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创业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3:09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1

来自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部分国家和地区代表、500强跨国公司代表、国际组织与国外融投资、投资促进机构,约280人参加了本届会议。

自2008年开始,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联合多方共同建设了“世界创新与投资促进平台”,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世界创新与投资促进平台” 搭建国际化科学招商平台,为国内外园区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对话的机会。本届会议重点推介了6个平台:“国际产权招商平台”、“中国经济园区麻省平台”、“中国经济园区硅谷平台”、“中国经济园区新加坡投资穿新平台及中国园区环球网”、“世界园区生物产业合作平台”、“世界园区低碳产业合作平台”,并且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以及合作备忘录。

第三届“世界创新与投资促进平台”会暨国际园区合作论坛

世界一流园区代表介绍了美国北卡三角研究园区(RPT)、美国硅谷高新产业区、英国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园区等国际园区的情况与经验。随着国内园区招商能力的增强,涌现出了许多经济总量、入驻世界级企业、向世界一流标准看齐的园区。如何在“跨区域跨国界”的“双跨”背景下进行园区间的合作共建,成为本届会议上国内外园区代表讨论的重要话题。与会嘉宾华彬集团副总裁李莆生表示,“良好的项目策划和实施路径,是实现绿色生态城镇发展多赢的前提和保证”。

第三届“世界创新与投资促进平台”国际园区合作论坛

围绕论坛主题:“对话世界一流园区 寻找区域经济新坐标”,现场集中围绕“企业创新发展与园区国际化、‘双跨园区’背景下的园区合作共建、世界一流园区合作对话”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国家外国专家局前局长、世界创新研究院院长马俊如表示“对当今时代的二个论断。第一,技术创新+全球化=正在创造的优良发展机遇;其次,美国高科技+中国城市化=引导21世纪世界发展进程。总论,创新全球化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届“世界创新与投资促进平台”.“国际生物产业项目对接会”

“国际生物产业项目对接会”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投资促进和商务对接为目标,就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双向投资政策法规、创新体系与国际合作机遇、多元化投资环境与投资策略、基金合作模式、技术贸易与技术转移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与对话。加快创新医药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推进生物产业国际合作双向通道建设。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2

然而,要辩证的看待创业板投资,绝望之时也正是希望来临的时候。我认为,在人人谈创业板色变时,出现了中长线布局挖掘创业板中黄金的难得机会,真正的掘金时代就要开始了。我的逻辑很简单,创业板退市制度是近期对创业板的最大利空,也是其系统风险所在,现在利空正在逐步释放当中,从投资时点看正好可对其中成长行业绩优股逢低吸纳。

政策上看,政府创新政策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未来有望陆续出台,如近期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预示了新兴产业规划的将提速。同时,我国鼓励外商民营资本投资战略新兴产业,近期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都对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作了重点扶持。中小板创业板中很多新兴行业成长股未来有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真正成长股和明星股。

从逢低吸纳的策略看,建议采取从上至下的原则,首先要考虑行业,受政策扶持、景气度不断上升的行业中,创业板公司中出现弄虚做假、未来业绩大变脸的几率远小于其它行业。其次,应该从年报一季报及半年报业绩来挖掘,如我上期建议关注的日海通讯、洋河股份、龙源技术、碧水源和非小盘股的中科三环、贵州茅台、山西汾酒等。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3

关键词:远程管理 大学生创业 虚拟团队 移动办公

1 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就业的方向也变得更加广阔丰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处处都存在挑战。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没有足够的原始资金积累,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初期成本等成为许多创业者的一大阻碍。近年来不断飙升的房价、地价也让房屋租金不断上涨,尤其是在大城市,自主创业者要花相当大的一部分成本用在办公场所的租金上。

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希望通过研究远程管理办公模式来探讨创业者通过网络进行公司的管理、运营、沟通等的可行性,也希望借此能找到自主创业者创业的一条新的道路。远程管理模式的基本方式是构建虚拟团队,利用远程办公技术,实现异地办公、移动办公。远程办公是指借助带调制解调器的计算机、电话或移动电话、传真机、语音信箱、因特网、电子邮件和音频视频会议软件等工具,在传统办公地点范围之外进行协同工作的新型办公方式。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远程办公是未来企业管理、公司办公模式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这也为困于资金压力的大学生创业人群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2 远程管理模式

2.1 相关概念

2.1.1 远程办公

远程办公是指通过远程控制技术,或远程控制软件,对远程电脑进行操作办公,实现非本地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远程办公模式。通过虚拟专用网(VPN),在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中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形成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帮助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商业伙伴及供应商同公司的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2.1.2 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是当今高速发展的通信业与IT业交融的产物,它将通信业在沟通上的便捷、在用户上的规模,与IT业在软件应用上的成熟、在业务内容上的丰富,完美结合到了一起,使之成为了继电脑无纸化办公、互联网远程化办公之后的新一代办公模式。移动办公一般需要以智能手机为终端载体,它通过在公司内部部署一台用以手机和电脑网络信息对接的服务器,使得手机可以和企业的办公系统、财务系统、ERP系统、CRM系统、HR系统等等几乎所有的企业级业务和管理系统联动,其业务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部门。

2.1.3 虚拟企业

虚拟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或多个企业以资源为核心,为实行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依靠信息,通过一种网络式的联盟,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和企业的快速发展。虚拟企业由于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虚设或省略,借助灵活的运营机制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充分利用资源。虚拟企业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合作企业策略,就是互联网使企业的合作空间加大,企业的透明度提高,监督成本降低,核心企业能够以信用为纽带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2.2 远程管理的优势分析

2.2.1 降低公司经营成本

远程办公使企业的办公成本降低,如写字楼租金、办公用品和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交通补贴等。其次,由于远程办公不受空间限制,企业可以将总部设立在国内的二三线城市,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此外,由于企业总部员工人数较少,硬件资源需求也随之降低。

以代销公司为例,某代销公司客服总部设立在四川成都,而广州和南京仓库只有仓库方面的工作人员,没有设立客服,消费者提交订单首先到达成都客服处,客服将订单通过电脑直接传给总部,再由总部分类发给各个分仓库,仓库接受订单命令直接发货。该简单却较为高效的运作方式让该店铺的经营运转的效率大大提升。在退换问题商品方面,所有问题商品只需要邮寄到最近的仓库,各个仓库把机器的具体问题上报总部,把问题机器发到总部后由总部处理,并在分仓库直接发出新机。全国设立三个仓库点,让快递的效率最大化,退换售后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销量。多仓库的制度在退换的问题上给予了广大顾客便利,由于客户来自中国的不同区域,如果退换时间太久会带来顾客的不满,流失顾客,而且长距离的运输本身就存在风险,因此,快速退换非常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形象,积累稳固的客源。

2.2.2 可以雇佣到不愿移居的雇员

远程雇佣可以吸引更多员工,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很多不愿搬家的员工或受制于配偶的工作,或小孩的学习,或签证的办理,或住所的找寻。对于雇佣技术人员,远程雇佣可以帮他们最大限制的保护隐私,员工不会因为自己身边重要的人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离开。

这一优势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来自不同学校、分隔两地的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远程管理组建虚拟团队,创立公司。以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克服创业初期启动资金大的问题,对中小型企业的初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3 拥有更多私人空间和弹性办公时间

远程办公提高了办公空间的使用效率,只需要保留一些必要职位和联络人员的办公场所以及进行远程虚拟会议的场所即可,减少了大量空间的浪费。

移动办公节省了大量通勤的时间和体力支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工作,还能避免上下班途中可能造成的工伤,降低企业对员工的医疗成本。大部分应用远程办公的员工实际办公时间多于在办公室的时间。这个不是必须的,也很可能与实际不符,但是当上班变得和上楼一样简单,员工很有可能会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办公效率也会更高。

移动办公的典型应用之一是咨询顾问。以某留学中介机构为例,第一次到该公司咨询的客户一般会随机安排一位咨询顾问进行一对一咨询服务,但是有些客户通过朋友介绍某位顾问,公司就会为客户安排时间。如果该咨询顾问外出会另外为他们安排时间,此后客户再次来咨询一般还是安排上一次咨询的顾问。该公司采用远程办公和弹性工作制,公司的顾问不一定每日到岗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每日会有几位顾问轮流值班,但是如果客户所指定的咨询顾问不在的话,会立即与其联系约时间。公司数据库统计每位咨询顾问的客户数量,据此给予提成。

2.2.4 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一直强调低碳经济的今天,那些最先领悟到这一点的企业,可以拥有最好的竞争力――更低的办公室租金、更加身心健康的员工、更加积极向上的气氛,尤其是――更低的离职率。公司要做的,无非是在远程办公的管理模式上,多一些细节的考虑。而作为远程办公的个人,也能实现自由选择办公的环境,并且随时随地和家人在一起。

作为一种相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新型自由工作模式,远程办公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降低员工的工作束缚感,提供了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方案,使他们在工作中收获愉悦感,进而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2.3 远程办公的管理困境

2.3.1 物理条件苛刻

企业所有员工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移动终端硬件设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要求能够熟练运用远程办公的相关应用软件。由于电视电话会议具有高速数据传递、时效性、高保真等高要求,因此对环境要求很高,一般都是专线传输,带宽一般要求1G以上,还要求良好的通信服务提供商。

2.3.2 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市场调研,在中国的大市场上,除电信、金融等几个主流行业外,其他行业的企业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数据库管理体系和数据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的潜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3.3 容易产生与公司的疏离感

由于独处工作者不在现场办公,他们必须花更多的努力来向企业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否则很容易会造成企业及其他员工的误解,以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在工作。另外,由于不处在公司办公室,很多变化都无法及时掌握,久而久之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3.4 影响消息传递的准确

非面对面的沟通也给远程办公者带来信息传递的麻烦。由于缺乏表情、语调、肢体方面的辅助交流,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变得并不完整,甚至会使沟通的双方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再次传达或落实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

2.3.5 导致职场人脉的流失

缺少见面的时间,远程办公者很难培养出职场的人脉,而这些关系恰恰是职场生涯中成长所需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孤军奋战的工作人员跟职场交际网的接触会逐渐缩小,与之减少的还有与这个人际网络相关的益处。

2.4 远程管理适用条件

远程办公适用于政府、集团以及各类中小企业等多个类型的团体。对于国内的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远程办公为其提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方案。它采用托管租用的运营模式,企业用户不用担心后台系统的接入、实施与运营情况,使用统一、稳定、可靠、安全、易操作,可以让企业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享受信息化系统带来的便捷。

远程办公主要适用于企业变化快、信息化资金相对缺乏、缺少专业信息化人才,但又希望提升管理水平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更好、更为便捷高效的管理工具,也为它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一套全新、优秀的管理思想。

3 大学生创业现状

2006年,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这些研究生加入就业大军,无形中抬高了就业门槛。调查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学生比例高达67%,还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就业非常困难”。仅有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没有一人认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3.1 应届毕业生创业与校内大学生创业

据调查,考虑过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占97.5%,完全没想过的大学生占2.5%,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0%,已经尝试过创业的大学生占0%。从这里体现了创业的问题对大学生不是什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思考过创业的问题。

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然而校内创业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说:“我主要投有经验的创业者,过去投的创业者大多三十多岁,但绝对不意味着我不投二十多岁的创业者。但我基本不考虑在读大学生创业,中国国情和美国不同,我还是希望大家好好读书,打好基础,创业成功不分早晚。”这意味着,在大学里创业,于资金层面上,将很难得到社会主流阶层的支持。

3.2 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3.2.1 大学生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优势,但科技转化率低

大学生在学校积累了较多的理论知识,无论在公司管理上还是专业技术上学校教授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受益匪浅,对创业有一定帮助。但在国内创业学生中,由于资金等硬性条件的限制,使很多大学生选择了与本身专业不相关的、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少的、低风险的行业。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3.2.2 大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但实际创业比例低

大学生敢于否定传统的观点,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敢于尝试未曾经历的事情。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3.2.3 我国大学生很少脱离校园,缺乏社会经验

相比于许多西方国家,我国大学生很少走出校园,真正把自己投入到社会中。所以大学生创业者仍然没有勇气彻底摆脱校园,他们一方面迫切想能通过社会来成功创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真正脱离校园投入到社会去。

3.2.4 国内缺乏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量,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

3.3 大学生创业的条件

3.3.1 大学生自身素质

①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了技术性专业知识,还包括管理知识、商业知识、法律知识等。目前由于大学生创业者缺乏创业法律知识而导致大学生创业涉法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前应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在创业中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

此外,作为创业者,还必须具备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做出决策的决断力和判断力。

②社会经验

我国许多大学生对创业拥有十足的热情,对自己的创业之路也充满了幻想,缺乏理性的思考。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与西方的教育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别。

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创业往往最大的优势是好的idea再加上年轻有激情,而单纯学生组成团队往往没有经验,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市场观念较为淡薄,缺少战略头脑,不知道怎样进行市场推广。我国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面对社会同行之间激烈的竞争手足无措,商场上所需的一系列手续对创业之初的大学生而言更是繁重的压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注重在学校就积累丰富的经验,这对创业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企业管理经验

首先,从一份抽象的创业计划书到成功的市场运作,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借助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磨合,这不是通过纲常条目的书本理论就能达到的。其次,在成立了公司之后对于如何建立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行政制度等等,大学生创业者并不很清楚。最后,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也是大学生在企业建立初期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3.3.2 内部支持

①创业的启动资金

资金不足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或在大学内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由于大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创业资金,从社会上融资或获取无息及贴息贷款是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个人商业贷款主要形式是质押贷款存单抵押第三方担保等,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这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小额个人信用贷款曾经在一些中小城市露过脸但很快被紧急叫停,而且一般在获取资金方面也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急于获得资金而不惜贱卖技术,二是过于珍惜技术而不肯做出适当的让步。这些问题都决定了在资金方面难以获得相应的资助。

②团队条件

高效互补的团队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自主创业初期非常困难,需要处理的事广量重,靠一个人的能力很难有效处理各类情况。组建良好的创业团队则能有效进行技术创新与经济管理的互补。如果具备有效的管理还能保证创业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高效益与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③社会关系

我国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对社会了解甚少,对商场上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方式不太习惯,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在与生意合作伙伴应酬方面往往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困难。

3.3.3 外部环境

①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弱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而我国才刚刚起步。

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注重创业教育,使大学生熟悉取得经营资格的程序和筹措资金的渠道,了解经营方面的经验和原则,使得高等教育能够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②国家和政府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出台的在创业培训、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等现有政策有待落实,而且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在努力落实现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有待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台符合当地的创业政策,努力从场地和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确保落实,以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4 大学生应用远程管理创业的策略

4.1 创业模式――远程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的两种形式,远程管理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学生创业现状,而且有助于创业者通过网络进行公司的管理、运营、沟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创业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尤其是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初期利用远程管理模式,建立虚拟团队的初始阶段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4.1.1 建立团队运行指导的规章制度

章程为团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给团队作用作出了明确定义。定义明确的章程将为建立目标、做出决策打下基础。

运行指导原则是所有团队成员提出并支持的团队相互沟通的协议。建立了一支团队后,要尽快花时间推动制定出指导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效率,而且还能使管理者的工作变得轻松。团队成员越是武装自己,自我管理日常互动,管理者就越能够把精力放在与团队有关的战略问题上。

4.1.2 构建企业组织结构,明确职责权限

任何团队(虚拟的或是其他的)崩溃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明确的任务和责任。团队管理者领导团队通过讨论,明确各个团队成员的任务,并被整个团队认可,以避免这种机能失调。开始讨论的好办法是共同讲出对所有团队成员的期望是什么,一旦就共同职责领域达成一致后,就可以过渡到决定个人的任务。每个人都明确了希望做出的贡献后,将使团队成员把自己所做的事与他们同事做出的贡献综合起来。

4.1.3 建立有效的信息多向传递和反馈制度

虚拟企业沟通可以将成员的协作意愿与虚拟企业的共同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虚拟企业中成员的独立性很高,因此对协调的要求也很高,这无疑增加了沟通的难度。虚拟企业成员之间的沟通具有跨时间、跨地域、跨组织、跨文化等特点,沟通起来难度很大,成员企业之间往往缺乏面对面的沟通。而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才能保证虚拟企业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行。

4.1.4 有效的冲突管理技巧

在虚拟团队里,像其他任何团队一样,如果把冲突处理得好,也能变成力量和创造的源泉。冲突决定一切,它迫使个人或团队审视他们的臆测、想法和解决办法。建立于别人和谐信任的关系,大都与倾听有关。建立有效率的团队,就需要发展这些技能,而在虚拟团队中这就更加重要,因为带着感情倾听别人的讲话不仅更加重要,而且更加困难。

4.2 创业基础――远程管理的技术支持

4.2.1 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及远程办公应用程序

大学生创业初期一般以小微型企业为主,常被硬件远程办公产品成本昂贵、维护费用高、配置复杂等因素拒之门外。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需求的远程办公软件产品。这类产品在满足远程办公需求的同时,一般可免费使用、或仅需支付低廉的价格,即插即用,并且操作简单,用户界面更加人性化。

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载体,可以和OA系统、财务系统、ERP系统、CRM系统等几乎所有企业级业务和管理系统互联,实现各种操作,足以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云计算概念被广泛传播,现在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商业应用,包括在线CRM、OA系统等,移动办公的应用是最容易理解的,包括在线OFFICE、云邮箱等。包括一般文本邮件、图形图像邮件的传递,以支持虚拟企业内部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

4.2.2 电子会议系统

电子会议系统广泛应用于政府会议、商务谈判、紧急救援、作战指挥、银行贷款、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等,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会议发起、会议管理和系统支持。

电视电话会议是用通信线路把两地或多个地点的会议室连接起来,以电视方式召开会议的一种图像通信方式。两地间的电视电话会议,称为点对点电视电话会议;多个地点间的电视电话会议,称为多点电视电话会议。能实时传送与会者的形象、声音以及会议资料、图表和相关实物的图像等。

会议发起可用消息通知的方式或者线下通知的方式发起在线会议;在线会议管理主要对会议信息的管理和会议内容管理两项;电子白板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矢量图形程序,与会者可以通过白板进行交流,其他参会者都可实时看到,使在线会议更具真实感。

4.2.3 数据库与资源中心

企业数据库与资源中心能分门别类地提供各种文字、多媒体资料,方便团队成员使用,资源分类可无限分层管理。

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富有成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所搜集信息的质量。

虚拟团队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播、快速更新、方便查阅等重要问题,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4.2.4 在线交流平台

在远程办公过程中,团队总部往往因为员工分散而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从而无法做到对所有机构和人员的有效管理。这也使得部分员工成为游离在企业整体运转体系之外的“个体”,基本处于失管状态。此外,为追求企业效益,不同部门和成员之间必须加强相互协作、相互督促。

4.3 创业团队――虚拟团队凝聚力的建立

远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在被时间、空间和文化分割的团队内,建立凝聚力。凝聚力被认为是团队行为的强预测因素,可能提高公司绩效。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成员之间会表现出更深厚的感情、更多的信任和更高水平的满意感。凝聚力较强的团队成员在面对互相间的冲突时,能更好地积极互动从而化解矛盾。调查显示,凝聚力强的团队有较坚固的人际关系作为基础,从而提高沟通效率,节省资金和资源。

以大学生创业的第二种方式为例,分布各地的大学生组成最初的虚拟团队创立公司,在此基础上雇佣员工。这种情况下决策层都不能频繁进行面对面会议,员工之间更是仅限于远程交流,彼此之间并不熟悉,沟通效率低。因此,团队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但有些面对面会议是必要的。例如开局会议、重要阶段会议、总结或者庆祝会议、工作表现评估会、冲突解决会。

5 结语

远程办公是未来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虽然国内外至今已有不少关于远程办公的研究,但是将其与大学生创业相联系的并不多见。本文立足于毕业大学生这个数量日益扩大的社会群体,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分析了当今社会大学生创业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缺乏足够的原始资金,考虑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结合企业管理新模式,提出了远程办公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进行应用。本文通过企业调研深入了解当下远程管理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远程管理的优势与局限,认为远程管理同样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因此大学生创业使用这种新型管理模式首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次,移动办公对硬件设备有一定要求,在移动终端设备已经高度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办公软件,因此远程管理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远程管理涉及虚拟企业、移动办公等概念,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需要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考虑如何保持企业高效的同时更好地控制员工,充分利用远程管理模式的优势。大学生应用远程管理模式创业的成功案例在中国并不多,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全球范围,考虑跨国建立团队进行创业,同时完善薪酬制度等激励手段,注重人力资源发展培养和加强对员工的监督控制。远程管理模式将为当下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提供一个节约高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Davidow W.H.,Malone M.S.The Virtual Corporation: Structur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Corpor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M]. New York:Harper-Collins,1992:10-35.

[2]Goldman S.L.,Nagel R.N.,Preiss K.Agile Competitors and Uirtual Organizations[M].Van Nostrand Renhold,1994:2-28.

[3]叶飞,孙东川.面向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26,45-58.

[4]Mackenzie K.D.A Theory for Managing Fast Changing Organizations[J].Current Topics in Management,2000:17-39.

[5]周和荣.敏捷虚拟企业――实现及运行机理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5.

[6]陈剑,冯尉东.虚拟企业构建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58.

[7]Frank D. Focusing on Core Competencies and Leveraging Partner abilities can Drive Business Success [J].Intelligent Enterprise,2001(9):44-62.

[8]Mackenzie K.D.Virtual Positions,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s[J].In the Government and NGO,2000:383-403.

[9]杨建华,薛恒新,韩顺平.虚拟企业中的多技术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2(2):43-48.

[10]冯蔚东,陈剑.虚拟企业中核心能力的定性与定量识别[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5):48-54.

[11]Kaplan R.S.,Norton D.P. Tran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Part I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1,15(1):87-104.

[12]马硕,杨东涛,陈礼林.虚拟团队凝聚力对团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4):12-16.

[13]陈玲玲,方真.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分析[J].现代商业,2009(2):87-88.

作者简介:

徐怡歆(1994-),女,浙江宁波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孟宪钢(1993-),男,广东广州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李林杰(1994-),男,广东梅州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孙波洋(199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4

摘 要 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已经使地球的年平均温度逐年上升,继而造成了目前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低碳经济”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以及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策略:政策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碳金融。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策略 碳金融

一、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其表现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其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逐渐脱钩。其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流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流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实现低碳生存。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在21世纪,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与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气候变暖,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日趋强烈。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无独有偶,同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也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其实,早在1992年,15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订了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减排目标, 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2007年6月召开的G8峰会上,气候变化是三大重要议题之一。这次峰会就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方提出的关于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降低50%的建议达成了协议。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2009年12,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在此次大会上,各国将致力于就《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达成一份新协议。发展中国家则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技术创新,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为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做出努力和贡献。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日本与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的愿景。2007年6月,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了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勾画了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并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对一些高耗能产品制定了特别严格的能耗标准。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公布了题为《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除英国、日本、美国以外,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进行产业调整的战略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降低碳排放量。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7∶3,即7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而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即3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这也说明,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些高碳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更为严重的挑战是,受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在这种状况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有大智慧、大手笔,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特别是在火电、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化工等产业能耗高、污染重,被一些学者称为的高碳产业,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是美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低碳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剂

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以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一种发展形势,而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经济”并不是以牺牲发展、减少GDP而采取“低碳”的发展,而是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后,提出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虽然目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低碳技术,却带动了经济的又一轮新的增长。当前,全球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据统计,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剂。

四、 “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在经历了前一阶段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金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在金融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策支持,从宏观上引导金融业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金融政策,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引导上存在“缺位”的现象,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2008年四季度,国家出台的“四万亿”投资项目中,仅有2100亿投向低碳经济,仅占全部投入的5%,比例很小。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应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的信贷风险。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窗口指导”,引导银行加大对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信贷支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遏制其投资冲动,解决环境问题,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二)绿色信贷,从行动上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护航

绿色信贷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促进节能减排,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根据《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应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保险等金融支持,而对污染企业制定进行金融限制的政策和制度,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良好企业流动的效果。与一些行政手段相比,绿色信贷这样的市场经济手段往往非常有效。

为此,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实务中,浦发银行率先进行了绿色信贷的实践。自从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支持。对于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得与其建立授信关系,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近3年来,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的授信来支持低碳企业和低碳经济,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硝、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在个人业务方面,浦发银行大力发展各类电子银行的渠道,鼓励客户使用电子账单,鼓励客户购买绿色节能的家电,从而使个人金融服务与低碳相结合,不仅引领低碳生活的时尚,而且切实起到支持低碳经济的作用。

(三)发展碳金融,为发展“低碳经济”指明方向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碳金融的发展依赖于“低碳经济”的规制建设,低碳经济的三大领域包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碳素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和汇储技术开发、碳交易市场发展等。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碳金融发展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交易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政府在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相关政策时考虑还不够全面。在碳交易市场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碳交易市场。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务,逐步健全碳金融交易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为企业减排建立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生态经济.2009(11).

[2]王宇.世界走向低碳经济.中国金融.2009(24).

[3]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广东社会科学.2009(6).

[4]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开放导报.2009(5).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5

由于大多数微型企业处于产业链底端,加上自身特点,微型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少问题。超过半数(54%)的受访企业承认“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没有自主品牌(42%)”、“缺乏核心技术(36%)”、“员工培养难等(19%)”也成为制约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参见图9)。其中“员工培养难”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用心培养员工,员工学到本事以后就跳槽到其他高薪企业,这一现象非常普遍。苏州某家政公司先后培训过1500人,实际在岗员工只有100多人,流失率高达90%。二是针对微型企业员工的政府培训力度不足,很多微型企业的培训项目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简单培训,限制了微型企业更好地发展。

3.微型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雇主问卷和员工问卷结果均表明,尽管政府长期关注中小企业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但对于微型企业的政策和服务仍相对较少,微型企业迫切需要得到资金扶持、减免税费、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在148名受访员工当中,只有34名(23%)是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找到现在的工作的。微型企业员工最主要的就业渠道是“熟人介绍(60%)”。只有24%的雇主向员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培训,半数以上(51%)员工不知道或没有利用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员工们的迫切希望是“政府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就业信息”。

微型企业雇主最常用的招工方式同样也是“熟人介绍(65%)”,其次才是“利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50%)”。微型企业雇主认为仍有待完善的政策涉及多个方面,比率最大的前三项是“资金支持不足(62%)”、“税负过重(58%)”以及“社保缴费负担重(50%)”(参见图10)。

4.微型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有待改善

(1)工资偏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85.1%的员工表示金融危机以后工资有所上升,但仍然有58.1%的微型企业员工的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甚至有2.7%的员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大多数(92.6%)企业的工资按月支付,但仍有2%的企业存在着克扣工资的现象。

(2)工时偏长。有61%的员工超时工作,每天平均加班两个小时以上的员工占5%。而多达26%的员工不能依法获得加班工资,有的企业甚至既不支付加班工资,也不安排补休。

(3)工作条件需改善。尽管64%的受访员工认为目前的企业工作环境“较好”或“很好”,但是,近两年更换工作的员工所选的换工作理由当中,“企业工作环境太差”占14%,可见微型企业的工作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

(4)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以短期合同为主。89%的员工和企业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仍有11%的员工或是因为雇主员工双方都不愿意、或是因为某一方不愿意,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从合同期限来看,1年或1年以下的短期合同占51%,其次是3年(24%)、2年(14%)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占11%(参见图11)。

(5)社会保险参保意识有待提高。微型企业雇主为员工缴纳的各类保险当中的前三位依次是养老保险(84%)、医疗保险(82%)、工伤保险(70%),12%的企业还参加了商业保险。“什么保险都没有缴纳”大多是因为员工已经参加了“新农保”、退休人员返聘等,其中也有雇主不给上保险的情况。员工不参加保险的主要原因是“工资低、拿到手的现钱太少”,“个人承担部分保费过高”,“还年轻不需要”,“没想在这里长期工作”等(参见图12)。

(6)微型企业工会组建率较低

所有受访的微型企业当中只有22%的企业有工会,微型企业雇主和员工之间缺乏缓冲矛盾的机制。如发生劳动争议,员工们首选的解决方式是“劳资双方协商解决(74%)”,其次是“通过政府部门解决(45%)”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37%)”(参见图13)。

三、改善微型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苏州市、吴江市的实地调研、座谈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数据文献分析研究,针对微型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改善微型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微型企业吸纳更多求职者就业并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微型企业的财政信贷支持力度

1.将已经创办微型企业人员纳入享受贴息贷款范围。“贷款难”依然是微型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现行规定,参加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并于当年创业的人员,可以享受创业贴息贷款政策。然而,许多已经成功创办微型企业的人员,在经营过程中为提升创业能力,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但却不能申请贴息贷款。这样,不利于微型企业的存活和发展。建议将已经开业的并参加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的微型企业经营者纳入可以享受贴息贷款人员的范围。

2.将已经毕业若干年内的大学毕业生纳入申请创业贴息贷款范围。现行政策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以申请创业贴息贷款。这项政策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调研了解到,一些已经毕业若干年的大学毕业生也有创业意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职业经验,对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形成了创业打算,他们创业的条件相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更好。因此,建议将已经毕业若干年内(3年内或5年内)的大学毕业生纳入可以享受申请创业贴息贷款的范围。

3.建立微型企业扶持资金。目前,重庆等省市已经建立起微型企业扶持资金,用于创办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设立担保基金和服务对象的创业培训及孵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建议在有条件的省市推广这种做法,在本级财政内编制微型企业扶持资金预算,加大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力度。

(二)减轻微型企业税费负担,扶持微型企业发展

1.减免微型企业税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规定,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些政策对于帮助小型微型企业度过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着许多新困难、新问题,仍需要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继续支持。建议将已初现成效的税收减免政策形成制度,对微型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增值税和所得税方面予以减免,切实减轻微型企业的负担。

2.对微型企业实施减收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政策。《意见》规定,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将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或减低费率政策执行期延长至2010年底。这一政策有效地缓解了微型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受到微型企业的欢迎。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仍有部分微型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社会保险缴费仍然使一些微型企业感到难以承受。目前,社会保险缴费的费率是按照社会平均工资计算的。而社会平均工资的计算是以规模以上用人单位作为计算基数的。这样计算的社会平均工资较高,以此为基数计算的社会保险缴费的费率也高。实际上,这是以大中型企业和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资作为计算基数,计算出的社会保险缴费的费率。要求小型微型企业以此费率缴纳社会保险费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小型微型企业也确实难以负担。鉴于此,建议对小型微型企业实行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收社会保险费的政策。

(三)加强对微型企业员工的就业和培训服务力度

1.调整微型企业员工就业补贴政策。按照现行规定,微型企业雇用“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可以享受岗位补贴。这项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4050”人员已经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人数逐年缩小。建议适时调整微型企业岗位补贴政策。对于微型企业雇用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青年工人、零就业家庭人员以及其他需要重点帮扶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就业补助。具体设想是,微型企业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政府给予相当于雇员工资一定比例的补贴。

2.公共就业服务应向微型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需加强宣传,将广大微型企业纳入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简化服务手续,提供便利服务。同时,对于拟创办微型企业的人员进行普遍性的创业培训,并加强对创业的指导和创业后服务。为微型企业的员工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管理水平。政府免费为微型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培训教材、教员以及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并给予创业培训补贴、交通补贴等。

(四)改善微型企业员工的劳动条件,提高就业质量

1.加大对实施《劳动合同法》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提高微型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纠正超工时标准加班的行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使微型企业员工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

2.提高工会的组织率,通过行业和区域集体协商保护员工权益、改善劳动条件。建议由上级工会组织帮助微型企业员工组建工会,或是一个地区组建行业工会组织,微型企业员工自愿加入,提高微型企业工会的组织率。同时,建议由地区工商联组织帮助微型企业雇主建立雇主组织。借鉴武汉市餐饮行业开展集体协商的经验,在微型企业集中的地区和行业探索开展地区性或行业性集体协商。通过集体协商提高微型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逐步消除加班过多、工时过长的现象,并全面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

(五)完善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1.政府有关部门为创办微型企业提供联动服务机制。微型企业的创办与发展涉及工商户管理、税务、金融、财政、城政管理、环保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个行政部门以及社会服务组织。创办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因此,各有关部门应为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从组织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扶持资金、发放工商执照、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及税收减免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相应服务。政府还应推动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微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进行产品转型或升级、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法律咨询等。

2.推广微型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微型企业的创办和发展需要集聚效应的推动。目前,苏州市已经建立起一些创业基地,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场所、信息与服务。苏州市在市区创建了婚纱产销服务街区,为数十家微型婚纱订做销售服务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平台,带动了一大批生产销售人员就业。苏州市建立了产业(行业)创业基地,实行“一镇一品”,根据本地不同乡镇的资源特点,每个乡镇重点发展一种有特色的微型企业,创立产品品牌,重点打造。如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根据本地家家户户有苏绣制作传统工艺的特点,重点扶持苏绣制作的发展,创立了不少优秀苏绣品牌。借鉴苏州市的经验,建议继续大力推进微型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产业集群环境建设,改善产业集聚条件,完善服务功能,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6

一、应用并联审批系统解决前置审批流程过长的问题,降低企业准入的机会成本

一些企业办理前置审批流程较长、往来奔波越多,造成企业机会成本过高,失去占领市场的“先机”。区局以登记注册窗口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并联审批”系统作用,运用“区并联审批信息管理系统”转告涉及前置或后置审批的部门,并通过“受理回执”的书面形式告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所须办理的行政许可,使申请者一次性了解清楚开业经营需具备的条件,抓紧时间做好前置所需的所有文件和手续,顺利办好营业执照。上半年全区通过并联审批系统受理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申请*宗。同时,*区行政服务中心现有*个职能部门联合办公,如果确企业有需要,该局还会主动找到相关部门一起充分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前置审批问题。如今年*月初,计划投资*亿美元的*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确定落户*,签约仪式结束后,工商、经贸两部门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向*物流(*)投资有限公司详细解释相关手续,帮助该公司顺利领取了营业执照。

二、利用制度和网络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准入的时间成本

*区局一方面从狠抓制度落实为突破口,严格落实“分层分类”的登记事权划分体系和“一审一核”的登记审批制度,受理企业或个体户登记坚持一次性当场解释清楚,对材料齐备的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一般当场核准,需要研究才能决定的也一般当天核准;对材料齐备的登记注册申请一般自受理之日起*至*日完成审批并打印新的营业执照,比法定的审批时限提前*到*天。区局*个登记窗口还开设了“绿色通道”,为重大项目、大型企业、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残疾人创业、退伍军人创业或者其他确实有需求的企业、个体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另一方面,该局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优势,在红盾信息网上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开辟了“政务公开”、“网上工商”、“办事指南”、“在线咨询”等栏目,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各类登记指南,了解办证须知,下载办理各类登记需要填写的表格。此外,企业和群众还可以通过“在线咨询”提出问题,该局均在*—*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今年上半年,受理线咨询收到投诉、意见和建议*个。

三、切实贯彻亲商利民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准入的资金成本

该局大力宣传推广注册资本“零首期”、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放宽经营场所以及延长出资期限等政策,在《南方都市报》、《珠江商报》和“政风行风热线——民生零距离”直播节目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工商亲商利民优惠政策,尤其是“零首期”及延长出资期限等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的政策。据统计,截止*月底,全区共*家企业受惠于“零首期”政策,为*户外资企业延长出资期限,*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利用放宽经营场所的政策(如住宅改商业用途)实现登记,同时登记筹办类营业执照*户,有效地支持了新企业发展。

四、区别对待“一址多户”登记申请,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7

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陕西在今后7年,农民收入务必保持比2010年翻一番半还要高的增长速度,这样才有可能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如何让农民收入倍增?如何确保在收入倍增计划中“不拉分、不拖退、不掉队”?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该调研报告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称赞报告针对性强,希望相关部门能借鉴报告所提建议,共同帮助农民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如何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较快地提高全省农民收入?一直是陕西的一大难题,也是陕西“三农”工作的关键,事关建成“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全局。

在陕西省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增长较快的部分。该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和参与就业创业的收入,而2012年陕西农民收入的绝对值比周边各省区都低。比如:比四川低514元,比山西低374元,比河南低209元,比宁夏低53元。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成为陕西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此,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组织专家,就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八条建议:

三大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没有把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一些地方只重视抓大项目,搞大投资,单纯追求GDP,对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和居民消费的作用,重视不够。

其次是培训问题。技能培训面窄,资源配置失衡,仍是农民工就业创业增收的障碍性瓶颈。由于职业技能培训跟不上,一些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在城镇就出现了“闲荡”人群。“外出不等于就业,失业又不肯回乡”,以新生代农民工(即“80后”和“90后”)居多。这些人“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其中有一部分采取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打散工、零工,甚至拾荒、乞讨,生活工作极不稳定,久而久之,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第三是政策问题。虽然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农民就业创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仍不适应。已有的政策,在执行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留城或回乡创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属于生存型创业。

八条建议

建议一 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农民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摆到首要位置

着重理清农民收入倍增新的工作思路,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责任明确、工作得力。建议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农民收入翻番作为今后7年陕西“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实施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要一手抓劳务输出,即劳务经济,重点是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维权工作;一手抓农民创业,即创业经济,重点要放在改善创业环境,落实扶持政策,推进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使劳务经济与创业经济“两轮驱动”,以振兴县域经济。

要把农民工工作作为政府的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改变时抓时停,似抓非抓,敷衍搪塞甚至阳奉阴违的状况。一年至少集中、切实抓四次,比如,春季着重抓好招工进厂,合同签订、社保结转等工作;夏季着重检查工资、社保等福利政策的落实情况;秋季抓好农民工维权和子女入学等;年终作全面的检查。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开展农业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农机耕作、统一防病虫害服务。积极开展农产品购销服务,减少流通环节,开展农超对接,增加农民在产销环节中的利益。发展农村咨询服务业。实现网络到乡、信息到村、服务到人的精细化管理。推进政府工作人员下基层,为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提供面对面服务,到一线解决问题、排忧解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和完善利益共建共享体制,协调好搬迁安置、土地流转等利益关系。重点是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监督政策落实,了解新情况,掌握新动态,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办法。

建议二 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素质

改进和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输出地着重培训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以及融入城市和维权的知识,尽可能搞“订单式”培养。要求输入地搞好岗前培训。吸收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上岗前进行技术培训,培训费用在企业的税前列支。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有大专以上学历文凭、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以满足农村发展急需型、领军型人才的需要。

对口扶持开展培训。技能教育资源雄厚的市区与资源缺乏的县区结对子,对口扶持开展培训。通过政府行政手段,确定对口区县,强化培训。校校(或企业)对接开展培训。普通初高中与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对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直接送技校、职校和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实施“3+1”或“3+2”培训。

建议三 搞好城乡统筹,完善社会保障,加大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

把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作为农民工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一是完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农民工工资要同非农民工工资同时同幅增长,使农民工的工资随企业发展相应增长。二是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改变“年薪制”(一年发一次二次)的状况。三是各种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争取三年内提升到应该达到的比例。

适时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依法督查、监督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要特别强调,劳动合同必须明确农民工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任何名目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

凡招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目前,要把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重点放在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尽快将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险体系。尽快解决农民工跨地区、跨城乡转移、接续社会保险问题,保证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必须经农民工本人确认。

职业安全、卫生,是农民工不可或缺的劳动权利,也是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强化部门责任,明确监督执法人员职责,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强化企业责任,落实职业安全性标准规定,完善劳动保护设施,改善安全卫生条件;强化农民工的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照章操作,专心生产,拒绝在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工作。

建议四 加大投入,提升城市教育承载能力,保证农民工子女入托就学

落实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实行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对待。完善就学补贴政策,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按其学生数量,增加财政投入,解决经费缺口。加快改扩建公办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居住较集中的城区、新兴工业园区要加快建设的步伐。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建设公办幼儿园。

加大执法检查,杜绝收取赞助费、建校费等隐性收费,真正实现教育收费阳光化。凡是应该进入小学或中学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当地学校拒绝接纳而造成失学的,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对吸纳能力确有困难的,当地政府应就近安排上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入学费用超出公办学校部分,由政府设法解决。

建议五 调整利益分配,明确用地责任,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

调整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增加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补偿标准的增量,可以划出一小部分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小部分建立就业创业基金,大部分应该直接支付给失地农户。

项目开发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与开发商直接挂钩,实行谁用地,谁培训,谁出资。按照失地农民的年龄段,开展相应的培训,特别关注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到技校、职校就读。

项目开发与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相结合,一是探索试行土地入股、农民就业创业的股份合作制模式;二是扶持、支持失地农民组建属于失地区域的物业管理机构,承担管理服务职能,实现就业和收益。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特别是“4050”人员(女40岁,男50岁)及其以上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允许失地农民按自由职业身份和城市标准补缴社会保险。对无房的特殊失地农民,在其打工的所在城镇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建议六 落实户籍改革政策。搞好均等服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落实已经确定的农民工落户政策。只要农民工具备了城市定居的条件要求,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有居所和社会保险,并是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农民工,本人自愿的就应当在城市落户,使之市民化。

分区域、分群体、分类型、分阶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放宽小城镇,适度放宽大中城市副城区、控制主城区。主动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向农民工提供低租金住房,允许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城市社区要主动接纳农民工进社区,分享城市社区的救助、低保、社保、就业培训及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共享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农民工市民化后,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保留农村土地和林地承包权以及宅基地和住宅房屋的收益权,减少农民工市民化的风险。

建议七 鼓励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促进小城镇建设

由于利益机制和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其家庭要在城镇落户;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农村就业创业。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农民工回乡去小城镇创业。二是引导留守农村的有为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创办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使他们成为新型的现代化职业农民。这些都要在工商登记、财政、信贷、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还可以引导农民工返乡经办专业合作社,鼓励返乡农民工和留守农民兴办新的经营项目,如:农村垃圾清运、农村和城乡物流、红白喜事服务等。陕西省农民工创业之星俱乐部已在这方面做出示范。

建议在2013年之内,以陕西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倡导一种新的风气,形成一种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新格局。让有理想有作为的中青年在农村兴业发展,也可以像在城市发展一样有前途、有贡献、有尊严。

建议八 搭建平台,通力合作,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和进城未就业青年农民的特殊问题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8

按照全国科技大会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国家财政及各省都把增加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据悉,中央财政在“十五”期间投入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为400亿元,“十一五”期间将达到1100~1200亿元。据了解,各省都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我省2005年省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为6390万元,按国家关于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要求和2005年我省地方级财政收入24?郾6%的增幅计算,2006年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应达到7962万元;按增长30%可视为“明显高于”计算为8307万元。考虑到近年来我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与其它省份还有一定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关于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要求,希望2006年能有较大的增幅,建议增加到1?郾2亿元左右。

建议之二:增加省级技术创新资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个以高技术、高效益、高风险为代表的群体,在推进自主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配套、增长方式转变等诸多方面日益显示出突出作用。国家为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省政府也随之建立了省级创新资金,但资金规模十分有限,大量种子型、科技型中小企业仍无法得到资助,势必导致创业资源外流。仅就近两年我省申报创新资金项目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远远不足:2004~2005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申报技术创新项目294项,安排立项115项,项目申报立项率为39%,平均每项安排资金24?郾1万元。我省是科技资源与人才的大省,由于创新资金投入所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向外流走。因此,增加省级创新资金额度,有助于促进科技资源消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科技部将改变以往先申报、后匹配的申报办法,新规则为各省先立项投入经费支持,然后再申报国家项目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是为了强化各省建立和扩大技术创新资金数额,国家根据各省每年安排、申报的项目总数来确定支持该省的项目数(约占省项目总数的40%左右)。同时提出,对地方资助金额在35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重点扶持。这就要求我们省必须增加一定数额的资金,申报更多数量的项目,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

近几年来,兄弟省市对增加创新资金都给予高度重视,上海市每年安排25000万元,北京市10000万元,辽宁省8000万元,黑龙江9000万元,我省2500万元。据悉,2006年各省的创新基金都将随着国家要求成倍增加。建议我省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应采取逐年增加的积极姿态,2006年应达到5000万元,以后视国家投入水平再逐年增加。

建议之三: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9

(一)实施民政工作城乡一体化战略。筹备召开第十七次全省民政会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民政系统科学发展能力。2012年,国务院将召开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我们将提请省政府召开第十七次全省民政会议。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民政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改革任务、政策举措。各级各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精心筹备。要全面回顾分析第十六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的工作实践,总结提炼浙江和本地特色的民政事业发展经验,提振信心,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要力争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有新提高,加快完善适度普惠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改善民生能力水平: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法制化建设,妥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深化救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深化慈善事业发展,充分发挥补充社会保障体系功能作用。要力争在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上有新突破,深化城乡社区建设,夯实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基层民主治理机制,引导城乡居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全力培育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快专业化、职业化社会服务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民政行政执法机制,提高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要力争在强化民政事业发展基础上有新举措,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强化机遇意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将民政事业发展融入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大局和总体规划,持续推动民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同步健全机构和设施服务功能;以加强队伍及素质建设为根本,多途径充实民政工作机构和力量,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单位及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整体素质。

(二)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重点是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完善孤儿等困境儿童保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精神,配套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强化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性特征,逐步向护理型转变,首先满足好高龄、困难和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有序引导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为扶持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拓展空间。要更加关注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创新和服务完善,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建设;根据《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积极引进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提供。要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广泛开展“银龄互助”活动,稳步推进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喘息服务”,探索失能老人照护、养老服务持证上岗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质评定制度。要按照机构、职责、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六到位”的要求,全面加强市、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加大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力度,强化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巩固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成果。加快完善孤儿等困境儿童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福利机构养育孤儿年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70%,社会散居孤儿年基本生活养育标准不低于福利机构孤儿标准的60%。11个市全部建成规模适度,具备养护、医疗、康复、特教、培训功能的综合儿童福利机构,争取2―3个市儿童福利院创办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进一步创新完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和慈善信息统计、公开制度,协调推动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积极推进慈善立法。要确保福利发行安全、健康,发行规模超百亿,规范公益金使用管理,推进福彩文化建设。力推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政府规章出台。

(三)夯实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基础。重点是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关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民政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围绕筹备召开全省深化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和实施《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健全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制,合理调整社区规模,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加强社区服务制度建设,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评估和统计标准,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性、互及治理型社会组织,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新建10个县(市、区)社区服务热线平台、120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1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社区服务全覆盖。围绕贯彻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会议和中央文件精神,筹备召开全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实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积极推广嘉兴经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组织建设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推动建立社会工作领导协调体制。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职业评价、机构扶持、岗位设置等专项政策,建立福利公益金资助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及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慈善公益社会组织扶持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多层次组织培训,加快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由点及面、从城市向农村的全方位拓展。密切关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动向,深入研究,适时组织开展试点,切实加强登记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巩固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推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继续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和直接登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财政对社会组织资助、奖励机制,扩大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和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覆盖面,加大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支持力度,支持社会组织更好发挥服务社会作用,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活动。积极推广衢州经验,加强民政行政综合、联合执法制度建设,抓住有利时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推动建立民政综合执法机构、队伍,整体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四)依法规范社会救助和灾害救助。重点是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过2003年至今八年多的不懈努力,管

理体制协调顺畅,专项政策基本完备,工作效能稳步提高,下一步,要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立法进程,整体提升制度效力。2012年的重点是全力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这是确保公平救助、提高效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务必要克服畏难情绪,按照落实“一个机制、一个办法、一个机构、一个平台”的要求,各市至少要有70%的县、市(区)启动核对工作,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落实“四个一”要求。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工作,加快省、市、县、乡镇四级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开展重特大病种救助试点。所有县(市、区)医疗救助人均筹资不低于10元,当年度资金结余率不超过10%。做好低保工作与扶贫政策的衔接,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年增幅分别达到10%和13%。确保低保对象每人每月最低救助金额不少于60元,平均救助金额不低于当地标准的50%。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和价格补贴发放工作。全面履行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职能,深入实施防灾减灾行动方案,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灾情评估、款物调拨机制。进一步优化避灾安置场所和救灾物资仓储建设布局,落实建设标准,规范管理,深化部门合作机制,提升应急避灾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适时演练,规范预案应急工作流程。切实加强救灾资金末端监管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成1万名村级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继续推进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减灾宣传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严密关注灾情预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应急救灾和灾害救助工作。

低成本创业的建议篇10

关键词:中药;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77-03

一、中药产学研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药产学研结合的产生

在充满经济市场竞争的21世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已经开始融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企业都已经开始选择这种经济创新模式来改变自己的产业模式。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即由企业(产业界)、大学院校(学术界)、科研机构(研发单位)所组成的联合体,利用策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合作各方基于策略上的目的或需要相互提供资源而联盟,以求目标实现的合作措施,它可以实现产、学、研三赢的局面[1]。而对于传统中医药来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走向国际化,是赢得争竞主动权的必修课,但是由于中药新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单靠中药企业或者科研院所这两支中药科研代表的力量是很难实现中药学新药的发展的。为此,近年来一些中医院校与中药企业也在积极探索采用产学研结合模式来试图克服单靠中医药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单打独斗的局限,实现企业需求和科研院所的课题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科技产业化率,以赢得经济竞争主动权。在中药产学研结合这一创新模式中,各方共同形成了这样一种法律关系,其中构成要素的主体是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客体是智力成果即知识产权,内容是合作各方所享受到的权利和义务。其中中药知识产权(客体)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就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中药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现状

为了很好地实现中药产学研三者结合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共创产、学、研三赢的局面,近年来,一些中医药院校和中药企业积极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比如,二者进行联合,建立了许多中药产学研究实体和示范基地。而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都也已经开始实施这些举措,特别是广州市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属下骨干企业——广州市花城制药厂为抢占中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与中国人民总医院和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治疗心脑血分规模化生产步入快车道,对提高广东现代中药产业化水平,打造中药国际新品牌,带动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将做出重要贡献[2]。以此可以看出,中药产学研结合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未来抢占世界医药行业的制高点的优势之一。故本文认为,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私人企业以及其他单位都应积极寻求适合自己产业模式的此种渠道,以赢得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中药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合作的系统工程。这种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科研力量大部分集中在乏资金投入的科研院校,而具有市场竞争敏感嗅觉的企业有资金却无创新竞争点的模式。反映在中药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其合作核心是中药企业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智力成果为本企业谋取更多的利润,高校和研究机构利用企业的资金改善科研条件,为进行新的科研活动、创造智力成果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在这一合作关系里,如果作为开发人的医学院校和研发单位能与作为需求科技成果的受让方——企业处理好各种关系,即可实现各方优势与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互补,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市场主体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向学研进行投资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该知识产权的价值有多大、投资该研发项目的风险有多大、如何以最小投资获得最大的收获,以及如果此次结合获得成功,那么自己又要怎样控制此智力成果;相反,具有丰富科研人才但又缺乏资金投入的学研方又会有着控制利用此科技成果获得丰厚报酬的想法。从此可以看出,合作双方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就会导致产学研各方对结合中的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和利益分配产生争议,即以知识产权为导火索的纠纷。如何解决围绕中药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争议,就成为了现在影响中药产学研结合成败的关键。本文在此就主要探讨中药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争议有哪些、形成争议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争议。

二、中药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的主要争议以及形成原因

(一)中药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产权主要争议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学研结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实践,中医药在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医药行业竞争优势不断加强的同时,作为中药产学研结合发展核心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也凸显出来,成为中药产学研结合的绊脚石。主要问题有以下这些:

1.中药产学研结合各方对科研技术成熟与否认定判断标准不一

在中药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中药企业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对中药科研院校可行性项目进行投资,主要考虑该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创新点、是否具有经济竞争优势。其对科研技术是否成熟的判断标准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看能否生产出符合其经济目的的产品并决定是否投资。相反,中药科研院校在进行一项科研项目,考虑其技术是否成熟时,往往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按照了科学的方法、按照了科学的过程来进行,并非是像中药企业一样从经济角度去考虑。这样,即便中药科研院校所研发项目被要求具有实用性,但这种实用性并非完全等同于企业从经济角度看的经济市场实用性,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简而言之,中药科研院校多要求的实用性是象牙塔思维下的,具有太多的实际不确定性。而企业所要求的实用性则是确确实实的经济市场的实用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经济投资愿望。即便研究人员一定条件下能考虑到所研发的技术的市场实用性,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药企业所寻求的经济市场实用性。因此,中药产学研各方所考虑的科研技术判断标准不同,所做出的抉择也就有所不同,从而在合作过程中会造成很多分歧,严重时可能影响整个合作项目的成败。

2.中药产学研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不明晰

在中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中药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是合作各方矛盾的集合体,是重中之重,所以分清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极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却不明晰,究其情况分为几种:

(1)职务成果的争议。实际生活中,有的高校科研人员直接与中药投资企业达成针对其自主研发科研成果转让的协议,企业对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往往因为该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项目研发时利用了其所在单位或者院校的便利,所以当其所在单位或者院校得知此科研成果并有心进行控制时就产生了该科研成果是否职务成果的争议,从而影响中药产学研结合的顺利进行。

(2)原始知识产权的归属争议。这种争议指的是在转让或开发技术环节针对该技术的产权的最终归属所发生的争议,该争议往往是因为合同约定不明(如在合同中以“未尽事宜,共同协商解决”等模糊条款)、合同各方对知识产权相关权利性质的理解(如许可使用理解为权利转让)等产生的[3]。

(3)后续改进成果的争议。这种争议往往是针对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在对其科研成果进行转让后,例如作股份参与公司经营。后又在原科研成果上进行了新的改进并取得一定成果并不可以单独使用实施的情况。此时受让方,也就是被入股的公司可能会主张该后续改进成果基于其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主张侵权或者其他权利。而该后续改进科研人员或者单位申请新的专利保护也会受阻,因为会发生争议。

3.中药科研技术作价高低的争议

中药产学研合作中的权利义务的大小,都是由其科研技术价值的高低来决定的。如果作为中药产学研合作开发的项目技术作价比较高,作为科研技术的开发方便会主张更多的权利去支配此次合作事项,从而打破长期以来一直以企业为导向的合作模式,使中药企业在此次合作中的地位有所降低,所以企业针对此也是会极力反对的。相反,如果此次合作过程中对该科研技术的作价比较低,科研单位和院校也会有所反驳。很据此,我们可以知道,科研技术的作价高低非常重要。可是,究竟怎样评定该科研技术,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只是表明合作各方本着公平自由的意思进行协商。至于国家政府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对此进行鉴定评断。此种情况下,以知识产权(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中药产学研合作也就会发生争议,甚至会影响最终该创新模式的实施。

(二)中药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产权争议产生的原因

1.未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优势

在中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其主要核心就是作为科研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否成熟,是否可以转化进行生产。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诉求都希望对科研技术进行利己的判定。究其科研技术成熟与否完全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来做出公平的判定,而非依双方各自的准则去判定。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做出的决定就不同。所以在中药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个第三方去评定该科研技术成熟与否,而中介机构却能恰巧完成此任务。

2.中医药创新水平低

我国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但是我国的中药行业在面对世界经济竞争时却没有竞争优势。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中医药没有创新竞争优势。同样,在中医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创新水平的高低也是非常的主要的,因为其价值的高低影响着中药产学研各方合作过程中地位的高低,合作各方权利义务的大小。故创新水平的高低是中药科研技术作价高低的争议的主要原因。造成中医药创新水平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1)我国法律没有对科研项目创新进行处罚性规定,许多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在国家扶持的项目上没有责任感,忽视创新性。

(2)我国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创新性标准,所以在项目结项时究竟科研人员或者科研单位所进行的项目研究有没有达到创新标准都无从考察。

(3)我国所进行的科研项目研发没有实行全国联网,许多科研项目只是在原创新水平上进行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3.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

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有相当一大部分人,特别是中药科研人员,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弱。他们有的先发表科研论文再申请专利保护,有的甚至不知道哪些科研技术成果可以采用专利保护。当合作方申请了专利保护时他们才认识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保护权,但为时已晚。又或一部分科研人员在申请专利之前先无意泄露了该智力成果的主要内容造成合作外第三方先申请专利保护,从而造成对合作方的违约。这些都是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形成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不明晰的一种。

三、中药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争议的解决建议

1.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以减少产生争议的因素

针对中药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中的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财产,现在我国政府并无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评定。社会中介机构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对合同的成立和履行提供可靠的依据。如合同当事人对技术作价的高低不能达成一致的,可以由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该评估结果可能是其中当事人不能接受的,但它可以作为双方签订合同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作价过高或过低给其中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

2.填补法律空白

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无论是针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对中药知识产权的创新判定标准都还存在不足,我们国家和政府都应该积极制定其中的具体规定。法律应当在尊重当事人意志的同时,从产学研各方利益、研究开发者的个人利益等诸多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实现利益平衡的构建,引导当事人签订协议,并提供当事人未签订协议时的法律适用模式。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1996年通过的,已历时近13年之久,很多规定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难以起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尽快修改该法,增加促进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条款,以推动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3.加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谁的知识产权保护得更好,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定的主动权,所以必须加强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思,因为一般情况下中药产学研结合中,中药企业仅仅是投资单位,所研发的科技成果在研发出来之前和研发出来之后多由科研人员在进行保护。故应该针对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普及学习,以期每个科研人员都能够清楚明白的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部受他人侵犯,同时也做到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4.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健全中药产学研合作机制,公平合理分配产学研合作利益和风险,使合作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危险问题。尤其是要注重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各个科研院校必须从我国高校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推进中药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充分发挥高校的引导推动作用,不断把中药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赵达薇.论产学研联合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分配制度创新[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