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质量十篇

时间:2023-07-25 17:20:44

经济发展的质量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质量;考查;指标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04-03

中共十报告对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其中,“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1],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而单纯追求GDP或某些经济指标,漠视对发展质量的系统考查,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要真正立足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生态、制度、社会和心理五个维度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系统考查。

一、经济维度:发展健康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

梁亚民认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四大方面的21项指标所组成。一是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的指标,包括投入增长率、产出增长率和生产率增长指数等3项指标;二是反映经济增长过程健康状况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波动系数、通货膨胀程度、劳动就业弹性系数、三次产业构成比、产业协调度、环境质量成本变动率等6项指标;三是反映经济增长产出结果情况的指标,包括人均GDP、新产品产值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比、投资效果系数、能源消耗系数等6项指标;四是反映经济增长潜能增强情况的指标,包括研究与发展(R&D)投入比重、生产能力利用率、专利授权指数、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投入比重、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等6项指标[2]。

李变花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八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水平指标,包括绿色GDP和采取以货币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二是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包括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投资效果系数和单位能耗产出率;三是经济结构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和工业产品销售率;四是技术进步指标,包括R&D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科技直接产出指标;五是环境保护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六是竞争能力指标,包括出口总值占GDP比重、外商投资额比重指标和信息能力指标;七是人民生活指标,包括人均GDP、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八是经济稳定性指标,主要是经济增长波动率 [3]。

冷崇总认为,应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和分享性等七个方面出发,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经济发展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劳动生产率、投资产出率、贷款产出率和耕地产出率;评价经济发展充分性的指标主要有经济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和生产能力利用率;评价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指标主要有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和对外开放指数;评价经济发展持续性的主要指数有资源供求系数、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和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评价经济发展创新性的主要指标有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专利授权指数;评价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有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指数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分享性的主要指标有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4]。

王英娟、李荣平、陈松松等则认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六大方面31 项指标组成[5]。

上述研究虽然为人们考核和评价经济发展的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工具,但是由于专业性较强,其中的许多指标不便于各级决策者和非专业人士掌握,因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对经济主体的决策指导作用是有限的,同时对形成有效社会监督的促进作用也是有限的。

经济发展健康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而经济发展健康的标志就是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从经济维度考查经济发展质量,需要摸索一套基于公共信息的简洁的经济指标,并通过对这些经济指标的评价促进各级决策者和社会大众树立科学发展的系统观。在考查经济发展的质量时,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还要看经济发展是否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否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是否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因此可以采用经济增长率、人均GDP、CPI指数、居民消费增长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R&D投入比重、专利产出、投资效果系数等基于公共信息的常用经济指标。

二、生态维度:环境良好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不仅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2009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7%,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6.3%,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9.2%,原油消费量增长7.1%,天然气消费量增长9.1%,电力消费量增长6.2% [6]。对资源的大量消费引致了一系列严峻问题,造成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使资源环境代价最小化。为此,一定要把资源消耗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规模增长没有超越生物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但传统生产函数中都只考虑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问题,没有加入资源流和废弃物的概念[7],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还需要将因为要素投入而产出的污染也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考查,便构成了考查经济发展质量的生态维度。

沈露莹在《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阶段评估》(2010)中使用了单位GDP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 [8]。庄惠明、黄丽君、郑伟腾等在《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2010)中使用了GDP能耗、GDP水耗、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GDP 工业废水排放量、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 [9]。孟晓俊、黄弦和、林莎等在《杭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1)中使用了万元GDP 能耗、万元GDP用水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碳排放强度、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绿化水平等指标[10]。

不难看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指标已经纳入专家学者考查经济发展质量的视野,虽然各自有所不同,但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否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显著减少已经成为重点。从生态维度考查经济发展质量,可以采用万元GDP 能耗、万元GDP用水量、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PM2.5及空气质量指数等指标。

三、制度维度:公正合理

前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于1977年首次在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书中提醒世人不要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卡马耶夫还认为,在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中,人们常常忽视三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是“国家治理的质量”[11] 。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家就已提出“把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反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变得更加突出。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也已有五年多的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任重道远。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其主要原因归咎于体制问题(吴敬琏,2008)[12]。市场体系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行为还不规范、财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体制症结(王一鸣,2008)[13]。

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好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方式;反过来,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方式也很难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状况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行为,人们的行为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中共十报告在科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1]

然而,从制度维度考查经济发展质量,选择具体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的增长率每增加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绩效就下降7%,即国有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会导致转变绩效下降15.031%,即进出口总额的大量增加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率每提高1%,会带动转变绩效提高15.339%,即产业结构的梯次转移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提高1.355个百分点[14]。这说明,我们仍有可能寻找到一些能够反映体制机制合理程度的具体指标,并借以从制度维度来考查经济发展的质量,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外贸依存度、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结构等指标都可以采用。

四、社会维度:和谐稳定

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两者不可畸轻畸重。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没有社会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发展既不可能全面,也不可能协调,更不可能持续。社会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部分内容。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文化、教育、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必然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1996年,一份世界银行的报告曾经将经济上过分追求数量的“有增长无发展”归纳为几个特点:无根的增长,即文化多样性消失;无未来的增长,即环境基础被破坏;无情的增长,即发展导致人们感情的淡漠[15]。这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会,忽视公共事业,引发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最终严重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社会维度来考查经济发展质量,应该着眼于和谐稳定,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二是经济发展的公平性。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平稳状况,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波动率来衡量。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实现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代际之间的公平。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但是这些资源是稀缺性的,因而,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要坚持代际公平原则,使当代人在使用资源时,要考虑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因为当代人的使用而损害后代经济发展的条件,要给后代留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二是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使有限的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保持公平分配,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条件。可以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基尼系数等指标。

五、心理维度:人民满意

经济发展必然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的自然演进过程。佩鲁指出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各种制度的演变和改进也是为给人的发展创造一种更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的目的在于人的各方面的、全面的发展,而且发展必须是系统的、协调的[16]。

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就要求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而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则要包括两个方面:从数量方面来看,通过经济发展要解决物品的短缺,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质量方面而言,通过经济发展要提高人的生活的舒适程度与便利程度,为人们提供无公害、有益健康的绿色食品,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生活环境。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幸福最大化应当是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经济发展能否增长人们的快乐与幸福,要看经济发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得以增加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会得到较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就会得以增长。要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就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17]。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从心理维度考查经济发展质量,就要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的口碑或选票应该就是最佳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梁亚民.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2).

[3] 李变花.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4,(1).

[4] 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4).

[5] 王英娟,李荣平,陈松松.基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企业,2011,(10).

[6] 徐盈之,张全振.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 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 沈露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阶段评估[J].上海经济研究,2010,(6).

[9] 庄惠明,黄丽君,郑伟腾.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2).

[10] 孟晓俊,黄弦和,林莎.杭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39).

[11] 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2] 吴敬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消除体制障碍[EB/OL].http://,2008-11-02.

[13] 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14] 马强文,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2010,(11).

[15] 赵杰.全球经济漠视质量,中国经济增长严重失衡[EB/OL].http://,2011-09-27.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2

1.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联

1.1公共管理创新的基本含义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公共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应当从粗放管理模式向精密管理模式发展,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由此可见要加强公共管理的完善工作。另外,为了实现公共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就要发展创新意识,提升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公共管理创新所说的是根据对社会大众利益的判定,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进行创新改进。有学者表示,公共管理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工作。政府机构首先要改变自身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意识,注重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地位。二是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体制是进行管理的基本体系,也是落实管理的基本保障。三是开展行动创新。时代的发展促进管理行动的改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也促进管理能力的提升。

1.2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经济领域的具体名词。实际上,经济增长的范围广泛,一方面包含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包含生活质量的提升。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有三大主要增长层面,一是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改变,这也是经济结构的直接改变;三是生活水平的提升。这所说的是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以保证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越多,定义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促进的是全方位的社会进步。

1.3公共管理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联

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提高,主要依靠公共管理的科学进行。公共管理的主体进行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以及各类管理机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其一,公共管理的创新工作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和稳定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公共管理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也是根据社会大众的主要需要,促进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从某一角度来说,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可以提升服务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公共管理创新可以进一步协调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要以市场走向为主导,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但是合理分配是理想状态,在实际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还是可能导致分配不均的现象,公共管理则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从而形成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稳步上升。其二,经济增长为公共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公共管理是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增长质量直接挂钩。公共管理是将这些资源进行再分配,也是为了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平等,增强社会环境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其三,公共管理创新工作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相互依靠,相互影响。二者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其共同进步。公共管理创新为经济水平增长提供安全有力的发展环境,经济水平增长也为公共管理提供发展动力。在二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所占有的地位不同,既存在共同利益,又存在不同发展用途。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进行管理平衡,为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奠定下稳定基础。

2.结论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3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 地方经济 影响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切实履行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做到四个结合:坚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未来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转变思想观念与创新机制结合起来;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与增强基础建设结合起来;把自身发展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质监事业与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1、质量技术监督的重要地位

对产品质量技术实行监督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中国产品质量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以正确的质量观为和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引进、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为重点,从而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有效性。

国家作为一个宏观调控的杠杆,应该发挥其经济管理的基本职能,为市场的产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确保恢复市场一个健康和谐的竞争发展环境。尤其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也逐渐的融入了世界市场当中去,所以,未来的中国经济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无论是何种形式和范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商品质量和技术竞争

2、对现有质监事业现状的总结

(1)质监的实际效果

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效果: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的目的是规范市场,防止没有生产能力的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是规范不成熟市场的一种补充。行政许可本身的缺点是如果生产许可获权较难,而生产企业又很少时,获得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就会获得垄断地位,而造成损失;政府运行成本的增加,政府要制定准则,事前控制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诱发腐败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掩盖了行政许可制度本身的优点。

质监的检查效果:国家监督抽查是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的各种抽查中最重要的一种,但所占比例却最小。抽查效果能否达到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看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是否有效果,而在现实工作中,后处理工作力度随着国家、省级、地市级抽查的级别降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企业整改率偏低,造成产品合格率处于偏低的地位。

行政执法的效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的每一项打假工作基本上都是运动式的,农资、建材、食品、棉花各种专项打假工作每年都要安排数十个,其效果都是短期行为,这也是每当一起恶性事件发生时,在某位领导批示以后,打假效果只能够短时显现的原因之一。

(2)质量技术检测水平有限

正规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应该具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检测机构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许多地方上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检测水平更是不足与之相比,根本没有能力对所有需要检测的项目实施检测,因而只能对部分项目检验,更恶劣的是,有些机构直接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严重影响了质量技术监督的实效性和市场规范性。

(3)认识上的不足

人们对质量技术监督及其实效性管理的目的认识不足,认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具的检测数据是评价部门业绩的惟一标准,相关部门为了保护地方业绩,不惜伪造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以实现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的实效性,所得数据也不能真实反映出产品的真实质量。其实监督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意义是通过监督,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是从整个社会和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而不是某些地方部门谋取业绩的手段。

3、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的有效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

监管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责任、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目标量化到岗位、确定到人头,为各项质量监督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监督队伍,可以采取外送、内部、岗位练兵和集中等多种培训形式,分级负责、分层实施,让每名质监员都能参加一次以上的业务学习,并定期召开质量监督讨论会和分析会,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全面提升专、兼职质量监督员业务素质。

(2)坚持贴紧中心,认真履行职能

通过强化培育帮扶,使名牌战略得到新进展。实施名牌战略是质监部门履行职能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一项突出的战略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把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牢牢定位在培育名牌、创建名牌和宣传名牌上,对列入培育计划中的企业在政策及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免费为其开展质量培训,帮助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帮助企业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实行质量奖惩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企业对质量提高的认识和积极配合程度,国家应该对于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或者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应的资金、优惠政策上的奖励,鼓励他们保持正确质量观的良好风气;同时对于严重违反质量要求的企业要勒令其限期整改,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可以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根据违法程度给予不同的惩罚,让其对自己的不法行为负责,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4)倡导正确的质量观

质量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国民素质的体现,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形象和效益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政治大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首要职责是在全社会进行大力宣传、倡导、推进先进的质量文化,消费者也应该形成正确的质量意识,不要贪图经济上的优惠而选择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滋生不良的市场消费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应结合质量技术工作实际,研究和探讨质量技术监督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质量技术监督新方法。

(5)加高市场准入门槛

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对高风险的产品,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质监制度,严格资格审查。要建立生产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实现与发证审查制度的对接和互动,形成完整的生产许可监管链条。要加大对关系健康安全、公共安全、国计民生、农民利益产品的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建立质监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联席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执法合力。

(6)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宣传是一种低成本、效果好、成效快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方法,是有效的抵制不正规企业的有效手段,只有加大对监督检查不合格企业的曝光力度,才能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制度对那些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制售过程具有隐蔽性及对抗性等特点,不宜被发觉,因而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大家共同努力,从而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实效性管理。

4、结语

对产品质量技术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是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市场规范运行的有效举措,也是保证地方经济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做到科学、公正,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监管职责。

参考文献

[1] 艾艳红.浅谈如何提高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实效性[J].科技资讯,2008,(1):42-43.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4

关键词: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主成分分析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3-0041-05

Abstract: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during 2003~2013.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has risen steadily, where welfar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economic struc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whereas there still are problems in the cost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d st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n light of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ex system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近年来安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至2013年连续11年保持GDP两位数增长。2014年,在全国GDP7.4%的增速背景下仍取得了9.2%的高速增长。然而,评价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不能光看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更要看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安徽省作为一个后起省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拉动,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经济良好运行,是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

一、相关研究回顾

后转型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起初人们关注的是经济增长质量,托马斯提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是社会发展水平、人们收入水平和环境的综合发展[1]。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密切相关[2]。王君磊、杨晓明等指出,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包括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应包括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3]。

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密切相关,但比经济增长质量涵义更广。巴罗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应包括健康、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犯罪率、等多维度[4] 。徐辉,杨志辉运用密切值模型对我国1995~2003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指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动力源于科技的推动[5]。陈晓声从企业这个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指出企业运营质量直接决定着经济运行质量[6]。刘丽丽,于妮莎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山东省经济质量进行了测度和比较[7]。

经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涵义的研究,二是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但研究焦点集中在全国或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对安徽等中部城市的研究缺乏。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增强区域经济协调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构建了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结构、福利和民生改善、资源环境代价、科技进步为5个一级指标,下设30 个二级指标。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质量评价可采用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鉴于主观评价法受主观意识影响较大、综合评价法仍存在争议及所取得资料的特点,本文选用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经济运行发展质量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8-10]。

数据首先从2004~201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科技统计年鉴》中取得,个别数据补充自各地级市统计公报。评价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正指标不作处理,逆指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加以正向化,然后利用spass20.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11]。经过6次主成分分析,得到表2的分析结果。

表2表明,各方面第一主成分综合反映原始数据的能力是最强的,其中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超过85%,所以笔者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权重。先以第一主成分系数/计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再计算出一级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对安徽省2003~2013年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12]。

表3表明,福利和民生改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三个因素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影响显著,累计达到94.64%,其他两个因素影响较小。其中福利和民生改善影响最大,为48.44%,接近50%;科技进步次之,为25.70%;经济结构第三,为20.50%;资源环境代价权重为负且绝对值最小,对安徽经济发展质量是负面影响且影响最小。

表4表明,安徽省2003~2013年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呈现逐年改善态势,2006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福利和民生改善、科技进步三方面2003~2013年变化情况和整体一致,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资源环境代价呈下降趋势,说明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稳定性波动较大,2003~2006年呈下降态势,2006~2008年转为上升,2009年又有所下降,2010~2012年小幅波动,2013年突然增长,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稳定性较差。

四、结论和启示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2003~2013年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表现为稳步上升态势。其中福利和民生改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三因素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增长稳定性则存在着一定问题,制约着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需要在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注重可持续发展两方面下功夫,同时注意调整其他三因素内部存在的细节问题。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和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本文给出以下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一)缩小城乡差距,注重福利和民生改善

福利和民生改善所占比重为48.44%,安徽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福利和民生的改善,但其内部依然存在问题。表3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人均收入比值两指标比重为负,说明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依然明显。未来需要进一步保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分配机制上兼顾效率和公平,使人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提高第三产业占比,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GDP占比指标比重为负,但其绝对值和其他4个二级指标相当,说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小,而该指标和其他几个指标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比,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三)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环境代价方面严重制约着安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过程中资源能耗较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较大。近年来,安徽省在资源能耗方面实施了大量改革,有效降低了单位GDP能耗,但由于产业结构中六大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资源消耗总量依然较大。与此同时,4个污染物排放二级指标比重为负,说明该问题依然困扰着安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转型,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诺.托马斯.增长的质量[M].《增长的质量》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2]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3] 王君磊,王兆凯,杨晓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6):49-50.

[4] BARRO R.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Working Papers of Central Bank of Chile,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

[5] 徐辉,杨志辉.密切值模型在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计算中的应用[J].统计与计策,2005(12):22-23.

[6] 陈晓声.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上海经济,2005(1):22-27.

[7] 刘丽丽,于妮莎.对山东省各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7(6):30-32.

[8] 任保平,王蓉.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01-107.

[9] 许永兵.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58-65.

[10] 陈丹丹.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2000~2011[J].财经科学,2012(8):100-109.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5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 队伍整体素质 共同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对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质监部门承担着很重的监管责任和巨大的风险压力。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转变思想观念与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与增强基础建设结合起来,把自身发展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质监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创新机制和方式提高监管水平和有效性

根据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的分工,质监部门主要负责生产领域这一源头环节的监督管理。认真总结“三聚氰胺”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必须把监管的着力点前移,建立新的以全过程监管为特征的监管方式。通过这一创新的机制,把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所有要素和环节全部纳入监管的视野和范围,形成应对严峻的质量安全形势,提高监管有效性的新机制、新方式、新举措。要认真总结应对“三聚氰胺”事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建立明察暗访制度,落实举报奖励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对于违法违规生产导致的质量安全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通过新的监管机制早发现、早预警、早打击、早处置,有效地防止危害健康安全的质量安全事件大范围发生和大面积扩散。要在食品小作坊、小企业整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对小作坊、小企业明确质量责任、承诺质量安全、巡查制作过程、限定区域销售的监管新机制,努力提高这部分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安全程度。

要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对高风险产品,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资格审查。要建立生产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实现与发证审查制度的对接和互动,形成完整的生产许可监管链条。要加大对关系健康安全、公共安全、国计民生、农民利益产品的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建立质监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联席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执法合力。

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增强服务经济建设的贡献率

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进程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有不可替代的职责。质监工作应当融入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之中,从三个方面准确切入,紧密结合,强力推进。

一是分层次地实施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当地标准化水平。为要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分层次提升标准水平。第一层是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深度发展潜力、体现经济技术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第二层是在寻找差距,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现行的技术标准进行有力度的修订和改造,使标准水平得到明显的和大幅度的提升。第三层是以大宗和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目标,以农业示范区为运作方式,抓紧制定包括产品品质、安全、生产技术、环境条件等标准在内的完整的系列化的农业标准体系,带动农业在优质、高效、安全基础上的产业化、集约化进程,整体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第四层是鼓励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积极按照国际标准或出口指向国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以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扩大对外贸易。

二是坚持以质取胜的基本方针,着力培育和创造名牌产品。实行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就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以名牌效应体现和发挥经济优势和经济强势,带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要调整好名牌产品的结构,坚持以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以及市场占有率高,发展空间大的产品作为创立名牌的主要对象,把提高科技含量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创立名牌的基本条件,激励创牌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创立名牌产品,关键在于培育。要制定不同层次的名牌产品培育和创立规划、计划,围绕创立名牌,从产品的研发、创新、标准的制定、工艺和设备的改造、质量管理、市场开拓、产品宣传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和整体运作,落实责任和效果,对难点重点应组织攻关突破,实现由地方名牌、省名牌、中国名牌到国际名牌的滚动发展。

三是增强服务功能,夯实企业技术基础。计量和检验检测是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应当根据我省企业的规模和特点,在增强企业技术基础建设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提供积极有效的技术服务。对大型规模企业,主要是指导其根据产品开发、升级的需要,进一步提高量

值溯源的精度和检验检测水平;对中小型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工艺、技术特点,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计量器具及检测设备的配备方案,培训计量检定和检验检测人员,制定计量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管理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依法规范企业行为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企业一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生产,其发展速度必将是空前的,发展前景必将广阔无限。

二要正确处理打假与扶优的关系。假冒伪劣不仅影响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必须出重拳严厉打击,不能因为这种行为对地方财政可能有暂时的"贡献"而手软,姑息迁就将贻害无穷。打假的同时还要扶优,扶持名优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使其做大做强。打假的目的是遏制违法行为,确保经济健康发展;扶优的目的是规范生产活动,促使经济快速发展,二者可谓异曲同工。质监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逐步铲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扶优扶强,促使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6

 

**组织部:

根据《关于举办科级干部正确发展观政绩观专题轮训班的通知》(**发〔2018〕**号)文件要求,2018年8月27日上午,**局党支部召开会议,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发展政绩观专题研讨,局科级干部、普通党员、职工共计12人参加了会议,局党组织书记、局长主持了本次专题研讨活动 。

会上,局党组书记首先传达了科级干部正确发展观政绩观专题轮训班主要精神,重点就《关于进一部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进行了全文学习。

随后,参会科级领导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发言,其他党员干部结合自身思想以及统计工作实际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彰显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主题展开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凝聚共识,切实增强自身身份意识,要在生活上要严于律己,在工作上要率先垂范,努力以统计人的新担当新作为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7

【关键词】空气质量 因子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与经济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目前研究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方法有环境库兹尼茨曲线、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应分析法等。本文尝试突破以往EKC模型单纯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式,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和经济发展指标两组变量,通过对两组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实证分析,从整体上和局部上反映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克服了EKC模型的局限性。就决策层面而言,本研究也可为城市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典型相关性分析

设X(1),…,X(n)为来自正态总体的样本,每个样本的选取两组指标,分别记为X=(X1…,,XP1)’,Y=(Y1…,,YP1)’,记p1+p2=1,不妨设p1≤p2。

Step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并将R分块。

R=R11 R12R21 R22

其中,为第一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和第二组相关系数矩阵,为第一组变量和第二组变量的相关系数。

Step2:求典型相关系数及典型变量。

首先求A=R11-1R12R22-1R21的特征根λi2和特征向量S1l(i);B=R22-1R21R11-1R12的特征根λi2,特征向量S2m(i);l(i)=S2-1(S2l(i)),m(i)=S2-1(S2m(i))。

写出样本的典型变量为

Step3: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二、实例应用

本文的空气质量数据来源于河北省《2015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中11个城市的年平均空气质量的实际数据,经济数据来源于《2015河北省各城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实际数据。

(一)空气污染物和经济要素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由表1可知,二氧化硫的浓度与人口密度、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市生产总值有较高的相关关系;二氧化氮的浓度和市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高的相关关系;PM10浓度和第二产业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由于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因此采用标准化的典型相关系数。空气质量的第一典型变量U1与X3的系数最大为0.99,说明第一典型变量所提取的信息中,PM10的贡献率最大。经济的第一典型变量所提取的信息中,第二产业和人口密度的贡献率较大。二氧化氮对空气质量的第二典型变量的贡献率最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经济的第二典型相关变量的贡献率最大。

分析表3可知反映城市经济状况的第一典型变量对SO2、PM10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中对PM10的预测最好,对二氧化氮的预测能力较弱;反映空气质量的第一典型量对第三产业的占GDP的比重和人口密度的预测能力较好,对人均收入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的预测能力一般,对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市生产总值的预测能力较弱。

(二)典型相关性分析的检验

根据上表可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第一、第二典型相关系数是显著的,第三典型相关系数是不显著的。

三、结论

通过对河北省的空气质量和经济要素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可知,城市的二氧化硫的浓度与市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与第一产业的比重呈负相关,二氧化氮的浓度和市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的比重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产业的比重呈较强负相关,说明增加第一产业比重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浓度。

经济第一典型相关变量与第二产业比重的相关系数较大,空气第一典型相关变量与可吸入颗粒物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河北省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是可吸入颗粒,另外可吸入粉尘颗粒物与第二产业的比重呈正相关,与第一产业的比重呈较强的负相关,因此河北省可以通过采取调整第一与第二产业结构的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肃昌,马素琳.城市经济增长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省会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5,(12).

[2]何延青.张家口市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02).

[3]李明娜.内蒙古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D].内蒙古大学,2010.

[4]张金玲,潘曼,王博,陈思宇.多元统计方法在空气质量分析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6,(19).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基础;关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70-04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消耗、低质量、低价格、低效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提出了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质量、高价格、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但是,实现这种转变却很困难。这与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又是由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引起的。因此,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

一、长期以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

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要加快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低技术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力,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更多地使用体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大、成本高、质量低、价值低、效益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为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更多地运用智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低消耗、高质量、高价值、高效益。

(二)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的根本原因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主要由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未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体力劳动者和较低层次的复杂劳动者来从事。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经济。是由文化水平较高,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熟练掌握科技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智力劳动者来从事。

我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普及程度和质量都不高,特别是亿万农民大多数都是未经过职业教育的简单劳动者。当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时,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低下,所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当前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式的。我国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所以在改革后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改革

中创业的民营企业,由于创业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创业的起点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因此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投资少,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重复投资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如浙商的小商品生产等。另外,从我国消费品出口的角度看,主要生产出口低端的衣、鞋、帽、箱包、玩具等消费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附加值少、价格低、效益低。这种情况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是外商经济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下的粗放式组装性生产。外资企业的产品是很先进的,但其核心技术部件都在国外生产和开发,在中国建立产品生产流水线,将高端产品的零部件在国内生产好之后运到中国,用泰罗制生产方式,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无技术的、简单的、单调的流水作业式组装生产,其利润的绝大部分都给外商拿走了,中国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为鼓励和吸引外资,为解决我国过剩的劳动力就业,是必须的,也是迫不得已的,但这种情况再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因此,中央提出了必须要加快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与中央的

主观愿望有很大差距的原因

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国家的劳动力技能水平要高。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能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得好、质量高。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抓手,英国以考证为抓手,德国以“双元制”教育为抓手,形成了职业教育过程中一环扣一环严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职业教育法规颁布、职业教育研究、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职业教材编写、职业培训实训室建设、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考核发证、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社会评价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逻辑严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政府的职责、职业教育科研所的职责、行业协会的职责、职业学校的职责、企业的职责、职业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义务等,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动和制约,从而为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通力合作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进而为国家实行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条件。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国家的角度讲,没有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国家没有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好,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好,都不太清楚;国家、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各自为政;专业设置不太符合社会需求,技能培养不符合企业要求;重理论轻技能,等等。

总之,我国要想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四、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在怎样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上认识不高,没有一个严谨的逻辑设计,未将社会力量凝聚到一起。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

(一)从上到下要提高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和柱石这一战略性认识

在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德国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原是落后于英国的农业国,二次大战后,德国工业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德国却能赶超英国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并在二战废墟上快速振兴,现在领先于欧洲各国,其秘诀在哪里?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联邦德国经济振兴的一个很重要,甚至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职业教育。德国联邦政府也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一个民族能够存在的基础”。德国联邦原总理科尔说:“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而我国从上到下只重视文凭,不重视技能;只重视学历,而不重视能力;只重视教人知道什么,而不重视教人会做什么;只关心经济短期的高速增长,而不关心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其表现为重视本科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培训;重用本科以上人才,轻用职业教育人才;重视对GDP增长率的追逐,轻视对职业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的投入。认为发展经济是个硬任务,而发展职业教育是个软任务,因此,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思考不多,投入不足,抓地不力。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上到下必须转变观念,普及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要认识到这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柱石的高度去认识,下决心普及职业教育并把职业教育质量搞上去。

(二)搞好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没有科学的、环环相扣的、逻辑严谨的、系统的顶层设计,在抓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东一锤西一棒,见效甚微。因此,搞好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现将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想如下:

1.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为重视和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应象德国一样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为重视和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通过计划和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德国职业教育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使政府、企业、工会三股社会力量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制化的经验,梳理一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建设,围绕建立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补缺补差,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使我国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我国职业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国家要建立和颁布职业教育标准

职业教育标准是对职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其掌握水平的具体规定和描述,是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系统的逻辑起点。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学以致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此国家首先要颁布国家承认的职业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每个职业的教育标准,根据职业教育标准再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全国职业院校和企业编写职业教材和授课计划。使全国职业院校和培训企业及跨企业培训中心明确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毕业合格的考核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因此,国家一定要建立职业教育标准。

3.明确国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分工

在职业教育事业中,参与者有国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工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国家应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法律的制定者、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的颁布者;行业协会和企业应是职业能力标准的拟定者;行业协会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技能考核的执行者;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实施者;学生是职业能力的学习者和被考核者;工会是学员权利的保护者;学生家长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这些社会力量如能很好地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就能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在这方面一定要向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职业学校和企业对知识教育与技能实训要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现在我国的企业界游离在职业教育之外,这是违反职业教育规律的。要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企业一定要作为主角承担起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这有赖于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激励机制对涉及的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4.依法明确职业教育师资的从业资格

职业教育的师资一般分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实训教师。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本位的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专业实训教师,在技能方面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类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的相应要求,使他们在技能方面确实能达到师傅带徒弟的水平,实现良师出高徒的培养目标。为此,今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不能直接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中招聘,而应从具有较高职业教育学历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聘。在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师傅也要提出同样的要求。对现有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要分批分期送到有关企业顶岗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取实操经验。

5.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加大投入,即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实训室或培训中心,使职业技能培训具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大企业要建立自己独立职业培训中心,与职业学校分工协作,高质量地培训好本企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社会可建立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提供服务;职业学校建立实训室为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服务。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投入方面重视本科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必须要尽快改变。

6.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

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使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标准在强有力的监督下落到实处。现在学生毕业都是学校自己考核,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学校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会放松或降低考试标准使毕业生质量下降。为确保毕业生达到国家职业教育标准的合格程度,做到零距离就业,教考必须分离,由第三方评价。职业学校和培训单位只管教学和技能实训。学生毕业时,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发证。这样可以制约学校和培训单位按照职业教育标准的要求,努力搞好教学和实训,并促使学生按照职业教育标准去努力学习,在毕业时达到合格标准,以便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在这方面国家要建立奖惩机制,优胜劣汰,奖优罚劣。

7.改变职业院校现行的招生、培养、就业程序

我国现在的职业院校是按照招生、培养、就业的程序进行的,企业需要人才就到人才市场上去招聘――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难以建立紧密联系和合作的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将职业院校先招生,后培养再就业的程序,改为由企业先招工,企业与徒工之间签订培训合同,然后由企业把招聘的徒工送到相关的职业院校去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负责对徒工进行技能培训,校企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工作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结合了,同时也促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角。

8.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界线清晰的教学模块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9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一月)

2004年,**县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按照“强畜优棉壮种业,大上林果兴园艺,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协会建龙头,创新机制求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把握市场形势变化和需求,立足资源优势,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互动战略,把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提升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林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将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及规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粮棉支柱产业得到不断优化,粮经草比例和布局趋向合理,主攻畜牧业取得显著成效,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支柱产业雏形基本形成。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7367万元,林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8.8万亩,其中新植经济林16.4万亩,提前两年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新建温室大棚面积903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务创收1283.28万元,全县农村人均劳务创收120.84元,比上年增长了近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2元,同比增加278元。

2005年,我县将按照地区“三干会”会议精神和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继续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坚持‘优化种植业,做强畜牧业,主攻林果业,做大设施农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争2005年农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合理,使畜牧业、林果业、农村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在农业经济的比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5.7%以上,达到47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0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年我县将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优化种植业

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继续致力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棉花生产优势,坚持以水定田,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兵团植棉经验,落实高密度栽培技术和节水措施,使全县棉花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单产120公斤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棉花总产力争达到65万担以上;坚持抓好粮食生产,运用市场引导加行政手段的办法,有效调控粮食种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加大投入,开展大面积高产田攻关,实现“两高一低一优”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种植金银花和各种小宗经济作物,努力实现种植业多元化,农民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700元,同比增加100元以上。

二、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继续以发展农区畜牧业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养殖为主攻方向,依托种植业和饲草优势,鼓励广大农户发展畜牧业,重点扶持好良种繁育基地、养殖小区建设;围绕建设牛羊生产基地的目标,继续抓好各乡镇饲养量500头以上的养牛基地建设,继续培育、扶持饲养量20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对已有的养殖小区和养殖示范村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使之切实成为优质高效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依托现有良繁技术优势,继续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和冻精冷配等先进技术,推进良种化进程,提高良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以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坚决防止“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和发生;在全县普及推广科学饲养新技术,加大暖棚暖圈、青贮窖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普及饲草料加工、长草短喂、短草槽喂和“三贮一化”技术,提高秸杆、饲草的利用率。年末牲畜存栏33万头(只),出栏19.45万头(只),产肉6460吨,使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50元,同比增加80元以上。

三、把林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截止2004年末,我县林果面积已达30万亩,提前两年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如何使已有的林果发挥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关键是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因此,我们把2005年定为我县的林果业“质量管理责任年”,在完成地区下达新植林果面积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是对前几年新植的果树进行管理,力争把这使现有果园尽快挂果,产生经济效益,成为产业优势。一是大力实施“32112”(即每个乡(镇)分别建立3个200亩香梨园,2个高标准养殖小区,1条高标准葡萄长廊,1片高效益的温室大棚,2个高密度林果科技示范园)工程,坚持全县各单位、各部门按照“一定三年不变”的要求包村对果树进行管理,直接将管理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头;二是狠抓林果业管理措施的落实,重点抓好“追肥、修剪、嫁接、防病、补种”五大管理工程,将责任落实到承包单位、到农户,通过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和示范引导,切实提高林果业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三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上档次的原则,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实施我县沙玉葡萄、杏子、核桃、灰枣等果品的商品化栽培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提升库买提杏、赛买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和灰枣等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以品牌实现转化增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尽快实现由重种植向重管理转变,由重面积向重效益转变,扎扎实实的抓好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促使现有林果面积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五是用工业思维来谋划林果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引进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进行保鲜、贮存、深加工,尤其是发挥纵横保鲜、绿堡果蔬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拉长林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六是继续加大绿洲植被保护、铁路沿线绿化和基干林建设,着力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百万亩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以项目的建设实施促进我县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05年我县果品总产力争达到26653吨,同比增长15%,农民林果业纯收入达到270元,同比增加40元。

四、把设施农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

2005年,我县将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的发展力度,继续在土地调整、征用、项目申报、资金的协调和发放工作中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在在技术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照顾,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对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设施种养技术、管理技术,真正成为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行家;签订责任书,制订奖惩制度,将赴内地培训的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明确任务和责任,进行技术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2005年我县将新增温室、大棚面积1100亩,使全县温室大棚面积达到2540亩,设施农业总收入力争达到891万元,人均收入超过50元。

五、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劳务输出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走出去战略,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收,各乡(镇)配备专职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常年抓;认真落实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安排培训经费,突出实际实用,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尽可能使农民工参与全县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今年全县要转移劳动力8500人以上,劳务创收人均收入同比增加30元以上。

六、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发展“六大产业”

经济发展的质量篇10

(一)、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167万元,增长25.2%,2020年新增2家建筑企业入库。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计划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167万元,增长25.2%,计划新增2家建筑业企业入库(阿坝县万鑫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和阿坝州东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计划2020年年底,入统企业共计4家,2019年完成产值为2525.70万元,2020年计划完成建筑业产值为10692.7万元,增加值为8167万元。

推动鼓励建筑企业转型提升,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建筑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力完成2020年2-3家规上企业的入统任务,计划2021年完成新增2家规上企业入统,1家规下企业完善入统条件。督促规上企业(即取得国家省州建筑业资质证书三级及以上企业)完成统计局资料审核,完成国家统计局“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注册及月报事宜。

(二)、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4607万元。增长7.6%。

住建局责任领导:何志全

责任股室:住保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配合县经信局完成建筑业线下服务产业如技术咨询企业等服务行业产值信息统计。

(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421万元,增长40%。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配合县发改局完成2020年住建系统固定资产统计任务。

(四)、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配合县市场监督局、经信局完成住建领域社会投资项目数据收集。

(五)、优化营商环境,新登记企业增长率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规范保证金收取、使用和返还,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改进施工现场“锁证”方式,切实做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成效,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进一步减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项目审批申报材料,小型仓库、厂房等工业类建筑工程实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

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容缺承诺制”政策,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项目在关键验收环节前,承诺期限内提交了全部承诺材料的建设项目,我局将按正常程序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发放施工许可证。极大缩减审批周期,全力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对于具体困难事项的解决,开展“三制”管理办法:即“承诺制”,明确报批事由、时限等事项承诺,科学掌控、限期办结;“举报制”,就执法人员的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坚决遏制“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协商制”,就建筑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工作方案的推进、有关诉求的解决进行协商,促进建筑业良性发展。

(六)、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潘强

责任股室:综治办、县自来水厂

股室责任人:马林

督促各责任主体单位完成污水、垃圾处理处置工作。

(七)、农村户用厕所普及率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积极完成厕所革命建设项目实施,完成省州农村厕所普及率要求目标。

(八)、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质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