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十篇

时间:2023-07-23 09:37:07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1

关键词: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1

我国政府主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打破无效率的分配制度,改变不公平的利益格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不但与“共同富裕”的根本精神相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同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一、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稳定

分配不合理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社会矛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分配不合理指的是两种利益分配的极端形式,即平均主义和贫富两极分化。平均主义扼杀经济效率,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无法给国家带来长期稳定。贫富两极分化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更大。特别是在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有限,贫富差距过大会危及到社会贫困弱势群体的物质生存权利,一旦超出社会可承受度,将破坏社会稳定。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长,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贫困阶层扩大,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增加。主要表现为,不同阶层价值观的冲突,各阶层间的相互指责和不信任,富人阶层的安全感下降,穷人阶层的被剥夺感和失落感增强等。这些矛盾和对立将妨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对促进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二、分配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来自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旧有分配制度重均等轻效率的不公平与新分配制度重效率而忽视起点差距且过程欠缺公平同时并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影响经济效率。更重要的是,贫富差距的迅速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收入分配上的马太效应,社会的多数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和不完善,大多数人处于“钱不够花”或“有钱不敢花”的状态。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国内居民消费水平不高,从而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不同领域的稳定状态。不能把社会稳定理解为那种因循守旧,不敢有任何变革的,一潭死水般的静态稳定。静态的社会稳定往往通过政府强权来维持,是表面上的稳定,它只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真正的社会稳定,是政府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协调内部诸因素的关系中,求得自身发展并维持政治秩序的一种发展中的稳定,是动态的社会平衡。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动荡的社会能够创造出经济繁荣的奇迹。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实力的强大,凸显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

四、实现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首先,政府要认识社会稳定的动态性,在动态稳定观的指导下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实上,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即稳定”,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效率优先能带来稳定”,再到“效率与公平并重能带来稳定”,直至目前政府提出的“更加重视公平才能带来稳定”,我国中央政府主要领导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社会稳定的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正是在这种动态稳定观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主导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其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我们打开国门时发现,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很大,只有埋头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国家安全和国内社会稳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先发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占有的绝对优势使后发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加快现代化进程,甚至连生存权利都难以保证。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中的一个大国,经济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诉求。唯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使我国具有应对国际经济挑战的能力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中国同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不发展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因此,经济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刚性需求,是政府唯一的选择。

最后,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问题,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既是有效率的分配,又是公平的分配。只有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才能对劳动者形成有效激励,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2

关键词 民族特色 手工艺 羊毛毯 经济 稳定c

新疆民族特色手工编织羊毛毯――和田当地农牧民采用本地的优良异质半粗毛羊为原料,手工编织,光泽如丝,染色鲜艳;色彩固着力强,长久不变,富有弹性,耐磨耐用一种毯子,主要为地毯和挂毯,享誉海内外,深受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喜爱。

一、新疆手工编织羊毛毛毯的发展历史

汉代以后,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原地区与和田毛毯织造技术,从而迅速提高了毛毯的工艺水平。

明清两代新疆毛毯的工艺技术,吸取了中原地区织锦、刺绣、瓷彩绘以及当地少数民族金银器皿、皮革制品等手工艺的艺术长处,[1]创造出独特的寓意吉祥的毛毯图案一直流传。

二、改革开放后民族特色手工编织毛毯在政府推动下稳步发展

和田市政府根据城乡结合发展,结合本土特色产业的优势,把发展乡村经济的目标定在了以手工编织毛毯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上,[2]发展民族手工艺毛毯前景十分广阔、优势突出。吐沙拉乡是和田毛毯的发祥地,该乡的卡其村最为著名,在世界的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人们常称为卡其毛毯畅销国内外。手工毛毯相对其他产业投入少见效快,适合农户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编织,做到双管齐下。全乡有45%的农民具有编织毛毯技术,76%的农户具备织毯设备,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吸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3]2002年毛毯发展状况:全乡农户7958户,从事织毯的农户3700户,占总户数的46.5%,织毛毯人口11142人,占总人数的30.7%。全乡有毛毯支架6354个,木制的6022个,钢铁架332个。家中有2个支架以上的农户有714户,农户办小型制毯厂的有20余户,最多的有30个架子,最少的一户有15个架子。全乡总织毛毯19.34万平方米,其中中高档的毛毯7.74万平方米,普通毛毯11.6万平方米,总纯收入754.26万元。仅毛毯一项全乡人均增收205.4元。专门从事织毯典型专业户年均收入7200元。收入较低织毯户也在1500元左右。

三、新疆民族特色手工编织毛毯濒临衰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十年来,其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原生态的民族特色毛毯被边缘化,面对近十亿人口的穆斯林世界,市场供求却急剧萎缩。据对和田地区洛浦县玉龙喀什镇的塔玛沟买勒村(毛毯村)的调查:现在巴扎(市场)上看到的毛毯大都抛弃了传统的工艺,掌握传统织毯工艺的传人和毛毯图案设计师愈来愈少。民族特色毛毯的市场占有份额在减少,经济价值被弱化,产品质量低下、样式老旧创新不足,加之新材料、新工艺的挑战,使新疆传统毛毯的发展举步维艰。

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物质生产消费领域的标准化,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冲淡了新疆传统毛毯在内的民族民间工艺个性化美学特征的认同。[4]二是民族民间文化曾有的相对封闭、互相隔离的状态逐步被打破,多元化与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对市场占领对民族民间工艺冲击。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一经形成,便以极大的潜在惯性对人们的文化审美心理起着共塑作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自足性,存在于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传统毛毯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形式,往往根系极深,世代相传,在传播与交流方面出现障碍。四是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明显的地方色彩,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密切联系的,造成产品文化元素单一,难以惠众。五是在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不足、创新不够、活力不强。

和田地区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大环境活力弱、受文化习俗宗教思想影响自我创造财富欲望差,家庭收入少,贫困人口多,技术水平低下,成品质量堪忧产量亦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庭手工业的向前发展。

四、民族特色手工编织具有文化艺术的传承必须加以保护,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手工编织要站在文化艺术的高度和强化新疆社会稳定的高度去认识其重要性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国家、属于全民族的一种公共文化资源。

政府要将民族特色手工编织作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家庭贫困,保护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惠及民生稳定社会工作来抓。一是创办民族手工编织技术学校,招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手工编织从业者进行专业系统学习培训,提高从业者技艺水平。二是创建和田羊繁育基地,提供优质原材料,也可通过和田羊养殖增加收入。三是政府财政大力扶持手工编织从业者购置编织设备、购买原材料、更新和改造惠民贷款,让有意愿的编织户不断革新编织设备扩大再生产。四是建立手工编织毛毯大型集贸市场,每年举办展销会,让手工编织毛毯立足新疆覆盖全国走出亚洲。五是在个民族间开展手工编织技艺文化交流。六是利用国内高校资源推动手工编织技术产品研发创新,向高质量,设计新颖,工艺考究等方面发展,永葆和田毛毯的美名。

五、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

发展和稳定是新疆工作的主题,新疆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边远地区农牧民生活苦,贫困人口多,脱贫致富门路窄,息息相关,贫穷成为罪恶温床,反过来会造成社会不稳定。通过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手工编织毛毯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成为边远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良方,也作为保护民间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稳定民心的一种策略,民心稳则社会安。

在新疆经济发展规划中,把发展手工编织毛毯作为实现农牧民增收的重点,做支柱产业来抓,继续向专业化、个性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只有找对致富路子,才能安居乐业,以经济发展促社会更加稳定。同样,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大局稳定,才能更好地发展当地经济,才能让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 新疆――世界毛毯的始源地之一(天津市百鹤毛毯厂推荐文章)[Z].

[2] 谢清涛.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4).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3

一、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阿城区紧紧围绕“工业强区”战略,牢固树立“有项目才有发展、有大项目才有大发展、有重大项目才能跨越发展”的思想,立足现有,挖掘潜能,引进和扩建了一批投资额度较大、带动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新建、继建大项目,培育和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城区确定2009年为“项目会战年”,确定了11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7.2亿元。为快速推进大项目建设,阿城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大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实行大项目包保“定责任人、定服务内容、定工作进度”三定措施,从项目前期到审批、开工、投产,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对投资额度大、经济效益好的,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区级领导、一个推进小组,集中力量推进,初步实现了“以大项目保增长,以好项目带增长,以新项目促增长”的目标,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推进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截至9月末,11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1.9亿元,其中5个省重点推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7亿元,8个市重点推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4亿元。投资超10亿元的亚泰水泥熟料、英国ABF公司酵母及酵母浸膏项目,投资超亿元的阿钢二轧生产线技术改造、鑫北源电站三期、小岭水泥熟料、秋林里道斯肉灌制品等项目将于年底前达产见效,大唐发电、中康集团、天津裕川置业集团、建华管桩、哈尔滨传人食品、天和纺织等企业与阿城区签订了投资协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同时,阿城区本着“发展第一、服务第一、效率第一”的原则,坚持不懈地狠抓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能取消的就取消,不能取消的简化手续,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限。所有行政收费实行阳光操作,上级政策允许的能不收则不收,能少收则少收,最大能力地减轻企业负担。阿城区将所有的行政许可、审批及相关的收费事项全部纳入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事项,全部实行联合办理,做到一套资料申报,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完成审批。阿城区规定,来阿城投资落户开发区的项目,所有手续全部由开发区全程代办;落户新华新区的由新华新区全程代办;落户乡镇、街道的由区招商局全程代办。为加大对破环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打击力度,阿城区制定实施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九不准”规定,对不作为、乱作为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厉问责,严肃处理,切实为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如今,“人人关心项目建设,人人服务项目建设”已经成为阿城全区上下的一种责任和共识。

二、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阿城区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是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年初至9月末,为13 958名城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 084万元,为9 595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505.6万元。继2008年春节区财政出资112万元为1 999户无电视机的困难家庭购买21寸彩色电视机之后,2009年春节区财政又出资50万元为4 492户困难家庭发放“爱心饺子”4 500箱;各单位为特困户送米面油等慰问品价值100余万元;为城镇低收入和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61.5万元。出资280.75万元,为997户城镇特困户每户发放救助金1 000元,为322户农村特困户每户发放救助金800元,为3 173户城乡贫困户每户发放救助金500元。为城镇低保对象发放购药代金券35万元,为143名困难人员发放医疗救助金22.3万元,出资1.9万元为971名困难优抚对象办理了新农合,出资7.4万元为274名城镇困难优抚对象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是扎实开展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农村困难户建房救助工作。阿城区今年计划改造农村泥草房1 500户,实际完成1 552户,新建建筑面积12.71万平方米,拆除4.82万平方米。阿城区2008年筹资717万元为农村600户特困户、贫困户(含低保户、残疾户、优抚户)帮建住房,今年又筹资800万元对743户特困户、贫困户进行建房救助,每户补助1万~1.5万元,出资60万元为76名重点优抚对象修建了住房。三是加强就业再就业服务。阿城区以“政府促进、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为指导,不断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年初至9月末,阿城区城镇新增就业3 554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8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30人,为4 346人发放社保补贴581万元,为1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万元。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阿城区聘用了63名大学生为民生协管员,每月工资800元,设置了城市行政执法、街道城市管理、街道和社区民生、社区综治维稳和环境卫生等十大类220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四是加快敬老院整合和敬老服务中心建设。2008年,总投资1 500万元的阿城区第一敬老服务中心建成,设有床位500张。目前,位于阿城区小岭镇的第二敬老服务中心也即将投入使用,设300张床位,整合了阿城区山区5所敬老院,孤寡老人的供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五是着力改善卫生环境。阿城区按照哈尔滨市“三优”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今年投入546万元维修城区主巷路6.74万平方米,投入697万元新增绿地4.57万平方米,投入88.9万元用于城区亮化建设,投入1.1亿元建设了城南116兆换热站,投入1.5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已开始运营,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六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阿城区今年投入1 500万元建设了4 578平方米的区直幼儿园;投入1 050万元建设了阿城一中宿舍、食堂;2008-2009年,投入 1 723万元建设了5所、11 754平方米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综合楼,解决了1 000余名偏远农村学生的食宿问题;投入240万元维修中小学学校28所、74 757平方米;区财政匹配70%为1 583名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58万元;区财政出资710万元对城区居民给予热费补贴。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4

2011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发生各类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同比下降9%和7.9%。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控制了一般性事故,为全省“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做出了贡献。虽然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根本保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搞不好,导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各市地、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减少一般性事故,绝不允许发生重特大事故。

我省安全生产重点部位在煤矿、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关键环节在煤矿落实“一通三防”,交通运输综合治理“四超一不良”及排查整治重点场所火灾隐患等。要深入开展以煤矿、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排查力量充足,治理资金到位,务求取得实效。一要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着力抓好煤矿瓦斯、水害、火灾和冲击地压等防治工作,全面排查和整改事故隐患。要加大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力度,切实做到不抽不采、抽采达标。监测监控、管理到位。要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煤矿整顿关闭和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煤矿整合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率和利用率。二要全力抓好道路交通安全。进一步强化路面管控,严厉打击“四超一不良”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整顿交通运输秩序,加强对企业和车辆的安全监管,落实个体运输车辆挂靠企业的安全责任。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重点抓好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校车安全管理和公路危险路段隐患排查治理。三要着力抓好消防安全。以在建工程、地下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易燃建筑密集区等场所、部位为重点,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四要抓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加强非煤地下矿山、尾矿库的安全隐患排查,整顿关闭不合格矿山。深入排查危险化学品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继续抓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危险产品和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监控。

必须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严查“三违”行为。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特别要针对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实际,依法建立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联动机制。做到交管部门依法处罚司机违法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和法人代表进行处罚,切实发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作用。要严格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做到工作分工到哪里,安全生产责任就跟到哪里。要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安监部门要承担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责任,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安全监管。使监管工作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管理,把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一位领导、管理者和班组员工,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要严格责任考核和行政问责,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普法、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法制意识,加强日常执法、重点执法、跟踪执法和联合执法。切实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严格问责的惩治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等行为。要切实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8个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和16个市(地)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搞好企业预案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要加强应急演练,健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调用机制,切实提高事故救援实战能力。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按照3年重点达标、5年全面达标的要求,以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安全执法和包括乡镇在内的四级安全监管体系,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通、严格执法、廉洁奉公的监管队伍。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5

关键词: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1]。

总之,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2],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2]亨廷顿所言虽比较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化进程确实伴随着动荡、不稳定,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改革的代价。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增长之后,发生了社会动荡[3];而前些年经济发展居亚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动乱、政变[4]。当然,这些例子还不尽然说明一定是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它至少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关于原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尼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当然经济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不稳定。而就算我们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稳定是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我们也只能推出经济增长会带来不稳定,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为从全球看,情况并非都如此。很多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战后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国内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冲突,其现代化进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稳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5]。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6]。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片面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6]。

综上所述,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 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http//:xinhuanet.com.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38.

[4] 何新.思考-新国家主义经济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440.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6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在内。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②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③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④

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⑤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所谓政治稳定,不过是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⑥

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政治发展中包含政治稳定的内涵,政治稳定中同样包含政治发展,且两者互为前提。换句话说,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政治稳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只有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才有可能顺利地实现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即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深受压迫、饱尝贫穷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全力以赴投入了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事业,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许多国家,这些成就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安定,从而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甚至是因为政治的不发展和不稳定又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倒退。原因到底在哪里?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两者没有同步、协调进行。不实现政治现代化,就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它们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治不发展和政治不稳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它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政治不安定或动乱,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而引起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

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一项目标的进展同另一项目标的进展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促进政治稳定;而在另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严重破坏政治稳定。同样道理,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可以激发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又会阻碍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它们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创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当然人们可以有秩序而没有自由,但他们不能有自由而没有秩序。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而那些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政府为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飞扬跋扈的上校们以及骚乱闹事的学生所左右和摆布,少的就是权威。⑧

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改革是稳定的动力和途径。没有改革的稳定是一种虚假的稳定,最终并不能稳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革除那些长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紊。

同样,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

现代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政治的变动,同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政治的权威和政治的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是不可能发展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则更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过美好的发展时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到最后它们却基本上都遭遇了失败,或者是经济停滞,或者是政治动荡,更有甚者发生军事政变或国内冲突、战争反而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经济崩溃。

最后,我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那些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国家政权和政治的稳定,因为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邓小平曾经说过:“稳定压倒一切”,因此这几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不动摇,才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在世界如此的地位。其次在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发展经济以摆脱国家落后的局面,并以此带动国家中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再次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在经济社会等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政治改革,以求消除社会中不民主、不公平和不合理等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样逐步地带来政治发展,最终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缪塞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注释:

① 引自刘学军.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新浪博客.2008.1.

② 引自卢新华.关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几点思考.焦作教育学院学报.1998.

③ 引自吴克昌.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理论与实践.2002.2.求索.

④〔美〕美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G·宾厄姆·鲍威尔著.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2—25.

⑤ 引自李凡.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读书》.1985年.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7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着重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概括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并在论述这条基本经验时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首先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邓小平早就论述过稳定对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其次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它们有可能引起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因此,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必须注意消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做任何事情,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而不考虑整体利益,不能只考虑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而不注意整个经济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 对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要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而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内部团结,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经验。

最后应当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但并不表明改革和发展与社会稳定是相矛盾的。实际上,这种稳定难题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上的历史现象,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较低。从长远来看,改革和发展与社会稳定是根本一致的。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根本一致性,不仅表现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也表现为改革和发展是实现稳定的基本途径。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 就可能全局受挫。 所以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

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稳定问题。

所谓稳定,顾名思义就是平稳、安定。社会稳定,就是要有一个平稳、安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法律秩序、伦理秩序等等良好的社会状态。古今中外,历代历朝统治者无不把保持社会稳定或良好秩序当作重要国纲和治国的基本方针。任何社会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也都会毫无例外地最终归结为一种秩序目标,既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稳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符合党心、民心。社会稳定的构成因素和形式具有多样性。从矛盾构成来说,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从层次范围来说,有宏观稳定和微观稳定;从地域范围来说,有区域稳定和全局稳定;从社会属性来说,有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法律稳定和伦理稳定等等。如何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某一种简单的强制手段就能奏效的。

同志在著名的“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一重要论述, 对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d a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creation of enterprises, or for a regio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motherland reform, is priceless, and stability is a productivity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关键词: 稳定;发展;生产力

Key words: stability;development;productivity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63-02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日益强盛,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密切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而稳定部门无疑是排除不稳定因素,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的中坚力量,特别是现在开展的平安建设,日益为全国所接受和推广,积极为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空间。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在人民心中形成。抓稳定就是抓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前提,而稳定工作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产力。

1稳定工作能帮助一个企业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个企业能否遵循科学的发展道路,关键要看企业的稳定工作能否协调好经济社会与人的关系,能否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能否协调好各种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稳定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辨证的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新汶矿业集团由于资源枯竭,一些矿井相继破产,破产重组涉及了几千人的安置分流工作,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职工群众集体上访等事件。这种政策性破产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化解,就会由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妨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如果忽视这些矛盾的存在,对其置之不理,继续“埋头干”,则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将矛盾大大激化。由于稳定部门的出色工作,很好的处理和协调了矛盾双方的关系,矿区没有因此发生一起恶性,为新矿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条件。所以说,稳定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范畴,没有稳定部门的有力开展工作,我们就无法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关系,就更加没有条件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2稳定工作能够为一个企业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从投资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评估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参数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内容所组成,其中政治环境是排在首位,也是权数最高的一个项目。一个企业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那即便有再好的区位优势,有再好的招商政策,有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认为它有很好的投资环境――显然,“安居”才能“乐业”,没有一个投资商愿意在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尤其在当前各地区招商政策透明度高,文化环境相对雷同,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不大的整体状况下,政治稳定程度和社会治安状况的优劣已经成为争夺发展机遇的重要砝码,也是各地区打造招商环境亮点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也形成了“合理的薪酬待遇加良好稳定的企业治安秩序”的观点,这些能够得以顺利实现,职工的根本利益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此种观点从一侧面反映了良好稳定的企业治安秩序已成为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组成部分,成为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一种“状态”。也是能“留住人”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新矿集团对全局进行的安全感问卷调查,其中98%的人对幸福感的认为:生活区域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对前来和新矿合作投资的人问卷中问为什么来新矿投资,大多数人认为“新矿内外治安环境良好”,由于新矿注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近年来经济发展年年上台阶,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也有大幅提高。由此可见,稳定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的质量,而招商引资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那么稳定工作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已是不言自明了。

3稳定工作能够为一个企业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的纵深发展,建立健全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的多种多样,利益分配关系的错综复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尽完善,大大增加了市场建设的难度。而稳定工作则通过法律途径增强了市场规范的力度,调节了社会经济的关系,保护了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积极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以新矿集团为例,近年来通过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严厉打击,成功破获了各类经济犯罪案件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追缴赃款300万元,坚决遏制了经济犯罪活动的猖獗势头,确保了市场经济安全和经济秩序的良好,而这些损失的挽回无疑是“稳定工作出生产力”的有力体现。

4稳定工作能够改善一个企业的劳动力资源环境

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据统计,新矿集团有近万名的流动人口和劳务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流动人口劳动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国家繁荣昌盛;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性劳动人口也成为了社会稳定和治安防范的重大隐患,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正是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新矿集团近年来在流动人口和劳务工的使用上、管理上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责任区负责人的责任,建立档案,签订责任书,切实做到“来路清、情况明”,新矿集团综治委每年都组织工会、公安、工资、财务等综治成员部门开展检查考核活动,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使新矿集团的用工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秩序井然、用工规范、管理有效。可以看出,通过稳定工作,可以有效的改善一个企业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为发展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保障。由此可见,稳定工作对于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党正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使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又好又快的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在这种情况下,稳定部门更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将稳定工作融入发展建设大局,如何让稳定工作真正发挥出生产力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和保障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在稳定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观念。

一是加强稳定部门服务职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在稳定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稳定部门的各项职能,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图发展先谋稳定”的观念,把稳定工作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把创建“平安地区”、“平安企业”的工作融入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打造协调平稳的发展环境,及时排除改革道路上的各种不和谐因素,真正为现代化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是加大稳定队伍建设力度,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需要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能力全面、训练有素的稳定队伍,而稳定工作是否能出生产力关键也要看这支稳定队伍的战斗力。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观念,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稳定队伍的建设,通过对稳定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来改善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为适应国家的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储备充足的稳定人才。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9

关键词:南疆;稳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67-07

一、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理解

社会稳定和发展是新疆各族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新疆政府极力维护和追求的目标。新疆地处亚欧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汇集之地,多种文化相互撞击、相互融合,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纷至沓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在新疆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威胁着新疆的稳定。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的“7・5”事件,再一次证明社会稳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分裂动乱是祸。社会稳定与否也直接关系着经济能否发展,人民能否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基石,没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很难实现。

(一) 社会稳定

1.社会稳定的特征。所谓社会稳定不是指整个社会固定不动、静止不变,而是指组成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能够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维持现行的社会秩序,形成某种趋于一致的社会凝聚力,从而保障社会整体协调一致地向前发展,实现社会的动态平衡。一般说来,社会稳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社会稳定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社会稳定不是指单个个体的稳定,或某个局部的稳定,而是指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动态平衡。社会稳定可以指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如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各自的发展状况保持整体上的稳定,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它也可以指社会内部结构之间的变化和发展保持协调一致、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导致社会的整体稳定。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稳定主要是指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整体的稳定。

第二,社会稳定的相对性。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所谓社会稳定表现为一个相对的过程。从哲学上讲,社会稳定的相对性指社会稳定是具体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社会的不稳定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社会的不稳定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社会处于“稳定”的变化、发展之中。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不稳定,它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二是社会的变革和革命。新的革命阶级组织起来,旧的阶级统治,实行新的,它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如奴隶暴动、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等等。三是指社会的失控和动乱。如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风暴、国家之间的战争、大规模的民族冲突等,从而导致社会处于急剧动荡之中。这种不稳定的社会将给人们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稳定的相对性主要相对于两点。一是相对于个别性而言。社会总体上稳定并不排斥局部的变动和不稳定,也并不排斥某一历史时期、某个历史阶段社会的不稳定。二是相对于政治稳定、政权稳定以及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内的稳定而言。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并不等于经济、政治、思想的固定不变,它应当允许上述诸要素存在着变化和差异。

第三,社会稳定的动态性。如前所述,社会稳定并不是指社会的静止不动、一成不变,而是指变化中的稳定、发展中的稳定,因而表现为一个动态性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结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死亡的不断变化中。”这表明,固定不变、绝对静止的社会稳定状态永远不会存在。对此,邓小平同志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邓小平还说:“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固态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唯一有效办法。邓小平同志的这些精辟论述直接地表明了社会稳定具有动态性特征。

第四,社会稳定的时代性。我们说社会稳定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相对性,这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趋势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社会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特殊性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所面对的主题、矛盾和问题是不一样的,因而社会稳定的内容、性质和表现方式也就必然会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从而使得社会稳定呈现出时代性特征。社会稳定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采取不同对策,不断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良性稳定状态。

2.社会稳定的类型。根据社会稳定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总体特征和作用的不同,将社会稳定划分为停滞型社会稳定、发展型社会稳定和变革型社会稳定三种:

第一,停滞型社会稳定,主要相对于它所赖以生存的农业社会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科学技术十分落后,人们只能依靠传统的生产经验进行劳作,下一代人重复着上一代人的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和劳动方式,因而也就沿袭着上一代人的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与这种缓慢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人的活动范围、活动能力极其有限,人和人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比较稳固,社会分工简单,社会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十分稳定,社会发展进程缓慢,整个社会发展呈现“超稳态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生产力迅速提高,产品极大丰富,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相应地,社会稳定的类型也就由原来的停滞型转变为发展型。

第二,发展型社会稳定,是与工业社会自身的状况相一致的。工业社会是一个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以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中介、以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为目的的社会。在工业社会中,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内在地要求生产关系乃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必须不断调整其内容和形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要求,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又反过来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由原来超稳定状态向变化发展型的稳定状态过渡。但是,和停滞型社会稳定不同,发展型的社会稳定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各组成部分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社会的分工合作进一步紧密,个人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所以,发展型社会稳定就表现为在追求个性自由、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稳定。

第三,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变革速度加快,令人目不暇接。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思想极其活跃,人们的活动范围、活动能力及活动空间空前增大,个人和社会的流动性、个人和社会的变化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主体性大大增强。所以,这种社会稳定具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形态的稳定特征和稳定性质,社会稳定处于变动而不是凝固之中。因此,这样的社会稳定特性就叫做变革型社会稳定。

3.社会稳定的标志。稳定可以划分不同层次和方面,但就本质而言,社会稳定应包括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

第一,政治稳定。稳定主要是一个政治范畴。因而,稳定首先指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稳定;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三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

第二,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思想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较好。社会稳定与改革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直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不能安居乐业,经济建设就难以搞上去,社会就难以保持稳定。

第三,经济稳定。经济稳定主要是指中国国民经济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结构日趋优化,在协调和效益良好的情况下有较高的速度。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社会才能有生机和活力。要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除了采取各种措施来有效地控制社会外,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是其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如今,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和希望之所在。但是,要改革、要开放、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以降低社会发展成本、减少改革代价。但是这种稳定并不是那种单纯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停滞型的社会稳定,也不仅仅只是工业社会的那种发展型社会稳定,而主要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变革型社会稳定。我们只有充分认识社会稳定的这种特征,才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特质,制定出相应的社会发展战略。

(二)发展

1.从哲学层面界定发展。哲学层面的发展是指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发生质的变化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变化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的实质是指新生事物战胜落后事物即新陈代谢的过程,在社会领域主要指社会的进步。这一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量变质变过程实现的。发展就是在低级运动形式中分化出高级运动 形式的上升性运动。在一定条件下,高级运动形式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是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与总体方向的上升性的统一。承认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就必然承认新陈代谢是宇宙中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以上升性运动的总体特征的。

2.从社会层面看发展,也即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讲社会发展,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即强调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经济的东西,也就是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生产方式,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二是强调历史辩证法。社会发展是辩证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旧的社会矛盾解决,新的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发展又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地、统筹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诸要素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做是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发展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过程的考察,科学地论证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人类在发展实践和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就是扬弃了单一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开始进入了寻求综合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主导性潮流相适应,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科学论断。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根本意义说,也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生态等诸种因素相互协调、全面进步的过程。如果背离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原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发展是永恒的法则,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证明发展是永恒法则。跨入新世纪,一切有理性的人都会历史的客观实际,承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而发展理论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把握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进步最好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说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注意的中心不是历史本身怎样运动,而是人们对自身认识能力的理性批判,它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结合,这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发展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马克思曾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标准划分并描述了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亚细亚,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3页)

综观人类社会演进历程,总的来说发展是永恒的,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社会形态每更替一次,都从根本上改善了物质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脑体劳动差别朝不断缩小的方向发展,也都使人的发展前进一步。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向更民主、更自由、公正的方向发展。

二、影响南疆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因素

南疆地区是我区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今天,中国东部地区发展起来了,可是西部还十分落后。在新疆北部发展的比较快,南部发展比较慢。如果说在中国东西部之间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那么在新疆则是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这种差距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就会造成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心理失衡,对民族关系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南疆是我区维吾尔族最为集中的区域,维吾尔人口占南疆人口的80%,除此之外,还生活蒙古、哈萨克、藏、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等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主要存在着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相对封闭。因此,人们的视野受限,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还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二是因循守旧、封闭保守。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满足于现状,在现代化进程中循规蹈矩,求稳怕变,不愿意也不善于与外界开放交流,竞争意识淡漠。三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存在。四是商品意识淡薄。五是平均主义和“小富即安”的社会价值观,人们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六是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依然是重政治、轻经济,只求政治上的安稳,不问经济上的发展,根本没有意识到发展经济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南疆地区这种封闭的思想和陈旧、落后的观念必然阻碍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成为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精神性因素。

2.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地域政治因素)。南疆地区有中国最大沙漠,自然条件相对北疆更为恶劣,相当一部分是高寒区、荒漠区、干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具体表现在:公路总量不足,等级不高,路况差,铁路路网密度小,还有相当数量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邮和不通电的村镇,甚至有些地方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使得许多国内外投资商望而生叹。南疆生态先天不足。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垦滥牧,致使南疆塔里木河流域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一是耕地沙化、碱化、退化严重;二是森林资源减少,森林涵水功能减退,恶劣天气大幅增加;三是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四是水土流失严重。这些客观因素严重阻碍着南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3.教育滞后,人才匮乏,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发展滞后)。当今世界,经济和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南疆地区最大的弱点,正是知识和人才的相对匮乏。究其原因:一是南疆地区教育滞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主要表现在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质量不高,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不够紧密,其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培训层次以及师资力量不能适应改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结构和提高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素质的要求。二是有些地方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只强调增加人才数量,而忽视了人才质量的提高。三是南疆地区财政困难,培训经费奇缺,影响少数民族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考察学习。四是现有专业人才分布不合理,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致使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南疆地区在人才方面面临着“两难”:一方面,由于东西部地区反差大,少数民族地区本来人才就很缺乏,但却很难留住他们,不少高素质的人才由南流到北,又由北流到东。另一方面,因为南疆比较遍远落后,缺少吸引力,在人才上竞争不过北部地区,不仅外地人才很难引进,就连从本地考出去的大学生也不愿回来。这就造成人才问题上的恶性循环,给南疆地区的发展造成很大困难。

4.贫困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严重问题。南疆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贫困问题还十分严重。南疆地区贫困面广、底子薄、基础差,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能力解决,谈何发展?要加快发展,还得希望国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投入、扶持和支援。但是,这种投入、扶持和支援,过去往往是单纯的“输血”式的,而没有很好地注重采取根本措施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差、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等状况,其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使一些民族地区产生“等、靠、要”思想。因此,今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帮助应改“输血”式为“造血”式,即“养鸡生蛋”的方式,使民族地区的人们既学会脱贫的本领,又能促使本地区经济发展。

5.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民族问题)。南疆是我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居住着维吾尔、蒙古、哈萨克、藏、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等民族。南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不仅涉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还有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南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这些地区常常由于边界、水利、草原、森林、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矛盾发生一些纠纷,随着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方面的矛盾仍然会出现,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二是南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跨国境而居,居住在不同社会制度几个国家的同一个民族,由于语言相同,习俗相近,族源归一等因素,彼此间交往联系密切,民族关系很容易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地区因地处边远,我们的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往往被国际敌对势力视为对我进行分裂和渗透的突破口。三是少数民族中有较多的人信仰宗教,在现阶段,宗教仍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用来与我争夺群众的一面旗帜。这些地区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关系问题不能不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处理起来仍然比较复杂。这些民族关系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不仅影响南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新疆以及整个中国的改革、稳定和发展。

6.法律法规保障的力度欠缺。南疆地区要稳定和发展,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是不行的。中国虽已于1984年5月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它是中国第一部规范地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其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但从十几年的实践来看,这部法律的贯彻和落实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制定的,在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自治法的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自《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在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方面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三是西部大开发中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需要法制化、规范化。

三、南疆稳定与发展的对策

(一)南疆稳定与发展关系的处理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南疆遇到的所有的问题都只能在发展中去解决。

1.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所有的问题都要靠自己的发展。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社会制度,保持我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独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句话,要解决一切事关全局的问题都离不开发展。因此,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所有的一切无从谈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所有成绩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始终把“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发展”这个核心的目标。离开了发展,改革就失去了依据。离开了发展,稳定就失去了意义。离开了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死水一潭、停滞不前、僵化落后的稳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动态的稳定,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一定要争取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他还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他又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就要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同志最后精辟地指出,“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而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始终保持社会稳定,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把保持政治与社会稳定放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而得出的深刻结论。过去,我们大搞阶级斗争与群众运动使社会总是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最终发生十年的“”动乱,使我们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痛定思痛,邓小平同志深切地认识到稳定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他反复强调“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特别是1989年的以及苏联东欧巨变也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警觉:“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因此,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原有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将会出现很大的调整,从而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会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抓住稳定这一关键环节,实现稳定中的发展和发展中的稳定,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3.稳定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稳定与发展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既各有特点,又互为条件,是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需要稳定,稳定离不开发展。在稳定中求发展,以发展促稳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民主、文明、富强的未来的基本保证。社会稳定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稳定:积极的稳定和消极的稳定,或者说是真稳定和假稳定,动态的稳定和僵化的稳定。这两种稳定表现在与发展的关系上,前者是同发展相一致,同发展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后者则是同发展相排斥的,把稳定看成停滞不动。前一种稳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的稳定,或者说稳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二是在发展中求稳定。稳定要靠我们的积极努力,靠发展我们的事业去争得。那种把稳定和发展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二)南疆地方政府要转变心态

1.转变一味地求稳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必然对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方案的制定、实施缺乏勇气与胆量。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解决了吃、穿、用、住的基本需求后,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更关注生活质量。而一味地求稳,将经济发展置于第二位,将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反而导致社会的更不稳定。

2.转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一些干部总拿改革之前新疆的稳定与现在相比,认为那时不发展能稳定,现在也一定可以。为什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保持了一个良好的稳定环境,其原因不过是全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上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差别不大。又与外部世界没有什么交往,看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新疆的各族人民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可以安于清贫,但是这种稳定是一种僵死的稳定,一种没有发展的稳定,一种归于消亡的稳定。这不是我们追求地真正的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打破了过去僵死的稳定,给新疆带来了新的气息,同时也打破了安于清贫现状的心态。新疆的社会开始变的不稳定了,但这是新疆发展的心理契机,只有引导得好,新疆才可以走上一条动态的,具有活力的社会稳定之路。社会稳定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发展中才能长期保持。一潭死水固然是稳定,但这种稳定对每一个人都意味着无意义的生活。社会的复杂,要想维持这种稳定是不现实的。中国早有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心思动本是一件好事,如果以稳定为借口对此进行压制,这种情绪必然会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在新疆就会表现在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激化,并为境外所利用,如此,死水般的稳定也不可得。

3. 转变等、靠、要的心态。东部的迅速崛起,国家政策的倾斜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东部人勇于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努力进取的工作态度更是东部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现在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南疆人必须行动起来,努力进取,必须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观念,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开拓出一条适宜本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4.处理好“人才外流”与“吸引人才”关系。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疆地区存在着人才、资金流向北疆的趋势,而北疆地区又存在着人才、资金向内地流动的趋势。对此,南疆人必须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性,人才、奖金外流现象不可避免。但这并不表示南疆留不住人才,只要从政策、经济、政治、文化上大力改善人才发展的环境,多实行“留心”工程,使人才有一个相对好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我想留住人才是可能的。另外,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还必须出台措施大力从东部引进人才,从中国现在的状况看,东部存在着人才相对过剩的问题。而新疆南部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地区,为此,新疆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出台相应的人才优惠措施,吸引有志于西部建设的,有志于发挥自身才能的人才投身于南疆建设。

(三)南疆稳定的对策

1.坚决打击,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平等与团结。非法宗教活动、民族分裂活动与暴力恐怖活动是威胁我区稳定的主要因素。对这必须坚决打击,绝不姑息。同时要花大力气进行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入贯彻“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因为团结是稳定的表现,同时,团结又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团结显示着一种秩序、一种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分裂就要挨打”,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南疆各个民族紧密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如果人心涣散,犹如一盘散沙,就容易起内讧,搞分裂,自己毁灭自己。没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也很容易被外部力量侵袭、摧垮。

2.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南疆社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改革是我们获得真正的稳定、真正的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也是南疆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改革不是目的,通过改革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改革就是要求南疆社会稳定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跨世纪之交,整个世界将转入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社会对稳定也有更高的要求。南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以及在经济建设、政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才有望顺利解决。不改革,只会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是南疆获得良性稳定、实效发展的唯一出路。

3.搞好党的建设特别是地方廉政建设是实现稳定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南疆的事情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在于能不能培养出政治过硬、才能出众的少数民族干部。抓好党的建设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在南疆这样一个多民族生活的地方,要各民族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这个核心,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事无成。“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乱,什么建设也搞不成。”[6]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抓党的建设必须抓党风问题、尤其是反腐倡廉。要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腐败直接破坏着社会的稳定,也对南疆的全面持续发展构成了危害。

4.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社会利益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悬殊,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收入水平拉大,此外,不合理分配也拉大了收入差距,腐败更是造成了贫富两极的分化。这一切无疑构成了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隐患。要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协调持续发展,主要的对策就是切实解决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利益分配的失衡问题,消除两极分化,缓解社会不公,先富帮后富,共同走富裕之路。具体的做法是:第一,要利用法制、税收等手段调节不合理的或过高的收入,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中,向低收入阶层倾斜;第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在允许社会各阶层收入差别存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让大家都增加收入;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老、弱、病、残和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7]。

5.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为南疆的稳定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南疆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国家的一部基本法律,从十几年的实践来看,它的应有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法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还未充分体现出来,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许多规定已名存实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目前应加快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把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从法律上保证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这应是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方面,应尽快制定、完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有关部委的实施细则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还要建立健全民族区域法制的监督保障机制,强化执法监察,推动依法行政,用法律、法规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保障南疆的稳定和发展。

(四)南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改善经济发展坏境,实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的有利于环保的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实行价格和收费调节政策,吸引人才,加大南疆科技教育投入,大力培养急需人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兵团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利用南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能源为主的重工业,发展棉纺织和果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大力发展棉花和水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同时利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2.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南疆地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南疆地区的生态却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将长期得不到恢复。因此必须出台各项措施,加强对生态坏境的保护,并提高各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在保护的基础上,必须做到对各项资源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可随意的浪费。对南疆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专区,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就是保护了南疆的生产力,就是为南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3.发展南疆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南疆地域广大,各地区都有优势资源。在其经济发展上就应立足于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在农业上,和田和喀什地区充分利用其光热资源发展棉花种植和特色果品无花果和石榴;阿克苏发展大米和苹果种植;库尔勒大力发展其香梨产业和小白杏等特色果品。在这些特色的农产品的基础上,就可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上,种田可以发展玉制品加工业,塔里木石油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沿昆仑山地区可以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总之,南疆地区的产业发展上应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发展产品的精加工和细加工,争取创立名牌产品。

4.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由于西部地区生存发展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相当多的农户仍未走出贫困,已基本脱贫了的农户返贫比例很高。当前,全国农村还有约4 000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扶贫攻坚任务远未完成,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力度。我们必须坚持实施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的扶贫措施,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同时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把治贫与治愚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脱贫进程和有效抑制返贫。过去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采取了许多扶持措施和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于这些地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的优惠政策多数已失效,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困难。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原来底子薄、基础差、自身发展能力弱,要加快发展,没有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大力扶持是不可能的。就现状来看,国家除了继续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外,还应该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来为民族地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求“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到当地的开发建设中来。这就需要根据新的形势,研究和制定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实实在在地解决当前民族地区的一些特殊困难。

5.妥善处理南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为南疆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南疆地区的“边疆性”和“多民族性”因素,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如资源开发和利用引发的民族矛盾问题、跨国民族问题、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重视和妥善处理,为南疆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一是对各民族群众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和纠纷,要采取教育、疏导的方法,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要抓好各族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提高他们处理民族地区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对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破坏活动,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参考文献:

[1]汪信砚.社会稳定及其基本特征探微[J].武汉大学学报,1999,(1).

[2]胡鞍钢.了解贫困才能认识中国――评《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J].新华文摘,1996,(8):9;和段琪.关于加快西部专区发展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2,(7).

[3]王保庆.西部开发历史的几点启示[N].中国国防报,2000-03-08.

[4]高荣和.论中国社会稳定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学术探索,2003,(3).

[5]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刘仲康,董兆武.2009―2010年新疆经济社会蓝皮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篇10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使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也迫使我国加快调整和提高供给结构和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中求进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总体上已初步形成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统计,2016年,我国消费、就业和收入形势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托底作用比较稳定;基础设施投资以较高增速增长,作为投资增长稳定器的作用趋向增强;房地产局部过热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结束下降趋势,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制造业投资增速开始止降回升。实践证明,确定稳中求进总基调是正确的,我国经济发展成绩再次表明:稳中求进的“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稳是为了求进,稳是大局,稳能够为进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优化结构。中央提出,稳中求进在战略上,我们要把握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确保“稳”字当先,这个关键点就是结构优化。

【试题】

1.就你的理解,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应该在哪些方面“稳”呢?把答案写在下面空格处,不超过100字。

2.材料指出,稳中求进战术的关键点就是结构优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实现结构优化来确保“稳”呢?要求:指出优化方向,简要阐明原因,不超过500字。

【答案要点】

第一问:

稳宏观政策、稳经济运行、稳消费增长、稳社会就业、稳市场物价、稳居民收入、稳社会稳定,稳房价、稳出口、稳汇率、稳金融、稳投资、稳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