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来源十篇

时间:2023-07-19 17:39:05

经济增长的来源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1

能源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势必将大幅度上升,能源短缺将成为困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能源资源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就吉林省而言,能源资源的总体情况是资源能源的种类较多,但就已探明的储量看,仍属于能源资源欠丰富地区,能源自给能力严重不足。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都有一定储量,水电资源也较丰富,特别是油页岩储量丰富,占全国的56%,居全国之首,但绝大部分尚待开发利用。近年来能源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受能源资源、开发能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和限制,吉林省能源生产总体上呈低速增长的态势,能源工业供给能力不能适应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据统计,2003年,吉林省能源生产总量4456.82万吨(折标准煤,下同),比1999年增长29.1%,年均增长2.0%,低于全国同时期能源生产年均增长幅度2.1个百分点;而此间全省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0.4%,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生产总值(CDP)的增长速度。同时,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能源,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二、经济增长与能源的联系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变动、资本的投入量变动和技术进步,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水平。

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以后,能源对西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由于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学者认为能源是和劳动、资本一样在生产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变量,因而,将能源作为经济变量引入到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中,为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具体表达式如下:

设:生产函数为Y=ALαKβRγ

式中:Y代表总产出(GDP),L代表劳动投入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A代表技术状况,R代表能源投入量,α、β、γ分别为劳动、资本和能源的产出弹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L、K、R当中,如果存在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则生产函数要发生不同的响应,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任何新的投入都将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也可以说,经济增长受能源投入量的影响,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对能源需求量也是在快速增加的;同时,经济增长也促进了能源生产速度的加快。

三、经济增长与能源供求关系

(一)能源需求分析

从经济增长与能源的需求方面看,经济的高速增长,将大大刺激能源需求量的增长。以吉林省为例,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98吨标准煤,2004年GDP为2958.21亿元,能源投入约为5857.26万吨标准煤,如果在节能技术水平不变且保证经济增长不低于9%的前提下,那么,年能源需求总量将会继续与GDP同步增加。在能源的需求结构中,2003年煤炭消费总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2.3%。在能源终端消费中, 2003年全省煤炭直接消费1474.54万吨,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43.2%,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为128.63万吨,仅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总量3.7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煤炭消费收入增长弹性值会下降,而电力、煤气、液化石油气消费收入增长弹性值将会上升,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产生新的变化,这将导致吉林省整个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就是在对煤炭消费需求增加的同时,清洁能源需求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煤炭消费需求增加幅度。

(二)能源供给分析

从经济增长与能源的供给方面看,吉林省境内能源资源较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有一定储量,但不能满足本省经济增长的需要。2001年末,全省可利用的煤炭地质储量20.5亿吨,其中工业储量15.9亿吨,可采量10.6亿吨。全省核定煤炭生产能力约为1649万吨。预计2005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1418万吨,2010年为1453万吨。从近几年的煤炭产量看,吉林省煤炭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三)经济增长与能源供求缺口分析

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吉林省今后对能源的需求总量约为6000万吨,而能源的供给总量约为3000万吨,供求缺口约为3000万吨。经济增长与能源的矛盾将日显突出,能源供求格局将不断变化。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从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层面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必然带动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总量将迅速增加。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8亿吨标准煤,为1995年的2.17倍,原煤消费量为24亿吨,为1995年的1.8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 2.51%,原油消费量将达到4.35亿吨,为 1995年的2.90倍,年平均增长率为 4.35%,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420亿立方米,为1995年的7.9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 8.64%,电力消费将达到4.8万亿度,为 1995年的4.7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 6.44%。这表明随着我国GDP成10倍增长,能源消费总量成2倍多增长,特别是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需求量成3-8倍增长。可见,对能源的需求增加是整个宏观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如果能源供给增长速度滞后于需求增长速度,供求缺口会进一步加大。

第二,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层面看,吉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省内的能源供给量远不能满足自身经济增长的需求量,能源供求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大量能源需从外省购入。而作为能源主产地的山西、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份在全国经济增长和生产能力有限的前提下,能源供给压力也会增大。因为这些省份面临双重供给问题,一是必须满足自身经济增长能源需求的供给;二是对外省经济增长能源需求的供给。从去年的能源供应情况中可以看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必然出现,并伴随着能源的价格上升,供求缺口会继续增大。另外,大量能源从外省购入,在运输能力上也会受到限制,必然使能源的成本上升,能源供给就会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如能源供给不能保证,将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四、解决未来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几点建议

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1.提高能源利用率,控制能源需求,节约不可再生能源

能源是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的保障。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的关系,重视能源缺口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2.4倍;我国每万美元产值消耗的铜、铝、铅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倍、美国的6倍。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约占世界 GDP的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却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我国能源效率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 10多个百分点,终端能源效率为41%,也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吉林省的能源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因此,应该在全省范围内,对高能耗的生产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应用成熟的能源创新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缩小能源供求缺口。寻求新的国际能源合作目标,统筹安排,放眼国内、国外能源市场,制定能源保障规划,增加国际能源合作路径,提高能源安全水平,降低能源风险,缓解资源保障压力、供需平衡压力、生产供应压力,防止能源不足造成经济增长下降情况发生。

2.通过科技进步,不断创新,保证能源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实施绿色能源战略

吉林省常规能源的储量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在其它能源储量上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例如,油页岩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据国土资源部门勘测,吉林省油页岩预测资源储量2542.9亿吨,查明资源储量 174.26亿吨,居全国第1位。因此,立足省内,开发新能源,对解决能源供求缺口,将起到重要作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吉林省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也有较大开发潜力。西部白城、松原地区风力资源较为丰富,东部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中部的生物质能资源亦很可观。可因地制宜,开发可再生能源。例如,在白城和松原地区建立小型风力发电站,在东部建立水力发电站,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农作物、水生植物、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开发生物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补偿能源供求缺口也有积极的作用。

3.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使用监督机制

实施节约型能源战略的关键是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把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和新型能源的开发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导、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开发、使用绿色能源,抑制无效、低效的能源消费。同时,对能源资源的开采应加大管理力度,以制止无序开采,减少浪费。

4.寻求区域合作,共建能源安全合作体系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2

持续、稳定、健康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快速发展的直观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因而追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纷繁复杂,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许多经济学家致力于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相同的四个轮子上,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这四个轮子或者说增长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激励)、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经济学家通常使用总生产函数来表明这些因素之间及其与国民总产出的关系。

总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Q=AF(K,L,R)式中:Q表示总产出;K表示投入的资本;L表示投入的劳动;R表示投入的自然资源;A表示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表示生产函数关系。但在以往的经济增长核算理论中,通常将R要么视为常量忽略不计,要么将R合并在资本K中,没有将能源单独作为一个变量来研究其与增长的关系。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强调的是土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当时由于能源的稀缺性因为生产力低下还没有表现出来,因而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被经济学家们所关注。大多数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能源在生产中占有相对较不重要的地位,它是由资本、劳动和土地这些主要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一个中间变量。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能源的紧缺才因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日益表现出来,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才被经济学家们充分关注。能源问题在理论上的研究可以追索到上世界70年代早期“罗马俱乐部”的一系列研究。

在其最具代表的《增长的极限》中,他们着重强调了能源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后,是Rashe和Tatom首次将能源使用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他们力图寻求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更符合实际过程的基本规律,定量地描述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精确的作用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对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具有互补关系;另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能被其他生产要素所替代。

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资源供给约束及价格刚性等问题,使得研究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没有现实意义。不同的研究都说明虽然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必须依赖于四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但各国的发展途径是不同的,即各种要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ObasJohnEbohondui对坦桑尼亚和两个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能源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学者赵丽霞、魏巍贤将能源作为新的变量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的结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能源存在依赖性,即大量的能源投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首先,经济增长促成了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开采、加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发展能源提供了资金保证。其次,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渐耗竭及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却也严重阻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又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经济增长有双层含义,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大量生产,而越大量的生产需要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因而也就有更大量的废弃物排出。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还意味着高附加值技术的引入,通过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促成产业的升级转换,使产业向污染较少,技术集约程度高的产业转变,这一切将减少单位产值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出量,从而缓解以至解决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与无限的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以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得出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然后,进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计量分析,测度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探求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深层关系,提出发展我国能源经济的战略性措施建议。

二、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1.能源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当前,能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理清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能源管理战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在格兰杰模型中,检验的程序是决定因变量的加入是否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它仅采用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滞后值。为检验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运用下面的两组回归方程:ΔYt=∑mi=1α1iΔYt-i+∑mi=1α2iΔEt-i+Ut(1)ΔEt=∑mi=1β1iΔYt-i+∑mi=1β2iΔEt-i+Vt(2)其中Yt=Yt-Yt-1;Et=Et-Et-1;Yt为国民生产总值;Et为能源消耗。则方程(1)和(2)提供了以下四种可能的因果关系:a.如果∑mi=1α2i≠0且∑mi=1β1i=0,Et对Yt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b.如果∑mi=1β1i≠0且∑mi=1α2i=0,Yt对Et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c.如果∑mi=1α2i≠0且∑mi=1β1i≠0,Et与Yt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d.如果∑mi=1α2i=0且∑mi=1β1i=0,Et与Yt间没有因果关系;我们运用1961———200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数据(数据来源于1994年和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进行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在滞后3、4、5期内均以格兰杰方式引致能源消耗E,这与我国长期以来能源经济建设的步伐落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的实际国情相一致。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1992世界能源资源调查》提供的资料可以发现,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长期以来都在受能源供应的制约。尤其是80年代中期,由于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增,能源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这在我国的主要能源部门煤炭行业中表现的更为严重明显。以至于国家作出了大力发展乡镇煤矿,尽快解决我国煤炭能源短缺问题的决策。大力发展乡镇煤矿一定的时期内确实是解决了煤炭短缺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乡镇煤矿、个体煤矿的乱采、乱掘,煤炭回采率非常低,一般仅能达到10%左右,有的更低,甚至越界、越层开采,严重地破坏了有限的煤炭资源。虽然从市场上来看,煤炭存量不少,但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开采的有效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乡镇煤矿的开采技术往往比较落后,而且机械化程度低,安全设施简陋,再加上不考虑煤炭的回收率,因而成本较低。这对国有大中型矿井的冲击很大,不合理的竞争使国有煤矿企业在90年代后期举步维艰。再加上煤炭行业本身的一些特点,一时间,煤炭企业的发展成了经济建设中的一件重要大事。我国的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长期来看,对能源的需求是必然的。但如果解决不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迟早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协调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能源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分析在此,我们依据已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解释变量来对能源与经济增长进行进一步分析。首先我们从下面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程开始:Y=AKαLβRγ(3)两边取自然对数,我们得到:lnY=lnA+αlnK+βlnL+γlnR(4)方程(4)对时间进行求导,得dYdt1Y=αdKdt1K+βdLdt1L+γdRdt1R(5)增加满足标准假设的常数项和误差项,方程(5)可以写成如下形式:YT=c+αKT+βLT+γRT+Ut(6)其中,dYdt1Y=YT,dKdt1K=KT,dLdt1L=LT,dRdt1R=RT方程(6)中的四项表达式分别代表经济增长率,资本、劳动、及能源。因为方程为对数形式,所以系数“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及能源对产出的弹性,常数“c”用来反应Hicks中性技术进步可能的生产率。

由于资本存量的数据不能获得,因此我们运用可获得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下面就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如表2。表中:Y:基于1990年价格的实际GNPK: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就业人数R:能源消费总量根据方程(6)运行SPSS得结果如下:YTt=0•068-0•068LTt+0•232KTt+1•437RTt(2•894)(-0•199)(2•544)(3•515)R2=0•785F=12•552从R2值判断建立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为正,并且统计显著。但是,劳动力系数为负值且其统计显著性较低,这可能暗示,我国实际劳动力的统计数据可能有较大偏差。但对我们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能源的回归系数具有预期效果且统计显著。能源的弹性系数为1•437,即能源供给增加1%将导致经济增长1•43%。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能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能源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严格的双向因果关系。能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说发展能源就一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发展能源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发展能源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协调发展。

1.努力改变观念,防止顾此失彼发展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在宏观上要处理好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全面考虑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发展经济不可忽视能源的影响。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应实事求是,制定经济增长政策要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的发展水平。注意对关键影响因素的积极扶持,防止薄弱环节对整体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大体协调,略有不足但还不至影响大局。

不过,若从长期来看,能源问题就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首先要处理好能源的结构问题,在大力改造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各种新能源,提高能源产业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处理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坚决制止各种短期行为。其二,发展能源不可脱离经济增长实际。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为能源的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还是能源的最终消费源。因此,发展能源既不能滞后于经济增长,也不能过分超前于经济增长。这些在我国都已经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只有保证能源既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又不相对过剩,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2.根据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确定合理的能源发展计划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已经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然日益严重。我们也已经日益认识了这一问题。因此,我国已经制定了《能源“十五”发展规划》。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当前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而能源的赋存又很不均衡。如果不注意各地的实际情况,那《规划》可能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国家在根据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制定总的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能源,以做到既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又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能源浪费。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3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脱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78-03

一、文献综述

龙少波、陈璋、黄林(2015)认为中国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耗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古耀杰、任艳珍(2015)以1994―2011年为样本,建立了VEC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检验了能源消耗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能源消耗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弱化。金敏、唐艳对1991―2013 年安徽省的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短期内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赵国飞、赵丹、王玉芳采用脱钩模型计算了2000―2012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弹性值,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状态主要为弱脱钩。综上所述,在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联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本文基于脱钩指数,利用2005―2013年的数据,研究呼伦贝尔市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

二、脱钩理论

“脱钩(Decoupling)”源于物理学领域,就是使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存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脱钩概念引入农业产业中,研究能源、运输、农业及制造业各部门的整合,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提出了“脱钩理论”,即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之间的阻断,或者说是两者的变化速度不同步。通常,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经济的增长一般会带来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的增大,但当采取一些有效政策和新技术时,可能会以较低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换来同样甚至更加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个过程被称为脱钩。学者对于脱钩关系的分析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期初值和期末值的OECD脱钩指数模型,一种是基于增长弹性变化的Tapio脱钩指数模型。Tapio脱钩模型将时间引入其中,综合考虑总量变化和相对量变化的影响,减少了对期初、期末两端值的依赖以及极端值的影响。Tapio采用弹性值来分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如下:

T=ΔECEC%/ΔGDPGDP%

其中,EC指能源消耗总量,GDP 指国内生产总值。

脱钩分为脱钩、负脱钩和链接。脱钩进一步分为弱脱钩、强脱钩、衰退脱钩,负脱钩又分为弱负脱钩、强负脱钩、增长负脱钩;链接有增长连结、衰退连结两种状态。图1描述了脱钩的八种状态,其相应的弹性值范围如表1。弱脱钩表示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能源消耗速度;强脱钩则说明能源消耗在减少,而经济在增长;衰退脱钩表明能源消耗减少的同时经济在衰退,且能源消耗减少的速度快于经济衰退的速度;弱负脱钩说明能源变化率和经济变化率均为负值,且经济衰退的速度高于能源消耗减少的速度;强负脱钩表明经济增长率为负,但是能源消耗在增长;增长负脱钩说明能源消耗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连结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上升,且两者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衰退连结说明经济衰退的同时能源消耗减少,且两者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八种状态中强脱钩是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最理想状态,相应地强负脱钩为最不利状态。

三、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层次水平较低

呼伦贝尔地区的第一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地方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多处在初加工的产业链上,农牧业生产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46.5%,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过剩,富余劳动力未能从第一产业中有效转出。第二产业多为嵌入式产业,工业属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企业规模小且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工业总量小,既少反哺第一产业,又不足以支撑第三产业兴起。第三产业缺乏坚实的一、二产业做基础,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较少,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长期以来,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居主体地位,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一三二”的格局,而且三次产业增加值较少。仅就2013年来看,呼伦贝尔市实现生产总值GDP为1430.64亿元,占内蒙古GDP总值的8.5%,列12个盟市的第八位;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呼伦贝尔市18.4 : 47.7 : 33.9,与内蒙古自治区9.5: 54.0: 36.5的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显著偏高,第二产业比例则偏低;第三产业比重则较低,工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呼伦贝尔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严峻的形势。

(三)综合能耗偏高,能源强度较大

从能源强度看,呼伦贝尔市能源强度2013 年为 1.0503吨标准煤/万元,全国能源强度为0.737吨标煤/万元。2008―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强度年均降低14.56%,虽然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但能源强度却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因呼伦贝尔市技术水平不高所致。

四、呼伦贝尔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本文以2004―2013年数据为样本,对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进行分析。从2004―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4―2008年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2009―2013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波动幅度比较大。同时,除了2009年、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高于当地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外,其余年份均为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因此,2004―2008年很明显为负脱钩,其余年份似有脱钩出现,但具体脱钩情况如何,还需要通过脱钩指数来判断(如图2)。

由表2可知,呼伦贝尔市2004―2008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属于增长负脱钩状态,即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在增加,但能源消耗的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采取了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的宏观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发展较为集中,使得能源消耗加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09―2013年期间除了2011年为增长负脱钩以外,其余年份均为脱钩状态,表明这期间总体上呈现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能源消耗的速度,其中又以2009年、2012年脱钩最为显著,如2012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7%,而能源的增长率为-3%,大大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速为17%,相对2004―2008年国民经济平均增速26.2%有所放缓,同时能源消费的增加速率大幅减缓,平均增长率为8.4%,远小于17%的GDP增长率。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呼伦贝尔市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逐步弱化,增长方式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国飞,赵 丹,王玉芳.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5).

[2]张娣.苏北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4.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4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我国能否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高和持久的发展,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前(1953-1978)的6.1%,提高到改革期间年均9%以上;人均GDP增长率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改革期间的8%左右。尽管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稳定而持续地高速增长。但是同时必须看到,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因而,我国政府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一般是应用于宏观的范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使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或者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量的增加,以价值衡量,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从数量上的增加,即GNP或GDP的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增长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学上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产出。根据这一理解,经济增长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经济增长的诸要素或因素(资本、土地、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开放度等)的贡献大小及其配置。通过这些要素的变化,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发展阶段所达到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的途径与方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一般理解是指:从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主和从外延型增长转向以内涵型增长为主。

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土地和房产价格大幅上升,“民工荒”的持续存在及其引发的工资提高,都表明维持了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改变。当然,低成本优势的削弱以至缺失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还会有一些地区继续呈现低成本优势,一个较长时期内将保持多种竞争优势并存的格局。但从中长期看,低成本优势削弱后的调整不可避免,而受影响最大的将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经济总量中比重最大的区域,因此,低成本优势削弱所引发的冲击将是全局性和基础性的。

(二)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显著加大

一个时期以来,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约束压力加大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我国正进入一个工业化阶段资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时期,如果用一条曲线来表示,目前正处在爬升最陡的区间。过了这个阶段,需求量将会相对下降

事实上,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许多方面浪费惊人。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54%的钢材、32.4%的水泥、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6月26日)。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和20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如果在节能方面有重要进展,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可以从32亿吨标准煤降低到24亿吨标准煤,降幅达四分之一。

我国在许多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资源短缺,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分别为石油11%、天然气4.1%、煤炭86%、铁45%、铜26%、铝9.7%;我国的土地资源也十分紧缺,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样无疑加大了我国在资源问题上的压力。资源压力加大同时,环境压力也在加大。环境约束压力的加强,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排放相应增加,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680亿吨,化学耗氧量排放1334万吨,居世界第一;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我国占6个。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并且有意愿也逐步有能力为获得好的环境产品而付费。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增大带来了两个严峻挑战;在国内,能否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建立起与我国的资源约束状态相对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国际,能否通过对外开放格局的调整,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利用外部资源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

(三)新增长点引致的外延扩张空间缩小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赖于需求的快速增长,而需求增长主要来源于几年一个轮次的消费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消费和生产热点。由于后发优势的原因,与工业化先行国家相比,我国的需求结构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错位”,或者说“超前”。新一轮经济增长是由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通讯等拉动的。

上述几个因素从不同角度勾勒出推动增长模式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多数因素过去一直存在,但在近年的增长中显著加强了。我们面对的基本现实是,一个持续了多年的增长模式需要出现实质性改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

(一)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在资源严重约束条件下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唯一的出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真正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靠发展。但是,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由于长期粗放型的发展,造成了我国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资源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必要的资源保障,经济将难以持续快速增长;资源对经济又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方式。

(二)完善财税政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是一个很大的目标和任务,这当中,深化财税改革,完善财税政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完善预算制度,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使用,接受人大和公众的监督。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充当地方经济活动主角的不正常状况,必须从财力上防止上述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发生。实践证明,游离于预算统一规范管理之外的几千亿、上万亿元资金,其使用的不规范、不透明,不仅不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成为腐败的土壤,而且必然助长追求短期效益的粗放式增长。因此,必须深化预算改革,真正实现预算硬约束,使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设立和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项: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开征资源税有利于抑制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和掠夺性开采,有利于保护矿产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但我国的资源税的征收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在矿业权取得环节存在大量无偿使用矿山开采权现象。因此,有必要普遍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提高税率或补偿费率,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深化价格改革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是因为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严重偏低。要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调整过低的能源价格。国外有的经济学家曾对2500家公司做过一次研究发现,能源使用量的降低55%归功于价格调整的结果,17%是研究与开发的结果,还有12%则源于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其余则归结于工业所占份额的变化。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误置现象,原因在于价格过低,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国际上煤碳、石油、天然气的比价关系大体为1:1.5:1.35,而我国实际大致为1:4:3,煤价明显偏低。价格起作用的另一个结果是刺激供给和调整结构。

(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技术层面上,是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参与循环,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在制度层面上,还需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将资源、生态环境纳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将循环经济意识成为全社会的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以及所有人的共识。二是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用立法的形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早在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体垃圾处理法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日本政府于2000年6月出台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此后,日本又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法律,包括《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和《建设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不只是上述几个问题,但如果这几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增长方式转型将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为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保持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7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5

关键词:资源诅咒;旅游经济;地区差异;资源丰裕度

一、引言

“资源诅咒”现象主要存在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中,徐康宁,韩剑从“资源诅咒”出发分析我国经济的地域差异,认为“资源诅咒”是西部区域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姚予龙、周洪等,通过分析1990~2007年期间“资源诅咒”变化趋势,将我国分为“资源诅咒”高危区、“ 资源诅咒”严重区、“资源诅咒”边缘区和无“资源诅咒”区。邵帅、齐中英等通过对西部地区1991~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计量检验了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在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时,方法林以江苏省13个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聚类分析等对江苏省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证明江苏省旅游存在“资源诅咒”现象。韩春鲜对新疆15个地、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优势度分析,发现旅游资源优势区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旅游资源劣势区。王玉珍以山西省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区位熵、等方法,证实了资源与收入之间存在空间同步性和错位性同时并存的现象。目前国内对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水平的“资源诅咒”研究多是针对一个省份的研究,对全国的省份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04~2015年的各省份的旅游收入,通过对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地区资源赋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存在长周期上的“资源诅咒”效应,并且我国省际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二、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分析

(一)全国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

吴必虎在《旅游学概论》中提到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可见,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是旅游吸引物,通过对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有直接价值的旅游商品,为地方旅游发展带来大的经济收益。所以说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若一地的旅游资源抑制了旅游经济的增长,则说明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若旅游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则说明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A级以上景区代表各省份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总收入来代表各省份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网站和各省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过对全国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总收入的分析,绘制出2004~2015年我国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的关系图(图1)。同时,为了更清晰的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软件SPSS17.0对相关数据做了线性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在每张图下面的表格中(表1)。

总体而言,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基本上保持同方向的增长趋势,旅游资源增加率与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基本上保持一致的波动,两者相关系数为0.17。这说明,在全国层面而言,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两者具有并不显著的正相关性,所以无法证明“资源诅咒”在我国旅游业中存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资源诅咒”也不存在于我国的省际之间。

(二)各省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同时区域旅游经济存在很大的差异,各省份的旅游收入增长率差异正好可以反映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差异,一些旅游资源较富裕的省份的旅游收入增长并不定是快速的。究其原因是否与“资源诅咒”有关,本文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展示各省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大致关系。

各省市旅游资源丰裕度:

TR=Mi/W(1)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IR=∑Ii/12(2)

其中,Mi表示i省份的旅游资源总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总量由A级景区数构成;W表示全国旅游资源总量;Ii表示i省份每年的旅游总收入增长率。

根据2004~2015年国家旅游局及各省市的旅游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得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同时,为了综合显示旅游资源丰裕度与各省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的关系,根据各省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绘制出了散点图,并做了线性回归(图2)。

为了更清楚的看出两个变量的线性关系,将两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得到两组数据的拟合。

方程:

y=-0.0328x+0.0395

首先,从旅游总收入增长前15名来看,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前5名的贵州、山西、内蒙古以及排名第7的,其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21.90%的水平,但是旅游资源丰裕度远远低于全国3.23%的水平,尤其是宁夏和青海省,旅游资源丰裕度只有0.77%和0.61%,但是却取得了惊人的旅游经济绩效。

其次,从旅游资源丰裕度前15名来看,许多旅游资源大省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差强人意。如江苏省的旅游资源丰裕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是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类似的省份还有浙江、河南、云南、黑龙江、陕西、广东,尤其是北京,旅游资源丰裕度为5.26%,但是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最后,从各省市资源丰裕度与旅游总收入增长拟合方程式来看,线性方程式的系数为-0.0329,可以判定拟合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趋势,所以就全国各省市来说,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负相关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所谓“资源诅咒”,即丰裕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带来良好的经济绩效,在我国一些省份中这种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也不能否认旅游资源丰裕的省市确实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资源诅咒”现象存在省份的确定

通过上面对各省份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资源诅咒”现象在我国一些省份是客观存在,但并非所有的省份都存在。本文将利用“资源诅咒”判定系数确定受“资源诅咒”现象困扰的省份,从而为我们将来进一步研究突破“资源诅咒”现象的对策和方法,使这些省份的旅游业能够快速的发展,获得较大的旅游经济收益。

通常认为,一个地区应当获得和它的旅游资源丰裕度相匹配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即拥有较多旅游资源的省市应当有较快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较低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它可能是受到了“资源诅咒”的困扰;相反,一个旅游资源较贫乏的地区若获得快速的旅游经济增长,那么这个地区已经摆脱了旅游资源的限制,是一个新型旅游经济地区;那些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的地区则为正常地区。

(一)“资源诅咒”的测度方法

1. 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

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丰裕度为TR,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TRI=×100(3)

其中,TRI表示地区的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TRi表示i地区的旅游资源丰裕度,TRmin表示所有地区中旅游资源丰裕度的最小值,TRmax表示所有地区中旅游资源丰裕度的最大值。

2. 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

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IR,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IRI=×100(4)

其中,IRI表示地区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IRi表示i地区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IRmin表示所有地区中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最小值,IRmax表示所有地区中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最大值。

3. “资源诅咒”判定系数

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IRI,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TRI,“资源诅咒”判定系数R为:

R=TRI/IRI(5)

其中,当R>1时,说明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大于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当R=1时,说明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和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相等,两者发展相一致;当R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受到资源诅咒的省份有江苏、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新疆、湖北、河南、云南、黑龙江、上海、广东,其中,广东省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为0,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为0.3864,存在较严重的“资源诅咒”效应;北京、江苏和浙江的“资源诅咒”判定系数较大,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收入增长率较缓慢,旅游经济发展平稳,虽然拥有较丰裕的旅游资源,然而旅游资源并没有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资源诅咒”效应;其他的8个省份存在较弱的“资源诅咒”效应。

同时发现,一些偏远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较好,例如贵州、宁夏、青海、和内蒙古这5个地区,“资源诅咒”判定系数较小,旅游收入增长率指数远远大于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说明这些地方的旅游经济发展十分旺盛,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四、结论

通过对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收入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国家层面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具有并不显著的正相关性,省际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通过“资源诅咒”判定系数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资源诅咒”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江苏、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新疆、湖北、河南、云南、黑龙江、上海、广东等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诅咒”效应,一些西部偏远地区的旅游经济呈现快速上升阶段,中东部一些发达省份的旅游经济呈现稳定发展状况。因为“资源诅咒”理论是一个涉及时间因素的理论,所讨论的经济现象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可能本文选取的时间段较短,刚好选择在西部旅游快速崛起而中东部旅游稳定成熟发展的这个时间段,所以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受到了时间段选取的限制,无法精确地反应出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的省份,但这并不能否认我国省际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诅咒”效应。

参考文献:

[1]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06).

[2]姚予龙,周洪,谷树忠.中国资源诅咒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力剖析[J].资源科学,2011(01).

[3]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04).

[4]方法林.江苏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05).

[5]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9(05).

[6]王玉珍.旅游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 生态经济,2010(08).

[7]吴必虎.旅游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尽管早在九五0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人们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经济增长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是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如何科学、有效的实现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四种分类:1按照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分类按经济增长的要素可以分为集约性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适当投入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加大科研投入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为内涵型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既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力的投入量来增加产量,这种增长方式又称为外延型增长方式。2按照经济增长的结构进行分类按经济增长的结构可以分为投资拉动型和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趋动型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则是指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理论表明,只有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才能促进经济在未来的长效、健康发展。3按照经济增长的体制进行分类按经济增长体制可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政府主导型增长是指一国经济的增长与该国政府的行政干预密切相关。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和调节的经济增长,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变化并没有太大的联系。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争取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4按照经济增长的本质进行分类按经济增长本质可分为发展性经济增长和欠发展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型经济增长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既能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未来需求能力的发展。它是经济增长理性、和谐、安全的有利保证。而欠发展型经济增长则仅包括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不包括质量的提高。即虽然经济增量有所增加但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改善,生态结构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治理和改善,因此,在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强调发展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却是令人堪忧,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使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难以持久,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府干预过多,人们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意识淡薄。这些问题正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经济增长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误区首先,在观念上存在误区[1]。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效益、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注重不够。其次,考核体系上存在误区。目前我国基本上实行以GDP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对生产效率、环境评价的指标注重不够,导致了重投人、轻资源现象的出现。再次,政府改革不到位,只能没有很好的转换。在九五0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是的根本转变的任务。但是,到现在已过去了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经济增长方是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管理错位、越位现象严重,充当许多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角色,抑制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导致人们节约和危机意识不强,粗放使用和盲目消耗的现象比较突出。2资源短缺我国是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资源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一是缺水比较严重,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二是能源贫乏。石油、天然气、煤炭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55.4%,且产量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的情况日趋显著。三是矿产资源贫乏。特别是铁矿石的储量严重不足,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所需铁矿石需要进口。3资源的过度消耗受技术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生产和生活领域都存在过度消耗现象。一是投入大、产出率低。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投入却增长了几十倍。二是废弃物排放量大、循环利用率低。矿产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足60%,许多有用资源白白废弃。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导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一是水污染严重。许多企业不重视污水的治理和循环再利用,致使我国大部分水系、湖泊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二是大气污染严重。由于受技术条件所限,工业企业将部分有害气体、粉尘直接排入大气。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超过环境承载极限。三是废弃物污染严重。工业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率低,堆放量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已相当突出。若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只有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解决现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无论是资金、原材料还是能源都将出现较大的供需矛盾。由于我国耕地、水和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所以,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有效缓解资金、资源供给制约的矛盾,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人、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尽管早已察觉到这个问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政策,矛盾长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传统的经济增长要靠大量的能源消耗来维持,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剧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若能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0的方针,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资源消耗将会减少,环境污染状况将会得以改善。依靠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创新,全面推进能源资源节约,从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快速接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全面掀起,高科技产业、产品发展迅猛。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这两大趋势导致世界市场上在人才、技术、产品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形式下,我们要把更多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行的。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注重改进工艺、采用先进设备,势必使产品水平低、质量差,且消耗多、成本高。而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这必将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相关性 重庆市

本文选取1978~2009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经济数据(单位:万吨标准煤),与重庆GDP(单位:亿元)数据来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利用1978以及1979年以后数据进行移动平均处理对1979年数据估测。为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对GDP进行物价平减处理。分别以gdp、tec、oil、coal、gas、ew表示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石油消费总量、天然气消费总量以及水电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同时为减轻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以及降低数据的波动性以便对协整方程进行解释,本文将其各个指标取对处理。

重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对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重庆1978~2009年lngdp、lntec、lnoil、lncoal、lngas、lnew经济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见表1)。结果表明原变量均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其一阶差分序列变量都是平稳的,所以他们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I(1)。

协整分析。协整关系是指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一般有两种研究方法:基于大样本的Engel-Granger两步法以及基于VAR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检验变量之间协整关系存与否的Johansen检验法(JJ检验法)。第一,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协整检验。鉴于1978~2009之间的样本容量大于30,我们采用EG两步法对lngdp与lntec之间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第一步利用OLS法估计方程为lngdp=-6.505705+1.591032lntec,t=(36.74754)(方程1)。其中R2=0.977542,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t统计量显示变量系数值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从而证实了变量lngdp对lntec的优良解释能力;第二步首先定义残差序列resi=lngdp+6.505705-1.591032lntec,然后对该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表2),结果表明在SIC原则下,其在10%水平上是显著的,从而可以得出GDP与能源消费总量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对协整方程实证分析表明:排除投资、出口以及能源之外消费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59,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存度较高。

第二,对重庆GDP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由于1978~2009年间涉及32个样本,应采用JJ检验法对lngdp与lncoal,lnoil,lngas,lnew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因为JJ检验对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选取比较敏感,应采取相关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比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小1的结论,首先应确定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鉴于LR、FPE、AIC、SC、HQ五个指标中有四个指标最优滞后期数为1,可以确定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0。参考能耗时间序列皆为I(1)的结论并根据检验的相关原则,我们选取不含截距项c和含有趋势项t的模型对多变量VAR模型进行显著性为1%上的检验,根据最大特征根与迹检验结果结果,得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协整方程:

Lngdp=0.249497lncoal-0.004691lnoil+0.629444lngas+0.440221lnew+0.004982t(方程2)

对方程的实证分析表明:排除其他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变动,实际能源消费中煤炭资源支出每增加1%经济增长约为0.25%,可见煤炭资源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然而因经济增长核算体系的改革煤炭资源消费对经济贡献并不明显;石油能源消费每增加1%,经济增长下降0.005%,可能是由于石油能源的开发挤占了对经济贡献度较大的能源开发预算而达不到政策目的,石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联度不大。天然气能源消费每增加1%经济增长0.63%,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效应,这是由于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开始以天然气以及电力等清洁能源为导向;水电能源消费支出每增加1%经济增长0.44%,显示出了清洁能源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强大后劲。

格兰杰因果检验

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重庆能源消费结构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对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granger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8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前经济增长对能源依赖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如何突破能源稀缺性的限制,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能源要素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在能源不可再生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并且测算了能源等要素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

关键词:经济增长 不可再生能源 技术进步

研究背景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始,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世界各国都先后不同程度的进入了以工业化为引擎的经济增长加速时期。最近两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均GDP水平和人均GDP增长率比过去有质的飞跃,其中世界人均GDP水平在两百年内增长了四十多倍(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出自世界银行《千年发展报告》)。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工业化在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的同时,可供人类使用的能源在逐步减少,环境在日益恶化。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化石能源、矿物质能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依赖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由于大多数化石能源和矿物质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不是用之不竭的,再加上人们对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和开发规模越来越大,更加剧了这些能源的稀缺性。

随着能源的稀缺性越来越严重,必然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突破能源稀缺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制约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要素对经济增长有多大的贡献呢?这些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引入能源要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按照经济增长理论,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总供给中的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是指资本、劳动、土地、能源等要素的投入。长期以来,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资本和劳动要素,能源等自然资源要素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没有被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涉及到,或是作为一个不重要的因素被经济学家们忽略了。

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日渐增强对国际原油价格和产量的控制,以及罗马俱乐部关于世界经济“增长极限”的警钟敲响,经济学家开始把能源、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有许多经济学家在Meadows《增长的极限》中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要素或者改变假设前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Cole把对已有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未知资源或新资源的开发引入Meadows的模型,认为只要能使不可再生资源存量按照指数形式增长,并且增长速度大于人口和消费的增长速度,那么经济增长就不存在极限。Ayres认为虽然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消耗的基础之上,但是这些资源被消耗之后仍然以其他物质形式存在着,只要科学技术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程度,使得被消耗的资源能够重复利用,那么资源就不会被耗竭,经济增长随之也不存在极限。Simon在研究中指出,之前Meadows所指的资源耗竭和不可再生性是对资源本身的总量而言的。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随着某些资源变得稀缺,其价格就会上涨,这时人们必然会寻求其他可替代资源,另外随着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会得到提高,经济增长瓶颈或者极限可以突破。此外,不论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还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大多数情况下能源被认为具有可替代性和外生性。很多学者,例如Berndt和Wood(1975)、Griffin和Greory(1976),认为能源是可以被其他要素所替代的外生变量,经济增长不受能源约束的影响,所以不存在“增长极限”之说。综合来看,否认“增长极限”说法的经济学家们都把焦点放在了科技进步上。不论是对新的可替代资源的勘探开发,还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都要依靠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实现。科技进步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突破“增长极限”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次性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因此,研究不可再生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中引入能源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能源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能源具有稀缺性条件下如何使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以及能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能源要素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改进

在本文中,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它作为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只具有有限的可替代性,使用的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设Y为产出、K为资本存量、S为不可再生能源储备量、E为生产中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C为社会消费、A为社会的技术水平。假设若E=0,则Y=0;若Y>0,则必有E>0。这一假设的经济学含义为:能源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要素投入,只能被其他要素有限替代,而不能被完全替代。另外,假定人口是外生给定的,其增长率为0,并且最初的人口规模标准化为1,则生产函数可表达为:

(1)

等式(1)中α和β分别为资本和能源的产出弹性,它们满足条件:α和β都介于0和1之间。

资本K的运动方程为:

(2)

等式(2)中K为资本存量变化率,δ为资本折旧系数。

根据生产函数中能源消费的规定,可以得到能源存量S的运动方程如下:

S = -E(3)

等式(3)中S为不可再生能源存量的变化率。

如果一个经济体在长期内能够稳定增长,则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必然可以被持续使用,即:

(4)

等式(4)中,S0为某一时间点上不可再生能源的储备量。

令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为gE,某一时间点上能源的消费量为E0,由等式(4)可以得到:

gE = -E0 /S0

由等式(5)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经济可以长期稳定增长下去,能源消费不受时间约束而无限期进行,那么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必须小于或等于-E0 /S0,也就是说在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者稀缺性条件下,能源消费量需要逐渐减少。

假定经济体的目标是使消费的跨时效用达到最大化。在此假设条件下,采用具有不变跨时替代弹性的效用函数CES:

(6)

在等式(6)中,U(•)为即时效用函数,它的边际效用递减且大于零;C(t)为消费的时间路径;ε为跨时替代弹性系数,且其值介于0和1之间。

结合资本运动方程、能源存量运动方程和等式(6),得出社会总的跨时效用最大化为:

(7)

s.t. K=AKαEβ-C-δK

等式(7)中,C为控制变量,K为状态变量。

(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下的稳态解

Barro和Sala-i-Martin(1995)根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增长理论总结出:多数国家的长期增长过程具有稳态的特征,即所有人均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本文假设人口要素为外生变量,且人口增长率为0,最初的人口规模标准化为1,则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具有这一稳态的特征,各变量的增长率也都是常数。令gx表示变量x的增长率,有:,,,。

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一个现值汉密尔顿(Hamilton)动态最优化函数:

(8)

等式(8)中,λ为现值拉格朗日乘子(Lagrange multiplier),从经济学角度它可以解释为资本的影子价格。

对等式(8)进行一阶求导,得到汉密尔顿函数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9)

拉格朗日乘子运动方程为:

(10)

由上文的等式(2)、(9)和(10),得出:

(11)

(12)

此时,按照上文Barro等得出的结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情况下,各变量增长率都是常数的前提,有如下结果:

1.如果不存在技术进步,即gA=0的情况下,由于在长期稳态增长情况下的产出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为常数,且gY=gC >0,那么根据上文的等式(11)和(12),得到:

(13)

由于长期稳态增长情况下要求gY=gC >0,根据等式(13),需要,即gE >0,这与上文得出的结论:gE = -E0 /S0

2.如果存在技术进步,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并且是希克斯中性的,其增长率为指数型增长,即为如下形式:

(14)

同样根据上文的相关等式,可以得到 :

(15)

由等式(15)和上文提出的能源消耗速度gE = -E0 /S0

综合不存在技术进步和存在技术进步两种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若要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依靠不断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否则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难以实现;技术进步若要抵消能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束缚,则技术进步率必须大于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能源要素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上文将能源作为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那么能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下面在前文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市从1981年至2008年的经济数据和相关计量软件,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函数设定及相关指标选取

生产函数仍然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入能源要素后变为:

(16)

其中,Y为产出、A为社会的技术水平、K为资本存量、E为生产中对能源的消耗量、L为劳动投入,AL为社会有效劳动,α、β、1-α-β分别是资本、能源和有效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或偏弹性系数),α、β全部介于0和1之间,且α+β

对于以上几个变量所选取的衡量指标中,部分直接选自《北京六十年》,个别指标由笔者测算得出,所使用的数据全部出自《北京六十年》,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产出Y用北京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并将当年价格的GDP换算成1952年为基年的可比价格;能源消耗量E使用公布的能源消费量数据,单位为万吨标准煤;劳动投入L采用从业人员数来衡量,技术进步A用高中毕业人数衡量。资本存量(K)在统计年鉴中没有明确给出,本人在邹至庄(Chow,1993)、贺菊黄(1992)和张军(2004)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测算得出北京市的资本存量数据。

(二)能源要素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作用

将上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变为线性函数:

(17)

在对等式(17)进行回归之前,需要对包含的变量进行稳定性和协整检验。首先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单整阶数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显示lnY、lnK、lnE、lnl、lnA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在确定模型内各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之后,再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agle和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对等式(17)进行回归之后,再对得到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估计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模型内部各个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在确定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协整关系之后,再利用EVIEWS软件,对等式(17)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其中R2值为0.986506,拟合度很好。等式(17)整理后为:

(18)

由上式,可以看到能源要素E的产出弹性值为0.317,即在其他要素不变情况下,能源投入每增加1%,GDP增长

0.317%。相比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能源要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最大的。反观有效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只有0.127,这说明技术与劳动相结合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比资本和能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过低。这反映了北京市之前所走过的经济发展路程,即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本投入数量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在过去物质产品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这段路是必须经历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它在经济增长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随着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经济发展方式会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为依靠内部消费扩张型;对能源依赖性很大、对环境污染很严重的资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工业所占比重会逐渐降低,推动中国未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将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现在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但是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未来要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必须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型产业和服务业。

参考文献:

1.D•梅多斯等著.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

2.Cole H.S.D.,Freeman C.,Jahoda M. Pavit K.L.R.Eds.,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a critique of the limits to growth.Chato & Windus for Sussex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3

3.Ayres R.U.,Comments on Georgescu-Roegen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2

4.Simon J.L.,The ultimate resource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ew Jersey,1981

5.Berndt.E.R.and D.O.Wood,Technology,Prices and the Derived Demand for Energ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5,56

6.Griffin,J.M.and PR.Gregory,An Intercountry Translog Model of Energy Substitution Respons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

7.Barro R.J,Sala-i-Martin.X.Economic Growth[M].McGraw Inc,1995

8.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六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9.G.Chow,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10.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8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9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能源问题 文献综述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不仅直接影响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已成为了影响世界政治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和关心程度已超出能源本身原来所应具有的价值。由于能源分布的特点,煤炭成为我国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时发现,人们通常把煤炭归纳为能源的一部分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直接研究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多。所以,本文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为切入点,首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及评价,然后简单介绍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研究状况,为以后所要进行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开始将注意力从原来只考虑劳动和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转移到了能源消费、劳动和资本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上。从原来将能源看作为资本的一个构成部分,转变成将能源从资本中脱离出来,并将其看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因素,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家对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很多。研究初期,在能源方面的研究较为成功的当属Donella、Dennis和Jorgen等人于1972年通过深入的分析能源消费对世界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后,发表的较为著名的能源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指出了世界人口与经济的无限制增长,将导致能源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加大,在未来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费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最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国外学者在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主要运用各种经济数据,从实际出发,集中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量―量”研究及影响能源强度因素分析这两大方面上。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在逐渐完善,总体来说西方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研究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面板数据分析(包括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第一阶段,基于线性回归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技术限制,基本上以线性回归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有:Kraft(1978)、Akarca(1980)和Yu(1984、1985)等。

第二阶段,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该种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经济学家们对计量经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他们逐渐将计算方法从手工计算过渡到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阶段,这就大大降低了计算的误差,同时也提高了计算的效率,这一时段是人们对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的成长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人们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所选取的方法主要以基于时间序列为主,当研究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时,为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经济运行本质,他们往往选取被研究对象多年的经济数据,此种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有:Yu(1992)、Hwang(1992)、Stern(1993)、Glasure(1997)、Asafudiaye(2000)、Ghali(2004)、Salvador(2008)和Mehrzad(2007)等。

第三阶段,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考虑到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问题时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并不能使人满意。从20世纪90年中后期开始,人们逐渐对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将分析方法由时间序列发展成为兼顾时间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分析不同经济体在同一段时间内以及同一经济体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经济问题。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有:Masih(1997)、Asafu-Adjaye(2000)、Soytas(2003)、Fisher(2004)、Chien(2005)、Lee(2007)、Lee(2007)和Huang(2008)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吸收了国外在能源消费与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后,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开始了对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化,进行能源消费与经济及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处理能源与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向深入研究问题,并针对如何实现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从最初的两者之间宏观的数据分析,到后来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微观结构分析”,再到现在的兼顾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针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综合分析”,这都表明了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加深。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变,从线性回归分析,到时间序列分析,再考兼顾时间和区域特殊性的面板数据分析,最后到最近较为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无一不说明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所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

1、协整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性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也有部分学者是用其他的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在此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赵丽霞(1998)、陈燕武(2003)、韩智勇(2004)和汪旭晖(2007)等。

2、因果关系研究

在借鉴了国外学者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后,国内学者们在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为使分析结果更加接近我国实际情况,有的学者对一些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如灰度关联分析、综合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这是对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的补充和完善。由于各学者选取的样本和数学模型的不一样,得到的分析结果也有所不同,有些研究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另外一些则认为两者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是大部分学者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国内学者有:王海建(2000)、刘红玫(2002)、张明慧(2004)、杨文培(2005)、马宏伟(2005)、黄敏(2006)、刘朝明(2006)、徐小斌(2008)、王火根(2008)、王会青(2009)等。

3、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

在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时,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时间序列分析,使用面板数据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使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的更少,时间序列分析仅从整体上分析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到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面板回归分析主要是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域化差异性。目前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较少,关于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相似性或差异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学者有:邹艳芬(2005)、吴明玉(2008)、于全辉(2008)和张可云(2012)等。

4、煤炭消费与经济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之其他国家要大很多。因此,研究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有了非凡的意义。国内学者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他们所选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

张学达(2008)研究了我国煤炭消费对能源效率以及国民经济产出的影响情况。张兆响(2008)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对我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分析。张兴平(2008)等运用1980―2005年间我国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与能源效率之间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李金克(2009)等对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家(我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和南非)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章贵军(2009)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并且它们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李金克(2011)搜集整理了1960―2008年间我国的CO2排放量、煤炭消费量及经济增长的数据,建立了基于EKC曲线的协整关系检验模型,并利用ARDL的方法分析了这一时期内我国CO2排放量、煤炭消费量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张全权(2011)搜集整理1978―2008年间我国的GDP总量和能源消费量、煤炭消费量、电力和石油消费量的数据,对这一时期内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部分(煤炭、电和石油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

5、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张兆响(2009)对我国1986―2004年间东、中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面板协整性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腾飞(2009)对贵州省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刘顺艳(2009)搜集整理了1997―2006年间我国30个省区的人均GDP与煤炭消费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人均GDP与煤炭消费二维组合矩阵,将我国30个省区的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划分为四种类型:高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高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并从这四种类型中选取七个典型省区,分析了这些省区的人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煤炭消费可能产生的拐点进行了分析预测,为构建节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陈军(2011)对1978―2008年间我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赵文(2011)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综述评价

在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时发现,由于各国研究重点不同,在研究能源与经济问题时,人们并没有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上,而是将煤炭消费作为能源消费的一部分,整体考虑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在逐渐的完善和系统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许和面板数据分析,并对每一阶段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

随后,本文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其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方法后,主要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协整性分析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区域空间因素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虽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研究结果均得到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能源消费是引起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

从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对煤炭消费的研究虽然在深入,但是研究的方向却仅限于宏观经济方面,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建立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它们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将我国煤炭消费按照区域特征分开进行研究的相对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区域间煤炭消费问题能够弥补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缺,进而使得煤炭消费问题研究更加全面、具体。

【参考文献】

[1] Kraft,J.,Kraft,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

[2] Akarca,Ali T.,Long, Thomas Veach,II. Notes and Comment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 Reexamination[J].Journal of Energy & Development,1980(5).

[3] Yu,E.S.H.,Hwang,B.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Further Result[J].Energy economies,1984,6(3).

[4] Yu,E.S.H.,Choi,J.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

[5] Yu.E.S.h.,Jin,J.C..Co-integ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employment[J].Resources and Energy,1992,14(3).

[6] Hwang,D.B.K,Gum,B..The cau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The case of Taiwa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92(16).

[7] Stern D.I.. Energy us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eh[J].Energy Eeonomies,1993,15(2).

[8] GLASURE Y U,LEE A R?Cointegration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1997(20).

[9] ASAFUA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electricit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Economics,2000(22).

[10] Ghali,K.H.,EI-Sakka,M.I.T. Energy use and output growth in Canada: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J]. Energy Eeonomices,2004(26).

[11] 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JoséLuisPuliafito,Mariana Conte Grand.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

[12] Michael Dalton,Brian O’Neill,Alexia Prskawetz,Leiwen Jiang, John Pitkin.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 Economics,2008(30).

[13] MehrzadZamani.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Iran[J].Energy Economics,2007,29(6).

[14] A.M.M.Masih and R.Masih.on the tempor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real income and Priecs:some new evidence from Asian―energy dependent NICs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vector error-correction approae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7,19(4).

[15] Asafu-Adjaye,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es,2000(22).

[16] Soytas,U.,Sari,R..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J].Energy economies,2003,25(l).

[17] Fisher-Vanden K.,Jefferson G?H.,Liu H. and Tao Q. What Is Driving China s Decline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

[18] Chien-chiang Le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2005(27).

[19] Lee,Chien-Chiang;Chang,Chun-P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revisited:A panel analysi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7(29).

[20] Lee,Chien-Chiang; Chang, Chun-P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J]. Resource&Energy Economics,2008(30).

[21] Huang,Bwo-Nung; Hwang,M.J.;Yang,C.W..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growth revisited: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

[22] 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

[23]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

[24] 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5).

[25] 王海建:耗竭性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积累内生经济增长[J].管理程学报,2000(3).

[26] 刘红玫、陶全: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的动因探析[J].统计研究,2002(9).

[27] 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28] 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29] 马宏伟、张兆同: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J].管理探索,2005(6).

[30] 黄敏、赫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6(22).

[31] 刘朝明、曾胜、刘博: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

[32] 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秀、徐小凤: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33] 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3).

[34] 王会青、谷志红、牛东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及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9(5).

[35] 邹艳芬、陆宇海: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0).

[36] 吴玉明、李建霞: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7] 于全辉、孟卫东: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系统工程,2008(6).

[38] 张可云、项目: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J].江淮论坛,2012(1).

[39] 张学达: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

[40]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变结构协整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41] 张兴平、赵旭、顾蕊: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变量协整分析[J].煤炭学报,2008(6).

[42] 李金克、宋华岭、王风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为例[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

[43] 王鉴雪、宁云才: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44] 李金克、王风华、耿殿明:中国CO2排放、煤炭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19).

[45] 张全权、陈涛、姜鹏: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46]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等: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9(6).

[47] 腾飞:煤炭开发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的再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9(7).

[48] 刘顺艳、孙根年:中国省际煤炭消费与GDP增长关系及拐点预测[J].资源科学,2009(11).

[49] 陈军、李世祥:中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

经济增长的来源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 工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和多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其核心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由此而带动的经济增长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另一种是以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为主要特征,由此而带动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由能源、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也是格尔木工业经济今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尔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1.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上看,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阶段,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发展缓慢。1980年至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和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建成通车,拉开了格尔木资源开发的序幕。昆仑经济开发区、格尔木民族地方自治改革开放试验区相继成立,石油、天然气、钾肥三项工程的投资和兴建,构筑了格尔木市工业的框架和基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气东输出“涩——宁——兰”工程、青藏铁路二期格拉段工程及百万吨钾肥项目的建成,西部地区工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但从整体上看,工业经济的发展的趋势呈现出起点低、开发晚、基础薄弱、产业链短,而且产品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和粗加工型的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难循环、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1.1 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实现

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实现的。以某市为例,“1995年、2000年、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4%、51%、55.3%”,由此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拉动的。

1.2 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消耗实现

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来实现的。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某市万元gdp能耗近3吨标煤(青海省万元gdp能耗为2.89吨标煤,全国平均水平为2.62吨标煤)”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靠大量消耗能源来实现的。

1.3 经济结构趋于不协调

“根据经济学的‘木桶定律’,经济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增长”。格尔木市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整体增长和总体效益的提高。从第三产业来看,“2005年某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只有 29.1%,不仅低于全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咨询服务业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和科技落后,新兴行业和市场要素发展不足。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益。从工业来看,虽然工业整体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资源开发型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能源、原材料消耗就高,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就低,产业的竞争力差,经济增长的成本高,是当前西部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4 资源利用难以循环、综合利用率低

“从资源流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封闭循环反馈式过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明显成效。而西部地区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回收率比较低,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却成了废弃物。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生产钾肥后排弃的废卤等。

1.5 资源开发模式粗放

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采选矿回收率和伴生矿、共生矿、尾矿的利用率不高,矿产资源的多种成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造成生产环境的污染,进而给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严重影响;二是各种资源联合开发的层次较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三是开发中的副产品、废弃物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既破坏了环境,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6 技术创新能力低

西部地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与我国东部地区的45%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不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当前西部地区科技进步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03年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为2584万元,2004年为4415万元”,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二是投资结构中技术改造投资比重过低,工业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基本建设。

2.以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带动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实行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应重点确立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促进格尔木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确立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循环经济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以节约资源、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减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模式,它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利于地方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西部地区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必然选择。

2.2 逐步建立生态化的新经济体系

以建设节约型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其重点是要强化“三节约一综合”,即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提高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经济为指导,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和调整本市经济体制,建立一种生态化的新经济体系。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良性循环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建立并执行格尔木地方颁布的排污、排废、垃圾计量的收费规定,确保循环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工业产值绿色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积极引进建设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无害化项目,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2.4 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提升工业发展的产业关联度,通过产业链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的纵向延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利用格局,加强生产资料加工过程中副产品、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物质和能源多级利用;努力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资源的利用率。对传统骨干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高起点嫁接改造,在关键工艺技术上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工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2.5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5.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由能源、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确定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功能,改善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和减轻增长代价,使得依靠大量资源和劳动力所换来的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依靠科技发展和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2.5.2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按照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生产率上升幅度最大化准则、产业关联度最大化标准,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的潜力优势,不断壮大支柱产业,使其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应重点发展高原动植物资源开发、宝玉石加工、冰川水、矿泉水资源开发、高原特色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使其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5.3 进一步促使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应积极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以达到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对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热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逐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2.5.4处理好增量发展与存量调整的关系。对既有的存量资产加大调整、技术改造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资源效能,同时,在经济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在一些领域或产业中,继续扩大要素投入,适度扩大产业基础与规模,不断提高要素投入的效率和要素组合的优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

2.6 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加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关键控制性技术的研发力度,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开发创新、引进推广和消化吸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成熟的新技术,加快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行业转换,实现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创造产业新优势。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废水、废物、尾气、尾矿回收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等关键领域组织攻关,力争取得突破。

总之,在“十一五”规划的新背景下,着重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整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对生产资料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由消耗型向节约型的根本性转变,以循环经济模式拉动经济增长,是西部地区工业经济今后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