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艺术特点十篇

时间:2023-07-07 17:33:27

皮影的艺术特点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1

关键词:山西孝义;皮影戏;纸窗皮腔影戏;纱窗碗碗腔影戏;艺术特点

皮影戏最先出现在我国秦朝,在宋代的时候达到了鼎盛,在元代的时候已经传到了西亚和欧洲各地。皮影戏是把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在一起,是世界艺术殿宝库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山西孝义皮影戏的概述

山西皮影戏最具代表性的是孝义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两种。纸窗皮影戏中的纸窗屏幕是用大幅麻纸粘接而成的,固定在框架上;而纱窗皮影戏中的纱窗子的屏幕是纱质的。这两种在人物的外形上、唱腔上以及舞台艺人结构、舞台设置虽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材料却都是用牛皮雕制而成的。他们的表演都是利用投射到“窗子”上的影子来表演的。孝义皮影造型粗矿、线条简单、手法夸张,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随时间的发展借鉴并吸收了陕西等地精细的特点,这就又形成了孝义皮影的新的艺术特点俏丽、活泼、线条繁简并用,并且在涂彩区分部位,有浓淡变化,使平面的人物雕刻出来复有立体感的感觉。

二、山西孝义纸窗皮腔影戏的艺术特点

(一)纸窗皮影戏的概述。纸窗皮腔影戏的故事脚大多都是封神榜戏;音乐唱腔是以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乐器很少,在全国都很罕见,特别有自己的特色;表演技巧使用的是油灯、纸窗。在皮影人物的胸部都要安装一个主杆,它在屏幕上是不能转身的;人物造型上一般都有九块结构,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皮影人物造型形式,并且很具汉画像石的风韵。因此,纸窗皮腔影戏属于比较古老的影戏。

(二)纸窗皮腔影戏的头饰脸谱。纸窗皮腔影戏中的皮影人物通常是由九块或十一块组合结构而成的,然而头部是活动安插在一个身段上的,可以卸下来更换,这样就方便于每一个角色的运用。纸窗影人头饰脸谱都很有汉画像石的感觉,属具象,没有明显分出生、旦、净、丑等角色,然而是根据每个人物的具体职别、个性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影人的造型手法通常采用粗矿夸张,非常强调神似。而人物总是有大额头,头饰都是向后倾的,采用的方法有阴雕、阳雕、阴阳雕等技法,比如有空脸(阳雕)、实脸(阴雕)、空实脸(阴阳雕)之分。而皮影脸谱在雕镂时通常是五分脸,比如正侧视(单眼人)、但也有少数的七分脸,这些常常用于刻画奸邪丑怪的人物角色。

(三)纸窗皮腔影戏的身段服饰。纸窗皮腔影人的体态和服装的装饰通常多用阴雕的手法,但也有阳雕的手法并用。从皮腔影戏表演的实用性上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透视关系五分脸的头部(大正面的侧视),七分身段(斜方向的侧视)。在皮影人物的造型表现上,比如头盔脸谱、景物道具、身段服饰等方面都不会离开各种各样的图案装饰,像金鸡独立等等;还有装饰的各种花卉,就像常见的梅花、牡丹花、等等;图案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像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金钱套、鱼肠带、连环套等等。皮影戏中的图案运用是非常大胆创新的,有些也会夸大或是变形,比如正面的龙头会放在一个侧视的人物的身段上,还有的会把字和花卉以一种巧妙的手法结合雕镂到侧视的人物身段上。

三、山西孝义纱窗碗碗腔影戏的艺术特点

(一)纱窗碗碗腔影戏的概述。纱窗碗碗腔影戏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方式等等都与陕西那边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后来又在长期的经济上、文化交流上交往平凡,所以纱窗碗碗腔影戏在唱腔音乐、表演形式、故事脚本、人物造型等等方面都与陕西有些相似。纱窗碗碗腔影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好听,在故事表演上加上了大型景物的运用和玲珑剔透的人物造型,是整个画面更为生动有趣,深受人们喜爱。

(二)纱窗碗碗腔影戏的头饰脸谱。纱窗碗碗腔影人的头饰脸谱的装饰性特别强,不管头饰是简括还是精细,都非常的玲珑剔透、细腻精巧。脸谱种类有很多,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纱窗人物的造型一般额头较大、鼻子尖、嘴很小而且紧靠在鼻子下面,头饰上竖。纱窗影人不管是用阴雕、阳雕还是阴阳雕,在刻画人物的脸部形象、性格特点都巧妙的运用了线,戏曲中的人物都用线组合刻画,结构非常严谨,写意传神,惟妙惟肖。由于影人头饰要经常更换,来满足演出的需要,这就要求头饰脸谱刻画、雕刻精巧严格。这样就会显得程式化,变化就会受到局限。纱窗碗碗腔皮影人物造型非常丰富,用色也十分鲜亮,人物的个性鲜明,姿态优美,非常耐看,让人感觉如真人一般。在纱窗碗碗腔皮影人物中,头饰运用非常多,如做皇帝的都要戴皇冠,而通常头顶板的前后都要个挂十几串的珠子,形成珠帘,头顶板有直的、弯的等等,不同的头顶板和珠帘代表不同的地位和做的不同的事情。

(三)纱窗碗碗腔影戏的身段服饰。纱窗碗碗腔影人的特点是装饰性特别强,这点也体现在了服饰的装饰上,大体上分为男女铠甲、龙蟒官服、裙衩布衣、书生长袍等等。影人通常为斜侧,称七分身段,为十一块结构组合,有些动作不多的人,可由整体一块雕制或两块、数块组合结构。在皮影雕镂中短线用的多,常见的一些纹样有短线、月牙纹、月牙点、朵花、云纹、水纹等等。在皮影制作中镂空线不宜过长,为防止潮热变形断裂,因而大多都用阴雕为主的手法来完成雕刻。

除了上述艺术特点之外,还有山西孝义皮影戏中的景物道具也非常重要,在影戏的道具中,桌椅是非常重要的道具之一。而桌椅也分为许多的种类,桌椅在影幕上要摆放在影幕底部的一条线上。还有一些盆景花草来做装饰,常在花园亭树、书房绣楼、阁楼金殿等等中摆设。

四、结束语

山西孝义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精神财富,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对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2

一、皮影艺术的发展特点和风格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

(一)皮影艺术的发展

皮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俗称“灯影”,它以皮革雕刻人和物,借助灯光在屏幕上成影。中国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是民间戏曲的艺术奇葩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皮影是起源于宋代,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由于战争和迁都,很多皮影艺人向南北迁移,并在各地扎根,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大区域流派,即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西部皮影。

(二)皮影艺术的风格特点

皮影艺术是借助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其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人物造型整体性强,采取抽象和写实的艺术设计手法,其造型比例上身偏长。人物的程式化造型来源于舞台剧。男性和女性形象迥然各异。为了破除皮影艺术在表演上的局限性,皮影艺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有数十种流派和唱腔。签手是皮影艺术的灵魂,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细腻的感情,给皮影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皮影艺术的意蕴、形态、色彩、光影与表演都有着独到的艺术魅力,对我国现在艺术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何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得其精蕴,如何将其推演到现代设计之中去,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数字化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媒体的变革http://

数字革命展开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在整体变革中,网络空间的覆盖面无限广大。过去是单向式的发送和的接收。现在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信息、博客、腾讯等多种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式媒体。双向交互式媒体模式应运而生。基于新的公共空间建构的数字化艺术正走向大众文化和网络化。虚拟的东西让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践的思想得以实现。

(二)数字化艺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数字化艺术的形成。数字化艺术泛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技术数字化对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文化领域,这种影响表现为不同的文化传承、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被逐步解构和重组。传统的艺术概念受到冲击。审美观念发生改变。

数字化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且技术成分比重加大;图像演变成信息;有互动性;虚拟真实与艺术真实相互融合。数字化艺术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艺术。作为未来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数字艺术形态必然在其交互性和媒体的网培性的共同作用下变得更加复杂。数字化艺术的新鲜之处在于它能够与观众互动,还具有转换性,能轻松地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完备,使得越来越多未经太多基础训练的人也可以涉及艺术创作领域。而这些正是数字化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字化艺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三、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的应用

数字化媒体艺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并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传播和表现形式。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数字化时代为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彼此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数字化设计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过程,民族性将会使其独具魅力。如果把皮影艺术运用到数字化媒体艺术中,将获得双赢效果。

(一)皮影艺术为数字化的媒体艺术提供了传统的艺术借鉴形式。

1.皮影艺术造型平面化、卡通化、抽象个性化。皮影艺术造型质朴单纯却富于表现性。整体上线条优美、有力生动,韵味十足。面部特点为,额头高、鼻梁直、小红口、长眉、细眼,手指长。人物古朴典雅,有民族气息。这种平面性可运用到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中并为之确立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复杂的三维人体结构、建筑结构,可以简化处理为点线面结构,这种概括的数字化平面造型质朴率真,既承续了民族传统造型特点,也具有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特色。

2. 皮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图案符号,为数字化媒体艺术提供更多的创意空间。数字化媒体艺术要与众不同,可以从传统皮影艺术色彩和图案的符号化特征入手。

怎样更好地运用传统的皮影造型符号,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和研究,从传统文化内涵出发,对所要设计的角色结构、部位等加以夸张和取舍,直到完全符合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的主题与风格。皮影艺术装饰性强,不追求固有色和光源色等理性用色思维,更多的在于具有装饰意味的色彩情感表达,数字化媒体艺术可借鉴这种装饰风格强烈的色彩处理手法,技能突出其独特的主题风格,又能独辟蹊径。国外的三维油画,就采用了皮影艺术中的传统五色观的色彩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二)皮影艺术为数字化媒体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并为自身的传播和转型,奠定了基础。数字化媒体艺术已行至多元化路口。创意是艺术的源泉。创意不足和人文内涵的缺失,造成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无内涵、无特色。皮影艺术历经千年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民众根基和文化内涵,能应对新媒体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强势文化,还原艺术的人文精神,为为雷同的艺术形式提供一种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民间文化,数字化媒体艺术的发展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民间传统之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媒体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艺术形形色色的风格样式。其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所面临的来高科技和人文的挑战,必将重新定位。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应用表现为造型、色彩和符号,以及传统文化理念在高科技的艺术领域里的实践,如:二维动画中的分层技术和骨架控制,都借鉴了皮影艺术的元素的运用。中国的皮影艺术博大精深,因其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而享誉世界。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的应用,必将给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带来新的启迪。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3

皮影艺术作品的一般创作流程是:故事—台词剧本—选皮制皮—画稿、过搞—雕镂—上彩—发汗熨平—订锥—影人动作演练—乐队伴奏、艺人演唱、念白具体操作等。动画的创作流程是:故事—剧本—人物造型—原画—动画—描线—上色—拍摄—后期、配乐、对白等。我们从皮影艺术作品和动画作品的创作流程和创作环节上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剧本原创、形象造型设计、角色行动设计的流程,都有语言、配音、配乐、角色动作设计等诸环节;其主要的不同在于皮影艺术作品的表演运用的是视角固定的舞台语言,而动画作品运用的是视角可变的镜头语言。

二、皮影艺术与动画作品的创作思想和理念相似

皮影艺术作品和动画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基于这一点,使得两者在艺术思想上,都要求有娱乐性、喜剧性,并且都要求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教育意义,都需采用寓教于乐、寓庄于谐的方式来讲故事。

三、皮影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1.皮影的艺术造型在动画中的运用

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皮影艺术以其华丽的纹饰、丰富的色彩、强烈的性格特征以及独特的造型特征等特点,为我们动画造型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在皮影艺术中,皮影人物角色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人物造型平面化2)人物造型艺术化:3)人物造型卡通化:4)人物造型戏曲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在近年来兴起的动画设计中有很多很好的表现,特别是皮影造型艺术更对现代动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早期动画作品如《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济公斗蟋蟀》、《渔童》等,在人物造型方面,都曾借鉴过皮影的人物造型。因此,在现代动画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把皮影造型与现代动画结合,既可以创新动画,又可以传承民间造型艺术。另外,我们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的皮影艺术与动画艺术。

2.皮影艺术在动画中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动画场景作为动画角色活动与表演的场合与环境,对动画作品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动画作品中,往往是借鉴了皮影戏中的光影效果和皮影色彩的运用。比如动画片《桃花源记》,与以往传统动画片不同的是,它借助现代电脑三维技术将皮影艺术巧妙地糅合在其中,在制作时,动画创作者借助皮影特有的光影效果,使得整个画面使传统的艺术符号,得到新的视觉体现,细节逼真且动感十足。作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仅是增添了动画作品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给动画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

3.皮影艺术在动画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我国的皮影艺术音乐,大部分都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会当地的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使得皮影艺术的音乐具有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等的特点。这使得它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中国动漫音乐的灵感大多来自传统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运用这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同时融入富有本土风格的电影,使音乐与画面完美地契合,从而建立动漫语言的民族风格,这是中国动漫音乐在视听语言上达到民族化的主要内容。目前动画作品主要是借鉴皮影艺术的唱腔以及独特的乐器、音效。

四、结语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4

    豫南皮影风格质朴简洁,装饰性意味极浓。影人一般高50厘米至60厘米左右,人物的造型的外轮廓多以长直线或是长弧线,这样可以使人物造型好看,但又不流俗。从人物脸谱的五官到衣服发饰的图案,女则花云草凤,男则云龙马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生旦净丑,一应俱全,每个人物造型都是匠人深思熟虑、精心雕画出来的,细腻精巧。豫南皮影人物造型分为六个部分:人身造型、面部造型、动态造型、关系造型、角色造型、动物景片造型,与河北、山西等地方皮影不同的是,豫南皮影中的帽子和头脸造型是分开的。对皮影性格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人物头脸的造型特征来展现,豫南影人面部造型很注重眉、眼部分细节处理,进行强调夸张、夸大化,给予眉毛、眼睛故意拉长刻画。豫南影人的形象,从人物的头部开始有较大的变形,眼鼻夸张,是影人角色、性格特征的展现,适应观众的视觉要求,更能表达造型的特色性。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行规,在豫南皮影艺术造型中,角色造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脸部造型区分角色、头饰造型认识角色。豫南皮影的人物头脸造型人物面部的刻画不但可以展现人物的地位和身份,面部某些细节的特写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自古民间就有神秘的“面相术”。豫南皮影作为影戏的一种道具,它的造型特征与我国传统戏曲人物中的造型一脉相承,但是它与传统的戏曲真人造型又不同,因为它是在牛皮上进行造型设计,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皮影在许多造型上采用了装饰变形的方式,尤其在人物造型,影人服装处理上,多采用这种方式,即用一些抽象的装饰花纹来造型,例如点、线、面,和由点组成的线,由线组成的面,在运用过程中,有韵律、疏密和形式的结合等等,使之有更丰富的意蕴美,这种变形方式不同于现代艺术的变形方式。现代艺术变形是受审美意识形态的支配,变形是自觉地,是经过艺术科学的结构变形或抽象的变化,形式美的法则,是大众媒体所支配的。而皮影的变形处理是受具体思维方式和实用功能的支配,做不自觉的意象或象征变形,是自然而然的变形。并且以几何方式造型,在皮影中多数是采用这样造型手法,用几何分割的造型方式,并非自然几何结构的直接模仿,而是从具象的动植物形象变化出来,或者说是经过高度概括出来之后,加以修饰、夸张、幽默巧妙组合变形,最终形成了豫南皮影特有的造型特征:简单的脸谱化、夸张的艺术化、质朴的生活化、精妙的象征性、优雅的装饰性等特征。说是绘画,又别于绘,说是镂刻品,又带有装饰性,有着豫南的山村气息。通过与豫西皮影、唐山皮影、山西皮影、陕西皮影各个地域皮影造型特征的比较发现:无论哪个地域的皮影造型对当地的文化、美术、戏曲等都有启示和推动作用,皮影的造型元素和手法可以相互借鉴和运用。

    2豫南皮影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运用

    经过长期的发展,豫南皮影浓厚淳朴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始终被保留,并受民众所喜爱。但由于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豫南皮影显露出了自身的不足和缺憾。皮影戏的文化生态链面临着随时可能断裂的危险,其传承与发展让人担忧。豫南皮影的发展带动了豫南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民众生活情趣。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知识普及,传统皮影艺人失传,皮影渐渐被排挤在外。豫南皮影戏正常的表演时间和影响范围在日益衰减,皮影剧团的运作停滞不前,整个皮影的发展举步维艰。从豫南皮影的生态环境角度出发,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和环境。面对这样的现状和困境,只有容许和尊重民间的信仰空间,皮影及其相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留存其适宜生存延续的文化土壤。用传承的方法,与现代科技结合,培养皮影接班人,改良皮影剧目和环境。有了传承,当然也要有保护的措施。加强政府职能,提高皮影艺人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年轻影人。提高皮影的收藏价值,皮影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不需要包装,便被广大民众所喜爱。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更好地利用皮影装饰艺术,在现代的影视动画中,很多作品都借鉴了皮影的造型特征、表演方式、剧目引用等。除此之外,皮影的造型元素已很广泛的应用于平面的设计当中,“中西结合,古为今用”,可以使皮影更好地再现。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非遗;皮影艺术;校园;实施性

1实施皮影艺术进校园的背景

为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有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决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我校以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和优质化发展为办学目标,在继承学校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提出了“点燃教育”的办学理念。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在校园内点燃,让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和多种媒介的影响,让手机、互联网、电视娱乐等占据了我国青少年绝大数多的时间,闲暇时光都泡在玩手机、互联网游戏、韩剧娱乐节目中白白浪费,逐渐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价值取,没有了感受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的机会,失去了感受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的乐趣。与此同时,我国很多优良的传统艺术伴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逐步消失。如何保护和发扬我国这些优良的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美术老师,在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下,更应该去思考承担起这份责任和义务。皮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他结合了造型艺术与戏剧艺术的特点,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民间艺术的皮影戏,他有着距今两千多年的风云历史,记录和传承着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就像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史诗,记录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风雨历程。但现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皮影艺术还较为陌生,但作为思维逐渐独立的中学生是完全有能力欣赏和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的。让皮影艺术走进校园进入课堂,让学生们去发现和探索皮影艺术在造型与戏剧方面的表现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达到最终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2皮影艺术引进校园的意义

2.1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

在欣赏和学习皮影艺术的过程中,近距离把玩皮影、近距离制作皮影,做到真真切切的感受中国民间艺术,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对皮影的制作和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到造型艺术、色彩艺术、雕镂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的魅力,逐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皮影的制作与表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另外,皮影戏的完整表演还需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结合语文、历史、音乐学科进行创作与展示,达到学科大融合能力大提升的效果与目的。

2.2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美术教师,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的限定,更应积极响应国家课程中重视中国传统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内容,开发具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课程。皮影课程的挖掘与开发,能很好的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尝试通过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结合课题进行研究,能逐渐让教师成为研究性人才,摆脱职业的倦怠感,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2.3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

学校将皮影艺术引进校园,体现了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与担当,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现全面育人,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这也是积极响应和贯彻党的十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真正做到“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

2.4对于皮影艺术传承的意义

中国皮影,在2011年被列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让其在各个方面得到合理的利用、传承和发展,得到应有的抢救和保护。其中,学校教育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文化信息能得到有利传播的活动途径。校园内,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课内外活动安排,把皮影艺术相关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一批批学生学会欣赏皮影艺术,并能简单掌握基本的皮影制作技巧,提高他们一代代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既提高了国民素质,也是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皮影艺术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3皮影艺术进校园之实践建议

皮影艺术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造型,也是美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个标志。所以,皮影艺术进中学课堂首先可以从美术课堂开始,同时,也可以在音乐课堂上逐步实施开设。

3.1美术课皮影内容设置

课时1:皮影艺术之初步认识——感受与体验课时2—4:皮影艺术之造型魅力——画皮影(分小组合作)课时5—6:皮影艺术之动手制作——做皮影(剪、刻、缝等)课时7—8:皮影艺术之上手表演——演皮影(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课本剧等内容进行改变进行表演)皮影艺术进入中学美术课程,让学生欣赏与评述皮影艺术的同时进行造型表现,设计人物形象,并结合其他学科相互交融,进行综合探索。

3.2皮影系列活动建议

邀请传承人到校表演,学生现场观看美术学科类——皮影画展、皮影剪纸展音乐学科类——湘剧唱腔表演、配乐比赛英语学科类——英语口语配音比赛(为皮影戏配音)语文学科类——语文课本剧皮影表演历史学科类——历史剧皮影表演……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6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皮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其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艺术审美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独特性,在造型与色彩的组合上给人带来了艺术上的欣赏,是当前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艺术设计越来越强调还原本土、打造民族特色,所以,在艺术设计中如果能够把皮影戏艺术融入其中,会大大提高我国整体艺术水平,同时对皮影戏艺术而言,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全新继承方式。

一、皮影戏艺术与现代艺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随之而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相对比较高,对于国人而言就要把目光放到如何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保护,使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远传承下去。

1.皮影戏艺术特征

皮影戏是我国汉族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术影响力,在我国某些地区皮影戏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相关艺术协会的重点研究对象,尤其是在皮影戏中皮影的造型和色彩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艺术特征,其造型讲究、生动,形象逼真,尤其是皮影脸谱的制作过程十分规范,制作细节非常讲究,绘画和刀工也十分精细,这样在配合以形象化的声音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不同地区皮影上服饰的图案都会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

2.皮影与现代艺术

皮影艺术同现代艺术之间在设计原则和艺术构成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联系,现代艺术设计上就能够较轻松的融入皮影设计上的造型、色彩和结构,形成一种现代艺术的创新。第一,主观精神表现力上具有相通性,现代艺术要像皮影艺术一样,抛除形式上的内容,追求精神实质上的提升,这样就能够提升艺术欣赏者对自然审美本质上的理解。第二,在艺术造型上存在相通性,无论是艺术造型还是皮影戏造型都追求一种抽象、夸张、变形、概况的表现方式,同时,皮影戏在几何形状的应用上也同现代艺术所追求的简洁大方,纯粹明了相符合。第三,色彩应用上具有相通性,皮影戏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就在于人物图案的色彩构造上,其能够与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应用方式的大胆、开放、强烈、抽象的风格极其相似,其实,最真实的艺术就来源于生活,皮影戏艺术就是古代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感悟,在艺术表达上也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性质,从皮影戏艺术中能够寻找到古代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向。

二、艺术设计中皮影戏艺术的应用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从精神情感的表达,还是从艺术品外形的设计,甚或是从艺术色彩的选用上,皮影戏艺术同现代艺术都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所以,艺术设计中的皮影戏艺术应用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造型和色彩

在造型和色彩上主要是指,造型和色彩会带给艺术品观赏者以不同的想象。造型和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表现方式,在艺术中这种视觉表现就成为了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造型与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会产生一定的世界冲击力和艺术感受力,会对人们的情感、感知、联想等主观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师在进行现代设计过程中就要学会应用皮影戏中对造型和色彩的应用,以提高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灵感受,尤其是在广告艺术中进行应用,对消费者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2.形意结合

在皮影戏艺术中最值得现代艺术设计所学习的就是其中的形意结合,在皮影戏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造型体系,从造型中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传承性和独特的审美性,而在当前的平面艺术设计中,就可以根据创意理念选择不同皮影人物形态作为情感的表达媒介,比如在多媒体数字广告中、在平面广告中都可以大量应用皮影造型艺术,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在服装、环境、建筑、工业、室内设计上都可以采用这种模拟皮影戏艺术的设计方式,不但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独特创意还能够使其具有充分的文化内涵,提升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7

摘要: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深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皮影;动漫;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

1背景

皮影之源,据考证始于1500余年前的陕西长安。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雕刻、影象、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陕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代表,是我们陕西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陕西皮影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完美、风格独特,而且刻工精细、剧目繁多、唱腔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历史上,这里曾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民俗十分浓郁,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美术历时数百年,保存了许多完整、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素有“民间美术之乡”的美称[1]。早在清朝初年,这里便成为我国西部皮影艺术的中心,到晚清进入鼎盛时期。 在陕西,皮影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庙会敬神,还是乔迁新居、小孩满月、老人做寿,都要演上几天皮影戏。曾经皮影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2皮影艺术的现状

传统皮影艺术到了今天,由于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娱乐方式的多元,使皮影戏逐渐被淡漠。对于皮影没落的原因之一,一位长年拍摄皮影艺术作品的记者如是说,“皮影戏最初在农村无论嫁娶寿丧、节庆丰收,都会请戏班子搭台唱影热闹一番,但是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比如年轻人的婚礼,更喜欢卡拉ok等更为时尚的方式,也因为皮影戏比较严肃,所以现在只有老人的丧事才会愿意选择皮影戏,其他活动选择皮影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2]”。群众基础的萎缩在深层次上是皮影功能存在的弱化甚至消亡造成的,目前传统皮影处在一种后功能期,即传统皮影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逐渐在消亡。

3皮影艺术的保护

面对传统皮影艺术的没落,各级政府做出一系列措施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陕西华县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部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皮影艺术的保护,华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和补助政策:从2006年起对“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发放补助;建立皮影文化产业一条龙等等。产品从单一的皮影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形成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八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目前正在进一步着手研制开发皮影航空纪念品、仿古皮影、皮影刺绣服装、宾馆装饰品、儿童皮影游艺产品、皮影个性化邮票等系列新产品,寻找新的途径和市场。的确,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利用是充分的,是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但我们在调查后发现,市场规律在传统皮影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这种效益吸纳了许多的皮影艺人投向了皮影利用的领域,也指导着更多的青年从业者的选择。但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艺人和青年投向了经济效益好的皮影保护的副产领域,而传统皮影这个母体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在各个方面尤其是艺人和传承人方面被不断地抽空[2]。在保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首要的是艺人,艺术要靠人来承载,没有了人,什么也没有。我们中国很多民间文化是口头传承,即他们的传承方式、资料、音响都是辅助的。对于艺人,首先是保护好现存的艺人。其次,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艺人,因为,只有传承下去的民间艺术才具有生命力。

华县政府如此重视皮影艺术,但皮影艺术的未来并非就能良性发展下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华县皮影目前仍面临老艺人不断减少、年轻一代后继乏人的困境。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4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承方式

任何传统艺术,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和生命链,在这里蕴含着生命的全面意义。因此,确实要维系和增强一种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必须探询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和脉搏,从而从源头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3]。传承“皮影”艺术,首先要保护那些在时光中逐渐佝偻的老艺人。有了他们在,皮影才是鲜活而生动的,有了他

在,我们才能感受到皮影所带来的深沉与厚重,才能感受到皮影这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深处的根脉所在。因此应加大老艺人对新艺人的艺术传承力度,政府应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新艺人的工作价值。但是用制度措施来促进艺术的传承,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任何一种艺术如果没有吸引观众的价值,那么它必将走向衰落。

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也深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也喜欢皮影,但不看,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皮影的形式、音乐,看不懂内容。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看了一辈子戏,也没有看懂一出戏。因此一种艺术要想长青下去,必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内容。传统艺术需要保护,同时又要对传统艺术进行改良。其实传统皮影从汉代产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多次的改良,近代最大的一次改良就是随着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诞生的京剧的影响,京剧脸谱融入到了皮影头茬的样式,使得皮影角色中也产生了“生、旦、净、丑”之分[1]。

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将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过程[4]。例如:与数字技术联姻,选择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艺术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的原有的镂空花纹,表现在平面化的数字动画作品中的时候可以转化成纹饰。皮影的原材料是牛羊皮或驴皮,而在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模拟出布纹、布料的质感,但是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比如让旗帜或植物在风中飘扬的更生动[1]。

下面以皮影与现代数字动画结合为例来说明:

皮影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将现代数字动画与皮影结合起来,现代动漫与传统皮影艺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动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起到弘扬传统艺术的作用,更将传统艺术中无形的东西通过动漫让更多的人去理解。现代动漫从传统皮影艺术借鉴造型元素,不是简单的直接嫁接传统皮影造型,而是提取皮影中的造型精华元素,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再创造。以求达到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动漫艺术的较好结合。

对现代动画从传统皮影人物造型中吸取设计元素,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借鉴创新:(1)面部造型。面部是整个皮影人物造型的关键和重点,在皮影人物造型中有这样一句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5]在现代动画造型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典型造型特点。(2)头饰。在皮影戏中,头饰主要有发型、帽、冠、盔、巾等。不同的人物,其头饰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区别不同人物官阶和身份。在我们的动画造型设计中,对头饰这样的细节设计有些单调雷同,通常整部片子下来,人物的头饰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在这一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有所欠缺。(3)服饰。任何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搭配与之相符的最能突显人物气质的服装,而这一点在皮影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4)人物造型比例。皮影的人物比例一般为头长的四倍或五倍,与正常的人物比例1∶8相比,其造型夸张头部、面部重要部分,使其人物性格突出。依照皮影的比例变形法则,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发掘出更多的造型比例,1∶3、1∶2甚至是2∶1、3∶1。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之上,对我们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5)人物造型形制。皮影的人物造型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特征,但是略显呆板,缺乏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在现代动画中,对同一个人物可以设计出多维造型,除了侧面可以有正面的,背面的等等。在人物造型形制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可以大胆的改进传统的皮影人物侧身形象。

5结语

对传统皮影艺术真正的“保护”不应该仅停留在博物馆里、在画册里、在光盘里、在录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

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除了采取有效措施对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外,更应该给传统艺术一个载体,使之与现代艺术能结合起来。在发展现代艺术的同

时,也传承保护了传统艺术。陕西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认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必须和现代的故事、表达方式结合起来。例如用年轻人喜欢的动画片方式展现古朴的剪纸、皮影艺术是个创新,而且故事的内容也要贴近现代百姓生活,有时代气息。他说:“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文化,是发自心灵之花,是第一手创造,要把历史和现实的原生态结合起来,把远古的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既然传统艺术是一种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有正负两个方向:负向为畸变,正向便是创新。它是生命自身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自我实行的一种调节与变革。这种积极刨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这正是传统皮影艺术的再设计,其目的不是在于完全摒弃传统艺术,而是用这种“再设计”之后的作品来起到宣传的效果。在树立起民族文化的品牌之后,让人们更多的回来关注传统皮影艺术,其实质是一种用技术养文化、用文化承载技术,这一过程中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最终,达到文化传承、技术推广、人民需求、民族品牌互惠互利的效果,产生多赢的局面。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太多值得我们挖掘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政府行为,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而在目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有机的结合文化产业中的各方面优势,整合资源,在保护祖先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8992.

[2] 马东平.行动与反思——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2):174183,207.

[3] 曹国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n].中国文化报,20060211(003).

[4] 黄宸翰,冯东.浅析皮影艺术元素对民族动画品牌塑造的影响[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4042,51.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皮影戏 皮影艺术 计算机动画 发展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一颗璀璨明珠。但是。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种古老艺术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狭窄。然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动画已经悄然兴起。并且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形式。文章希望通过借鉴现代计算机动画技术手段对皮影戏进行提升、改进和创新,来推动这种古老艺术的跨越式发展,使皮影艺术之花枯木逢春,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

一、皮影戏与计算机动画

(一)皮影戏

所谓皮影,是用牛皮、羊皮、驼皮等皮质。通过洗、熨、刻、漆、装等数十道工序制作的,在光的作用下,一种能模拟人和动物活动的民间艺术。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众,所以流传甚广。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皮影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和戏曲化的综合处理。皮影艺术分布广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民俗相融合,形成了自己地域化的特点。皮影艺术继承了中国优良的传统民间文化,更被艺术家赋予了艺术的形式,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奇葩。

但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皮影戏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狭窄,皮影戏市场日益萎缩。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今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电影、电视、影碟机和计算机的普及,年轻人对皮影戏不感兴趣,皮影戏的观众群只限于中老年人;二是皮影戏多年来缺乏创新,目前演出的节目主要围绕农村的结婚、生子、祝寿、丧葬以及搞封建迷信的许愿、还愿、请神、祈雨等方面。

(二)计算机动画

动画是运用“视觉暂留”原理,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像。计算机动画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制作的平面动画。计算机动画的制作,可以先将画在动画纸上的动画线稿和画好的背景色稿,通过逐幅扫描计算,再运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分别对所扫描的动画线稿着色和对背景色稿加工处理并进行叠加合成;也可以直接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动画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制作越来越容易,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

(三)皮影戏是动画的古老形式

皮影艺术与动画艺术代表不同时代的流行文化,从创作的理念和表演方式上看,皮影可以说是动画的古老形式。皮影戏与动画在创作理念和表演方式方面有很多相同点,都具有娱乐性。都能够传承文化,都是一种平面艺术。都是一种屏幕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皮影与动画又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二、计算机动画的优势

计算机动画作为现代流行文化,有着它的时尚元素与优势,而皮影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有它的民族性与局限性。与皮影戏比较起来,计算机动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播范围

皮影戏的传播时空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由皮影自身特点决定的。由于受到演出场地的限制,演出时容纳的观众是有限的:皮影产生是光照投影原理,这就决定它只能在黑暗的环境下演出,皮影在演出时虽然是用玩具的影人代替表演,但现场需要真人操纵。需要演员在幕后现场操纵与配音才能使皮影戏正常进行。

计算机动画的传播借用现代传媒技术。以电影、电视、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进行传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向全世界范围进行传播,这是皮影所不能的。

(二)表演方式

皮影戏表演是演员通过竹签棒来操纵皮影玩具,使它们完成机械的动作,即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幕后演员的现场操作。

计算机动画的表演是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电脑软件的应用与现代传播媒体。它的表演方式呈现出简单化与自动化,人物动作的完成都是借助计算机和现代媒体自动完成的。

(三)制作过程

皮影的制作精细繁琐。皮影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设计、制皮、描样、雕镂、着色、熨平、上调和订缀等八个环节。这些过程非常复杂。持续时间长,制作时还需要精湛的技术做保障。如果某些过程或工序出现了差错。错误很难及时弥补,损失也很难挽回。

计算机动画制作就非常简单、方便。制作时主要借助计算机和其他媒体工具。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原画的产生、动作的自动完成、着色和成品的完成四个环节。完成的动画可以在电脑上不断预演。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能够及时修改,出现了错误也基本没有损失。

(四)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又包括角色设计、色彩设计以及声音运用三个方面。

1、角色设计

皮影的人物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具有造型平面化、卡通化、地域化和戏曲化的特点。

计算机动画的角色设计除了平面化、卡通画的特点外,它还强调形式化和创新。动画中的人物不仅能表现侧面,还可以以不同视角多方位表现。人物造型可以简化成线条。造型的形态和表情十分夸张和简练。动画的角色注重符号化、形象化,个性鲜明。

2、色彩设计

皮影的色彩更趋于守旧和传统。皮影的色彩使用规律主要受中国民间五行五色的主宰。即阴阳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的五种原色。

计算机动画的色彩则大胆、夸张,不拘于传统。色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直接用加色、减色法原理进行配置。二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原色。在色彩设计上,可以使用无色及灰色来表现画面,也可以使用鲜明的多色彩来展现,色彩种类可以高达1670余万种。

3、声音运用

声音主要取决于语言、音乐、音响三个因素。

(1)语言运用

皮影中的语言有两个特色,就是唱腔和行话,在表演时人物对话一般是用说唱的形式表现,带有很浓的地方特色。计算机动画中的语言没有局限于戏曲的风格,它追求一种展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其对白诙谐、幽默。同时语言的主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无论是客观世界存在的还是主观创造的物体,都可以具有语言的功能。

(2)音乐运用

皮影艺术中的音乐独特,其主奏一般是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而且唱腔不同所用的乐器也不同,因此它的音乐更具民族性和地方性 特色。计算机动画中的音乐一般具有夸张性和喜剧性,音乐的主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乐器,还可以是多种音乐的叠加与合成效果。

(3)音响运用

皮影中的音响效果不多,它一般通过乐器或者表演者的口技来制作。计算机动画中的音响则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或由特殊软件制作。效果非常丰富。

三、运用计算机动画推进皮影戏跨越式发展

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譬如,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皮影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湿度的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培养皮影表演人才。或成立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正因为这样,我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

传统皮影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需要,也很难让我国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皮影艺术在现代信息社会发扬光大。相比之下,计算机动画可以帮助皮影打破这些局限,为皮影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一)将动画穿插于皮影表演中,提高其表现力

动画与皮影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艺术,两者的结合可以产生全新的艺术效果和视听效果。这种结合是现代艺术文化与传统艺术文化的交流。动画的设计艺术是将世界上各种流行文化相互融合,在它的艺术风格中主要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皮影戏是古老的民间文化。不管其内容和造型上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将动画与皮影的同时表演,使人在同一时间欣赏到两种不同的文化。丰富了皮影艺术文化的内涵。这种结合还拓展了皮影的表演空间。在皮影戏表演中,它的屏幕是有限的,而且是静止不动的,这是现代艺术格局的最大障碍。使用动画作为表演背景,赋予背景以动感,使皮影表演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比如在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与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共同创编的《来自中国的三个传说》,该剧将动画作为表演背景,不断改变,使故事跨越了三个时代。表现了一千年的时空转换和穿梭。动画中的夸张的想象,闪回的形象给皮影戏赋予了新的魅力。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扩大了皮影戏表演领域。

(二)开发皮影动画

皮影动画可以说是皮影艺术的现代版,它是将皮影直接用动画来表现,吸收了皮影的外部形式,调用了动画元素。与传统皮影相比。皮影动画有以下优势:

1 皮影动画简化了传统皮影的制作与表演过程。

皮影戏是通过手工制作与工作人员的现场表演来完成的,但皮影动画中它不再仅仅是皮影戏,也是一种动画。目前制作计算机动画的软件以Flash为代表,它们的运用简化了背景与造型的制作过程。在皮影动画背景与人物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选择合适的图片用照相机、扫描仪直接导入电脑中。不需要手工的精雕细琢。如果不合适可以用手工绘制再导入或者在计算机中直接绘制,动画软件提供了各种绘图工具和修改工具,这样就可以随时存储、检索、修改任意画面。皮影动画中人物的动作完成完全依靠电脑软件的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员的现场操作。比如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皮影动作的过程,我们是将影人的各部分以符号的形式打散,通过改变它们的位置和相对关系在时间轴上造成的动势。而这位置与相对关系只需调动各符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不需要花费精力去考虑中间过程的制作。同时循环动画的使用可以使重复的动作简化。动画中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位移的变化而且还可以是形状、颜色的改变。在动画制作中,调色板提供了很多色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调出合适的颜色。而且描色准确、不需要晒干,绘制好直接可以用,若不合适可以直接修改和替换。在表演之前。可以利用动画预演功能,检查动画中的错误,便于修改。还可以将成品存在电脑上或刻录成光盘长久保存。

2 皮影动画打破了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陈旧,赋予大量流行元素。

皮影戏的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的改编,这些故事往往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再加上地方戏的唱腔,使它的观众只局限于老年人。而对现代的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但皮影动画的故事不只来源民间故事,而且是在民间故事上的大胆创新,适合现代的流行文化,它的语言更加幽默,动作滑稽可笑。故事的人物个性更加夸张,符合现代的审美情趣。

3 皮影动画创造了影视艺术时空。

皮影动画应用影视艺术中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运动镜头以及蒙太奇组接艺术,演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动作更加完美,画面过渡更加自然。比如皮影戏在表演人物从远及近时有两种方法,一种直接将皮影人物从影窗左侧慢慢移动到影窗右侧;第二种方法是配音演员直接用语言来告诉观众。这种表现形式机械,不流畅自然。而皮影动画中用拉镜头就可以使人物从远到近,而不需要人物的移动。表现得非常自然。现代故事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很大,皮影戏局限的空间和表演方式不能适应。皮影动画中利用蒙太奇组接艺术,使现代故事更容易表达。

4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皮影的传播时空。

皮影动画中的载体不仅仅是电影屏幕,还可以是现代电视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媒体。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皮影更具时代特征,更适合在现代信息社会传播。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9

华县皮影戏发展历程与现状

皮影戏被称为“影子戏”或者“灯影戏”。它借助灯光照射兽皮刻制人物的表演而得名,是中国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傀儡戏,在国际上,皮影戏是由人配音最早的电影艺术,因此它也被看成是现代电影的萌芽形式。华县皮影经过长久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确立了兼具民俗与信仰的特殊地位。

华县皮影戏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日益增多的娱乐方式让人们很难再有心思去欣赏皮影戏,类型多样的现代媒体使得人民的需求很容易满足。其次,皮影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这也是皮影艺术目前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的最大难题。制作皮影人主要有牛皮的制作、人物形象的描绘、雕镂以及为其增加颜色等10多种繁杂的工序,通常要占据个皮影匠人几周的时间,比较耗时。除此之外,皮影的保存,也是个重大的难题。日晒时间过长的话会出现褪色;温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其变形等。最后,表演和制作皮影的艺人如今都已经成为迟暮的老人,而现在的年轻人受环境和个人思想的影响,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跟着老师傅们学手艺,所以皮影的传承面临着灭绝的困境。

华县皮影虽面临困境,仍有其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我国启动“保护民问优秀文化传统工程”后,华县人民政府对皮影戏给予极大的关注,形成了个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对“华县皮影艺术协会”相关的组织及其人员进行了先后调整与充实,对部分皮影社给予恢复,同时对部分主要经营皮影雕刻的产业进行了整合,给华县皮影的再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

华县皮影造型的风格特点

华县的皮影通常以牛皮为材料,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其造型独特,轮廓挺拔概括,人物善恶分明,色彩对比强烈而活泼,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华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协调统一又鲜明,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传统民问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淋漓。

皮影造型在道具、人物及器皿制作表演中都具有定的程式性,由于它的影人的道具都是用平面表现的,为了克服这种限制,皮影雕刻艺人对各种道具、人物及器皿都进行了巧妙的夸张处理,这种夸张的效果让观众们觉得其更符合事物本质的特点。华县皮影造型在符合剧情要求的基础上,用丰富的装饰补充了戏剧内容,完善了人物形象,增加了艺术形式上的美感。较其他地方相比,最鲜明的特点是花纹具有繁多复杂性,以及图案有单独、适合、边缘、角隅和连续等多种类型。在单独或连续的装饰图案中,它的模式都因装饰而存在,除非特殊原因才会具有功能性。总体来讲,华县皮影装饰的繁琐、细致以及精巧程度已经到了无可复制的地步。

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入华县皮影的可行性分析

1.华县皮影艺术本土化发展特征带来的启发

换个角度来讲,皮影戏在农村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交流的场所。从实际角度来讲,人们过来看皮影戏,不单单是为了看戏,更多的是想通过看戏的过程,与朋友乡亲们交流,来增进大家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皮影戏在农村人眼中并非特别的事情,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使更多的人群了解它,喜爱上这一民问艺术,绝不能让皮影艺人和皮影艺术离开生存的土壤,否则就是彻底的破坏而不是保护。

2冲国风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可行性

设计书籍装帧说的是从整体上对书籍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封面、插图设计等不同要素。现在国人书籍装帧设计的风格正走向传统回归,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传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更多的具有中国风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中。

其一,将传统图形应用到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中,这些反映社会生活不同时期的形象诠释,不仅具有深层次的精神象征,更体现着传统图形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气息。其二,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中国最古老最直接的文化体现,以及后期出现的中国书法,这些文字符号如果能够很好地纳入书籍装帧设计中,将直接充斥你们的感官,一跃成为书籍设计中的审美要素。其三,中国传统的色彩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的代表符号,充分表明我们民族已形成独特的色彩观念。

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入华县皮影艺术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间艺术的个性化创新是必然的、刻不容缓的。传统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设计,要在理解和提炼书籍内容前提下,使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要求有机地融合。

华县皮影是我国甚至全球皮影的鼻祖,因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粗犷的演唱而为众人所知。只要人们正确认识其艺术、观赏及收藏价值,在保留传统民问艺术特色的同时与时代特色接轨,与时俱进,把皮影融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加以创新改进,相信华县皮影造型会以更好的形态体现在我们面前。

皮影的艺术特点篇10

一、罗山县皮影戏的兴衰表现

皮影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几度兴衰,其不同时期的兴盛,一是有其历史原因;二是因为皮影戏是伴随着民生、民俗、民情而生存的。罗山皮影戏正是因为有其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说音乐特色,才使得河南皮影戏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呈现衰败,却唯独在罗山县一枝独秀。

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戏的娱乐和教育等实用功能被现代社会的其它方式所代替,皮影戏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谈道:“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①关于这一点,就是高级民族也没有超出狩猎部落之上的特殊地位”。从皮影戏的最初形成来看,实用价值或者说是效用价值也是先于审美价值或大于审美价值。

虽然皮影戏艺术会随着民俗活动而继续存在,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审美兴趣发生转移,审美品位逐步提高,以至给民间艺术以极大的冲击。根据相关调查资料统计,在近万名皮影艺人中,60岁以上的占90%,中青年艺人很少,青年观众越来越少,专业剧团寥寥无几,演出市场大幅萎缩直接威胁到皮影戏的生存。据民间田野调查证明,皮影戏正在急速的消亡(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的调查结果),皮影戏,能否坚守最后一块阵地?②

罗山皮影戏近20年来,由于受经济大潮和多种娱乐形式的的冲击,皮影市场受到制约,濒危状况比较严重,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罗山皮影戏的娱乐和教育功能不断退化,取而代之地仅仅是群众吉庆喜事的一项礼仪活动;二是从事皮影艺术收入偏低,皮影艺人纷纷弃艺从商,艺人队伍流失严重;三是皮影艺人队伍老化,后继乏人;四是皮影艺人对皮影艺术不再或很少深钻细研,皮影艺术难以提高和发展;五是观众老龄化非常突出,年轻人对皮影戏视之淡然。

二、罗山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指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技能或利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现代社会对罗山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冲击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来自商业社会的过分“关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一旦进入国家、省级《名录》,自然会身价陡增,成为商家竞相争夺的对象。从好的方面说,这些被旅游公司或表演团体收编的艺人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使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得以延续;从坏的方面说,这些漂泊在外、背井离乡的传承人所能展示给游客的只有他们的“才艺”,而原本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其他功能发生折损,乡间的传统文化也会就此终结。

二是来自各级政府的过分“关爱”。在当今罗山皮影的保护工作中,政府的参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政府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就不可能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由于我们所保护的是民间文化而非官方文化,如果处理不好,罗山皮影就会因为政府的过分“关爱”而夭折,那种既然民众归政府领导,政府自然有权管理遗产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主人的想法与做法;那种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行为,这种教训在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屡见不鲜。

三是来自知识界的过分“关爱”。众所周知,中国民间音乐是在“口传心授”的模式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罗山皮影戏也以这种传承方式发展至今,知识界对罗山皮影的关注和解读依然改变不了罗山皮影戏艺人们从血缘传承、婚配传承、师徒传承等方面形成一个庞大的师承网络。笔者采访罗山皮影代表人物李世宏,他说到他的一身技艺就是老师“口传手教”出来的,李世宏皮影戏团里有四人都是随著名皮影戏艺人岳义成老师傅学艺,罗山诸多皮影戏班的传承是旧时伶人血缘传承的缩影,杂糅师徒传承和婚配传承,维护壮大了皮影戏班,使其经久不衰的延续和发展。

三、罗山皮影的现实思考与保护措施

在困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的民间艺术,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是需要大家共同深思的问题。目前,罗山县已经采取如下保护措施:一是成立罗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皮影戏保护的领导专家小组,制定罗山县皮影艺术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对皮影艺人普查登记,建立艺人艺术档案,成立中青年皮影团,为罗山皮影戏培养年轻艺术人才;三是对有贡献的皮影艺术传承人,给与适量经济补贴,对热心皮影事业的传承人,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提高演唱和制作水平;四是收集、整理、编印《罗山剧本选编》和《罗山皮影戏音乐唱腔集》,为罗山皮影戏艺术留下相对系统的文字资料和相对完整的声像资料;五是改良和提高皮影制作,改换制作材料,降低成本,逐步使之商品化;六是成立罗山县皮影艺术家协会,成立罗山县皮影艺术研讨会,定期研讨皮影艺术,对现有皮影艺人和表演团体评艺考级,提高从艺人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不断促进皮影艺术的发展。

这些措施一是依靠政府的作为,依靠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二是将皮影推向市场,并为进入市场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又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③笔者认为面对皮影已衰落的事实,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思维观念的改变”,拯救的立足点要放在皮影戏不至于完全从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消失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陈俊裕.罗山皮影戏,档案管理,2005

[2]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7

[3]崔永平.皮影戏的源流,文史月刊,2005

[4]孙建君.木偶与皮影研究的文化学意义一一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游艺

编・木偶皮影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河南省罗山县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罗山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6]李跃忠.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中国民族大学学报,2007

[7]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方向,文艺研究,2007

[8]黎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兰州大学,2007

[9]王大为.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黑河学刊,2007

[10]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4

【注释】

①[德国]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234―23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