等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成人学生学习目的的达成,最大化地满足不同成人学生的多样需求。保证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与学生需求的匹配,但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却发现,这种有效性的达成并非易事。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熟悉劳动法、经济法,并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基础。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该专业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用性强的同时兼顾了专业性,总体学习门槛较低,对各种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平衡,适合各种学习背景的成年受教育者学习。选择该专业入手研究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不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对于研究成果的迁移也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实践中,一直以来存在着学生需求与教学效果不匹配的矛盾。一方面,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形成的。学习能力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不善于记忆性学习与复杂概念的理解,而且不管是个人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还是工作经历均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人教育中,教学目标却主要是以知识本身是否得到掌握衡量成人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而忽视了在课堂中成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注和需要,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教学内容必然是以理论为主,固守教材。课堂在教师的完全操控下朝着教师预定的目标运行,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与课堂教学的单一性矛盾,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和程式化,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于获得保障。

目前,随着全日制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需求逐年萎缩,招生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混张文凭的低层次需求。文献综述发现,成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受到着教育改革研究者的关注,各类问题成因都有着较为细致的分析,但对于相关问题的对策分析,却也常常进入知易行难的困境,虽然言之成理,但却难于落实。因此,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框架,才是目前解决成人教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解读

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学科提出的概念,一种常见的知识管理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当其对知识进行管理活动时,都必然要经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Ikujiro Nonaka将组织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转化模式划分为四大类活动,默化(Socialization)、外化 (Externaliza

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 (Internalization),由此建立了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创造性的清晰描述了知识生产的全过程。其中,默化活动是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活动来说,默化主要指对于通过各类观察、模仿和实践活动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以及在获取隐性知识之后的消化整合。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对隐性知识加以符号化表述的过程。整合是指从显性知识碎片转化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指从外部获取并经过整合的显性知识,经历个人的重新消化,成为真正的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四种知识转化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知识学习、知识转化、知识共享和新知识创造的完整过程。

从知识管理SECI模型的视角审视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其实不难看出从学生需求说,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两者的核心知识转化活动是有所不同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核心在于整合活动,即通过对外部外显知识的获取、收集和整理,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成人教育学生对于知识体系构建本身并无太大兴趣,其需求的核心,往往在于知识的内化活动,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理解进而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提升措施

(一)建设基于职业认同的初始场(Originating Ba)。在初始场,个人之间基于情感上的认同,因而得以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彼此交互表露其感觉、情绪、 经验与心态。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建立学生的认同感,包括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同学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对专业的认同感。而在这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同感是学生认同感的基础,只要建立了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同感,教师认同感可以通过强调自身的专业背景与工作经验初步建立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强化。

(二)建设平等开放的互动场(Interacting Ba)。在互动场中,师生以开放态度,彼此充分对话,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以便创造新知识及价值。建设互动场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学员与自己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的权力在互动场中应该来自于专业背景和个人魅力,而非制度性权力。

(三)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场(Cyber Ba)。当今社会早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稀缺性已不复存在,但挖掘信息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来说,快速挖掘整理与掌握陌生领域知识的能力变得比单纯的记忆书本知识更重要。因此,今天的成人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电子资料库,实现立体化网络化的知识整合。

(四)建设立足实践的练习场(Exercising Ba)。在练习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多渠道知识转化为个人理解进而提升个人能力,其中的关键在于设计贴近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题目。具体来说,可以设计创业策划、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观摩或实际演练等方式不断的练习,而非只坐着听教师讲授分析性的教材,能应用实际生活上或进行模拟的显性知识,并持续将这些知识内化。

参考文献: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知识产权

广播电视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频信号的传播媒介。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管理是指组织对组织所拥有的人、财、物及其它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基于以上三个概念我们就可以了解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含义,简而言之,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就是国家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领域相关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包括相关方针政策和制订、技术标准的制订、广播电视产业基地设施的建设、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表规划的制订等。

1.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一是过分强调“党的喉舌”作用。一直以来我们党都把广播电视媒介定位于“党和人民的喉舌”,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监管措施非常严格,下大力气来保证各级电台、电视台党的喉舌作用。二是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晰。广播电视文化产业所涉及的部门很多,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都有对广播电视部门及文化产业进行监督与监管的权力。并且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各管理部门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和职责。三是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属性不清。长久以来,我国广播电视文化部门属于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又积极把广播电视行业当成产业来运作。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单位都面临着拥有事业单位的编制、级别等却实行着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四是管办不分。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我国的各级电台、电视台均由相应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一定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同时我国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又拥有对相应电视台的监管权。

1.2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广播电视文化产业是对知识版权保护有很高要求的一个产业。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所做的工作很不到位。例如城市大街上随处可见贩卖盗版电视节目光盘的小商小贩,刚上映的电视节目很快就会被网友上传到相关视频网站上等。除此之外,各电视台娱乐节目想到抄袭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首创电视台的知识版权,例如湖南卫视成功举办“超级女生”选秀节目后,各地电视台蜂拥而上,争相举办此类节目以提高本台的收视率,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相亲节目红火以后,各级电视台也争相举办此类节目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心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导致侵犯知识产的权犯法成本太小;二是多头管理,导致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而不作为;三是侵犯知识产权查处难度大。如果这一问题不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将会进一步的扰乱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市场,同时会严重打击文化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也会以更为“简便”的方式来“创造”文化,最终导致我们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创新的智力支撑,甚至会对我国的文化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3 法制建设不完善

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非常落后,至今为止也没有出台一部专门法律来规范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各利润群体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同时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行为也没有进行法制上的规范,这就导致我国广电总局等部门频发下发通知来规范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这些行政文件或法规并没有很强大的约束力,使广播电视产业各经营主体违反规定的成本太小,从而起不到规范广播电视行业秩序的作用。例如《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规定对违反本规定相关条款的广播电视机构分别给予责任整改、警告或(并)处2-3万元罚款的处罚,处罚由当地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执行。由些可见广播电视机构的违法成本有多少小,2-3万元的罚款成本,一些收视率较高的节日,只需要十几秒钟的广告就可以收回。并且处罚部门是当地广电影视行政管理部门,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地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大都参与到本地电台、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中,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默许电台、电视台来插播广告。

2. 提升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途径

2.1途径一: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中的最大问题,它是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中其它问题的根源,因此要想解决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中的问题,创新其管理体制是首要任务。

一是要政治性与文化性并重。目前,我国纸质印刷物和网站建设的举办权已基本放开,传媒业中唯有的电台、电视台的设置权仍由政府主导,可以说“党和人民的喉舌”只剩下广播和电视两种媒介。为了保证先进文化的顺利传播、抵御不良文化的冲击,维护我们党的统治必须保证广播新闻机构的政治性,不能弱化它们“党的喉舌”作用。但是在保证广播电视机构政治性的前提下,也要关注其文化性,让政治和文化并驾齐驱。只有这样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对普通民众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也才能更广泛的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先进文化,才能加强广播电视机构的“喉舌”作用。

二是要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大部制的改革思路,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借此机会尝试运用“大部制”模式来解决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多头管理问题。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是把广播电视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合并,并以此为基础合并文化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成立传媒产业部或传媒产业总局来对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进行专门的规划、领导和监管。

三是要明确广播电视机构的属性。从国外传播业的经验教训来看,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传播组织最终 只能被淘汰。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把广播电视行业定位成国有企业更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设置可以尝试两种方式,一是国有独资企业,二是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以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看,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模式最适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要求。简单说来就是把当前属性为事业单位的广播电视机构改制为国有企业,然后进行集团化跨界重组。

四是要实行管办分离。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我国广播电视机构的属性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在现在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动作模式来提升广播电视机构的活力,从而促进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牡丹江传媒集团的内部管理机构很值得借鉴,它的党委会管宣传、董事会管经营、监事会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人员完全分离,既保证了宣传任务,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又不影响传媒按市场规律和传播规律自主运营,不失为我国广播电视实行管办分离、政企分开的典型样式。

2.2途径二: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打击惩罚力度,大幅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所属人的维权意识。再次,法院要创新审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模式。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广播电视文化产品的传播不需要物流,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法院审核时间过长,当有审理结果时即使处罚了相关责任人,也不会真正起到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等成立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做斗争。

2.3途径三:推进完善法制建设

一方面国家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广播电视机构的经营行为,从法律层面对广播电视文化产品的开发、传播、转让、出口、引进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要加大对广播电视机构违法的处罚力度,除了提高罚款外,可以充分运用市场准入制度来约束它们。例如可以规定引进境外电视剧的比例不能超过10%,如果某一电视台某一年度走出了这一比例,要取消其下一年或将来几年内的引进境外电视剧的资格。这样电台、电视台等机构的违法成本会大大增加,必定会起到规范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市场的作用。

此外,由于我国广播电视机构数量众多,单纯依靠广电行政部门很难对所有电台、电视台起到非常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例如可以开辟易于记忆的举报电话供广大群众举报广播电视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为了提高广大群众举报的积极性,还可以设立相应奖项。

参考文献:

[1] 2010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58-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