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可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4:51

预可研报告

预可研报告篇1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报告体系;公共预算管理;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政府审计;

一、研究动机与目标

从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来看,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在迅速增加,行政单位预算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行政单位财务严重缺乏管理,其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习惯无法提供有关行政单位财政情况的准确报告,因此,行政单位亟须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记录和报告,完善信息结构和提高信息质量,增加预算透明度。 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这一客观需求。 从理论角度看,会计信息的报告应当包括内部报告,然而,相比较外部报告而言,内部报告的研究显得严重落后。 最近几年,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对内部报告展开研究,这将有助于完善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内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1]。

为了确保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我们在 2011年初以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在深圳对行政单位运行的特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从而确定了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需求内容与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 因此,本文以我国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强化行政单位内部管理,试图提供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完整、可靠、一致、及时的财务信息,以满足行政单位管理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笔者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内部报告理论与体系的成果却很少,而以行政单位为专题进行探讨的则更少。 前人的内部报告研究可总结为两种观点———“控制观”和“报告观”。 “控制观”认为,内部报告的研究应该以管理控制为核心,研究重心在控制模式上,根本目的是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 “报告观”认为,内部报告的研究应该以报告信息为核心,研究重心在信息提供上,根本目的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与决策控制相关的信息。

(一) 国外的研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考虑到公共部门预算信息的重要性,特别制定了关于预算信息列示的准则,反映了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信息的适当协调。 在美国,政府内部管理和绩效评价需求因素有力地推动了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会计的改革[2]。 而政府内部管理和绩效评价必须依赖充分适当的内部信息。 在英国,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政府部门更多地关注如何完整地披露产出与结果方面的财务信息,建立成本核算系统,并披露政府控制资源的价值与消耗等资产管理信息。 在政府会计管理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采用了较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不同口径和角度的财务报告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3]。 在新西兰,1994年 6月通过《财政责任法案》(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该法案的目的在于要求政府建立准确、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提供整体、全面的财务信息,并定期公布其长短期的财政计划,以稳定政府开支和持续减少政府债务[4]。 在法国,中央会计系统和政府预算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评,原因之一是现行系统不能有效地支持公共管理,会计记录和预算拨款的分类方法难以计算出公共服务的成本,也阻碍了中央政府和议会了解公共服务的效率情况。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法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公共服务成本的计算和公共支出效率的衡量显得日益迫切[5]。 法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这样不但能使政府真实、公允地对外进行财务报告,而且可以支持内部财务管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会计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6]。由上述可见,就公共部门领域而言,国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内部报告”这一概念,但是对应属于内部报告承载信息的研究散见于有关公共部门改革的讨论中。

(二) 国内的研究

李红兵指出,我国财政周转金会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外部报告为主的报告系统不能满足内部管理对信息的广泛需求,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这是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报告中非常典型的问题。对此,李红兵提出了对策,指出报告系统既包括领导层使用的总括报告,又包括方便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的详细报告;既要反映满盘资金情况,又要反映单项资金情况;既要提供期间信息,又应反映时点信息[7]。 进入 21世纪,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为解决会计信息的多维需求和信息滞后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张佩等人指出了在信息化时代下构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的必要性,并且认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并不只是指对内管理报告,它还包括有助于管理当局经营决策需要的全部信息。 基于事项法的理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构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的简单设想[8]。 于增彪认为,我国企业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预算失败的原因之一,下级总是比上级更多地了解与预算相关的信息,下级利用这种多了解的信息即“私有信息”谋取私利,从而导致“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9]。 张先治认为会计相关性要求财务报告改进和内部报告体系创新,他根据会计相关性的要求探讨了企业内部报告的构建问题,并构建了内部报告的四大系统,即资本经营报告系统、资产经营报告系统、商品经营报告系统和生产经营报告系统[10]。 黄宁、王祥森则从内部报告制度的定位、设计、执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11]。 丁岚认为内部报告的实质是管理控制中的反馈控制,她还论述了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中的应用[12]。 王月晗则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内部报告,为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服务[13]。 哈维超、周亚夫等人指出医疗机构利用内部报告系统对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和质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的建立等问题[14]。

由上述可见,目前国内对内部报告的研究侧重于企业,而对行政单位的研究严重滞后,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三、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委托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等理论中探求。

委托理论是以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为基础,以委托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一种理论。 我国政府预算中委托链较长以及时间限制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匹配和利益冲突等。 根据委托理论,解决委托问题应该主要依靠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必须以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为基础,这就为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能。 同时,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创新可以从公共管理理论汲取养分。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公共管理集中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15]。 这些工具可能包括职位分类、预算分析和规划、监督技巧、反馈和控制机制(特别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反馈和控制机制)、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等等。 可见,公共管理理论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而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典型手段就是预算控制。 信息是控制的基础。 无论何种控制,都必须依靠信息来完成。 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运动过程[16]。 内部报告作为信息的载体,能够反映信息运动的过程,从而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 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为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府会计又是公共财政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能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可靠、贴切、及时的信息,而决策者和执行者需要依据这些信息来评估政府部门的行为并确定未来行动的方向,并且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监督政府拨款不被滥用,使公共资源能被合理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可以改进政府会计系统与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此外,政府审计本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 可见,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其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17]。 政府审计不仅仅包括集中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还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合法性、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相关的评估与取证。 然而对财务数据的审计,由于针对特定时点,其所能够提供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内部报告能够解决政府审计所需信息的缺失问题[18]。

四、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是围绕行政单位整个预算管理全过程展开的,并且本文根据行政单位目前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分别构建了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每种类型的报告,除了设计总表外,还可能需要以明细表的形式对总表中的主要项目加以解释说明,并以附注的形式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项目进行说明。 另外,随着实际工作的需要,内部报告体系也将加以扩充。

(一) 体系构建的基础

行政单位的管理特点决定了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和完善是构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基础。 本文的预算管理整体框架(见图 1),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1. 总体管理要求。 总体管理要求分为外部管理要求和内部管理要求。 前者是指法律法规对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后者是指为了满足行政单位领导决策及实际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总体管理要求是通过预算管理流程和核心控制规则共同发挥作用来实现的。

2. 预算管理流程。 预算管理流程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三个阶段,是一个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一个相互稽核、相互衔接的闭环管理流程,以实现事权和财权相匹配。

3. 核心控制规则。 核心控制规则是指为满足总体管理要求而设定的各类控制规则,反映了外部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内部对预算管理提出的控制要求,包括财政预算批复结构、内部预算批复结构、经费支出结构和会计科目结构四个方面。 整个预算管理流程都需要遵循并体现核心控制规则,核心控制规则也须通过相互衔接、相互稽核的预算管理流程来予以落实。

(二) 体系构建的目标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目

标是最大限度地为行政单位预算控制提供有用信息,而具体目标包括:根据各级领导的职责,动态掌握其管理范围内的预算资金与对应事务整体情况;对各项分类资金设置不同的管理流程,动态掌握分类资金整体及明细执行情况;实现财务各岗位间、财务与业务间的工作衔接;实现多口径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三) 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图2概括了构建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体思路:根据内部信息传递的轨迹,采用内部报告这种载体再现组织的运转情况,记录历史信息、呈现当下信息、反映未来信息。

根据这一核心思想,行政单位首先需要详细地分析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并将之划分为预算编审、预算执行和结果记录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管理活动是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和分析,特别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优化非税收入管理、经费支出(费用报销)、专项资金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业务流程,确定各关键环节上的风险点,建立行政单位资金支出全流程的风险管控体系,并同会计系统衔接。 行政单位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建立行政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用以控制预算活动的全过程。 该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资金申请、支付全过程的制度、流程、标准、预算执行分析与监控体系和预警体系。

(四) 体系构建的内容

1.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

现代公共预算是“控制取向”的。 预算控制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反映。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预算控制系统为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标准;另一方面,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为预算控制系统提供其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信息,并且反馈给有需要的人员(可能是各级管理者,也可能是基层员工)。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以及责任辨析和绩效评价,还可以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追求支出绩效。 因此,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分类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总表和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总表、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明细表和预算执行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专项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的构成体系如表 1所示。

(1) 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总表反映行政单位各预算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的总体情况,包括年度预算额度、支出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只要处室已经申请使用预算资金,无论资金是否支付,即作为已占用的预算指标。

(2) 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明细表反映行政单位明细预算指标执行进度的情况,包括年度预算额度、支出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只要处室已经申请使用预算资金,无论资金是否支付,都作为已占用的预算指标。

(3) 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总表反映各处室预算的执行进度信息,包括年度预算额度及支出情况两个方面。

(4) 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明细表反映各处室预算指标的执行进度信息,包括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

(5) 预算执行明细记录表反映处室某预算项目执行的每一笔明细记录,包括执行处室、执行的项目名称、申请日期、金额、责任人、申请事由等方面。

(6)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反映行政单位工程、课题等各专项预算的执行进度信息,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包括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

2. 经费支出报告

经费支出报告着重从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反馈各单位经费项目的使用情况,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单位经费支出表,包括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和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经费支出表,包括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和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经费控制表,包括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 经费支出报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经费支出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经费支出额度的全面追踪和反馈。 经费支出报告的构成体系如表 2所示。 (1) 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反映行政单位各经费项目的支出金额及所占比率,可为行政单位领导提供经费支出的总体概况。

(2) 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在单位经费支出总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各经费类别的具体支出明细,如可以进一步反映经费支出总表中“行政支出”的各经费项目的明细支出情况,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3) 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反映各经费支出金额在处室间的分布情况,可为行政单位领导进一步提供各处室经费支出的金额和分布信息。

(4) 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各处室(科室)经费类别的具体支出明细,如可以进一步反映经费支出总表中“秘书处”的各经费项目的明细

 

支出情况,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各处室经费支出的金额和明细信息。

(5) 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反映行政单位各项经费发生的每一笔支出明细,主要为各单位,尤其是财务部门,了解经费支出项目的详细构成提供支持。

(6) 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反映行政单位重点管控经费(如差旅费、招待费)控制金额、支出明细、可用额度等信息,可为行政单位领导及各单位提供重点管控经费主要控制信息,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及各单位合理工作安排提供支持。

3. 对应关系报告

(1) 对应关系报告的构成

就钩稽关系而言,对应关系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与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也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比较特殊的地方,这是由政府与企业运作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不同导致的。 对应关系报告分两类:一类是国库与内部预算对应分配表;另一类是预算指标与经费支出关系表。 对应关系报告的构成体系如表 3所示。

(2) 对应关系报告的格式

国库指标和内部预算对应分配关系表,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它用来反映国库指标与内部批复的预算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财务部门进行资金对应分配提供依据。 内部预算是在政府部门职能范围内实现具体工作计划的细化和落实。 内部预算批复结构是财政预算批复结构的分解和细化,并通过对预算内容分解和细化实现内部资源合理配置。 内部预算批复有效衔接了法定功能科目,并进一步将预算管理责任和目标落实于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负责人,形成有效的责任传递机制,真正实现财权与事权的有效匹配。

从时间以及预算批复的精细程度上,内部预算批复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政控制数分解下达阶段,第二阶段是内部预算正式批复阶段。 财政控制数分解下达阶段,是指在财政“一下”预算控制数的基础上,上级单位按照本级和所属下级单位业务特点和职能属性,对财政预算控制数进行分解,形成各单位预算控制数并下达各单位的过程;内部预算正式批复阶段,是指各预算单位在控制数的基础上依据工作安排,对预算资金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到具体工作事项的过程。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行政单位可以将财政预算批复,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负责人,实现对业务活动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

表 4是国库指标和内部预算对应分配关系样表,用以反映行政单位各国库指标与内部批复的预算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财务部门进行资金对应分配提供依据。

表 5为预算指标和经费支出对应关系样表,用以反映某项预算指标经过执行所形成的费用项目,为各单位提供“钱从哪里来,用到了哪里去”的信息。 如表 5 所示,人事处的“人事管理经费”经过执行后,分别发生了差旅费、会议费及误餐费三项支出,该表可以为相关部门了解预算指标的支出情况提供支持。

五、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制度实施策略

行政单位实施内部报告制度应由浅入深,分阶段推进,逐步完善,可以重点从内部报告制度建设、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内部报告编制和内部报告体系评价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 内部报告制度建设

内部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定、执行、修正和完善等工作。 首先,领导要重视。 行政单位长期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同时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加上行政单位的特殊地位,使得在行政单位建设内部报告制度难度相当大。 而领导的重视能为制度的建设扫清障碍。

其次,全体职工要提高认识。 由于对内部报告的研究较少,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全体职工要不断深化对内部报告制度功能的认识。 第三,行政单位要不断完善机制。 行政单位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建立完善的机制,不断加大推进内部报告制度的力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内部报告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完善内部报告的内容。 第四,组织保障。 单位应当成立内部报告组织机构,负责内部报告的开展工作,从而保障制度的落地。 第五,加强培训。 内部报告制度执行与否、好坏的关键在于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对内部报告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很重要。

(二) 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实行内部报告制度,必须建立内部报告组织机构。 行政单位可以成立内部报告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财务的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分管其他业务负责人以及各部门及下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 各成员单位为内部报告中心,是内部报告的主体。 单位设立内部报告小组办公室,设在行政单位的财务部门,财务主管任办公室主任。

这个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内部报告的开展工作,包括内部报告目标的维护,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内部报告体系,保障内部报告的编制、传递、使用,评价内部报告体系等等,促进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 内部报告的编制

内部报告的编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将影响内部报告的信息质量、使用、分析以及对内部报告体系的评价等多个方面。 内部报告的编制,形式上要求表格和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内容上要求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规划应具整体性,避免重复,时效上要求及时、按时、主动、积极。

1. 编制主体。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和经费支出报告通常由相关责任部门负责编制,对应关系报告

 

则由相关财务会计岗位负责编制。

2. 编制时间。 内部报告的编制要及时,各个内部报告主体可以按照月份、季度和年度的时间点来编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编制。

3. 编制方法。 由于内部报告编制的时限较短,各个内部报告主体在编制内部报告时可根据报表项目直接核对相应的发生额或余额,所涉银行存款应及时对账,所涉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应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实相符,涉及直属单位或二级单位账目的,应及时获取相应数据。 在清查核对基础上,报告主体可利用信息系统环境,直接输入数据而自动生成某些内部报告。

4. 上报要求。 内部报告一般应逐级上报,直接针对管理层特殊决策需求的内部报告可以除外。

(四)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内部报告日常使用记录和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内部报告体系改进的依据。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内部报告体系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质量要求和效益目标,同时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主要由七个要素构成,即评价目的、被评价对象、评价者、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结果。 其中,评价指标是基础和前提,可能会随着内部报告类型、评价时间、评价目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总体上它应当能够有效地反映内部报告的基本情况,抓住重点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同时,评价指标应该容易操作,便于收集数据。

六、结语

本文根据会计相关性的要求,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了行政单位三大内部报告体系———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并探讨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从而为构建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提供了一个有益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将行政单位的内部报告研究仅仅限于行政单位内部财会信息的报告研究,而对其他内部非财会信息的报告问题没有进行具体研究,并且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8):2835.

[2]财政部会计司. 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97319.

[3]陈璐璐. 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会计研究,2007(10):2430.

[4]张琦. 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回顾及启示[j]. 财务与会计,2007(13):5456.

[5]财政部国库司法国政府会计考察团. 法国的政府会计改革[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4):2832.

[6]路军伟,陈希晖. 法国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改革:评介与借鉴[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7881.

[7]李红兵. 财政周转金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师,1998(12):9899.

[8]张佩,王惠珍. 浅探实时对内报告系统[c].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2003:151153.

[9]于增彪. 预算———有用而又令人头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j]. 新理财,2003(3):3740.

[10]张先治. 会计相关性与会计报告变革[j]. 会计研究,2003(12):1922.

[11]黄宁,王祥森. 企业内部报告制度设计、执行及维护浅谈[j]. 出版经济,2003(6):2830.

[12]丁岚. 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兼论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 东北财经大学,2003.

[13]王月晗. 基于内部报告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06.

[14]哈维超,周亚夫,顾民,等. 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建立之初探[j]. 中国医院管理,2009(09):1011.

[15]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

[16]孙芳城. 基于反倾销应对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657.

预可研报告篇2

【关键词】 证券分析师报告; 投资者决策; 建议

一、引言

2010年3月,证监会通知规定:“各证券公司在发表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市场走势等意见,应审慎发表具体证券品种的分析意见,不得传播虚假、片面、误导性消息,不得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者市场走势做出确定性的判断。”2011年1月1日,证监会的《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在我国证券市场开始正式实施。这个规定首次针对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证券研究报告的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并要求证券分析师(Security Analyst)要谨言慎行,按照证券信息传播的相关规定来发表具体评论意见和撰写研究报告,努力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规定后,国内证券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将面临重大挑战。证券分析报告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是什么?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决策?一时间,上述疑问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证券分析师行业迅速兴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证券分析师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他们依靠自身专业知识通过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缓解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整个市场的信息获取成本,使资本市场更有效率。然而,基于信息有用性的假设,投资者在作出投资选择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参考证券分析师的投资意见或建议,证券分析师基于宏观经济、行业和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所撰写的证券分析师报告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因此,笔者认为,证券分析师预测报告无疑会影响投资者作出决策选择,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本文期望在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证券分析师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更多地关注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行为决策,构建证券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机制框架。另外,考虑到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还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为分析师行业的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提供政策建议。

二、证券分析师报告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证券分析师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代金融学研究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纵观国内外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关分析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很多方面需要加以完善,归纳起来国内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分析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其最重要的职责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进行预测,因此许多学者从分析师的预测方面展开研究。Terence Lim(2001)研究了分析师理性与预测偏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二次损失效用方程来对公司盈余预测进行建模研究。Amhed,Forbes(2004)在采用Keane,Runkle(1998)的基础之上检验了他们在建模策略中的潜在假设,并检测了分析师盈余预测是否具有理性。Jeffery,Reuven(2003)对大量相互矛盾的分析师盈余预测属性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认为许多异常和相互冲突的分析师盈余预测研究结果是因为研究者没有考虑到正确的分析师预测误差属性。

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分析师所提供的预测报告是有一定信息含量的,许多学者围绕证券分析师预测的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展开研究。Bjerring,Lakonisho和Vermaelen(1983)研究了加拿大证券分析师的表现,认为由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回报率在扣除交易成本后仍高于整体市场回报。Womack(1996)的研究指出,证券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在其报告后有显著的价格运动,其中推荐卖出的股票比推荐买入的股票的价格运动更为明显。林翔(2001)通过对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实证研究发现其报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认为我国证券分析师拥有一定的私有信息。朱宝宪和王怡凯(2001)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媒体荐股建议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短线投资建议推荐的股票组合收益要高于投资基金的收益。

最后,分析师的预测报告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Givoly,Lakonishok (1979);Penman(1980);Waymire(1984)认为,作为能在市场上获得的公开信息,分析师的报告可以用来预测一家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可以减少投资者和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研究表明投资者对于分析师预测有显著反映,说明投资者认为分析师预测有利于自身做出决策,会将分析师报告视为比较有价值的重要信息。Lin,McNichols(1998);Michaely,Womack(1999);D-echow,Hutton,Sloan(2000)指出,分析师报告可能会对投资者有负面作用,因为他们制作报告的潜在动机可能是为了取得佣金或投行业务,因此分析报告会存在偏差,甚至过分乐观。另外,投资者在使用分析师预测报告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Krishnan and Booker(2002)研究了投资者基于分析师荐股报告做出短期决策的影响因素,发现只要荐股报告存在,就可以减少投资者过早卖出可获收益股的几率,在此基础上,可靠的报告可以同时降低过早卖出和过久持有的几率。Chen,Francis和Jiang(2005)的研究表明,如果证券分析师的报告相比以前更准确、更频繁时,投资者就会更重视分析师的季度预测,而不是自身已形成的观念。Ajinkya,Gift(1984)认为,投资者在参考分析师报告的同时会关注分析师相关信息的背后动机。因为出于一些动机,分析师报告会存在一定偏差。Kelley,Michaela(1980)提出归因理论,即个体在理解某一行为时,一般都会探求该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且个人对这一行为做出反应时,之前的理解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投资者如何根据自身对分析师动机的期望来对分析报告做出反应。Weiner(1985)指出,由于负面或预料之外的消息更容易产生归因效应,人们更倾向于对这些消息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不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在分析师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并没有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师预测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因此,本文正是沿着上述思路展开的。我们期望所得成果能进一步拓展本领域的研究,为我国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分析师报告影响投资决策的机制分析:一个扩展的框架

总体上本文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如图1所示)。

(一)研究分析师预测的公布形式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针对分析师预测的公布形式首先要区分不同的类型,并从中找出对投资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公布形式。比如,在互联网及其发达的当今社会,很多信息都会以网络链接的形式来或者进行传递。然而,心理研究表明,信息的独特性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回想信息并影响其作出决策(Hyde和Jenkins,1969;Clements和Wolfe,1997)。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假设在资本市场中分析师预测可以选择是否以超链接(Hyperlink)(不同的文件组合在一个界面的超链接)的形式来进行,即分析师的预测报告是否以一个文件界面来向市场传递信息。我们的研究期望探寻这种不同文件的独特性即超链接的产生是否会混淆投资者的决策的选择(Wright,1991;Mathew,1997)。也就是说,分析师公布预测的形式不同是否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

(二)研究分析师预测的公布时间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年报公布的时间是重要的时间点,即存在所谓的“盈余公告效应”。盈余公告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在盈余公告之后受公告内容影响,收入预期误差为正的股票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走高,为负的股票则是持续走低。或者说,它指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财务数据的公布能够导致股价产生长期的、持续的、方向一致的漂移,这个现象最初由Ball和Brown提出,此后的学者(Rendleman,etc,1982;Foster,etc,1984;Bernard,etc,1989)以不同的方式验证了盈余公告效应的存在。因此,盈余公告效应表明了财务数据的公布对股价的影响。对分析师来说,其在年报公布前的分析师预测与年报后相比,影响可能不同。年报的公布时点是一个重要时间点,即同样的分析师预测在年报公布前后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研究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含量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含量可以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如是否包括分析师盈余预测或股票评级、私人信息所占的比重以及分析师的声誉等等。在实践中,投资者也许会认为包括了分析师盈余预测或股票评级的预测信息会更加可靠,从而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可信度。同时,投资者也有可能对包含有更多私人信息的分析师预测更感兴趣,认为这种预测报告更有价值。另外,那些声誉好的分析师更能够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即存在所谓的“金牌分析师”效应。

(四)研究分析师预测公布的情景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分析师预测公布时的情景在宏观上是指处于牛市还是熊市,而在微观上是指股票处于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也许相同的股票评级或盈余预测在不同的情景下,投资者会有不同的决策。

四、建议和结论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投资者在交易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证券分析师的建议和意见,这就要求理论界对“证券分析师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投资者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来说:1.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环境,使得研究对于我国投资者更具实际意义,必将丰富与完善证券分析师相关理论研究;2.填补国内证券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理论空白,不同于之前国内的研究将着眼点放在证券分析师一方,而更多的关注投资者在此过程中的行为决策,进一步为我国这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从实践上来看:1.为投资者提供更加详尽的理论分析报告,有利于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加理性的对待证券分析师报告,从而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2.平衡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的关系,使得证券分析师在制定报告的同时能够从投资者的实际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得考虑到该报告对于投资者最后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证券分析师的工作绩效;3.为进一步完善国内相关监管法律制度及条例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将从投资者实际决策的角度出发,使得监管机构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投资者对于证券分析师报告的影响过程,从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证券市场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鉴于本文是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下展开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环境,使得本文对于我国投资者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更加理性地对待证券分析师报告,相关研究成果也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同时,应该平衡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的关系,使得证券分析师在制定报告的同时能够从投资者的实际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该报告对于投资者最后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证券分析师的工作绩效。另外,本文还从投资者实际决策的角度出发,期望监管机构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证券分析师预测报告对于投资者的影响过程,从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证券市场并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Givoly,D.,&Lakonishok,J.‘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financial analysts’forecasts of earnings:Some evidence on semi-strong ineffici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1979(1):165-185.

[2] Ajinkya,B.B.&Gift,M.J.Corporate managers’earnings forecasts and symmetrical adjustments of market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22):425-444.

[3] Kelley,H.&Michaela,J.L.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0(31):457-501.

[4] Penman,S.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earnings 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32-160.

[5] Waymire,G.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information conten of management earnings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18):703-718.

[6] Lin,H.&McNichols,M. Underwriting relationships,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 and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8(25):101-127.

[7] Michaely,R.&Womack,K.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the credibility of underwriter analyst forecas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9(12):653-686.

[8] Francis,J.&Soffer,L.The relative informativeness of analysts’stock recommendations and earnings recommendation rev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7(35):193-211.

[9] Dechow,P.,Hutton,A.&Sloan,R.The relation between analysts’forecasts of long-term earnings growth and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following equity offering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1-31.

[10] Kelley,H.&Michaela,J.L.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0(31):457-501.

[11] Eagly,A.H.,Wood,W.&Chaiken,S.Causal inferences about communicators and their effect on opinion chang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424-435.

[12] Cote,J.Analyst credibility:The investors’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0(12):352-362.

预可研报告篇3

题目: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管理规程

1

目的:为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保证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安全性数据按法规要求快速报告,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监测与不良事件报告。

3

责任人: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管理人员。

4

参考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监局2020年第27号)、《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监局2020年第57号)、《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标准和程序》(CDE

20180427)

5

规程内容

5.1

快速报告制度:申请人是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监测与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主体,负责对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快速报告。申请人获准开展药物(包括化药、中药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后,对于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包括中国境内和境外)所有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下简称“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均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5.2

快速报告的情形:

(1)

申请人在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判断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

(2)

申请人和研究者在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中不能达成一致时,其中任一方判断不能排除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也应进行快速报告;

(3)

其他潜在的严重安全性风险信息,申请人也应尽快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同时需对每种情况做出医学和科学的判断。一般而言,对于明显影响药品风险获益评估的信息或可能考虑药品用法改变,或影响总体药品研发进程的信息,均属于此类情况,例如:(1)对于已知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增加,判断具有临床重要性;(2)对暴露人群有明显的危害,如在治疗危及生命疾病时药品无效;(3)在新近完成的动物试验中的重大安全性发现(如致癌性)。

(4)

申请人从其它来源获得的与试验药物相关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的信息也应当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5)

快速报告的时间范围:快速报告开始时间为临床试验批准日期/国家药品审评机构默示许可开始日期,结束时间为国内最后一例受试者随访结束日期。临床试验结束或随访结束后至获得审评审批结论前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由研究者报告申请人,若属于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也应进行快速报告。

5.3

快速报告的格式要求:

(1)

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个例安全性报告内容应按照ICH

《E2B(R3):临床安全数据的管理:个例安全性报告传输的数据要素》相关要求报告。相关术语应采用ICH《M1: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DRA)》进行编码。

(2)

无论境内、境外的个例安全性报告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报告均应采用中文报告。

(3)

个例安全性报告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报告中均应清楚标明药物申请临床试验的受理号。

5.4

快速报告的时限要求:

(1)

对于致死或危及生命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首次获知后7天内报告,并在随后的8天内报告、完善随访信息。(注:申请人首次获知当天为第0天。)

(2)

对于非致死或危及生命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首次获知后15天内报告。

(3)

申请人在首次报告后,应继续跟踪严重不良反应,以随访报告的形式及时报送有关新信息或对前次报告的更改信息等,报告时限为获得新信息起15天内。

5.5

不作为快速报告的情形:

(1)

非严重不良事件;

(2)

严重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无关;

(3)

严重但属预期的不良反应;

(4)

当以严重不良事件为主要疗效终点时,不建议申请人以个例安全性报告(ICSR)形式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

5.6

定义:

(1)

严重不良反应指以下情形之一:①导致死亡;②危及生命,指严重病人即刻存在死亡的风险,并非是指假设将来发展严重时可能出现死亡;③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④永久或显著的功能丧失;⑤致畸、致出生缺陷;⑥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必须运用医学和科学的判断决定是否对其他的情况加速报告,如重要医学事件可能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死亡或住院,但如需要采取医学措施来预防如上情形之一的发生,也通常被视为是严重的。例如在急诊室的重要治疗或在家发生的过敏性支气管痉挛,未住院的恶液质或惊厥,产生药物依赖或成瘾等。

(2)

非预期不良反应指不良反应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或频率,不同于试验药物当前相关资料(如研究者手册等文件)所描述的预期风险。研究者手册作为主要文件提供用以判断某不良反应是否预期或非预期的安全性参考信息。如:①急性肾衰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出现间质性肾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②肝炎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发生急性重型肝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

6

预可研报告篇4

关键词: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档案管理

几年来,我们坚持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对于促进医院卫生经济发展,给领导提供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特点是及时快速、预测分析,可以对医院整体或某个科室的经济运作快速点评,发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预测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凭借我们档案管理中的丰实资料信息,立足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实践中探索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学习交流。

一、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定义和实质

什么叫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这在文本里找不到的,它是实践中的具体总结。我想,这样来概括: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是对医院经济运行,卫生改革经济建设中某一时期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预测的报告。它要求对新经验进行总结,对新情况进行梳理,对新问题进行剖析,对发展情景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预警,对未来的发展机遇予以揭示,对下一步工作措施提出对策建议。

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与传统的报道体裁相比有什么区别?特点在哪里?卫生经济报告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文字、有图表还有网络媒体,它让人看了以后知道情况,知道前因后果,知道趋势,还能够发现机会,看到风险,并得到对策。

怎么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呢?首先要领会文体实质,它有五大特性。

系统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是集中、全面的分析,是一个完整的链,它涵盖行业宏观经济,关联医疗服务及专科行业间的情况,包括历史数据和最新业绩数据研究。从整体看,有月度、季度、年度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有不同专业科室和特色专科,单病种和多病种的分析报告。因为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能够系统反映一定时期医院整体或某个科室卫生经济、服务质量的全貌,能为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具有史料价值,因而具有生命力。

前瞻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要对昨天进行总结,对今天进行剖析,还要对明天进行预测,既预测风险,也预测机会。特别注意的是,预测必须是在数据、事实和分析基础上的预测,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或者猜测;是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预测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经济报告的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

操作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要提出措施和建议,而且要切实可行、具体明白,报告中的观点和建议贴近实际,切忌抽象笼统难以实施。

专业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面对专业人士,分析专业问题,分析的视觉要专业,分析的问题要专业,分析的过程也要专业,让专业人士看了认同;让非专业人士看了受启发、有收获。做到专业性的前提熟悉某一个专科、某一个病种、某一个医技部门的变化,把握这一学科领域的走势,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

多手段。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有文字、有数据,还有图片、图表、网络媒体的手段,将专业的道理讲的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建立让决策者掌控医院了解市场的有效渠道。用别人都看得明白的方式揭示别人看不明白的道理,不可用别人看不明白的方式揭示别人早已明白的道理。二、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要把握六个要素

怎么撰写卫生经济报告呢?还要把握住六个要素。

一要有鲜明观点。卫生经济分析报告需要鲜明地亮出档案管理者自有的观点,不需要借他人之口表述。观点要鲜明,不能似是而非,体现档案管理者掌握丰实调研资讯,独立的判断,不是简单集合他人的观点。观点的形成必须从履行职能出发,贴近实际,富有理论上的创新精神。

二要有深入分析。分析报告,顾名思义,分析是核心内容。离开了分析,分析报告就不存在了。分析的重点在难点和热点上,要学会别人都懂的文字说清别人不懂的道理,在说服力上下工夫。

三要有趋势预测。有了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做出预测。预测要着眼大局,把握方向,预测的正确与否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是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基本要素,见人之未见并得到事实的印证更是分析报告追求的境界。

四要有风险预警。帮助医院和基层科室规避风险等为他们创造经济效益。有了分析,有了前景的预测,也就不难看出风险。风险提示有三个要素:一是明确提出风险之所在;二是提出风险之措施,不能只看病不开药方,或开出的药方治不了病;三是及时,只有及时向受众提出预警,才有研究风险、研究措施、出于防范的时间和机遇。

五要有机会揭示。帮助医院和科室创造效益。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要预警风险,还要揭示发展机会。在这里要注意三点:一定要准确揭示,不能产生误导,让机会成陷阱。二是可行性。三是合法性。结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具备的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做出正确的抉择。

六要有对策建议。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有理论分析,有规律揭示、有措施、有对策。

以上六个要素只能说是撰写卫生经济报告的重点。有了这六个要素,加上数据图表比对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质,这些特质就决定了卫生经济报告的文体写法。

三、卫生经济报告策划和调研

预可研报告篇5

一、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基本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前即开始准备。选题要考虑本学科的发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围绕研究课题,广泛查阅有关国内外文献,分析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在完成文献查阅和最终确定科研立题的基础上,做好预实验,并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硕士生的专长和不足,结合硕士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指导选题。积极鼓励由研究生自己拟出论文题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

开题工作不仅是研究生确定选题的重要步骤,也是研究生加强交流、加深理解、广集贤言、整理思路、弥补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开题,研究生可以对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实验路线、仪器设备、实验的可行性、预期结果、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作出比较明确的论述。

开题报告要面向全校公开进行,并且聘请三至五名校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考评,以达到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目的。其中,博士研究生至少应聘请一名校外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开题,硕士研究生至少应聘请一名院外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开题,而导师不能担任考评小组主席。通过听取研究生对所选题目的论述及答辩,各位专家将对开题报告的选题依据、创新性、难度、可行性及预期结果等多方面做出打分,各项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实施阶段。对开题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在经认真讨论和分析之后,合理的意见研究生须在规定日期内做出修改,必要时限期重新开题。

各院、所主管领导及所在学科带头人应积极参加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把关。决不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对于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措施落实的可批准论文开题;对于尚有不足的,须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不合格者必须重做开题报告。在审核开题报告时,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研究生,不宜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

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部备案,并应及时补作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应在第三学期。

二、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基本程序

(一)学位课程审核。在研究生课程(专业课程除外)学习完成后,导师及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其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培养方案中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

(二)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在进行开题之前,研究生必须撰写一份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的高质量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立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研究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2)课题研究生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3)完成课题的条件;(4)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后,应交由导师认真审核,并准备好有关的参考文献和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或预实验实验数据。

(三)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做好以上工作后,研究生应向导师及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以便安排开题报告的具体时间、地点,并将审批后的申请表及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一份报送学校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领取研究生开题报告评议表。

(四)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应向全校公开进行,接受质疑,并由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成员、分委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开题报告3~5人考评小组对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全面评议,分别对选题依据、创新性、选题难度、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经费支持及研究生的口头报告等方面进行评议及打分,加权后得分及格,方可正式开题。不符合要求者必须重新开题。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博士生,不能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硕士研究生可在二级学院内完成。

预可研报告篇6

1引言

华尔街有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不要依靠金融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买卖股票,但是也不要抛弃他们.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数据中隐藏着重要的信息,如何分析挖掘并合理利用它们,其重要性当然是不言而喻.这些信息无疑是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希望挖掘的矿源,设法从中得到闪着金光的信息和有价值的投资策略.股票市场是信息高度密集型的,股价的涨落对于信息的变动十分敏感.而股票分析师作为向投资者提供上市公司信息的群体,在股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美国,金融市场日趋成熟,分析师群体对股票市场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和积极利用分析师的投资报告.但是,许多投资者在获得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数据后,往往因为不能正确使用这些数据,反而对投资造成不良的影响.一支股票往往有众多分析师跟踪,给出的投资建议也不尽相同,投资者应该听取哪位分析师的建议呢?而且投资评级的给出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段的,不同投资风格的投资者持股时间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在欧美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买入评级的股票也未必比卖出评级的股票市场表现更好.评估这些投资报告与市场实际走向吻合的程度是本文研究的目标.通过分析报告的预测能力和分析师群体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力,投资者才能够基于这些报告来制定和优化投资策略.我们搜集整理了400多份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建立了关于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变化的数据库.在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的预处理和可视化的基础上,对于分析师群体的预测能力及其准确性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调低盈利数据和评级报告的预测能力低于调高的报告;分析师群体的一致评级投资报告,在统计意义下显著高于大市收益率.分析师的预测能力是与行业相关的,故进一步通过数据挖掘方法,讨论了筛选行业明星分析师的问题.

2数据准备数据准备

是进一步建立数学和统计模型的前提,是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中最花费时间的步骤,同时也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关键.本研究的数据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样本选择选择了上证50指数和深圳100指数中共计26家上市公司,每一家上市公司建立一个独立的报告库,收录相关的证券分析师报告.上证50指数和深证100指数,是分别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挑选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50和100只股票组成的样本股,综合反映了上海及深圳证券市场的整体状况,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市场覆盖性.步骤二:标准化对每份报告设置以下五个要素来描述:报告来源、报告日期、股票名称、盈利预测、投资评级.步骤三:报告有效性判别信息的变动才会导致股价的变动.因此我们对报告库中的每份报告按照时间顺序将要素整理成序列,比较目标报告与其上一份报告,并记录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的变化.定义所有盈利预测或投资评级有变化的报告为有效报告,记录其变化项目和变化方向.如下三类报告被定义为是无效的,1.无变化报告:研究机构一般要定期给出报告,有相当一部分报告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与上一份相比并无变化;该报告本身被视为无效,相应记录作为后续报告的参照.2.首次关注报告:分析师对某只股票首次给出的评级报告;该报告的记录仅作为后续报告的参照.3.不连续报告:由于样本库的丢失等原因造成某份报告的上一份报告缺失,从而无法界定其变化.步骤四:指标化如何刻画一份报告的有效性是数据分析的关键.这里我们采用事件研究法中的超额收益来检验股价对分析师报告披露的反应.事件研究方法由Fama,Fisher,Jensen和Roll提出,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检验事件发生前后的价格变化,或价格对信息披露的反应程度.超额收益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用来度量股价对事件发生或信息披露异常反应的程度.在本文中超额收益这个指标一方面可以剔除市场或者行业突发事件的影响,使变量集中反映该个股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可以用持有策略考察累计收益.定义:超额收益=实际收益率-市场平均收益率.(公式略)

3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有宏观的理解和把握.原点表示收到评级报告日期,横轴代表收到报告后的交易日天数,纵轴代表超额收益.每一根柱(由颜色深浅区分)分别代表从收到报告至该交易日收市时,所有样本超额收益的均值和标准差,它们组成两个时间序列,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分析师报告超额收益的样本均值为正,并且随时间而增加,即中长期来看,分析师报告整体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正的超额收益.我们观察到在数据库的312份有效报告中,盈利数据上调的207家,下调的94家,投资评级上调的52家,下调的32家.我们将样本中所有调低盈利数据和评级的报告组成一个集合,来考察分析师调低报告的超额收益,(图略)从总体来看,分析师倾向于上调盈利数据和投资评级.分析师报告样本中调低盈利数据和投资评级的这部分子样本,均值没有明显大于零,即调低评级的报告预测能力不如调高评级的报告.但投资者依然可以听取分析师的建议回避这类股票,从而降低丧失投资其它股票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成本.

4分析师群体的假设检验

在讨论了分析师报告全体样本以及调低报告样本的预测能力后,进一步我们选取子样本,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对同一只股票进行评级;第二,报告公布日期在相邻三天内;第三,报告的盈利预测和评级变动方向一致.定义这个集合为一致评级报告.直观上说,在同一时段,分析师群体对同一只股票的有一致的评级变化,那么这个集合的超额收益应当要高于全样本.在标准差相当的情况下,一致评级报告样本的均值确实要高于全样本.由于所选样本数量有限,能否得出一致评级报告总体有正的超额收益,也即总体的均值是否大于零?我们下面通过作t检验来解答上面提出的问题.此时需要检验的假设是(公式略)分别取α=0.1和0.05,短期末、中期和长期的t值都落在了拒绝域中.所以,我们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拒绝H0,即认为不同分析师在相邻时间对同一只股票推出的盈利数据和评级变动一致的报告,在其报告推出的短期末、中期和长期,有正的超额收益.

5明星分析师的数据挖掘作为分析

师群体的样本,我们关注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表现,从而判断他们对整个股市的影响力.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分析师个体的表现,即谁的报告更加准确.为投资者寻找出明星分析师更有实际价值,所以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绝对的,数字所对应的是超额收益率.而如果考察每个分析师的表现,相对的排名才是关键.为了得到比较客观的排名,我们先将数据库进行概念分层,使得每份报告在报告日后每一天的超额收益在群体中有相对的等级和对应的评分;其次,我们通过对评分数据的聚集和汇总,按时间顺序将每份报告分割为短、中、长期三个区间,且将短期再细分为初、中、末三个小区间,得到期间各自的平均值.这样每份报告的有效性就由5个评分值来描述;最后将所有样本按行业分类,按分析师汇总,按时间分组,并考虑对应股票的走势对分组进行调整,最终得到排名.1)数据预处理:步骤一:数据归约和概念分层生成数值分层是通过将属性域划分为区间,离散化技术可以用来减少给定连续属性值的个数.对于给定的数值属性,概念分层定义了该属性的一个离散化.通过收集并用较高层的概念(如本文中excellent,good,fair,poor,bad)替换较低层的概念(如本文中属性超额收益的数字值),概念分层可以用来归约数据.通过这种数字概化,虽然细节丢失了,但概化后的数据更有意义、更容易解释,并且所需的空间比原数据少.我们的作法是:取报告日到60个交易日为时间区间,所有分析师给出报告相同交易日后的超额收益为一组,作直方图,得到60张.下图为其中之一:所有分析师给出报告40天后超额收益的直方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似正态的分布.为了得到每份报告的在报告日后每个交易日超额收益的相对排名,我们对数据进行分层,规则如下:第一,将所有报告的表现分为5大类,excellent,good,fair,poor,bad,并赋以5,4,3,2,1的分值;第二,分类依据:各份报告在直方图中的位置,即取15%,35%,65%,85%四个分位点作为分界点.步骤二:数据变换在数据挖掘中,聚集是指对数据进行汇总和聚集.在这里,我们聚集日超额收益的得分,根据投资经理的建议将60个交易日按时间分段,从而计算得到短期、中期、长期的平均收益得分.2)聚类分析在通过数据分层和聚集后,我们得到了每份报告对应的5个时期的得分值.同时,观察个股的走势图后,我们发现在股价不同波段给出评级报告难度是不同的,如果在上升波段给出上调的评级,显然不能与下降波段中给出上调评级置于同组评估,因为后者属于逆势而为,难度相当大,除非有相当的把握,否则很难预测准确.因此如果直接按时间区间取均值比较,会忽视每份报告在公布当日所面临的难度差别,从而最终可能扭曲分析师的相对排名.因此我们需要以报告在相似的时间区段和股价波段的相对排名来替代简单的平均值.综合考虑时间和股价因素,我们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具体原则如下:第一,按时间顺序分组,以三个月作为基本分段,每组涵盖3~5个样本,若在三个月内样本数大于5,则考虑继续细分,保证每组样本数比较均衡.第二,根据股价走势的波段对样本分组进行调整,即若分组时间段[a,b]涵盖股价由上升变为下降或者由下降转为上升的突变点c,则以突变点c为新的分组点,视组内样本个数将原时间区间[a,b]划分为[a,c]和[c,b]或者直接将区间[a,c]和[c,b]归入各自相邻的区间.3)结论支持我们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分析师排名,与《新财富》杂志通过向基金经理发放调查问卷为分析师打分的形式得到的排名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预可研报告篇7

关键词:XBRL网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预期现金流量;权益资本成本;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63-06

一、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财务报告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财务报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领域向前发展。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关系到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使得基于网络的电子财务报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财务信息从编制到使用的全过程没有一套统一的信息标准加以规范,致使网络财务报告在应用中面临着格式多样和语义不等问题。这使得财务信息供应链上的各方没有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电子和网络技术带来的便捷,阻碍了财务信息的快速生成、交流和利用,从而引发了对财务报告信息载体更深层次的需求。随着XBRL技术的产生和XBRL国际组织的成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XBRL革命。企业通过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以此可以更好地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解除企业的受托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企业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根本目的。

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虽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但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合理引导我国上市公司呈报财务报告、提升企业信息呈报质量,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可将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向前推进一步。鉴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企业价值的理论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通过研究,在理论方面,本文首次构建了XBRL网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通过对假设的实证检验将有助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我国的良好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在方法与时间上都突破了以往局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发现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企业比没有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与充分,这不仅提高了公司形象和经济绩效,而且也能影响公司价值。

因此,本文第二部分是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梳理XBRL网络财务报告使用情况的相关文献;第三部分是分析基本理论与构建相关模型;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分析实证检验结果;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自1980年以来,国外学术界对网络财务报告作了大量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国外学者Barry & Brown等(1985)研究表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通过对企业资本成本所产生影响,进而与企业价值发生关系[1]。Elliot(1994)研究表明,较好的财务信息披露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价值,而且还能提升企业整体的经济发展[2]。Ash Baugh et al等(1999)最早研究了公司进行网上财务信息呈报的决定因素,对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效率关系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网络财务报告的程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3]。对于财务信息与现金流量关系的研究甚少,Carpentier & Ervin(2002)通过分析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4]。Wagenhofer(2003)指出,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产生有利于财务信息的标准化[5]。Hunton(2003)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XBRL标准的财务报告更有利于提高公司内部信息披露的效率,从而大大降低成本[6]。Lambert等(2007)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构建了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模型,分析了财务信息质量对资本成本的影响,最终得出提高披露财务信息的质量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7]。Omaima(2009)以埃及上市公司为例展开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之间具有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8]。Marlene Plumlee等(2009)研究表明,行业类型在财务信息披露过程中与企业价值有着紧密的关系[9]。

国内学者关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了较快发展。沈颖玲(2004)提出,XBRL的使用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跨平台交换,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增加了透明度[10]。汪炜(2004)运用2002年沪市516家公司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公司价值[11]。何玉(2005)构建了由网站披露形式数+强制内容数+自愿内容数+总数的数量评价指标,并从信度分析、分析师跟随、深交所考评及公司规模四个方面证明了其网络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的构建效度较高[12]。应军(2006)指出,XBRL网络财务报告使用深度、广度的扩大给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极大方便[13]。曾颖、陆正飞(2006)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14]。张宗新、朱伟骅(2007)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与资本成本、公司价值等方面具有相关性[15]。曾伟(2007)指出,有效的财务信息披露能够揭示公司的自身内在价值,进而提升企业价值[16]。王艳艳(2009)提出,XBRL网络财务报告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17]。鉴于前文的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我国企业预期现金流呈正相关,与我国企业价值正相关。假设2: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我国企业资本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我国企业价值负相关。

从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还没有文献对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作出统一结论。同时,已有研究也是针对企业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定性描述展开的,关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对企业的价值会产生影响的研究文献还很少见。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的财务报告,研究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良好的财务信息披露提供的企业的治理水平,降低成本,提升公司绩效,进而改变企业价值。因此,笔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3:XBRL网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与我国企业价值正相关。

三、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根据价值估值理论得出,企业价值的关键在于预计企业的预期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因此XBRL网络财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对预期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两个方面。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假设企业价值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价,这个假设是XBRL网络财务报告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前提。其次,假设投资者既是社会人又是经济人,这表明投资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希望得到社会对本企业的认可。

通过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我们可以将XBRL网络财务报告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认可效益。经济效益是指企业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披露财务信息给投资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为企业增加的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可以增加其价值。企业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可以使利益相关者在透明的状态下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减少财务决策成本和财务信息搜寻成本,以此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再次,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反映了其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消费者就更倾向于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使利润增加。最后,XBRL网络财务报告是与市场、政府以及投资者沟通的中介,披露财务信息可以有效传达企业在各方面的真实性程度,可以有效减少未来企业财务作假所造成的损失。

社会认可效益即企业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信息将体现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得到的回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企业得到的回报相应越多。投资者作为社会人,更渴望得到较多社会公众的认可。因此,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时候更愿意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披露财务信息主要是使用先进的技术工具,从而那些没有财务舞弊的企业便会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更多收益。另外,在投资金额相同的情况下,对优先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投资者更愿意接受较低的收益率。具体为优先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其资本成本会降低,但投资者通过个人喜好进行投资受到资本市场的限制。一个是因为资本结构,一个是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相关监管制度。资本成本又分为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而监管制度会提高企业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所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模型来描述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其中,FV为企业价值;ECF(DISTOT)为第一期的企业预期现金流,Cd(DISTOT)为投资者的决策成本,它们都是企业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披露财务信息的函数,且

ECF′(DISTOT)>0,ECF″(DISTOT)0,表示个人投资者愿意在更低的回报之上承担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所以f(DISTOT)可以认为是个人投资者对承担社会责任的倾向,A代表的是会计监管制度,且A∈[0,1],会计监管制度越严格,A的值就越大。T为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Wd为企业的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比率、Wp为个人投资资本在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率、Wi为机构投资资本在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率,三者之和为1。g为预期现金流量的增长率,我们假设为常数。ER=ECF(DISTOT)―Cd(DISTOT),为企业的净现金流量。WACC=KdWd(1-T)+KiWi+KpWp(1-Af(DISTOT)),此公式代表企业加权资本成本。ER′=ECF′(DISTOT)-Cd′(DISTOT)>0,即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企业净现金流呈正相关。ER′也是企业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为企业带来的边际收益MRdistot,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理,可得ER′=MRdistot。

WACC′=-AKpWpf′(DISTOT)

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则当XBRL网络财务报告所披露财务信息满足上式时,企业通过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而达到均衡条件。

(二)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以上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在前人验证企业价值、资本结构和预期现金流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与修正,建立了如下模型:

Yit=C+?茁×DISTOTit+?琢j(SIZE+LEV+ROE+GROW)+?琢i+?滋it

其中,Y是因变量,分别为企业价值、预期现金流与资本成本,下标t和i(t=2009,…2011)分别为第t年的上下半年度和第i家上市公司,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财务信息质量(DISTOT)作为自变量,控制变量为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企业成长性和盈利能力,αi为每家公司的不变性,μ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取

沈洪涛(2007)与侯雪筠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沪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一般优于深市[18][19]。所以,本文选取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所列的行业门类,对每个行业内的上市公司都取了一些样本进行分析。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采用XBRL技术报送企业年报的企业是在正常经营状态下,所以剔除了财务状况异常的ST、PT及数据不全的企业。由于B股、H股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涉及到汇率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本文剔除了存在较大差异的公司。除了此类上市公司,本文选取2009-2011年的全体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还有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因为金融保险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公司治理、行业特点等方面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异。经严格筛选剔除金融保险业、ST、PT及B股和H股公司后,最后得到2009―2011年6个半年度的财务报告的有效样本公司746家,共4476个样本观测值。

(二)研究变量定义

1. XBRL网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指数(DISTOT)。本文对企业采用XBRL格式呈报年度报告进行定量化取值,将公司可能披露的项目汇总成表,然后与企业年报中实际披露的项目依次对比,以计算XBRL网络财务报告指数,衡量其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使用水平。

借鉴了相关文献中普遍采用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指数来表示网络财务报告呈报企业年报的水平。FASB(2000)提出公司网络财务报告具有两个维度: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所以,参考何玉、张天西(2005)对XBRL网络财务报告指数的定义,我们也采取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其中,内容维度分为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和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信息[12]。网络财务报告自愿信息指数包括公司简介、公司组织结构、公司大事记、公司新闻动态、股价行情信息和高管致辞,网络财务报告强制信息指数包括各年年报、中报、董事会决议、股东大会决议、其他强制性披露项目和与证监会上交所连接。形式维度包括英文版、网站地图、内部搜索和与公司交流联系。将财务信息所披露的项目汇总成财务信息披露指数,采用手工收集直接汇总方法对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按没有披露的财务信息为0,定性的财务信息赋值为1,定量的财务信息赋值为2,由此得出XBRL网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指数。

2. 其他变量定义。其他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逐一判断的方法,并根据财政部2010年的会计准则XBRL通用分类标准对具体披露内容进行判断与分析,依次来度量上市公司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披露企业信息的程度。样本公司年报资料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的网站(http://.cn),相关变量来源于瑞斯金融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并逐一与公司年报进行核对。数据处理采用的是excel2007、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

(三)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通过内容分析法,表2显示了相关研究变量的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从整体上看,六个时间维度内,我国上市公司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财务信息披露指数最大值为16,最小值为2,均值为2.28,可以看出我国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整体使用情况不是很好。公司规模的均值为22.764 9,说明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较大。赢利能力的均值为0.062 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赢利能力较好。企业成长性的均值为0.204 3,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势头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这也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财务杠杆的均值为0.501 2,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超过了50%,负债的增加以及超过了资产的增加,表明公司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由表3可以看出,在六个时间维度内,我国上市公司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财务信息披露指数均值分别为1.78、1.81、2.08、2.57、2.79、2.98,得出我国逐渐认识到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六个时间维度内,我国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呈报财务信息的公司逐渐增多,尤其是2010年我国九部委在联合举办的会上正式XBRL技术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标准后,XBRL网络财务报告有了较大提升。这同时也说明了我国政府、财务部、信息部以及监管机构等越来越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使用发展水平,也能够较好地引导上市公司的网络财务信息标准化,能够更有力地提高XBRL网络财务报告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2. 面板数据检验。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在不违背经济理论的前提下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三个方程的Adj.R2都在0.45以上,特别是方程1的Adj.R2达到了0.76,这说明三个方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方程1表示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方程2表示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预期现金流量的相关性。方程3表示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性。其中,方程1表示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并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假设检验,且回归系数为0.179 5,说明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1通过了实证检验。方程2表示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预期现金流量正相关,并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假设检验,而回归系数为0.054 3,说明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企业预期现金流量存在比较弱的相关性,即大力提高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使用水平对预期现金流量产生比较弱的正相关性,尽管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但是假设2也通过了实证检验。方程3表示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资本成本正相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也通过了假设检验,回归系数为0.031 8,说明XBRL网络财务报告与资本成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3不相符,因此,假设3没有通过实证检验。

五、结论

本文对我国近三年沪市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探讨了XBRL网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以发现:1. 企业通过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能够促进其预期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的增加,然而对其资本成本的作用不是很大。因为,XBRL网络财务报告增加企业价值,但是这增加主要受相关政策的影响,表现为XBRL网络财务报告促进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增加。资本成本的降低没有发挥作用,这也是企业价值提高的来源。这种现象来自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财务信息披露的制度、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和资本结构三方面。2. 我国的投资机制不完善。积极采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未能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好处,因为,资本市场制度阻扰,主要是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我国刚投入使用不久,我国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完善。3. 由于2009年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强制公司采用XBRL网络财务呈报企业财务报告,使用的年限较短,本研究中仅采用了半年度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年报和季度财务报告、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未来可考虑在增加样本信息的情况下,进一步做有关时间的相关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关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指南的颁布,企业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呈报财务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如衡量XBRL网络财务报告指数的指标还很不完善,有些指标无法定量化,含糊笼统,所披露的财务信息看起来丰富,却没有实质性内容。这显然是因监管力度不到位所致。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B B,Stephen B J.“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and security market equilibrium”.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5,20(4):407-22.

[2]Elliot and Jacobson.Cost and Benefits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Disclosure[J].Accounting Horizons,1994,8(4):80-96.

[3]Ash Baugh H,johnstone,K.M,Warfield,T.D.,Corporate reporting 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3):241-258.

[4]Carpentier,L C,Ervin D E. “Business approaches to agri-environmental management:incentives,constraints and policy issues”. Report to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2.

[5]Wagenhofer.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nternet Financial Reporting[J].Schmalenbach Business Review,2003,(10),10:262-279.

[6]Hunt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Continuous Reporting. In Trust and Data Assurances in Capital Markets:The Role of Technology solutions[R].Research monograph sponsored by Pricewaterhouse CooPers,2003:7-16.

[7]Lambert R,C Leuz,R Verrecchia Accounting Information,Disclosure,and the Cost of Capti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7,(45):385-420

[8]Omaima G A,Romilly P,Giorgioni G,et al.“The value relevance of disclosure:evidence from the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of Egyp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9,44(1):79-102.

[9]Plumlee,Marlene A,Marshall,et al. “The impact of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quality on firm valu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2009:1-6.

[10]沈颖玲.会计国际化的技术视角―利用XBRL构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体系[J].会计研究,2004,(4):35-40.

[11]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107-113.

[12]何玉,张天西.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的公司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05,(12):77-82.

[13]应军,方斌.XBRL――互联网上企业报告的通用语言[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6):51-53.

[14]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1):69-79.

[15]张宗新,朱伟骅. 增强信息透明度能否提升公司价值?[J].南方经济,2007,(7):47-59.

[16]曾伟.论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J].企业经济,2007,(7):181-183.

[17]王艳艳.论信息化背景下XBRL的作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J].山东商业会计,2009,(4):11-13.

预可研报告篇8

【关键词】 中期财务报告; 会计盈余信息含量; 披露频率; 年度财务报告

一、引言

1993年,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进行了规范。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又对季度报告提出要求。因此,从2001年起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就进入了较为规范的时期,但是各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2001年以前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情况很不理想,到了2001年中期报告披露的情况各个公司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尚有多家上市公司未披露中报信息。2002年及以后,上市公司基本全部披露了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李翔、赵劼、袁军,2007)。为什么监管部门慢慢开始重视中期财务报告?这是因为“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而言扮演着关键角色”(Healy和Palepu,2001)。通过信息披露,可以减少委托理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这就需要中期财务报告对年度报告进行补充,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连续、及时、全面的会计信息,改善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进而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帮助。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盈余信息含量

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即股票价格对会计盈余信息反应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有效市场下,如果会计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那么股票价格将会在信息公布时迅速作出调整。Ball和Brown(1968)采用实证方法从市场反应的角度发现会计盈余数字具有信息含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那么,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有用吗?Foster(1977)通过季度盈余预测模型,研究季度盈余的信息含量。他发现在季度盈余公布前(包括盈余公告日)的60个交易日内,未预期季度盈余与累计超额报酬率显著相关,即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

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和会计披露信息含量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也已进行过很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吴世农,1996;沈艺峰,1996;赵宇龙,1998;赵宇龙、王志台,1999等)。郭菁(2003)以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1999—2001年的半年报为样本,分析研究了中期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发现半年度每股盈余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赵伟、王中洁和张润(2004)研究发现,中期财务报告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薛祖云和吴东辉(2004)通过研究2002年首季季报的披露,发现季度盈余信息是影响股票定价的因素之一。栗煜霞、李宏贵(2004)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季度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得出季度盈余披露具有显著的价格效应的结论。

三、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频率

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提高中期财务报告披露频率能否增加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Yee和Tippett(2004)认为中期报告的披露频率直接影响盈余信息在股价中的反应速度。其披露频率越高,就越能及时提供连续的信息。不仅如此,高频率的中期报告也能够增加价格的信息含量,降低披露日股票价格的波动和交易量,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Butler、Kraft和Weiss(2007)通过增加不同性质的报告频率,发现公司自愿增加报告频率时会计信息在股价中的反应速度会提高。

四、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影响效应

一般来说,信息披露制度应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一方面,政府的惩戒机制迫使上市公司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动力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自愿增加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因此,提高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迫在眉睫。但是,作为年度报告的补充,中期财务报告披露频率的增加会给公司成本以及年度报告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及时并有效披露的中期财务报告又对信息使用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一)对成本的影响

显而易见,盈利预测信息、社会责任信息以及公司背景信息等相关信息的披露都要求企业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增加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频率会增加企业的报告成本。Gigler和Hemmer(1998)的研究表明,如果强制要求报告次数越多,那么越会增加相应的报告成本。Yee(2004)对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进行了研究,利用多期凯尔框架研究中期财务报告的频率,结果该模型表明更多的金融分析师报告可能是社会上的资源浪费。

然而,Smith和Warner(1979)认为,债权人认为盈余及时性有利于提升债务契约的效率,限制上市公司对股东的股利支付,保持净资产的最低额以支付发行在外的债务,进而降低债务的成本。Bhushan(1989a,1989b)、Lang和Lundholm(1993)发现,频繁的中期财务报告披露可以提高分析师的预测能力和股票推荐能力,进而减少分析过程中的成本。Skinner(1994)认为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以降低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避免承担巨额诉讼成本的可能性。汪炜和蒋高峰(2004)以临时公告和季度报告的数量作为替代变量衡量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得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的结论。

(二)对年度财务报告的影响

Ball和Brown(1968)的研究发现,年报并不是及时的信息来源,85%~90%的信息是通过中报或其他渠道传递到市场。IASC秘书长Bryan Carsberg先生也指出:“多项研究表明,中期财务报告构成了年度报告的补充,它使得对会计盈余和股价的预测更为准确。”

鉴于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内容上较大的相关性,可以看出中报实际上是年报中重要信息更高频率的披露表现。从理论上说,高频率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强制性信息披露所包含的信息含量,弱化披露效应(Yee、Tippett, 2004)。Manegold和McNichols(1983)通过考察34家公司公布季度盈余之后年度盈余的信息含量是否降低来研究季度盈余的信息含量,得出结论:引进季度报告后,年度盈余公布的相对信息含量有所降低。Shores(1990)的研究表明,第四季度盈余公告或是年度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与中期报告的信息水平负相关。而年度盈余信息含量中被中期报告占去的信息含量与中期报告中信息含量正相关。

Brown和Niederhoffer(1968)发现中期报告对于预测年度盈余有用,而且,随着每一个新的中期报告提出,预测能力会得到改善;随着年度报告公布日期的接近,市场的预测能力也会增强。Kumar(2001)认为,通过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使用者可以有效地对年度财务数据进行预期。为确保上述预期能力的增加,各个国家的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都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使用的会计政策应与上年度财务报告使用的会计政策一致。因此,同质会计信息的披露频率并不会影响年度报告的计量标准(Pacter,1998),仅仅是缩短了同质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

(三)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中期财务报告是对年度报告在会计年度内的及时更新,对信息使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Kumar(2001)认为,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公司绩效预期更及时和更可靠的信息。李翔、赵劼和袁军(2007)针对信息披露频度对市场参与者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增加自愿披露报告频率,可以促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Fan和Zhang(2005)还发现盈余及时性能够增加信息使用者的事前福利。其中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和管理者。

1.投资者

栗煜霞、李宏贵(2004)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季度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得出结论,季度盈余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然而,May(1971)认为,由于投资者可能因中期报告具有信息含量而十分关注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但因为不知道季度报告与年度报告披露信息的质量有所不同,所以导致中期报告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小于年度报告。

2.财务分析师

Taylor(1964)以财务分析师为问卷对象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相当重视中期报告披露的信息。Newell(1969)向150位财务分析师以随机抽样方式发出问卷,经过统计发现,81%的财务分析师认为,企业公布的季度财务报告对其分析工作相当有用或很有用,没有一个人认为季度财务报告不具有使用价值。

3.管理者

Kanio和Schadewits(1997)的实证结果证实了中期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减少管理当局与外部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姚靠华、曾楚英(2007)认为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是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即管理者)行为的一种约束监督,有利于制约上市公司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如不规范的融资行为、资金运作行为、利润分配行为等,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五、结论

笔者试图通过对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相关内容的阐述, 从客观上对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发现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如何提高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信息含量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在拟定政策方案时,一方面应从企业立场考虑,分析政策所带给企业的效益和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应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通过政策降低内部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冲突,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取及时、准确的公司会计信息。只有当中期财务报告披露产生的效益大于成本时,中期财务报告披露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不仅如此,新的政策还要拉大年度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的差距,简化披露中期财务报告,以减轻上市公司的负担。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重大事件临时公告的管理,以满足信息使用者获取及时、有效信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Shores, 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im Information and Security Returns Surrounding Earnings Announce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 Spring:89-96.

[2] Gigler,F. and T. Hemmer. On the Frequency,Quality and Informationa1 Role of Mandatory Financial Repor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8(36):117-147.

[3] Healy,P. and K. Palepu. A Review of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255-307.

[4] Kenton Yee. Mark Tippett, Interim Reporting Frequency and Financial Analysts ' Expenditures / Discussion[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4,31(1):167-207.

[5] Marty Butler,Arthur Kraft and Ira S. Weiss. The Effect of Reporting Frequency on the Timeliness of Earnings: The Case of Voluntary and Mandatory Interim Repor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3):181-217.

[6] 赵伟.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含量与股价反应的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4):53-57.

预可研报告篇9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可分为审批性可研报告和决策性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性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项目立项时向政府审批部门申报的书面材料。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我国大部分地区,企业投资类项目采取项目备案制和项目核准制(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政府性项目,使用财政资金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因为其自身的优势,对企业各类可行性研究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企业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企业所经营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2、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企业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3、财务可行性。主要从企业经营项目及企业投资者的角度,设计企业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所选择的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金融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所以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细致入微包括许多方面,可以评析出企业的各方面发展因素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一、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何制定

制定有关企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要缜密入微,包括企业多方面的建设,从而促进企业全方位的发展,可以综合概括成八部分,分别是

(一) 项目总论:总论作为企业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企业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和合理的准备要求,为促进企业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二)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也可称作企业建设产品的市场预测,包括:

1、企业建设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1)产品国际市场调查2)产品国内市场调查3)产品价格调查4)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查5)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6)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2、产品市场预测

企业建设产品的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在企业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企业制订生产产品的方案,确定企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包括:

1)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国际市场预测

2)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国内市场预测

3)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价格预测

4)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5)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6)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加工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三) 企业建设项目所需的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等情况

(四)设计方案:

1、企业建设项目产品规划方案:建设产品产能规划的方案;企业建设项目产品的工艺规划方案中的加工产品设备选型,产品说明,产品生产流程等。

2、加工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1)营销战略规划

2)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投资者分成;企业自销途径分析;某些企业所建设的项目还可适应国家的需求,涉及国家部分收购方面;企业建设项目的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等。

3)促销策略,包括企业建设项目的产品广告设计,营销办法等的分析与总结。

(五) 建厂条件与厂址方案:这个部分在企业建设的可行性报告中即可适当补充,也可看情况而定省略不加以分析。

(六)环境保护:环保、节能与企业员工劳动安全的方案分析

在企业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认为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出企业改革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七)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估算数):在企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促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八)企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何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利于企业的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的决策,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从而促使企业找好建设项目,抓住本企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利于企业对设计建设的项目进行管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企业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企业判断项目是否可行,是否值得投资,还利于企业对自身项目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的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

(二)可行性报告的研究及设计有利于企业节省工程项目的建造的成本

预可研报告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一、公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目的及内容

公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目的:提高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时效性,加强公路交通建设的科学管理,发挥有限的自然资源,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预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这样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研究重点不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制项目建议书的重要依据,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经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公路工程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分析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可分为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

1、预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是以项目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公路工程建设发展规划和公路工程建设五年计划为依据,通过实地勘察,重点研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并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建设资金、经济效益等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2、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公路工程建设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推荐的高度浓缩,其主要内容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标准和规模、主要控制点;主要工程数量及材料、人工;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建设项目实施意见。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建议书主要区别在于:编制单位不同;项目建议书由建设单位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依据不同。项目建议书依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推荐方案结论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作用不同。项目建议书是基本建设程序的控制性审批阶段;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依据而已。深度不同。项目建议书用的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果;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则对建设项目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进行全面论证。

3、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与项目建议书大同小异,但其重点放在建设标准、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上。其中资金筹措方案则是重中之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控制性投资,国家规定,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与初步设计概算之差,应控制在上下浮动以内。若超出的浮动范围,应重新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工程可行性补充报告,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项目管理均以重新批复或补充批复的文件作为管理依据,没有重新批复或补充批复的项目,不得进行下一阶段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业主)编制内容如下:业主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业主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官员进行初步评估、审查、论证所形成的会议纪要、专家组的评估、审查意见;咨询、勘察设计单位编制的公路工程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公路工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是以审查批复的工可报告作为设计依据,设计人员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工可的成果,理解工可的意图。本阶段应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资料的收集。部分项目工可阶段可能存在资料收集不足,或出现遗漏的情况,个别地方政府的主导性意见可能误导设计人员,如某项目某县希望公路能通过其境,并在某特定位置设置一个互通,而忽略了一个金矿的资料,工可线位倒是走过去了,初步设计一研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另外有的资料具有时效性,有可能在工可至初步设计这一个时间段内(有的项目这个时间段有可能拉得很长)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原来没有的、不对路线起控制的因素由于时间的变化现在出现了,影响了路线方案的确定,所以要继续加强资料的收集。

2、加强地质勘察。项目在初勘时若深度不足,没有摸清地质情况,就会导致施工图改线,或者给施工造成巨大麻烦。如某项目一座刚构桥梁的主墩桩基施工后才发现一大型溶洞,只好硬着头皮进行处理,最终多投入了近两千万元。初步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基本确定路线、桥梁、隧道、互通、特殊路基等的设计方案,并以此编制概算,如果没有准确的地质资料作为支撑,则施工图阶段其可控性将出现异常。

3、控制测量的检核。现阶段勘察设计的分工较细,若控制测量时未校核地形图测量的精度,设计人员又未及时检验,则可能出现衔接出错。曾经有个项目施工时发现水准高程不符合,差了两米多,导致挖方变为填方,挡墙变为桥梁了,根本无法准确施工,最后只有重新定线、测量、重新设计。所以初设中应重视水准点、导线点的复核工作,另外还应注意核对地形图的精度、控制性横断面的准确性等,以保证路线方案切实可控。

四、公路工程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是根据审查批复的初步设计作为设计依据的,是用来指导施工的,故必须便于管理和组织施工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需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合理的工程方案,尽量减少占用土地。公路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大量用地,因此,除必须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外,还需要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做到既满足设计标准的要求,又达到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2、重视特殊路基边坡设计。施工图设计要做较详细的地质勘探与调查,提出设计预方案,另外必须强调动态设计,加强后期服务,根据施工开挖所揭示的地质情况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工程措施该加强的必须加强,确保安全。地质条件较好的,该削减的就减,降低工程造价。

3、处理好涉农问题。现在农民的法律意识日渐增强,自我维权力度逐渐加大,近年来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发生阻工事件明显多于以前的项目。而修建公路某种程度确实给沿线农民带来了较大的不便,所以应更多的考虑一些人行天桥、人行通道,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有的地方还要考虑将来农村道路可能加宽改造,提升道路等级,我们不能为降低一点工程造价而致公路工程建设产生不和谐的现象。

4、重视隧道进口。公路工程建设已经大举向山区进发,隧道越来越多,多个项目的施工经验告诉我们隧道进出口太重要了,隧道进出口的平纵面线形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必须高度重视,另外洞口必须尽量避开危岩、堆积体、大型滑坡体,并尽量避免偏压进洞,受地形所限时亦应尽量减短偏压长度,特别是地质不良路段更是应避免。

结束语

加强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多年来公路工程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和最宝贵经验之一。随着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各地都在加快公路工程建设,为做到既要加快公路工程建设,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盲目决策。因此公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公路丛书编委会.公路建设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