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研究十篇

时间:2023-07-13 17:31:48

医药市场研究

医药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新环境;医药市场;营销策略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药卫生市场的逐步开放,医药卫生产品生产企业快速增多,市场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买方市场,导致医药卫生产品生产企业不得不投入其中,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在及资源配置作用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营销完成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营销策略探究。

一、基本市场环境分析

(一)现有市场环境分析。医药生产行业作为一种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产品取得盈利前就必须进行大量研发与市场推广费用,并且这些费用在完成从产品到商品“惊险一跳”之前,其回报率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一旦形成市场占有率,产品回报率却比较高。

随着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双方的市场互动也越来越频繁。现在国际市场增长率约为每年7%-8%,但是以北美欧洲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对于企业来说形成了被稳定供货人,而中国市场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人们手中支配财富的迅速增加,对于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也越加苛刻,继而药品市场增长度也快于国际市场,尤其目前中国人均用药量人仍旧停留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并且在广大后发地区以及一部分先发地区的消费者并没有建立起与自身收入水平相匹配的购药用药常识,这意味着在现实条件下通过适当的医药产品推广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市场占有,实现资本回报。

(二)未来市场环境预期分析。对于未来市场环境来说,首先,最明显的是国际国内联动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国内市场,尤其是质量问题,随着新闻无国界状态的形成,消费者不可避免的会形成“最高意识”即其标准瞄准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标准较国内更为严格,所以未来市场环境国际国内条件将逐模糊,甚至于国际药品风波,会在一夜之间传到国内形成公关危机。其次,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大大扩大,并且在将来五到十年内形成中国药品市场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布局,在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但是随着城镇化过程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国从医院到消费者还未形成自己固定的消费习惯,但是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其基本的消费习惯形成只是时间问题。第三,传统非处方药市场扩大,随着人均用药量的恢复性增长,其增长方向是可预期的即为非处方药,故在未来市场整体分配中非处方药是其中发展重要方向。

(三)市场环境整体作用分析。市场环境对于医药市场营销起到先导与基础作用,在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中,市场环境就是企业发展的指挥棒对于市场环境未来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企业未来营销策略未来的着力点,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完成自身市场定位实现企业营销策略的实际化、有效化,通过整体市场研究课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市场定位,是保证企业资本回报率重要的方面。

二、在之前市场环境下竞争策略分析

(一)原有策略以及发展阶段研究。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完成基本回报的根本手段,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药品从产品变成商品需要通过基础生产机构到中坚流通环节到最终销售终端,而这三个环节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流通环节,而流通环节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在九十年代初形成“卖方市场”而进行的“饥饿营销”,到之后的质量营销,再到现在初具模型的公关模型营销。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的变化营销策略也在不断进行改变,同时市场也在通过自身规律进行营销策略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半统制经济下,政府政策转向对于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政府工业化策略的变化,与价格双轨制的废除,最终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对于药企营销策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策略积极性研究。三个阶段策略都满足了当时市场发展方向,同时适应了当时市场发展状态,以90年代初为例,当时药品缺额很大,尤以胰岛素为最,所以当时药品生产部门都加班加点积极下进行生产,满足了市场“量”的需求,实现“有”的状态;质量营销则是面对当时重复生产状态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状态,为了完成市场需求的有一次改变,提高了药品市场质量,进行了较有效的末位淘汰;公关营销,一方面大规模药企技术与产量已经相差不大,另一方面,当时市场已经基本分成完毕,想要实现企业盈利就需要通过市场广告与公关,通过信息轰炸实现知名度,在药效大致相等的状况下选择本企业产品,但是通过此种营销侧面上促进了药品市场的扩大以及基本医药知识的宣传。

(三)策略消极性研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策略明显带有应急性、局部性、肤浅性,大多数企业并无自身长时间发展方略,仅仅是跟随市场趋向起舞,由此造成大量不必要营销支出。在之前两个阶段,营销支出并不很突出,但是在第三阶段浪费就十分明显,同时也导致企业在第三阶段缺乏质量精神,大量依赖于宣传与营销,典型就是前些年充斥于电视的虚假药品广告,这些手段一方面降低了企业作为产品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对于药品市场营销的逆反心理,同时也助长了市场上的无序竞争,造成市场信任危机。更重要的是,这些营销手段大多建立在“坐商”基础上,对于自身的推广停留在“借力”上,对于现在网络以及自媒体缺乏利用,或者利用手段粗糙,由此可见较适应于原有的计划经济或班半计划经济模式,对于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不适应,颇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

三、市场影响下竞争策略再编制

(一)数字化发展方向研究。上文可知市场策略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在现在网络时代里数字化是不可避免的产业方向,对于医药市场营销来说也不例外。所谓数字化,一方面对企业所生产的药品进行数字化编组,做到消费者查询方便,价格透明,另一方面采用网络宣传与推广,可以有机结合类似于小米手机的网络营销法,同时通过网络建立客户群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并在网络上进行产品质量调查,以八亿网民为基准进行自身产品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取向研究,以及市场竞争力测试研究,以数据为支撑为企业未来具体市场营销活动打下基础。

(二)直观化发展研究。所谓直观化,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上传自身产品图片,让消费者能够了解自身产品及其功效,另一方面就是组织,通过网络直播以及组织车间参观团,通过此等手段建立对于企业的信息透明的信心,同时通过直观化的营销满足人们内心打破知识黑箱的渴望,满足人们猎奇心理。通过此完成医药产品市场推广。

(三)理性化发展方向研究。这是针对于之前盲目采用所谓明星效应进行广告宣传,同时过分看重于医院市场而忽视平价药品市场的状况而采用理性化营销策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立整体化的营销理念以及营销计划,并做到责任到人,合理计算成本收益,通过一线营销人员反馈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实现营销策略适时而动的状态。

(四)整体化发展方向研究。整体化就是要求在影响策略有目的,有主从,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在市场营销过程分清楚主从关系,面对现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瞄准新兴的平价医疗市场,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原有的销售渠道,通过公司产量以及市场占有整体化发展研究,完成销售策略整体化与专业化的转型,克服原来销售过过程中不成体系的弊端。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基本市场环境分析认为现在市场处于网络化内外联动的状态下而原有的销售手段由于其缺乏整体规划,以及存在应急性、局部性、肤浅性的特点,无法适应市场环境,而通过数字化、直观化、理性化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医药市场营销有效性。

王丽琼(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医药市场研究篇2

近年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企业在招聘时的首要选择,而医药营销作为医学与市场营销学的交叉学科,其特殊性使企业希望能够招聘到既有医药专业知识又有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营销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研究本科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融入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医药知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已成为诸多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

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医药行业是具有高接触性和高技术性的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也是世界各行业中发展最快速的行业之一,我国医药行业也呈阶梯式成长,有望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已引起了其他国家医药企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以期占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大量趋同,这就造成了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产品的开发、制造和营销人员的销售技巧都是一家医药企业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关键,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既懂得医药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的人才,为满足企业对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医药营销专业,在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医药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促进医药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1医药营销专业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1.1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趋势

目前,在全国所有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院校设立了医药营销专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想培养出既懂医药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营销技巧的人才,尚需进一步努力。这也是制约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近年来的招聘信息中可以得知,市场营销专业是其中最为热门的几个专业之一,而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岗位更是成为了一个行业缺口,因其不止需要专业背景,还需对行业本身的深刻了解。所以未来对于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将呈不断上扬趋势,对高校开设本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2课程结构不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轨

因为医药营销专业是近年来才开始在我国部分高校开设,所以课程设置还处于一边建设,一边改进的阶段,设计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新设立的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检验,教学大纲的制定不够成熟,存在学科交叉重复的现象,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混乱,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目前高校的教育手段还处于灌输理论知识的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实践技能的锻炼,但市场营销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熟练的掌握营销技能对一个营销管理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若只掌握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违背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衷,也必然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医药营销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还要要求掌握医药知识,这种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无形中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1.3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梯队处于建设中

医药营销专业近几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也有诸多大学和学院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专业特色不鲜明,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较为权威的专家和学者仍是凤毛麟角,其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在教学梯队中所占比例较小,梯队仍在建设当中,师资力量的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专业教师,提高其职业素养是当下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医药物流专业建设的策略

2.1明晰专业定位及就业前景

学习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仅可利用其医药知识专长,在医药企业从事医药营销相关岗位,还可在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可观,属于实用性专业。

2.2科学设置医药营销专业课程

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传授,在扎实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进行系统整合,精炼精品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时刻关注国外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变化,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及时与国际接轨。设立实践课程,模拟医药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和业务模式的理解,完成以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市场营销知识融会贯通,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课程。

2.3以综合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机制

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得不改变它的评分机制。大多数高校对成绩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但对于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的考核标准,应在此基础上,加上实践成绩,形成多元化动态化的评分机制,全面综合的给出学生应取得的最后成绩。

2.4大力培养专业教师,构建教学梯队

医药营销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校方应大力鼓励教师继续深造,为教师提供和创造继续深造的条件,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将医药营销专业设置为特色专业建设,保证本专业的科研项目立项和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研究经费,并给与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支援。邀请本专业著名专家学者或企业精英定期来校举办讲座或进行学术合作,共同研究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外派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相关学术会议,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去。

2.5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要求

教师将医药营销课程相关课件和习题经网络平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答疑,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结语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扩张和迅速发展,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求贤若渴,高校应遵循医药营销行业发展规律,结合自身资源,注重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药营销人才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咨询公司、科研机构等输送高质量的医药营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季骅,高民.高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01).

[2]周先云.《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改革与评价研究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

医药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医药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一、专业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逐步形成了结构较合理、课程设置完善的框架体系。但是,就我国中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分析,该专业起步较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中有16所学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当年招生1667人,在校生6136人,毕业1505人。

二、存在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医药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当前大多数院校该专业的教学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只能通过模拟市场环境让学生体会。例如开设ERP实验室、商务谈判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市场营销活动的部分环节,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体制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明显脱离。

2.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靠一门或者几门课程完成,而是要依靠全部开设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多局限于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市场调研能力以及对医学、药学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任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3.专业课程教师实训能力匮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但是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习实训能力匮乏。

三、创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当前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多方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以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为主体,以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部门为辅助,按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形成联盟,实现人才培养、知识更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功能。校企合作是确保高校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以山西省为例,截至2011年,全省有700余名研究生,400余名校企导师先后参加了400余个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项目经费达7000多万元。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社会需求为参考,鼓励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以山西中医学院为例(以下简称我院),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科研平台、高校优秀人才交流平台以及高等教育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信息资源广等优势,同时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专家与教师直接沟通交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

2.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设计应遵循学科专业要求,体现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我院把《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等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作为共建课程,聘请企业高管参与实际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深度结合。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素质拓展、学术讲座等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所需场所,并安排专门人员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切实走进企业的市场部、人资部、物流中心等部门,深入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状况。

3.专注师资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我院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一是学历教育。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二是专业进修。选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学术会议、研修,开阔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三是完善师资库。从企业中选拔具有高学历和丰富营销经验的高管作为师资库成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以此来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医药营销专业存在起步晚、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师实践能力匮乏等不足。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加强合作,力争提高医药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企业、社会和学校的共赢。

(张红,女,1986—,山西晋中人,山西中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医药管理。) 

参考文献 

[1]宫春博,康怀兴.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58-59 

[2]侯怀银.高等教育学[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3]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15-16 

医药市场研究篇4

关键词: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研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7.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36-03

引言

医药产业的发展关乎人类生命健康,是各国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新药研发是医药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新世纪各国科技、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1]。中国医药市场居世界第5位,预计到2013年,将上升为第3位。未来5年里,中国的药品销售额有望增加400亿美元,占全世界药品销售增长总额的1/3。然而,国内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以仿制药品生产为主,制约国内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本文对比分析美、欧、日制药市场新药研发的特点和模式,以促进中国医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一、美国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模式及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医药产业占据了世界医药市场最大份额,其新药研发技术也是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新药研发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居世界前列。2007年,美国医药产业总收入达3 15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在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市场828亿美元的销售额中,美国制药企业更是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3]。2011年全球制药企业前10名中,美国企业占5位。

美国医药市场参与的主体包括医药企业、学研机构、政府、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其中,医药企业是美国制药市场新药研发的创新主体。各参与主体在医药产业巨额回报及政府良好政策环境的双重动力推动下,形成了制药市场新药研发的良性循环(见图1)。

1.医药企业是美国制药市场中新药研发的创新主体,是美国医药产业创新的主力军。美国医药企业主要分为两类:制药企业(Pharmaceutical)和生物技术企业(Biotech)。制药企业是以化学合成、发酵等传统制药工艺为主,生产药品和其他相关产品。根据主要产品的不同,生物技术企业分为生物工程制药企业和生物试剂企业两类。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彼此融合,彼此界限逐渐模糊。

据统计,2010年全球10大研发国际领先医药企业共计投入研发资金602.4亿美元,合人民币3 845.30亿元。前10大研发医药企业,美国占据5位,分别是辉瑞、默沙东、强生、礼来、雅培,其新药研究开发费用占处方药销售收入比重均在16%以上,其中默沙东高达27.64%。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医药企业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高投入的研发成本,能够为新一轮的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足够的保证。

2.政府为医药基础性研究提供支持。基础性研究多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成功的基础性研究需要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及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4]。基础性研究带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政府应当在医药基础性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医学研究中心,同时又是医学研究经费的管理中心。NIH为美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的基础性医学研究提供资助。美国政府除对医药领域提供直接资助外,还通过间接方式对医药研究与开发进行刺激,例如,设立科研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

3.健全的融资渠道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金融保障。美国医药研发的高投入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资助及金融市场的融资(风险投资、股票融资、债务融资等等)。美国医药研发的巨额回报,使新药研发成为金融市场资金追逐的目标。然后,较为成熟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成为新药研发的助推剂。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祥地,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例如科技园区、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孵化器等。作为新药研发主体的医药企业,其获利能力为产学研合作模式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着重于基础性研究,其前期的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交由医药企业进行产业化,由具备获利能力的医药企业承担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费用。因此,较高的获利能力使医药企业承担了风险大、费用高的一个环节,才最终构成了美国产学研合作完善的持续发展体系。

4.相对完善与快捷的评审体系促进了美国新药的产业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美国医药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药品管理、评价及审核体系[5]。新药品评审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市场。美国一个普通的新化合物从最初的发现到申请上市,大约需要经过10余年的时间,其中,用于评审的时间大约为6—12个月。

2004年3月,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进一步提高新药评审的效率,发表《创新/停滞:新医疗产品的关键路径上的挑战与机遇》白皮书,提出“关键路径计划”,主要内容是通过全国的努力推进新药、新生物制品及新医疗器械在研发上的关键环节。该计划有利于推动药物的研发,提高新药上市的速度。

医药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中医药;销售;状况

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1997年,以国家科技部牵头,成立了国家新药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工作。近年来,全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地开发出一批中药新品种,中药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制定了一批重要的中药基础标准和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规范,中药产业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我国的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越来越少。目前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主要有西方缺少中医大夫、技术法规、人为排挤、东西方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障碍。本文对国际中医药销售市场状况进行分析。

1 中药医学的良机

化学药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存质量要求,回归自然越是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扶持优秀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中医药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境外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医药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鼓励援外项目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相结合。”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9个国家建立了中医中心。但中药产品在国外市场受到严重的挤压,必须主动出击,挺进国际药品市场。

2 国际中医药销售市场

东南亚国家华人较多,受中国文化影响,中成药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该市场最大且相对容易进入。非洲经济落后,制药工业几乎空白,对中医药不了解,严重制约中药进入非洲市场。日本、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热衷于中草药,日本是我国中药材第一大进口国,中药进入日本和韩国的难度较小。欧洲国家对中药进口要求较严,中药进入欧洲市场难度要大。随着对中药认识的转变,德、法、英、意、西、比、荷7国逐渐增加进口。中药进入美国市场必须先通过FDA认证,至今在美国未能取得合法地位,官方不承认中药是合法药物,因此进入难度最大。目前,美国政府正在放宽对中药进口的限制,近期专门出台了《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我国批准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的预审,但尚未真正进入美国药物主流市场。

3 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障碍

由于面临着西方缺少中医大夫、技术法规、人为排挤、东西方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障碍,中药产业走出国门步履维艰。中医和中药的理论自成体系,但西方国家很少有中医大夫,药再有效,也一样卖不出去。中医药与西医药理论与思维方法不同,除千百年来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很难接受中医药。西方国家评审药物的法规是针对合成药制成的,仅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中药成分复杂,不像西药容易鉴定。尽管美国放松了对植物药的管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合成药物标准的影响。西方医药公司绝不希望中医药去和他们竞争市场,因而操纵政府制订法律法规予以限制。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有的甚至近乎苛刻。我国加工的中药制剂的生产装备也一直比较落后,质量标准也存在一定问题,制剂质量也不稳定。

4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策划

4.1 国家公关营销,发力海外推介

中药出口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各国官方对中药产品的认可,加快中药产品市场准入谈判,使中药尽早进入国际医药产品产流市场。借助国家整体力量大力向海外推介中药,培育进入国际市场的目录产品和生产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鼓励中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中医药领域的人才流失。积极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应尽快使中医药翻译规范化,用现代语言阐释中医药理论,大力宣传中国的中医药文化。

4.2 加大资金和管理投入

中药国际化应在投入、研究水平上下工夫。目前,我们的研究接近国际水平但还有差距,符合国际上通用GLP标准的实验室几乎没有。可通过联合技术开发,展开中药药效和成分之间关系的量化研究,引进外国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工艺。

4.3 扩大中药出口策略

中药国际化应首先从最容易进入的东南亚市场突破,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的方式推动中药出口。在日韩市场,中药企业可加强与其合作研究开发,将中药大规模打入两国市场。中药企业可先以保健食品、非处方药的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逐步占领市场。我国应加快制定发展中医药的法律法规,规范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规范中药市场,建立良性的出口竞争机制。加强中药保护知识产权的研究、保护力度,要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国家要对重点中药企业、科研机构给予税收政策上的倾斜,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张成文,李林涛,廉江,华君,陈振锋,周雯丽.植物提取物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现实表达方式[J].世界科学技术,2001(1).

[2]王智民,肖诗鹰.从美国FDA植物药申请指南(草案)中对植物药的CMC要求来分析中草药走向美国的对策[J].中国中药杂志,1999(2).

[3]蔡舒.继承中医特色优势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杭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J].杭州科技,2014(5).

医药市场研究篇6

关键词:SCP范式医药制造业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市场行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仿制药多,产品创新性差等,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中的SCP范式研究当前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医药制造业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医药制造业发展建议。

二、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医药行业有了足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市场规模:15年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5,537.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23%;(2)利润水平:2016年上半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4%,15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2.67万亿元,复合增长率15.3%;整体上,15年医药工业毛利率达28.1%,销售利润率达10.1%(3)终端市场:15年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383万亿元,10年至15年复合增长率15.41%。

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达到7116个,实现营业收入2.55万亿元,同比增长9.10%,较2014年12.94%的增速下滑3.8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0.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0%。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止16年10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2.23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利润总额为0.236万亿元,增长15.5%。整体上说,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维持“一降一升”趋势,即营业收入增速下滑,利润规模增速小幅提高。

三、SCP范式分析

(一)市鼋峁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包括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能反映产业集中状况,是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显示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因此本文选择绝对集中度(CRn)对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示销售收入,n表示前n家企业,N表示行业中所有企业)

根据行业数据以及相关企业年报计算2011年到2015年5年医药制造业的CR4和CR8,得到如下数据:

按照贝恩法可知,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的CR4

(2)进入和退出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根据日本学家植草益对规模经济壁垒的分类标准,规模市场比重的公式为:(S为总产量,N为行业内企业数。)2015年我国共有7116家医药制造业,d=1/7116=0.014%

(二)市场行为

(1)定价策略: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属于竞争激烈产业,横向合谋不易产生。但是,目前医药市场体系尚未完善,信息不对称、药品渠道不畅通等使企业选择高定价高让利的营销手段,造成药价虚高的现象,产生产销纵向合谋的定价机制。

(2)广告行为:医药制造企业的广告投放一直较多,近年来始终保持整体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上半年广告投放主Top10共投放331.89亿元,药品广告投放占比55%,同比增长8.5%。由于受众对电视媒体信赖度最高,因此企业多选择此类渠道。而医药电商由于政策限制、缺乏及时性等原因尚未发展良好,因此投放较少。但是医药电商发展是必然趋势,所以几年来搜索、导航和联盟网站上的投放有所增加。

(3)兼并行为:我国医药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扩张能力。处于扩张企业规模、提升利润、满足经营需求的目的以及近年来的政策改革,医药制造企业并购整合不断展开,2015年上半年,以化药中药生产为主的制药企业并购案就高达47起。

(三)市场绩效

(1)盈利能力:本文利用净利润(万亿元)和资产报酬率表示医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

近五年来,医药制造业的净利润呈增加态势。15年的净利润是06年的7.81倍,资产报酬率较平缓,但相较于06-10年有较大增长,表明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处于总体上升趋势,绩效不断改善。

(2)偿付能力:本文通过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表示医药制造业的偿付能力:

2006-2015年期间行业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意味行业财务杠杆逐渐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逐年减小。同时,行业产权比率呈现下降的态势,资产结构趋向合理化,长期负债能力不断改善。

四、建议

(1)鼓励企业间并购:我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经营完善、技术先进且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合并和收购其他规模小、竞争力弱和有互补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利于进行低成本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避开地方保护主义等壁垒,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增加市场占有率。

(2)支持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革:我国医药制造主要集中于仿制药的生产,研发投入较少导致技术改革、产品创新少,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医药制造企业引进国际技术加以更新改进,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中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创新性产品。

(3)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荆何夜医药制造业进入壁垒低,不断有新企业进入行业之中,造成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的局面;而行业退出壁垒高,众多亏损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导致资产流动性低。因此,政府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正确调整进出壁垒,改善市场竞争坏境。

(4)发挥我国医药潜在优势:我国医药行业具有独特的中药资源优势,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中药在现代化、规范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因此,医药企业需要加快中药研究,提高中药产品技术与品质控制,使中药打入国际市场。

五、结语

医药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朝阳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伴随医疗体系改革,医改政策出台并稳健落地,我国医药制造业也将面临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人们医疗卫生意识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疾病图谱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也推动着我国医药制造业快速增长。此外,医药电商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医药制造业将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莹莹.基于SCP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市场绩效实证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2]何苗.基于SCP范式的河南省医药制造业现状分析[J].科协论坛,2009.

[3]张洁.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8.

医药市场研究篇7

[关键词] 合作研发;医药企业;研发实力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036-03

[作者简介] 刘 媛,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四川 成都 610041)

医药行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国际化程度高、投入高、收益也高的产业。对于医药企业而言,新产品研发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获得长期稳定利润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医药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药物的竞争,因此,医药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新药研发。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仍是困扰我国医药企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日趋激烈和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要能够生存并且获得长远发展, 我国医药企业就必须把创新和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提到战略地位,切实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而开展合作研发,是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研发实力的可行路径。

一、世界医药产业的新药研发新动向

1.研发投入增强、难度加大。为应对技术的瞬息万变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跨国医药企业近年来纷纷加大了新药的科研投入。

根据英国贸易和工业部的“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The 2005 R&D Scoreboard)对全球企业研发活动的分析,2004~2005年度,辉瑞制药的研发投入达到40.02亿英镑,在排行榜中占据第二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大型制药企业中,除赛诺菲-安万特制药的研发投入略有下降外,葛兰素・史克制药和强生制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研发强度最大的全球前15家企业中,制药企业占据了7席,著名的礼来、阿斯利康、默克等企业均榜上有名。就全行业而言,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0%,研发强度达到15%,高于软件业和IT硬件业。

然而,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新药研发的周期却越来越长,难度也相应越来越大。据统计,制药企业往往需要从5000到1万个项目中筛选出大约250个化合物,而真正可以进入临床研究的大约只有5个,最终才有可能产生一个上市的药品。在上市的药品中,只有1/3能真正产生利润。因此,医药研发成功的概率很低,而且整个过程需要10~12年的时间,花费高达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受困于高度研发投资风险和较低的研发成功率,全球每年产生的新药由以往的五六十个迅速下降到近几年的二三十个左右。

我国的研发成本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较低,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便于研制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另外,由于不少跨国医药企业的研发中心在筛选新药来源时将视线更多集中在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上,它们开始到中国寻找创新的动力,掀起了对华研发投资的浪潮。

2.跨国医药企业加大对华研发投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跨国医药巨头就已经加快了进军中国的步伐。近年来,其在华投资的重点更是转移到了新药研发方面。

2002年,诺和诺德公司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成为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研究中心。自那时起,跨国医药巨头相继在中国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实现研发、制造、销售的一体化。2005年初,全球十大药企之一的罗氏公司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这是罗氏的第五大全球性研发中心。同年1月31日,全球最大的跨国医药企业――辉瑞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正式揭幕。葛兰素・史克与天津医药股份公司签订了投资及合作意向书,在天津设立非处方药研发中心。强生公司的研发中心也于2006年7月落户上海。已经进入我国10年的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宣布于2006年把中国纳入其全球研发体系。

3.研发合作增强。新药研发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需要制药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乃至专业的生物技术公司结盟并联合进行投资。目前,几乎所有的跨国医药企业都与其他机构合作结成战略联盟,联合进行新药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在这种联盟中,新药研发的主体是各大制药企业,他们以市场为最终目标;研究机构、大学和专业技术公司承担基础研究。这样,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市场化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美国是全球医药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是研发的投入和新药产出的数量都居世界首位。在美国,企业向来是新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同时,美国的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药物的基础性研究,在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美国大型制药公司与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也频繁进行。例如,2004年,默克公司与Alnylam制药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双方合作研发治疗眼部疾病的药物,共同出资进行RNAi(核糖核酸干扰技术)药物的研发。生物技术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先进、产品新颖,但是他们缺乏进入市场的有效渠道,资金也较为缺乏。二者之间的合作既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机会,又给跨国医药公司提供了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等好处。

德国是医药行业的老牌国家。除大型制药企业外,大学和研发机构同样是德国研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专门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密切。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促进企业之间、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加速新技术在使用者和创造者之间的流动、传播和应用,德国还建立了大量的医药科学园。

日本的医药企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联合研发阶段,他们积极与欧美跨国医药企业合作进行新药攻关。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医药产业创新研发方面的作用。政府不仅加强对这些研究机构的投入,还积极促进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

二、国内医药企业研发的主要问题

1.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实力较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创新实力仍旧较弱是我国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研发型制药企业,每年将其销售额的15%左右投入研发。而印度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到其销售收入的2%左右,大型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已达到10%左右。就投入金额而言,在上文提及的“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中,2004~2005年度辉瑞制药为40.02亿英镑,而葛兰素・史克制药、赛诺菲-安万特制药和强生制药的研发投入金额均为28亿英镑左右。

我国现有绝大部分制药企业规模小,技术实力弱。企业平均每年的研发投入水平远远低于跨国医药公司。“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国家的积极引导下,我国医药企业大幅增加研发活动,投入研发的费用已由2001年的16.2亿元增加至2005年43.4亿元。但是,这个金额与跨国制药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2005年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1.02%,除个别企业在5%以上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投入的不足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低下,创新药物少,使得我国企业更多依赖于仿制药。国内厂家仍集中生产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严重,缺乏品种创新与技术创新,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这种状况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制约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2.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缺乏,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医药研发的主体仍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科研机构的比重仅为50%。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缺乏有效的研发平台,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研发活动主要由各级研发机构和高校承担。这类活动往往是市场针对性不强,因此,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医药企业只承担一些开发研究和产业化。企业和研究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联系少,研发与生产脱节,这种情况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我国的医药产品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低端领域,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也主要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

三、合作研发是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研发实力的可行路径

1.采用合作方式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研发实力的原因。合作在医药行业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事实上,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已经与许多跨国企业合作并设立了合资或独资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这种合作多局限在药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知识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研发环节的合作则开展得非常少。

结合世界新药研发的新特点和医药行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模式,从上述欧美发达国家的医药研发特色和日本、印度的研发经验来看,建立合作研发机制,把制药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聚集到一起,实现技术的交流合作、分摊研发成本和风险、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优势、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是新药研发的有效途径。

2.合作研发的方式。具体来说,合作研发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加速吸引跨国制药公司对我国进行研发投资。加快吸引跨国药企巨头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对于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实力提升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吸引跨国医药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可以有效弥补我国研发的资金缺口;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可以为新技术的产生构筑一个较高层次的平台,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获得跨国医药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逐渐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缩短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跨国医药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方法的引入,可以促进我国企业研发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医药企业的独立研发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跨国医药公司在华的研发机构还能抑制我国科技人才的外流,而且能够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学者回国从事科研。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发挥人才价值的研发机制,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培养中国自己的研发人员。

(2)校企合作加快建立产学研技术研发联盟。根据价值链理论,在价值链的某些增值环节上,本企业拥有优势,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上,其他企业可能拥有优势。为达到“双赢”或“共赢”的协同效应,企业在各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可以促使彼此得到互补,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企业建立联盟的原动力。

在我国医药企业实力尚较弱的情况下,提升研发实力可以采用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的形式。目前,我国部分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这一合作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例如,长春中医学院与吉林修正药业集团已签订了联合创建“吉林省中正中医药科技工程中心”的框架协议,合作打造一流中医药研发基地。天士力集团不仅实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还和天津中医学院联合组建天津中医药研究中心,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医药研发基地。

而海正药业的新药开发历程就是一部合作研发史。他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通过买断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阿霉素实验室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实现了企业“站起来”;与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在国际兽药市场占有率超过40%以上的阿佛菌素,企业从此“富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战略发展需要,与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结合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各自在菌种选育、发酵和提取等专业领域的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实现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他汀类药物的产业化,使企业迅速“强起来”。

(3)推动医药企业之间联合进行新药研发。除了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医药企业之间也可以结成联盟进行新药的研发。而目前2个或2个以上医药企业合作研发的模式在我国医药领域尚不多见。事实上,在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为迎接挑战,不仅大企业可以强强联合,中、小企业更应该广泛联合协作,尤其是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共同创新。

通过建立企业间联盟,公司可以与合作伙伴分摊成本,弥补单个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节约研发费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在合作伙伴之间实现研发的范围经济。

总之,为达到提升新药研发能力的目的,针对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和国际新药研发的特点和机遇,加快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建立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实现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技术资源共享、风险分摊、优势互补,是现阶段我国医药企业的可行措施。

政府应通过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建立医药科技园区等方式来推动合作研发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迪.2005年全球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EB/OL].生物通网站,2005-12-31.

[2]杨波.国外药企掀起中国研发热[J].新视野,2004,(11).

[3]曲凤宏,黄泰康.美、日、德国家医药创新体系的比较[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

[4]李建敏.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及研发模式[J].中国药房,2002,(13).

[5]刘燕莉,顾海.战略联盟――医药企业发展战略新选择[J].上海医药,2005,(4).

医药市场研究篇8

1997年笔者调查发现,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药品的疗效,同时也非常关心药品的安全性、剂型和使用方法等问题。他们更愿意选择无痛苦且使用方便的药物剂型,如口服剂和外用制剂,而选择肌肉注射剂和静脉注射剂等有一定痛苦的人很少。在口服制剂中,消费者首选的是使用更方便的每天口服一次的长效制剂,其次是胶囊剂、口服液等,反映出消费者既要良药,还要不苦口的用药倾向。在适应症相同条件下,选择中药制剂者占55%,西药制剂者占11%,经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其原因,发现绝大多数选择中药制剂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比西药更小一些。在100例被调查者中,只有l例认为用药主要受广告影响,说明消费者对当前大量的药品广告持有比较冷静和理智的态度;94%的消费者认为生病时,应先看医生,然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大消费者对药品的使用所持的态度十分谨慎,同时也提示医药企业必须以质量为本,只有以优质高效、使用方便的药品和良好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为患者解除痛苦。

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中有关常备药的调查显示,感冒药是城市居民的首备药品,在过去的一年中,85%的居民服用过感冒药;紧随其后的是润喉药、止咳药、肠胃药、皮肤药(止痛药和眼药水,使用率分别为55%、48%、35%、30%、29%、28%。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大城市中,成都市民使用常备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感冒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93%,在北京等3个城市渗透率则只有80%~85%;止咳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58%,在其他3市只有46%;肠胃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44%。,而在其他3市只有30%左右。

1999年笔者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对药品选购和使用的主要因素是疗效、医生建议和价格,而药品广告、包装等也有影响,但作用甚微,从而提示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药品质量,并注意降低成本。我国目前药品供大于求,使医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市场竞争的关键就是质量竞争,因而,不断提高药品质量不仅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的需要,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关键。大多数被调查的患者更愿意使用中药和生物药品,这一特点符合现代人们,崇尚自然呼唤"绿色药品"的消费观念。调查还发现52.5%的患者更愿意使用新特药,从而提示医药企业必须重视新药开发,向市场不断推出新产品方可在竞争中赢得顾客的心。在164例被调查患者中,有86人(52.4%)选择直接去药店购药,因而反映出我国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通过定点药店、定点医疗单位完全可以满足所有患者的医疗需要。

对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36.4%的医生通过医药杂志首次获知新药,30.6%的医生则通过企业举办的药品推广会或药品说明书获知,通过药品广告首次获知新药的医生比例为23.3%。93.3%的医生认为最可靠的是医药杂志上的药品广告,79.7%的医生认为医药杂志的综述性文章和论著对新药的评价最能影响医生开始使用某种新药;病人意见占8.7%,也为另一影响医生用药的主要因素。在对2种药物进行疗效比较时,医生认为自己的临床经验是最为重要的占53.3%,有13.4%的医生认为自己的研究论文的评价是最重要的,24.3%的医生认为医药杂志上或学术会上研究论文的评价是最重要的。 重视技术创新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分析我国医药行业现状,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一种符合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要经历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工业化试验三个阶段。前期研究优势在科研院所,后期工业化试验是企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国内医药科研单位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生产的优势,最终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产学研结合可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开展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也可以发展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科研中心,开展企校合作新模式。

为了实现我国医药工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利用生物合成、生物物理诊断、生物医学治疗为主的现代化生物技术,优选一批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如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多肽药物、核酸类药物及新型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等以防治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疑难疾病。采用生物技术对医药传统产业——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甾体激素等重要领域进行改造,以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加强手性技术、催化、分离、固相合成、计算机等当代先进技术以及高效节能装备在医药工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2.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医药领域的许多技术创新都是在不同学科相互碰撞下产生的。如激光技术与药物制剂技术的结合,出现了口服药物渗透泵技术(OROS),这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包衣,片内外渗透压差,加上激光钻孔而成的一种恒速释药系统。超声技术与药物透皮技术结合,使得药物透皮吸收程度大大增强。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形成技术创新良性循环。技术创新的主要基础是资本和人才,其目的是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生产及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速度快慢起了重要作用。产业化速度越快,可为创新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以及下一轮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金保证。加强产、学、研结合与沟通是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途径之一。

创新的主导要素是知识,它的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才资本,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和以科技为核心构造新的生产力体系。21世纪的科学发展趋势更需要那些具有某些专业知识而又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通用型人才,因而实施"通才教育"已势在必行。在科技、经济、社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应该培养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一"代表广博的知识面,"I"代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创造知识能力"以及实施"终身教育"和"通才教育",将成为创新所需知识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做好市场营销 实现持续发展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以整体营销为手段,要求企业既进行外部市场营销,又进行内部市场营销。内部市场营销是指卓有成效的聘用、训练和尽可能激励员工很好地为顾客服务的工作。事实上,内部市场营销必须先于外部市场营销。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营销、生产、研究、开发、人事、财务)均各有职责。实行顾客导向的企业,营销部门的任务主要是研究、认识和服务于顾客,其他部门均应积极配合营销部门争取顾客。各部门必须在增进企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多方面协调的行动,为争取顾客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药市场营销机能同样包括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四大因素,在需求的满足上,依靠发挥四大因素的整体效应,任一因素的特殊优越,并不能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因此,分销渠道不仅要与产品品质一致,还要与产品价格一致,促销活动不仅要与产品品质和价格一致,还必须与分销渠道相一致。同时,企业所有营销努力,还必须在时间与空间上协调一致,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营销活动的整体化可在营销部门内按商品类别或按商场设置经理,以便使产品及市场都受到应有的重视。总之,整体营销是市场营销必须遵循的方向。

企业必须切实树立起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的根本经营观念,即市场营销从最终客户开始,而不是从生产过程开始来重新构思策略,才能形成产品是被卖出去而不是推销出去的高境界经营状态。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只不过是满足市场需要而已。

医药市场研究篇9

孙博士具有医学和商业管理双重学习背景,曾就读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和得田纳西州立大学商学院,并于1999年取得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以全A成绩获得MBA学位。这种双重的学习经历,使得孙雅娜能够以更加专业的眼光看待医药行业股票的沉沉浮浮,并以高超的商业智慧精准投资。

在中国最初的股票市场中,一片混沌,毫无基本面分析。一些投资专家们也是凭经验和直觉给股民以指导。孙雅娜进入这一领域后以深厚的专业素养,潜心专研,建立了中国A股市场中医药股票分析的基本框架,至今中国A股市场中的医药股票研究仍然是基于孙雅娜博士当初建立的行业细分标准和分析系统,她在这方面的成绩得到中国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当时市场中公认的最好的医药股票分析师。虽然她离开这个市场转战财富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市场上的医药分析员仍然在借鉴她早期的研究报告。

根据孙博士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这样两个角度来待现在中药企业的纷繁乱局:对于一些高端品牌中药企业,毛利率一般比较高。如果能达到80%、90%这种原材料的波动对他们的影响可能相对小一些。但对一些普通的药,竞争比较激烈的普药型中药的话,那他的影响相对大一点。对于一些老字号企业而言,他们对药材的管理都是几十年做下来的,都有一些经验在里面,会做一些像蓄水池一样的库存管理,药材价格降低的时候多进一些,高的时候少进一些,所以这种药材价格短期来看对企业的明显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尤其是中报已经披露的中药企业。

同时中药行业是目前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共同受益者,成长性最好。那些具有知名品牌,拥有中药保护品种和致力于中药研发的企业是个人和机构投资的重点。孙雅娜博士曾经提到的同仁堂,具有强大的品牌壁垒和良好的成长性,市场估值合理。天士力也得到了“短期中性、长期推荐”的投资评级,目前该股的市场期望值较高,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公司的新药跟进情况。

孙雅娜博士对于中药行业的敏锐洞察力在2004年就初露端倪,那一年,她参加了优质医药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互动峰会,这次峰会是由《证券市场周刊》牵头,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QFII、基金公司、保险机构、证券公司投行部、自营部、研发部共同参与的,可谓各路精英齐聚一堂。精英们与数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对优质医药企业未来几年的成长性以及价值实现方式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会上各个金融机构老总都进行了发言,

孙雅娜当时作为知名医药分析师对老总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指出了几家国粹药代表企业具有的共性。第一,都是资源型的企业,在品牌或者产品上具有不可复制性;第二,都走上了营销道路,营销渠道正在重整和再造。这两点都会成为未来的盈利爆发点,为股东带来巨大回报。这些企业后来证明,确实为投资者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孙雅娜认为投资国粹药就像抓住慢慢致富的机会,而实际上财富的爆发可能很快。我国医药企业有5000多家,但多、小、散、乱,导致资源过于分散,过度竞争、重复建设严重,因此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就成了企业规模化扩张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业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这些重组并购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机遇。

长期以来,孙雅娜都在关注中药行业成长中的龙头公司或者大企业的公司,这类公司有几个点可以供投资者把握。一个是要有比较好的管理层,重要的是能够把握行业的趋势。其次要着重于研发,看是否舍得为公司长期发展进行研发方面的投入,表现就是有足够的产品。第三点就是要有一支能够指挥自如的销售队伍,这个销售队伍可以帮助公司把研发出来的产品转换成销售收入,这样可以降低他的估值,因为有这种持续的成长性。借助上述三个因素,管理层、研发、销售这三个因素把业绩做上去,才会有足够长的时间来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医药市场研究篇10

论文关键词:研发效率,医药制造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1引言及文献回顾

医药制造业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是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活动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引导技术创新、实现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同时研发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能否有效适时地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创新成果,使产品在市场上获取竞争力。但并不是所有的研发活动都能带来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这是由于部分研发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产生有效的技术成果,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从而导致研发活动失效。因而,行业的研发效率对于医药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方面,而关于技术创新效率和研发效率的研究较少。首先,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方面,张世贤(2005)认为技术创新遵循“阀值理论”,即只有当研发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发成果成为稳定输出,研发资源的极端分散化是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最大障碍[1]。张伟(2008)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入手,以1995-2004年的有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和问题所在,并提出提高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2]。邹鲜红、黄健柏(2009)基于因子分析法,通过对我国28个省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多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克服了采用投入型指标和产出型指标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缺陷,避免指标的重复评价,较为准确地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因地制宜推进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撑[3]。其次,在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研发效率研究,而具体到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研究的文献较少(郑洁,2008[4])。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方法,选取1999-2008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并构建了无效率函数,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 模型构建

2.1 实证模型的选择

目前最常用的随机前沿函数模型是Battese和Coelli在1992和1995年设定的生产函数模型,简称BC(1992)和BC(1995)模型。BC(1992)模型假设非效率项服从截尾正态分布,并认为技术效率随时间不同而变化。BC(1995)模型则不但测算了效率数值的大小,还从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着手进行研究。BC(1995)模型是目前学者们最为推崇的一个研究工具,其与数据包络分析(DEA)相比药学论文,具有考虑随机误差、采用面板数据、技术效率测算方程与其影响因素方程联立的优势。

借鉴BC(1995)模型[5],本文的随机前沿函数模型构建如下:

(1)

模型(1)中Y、RD、RDP分别表示我国医药制造业某省市某年的研发产出、研发资本投入、研发人员投入,i和t分别表示医药制造业第i个省份和第t个年份。β0是常数项,β1和β2代表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Vit-Uit)表示方程的随机误差项,具有复合结构,Vit代表经济系统中不可控因素冲击的噪声误差,假定其服从正态分布N(0,),且独立于Uit。Uit为非负随机变量,考察研发活动中的技术无效率,假定其服从截尾正态分布N(Mit,)。表示省市i在t时期研发活动的研发效率。Mit越大表示技术效率越低,意味着投入等量的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能够获得的研发产出越少。本文重点考察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企业规模以及市场结构等因素对研发活动技术无效率的影响,因而构建以下无效率函数:

(2)

函数(2)中δ0为待估常数,Fund、Transf、Scale、MS分别表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规模变量以及市场结构变量等变量,δ1、δ2、δ3、δ4分别表示相应变量的影响系数。Wit为随机误差项,假定其服从正态分布N(0,)。判断构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是否适合用来测算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可以通过考察函数(2)中随机误差项的技术无效的比重,也就是通过 (0≤γ≤1)的大小来判断。当γ接近于0时,表示实际研发产出与可能最大研发产出的差距主要来自于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噪声误差,此时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就可以实现对生产参数的估计,无需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γ越趋近于1,越能说明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源于随机变量Uit,则越适合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研发效率进行估计。

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研究使用的数据,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2009)中医药制造业各个省市1999-2008年10年的面板数据。

现有文献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时,一般选取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对于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的选取,则存在不同看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使用研发经费近似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这样做的缺陷是认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是一个线性关系,有投入就一定有产出。七十年代以来多采用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Griliches,1990[6];Prencipe,1997[7])。近年来也有学者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朱有为、徐康宁,2006[8])和新产品产值(周立群、邓路,2009[9])作为研发产出指标。基于众多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投入及产出指标选取问题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行业特点行业及发展的现状,选取合适的研发投入指标和研发产出指标。

一、研发投入指标的选取

医药制造业作为高技术、知识性生产函数,研发产出不仅受到当期研发资本投入的影响,也受到过去各期研发资本投入的影响,所以,选取研发资本存量来反映研发资本投入情况相比于直接使用研发资本投入更为恰当。关于研发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经典的永续盘存法。参照Goto& Suzuki(1989) [10]和吴延兵(2006)[11]的计算方法,以过去各个时期的研发支出现值与第t-1期的研发资本存量现值之和来表示即第t期的研发资本存量,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3)

其中,K是指研发资本存量,E代表研发支出,ρ为研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此外,,假定R&D资本存量K的平均增长率等于R&D支出E的平均增长率,研发资本存量的期初值为:,g为E的年均增长率(Coe,Helpman,1995 [12] ;吴延兵,2006 [11])。本文的基年定位1999年。在测算研发资本存量之前,研发资本支出已经按1990年不变价“研发价格指数”进行平减[①]。对于研发资本折旧率ρ,国内外众多文献在估算研发资本存量时都采用了15%(Hu,Jefferson,Qian,2005 [13];吴延兵,2006 [11];朱有为和徐康宁,2006 [8]),因此,本文也采用ρ=15%。

研发人员投入的数量、结构和素质,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反映研发人员投入的指标主要是研发人员(人)和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前者是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后者是按照参加人员实际参与研发活动的时间折合的研发活动工作当量。后者更能反映投入研发活动的人员情况。因此,本文选择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作为研发生产函数中的研发人员投入指标。

二、研发产出指标的选取

研发活动的产出指标主要有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衡量指标。其中,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是研发活动的中间产出,能反映出研发活动的直接效果,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衡量标准。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最终产出,相比专利指标,更能反映出产业研发活动产出在市场上的绩效情况。本研究根据医药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和研发现状,以及医药制造业有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对研发产出指标进行筛选。首先由于专利量的数据局限,且医药制造业的专利指标较小,有的甚至为零,这种情况下使用OLS估计是有偏的。其次,新产品销售收入受到营销等非生产环节的影响,同时受市场上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不能完全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和研发效率的变动。因此我们选用新产品产值作为研发产出指标,并以1999年为基年,按照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消除通胀等因素的影响。

三、非效率函数指标的选取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对于研发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到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小,而其中政府资金来源对于研发活动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药学论文,因此选择这两项指标进行非效率模型的研究,以深入研究政府资金对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另外,技术改造是我国医药制造业在当前发展水平下,普遍采用的技术创新方式,一定的技术改造能力将大大有利于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的提高。因此,技术改造经费是一项重要的研发活动效率考量指标,将其选入非效率模型,进一步研究其对研发效率的影响作用。同时,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的影响很大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因此,在非效率函数中,本文选择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企业规模以及市场结构等变量作为技术无效率的影响因素。

3 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Shazam软件及Frontier4.1软件,使用极大似然法估计经验模型可获得各项参数,具体结果见表1。其中,γ值为0.9406,非常接近1,且LR单边检验表明它符合混合卡方分布(mixed chi-squaredistribution),说明模型(1)中的误差项有着明显的复合结构。因此,采用SFA方法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测算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是有效的。具体分析如下:

(1)研发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研发活动规模效应分析。研发资本投入(RD) 和研发人员投入(RDP)弹性系数β1、β2的值分别为0.2681和0.4298。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新产品产值便会增加0.2681%;研发人员投入每增加1%,则新产品产值会增长0.4298%。可见,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的增长中,研发人员投入的贡献率高于研发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同时,研发投入的弹性系数仅为0.6979,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活动缺乏规模经济性。

表1 SFA模型各参数估计值

Table 1 The estimate of eachparameter on SFA model

待估参数

系数

标准差

T统计量

β0

6.6887***

0.3555

18.8171

β1

0.2681***

0.0554

4.8436

β2

0.4298***

0.0696

6.1736

δ0

31.3533***

8.2825

3.7855

δ1

-0.1045

0.1900

-0.5499

δ2

-0.4736***

0.1839

-2.5758

δ3

-2.7455***

0.8806

-3.1177

δ4

-1.1173***

0.4083

-2.7367

γ

0.9406***

0.0196

47.9738

LR test of the one-sided error 152.5320***

样本数:280 横截面数:28 年数:10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均值为0.5290,且每年的研发效率具有“三平稳两增长”的增长周期性。在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中,研发人员对新产品产出贡献大于研发资本。但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活动仍不具有规模经济性,平均研发效率水平偏低。从区域研发效率的比较分析可以知道,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市场竞争性有利于促进研发效率,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有助于提高新产品产值,而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对研发效率的作用不明显。

结合以上研究,要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挥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和资源比较优势,在我国形成几块产业链完善、优势互补和相互支撑的“医药产业群”。例如,“长三角都市圈医药产业群”——在上海形成新药研发中心和医药营销中心,江苏省着力发展化学制剂,而浙江进一步把化学原料药做大做强,在长三角都市圈内形成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和合理的医药产业布局模式。同时,发挥我国在中医药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在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以及云南、西藏等地建立中医药和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加大中药的研究、生产及向世界市场推销的力度。

第二,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产业集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研发能力。低集中度不利于研发投入活动的有效支撑,对研发效率存在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与合并,提高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可以通过产业集聚,促进技术交流,促成合作研发。

第三,培育合理的竞争性市场环境。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效率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市场竞争性有利于促进研发效率,这两个结论的结合意味着竞争性寡头主导的、大中小型企业共存的市场结构可能是有利于改善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的理想市场结构形态。

第四,完善政策与制度,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医药制造业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特点决定其受到政府政策和制度影响较大。因此,在产业政策层面,需大力引导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并落实扶持政策,让企业敢于投入研发,不断积累技术力量,提高研发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世贤.阀值效应:技术创新的低产业化分析——以中国医药技术产业化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5(4):45-52

[2]张伟.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科技信息,2008(21):600-601

[3]邹鲜红,黄健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系统工程,2009,12(27):67-72

[4]郑洁,杨昌辉,徐晟.基于SFA 的我国医药制造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2):58-62

[5]Battese,G.E.and T.J.Coelli.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 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325-32

[6]Griliches,Zvi.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1661-1707

[7]Prencipe.A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and A product’s Evolutionary Dynamics:A Case Study from the Aero-Engine industry.Research Policy,1997 (25):1261–1276

[8]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11):38-45

[9]周立群,邓路.企业所有权性质与研发效率—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高技术产业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9):1-4

[10]Goto,A.and Suzuki, K.R&D Capital,Rate ofReturn on R&D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of R&D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Indus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9,71(4):555-564

[11]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经济学(季刊),2006(4):1130-1156

[12]Coe and Helpman.InternationalR&D Spillover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