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运动会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8:44:17

写运动会的作文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1

今天我们举行了班级运动会,参赛的都是我们三四班的同学。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气氛就显得更加热烈,每名同学都跃跃欲试,想在同学面前露一手。

我参加的是跳远比赛,当老师喊:“参加跳远的到前面排队!”我急急忙忙地跑过去,心里非常紧张,生怕比不好,在熟悉的同学面前丢 了课件下载[***]脸。当我看到有的同学跳进沙坑后脚没站稳,来了个狗啃屎;还有的同学因为太着急了,还没到沙坑就匆忙起跳时,我们乐得开怀大笑,早把紧张的心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轮到我了,我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向前冲,快到沙坑时,我猛地向前一跳,身体腾空而起,然后双脚同时落地,稳稳地站在了沙坑里,回头一看,可真远!我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

比赛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可我的心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2

季筱曼

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又来了。

随着一声声枪响五个班都跑完了。轮到我们班跑了,刘宇辰用别针把号码布挂在胸前向跑道跑去。

刘宇辰全力以赴,不想落后。大家都想为自己的班里争光。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我们班得了第二名,还拿了一张大奖状。虽然得了第二名,但是我很高兴。因为那是运动员用汗水换来的。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3

这个民间文学运动萌发于新时期初期,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新世纪文学阶段,则已基本成潮。这个民间文学运动始于民间诗歌运动。最先期的民间诗歌活动可以追溯到 “朦胧诗”,后来是年轻人的自由诗写作和中老年人的古体诗词写作活动在民间的广泛兴起。较早给民间诗歌运动公开命名的是诗人沈奇,他说:主要是在经历了商业文化进逼和消费文化洗劫的重重考验之后,今天的诗歌,已经全面地“毫无保留地返回民间,以独立写作和独立传播为新的运行方式,并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也同时恢复了诗的尊严。数以千计的民间诗社,数以百计的民间诗报和网络诗歌论坛,数以万计的民间自印作品,在‘自由创作’、‘民间传播’的理念支撑下,集结为新的阵营”。(沈奇:《诗歌:从“80年代”到“新世纪”》,2007年第6期《当代文坛》)其实民间自印(自费)和自行“民间传播”的文种,并不单单是诗歌,文学其它体式如小说、散文、文学理论评论,也都有相当多的自印作品,在城乡民间流布。有人估算过,全国和省作协会员中指望出版社出资出书的人,大约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一二。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体制内作家,想结集公开发表的作品,都得自费“合同出版”。这种出版物是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的,也都走“民间传播”之路。这样看来,单说存在着一个“民间诗歌运动”就不准确了,应该是存在着一个文学品种齐全的“民间文学运动”。纸媒文学之外,再加上无边的网媒文学,“民间文学运动”就是特别可观的文学景观了。甚至没有办法计算它的存在规模,它比我们习惯上愿意指认的文坛,要广大得多。这个文学人口众多的“民间文学运动”,是空前繁荣的文学大形势所不可无视的结构性存在。怎样认识和对待这种文学存在,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新问题。

说这个“民间文学运动”是隐形的,是因为它不易被人们感觉到,不被感觉到差不多就是不被承认。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不归属文坛,外在于体制;二是它同时外在于市场,是一种“外文坛”和“外市场”的文学存在。其中纸媒部分均是块状的区域性存在,散在,零乱零星,有小组织而不成大系统。只有深入到局部、细部才能感觉到它。比如,到葫芦岛去,那里就俨然是“民间文学运动”的一处自发的“基地”。那里有中国乡土诗人协会承办的民间自办刊物《乡土诗人》,团结了全国各地的民间诗人,依靠会员会费和企业赞助办刊,向遍布全国的会员免费赠阅。每年都有年会活动。《乡土诗人》编辑部落脚在一家印刷企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学写作者。那里还时常为本市和邻近市及外地民间写作者举办作品研讨活动。

整个民间文学运动因为不在体制,才显得不起眼儿或“没什么了不起”。然而,对于民间文学运动的广大参与者,它绝对是重要的,对于共和国文学事业的未来发展,它的存在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位民间诗人,被问及“诗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什么地位”时,这样回答:“对我而言,诗既是生命之仪式化的神圣托付,又是日常生活方式。以工作来养家养自己,养好了,再拿来养诗,再拿诗来养心,好正常地活着。”这话代表了民间文学运动中绝大多数人对待文学的理解和态度,它既回答了文学写作对于个人生命活动的意义,也回答了民间文学作家为什么肯自费印制作品。这里有文学真道理,文学写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首先是写给写作者自己的,是用以营养自我心灵,滋养、建构自身人性和精神生命的,是“如春蚕吐丝般”的生命内需,是写作者自我生命塑造和对象化确证。买诗集、写诗、出诗集,不比置办房屋、买粮买菜不重要,而是更重要。它们分别是一般物质生命活动之必需,和高级精神生命活动之必需。文学首先是精神自用,有益于别人、他人是这之后的事情。凡是能真正感动自己的,就都极有可能感动别人。像民间文学写作者这样对待文学写作,才是朴素的、真诚的。文学从起点上,就不是用来挣钱花,而是需要花钱经营的。文学可以换点钱花,是经济社会派给文学的次生价值、附加价值。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4

关键词:多媒体;观察方法;习作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学期,我班学生张××,其他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就语文欠差,主要差在作文上。他怕写作文,一看到作文就头疼。常常在考试时作文就干巴巴地写一百多字,或者干脆就写上“我不会写”四个字。作为语文教师,我很着急,多次找他谈话、辅导,他总是说自己对作文一点兴趣都没有,总是无内容可写。就在这时,乡镇学校在搞教育现代化创建,要求教师多运用电脑进行备课上课。一次作文课上,写的是“寒假趣事”。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习作指导,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寒假趣事播放给学生看,再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习作。我发现他们的作文写得很好,有血有肉。就连那个叫张××的学生写得也令人刮目相看。我问他这次作文为什么写得好,他说我播放的视频让他的寒假生活在眼前又重现了一次,每一个细节他都看得清清楚楚,自己有话可写了。他看到自己的作文得到了“优”,觉得作文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难写。后来,通过我的引导,他不再惧怕写作文了,他的作文还经常作为范文来朗读评讲。慢慢的,他对作文有了兴趣,爱写作文了。

二、运用多媒体,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小学生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无话可写,其次是内容干巴巴的。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我们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里,但却不等于学生都能主动学习。网络上蕴藏着各种形式的信息,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写作的来源。声音作为多媒体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采用录音技术来配合画面的显示。校外生活,家庭生活,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景色的千变万化等,都是取之不尽的材料。教师平时要经常促成学生养成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良好习惯,做个有心人,并鼓励学生试着用恰当的语言来描绘,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四、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5

“怎么,依依不舍?”我拍拍高飞的肩膀,“忸忸怩怩的,可不像个男子汉哦。”

“我们……就是想问问,明天……要不要写作文?”高飞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

见我一脸疑惑,几个小家伙七嘴八舌地解释开了:

“每次运动会都要写作文的!”

“三年级、四年级,都写过啦!总是那几个比赛项目,比赛的情况也差不多。”

“写跑步,就说‘像踩了哪吒的风火轮’;写跳高,就说‘像轻盈的燕子,跃过了横杆’;写掷铅球,就说‘铅球在空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是不是?”我问。

孩子们乐了,小鸡啄米似地点着头,嚷嚷:“写得腻死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偏偏“岁岁年年人相同”。看来,审美疲劳了。

“运动会一定要写这些吗?”我问。

“那还能写什么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要体现团结啦,竞争啦,顽强拼搏啦!”“对,要积极向上!”原来,小小年纪,已经戴上了“镣铐”。戴着镣铐起舞,哪里还有酣畅淋漓的欢愉?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打开这副“镣铐”。

运动会不是为了写作而举行的。事实上,我根本没考虑过要让学生们描写运动会的场面。在我看来,比赛就是比赛,是必须心无旁鹜的,与写作无关。如果一定要写,那也是运动会后的事。如果有感而发,有话要写,那就用文字来记录,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但现在,学生们的这个举动却让我作出了一个决定:以运动会为内容,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当然,运动会前,我只字未提。

“机会难得,好好参与,用心体会运动的快乐就够了。”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雀跃着跑开了,像褪去了紧箍咒的猴儿。

两天的运动会,学生们痛快淋漓地享受着运动,享受着阳光,享受着轻松自在,快乐得像放飞的小鸟。

运动会结束了,我让学生们交流交流运动会上独特的见闻,有趣的发现。整整两天,操场上有多少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场景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自由言说。自己的,他人的;运动员的,啦啦队的;赛场上的,赛场外的;兴奋的,哭笑不得的……快乐处,笑声飞扬;兴奋处,手舞足蹈。我告诉他们,这些就是“花絮”,不一定紧张激烈,不一定拼搏进取,但是灵动活泼,情趣盎然。一句话,它不一定有意义,但有意思。这么多有意思的花絮,不把它记录下来,让它随风而逝,多么可惜。

“这个也可以写?”学生们有些疑惑。

“当然可以,而且可以大写特写!习作,就是记录最难忘的经历、见闻,跟他人分享,给自己回味。”我郑重其事地说。

不是吗?我们的双眼就像摄像机镜头,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能捕捉到那些难忘的镜头,用文字把它描绘出来,记录下来,留存的就是一张张难忘的“照片”,一个个快乐的回忆。运动会,精彩的不仅仅是比赛,就如我们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比赛的成绩。

快乐地聊过后,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写,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觉得新鲜有趣的内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写到快乐处,嘻嘻哈哈地笑出声来,趴在桌上,肩膀不停地耸动。面对同样的习作素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验感受,都有自己的言语选择,有自己的自由表达。解开了沉重的“镣铐”,我们一起享受轻舞飞扬。

聚焦赛场,选手跑步的姿势令人哑然失笑——

一个胖胖的男生正在卖力地奔跑。他的脸涨得通红,额角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因为用力,他的眼睛几乎淹没在脸颊上鼓鼓的肥肉中,那眼小得,也太给脸省地儿啦!他全身的赘肉有节奏地抖动着,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皮球在滚动。

那个瘦高个儿呢?昂着头,笔直地挺着硬邦邦的身子,正在冲刺。瞧呀,他的双手五指张开,前后摆动着,活像一只硕大的鸡挥舞着鸡爪疯狂地刨着土。(吴博文)

选手的糗事,让人忍俊不禁——

丁磊澄刚往前跑了几步,猛然发现,鞋带松了!他迟疑了一下,撒腿向前奔去。可是,该死的鞋带得寸进尺,呀,散开了!“啪!”跑道上飞起一个白色的不明物体,我们定睛一瞧——鞋子!是丁磊澄的!他顽强地向前跑了几步,忽然又转身返回,扑到鞋子前,弯着腰,撅着屁股,手忙脚乱地抓着鞋往脚上套……周围一片哄笑声,我们却哭笑不得,咱班的奖牌啊,跟着那臭鞋子一起飞走啦!(孙小凡)

场上运动员奋力拼搏,故事精彩纷呈;场下众生百态,也令人捧腹。

下午,阳光似乎服了兴奋剂一般,格外亢奋。大家有的用书当扇子,有的把手帕改装成头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心静自然凉,A君静静地在椅子上盘着腿打坐,但终究敌不过阳光的猛烈攻势,不一会儿就再也没心思“参禅”了。他稍一思量,干脆脱下外衣,撑开,顶在头上,制造成一个简易“帐篷”。一会儿,又伸出手来,在衣襟上贴上了一张纸条,上书四个字——非诚勿扰。这下,他成了“红人”,参观者越来越多,比赛倒没了吸引力。(李嘉源)

我特别留意了高飞的习作——《我被禁赛了》,他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朴实而又富有真情。这样的文章,是从他心里流淌出来的,当他写下这些的时候,他一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朱明肚子痛,怎么办?”黄强满脸通红地跑来,头上热气腾腾,不知是因为热还是因为急。

我抬眼望去,大家正围着朱明。朱明弯着腰,捂着肚子,脸色很不好看。1000米比赛已经在检录了,本来,我们还指望着朱明为我们班再添上一块奖牌,现在……

不能白白失去这块奖牌!我解下自己号码布,把朱明胸前别着的号码布取下来,别在了我的胸前,拔腿向检录处冲去。

准备,起跑,飞奔……我一路领先。作为校运动队的种子选手,我对自己的实力很自信。一圈,两圈,还有半圈,冠军是属于我的!

突然,蔡老师挥舞着小旗在一群同学的簇拥下冲我大喊:“高飞,停下!停下!”怎么啦?我迟疑了一下,仍旧向前飞奔。为了我们班的荣誉,我必须拼。

终于,我冲过了终点,第一个!同学们簇拥着我,欢呼雀跃。

蔡老师和黄老师过来了,一脸严肃。

“高飞,有同学说你代跑。361号是你的号码吗?”

“是朱明的,他肚子痛。”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那也不能代跑,再说,每个运动员限参加两项比赛,你已经参加跳高、跳远两项比赛了。”

“可是……”

“没什么可是,这个成绩作废。你,禁赛!”

黄老师和蔡老师宣布完决定,转身走了。别班的同学兴高采烈,我班的同学又气又急,但是师命不可违,找谁说理去呢?

消息传到了潘老师那里,潘老师安慰我说:“你对咱们班的热爱我们都明白,但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

是的,规则。我们都沉默了。

运动会中,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都跳跃着学生们朝气蓬勃的身影,让我们激动,快乐,我们发现,运动会的一切都是美丽的。

我们把所有的花絮汇集起来,合成了一本集体习作——《运动会花絮》。打印,人手一份,从视角的新颖、独特,到描写的细致、生动,表达的各具特色,细细赏析、点评,笑声又一次飞扬。这时的快乐,是文字带给大家的。

读着学生们笔下的“花絮”,我不由地想起了张文质先生的一段话:“要让孩子写出见性见灵的文字,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文字,就要尊重儿童的视角。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来肯定,而不是依附于成年人的定义、概念而存在。”这话说得太对了,尊重儿童的视角,还给孩子看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自信心,轻松自由地书写他们觉得有意思的场景,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个性,有创造性。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6

论文摘 要:《应用写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现状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导致该课程教学基本处于“教无效,学无用”的状态,笔者尝试将现代办公技术应用于《应用写作》教学。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指出了现代办公技术引入课程教学的意义,阐述了运用现代办公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构建师生互动平台、优化作业评阅形式等方面的尝试。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用写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的开设旨在使高职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应用写作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写作技能,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现状却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导致该课程基本处于“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的状态。因此,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适应现代社会和职教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在从事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写作》和《办公自动化》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尝试把现代办公技术应用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取得了一些实效,下面谈一谈个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基本是按“知识要点—例文评析—写作训练”的模式进行的。一些教师认为应用写作“重格式轻内容”,只要把写作的基本格式讲清楚,让学生记下来,就能取得良好效果。wWw.133229.cOm教师授课时一般强调“精讲多练”,提纲挈领地讲授文体理论、写作格式、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评析例文,再让学生模仿例文“依样画葫芦”进行实训,因此往往出现了学生“听课枯燥,看书不懂,写起来不会”的现象,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写作训练注重主观性和形象思维,他们对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比较熟悉,而对应用文写作则相对陌生。应用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在立意、程序、格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情感体验的自由展开,也限制了写作者创造个性的自由发挥,学习过程显得单调、枯燥、乏味。学生课堂表现沉闷,作业质量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只能死记硬背文体理论,生搬硬套写作方法。还有一些文体,如招投标书、市场预测报告等,专业性很强,其专业内容超越了在校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他们无法体会专业要求,所以这些文种仅仅掌握写作格式是不够的,碰到写作训练,他们往往一筹莫展,只能参照例文,生搬硬套,应付了事。

二、现代办公技术引入《应用写作》课程的意义

现代办公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网络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使办公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来实现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当前企事业单位普遍采用办公自动化软硬件设备,对岗位工作人员的办公自动化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的。将现代办公技术引入《应用写作》教学,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办公环境,在制作文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实战的体验和经验,在掌握常用应用文体的同时,能熟悉现代办公环境和现代办公技术,这样能有效缩短大学生跨入社会的适应期,更快适应目前企业内oa系统的普遍使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的设置。利用现代办公技术,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在互动中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较好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1]。学生运用现代办公技术学习、写作、处理文档,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熟悉常用办公设备和电脑应用软件,提高文字输入、编辑的能力,掌握网络技能,熟悉上网浏览、搜索和下载信息、制作文档和表格、发送电子邮件、利用网络创建和自己的文本等。现代办公技术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最为理想的条件,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特点的。

三、现代办公技术在《应用写作》课程中的运用探索

(一) 运用现代办公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

运用现代办公技术,使教学信息可以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呈现,新颖丰富。在学习中,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等技术,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并强化其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例如在讲授“公文格式”时,可以引用word“公文向导”。公文法定格式要求严格,这是教学难点。如果让学生死记教材上的格式,学生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即便教师一再强调格式要素,但学生在写作练习中仍然会错误百出。引用word“公文向导”,让学生在“公文向导”对话框的提示下设置公文样式、公文用纸、标题、内容、附件/注释、其他,直至提示“完成”——这样,一份格式规范、内容详尽的公文就出现了,使学生由衷体会到了成就感。好奇的学生会自觉尝试“公文向导”中的其他操作,了解和熟悉“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的不同样式和写作要求,自然进入写作状态,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充满成就感的写作体验使他们摆脱了惧怕写作的心理,能重拾写作信心,自觉主动地巩固写作技能,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类似的应用还有word“实用文体向导”,这些向导模板体现了文体的规范格式和写作要求,通过对话框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自觉规范地进行文体写作练习,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二) 运用现代办公技术,拓展学生思维

在工作环境中,应用文写作的思维启动一般是遵命写作、按需写作,写作者往往先按某种文体的格式去构思,重点考虑写作格式和语言运用问题,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体规范的制约,导致思维僵化单一。运用现代办公技术,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及时而快捷,人们能够更全面及时地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电脑在延伸人脑智能的同时提高了写作者的思维速度,拓展了思维空间,伴着键盘的击打和鼠标的移动,作者的思维同语言一起运动,人的感觉器官全方位开放。作者不仅要考虑格式和语言,还要思考从文字录人、编辑到文本的美化、储存、传送、打印输入等问题,使思维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键盘输入自己的文章,用“拼写和语法”功能自检错别字和语病;借助电脑的文字编辑功能,按照文体规范格式排版编辑和美化,形成合乎要求的电子文档;然后或打印或用电子邮件等形式发送给教师……这个过程会使学生感觉充实,需要思考很多问题,而且希望自己每一步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另外,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体,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影像支持,展现专业场景和操作细节,创设写作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并熟悉专业文体的写作要领和规范,让学生借助于网络搜索技术、图片图像处理技术、汉字识别技术、文档分类管理技术等,搜集、积累、丰富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在深入了解相关专业业务的同时,写出合乎专业要求的文本。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文体写作的问题,还要及时给予学生现代办公技术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

(三) 运用现代办公技术,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过程是:教师讲授,学生模仿写作、递交作业,教师课后批改,反馈成绩和讲评,学生订正。在这期间教师一般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只知一味地灌输文体知识,用作业和考试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交互活动,因此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全面、不深刻,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不健全。

运用现代办公技术,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创设形式多样的讨论答疑区,如电子邮箱、bbs论坛、博客等[2],利用多种途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师生多样化的交往形式,拓展交往时空,提高交往质量,打破师生只能在课堂上交流的局限,使师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形成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四)运用现代办公技术,优化课程评阅形式

评阅学生的习作可以改变过去传统的批改方法,引入现代办公技术,尝试多元化的评阅形式。例如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写作中的常见病例,通过扫描存入计算机,再由投影仪展示,让大家集中讨论、共同评阅,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分析、研究甚至争论,讨论修改方案,不只是教师一个人具有评阅权;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批改个别典型作业,将批改过程制作成课件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在比对中发现自己写作的正误;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示范文章通过qq“共享”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模拟写作并找出差距;对一些重点写作训练,可以利用校园网个别批改,学生由网上提交电子作业,教师利用办公软件中的“修订”、“批注”功能直接在电子文稿上批注修改,然后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接受“修订”或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形式使师生互动对话建立在一种两两相对的坏境中,更直接有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相互修改,这有利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如此形式多样的评阅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映,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鉴别、交流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办公技术应用于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化。它把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拓宽了教学资源,营造了新颖的教学环境,推动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过渡,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符合《应用写作》课程和高职教学的特点,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7

该活动为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参与奥运会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通过在线编写《我们的奥运大百科》,可以拉近普通网民与奥运的距离,体现了“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

人文奥运大有作“维”

“人文奥运”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然而,此前通过有关调查表明,仍有很多人的奥运知识匮乏。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邵世伟就曾经表示,中国观众对很多比赛项目不了解,需要加强对民众进行奥运体育知识的普及教育。

现在各类网站和博客虽然在奥运信息的和宣传上不遗余力,但绝大多数网民只能被动浏览而不是主动参与。

此次活动以“人文奥运大有作‘维’”为主题,互动百科将在网站中提供一个完全免费、运用互联网web2.0最新WIKI(也称维客或维基)技术的开放式多人网络协作平台,通过全民参与“奥运知识编写”的形式,汇聚数十万网民智慧共同编写奥运相关的知识,最终形成一部“全民编撰”的《我们的奥运大百科》。

谈及本次活动的意义,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助理杨雅君表示:“作为‘我们的文明’系列活动之一,这次‘全国青少年网上编写《我们的奥运大百科》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我们对奥运知识进行普及和推广开拓了新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汇聚数十万网民浩瀚的奥运知识又将成为一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随时更新的百科全书,供网民随时查阅,真正做到了让奥运知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大规模协作 内容更丰富

互动在线CEO潘海东博士介绍说:“这种‘全民编撰’模式之所以能实现,依赖于互动百科提供的‘可擦写网页’式维客协作写作平台。在这个写作平台上,网民可以在网页上进行文本以及衍生多媒体的任意修改与编辑,每个人都可以对词条进行维护,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探讨。这个过程其实可以讲是一个群策群力,全民编撰的过程。”

据悉,本次“全国青少年网上编写《我们的奥运大百科》公益活动”从3月中旬启动后,将历时4个月。活动期间,广大网民将可以在互动百科提供的开放式多人网络协作平台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互联网用户共同就感兴趣的奥运话题进行实时在线的创作、协作、编辑和。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8

关键词:多媒体;作文教学;运用;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36-01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人说,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这无不都是说明兴趣的重要。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思维才会积极开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将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并拍摄的录像资料纳入课堂进行启发,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根据每次写作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和有趣的活动,寓写作于实践之中,这样才能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有趣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学习园地的二习作要求是: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我们就组织学生搞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学习园地四的习作要求是:记一次比赛活动。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象棋、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我们将每次活动都分别用摄像机录下,还根据不同内容配有美妙悦耳的音乐,再纳入课堂,对学生进行作文启发指导,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又通过多媒体再现在眼前,特别感兴趣,写…来的文章,生动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

作文要想提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而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够根据题材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那一定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使之“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则必然会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文章自然写得好。比如指导写《我的家乡》一文,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和有关家乡的风景物产的,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乡情怀,作文写起来非常流畅,效果很好。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感知

观察是文章写得具体生动的关键,学生在观察中不能随“心”所欲,处于东张西望的状态。新奇的对象,鲜艳的色彩,突出的声响,往往会吸引他们全部注意力,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只习惯于粗略、笼统地观察,常常会遗漏重要的细节。这对学生的写作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多媒体手段不仅具有形象性,而且具有重现性和可控性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综合运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增强观察的有序性、目的性和实效性,从而解决观察和作文的脱节问题。比如指导第七册学习园地的作文《写一次游戏》,我就把学生做的不同游戏有重点、有选择的摄录下来,课堂上播放多媒体,指导学生细心有序的观察,唤起他们的再造想象,写…的文章既生动又充实。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作文训练要求是:观察一种动物,注意观察它是什么样子,它的眼睛,嘴巴、爪子等等有什么特点?这次作文要求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观察和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要么从头到尾,要么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二是观察要仔细,能抓住特点写。我们根据这些要求,将小白兔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和将小花猫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录制下来。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丰富了学生的间接感知,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获得了写作的主动权,他们的语言、思维和作文能力都得到了充分、主动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想象空间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9

摘 要:综合性诗歌写作是诗歌写作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综合性诗歌写作出现在1990年代诗歌写作现场,主要可以从诗歌写作方式和诗歌写作抱负两方面分析原因。

综合性诗歌写作,自20世纪前期以来,一直被包括英美新批评派在内的西方文(诗)论家和诗人当作诗歌现代性或现代主义诗歌的根本特质和基本要求之一。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努力探求、寻觅现代性的精神指归(尽管不时遭到压制和阻拒),与综合性诗歌写作相遇和交合,正是这种探求、寻觅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新诗派”的诗歌实践对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吸纳、化合,应该最为成熟和明显。“中国新诗派”的综合性诗歌写作,既是对西方综合性诗歌写作的积极回应,又对其作了建设性的中国化改造和提升,从而足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的“新的综合传统”(袁可嘉语)。不幸的是,“中国新诗派”所建构的“新的综合传统”不是被长久承接开来并且发扬光大,而是在刚刚“闪亮登场”不久就由于来自诗歌以外力量的钳制而戛然中止了。只有在间隔40多年后的1990年代,综合性诗歌写作,具有综合特质的诗歌,或者关于诗歌写作综合性的诗学,才又出场于中国诗界。综合性诗歌写作为何会在1990年代现代汉语诗界成为醒目的诗歌景致和重要的诗学话题呢?在宏观层面,可以从诗歌写作方式、诗歌写作抱负两方面把握其原因。

一、诗歌写作方式: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前提

一部中国新诗史,可以说就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诗歌群落连缀、拼接而成的。之所以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总是以诗歌群落的面目出现,从诗歌写作层面上看,正是集团化、运动式写作的结果。总观近百年的现代汉语诗歌实践,主要有两种集团化、运动式的诗歌写作方式。一种是所谓的“群众写作和政治写作”(欧阳江河语)——这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这是一种把诗歌当作政治宣传工具和意识形态教化载体的运动式、集团化写作方式。一种是相对纯粹的“诗歌”意义上——当然也可能会涉及政治,但这政治是从属于诗歌,作为服务于诗歌的构件而存在的——的运动式、集团式诗歌写作。不管是政治意义的,还是诗歌意义的,只要是集团化、运动性的诗歌写作,都只能是单一、纯粹的而不可能是包容、综合的,出自于集团化、运动性写作的诗歌产品,也不可能具有综合性、包容性。综合性诗歌写作是融合、凝聚了多种诗歌观念、表意方式的写作;具有综合特质的诗歌无论在内涵意蕴、主题对象还是在审美品格、艺术形态方面,都呈现出异质、复杂和混成的特点。集团化、运动性的诗歌写作显然与此相抵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集团化、运动式写作都是意识形态写作。这里的意识形态写作,一方面指的是诗歌写作者通过诗歌写作传达意识形态化的内容,如“政治写作和群众写作”;另一方面指的是诗歌写作者在意识形态化的诗学意识、诗歌理想的支配下从事诗歌写作并通过诗歌写作来表征和张扬意识形态化的诗学立场和诗歌审美品格。具体到写作方式,意识形态写作一般都具有极端、偏执和绝对、激进的特点。“政治写作和群众写作”是一种政治功利化和意识形态工具化的写作,在这种写作中,不仅诗歌的内涵意蕴、主题指向是绝对、极端的,同时,诗歌写作者也只可能偏执于那种能达到绝对和纯粹的政治目的、实现作为政治工具的诗歌写作的功利最大化的极端写作方式。比如抗战期间以田间为代表的“晋察冀诗派”为实现有效宣传鼓动民族战争和阶级斗争的政治目的而运用的“急促跳动的意象和鼓点式的节奏”的写作方式。在“诗歌”意义上的集团化、运动式写作中,诗歌写作者们之所以能携起手来组合成集团,就是因为他们操守并践行着同一种诗学立场和诗歌理想;之所以他们要发起诗歌运动,就在于他们要鼓动、推广这种诗歌趣味和审美特质。这样一来,在他们自己的诗歌写作中,必然要偏执于他们所主张、操守的诗歌趣味和审美特质,因此,他们的写作也必然是绝对的、极端的、激进的。比如提倡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的“新诗格律化”主张的前期新月诗派诗人就把“三美”践行到了极端。还比如韩东、于坚等“第三代诗”写作者们就把“平民写作”“口语写作”推进到了绝对。

集团(流派)化、运动式的意识形态写作,通常还是对抗式、反叛式写作。王家新在描述“80年代普遍存在”的一种诗歌写作路向时,便是将这些限定词搅混在一起的:“对抗式意识形态写作,集体反叛或炒作的流派写作。”(序言,2)意识形态行为,往往都是在反意识形态的行为中实现和确立自身的。意识形态诗歌写作同样也是如此。在意识形态写作中,诗歌写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地确定、设置一个他们自身的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对照系,有的通过突显、张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曲折、隐晦地抵制、超越着对立物、对照系,有的则在批判、反驳对立面、对照系中传达、展示自己的意识形态。这种对抗、反叛实际上已经内化成了诗歌写作者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绝对主义的思维逻辑和诗思结构。对于群众化、政治化的诗歌写作,程光炜曾不无见地地指出:“社会的正面或反面的存在,即是其写作的根本性思想逻辑。”(导言,16)的确,悉数中国新诗史上的政治化、群众化写作或具有政治化、群众化色彩的写作,从普罗诗歌到抗战诗歌,从红卫兵战歌到朦胧诗,无不充满了“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简直就是社会战场、斗争会的“缩影”。对于以诗歌艺术为本位的集团化、运动式写作,诗歌写作者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绝对主义的思维逻辑和诗思结构体现在,他们不仅在对立、比照中确立、标识并意识形态化他们的美学选择和写作方式,而且绝对排斥、避免、防止那些“对立物”染指、探入他们的诗歌写作。如“格律”之于“自由”、“书面语”之于“口语”、“写实”之于“象征”、“纯诗”之于“及物”等等,都是水火不容、绝对排拒的。

“经过1989年的种种变乱之后,诗歌从一种集体的、运动式的写作转变成为现在的个人写作”(204)这一说法,固然有失偏颇,但说个人写作在1990年代的诗歌领地的确已经“安家落户”,应该是准确、公允的。“个人写作”是一个自1990年代以来累加着越来越浓厚诗学意义的术语,在这里,仅仅用它来指相对于集团化、运动式写作立场的个人化写作立场。按照诗评家唐晓渡的观点,个人化写作实质上是对运动式写作的“了断”:“是对20世纪中国新诗关于‘革命’的深刻记忆,或‘记忆的记忆’的了断,是对由此造成的‘运动’心态及其行为方式的了断。”正是这种“了断”在客观上摆脱、避免了上面分析到的集团化、运动性写作方式所遭遇到的种种阻止综合性写作得以实现的障碍和不利因素。对实现了个人写作的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来说,所要做的一个重要修正和改变就是摒弃极端、激进、对抗的写作方式和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采取平实、沉潜、中和的写作方式和多元共生、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个人化诗歌写作与消解“极端”“绝对”,粉碎“对抗”“反叛”和颠覆“二元模式”是“共荣共生”、相互促成、彼此指涉的。这样,从内在的具体写作方式来看,正是因为有了非意识形态的个人化诗歌写作和相应的沉潜、平实的写作方式的出现,柯尔律治所谓“显示出自己是对立的、不协调的品质之平衡与调和:异之于同;具体之于一般;形象之于思想;典型之于个别;陈旧熟悉的事物之于新鲜感觉;不同寻常的秩序之于不同寻常之情绪……”的综合性诗歌写作和瑞恰慈所谓“包容诗”(瑞恰慈创造的术语,相对于“排它诗”而言。在19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诗歌版图找到了粉墨登场的舞台。

二、诗歌写作抱负: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动力

就诗歌写作事实来看,写作的自由由梦想变成现实,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其显明标识便是那场声势浩大的后新诗潮运动(广义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堪称现代汉语诗界大大小小各路英雄揭竿而起的“义和团运动”。80年代中后期的后新诗潮诗歌运动以其势不可挡的姿态将诗歌无比强大的创造性爆发力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了,也书写了其无可比拟的革命精神和前卫意识,因此从诗歌史的角度看有着无可争辩的正值向度价值和意义。然而,那毕竟又只是一场“实验”和“探索”性质的诗歌运动和革命,而且是一场缺乏积淀和沉潜的诗歌运动和革命,其中许多的确只是凭着“三分钟热情”和“一时兴起”而草草上马又草草收场的。因此用“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来形容那场诗歌运动也是不为过的。从诗歌写作本位和诗歌本体来看,当“运动”事过境迁之后,其价值和意义就值得怀疑了。之所以其价值和意义值得怀疑,是因为它没有能搁置下几种成熟的诗歌写作样态,也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诗学建树,更没有打造出与其“运动”声势相配的堪称经典的诗歌文本。“诗歌的发展,就其一般的历史规律而言,一次新的文体的变革,在最初的大规模的革命后,总是需要对一些具体的观念进行修正,重新认识。所以,在90年代初一些诗人便开始反省,并从这种反省中发现,如果不改变写作方式……继续写作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其实,对部分90年代诗歌写作者而言,之所以要在对“后新诗潮”反思、质疑的基础上急切地修正、调整以“中断”、“转型”诗歌写作方式,与他们在世纪末(1990年代)经典化写作的诗歌抱负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相较于“后新诗潮”的浮躁、急切性写作,以其作为对立面的“1990年代诗歌”写作则是焦虑、沉潜性写作。

在物理意义上,用整数表示的时间段与用任意两个自然数字表示的时间段其实没有不同,但在心理层面两者却承载着完全不同的价值意义,可以说后者只是一个空壳,而前者却装满了内容。就其原因,就在于前者(通常称为“x x年代”、“x x世纪”、“x x千年”等等)的起点是供人构思、规划的,终点是供人盘点、总结的,而后者却没有这样的“殊荣”。这样一来,当站在前者的起点上时,人们总是向往着被规划、被构思到;而当站在前者的终点上时,人们又总是向往着被盘点、总结到——当然是正值向度的。中国新诗(如果从作为其先声的晚清“诗界革命”算起)几乎与20世纪同时起步。对于即将过去的20世纪新诗写作,或者说对于新诗百年,眼看就要盘点、总结了,包括从80年代进入90年代的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当然要考虑、思索:我们能盘点到吗,能总结进去吗?或者,我们是作为积极的存在被总结、盘点从而戴上荣耀的光环呢,还是作为“教训”被提及因而只能披上灰暗的面套呢?肯定地,要想被盘点、总结到且是被积极、荣光地盘点、总结,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从事经典化诗歌写作并写出经典化诗歌!

问题在于,该如何将经典化写作这一宏伟抱负付诸实践从而写出经典作品呢?对于那些从轰轰烈烈的“后新诗潮”中走出来的诗歌写作者而言,他们自然要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那场诗歌运动加以省察、总结,从而为经典化诗歌写作设计必要出路。首先来说,既然“后新诗潮”给自己的定位是“革命”、是“破坏”,也就是颠覆和摧毁长期以来的单一意识形态规范化诗歌写作,那么,“革命”和“破坏”不能是目的而只能是通向“建设”和“创立”的途径、方式,因此,便必然也必须有“中断”“革命”、“破坏”而“转型”为“建设”和“创立”的时候。其次,既然“后新诗潮”诗歌写作是实验性、探索性的,那么,就不可能一味进行实验、永远从事探索,而应该有对实验结果进行鉴定和总结、对探索得失加以甄别和收获并以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诗歌写作引向健康发展的常态的时候。还有就是,囿于“革命”“运动”“探索”的特性,“后新诗潮”诗歌写作必然是勇武、冲动而且也不失真诚、热忱的,但是写作行为的勇武、冲动和真诚、热忱与成熟、优秀诗歌的酝酿就不但不一定顺应、契合,而且还可能背离、相左——出产经典诗歌需要的更可能是沉潜、安分、“孤独”、冷静的写作行为,这正如罗素所说:“在时空上保持某种程序的孤立,是产生伟大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综上所述,将写作心态从“后新诗潮”写作中“移植”到“建设”“总结”性写作中是势所必然。

对部分90年代诗歌写作者来说,他们所有“转型”“中断”的精神指归似乎集中在一点,那就是从事经典化诗歌写作并写出经典化诗歌。也许正是这一根本性的精神指归,使他们走向了综合性诗歌写作。原因在于,一方面,当他们打点、清理“后新诗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各路诗歌实验、诗歌探索的时候,却很难甄别、辨析出哪一路有着足以通向经典化写作的潜力和能量;另一方面,从文艺思潮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创作的新潮流,都是为了克服此前一种创作主流形态的危机应运而生的。前一种创作主流形态之所以产生危机,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的历史片面性,新的潮流,去冲击这种片面性(权威的、顽固的、僵化的)的时候,常常以一种绝对全面的(自觉是完美的)姿态出现,这就不可避免地带着另一种艺术的片面性。这部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基于自己以及他们前辈的教训,失却了把某一种诗歌写作“建设”“创立”为经典化写作的路向的勇气、信心和意志,因为他们已经明白,倘若如此,只会使新诗走向新一轮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只会使新诗写作重蹈意识形态写作的老路。而其结果,便只能使经典化诗歌写作的抱负和意愿化为泡影。于是,在此情形下,他们及时调整了思路,放弃了厚此薄彼、偏于一端的浓墨重彩的包装,推出某一种诗歌写作的做法,而亮出“海纳百川”的胸襟,提出并践行着综合性诗歌写作的主张,以期通过综合写作“解放”“诗人的想象力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促进”“技艺兴盛和写作难度提高”,“让现代诗扩容生长空间”并“滋生”“可供诗歌继续增殖的元素”,从而接近或抵达经典化诗歌写作的平台。显然,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积极诗歌行为。因为,艺术与艺术更多的是差别,而不是对立,当我们把自己和人类昔日或同时期他人的艺术完全对立起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失去艺术。经典化的艺术样态应该善于吸纳、包容、综合这些差别,甚至对立的艺术成分。

参考文献:

[1] 王家新.从一场濛濛细雨开始[a].王家新、孙文波.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a].程光炜.岁月的遗照[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西川.让蒙面人说话[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4] 唐晓渡.90年代先锋诗的几个问题[j].山花,1998,(8).

[5] 转引自克利安思·布鲁克斯.悖论语言[a].赵毅衡.“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写运动会的作文篇10

【关键词】多媒体 作文教学 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25-01

一、在作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让学生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写好作文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并且从心底里喜欢上它,才能消除写作文时的恐惧感,才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写作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好多媒体设备,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才能够使他们乐于写作,敢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可以说多媒体技术鲜活了写作教学,“声、像、图、文、情、境、看”,“思、说、写、读、评”,诸多手段的结合,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从而打破了过去被动、沉闷的写作教学局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动画、视频、音频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进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作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应该有与文章相关的感情表象,它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以获取的亲身感受。”校园是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大到全校性的集会、春秋季的运动会、开学典礼、防震演练、广播操比赛、“六一”节活动、古诗文诵读比赛、文艺表演,小至课间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甚至学生之间的追逐打闹、恶作剧之类的错事,教师如能及时的拍成DV,在学生写作前,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必须对以上内容的一个侧面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和了解,获取清楚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真实、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创造观察的最佳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与平时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这时老师及时的进行引导写作,结果发现,同学们的作文一个比一个写的好,且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主题鲜明,真正表现出了最佳写作水平。他们写作起来就会轻松自然、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量大、面宽,光凭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多方查找资料,弥补这一缺憾。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但能突破书本限制、拓宽信息渠道,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而且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为此,通过备课,教师可以采集有利于作文教学的相关视频资料:不论是上学路上、公交车上、广场公园、商场书店,还是村头巷尾、菜园田间、街区小摊,多采集那些学生都可能看到或听到许多形形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或令人感动,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愤怒,或令人印象深刻,或邻人百思不解。通过多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声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利用多媒体的便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接触更为丰富的画面,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充分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教学密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写作教学中,可以随机地引用材料或向学生介绍范文,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

四、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进写作教法,提高写作教学技能

将多媒体科学合理地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改进写作教学方法,提高写作教学技能。一是多媒体写作教学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自由的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主动参与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建构活动;二是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各种信息;三是可以使语文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四是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技能和写作教学改革实验的能力;五是能够打破传统观念对写作课堂的束缚,让写作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五、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实现师生自由互改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