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比工作措施十篇

时间:2023-03-17 09:23:03

评比工作措施

评比工作措施篇1

[关键词]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83-01

因我国国土面积大,地质地貌比较多样,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也各有不同,因此,人们有必要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对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进行评估,保证在各地科学、有效的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何进行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理论

(一)土地适宜性

关于土壤适宜性的概念,《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调查与制图》中已做出了定义:受土壤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的,土壤类型及规定用途间的和谐度;此外,关于土地适宜性,在《土地资源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中》也有所规定:于土地潜力区范围内,划分牧业、林业、农业的适宜性。所以,土地及土壤适宜性应当是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2个特征。因多样性和综合性强是水土保持措施的特点,其内涵需比土地及土壤适宜性更广。此外,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所以,生态效益是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关注重点,并且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还应具有经济及社会适应性。根据以上分析,可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做如下定义:在符合该地地理条件基础上,运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可否使经济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1]。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认为:在土壤资源评价范畴内包括土壤适宜性,即,土壤自然适宜性和土壤适宜性二方面会在分析土壤质量与土壤用途关系时被涉及到。通常来说,在评价土壤适宜性中会偏重于评价土壤自然适宜性,会对土壤质量与土地要求的相符程度进行衡量。所以,土壤利用应当是土壤适宜性评价的目标。《土地资源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中讲到:以土地使用目标为依据,对土地改善的质量与数量进行鉴定与统计的过程,就是土地评价,土地评价分为适宜性和限制性。对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若划分标准不同,则分出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多目的及单目的评价是根据评价目标细分出的;定性评价、定量自然评价、经济评价是根据评价成果分出的几大内容。

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方式

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生态效益会较大的受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除了生态事务,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还属于社会事务、经济事务。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开展该工作时,应当充分结合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并以区域发展目标为指导[2]。

(一)确定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人们应当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内涵深入挖掘,并确定清晰的评价目标与原则,保证评价工作落实到位。“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进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是本工作的目标。评价工作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落实、水土资源的利用与布局的。本工作的充分开展,利于有效配置水土资源,也可成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生态修复战略落实的有力依据[3]。

为客观评价适宜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实用、科学,有些原则需要在落实适宜性评价中得到遵循,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土地质量评价原则、土地评价原则、土壤适宜性评价原则、土壤质量评价原则等。具体原则和一般性原则是从总体上划分的2类原则。富于差异性、针对性在评价工作开展中比较必要,工作人员应当可以运用合适手段实现对不同地区的合理评价;同时,评价过程还应具有系统性、综合性,这样才会使评价更为可行。

(二)明确具体评价依据

工作人员应当仔细分析当地土地资源运用状况、土壤调查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展开适宜性评价。在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中,土壤质量是重要衡量指标,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工作质量的衡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肥力。此外,水土保持适宜性还会受到一些自然因素影响,评价人员应当仔细分析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并根据土质情况判断土壤使用的合理性[4]。

(三)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第一,应在对评价目标充分考虑后,对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具体原则严加遵守,实现多层次续分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第二,应当建立参考性佳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说,评价指标必须与我国有关规定中的要求、标准相符合;第三,应当杜绝随意、盲目的评价体系构建,评价体系必须充分反映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并有重要参考性和区域适宜性。

(四)做好适宜性纲及类的评价

第一,应当基于调水保土效益,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实现,定出包括调水保土效益的适宜性纲评价指标,具体有侵蚀模数、减水减沙效益等指标,并通过对指标的有效使用,进行调水保土效益评价,将水土保持适应性纲确定出来。水保法、水文法、小区法、核素示踪法、点位监测等为监测、计算的方式,见下表:

第二,应当全面围绕土壤质量,进行适宜性类评价,特别应当重点关注肥力质量、环境、土壤健康,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效益。

第三,时间、空间等要素均会影响土壤质量,所以,应当保证在确定合理的时间、空间尺度的前提下,展开土壤质量评价。若需要进行大尺度评价,还要考虑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因素。此外,可将土壤指标按时空要求分为“短期的,动态的”、“长期的,静态的”,并检测土壤质量,可从坡面尺寸、流域区域、分区尺度入手,以实现不同措施生态效益的最终完成[5]。

(五)做好适宜性等评价

工作人员需要充分重视适宜性评价,该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和经济度量对水土保持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经济效益有直接和间接的:在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增加的未通过中间环节转化的产量与产值就是直接经济效益;基于直接经济效益,在中间环节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是间接经济效益。应当对代表性强的小流域、地块、农户进行检测,实现以上目标。若有对大尺度效益进行监测的需要,要以优、中、差小流域为目标,并对流域不同的农户、地块进行选择,以获得具合理性的样本。除了展开必要的监测,还要利用政府采集的有关数据来做出验证。可在对GB/T 15774-2008有关内容进行参考下,计算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方式有比较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算模型法等。

结束语:

工作人员应当充分结合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并以区域发展目标为指导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工作,在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中,土壤质量是重要衡量指标,而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做好适宜纲、适宜性类、适宜性等的评价比较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晖.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58):169-169.

[2] 郭剑,向万丽,罗婷.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06-106.

[3] 孙丽艳.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

评比工作措施篇2

(1)为投标单位确定投标报价提供依据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质是企业实现自主报价,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企业定额,仍使用地方统一计价定额进行投标报价,这种模式下不能反映企业自身水平,未从本质上改变传统定额计价的模式,投标单位在投标时可以利用工程造价指数弥补这部分的缺陷,对投标报价进行适当调整,提高投标报价的准确性,降低报价的风险性。

(2)为招标单位确定合理低价中标单位提供依据

在评标过程中多以“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确定中标单位,评标专家对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进行重点评审,但现阶段对各清单项目的报价没有评审的标准,完全依赖评标专家进行判断,评标过程的主观性比较大,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加之清单项目的数量多、评标时间短,不能做到对清单项目一一评审。以标准清单项目报价为基准,通过工程清单造价指数对报价进行合理调整,以此作为评标的基准,为确定中标单位提供重要依据。

2工程量清单价格造价指数的编制

工程量清单价格指数是工程的清单项目综合单价在报告期与基期的比值,反映的是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工程量清单由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规费清单、税金清单组成,可分别编制分部分项工程造价指数、措施项目造价指数、其他项目造价指数,规费、税金不作为竞争性费用项目,因此不再编制造价指数。

(1)分部分项工程造价指数

分部分项工程造价指数反映的是实物工程量综合单价的变动情况。依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项目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归类合并,形成标准的清单项目,计算出同类工程的清单项目平均综合单价指标,通过平均综合单价指标计算分部分项工程清单造价指数。

(2)措施项目造价指数

措施项目造价指数是反映构成工程的非实体项目,包括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及安全、环境保护等费用的变动情况。措施项目分为通用措施项目和专业工程的措施项目两类。在编制措施项目造价指数时分三种情况:①可以直接进行计量工程量的项目,大多数为市场价格可估的实物,包括钢筋混凝土和垂直机械运输等等可以直接计量的,同时也是非常常见的,因此是工程造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针对此类项目编制工程造价指数。②在措施项目清单中不容易计量比较的项目,多数为非实物项目或者价格不易估算的实体项目,包括环境保护、临时设施、夜间施工等等,它们要根据施工规范和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条件确定,对不同的项目,这些措施项目取费标准、计算方法不一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此类项目不再编制造价指数。③招投标时不能作为竞争性费用的项目,比如安全文明施工费是以安全文明施工费费率乘人工费得到的,对于此类作为竞争性费用不再编制造价指数。

3结论

评比工作措施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风险 管理 评价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类型较多,例如施工技术上的风险、施工材料上的风险、施工制度上的风险等等,不同的安全风险需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另外,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评价分析方法,解决固有的安全风险,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价分析展开讨论。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一)注重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它不但关系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给建筑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当中,必须注重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首先,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要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将每一个部分的施工风险都计量在内,通过制度上的硬性措施和管理上的弹性手段,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必须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建筑工程安全风险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唯一的有效措施就是预防,尽量不让风险发生。例如,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提高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要能够在遇到突况时,在短时间内疏散工作人员,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三,企业内部应树立以人为本安全施工理念,通过定期展开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以及安全文化的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二)加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自身建设

安全监督机构在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各项制度落实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应加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机构各成员综合业务水平,使安全施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需要相关机构的介入,减少恶性循环,提高安全系数。因此,在日后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监督机构的建设。首先,加强法制建设。安全监督机构的执行标准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结合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风险类型,制定相关规范,强化执行力度。其次,必须从源头控制安全风险,也就是“招投标”问题。当下的很多公司都在招投标的工作中,通过某些操作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顾及到安全问题,导致在后续工作中,产生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第三,实施监督时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规定,从事监督工作,出现违反行为应给予严厉的处罚,以此保证监督工作有效落实。

(三)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就建筑工程本身而言,必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这不仅仅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趋向于综合性的管理,要从客观上和主观上进行努力。首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对人员施工、排班安排、技术实行、材料加工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以材料加工管理为例,管理人员不能是单纯的管理者,需懂得一些技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减少与施工人员之间的冲突,提高材料的性价比,促进建设的质量提升。其次,现场安全管理还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上。这需要在施工之前,设定好相关安全措施,安全疏散通道,甚至是安全避难所,要随时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建设安全,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第三,现场安全管理措施,需在固有框架上进行有效的更改。一方面要不断的融合新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工作的承受能力,避免恶性循环。

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分析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多,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形式多种多样。对之前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可将其概括为倒塌、高处坠落、触电等。首先,倒塌事故。在建筑工程当中,倒塌事故波及的范围很大,甚至是造成大量工程人员死亡,导致工程搁置,引起社会舆论,日后需通过技术性的措施及安全管理手段,彻底杜绝倒塌事故的发生。其次,高处坠落,这一安全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多数情况下,高处坠落是由于主观上的疏忽,以及客观上的工作不合格所导致的。第三,触电事故。该事故在前几年发生的比较频繁,因此国家开始大力整顿,近几年的发生频率较低,并且基本上被杜绝。

(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评价分析

综合多方面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安全风险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日常工作当中或者是施工的起始阶段,就已经埋下了较大的隐患,日后需通过有效措施来解决。

1.实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对建筑工程的需求量也在提升,此时的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建筑工程安全风险较多,日后要想在发展中取得更加理想的结果,必须实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首先,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是一项持久性的建设工作,不断的融合最新情况、最大风险、最有效解决措施,实时解决建筑工程当中的各项风险。其次,安全风险体系的建设或者是执行,要与当地的发展互相配合。部分地区在未来会大力发展建筑行业,部分地区会努力发展农业,不同的发展重点,促使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存在差异。第三,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执行力度,实现更大的发展,间接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性循环。

2.从人、事、物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评价。以往的安全风险评价,都是统一管理,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并不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日后的安全风险评价,需从人、事件、物三个方面来进行。“人”的方面,主要是减少主观错误,提高理性判断;“事”的方面,体现在对施工的有效谋划,协调进度与质量;“物”的方面是提高施工技术、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彻底降低倒塌、高处坠落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价分析,需从客观实际进行,逐步消除固有问题带来的影响,通过全新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式,实现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总结:本文就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价分析展开讨论,从目前取得的工作成果来看,还是比较积极的。在日后的各项工作中,需将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分析作为核心工作,以此来展开,减少主观上的错误,实现客观上的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建筑工程比较特殊,其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价分析,也要从特别的角度来进行,才可以得到理想的成果。相信在日后的工作中,安全风险管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静静.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2.

评比工作措施篇4

【关键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

一、引言

2010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1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把节能审查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以及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办法》的出台,一方面能够约束新上项目落实有关节能法规、标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与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相结合,从源头上遏制能耗不合理增长。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刚刚起步,各地区、各部门,相关机构和人员对能评工作会有一个逐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鉴于工业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较大,现就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做以下探讨。

二、节能评估程序

项目节能评估机构开展节能评估的主要工作程序包括:签订评估合同或协议、组建节能评估工作小组、开展节能评估、完善节能评估文件。

1.签订评估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书中应清晰描述项目的节能评估内容、要求、工作条件、费用支付、风险责任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法律等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能评估机构要尽量避免由于对业务环境的复杂程度判断失误或不慎,或评估机构对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估计过高等原因,签订了超过自身业务能力范围的契约而产生的风险。如评估机构为了承揽业务,先签约再考核业务环境,导致评估成本过高,或造成评估报告的严重高风险等。

2.组建节能评估工作小组。接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后,评估机构应根据项目特点,组建专业齐备、能力合格、工程经验丰富的评估团队。评估团队应覆盖项目所属行业的各工艺专业,以及热能、电气和技术经济等节能评估工作所需专业。评估人员原则上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熟悉节能评估工作的内容深度要求、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程序方法等,具备分析和评估项目能源利用状况,提出有效节能措施,核算项目能源消费总量,判断项目能效水平等专业能力。项目节能评估期间,评估团队应保持人员稳定。

3.开展节能评估。主要工作包括收集项目资料、确定评估体系和评估范围、评估项目情况、形成评估结论、编制评估文件等。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5000吨标准煤(等价值)以上的项目,应分专业评估并相互会签。评估期间,节能评估机构应与项目建设单位、可研编制单位等充分沟通。编制完成后的节能评估文件应分别加盖节能评估机构和项目建设单位公章,由项目建设单位报送节能审查。

4.完善节能评估文件。节能评估文件报送节能审查后,节能评估机构应组织各专业人员参加评审会,交流项目评估情况等,并根据节能评审和审查阶段所提意见,及时对评估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节能评估内容

1.评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相关标准及规范,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等目录,以及相关工程资料和技术合同等。

2.项目概况。(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地址、邮编、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企业运营总体情况。(2)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性质、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工艺方案、总平面布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进度计划等(改、扩建项目需对项目原基本情况进行说明)。(3)项目用能概况:主要供、用能系统与设备的初步选择,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改、扩建项目需对项目原用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3.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1)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2)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

4.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1)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对能源消费的影响;(2)项目工艺流程、技术方案对能源消费的影响;(3)主要用能工艺和工序,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4)主要耗能设备,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5)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

5.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1)项目能源消费种类、来源及消费量分析评估;(2)能源加工、转换、利用情况(可采用能量平衡表)分析评估;(3)能效水平分析评估。包括单位产品(产值)综合能耗、可比能耗,主要工序(艺)单耗,单位建筑面积分品种实物能耗和综合能耗,单位投资能耗等。

6.节能措施评估。(1)节能措施。一是节能技术措施:生产工艺、动力、建筑、给排水、暖通与空调、照明、控制、电气等方面的节能技术措施,包括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余热、余压、可燃气体回收利用,建筑围护结构及保温隔热措施,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二是节能管理措施:节能管理制度和措施,能源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能源统计、监测及计量仪器仪表配置等。(2)单项节能工程。未纳入建设项目主导工艺流程和拟分期建设的节能工程,详细论述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单项工程节能量计算、单位节能量投资、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收期等。(3)节能措施效果评估。节能措施节能量测算,单位产品(建筑面积)能耗、主要工序(艺)能耗、单位投资能耗等指标国际国内对比分析,设计指标是否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4)节能措施经济性评估。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的成本及经济效益测算和评估。

7.存在问题及建议。

8.结论。

9.附图、附表。厂(场)区总平面图、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图;主要耗能设备一览表;主要能源和耗能工质品种及年需求量表;能量平衡表等。

四、节能评估方法

1.组建评估小组,进行任务分工。签订节能评估合同后,首先要组建评估小组,进行任务分工,必须责任到人。由于节能评估是在项目投资决策前对项目能源利用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不仅专业性较强,而且政策性也较强,因此,评估小组的专家不仅要求对本行业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特别是先进的能源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非常熟悉,同时还要求具备较强的政策敏锐性。

2.收集项目相关资料。收集项目基本情况及用能方面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如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地址、邮编、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企业运营总体情况等。(2)项目基本情况:如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包括位于或接近的主要交通线)、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工艺方案、总平面布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进度计划,改、扩建项目原项目的基本情况,改、扩建项目的评估范围等。(3)项目用能情况:如项目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项目主要供、用能系统与设备的选择,改、扩建项目要分析原项目用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4)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区属及其主要特征:如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制冷度日数、采暖度日数、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日照率等。(5)项目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和能源供应、消费概况:如经济发展现状、节能目标、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重点耗能企业分布及其能源供应消费特点、交通运输概况等。当现有资料无法完整准确反映项目概况时,可进行现场勘察、调查和测试。现状调查中,对与节能评估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如能源供应、消费、加工转换和运输等),应在现状调查中注意收集全面详细的信息,并尽可能提供定量数据和图表。如需采用类比分析法,应按上述要求全面获取类比工程相关信息。

3.确定评估依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并确定项目节能评估依据,主要包括:(1)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等。(2)相关标准及规范(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均适用时,执行其中较严格的标准)。(3)节能工艺、技术、装备、产品等推荐目录,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等目录。(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土地预审等相关资料、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立项资料。节能评估文件应与各项评估依据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并给出评价结论。

4.选择评估方法。通用的主要评估方法包括标准对照法、类比分析法、专家判断法等。在实际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一种评估方法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1)标准对照法。是指通过对照相关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对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评估。评估要点包括:项目建设方案与节能规划、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对比;项目平面布局、生产工艺、用能情况等建设方案与相关节能设计标准对比;主要用能设备与能效标准对比;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与相关能耗限额等标准对比等。(2)类比分析法。是指在缺乏相关标准规范的情况下,通过与处于同行业领先节能水平的既有工程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所评估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类比分析法应判断所参考的类比工程能效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评估要点可参照标准对照法。(3)专家判断法。是指在没有相关标准和类比工程的情况下,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和技能,对项目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采用专家判断法,应从生产工艺、用能情况、用能设备等方面,对项目的能源使用做出全面分析和计算,专家组成员的意见应作为结论附件。

5.项目节能评估。项目节能评估包括能源供应情况评估、项目设计方案节能评估、项目能源消费和能效水平评估、节能措施评估等工作,其目的是对项目的用能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作为评估结论的重要依据。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等能够满足节能评估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通过复核校对后引用。对于能源消费量、产品单耗、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效益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测算(核算)给出定量结果。测算(核算)过程应清晰,要符合现行统计方法制度及相关标准规定。如属改、扩建工程,应分析原有主要生产工艺、用能工艺、主要耗能设备的用能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及项目实施后对原用能情况的改善作用。

6.编制节能评估文件。节能评估文件应全面真实地反映节能评估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论点明确,便于阅读和审查。原始数据、主要计算过程等可编入正文或附录;所参考的主要文献按引用时间次序列出目录;应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述。节能评估文件报送节能审查后,节能评估机构应组织各专业人员参加评审会,交流项目评估情况等,并根据节能评审和审查阶段所提意见,及时对评估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评比工作措施篇5

为了在局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高效地解决“四风”、队伍建设、执法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将我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研究确定的第一批即知即改事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整改意见和措施

1、会议多,文件多,材料要求多,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现象。

整改措施为:

(1)严格落实市环保局《关于改进作风厉行节约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中关于精简文件、会议、简报和检查活动的规定。此项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局人秘科、监察室实施,并对发文、会议、各种检查计划严格把关,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整改情况每季度书面报告局务会,并在市环保局网站予以公布。

(2)修订市环保局发文、会议等管理制度。此项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局人秘科4月底前提交局务会讨论决定。

(3)局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调研,结合实际和分管工作形成对改进工作、解决富有实际效果的调研报告。此项措施由局班子成员负责落实,4月底前完成调研报告,局党组中心组组织交流。

(4)对需要到县(区)进行检查的工作组进行整合,减轻基层负担。

以上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提出检查、督查工作计划,局人秘科审核把关后提交局务会审定,严格按计划实施。

(5)完成县(区)环保局视频会议设备安装工作,会议培训一般采取视频会形式召开。此项措施由副局长赵淑娟负责,环境监控中心提出整改方案,4月底前提交局务会审定,6月底前完成建设并开通运行。

2、机关学习方式不够灵活多样,结合**、行业实际不够,以学习促工作的效果不够好。

整改措施为:

(1)中心组,各支部、科室、单位都要制定各自的年度学习计划,采取请专家学者、局班子成员、专业骨干进行专题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实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举办演讲赛、征文等方式加强学习教育。此项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人秘科4月底前制定学习计划,提交局务会审定。

(2 ) 抓好业务培训学习,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在职教育。此项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人秘科按要求鼓励干部职工参加业务培训学习。

(3 ) 组织到省内的张掖、金昌、兰州、平凉等先进市州交流学习取经。此项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人秘科适时安排分批次组织人员学习。

(4)组织开展全市环境监测、监察大比武活动。此项措施由副局长赵淑娟和副调研员金晓鹏负责,市监测站和环境监察支队8月底前落实。

(5 ) 举办工业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污染源减排体系培训班。此项措施由副局长赵淑娟负责,污控科牵头,减排办配合,5月底前落实。

3、党员干部存在敬业精神不强、作风不实、工作效率不高、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

整改措施为:

(1)修订完善机关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此项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人秘科4月底前落实。

(2)严格职工上下班考勤和24小时值班监督检查,实行上下班签到制度。此项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人秘科、监察室负责落实。

(3 ) 开展“学习焦裕禄,做党的好干部,讲奉献,比成绩,先创优”演讲比赛活动。此项措施由纪检组长赵富生负责,局党总支6月底前落实。

(4)改革职工年终考评办法,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以上措施由副局长白纪祥负责,人秘科5月底前落实。

4、环评审批、“三同时“监察、试运行批复和环保验收工作仍然存在工作不细、管理不严、标准不高的问题。

整改措施为 :

(1)修订和完善《**市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规程》、《**市建设项目“三同时“监察和试运行批复规程》、《**市建设项目环保验收规程》,进一步提升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水平。

(2)落实中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加强驻市政务中心办事业务窗口的管理,按照新的运行程序和服务管理要求,改进工作,提升建设项目服务工作水平。

(3)进一步下放市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审批权限,印发《下放市级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权事项目录》,明确下放审批权限后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责任要求。

(4)加强环评机构管理,促使环评单位进一步提升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建立对环评单位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年度考核。

(5)加强对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监管,着力解决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组织在全市范围分级清查和检查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查处和解决未按环评批复建设、擅自变更工艺、不配套建设环保设施、超期试运行、久拖不验等问题,集中查处一批、曝光一批、处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

以上措施由局长杨漪、副调研员金晓鹏负责,环评科牵头,监察支队配合,6月底前落实。

5、群众环境信访问题仍然存在查处落实不够,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问题。

整改措施为 :

(1)加大环境信访工作力度,加强对市、县两级环境信访工作的考核。

(2)组建**市环境投诉中心,建成环境投诉受理平台,畅通12369环保投诉热线。

(3)加大对环境信访案件的督办力度,内部建立并实行环境信访月报制度,每季度向社会公布重点信访案件查处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4)组织在西峰城区开展建设工地扬尘、噪声污染、垃圾焚烧污染、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下实手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对不按规定施工作业、产生扬尘污染和噪声扰民的施工单位和企业,公开进行曝光,对整改落实情况持续进行跟踪报道,对拒不整改、屡查屡犯的企业和单位,及时通报和查处。

(5)加大对各类环境信访案件的查处力度,对重点环境信访问题加大曝光力度,加强与住建、城管、公安、食药监督、工商等部门的协作联动,建立并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

(6)从 4月15日开始,集中一周时间, 组织 对全市饮用水源地和自来水厂,以及周边企业、供水管网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对查出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确保市民和群众饮水安全。

以上措施由副调研员金晓鹏负责,监察支队7月底前落实。

6、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研少,对基层面临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指出的多,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办法,认真帮助解决问题少。

整改措施为:

(1)局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结合基层实际和分管工作形成调研报告。

(2)局班子成员帮助企业、基层解决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制定“关于干部职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 对单位干部下基层的时间、任务要求和开展调查研究的内容、方式、效果等作出详细规定。

以上措施由局长杨漪负责,班子成员负责分别牵头,4月底前落实。

(3)建立健全局班子成员联系县(区)、帮扶企业制度,制定2014年班子成员帮扶县(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见,明确工作要求,制定帮扶措施。此项措施由局长杨漪、副局长赵淑娟负责,环评科牵头,污控科、执法科配合,4月底前落实。

评比工作措施篇6

【关键词】护理大组长负责制;护理;层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32

骨科疾病属于运动系统方面的疾病,有脊柱骨折、四肢骨折、骨盆骨折、化脓性骨髓炎、关节脱位、化脓性关节炎、骨与关节结核、骨肿瘤、颈椎病等等,骨科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而对这些病的护理,中医护理主要是复位、康复、固定治疗[1]。随着护理专业水平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提高,护理越来越以个性化服务和人性化护理为中心, “以人为本”了解人们的各种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思想和理念[2]。本院骨科从2010年6月开始设立护理大组长全面负责制,实行层级管理使用护士,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骨科共有护士31名,均为女护士,年龄20~46岁,其中40岁者5名;学历:中专5名,大专25名,本科1名;工作年限:护龄0.5~22年,其中20年者6名;职称:护士18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6名;全科设立护理责任大组,每组设1名大组长(高级责任护士),2名小组长(责任护士),4名组员护士,2名护工。

1.2层级护理模式根据具体情况构建护士长-护理大组长-护理组长-护理组员-护工的层级护理模式。责任护士每人负责10~15张病床患者的护理计划,负责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完成各种护理措施。责任护士对自己管理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后,为患者提供整体的、连续的、系统的护理。护理大组长协助护士长参与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文件书写,护理操作技术病区管理、特一级护理质量,基础护理等。解决患者问题,满足患者的需要,指导下级护士完成危重患者的专科护理问题。在交班前汇总所有分管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协调与指导各组员完成本班工接班时负责接收患者的信息,进行交接班的质量监控。制定本专科护理流程,培训护士,协调各医疗组、护理组间的工作,提高团队效率。助理护士未取得护士资格证者,不单独值班,不做侵入性护理操作,只做基础护理工作。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方便于加强护患关系;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导致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3-4]。

1.3观察指标通过质控分析,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基础护理、病区管理、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措施的落实、差错率、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的变化。

1.4评价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前后ICU护士心理状况。以及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士工作满意度。

1.5心理测定方法通过统一指导语言对评定的护理人员作必要的解释,然后让其填表,问卷当场收回,回收率10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可分为7个因子,每个因子个项目得分的算术和即为因子分,对于17项版本,总分大于24分,可能为严重抑郁;大于17分,可能是轻或中等度的抑郁;如果小于7分,患者无抑郁症状。心理状况评分采用SAS、SDS:测定实施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共20个条目的4级评分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AS)了解是否存在焦虑情绪,含20个项目的4级评分自评量表[5]。

1.6护理质量监控和满意度比较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控标准对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基础护理、病区管理、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措施的落实、差错率、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采用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SQ)。问卷共20个条目,包括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三个维度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A-5分(非常满意),B-4分(基本满意),C-3分(不确定),D-2分(不满意),E-1分(非常不满意)[6]。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比较与实施前护理质量(基础护理、病区管理、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措施的落实、差错率、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实施层级后,差错率、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基础护理、病区管理、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措施的落实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比较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后,中医骨科护士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比较(x±s)分

时间 SAS SDS

实施前(n=31) 49.2±12.6 54.2±17.6

实施后(n=31) 35.9±13.8 37.8±16.5

t值 5.46 5.85

P值 0.000 0.000

2.3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的满意度的比较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后,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例(%)

时间 护士工作满意度 患者的满意度

实施前(n=31) 21(67.7) 23(74.2)

实施后(n=31) 28(90.3) 29(93.5)

字2值 4.77 4.29

P值 0.029 0.038

评比工作措施篇7

1 投标报价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内容

投标报价分析,一般由总报价依次逐级向每个项目的综合单价展开,其程序图本文略。

投标报价的一般分析步骤和内容如下:

1.1 按照报价总额由低到高排序。

1.2 算术性错误修正。

1.3 错漏项分析和修正意见。

1.4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价格合理性分析和异常价格质疑。

1.5 措施项目工程量清单和其他项目工程量清单部分价格合理性分析和异常价格质疑。

1.6 企业管理费率(或综合费率)合理性分析和异常质疑。

1.7 利润水平合理性分析和异常水平质疑。

1.8 法定规费和税金的完整性分析和修正。

1.9 不平衡报价分析和质疑(如果招标文件中有规定)。

1.10 汇总评审分析过程中的疑问事项和商务部分评审初步结果。

1.11 问题的汇总。

1.12 对各投标价修正后,重新进行排序。

2 投标报价分析原则:

2.1 投标报价分析工作仅对各投标文件的商务部分投标状况作出客观性比较,不能改变各投标文件的实质内容。

2.2 投标报价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等清单工程量、名称、单位等内容须与招标清单一致。

3 投标报价分析的要点:

商务报价与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的对应情况分析

招标人(造价工程师)或评标委员会在评审投标人的施工商务报价时,不能忽视招标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措施及机械、设备投入方案等的报价,否则将可能留下中标后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隐患。

3.1 技术标中应检验的内容

一般应包括:

3.1.1 项目劳动力投入计划和外来用工数量。

3.1.2 关键施工技术和工艺、重点和难点施工方法及措施。

3.1.3 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3.1.4 临时设施及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情况。

3.1.5 模板、支架及脚手架布置的技术措施。

3.1.6 主要施工机械、运输设备的选用。

3.1.7 特殊施工条件情况下的施工措施。

3.1.8 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3.2 相符性分析

3.2.1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单价与主要施工工艺的相符性检验。

如果投标人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部分单价经评审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则可认为其商务报价与其施工工艺相符:

(1)投标人的工程量清单单价组成中的人工工日单价与施工工艺相符;主要材料及机械与其施工工艺所采用的材料及机械相一致;管理费率、利润率经评审合理;税金和规费符合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人工工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与其企业定额的消耗量指标一致,且投标人投报的施工工艺与其企业工法一致。

(2)投标人的工程量清单单价组成中的人工工日单价与当地政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同期人工工日单价相一致;主要材料及机械与其施工工艺采用的材料及机械相一致;管理费率、利润率与当地政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市场同期水平相一致;税金和规费符合上级的相关规定;人工工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与当地政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定额消耗量指标一致,且投标人投报的施工工艺与当地政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应定额的工法一致。

3.2.2 措施项目清单部分价格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相符性检验。

如果投标人的措施项目清单部分价格(招标文件应要求投标人列出措施费计算清单)经评审符合以下情况,则可认为其商务报价与其施工组织设计相符:

(1)资源投入数量与依据其施工组织设计中给出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来的计划投入的资源数量(如临时设施、劳动力投入计划、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等)相一致。

(2)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与其投标文件中相似项目的合适报价相一致。

3.3 低于成本报价的分析

判断投标人的施工商务报价是否低于其个别成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详细分析:

3.3.1 工程量清单报价中减少必须发生的工程项目内容。

3.3.2 投标人填报的企业管理费、利润、人工工日单价、施工机械台班单价低于招标文件的规定或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同期的相应最低控制线标准时,投标人对此未提交相关分析说明(证明)资料的,或虽提交但不能合理说明降低理由的,或有弄虚作假的。

3.3.3 投标人填报的各项材料设备单价出现一项(或多于一项)单价低于招标文件中公布的相应最低控制单价时,投标人未对此提供相关承诺供应证明资料的,或虽提供但资料不符合要求的。

3.3.4 投标人报价计取的企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消耗量低于招标文件的规定或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同期的定额消耗量最低控制线标准时,或采用补充定额(含企业定额)计取企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消耗量及错套定额时,投标人未提供测算分析资料的,或虽提供但消耗量不能满足设计图纸、规范或行业标准的,或提供资料不能合理说明降低消耗量理由的,或有弄虚作假的。

3.3.5 技术措施项目清单中的任何一分项或任何一分项中的子项的工程量与招标文件中公布的对应内容工程量不一致时,投标人未单独提交分析说明资料的,或虽提交但提交的施工措施、方法经招标机构或评标委员会评审不可行的或与技术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不一致的,或虽有提交且提交的施工措施、方法经评审可行、一致但投标人填报的工程量与经招标机构或评标委员会按该施工措施、方法核算的工程量不一致的。

3.3.6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土石方、砂、淤泥等非实体项目挖、填、爆破、运输等方面内容的工程量与招标文件中公布的相应项目的工程量不一致时,投标人未单独提交相应分析说明资料的,或虽有提交但提交的施工措施、方法经招标机构或评标委员会评审认为不可行的或与技术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不一致的,或虽有提交且提交的施工措施、方法经评审认为可行、与技术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一致但投标人填报的工程量与经招标机构或评标委员会按该施工措施、方法核算的工程量不一致的。

3.4 对低于个别成本报价的分析判定

凡遇下列情形之一的,亦可认定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低于其个别成本:

3.4.1 投标人降低不可竞争费用标准进行竞标,且拒绝澄清、说明或补正的,或澄清、说明或补正理由不成立的。

3.4.2 投标人填报的人工工日单价、管理费率(或综合费率)、利润率等可竞争费用,报价中出现任何一项报价低于招标文件的规定或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同期的最低控制线标准时,投标人对此未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的,或虽提交但不能说明降价理由或不实的。

3.4.3 投标人填报的工程主要材料设备单价低于招标文件中公布的相应最低控制单价或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同期的相应最低控制线标准时,投标人对此没有提交相关说明、证明材料的,或虽有提交但不能说明降价理由或不实的。

3.4.4 投标人计取的企业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低于招标文件的规定或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同期的定额消耗量最低控制线标准的。

3.4.5 投标所含利润不能冲抵报价误差的。如果投标人的投标价格最终总误差值为正值,说明修正后的价格高于投标人报出的价格。在此情况下,如果投标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金额不能冲抵这部分误差值,则应当判定该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低于其个别成本。

3.5 不合理偏低价格项目的分析及修正

若发现有与其他投标人的投标报价相比、与暂估单价对照、该项目报价明显偏低或该项目综合单价明显不合理等情况存在,但招标人(造价工程师)或评标委员会认为不会使投标人的整个报价低于其个别成本,不属明显的不平衡报价,不严重损害招标人利益的,且在澄清、说明或补正过程中投标人又予以承认时,可按照该项目所有投标报价中的最高报价计入其评标价,但若中标,该费用不予增加。

3.6不平衡报价的分析及修正

3.6.1 不平衡报价在性质上属于投标人进行正常投标商业活动所采取的商业技巧。不平衡报价对招标人而言具有不公平性,降低了合同的可执行力。

对于不平衡报价,应视图纸的设计深度、清单的类别、暂列项目的准确性等,通过依法进行的质疑及澄清、说明和补正程序合理解决。但是,修正要充分体现投标人的主动性,在不改变投标总价的情况下,投标人主动地对过高或过低的价格进行“价格平衡”工作,只要不使任何价格低于其相应的成本,招标人或评标委员会应给予认可。一般认为,如果投标人不能主动地完成,评标委员会可以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提高评标工作效率。

3.6.2 不平衡报价修正原则如下:

(1)不平衡报价的修正应当根据询标的成果进行,只有投标人无法合理地澄清、说明或提供进一步证明的明显过高或过低的价格,才会进行合理化修正。

(2)修正明显过高的价格产生的差额,首先用于填补修正过低的价格产生的差额。

(3)不平衡报价修正的结果,首先应要求投标人确认,如果投标人拒绝确认,但又不能提供合理的澄清及相关证明资料时,评标委员会有权根据“废标条件”中的相关规定作废标处理。

4 投标报价分析报告

招标人(造价工程师)在投标报价分析完成后,应形成书面的投标报价分析报告,提交评标委员会审查确认。除了前面阐述的内容外,通常情况下投标报价分析报告除相符性分析、技术标分析外,其商务报价部分应包含下列内容:

4.1 各投标报价总价对比排序表。

4.2 扣除非竞争性项目价款后的各投标报价对比排序表。

工程量清单的报价分析表。

4.3 各投标文件中存在偏差情况修正项目汇总分析表。

4.4 各投标报价中总价、土建费、安装费、措施费平方米造价对比分析表。

评比工作措施篇8

1.1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果的目的。

后评价位于项目周期的末端,它又可视为另一个新项目周期的开端。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反馈功能上,它一方面总结了项目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而对于在建和新建项目又起着指导作用。后评价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过程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目标持续性评价和综合评价五个方面。

1.2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将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引入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领域,就形成了项目后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Post-Project-Assessment,EIPPA)的概念。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投资及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

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也叫项目后分析(PPA,post-projectanalysis),是在作出项目批准决定之后,在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或运行期和废弃过程)所进行的环境研究(UNECE,1990)。因此,笔者认为,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EIPPA,EnvironmentalImpactPost-ProjectAssessment)可以看作是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EIA)过程向项目建设、营运阶段的一种延伸,是改进整个EIA过程及其方法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目前,与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相类似的名词有环境影响事后评价、回顾评价、后续监控、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估等。这些名词虽然与环境影响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目的有一致之处,但都只反映了EIPPA的某些要求和作用,不够精确和全面,或者说只是EIPPA的内容之一。

1.3国内外研究和开展概况

国外开展项目后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70年代初,世界银行成立了独立的“业务评价局”,在投放贷款过程中,实施了一种包括“项目的总结评价制度”、“项目后评价报告”的后评价制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方法,对世界各国的项目后评价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项目后评价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制度,已得到广泛认同,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和国家项目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方法。

我国的项目后评价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计委首先选定一些项目进行项目后评价试点;1988年之后,对大批利用世行及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和国家重点项目进行了后评价。国务院各部委、国家金融机构和很多地方省市也都先后开展了后评价工作,建立了负责后评价的机构。近几年在项目后评价法规建设方面也有较大进展,一些部委和国家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政策、法规、办法来指导项目后评价工作。

交通部根据国家计委有关文件精神提出进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并确定沪嘉、广佛、西三、沈大四条高速公路为国内首批高速公路后评价项目。交通部于1996年以交计发〔1996〕1130号文正式印发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这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迈入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只是在项目后评价中作为专题工作开展,独立的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刚刚开始在深汕高速西段、湘耒高速等项目中试点。不仅环境后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环境后评价的概念、内容等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的内容

我国即将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增补了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规定。在该法的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建设单位在后评价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规定只要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就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如果有关建设单位未采取后评价的相应措施,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还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由此可见,预测和评价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仍然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作用之一。

笔者认为,环境影响后评价(EIPPA)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环境保护执行过程评价、环境效益评价、环境影响的后评价(PPAEI,不同于EIA)以及环境目标的可持续性评价。从对象上来讲,包括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评价(也就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情况的评价。概而言之,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EIPPA)就是“站在公路建设项目的终点对已经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分析和评价,并在新的起点上对项目未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提出改善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建议”。

(1)环境保护过程评价:对项目环境保护制度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是否按项目进度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制度等?是否按环保主管部门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工程设计落实了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执行了环境监测计划?等等问题。

(2)环境效益评价:环境保护投资与环境效果的对比分析。着重统计项目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包括环境工程投资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费用)及其取得的环境效果,回答环境保护的经济性是否合理?是否造成了环境保护投资的浪费?或环境保护投资是否不足?等等问题。

(3)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包括对项目建设期和营运至目前已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评价,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前者应用历史的观点和眼光,回顾和实证项目的环境影响,回答“有”或“未”造成环境影响的问题;后者应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新的起点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回答将来“会”或“不会”造成环境影响的问题。

在项目建设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决策阶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项目作出是否可行决策都是基于历史、现状的实际和未来的预测。在未来的事物未发生时也就是项目建设和营运之前,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运用合适的预测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断。但是总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未在预测分析的系统之内,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测结论的影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后评价在项目的末端、在新的起点上对公路营运期未来的环境影响(例如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可以纠正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和方法中参数取值(例如交通量、车型比、敏感建筑与公路的距离及高差等)的不准确性,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和符合实际。这正是环境后评价较之于环境影响评价所具有的优势之处。

(4)环境目标可持续性评价:通过对上述三方面评价结果的综合总结,回答项目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并为维持环保目标可持续性和增强可持续能力,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项目环境保护和管理改善建议、追加的环保投资等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的评估分析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或满足于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预测模型参数选择的正确性、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行评价,则不能充分反映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和初衷。况且,项目后评价一般在项目运营3~5年后实施,已有的环境影响实证结果除施工期的监测结果外,充其量也只有短短3~5年的监测结果,不足以全面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段一般包括施工期和营运期20年)。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后评价开展情况来看,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是否要进行未来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环境后评价只对已发生的环境影响和变化进行实证或验证,对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没有进一步论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几乎所有研究成果都认为通过环境后评价应对项目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或改善措施建议。

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公路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某些环境影响例如交通噪声等随交通量的变化而变化,敏感点声环境预测参数与EIA可能有较大差异,而实证结果只能部分地反映项目过去和现在的环境影响,不能描述项目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因此为了准确掌握项目营运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增加环境后评价所提补救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使环境后评价真正反映项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包括已经实证的和未来可能的影响),不仅有必要,而是必须,对公路建设项目未来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1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主要对以下方面作调查、分析和评价。

(1)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公路在建设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对沿线地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和自身的价值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状况,主要评价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

(2)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指由于公路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公路施工期和运营初期。由于工程防护措施和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水土流失到运营后期将基本稳定。主要是通过对公路施工中高填、深挖路段的坡面、取弃土场地以及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调查,分析由于公路施工引起地质类别、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现状的变化,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

(3)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路线范围内地面水域及功能,工程的施工方案、生活服务区的位置及规模,公路建设项目沿线地表迳流方位及现有水污染排放源(生活服务区)的调查,取样测试有害成分含量,提出污水处理和实行达标排放的措施。

3.2环境空气影响的后评价

根据交通污染源特征及公路两侧有可能的污染状况,通过对主要敏感点的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浓度的测定,对比公路建设前后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并根据交通量的增长情况对未来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浓度作出预测,对有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路段应根据气象条件提出处理措施或建议[3]。

3.3环境噪声影响的后评价

公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影响是长时间而且是比较严重的,是评价的重点,应做详细的论述、分析和预测并作评价;应提出噪声污染治理的措施或建议。

通过对公路两侧噪声影响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和论证交通噪声的既有影响;并根据新的交通量预测结果和敏感点声环境参数,采用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对公路营运期未来的交通噪声和敏感点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对现有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提出补救和改善措施。

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的关系

4.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后评价是以项目建设、投入使用等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评价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到投产营运等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提出必要的对策措施,为提高决策水平、改进环境管理和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公路建设项目来说,环境后评价是指区域内的公路项目建成投入正常营运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分析评价已建成营运的公路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的实际影响,分析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项目环境后评价与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原则和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两者的评价时点不同,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存在一些区别。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环境效益,以便从环境的角度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环境后评价则是站在项目完工的时点上,一方面检查、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另一方面,要以环境后评价的时点为基点,预测项目未来环境影响和环保效果的变化发展趋势。

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有较大差别。首先,两者所处的阶段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项目前期工作的决策阶段,而环境后评价是在项目投入运营生产的使用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应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现场监测和后评价来检验;其次,环境影响评价直接作用于项目的可行性决策,而环境后评价则是间接作用于项目的决策,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第三,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拟建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性进行评价,而环境后评价是对项目的决策和项目实施的环境效果等进行评价。此外在比较的标准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也有所不同。

根据笔者与接触到的、从事项目后评价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探讨,项目后评价的工作量远大于项目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量,这一点与项目环境后评价的工作和内容也是一致的。项目环境后评价除了必要的影响预测评价内容外,还包括大量的调查研究、实测验证、对比分析等内容,其工作量也一般大于项目建设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量。

4.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的关系

①时段不同。公路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是在项目竣工之后试营运期间,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在项目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到项目终止之间。

②目的和作用不同。公路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主要是对施工期和试营运期间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注重工程是否依据其环境要求按质、按量、按标准完成,是对建设实施阶段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公路项目环境后评价重点是对项目实施和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再评价,分析环保措施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指导项目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

③内容和范畴不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监理工作进行总结,对项目建设和试运行期间EIA和环保设计中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检查,根据验收的实际情况调整补充运行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为运行期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与环境影响后评价相比,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所涵盖的内容和涉及的范畴较窄。

5.结语

环境后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以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不受各阶段文件资料的束缚,真实地反映和评价分析项目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包括以发生的影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

(2)要以历史的观点、与时俱进的精神从事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

(3)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重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决策新项目、调整在建项目和完善已建项目。

总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其概念、内容、方法和制度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环境后评价的有些内容在深度上可能难以深入,或资料不全,或方法不足。但作为一项很有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公路环境保护研究人员应该有责任和热情致力于环境后评价的研究,并将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交计发[1996]1130号;

(2)董小林、赵剑强、宋祯。《建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制度的若干问题》。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第14卷第3期;

(3)曾学福、谢跃庆。《浅谈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公路,2001年第4期;

(4)杨志锋、郭乔羽、郝芳华。《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分析(Ⅰ):一般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评比工作措施篇9

原建设部的《关于印发<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建办〔2005〕89号)文件中规定“,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项目总费用,以及费用预付、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条款”。随后,各省市依据该文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本省市的安全文明施工费使用管理规定,并在费用内容、计价、费用支付、监管责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从费用内容上看,建办〔2005〕89号文件规定的安全文明施工费包括安全施工费、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和临时设施费,这一点各个省市虽有不同,但大多数是基本一致的。而对于安全文明施工费计价,各省市的做法差异较大,有的省市是把安全文明施工费进一步划分为基本费+奖励费,有的则是基本费+现场评价费+奖励费,而大多数的省市则不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本文认为,从奖励创优,多投入多回报的计价机制来说,相对于不将安全文明施工费划分来说,把安全文明施工费划分为基本费、现场评价费和奖励费是比较好的划分方式。因为施工企业要得到更多的安全文明施工费,必须加大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投入,这对保障安全文明生产有很大的帮助,相对于不将安全文明施工费进行划分有更多的灵活性。本文下面将安全文明施工费划分为基本费、现场评价费和奖励费这三笔费用,并分析其计价问题。

1基本费的计量计价

安全文明施工费的基本费是保障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措施必须投入的基本费用。目前,基本费的计价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额计价法,即在计算招标控制价或投标报价时遵守政府部门的费率,按照计算基础×费率的形式进行计算。该计算基础通常情况下有直接费、人工费+机械费、分部分项工程费等形式。根据该方法,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采用的报价必须执行规定的固定标准或者区间费率,颠覆了“由施工方案决定报价”的基本思路,依然遵从“定额做法”的思想。由于不同施工单位执行费率一样,计算基数又相差无几,因此在这种计算方法下,通常计算出的安全文明施工费基本费的总额几乎是一致的。然而,实际中在安全投入上不同的施工单位有时差别是很大的。显然,这并不是最合理的计算方法。另一种是清单计价法。目前,深圳市安全文明施工费的计价方法就是采用清单计价的方式计算。见表2~表4。采用清单计价的方式,将安全文明施工费内容进行进一步划分、列项、编号,并明确工程内容。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认真分析招标文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并根据施工方案对安全文明施工费用进行报价。从工程造价日益以市场为主导的角度看,采用清单计价方式计算安全文明施工费进行报价,符合未来的趋势。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避免不同施工企业基本费报价相同,投入却不同的矛盾。同时,清单明确安全文明施工费的内容,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承包商在安全文明施工费上的投入。因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承包商如果没有做到清单要求的内容,或做得不符合要求,业主即可以有理由扣除相应的费用。相比定额计价法,清单计价法显然更加合理。

2现场评价费的计价

现场评价费是指施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文明施工规定,经考评组织现场核查打分和动态评价获取的安全文明措施增加费。现场评价费能够很好地对施工单位的情况进行考察。其考察的主体是造价管理机构、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监理等单位组成考评组织,一般在单项工程完成工程量约70%后(例如黑龙江为工程基础阶段完成60%以上工程量、主体阶段完成60%以上工程量、装修阶段完成60%以上工程量)进行现场评价打分。评价的依据主要有原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及各省制订的建筑工程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考评标准。考察打分的结果被用来核定现场评价费部分的费率,建设单位依据该费率支付相应的费用。由现场评价费上述的特点可以看出,现场评价费虽然在合同签订阶段以最高暂定费率列入工程造价中,但施工单位并非能够完全得到该笔费用,因而其具有“暂列金额”的性质,即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也正因为如此,河南省与江苏省将现场评价费以最高暂定费率列入其他项目费中招标人预留金部分。然而现场评价费又与暂列金额有有所区别:(1)费用性质和用途不同。暂列金额是其他项目清单中的一笔费用,其主要用于在签订协议书时尚未确定或不可预见的所需材料、设备、服务的采购,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合同约定的调整因素出现时的工程价款调整及发生的索赔、现场签证确认费用,包括以计日工方式支付的金额。而现场评价费属于安全文明施工费中的一笔费用,属于措施项目费用。(2)决定的主体不同。暂列金额只能按照监理人的指示使用,并对合同价格进行相应调整。而现场评价费的决定主体是造价管理机构、建筑安全监督等机构,建设单位要依据上述机构的评价和测定的费率支付现场评价费,而不是依据监理的指示。因此,用暂列金额去支付现场评价费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本文认为可以把现场评价费列入到投标函附录中进行操作,具体可参见下文奖励费计价的分析。为了保证现场评价费能够有效地起到监管作用,应实行动态管理。对已进行现场考评的项目,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前放松管理,明显降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标准的,建筑安全监督部门、监理单位应及时提出,并可提请考核组重新组织现场考评。同时,工程完工后,建筑安全监督部门对整个施工过程现场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修正现场考评得分。

3奖励费的计价

目前列有奖励费的省份有海南、河南、广东和江苏。在合同签约阶段,奖励费以规定的最高暂定费率列入合同价款中。而在合同履行阶段,工程所在地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情况,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等进行检查和评定。施工单位获取相应的文明工地称号后,由建设单位支付给施工单位该笔费用。在建筑工程中,优质工程质量奖也是常见的奖励费。在实务中,优质工程质量奖在合同中的约定是按照合同价款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完成工程获得约定的优质工程质量标准的奖励。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它属于建造合同收入中奖励性质的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安全文明施工费中的奖励费与优质工程质量奖相类似,它们都是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加大投入的回报。但不同的是,安全文明施工费中的奖励费是要作为措施费的一部分计入合同价款当中,而优质工程质量奖一般做法是在投标函附录中做出明示而没有进入投标报价。本文认为,既然安全文明施工费中的奖励费与优质工程奖具有共同的特点,且性质是相同的,因此完全有可能而且可以把前者也列入到投标函附录中明示进行操作,而不将其列入到投标报价中。

这样做的优点是:(1)减轻施工单位的负担。在计算规费、税金等其他上缴政府部门的费用时,安全文明施工费中的奖励费是计算基础中的一部分,如果该笔费用不进入投标报价则就不会计取相应的规费和税金,这对减轻施工单位的税负负担是有帮助的。(2)支付程序更加合理。在《河南省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计价管理办法》(豫建设标〔2006〕82号)和《江苏省建设工程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计价管理办法》(苏建价〔2005〕349号)中,现场考评费和奖励费以最高暂定费率列入其他项目费中招标人预留金部分。而08清单计价规范的出台,已经没有了保留金的概念,取代的是暂列金额。暂列金额是用于在签订协议书时尚未确定或不可预见变更的施工及其所需材料、工程设备、服务等的金额,包括以计日工方式支付的金额。暂列金额只能按照监理人的指示使用,并对合同价格进行相应调整,而奖励费的支付,并不是由监理决定,其支付是按照合同约定和政府部门的评比结果决定的。因此,将奖励费放入到暂列金额中并不合适,而如果与优质工程费操作相同,就可以避免出现此类问题,而且也比较合理。

评比工作措施篇10

关键词:工程预算评审;评审内容;工作方法

0引言

财政预算评审工作在预算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是其关键组成部分,财政预算评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的支出进行准确预算,有利于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对财政预算进行评审能够推动资金运用的合理化,使得支出透明、真实,通过专业人员的核算与检查能够减少虚报资金现象的发生。工程造价预算评审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对工程预算项目的全面系统检查和复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更加合理的确定造价,达到有效控制财政投资的目的,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在预算编审过程中,由于审核人所处地位,立场和目的的不同,审核人员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编审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笔者以财政预算评审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工程预算的评审工作。

1工程预算项目中工程量的评审

1.1工程量评审的内容与方法

工程量计算是预算评审中最基础的工作,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因此必须重视对工程量的评审。要准确的复核送审工程项目的工程量,首先要熟悉各专业图纸,掌握不同专业的计算规则,及其相关的送审文件,明确工程量的计算范围,在充分熟悉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定额项目中的工程量或是工程量清单里分部分项中的工程量进行复核计算,可以通过算量软件或是EXCEL表格的形式计算,工程量的评审,主要是审核工程量是否多算、漏算、重复计算、错误计算、超范围计算。为了清晰正确的反映工程量的评审结果,在评审中如果采用算量软件计算,可以使用对量软件,将送审工程量和审定工程量进行对比,分析审核情况,如果采用EXCEL表格形式计算,可以将送审、审定、审减工程量分别列出进行对比,并写明工程量审减原因。

1.2工程量评审中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1.2.1在工程量计算时,要注意各个工程量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出现前后不符、或是遗漏的情况,比如审核混凝土工程量时,要注意相应的模板工程量。1.2.2送审预算若采用清单计价模式,应注意清单和定额的计算规则对工程量计算规定的区别,避免错算。1.2.3在评审工程量时注意招标文件或是合同中对有关工程量计算规则条款的约定,比如在有些工程中约定钢筋工程量按照净尺寸计算,不计算损耗,在综合单价中包含损耗价格。

2工程预算项目中单价的评审

工程预算项目中单价的评审包括定额子目套用的评审、预算中材料价格的评审、工程项目取费的评审三部分。

2.1定额子目套用的评审

评审过程中应对定额的套用仔细审核,看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及相关规定,定额子目包含的工作内容,与设计图纸的施工做法、施工工艺是否符合,看有无错套,重套、高套的情况,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2.2预算中材料价格的评审

2.2.1材料价格常用的评审方法:一是根据工程所在地造价管理部门的信息价;二是对特殊材料、价格较高的装修材料或是设备、新工艺采用的新材料等可以采用电话询价、现场询价考察等方式进行确定;三是参考历史评审项目中相关材料的价格。2.2.2对材料价格评审要注意:一是对于装修工程中的主材要核实材质、规格、品牌,是否符合图纸设计,如果已经部分施工,需要现场进行确认;二是安装工程中的设备规格、型号等是否与图纸设计一致;三是材料的价格要符合财政评审中有关的标准;四是材料价格要与施工时的价格行情一致,对于特殊原因的材料价格上涨要核实清楚,确认材料价格的合理。

2.3工程项目取费的评审

工程项目取费评审要注意:一是费用定额要与采用的预算定额相一致;二是取费的基数要正确;三是规费的取费要按规费证或相关文件要求确定;四是预算中的不取费项目要注意取费的设置,不要重复取费;五是按国家或是地方的有关规定取费,例如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调整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增值税税率的通知》中的规定,费用定额中增值税税率由11%调整为10%。

3工程预算项目中对措施费的评审

3.1工程项目中常用的措施项目费用

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措施项目比如主体结构施工中的垂直运输费,评审中可以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评审,若相关方案不明确,可以按常规的措施费和定额的计算说明考虑。

3.2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措施项目费用

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措施项目,评审人员要对专项的施工方案进行计算分析,确保造价经济合理,例如某博物馆工程中采用了球形模板支架体系,无直接的定额可以套用,定额中脚手架、模板的摊销量不符合施工实际,在评审中需要对球形模板支架方案进行详细计算,结合施工工艺和当期的物价水平确定材料的消耗量和损耗率,以便于合理确定造价。

4工程造价指标的评审

工程预算的评审,除上述方法,还可以采用常规的造价指标对整个工程的造价进行评审,在同一个地区,如果单位工程的用途、结构、装修标准等主要设计情况都比较类似,其工程造价在同一时期内造价一般基本相似,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以往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当期的材料价差进行调整,分析统计出同类的工程材料消耗量指标、单方造价指标等,通过历史数据指标与评审工程的造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较大的项目,重点评审,提高评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