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词和致辞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3:52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1

关键词:同义词 替代功能 确切功能 修辞功能

一.引言

在各种语言中,同义词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可以在语义相近或是特定的上下文中相互替代,不改变原文内容,这是确定同义词的标准。本文主要研究俄语同义词的三个基本功能:替代功能,确切功能,修辞功能。替代功能可以使语言避免重复,确切功能在于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修辞功能就是增强言语表现力,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本文归纳梳理了俄语同义词的各个功能,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俄语同义词。

二.同义词的功能

1.替代功能

同义词的替代功能是同义词的初始功能。在特定的语境场合之下,根据表达或交际需要,在句子或语段中,可以选择同义词进行相互替换。同义词之间相互替代可以使语言避免单调乏味和不必要的重复,也可以避免词汇表达量少的尴尬情况。例如:

Не знаю кому пришлав голову мысльорганизоват

ьизкультурныйпразднтник

,этобыла смелая и оправда

вшаясебя идея.(我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组织一个体育节的想法,但是这是一个大胆的而且被证实是正确的想法。)[4]在这一段话中,使用了两个同义词,使得句子表达前后连贯,衔接恰当。俄语中类似的同义词数量繁多,不仅全部词汇意义或对应义位的全部意义成分重合,搭配领域完全相同,而且在表达色彩、语体属性、适用范围、使用频率等方面也没有差别[6]。替代功能在绝对同义词中是典型的,但在现代俄语中这样两个词意义完全相同的情况并不多。同义词的替换“主要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指称同一事物、现象,或指称同一事物、现象的不同方面,同义词的替换这种功能从而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更细腻,更具有表现力”[7]。

2.确切功能

确切功能是同义词的普遍功能,它揭示事物的不同特性和典型特征。同义词的确切功能多出现于语义同义词之中。语义同义词的确切功能在于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丰富多彩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不为一个词所能囊括。同义词的区别义素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可以起到相互补充和相互取代两种不同的确切作用。

(1)相互补充的确切作用,如:

Рядом был старыйхоро

ший товарищ,друг,скоторы

мничего страшно.(Д.Грани

н)(在身边有一位多年的好同志,好朋友,和他在一起没什么可怕的。)[3]两个词都是指好伙伴,好朋友,但是前者通常理解是社会层面的,而后者是指自己,个人很亲密的伙伴,好朋友,作者是用друг来补充说明,来进一步说明товарищ不能说明的意义。

另外,同义词的这种确切功能在辞书编纂以及外语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词典辞书都采用了同义词相互解释的方式。在С.И.Ожегов的词典中这种方式表现的特别充分,这种方法通常来讲不够精确,但简明易懂,但是一直被辞书编纂者使用。

(2)相互取代的确切作用,如:

А что,вы друг ему?

Друг не друг,атоварищ

.(Ю.Семенов)[7]

(怎么?他是你的朋友?――朋友倒不是,是同志。)

在这个例子中,两个同义词的区别义素不是合取关系,而是析取关系。

И тут на губах Моны Лизы появилась усмешка,именно усмешка,а не улыбка.(Нагибтин)[8](就在此时,蒙娜丽莎的嘴角展现出一丝嘲讽的笑,就是讥讽的笑,而不是微笑。)在усмешка和улыбка中都有表示笑的义素,前者中包含后者的意义,但句子强调了这两个词的区别,使得表达更确切,完整。有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同义词的强弱程度对比十分明显。

确切功能与替换功能有很大的区别,确切功能主要是利用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替代功能主要是利用同义词之间的一致性。

3.修辞功能

修辞功能在本质上区别于语义功能。修辞学主要的作用是美化语言,修饰语言,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这种作用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手段,词汇手段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同义词的修辞功能包括语体组织和表达主观情感两个方面。词在言语中的搭配,不仅要在语法和语义上协调一致,而且在语体属性上保持一致。修辞同义词为言语的语体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

Лодыри,просыпайтесь!Др

ыхнуть сюда приехалиРаботать надо.(В.Ажаев)(你们这群游手好闲的家伙,该起床了!来这里是睡大觉的么?要干活啊!)[3]句中的лодыри和дрыхнуть 分别是бездельник

и,спать的同义词,他们的口语属性与例句的主观词序在语体属性上构成了彼此协调一致的关系。

修辞同义词通常包含主观评价的语用意义成分,带有各种表彩,是增强言语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例如:

А у Ули глаза были большие,темно-карие,---не глаза,а очи.(А.Фадеев)(乌丽娅长着一双深棕色的眼睛,不是眼睛,而是明眸。)[3]

同义词的修辞功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使语言表达准确,精密,恰到好处;

例如在普希金的《致诗人》里面有一句:Ты сам свой высший суд,всё строже оценить умеешь ты свой труд,ты им доволен ли,взыскательны

йхудожник. (你是你自己的最高审判者,你会越加严格评价自己的创作,你对它满意吗,严厉的艺术家?)普希金用过其他几个词,但都无法准确表达艺术家做学问严格的态度,也不能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思。[1]

(2)同义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变化,增强表达语意;

Мира жаждёт все чело

вечество,и за мир оно будет твёрдо,решительно,непоколебимо в любой точке шара.(Павленко)(全人类世界和平,它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会坚定,坚决,毫不动摇地争取和平。)在这个例句中,同义词的连用,使内容不断加深,表达感情不断加强,最终达到增强感染力的作用。在俄语中有不少固定短语来表示事物,例如царь зверей----лев(百兽之王――狮子)等,这些表达也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变化。有时为了表达生动,在句子中本来不是同义词的两个词也可能当作同义词使用,在语境中“临时同义”。

三.结论

在俄语中,同义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使用同义词可以使言语表达准确,生动,精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借鉴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粗略地将同义词的功能分为三类:(1)替代功能,是同义词最基本的功能,主要依据的是同义词之间的相同点;(2)确切功能,是同义词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利用同义词之间的区别义素来进行表达的,(3)修辞功能,是装饰语言的重要手段,从修辞的角度,同义词可以使言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俄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这样使俄语的表达更加生动灵活,也令语言的使用者极具表现力地表达阐述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顾霞君.俄语同义词的修辞功能[J].中国俄语教学,1985,(5).

[2]归定康.论同义词的区别[J].中国俄语教学,1994,(2).

[3]张家骅.新时代俄语通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胡海燕.俄语同义现象浅析[D].[硕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外语学院,2007.

[5]孙寰.俄语同义词研究[D].[硕士论文].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2003.

[6]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博士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7]王德孝.现代俄语理论教程(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8]曹文明.俄语同义词的性质、功能与分布研究[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2

1.总体水平

我们将100份调查问卷打分(总分35分),然后输入到Excel中,按升序排列,求得中位数(Md)为14分,算术平均数(M)为13.69分。平均数和中位数非常接近,说明这一组数据的分布是比较对称或者说接近常态的。利用FREQUENCY和NORMDIST这两个函数可以绘出这100份调查数据的频次分布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各个分组区间,主要纵坐标(左)表示频数,次要纵坐标(右)表示变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直方形的高度代表各个分数出现的频次,图中的曲线是以该批数据平均值和标准差所确定的单峰、呈钟形并且基本对称的正态分布曲线。能力大体上呈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即修辞格识别水平特别高的与特别低的都占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居中。但是,上图曲线的形态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稍稍偏向左边一点,即低数值的次数偏高,识别水平低于平均值的人数稍多一些。我们将大学生的修辞识别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低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以中位数14分为基准,以14±3为界,把[11,17]这个区间划归中级水平,小于11分的划归低级水平,大于17分的划归高级水平。大学生广告语修辞格识别水平的分布汇总表如下

2.文理差别

我们选用最高分、平均分、高级水平人数、中级水平人数、低级水平人数这几个参数来比较文科和理科学生的修辞识别能力。统计数据见表2:由表2可知,文科生的最高分比理科生高3分,平均分比理科生高1.02,高级水平人数比理科生多6人。理科生的中级水平人数多于文科生。低级水平人数则文理生持平。文科生的修辞格识别能力呈标准的正态分布,理科生的则表现为“正偏态”,低级水平人数较多。从总体上看,文科生的修辞格识别能力高于理科生,但二者分数差别并不是很大。

3.大学生对常用修辞格的知晓度

修辞格大概有70多种,但在广告语中常用的只有十多种,因此我们只考察在广告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大学生对常用修辞格的知晓度是参差不齐的。由图2可知,设问修辞格的知晓度最高,达79%。其次是比喻,达75%。“比拟、排比、夸张”三者的知晓度比较接近,都在70%左右。“反问、对偶、引用、双关”的知晓度都在40%~50%之间。“顶真、对比、反复、押韵”的知晓度依次递减。“借代、回环”的知晓度很低,分别为6%和3.67%。“仿拟、镶嵌、拈连、婉曲”在广告语中虽然比较常用,但知晓度全部为0。这并不是说没有学生知道这4种修辞格,而是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写出该辞格的名称。

二、辞格混淆现象

统计问卷时,我们观察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修辞格识别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混淆辞格;自创辞格、如“指桑骂槐”“一问一答”“双重否定”;乱用其他术语冒充辞格,如“感叹、呼吁、倒叙、强调、类比、抽象”;错别字,如将“对仗”写成“对杖”等等。不过最常见的要属辞格混淆现象。

1.借代和借喻

有些同学认为“把美穿在腿上”是借喻的修辞手法,即认为这句话是把“丝袜”比作“美”。显然,这二者没有相似性。借喻仍然是比喻的一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本问卷中“冬天里的一把火”才是借喻,电暖器和“火”之间具有相似性,只不过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借代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侧重相关性,所以“把美穿在腿上”应该是借代修辞。本问卷中还有一道题用到了借代辞格,即“与杀手尼古丁决裂”。这是一则戒烟广告,尼古丁是烟草的重要成分,广告中使用“尼古丁”代替香烟,是用部分代替整体。问卷结果显示,只有1位同学写出了借代。很多同学将关注点放在了“杀手”上,分析为拟人。可见,借代因为没有一个明显的形式标记而导致其知晓度和可识别度不高。2.对偶与排比对偶和排比都采用结构整齐的句式,颇有相似处,粗心的学生会将二者混淆。对“让大地披上绿装,让环境更加美丽”这句广告语,有些同学认为是排比,有些同学则认为是对偶。其实,这两个答案都不对。首先,这句广告语只有两项,肯定不是排比;其次,上下两句虽然字数相等,但是结构却不相同,“披上绿装”是动宾结构,“更加美丽”是状中结构,因此也不是对偶。这道题从章句上考虑行不通的话,就应该在词语、材料、意境等方面思考。“让大地披上绿装”是用了拟人的修辞。

3.反复与排比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者突出某种感情而有意识地使某些词语、句子甚至段落一再重复出现,而排比辞格只要求句式结构相同、文意相近、语气一致,不要求字面的完全重复。“险!险!险!(某交通广告)”只有23%的同学答对。除了将该题误答为“排比”以外,还有一些同学写成了“重复”,显然他们能够看出这句广告语是“险”字的三次重复,能够将其与排比区分开。但“重复”不是修辞手法。“重复,一般指文章的内容空虚,语言贫乏,既啰啰嗦嗦、拖沓累赘,又拿腔拿调、装腔作势,有的甚至‘无病’,令人厌恶。”[1]

4.引用和用典

被试之所以将引用和用典混淆,是因为这二者确实很相似,不易区分。就连陈望道也指出“这两类的引用法中,第二类暗用法最与所谓用典问题有关系”[2]。对于这二者,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的225页下的注释中有详细的阐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辞。”(第103页)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编《汉语辞格大全》:“指借用别人的话或熟语、故事、典故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称‘引语’‘援引’‘用事’‘用典’‘事类’”。(第557页)似乎认为,引用包括引语与引事两类。但也有人主张引用只限于引语一途。如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在话语中插入熟语或名言警句,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第319页)笔者认为,引事应该另列,属于另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即我们前面所论列的“用典”。[3]笔者同意吴礼权先生的观点。引用多指“引语”,而用典多指“引事”,即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如“班荆道故”“乌江自刎”等。本问卷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出曹操《短歌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老子《道德经》,正确答案应该为“引用”,而非“用典”。当然这两道题分别填“设问”和“双关”也对。

5.仿拟和引用

仿拟也是广告语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格。仿拟就是故意模仿大家熟悉的成语、谚语、格言乃至诗文的格式,改动其中部分词语,侧重“旧瓶装新酒”,改造翻新。本问卷中考察的仿拟辞格如“默默无‘蚊’”“‘喝’酒必‘汾’,‘汾酒’必‘喝’”;“趁早下‘斑’,请勿‘痘’留”这些语句,读者能轻易猜出其广告意图。据图2,大学生对引用的知晓度为43%,远远高于仿拟。很多是仿拟的题,也都写成了引用。引用是借用别人的话或名言警句,不加改编,其中不会故意嵌入产品名称或明显的广告意图。不过还有很多学生没有答“引用”,而是采用其他的说法来代替“仿拟”,如“改写”“改编”“化用”“替换”等。可见,大学生对“仿拟”辞格名称的知晓度极低。

6.顶真、层递、回环、回文、互文

回环,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像顶真,都是头尾顶接。这点相似性导致很多学生都把“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和“喝酒必汾,汾酒必喝”都理解为了“顶真”,造成顶真的知晓度高于回环。这二者的区别是: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只需要头尾顶接即可;回环则是重复前一语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句的开头部分,然后又重复前一句开头作为后一语句的结尾部分,这样回环往复。“回环的特点是‘顶’而后‘回’,其轨迹是圆周,可用‘甲乙,乙甲’的循环圈表示;而顶真的特点是‘顶’而不‘回’,其轨迹是直线的,可用‘甲乙,乙丙’来表示。这是回环和顶真的主要区别。”[4]一般的修辞著作都认为“回环”等同于“回文”,两者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但是曾毅平主编的《华语修辞》中将二者严格区分:“回文”是严格倒序,顺读、倒读都能成文,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而“回环”经过换序生成的语言单位可以有所变化,允许词语有所增、删、换、改。有趣的是,有些同学知道回文辞格,却在答卷时写成了“互文”。回文、互文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互文”常见于我国古代诗文中,是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城南,死郭北”。由于回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广告语中见得不多,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回环辞格。本问卷中有三例都是回环辞格,但是这三例的正确率却不尽相同。“万家乐,乐万家”有6%的学生能够答出来,而“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则分别只有3%和2%的学生答出来。原因可能是:“万家乐,乐万家”是直接将“万家”与“乐”倒置,比较容易识别,我们预测如果考察“长城电扇,电扇长城”的话,知晓度会跟“万家乐,乐万家”差不了多少;“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中间都有两个字是不动的,只有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颠倒,给识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后二者还包含有其他辞格,仿拟和押韵,这就导致这二者回环辞格的答中率较低。还有同学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好口福需要好牙齿,好牙齿需要好牙膏”这样的顶真句回答为“递进”。“递进”用准确的辞格术语来说,叫“层递”。顶真和层递虽然在语义上都能更进一步,但是层递在形式上并不要求头尾顶接,它侧重于语义上的层层深入,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呈阶梯式的递升或递降。

7.婉曲与双关

婉曲和双关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婉曲也叫婉转,指含蓄地、迂回曲折地借用一些与事物相应的同义手段来暗示的一种修辞方式。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来营造一句话包含表里双层意思的修辞模式,包括谐音双关(如默默无“蚊”)和语义双关(做女人挺好)。二者的区别:首先,侧重点不同。婉曲侧重故意回避可能使用的词语而换用另一种委婉的说法;双关则主要重在对本意的暗示,它十分强调作者的本意。其次,所需要的条件不同。双关一般要借用字词的音义条件,但婉曲一般不需要。问卷中考察了三道婉曲题——“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都闲得无聊”“他好我也好”“您的秘密只有西施兰和您本人知道(某狐臭广告)”。这三道题被回答得五花八门,有讽刺、反衬、对比、比喻、暗喻等,更多的同学填的是“双关”。

三、结语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3

一、同义词的修辞功能

修辞现象是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指“在交际时,人们根据环境、对象、目的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一谈到修辞,人们会首先想到形容词、副词和感叹词,很少会想到同义词。其实,修辞现象与同义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义词同样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语言中必须存在同义现象(синонимия或синонимика)即基本含义相同〈一般在细微含义和修辞特点上保留着差别〉的词、词素、结构、成语等,才能进行选择。假如一种思想只有一种表达法,就没有修辞可言。在А.П.叶夫根耶娃的著作中,同义词是指“词义相近或等同,表示同一概念,但相互间或在含义上有细微差别(词义相近),或在修辞色彩上有细微差别(词义等同),或含义或修辞色彩都有细微差别的词”(《同义词辞典编写计划》,莫斯科)。同义词的基本功能就是代换功能(“单纯”的代换,为明确含义而代换,或者带有修辞目的)。“没有绝对的同义词”(нетабсолютныхсинонимов)因为一个词必须多少有点不同于其它词时,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正是这种相互代换(词、形式、结构)的可能性符合修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选择原则。这就是说,同义词本身的代换功能也同时造就的自身的修辞功能。

二、同义词修辞功能的效果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优化,它极大的影响着语言的表现力,它的这种使命是由语言的词汇来完成的。同义词作为修辞的一种手段和它本身具有的修辞功能,必然极大的影响着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同义词的修辞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使语言准确、精密、理想,臻于“恰到好处”的佳境

同义词的大量存在是词汇丰富和和语言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同义词的每一个词都表示了同一概念的某种细微的精确特点,它们可以细致地区分事物的特征、精确地表达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选择往往与题旨、上下文有关。例如:普希金致诗人中的选词:

Тысамсвойвысшийсуд,Всёстрожеоценитьумеешьтысвойтруд.Тыимдоволенли,взыскательныйхудожник?

(你是你自己的最高审判者,你会越加严格评价自己的创作。你对它满意吗?严厉的艺术家。)普希金用过божественный(神灵的)、увенчанный(桂冠的)、разборчивый(挑剔、严谨),最后才用上взыскательный(严厉、苛求的)。前面两个不是同义词,如果选上,意思是在颂扬其成就,从题旨和上下文看,就不如用后两个词。第三个词重在“挑选”的过程,为了突出“严格”的意思,第四个词是最合适的。作为同义词,俄语还有строгий(严格、严厉的)以及требовательный(要求严格、求全责备)等。由于韵律关系,不能放在诗句那个位置上。再从上文всёстрожеоценить(越加严格评价)看,这两个词也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思。

(二)使语言形象、生动且富于变化

俄语数量极为丰富的同义词构成了不少妙词巧语,给了语言无限的风采。比如:在俄、汉语中都存在一些固定的代用语,如царьзверей----лев(兽中之王———狮子),зелёноезолото----лес(绿色的金———森林)等。

有时,为了使语言活泼生动,还可使用一些在语言体系中并非同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同义”的词语。如:

Неуспелярасплатилсясостарыммоимямщиком,какДунявозвратиласьссамоваром.Маленькаякокеткасовтороговзглядазаметилавпечатление,произведённоееюнаменя...(Пушкин)

我还没付清老车夫的钱,冬尼娅已经把茶炊拿来了。小妖精第二眼看出了她给我的印象……普希金)这里“小妖精”就是用来代替“Дуня”。

(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写文章需要重复是常有的事,但谴词造句则最忌单调重复。如果没有众多的同义词可供选择,多处重复同一个词,读来就会觉得呆板、乏味,对复杂的客观情态也就不能精确地反映出来;反之,如果有丰富的同义词可供选择,就能使得那些意思相同、相近的语句,表达得更准确生动,更能惟妙惟肖地反映出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与形象,这样就增强了修辞色彩,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力度。

如:Очёмбыразговорнибы,онвсегдаумелподдержатьего:шлалиречьолошадиномзаводе;говорилилиохорошихсобаках,----издесьонсообщалоченьдельныезамечания;трактовалиликасательноследствия,произведённогоказённоюпалатою,----онпоказал,чтоемунебезызвестныисудейскиепроделки;былолирассуждениеобильярнойигре----ивбильярнойигренедавалонпромаха;говорилилиодобродетели----иодобродетелирассуждалоноченьхорошо,дажесослезаминаглазах....(Гоголь)

(不管谈什么,他总要凑上去的:说到养马,他也讲一点养马的事;说到好狗,———这下子他也来叙述几条很不错的意见;议论到法院的侦讯时,———他就表示他对审判的伎俩并非毫无所知;谈论到打台球———他又总是打中;一讲起道德———他议论得可好了,甚至眼眶里充满泪水……果戈里)

这样使用同义词可以使叙述丰富多彩。如不善于使用,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例如:

Ясказалдяде,чтомынеприедемкнемузавтра.Аонсказал,чтомыдолжныобязательноприехать.Тогдаясказал,чтонамнужнозавтракупитькниги.Дядясказалнаэто,чтокнигиможнокупитьипослезавтра.

这段话三次重复同一个动词сказал,当时谈话的情景就不能很好表达出来,如换上ответил,возразил,заявил等词,效果就不一样。

(四)同义词的连用有时可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话题

同义词在意义上既相近又相互补充,相映成趣,不仅使句子的内容得到了丰富,而且使句子的节奏感增强,语句朗朗上口,加强了感染力,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

如:УОлегонебылоотнаснисекретов,нитайн(Кошевая).

(奥列格对我们没有机密,没有隐私。科金娃雅)

由于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有时几个同义词表达的意思逐步加深,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Миражаждетвсёчеловечество,изамиронабудеттвёрдо,решительно,непоколебимовлюбойточкеземногошара(Павленко).

(全人类渴望和平,他们将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坚定、果敢、毫不动摇地争取和平。巴甫连柯)

也可以通过同义词的不同色彩的对比,加深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利用同义词的差异互相排斥。如:

ИтутнагубахМоныЛизыпоявиласьусмешка,именноусмешка,анеулыбка(Нашбин).

(这时在蒙娜丽莎的嘴边露出了讥笑,正是讥笑,而不是微笑。纳吉宾)

(五)同义词具有翻译的功能

比如在方言或地方话中有很多语词外地人不明白,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书面语把那些语词替换出来,这实质上就起到了一种翻译的效果。在词典和教科书中,通常用同义词来相互解释。这其实也是某种翻译。如:

1.Вэтомкраюниктонезнал,чтозалунатакая,----всеназывалиеёмесячем(Гончаров).

(在这个地方没有人懂得луна〈月亮〉是什么,———大家都管它叫месяц〈月〉。冈察洛夫)

2.Началасьанархия,тоестьбезначалие(С.----Щедрин).

(无政府状态,即无领导的状态开始了。谢德林)

由以上可以看出,同义修辞就是选用词语的语言艺术,是驾驭语言的技能技巧。修辞恰当,即选词造句组段成篇恰当,这是修辞学上的基本要求,也是修辞的最低标准。掌握同义词对写作和翻译都非常重要。我们在写作和翻译中,只有善于合理地运用同义词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或译文确切、明了、生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一系列同义词中选择合适的一个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俄汉语词汇在意义和修辞方面差异很大,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同义词体系,不能一对一地翻译,而要做到这些,也必须正确地区分同义词的各种色彩并掌握其用法。否则,只能造成一些同义词的误用。

俄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同义词,这正是促使俄语成为一种非常灵活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的原因之一。同义词使语言变得更准确、更细致、更富有表现力。同义词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无条件地相互替换,而是从不同角度指出同一事物、现象,或指出同一事物、现象的不同方面。作为俄语学习者,大量地掌握俄语中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方法,并熟知它们丰富的内涵和修辞效应,就会更确切、更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4

关键词: 对话礼貌原则语用效果

“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指将语义截然相反对立的词语放在一起使用,来揭示某项事物矛盾性质的一种修辞手法。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出人意料和引人入胜。出于两部分语义相互矛盾,合并使用有悖常理,所以矛盾修辞强烈碰撞读者的神经思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Oxymoron来源于希腊语Oxysmoros,由oxys-“sharp”(精明)和moros-“foolish”(愚蠢)构成,意为sharply-foolish。这本身就是矛盾的组合[1]。

Leech将矛盾修辞法定义为:“The yoking together of two expressions which are semantically incompatible,so that in combination they can have no conceivable literal reference to reality.”[2]说明了这种修辞法表面上不符合逻辑、自相矛盾,但却运用同一事物所包含的相匀、对立的两个因素来表达事物的内涵与寓义,准确地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情感态度。比如,在莎士比亚的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Juliet:“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that I shall say goodnight till it be morrow.”“sweet sorrow”就是很典型的矛盾修辞。如果没有语境,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是sweet,但是又觉得sorrow。在文章中,朱丽叶不得不和她的爱人罗密欧离别,所以感觉很忧伤,但是想到很快又可以见面,以及回想起过去的往事是那么的甜蜜,自然又觉得很幸福。矛盾修辞就是这样一种表面看似很矛盾,但是内部联系却是很紧密,并且具有深刻意义的语言修辞。

一、Oxymoron与Paradox

在英语修辞格体系里,Oxymoron与Paradox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辞格。Paradox在汉语单被称为“反论”或“似非而是的隽语”等。在“自相矛盾”、“似非而是”的特点上这两种修辞格是相通的[3]。然而,Oxymoron是停留在短语层次上的修辞格,Paradox则属于句子层次上的修辞格。因此,Oxymoron被称为“condensed paradox”,即缩小了的Paradox。Paradox则是“expanded oxymoron”,即扩大了的Oxymoron[4]。

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字面意义互相矛盾、不合逻辑,有时甚至荒唐可笑,但仔细琢磨,却语言含蓄、哲理深刻、耐人寻味。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Oxymoron中,意义相悖的词语紧密地置于一处,有修饰与被修饰的直接关系,或者是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而Paradox则把意义相对的概念组合在句子中,不一定存在直接修饰或说明的关系。从结构上看,Oxymoron是把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形成矛盾的统一,Paradox是把两个相反的概念组合在一个句子里,形成似非而是;从侧重点来看,Oxymoron意在突出主次两部分的矛盾统一,Paradox则意在显示前后两个意义相反的概念的似非而是。Oxymoron和Paradox都属于矛盾修辞的范畴,两者与汉语的反衬辞格颇为相似。

下面选录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中的两句原文来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Here is much to do with hate,but more with love:

Why,then,O brawling love!O loving hate!

...

此地多的是恨,而更多的是爱。

哦,爱里爆出战争的焰火,恨里又有柔软的温存,

……

上述第一句中,“love”没有与它的反义词“hate”紧置于一处,不存在直接修饰或说明的关系,因此第一句属于Paradox;而第一句中的“loving”则直接修饰“hate”,因此属于Oxymoron。

二、Oxymoron对Leech礼貌原则的违反

(一)Leech的礼貌原则

言语信息交际的本质是通过信息传递,达到对受话人的影响,实现双方的互动,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保持交际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这一条件的实现,在言语当中渗透尊重双方,保护双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否则,必然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合作,言语交际也只得不欢而散,以失败告终。同时礼貌原则还可以显示发话人的涵养和品德[5]。人际关系遵守人际互动交换法则,尊重了对方反过来也等于尊重了自己;反之,贬低伤害对方也就等于贬低伤害了自己。礼貌原则的语用结果是增加了信息的灰度,增大了理解处理的难度。隐蔽、委婉、含蓄的隐含信息是礼貌原则的最大特征(同上)。Leech的礼貌原则由六条人际关系准则所构成[6]。

1.得体原则(Tact Maxim):

(1)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2)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受益。

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

(1)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受益;(2)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1)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2)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1)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2)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

5.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

(1)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2)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

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

(1)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2)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Leech提出上述六条准则中,前四条准则是双向的:得体准则和宽宏准则分别关注未来行为对人对己的损与益;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分别关注说话人对人对己传递的某种或好或坏的评价程度。后两条准则是单向的:一致,同情。他还指出,礼貌关注的重点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消极的礼貌(避免不一致)比积极的礼貌(寻求一致)更为重要。

(二)对礼貌原则的违反

矛盾修辞法借助语言表层形式的矛盾,清晰明确而更加简练、深刻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情感冲突、错综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矛盾修辞法,为其作品增添了无穷魅力,他特别善长于运用矛盾词语,来表现人物复杂情感、矛盾心理。在他的作品中,Oxymoron的运用对礼貌原则的违反主要表现在对得体、赞誉、一致和同情准则的违反,如:

Juliet O serpent heart,hid with a flowering face!

Did ever dragon keep so fair a cave?

Beautiful tyrant!Fiend angelical!

Dove-feather’s raven!Wolfish-ravening lamb!

Despised substance of divinest show!

Just opposite to what thou justly seem’st,

A damned saint,an honourable villain!

O nature,what hadst thou to do in hell,

When thou didst bower the spirit of a friend.

In mortal paradise of such sweet flesh.

(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

朱丽叶 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圣洁外表包覆着丑恶的灵魂!你的内心刚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造物主啊!你为什么要从地狱里提出一个恶魔的灵魂,把它安放在这样可爱的一座肉体的天堂里?

(朱生豪译)

花一样的面庞应该是美丽的,怎么藏着蛇一样的心?暴君怎么美丽?魔鬼怎么变成天使?乌鸦怎么披着白鸽羽毛?羔羊怎么变成豺狼?圣人怎么凶恶?奸徒怎么庄严?这里一系列Oxymoron是在以最大限度的咒骂贬低别人,使双方的分歧加大,反感加强,这明显违反了礼貌原则,特别是得体准则、赞誉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但我们仍能根据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和其中的语境知识,明白它们蕴涵的真实含义。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举行婚礼的当天中午,罗密欧的好友被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Tybalt)冷剑刺死,罗密欧怒不可歇地将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杀死。而朱丽叶只知道她的表哥被自己爱的人罗密欧杀死,却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自然使朱丽叶难以接受,一边是自己的亲人,一边是自己的爱人,于是朱丽叶就陷入了悲恨交加的矛盾心情中。因不明白真相,她诅咒罗密欧是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恶魔!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一连串Oxymoron的运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朱丽叶当时的复杂心理,她那既恨又爱的矛盾心理。

矛盾修辞法语言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生动诙谐而又富有哲理。矛盾修辞法在对话中的运用一般都违反了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得体、赞誉、一致和同情准则。但是却表达了人们心里最真切、最强烈的想法。在话语中运用Oxymoron,可为语言增色增彩。

三、总结与启示

人们在使用Oxymoron时虽然对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得体、赞誉、一致和同情准则有明显的违反;但并没有影响人们正常顺利的交流,相反还使语言化平淡为新奇,化呆板为鲜活,化枯燥为生动,化冗长为简练,化一般为艺术,激发联想,唤起美感,娱人耳目,增强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做到语言形式与表现内容完美和谐的统一,并且促进了感情的真实表达,促进了语言的幽默化、丰富化,它的表达不仅符合语用,而且能达到语用的最佳效果。Oxymoron的使用能达到如此神奇的效果,使我们不得不感叹修辞格,特别是罕见修辞格的合理运用。矛盾修辞法的理解与掌握对英语教学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时能更好地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所带来的语用功能,从而更好地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对这一语言形式的掌握,还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写作水平和技巧。再者,教师在课堂中使用Oxymoron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为生动、深刻。

参考文献:

[1]Thompson,D.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87.

[2]Leech,G.N.A.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79:132.

[3]李国南.有关OXYMORON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2001(04).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5

【关键词】拈连 ;综述

一、 拈连辞格的定义

拈连格最初作为具有特征的一种辞格概括到修辞格里是在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写发凡》著作中提出的。陈望道拈连定义: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适用的词汇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这种拈连的修辞,无论甲项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1963年出版的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设“连物”一式,实际上就是“拈连”辞格,“连物式是甲乙两类事物连起来叙说的时候,把适用于甲事物的动词连带地应用于乙事物方面,这样就能反映深切殷厚的情谊,就能显出特殊的形象力。甲类事物往往是具体的,乙类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连带地应用的动词,一般是动作动词”。之后,学术界对拈连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关于拈连的定义,诸家主要观点基本一致:

黄民裕的《辞格汇编》(1984):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法就叫拈连,又叫顺连或关连。

80年代出版的倪宝元先生的《修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来,这种词语的活用叫“拈连”。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1991):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

崔绍范《修辞学概要》(1993):利用特定的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上文的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式叫拈连。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在叙述有关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拈连。

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2001):在完成一个常规陈述或描写后,违反词语的搭配习惯,将其中一个成分顺势与另一个本来不能搭配的词语进行嫁接式组合,从而产生两个相关联的陈述或描写结构。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2004):当甲乙两件事情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同这个词语是联系不上的。上述学者对拈连所下的定义应该说都把握了拈连作为辞格的本质。

然而,程希岚(1984)却跟上面诸家定义不同。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认为拈连是利用一个现成的词语,或反其意或顺其意,将其局部加以变动,生发出一个与之相应的新的词语。在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修辞新例》中提到这样两个例子:

7.盛气凌人不对,但必须盛气凌鬼。

8.他把党和人民对他的要求置之度外,而把他对于党和人民的要求置之度内了。

文章认为,这种“把现成的词语更动一个字而创造出新的词语,且使两者前后连用的辞格,是“新拈连”。胡裕树提出的“新拈连”定义同程希岚、吴鼎所下的拈连的定义本质是相同的。但是于树泉《“同格异称”现象一例》(1995)文中指出“组字、仿词、仿拟、反连、新拈连,并不是五种不同的辞格,而是同一辞格的五种不同说法,也即‘一格多称’。”于树泉将这同一辞格的五种名称正名为“反连”,不认为是拈连。对于这种现象,王永鑫早在1984年就提出将这种辞格命名为“仿连”。我比较同意王永鑫的观点,不认为这种辞格可以算作拈连,主张称为“仿连”。 “一是‘仿造’,一是‘连用’,较为确切地全而地表示这种辞格的特点。给一种事物命名总是要求尽可能完满地概括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的。”

二、拈连辞格的要素

修辞学界对拈连要素的研究比较少,观点也比较一致,无非就是对各个要素的命名不同。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认为拈连由本体、拈词和拈体组成。王勤(1995)《汉语修辞通论》写到拈连是由前项、后项和拈连词三要素构成。周春林2009年发表的《拈连的辞格要素及其辞格结构类型》中也同样认为拈连的要素包括本体、拈体和拈词。

三、拈连辞格的类型

修辞学界对拈连辞格的分类角度各不相同。从拈词的词性角度分类的,如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认为常见的拈连有三种:拈动词的、拈形容词的和拈名词的。从拈连词的词性着眼,如周健民、刘善群的论文《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1994)认为拈连可分为四类:动词拈连、名词拈连、量词拈连和活用词类拈连。从拈连的表现方式分类的,如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将拈连分为反连和关连。吴鼎的论文《试论拈连》认为拈连可以分为顺连、反连、类连、音连四种。根据构成拈连的前后项的不同情况分类,如王勤的《汉语修辞通论》(1995)指出拈连分为自然拈连和借喻拈连。根据构成拈连间的结构关系不同分类的,如王勤的《汉语修辞通论》(1995)认为拈连分为谓宾拈连和主谓拈连。2004年谢英在《修辞学习》上发表的论文《拈连辞格的构成与认定》在主谓式拈连和述宾式拈连之外又增加了状中式拈连和述补式拈连。周春林《拈连的辞格要素以及辞格结构类型》(2009)把拈连分为主谓式拈连、动宾式拈连和偏正式拈连。以拈连辞格的本质特征为标准的,如孟昭泉的《拈连辞格的分类》(1993)把拈连分为三大类:常式拈连、变式拈连和杈式拈连。

四、拈连辞格的功能

拈连具有多种修辞效果,功能丰富。修辞学界诸家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1、利用反义词的关系构成反连式,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可以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2、适当地运用拈连式可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使语势一泻直下,势不可遏,同时,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心情。它形式新奇,促人联想。用拈连帮助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拈连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进到事物的实质。

五、拈连辞格与其他辞格的区别

(一)、拈连与比拟的区别

周永惠《拈连的结构和范围》(1992)提出一种新的辞格辨析角度――拈连和比拟的心理基础。作者认为拈连的心理基础主要是联想,而比拟的心理基础主要根植与想象。在判断这两种辞格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出各自的心理基础,并结合各自的结构特点,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孙建有《辞格的分析应结合语法和语义》(1997)指出“拈连与拟物有相同之处,都涉及到两种事物。”“如果只从‘把一事物当做另一事物’或者说‘把只用于甲事物的词也用于乙事物”这些高度概括的“定义”出发,那么界限是很难划清的。”作者提出新观点,要“正确的地进行辞格分析,必须巧妙地结合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指出拈连和比拟都是词语的移用。但是拈连是有痕迹的移用,构成连锁式的格式。比拟是不漏痕迹的直接移用,没有拈连那样结构紧凑。

(二)、拈连与移就的区别

倪元宝《大学修辞》1994从意义和结构连个角度对拈连和移就进行辨析。指出拈连所移的词是不表情状的词,不构成限定关系。

刘筠的论文《论“移就”与“拈连”、“拟人”的异同》(1998)同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拈连和移就进行区别,观点和倪元宝一致。指出“拈连不同于移就,拈连要利用上下文的联系,不限于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不限于构成限定关系。”

六、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拈连辞格的研究由来已久,已有了很大的成就,对拈连的定义、要素、类型、修辞效果、与其他辞格的比较、拈连构成的心理基础等方面又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表现了拈连辞格具有的语言魅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拈连的界定、分类、与其他辞格比较等仍存在很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李阳(1988.7-),女,河北邢台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词汇。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程希岚.修辞学新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濮侃.辞格比较[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4]王勤.汉语修辞通论[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倪元宝.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6]崔绍范.修辞学概要[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7]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黄民裕.辞格汇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9]孙建有.辞格的分析应结合语法和语义[J].修辞学习,1997(6)

[10]周健民、刘善群.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6

关键词:前置属格;属性复合词

一、前置属格

前置属格的具体结构为:[NP[DET NP POSS][N’]],即我们把前置属格看作是一个名词性短语,DET代表的是限定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NP1’s NP2看作是[NP1]’s NP2。如[ the woman]’s [magazine], the woman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它和“s”一起构成了一个限定词来修辞magazine, 所有者内部可以十分复杂,被所有者也可以有前置性定语。如:[the drunken driver]’s [recently issued license]

二、属性复合词

属性复合词的结构为[N[N’] POSS [N]].我们把属性复合词看作一个名词,即我们把NP1’s NP2看作是[NP1’s NP2]。如the [woman’s magazine],[woman’s magazine]构成的是一种名词,在[woman’s magazine]中,woman充当的是一种限制性修辞语的角色。因此N’为修辞语名词,充当前置修辞语的名词是有限制的,如:

a. [gifted children]’s school

b. *a [children who are gifted]’s school

属性复合词是一个名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一个属性复合词指示的是实体的一个类型,而不是类型中的一个例示。通常来说,所指的类型为被领属词指示的范畴的次范畴,被修辞的名词决定了领属词的可能指示是如何受限制的。从语用的角度,the woman’s magazine有很多意思,如“女士杂志”,“那个女人读的杂志”,“那个女人写的杂志”,“那个女人编辑的杂志”。然而把the woman’s magazine看成是属性复合词时,那么它指示的杂志的一个特殊次类型,即这种杂志只是为成年女性读者设计的。

三、如何区别前置属格与属性复合词

the woman’s magazine既可以看作是前置属格,也可以看作是属性复合词,但并不是所有的NP1’s NP2结构都可以看成这两种结构,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NP1’s NP2这种结构是前置属格还是属性复合词呢?

1) 在前置属格中,第一个限定词修辞的是领有者名词,而在属性复合词中,首个限定词修辞的是最大化名词部分,即复合名词。如this woman’s magazines 不能看作是属性复合词,因为this 不能修辞[woman’s magazines]这个复数概念。同样地these woman’s magazines不能被看作是前置属格,所以these不能修辞woman.因此第一个限定词的数量一致能区别出两种结构。

2)在前置属格中,首个形容词只能修辞领属名词,而不能修辞被领属名词,而在属性复合词中,首个形容词不仅可以修辞作为修辞语的名词,也可以修辞整个复合名词,如在前置属格a [young girls]’ school中,young修辞领属名词girls, 即 a young girls’ school 的意思是“年轻的女孩所上的学校”,在an expensive [girls’ school]中,expensive修辞的是整个复合词,即 an expensive girls’ school的意思是“昂贵的女子学校”, the young man’s magazine既可以看成是前置属格也可以看成是属性复合词.因此首个形容词的识解可区分是前置属格与属性复合词。

结语

区别出前置属格与属性复合词的主要意义是体现在“NP1’s NP2 ”的翻译上,前置属格指称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指示的是类型当中的一个或几个示例,而属性复合词只能看成是一个名词,指示的是一种类型,如taxpayers’ money的意思不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翻译为“由纳税人付的那些钱”,也不是“由纳税人付的一些钱”,而是一个名词,即翻译为“由纳税人付的钱”。又如this student’s books 我们只能把它看成是前置属格,即[this student]’s books,翻译为“这个学生的书”;而these student’s books 只能看作是属性复合词,即these [student’s books],翻译为“这些学生用书。可见区别出前置性格与属性复合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Taylor, J. R(1989).Possessive possessives in English.Linguistics27(4).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7

关键词: 语言搭配 语法范畴 语义选择限制 搭配变异 修辞审美功能

一、关于语言搭配

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由所指(signified)与施指(signifier)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arbitrary);因此我们不能以零碎而简单的方式来解释个体符号,必须从一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中发现和分析其价值或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Sausure,1999)。继而提出两种关系类型: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和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s)。组合关系是构成连续性结构语言项之间的关系,在时间或空间上具有线状性(linear)特征;聚合关系则是处在语言结构中某一特定位置上语言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在同一上下文中处于相互排斥和对立的潜在(potential)关系。

弗斯(Firth)继承了索绪尔的观点,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将组合关系称为“结构”(structure),把聚合关系称为“系统”(system);“结构”是语言成分的组合性排列,“系统”是一组聚合性单位在结构里一个位置上的替代。因此,结构是横向的,系统是纵向的;系统规定着语言成分出现的位置,语言中一个词与别的词习惯上的连用就是“搭配”(collocation)(Firth,1957)。“搭配”是人们在不断的言语活动中习惯形成的词语之间的“相互期待”(mutual expectancy)。

关于搭配的分类,见仁见智。韩礼德把同义、反义、上下义、互补、概括和重复等都归入搭配的类型(Halliday,1976);本森(Benson)等人(1986)认为有语法和词汇搭配两大类;朱永生指出,搭配可以分为固定搭配(成语或习语)、常规搭配和创新性搭配(朱永生,1996)。某一搭配能否成立,首先必须满足语义的相容(semantic compatibility),但是搭配并不意味着词语组合的必然,而只是一种可能。实现这一可能性的是语境和语言使用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与其说搭配是一种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倒不如说它是一个选择倾向(selection preference)。

二、搭配的选择性限制

与乔姆斯基提出的句法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s)同理,搭配也有其限制条件(collocational restrictions)。搭配的限制条件包括搭配概念意义的相关性(如“Colou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中两个相邻的词无法形成合理的搭配)、搭配关联意义的兼容性(如“cow”不能跟“pass away”搭配)、词语搭配的规约性(如“rancid”不能跟“cheese”搭配,也不能跟“milk”搭配)等。下面主要就其语法和语义范畴的选择性限制进行讨论。

(一)搭配的语法范畴限制

将众多词语的共同属性进行归类的结果就形成了语法意义,因此语法意义的抽象程度高于词汇概念意义。既然语法意义是对词的性质的概括并反映搭配成分的关系意义,语法范畴就能对词语的搭配关系作出解释。语言学家从世界各种语言的语法意义中抽象出了众多的语法范畴,语言中的主要语法范畴有: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人称(person)、时(tense)、体(aspect)、态(voice)等。关于语言中的各种语法范畴,多以有形态标记的综合语为对象作了专门论述(详见:Comrie,2005;Blake,2005;Corbett ,2005a;Corbett,2005b等)。

语法范畴的类别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因语言不同而分布各异。然而,只要某种语言存在一些语法范畴,它们就会按照该语言自身的内部体系一致性规律制约着句子的句法实现,并对其组合产生选择性限制。

1.搭配的数范畴限制

据Corbett(2005a),在有形态屈折变化的综合语言(synthetic language)里,不仅可以区分单数(singular)和复数(plural)形式及意义,许多小语种还区分普通形式(general)、双数(dual)、三数(trial)、多数(greater plural)等语法形式与意义。数范畴对搭配的限制是多方面的,首先反映出中心词和修饰语在形式上保持一致的问题;再次,数范畴还要求主、谓语在形式上的适配。数是客观存在的,但数范畴在语言中的确立是约定俗成的。比如法语规约了比英语更为严格的以数为基础的词语搭配关系,而汉语有限的形态标记在数范畴上几乎没有什么语法限制性。然而约定一旦生成,语言使用者就必须遵从这一社会规约。这就是所谓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与“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

2.搭配的格范畴限制

“格是一种标示从属词与中心语关系类别的系统”(Blake,2005),是“(某些语言中)表示句中名词短语功能的语法范畴”(Richards,2000)。作为重要的语法范畴,“它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中其他词语(主要是动词)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关系”(章振邦,2003)。因此,格是标示名词性词组与动词构成句法语义关系时的形态手段,不同语言中格的形态数目也不尽相同。如:德语四个格,俄语六个格,芬兰语有十六个格(Hartman & Stoic,1981)。综合语中,格通常通过变格名词词尾(或零词尾)来标记,其作用就是反映在句子中的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s):主格(nominative)在句中充当主语,扮演施事(agent)的语义角色;宾格(accusative)担任动词的宾语,扮演受事(patient)、结果等语义角色;生格(genitive)(属格)作为修饰语,是领属关系中的领;与格(dative)在结构中扮演接受者的语义角色等。

传统语法的格主要是针对带形态标记的语言提出的,但形态的格都有其语义理据。从搭配成分与动核(以动词为核心)的语义角色关系来看,“格位是指一个名词性成分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所获得的一种语法属性;作为一种语法属性,名词词组所获得的格位不管是否以词形变化体现出来都是客观存在的。”(韩景泉,2001)。利用论元和动核的语义角色关系分析词语的搭配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的标准,包括有形态变化和无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虽缺乏严格的形态标记,但语法上对格的研究可以遵循语序(word order)和语义相结合的标准。

格反映的是动词与名词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而且分析型语言的格又必须通过语序才能得到外化,故代表格的语义结构应该能够向句型结构上映射。这就决定了并非所有符合形式标准的名词词组都能随意地进入主格和宾格的格位。某些核心句的词语搭配研究正是要寻找动词及其论元之间的组合原则并根据动词本身的概念意义和逻辑原则找到动名之间的搭配组织规律(冯奇,2007)。没有动词概念意义的深层表义功能就没有词语在表层句法结构上的组合搭配关系。

3.搭配的性范畴限制

语言的性范畴也同样遵从形式和语义标准。自然生理意义上的性是所有语言的共性。语法的性与生理的性有关,但不等同,前者的涵盖面远大于后者。因此语法的性是综合语的核心和普遍问题,涉及名词与名词修饰语搭配一致以及句子乃至语篇中的前指、后指一致等诸多方面。一些语言中名词与形容词除了必须分阳性、阴性外,还有中性。如俄语有三种性范畴,要用俄语表达“新”这个概念时,不能像汉语和英语那样仅用一个“新”或“new”就能解决问题。但凡保留性范畴的语言都至少区分阴性和阳性两个性范畴。印欧语系中的部分语言,如法语有两种性,要求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在性范畴上保持一致,“cet”为阳性指示代词,“cette”为阴性指示代词。

Bloomfield(1933)指出:“看来没有任何切实可行的标准可以用来确定德语、法语或拉丁语中名词的性。” 这种性是社会约定的,并没有真正科学上的依据。语法上的性一旦确立,就会成为全民公认的语言事实和一种社会契约,不能随意更改。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必须保持性范畴的一致,用属于阳性的词语修饰阴性词语或将属于阴性的修饰语与属于阳性的中心语组合搭配都会造成不合格搭配或搭配不当。

就汉语而言,性作为一种语法范畴,历来就没有形态标记。我们阅读古代名著时阴性代词都是“他”,而人称代词“她”也只是刘半农1926年才创用的,况且这种区分只属于文字拼写方面,并没有语音标记。尽管“五四”以后有人试图借用上海话中的“伊”来专指女性的“他”,但终因没有得到公认而夭折。因为性是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所以汉语性范畴在搭配中的作用主要依靠词汇概念意义和修辞意义来实现。也就是说,中心名词和修饰语的一致性不是语法上的要求,而是语义上的要求。例如,“美丽”“丰满”等形容词属阴性修饰语,而“英俊”“潇洒”等形容词属阳性修饰语;替换它们之间的修饰关系违反的是语义规则,而不是句法规则。

4.搭配的人称范畴限制

如果说格范畴较好地说明了动词的语义能够制约名词在句中的语义角色,那么人称范畴中的主语是名词词组限制动词的最好例证。尽管英语和汉语都通用“人称/person”,但这一术语未必仅仅指人,人之外的很多事物也可以通用人称。多数语言都区分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综合语中,代词的三种人称又起码有单数和复数形式,有些还更复杂。此外,人称还有主格、宾格、与格、属格之分。人称的一致性指代词的人称形式必须和它的先行词(anticedent)保持协调;就搭配而言,这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在同一句子或上下文中,代词与其先行词必须在人称上保持一致;否则,指称就不清晰,导致搭配不当。其二,语篇中发话人或作者必须保持人称的一致,采取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语篇视角来叙事,必须前后一致。英语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单数名词与动词的一致是人称范畴与搭配的典范。

(二)搭配的语义限制

上文主要从英语和汉语语法范畴的“数、性、格、人称”四个方面讨论了搭配的语法限制,然而“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除了在句法结构上要符合组合原则外,重要的是要受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制约。”(冯广艺,2004)

考虑到语言的搭配同时受到语法和语义的双重制约,许多学者(Benson,et.al,1986;王宗炎,1998等)通常将搭配分为两类:语法搭配(grammatical collocation)和词义搭配(lexical collocation)。 Chomsky(1965)在生成语法中也区分了两个重要概念:“语类选择”(CC-select)和“语义选择”(CS-select)。前者就形式而言,后者就词汇概念意义而言。后者对词语的合格组配提出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条件。合格的搭配是横向组合规则与纵向聚合规则同时作用的结果。

1.数范畴的语义限制

形式与意义密不可分,具体反映在搭配上则是一系列的一致性原则。语法意义不一定总能在形态上得到反映,尤其在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其语法形式的作用更难体现。因此语义是所有语言的搭配标准,而形态只是部分语言的搭配标准。自然语言环境中,形式与意义发生冲突时,往往忽略形式而遵循意义决定搭配的原则。例如:

(1)The Analects is an important Chinese classic.

《论语》是中国重要的经典著作。

例(1)中“the Analects”是复数形式,谓语动词应该是“are”;但从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上看,却被看作是一个整体,表示单数概念,谓语动词用“is”,形式与意义出现了对立。当常规的语法形式与特定的语法意义相冲突时,搭配往往遵循语义优先的原则。

类似以特定词汇意义为标准来选择主谓数量一致的搭配在现实语境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如:

(2)The Chinese are a hard-working people.

例(2)的搭配方式似乎存在一些矛盾,首先,“the Chinese”没有显性的复数形式,表面上导致主谓之间数量不一致的冲突;其次,“a people”明显使用了表示典型单数概念的不定冠词“a”,形态上导致了该词组与“The Chinese”及动词“are”之间数量不一致的搭配矛盾。但从语义角度来看,无论“the Chinese”还是“people”都是集体名词。前者表示统称的中国人,后者表示民族,集体本身就表示复数概念。这恰好是词汇语义蕴涵的结果,因此该句合理合法。

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自客观现实与心理逻辑,因此符合逻辑事理是词语正常搭配的重要理据。通过语义蕴涵,可以分析出诸如“include, consist of, be made up of”等词语在语义上统与分的关系,从而得出它们对主语和宾语在数方面的要求。因此,无论形式怎样变化,语义始终是衡量搭配最基本的依据;形式搭配一致是表象,而语义搭配的一致则是实质。

2.性范畴的语义限制

汉语和英语的性在语法上的体现远不及有形态标记的语言(如法语、俄语)那么显著。汉语名词的性是以生理上的性为基础的,主要是通过加词缀(如:公鸡、母鸡、男孩、女孩、男朋友、女朋友)或语义蕴涵(如:丈夫、妻子、哥哥、妹妹、嫖客、、须眉、巾帼、皇帝、皇后)等方式来实现的,在组合搭配上的要求也都是在这些层面上进行的。因此,以生理上的性为词语搭配基础是语义的搭配原则,也是所有语言的共性。

英语的性范畴也是以生理为基础的,除了少数词语残留了一些阴性词尾标记(如“actress,waitress, tigress”),词语中性的形态标记主要通过主格、宾格及所有格代词的性范畴来体现,语义蕴涵同样也是英语的语言特点之一。词语搭配的语义基础可以从一些例子中得以证实:“The bachelor(单身汉)is his sister”是不合格的搭配;同样“That spinster(老处女)is his brother”也不合法。词语的性、数范畴等句子成分搭配进一步印证了语义对搭配的制约作用。

搭配的语义限制具有相当清晰度,在其他结构中也能得到充分体现。以定中结构为例:翻译界对杨必在翻译William Thackeray的《名利场》(Vanity Fair)中“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 good wife,a good husband”的翻译处理表示了极高认同。译者采用下义(subordinate)的具体描写词“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作为对等译文。这种译法是否忠实和对等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下义的描写词受到语义范围的选择性限制,它们在目的语中的组合搭配是通顺得体的;改变其组合方式有可能形成不合理搭配,如将上述搭配重新组合为“尽职的教徒、虔诚的父母、慈爱的儿女、孝顺的妻子、贤良的丈夫”就显得不那么和谐。

以上只是就搭配在数和性范畴的语义限制两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事实上,搭配的语法及语义限制涉及诸多方面,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作更多、更深入的讨论,但对于搭配的选择性限制由此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三、搭配变异的修辞审美功能

搭配可分为正常与非正常搭配。符合语法规则、语义关系、逻辑事理及言语习惯的搭配为正常搭配,反之则是非正常搭配。正常搭配还可以分出“自由搭配”(如“吃饭”)与“受限搭配”(如“吃食堂”);非正常搭配可以分出“搭配变异”(collocational variation/deviance)与“搭配不当”。冯广艺(1997)提出衡量正常搭配的5项标准:语法词性标准、逻辑语义标准、约定俗成标准、共时特征标准、语体色彩标准,这只是对静态语言属性的总结,现实动态的语境中,这些标准都有可能被突破,但是突破是有条件的。为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而突破常规才称得上是搭配变异,这也是我们需要充分讨论的。不起任何修辞作用的突破则属于搭配不当,只能给语言带来负担,是言语活动中必须尽量规避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遵守规约的体系性规则,另一方面又会逐步扩大词语使用范围,以表达言外之意;语言中的多义体系清晰地记载了词义在言语中的各种引申过程,其中就有语用修辞的作用。规范与创新反映了语言结构与建构的特征,它们是既矛盾又统一的集合体。下文将结合语用修辞的作用以及语言结构与建构的特点来具体讨论搭配变异的修辞审美功能。

(一)搭配变异与修辞

搭配变异是获得修辞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修辞自身的本质就是语言的更新与创造。因为任何形式的修辞都会受到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并贯穿始终,往往是违反常规的新的组合,不一定需要进入某种固定模式的搭配。

1.搭配变异与隐喻

隐喻(Metaphor)将某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描摹,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现其相似性,不用喻词,而是把比喻关系隐含在句中,以获得描述的具体性。语言使用过程中,利用词语搭配的变异,以获得隐喻的修辞效果,能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如:

(3)For vigorous growth,plant your money with us.

(4)I see in the street where strong men are digging bread.(e.e.Cummings)

例(3)是为Legal& General保险公司所做广告中的一句,该句利用搭配变异获得隐喻的修辞效果。按常规“plant”不能同“money ”搭配;但此句中“耕种”的概念域被映射到了“投资”的认知范畴;由此人们获得暗示:种植(plant)某种东西在此意味着收获,而且种下的是小小种子(投资少量的钱,即“money”),将来收获的却是丰硕的果实(丰厚的回报)。因此,“Investing as Farming”这一创造性的隐喻就构建了:人们最终相信,把钱投到Legal& General保险公司,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例(4)是美国诗人卡明斯诗中的一句,“digging”可以与“ground”“field”或“hole”搭配,形成常规搭配;“digging bread”这一搭配略显怪异,是搭配变异,然而却在人们头脑中形象地构建一幅具体而又新奇的画面:一群粗壮的男人像在地里挖土豆(人们生存的食物)般在大街上挖面包;这使读者联想到在大街上忙忙碌碌的人们无非是为了生存,为了挣得面包,于是在生存与挖面包之间的比喻得以构建。

2.搭配变异与移就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也可称为转移修饰,指描述甲事物特性的修饰语被转移去描写不具有这种特性的乙事物;通常将表现人物思想、行为、属性的词语移用于表现事物。事实上,移就是一种语义嫁接,能让人产生联想,达到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的修辞效果。如:

(5)… even as I enjoy the clean voluptuousness of the warm breeze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the water.(V.Sackville-West:No Signposts in the Sea)

(6)… and the sky a tender palette of pink and blue …(ibid)

(7)Darrow had whispered throwing a reassuring arm around my shoulder.(John Scopes: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例(5)中,“clean”和“cool”本应分别修饰具体事物“breeze”和“water”,但移用于修饰抽象名词“voluptuousness”和“support”,用来表示作者享受的是一种纯洁、健康、灵魂净化之欢乐与惬意。例(6)中的“tender”本应用来修饰颜色“pink and blue”,此处移用来修饰“palette”(调色盘)。例(7)中的“reassuring”常用来修饰人,这里被转移用来修饰“arm”,表达的是达罗“搂住我的肩膀低声安慰”这一方式。由此可见,搭配变异使句子表达生动别致,令人回味无穷。如:

(8)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浓黑”本来是用以描写颜色,这里鲁迅先生却用它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心里极度的悲凉与痛楚。

(9)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鲁迅《祝福》)

“无聊”本指作者当时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心情,这里用来描写没有感彩的“书房”,寓情于物、情景并茂。

3.搭配变异与通感

通感(Synaesthesia)意为“共同感到”(perceiving together)。钱钟书在论通感时曾指出:“……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感和移就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涉及修饰语的转换,但通感的范围更小,只涉及“视、听、嗅、触、味”等五种感官的相互贯通或移植,可视为移就的一个特例。如:

(10)He gave me a sour look.

(11)Stephen,still trembling at his soul’s cry,heard warm running sunlight and in the air behind him friendly words.

例(10)中的“sour”本来是一味觉描述修饰语,现用来修饰视觉名词“look”,看似不合常规,实则将视觉与味觉贯通相连,从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特定情景下的心理感受。例(11)也是通感修辞的典型妙句,“heard warm running sunlight”描写倾泻而下的阳光似乎在流动,给人掷地有声的感觉。又如:

(12)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朱自清《威尼斯》)

“酽酽”本来是形容茶等饮品味道的浓厚、香醇,此处用来描写歌声;歌喉只有听觉才能感知,只有大小之别,而无浓淡之分,正是由于通感的妙用,将两个不能搭配的词语却异常的组配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传达了修辞的审美功效。

4.搭配变异与矛盾修饰

矛盾修饰(oxyomoron),意为“突出的荒谬”(pointedly foolish),实际上是反义现象的灵活运用。将语义上相互冲突的两个反义词项搭配,构成词面上的矛盾,看似离奇不合常规,但仔细揣摩又觉意味深长、富含哲理,起到一种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修辞效果。如:

(13)“That damned infidel,”a woman whispered loudly as he finished his address.(John Scopes: 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14)Dudley Field Malene called my conviction a “victorious defeat.”(ibid)

例(13)中“whispered loudly”体现了那位妇女低声嘟囔却又想让别人听到她说话的微妙心理。例(14)“victorious ”和“defeat”词义相反,表明主人公在轰动美国的“猿猴审判案”中,表面上看似输了,实际却是赢家。因为这次审判,不但宣传了进化论思想,还对“上帝创造了人”这一宗教信条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又如:

(15)为了忘却的纪念。

(16)凤姐――她利用贾府那优越的社会地位使银子到手而不顾后果的行为,表明她不过是一个聪明的蠢货。

逻辑上看,“忘却”与“纪念”语义矛盾,“聪明”和“蠢货”词义上也互不相容,前面的词语本身就否定了后面的词语,不能形成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然而正是这种不合逻辑、看似自相矛盾的搭配变异构成了警策的语言,让人回味无穷。

5.搭配变异与轭式搭配

轭式搭配(Zeugma)意为“轭连”(yoking),是以一个词(强制性地)把另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连接在一起,与该词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搭配词语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语言常规的,其余的词与该词的搭配是偏离常规的,有违常理。在实际语境中,巧妙地借助前一词语的常规搭配,顺势套用到后者上,使偏离常规的搭配暂时在语法和逻辑上得以成立,获得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效果。如:

(17)She opened the door and her heart to the homeless boy.

(18)At noon Mrs.Turpin would get out of bed and humor,put on Kimono,airs,and the water to boil for coffee.(O’Henry)

例(17)中的“opened the door”是常规搭配,“opened her heart”的搭配不合常理,但在前一语境下顺势说出,显得形象生动。例(18)中的“get out of bed”属常规搭配,但“get out of humor”的搭配不合情理;同样“put on Kimono”是常规搭配,“put on airs”是习语,但“put on water”在逻辑上不通,是搭配变异。变异的搭配利用常规搭配或习语顺势说出,整个话语就可理解,显得有趣而生动。又如:

(19)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杨朔《茶花赋》)

修饰“月亮”的形容词“滚圆”充当“拈词”(汉语通常称轭式搭配为“拈连”),构成了“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的超常修饰。“诱惑”“温馨”“欢乐”都是抽象的事物,本没有“滚圆”这一视觉形象;“诗”本应与量词“首”搭配,但作者“拈”上“一树梅花”的数量词“一树”,与“诗”相连,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变异搭配,给人印象深刻,获得了一种绝妙的修辞审美效果。

(二)搭配变异的修辞审美功能

上文简述了搭配变异产生的几种修辞方式,而这些只是诸多修辞手段中的代表,它们体现出了语言运用的变异之美、搭配变异也因此具有独特的修辞美学功能。

1.搭配变异突显的变幻美

对于常规搭配而言,搭配变异是一种变化与突显,因而具有形式上的变幻美。唐代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说:“夫为物朝夕所见,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平常的事物往往容易构成审美疲劳,不能形成有效刺激,也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但搭配变异是异化、偏离常规的语言组合,因而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这与认知语言学的突显理论(salience)一脉相承。

2.搭配变异的意蕴美

搭配变异是超乎常规思维的结果,反映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想,是其自身生理、心理、情感多重信息集中处理的结果。这种特异的重组,充分显示了词语组合变异的多维张力,蕴含丰富的审美信息,一旦渗入味觉表象“(a)sour(look)”和“酽酽的(歌喉)”,就能激发人们无限的审美联想,在想象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

3.搭配变异朦胧的诗情美

就科学而言,朦胧是一种缺憾,但对于文学语言则是一门艺术。搭配变异往往把不同范畴、不同语法或语义冲突的词语组配在一起,产生朦胧的意象,建构了一个无法与现实对应的虚无世界,给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朦胧审美感受。“victorious defeat”“a sour look”“酽酽的歌喉”“浓黑的悲哀”“滚圆的诱惑”以及“一树诗”等都是无法进行逻辑推理的,也是现实世界中虚无缥缈的事物。但正因如此,才能表达独特的内涵,赋予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诗情美感。

4.搭配变异的意象美

搭配变异往往用形象的辞藻予无形以有形、无生以有生,将自然之物着上炫丽的色彩,并赋予人类的情感,达到呼之欲出的心理情感体验。如“悲凉”表达的是无形的情思、抽象的概念,如果孤立地入句,只能传达某种情感意念,而不能产生形象思维所赋予的表象。用“浓黑”形容“悲凉”,这一变异的组合搭配,抽象的事物便具有了形象色彩,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罪恶人间的悲愤情感。搭配变异还能给某物以它物的可感意象,由于语义的浸染,“歌喉”有了“酽酽”的浓味;“一匹狼”使得凶狠的“狼”也变成了温顺的骏马,彪悍而可爱。

5.搭配变异隽永的幽默感

搭配变异标新立异、发人深省。表面上,其组合搭配自相矛盾,显得荒谬可笑,实则幽默隽永,在不经意的微笑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为了忘却的纪念”并不是为了忘却而纪念;“victorious defeat ”看似输了,实际上却是赢了。读完文章才能深刻领会两相冲突而又交相辉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结语

语言的搭配是客观的存在,选择限制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形成的习惯与规范,是约定俗成的;搭配既受语法规则的限制,又受语义特征的制约。搭配变异是语言实践活动中常见的语言变异现象,常规的词语搭配用久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为了获得新鲜、形象的表达效果,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常常利用偏离语言常规的方式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使语言表现出强大的活力,这就是搭配变异频繁产生的动因。变异搭配其实是一种搭配上的美,不仅立意新颖,着墨经济,还具有极其重要的审美价值,进而增强对语言代码理性信息之外的美学信息、风格信息等的传输和接收效果,并可实现其他表达方式达不到的特殊修辞审美效果。

(该文获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语言搭配的选择限制及其变异的修辞审美功能”[项目编号:13y037]资助。)

参考文献:

[1]Benson,M.,E.Benson& I.Robert.Lexicographic Description of

English[M].Amsterdam:Benjamins,1986.

[2]Blake,B.J.Case [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3]Bloomfield,L.Language [M].New York:Holt,Rinehart&

Winston,1933.

[4]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MIT Press,1965.

[5]Comrie,B.Tense [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6]Corbett,G G.Number[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7]Corbett,G G.Gender[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8]Firth,John 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C].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9]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10]Hartman,R.R.K.&F.C.Stoic.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11]Richards,J. 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McGraw-Hill,1999.

[13]Van Valin,R.D&Lapolla,R.J.Syntax:Structure,Meaning

and Functio[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4]冯广艺.超常搭配[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15]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6]冯奇.核心句的词语搭配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7]韩景泉.英汉语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2001,

(2):143~158.

[18]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8.

[19]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0]朱永生.搭配的语义基础和搭配研究的实际意义[J].外国语,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8

[关键词] 概念语法隐喻;词汇隐喻;一致式;隐喻式;跨域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5-0135-05

一、引言

自古至今,隐喻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这不仅因为它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更因为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国内外学者已从修辞学、语义学、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等角度[1]研究了隐喻的概念、产生、范畴、功能及理解等,使隐喻研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但是截至目前,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学习者,无论是从语言的修辞角度还是从心理的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和认知都主要聚焦于词汇隐喻内;而对于语言学家韩礼德所提出的语法隐喻人们鲜有问津。那么,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的异同是什么?语法隐喻是如何产生的?其本质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文的初衷。

二、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

韩礼德从语言的系统性出发提出了语法隐喻概念。这个命名是受传统隐喻本质的启发,但其所指的对象或研究的范畴完全不同于修辞隐喻和拉考夫的认知概念隐喻。修辞学上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段,认知心理学把隐喻看作认知手段,它们都是指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隐喻[2]238, 是从词如何被运用的角度看待隐喻,是“自下而上”地看问题,即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一个词可以有本义和隐喻意义两种解释。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把语法隐喻看作深层语义的体现,是一种语义现象,是发生在语法层面上的,是从意义如何被表达的角度看待隐喻,是“自上而下”地看问题,即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一个意义可以有一致式和隐喻式两种表达形式。[3]341343换句话说,词汇隐喻是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而语法隐喻是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例如:

(1a) We made a journey from Paris to London.(本义)

(1b) Life is a journey and it is love that makes the journey worthwhile(词汇隐喻)

(2a) What the scientists discussed paved the way for his fellow researchers. (一致式)

(2b) The discussion of the scientists paved the way for his fellow researchers.(语法隐喻)

例(1)展示的是同一表达词汇“journey” 在意义上的变异,由本义“旅行”隐喻为“旅程”。 而例(2)展示的是同一意义“科学家讨论”在表达形式上的变异,由一致式的言辞小句降级为隐喻式的言辞成分名词词组。

从表面上看,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但实质上它们是由对语言系统研究的视角不同产生的,一种是“自下而上”,而另一种是“自上而下”。人们都承认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都试图解答隐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4];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它们在本质上具有突出的共同特征──跨域。词汇隐喻的跨域发生在词汇意义范畴之间;语法隐喻的跨域表面上是发生在词汇语法范畴之间,但实质上是深层语义跨域的表层体现。笔者认为,正是这一共同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是语言系统中隐喻现象的两个方面;可以说语法隐喻是对隐喻研究的补充,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因而笔者认为,目前研究者有必要对隐喻的研究对象进行重新界定,即隐喻的研究不仅应包括词汇隐喻,还应包括语法隐喻。

三、语法隐喻的产生

(一)产生的理论依据

语言的层次观是阐释语法隐喻产生的理论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符号系统,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重叠。语义层包括所有的潜在意义、交际手段和话语构造等信息,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网络。语义系统网络含有三个子系统:概念系统、人际系统和语篇系统。词汇语法层包括四个范畴和三个阶。音系层主要描写语音结构。[5]语言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这种体现关系表现为对“语义”(语义层)的选择体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又体现于对“实体”(音系层/文字层)的选择,见图1。

图1语言层次的体现

词汇语法层是中心层,是语言的内核[3]15,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它成为介乎语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意义潜势系统,使得人类能够超越直接语境的束缚,也使语法隐喻的出现成为可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月

第29卷第5期孙承荣:概念语法隐喻本质特征的多层论证

韩礼德在创建语法隐喻理论时指出,隐喻现象并不只局限于人们所公认和熟知的词汇层,而是常常发生在语法层。语法隐喻是在语言体系内不同层次之间的体现过程中产生的。而体现过程会发生自由变异,作为体现语义层的词汇语法层也会出现分化(如一个意义在语法层可以体现若干形式),于是便产生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一个意义表达形式的变异。”[3]341

(二)一致式与隐喻式

自提出语法隐喻理论之后,研究者们对之不断修正完善。韩礼德依据语法隐喻所产生的语义功能系统,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但不认可语篇隐喻的存在。而Thompson G[6]和Martin J[2]233提出并论证了语篇隐喻。后来韩礼德又对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归类,把语法隐喻分成13种[7],打破了原来的三大语义功能系统;但“在13种语法隐喻中有3种是与连接成分相关的隐喻,而这些转换与马丁(Martin) 所说的语篇隐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2]236。笔者认为从三大语义功能的角度对语法隐喻分类更易于理解、探讨和概括其特性和功能。限于篇幅,本文只聚焦于概念语法隐喻的形式与本质特征。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是通过及物性系统来实现。及物性系统是表达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它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3]106-107

语言层次理论表明,意义的表达是层层体现的。韩礼德把语言的语义和词汇语法关系的体现形式分为两种:一致式和隐喻式。[3]342一致式和隐喻式表达是讲话者表达意义时做出的不同选择。

从意义到词汇语法表达主要经过三步选择,概念功能的表达是在及物性语义系统内进行系列选择,其选择步骤是:(1)选择过程类型,即从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种过程中挑选其一;(2)选择代表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功能成分,即及物的配置,如动作者、目标、感觉者等;(3)选择体现这些功能成分的词组――短语类别。[3]343每一次选择都会产生一致式和隐喻式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概念功能的语法隐喻化表达也正是在这一系列选择中实现的。

韩礼德指出一致性是指语义和语法层面在它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后来他又采用了“级的一致性”(congruence in rank)和“性状的一致性”(congruence in status)的概念来进一步阐明一致性。韩礼德把语义分成三级:言辞列(sequence)、言辞(figure)和成分(element);词汇语法层是通过言辞把人类经验转换成意义的层次。[8]在级的一致性方面,言辞是对一件发生的事的语义表达,语法上体现为小句;若干表示事件的言辞构成言辞列,语法上由小句联合体现;表述每一事件的言辞成分在语法上体现为构成小句的成分, 即词组/短语。在性状的一致性方面,言辞成分在语法上体现为对应的具体词组:动词词组、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词组等。[9], [2]240两者的一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级和性状的语义语法一致关系

在一致关系里,语义和语法形成了固定的对应关系,表达形式是自然的、典型的,即“平白体”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更常见的现象是语义和语法关系偏离了这种一致关系,表达形式是非自然的、非典型的,即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常规表达形式的语言,这便是隐喻式。例如:

(3a) They produced personal computers. (一致式)

(3b) The production of personal computers doubled last year. (语法隐喻式)[10]128

例(3a)物质过程是由动词produce表达,体现了性状的一致性,是一致式表达;而例(3b)把原来的言辞转换成言辞成分,语法上把物质过程小句转换成名词短语,在级阶和性状上都发生了偏离,是隐喻式表达。

隐喻式和一致式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只有相对的、程度不同的差异。

四、概念语法隐喻的本质特征――跨域

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本质上都具有跨域特征。词汇隐喻的跨域主要是体现在词汇意义的跨域转换上,这已经被历代学者所证明。本节主要论证概念语法隐喻在隐喻化过程中是如何展现其跨域特征的。为了简便易懂,我们从解码的角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阐释这一本质特征在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层次上的体现。

(一)词汇范畴跨域转换

概念语法隐喻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语义和语法关系在词汇语法表达层上偏离了性状的一致性,出现了词汇范畴跨域转换的现象,如一致式中常用来表达过程的动词或表达性质的形容词隐喻化成表达实体的名词。Halliday等认为语法隐喻产生的基础是范畴转换,是语法层中不同语法项目之间产生的转换。 例如:

(4a) Our diplomatic relations were normalized in 1973.

(4b) The normalization of our diplomatic relations occurred in 1973. [11]72

(5a) The aim of our teaching is to make students original and creative.

(5b) Our teaching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originality and creativity. [11]72

(6a)The porter made his way through the market with his elbows.

(6b) The porter elbowed his way through the market.[10]128

(7a) Such behavior is unacceptable and will be punished.

(7b) They call on the authorities to make slavery a punishable offence. [12]50

上例各组中a句是一致式,b句是隐喻式。例(4a)中表达过程的动词normalized和例(5a)中表达性质特征的形容词original and creative分别在例(4b)和(5b)中跨域转换成表达实体的名词normalization和originality and creativity。例(6a)中表达环境的介词短语 with my elbows在例(6b)中被转换成表达过程的动词elbowed。例(7a)中表达过程的动词punished在例(7b)中被转换成表达性质的形容词punishable。从例句中可以观察到概念语法隐喻表现为多种词汇范畴的跨域转换,不仅有动词或形容词转化成名词(例4b和例5b), 还有名词或形容词转化成动词(例6b)、动词或名词转换成形容词(例7b),以及其他词汇范畴的跨域转换。

(二)语法级阶跨域转移

概念语法隐喻在词汇语法层呈现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语法级阶跨域转移。在语法隐喻化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级阶一致关系(见图2)也往往发生偏离。一方面,言辞列不仅可以通过一致式的小句联合来体现,还可以隐喻化成言辞或言辞成分,由小句或词组/短语体现;言辞除由一致式的小句体现外,还可隐喻化成言辞成分,由词组/短语体现。与一致式相比,这类隐喻式表达在语法级阶上呈现跨域下移的特征。另一方面,言辞成分除由一致式的词组/短语体现外,还可隐喻化成由表达言辞的小句体现,出现了语法级阶跨域上移的现象。例如:

(8a) Because these tasks were difficult they need to allocate on extra packer.

(8b) These difficulties necessitated the allocation of one extra packer.[3]349

(9a) In order to argue that (this) is not so (he)simply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no synonyms in mental language.

(9b) The argument to the contrary is basically an appeal to the lack of synonymy in mental language.[3]352

(10a) My mother put her arms about my shoulder.

(10b) Generally speaking,wives shoulder the prime responsibility for running the home, so that in most families the loss of the wife is a greater disaster than the loss of the husband.[11]116

(11a) My hands will become dirty if I am going to do the deal.

(11b) I am not going to dirty my hands with this deal. [11]104

对比例句(8)和(9)可以发现:一致式(8a)和(9a)中表达言辞列的小句联合在隐喻式(8b)和(9b)中分别降级成表达同样意义的小句或词组,语法级阶出现了跨域下移。而例句(10)和(11)阐释了隐喻式表达语法级阶跨域上移的特征:一致式(10a)中表达环境的介词短语about my shoulder 在隐喻式(10b)中转换成表达过程的动词词组shoulder the prime responsibility,进而使表达言辞成分的短语跨域上移为表达言辞的小句。一致式(11a)中表达性质特征的形容词dirty 在隐喻式(11b)中转换成表达过程的动词词组dirty my hands,进而跨域上移为表达言辞的过程小句。

笔者观察发现,多数概念语法隐喻在级阶跨域上是下移的, 其典型代表是名词化隐喻类型;少数是级阶跨域上移,其典型代表是动词化隐喻类型。另外, 语法隐喻的级阶跨域转移特征必然与词汇范畴跨域转换特征相伴;而且语法级阶的跨度下移会增加语言的词汇密度,如句(8b)这个9个单词的小句中所含的实词项就高达7个。高密度词汇的表达形式一方面增强了语篇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三)语义成分特征跨域叠加

隐喻式表达的词汇语法层的词汇范畴和语法级阶跨域转换特征是深层言辞语义成分跨域的体现,但语义成分的跨域并不是转换,而是不同语义成分语义特征的叠加,即隐喻式的语义成分在原来一致式语义成分的基础上跨域增添了新的语义特征,产生了双义或多义叠加现象。[3]353这一特点也同语法化的语义“滞留” (persistence)原则[13]相一致,同实词虚化现象中实词的语义滞留在虚词中一样,一致式的语义成分特征也滞留在隐喻化后的隐喻式中。例如:

(12a) The storm did not stop at the light of another day.

(12b) The light of another day still saw no end to the storm. [14]

(13a) If someone who has not had much experience is also impaired by alcohol something disastrous may happen.

(13b) To add alcohol impairment to the problem of inexperience is an invitation to disaster.[3]349

一致式(12a)中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the light of another day在隐喻式(12b)中变成心理过程的参加者,即动作的感知者,但它仍保留着原来的时间环境语义特征。隐喻式(13b)中impairment由原来一致式(13a)中的物质过程动词变成了关系过程的参与者,但同时仍保留着过程impairing的语义特征。

(四)过程跨域转换

概念语法隐喻的语义成分特征跨域叠加是更深层过程跨域的体现。韩礼德认为意义首先是动态的,现实是由“过程”组成的,即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种过程。[3]106107概念语法隐喻化首先是过程隐喻化, 同一概念的表达可隐喻化成不同种类的过程或同种过程的不同次范畴,这反映出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过程之间跨域转换的特征,如例(12a)的物质过程跨域转换成(12b)的心理过程,例(13a)中的物质过程跨域转换成(13b)的关系过程。又如:

(14a) People view the nature of perception differently.

(14b)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perception. [12]47

(15a) He would show us his empty pockets to tell us that he was penniless.

(15b) He would empty his pockets to show that he was penniless. [11]104

一致式(14a)中的心理过程隐喻化成(14b)中的存在过程。一致式(15a)和隐喻式(15b)是物质过程之间的跨域转换。

五、结语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概念语法隐喻在语义和语法关系上展现出了多层跨域映射的本质特征,即跨域特征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跨域特征首先发生在“过程”选择中,进而带动语义功能成分的跨域,出现了语义成分特征叠加现象,最后在词汇语法层体现出词汇范畴跨域和语法级转移的特征。概念语法隐喻的跨域特征向人们展示了隐喻化的表达丰富了语言的意义、多样化了语言的形式。语言表达从一致式的选择转化到隐喻式的选择也反映了人类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人类语言的进化发展和创造力。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并运用这种语言现象,以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和语言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9.

[2] 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 功能语言学导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 朱永生, 严世清. 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95102.

[5] 戴瑞亮,刘典忠,孙承荣. 英语理论语法概论[M].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137138.

[6]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78.

[7] HALLIDAY M A K, C 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999:246248.

[8] LASSEN I. Acces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in technical manuals: a survey of style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M]. Philadelphia, PA, US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1314.

[9]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8894.

[10] 孙承荣, 宋德生. 概念语法隐喻与学生英语语篇建构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 外语学刊, 2008(5).

[11] 杨立民. 现代大学英语3[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2] 范文芳.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9

关键词:新词语;比喻造词;特点;修辞效果

一.比喻造词的界定

(一)新词、比喻造词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新词语也纷至沓来。“所谓新词语就是新出现的词语,它或者指示的内容是新的、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它包括三种形式:全新词语、旧词赋新义、旧词复活。可见,新词语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词语,每一时代都会有新词语应运而生,这些新词语犹如每个时代的寒暑表,充分反映着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新词语的来源很多,而各渠道汇入新词语中的比喻造词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所谓的比喻造词,是指不以直接的方式而是以比喻的方式组织语素曲折地反映所指客观对象而造的词语。”、刘叔新在其《汉语描写词汇学》中也认为:“以一种相近的事物的反映来比喻对象的特点的新词为比喻造词。”如:

“白眼病”:并不是一种眼病,而是比喻那些从反面看别人所作所为的心理和行为。

“保护伞”:并不是指起到保护作用的伞,而是指起到保护作用的人和事物。

这两个定义都揭示了该类新词语的本质,因此可作为本文的判断标准。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钉子户、豆腐渣工程、车流、黑马、橄榄绿、鸡肋、菜篮子工程、黑哨、碰钉子”等等。

正确理解比喻造词还得理清易与之混淆的比喻修辞法和词的比喻义。

(二)比喻造词与比喻及比喻义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更好地识别判断比喻造词,我们有必要弄明白比喻、词的比喻义与比喻造词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修辞方式;比喻义是词义的组成部分,是原有的词在基本义或本义的基础上运用比喻方法派生出来新的词义;而比喻造词是一种创制新词的方法,比喻造词,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曲折地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所造出的词。它与比喻修辞手法的区别是:它是早已固定的词汇现象,属词汇学范畴;而修辞手法是临时的修辞现象,属修辞学范畴。比喻造词也不同于词的比喻义,前者比喻手法介入造词过程,借彼喻此、以此物状它物曲折地反映所指客观对象,从无到有地造出新词。后者是比喻修辞手法介入词义派生过程,由原有词的本义或基本义引申出的新词义。二者是修辞手法作用下的两种本质不同的词汇现象,分属词汇学的两个分支——造词法、词义派生。

二.比喻造词的特点

(一)体现时代性

新词语中比喻造词是在一定时期内被创造又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它要受到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后,拨乱反正,纠正了过去的偏差,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来了个急转弯。这时的比喻造词就进入了普通词汇,而失去了新词语的身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出现了反映本时代特征的新比喻造词。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爆炸”:喻指知识或人口等在短时间内激增。

“搭桥牵线”:喻指在双方或多方之间起媒介撮合作用、帮助双方建立联系。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窗口行业、对话、风景线、分流、股海、牛市”等新的比喻造词,反映出新时代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二)具有社群性

所谓社群性就是具有某种共同社会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经济地区、文化教养、兴趣爱好、道德观念、等)的个体聚集成的群体的共同特征。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的比喻造词。这些比喻造词有的只在某一特定的社群内使用。如:

1.娱乐圈内的比喻造词

“歌星、巨腕、巨子、包装、说唱、嚎唱、吼唱、喊唱”等。那段时间娱乐圈内出现了许多大腕、歌王、天王等极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人们便用“巨……”即在某一方面达到了顶峰来比喻他们,所以就出现了“巨……”的一系列的新比喻造词。在娱乐圈内部每一个上演的人都有专门的设计师为他们造型,所以“包装”即比喻给人或事物做修饰和美化,所以“包装”就出现在了娱乐圈。同是歌星他们的唱法各具特色,决不雷同。有的像说一样的唱,典型的就是周杰伦;有的像嚎叫一样的唱,摇滚大都如此;有的像吼叫一样的唱,有的像喊叫一样的唱。所以比喻造词“说唱、嚎唱、吼唱、喊唱”就出现在了娱乐圈。

2.体育界的比喻造词

“球、踩线、大换血、大战、递条子、浮出水面、国门、黑哨、黑马、黑洞、划句号、开绿灯、冷处理、亮底牌、亮排字”等一系列的比喻造词。在体育界有着特定的比喻含义,是典型而又经济实惠的比喻造词,能把深奥繁多的词语所能表达的含义,用简洁明了的比喻造词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如:

“球”:比喻接近政策边缘而又不违反政策或触及某一界线,可视作此也可视作彼的情况。

“踩线”:比喻在政策或法规允许和不允许的界线处试探冒险。

“大换血”:比喻大规模的调整、更换成员。

3.校园内的比喻造词

网络语言对它的影响非常大。如:“菜鸟、恐龙、老鸟、电灯泡、电脑大夫、防火墙、放电、赶潮流、开小灶、啃骨头、流氓兔、免疫力”等明显的来源于网络用语。

当然也有交叉现象,即不同社群相互借用比喻造词。例如:娱乐圈的“触电”:比喻和电影界发生关系,借用到学生圈就是:男女双方相互有好感,偶尔相遇时那种心跳的感觉。也存在通用现象,如开绿灯、亮底牌等,用在不同的社群内,都会有特定的含义。

比喻造词的这些新特点也是新词语不断更新生命的所在。比喻造词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和繁多化。同时新词语也具备这些特点,与其它来源的新词语相比,言内意外、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却是比喻造词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段所独有的。

三.新词语中比喻造词的修辞效果

美妙的比喻像是童话里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前面已分析了比喻造词所具有的特点,“比喻造词”关键在于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段组织语素创造新词语。而“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也赋予了比喻造词独特的修辞效果。如:

(一)委婉含蓄

由于比喻造词是利用比喻修辞手法曲折地反映客观对象来创制新词语,是有话不直说,而委婉曲折地表达,这种曲折就赋予了它“委婉含蓄”的修辞效果。一般说来,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求明白简练,但有时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或某种需要,故意不直截了当地表情达意而是采用各种方式,表达言外之意。这就是委婉含蓄。如:

1.让你们认真落实此事,而不是搞花架子。(人民日报1990、6)

2.有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对反映问题的群众相互踢皮球。(齐鲁晚报2009、1、6)

“搞花架子”比喻做事不踏实、不认真、不注重实效而只追求形式。用在这里既能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又让人容易接受。 “踢皮球”用来形容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把责任推来推去,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显得通俗形象。这充分表现了比喻造词的修辞效果。比直接表达更容易让人接受。

(二)幽默风趣

比喻造词既然采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造词,就含有比喻的特征,用不同质的事物来做比喻,具有明显的幽默风趣的修辞效果。幽默不仅能够调解尴尬的场景,而且能让人开怀大笑,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如:

1.说话间,服装班的老学员李德兰“回娘家”来了(人民日报1998、7、13)

“回娘家”字面义是指出嫁的女子回父母家。比喻已离开单位的人回到原单位。这样不仅能缓解来者的尴尬心态,而且有一种亲切、愉快的气氛,让双方彼此都开心。

2.当我们向他倾诉理想时,他竟然说:“这些迷途羔羊也有了自己的理想,真的让人欣喜不已啊。”

“迷途羔羊”字面义指在中途迷失的羊羔。本义指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青少年。用在这里富有很强的幽默风趣

(三)形象传神

“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之一就是把抽象、深奥和难懂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使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利用比喻这一修辞方式造的词具有了形象传神的效果。比喻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易懂,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

1.亏损企业的“保护伞”应当拿掉。(人民日报1979、1、22)。

“保护伞”:比喻起到庇护作用的人或事物。

2.当然不是怕听“拜年话”是怕喝酒。(人民日报1995、2、2)

“拜年话”:比喻让人爱听的吉利话。

“保护伞”“拜年话”非常形象生动的传达了作者的意图。类似的比喻造词在统计中还有很多。

(四)新颖别致

比喻造词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之一,旧词新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所说的新颖别致,实际上指旧词新说的现象。即用新的含义替代原有的含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是科技高速发展,特别是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活冲击的结果。如:“菜鸟、老鸟、恐龙”“补脑、换脑、换血”等等。

总之,新词语中的比喻造词的修辞效果和特点,更易于人们为新事物命名。这也是比喻造词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关键所在。比喻造词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感,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易懂、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了解这些比喻造词的特点与修辞效果有助于对该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叔新.汉语词汇学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

[3亢世勇.新词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4]汪丽炎.汉语修辞[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篇10

适用于解答“客观型判断选择题”,就是判断有关修辞手法的使用或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解答时,要求考生能够透彻了解“课标”所列八种修辞手法,以及教材中常见的辞格特点,尤其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

例1.(2012年贵州毕节卷)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墙角。

B.命运即使让你错过了夕阳,也必将让你看到满天的彩霞;命运即使让你错过了月亮,也必将让你看到满天的星星。

C.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好像是周杰伦。

D.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洗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解析:解答时可采用“筛选法”,这需要考生掌握各种常见修辞格的特征,尤其要弄清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A句是暗喻和拟物;B句是对偶和拟人;D句是比喻;C句中的“好像”表比较,不是比喻句,所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

例2.(2012年北京卷)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解析:解答时可综合运用“排除法”和“筛选法”进行选择,要求考生透彻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不同的表达作用。D句对于反问的作用分析不够准确,应为“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强调了阅读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审美享受。”

技法二:明确题干要求,依照例句仿拟。

适用于解答“主观型照例仿写题”。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做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

例3.(2012年甘肃平凉、白银卷)

阅读名著:看了《红楼梦》后,有人出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多愁善感,林黛玉洒泪葬花”,请你结合其它名著情节,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知识来完成。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句法一致;二要平仄协调,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同,位置对应;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此外,还要熟悉其他名著的情节。

例4.(2012年湖北宜昌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改写对联。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送过一幅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幅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对联改写”题,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道最为新颖别致的修辞考查题。题干中明确提示该联运用了“谐音双关”的辞格,这为考生指明了方向。参考答案: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技法三:把握辞格特点,由大到小辨识。

适用于解答“主观型辨识分析题”。这类题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的还要分析所用辞格的表达作用。要求考生熟练把握各种常见辞格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

例5.(2012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掬,或如猛禽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映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这段文字运用拟人、______、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解析:细读文段,可知兼用了三种修辞手法,题干中已经找出了“拟人”辞格,还有“排比”和“比喻”两种辞格,填写这两种辞格时,须按“大小”顺序,位置不能颠倒。

技法四: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鉴赏。

适用于解答“主观型品味鉴赏题”。这类题多是指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或鉴赏文本中某一划线句或某一精彩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这类题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地赏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不仅要分析辞格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

例6.(2012年湖北荆州卷)

赏评广告: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问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

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解析:首先须正确辨识广告语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该辞格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并体会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来作答。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

例7.(2012年甘肃平凉、白银卷)

阅读吕锦华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原文略),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