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6-25 17:07:47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原因分析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2年度研究项目《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QN-29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探根寻源:解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缺陷的深层次原因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5日

国家最初兴办民办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和缓解高等教育财政紧缺,是替政府分担责任,理应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如今,政府民办教育政策不合理,民办高等教育受不公平对待,已经严重阻碍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不符,甚至错位,失去了原本的效度。那么,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问题的根源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认识不清

1、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束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对教育政策选择的影响作用特别明显,而且往往超过了其他的制约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是公办教育“一统天下”,在这种大“公”无“私”的格局下,“一切要遵循计划”、“越公越好”便变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教育一开始就被视为“异类”,长期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在这种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束缚下,大家不但对民办高等教育不关心、不重视,而且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也无所谓、漠然置之。即使到了现在,仍有一部分教育行政人员认为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只是一时的权益之计,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也只是临时的、过渡的应急措施。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见,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总是“政策跟着现实跑”,出现什么问题就出台什么政策,制定的政策不但随意性大、系统性差,而且制定时也缺少必要的程序,致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不系统、不完善,也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和指导价值。

2、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本质认识不清。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本质认识不足,最初制定民办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政府分忧。所以,政府在我国高等教育压力相对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就忽视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真正的本质所在――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这种认识不清,使得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时出现偏差,民办高等教育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总得不到政策有效的回应和落实,而相关的管制和限制却很多,并被严格执行。所以,这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3、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从勃兴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改变了政府单一的办学体制,开创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和价值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官尊民卑”、大一统等观念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并没有受到国家的重视,反而被政府视为另类,处于“二等公民”的尴尬境地,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发挥。

二、政策缺乏总体规划和合理发展布局

1、政策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一项好的政策往往是政策目标具体明确,政策措旄和行动步骤非常清晰。而那种政策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现象,往往会导致政策的随意变通。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其条文多为原则性、实体性的规范,没有多少程序性的规范,还只是对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内一般行为准则的总结,因而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缺少合法有效的权力监督和权利保障机制。

此外,政策的不明确、不具体使得政策执行者有了更多“灵活变通"的可能,造成了政策的严重失真。我国的政策法规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界定一直比较模糊。例如,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在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从相关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民办教育的出资人不能享有其所投入资产的产权,而民办学校只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实体,究竟由谁代表学校处理财产问题并不明确。正是由于产权界定的不明确,造成了政策的失真,导致许多民办高等教育的出资者、举办者出现了营利行为和违规操作的发生。

2、政策缺乏总体规划和合理发展布局。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国家明显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考虑,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缺乏具体、有效的发展措施,主观经验决策方式大量存在,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之中。

政策的制定需遵循一定的程序,民办教育政策也不例外。可遗憾的是,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大都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总是有了问题才制定政策,政策制定程序不够规范。一般地,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方案论证、颁布实施等。而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由于主观上的认识和客观上的立法技术不高等原因的限制,并未严格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有的政策在制定时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有的没有翔实的方案论证,从而使制定的政策缺乏应有的效度,在实施中失真,甚至名实不符。

三、没有完整的民办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成功的公共政策必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单独的一项政策很难真正解决公共问题。民办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命题,他的解决必须依靠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系统而不是单独的政策法规。

政策系统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政策巨系统,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相关政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因此,成熟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应该包括以上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正是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系统化建设上的缺失,造成了政策制定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反馈不客观等问题。民办高等教育不能充分表达它们对政策的意见,不能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来,无法很好地保障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化的不完善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的不完善,首先体现在不同法律对同一问题口径不一,从而造成执法行为的碰撞与冲突。例如,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则要求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要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由于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特性一直未能得到认可和确认,所以还没有制定出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具体、有效的扶持措施,其主要依靠的仍然是“命令”、“通知”、“指示”、“会议纪要”等行政手段,使得“行政高于法”,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常常是“立法跟着现实跑”,等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这种做法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四、政策执行者自身的缺陷

政策执行者通常身兼执行者和目标群体双重角色,经常处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之中。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主要有两类:一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对民办教育政策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也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解读和贯彻民办教育政策。如此,民办教育政策在实施中难免失真,甚至背离政策的预期目标。

五、政策执行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

我国的民办教育政策还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评估体系,一些政策执行者我行我素,将民办教育政策玩弄于股掌,对于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大加宣扬,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政策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人为“篡改”、“替换”,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如此,同样的政策,在十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眼中,就有十种版本,从而产生十种截然不同的实施效果。

1、政策的监督不力,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监督,实际上就是对民办高等教育设置政策的制定、执行等活动状态进行监督,以深入调查、分析政策运行过程的情况,进而采取措施纠正政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和偏差,以及对违反政策的责任人给予惩罚,旨在保证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单独建立一个针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督评估体系,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评估管理也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负责,一直沿用与公办学校相类同的评估目的、原则和标准,而没有考虑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监督的渠道尚不完善,由于缺乏权威性的民间中介机构,使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难以真正建立,从而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缺乏对政策制定活动的监督。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监督,是指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政策制定主体选择、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决策等政策活动状态的监督,以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政策的实际效果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要求,尽量减少决策失误。从理论上讲,由于政策决策者代表利益的局限性,掌握信息的有限性,用以指导决策的理论存在一些不正确性,因而制定的政策难免出现错误和偏颇。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政策制定信息的收集、政策主体成员的选择、政策方案的选取等都由政府单方面说了算数,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听政,其透明度不高,因而对于可能违背政策制定基本程序和政策制定者的谋利行为都缺乏必要的监控。

3、缺乏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是指为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全面性而实施的监督,以防止抵制、违反、滥用政策的现象发生和及时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由于政策执行者的价值取向、个人及其所代表的利益和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生误解、曲解、滥用和抵制等现象。目前,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政府官员的意愿就很容易演变为政策,致使民办高等教育层次和种类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监督,一些地方政府不顾教育的公益性,把民办高等教育办成了单纯赢利性的机构、从而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不高、特征不鲜明。

六、政策执行中,辅助政策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政策资源,主要是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国内外许多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把政策资源列为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无论是肢解政策,选择性执行,还是搁置政策,象征性执行,抑或是曲解政策,替换性执行,其罪魁祸首就是政策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人力资源和权威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高层次专门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机构,仅是在教育部教育发展司中设有一个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由于机构不全,普遍缺少编制,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一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职管理干部仅为1~2人,甚至1人兼职,管理人员奇缺,管理任务繁重,不少地方处于只批不管的状态。像陕西省设有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正式的编制也只有4人,然而要面对20所民办高等教育和80多所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另外,政策执行活动的基本特点,是需要很多人的共同活动,而共同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能够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并起支配作用性的权威。然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其教育行政部门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从中央一级来看,原来民办高等学校是由教育部成人教育司分管的,机构调整之后,教育部高教司的远程教育处和综合处主要分管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训,而教育部的发展规划司则成立了一个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其职能是:(1)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办学的方针、政策、规章,在办学体制、办学资格等方面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社会力力量办学的管理工作;(2)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具体负责办学许可证的样式设计和印刷的组织工作,负责国家高等教育文凭考试资格的认定管理工作;(3)筹建并管理国家社会力量办学表彰奖励基金。从其职能中可以看出,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只负责民办教育有关政策的制定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的指导,而没有评估与监督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则由高教司与规划司共管,高教司主要分管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设置和人才培养,规划司则分管民办高等教育教学以外的事务,可见这两个部门都没有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绝对权威。但是,作为一个教育管理机构,很多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这种分部门管理的现象,很容易造成“两司”都管都不管的状态,直接造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权威性资源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解读[D].兰州大学,2009.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75-02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将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进而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为此,摸清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找出现行民办高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1]人文素质是一项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文素质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内化为人相对稳定的品质。[2]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外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3]需要指出的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认同、接受和内化三个阶段,为此,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大学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大学校园的一切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二、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使得知识技能教育市场占有率大大超过了人文素质教育。而民办高校迫于生存压力,必须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第一要务,为此,在民办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12年11月以来,笔者对西安市几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学生对人文类课程不重视。有39.8%的学生认为人文类课程对自己未来工作生活没有影响。二是学生对人文知识缺乏。有近三成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历史、美术、音乐、劳动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教师对人文知识传授不够。教师往往只注重所讲课程知识的传授,不重视人文知识的穿插教育。有30.8%的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课老师从未在课堂上涉及人文知识。

2.原因分析。①学校重技能培养,轻价值观培育。民办高校应当培养具有丰富科学知识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未来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更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在今天以就业为导向的浮躁社会里,学校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存在不足。②学生对人文素质认识缺失,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然而,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认识存在缺失。有学生认为人文素质的高低很难用定量的标准来衡量,更不能用考试成绩来评定,不必花大力气去学;有的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学习范畴,与其他专业学生关系不大;更有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自己未来就业几乎没有帮助,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没有必要提高自身人文素质。③部分老师人文素质还不高,一方面,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民办高校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40岁以下的教师占到60.7%。许多教师本身是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本身人文素质水平并不高。例如,从学生反映情况看,仅有21.4%的年轻教师板书规范、书法基础好、书写漂亮,有11.2%的年轻教师书法较差,字迹潦草。④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对大学生不再进行统一分配工作。民办高校毕业生与国家统招毕业生竞争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学生必须切实提高自身本领,才能有好的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整个社会重理轻文的真实写照。人文类学生无论是就业面,还是工资待遇都低于理工类学生,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

三、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对策措施

1.转变观念,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学校责无旁贷。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第一要务;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变“重科学文化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为“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三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学分要求,摒弃课程设置的“功利主义”,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培养、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虽然不能进行定量化测定,但能衡量人的层次水平;虽然不能立竿见影表现为工作技能、工作能力,但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人的修养、人的性格,进而影响人的长远发展。当代大学生必须多倾听人文讲座、多参与社会实践,切实将人文素质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核心因素,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来源于教化,通过内在教化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人的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4]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二是教师要主动加强人文知识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三是教师要努力将自身人文素质内化为教学实践,并传授给广大大学生。

4.营造特色的校园文化[5]。民办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虽然不能改变社会大环境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但可以通过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是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更新教学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二是多举办各类人文社科类讲座、人文艺术竞赛等活动,通过各社团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平台,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相互教育的能力。

总之,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摒弃唯就业论的功利主义思想,继续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投入,不断改善校园人文环境,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切实将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任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0,(12):81-82.

[2]王敏,王金花.浅析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6):48-50.

[3]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289.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政策体系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6- ),女,河南商丘人,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河南郑州450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JKGHAG-0338)

[中图分类号]G64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23-02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其中,政策法规是最重要的条件保障。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相关政策环境的优劣,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推动或阻碍作用。认真研究我国陆续出台的有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对梳理并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为落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真正贯彻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指导思想,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对未来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发展、法制保障提出相关建议。

一、端正认识,准确认识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公办高等教育长期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一开始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受到种种非议和责难,即使在民办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提到民办高等教育就摇头、讥讽,甚至“谈民色变”。有人认为,“政府认识不足是导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为民办高等教育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彻底端正认识,准确定位,从思想根源、立法源头上解决问题。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初,就碰上了姓“私”还是姓“民”的问题,公众和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公众固有偏见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阴影下,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发展,“唯公性”成为一贯坚持的教育政策理念。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也或多或少地受了“唯公性”影响,甚至以公办高等教育为范本,凡事先考虑公办高校的利益,使民办高等教育丧失了与公办高等教育公平竞争、发展的政策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首先端正教育政策理念,树立“教育没有公私之分,只有好坏之别”的思想,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不以“公”“私”来划分教育的高低、好坏,因为民办高等教育首先姓“教”。同时,也要切实认识到“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首先是政府的需要,投资者、办学者帮助政府分担高等教育供给的责任,应该得到褒扬和支持”②。如果做到了,民办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做到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公平竞争,从而形成公办、民办和谐发展的格局。

二、完善政策内容,明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1.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政策。民办高校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和法人单位,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这是由民办高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从目前所颁布的《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来看,民办高校主要享有有限的教师聘任权(第二十四条)、自主招生权(第二十五条),但缺少自主决定专业设置权,这些自对民办高校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但现在法律仅赋予民办高校部分的办学自。应该指出,《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学校应享有的权利,对民办高校也是适用的。落实这些权利,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办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落实减免税收的相关政策。民办高等教育是一个非企业单位,应当在收入和税收方面按照非企业单位进行管理。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减免学校税收”。是否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及执行结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尽快进行改革,主要围绕民办高等教育,出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民办高等教育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

3.明细并落实“合理回报度”。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来源,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是“投资学校”,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回报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界的共同愿望和自然驱动。同时,投资者的回报也是解决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在“合理回报”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没有明确“合理回报”的具体措施,也没有明确“回报的合理程度”,更没有配套的政策法规。我国应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政策,出台细化的具体措施,使立法原则得到贯彻。

4.明晰并落实产权政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产权政策。如何看待和界定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资产,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死,也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甚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建议,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将民办高等教育进行分类管理,即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较为合理的法人产权制度,以明晰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法人的产权界限,保护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和民办高等教育法人各自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民办高校资产监督与管理制度,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保障民办高等教育法人的财产权。

5.增加评估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评估都参照公办高校的模式和标准,没有制定单独针对民办高校的标准,也没有考虑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状况,造成评估工作的信度不够、效度不高。因此,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应建立质量的多元概念,确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理念,注重整体质量和差异化的质量需求,以及不同层次和类型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差异,采取不同质量标准的评估和评价模型。

6.制定资助政策。“政府的资助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体现了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实质性接纳和深层次关爱。”③民办高等教育同公立高等教育从性质上来说没有区别,同属公益事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应该由政府补贴。但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没有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国家还没有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国家资助的范围,拨款只停留在平衡层面,并没有直接资助。国外民办高校所需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是西方国家资助,而且这笔资金力度在不断加强。因此,中国应借鉴国外经验,从给予民办高等教育资助政策、政策优惠、税收减免出发,逐步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直接财政支持,将民办高等教育真正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配套法规,构建完整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不仅仅滞后于机构的发展,而且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还未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从而导致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到实处。鉴于此,在修订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管理政策时,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时出台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构建完整、完善、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1.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政策的配套。政策的配套性,意味着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应注意配套的设计和实施细则的落实,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在有关税收政策、合理回报的策略、产权政策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使得《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存在障碍。为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顺利实施,各地方政府也应采取行动,制定适合本地条件或实施条例的细则,并促进和监督《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确保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有效性,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在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时,应注意收放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动态平衡和指导协调的作用。

2.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政策体系是指所需要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作为一个政策体系,可以使体制内的政策与政策之间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从水平和垂直角度入手,建立纵横交错的私立高等教育的三维网状政策体系。(1)从横向角度分析,应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当前,我们执行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是以《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为核心,具体政策如发展政策、体制政策、组织和管理政策、师资政策、收费政策、评估政策、捐赠策略、审核策略等,很多没有引入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导致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未来,具体政策应尽快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所改善,发挥政策的优势互补作用,增强前瞻性。(2)在纵向上,以政府相继出台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为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实际,制定地方性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保护和促进地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转变政府职能,重点加强执行监督,防止政策失真

任何一种政策的实施比颁布更重要,教育政策也不例外。良好的政策一旦制定出来,就需要得到全面、认真的贯彻和执行,否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实现不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及时评估政策执行情况,严防误解、扭曲、滥用权力,也要严防借执行政策之名谋一己私利,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政策的执行质量,这就要有完善的监督执行的机制、机构、制度、措施。“我们必须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该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活动加以全面监督,以确保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和全方位贯彻实施,并及时发现与纠正政策偏差。特别是应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立体的缜密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以增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的透明度”。④

五、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

在当前环境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民办高校实行的是开门办学,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想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必须在短时间内准确了解大量的资源。实践中,鉴于单个民办高校的力量和所掌握资源的有限,短时间内整理大量完整的资料非常困难。在这种大的市场需求下,教育中介组织的专业作用就大大发挥出来了,专业化的组织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完整的资料与信息服务。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速度的加快,总结分析各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也成为迫切要求,这就需要民间的教育中介组织把这些信息及时输送到民办高校,为民办高校的深入改革提供参考。此外,由于民办高校具有自主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处理民办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时,社会中介组织的介入也是必要的。社会中介组织既不同于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也不同于行业协会的管理,主要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快管理职能的转变,把一些不必由政府管理的工作移交给中介机构进行落实。比如,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硬件设施及软件环境、学校经费的使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教职员工的服务和管理、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对教育教学质量等评估可交给中介机构来具体实施。

第二,通过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沟通,解决学校与社会、民办高校之间的关系。社会中介组织及时将社区家长的建议意见反馈给民办高校,将民办高校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反馈给社区和家长,从而获得社区和家长的帮助和理解。

第三,为民办高校提供信息服务。社会中介组织可以提供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相关理论重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素质教育,特殊教育、考试制度,以及全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教育评价和不同地区的教育资讯等方面的服务。

总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办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教育的宏观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不易,它已经以不寻常的方式谋求了自己的发展,也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体系的政策法规,但在实践中,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内容,有学者存在不同意见,相关争论仍然很激烈。以产权和政府管理为例,涉及合理回报、举办者退出机制、民办高校平等地位的保障、政府资助、社会捐赠、民办高校内部法人治理、民办高校优惠政策的落实、政府管理模式、会计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等教育是公益事业,但对从事这种公益事业的主体,即一所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规定,仍较模糊,不够明晰,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并努力促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期望全面规范、调整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法》能够早日颁行。

[注释]

①岗本佳子.日中政府资助民办大学政策的比较研究[D/OL]./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40874

39.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A2NjNMdX

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k9ScUZ5cmdWN3ZCVjEyN0dyT3d

HZFhQcHBFYlBJUjhlWDE=,2004-04-01.

②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75.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4

【P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民办高校数量及学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影响。民办高校各方面的独特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有着当代大学生共性的同时,又具有其鲜明的个性。比如,既会遇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问题,还需要承受着因考分偏低带来的学业压力、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认同压力,民办高校学生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远远超出公办院校的学生。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但更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在研究深度、广度及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 社会对民办高校认可度低。

为适应教育大众化潮流的需要, 1999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民办高校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办学力量、学生生源,还是在教育成本、办学品牌及文凭的含金量等方面,都有着一定差距,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甚至导致社会对处于摸索阶段的民办高校存在着偏见,如“民办不如公办”、“民办高校不正规”、“公办高等教育才是正规的大学教育”、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被视为“混文凭者”等,这无形给民办高校学生造成比公办院校学生更大的压力。

2. 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认可度不高。

如前所述,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客观差距,致使社会对民办高校认识存在偏差,同时也会对民办高校学生产生不认同甚至是歧视,如就业和考研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已是不争事实,公办院校毕业生就业已存在困难,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显然难度更高,而用人单位在考察民办高校毕业生时,除了有一定认识歧视,还会有着比公办院校毕业生更高的学业与技能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当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伴随着考研政策的改变,公办院校研究生录取时更加倾向于公办院校和本校的本科毕业生,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考研录取时处于劣势,就业和考研方面的不平等遭遇,导致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民办高校的因素

1. 民办高校自身的现实原因。

很多民办高校都是由民办学校升级转轨或者新筹建而来,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办学理念及经验方面也相对不足。对于很大部分民办高校来说,先解决生存才能谈发展。解决生存需要扩招以形成规模经济,但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原本就比较落后的民办高校硬软件的压力更大。很多民办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报效国家的目标以外,本质上仍是企业,企业难免以盈利为目标,在管理、行为、决策理念上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尽可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并没有倾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2. 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与服务都是流于形式。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被长期排斥于人才培养范围之外,无法和其他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或者课时补充。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心理健康,在高校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同时很多民办高校也在各个院系及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机构,但经常就是摆设,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

3.民办高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要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必须有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但从目前来看,民办高校不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人员数量缺乏,而且在教师专业化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民办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人数普遍较少,很多教师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更多是让辅导员来充当这个角色,队伍水平层次不齐。师资数量不足及专业化程度不高会使民办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应对,使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严重危机。

(三)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1. 经济因素。

民办高校的学生学费和公办院校相比显然更高,民办高校的市场化运营,学生的生活费用也相对较高,同时在生活补助、奖学金数目、勤工助学岗位方面都十分有限,致使学生在经济压力方面远远大于公办院校,在民办高校内部学生贫富差距很大,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易因自卑形成压力。

2. 学习能力较弱。

民办高校学生高考成绩相比于公办院校普遍较低,差距少则几十分、多则几百分。特别是不少民办高职生源吸收困难,需要多次降分补录完成招生计划。高考成绩固然不能代表一切,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比如能够侧面反映学生中学时代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求知欲望、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而这些方面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及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处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何认识如何处理;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人际交往问题,如何认识如何处理;遇到生活挫折如何面对;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如何处理等等问题上,民办高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水平问题,更易比公办院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升社会对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认可度

当前,中国的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固然不及公办院校,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民办高校,这些民办高校在办学力量、办学资金、办学品牌、师资力量、学生生源、学生培养等方面俨然超过了很多传统的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更具备一些公办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化、办学更有活力、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等。社会应与时俱进,用新眼光来审视现代的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减少甚至消除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偏见,平等看待民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学生,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认可度还是就业、考研等方面给予公平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给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其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民办高校应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1. 民办高校应协调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与企业盈利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在学校硬软件上要加大经济投入,努力品牌化。比如在对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不能仅追求盈利而忽视,尽可能减轻学生学费和生活费负担,学校可以多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给贫困生,可以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助学金、提供助学金等方式帮助贫困生,也可以多组织一些互帮互助活动,让贫困生得到更多的关爱,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 民办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课程建设。

民办高校需建立专门的多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中,也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多渠道、全面、随时接触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耳闻目染,学生就会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自我诊断,又可以帮助他们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找到的解决办法及途径。

3. 民办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素质和业务水平。

民办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师资数量与专业化存在的问题,肯定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上加大经济投入,增加相应的岗位数量,最好是能建立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的队伍,减少兼职心理教师和跨专业心理教师;民办高校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时,一定要有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标准,要本着对学生、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真正选拔那些能够热爱教育事业、自身具备良好修养和健全人格、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担任;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多组织相关岗位培训、多去高水平的高校交流考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4. 民办高校应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重的校园环境。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相对缺失或者商业气息比较浓厚。而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校园文化往往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认知。比如勤奋好学、注重道德、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惧竞争、团结向上的校风会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而学校也可以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集体活动,提升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5. 民办高校应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有关的调查中,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高于其他年级,最好的教育是预防。所以在新生开学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前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大一新生的具体情况,重点开展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变化、人际交往、如何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生涯规划、大学期间会遇到那些重点问题及如何解决等专题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融入大学新环境中去。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需掌握一些心理{适的方法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学生自身掌握一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合理调控自己情绪就是重点之一,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遇到特殊情况时自己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励志名言或者伟人故事来鼓励自己,使自己的心态能够得到及时调整;可以学会注意力转移,把视线从糟糕的情景中转移到其他积极的方面;可以适当地发泄不良情绪,向别人倾诉和运动等都是好的方法;学生不应羞于和惧怕心理问题,也可以向他人求教;平时多注重身体和精神上的自我放松;注意处理各方面问题的方式;学会自省和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这些都对解决心理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翔.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 (4).

[2] 周小娟.《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载于《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0-12页.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民办高职院校

1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情况

1.1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理念淡薄

当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开始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表现出思路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仅作为辅导员授课的一门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填鸭式教学,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陈旧,把一些死板的创业案例灌输给自己的学生。课堂上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课下也不和学生沟通如何开展可操作性的创业形式,最终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意识,走出校门后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创业。

1.2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都面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专职的教师队伍,民办高职院校就更难聘请到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很多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老师本身就是从高校毕业应聘到民办高职院校工作,老师自身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他们也没有创业经历,对创新型企业的运作、经营、管理根本不了解。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不具备良好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其所授的创新创业课程不能让学生有创业的动力。

1.3民办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重视不够

民办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较为模糊,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因此投入的师资力量总体让步于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仅靠几位教师很难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些专业的专职教师都缺编,致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常由学院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兼职授课,教师往往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开始授课,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实践经验都不够完整,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加之该类课程一般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在学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创新创业课程被挤压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选择课程的学生通常只是为满足学分要求才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授课和学习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创新创业类课程资源有限,课程种类单一,授课多以理论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方法过于局限,没有形成合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另外,目前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多缺少实践环节,课堂上仅能学习非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将造成很难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也谈不上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优良品质,更不用说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从而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2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对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在中美贸易战的历史关键时期,如何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素养,尽快培育创新创业教师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精雕细琢的可贵品质,也就是尽快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应用型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之中。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奉献力量,这些将是民办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

2.1全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

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贯穿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形成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才能吸引和培养出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例如,一是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共同探究教学方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疑难问题。二是实现二级学院院长创新创业责任制工程,让创新创业的业绩作为考核院长的重要指标,以保障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工作能按部就班地扎实推进,进而使得广大师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工作当中。三是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给予一定的晋升或提高待遇的政策倾斜,让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获得成就感。当前很多创新创业课程都是由学院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兼职授课,很多人潜意识地认为学校随便一个教师都能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区,所以,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一类专业教育,并使其纳入到培养计划中,进行准确定位,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要有创新创业的必修课,还要有创新创业的选修课,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获得同事及学生的认同感。

2.2开展系列培训和教师进入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纽带

由于很多民办高校的老师有两个极端现象:一是高职称教师大都是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二是年轻的老师大都是研究型高校的毕业生。因此,对民办高校的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培训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校师生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开展讲座、竞赛、活动等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重视第一课堂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涵盖金融、数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知识,同时还要有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能力。因而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任何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都应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空有理论难免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需要足够重视的。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应推进教师到各行业中的大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战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强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特别是相关专业的社会认知和把握,回校后与大学生分享经历和经验,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既能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又能促进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更深层次的认知。同时,合理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创新创业型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基层参加实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同深入所在行业的一线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共同促进师生的认识和提高。

2.3聘请企业家、创业者等社会中各类专家为兼职教师是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手段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要考虑专兼职相结合的理念,用“二级导师+一级大师”的方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所谓“二级导师”是指由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辅导员组成第一梯队的导师,对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成功创业案例的实践经验;另外由顶岗实习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组成第二梯队的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和创意大赛,通过大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创业必备的实践能力。所谓“一级大师”是指从创新创业型企业聘请大师级的专家对学生进行项目计划书的诊断及辅导。创新创业教育其培养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专职教师,而是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专职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顶岗实习老师以及企业的大师级创业指导教师,都要积极研究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和案例,努力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导师,与学生接触更为密切,更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督促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参加相关的讲座、比赛,通过潜移默化作用帮助学生培养、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和意识。企业家、创业者等社会中各类专家,在讲授他们各自的经验、经历时,那能够更生动地将创业中要重视、避免的问题讲解出来,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学者、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有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经历,对行业背景与发展前景有很深刻的见解,对企业的运转流程更为清晰,对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风险更加敏锐。因此,打造一支“二级导师+一级大师”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2.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是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当前,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学费养着教师,没有认识到老师的工资是辛勤劳动获得的酬金,学生缺乏对任课老师基本的尊重,导致很多老师普遍缺乏身份认同感。另外,民办高职院校的年轻老师待遇普遍低于同等公办高职院校。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应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待遇、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让他们能在工作中提升创新创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针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做出成绩的指导教师,民办高职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中良性发展,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将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与他们的工作量和绩效评估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创新创业型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当创新创业型教师组织相关创新创业讲座、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基层挂职锻炼等工作时,工作量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折算。另外,对开展创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个人及团队还应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报道,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民办高校由于在办学模式、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特殊性,相应地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也有其特殊性。公办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民办高校则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要在董事会和校行政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开展工作上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需要董事会和校行政来支持。因此,破解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难题势在必行。

一、增强政治意识,坚持社会主义特色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

民办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面旗帜的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部分民办高校存在着党委地位尴尬,重教学与行政管理、轻党务和党建工作,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精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民办高校要提高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立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强化基层建设,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民办高校贯彻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自觉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能力,使高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成为党的政策的拥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者。

(一)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俗语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所以,民办高校要抓好和配齐党委领导班子。因为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党委书记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而党委书记的选拔,一定要选配党性强、理想信念坚定的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才能更好地克服各种困难。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搞得好不好,党委领导班子是关键,党委领导班子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委领导班子才能提高认识,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民办高校要加强对系列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

(二)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级组织

为了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密党的组织关系。民办高校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共产程》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以及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团组织。基层党组织要覆盖全校的所有单位,保证将每一名党员纳入组织之中。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的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高校党委要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好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推进从严治党工作,下大力气做好基层党组织和作风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加强党员教育,规范组织生活

民办高校要加强每一名党员的学习教育,严格组织生活制度,每月落实“党员学习日”活动,坚持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不论职务高低,任何党员都要接受教育,没有特殊党员存在。民办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切实解决好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牢牢把握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才能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在高校落地生根。要增强阵地意识,深刻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深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改革创新。要使民办高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成为党的政策的拥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者。

二、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立德作为首要条件

德,是人的灵魂。自古有云:“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有德是君子,德才兼备是圣贤。”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首要条件是立德。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礼仪之邦,时至今日,虽然社会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个人道德修养仍是当代我国人才判断的重要标准,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首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于树人成人,即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成长,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因此,立德就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奉献给自己所深爱的祖国的坚定信念时,他将会在人生的征途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动力。

(二)全程持续教育发力

民办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也是民办高校的立足之本。民办高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差,自尊心较强,自律性较差,容易盲目从众。因此,民办高校要避免“一般性号召、原则性要求”和“口号多、操作少”等现象,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托课堂教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这一主渠道作用;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学校日常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全校上下都要切实肩负起育人责任,齐心协力,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办高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古语说:“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就能朝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三)德才兼备全面育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了,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大学生需要了解国内国际的时事,需要熟悉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民办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这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当今世界局势变动不居,国际关系复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民办高校不能让青年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了方向,更不能在短期目标的追求中忽视了立德与育人的宏大主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民办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思潮交互涌动,不同的价值观不断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从未停止。高校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聚集地,思想活跃的青年学子首先感受到了不同价值观念和思想的冲击。随着高考扩招、单独招生政策的变化,民办学校的生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生源包括普通高中学生、职业中专学生、社会青年等,他们的知识层次、社会阅历参差不齐,对社会和人生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让青年学生懂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对的目标前进。

三、适应时展,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民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思想政治工作从不缺少工作方法,但缺少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民办学校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虽然自我约束能力差,但自主性强,不轻易顺从教导。在教育中,以往那种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方法,效果越来越差。因此,民办高校必须适应时展,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一)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世界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被称为网络中长大的一代,更容易接受网络传递的信息。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价值判断与取向。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也是一个重要的阵地。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办学体制灵活、硬件设施先进的优势,实施“互联网+”行动,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民办高校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为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条件;要注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载体上实现有效创新,打造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和移动媒体一体化的全媒体平台,使文字有力、广播有声、图片有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要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互联网把诚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报道学生课外活动、文明学生、师德标兵、优秀校友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用好学生“碎片化”时间

在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今天,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一些东西。民办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的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围绕思想政治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利用“慕课”“微课”等平台持续开发和建设一大批精品课程、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要利用自身资源,打造一个学生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民办高校也要利用好校史馆、博物馆,整合学校历史故事、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有形载体,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他们进行爱家、爱校、爱国教育。

参考文献:

[1]秦小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园长素质;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40-03

【作者简介】王静(1977-),女,江苏省盐城市人,盐城市幼儿园幼儿园高级教师。

一、问题背景

近20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早期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民办幼儿园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到2007年全国共有民办幼儿园77616所、在园幼儿868.75万人。在民办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许多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较差的状况。其中,民办幼儿园园长自身素质的欠缺,是造成我国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了解民办幼儿园的园长素质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选择了盐城市星星幼儿园、盐城市天日幼儿园、盐城市旭日幼儿园、盐城市红太阳幼儿园、盐城市通榆南村幼儿园等50所盐城市民办幼儿园正副园长作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3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

2.访谈法。对园长进行深度访谈,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综合素质。

3.文献检索法。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和文献资料,为调查研究打下基础。

三、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评估指导教育工作能力

评估指导教育工作能力是园长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能够科学地评估指导教育工作,在评价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是否调动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积极性”(38%)和“幼儿感兴趣的程度”(28%)。但是,仍有34%的民办幼儿园园长将“形式新”“纪律好”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依据。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虽然很多民办幼儿园的园长从事幼教工作有很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未能及时关注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此外,盐城市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对幼教理论不甚了解,无法科学客观地对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指导。他们认为只要课堂纪律好,教育形式新就是成功的教学活动。

(二)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时展对园长的要求,是新时期园长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2可以看出,只有16%的民办园幼儿园长表示自己“隔一段时间就有”或“偶尔有”新的研究成果。高达84%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研究成果。这说明了民办幼儿园园长的教育研究能力还不高。笔者认为,民办幼儿园园长缺乏教育科研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认识存在误区。不少民办幼儿园园长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和学者的事,自己只是一个幼儿园园长,只要学习专家的教育科研成果就行了,教育科研这样高深的工作与自己无关。2.没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很多民办幼儿园园长不知道如何进行教育科研,没有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无从下手。3.教育科研条件差。盐城市大部分民办幼儿园的规模比较小,设施落后,科研资金很少甚至没有,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幼儿园教育科研也不够关心,对其教育科研的支持也很少。

(三)科学教育观的贯彻能力

科学的教育观是园长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会影响整个幼儿园的办园方向。由表3可以看出,34%的民办幼儿园园长掌握了科学的教育观念,并灵活运用;36%的民办幼儿园园长对科学教育观有所了解,并尝试运用;18%的民办幼儿园园长了解一些科学教育理念,但不知道如何实践;仍有小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坚持“填鸭式”教学。

对科学教育观的贯彻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迎合家长需要。许多家长一味地要求幼儿园教孩子学拼音、数学,背古诗,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多学点东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为了招生,未能坚持贯彻科学的教育观,在幼儿园内开展“小学化”的教育活动,如识字、背诗等,迎合家长的错误要求。甚至部分园长还把这作为自己的特色,向家长进行宣传,以吸引家长。

(四)民主管理能力

可以看出,在决定园内大事时,30%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是通过教职工集体讨论决定的,58%的民办幼儿园园长是和有关人员商量后决定的,还有12%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园内事物是由自己独自决定的,这种现象在小型的民办幼儿园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盐城市民办幼儿园的民主管理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幼儿园没有建立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很多民办幼儿园所谓的民主管理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幼儿园有事要决定时,开个会走个过场,或园长直接和有关人员商量一下就决定了。2.园长对民主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特别是他又是老板的人认为,大小权力必须归属于自己,民主管理则会分走自己的权利,减少自己的园长权威。

(五)组织协调能力

在“本园开展各项活动是否协调顺利”时,86%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开展活动基本顺利”,12%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开展活动偶尔会有矛盾”,2%的民办园园长表示“开展活动很麻烦,但基本还能完成任务”。

在回答“能否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作”时,有34%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一般情况下,能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作”,36%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有可能得到支持与协作”,18%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偶尔能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作”,还有12%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表示“基本不能得到支持与协作”。由此可见,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园长能较为妥善的组织协调幼儿园内部的各项事务,但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就略显力不从心了。出现这样状况,既有部分园长的外联协调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有关部门对民办幼儿园关心和支持不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评估指导教育工作能力

幼儿园园长要加强对科学教育理论的学习,时时关注教育改革动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指导观。经常参加教育评估指导工作,与他人相互探讨学习,不断反思,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评估指导教育工作的能力。

(二)加强学习,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纠正认识误区,正确对待教育科研

幼儿园园长要破除认识误区,认识到教育科研并非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幼儿园教师也是可以从事教育科研的。园长还要发挥好带头作用,树立起“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园长不是合格园长,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幼儿园不是合格幼儿园”的意识。

2.组织科研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明确的科研培训规划,通过举办专门的科研培训、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分期分批地对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教育科研的培训,努力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3.创造教育科研条件,营造科研环境

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民办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图书资料,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为民办幼儿园园长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民办幼儿园的教育科研有较为充足的经费;对民办幼儿园园长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园长压担子、下任务、定专题,使其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促使他们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三)积极宣传,坚持贯彻科学教育观,

广大民办幼儿园的园长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帮助家长正确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让家长认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观,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服家长,园长要做好幼儿园的档案建设工作,让家长能够通过幼儿的作品了解幼儿的发展。

(四)端正民主管理认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民办幼儿园园长首先要改变对民主管理制度的错误认识,要认识到加强民主管理并不是分园长的权,而是对园长行为加以适当的监督制约。民主管理让教职工参与管理,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园更好地发展。其次,民办幼儿园要建立教职工代表会或园务委员会制度,使广大的教职工参与到幼儿园管理中,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五)建立岗位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1.灵活的岗位培训制度

岗位培训应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每一位园长在上岗前,一定要经过岗前培训,每年也要定时定期进行在岗继续教育。根据目前盐城市民办幼儿园园长的现状及其工作特点,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灵活的岗位培训制度。(1)培训内容灵活,岗位培训的内容应以根据广大民办幼儿园园长的需要为依据,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使每位园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2)培训时间灵活,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都迫切希望参加在岗培训,但由于工作忙、时间紧等原因,没办法在正常工作日参加岗位培训。因此,我们在开展岗位培训时,要考虑园长的工作时间特点,可以将培训时间放在晚上或假期,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培训。

2.园长资格考核制度

笔者建议,建立严格的园长资格考核制度。一名合格的园长,只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并经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获得园长证书,才能上任做园长。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定期地对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上岗。这有利于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园长积极了解教育改革动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今天文明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文化洗礼和近现代的文化融合。它总是能够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再加以本身的创新,把它“中国化”,成为中国的标志。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的旧时代已经过去,在新时期我们必然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让它不仅仅在中国绽放,同时也在世界常开不败。这就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民办高校学生现今在思想上面临的问题

民办高校是中国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相对公立高校而言,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使然,使得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与公办院校不同,同时存在问题方面更为复杂。

1.相对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问题更复杂

首先是学生整体的素质不高。入学的分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相较综合文化知识,民办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在意,认为专业技能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尤为重要,而对我国现行的法律、教育、经济等热点问题,尤其是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很多常见问题的看法还都停留在较浅显的表面。

其次,民办高校学生缺乏国家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他们没有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生认为国家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对自己以后从业从业并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冷漠态度。

再次,民办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点确实与公办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位不同,在今后事业上的追求也不相同。民办大学生对自身的利益更关注更在意,没有对社会大爱,也无传承的意识。

最后,民办高校大学生较公立高校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譬如,对中国传统节日漠不关心,盼望节日也只是为了放假,而西方节日圣诞节的来临,有些学生即使不放假也要提前策划、安排寻找机会出去聚会。这样的盲目崇洋导致大学生对“三观”树立的迷茫,甚至对国家意识形态、民族信仰都产生怀疑。

2.民办高校学生还有一些大多数公立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点

民办高校大学生虽对国家政治经济等大方向的了解不够,但他们更灵敏的社会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由于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较普通高校的高很多,所以民办大学生就会有较强的教育消费意识。据调查,有95%的民办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成本意识,觉得自己学习更像是一种投资,对教育的花销是有所图的追求教育回报。再次,民办高校学生有较强的生存意识,关注自己毕业去向,不想自己从校门走出去后就失业。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上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方面,民办高校有着自身的弊端和特殊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般规律性。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体青年的思想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民办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的民办高校领导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其次,一般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总体实力偏弱。同时,可能民办高校在资金配备上也较公立高校上薄弱,没有国家财政上的支持,导致思想教育方式没能形成合力。

2.学生方面因素:

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生在很多方面上都表现的参差不齐,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通过自己不经意的一些表现就会引起身边同学的思想上的波动,例如,常见的会产生攀比消费、自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定位错误。

其次,市场经济的负面刺激导致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轻蔑。

3.社会方面因素:

一方面,社会各界会对民办高校出来的学生有一定的偏见,甚至歧视。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也是民办高校发展之路上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社会口碑的原因是某些民办高校为了经济效益而降低了教育水平,从而给民办高校带上了“高收费”和“低质量”的帽子。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经费支持较公立高校也是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学校没有经费开展项目研究及组织一些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三.如何在传统文化视野下强化当前民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重大任务。他们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日后我国的发展走向,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学生方面对策:

第一,多读书,读好书。孔子作为古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就主张人的道德的完善不能完全依靠自然的生长,还有后天的教育培养和自己的领悟。读一些励志的富有哲学意义的书,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有读书的量而忽略了读书的质。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要自己去寻找去汲取一些精神上的养料。适当加入一些国学方面的书籍,开始大家都会觉得难看不懂,但是不要紧,贵在坚持。第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对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进一步确立自己肩负起国家社会的历史使命。第三,民办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动接受新鲜的时代信号,把握好老师的主题思路,学习优秀传统美德,让课堂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并结合自身对汲取到的养分吸收、分解、消化。

2.学校方面对策:

重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从而充分展现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优越地位,为加强整体水平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民办高校提高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先进的思想为主逐渐替代原有的单纯的课余生活的校园文化,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主流位置。其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加强传统文化课程讲授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采取学分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未必免学生在个体差异、知识水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的参差不齐,老师教学可以采用梯度教学,分层次的教学。再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的管理。想在校园文化中加入思想政治就必须加强管理,针对一些社团或学生组织,打着学校的招牌去拉赞助,过于看重经费支持而误入歧途。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贷款、信用卡等问题。还有,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在“互联网+”的这个大背景下,发挥其优越性。利用QQ、微博、微信公众号发表积极上进的思想动态,组织思想政治小组建立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思想,在全校范围内学习。还有,利用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作为突破口。因为民办高校学生更看重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都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看的很重。学校方面可以以学生们关心的就业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逐步渗透关注思想政治的观念。从而让学生了解,认为自己随时与国家息息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让学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充分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提高学生对国家政治的理论认同。

3.社会方面对策;

首先,应改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识,民办高校应文化自信。社会各界应肯定民办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质量。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宣传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力度,使民办高校存在一个良好的口碑,提高社会认同感。其次,应加大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力度,较公立高校,民办高校是公司制的企业,但较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民办高校与之不同。政府应专门为广大民办高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在传统文化思想――“传承”的精神下,民办高校毕业的优秀校友应尽力反哺母校,为母校尽微薄之力。

四.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任务,不仅对各项工作有着积极影响,同时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动力,并且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教育不能停留在“授之鱼”,应坚持“授之以捕鱼”。在前些年不被看好的80后现在也已成为了各个领域中的精英,90后同样,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捕鱼”精神为日后步入社会做充分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现其独特美的同时又加入新鲜的创新元素,真正的做到海纳百川,吸收先进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

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精神。民族文化把群体价值视为道德中心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形成了良好的荣辱观。荣辱观所提倡的就是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就能够帮助新时期的大学生树立好自己人生中的“三观”。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诚信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统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古人总结的文字精髓,古人所总结出来的道理在现今仍然实用,无论在哪朝哪代,信用的地位总是无法改变。在现今高校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人因金钱的诱惑而陷入贷款而丢失信用。高校大学生要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消除负面的一些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扬和传承,再与国外文化交流和吸取,保存着包容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赋予新的含义。在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视并且要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以期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温美琳.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J]. 法制与社会,2010(34).

[3]李菁.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4]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5]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9

民办高职;学风;调查;研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大批民办高职院校蓬勃兴起。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58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独立学院322所、民办高职高专286所。2010年3月,《中国民办大学报告2010》部分研究成果。报告显示,如果把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大学也算在内,那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几乎二分天下,各占一半。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专家潘懋元先生很早就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大众化发展的道路,必须依靠两根支柱,一根是高职,一根是民办”。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正式颁布,表明了国家已经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摆在平等的地位上,放在共同发展的大格局里,显示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还体现了国家对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有序竞争、协调发展”、“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以及“职业教育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要做精、做特、做强职业教育”等,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于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视。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今后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搞得好不好,民办教育是关键一环;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很大。

然而,近年来,常听到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反映不少在校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学风状态令人堪忧,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学生不愿学、教师不会教、读完三年书、社会不需要”,成为社会评价民办高职院校的流行语。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负责人也联合发出倡议: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来抓。学风是求知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

1.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调查情况

为了能够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民办高职院校的学风状况,本研究选取上海四所民办高职院校(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新侨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震旦职业学院)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另选取一所重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上海师范大学)作为研究对比。分发问卷时,民办高职院校主要选取大二的学生,普通本科院校和重点大学主要选取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六所高校各随机分发约200份,共计1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1%。问卷采取不记名的形式进行,并结合相关访谈及个案研究,为如何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质量提供了比较丰富、可靠的素材和信息。

2.民办高职学院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A.学习价值观和知识价值观有所曲解

调查统计显示,民办高职大学生对学习并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观,追求功利结果代替了对知识能力的求索、对人生价值的反思。他们的学习目的似乎就是报恩和就业,说到底,就是自己将来工作好、待遇好,让自己和家人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存在比较明显的功利性,对学习价值的理解有点肤浅,至于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考虑得比较少,服务社会、奉献祖国就更加抛脑后了。在提及关于为何就读目前专业的问题时,虽然超过1/3的学生(38.7%)是因为自身兴趣,但有超过1/4的学生是单纯考虑就业前景(27.5%),而真正考虑祖国需要的学生人数比例只有4.2%。至于对知识的看法,有近1/4的学生(24.2%)认为知识贬值了、社会分配不公。

B.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独立自觉性

调查统计显示,民办高职学生中有14.6%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清楚,具有长远目标;45.2%的学生比较清楚,具有大致目标;30.9%的学生只清楚短期的学习目标;9.3%的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目标。另外,在提及有关影响民办高职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时,有6.7%的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前途,所以厌学”。可见,大多数民办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是具有大致的概念,并非十分明确,且一般是以成就目标为主。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没有明确的意识,对自己的学习前景没有什么期盼,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学习,学习动机也会受到削弱,学习自觉性便会不高。关于学习上最缺少什么的问题,民办高职大学生中有34.5%的学生选择“独立自觉性”,26.6%的学生选择“意志力”,24.5%的学生选择“钻研精神”。

C.学习能力偏弱,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受环境影响最大

调查统计显示,超过2/3的民办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公办高校大学生相对偏弱,说明民办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普通院校认为民办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偏弱的人数比例超过了1/5,重点大学更是接近1/3。大部分民办高职大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上,中等以下的人数比例约为1/10。接近9/10的民办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下降。谈及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超过2/5的民办高职大学生归因于环境不理想,2/5的人认为是就业压力大。其他因素还包括学业压力、痴迷网络、同学影响和发展渺茫。而重点大学中保持学习兴趣稳定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只略超过1/3。

D.影响学风的因素复杂,教风是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统计显示,学校的教学问题是影响民办高职大学生学习风气的最主要因素,约3/4的民办高职大学生对学校里所教授的知识表示不满,超过2/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呆板,其次是社会腐败、大学生连年扩招和知识贬值。

3.民办高职院校学风问题的成因

A.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首先,国家未能有力保障民办高职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一些歧视性政策对教风和学风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易使民办高职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产生阴影,例如,“在民办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金缴纳标准和办理手续问题上,经过许多民办高校的多年呼吁,政府部门已经非常清楚,却迟迟不下手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也缺乏经费支持,申报课题受到歧视。而民办高校学生的助学贷款,大部分地方没有予以解决,即使有些地方下达了指标,也常由于条件的苛刻而很少发放;许多民办高校学生被排斥在一些政府组织的活动和评奖之外,有些民办高校学生参加活动得了奖,活动组织单位却不提供奖金,而要民办高校自行支付等”。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不少优秀教师频频跳槽到公办院校,有人戏称,民办高校是为公办高校培养师资力量的。而民办高职的学生认为,他们高考时成绩已低人一等,在招生批次中被列在末尾;现在虽是大学生,但由于身上带有“非公办”的印记,在学习生涯和社会生活中仍要受到国家的不重视和社会的歧视,难不成只有公办高校的大学生才算“正统”,才是国家的未来、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而自己只不过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点缀与陪衬?国家既然调整政策让更多适龄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为何让自己进了大学后,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是地位偏低、待遇不公的高等教育?如此一来,一些民办高职学生就更容易产生自卑或不平的心理。

此外,高校扩招和高校等级制的影响。伴随着高校的扩招,上大学的难度大大降低,只要中学时期学习比较努力的学生,参加高考后基本都能上大学,只不过是就读的大学可能在类型和层次方面有所差别。除国家统考的高考外,还有部分高校可以进行自主招生,招收一定比例的、符合自己意愿和条件的学生类型。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难,只是要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比较难。

扩招以来,我国大学被人为地划分成不同的行政级别,等级最高的都是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等级往下就是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职等。与此相对应,在高考招生中根据学生的分数,学生被划分为不同的批次,分数批次高的学生就有资格进入等级高的重点大学,而分数低的学生只能进入等级低的一般高校。学生进入等级高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后,地位高、待遇好,还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应聘机会,免受很多招聘单位的“高校门户歧视”政策,被录取的希望也更大。要进入等级高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考高分。家长和学生意识到这一重点因素,便牢牢放在心里的重点位置,从小学起就盯着重点学校看,在分数上多花精力、狠下工夫,争取考试拿高分、排名靠前列,至于做人、做事等其他基本能力的发展,一概被抛到脑后。于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恶,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

B.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一是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传统的、封闭的观念向现代的、开放的观念转变。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负面、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开始渗透进大学校园,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甚至误导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事业、对学习等的看法,让他们不能怀揣崇高理想,专心投入学习。现在很多学生充满功利主义思想,认为知识已经贬值,不是获得功利的必要条件,而功利是可以通过能力和手段获得,甚至是不正常的途径。也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对社会失去信心,对人生失去希望,觉得认真努力学习,并非就能改变与别人的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距;而不认真努力学习,却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等。于是,与其认真学而无所获,倒不如轻松自在地混过每一天的大学生活。

二是社会信息化的影响。由于社会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变平了。然而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非法信息、虚假信息、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此外,沉溺网络游戏,也成为了现今很多大学生的明显问题。调查统计显示,“对网络越来越痴迷,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是影响民办高职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的学生人数比例为14.0%,排在第三位。

C.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短,不少教师都是从公办本科院校毕业或从公办院校退休后再应聘到民办高职院校工作,他们很容易把公办高校的教学模式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还有部分教师把教书和育人严重割裂开来,为不良学风埋下了伏笔。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教学内容脱离实践,教学方法不够妥当,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4.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A.国家应适当调整高等教育政策,切实保障民办高职师生的权益,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早在1993年,我国就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其规定“民办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学生享有与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里也重申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只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有力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实,民办高职院校及其师生所受不平等待遇的境况必能得到改善。民办高职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自然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与热情就会增加。

B.加强思想教育,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德育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1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C.牢固树立高职教育理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发的[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与普通高校有明显的不同。如,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办学理念,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创造能力、高尚人格”的职业技术型人才;树立起“人人育才”的教育观、“人人是才”的人才观、“人人成才”的发展观;对教师的要求是“教会学习,教会做人”,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对学校的定位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特色,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多专业、多种办学模式协作发展”;所树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以德育为核心,结合就业市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成‘品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坚持“崇尚规范,以质求胜,无愧社会”和“拥有一技之长,兼具外语工商”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形成外语与专业相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应用型技能型外语人才为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这些民办高职树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也反映了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特点的清醒认识。

D.把握职业教育的核心原则,改革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工作的干部、教师必须研究职业教育规律,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原则,就是“6+2”基本原则。原则中的“6”指的是: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原则中的“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等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上课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的方式。

E.以学生为中心,改善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学风。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地给民办高职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与切实的帮助,促进他们有效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例如,北京有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实行全员、全方位、全天候的全程“三段式”管理模式,即指导教师的课堂管理、专职辅导员的跟班管理、楼层老师的生活服务管理,收到较好效果。该校还先后在学生中开展“抹阴影、树信心”、“克三难、树恒心”、“学本领、树理想”的教育活动,受到学生欢迎。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了“三带三不带”的教学质量月活动,要求每名学生上课时必须“带教科书、带笔记本、带笔”,“不带手机、不带食品饮料、不带与教学无关的物品”。每天都会有辅导员、教师、管理人员站在教室门口检查“三带三不带”的情况,只要查到学生没有做到“三带”,就必须立即回寝室带全。最终,学生养成了“三带三不带”的良好习惯,学习也比以前认真。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的“一个关键,四个结合”在学风建设中成效显著。所谓“一个关键”,指的是系主任是关键;“四个结合”是指①爱学生的同时,还要严格要求,爱与严的结合是育人的基础;②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是育人的保证;③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是丰富育人的两个重要阵地④人治与法治结合,使得育人更科学化。习惯成自然,这就是养成教育。制度开始执行时会不习惯,但“贵在坚持”,坚持下来就自然了,就形成了一种文化。

总之,学风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教师严谨治学,营造良好校风,全面推进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者系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商务系行政副主任)

[1]周孟全.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9.06.09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本科教育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01-01

社会力量参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进程中并组建民办高等院校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而逐步实现的。民办普通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扩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有着更大的舞台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30年来,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出来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民办本科教育一般是指从民办专科教育升格或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具备本科教育资质的高等教育分支,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民办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我国当前民办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健全,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民办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现状

当前,我国民办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质量监控体系不到位、监控体制机制不健全、质量监控队伍素质差等是存在其中的主要问题。

1.1 民办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到位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决定民办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在我国,一部分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是由专科升格而来,因此在专科教学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在本科教学阶段却属于初始探索阶段,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也要走一条从无到有的道路。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民办高校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需要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当前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却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工作上存在不足,亟待完善。

1.2 民办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不健全

健全的监督管理控制机构是保障民办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组织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是在一些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机构还是照搬专科教育时的一套,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滞后。在从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后,民办高校的教学层次已经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得到充分保障、专业设置和生源数量随之增加、课程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并独立行使其监控职责才能有效解决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3 民办本科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素质差

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不到位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素质不高,给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带来一定阻碍。在部分民办本科院校领导层中存在着轻视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领导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必然带来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不到位,从而直接影响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在现有的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范围较小,监控过程存在缺陷的问题同样严重,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应覆盖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无论是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还是完成阶段;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无论是教学运行、教学管理,还是办学条件都需要一以贯之的科学监控体系作为保障。

2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多个方面同时开展相应工作,具体来说,更新教学质量监控意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素质、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手段等是行之有效且应该在实践中被推广应用的举措。

2.1 更新教学质量监控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民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改革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观念,从意识的高度提升民办高校领导人员、教师、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认知和重视,使之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更新教学质量监控观念不仅要校领导先行,还要重视教师认识的转变,提高其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果奠定基础。

2.2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从根本上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通过规范各种监控体制机制让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走上正轨、有据可依,另一方面要根据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建立符合其教学实际的教学监控体系,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教学督导制度等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被进一步完善,从而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完备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完善监控体系的同时要健全监控机构,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设立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对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有直接责任的委员会,同时将委员会与学校行政部门结合起来,共同协作,开展工作。

2.3 提高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由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复杂性决定的,又是由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影响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水平,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由专科升至本科后一方面要加强对高素质教学质量监管人才的招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学监控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努力促使教学质量监控人才队伍素质提升。

此外,将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网络,让学生与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督学一道,直接参与网上评教工作同样重要。作为保障,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估方法,充分调动教学质量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敏.关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2013(1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