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十篇

时间:2023-04-02 18:07:57

谚语

谚语篇1

1、饿狼对狮子也敢冒犯——土耳其谚语

2、狼众食人,人众食狼——汉族谚语

3、狼狗打架,两家害怕;

4、英国: 当你认为狗可信,狼已偷偷把羊圈进。

5、狼怎么饿,也不会吃白菜——蒙古族谚语

6、狼是铜头铁脚麻杆腰;

7、狼终究是狼,即使它不吃你的狼。

8、淮南子: 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9、狼在喂也不会变成看家狗——哈萨克谚语

10、狼窝里少不了骨头;

11、生狼犹恐如狼——汉族谚语

12、狼头伸进羊圈,不会将身子留在圈外——哈萨克族谚语

13、狼有狼道,蛇有蛇踪——汉族谚语

14、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汉族谚语

15、强盗喜欢天黑,豺狼喜欢雨夜。

16、离群的羊—狼的饭菜——俄罗斯谚语

17、狼剩一口气时,还想吃羊;

18、狼有狼道,蛇有蛇踪;

19、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

20、羊和狼在一个圈里,鸡和鹞子住不进一个窝里——藏族谚语

21、狼的头伸进羊圈,决不会谦虚的把身子留在外面。

22、狼的叫声很惨,却不能可怜它的处境——哈尼族谚语

23、培根: 就是因为有了正义感,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

24、狼到天边不改性;

25、狼吃羊,一点一点进肚肠——英国谚语

26、没有吃过羊的狼,嘴巴也是红的——维吾尔族谚语

27、好肉都被狼吃了,坏名誉都在狐狸身上——藏族谚语

28、和狼在一起,就学会吃人。

29、雪打芭蕉心不死,豺狼本性要伤人。

30、狼最喜欢离群的绵羊;

31、灰狼其为吾人之口令。

32、汉极大,然不耐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33、狼行千里,改不了吃人。

34、狼给羊领路最危险;

35、从狼嘴里休想夺回羊羔——泰国谚语

36、狼众食人,人众食狼。

37、兵马不离阵,虎狼不离山。

38、不怕虎狼当面做,就怕人前两面刀。

39、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汉族谚语

40、苏联: 豺狼要是饿肚,总是羊有罪过。

41、不能请羊管菜园,不能请狼管羊圈。

42、狼怕打,灯怕吹,毒蛇怕石灰——汉族谚语

43、狼和狗一样,嘴不同;贼和人一样,心不同——汉族谚语

44、雨果: 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

45、狼是铁头铜脖子,腰里挨不住一条子——汉族谚语

46、披着羊皮的狼。()

47、五代·冯道: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48、狼无狈不行,虎无伥不噬——汉族谚语

谚语篇2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 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 but three is none。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常乐。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到。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未倒置。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试比较下列各译例。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或,自助者天助之。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An empty sack cannot stand upright.空袋立不直。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 这与另一谚语: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眼之感。汉译这些谚语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些。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

谚语篇3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常赌无赢家。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撑痢疾,饿伤寒。

谚语 谚语大全

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谚语篇4

关于父母的谚语:月里婴儿娘引坏。 —— 谚语

孩子不好慢慢教,哪有挖井只一锹。 —— 谚语

树杈不修要长歪,子女不教难成材。 —— 谚语

老受夸奖的孩子,最容易放任自流。 —— 谚语

教子光说好,后患少不了。 —— 谚语

树小扶直易,树大扳伸难。 —— 谚语

牛要耕,马要骑,孩子不教就调皮。 —— 谚语

新衣裙头次就要洗净,人从小就要品行端正。(维吾尔族) —— 谚语

人从小时教,马从驹时训。(蒙古族) —— 谚语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 —— 谚语

得过且过成大祸。 —— 谚语

人不教不懂,钟不敲不鸣,树不修不长,娃不管不成。 —— 谚语

幼小读书要琢磨,休怪老师批评多,生铁百炼才成钢,宝剑再快也要磨。 —— 谚语

母行千里而不愁,儿行千里母担忧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 —— 谚语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 谚语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谚语

德行与技艺,是子孙最美的产业。 —— 谚语

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艺。 —— 谚语

入田观察,从小看大。 —— 谚语

谚语篇5

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万川归海海不盈。

山上的石头能背完,河里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识学不完。

书囊无底。

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不爬崎岖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 约·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克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 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南斯拉夫谚语)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懒人嘴里明天多。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谚语篇6

【关键词】谚语 初中英语 应用

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言简意赅、哲理性强的特点,易于接受。英语谚语与其他谚语一样,也是语言的精华,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谚语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谚语的作用,将一些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谚语运用到教学中。那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巧用谚语,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 巧用谚语,丰富语音语调

英语学习中练习语音语调,特别是发音,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情,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谚语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是因为英语谚语的独到之处。如学习双元音/ei/的时候,让学生读单调的句子或词语wait来练习发音,学生积极性不高,如果用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来练习,学生很愿意学习,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欲。语音语调学习中,融入谚语是进行学习的好材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众所周知,大部分谚语具有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一些谚语还使用了押韵、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通过朗诵或者诵读谚语学习语音语调,既能避免学习音标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巧用谚语,增色词汇教学

目前,要求初中生掌握的词汇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初中教师和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难题。初中英语单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产生大量的谚语,教学中融入一些谚语,并让学生识记在谚语中出现的词汇,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和构词法知识,是掌握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通过谚语学习词义。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掌握,词汇教学中融入谚语,能优化词义学习。用“He who makes no mistakes,makes nothing.Don’t tell tales out of school.”学习make mistakes 和tell tales,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谚语学习构词法。新课标指出初中生应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遇到生词时能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构词法在词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汇学习应掌握构词法知识,这可以通过谚语来掌握。如可以通过“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认识到louder是loud的比较级。

三、 巧用谚语,优化语法教学

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一大难点,不仅是学生,教师也觉得枯燥乏味,为了强化记忆,只能让学生反复的理解和记忆,但效果不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兴趣。谚语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在语法教学中深入富有哲理性的谚语,将语法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谚语体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谚语学习语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语法教学中融入谚语,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无疑是一条捷径。如学习比较及时,可以用谚语进行: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健康胜过财富)Hunger is the best sauce.(饥不择食)如教学定语从句时,可以用“Experience is a school from which one can never graduate.”(经验无止境)学习“which”的用法;教学状语从句时,可以用“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谚语。当然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可以用在任何一个语言点的学习中,如教学“without”用法时,可以用“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教学too…to…用法时,可以用“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在教学语法时,如果巧妙的融入谚语,能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当然有些谚语的语法并不完全正确,用语也不规范,教师运用谚语时要精挑细选,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 巧用谚语,趣化写作教学

写作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学生掌握大量的谚语后,教师应指导他们灵活运用谚语,在日常写作中加入一些谚语,不仅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首先写作中引入谚语。英语中有很多生动的谚语,是从劳动和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英语语言的宝藏。英语写作中恰当的运用谚语,能增加文章亮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如写作励志方面的文章时,可以用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其次让学生仿写、改写谚语,提高英文写作水平。如结合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勿以貌取人)仿写Don’t judge a man by his car(勿以车判断人);结合your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一年之计在于春)仿写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再次还可以让学生运用谚语进行命题作品练习。谚语具有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点,适合用作文章题目。教师可以用一个谚语作为题目,让学生围绕主题自由写作。

总之,谚语是英语语言中的瑰宝,巧用谚语这一优质语言,不仅能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谚语篇7

[关键词]英语谚语 直译法 意译法 套译法 直译意译结合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44-02

引言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国家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英语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等特点,一般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流传。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Francis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the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可以发现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表达力的英语谚语在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让英语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英语语言背景文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极富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英语谚语在汉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将所有的特色都准确地翻译出来,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特殊含义,着实并非易事。下面就介绍英语谚语汉译的几种常见也是实用的方法。

一、英语谚语汉译的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符合汉语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把原文的内容、形式、精神、修辞手法和民族特色都输入到汉语中去,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损失。

英语谚语大多数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只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我们都应当尽可能地使用直译法。英语和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谚语,这些谚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谚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如: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出的汉语在遣词造句这两方面均用自然的表达形式,是地道的符合习惯的汉语,读起来不像是译文,而像是原文。

运用意译法翻译英语谚语是指根据英文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逐字逐句翻译,通常主要适用于英语与汉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直译,译文很难被中国人所接受,也有一部分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译,同时有的谚语没有很强的比喻,或根本没有比喻,直译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增加补充又会使译文显得冗长,这时译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舍弃原文的形象,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意义表达出来即可,这样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如: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Throw away the apple because of the core.因噎废食。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三)套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而且还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或相同的说理方式。对这些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谚语,我们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套译法也称“借译法”,即借用汉语谚语来复述英语谚语,这种方法是翻译英语谚语的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法,采用此译法,既能保持英语谚语的风采,又与汉语谚语相吻合,读起来颇有浓郁的汉民族谚语风味。如:

He that sows the wind will reap the whirlwind.玩火者必自焚。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

Don’t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四)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有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为了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可以双管齐下,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来翻译,也就是前一句翻译词意,后一句翻译寓意,这样就能将字意和寓意均表达出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直译意译结合法和直译加注法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单独的直译或者意译无法完美译出英语谚语的情况下使用的,都可以使要表达之意更加一目了然。按形式来看,运用这种方法翻出来的译文有点像我们汉语的歇后语,但又绝非歇后语。汉语的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个比方,后面部分是对比方的解释,即本意。在交际中有时只说前半部的比方,让听者或读者领会后面的本意,而这类英语谚语译出后只有一部分,后面部分是译者加的。如: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捷足先登。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The blind eats many a fly.瞎子吃苍蝇——眼不见为净。

二、汉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切忌望文生义

一般说来,谚语是浅显易懂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看似一模一样,然而其寓意却相异乃至相反,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时容易望文生义,忽视谚语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谚语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翻译时常常需要认真推敲,才能弄明白其深刻内涵,同时也要格外警惕小心,确切地理解谚语的含义,既不能拘泥于文字,刻板翻译,也不能望文生义,词不达意。如“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不可译为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而是“Said of an overdressed person who does not really up to his or her clothes”,即指“那些长得并不漂亮,而过分打扮的人”,含有讽刺意义,可译为“好的衣裳只能打扮出好的外表”。

又如,“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直译为“给一只狗一个坏名声,然后勒死它”,有的词典里面就译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事实上,这条谚语的真正含义是“Give a person a bad reputation, slander him, and the bad reputaion will remain”即“人一旦有了坏名声,他永远也洗不清”。

还有一个容易犯错的例子。“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不可译为亡羊补牢,英语谚语的意思即“take precautions too late to be effective”,强调的是“迟了”,相当于“贼去关门”或“雨后送伞”。而汉语谚语出自《战国策·楚册四》“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此谚语强调的是“未迟”,这更像英语中的另一谚语“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二)注意保持原有风格

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特定的民族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的英语谚语很难找到合适且对应的汉语谚语。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追求对应,以免失去原有风格,影响表达效果。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包含中国地名或人民的汉语谚语去套译英语谚语,以免外国人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典故的了解而造成歧义。如“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最好不要译作“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的话,中国的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不禁会想:难道外国也有个西施?最好是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

又比如,“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和“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最好分别译作“说到魔鬼,魔鬼就到”和“两个人的头脑总比一个人的好”,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说曹操,曹操就到”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为这样的译文中国读者也许容易理解,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就不知所云了,让他们感觉莫名其妙,不伦不类。

(三)注意通俗易懂

谚语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口语化是谚语的一个鲜明特点。在谚语翻译过程中,我们要体现翻译的“俗”而不是“雅”,即把谚语翻译成符合群众口头语言的文学形式。译文不应该是文绉绉的,语体应更接近日常口语。如“Waste not, want not”就不应该翻译成“俭以防匮”,而应译作“不浪费,不愁缺”。又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应当译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不是“能善其始,事以成半”。

当然,并非所有的谚语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尽量“俗”,有的英语谚语出自《圣经》、典故,或具有时代特色,或与一定人物、地点相关联,或具有一定的文化根基,这样的谚语就只能尽量保持其“雅”的特点,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俗”。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应译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它们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之一,而且还反映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理。在英语谚语汉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应忠实、准确表达出丰富的寓意与原来的思想内容,又要符合英汉各民族语言习惯,翻译通顺流畅,彰显语言魅力,并尽量保持谚语的原汁原味。因此,译者既要熟悉西方文化,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中文功底,才能游刃有余地把英语谚语翻译得传神、到位。

【参考文献】

[1]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向群.浅谈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3]金天杰,李志红.浅议谚语翻译[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3).

[4]卢伟萍.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周亚娟.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2003(9).

[7]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0).

[8]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谚语篇8

1 饮食谚语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多吃不如细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握好饮食的方法与“度量”。“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開药方”;“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開药方”;“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等,提示人们吃哪些东西对身体无益,吃哪些东西才有益健康。饮食谚语对养生益寿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2 运动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饭后散步,不进药铺”;“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人怕不动,脑怕不用”;“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等。这些谚语传授的经验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道理,告诉人们勤劳动、多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3 生活习惯谚语

“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洗头洗脚,胜似吃药”。这些谚语,既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今人的谆谆教诲,值得我们经常传诵并努力实践。

4 讲究卫生谚语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等,从不同角度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指甲常剪,疾病不染”;“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无事勤扫屋,强如上药铺”等,对讲究卫生、减少疾病,作了多方面的描述。

5 物候养生谚语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这些谚语提醒人们在物候、天气变化时,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才有利健康。

谚语篇9

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胃肠病,饮食要干净”、“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癌”——它们从不同角度,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又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胃肠健”、“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握好饮食的“度”。

有的谚语则提示人们吃哪些东西才有益健康:“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这些谚语,对老年人的养生益寿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入伯不动,脑伯不用”、 “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不进药铺”、“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健康长寿,这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些谚语传授的经验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真理,它告诉人们,勤劳动、常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谚语篇10

一、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及时修补,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其中智慧,与“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何其相似乃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表示多的意思,西方的“九”也有相似的意思,以上这句谚语就是很好的例子。例如还有“Nine tailors make a man”(绅士要注意穿着的考究)和“Possession is nine points of the law”(占有者在诉讼中十有九胜),体现出东西方文化在“九”这个神秘数字上不约而同的交汇。

二、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古人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西方人眼中也是如此,不仅下雨,还要下倾盆大雨。“but”在这里是古英语的用法,用来引出两种相伴而生不可避免的情况,颇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

e.g.-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especially when you’re withoutan umbrella.My car’s got a flat tire this morning,which had neverhappened before.When I got to work at long last,I was informed by theboss that my work has been forwarded to Johnson,whom I hated mostin the whole company!

-Oh,rotten luck! But take it easy.That’s life!

三、A fool at forty is a fool indeed.

孔子云:四十而不惑。又云: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The person who at the age of forty still evokes the dislikes of others is ahopeless case.)西谚谈的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到了四十岁还不懂得生活的人,就真的是一个愚人。正如另一句西谚所说,Life begins at forty.由此看来,四十岁是不惑之年,是一个人领悟生活真谛的开始,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东方抑或是西方,都有着共鸣。

四、Thos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stones.

这句话很有意思,字面意思为:“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该向他人扔石块。”因为当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击时,他就会损失惨重。孔子有相似的论断,但境界更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圣经》中也有类似的警句。

五、Old habits die hard.

这句谚语说的是一个习惯问题。人们很难克服自身的惯性,总是喜欢走老路,或按照旧习惯去思考和行事,不管这种习惯是好还是坏。这虽是人之常情,有时不免使人偏执,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要找出一个相应的中文成语来匹配的话,那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然,中文这个成语里有些许贬义,但英文这句话本身的使用却不受褒贬的限制,有时还可能有自嘲的意思。

六、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不知你有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路中间有一块石头,经过的人们宁可小心翼翼地绕过它,却不肯伸手将它挪开。这就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既然是大家共同的障碍,就总是指望别人来将它排除。结果,明明是一件关系大家的事,人们却相互推读。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还能抬水吃,而三个和尚却落得个“没水吃”,不正是此意吗?

七、Bad news travels fast.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坏消息、小道消息总是不径而走,其速之疾,令人咋舌。这也许与人们的猎奇心理有关,越是有争议的话题越能得到人们的关注,bad news自然就会大有市场,令人们奔走相告。

八、There is truth in wine.

东方与西方在“酒后吐真言”这一点上达到了惊人的共识。人们在清醒的时候可以将谎言编造得天衣无缝,却在酒后的魅惑下显出了原形,酒是人类得意的创造,但不少人却屡屡被酒类驯服,在它的面前丑态百出。这就像一个人设下陷阱,自己却不幸落入其中,难以自拔。

九、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

请注意,这是"Great oaks grow from little acorns”的倒装句。他是橡树,在英语中,橡树是力量的象征acorn是橡子,再大的橡树也是从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成长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过程。

十、Many a little makes a mickle.

“mickle”一词现今只存在于苏格兰语中,意思是a goodquantity or 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