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十篇

时间:2023-07-10 17:19:49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1

实例过多,内容难以完成

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表达所教内容,恰当的例子能够承载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但是,不是例子越多越能够细化知识,典型的传递知识的正反例子才能够真正传递知识。某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解析教学内容的例子过多,课堂内容看似非常丰满,却占用了很多时间。针对一个知识点一般只要有一个典型例子就足够了。过多地使用例子来诠释内容,虽然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加兴趣,但是对整节课来说,会导致一节课教学内容量过少,或讲不完,影响整体教学进度。

例如,“信息与信息特征”这节的内容以概念为主,不易理解。为了阐述这些概念性知识点,某教师引用了多个实例,甚至互动。例如,有一个环节讲述信息的主要特征“依附性”。教师首先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做互动游戏“我做你猜”(一位学生做“猜测者”背对黑板,另一位学生以动作示范表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动物名称,不能说话,另一位学生猜出动物名称)。这个游戏让学生认识信息必须依附载体才能传递,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传递。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信息的依附性,可教师又讲解了“古长城上将士点燃的烽火”等。学生对依附性已经理解了,教师就无需再使用过多的例子来诠释了。最终这节课因过多的实例和互动耽误了正常教学进度,本来一节课应该完成的内容只讲了一半,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进度。

重点偏离,偏重技术实现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实践操作比较多的学科,软硬件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为了掌握技术而忽视了信息学科学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软硬件的操作是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是为信息处理服务的。过多地重视软硬件操作,会让学生误认为学习的重点就是为了学会软硬件的操作,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网络中的数据通信”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数据与信号、信道与带宽、信息交换技术。该课的重点是信息交换技术。信息交换技术这部分有动画演示,主要演示数据交换动画,而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只是为数据交换做的铺垫。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基带传输,拿了数据线和笔记本到班级,现场连接演示两台电脑的基带传输。连续在两个班上了这节课,内容都无法完成。一个班级连接成功,完成了基带传输,但是其他内容都没讲;另一个班级连接不顺利,演示不成功,一节课下来,几乎没讲什么内容。这位教师的初衷很好,但是由于涉及设备连接调试,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东西甚少,更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进度。

内容过细,讲课面面俱到

在一节课教学内容很多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讲究方法,不能够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地泛泛讲解。

例如,选修教材《网络技术应用》第四章第一节“了解与设计网站”。这节的主要内容是网站与网页、网站的结构、构成网页的元素、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工作原理、常用的网站建设技术、网站的策划与设计。重点是网站知识性内容和网站的策划与设计方法。这节课内容偏多,有位教师讲授时,把重点需要讲解的内容,面面俱到地做了诠释。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很辛苦,能记住的内容却很有限。针对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教师应该有选择地精讲、少讲,以问题的形式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或参与教学互动,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力。

学科整合失重,舍本逐末

新课程强调学科整合,提倡跨领域学习,因此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常常将本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整合,这本是好事,但有的教师因为掌握不好整合的尺度,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例。某些课堂比例失重,真正的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体现得不够。

例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编程解决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编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能针对简单的问题设计算法。某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时,为了体现学科整合的优势,以“一元二次方程”为实例,详细讲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决过程,其讲解过程的准确、具体、透彻不逊色于数学老师的课。学生对教师的数学基本功充满了钦佩。这一节课看似学科整合的典范,实质上却偏离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成了数学课的陪衬,舍本逐末。

过于形式化,画蛇添足

有些教师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地准备了很多教学辅助内容,这些内容不但无助于教学,反而使教学变得复杂化;有的教师课堂创造了很多的教学互动,使得学生无法连续正常完成学习;或者为了迎合新课改,生硬地加入一些新内容,不仅没有为教学服务,反倒成了课堂教学的累赘。某些信息技术课堂显得拖沓冗长,过于形式化,不符合实际教学。

例如,某位教师的一节课,讲的是“数据信息加工”第一节。首先介绍电子表格Excel的界面。这位教师课前抓了一幅电子表格的主界面,在Word里图文并茂地标识出Excel的界面各项名称,并生成图片。然后他打开了Excel软件呈现主界面,并同时打开了介绍Excel的界面的图片,两相比较来讲解Excel的界面名称。两个界面的交错,加上教师的引导介绍,使得这项内容的学习变得复杂化,本来三言两语就介绍完的内容,用了好几分钟才介绍完。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2

一、电视节目需要建立网络评价体系 目前,在中国的电视调查市场,因AC尼尔森的退出,央视—索福瑞一家独大,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由于我国没有监管收视率调查的行政机构,由一家公司垄断收视率调研市场,其数据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都让人疑虑。笔者认为,为了获得受众对于影视节目全面客观评价的数据,在推行收视率、满意度等传统的测评方法之外,还需要建立和运用网络测评体系。主要原因是: 1.电视节目网络传播逐渐兴盛,大有燎原之势。通过网络传输视频内容是电视与网络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融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近年来,通过网络传播电视节目和视频的现象越来越多,专业公司正在蓬勃发展,2005年前后,我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专业视频网站和传播平台,如新浪宽频(2004)、(2005)、土豆网(2005)、激动网(2005)、酷6网(2006)、优酷网(2006)、PPLive(2008)、新浪视频(2009)等,这些网络视频网站和传播平台一般为网络公司或门户网站开办,主要提供视频新闻、网络电影、草根视频博客、视频互动聊天、电视直播、体育比赛等服务,之后,央视、安徽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湖南广电、浙江广电等国内实力雄厚的电视机构纷纷涉足网络电视领域,自办了网络电视传播平台,这种发展态势正方兴未艾。 2.网络视频内容半数来源于电视资源,受众通过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机会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已经开通的网络电视台传播的内容,不仅有视频内容,还有图片、文字、音乐等非视频内容,它们不仅将所属电视台已经播出的主要节目和栏目进行转播,有的还自制和转载了一些资讯和内容,使得网络电视台包容的信息更多、内容更丰富。 在视频内容来源上,网络视频的来源主要分电视资源和非电视资源两种。电视资源就是电视台和电视播出机构通过网络传播的电视节目,占网络视频总量的将近半数(48.7%),其中主要为电视剧、文艺节目、新闻资讯、动漫、体育、广告等视频内容;非电视资源,就是社会上的电视制作机构、网民制作和上传的电视视频内容,主要包括网民聊天视频、网民自拍视频、音乐电视、网民原创电视作品等。目前,非电视资源占网络视频内容的51.3%,可见网络视频内容已有半数来自于电视资源,受众想看主流电视机构已经播出的电视节目,一般都能在网络电视台和相关平台上点击播放。在网络视频内容中,电视剧所占比重最大,占到整体视频数量的18.7%;其次为音乐MV,所占比例为17.2%。此两类明显高于其他视频类别。电影和动漫所占比例也都超过10%。在网络视频中,新闻资讯和体育节目却比较少,只占4%左右。网络视频的娱乐化特点十分明显。 3.受众通过网络表达的意见更为及时而真切,收集到的收视信息更为可靠。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进行电视节目评价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受众在网络上对于电视节目的评价,因具有及时、匿名和便利等特点,显得更为客观真实和可靠,网络测评体系能够收集到传统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测评数据和受众评价,受众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并意见和评价。网络测评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不仅是对于传统方法的有效补充,也将为影视节目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找到可靠路径,这种电视节目网络评价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影视节目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 二、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评价体系架构 建立电视节目网络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要考虑到评价体系所需要关注的内容问题,又要解决技术支撑和子系统架构问题,既要运用信息搜索和检索技术,又要运用计算语言和语义分析技术。相比传统的电视节目评估方法,网络电视传播评价体系的建立可谓门槛高、难度大,当然评估结果也更加贴近事实。 1.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建立电视节目网络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网络内容自动挖掘和搜索技术,采用自动采集和网络内容分析的方法,用全面真实的网络内容分析相关数据,建立科学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这种体系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对影视节目和网络视频质量的优劣做出客观评价及分析。电视节目网络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功能:第一部分功能是电视节目评价。即该体系能够自动分析影视类节目在网络上二次传播情况,包括点击量、评论46数、满意度,并整合专家评价进行分类排行;第二部分功能是网络视频评价,即系统能够自动分析网民上传的网络视频传播情况,包括点击量、评论数、满意度,对热点内容专家评价,并进行分类排行;第三部分功能是进行影视视频自动推荐,即根据影视类节目和网络视频在网上的评估表现进行分类排行推荐,并通过针对大众的视频推荐网站向网民推荐热门电影和精彩的电视视频,并让网民能够进行热点视频的互动评价和分享。 2.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评价体系的底层技术支撑。影视节目经过网络传播后,通常以被网民点击、下载、转载或评论的方式表现其在网上的影响力。对于影视节目的网络收视表现,可以以点击和转载次数测量收视频率,并可以通过浏览、归纳和分析网民在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的收视评价,来评估视频内容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在网络视频评估系统中,可以采用信息自动采集和网络内容分析的方法,用全面真实的网络内容分析相关数据,建立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对影视节目和网络视频质量的优劣做出客观评价和分析。 所以,在底层技术支撑方面,影视节目的网络评估系统也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和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影视节目在网络上的点击、下载、转载、归因、搜索、消重、分析、赋值判断和集纳等。具体说,影视视频节目评估系统的底层技术支撑,主要是基于海量信息检索技术、自动采集技术、网络信息过滤技术、网络内容挖掘技术、自动分类技术、语义分析技术、褒贬分析技术、视频信息下载技术、评估报告自动生成技术等。 3.电视节目网络评价体系的关键技术。鉴于单纯的收视率、受众满意度和专家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对于电视节目客观测评的需要,这就需要至少从网络点击率、网络受众满意度和专家网络评价三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和评估通过网络传播的影视内容,网络视频评价体系的技术支撑,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融合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网络点击率比较容易进行汇总和统计,但是受众满意度测评和专家网络评价分析和汇总起来比较困难,这不仅需要从上亿张网页中全面查找关键词信息,还需要进行消重和过滤;不仅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还要对搜索到的关键字词句进行语义分析和比对,从中找到有规律和共性的东西,进行分析和评估。由于汉字语言博大精深,语义变化复杂繁多,一词多义、一字多用的现象比较多,而且词义和语义也经常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给语义分析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小姐”可能是尊称,也可能是贬称,“凤姐”在网络上可能是指“王熙凤”也可能是指“罗玉凤”,“高铁”可能是褒义的,也可能是贬义的,“山寨”可能是指山庄也可能是指冒牌货,其具体意义和赋值大小,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情况而定。所以,建立网络视频评价体系,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是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进行过滤检索和语义的褒贬分析、赋值判断,并自动生成评估结果。在信息检索和分析领域,语义分析和赋值判断是非常前瞻和困难的问题,也是一些中外信息技术公司力求攻克的技术难题,目前在国内外至有少数几家公司开发出了这种技术。#p#分页标题#e# 4.电视节目网络评价系统的子系统架构。对照传统的电视节目评价方法,电视节目网络评价系统的子架构可以分为三部分:网络传播收视率分析系统、网民满意度分析系统、专家归因和对策研究系统。其中,收视率分析系统用来统计分析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受众关注度和人气指数,通过网络收视率系统的归集,可以判断某电视节目经过网络传播之后,在单位时间内被网民的关注频次和程度;满意度分析系统用来统计分析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受众满意度;专家归因系统用来对专家的电视网络传播数据和内容进行归因分析,并提供对策研究。 5.电视节目网络评估体系运行流程。一般来说,要运行电视节目网络评估体系,需要经过这样的一个工作流程: (1)信息筛选和抓取系统从影视官方网站、网络视频网站、国内外新闻网站和各种影视论坛以及博客、微博等信息平台,针对某一种或某一个电视节目(通过设置关键词而确定),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分类和抓取,往往搜索一个关键词,需要过滤上亿张网页,从中筛选出目标信息。 (2)数据投送目标信息包括,网络传播的电视节目数、网民点击数、网民评论数、对于电视节目的网络新闻报道、论坛帖子和网民通过博客、微博的评论情况,系统对这些目标信息搜索完并抓取之后,将它们投送到影视节目数据库中,在数据库里面对其重新排列组合,并进行标签和归类。 (3)统计分析针对投送到数据库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将自动进行甄别、分析和归纳,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语义分析技术等,对于相关数据进行运算、统计以及褒贬度分析,从而自动生成电视节目的网络收视率和网络满意度报告。 (4)专家分析和应对在电视节目的网络收视率和网络满意度报告生成之后,有关专家可以据此进一步地归纳和分析,结合他们个人的经验、专长和思想认识,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并提出电视节目网络传播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三、结语 建立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评价体系,为我国主流电视传播机构及时准确地掌握电视节目在受众中的评价提供了一个良好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和统计分析电视节目在网上传播的点击率、收视率、满意度,还能够基于语义分析技术判断受众态度的褒贬数值,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以一键式报告方式呈现给用户。电视节目网络评价体系还能够对于优秀的和热点的影视节目进行自动排行,向网民推荐。因此,电视节目网络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进行网络电视舆情的监管,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种植专业;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校园网建成并投入使用,职业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给职业学校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大丰富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但是,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合理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专业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1 加快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要求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教师投入程度决定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中教学的现代化程度和改革的进程。

(1)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促进教师根据学校实际,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开展多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让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2)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应重视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在培训方式上,外出轮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鼓励教师自学,采用多种途径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在培训内容上,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的选择内容,做到有的放失,逐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2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

如果媒体选择或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反而影响教学效果。种植类专业课教学中,选择媒体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媒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事有限的,尤其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情绪,这时如能将合适的媒体引入课堂,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使教学信息再现形式多样,教学形式更具有形象性、趣味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对各种媒体进行比较、结合所学内容,筛选出最佳的媒体。一般来说,当教学内容是静态的时候,可选用幻灯片、投影仪结合标本、实物等来创设直观性情境,例如介绍蔬菜、果树、花卉、作物的种类形态特征时、除了观看教具外,还可借助幻灯片或投影仪来展示;当教学内容连续性较强时,可选用录像、VCD、电视,如果树的修剪技术、花卉的换盆技术、作物的杂交制种技术等内容,需要播放录像、VCD,才能演示技术的实践操作过程。

3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实践教学情景

种植类专业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除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掌握实用操作技术,面对各种农作物季节化和地域性的生产业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实习基地——操作训练。所以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搜索科学而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不出教室门就能学到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1)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强化教学实用环节:由于受季节,地域等条件的限制,通过观察只能了解表面、外观效果很不理想,通过实地操作,只能训练部分关键技术环节,往往不能形成完整实践过程,缺乏全面了解生产技术过程。例如,在进行果树栽培、作物栽培实习教学中,每次实习前,先播放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来展现生产技术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实习任务与内容,明确实习的某一环节是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环节的具体操作,这样便于掌握整个生产技术,以便实习环节的脱节和失去连续性,以便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实习任务。

(2)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及时补充现代农业新技术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性、创新意识。

实践表明,在种植类专业课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实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玉苗,王炜波.注重教学设计 促进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3] 朱培康.现代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4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

一、教师定位好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课前应作哪些准备工作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那么学生每节信息技术课做些什么?如何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最大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工作。教师准备的课堂主题要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所以,课堂主题一定要定位准确,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最好能做到技能、知识和实时的社会事件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快乐的学到知识,并能应用自如。这就要我们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工作,为上好信息技术课做充分有效的准备工作。

2.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和辅助作用

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要求,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有效地组织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应努力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能充分理解接受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怀着尊敬和接受的态度,不因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厚此薄彼,并且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

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学生水平不同,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上耐心细致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的给予鼓励表扬,对于差一些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并对他们的长处加以肯定,让他们充满信心,能更积极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掌控课堂的节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

3.教师在课后及时有效的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以下内容及时做出总结和调整:课堂内容是否得当,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证明找的点不对,要更换或调整;课堂容量是否合适,过多或过少的课堂容量都要再调整,以使课堂效率更高;找到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只有及时有效的做好总结,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不断的进步。

二、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发展。保证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

教师准备的课堂内容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县区级高中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学生的领悟能力也有所差别,所以教师所制定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做到使水平高一些的学生不会觉得太简单,觉得课堂内容少;而信息技术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觉得太难,课堂容量大。适当的教学内容是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2.教师在时间上、空间上、学习方法上放手给学生

在时间上要放。即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尽可能少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在空间上要放。教师不以各种形式挤占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把空间还给学生。在以往的的教学上,很多教师不是以讲,就是以“问”来挤占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认知的方式方法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在空间上“放”,要努力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在学习方法上要“放”。即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的特长,而且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3.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的有效结合

(1)学生自主评价

高中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学习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到对学生的评价,及时鼓励,适时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信息技术课上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引导每一个同学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体验。

三、自主教学深入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实例

下面就教学中的一节课来说明一下自主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高一第二学期,已经学习了Word、PowerPoint、网络,具备文字、图片处理和网络资源的上传下载等能力。

教学内容:对Word、PowerPoint、网络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中国的传统节日“端五节”就快到了,请同学们制作一张与“端五节”有关的电子版报(Word、PowerPoint都可以),相关内容可以查阅书籍,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下载。最后评选出好的作业发在我们学校的网站上。

本节内容简评:本节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端五节”并不是十分了解,此举可以加深传统节日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使学生更加的热爱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只是定了一个方向,至于怎么应用所学技巧,怎么设计版面,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而且综合展示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允许学生自己结组、讨论、交换思想,教师不要怕课堂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教师着力辅导。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导入;教学过程

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化社会的形成,社会各级对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让学生在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论述。

一、优化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好比一首音乐的前奏,是每堂课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课堂没有该环节,直接让学生进入到正文的学习当中,根本没有给学生留缓冲的时间,导致这节课的开头几分钟效率并不高。二是导入形式太单一,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以旧代新的方式,一上课就是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或者是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这种方法虽然有自己的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出现厌恶,效果也会下降。所以,在优化导入环节,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导入环节存在的价值,要有效地将多种导入方式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顺利实现迈好第一步。

例如,在教学“信息获取”的相关知识时,我选择了“演示导入法”,首先,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比如,有学生提出:有关国庆阅兵的资料;还有学生提出:张学良的生平等等,之后,我通过查询的方式来向学生演示信息的获取过程,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搜索后的结果显示中认识到信息获取的重要性,以及庞大的数据库展示出获取的结果,这样不仅能够顺利导入新课,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确保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保障,也是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所以,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来构建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以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相关知识时,我选择了学导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能够独立制作一套完整的课件;能够灵活应用有关PPT的相关知识等等。之后,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以及信息获取功能来自主制作,可以找相关的模板进行仿照制作,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每个功能进行尝试应用,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而且能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自主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交流。比如,有学生提出:不能在幻灯片中添加声音;还有学生提出:母版设计时出现问题,不能让其他幻灯片都有;等等。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PPT的相关知识。之后,我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比如,如何在PPT中定圆心等问题,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确保学导式教学法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我给学生布置了下面任务:帮助语文老师制作一套PPT。可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同时,对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练习方式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练习的方式就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简单操作,很少会将这些零散知识进行系统化,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所以,在优化练习的方式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元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这一章节、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练习,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看到知识的呈现效果,而且与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文本编排”的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自选文本,自主将Word中所有的内容在这一文本中进行应用,并进行展示和比拼,比一比看谁的文本中涉及内容最多,制作的效果最好等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总之,作为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确保学生在不断优化的课堂中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1.引言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作为小学生必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兴趣与价值观的培养为中心,改变只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授的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快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体系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在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之前,对大连市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基本情况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授课形式、学生掌握程度、小学生对新的课程体系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授课形式,主要是一节课中教师讲授10至20分钟,剩余时间学生自学。而在课堂自学时间中,大多数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玩游戏、聊天等。这种授课形式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就成了学生聊天、游戏的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存在问题。比如有的老师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只是练习打字,这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运用相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之后,使用较少或者不使用,使得所学的知识因缺乏巩固、练习而遗忘。

3.目前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对信息技术课重视不够。2001年,小学信息技术课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目前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年级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虽然近些年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够,归根结底是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未能成为小学生升入初中的考试科目。

忽视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一学科,这门学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很多,比如:数学、英语、物理等,因此具有明显的整合性。在教学中要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使内容更丰富有趣。

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教授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知识,不懂得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单一。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趣味性。调查结果显示,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大多依据教材讲授,在讲授过程中更注重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明,他们更喜欢活泼、有趣的课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讲授―练习之间不断重复,教学模式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4.建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

把学科知识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当中,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丰富与完善。

(1)课程内容上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趣味性为主,注重与其他学科整合。

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对象是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设置应以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这些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20至2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趣味性为主。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专业性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应过高。内容设计应贴近生活实际,以学会应用为主要导向。要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他们的兴趣爱好为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舍弃过难的内容,注重简单易懂,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科学技术与社会能力的综合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存在密切的关联,处于启蒙阶段中的学生尚未形成清晰地分科概念。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美术等的学习进行融合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把flas与教育游戏引入课堂。收集了物理、数学、自然、科学、天文、安全健康方面的一些flas和一些教育小游戏,把这些教育动画与游戏引入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当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既激发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求知欲望,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技巧。

教师可以根据要讲授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动画或者教育游戏插入课程教学中,动画与教育游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础,选择的动画与教育游戏要具有代表性,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呼应。

(2)教学模式上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出的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围绕把动画、教育游戏插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一主旨展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具创造力的课程,以往的单纯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会使信息技术课堂缺乏生机。游戏与动画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们在课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模式一:flas应用于课前。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一些flas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这些flas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一节课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另一类是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关系不太大,涉及的知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类的flas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主要目的是导入课堂或者对一些内容的系统的展示。这类flas对小学信息技术课起到辅助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类的flas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flas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一节课的开始之前向学生展示“彩虹是如何形成的”flas,这是生活物理方面的小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无关。在课堂开始展示这个动画,主要目的是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节课的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逐渐集中的过程,利用“彩虹是如何形成的”flas能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让学生从直观的动画中了解更多知识。

教师在选择flas时,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与他们的原有知识结构相联系,与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所选择的内容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模式二: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后。汉诺塔游戏是一款经典的益智类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与手脑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应对挑战的锲而不舍的能力,有难易程度的区别。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与学生结束对一节课主要内容的讲授学习之后,通过汉诺塔电脑游戏帮助学生熟悉鼠标的操作,是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剩余的时间,并以他们的兴趣为导向,使他们在课堂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

交通安全游戏――在路上是一款关于交通规则的教育游戏,通过操控鼠标找出不利于交通安全的行为,通过游戏让参与者了解交通规则。在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玩这个游戏,能有效安排课堂剩余时间,规范课堂纪律。学生还能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知识,熟练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可以通过这个小游戏在学生之间开展一场比赛,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提升对交通规则的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把各种有用的教育游戏与动画应用到课堂中,使学生丰富知识、熟练计算机操作,寓教于乐。教师要具有信息的收集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游戏只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游戏只占一节课的小部分时间,只是全部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小部分,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目的是扩充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3)评价方式上

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教育评价的作用,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评价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有非常的意义,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促进教与学的不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依据课程教学模式提出评价原则:

对信息技术的课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评价,评价的内容、主体、方法的都要求是多元的。评价内容要依据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生的水平进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评价中要分析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程度上的变化。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还应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仅包括智育,而且包含德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馈学习效果,营造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课堂过程评价方法不应采用单一的口头鼓励,要采用并发展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开展比赛、作品展示等。

针对本文提出的课程模式,可以使用教育强化,把一个教育游戏比如金山画王游戏作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强化物,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积极性,而且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上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5.结语

flas与教育游戏是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新的手段与方法,是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flas与教育游戏能否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能否促进学生学习。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flas与教育游戏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法,得到小学生的肯定与认可。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课堂学习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自己课堂的动画或者教育游戏,选择合适的时间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不应过分区分各个学科的界限,这样对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与学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熙斌,杨方琦.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88-91.

[2]武晶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2,4:012.

[3]许军.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6:042.

[4]肖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J].软件导刊,2011,(7):182-184.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太阳能利用;隔热保温

引言:

建筑节能技术值得就是提高建筑物中的能源利用率,尽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能源效应。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建筑外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国外早就开始了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我国近年来也开始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最大程度提高能源利用率、高效利用自然能源。同时,我国建筑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建筑耗能也成为社会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我国的主要节能技术并指出其存在问题,是改善我国建筑状况、节省能源的必要之路。

一、现阶段我国主要建筑节能技术

现阶段我国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建筑外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建筑外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涉及到墙体的隔热技术、建筑体的节能与隔热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包括空调的蓄冷技术、供热系统技术、热回收技术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利用技术、浅层地热利用以及太阳能热泵技术的利用。

(一)建筑外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1. 墙体的隔热技术

墙体的隔热技术主要指的是外墙的保温与隔热。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为混凝土,这些结构常常需要配合外墙附贴保温隔热系统的构造以达到墙体的保温与隔热。随着珍珠岩、复合硅酸盐以及各种保温材料进入建筑材料的市场,我国的墙体的保温隔热系统开始使用这些材料。

近年来,一些先进企业开始将引进国外先进节能技术,国内一些企业也开始独立研发先进的保温隔热技术,例如胶粉聚苯颗粒外墙保温技术。这些先进技术代表了建筑物外墙的保温隔热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2. 建筑体的节能与隔热技术

建筑体的节能与隔热技术包括门窗、屋面、以及楼板的节能与保温技术。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对窗户的材质进行改良,根据不同热工性能的材料选择窗户材料。木窗的保温性能较好,但是其稳定性较差,且成本较高。金属材质的窗户保温隔热技术较差,因此复合窗则兼具上述材质的优点,具有较佳的保温效果。屋面、地面的节能在屋面覆盖或者建筑材料中加入保温隔热材料,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

(二)建筑供热制冷系统

1. 空调的蓄冷技术

空调的蓄冷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使用制冷设备将热量进行储存、转移,以在用电低谷期对热量进行储存,在用电高峰期将热量释放出来。空调是目前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制冷设备,而空调的能耗则成为社会电能消耗的主力军。

2. 供热系统技术

供热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发适合中国情的供热系统技术是十分紧迫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供热系统需要实现节能目的,还要保证经济型、使用简单与可靠等,因此国内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工作。

(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

1. 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技术主要包括太阳热水系统,这一系统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来说,太阳的利用技术分为光热与电热的利用技术。光热利用技术也分为两种,即被动式采暖,这种方式成本少,但利用率不高,主动式采暖则恰好相反。光电利用技术则是利用太阳能进行电能的开发利用,为建筑物提供电量。

2. 浅层地热利用技术

浅层地热技术则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来进行供热与制冷的高效节能系统,例如低下浅层水热泵技术。这些技术较之传统的能源,不仅更加安全稳定,还具有较高的热量产率。

二、现存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外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1. 墙体的隔热技术

我国的墙体的保温隔热技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绝大部分企业对于墙体保温隔热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提供充分的人力与物力保障来支持这些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内的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不能形成规模,也因此导致了保温隔热系统即使被生产出来,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判断与裁定,不能对其形成有力的技术规范。

其次,不仅墙体的保温隔热技术的研发存在问题,保温材料的施工运用也存在问题。保温隔热材料只有经过施工才能最终发挥其保温隔热功能。但是目前的施工队伍资质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

在门窗的节能隔热技术中,虽然我国已经能够生产符合保温要求的材质,但是使用较多的PVC材料,这类材料的稳定较差,且容易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复合窗等则存在造价较高的问题。屋面、地面的保温隔热技术也存在施工的问题,即施工单位如何规范施工,将保温隔热材料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二)建筑供热制冷系统

空调蓄冷技术具有适用地区的限制,即不同地区的空调使用存在电费差异、技术支持以及政策保障等多种不同,因此空调的蓄冷技术必须以电价差异、技术支持以及政策保障为依据。

供热系统技术的发展中必须要抱我好户内与户外温度控制的目标,即同时对户内与户外进行温度控制,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不能很好的实现温度控制的目标。另外,还需要大力研究热计量,这样才能对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进行有效的规范,实现建筑物的保温与隔热。

(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

太阳能利用技术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太阳能集热器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相应的市场规范,而质量不达标的器械又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太阳能光电技术则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需要政策以及经济上的双重支持。

浅层地热技术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系统的效能比较低,由于浅层地热系统结构复杂,需要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稍有误差就会影响系统的热效能。另外这种技术的初期成本投入较大,对其规范也不全面,这些都导致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张利剑,浅谈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2]黄德中,沈吉宝,建筑节能技术综述[J]太阳能学报,2007(6),第682-688页。

[3]杨西伟,郑瑞澄,郝斌,现阶段我国主要建筑节能技术及存在的问题[J]建设科技,2007(14),第20-27页。

[4]宿海燕,玻璃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5]许志中,曹双梅,郭红,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发展前景探讨[J]工业建筑,2004(4)。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8

1.高可扩展性:截止到2009年9月30日,Internet用户数达到17.3亿,并且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接入到Internet的设备种类及其数量也在同步增加。因此,互联网需要以高效和高性价比的方式来处理和服务各类应用。

2.大容量:当前,Internet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户更倾向于共享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更趋向于富媒体化(如大文件、音频、视频、以及高清视频等等)。这些变化趋势要求Internet能提供大容量来存储数据和实现节点间的通信。

3.高服务质量(QoS)保证:多媒体应用和新型的SNS应用需要高QoS保证,服务质量的任何下降,都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体验,从而造成用户的流失和服务提供商利润损失。

4.强交互性:当前,社交网络等应用已成为Internet的主流应用,用户不再局限于被动的接受服务,而倾向于相互交流信息或提供内容。服务的模式也不仅仅只有传统的C/S模式,终端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成为了目前主流的服务模式,这要求网络能提供更强的交互性。

5.异构性:近年来,三网融合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异构网络接入到Internet。因此,需要提供跨异构网络和终端设备的透明服务来满足上述需求。

6.安全性:不同网络应用对Internet提出了不同等级的安全要求,如机密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安全需求,也是目前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面,现有Internet的基础架构是基于包交换的IP网络,IP网络采用端到端的设计原则,网络对服务不加区分,单纯实现数据包的存储转发,复杂的功能由网络边缘来处理。虽然这种设计思想使得IP网络具有可扩展性强和实现简单的优势,但是,单纯的依靠现有IP网络的基础设施与技术体系难以满足新应用的需要。

为了解决传统的尽力而为(Best-effort)IP网络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CDN)被提出。根据RFC 3466的定义,CDN通过在传统IP网络上部署由服务器组成的服务节点,并利用应用层协议将这些服务节点联结构成应用层覆盖网络,为用户提供内容分发服务。这种架构一方面由于在应用层解决网络应用的需要,不改变底层网络结构与骨干设备的配置,因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另一方面,终端用户从最适合的服务节点获取内容,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同时也降低了骨干网络的拥塞。因而自1998年MIT的研究人员提出并组建第一个商用CDN网络开始,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CDN已经发展成为Internet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著名的CDN公司有Akamai、Limelight、CDN Networks、Verisign和ChinaCache等,非盈利性CDN网络有CoDeeN、Coral和Globule等。众多的CDN网络及其服务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据统计,2009年全球的CDN市场规模达到15亿美元,是1999年时的60倍。自2005年多媒体应用成为网络主流应用后,CDN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至今,CDN伴随着市场的变化,其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静态内容,发展到后来的视频内容,以及近来的动态内容和电子商务类的服务。为了适应这些内容的分发需求,CDN结构也发生了几次重要的变化,经历了分布式CDN、大数据中心CDN、P2P辅助CDN,并朝着云计算模式的CDN方向发展。

CDN技术组成

一般来说,CDN服务通常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内容外发单元,负责将内容从源服务器分发到边服务器;内容分发单元,负责将内容从边服务器分发到终端用户;请求路由单元,负责将终端用户的请求引导到合适的边服务器;管理单元,负责配置和监控请求路由、内容外发和内容分发等单元。

从技术角度来看,CDN技术的组成可以被划分成基础架构和网络服务两类。

CDN基础架构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构造合理有效的覆盖网络,为内容提供商提供有效的内容分发任务,主要包括服务资源部署、服务节点架构和CDN构网等三部分关键技术。通过这些关键技术,解决如下问题:CDN网络规模的确定即CDN服务节点数目的确定、服务节点部署位置的确定、每个服务节点规模及其与运营商互联模式的确定、每个服务节点内的设备组织与资源管理机制及如何高效地组织这些服务节点等。

服务资源部署通常考虑服务质量(性能)和成本两类指标,选择合适的网络位置放置服务资源,一方面尽量减少大部分终端用户获取内容时的响应时间,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控制资源部署和管理成本,找到较佳的平衡点。对于服务节点架构,通常选用多种评价指标来对节点体系结构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以这些指标为指导设计服务节点的架构。如:二分带宽(Bisection Bandwidth)和超额订购(Oversubscription),其中,二分带宽是衡量服务节点内部网络通信效率的指标,而超额订购则是服务节点对外服务性能的一种衡量指标。CDN构网是指构建CDN网络的方法,即通过通信协议将分布在Internet不同位置的服务节点组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内容分发网络,实现CDN对内容分发的硬件基础,它包括网络法和覆盖法两种基本构建方法。其中,网络法在构建CDN网络时需要对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特殊的配置和管理,使它们能够识别特殊的应用,并在预先确定的策略下进行内容转发;而覆盖法则在传统Internet架构基础上通过覆盖一层新的应用协议,通过该应用协议将所有数据中心组织起来,实现内容分发任务。与网络法不同,该方法不需改变Internet的骨干设备,具有很好的灵活性,是当前大多数CDN服务提供商采用的一种构网方式。

CDN网络服务部分主要实现服务内容在CDN网络中的有效管理和分发服务,主要包括请求路由、内容分发与管理、系统管理等三部分关键技术。其中,请求路由技术主要负责将终端用户请求引导到合适的边服务器,目前,主流的CDN服务商多采用了DNS解析重定向的方式实现请求路由;内容分发与管理包括内容外发、内容分发和内容管理等技术,主要实现内容从源到终端用户的传输及其内容调度管理;系统管理通常由运营支撑系统(OSS)和业务支撑系统(BSS)组成,实现系统资源的配置、运行状况的监控、计费等功能。

CDN演变

CDN架构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分布式CDN;2.大节点CDN;3.P2P辅助CDN;4.云计算模式CDN。其中,前两种架构已在各种商业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P2P辅助CDN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云计算模式CDN又为CDN提供商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运行模式。

分布式CDN

分布式CDN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Internet流量主要是由一些静态文本和图片文件构成,这些文件的数据量都比较小,为实现高效的内容分发,以Akamai为代表的CDN服务提供商通过高度分布式的服务器部署方式来构建CDN。他们将服务节点部署在运营商的PoP中,这样可以将用户请求的内容分配到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上。然后采用基于DNS的请求路由机制,使用户从最近的服务节点上获取信息。

分布式CDN能够很好地实现Internet中静态内容的分发,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需要在整个网络范围内部署大量服务器。以Akamai为例,截至2008年,该公司在65个国家一共部署了27000台服务器,其中仅DNS服务器就有6000台。这种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在改善服务质量的同时,也给管理和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而且对于动态多媒体内容的分发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高速网辅助CDN

20世纪初,各种多媒体内容(如音频、视频等)开始占用Internet的主要带宽,高速网辅助CDN就是在此时发展起来的。高速网辅助CDN可解决大数据量的多媒体内容的高效分发,以LimeLight为代表的CDN提供商采用了这一设计模式。与分布式CDN不同,这种模式只需在Internet中部署少量的大服务节点,这些节点通常部署在多个大的ISP的PoP相连的位置,然后利用私有高速网络将这些大节点连接起来,以保证充分的带宽和时延,解决“中间一公里”的问题。这时通常采用Anycast请求路由机制,可使用户从“最佳”节点上获取信息,比基于DNS的请求路由机制要减少10%的响应时间。

相比于高度分布式的CDN,高速网辅助CDN可以明显减小CDN节点的规模和复杂度,从而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但它同时也增加了终端用户到服务节点之间的距离。以LimeLight为例,其DNS解析过程的延迟比Akamai增加了23%,内容服务器的延迟则比Akamai增加了114%。

P2P辅助CDN

近年来,业界和学术界开始关注并致力于结合P2P和CDN的优势,构建P2P辅助CDN体系结构。一方面,可以利用CDN对内容的可控性和可管理性解决P2P的许多固有问题,如ISP不友好、用户带宽使用不公平、服务质量受用户加入/退出影响较大、启动延时过长等,另一方面,又能利用P2P解决大规模CDN系统中的可扩展性问题。基于这一架构,ChinaCache公司构建了LiveSky流媒体分发平台。另外,Akamai、VeriSign、CacheLogic、Grid Networks、Internap和Joost等公司也都推出了自己的P2P辅助CDN服务系统。

这些技术有效融合了高分布式和高速网辅助CDN的优点,可在分发大文件和实时流媒体时有效减少对服务器资源的需求。此外,P2P辅助CDN还能充分利用客户端提供的资源,为那些在CDN服务节点和客户端间需要高带宽消耗的应用类型(如高清TV)提供附加的品质保证。

云计算模式CDN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融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一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发到终端用户手中。作为IT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云计算开启了CDN网络架构、设计和应用的新思路。一方面,CDN提供商可以构建自己的云计算模式CDN平台,另一方面,CDN提供商也可以利用现有的云平台来辅助内容分发服务。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解决流媒体分发问题时,利用云计算模式CDN,可以在保证分发效率的同时,提供可靠的QoS保障。

云计算模式CDN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商业模式,它能够使客户以pay-as-you-go的方式分发内容,如亚马逊的CloudFront和MetaCDN。这样不仅能为客户带来利益,CDN提供商也能通过按使用收费的模式配置资源,避免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

CDN技术面临的挑战

随着CDN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发展,今天的CDN网络依然面临众多的技术挑战,简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服务节点部署问题,至今仍有两个相关问题难以回答:第一个是到底是用分布式部署方式好还是用大服务节点部署方式好,哪种部署方法适合中国的互联网?第二个是能否量化给出部署成本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设计出性价比最优的部署方案?按照常识来理解,部署的服务节点越多,管理的复杂度和投入成本将快速上升,但是用户体验应该会变好。但是到底多少才合适呢?M. Armbrust在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Akamai公司可以将其服务节点减少到60个左右,其服务品质不会明显下降。Huang等人的研究也表明Limelight的CDN系统的服务节点数如果在合适的位置增加9个,其性能从平均响应时间来看可以与Akamai接近。那在中国应该怎样部署才合适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需要先对中国的互联网进行深入的测量分析才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2.服务节点的架构模式。近来随着对云计算等新模式的深入研究,如何从体系结构和资源管理的角度有效提高数据中心(IDC)尤其是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吞吐率、可靠性、灵活性、可扩展性与安全性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一些新的体系结构、协议与算法陆续被提出。而CDN网络的服务节点架构设计,除了要解决上述对于数据中心的通用问题外,更增加了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增加了多个节点之间有效协调工作的挑战。

3.内容分发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动态内容的加速和如何高性价比地提供分发服务。现有的CDN分发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静态内容的分发问题,但遇到不可缓存内容的分发问题时,如动态内容和数据库应用时,面临着较大挑战。目前的解决方法主要通过改进传输协议和进行数据压缩来解决,这种方式在小范围或局部应用中能取得较好效果,而当分发范围扩大到整个Internet时,预期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随着分发内容日益趋向以流媒体内容为主,分发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分发成本,成为了当前内容分发的一个挑战之一。

4.请求路由:当前的请求路由机制大多数是基于DNS架构的,这种方式对网络环境和计算环境的适应性较差。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逐渐成为网络内容消费的主体,这种相对静态的重定向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如何找到更有效的请求路由方法就成为CDN服务能否满足未来新应用需要的一个门槛了。

5.系统管理,随着CDN服务内容的增加、服务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系统的管理越来越复杂,网络与设备的异构性、按需服务要求管理细粒度和高灵活性、高服务质量要求、内容安全管理的要求、以及对系统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考量都加大了系统管理的复杂度。

当然,问题可能还有很多,但是技术的进步不就是通过征服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达到的吗!

总结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教育理念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研究

一、前 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自控类等诸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予以有机结合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关系到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正基于此,本文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研究。

二、理论教学研究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以组合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为核心,将数字电路的设计、实现方法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相结合,融入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理念,以培养“电子产品生产与设计”岗位群为课程目标,是电类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电子产品设计、分析、调试和制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掌握好《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后续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内容有逻辑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数模转换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等主要内容。

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主要考虑以下主要环节

(1)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确定理论教学需要掌握的相关内容及其掌握程度。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点间的衔接关系。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了器件正在向低压、低功耗和纳米技术转变。电子技术从分离元件、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路时展要求不同,需对原来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主要涉及:①要求能够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这三个基础要求;以分析器件、模块的外部特性为主,基本掌握器件的内部方框结构、外部特性和主要参数、掌握各种单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②要求能够反映新理论、新技术。考虑到集成电路的应用前景,学习过程中应以集成电路为主导,以分立元件及门级电路为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③要求能够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与理论的衔接。尽量避免复杂的推导过程,着重于功能电路的定性分析及实际应用。④针对选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已经不符合时展要求的内容进行合理精简;对基本概念等骨干内容进行强化;对集成门电路、集成触发器、集成定时器等MSI功能电路加强理解;针对成熟的典型应用电路进行重点研究。

(2)针对涉及的不同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为原则,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从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考虑适时、适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采用由浅入深、由实践到理论、由定性到定量的方法开展教学。将需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知识点挑选出来,针对相应的电子课件进行整理,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以上主要环节之外,教师应当关注最新的技术信息动态,结合其相应特点,融于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产品进行分析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现代化教学的总体要求。

三、实践教学研究

通过理论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即实验环节与课程设计与实习环节,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1)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必须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达到强化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消化吸收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验手段方面,应当在重视传统实验方式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 运用计算机技术,引入虚拟实验内容。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对改革实验内容、形式、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所谓在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就是充分地运用各种

计算机软件,如MULTISIM、PSPICE、PROTEL99SE、PowerPCB、QuartusⅡ等。VHDL与Verilog HDL是通过语言实现硬件电路设计,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系统总体所要实现的功能,自上而下地将系统总体功能分解成各模块的功能,通过实现各模块的功能设计来完成整个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实验课不应局限在单纯的数据测试与记录上,更应侧重于学生能够对电路性能的比较,能够即时仿真,分析电路故障,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字系统。在强调现代化实验手段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传统型的实验手段,二者之间的比重必须合理分配,而且针对不同的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进行科学安排。同时,针对实验教学中涉及的层次问题必须深入研究,

实验分为基础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三个层次。基础型实验侧重于”训练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字电子基础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它所涉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求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设计型实验”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数字系统的综合与实现,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高的阶段;“创新型实验”是数字电路的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另一核心环节。该环节相对与实验教学而言,涉及内容与环节更多,要求的层次更高,所以更应引起相应的重视。课程设计与实习旨在完成系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学习之后,针对具体的设计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具体成果往往要求是能够通过调试的具体产品。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主要环节

①题目选定必须谨慎。所选定的设计任务必须依托于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在功能要求方面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今的技术发展趋势要求。

②时间分配必须合理。由于课程设计与实习往往需要经历1-2周的时间,所以指导教师必须对整个期间做出合理的安排,对整个设计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了然于胸,涉及:任务分配总体讲解资料查找方案确定虚拟试验板极调试设计完成报告书写答辩完成各个环节,教师必须真正起到富有成效的指导作用。

以上所述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主要环节。在把握总体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典型教学案例

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中,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是两大核心环节。在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相关内容过程中,针对当今技术发展趋势,结合集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客观现实,重点讲解了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容,包括: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分配器、加法器、数值比较器等。针对MSI学习的特点,侧重于如下讲解思路,即:功能说明框图讲解功能表讲析逻辑符号说明芯片引脚说明典型应用电路讲解。总体效果非常理想。另外,结合多年教学研究心得,重点强调了如何更好地分析功能表?如何针对功能表中的信号种类不同进行总表的行、列分割?使得学生理解得特别透彻,学会了一种通用而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讲解时序逻辑电路过程中,在完成利用触发器设计计数器这一传统方法的同时,针对典型的芯片,如:74HC161、74HC163、74HC160、74HC390等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列举了大量的设计实例,从原理分析到注意环节详尽阐述,学生反映良好。

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中,针对设计型实验,突出对典型计数器集成电路的应用。在“数字时钟”设计型实验中,要求用不同类型的典型芯片、选择不同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通过实际检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与分析、设计能力,达到了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

以上内容就是本人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体会深刻的案例,结果表明确实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结合了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日后的教学中会予以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五、结束语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技术与崭新的教育理念注定会不断涌现。有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研究注定永远不会停止。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所积累的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学生,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体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履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参考方献]

[1]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erilog HD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乔庐峰.Verilog HDL数字系统设计与验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石焕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师学科教育改革探索.教育技术资讯,2006年1月

[5]石焕玉.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10月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变频器:控制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N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30-01

1 变频调速技术的现状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通常由电动机、控制装置和信息装置三部分组成。电气传动可分为调速和不调速两大类,调速又分为交流调速和直流调速两种方式。不调速电动机直接由电网供电。但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原本不调速的机械越来越多地改用调速传动以节约电能,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量。以我国为例,60%的发电量是通过电动机消耗的。因此,调速传动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变频调速是交流调速的基础和主干内容,变频调速技术的出现使频率变为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近年来。变频调速技术已成为交流调速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技术。

(1)国外现状

采用变频的方法,实现对电机转速的控制,大约已有40年的历史,但变频调速技术的高速发展,则是近十年的事情,主要是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①市场有大量需求

②功率器件发展迅速

③控制理论和微电子技术的支持

(2)国内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电气传动系统制造技术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差距10-15年。在大功率交交,无换向器电动机等变频技术方面,国内只有少数科研单位有能力制造,但在数字化及系统可靠性方面与国外还有相当差距。而这方面产品在诸如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启动及运行、大容量风机、压缩机和轧机传动、矿井卷扬机方面有很大需求。在中小频率技术方面,国内学者做了大量变频理论的基础研究。早在80年代,已成功引入矢量控制的理论,针对交流电机具有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采用了线性解耦和非线性解耦的方法,探讨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的控制策略。进入90年代,随着高性能单片机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使用,国内学者紧跟国外最新控制策略,针对交流电机感应特点,采用高次谐波注入SPWM和空间磁通矢量PWM等方法,控制算法采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理论对感应电机转子电阻、磁链和转矩进行在线观测,在实现无速度传感器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上作了有益的基础研究。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方面,由于GTR,GTO,IGBT,IPM等全控制器件的使用,使得中小功率的变流主电路大大简化,大功率SCR,GTO,IG-BT,IGCT等器件的并联、串联技术应用,使高电压、大电流变频器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成为现实。在控制器件方面,实现了从16位单片机到32位DSP的应用。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变频调速新型控制策略的研究,但由于半导体功率器件和DSP等器件依赖进口,使得变频器的制造成本较高,无法形成产业化,与国外的知名品牌相抗衡。国内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普通的V/f控制,仅有少量的样机采用矢量控制,品种与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每年需大量进口高兴能的变频器。

因此,国内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产业状况表现如下:(1)变频器控制策略的基础研究与国外差距不大。(2)变频器的整机技术落后,国内虽有很多单位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力量分散,并没形成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规模。(3)变频器产品所用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制造业几乎是空白。(4)相关配套产业及行业落后。(5)产销量少,可靠性及工艺水平不高。

2 变频调速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变频调速技术主要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实现高功率因数、高效率、无谐波干扰,研制具有良好电磁兼容性能的“绿色电器”;二是向变频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变频器应用领域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开拓,变频调速技术将越来越清楚地展示它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可以预料,现代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技术含量。其发展方向具有如下几项:(1)实现高水平的控制;(2)开发清洁电能的变频器;(3)缩小装置的尺寸;(4)高速度的数字控制;(5)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3 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纵观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总的说来走的是一个由试验到实用,由零星到大范围,由辅助系统到生产装置,由单纯考虑节能到全面改善工艺水平,由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由低压中小容量到高压大容量,一句话,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60%的发电量被电动机消耗掉,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约有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4200万台,装机容量约1.1亿万千瓦,然而实际工作效率只有40%-60%,损耗电能占总发电量的40%,已有经验表明,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电率一般可达10%-30%,有的甚至高达40%,节能潜力巨大。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火力发电厂有八种泵与风机配套电动机的总容量为12829MW,年总用电量为450.2亿千瓦小时。还有总容量约为3913MW的泵与风机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完成改造后,估计年节电量可达25.69亿千瓦小时;冶金企业也是我国的能耗大户,单位产品能耗高出日本3倍,法国4.9倍,印度1.9倍,冶金企业使用的风机泵类非常多,实施变频改造,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约电能,还可改善产品质量。

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下面二个方面:

(1)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发展到新阶段,以石油、石化、冶金、机械等行业为例,都经过了单系统试用、大量使用和整套装置系统使用3个发展阶段。如广东茂名石化公司和九江石油化工厂现已发展到引用常减压和催裂化变频装置,取得了节能、增产的显著效果。

(2)变频调速技术已成为节约能源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很多用户实践结果证明,节电率一般在10%30%,有的高达40%,更重要的是生产中一些技术难点也得到解决。例如包钢1150轧机采用变频装置后,年平均事故时间达到工作时间的0.1%以下,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且年节约电费约50万元。

4 结束语

变频调速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基础技术、节能技术,已经渗透经济领域的所有技术部门中。今后我国在变频调速技术方面应积极作好如下工作。

(1)应用变频调速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节约能源及提高产品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大力发展变频调速技术,必须把我国变频调速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满足重点工程建设和市场的需求。

(3)规范我国变频调速技术方面的标准,提高产品可靠性工艺水平,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