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7-12 17: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1

时值岁末,工作十分繁忙,水利部召开这次政务内网暨综合办公系统试运行总结会,体现了部党组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的高度重视。今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再过三天,我们就要迈入新的一年。我参加这次会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借这个机会来看望大家、感谢大家,向大家致以新年的问候;二是更多地了解水利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使水利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明年1月1日,水利部政务内网暨综合办公系统将正式运行,这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电子政务不但改变了公务员的日常办公方式,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而且还将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效能。刚才,顾浩同志通报了试运行的情况;刘宁同志宣读了对水利部政务内网暨综合办公系统应用与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扬的通报;规计司、海委、水利信息中心作了交流发言,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胡四一同志对推行电子政务,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行学习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讲得都很好,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行电子政务的重大意义

第一,推行电子政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深刻阐明了信息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推进信息化,政府要先行。推行电子政务,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是加快国家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贯彻这一要求,必须以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效能型政府为目标,以政府行政工作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改善工作质量、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有序、工作更加公正透明、办事更加高效便民。

第三,推行电子政务是加快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近年来,水利部党组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以水利的信息化带动水利的现代化。水利信息化是创新和提升水利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水利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推行电子政务,对提高防汛抗旱保障能力,水资源的调控配置能力、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水利的信息化,实现水利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充分肯定推行电子政务的显著成效

近几年,我部电子政务建设抓得紧、抓得实、抓得好,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基本建成了水利部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专网网站。水利部网站先后4次在政府网站评选中获奖。近两年来,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从无到有建成了政务内网,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完全物理隔离。目前,7大流域机构已经有5个流域机构与水利部实现了互联互通,另两个流域机构也在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水利部专网网站已经建成,为国务院和其他部门领导了解水利工作提供了新的窗口。

第二,电子政务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行政办公、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等重点领域得到了应用,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采用“统一开发、分别部署”的模式开发了综合办公系统。目前,部机关综合办公系统试运行工作已经结束,日常政务工作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电子化处理。海委、淮委、珠委、松辽委和太湖局的试运行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公文运转基本实现了无纸化。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进展顺利,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网上审批和纪检监察系统的开发应用也已启动。

第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用平台已在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部署完成,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软硬件环境。身份认证系统已在部机关和部分流域机构进行了部署,网络安全体系初步建成。部机关政务内网与流域机构政务内网的加密传输方案也已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组织的审查。

三、切实解决推行电子政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电子政务既是对传统办公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我部在推行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单位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有些司局和直属单位的领导对电子政务不够重视,没有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工作进展明显滞后。有的单位政务内网部署范围小,影响了与部机关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办公。有的单位尚未充分认识政务内网的重要性,将配置较高、性能较好的计算机都用在了外网,且用在外网的计算机多,用在内网的计算机少,致使内网机器无法做到人手一台。据统计,部机关司局和接入内网的在京直属单位共发放了673个密钥,目前只有474台内网机器在使用。

第二,综合办公系统的应用程度不一。部机关部分司局领导干部不带头使用。有的司局的领导干部根本没有用过,有的司局领导自己不使用内网办公,让司秘代劳。还有个别司局,司长带头使用,但处长不用,让借调交流工作的人员代劳。

第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开发应用水平偏低。电子政务还没有覆盖到水利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向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刚刚起步,电子政务在水利业务领域的整体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第四,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网络安全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有的单位尚未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保密制度、措施和责任不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非法入侵还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防范。目前,计算机病毒较为猖獗,交叉感染频繁,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计算机病毒防御体系,切实提高病毒防范能力,切实保障网络安全和计算机运行安全。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第五,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系统维护管理的任务重、要求高,目前信息系统维护管理的人员少、力量弱,维护管理的制度规范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流域机构的运行维护经费,还没有纳入正常的财政渠道。财经司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在*年解决。

四、着力做好推行电子政务的各项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各单位一把手要对本单位电子政务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要负全责,要把电子政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加大力度,狠抓落实。部机关全体公务员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工作。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决策,加强协调,深入研究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

第二,要高度重视和着力做好电子政务工作。要加大对电子政务工作的投入,重点保障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和资源整合的资金投入。各流域机构要尽快按照部里统一规划,加快政务内网建设,尽早与部机关政务内网互联互通;政务内网建成以后,要积极推行网上办公应用,并与部机关实现协同办公。关于内外网机器配备不合理的问题,各有关单位要立即进行整改,优先保证内网的使用。机器数量确实不够的,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每个公务员人手一台内网机器。包括那些老化的机器,该更新的要更新。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公用平台和综合办公系统。要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试运行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不断优化设计,完善功能,创新管理,使政务内网内容更加丰富,操作更加便捷,运转更加高效。要继续深入推进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政务内网互联互通的应用,尽快实现电子公文交换、远程办公。总之,一定要把政务内网和综合办公系统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维护好、更新好,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第四,要大力推动各项电子政务的应用。全体公务员要把综合办公系统作为基本的办公平台。领导干部要带头进行网上办公,并积极推动本单位网上办公。要将领导干部是否带头推行网上办公与干部年终考核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公开,规范信息管理,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用性和时效性,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要加快完善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等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司等业务司局任务量大面广,必须加快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水利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推动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五,要切实加强水利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软硬结合、科学管理的原则,把技术手段、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依靠技术、管理、人才、制度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系统和病毒防护系统,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要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网络。要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周密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和防范的能力。要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经费。部信息中心要继续发挥技术支撑保障作用,履行好网络安全维护职责,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2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效益的发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求,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水利工程项目包括河道(含溪流)的综合治理及清淤疏浚、砌坎护岸、清草保洁工程,山塘水库的新建、修建、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农村小水电建设工程,田间灌溉渠道、机埠(排涝站)、路渠配套的机耕路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第三条水利工程按规模和审批机关的不同分为二类:一类为需由县发改局批准立项的规模投资项目,另一类为由县水利水电局、财政局联合下达建设计划的面上补助项目。根据项目的不同,分别由县、镇(街道)、村(居)实施分级投资建设与管理。

第四条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分为项目前期、项目实施、项目验收三个阶段。

第二章项目前期管理

第五条项目前期管理工作包括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分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项目的立项申请及相应的审查、审批,以及年度建设计划的下达等环节。

第六条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行备选项目库制度。原则上列入水利工程建设计划的项目必须从备选项目库中选定。

对要求列入下年度建设计划的规模投资项目,项目法人应于当年的8月底前将项目基本情况及经审查后的项目建议书报送备选项目库;

对要求列入下年度建设计划的面上补助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于当年的10月底前将项目基本情况及《县面上水利补助项目申请表》报送备选项目库;

水利工程备选项目库由县水利水电局规划建设科负责管理。

第七条根据年度财政资金安排情况,由县水利水电局负责对各项目进行审核,对同意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项目,由县水利水电局、县财政局联合发文下达建设计划,或由县发改局列入年度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计划。

第八条根据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各项目法人和建设单位按不同的项目,参照有关规定或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负责进行项目的审报工作。

第九条各项目法人和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计划抓好项目实施,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确因客观原因对计划要求调整的,应履行相应的变更程序,由项目法人和建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报原计划的批准机关同意,确保变更过程公开透明。

第三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条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包括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含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施工、资金管理等环节。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根据项目的不同,由县水利水电局相关职能科室负责进行指导和管理。

第十一条强化勘察设计管理。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视工程规模大小根据有关规定严格履行水利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审批和施工图审查。按规定必须进行审查而未经审查的施工图不得用于招投标。

第十二条严肃招投标管理。所有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必须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限额以下项目招标采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的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并按照招投标工作的程序要求,认真履行招标文件和工程招标预算标底的审核。任何工程不得以任何理由规避招标,或以集体讨论代替招标,凡未经招投标的项目不得施工。

第十三条规范合同管理。要严格合同制管理,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所有合同应由初步设计批复中明确的项目法人或下达项目建设计划任务文件中明确的建设单位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或承包者个人)签订,合同内容与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等合同组成文件的内容相一致,明确权责。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合同内容和合同主体。

第十四条严格质量管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必须严格按批准的建设内容进行建设,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确应对工程建设内容和方案进行调整的,应编制工程变更联系单,并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对规模投资项目必须按规定实行工程监理制,并向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申报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或未经质量评定的,一律不得支付工程款。

对面上补助项目建设单位应建立质量管理组织,负责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并视工程规模实行工程监理。

第十五条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概预算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精确项目预算编制,确保项目投资可控,坚决杜绝虚报预算套取资金现象。

对规模投资项目,工程投资应严格控制在批准的概算以内,否则应按规定办理追加投资的审批手续。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原则上工程施工过程中变更引起的建安投资增加不得超过合同造价的10%。工程完工后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并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依据。

对面上补助项目,项目投资应严格控制在下达的计划以内,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应编制工程决算,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并以审核结论作为项目补助依据。

第四章项目验收管理

第十六条项目验收管理工作包括工程资料验收和工程实体验收两方面内容。

第十七条按照谁批准谁组织验收的原则,面上补助项目由县水利水电局、县财政局联合组织验收。规模投资项目由县发改局会同县水利水电局、县财政局按照部颁验收规程联合组织验收。

第十八条规模投资项目应严格执行《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的要求,做好工程各阶段的验收工作,确保水利建设工程验收规范化,保证工程验收质量。

第十九条申请验收的工程应具备以下条件:

1、工程已按批准设计或下达项目计划全部完成;

2、各专项验收、阶段性验收已经通过;

3、工程各类资料齐全,工程实体质量达到合格标准以上;

4、工程竣工决算已编制完成;

5、镇(街道)或工程管理单位已通过工程竣工自验收,并签署自验意见;

6、验收资料已准备就绪,竣工验收主要工作报告已提交;

第二十条工程具备验收条件时,项目法人或项目建设单位应在自验的基础上,整编好竣工资料,提出验收申请。

第二十一条工程验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检查工程项目是否按批准的设计(含变更)或下达的计划任务完成建设;

2、检查验收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3、检查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规模投资项目应核定工程施工质量等级;

4、审定工程造价及竣工决算;

5、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6、形成书面验收意见,参加验收的验收小组成员应当在验收意见上签字。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列入全国中央财政重点扶持的水利建设项目按中央、省和县有关规定执行。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3

胜利完成以后,农村广泛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末的1952年同解放时的1949年相比,农业生产增长了48.5%。广大农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和发挥这种积极性,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的需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小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水利部设置了小水电的专管机构。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全国水利会议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接着中央在公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中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全国水利会议就试办小水电提出了以下要求:各地要积极领导,贯彻民办公助的原则,重点试办,稳步前进;在试办中要注意就地取材,成本核算,摸索经验,培养干部,为今后普遍发展创造条件;发电为照明和生产服务都很重要,应根据条件和群众需要,统盘考虑,有计划地进行;要选择自然条件适合,互助合作基础好,群众居住比较集中,有自筹资金能力的地方建站;100千瓦以下的由省审批,100千瓦以上的报部审批;电站一般不宜采取地方国营形式,应以农业社为核心,带动互助组、单干农民,实行群众性经营管理,其性质是集体所有制。

根据以上精神,为能做到就地取材,就地制造,花钱少,收效快,节约钢材(这在当时十分必要),利于试点、推广,于是发掘并继承、发扬我国早在30年代就运用木质水泵提水,以及木质动轮、齿轮带动发电机发电的经验,同时学习苏联早期建设农村电气化的作法,积极推广木质水轮机,通过间接传动带动发电机发电。1956年在四川崇庆、福建永春、山西洪洞举办了三处小水电训练,学习有关政策和水工、水机、电气技术,水机以木质水轮机的选型、制作、运行、维修为主要内容,为全国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小水电的力量。从此,我国小水电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发展起来。从部到各有关省区,除举办培训班外,还通过编制定型设计、出版发行技术书籍、交流经验,等等,积极推动农村小水电的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小水电站由重点试办到面上发展,不少省区根据全国水利会议要求,结合本省区的情况,提出了兴办小水电的方针、政策。如四川省提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加强领导,先小型,先生产,然后逐步扩大”的方针和“费省效宏”、“社办社管”、“社办公助”的原则。总结四川、山东、河南等省的经验,全国提出了“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并根据这些省和其它省区的经验又提出了“先动力后电力”的“两步走”原则,即条件具备时直接建成水电站,条件不具备,先建水动力站,等资金有了积累,器材可以解决时,再发展为水电站。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由于小型水力、水电站规模不大,土建工程不复杂,设备、安装简单,操作、维修方便,投资少,工期短,收效快,适应性强,极受群众欢迎。不包括水动力站在内,到1957年底,全国建成农村小水电562处、2.02万千瓦。它们主要分布在四川、山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河北、湖南等很多个省区,在贵州布依族、侗族、苗族,广西壮族,青海回族、藏族,新疆维吾尔族,内蒙蒙古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建起了几座到十几座农村小水电站。到1960年底,全国有1100个县建成小水电8975处、25.15万千瓦。

二、建设情况和效果

50年代建成的农村小水电站,容量都很小。据1959年统计,全国小水电平均容量为26.9千瓦,其中30千瓦以下的占65%,30~50千瓦的占20%,50千瓦以上的占15%。据各地调查,多数是利用灌溉渠道上的跌水修建的,有一部分修建在中、小河道上,利用壅水建筑物或水库取得水头来发电。电站利用的水头,大部分在6米以下,有一部分在20~30米之间,电站内的设备都较简单,水轮机大多是木制旋浆式,也有一部分是木制两击式和铁质法兰西斯式。电站送电距离大多在2.5公里以内,约有一半的电站采用了高压(6000伏)送电,其中采用“两线一地”制送电的有30%左右。

当年小水电的造价都很低,一般电站每千瓦造价为800元左右,一公里高压线路造价在1000-2000元之间,只要经营管理得好,都有盈余。浙江省瑞安县仙岩水电站,水轮机出力50马力,发电机容量35千瓦,有15马力抽水机、碾米机、榨油机各一台,总投资3.5万元,抽水、加工、照明收入扣除折旧、工资、费用等成本,年纯收入1.15万元。纯收入加上折旧,3年内即收回投资。福建省永春县蓬壶水电站除供照明用电外,还直接用水轮机驱动加工机具,加工农产品24种,农民称它是“万能工厂”,仅1957年加工收入一项即达19318元,扣除加工成本,盈利12000余元。贵州省惠水县姚家哨骨干小水电站1957年5月建成后,供给了县城和附近几个农业社的照明、加工用电,并建成5座电力抽水站,使5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四川省遂宁县嘉禾桥水电站,1956年7月动工,10月建成发电,安装木质旋浆式水轮机1台150马力,带动立式发电机1台75千瓦,全部投资3万元,每千瓦投资仅400元。与解放前建成的石溪浩水电站(160千瓦)并网运行,供县城用电,每月发电35000千瓦时,年发电40万千瓦时,年利润3万元余元,不到一年即收回投资。嘉禾桥水电站是现在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前身,运行了3年,当龙风水电站建成后,为减少上游分水消耗,做到经济合理用水,乃停产封存。四川省郫县唐元乡红锦水电站装机48千瓦,自1959年建成投产后,一直运行到80年代初期,发电、加工20余年,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浙江省金华县1958年开始办电,1960年同志曾亲临他们修建的第一座小水电站进行视察;1958年刘少奇同志陪同缅典总理吴努参观了四川省郫县犀浦乡吴家碾12千瓦的采用异步发电机发电的小水电站;同年同志视察了四川省郫县犀浦乡游家碾10千瓦小水电站,详细询问了打米和发电的情况后说:“这样的小水电好,可以多办些”。50年代的小水电的发展,不仅解决了附近城镇、乡村的照明用电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社的农副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提供的经验

自1955年提出积极试办农村小水电,经过3年多的实践,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它更好更快地发展,当年主管部曾明确地提出了以下符合当时实际,至今仍有意义的要求:

(一)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办电

电站的修建和管理,都应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只有充分运用群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才能把电站修好、管好。同时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办电,也是在农村进行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教育。

(二)建站“两步走”

我国中小河流的水能是最廉价的动力,充分利用水力,大力兴修农村水电站、水力站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根据四川、福建、吉林等省的经验,他们在条件具备、器材可以供应的情况下,兴修了许多水电站;在机电设备供应有困难,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采取建站“两步走”的方法,先建水力站,以水轮机直接驱动加工机具加工生产,待资金有了积累,器材可以解决时,再添置发电设备,扩建为水电站。这个办法很好,非常结合当时的实际。

(三)加强技术指导

修建水电站对广大农民来说,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也并不神秘。要依靠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要依靠铁匠、木匠、瓦匠和农民。为了保证电站的质量,要抓好培训技术力量、加强技术指导的工作。天津、吉林、四川、福建等地采取以工地作课堂、以工程作教材、以师代徒的经验,云南、贵州等地采取与有关部门协作举办训练班的经验都很好,当时各地都学习他们的做法。

(四)勤俭办站

要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勤俭办站”的建设方针,克服设计和施工中的铺张浪费现象。今后小型电站设备要走系列化的道路,为降低造价创造有利条件。

(五)电站规划

农村水电站蓬勃发展,群众积极性很高,建设速度很快,有些电站还没有做好设计,群众就动起工来;有些电站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这是大好形势下出现的值得注意的问题。农村水电站的规划工作已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的发展规划,作好中小河流流域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和农村水电站规划,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六)电站的经营管理

电站的经营管理工作必须跟上去,这样才能修好一处,管好一处,使电站充分发挥效能,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电站在经营管理上应以生产为主,结合照明,开展多种经营,使物(设备)尽其用。根据电站条件,制定必要的操作规程、管理章则,广泛向群众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等,以保证电站长期安全运转。

虽然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左”的影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过快,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总的讲来,50年代农村小水电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充分依靠群众的精神,破除了“电”的神秘观念,说明农民可以办电管电,走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路,打破“等、靠、要”,就可逐步增加农村用电,特别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向农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有很大的政治意义;通过以后的调整、改造,还表明了小和大、数量和质量都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小的产生,就没有大的发展,没有量的形成就没有质的提高,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解放农村劳动力是五六十年代举办小水电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一个时期是很谨慎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业发展纲要》的实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1955年到1957年,农业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农村的情况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仅农忙时劳动力不足成为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农闲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副业生产。事实证明,剔除超前改变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等“左”的影响,在我国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紧接着进行技术改造,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努力提供口粮、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以使我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国小水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从一开始起就把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收到了良好成效。

积极开发动力资源,将它们运用到生产劳动中去,让机械动力和电力逐步替代人力和畜力,是实行农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在国家采取的固定作业以水动力、电力为主,移动作业以机械动力为主,先易后难,先“固定”后“移动”等战略措施的带动下,我国农村水力、水电站发展很快。以四川为例,1957~1965年,水力站(含水轮泵站)以超过水电站0.5~1倍的总出力数而与水电站同时发展着,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农副业的进一步发展中。

二、在解放农村劳动力上取得的成效

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季节性强,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采取提高复种指数,实行精耕细作,解决水、土、肥问题等比较复杂的措施,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据60年代初、中期调查:中原和华北地区,把一熟改两熟,一年最忙的时间集中在60天左右(割麦到种秋20天,秋收到种麦40天)。这个时候,又收又种,还要灌溉,加上牲口缺乏,人力十分打紧。电力下乡,替代人力和畜力,起到了促进农业增产的关键作用。

辽东、山东半岛一些地方,利用电力开发水源,使旱地变水田,一季改两季,增施肥料,改进栽培方法等,使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副业也有一定的门路,但要想进一步发展农副业,必须使投入的劳动量成倍增加才行。这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的情况下是难以办到的。但是,一些地方兴办了农村水力、水电站后,使农副业进一步发展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

1957年,浙江省鄞县大白皎村小水电建成后,使原来只有七八天抗旱能力的260亩水稻田实行了电力灌溉,种了连作稻60亩,双季稻200亩,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提高一倍以上。

50年代的福建省永春县不少村冬闲地很多,原因是种了小麦、大麦,无法加工,当地农民说:“种了收不回,收了也吃不得。”自从发展了农村水力、水电站后,有机械动力和电力代替人力进行副业加工,当地农民除扩种大、小麦外,还扩种了红薯等块茎作物,促进了农副业发展。

四川省郫县到1962年底建成农村水力、水电站等83座,2357千瓦,每乡均有一两座十几到几十千瓦的水力、水电站,针对自身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的平原地区的特点,开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施农家肥为中心的粉碎、加工、脱粒、运输等农业技术改造,配合其它措施,弥补了当年“共产风”、“浮夸风”、“高征购”等影响所造成的损失,使1965年的粮食总产量和毛猪总头数恢复到了1957年水平。四川省岳池县酉溪乡叶苗滩村有田720亩,评级劳动力440个,以往因为田高水低,每年仅车水就要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花1.88万个劳动日,60年代初期县上举办的骨干小水电送电到村后,修建了4座电力提灌站和1只流动电力灌溉船,只需正副机手共10人劳动7天,就将全部稻田灌满,还捎带浇灌本村和它村6000多亩旱地,促进了粮食增产。

广东省广宁县到1969年底,建成小水电245座,装机3800多千瓦,有了电,使排灌能力显著提高,部分低洼水田解除了洪涝威胁,部分高岗梯田得到了及时灌溉,同时推广了脱粒、碾米、饲料粉碎、锯板、破篾等机械1200多台,大大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改变了过去“管了山林,误了田工”的现象。

吉林省长白县1958年开始办电,到70年代初期即实现了村村通电,97%的农户点上了电灯,改变了“夜点明子满脸黑,人推磨杆满头汗”的状况,全县脱谷、粮食加工、高地灌溉、饲料粉碎、打场、铡草基本上都以电为动力,解放出大批劳动力投入到其它的生产项目中去,促进了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据50年代调查统计,建设农村小水电站,平均每千瓦需投入劳动日200个,建成投产后,每千瓦一年可替代劳动日1500个,1~2月内即可抵偿劳动力投入。据多年统计数据和科学测算,1千瓦电力可替代劳动力5个,1千瓦时电量可替代劳动日0.5个。

小水电的蓬勃发展,不断扩大用电面,不仅节约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使农民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和钻研科学技术。

三、提出的新课题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人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所具有的能量是那样的巨大,而生存的空间又是如此狭小,过多的劳动力拥挤在面积狭小的耕地上,是农村穷困和国家穷困的根源之一。不将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产业结构无法改善,分工分业无法深入,整个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更无法实现。

过去的经验和改革的实践都表明,要实行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在物质技术措施上,解决电力是关键问题。80年代末期,全国由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供电的乡村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用电设备,已达五六千万千瓦,累计使近3000万农民从农业中转移或部分转移出来,推动了农村由单一经济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多种经济转化。90年代初期,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村流通渠道,提出了新要求,更需要通过改革和举办电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当时,加快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发展,既是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劳知密集结合型产业以及创汇农业提供能源条件;又是为广大农民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不离土不离乡”、(发展深层农业)、“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等多种方式,实现本世纪末的小康战略目标和进一步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现代化转移,提供可能条件;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为实现劳动对资金的有效替代作出应有贡献。据当时测算,创造1万元产值,劳动与资金的配置情况是:乡镇企业1.22个劳动岗位,配置4100元固定资产;国有企业为0.49个劳动岗位,配置7460元固定资产。即乡镇企业每创造1万元产值,等于0.73(=1.22-0.49)个劳动力替代了3360(=7460-4100)元固定资产。其意义是重大的。

小水电的发展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剩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广阔天地。

小水电发展的历史回顾(三)

--“五县百社”电气化

李其道

一、“五县百社”电气化的提出

1958年,全国召开了农村水电会议,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农村水电,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用电需要。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的问题,倡议有条件的省先抓五个县和一百个社的初步电气化建设。会议总结了1955年以来发展农村水电的经验,提出了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方针:“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水电为主,动力与生产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勤俭办站,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精神”;并对加强领导、依靠群众办电,建站“两步走”,加强技术指导,搞好勤俭办站,搞好规划,搞好核算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要求。

为了使农村水电和电气化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更好地与器材供应、水利建设相配合,促进农村技术改造和农业发展,会后编写和印发了农村初步电气化规划编制提要。提出了实现农村初步电气化户均拥有电力的标准:100~150瓦;同时对编制规划的目的要求,应贯彻的方针政策,电能在农村的应用,规划的范围、年限及水平,编制规划的步骤和方法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在建设“五县百社”电气化的倡议下,小水电得到迅速发展

在全国农村水电会议关于建设“五县百社”电气化的倡议下,全国各地对列宁有关电气化的论述,如“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在农村中推广建立小型电站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应该坦白地说,这方面往往有些分散,但分散有一些分散的好处。这些小型电站在农村中形成了新的现代化工业的中心。这些中心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究竟向农民说明,俄国不会停留在手工劳动上,不会永远使用简陋的木犁,而会向另一个时代迈进”等等,进行了广泛宣传,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个群众办电和建设农村电气化的高潮,农村小水电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到1959年底,小水电站即由1957年的562处、2.02万千瓦,发展到5586处、15.03万千瓦,容量为1957年7.5倍。不仅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丘陵地区办电,黄河以北及沿海平原地区也积极利用分散水力资源办电。

1958年底到1959年初,吉林、浙江、河南、湖北、青海、辽宁、山东、贵州等省相继规划在一年内实现“五县百社”初步电气化,3~5年实现全省县镇农村初步电气化。

1958年初四川省召开农村水电工作会议,邀请了11个省派代表参加,提出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尽可能与水利灌溉相结合,基本上做到一个乡或几个乡建立一个小型水电站,总装机争取达到10万千瓦左右,1958年力争投产1万千瓦。1959年,为促进尽快实现“五县百社”初步电气化,又一次召开了全省会议,将原计划10年(1959~1967年)完成的任务,要求提前在3~5年内完成。

1958年底,安徽省40天建成水电站35处;河北省天津专区静海县5天内建成一座平原低水头水电站。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以上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里既有群众自觉要求、积极性高和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讲求科学精神,因而取得成功的一面,如四川遂宁县人民在建设初步农村电气化中,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土洋并举,利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一座上千千瓦的取名为龙凤的骨干水电站(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10月投产1台、1360千瓦,终期规模5台、6580千瓦);但更有受“左”的影响很大,脱离实际,盲目蛮干,因而挫伤了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面。当年苏联农村电气化专家巴利科夫和凯凯杨就曾强调指出,电站容量再小也要经过设计、批准等手续,要保证质量,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建设和管理电站要有高级的工程师、中级的技术员和初级的技工,除发展小水电外,还应发展一些较大的水电站。

总结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1958年全国农村水电会议精神和提出的方针、倡议及规划要求等,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而收到了成效;但由于以后在实践中所受到的“左”的冲击很大,未按或不可能按原要求行事,造成了不少有违原宗旨的损失。以四川为例,1958年实际完成小水电装机1.1万千瓦,超过了原1万千瓦的计划力争数,经过1961~1963年三年的调整、巩固,到1965年底小水电装机达到12万千瓦,提前两年超额实现了原12年规划要求。说明原计划、规划是基本建立在较为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而1959年的要求显然是在“左”的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当年没有“左”的影响,肯定以后情况会更好。

(一)五十年代始发阶段(1949-1959年)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党和政府就重视小水电的发展。1953年设置了小水电的专管机构。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时期,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的需要,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全国水利会议对各地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的要求;接着中共中央颁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为了促进小水电的发展,1956年在四川崇庆、福建永春、山西洪洞举办了三处全国小水电训练班,为各有关省、区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小水电的力量。此后在山东、四川、河南等多次召开全国性会议,提出了“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和“先动力后电力”的“两步走”原则。1985年全国农村水电会议,提出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的方针是:“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水电为主,动力与电力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勤俭办站,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精神”;同时倡议有条件的省先抓5个县和100个社的农村初步电气化建设,而后以点带面,不断发展。“一五”期末全国建成的农村小水电站有500多处、2万千瓦;到1959年底,全国建成小水电近6000处,容量达到15万千瓦。

这期间国家电网向农村供电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郊区。因此,这一阶段即是小水电建设的始发阶段,也是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始发阶段。其特点是以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活照明用电为主,群众称小水电为“夜明珠”。电站的容量一般偏小,设备较简单,多为群众投资举办,国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适当的投资补助,即民办公助;一些容量稍大的电站,则多由地方投资修建。

(二)六十年代巩固发展阶段(1960-1969年)

1960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中央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解决粮食的稳产高产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提出重点建设32个商品粮棉基地,而水旱灾害仍是大多数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兴建电力排灌站,解决农业用电,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棉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1963年中央批准在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国家电网向农村供电开始由大城市郊区扩大到商品粮棉油基地,并在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整个农电发展的方针:“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以排灌用电为中心,以电网供电为主力,电网和农村小型电站(主要是小型水电站)并举”。

进入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小水电和农村供用电的发展,受到“”“左”的影响。增长速度过快。短短的三年,小水电装机由1957年的2万千瓦,增长到1958年的8万千瓦,1959年的15万千瓦,1960年的25万千瓦。因此,1961年起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及时进行调整、改造,十分必要。这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巩固群众办电的成果,提高小水电的作用。

我国幅员广大,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可资利用,通过调整、巩固,必须继续发展小水电向农村供电。小水电继续执行“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并坚持“以增产粮食为中心,满足排灌用电,多方面为农业服务”的方向,积极、稳步发展。1963-1966年,有的省如四川,还提出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除发展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外,还在粮、棉基地重点兴建了一批单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地方骨干小水电,最大单机容量达1万千瓦,投资实行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和社队投劳的“三三制”,并报经财政部同意开始实行“以电养电”政策。这时的小水电,不仅用于照明、加工,而且用于排灌和县社工业。同时进一步强调抓好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为此,全国制订了《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1966年开始了“”,虽然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政治经济形势稍稳定,因而农村用电和小水电仍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主管机构受到冲击,农电建设投资计划被取消,有关政策如“以电养电”等被中断,特别是物资供应紧张和企业的生产秩序与规章制度遭打乱与破坏,严重影响了小水电的健康发展。发展无规划,建设无计划,工程质量差,设备不配套,人身设备事故多,小水电效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所在都有。

经过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小水电装机由1960年的25年万千瓦调整为1961年21.5万千瓦,恢复为1963年25.5万千瓦;1966年达到38万千瓦,1969年为73万千瓦。1960-1969年十年新增58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5万多千瓦。这一期间为巩固发展阶段。

(三)七十年代新发展阶段(1970-1979年)

1969年,由国务院主持,水利电力部在福建永春召开了全国山区小水电现场会议。会议针对山区水力资源丰富,未被充分利用;山区旱涝保收农田比重很小,长期苦旱和受山洪威胁,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山区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基础薄弱,地方工业没有形成体系;山区普遍缺电,即使在大电网覆盖下的山区农村也没有解决供电问题;山区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等等,提出了加深对积极兴修山区农田水利和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电重大意义的认识。会议针对“”以来出现的物资供应紧张等问题,总结推广永春县自力更生兴建小水电的经验,提出了小水电建设要充分依靠群众,发扬“大寨精神”,实行“小型为主,社办为主,设备地方自行制造为主”的方针,坚持为农田排灌、农机修造、农副产品加工、县社“五小”工业和广大农村生活照明用电服务的方向。此后,随着整个电力工业和小水电的发展和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制定了有关政策措施。如:管理范畴上规定当前“小水电系指单机6000千瓦及以下,总容量12000千瓦及以下的水电站和相应的输变电工程”。规划上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治水办电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上发动县、社、队各级办电(或地、县、社、队四级办电),执行“谁建、谁管、归谁所有”(后改为“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政策。资金上执行主要依靠社队集体经济和地方自筹,国家给以适当补助的政策;单机500千瓦以下的电站主要由社队举办,国家从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费中划出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平均每千瓦150元(后升为200元),相当于投资的20%;单机500千瓦以上电站主要由地、县举办,由省(区)审批,列入水利或地方电力基建计划,资金也主要依靠地方自筹,国家一般补助投资的40-60%。设备上采取各省(区)自产留用,国家补助紧缺原材料的办法。建设上要求“发展有规划,建设列计划,施工要设计,竣工要验收”。管理上要求“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充分发挥效益”。大小电网关系上要求大电网本着支援农业的精神,积极支持小电站联网,小电站并网后所有权不变,电网以保本不赚的原则确定小电站上网电价,制止“大电网一到,小电站砍掉(或收走)”的倾向。此外,广东、湖南等省还比照过去四川的作法,制定了“以电养电”政策。四川于1976年又恢复并扩大执行“以电养电”政策,同时对管理体制作了明确规定,即“凡隶属关系属地、县及以下各级举办的电站,以及相应的输变电工程,统一由省水电厅领导和管理;凡结合灌溉、防洪等水利工程或主要为灌溉服务兴办的电站,由水利部门投资建设并管理”,等等。

以上政策措施的制订,调动了地方、群众办电管电的积极性,小水电新增容量由七十年代前期平均每年40万千瓦,增加到七十年代后期平均每年80多万千瓦,其中粉碎“”后的1977年、1978年,分别为70万千瓦、95万千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达到106万千瓦。七十年代的小水电及与其配套形成的地方小电网,不仅供农村、县社工业用电,有的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减轻了大电网的供电压力,改善了电力工业布局。永春会议推动了小水电的新发展。到1979年底,全国已建成小水电8万余处,装机638万千瓦。

(四)八十年代至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丰富的中小水电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文件指出:“农村电气化是八亿农民的大事,应当在那些水力资源较好的地方,提倡以地方和群众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发展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同时,决定建设第一批1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正式开始实施到1990年底,“七五”期间全国有109个县通过验收达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标准。在总结第一批109个试点县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八五”期间进行第二批2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国务院国发[1991]17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在水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水电,是实现农村电气化的重要途径。”到“八五”期末实际达标验收209个县。在第一、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并以国办通[1996]2号文件提出“九五”期间继续由水利部商地方政府进行第三批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通过开发水能资源,发展中小水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这第一批100个、第二批200个,第三批300个共6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统称为“农村水电123扶贫工程”,由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发展中小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一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水力资源,使其为四化建设服务;二可通过地方、群众自办电源电网,普及农村用电,减轻城市缺电,缓解城市和农村争电的矛盾;三可调动各级各方面办电积极性,减轻国家建设资金负担;四可充分发挥老、少、山、边、穷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水电开发为龙头,治水办电相结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这不是一个同大城市郊区比较用电水平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向另一个时代迈进的伟大创举”,其意义十分深远。

在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推动下,大电网供电地区也开始了电气化县建设。1994年,国家计委、经贸委、电力工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电气化工作会议,依据《九十年代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精神,正式提出到2000年全国要建成1000个电气化县,其中600个在中小水电供电地区,400个在大电网供电地区。大电网供电地区按照原能源部制定的农村电气化标准,通过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从1994年起经过7年时间到2000年建成400个农村电气化县,由电力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这个阶段,小水电的范畴已由单站容量从五十年代的500千瓦、六十年代的3000千瓦、七十年代的1.2万千瓦、八十年代的2.5万千瓦,上升到九十年代的5万千瓦。现在,地方电力已由小水电为主体发展为以中小水电为主体了。

70年代中后期,为了发挥四川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地方电力的发展,以适应地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及随着地方电力和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地方电站电网与国家电网联网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支持联网并协调好联网双方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课题。四川省政府连续下发了(76)24号、(76)31号、(77)71号、(78)82号、(79)156号、(80)178号等6个文件。这些文件分别对发展地方电力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建设资金筹集、经营管理方式、大小电网联网等问题,作了一系列明确规定。需要突出强调的是除恢复并扩大执行“以电养电”政策外,明确提出: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坚持“谁办、谁有、谁用”,各级举办的电站电网,各级都不准上收,过去改变了所有制的,一律按照隶属关系尽快划转回来,同时明确了水利(水电)部门地方电力管理体制。

为了总结推广当时四川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980年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全国小水电现场会议。1982年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82)水电农电字21号),转发全国参照执行。部、省联合文件明确指出:电力建设“必须坚持大中小并举和国家办电与地方办电相结合的方针”;地方电力“要贯彻‘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以电养电’的政策”,要坚持“主要面向农村和县镇,为农业、地方工业和城乡人民生活用电服务,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对地方电力的规划发展以及与国家电网联网的并(联)网形式、运行方式、产权和管理权限,调度管理、电量交换、有无功平衡、电价和电费结算等问题,作了政策规定。

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国发[1991]17号、国办通[1996]2号文件,对全国各地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系列促进中小水电、农村电气化发展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总结、深化和完善。以国务院三个文件为代表,国家规定的重要方针政策主要有:

--坚持“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的政策;

--建立水利(水电)部门“建、管统一”、中小水电(地方电力)公司“发、供、统一”的管理体制;

--地方水、火电企业和转供电企业普遍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

--大小电网联网保持产权不变,主要实行电力电量交换,大电网对小电网实行支持政策。

--在统一规划下,省、地、县可以建设容量大于2.5万千瓦的中型水电站和电压等级高于35千伏的输变电工程,实行“谁建、谁管、谁受益”的政策;

--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县与县之间联网,并与大电网联结,联结后与大电网是送电与受电的关系;

--“国家电网不要上收和变相上收地方建设管理的农村水电电网及其供电区”;

--建设资金以地方自筹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资金可用于地方电站电网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资助;

--地方电力价格由地方以市场取向自定。

--将地方电网的电力建设基金,连同“以电养电”的资金和历年用于中小水电建设的专项资金等,用来建立地方电力发展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对地方电网的电力建设基金,免征各项税收和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地方水电企业执行“6%增值税率”政策。

--发展农村水电、小水电、中小水电、地方电力建设农村电气化,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

(一)加强地方电力管理

50年代在农村电站经营管理上,四川提出以生产为主,结合照明,开展多种经营,使物(设备)尽其用,发挥效能,增加收入;根据电站规模,制定相应的管理章则和操作规程,广泛向群众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等,以保障安全供用电。60年代制定了《四川省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从管理体制、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代用电管理、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劳动管理和培训工作到政治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70年代四川以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为重点,带动发、供电安全管理,促进贯彻方针政策、完善体制和加强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工作,解决了地方电力的行业归口管理问题,并初步建立了从省到区、乡的农电管理体系;通过贯彻1969年福建永春全国山区小水电现场会议提出的“小型为主,社办为主,设备地方自行制为主”的方针和开展农村低压电网整顿改造,除按部、省部署建立了水轮发电机组定点系列生产体系外,开始对水电系统的修造企业进行了布点,并初步沟通了物资维修渠道;通过制定《低压电力技术规程》、修订《地方电力生产统计报表》和开展全省性的地电设备大普查,既推动了基层和企业的工作,又建立了省、地、县三级地方电站电网基础资料档案和统计报表制度。

“”结束后,四川按照国家对企业进行恢复性整顿的要求,督促、帮助基层和企业尽快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生产秩序,推动生产。他们面向基层,抓到基层,依靠企业,抓好企业,开展了“学大庆、赶黔江、赶土坎,创建大庆式地方电力企业”的活动。1978年制定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试行条例》、《四川省社队电管理试行条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更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外部环境,争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自觉地严格按照国家对工业企业的要求,加强地方电力管理工作。1979年提出了《地电企业改革经济管理试点意见》,1980年提出了《扩大地方电力企业自试点的实施意见》。1983~1985年各地普遍开展了地电企业的全面整顿。1985~1986年,完成了全省性的地电企业“工业普查”工作。自1986年起,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工作。1986~1988年,经省水电厅批准,省标准计量局先后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系统水电站、火(热)电厂、变电站、送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台区、计量室、调度室等8个《标准化管理条例》。1989年,经省加强企业领导小组批准,省标准计量局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火电厂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991年,提出了《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考核试行细则》。

198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供用电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82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并网管理暂行办法》。1987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9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1990年,四川省水电厅会同财政厅、体改委提出了《关于完善地方电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意见》。1991年,四川省水电厅会同劳动厅、财政厅提出了《关于国营地方电力企业职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同时,在1985年发起筹建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1986年正式成立,通过协会争取更多地取得纵横向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工作联系及指导,以协助行政有效地开展行业管理。

通过“扩权”、“整顿”、“普查”、“升级”和行业管理,各地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由生产型管理向开拓经营型管理转变,增强了以电养电、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主供电的能力。

企业上等升级是“七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点,四川坚持企业升级自愿自觉,十分注意与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内部配套改革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反复强调升级工作的目的在于:增强管理意识,强化管理基础工作,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改善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努力使电力供应由限制型走向适应型、进而走向满足型,更好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服务。因而收效比较显著。在强化基础工作中,他们以标准化管理为龙头,带动计量、定额、规程制度、信息档案、基础教育、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并促进整个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目前,各地比较普遍地以发电为基础,以调度为核心,以供用电为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安全、效益、服务”三目标管理。努力消除丰枯峰谷矛盾,保障和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

(二)坚持技术进步

50年代,为了保障农村电站的修建质量,四川编写了《农村电站修建技术》等书籍和有关定型设计。为了节约导线,早在1956年四川就在梓潼县宏仁乡水电站开展了高压(6000伏)两线一地制送电试点。1958年进行了小容量异步发电机研制,当年刘少奇同志曾陪同缅甸总理吴努力参观了采用异步发电机成功发电的郫县犀浦乡游家碾小水电站。60年代,进行了灯泡式贯流式机组的试制;开展了自制水泥电杆、自制陶瓷横担、35千伏两线一地制输电、16千伏载波通讯的试验推广,并进行了高压单相一线一地制送电试验。运用新技术成果,改善和发展了县电网,新建了地区电网。70年代,进行了中小型同步发电机可控硅励磁、60~100千伏高压直流发生器(直流高压试验设备)、高压单三相变换器、大容量单相电动机的研制和推广应用,走在了全国地电行业的前头。

改革开放以来,更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经过试点,微机运用逐步推广,由点到面,由单项到多项,由用于调度生产逐步扩大到用于辅助统计、财会、人劳、供用电、文秘等多项管理。微机多功能测试仪的定型研制,经过鉴定已投入批量生产,开始用于生产运行中频率、电压自动记录;较大容量的异步发电新技术已通过鉴定;35千伏变电站小型化新技术通过鉴定开始推广;具有8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35千伏无人值班模式变电站已进入县电网。在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上,一些地方从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入手逐步过渡到现代化管理手段--微机的运用;个别地方做到了“五化”(思想、组织、方法、手段、人才现代化)并用,建立了“两制”(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中心的企业领导制度,以三规、十制为中心的企业业务管理制度)、“四全”(全面计划、全面技术质量、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一个网络”(信息网络)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由局部管理现代化逐步走向整体管理现代化。

四川1995年成立的农电试验室已发展为地方电力试验研究所和机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除承担对电站、变电站的调整试验、预防性试验,以及对仪器、仪表、设备的检定和校、修外,已承担对起全省地方电力系统进行技术监督、服务的重要责任。通过国家对“质检机构”和“计量标准”的“双认证”,试研所已成为四川地电系统的量值传递中心,对电力工程和电气设备交接及维修质量的监督检验,以及对电力变压器产品质量的检验,已具有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法律效力。

安全生产是电业生产的头等大事。四川地电行业,从生活上到县都明确了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安全第一责任人,从省到县、从企业本部到班组,都建立了安全管理机构和专(兼)职人员,已基本形成了两个三级安全网。持证安监员达1322名,近万名企业职工通过了“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标准”的考核。1985~1991年列入项目安排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达1.45亿元(其中省、地用于技改的“以电养电”资金为2500万元),共改造变电站94座、34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1054公里,10千伏线路1365公里,并改建、扩建、新建火电厂7处、水电站25处、调度室44个、计量室17个。结合标准化建设、负荷管理、季节低谷电能利用和降损节能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地电系统安全经济发供用电水平,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可靠性和利用率,改善了电能质量,改善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三)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继1956年在崇庆、灌县(现都江堰市)举办了全国和四川农村水电训练班后,1958年在郫县举办了第二期全省农村水电训练班,同时委托成都水电校代培农村水电技术力量。1963~1965年连续举办了四期农村电站经营管理训练班,培养了地、县科、股、站长和业务干部。70年代中后期,为了推广运用新技术,连续举办了三期可控硅励磁训练班,为重点地电企业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开始举办企业管理训练班。在此基础上,接受水利部的委托,自1980年开始,既为四川又为兄弟省(区)连续举办了四期全国小水电企业训练班,培训了从事小水电管理的省、地、县和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共700余人。紧接着自1985年下半年至1988年上半年止,继续接受部的委托,举办了五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经理、厂(站)长国家统考培训班,同时另外举办了三期四川统考班,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参加全国统考的经理、厂(站)长、科(股)长、后备干部600余人,全部都取得了合格证。通过抓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抓头头、头头抓,带动了整个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现已转入岗位职务全员培训。

80年代中后期以来,省上主要抓编写教材和考核提纲、岗位职务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审批发证等工作,同时举办师资班、研讨班和专业性强或需由省上牵头考核发证的培训班;面上的工作主要靠地、县水电部门和企业自己去抓。此外省上还抓了全省地电系统的大专送培工作,接受委培的院校有华北水电学校、四川工业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校、成都师专、四川大学等,为基层和企业做了实事好事。

截止1991年,四川已颁发了全省《地方电力企业岗位规范》、《地方电力企业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地方电力企业技师技术标准》等规范、标准;编写和组织编写了《中小型水电站值班人员培训讲义》、《地方电力工业企业管理讲稿》、《电力工业技术讲稿》、《电力工业安全、调度、生产专题》、《中小水电站水工运行》、《中小水电技术问答》、《小水电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小水电站运行》、《地方电力工业会计》、《管理基础工作与技术经济指标》和有关的《教学大纲》、《习题案例题集》以及配套书籍等计25种共1000余万字,同时编辑和编订了《农电工作学习文件资料》、《政策文件选编》、《生产技术规程汇编》、《供用电文件选编》、《地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抓管理、上等级文件选编》等计10种共300余万字。这些都为地、县主管部门开展相应培训和企业开展全员培训以及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职工掌握有关政策规定和自学,提供了文件、教材、书籍、方法和目标,为个行业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在开展职工培训教育中,四川注意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他们加强了从主管部门至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布置和要求各地在当地党政领导下,结合行业实际,认真开展“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的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建设本企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并共创行业精神,把地方电业职工队伍逐步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贫困山区和广大县乡人民服务的过得硬的一支队伍。

成都地方电力培训研究中心,在部、省、厅和各地的支持下,由地方电力局负责筹建,现已落成。为进一步搞好地电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政策研究和开拓经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重视协会学会工作和舆论宣传

经中央批准,1969年3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成立。中国水利电力企业管理协会、四川省企业管理协会均于1982年成立。在中国水电企协和省企协的指导、帮助下,在各地水电主管部门和地电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经过水电厅党组研究、批准,1986年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挂靠在地方电力局,以协助水电主管部门对地方电力实行有效的行业管理。协会成立以来,在厅的直接领导下,得到了行政的“重视、关心、支持、依靠”,实现了“服务、研究、交流、提高”的要求。地电企协设立了办公室,成立了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火电专业委员会和公益事业基金管理委员会,发行了《企业管理资料与信息》、《地方火电通讯》两个内部刊物,行政与协会、学会合办了《地方电力管理》杂志。1987年以来,协会、学会在协助行政开展体制研讨,调查研究,电气化建设,创先进、优秀企业、出版发行,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助手、参谋作用,起到了行政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协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如职工疗休等,其作用和意义远超过公益活动本身,增强了整个行业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对稳定职工队伍,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影响很大。

行政、协会、学会合办的《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其前身是《地方电力简报》和《技术通讯》,从1977年3月24日创刊至今已整整15年历史。从1981年起,在全国地方电力行业内部发行,至今已有10年。总计已发行292期。办刊以来,坚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为农村电气化服务的方向,坚持遵循客观规律、突出行业特色,在地电建设和管理方面所起的指导工作、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探索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大。得到部、省领导的行业内外、省内外不少同志的关怀和好评。杨振怀部长说:“四川的《地方电力管理》办得很好,编辑有水平,我每期都看,许多情况我都是从上面得到的。”马麟副省长说:“水利部领导对四川办的《地方电力管理》杂志评价很高,对中小水电和农村电气化工作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希望继续办发这个刊物,推动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一、1973年原水电部总结广东省的经验,在(73)水电生字第53号文件上第一次提出:“为了保护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巩固办电成果,今后小电站建设应实行‘谁建、谁管、归谁所有’的政策”。同时提出:“小电站建设比较多的地区,在不影响农村用电,同时又能支援国家电网的原则下,小电站可与国家电网并网。双方签订电价、调度等有关协议。为保证农业用电,国家电网电源紧张时,应允许小电站独立运行。”

二、1974年广西陆川全国小水电工作座谈会《纪要》提道:“小水电要坚持‘谁建、谁管、归谁所有’的原则。社队自办电站由社队管理。联成地方小水电网后,要统一调度,但不能任意改变所有权。”同时提道:“农村水电应以本地自发自用为主,为了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提高供电可靠性,在有利于农村用电和巩固发展农村电站的前提下,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管理双方要订立协议,大电网应本着支援农业的精神,积极扶持小电站。联网的电站,要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联网后,国家电网对小电站的电价以保本不赚为原则。坚决制止‘大电网一到,小电站吞掉’的错误倾向。”

三、1975年原水电部(75)水电生字第27号文中明确提出:“中央、省、地管理的电网,要积极扶持县、社、队办电,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在电网供电区和电网邻近地方的小水电,在符合经济、安全运行的条件下,在自发自用的基础上联入电网,实行余缺调剂。小水电联网后,所有权不变。电网要帮助联网运行后的小水电加强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小水电在电网统一调度下,保证安全发电,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电网以保本不赚的原则来确定小水电送给电网的电价。即以电网平均销售电价减去电网供电成本(包括线损)和税金,作为收购小水电的电价。”

四、1976年原水电部副部长杜星垣同志在广东全国中小水电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中提道:“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就能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快好省地进行电力建设,改变电力工业的布局,满足广大农村用电的需要”。“中小水电站的建设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全面安排。治水办电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组成部分,各级水利电力部门,不管是水、电分开还是同一单位,都要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当好党委的参谋。”

五、197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小电站,要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谁办谁有谁用”。

六、1978年分部前,原水电部在湖北召开全国小水电工作会议,形成的《全国小水电工作会议纪要》开始提出:“认真施行政策,坚持‘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小水电建设有着群众性强、地方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必须认真执行党的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办电的积极性。那种认为‘支持社队,国家吃亏的思想是不对的’。俗话说,‘民富国强’。我们不怕集体富,只怕集体不富。社队富了,粮多,收入多,积累多,才能更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三大差别。”

七、1979年分部后,水利部副部长李伯宁同志在全国小水电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坚持‘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是经过反复证明了的多快好省发展小水电的道路。”“在解决农村能源上,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大办小水电,还是办电靠国家,用电靠电网,会上交流的经验给我们作了回答。”

八、1980年召开全国小水电成都现场会议前夕,国家农业委员会《农委简报(增刊第十四期)》在《目前小水电的建设情况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的“内容提要”上,开始将“四谁”原则,提为“四谁”政策。提道:“应继续执行对小水电‘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的政策,在体制上实行‘建设和管理统一,发电和供用电统一’的原则,以调动地方小水电的积极性。”成都现场会上以及此后,都改提为“四谁”政策。浙江等省还提出“四谁”政策、“两统一”原则。

九、1981年合部前,水利部和电力部有个《联网纪要》,其中将“四谁”政策改提为“四谁”方针。

十、1982年同志到四川省渡口市、凉山州考察时说,四川的江河多,水力资源这么丰富,是发展小水电站的一大优势。农村有了大量的小水电站,就可以用来煮饭、照明、取暖、看电视、放电影,活跃文化生活,还可以用来发展副业,搞农产品加工,办社队企业等。有了电,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大量劳动力。让农民实行自建、自管、自用。这样,拥有小水电站的一些社队,在洪水季节可以得到大量廉价的电力供应,在这期间,许多农户也可以做到“厨房电气化”了。

十一、1982年8月18日《人民日报》在《解决我国农村用电的重要途径》的报导中指出:“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实行‘自建、自管、自用’的政策,地方和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很高。”“近年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关政策,调动地方办小水电的积极性。有些地区根据丰枯季节的电量供应情况,确定不同的电价,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用电,促进农、副业生产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国家电网,与小水电并网后,根据保本不赚的原则,把利益留给小水电,这有利于提高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和电能质量。”

十二、1983年3月14日同志就加快小水电的开发,为实现我国农村电气化而努力答新华社记者问时,就开发小水电的方针是什么,答道:

发展小水电要认真贯彻“自建、自管、自用”的三自方针。

“自建”是指农村小水电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靠地方、社队自筹、农民集资和劳务投资来解决。国家用长期低息贷款和其它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助和扶持。小水电的利润不要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而是全部用于发展小水电,实行“以电养电”。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4

(1)施工期间遭遇特大洪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受水文气象的影响很大,若遭遇特大洪灾(超标准洪水),围堰被冲毁,基坑过水,将导致周转材料、机具等被冲失,供电线路、施工便桥、抽排水系统等在洪水期间被冲毁。由此洪水过后恢复生产,将新增人员设备二次进场、围堰重建、基坑初期排水、临时施工道路及施工便桥恢复、淤泥清理、原周转材料残骸清理、供电及供水系统恢复等费用。遭遇特大洪灾还将直接导致工期延长,从而间接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

(2)其他原因

由前3个主要原因导致的设计变更、工期延长、融资成本的增加;初设阶段的地质勘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异常的地质情况,将导致工程量增加、设计变更,从而导致投资增加;业主单位或施工企业的管理不善,将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工期延长、融资成本的增加。

2调整概算编制方法的提出

目前,江西省尚没有水利水电工程调整概算编制方法的文件规定,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借鉴他人的经验,有以下两种方法:

2.1复核式调整概算

复核式调整概算依据的文件主要有:

(1)国家能源局于2011年3月16日制定了国能新能[2011]92号《水利水电工程概算调整管理办法(试行)》。其中:第三条投资完成额超过原批准设计概算80%及以上的,可向国家能源局申请调整概算。

(2)根据国能新能[2011]92号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可再生能源定额站(2011年11月)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调整概算编制规定》。其中:第二章第六条:以核准概算为基础,根据设计变更汇总专题报告、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调整专项报告(含补偿投资概算调整)等复核调整设计概算相应项目及工程量,按核准概算价格水平编制工程静态投资,并在分年度静态投资基础上,依据工程建设期国家政策调整、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编制工程建设期价差和贷款利息。第五章第十八条:建筑及安装工程投资按核准概算和设计变更汇总专题报告确定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以及复核后的工程单价(或单位造价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工程项目及工程量以核准概算为基础,依据设计变更汇总专题报告进行相应工程项目和工程量复核、调整。”“基础价格原则上应与核准概算相一致。若因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调整,导致基础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如料场变化引起砂石料单价变化等),应根据工程实施情况按核准概算价格水平调整相应基础价格。”“工程单价原则上应与核准概算一致。若因施工方案或施工工艺调整,导致工程单价发生较大变化时,应按核准概算的编制原则、方法、价格水平和定额标准等,重新编制工程单价。”“设备原价原则上应与核准概算一致。对于新增设备或原设备规格、型号发生变化的,按核准概算价格水平复核调整。”复核式调整概算不分已完、未完,是在原核准概算的基础上,根据施工后的工程实际情况复核工程量、工程项目、工程单价、根据原核准概算编制原则和依据重新编制一份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工程概算。

2.2报账式调整概算

报账式调整概算依据的文件主要有:山西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2011年3月编制的《山西省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调整概算编制规定(试行)》。其中:第五条符合第四条原因之一,同时完成工程量达到70%以上时,项目法人可向原初步设计审查部门提出调整概算要求,并申述调概理由。第八条(二)明确调整概算的时间分界点,一般以调整概算的上一个月末为时间分界点。在此时间分界点之前发生的项目及投资为已完工程及投资,在此时间点之后发生的项目及投资为未完工程及投资。第八条(三)调整概算投资按已招标和未开工工程进行划分。已招标工程按已完和未完工程分别计列,已完工程分已支付和未支付工程。已支付工程按支付合同计列;未支付工程按监理签字确认量和合同单价计列;未完工程按未完工程图纸工程量和合同单价计列。未开工工程按技施设计阶段图纸工程量和调整概算编制期预算单价计列。第八条(八)建设管理费在初步设计概算中根据规定计列,除建设期延长或费用标准发生变化外,原则上不予增补。第八条(九)基本预备费以确定的时间分界点之后的未完工程投资为基数计算,费率按3%计。我们在2006年编制“居龙滩水电站工程调整概算”时就是采用报账式调整概算,即:

①已完工程按监理签字确认量和合同单价计列,未完工程按未完工程图纸工程量和合同单价计列;

②独立费用原则上不予增补;

③基本预备费以确定的时间分界点之后的未完工程投资为基数计算,费率按3%计。结果显示,居龙滩水电站工程调整概算的总投资比最终审计后的竣工决算仅高出1%,此调整改算已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

2.3两种调整概算编制方法对比及分析

上述两种调整概算由于编制原则和方法不同,编制结果差别较大。“复核式调整概算”投资比“报账式调整概算”投资高。

(1)复核式调整概算。优点:编制方法相对简单,较“报账式调整概算”更接近“概算”的编制宗旨及思路;回避了部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及管理问题,不容易造成再次超概。缺点:由此编制的投资往往会远高于工程最终的实际投资,这不利于主管部门对工程投资的控制,不利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上网电价;无法对项目竣工决算编制和审计工作提供充分依据,从而造成后期投资管理的盲目性,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

(2)报账式调整概算。优点:能充分反映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准确计算出各种情况(导致“超概”的原因)所引起工程投资的增加;某种程度接近项目竣工决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以就此核定出准确的上网电价,为后期的工程管理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及为审计工作提供充分依据。缺点:编制人员在计算、统计、收集各种支撑性资料上工作量很大;对调整概算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的鉴定难度也比较大;调整概算项目与原概算项目对应性较差,对比分析难度较大;此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工程管理较完善,业主单位管理水平高,基本上没有什么纠纷,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商务问题;否则将很容易引起再次“超概”。

3对制定调整概算编制办法的建议

由于目前江西省内还没有相关调整概算编制办法的文件规定,不同编制单位编制出来的调整概算往往千差万别,给审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省内主管部门根据本省水利水电工程实施情况,尽快出台调整概算编制办法,以便调整概算在编制原则、编制方法上达到统一。规范调整概算编制行为,明确概算调整范围、调整时间、调整原则和方法,对江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和投资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于已完成工程量达到80%以上时,并且项目的各种实际情况已经清晰明了,建议采用报账式调整概算。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水电工程 商务管理 水平 提升

一、施工进度管理

(一)设计进度管理

一是在合同设计上,采用分段里程碑管控(如提送初步设计、完成水电工程设计审议、取得施工执照、通过图例审查、提送详细设计等方面的管控)。二是要求统包商编制预估设计图例目录,并根据这一图例建立送审管理表,予以管控。三是每周召开设计协调会议,除例行追踪议题外,并及时解决障碍问题,另外还需要“边设计边审查”每周审查统包商图例内容,以缩短全部设计完成后再审查的时程。

(二)行政进度管理

一是详细调查本工程所需办理建管行政事项、流程、送审文件及办理规定,并建立送审管理表。二是由于工程行政审查时程并非由统包商所掌握,因此应督促统包商尽早办理。三是审查过程中,要求统包商与水电工程单位持续沟通,消除异见,以及增进公文核定速度。

(三)施工进度管理

一是管控施工文件送审。对于施工计划、品质计划、型录、样品、大样图按照规划进度表建立送审管控表,要求统包商依预定进度执行。二是每日确实纪录人、机、料动员及作业情形,除分析是否有异常情形要求统包商改善外,当要求统包商提出赶工计划时,便可根据纪录分析而得的工率检视统包商所提赶工计划的可行性。三是以总体进度、执行率、要径进度等三项进度管控进度;除以金额换算成进度百分比外,也需要以时程图要径作业天数检视进度超前或落后。

二、品质管理

(一)设计品质管理

一是设计品管理度建立。统包工程图例文件的审查制度建立,可借助合同规定及统包商“设计工作执行计划书”的检讨提送逐项落实。二是定期召开设计工作协调会议,针对审查意见与统包商面对面沟通,对于重大设计议题借此寻求共识,以充分协调。三是落实工程师签证制度,使专业的工程师能真正参与设计作业,避免统包商为节省成本而提出不符合同需求或法令规定的替代方案。四是设计作业异常诊断,实务上可依据作业停滞、送审时程延误、图面缺失百分比、法令检讨不全、图例品质参差不齐等作为设计作业异常的判断。借此即时了解统包商设计作业是否遭遇障碍,进而进行督促及协助的辅导作为。五是会审制度。当统包商的送审次数超过规定,即应考量召开会审会议,由水电单位列席会同专案管理、统包商及其设计单位,针对送审项目的争议点依据合同相关规定进行研讨,以厘清争执点达成共识,落实设计符合合同规定的原则。六是设计审查依据及方法。水电工程设计审查应依据相关法令、需求计划、设计准则、纲要规范,以及统包商投标时的设计方案(优于合同需求的方案须纳入设计审查,以维护业主合同上的权利)。除调派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各专业工程师(工程师)进行审查外,另应建立系统性的审查机制,以设计成果查核表作为设计审查的工具,以掌握设计审查要求的完整性。

(二)施工品质管理

一是三级品管理度的建立。根据水电单位“施工查核”、专案管理顾问负责“品质管理”、监造单位负责“品质保证”及承包商负责“品质管理”,以建立完善的品质管理系统。在执行二级品保时,应以第一线管理人员为基础落实执行,辅以品保人员稽核,将执行结果回馈至计划主持人及专案经理,以进行品质决策。二是施工文件审查。依据设计图例及施工规范,在分项施工前完成审查统包商所提施工计划、品质计划、材料样品、型录、大样图。三是材料与设备抽验。水电单位为落实三级品管,统包商执行100%的自主检验;监造单位对各材料抽验频率不低于统包商抽验频率的15%;专案管理对各材料抽验频率不低于统包商自主检查频率的5%。为简化管理,有正字标记或数量低于规定下限的材料设备,统包商也需要具备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免验。四是施工抽查。水电单位应依据合同的规定在分项工程施工前,详细审查统包商各分项计划的各施工作业流程,标示出各阶段的检验控制点及查验重点并制作相关的检查表格,送管理机构核定后据以督导监造作业。

三、成本控制与沟通协调

(一)成本控制

一是发包机制。水电单位在编列整体预算后,应建议发包部门适当统包发包预算,采用最有利标价格纳入评比,经市场竞价机制后,评选出最有利发包部门的统包团队及方案,这也可带来总造价降低。二是变更设计。除水电工程设计审议变更设计方案及发包部门需求变更外,其他由统包商提出材料的置换、空间及隔间的变更等在详细设计核定前均属统包商自行调整范围。在详细设计核定后,则应按照变更设计办理。三是估验计价。为应对主管机关办理估验及审计制度,估验计价需有所检核依据,因此,水电工程应以详细设计及详细表完成核定、订定补充协议后,才能够按照施工进度进行估验计价。

(二)沟通协调

工程管理中心是沟通及文件管理中心,掌控水电工程所有资讯及资料,并以“例行事项会上谈,紧急事情立刻办”的原则进行团队间的沟通协调。以下为水电工程例会沟通及即时沟通机制:一是例行会议沟通机制,包括咨询顾问会议(定期/不定期/阶段重要会议)、设计审查会议、施工协调会议、验收及接管会议;二是即时沟通机制,包括紧急事项处理、建立联系窗口、周边工程协调能力、专业咨询能力、专案管理信息系统。

四、结语

总体而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是以施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管理模式,从结算、变更工程、调价和索赔四个方面争取扩大工程收人,从进度管理、品质管理、成本控制、沟通协调四个方面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成本,最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影响工程项目效益的因素众多,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使工程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宫凌杰.江垭大坝承包工程的结算与索赔[J].东北水利水电,2003(11).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6

根据《中共临沧市**区委关于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关于做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安排,区委派出16个专题调研组重点围绕人的富裕度、人的居住质量和人的创业环境等3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调研。水电产业调研组根据相关的通知要求,及时制定了调研方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三种形式进行调研,并于7月8日至13日由水电产业调研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左金祥同志带队,先后到临江电站、大柏树电站、遮奈电站、梅子箐电站、官山电站、细嘎电站,蚂蚁堆乡、邦东乡、马台乡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调研报告如下:

一、**区基本情况

**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民委员会,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住有汉、傣、彝、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36万人。全区国土面积265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8.4%。境内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8条,分为两大水系,即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澜沧江水系径流面积为1186.98平方公里,怒江水系径流面积为1465.02平方公里。南汀河流域是恕江水系最长支流,也是全区最大河流,发源于博尚镇,至羊头岩出区外,全长70.9公里,区内流域面积1191.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64m3/s水能储量为9.16万千瓦。

截止20xx年底全区已建成大小水利工程3546件,其中蓄水工程42件(中型水库1件、小一型水库6件、小二型水库21件、坝塘14件),总蓄水量5013万立方米;引水工程3372件(流量0.3m3/s以上的42件,0.3m3/s以下的3330件);人畜饮水工程98件;闸坝及其它水利工程34件。

二、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历年来,**区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在60-70年代就建成近40多座农村小型水电站(装机多为30-200千瓦),对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不适应改革和发展需求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对全区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调整和规划。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已建成蓄水工程42件,总蓄水量5013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件(博尚水库);小一型水库6件(小道河水库、马鹿坑水库、柳树河水库、锅底塘水库、中山水库、铁厂河水库、);小二型水库21件(茨通林水库、团山水库、大坡头水库、大子良水库、丫口田水库、跃进水库、界牌水库、横山水库、道河水库、豹子洞水库、滑石板水库、石板桥水库、大沙地水库、新蓄水库、大浪坝水库、小板桥水库、小龙塘水库、幕布水库、蛤蟆塘水库、羊厩房水库、白花箐水库);坝塘14件(松树林坝塘、阮家田坝塘、前哨坝塘、大村坝塘、吃水箐坝塘、小水槽坝塘、户远坝塘、小水塘坝塘、小塘房坝塘、田心坝塘、三叉箐坝塘、干龙塘坝塘、山头坝塘、幕布小中山坝塘)。

全区已开发利用的水能为29550千瓦,建成电站10座,其中:怒江水系建博尚坝后电站,装机为2×250千瓦;细嘎电站,装机为1×500千瓦;南汀河三级电站,装机为3×1000千瓦;南汀河四级电站,装机为1×1000+1×20xx千瓦;大柏树电站,装机为2×3200千瓦。澜沧江水系建有梅子箐一级电站,装机为1×500千瓦;梅子箐二级电站,装机为1×1250千瓦;梅子箐三级电站,装机为2×6500千瓦;官山一级站:装机为2×500千瓦,官山二级站,装机为1×400千瓦(糖厂内部使用)。建成漫临线110千伏、220千伏输电线路及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为6万千伏安、9万千伏安,建成35千伏变电站8座;正在博尚镇曼来山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将大幅度提高临沧电网的输送能力,为吸纳日益发展的地方小水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水电站3个,总装机2260千瓦。其中:遮奈电站,装机9600千瓦;临江一级电站,装机5000千瓦;临江二级电站,装机8000千瓦。

(二)发展规划

布局:**区的水能资源开发重点区域为怒江流域的博尚、忙畔、凤翔、蚂蚁堆水力资源聚集区,辖区内横穿国道214线,交通便利,与城市中心相距较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和电源结构,集中资金开发城市周边及公路沿线具有区位优势的水能资源,实行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化的开发利用。

目标:**区水资源丰富,根据水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情况,规划建设(改扩建)蓄水工程6件,增加1352.1万立方米。其中:马台大沙坝水库,蓄水60.4万立方米;平村白沙田水库,蓄水100.7万立方米;忙畔鸭子塘水库,蓄水1070万立方米;马台乔地坡水库,蓄水8万立方米;风翔兰花箐水库,蓄水7万立方米;改扩小龙 潭水库,蓄水达114万立方米,目前蓄水8万立方米。规划开发建水电站10个,装机总量45200千瓦。其中:怒江水系可建小高桥电站,装机2500千瓦;昔铺河电站,装机20xx千瓦;铁索桥电站(西河电站),装机4000千瓦。澜沧江水系可建官山三级电站,装机1×1000千瓦;大付寨电站,装机3200千瓦;马台一级电站,装机3200千瓦;马台二级电站,装机7500千瓦;马台三级电站,装机12800千瓦;马台琅琊电站,装机5000千瓦;那招帮公电站,装机4000千瓦。

(三)水电产业运作机制

根据**区水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针对当前小水电开发缓慢和利用率偏低问题,在充分考虑用电单位和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按照“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结合统筹规划小水电开发速度,提高利用效率,创造并发挥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水电产业开发主要有以下程序:

1.项目建设单位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与区政府签订开发协议,正式协议签订前要征求水利部门的意见,正式协议签订后将原件报发改、水利等部门备案。

(1)2.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可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不再另行编制规划。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应另行编制规划。

(2)2.5万千瓦及以上水电站依据《临沧市各流域水能规划》进行修订编制报市水利部门提出意见后,再报市政府批准。

(3)国际界河、市、区(县)界河的开发协议不论装机大小,由市水利局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政府审批,核准实施的流域水能规划报省发改委、水利厅备案。

2.核准权限

装机规模在2.5万千瓦及以上电站由市发改委转报省发改委核准。装机规模在2.5万千瓦以下的电站建设由市发改委核准。

3、报建程序和所需报送材料。项目申报单位在向项目核准机关报送申请报告时,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报送以下文件:

(1)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审查意见。

(2)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意见。

(3)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的预审意见。

(4)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林地征占预审意见。

(5)电站设施的相关安全意见。

(6)电网部门有关上网的意见。

4.项目核准。项目核准机关根据《云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水利、环保、国土、林业、安监、电网等部门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依据专家组审查意见,对电站建设项目给予核准。项目核准文件有效期二年,项目核准后建设业主发生变更,必须经当地政府同意并报项目核准机关备案;装机规模发生变更、梯级电站合并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报项目核准机关进行变更核准。

5.初步设计报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区水利局转报市水利局组织评审,根据专家组审查意见予以批准。初步设计发生变更建设单位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查批准。

6.工程招标。符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令第3号)的规定项目,必须进行招标。招标由项目业主组织,招标前应将招标备案表、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评标办法等报水利局备案,招标后将招标结果报水利局。

7.质量监督。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实行强制性监督管理。由临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市级核准的水电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必须到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监督手续,签订工程质量监督书,并缴纳质量监督费。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8.开工许可。电站建设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提交:项目核准文件、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工程质量监督书、项目建设单位资质、工程监理资质、设计方法代表资质等相关手续。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查许可后方可开工建设。

9.工程验收。水电站工程验收实行分类验收制度。截流前验收、重要隐蔽工程及基础处理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验收由项目法人负责,市(区)发改、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工程蓄水验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机组启动验收由项目法人与接入电网的经营管理单位共同组织,市(区)发改、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安全设施验收由安监部门负责;电站主体工程完工,各单项验收完成,可投入试运行;竣工验收在试运行满一年后,由项目业主提出申请,项目核准单位组织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取水许可证,电站才能正式投入运营。

10.电网建设、电价

(1)电网建设根据负荷需求、电源点发展情况适时建设,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市发改部门核准,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国家或省发改部门核准。电网主干线由供电部门负责建设和维护管理,各电站上网的线路由电站开发单位与供电部门协商解决。

(2)电站的上网由电站业主与供电部门协商并签定上网协议,上网电价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11.建后管理。区经济、水利、安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协调服务、安全监管工作。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区水电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开发程度较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困难和条件制约,难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市场格局单一。**区没有独立的地方小水电电网,国家电力部门垄断经营。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小水电和电网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全区小水电发展的“瓶颈”。当前,小水电上网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上网电价不统一,不同水电企业,上网电价不同,如玉带河公司的梅子箐三级电站,直接上网供电局,年平均上网价0.195元/度;官山电站原直接上网供电局,后因某些原因,上网给玉带河公司,玉带河公司再上网给润达公司,最后由润达公司上网给供电局,这其中就造成了官山电站上网电价被压低(年平均上网价0.15元/度)。二是电费不能按时结算,电站上网的转接,使企业重复纳税。如官山一级电站上网电费已两年没有回收,区内部分村寨电费也有两年没上交。

(二)手续多而繁杂。小水电开发项目需开发商到省、市、区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开发手续,水电开发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水电开发投资缺乏协调管理、跟踪服务,投资者办理手续较难,委托中介机构编制的报告较多,加大了开发项目投资成本。如土地、林地、环保等手续需到省级或市级部门办理。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水电开发既有盲目性,又有滞后性。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水电开发处于高潮时期,争先恐后的建设开发,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诸如各项手续、上网问题、现有网络的输送能力等。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滞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平台。

(四)产业自身的限制。小水电产业发展建设成本高,电站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此外,小水电因季节因素导致水资源丰枯矛盾对电力输出影响大。

(五)补偿问题处理难度大。小水电站建设只有妥善处理好涉及到的土地、林地、移民安置等相关问题,才能保证小水电站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土地征用、经济林木占用补偿、移民安置处理难度较大。

(六)缺乏机制的管理权。**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水电开发投资渠道单一,国家先后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站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站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区级政府对电站的生产、运行、上网、营销没有实质的控制权,对电力行业的运作管理机制作用不大。如供电部门实施的“无电工程”,在线路改造中,只改照明电,不改动力电,若要改动力电每户农户要交1000元的改造费,线路改造后,收费由电力部门负责,债务由乡、村负责。

(七)安全生产监管难度大。水电产业开发的相关手续由省、市、区的相关部门审批,开发地的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在开发水电过程中没有实质的管理权限,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按照安全生产工作属地管理原则,当地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中矛盾多、意见大,难以管理。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小水电站研究开发,做好项目规划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水电产业发展环境,对可开发的水电资源走市场化运作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夺标。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联动机制,理顺小水电站管理体制,保障安全生产、地质灾害、生态环保等方面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三)针对小水电站自身的弱点,加强小水电站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建设水电项目要明确相关部门人员专人负责业务办理;涉及征占用农民土地问题,采取农民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进行解决。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7

第二条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机管局)是代表政府管理机关办公用房的职能部门。其任务是授权负责制订机关办公用房建造、改造计划,组织实施建造、改造方案,接收其他属于国有资产的房产,分配、调整办公用房及其日常管理,接受群众举报,处理违规行为。

第三条分配范围为市级(含越城区)机关的党群部门、人大、政协机关及市政府部分办事机构(详见附表)

第四条机关办公用房的分配与调整,由机管局提出方案,经市分管领导同意。分配或调整到办公用房的单位,原办公用房除同意保留外,其余办公用房必须缴给机管局。

第五条新设机构是否安排办公用房,须经市分管领导同意。临时性机构的办公用房,原则上有归口单位或牵头部门自行调剂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由机管局视情安排和解决。

第六条分配、调整、借用办公用房的办理,均由所需单位提出书面报告,填写《市级机关办公用房分配、借用申请表》,经研究同意后,由机管局通知办理有关手续。

第七条办公用房只能用于办公,各单位不能擅自改变用途出借、出租,若有违反,立即收回并取消该单位办公用房分配、调整范围。

第八条部门之间不得自行调整办公用房,擅自调整的,机管局有权收回所调整的办公用房。

第九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除直接为机关服务的单位外,均不列入机关安排范围。由于历史原因,已占用机关办公用房的单位,要签订协议限期搬出,确暂无法搬出的,需与机管局签订租用合同,改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

第十条为便于管理,每幢办公楼均需指定或推荐一家牵头单位,负责该幢办公楼的日常管理。同楼办公的其它单位必须服从牵头单位的管理。

第十一条胜利西路163号机关大院、静宁巷58号机关大院的办公用房及设施设备的维修由机管局负责,其它办公用房及设施设备的维修,共用部位由各使用单位共同承担,室内部份由使用单位自行负责。

第十二条办公用房水、电费的负担:胜利西路163号机关大院、静宁巷58号机关大院行政编制的单位由市财政统一拔款到机管局,机管局统一支付,其它单位所用水、电费均自行负责,水、电表确无法分开的,水、电费用按单位人数分摊。

第十三条办公用房的维修必须报机管局审查同意后实施。维修单位不得借维修之机,改变房屋结构,拆装水、电表及改变水、电表上的计量。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8

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加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维护供用水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及利用水利工程供水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用水户),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水利工程供水,是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向用水户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以及其他用水。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管理工作,并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具体负责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核定、调整工作,协调处理供水价格争议,监督本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

第五条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管理,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定价、统筹兼顾的原则,实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供水价格的核定

第六条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应当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状况,按照成本补偿、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

第七条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中的利润,应当根据不同的供水用途,按合理的利润率确定。

引黄灌溉及补源,其供水成本包括黄河河务部门收取的水费。

第八条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应当按照不同的供水用途分别核定:

(一)农业用水价格按照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定,并应当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二)工业消耗水用水价格按照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税金加合理的利润核定;工业贯流水、循环水用水价格,按照不高于当地工业消耗水价格的35%核定。

(三)自来水厂用水(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自来水厂提供原水)价格,按照低于工业消耗水价格的原则核定。

(四)水力发电用水,结合其他用水的,其价格按照电站售电价格的12%或者电网平均售电价格的8%核定;不结合其他用水的,其价格按照结合其他用水的水力发电用水价格的2至3倍确定。

第九条水利工程供水实行计量水价或者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办法。计量水价和基本水价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管理权限核定。

第十条利用水利工程补水灌塘、灌库或回补地下水的,视其用途,参照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从低核定用水价格。

第三章供水价格的制定及调整

第十一条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县级以上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区分不同情况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大型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由省价格主管部门商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中型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省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其他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县(市)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跨行政区域供水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二条对民办民营的水利工程以及实行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经营的水利工程供水,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价格水平由供用水双方在指导价范围内协商确定。

其他水利工程供水实行政府定价。

第十三条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应当根据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及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并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供水水源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水利工程,其供水价格可以实行季节定价或者季节浮动价格。

第十五条水利工程供水实行按计划供水,用水户应当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提出用水计划申请,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报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平衡后按核定的计划供水。

对超计划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对按照用水计划节约用水的,应当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章水费计收

第十六条水利工程水费采用货币计价、货币结算的办法。但农业用水也可以采用实物计价、货币结算的办法。

第十七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供应农业用水,应当在水利工程出口设置量水设施;供应工业和生活用水,应当在水利工程与用水户引水工程的分界点设置量水设施;未设置量水设施的,按水文测量规范测算水量。

第十八条水利工程供水应当按照实际供水量计收水费。但农业用水也可以实行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相结合的办法,基本水费按照核定基本水量计收,计量水费按照实际供水量计收。水力发电用水,按照发电量计收水费。

第十九条农业用水的计量水费按次计收,基本水费按年计收;其他用水水费按月计收。

第二十条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直接收取或者委托其他单位代收。

第二十一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水价政策和本办法,按规定的水价计收水费,不得擅自变更水价。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核定的供水计划供水,除不可抗力的因素外,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能按计划供水而给用水户造成损失的,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二条用水户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足额交付水费,逾期不交的,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经催交无效,在发出停水书面通知10日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有权限制供水直至停止供水,由此造成的损失由用水户承担。

第五章水费的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依法管理使用水费。

第二十四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水费收入中提取折旧费,专项用于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

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所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和折旧费适当调剂,统筹用于所属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具体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承担防洪、除涝、排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社会公益性任务的水利工程,用于社会公益性的成本费用,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解决。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水电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

1.引言

目前,我国水电工程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旺盛时期,与水电工程相关的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规章制度也日趋完善。但水电工程具有涉及学科多、专业性强、工程庞杂、建设周期长等方面的特点,各个环节的计价方法不尽相同,对整个工程的造价管理造成不利影响。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把整个工程的投资总额控制在限定预算之内,并在满足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时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前情况下,项目的决策与设计阶段对水电工程造价的影响已经减弱,工程建设单位关注的焦点已经转到对水电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和管理上来。

2.水电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职责

建设单位要纠正施工人员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控制工程造价不仅是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所有建设人员都有关联。建设单位不仅要纠正施工人员的错误认识,还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要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合同管理为手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体制。要对各部门的造价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办法、造价管理考核目标等规章文件,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真正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2.2加强对招标工作的管理

首先要建立招标文件会审制度,加强对工程前期的造价管理。招标文件不仅是投标人规划投标文件的基础,还是施工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电工程建设涉及学科多,因而在工程实施前期要确定分标方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别招标。同时,还要加强对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要使用合同范本以便于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要缺项、漏项。在招标文件初稿编制完成后,做成电子版格式,然后召集设计单位、监察部门、相关专家、学者,对招标文件进行严格审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施工单位接单比较困难,存在僧多粥少的状况,一些施工单位为了接收水电建设工程,采取降价措施,这就为工程的建设质量埋下隐患。因而,建立健全会审制度,保障了招标活动的公平和公正,减少了合同双方的纠纷,能够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1]其次,要合理确定标底,择优选取合同承包人。在当前阶段设立标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要求比较高、施工技术复杂的大、中型水电工程中,如果没有标底往往会造成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现象,给工程的造价控制带来困难。

2.3正确处理工程成本、质量、工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阶段,处理好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工期之间的关系,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总的来说,水电建设工程的最合理目标是工程成本最低、质量最好、建设时间最短,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最合理的目标一般不会实现。工程成本、质量、工期,这三者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方面发生变化,另两个方面也会发生变化。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三者之间应以控制工程造价为核心,但这并不是说工程质量、工期不重要,水电工程建设要在满足规定质量、在一定工期内,力争工程造价最低,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2.4正确发挥监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监理部门是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建设工程的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成本等进行控制与管理的部门,是联系工程施工方和承包方的纽带,在工程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设工程中实施工程监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的有效途径。要想监理单位的工作正常高效开展,监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必须达到要求。因此,中标的监理单位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施工单位也要加强对监理部门的监督工作,正确发挥监理部门在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的作用。

2.5加强对合同执行阶段的造价管理

施工合同是建设方在施工阶段进行造价控制的主要依据,因而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对于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款项。在一般的水电工程施工合同中,建设方多为固定综合单价承包,因而,合理计量是工程结算和工程进度付款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方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计量主要依靠设计图纸、承包合同和设计文件。而计量的主要方法有分解计量法、实测计量法、图纸计量法等,计量的方法一定要符合施工合同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建设单位和施工方对中间计量的可调整性要有清楚的认知,但不能在计量时发生大量的超计或欠计现象,尤其是超计,必然导致施工方工程建设资金前松后紧,对后续工程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2]其次,要加强对工程变更及索赔的管理。加强对建设工程的工程变更控制是在工程实施阶段进行造价控制的关键。水电建设工程由于施工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纠纷等因素都会对工程变更产生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工程变更是有利的,会对工程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或者能够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或者能够减少工程的造价。反之,不合理的工程变更会对整个工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加强对工程变更的管理,尽量控制重大建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尽量避免不合理变更的发生。而对于必须发生的变更,要对其进行严格审查,避免产生不利影响。

建设单位也要加强索赔管理,制定相应的索赔管理文件,化解合同中存在的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发生了索赔事件,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进行索赔,在索赔过程中要重视材料、证据的收集,依据合同规定进行适当索赔。

2.6加强对竣工结算工作的重视程度

施工单位在按合同结束工程建设,并且工程质量符合合同要求后,会向建设方提交工程完工结算。这是建设方和施工方对最终工程款项进行结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工程成本的重要依据。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的质量高低,对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单位要加强对竣工结算审核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做好竣工结算审核工作。[3]

2.7加强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工作,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要想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工作,还必须采取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措施。因而,建设单位要加强对现场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观念教育,寻找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克服工程浪费现象。

水利水电变更管理办法篇10

新阶段取得新成就

电子政务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电子口岸”已实现11个部门、13家商业银行联网,应用项目达32个,入网企业达23万家,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统一信息平台。金盾工程三期基本完成,全国已有41000多个户籍派出所实现了人口信息管理前台办公,纳入计算机管理的人口总数超过12.6亿,公安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金税、金审、金水等其他工程也已建成并发挥作用。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做好全面支持。目前,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尤其社会综合治税、企业和个人征税、农村信息服务等领域已取得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成绩。中央部委选取财政、税务、土地等受众面广的服务或者管理项目,通过构建业务模型、抽象业务逻辑、处理业务流程,实现顶层的互联互通、底层的业务流程优化,积极推进“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在线服务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IT外包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有效缓解政府内部资源不足压力,目前政府IT服务外包已达到25%的增长率。各级政府网站建设体系得到很大改善,《电子签名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诸多办法或标准相继出台,为推动电子政务提供依据。

新阶段面临新挑战

根据2007年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评估,我国电子政务仍处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阶段,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包括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公众服务水平和效率不高,如何加强经济监管、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安全保障等方面亟待解决。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务必和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只简单地将计算机化,回避政务流程重组、优化、规范等方面的矛盾,必将背离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目前,制约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的业务域、核心业务线进行分析、梳理和业务流程的再设计,这需要各级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对业务进行统筹考虑,打破部门限制,建立相应的业务框架和模型。

新阶段强调新重点

新阶段下,公众服务需求不断变化,政府职能、角色和定位随之改变,电子政务的工作重点也将随之调整。

更加重视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坚持以公开为原则,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及时准确地政务信息。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公众服务,在户籍管理、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网上服务,并逐步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面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如网上办理登记设立、资质认证、行政许可、税收征缴等,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

更加重视互联互通。按不同进程实行分类指导:对已建成的应用系统要根据相关部门的业务需要,通过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手段等办法推动互联互通;对在建的要根据互联互通的要求进行调整;对新建的要加强规划指导,把互联互通作为立项审批的重要条件。

更加重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继续推进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间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做好金农、金水、气象支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更加重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全面采取防病毒、防入侵、防篡改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部门间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