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考研论坛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2:41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1

公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朱彩娣.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5(55):109-110.

[2]袁梦博.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孙宁.控股股东的国有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05(45):19-20.

[4]王津培.基于内部控制环境视角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5(30):148-149.

[5]袁克利.盈余质量研究探讨(下)——盈余质量的决定因素与经济后果[J].金融经济,2011,24(60):63-66.

[6]李晓东,秦洪珍.问题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06(33):75-81.

[7]张大联,张晓军,黄越.公司治理层面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04(37):28-30.

[8]熊焰韧,黄志忠,王文秀.高学历多经验的CFO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吗?——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视角[J].南大商学评论,2013,04(47):137-156.

公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荆新.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胡天存.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

[3]周绍妮.管理层股权激励对股东利益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4]杨兴权.控股股东控制、管理层激励与公司过度投资[J].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

[5]吕竺笙.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D].复旦大学,2005.

[6]陈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现金股利政策关系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

[7]冯曾炜.我国上市公司股东间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8]宿淑玲.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

[9]司徒大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D].复旦大学,2004.

[10]柏培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

[11]王维钢.公司控制权配置及各股东利益均衡机制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

[12]王秀华.利益相关者企业价值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13]张波.利益相关者企业业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14]卢颖.自由现金流量、公司治理与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5]李静明.大股东控制、薪酬激励与公司投资[D].重庆大学,2012.

[16]熊强.管理层权力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7]陈俊芳.试析自由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

公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汤莉.培养国际化人才殊为关键[N].国际商报,2015-7-22:A2.

[2]苗雨君.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5,(2):13-15.

[3]桑新民.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当代学习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5,(4):11-13.

[4]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5):602-609.

[5]高晓倩.团队学习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44.

[6]王雪燕.分组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93.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2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张亮为何会出现这样反常的行为?事情败露后,这个名牌高校的研究生又该何去何从呢?本刊采访到张亮及家人,揭开了事件背后的故事……

无形的压力,让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疯狂

目前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3年级的张亮1980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军人家庭。父亲是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的著名专家,妈妈在一家省级建筑设计单位就职。

父母两地分居,张亮童年是跟着母亲在外公家度过的。张亮从小聪明懂事,很惹人喜欢。那时,张亮父亲已成为上海非常有名的外科医生,博士生导师。初中以后,张亮到了上海。父亲工作非常忙,即使在家里,一个忙工作,一个忙学习,很少有机会见面。由于离开从小就一起生活的母亲,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张亮常有一种莫名的孤独。一方面高中阶段学习压力非常大,自己是外地人,只有更努力才能让人看得起;在家里,父亲作为军人,把工作中的雷厉风行性格也带到了家里,特别是得了甲亢后,父亲常会莫名其妙地发火,这让张亮难以接受。

一次,张亮几次去问父亲办理身份证的程序和地点,正在病中的父亲发了火:“不是告诉你几次了吗?你怎么这么傻!”委屈的张亮离家出走,大上海的那些灯红酒绿的热闹喧嚣,更让张亮倍感孤独。在街头流浪了一整夜之后,张亮以为家人会着急,但是当他回家后,家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让他很失望。

1998年,张亮顺利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由于家里环境不错,大学生活相对自由,张亮也没有多大理想和抱负,甚至一度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他家离学校很近,他的大学四年,很多时候都是在家里度过的。

2003年,张亮大学毕业后顺利考上了本校研究生。研究生一年级,张亮依然和大学本科阶段的生活一样无聊。

研究生二年级张亮陷入爱情之中,女友学文科,颇为成熟。善解人意的她开导他,不要浪费光阴,开始新生活。

在女友的开导下,张亮突然悔恨自己虚度光阴,决心重振旗鼓。从此,张亮像变了个人,他还做了人生规划:出国,读名牌大学,然后创业成为亿万富翁。父亲也出过国,读的还是名校耶鲁。他必须要比父亲更有出息!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心血,他们应该得到儿子的报恩。

张亮每天都会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一条一条写出来,第二天再一一核对,如果有一件事情没有做完,自己都不能睡觉。张亮用一年就读了17本国外原版的专业书籍,他的同学有的一年读一本都还不一定能完成。他一年报考了9门专业课,并且有8门成绩为A等,而一般同学一年最多选6门,他通过了美国精算师认证的两门考试,这种全英文的认证考试,曾让很多博士生望而却步。

张亮还到某国际大公司,负责管理方面的工作,还到某亲戚的公司做总经理助理,为公司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他还担任数学系的宣传部部长,又做了复旦大学内部论坛的版主,还主编系里的专业刊物……

张亮相信没有好的习惯就无法完成愿望,他的寝室整理得非常整洁,甚至书架上每本书放什么地方,都做了规定,生活中,他对每一分钱的去向都有统一计划,即使是几毛钱也算得很清。每次他违背了规划,都会非常自责悔恨。

虐杀小猫,在爱与恨中寻找不到平衡

2005年5月以后,联系出国成了张亮的头等大事,他向国外30多个院校发了申请资料。为了达到完美,他对每一份资料,都整理得非常细心,为了整齐,他都买了专门的尺子,比着写信封上的字。

尽管如此,他申请的学校都没有给他录取通知,张亮非常烦躁。而他家族里,有个表姐已经去美国留学了。他知道母亲非常希望他能出国。父母常安慰他,但越是如此,张亮越有压力。他每天都要打听发出去的邮件的最终去向,常为这事焦躁不安,茶饭不香。

张亮就读的复旦大学扩建后,校园里出现了上百只流浪猫,复旦学子非常关爱这些小猫,经常喂它们食物,遇到受伤的小猫,他们就带回寝室喂养,有人甚至为受伤的小猫花费上千元救治。从此,复旦大学校园论坛的动物版,就成了复旦大学热门论坛。学校不许寝室饲养小猫,所以很多同学捡到小猫,收养救治小猫后,无法继续收养,都会在论坛上消息,希望有爱心的复旦师生前去领养。

2005年5月,论坛上出现两只小猫需要找人领养的消息,吸引了正处于焦躁阶段的张亮的注意,他觉得猫很可爱,可以消遣一下。很快,他顺利地得到这两只小猫。

不过由于缺乏饲养经验,他收养的这两只小猫非常烦躁,到处乱蹿,把整齐的寝室搞得一团糟。更让他不可接受的是,猫不适应新环境,总叫个不停,张亮担心会引起宿舍阿姨的注意,所以当天下午就扔掉了一只,另一只待了一天之后,也被他扔掉了。

不久,张亮在学业、出国等压力下,很快又烦躁起来。他突然想起以前领养的两只小猫,它们在寝室里快乐奔跳,把头伏在自己的案头,静静看他看书,多可爱。于是7月的时候,张亮又收养了一只叫“皮皮”的小猫,它非常可爱,张亮给它买了最好的猫粮,最好的猫沙,还为了它买了剪子,他把它搂在怀里,轻轻抚摩它,修剪指甲。

为给“皮皮”找伴,张亮陆续到网上收养了几只小猫,但这些猫有的卫生习惯不好,有的和“皮皮”打架。所以,在他这里待的时间不长,很多都是遭到张亮痛打之后扔掉。

因为自己在学校里和论坛里都很有名,张亮担心扔掉的小猫被送猫人发现,他总是把这些确定已经打得无法活下去的小猫扔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比如垃圾桶和树丛里。

转眼到了7月中旬,学校放暑假,他把“皮皮”带回了家,尽管家人并不喜欢养猫,但是他还是坚持把小家伙留下来了。

不过以前很乖的小猫“皮皮”却变得很不听话,晚上它大声嚎叫,早上又总在猫沙中跳进跳出,把沙粒溅得到处都是。本来就为出国而焦虑的张亮失去耐心,他重重打了“皮皮”的脑袋,直到它趴在地上不动,此后他把它装到垃圾袋里扔掉了。

失去小猫后,张亮非常空虚,在工作的繁忙空闲,总是回忆那些小猫,他会经常翻看那些领养过的小猫的照片。

张亮实在忍受不了猫的诱惑,决定再次领养,但这些小猫在他的寝室待的时间都不长,每次心烦气躁时,他都忍不住对猫咪拳打脚踢。从开始的仅让这些小猫受惊让自己解气的地步,到后来干脆把猫打得奄奄一息,瞳孔放大,有些甚至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虽然每次打完和丢弃之后,张亮都会有负罪感,也想过不再养猫。但一段时间后,对小猫的喜爱和抚摸它们的感觉就像上瘾一样,让他再次领养猫。为得到小猫,张亮还向那些猫主承诺照顾猫一生。

张亮不停领养小猫的异常举动,逐渐被网友们发现。他们发现送给张亮的猫越来越多,更多的人都揭发自己的小猫是送给张亮的。

2005年9月29日,几个热心网友集体上门质问张亮小猫的下落。张亮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说猫被自己放生了,又说是放到女朋友的家里喂养。网友们对这件事表示了极大宽容,出于对他的保护,没有向外公开。但张亮不但没有反省自己,反而侥幸和自得,甚至还为自己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最多小猫而得意。

随后一段时间张亮非常忙,养猫的事也就逐渐淡忘了。10月中下旬张亮清闲起来,他又开始想养猫了,他不敢去论坛上领养,陆续从花鸟市场购买了数只小猫,但是它们的境遇都不好,张亮还经常拿它们消气,有的伤得非常重。

这些日子张亮过得并不快乐,他渴望已久的出国申请,依然杳无音讯。买猫和虐猫,成了他惟一的快乐。

事情败露,研究生的出路何在?

2005年11月中旬的时候,张亮女友到宿舍看他,她立刻就喜欢上了他刚买回来的白色圆脸的小猫。但是张亮最后还是抛弃了它。女朋友非常生气,跟他吵了一架。

不久,为了哄女朋友开心,张亮在花鸟市场挑选一只大白猫。大概是对环境改变不适应,回来途中它一直在叫,到了寝室后依然叫个不停。逗了它一段时间后,张亮准备上网,它又开始不停叫唤,他觉得很烦,加上当时管理严格,他又害怕被管理人员听见,他把它拿出笼子,要让它安静。猫抓了他一下,挣脱了跑到书桌电脑柜的后面。他想把它抓出来,它就伸爪子抓他。

张亮顺手就拿了一把剪刀想引开它的注意,但它并不理会,试了几次后他焦躁起来,便胡乱用剪刀往前划了几下,最后一下刺伤了它的眼睛,猫一声惨叫,血便涌了出来。

张亮很害怕,他马上把地上和桌子下的血迹拖干净,小猫还在流血。就在此时,一群网友冲了进来。他们中的一位在一个小时前,看着张亮带着白猫进宿舍,他们决心看看这些猫究竟怎样了,没想到会看到如此恐怖的场面。

带血的猫严重刺伤了同学们的爱心,面对事实,张亮没有兑现要带这只小猫去医治的承诺,而是中途抛弃了,他还编造谎言再次欺骗了网友,他告诉网友,猫买来时就受伤的。他非常担心,网友会从他对白猫的伤害,推断到他以前也如此伤害所有小猫。

网友的愤怒,让张亮感到害怕,他怕自己丑行被更多人知道,更关键的是,自己在学校里是优秀学生、正在申请出国,国外非常看重人的健康人格和诚信品质。

张亮找到母亲,他知道这事已无法控制了,母亲鼓励他说出真相,张亮联系了参与调查的同学,在一个休闲吧里,张亮在母亲和女友陪同下,向网友们叙述了自己恶行。

他说:“有时我养小猫就是为了有一个发泄的场所,有的小猫太小了,我不想把他们弄死,但我想尽办法虐待它们。”对那只被当场发现的白猫,张亮说:“应该说是半有意,半无意吧!这么大一个猫,戳一下也无所谓的。”

参与调查的网友听后非常震惊,他们要求他向论坛上所有网友道歉。张亮写下了自白书,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到了论坛上。但网友们并不认可他的道歉,认为他避重就轻,从此,一石激起千重浪,通过互联网传播,虐猫事件成为全国新闻。有人说张亮是现实版的“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电影的主人公,他形态古怪,有着惨白的肤色和张牙舞爪的剪刀手。

不仅如此,一些愤怒的网友纷纷向张亮所申请留学的学校写信,揭露他残害动物的事实。还有人直接给张亮发电子邮件,写上血色的“人渣”字样。有人甚至建议复旦大学开除张亮的学籍。曾公布张亮为复旦大学数学系学生干部的复旦大学数学系官方网站已经被“黑”,出现了“为小猫报仇”的文字。

在张亮虐杀小猫酿成大错之后,他也被舆论压力击倒。他不敢到学校,因为经常有媒体的记者来采访他,他感到路上很多人都在指责他。

张亮只好回到家中,父母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他们不让张亮上网看新闻,害怕他受不了网上言论的刺激。张亮甚至想到了自杀。父亲给张亮写下两句话:“人性至善,心静如水”和“胸怀博大,心底无私”。希望张亮能够认识错误,不要因为压力而被击倒,还联系了上海著名的心理医生对张亮进行心理辅导,情况才没有恶化下去。

张亮非常绝望,他的出国梦想已成为泡影,现在几乎每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论坛都在讨论这件事,在国内由于影响恶劣,将来肯定也难有人会收留他。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3

概括起来,此次年会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入选论文、老师点评:视野丰富、严谨精彩

本次年会的特点之一为参与面广,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篇论文投稿,经过专家匿名评审,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所大学的40多篇论文入选。这些论文在年会宣读发表后,又经专家再度评审,产生了《竞选网站:美国总统大选的新阵地--试析其传播功能及对选举传播的影响》、《新闻职业化的萌芽--再读黄远生的新闻事件和新闻思想》、《新闻报道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实证研究--以〈新民晚报〉房产新闻报道为例》、《试论都市报的主流化--兼评〈南方都市报的转型〉》等十篇优秀论文。

在两天的论文分组讨论上,代表们围绕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新闻从业人员与媒介素养、媒介政策法规与传媒市场、电视新闻与视觉传播、媒介新技术与新媒体、等"热"话题发表"冷"思考。论文视野很广,从贾樟柯的艺术电影到博客;从海德格尔传播思想到媒体集团的经营之道: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和新闻学院的老师们一起进行着学术探讨之旅。新闻学院李良荣、殷晓蓉等诸多教授担任点评嘉宾。老师们对论文的内容和规范性进行了严谨而热情的点评,给予大家很大启发。大师们不约而同地提出:研究生搞研究不要太宏观,从个案做起是展开研究比较好的视角,太宏观反而容易“平平过”;同时,一定要提出矛盾、提出问题,因为针对假问题、空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办法深入下去,也是没有学术价值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继去年举办题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的Panel之后,本次年会再度举办了“交流视域中的符号互动论”Panel。Panel的组员都是新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他们精心准备的PPT以及黄旦教授的精彩点评,让现场座无虚席。

在11月6日下午举行的闭幕式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总结了本次年会论文的特点:首先是选题比较多样,焦点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博客、网络等技术性问题也受到了较多关注;其次研究的方法除了以往常用的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内容分析以外,还有一些调查,比如说对赣南农村的分析,对青浦农村的调查,对大学生娱乐动机的调查等;最后通过论文,可以看出研究生同学是不断努力,争取达到学术上的规范。以上三点都是可喜的现象。

二、业内动态、学界新得:妙语连珠、相得益彰

本届年会邀请了许多业界、学界的嘉宾,充分体现了复旦新闻学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好风气。

开幕式上,百度公司副总裁梁冬、《南华早报》编辑总监柯林(Colin Kerr)、《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任天阳、新闻学院广告系主任程士安教授等,分别就搜索引擎改变传播格局、怎样规划独特的新闻生涯、中国城市类综合日报发展路径、新技术引爆传媒革命等发表了主题演讲。

业内人士以他们的经营实践,带来了最新鲜的业界咨询和情况。梁冬用在百度搜索引擎公司的经营实践,展现了这家刚刚在那斯纳克上市的网络新宠,对于行业和自身目标的理解。他讲到,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个声音、一个价值的发源地和一个资源;同时也让一个人成为了一个声音和价值的搜集地。他信心十足地说到,互联网有多宽广,搜索引擎的受众就应该有多宽广。搜索引擎以它的中立性和宽容性,能够令一个看似很简单的网站变得突出,这也是它在整个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

任天阳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城市类综合日报的发展路向--以《南方都市报》为例。他为大家勾勒出中国报业竞争比较充分的珠三角地区,城市类报纸的状况和特色;总结了中国城市类报纸十年内的缺陷以及面临的危机;并且预测到未来城市类报纸应该:时政类报道成为主要品种;时事评论成为报纸灵魂;海量新闻和深度报道并驾齐驱;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数量剧增;读者层次明显提升;分工更加专业;盈利模式多元化;和政府的关系更加务实和开明等。《南都》作为城市类报纸的领头羊之一,它的经营之道和面对新兴媒体考验的思索,对与会者颇有启发。

柯林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讲述了How about being a sports reporter?(当个体育记者如何?)他指出,中国的运动产业是个朝阳产业,做体育记者会有很多的机会,但是不要以为这仅仅意味着可以全世界旅游并且采访所有女记者都想采访的贝克汉姆。体育新闻报道背后有许多的学问,如何明辨政治在体育中的作用就是其中之一,

程士安老师的题目是:新技术引爆传媒革命。程老师主要针对现代传媒对信息传播系统的革新,阐述了她的一些思考。指出技术、新技术的创新和变革颠覆了传统的媒体,给现代传媒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格局概念。其中三点特征分别是,终端的大异动趋势;终端的个性化和效果的社会化问题;中心的弱化和信息制度化。

三、网络论坛、影视沙龙:形式多样、活泼新颖

本届年会的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十分新颖,创办了分论坛和沙龙。作为本届学术年会的新亮点,“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论坛于11月6日下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百度公司特别提供赞助支持,IT时报社协办。据悉,这是国内首次以web2.0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以百度、博客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和《青年报》、《东方早报》等传统媒体共同对话互联网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嘉宾们就Web2.0时代的新传播模式、搜索引擎营销策略、知识产权与媒介伦理、Web2.0给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可能带来的影响等主题发表精彩报告。

Web2.0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博客网首席运营官谭涌泉认为应当是“博客的普及,在分享自己和分享别人中美好生活”,这是博客的精髓。土豆网创始人王微相信,如果Web2.0真的到来,在宽带如此普及的中国,出现而且胜出的公司一定具有世界竞争力。而《IT时报》总编辑王昊青则大胆预言:在这一波网络发展中,中国无疑从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追随者跨入了创造者和见证人的行列,“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带着鲜明中国特色的IT时代”。百度副总裁梁冬为Web2.0时代传播新模式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解:“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和百度贴吧,我们提前三个月就知道李宇春一定会很红,传播的搜索化发展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这样一场扑面而来的新技术浪潮中,传统媒体则将目光放在Web2.0时代如何寻求新的增长方式上。《青年报》总编辑吴烨宇乐观地预计:“Web2.0将会极大丰富传统媒体的信源,并为传统媒体拓展出更多的增值服务”。《东方早报》总编助理徐俊则强调,Web2.0所倡导的多中心、互动等特质将对平面媒体的运营带来诸多启示。

11月5日晚上6点30分左右,根据“水门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总统班底》赏析沙龙在新闻学院中庭举办。影片放映结束后,新闻学院的数位老师及媒体人士,应邀到现场畅谈自己对于调查性报道的观点和看法。陆晔老师以研究广播电视新闻著称,她从专业视角谈论了节目制播中的调查性报道;吕新雨老师刚从台湾参加学术会议归来,她着重谈了同学们关心的台湾媒体在这方面的现实情况,并与大陆的媒体进行了比较;《南方周末》的戴敦峰先生对曾写过的调查性报道《济宁市市长下跪》,详细地谈了新闻生产过程中信息来源、采访经过及定稿、审批等内情;《外滩画报》资深记者邵嘉翔先生有着丰富的采访经验,他列举了实际采访中的一些例子,让同学们大饱耳福。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4

【关键词】高校论坛 传播特点 舆情管理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系统)的缩写,是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在论坛上,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发贴、回帖等方式进行信息以及思想的交流。潘迪按照性质将我国的BBS站分为三类:政治性(如新华网BBS站)、商业性(如腾讯网BBS站)以及业余性。高校BBS便属于业余性,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便陆续建立自己的BBS网站,第一个高校BBS是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像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都很有影响力。安徽大学的论坛名为“安青在线”,于2001年6月建站,曾在2007年和2010年两度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据统计注册人数有八万余人。

在2011年中,学界对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等新媒体研究的较多,对高校BBS的研究则比较少。仅以“微博”两字为检索词,以题名为检索项,时间为2011年在知网中进行搜索,我们便会发现相关记录有3557条。而以“高校BBS”为关键词,对摘要进行检索,时间限定在2011年,我们才得到192条记录,这表明时下的“微博”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笔者认为对“高校BBS”的研究意义依然很大,它与微博等其他新媒体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一、使用人群均为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知识水平较高,但正处于成长阶段,感性与理性并存;二、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即使用者都集中在一所大学中;三、线上讨论易转为线下活动,例如在一些大学生中,论坛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对高校论坛的研究依然是有必要的。本文从高校BBS的传播特点、独特功能、所面临的问题、舆情的管理及引导四个方面,来对2011年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整理,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研究建议。

一、高校BBS的传播特点

1、传播内容方面,高校论坛受两方面影响:

(1)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国内外热点新闻都会给予很高关注,论坛用户通过发帖回帖等方式对事件进行讨论。如家乐福事件、重庆打黑事件,周老虎事件等都一度是论坛中的热点话题;

(2)受校内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关注的与其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内问题,也会由特定的契机或某些言论的带动引发讨论乃至争论。”如大学生会对食堂涨价问题、奖学金助学金以及补助问题、调整上课时间等问题给予关注,并进行投票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并且传播内容还会具有周期性,这一点是基于学生生活的周期性。据统计,论坛在假期期间发贴量比较少;6月份的帖子内容大多是有关毕业的离愁别绪,大四学长卖二手书籍、衣服等不愿带走的物品;7、8月份新生报到,大多是一些答疑贴;每逢期末,则是有关考试以及回家车票的话题。

2、高校BBS的传播特点:

(1)舆论主体的隐性和显性共存;(2)情绪化与理性的并存,第二个特点可以理解为对第一个特点的延伸,“身份的隐匿性使得本我人格容易得到发泄,……情绪化特点明显”,但又由于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广博,所以言论又具有理性的特点。这进而又导致段宗明所指出的:“论坛言论的精华性与糟粕性并存。”

二、高校BBS的独特功能

1、社会的安全阀

吴丽认为,高校BBS为学生提供了情绪的发泄平台,其原因在于高校BBS的“四零”特点:“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编辑意味着把关的宽松,保证学生观点的完整表达;零技术意味着学生无需太多的专业电脑知识便能在网上利益诉求;零体制则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限制;零成本保证了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四个特点使得高校BBS成为社会的安全阀。不过吴丽指出这种安全阀的运行是有代价的,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不满情绪,威胁校园稳定。

2、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凝聚力

如敬菊华认为论坛集中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念,“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着全体成员,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3、有助于塑造高校形象

其实论坛也是展示一个学校形象的有效途径,有不少高中生在报考之前会登录高校的论坛对该学校进行了解。论坛所展示的是一个大学的真正面貌,计雪荣在研究中强调高校BBS是提高高校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重要通道。

三、高校BBS所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高校BBS有很多优势,却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论坛发展在经历了黄金期之后进入了瓶颈期。肖铁岩认为论坛起初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分享学习资源,但是随着成员的不断增加,帖子的内容范围也在扩大,“逐渐沦落为娱乐中心、购物中心、发泄中心”,而关于学术讨论、校园建设的帖子却很少,如长此以往,高校BBS的竞争力便被逐渐削弱,与其他网站相比也没有特殊之处。

众多研究者担心最多的问题还是论坛中的非理性以及集体无意识。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校BBS中的言论存在一个由非理性到理性的过渡。随着对事件讨论的深入,理性的声音有可能被接纳,并与非理性的言论作斗争,最终实现向理性的回归。

高校论坛所面对的问题不仅是来自内部的,更是来自外部的。自2007年饭否网开张,到2010年的微博元年,微博抢占了大量的论坛用户,论坛的发帖量下降,有深度的文章也逐渐减少,只有少数有关娱乐的版块还有些人气。论坛应何去何从成为了严峻的问题。

四、高校BBS舆情的管理及引导

在知网中搜索的有关“高校BBS”的文献中,多数篇目都是在讨论高校BBS的管理及引导,这反应出学者的兴趣大多集中于如何对高校BBS的舆情进行控制。这些文章对控制管理论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当然也有一部分文章是在对控制进行反思,认为过度的控制会压制论坛的活力,使论坛丧失所独具的优点。

1、建立高校BBS舆情的掌控机制

众多研究者认为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学校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柏家文认为高校首先应建立校园网络舆情日常预防和管理机制,“使舆情形势在萌芽状态就得以疏导和管控,不致酿成较难控制的舆情事件”,日常机制可以防微杜渐。除此之外还要建设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要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一旦有突发事件,学校能确保各部门联动协调,使舆情问题有序解决。

2、实名制是论坛管理的基础

在众多论文中,研究者对BBS实名制的利弊进行了探索。郭义坤认为实名制会强化学生发贴的责任意识,有利于高校掌握主动权,并促使大学生走向成熟。但实名制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得个人资料等私人信息易被泄漏。

3、研究者发现在高校BBS引导中,有一个新兴的群体――网络志愿者协会

王玉娥认为高校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中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而由网络志愿者担任的网络评论员则充当了“游击队”的角色,作为高校论坛管理的补充,他将这比喻为一种“融入群众”的战术,网络志愿者大多是高校师生,他们的知识背景将有助于与论坛成员沟通。“他们就像一批无形的网络文明警察,随时工作在网络一线。”

4、论坛舆情的管理要注意“舆论领袖”的培养

“舆论领袖”是群体中的焦点与意见的导向,薛可在研究中指出“‘舆论领袖’是社群中的核心人员,是信息扩散的关键节点,他们的存在具有紧密维系社区、传播重要信息、引导群体舆论的重要作用。”要注意促使“把关人”向“舆论领袖”转化,并且通过置顶、特殊字号、醒目色彩的手段,突出“舆论领袖”有见地的发言,强化主流舆论。

5、注重90后的个性

另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新一代的90后已经成为了论坛的主要构成,而90后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与过去的80后不同,“更个性、更叛逆、更独立”,所以肖铁岩认为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管理思路。

6、重视高校辅导员在论坛中的引导作用

魏占玲主张辅导员应该扮演普通网络使用者的“平民”角色,以此借助网络“平等性”的特点,倾听学生的心声,融入BBS的氛围。辅导员应提高自己的网络使用能力,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对论坛舆论进行有效指引。

结语

在对2011年文献进行分析时发现,有关高校论坛管理的文章偏多,其中多数文章有是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的言路进行限制。此外,还有一部分文章对高校BBS的特点进行了研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文章所提到的特点大多数所有网络媒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笔者认为应该增大对高校论坛独特性的研究,比如论坛可以组织一下线下活动以促进论坛发展等。

在分析2011年的文献时并未看到有文章谈论高校BBS的出路问题,面对着人人网以及微博等新媒体的冲击,高校论坛的用户已经开始流失,发帖量也急剧下降,论坛的生存问题凸显,如何渡过这个难关?笔者认为学者应该将注意力从论坛管理转移到论坛的复兴上来。

参考文献

①潘迪、陈书,《高校BBS 上的舆论特点及其引导机制》[J].《教学实践研究》,2011,10

②吴丽,刘明,《从社会安全阀的视角看高校BBS》[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③计雪荣,张甜甜,《试论高校BBS的社会职能》[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5)

④肖铁岩,张邦辉,王昌权,《浅析高校BBS困境与和谐校园发展》[J].《理论与实践》,2011(9)

⑤柏家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掌控》[J].《铜陵学院学报》,2011(5)

⑥黄建榕、窦玉,《高校学生的预警与危机干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报》,2011(4)

⑦樊国庆,《浅析校园BBS 实名制对大学生话语权的制衡因素》[J].《新闻传播》,2011(6)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5

2007年10月27日,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研究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的“广播电视学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此次论坛以当前数字视听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背景,探讨了视听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在产业结构、节目生产与营销、人才培养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并从理论研究和媒体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在发展战略、行业类型和个案分析等不同层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做了大量前瞻性的思考。来自广播电视学界、业界的众多理论研究者和媒体工作者在论坛期间进行了全面对话和深入交流,其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分享和认知的互动使多元与融合、突破与创新成为此次论坛的最大特征。 一、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教育改革 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广播电视专业教育者和多年从事实践工作的管理者一起探讨了视听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推动广播电视教育改革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教授认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应该继续坚持广播电视传统教育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同时不断丰富广播电视教育的内涵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媒体的需求。高晓红教授将中国传媒大学在长期专业教育中确定的教学面向,归纳为六条线:写作线,培养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观摩线,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数量众多的优秀电视、电影、戏剧、话剧作品,积淀深厚的专业基础;英语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说话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理论线,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后劲;创作线,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广播电视作品,并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交流。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结合复旦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对综合性大学在新闻学院办广播电视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孟建教授认为复旦大学在四个方面探索了一些经验:第一,构建了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第二,修正了仅仅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目标,转变为理论和实践兼顾;第三,从业界到理论进行分层培养;第四,创立了高校、政府、媒体三方合作的共建模式。同时,孟建教授反思了目前综合性大学办广播电视专业的三个问题:第一,存在“饿不死、长不大、做不强”的问题;第二,存在如何更专业的问题;第三,存在如何迎接学科与媒体的双向汇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首先提出了对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第一,广播电视专业教育应该强调通识化教育,全面培养学生在人文、社会、艺术,包括自然学科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第二,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专业划分与市场并不相关,学校教育尚未有效地与市场需求结合;第三,广播电视学是一个广义的领域,因而广播电视专业教育中电视新闻与电视艺术也不能截然分开。在此基础上,周小普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包括全校平台课、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课、部类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研和实践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对本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模式做了介绍,并强调了广播电视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的教育特色在于:第一,广博的文理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交叉学科的优势,开设大量平台课;第二,厚实的新闻采编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全能的媒介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石长顺教授也对目前专业教育中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认为提高写作能力和注重实践应该成为今后亟需加强的方面。 二、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理论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围绕广播电视研究和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广播研究起步到广播电视学建立之间的历史分成了四个阶段,即缓慢起步(民国时期)、曲折前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恢复成长(改革开放以来至80年代末)以及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赵玉明教授认为,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的广播电视学的特点在于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旅游卫视总编辑、央视市场研究顾问靳智伟先生用丰富而有说服力的数据证明当前中国受众时间处于分割状态,从而导致中国电视竞争格局成为一种份额竞争。在此基础上,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理念与实践都发生了变化,靳智伟先生主张应该修改传统新闻的定义,将新闻看作大众关注或能引起大众关注的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高鑫教授对于时下研究的热点———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证,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一种多重品格的真实,是创造性的真实,而非生活本身的真实,因为电视具有创造的潜能。通过对纪录片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高鑫教授认为对当代电视纪录片应该给予全新的理性界定,即以真实的纪录生活为主,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扮演和搬演的真实再现,甚或意象性的虚构,完成对真实创造性的诠释。 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副教授和石永军博士生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电视传播的两个个案进行了研究。何志武副教授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以“高官访谈”为例探讨了电视访谈的民主政治传播价值,认为“高官访谈”在为促进民主制度传递信息和搭建讨论平台方面是具有价值的,但此类节目价值的深化却常常受制于政府官员对社会稳定的担心。石永军则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以湖北经视社会影响力调查为例分析了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构成要素,认为频道综合影响力指数作为衡量频道影响力的标准,包括中观竞争力(频道入户率、频道满意度、频道观众规模、频道期待度、频道人气指数)和微观竞争力(频道栏目的竞争)两个方面。 三、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产业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对当代电视生存环境及发展趋势从六个视角进行了思考。其一、政治视角,电视的政治功能发生了极大转变,要求提升电视说服力;其二、市场视角,电视产业的相对滞后发展,要求提升电视竞争力;其三,社会视角,电视与观众传播关系的变化,要求提高电视公信力;其四、文化视角,电视建构社会文化的作用,要求提升电视影响力;其五、艺术视角,电视作为一门艺术,要求提升电视感染力;其六、科技视角,媒介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提升电视到达率。#p#分页标题#e# 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对当代中国电视媒体转型的原因、内容,以及由之而来的创新进行了全面的透析。陆地教授认为,传统业务与市场竞争加剧、广告经营模式后劲不足、观众总体规模下降是电视媒体转型的主要原因,而这种转型包括技术、业务、盈利模式、战略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陆地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电视媒体在转型中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和博士生周莉从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出发,对目前新兴媒体偏向于技术市场的趋势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发展更应该重视公共传播,坚持以公众利益为核心价值。他们在报告中首先对传统媒体公共传播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对新兴媒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技术市场模式和公共传播模式作为新兴媒体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严三九教授则从新媒体手机电视的运营情况出发,探索了广播电视产业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认为手机电视的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分为超市模式、独立运营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手机电视的发展应该采用阶段化的运营策略,分为市场导入期、快速成长期、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手机电视运营应该结合行业发展,而不能照搬传统的广播电视模式。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也对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视听新媒体崛起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而复旦大学孟建教授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媒介融合浪潮下电视发展和媒介化社会构建的问题。 在此次论坛上,还有来自电视、新媒体、动画等领域的业界人士做了相关的报告,使得论坛的内容更加充实、多元。论坛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理事会议,批准新会员入会,决定下一届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年会将在重庆大学召开。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6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于2008年11月12日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田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前主席颜泽贤,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和《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江苏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武寅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此次论坛的召开及《学术研究》创刊50周年表示祝贺。武寅指出,在深入总结30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重要时刻,在努力创造中华民族更大成就的历史新起点上,召开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的思路,为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搭建了新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林雄在讲话中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加强学术研究与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途径,在广东举办“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必将对活跃广东的学术气氛、推动广东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成就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深刻地改变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面貌,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创造的伟大成功经验。同样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就是通过回顾和总结3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探讨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促进学科融合与创新,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与会学者深刻认识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必须在吸取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根植于中国经验,提出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科学才能无愧于伟大时代,并对世界学术做出自己的贡献。论坛对以下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以此形成当代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与中国表述,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近代以来,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和不平等的国际格局,一代代中国学人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中国学术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做出了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因此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但也不能不看到,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当代中国现实所提出的要求之间还有距离,一些根植于西方经验、在别国行之有效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学术往往如方枘圆凿甚至南辕北辙;僵化的学术体制所制造的苍白的学术泡沫,也日益严重地遮蔽着中国问题的本质。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尽快树立学术责任感和紧迫意识,致力于立足中国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形成中国学术话语的自主性,促进中国的学术自觉和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马克思主义当展,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核心命题。汪信砚(武汉大学)在发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范式论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要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赵敦华(北京大学)在提交的论文中着重论述了建设中国哲学现代形态问题。他认为建设中国哲学现代形态必须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力戒各种形式的“土教条”和“洋教条”。中国哲学现代形态集“中西马”于一身,这是近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造就的事实,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推进的研究方向。朱立元(复旦大学)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文艺理论最重要突破之一就是“文学是人学”命题的重新确立,这是立足于当时的现实,重新思考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取得的重大进展。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消费主义思潮和大众文化的弥漫,人性问题以另一种方式在文艺和审美中再度迷失,因而对这一命题重新解读和再度阐发,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时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推进过程,也揭示了经典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邹诗鹏(复旦大学)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总报告2008'’为题,介绍了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无疑是目前国内外学界都在积极探讨的课题,它是目前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模式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要尊重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不能一概以西方话语分析和命名中国模式,但总的来说,国外很多研究缺乏对中国经验的解读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世界意义的解读与阐释,还得依靠中国的思想家与理论家。此外,王雨辰(中南财经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刘森林(中山大学) “从‘劳动’到‘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核心范式的转变”、李恒瑞(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开放观”、李佑新(湘潭大学)“思想研究的现代化范式问题”等发言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当展进行了阐述。

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应用学科领域,总结中国经验,建立中国表述,形成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当代中国学术体系,更具有现实紧迫性。颜鹏飞(武汉大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之处,阐述了构建中国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是无法用西方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来进行诠释的。中国学术界尤其经济学界要从西方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就必须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提炼新的课题,提出新的理论,进行具有中国形态的“术语革命”,在时代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中实现学术自主性和原创性。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也同样认为,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和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经验不是既定的理论所能完全解释的。当前,各种理论争相解释中国经验,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学理论的实验场,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规模,决定了中国经验不仅是理论的实验场,还应该是理论的发源地。王新生(南开大学)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

度,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平正义问题,认为当前的转型是一种从受理想性原则支配的社会类型向受利益支配的社会类型的社会转型,只有从这一特殊境遇出发,才能为考察当今中国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找到合理的路径。这就是在建构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基础上形成协商性共识。周林彬(中山大学)从中国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外国化”与“本国化”角度,谈到我国法律经济学加强“本国化”研究的必要性。他认为,缺乏自主性是我国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从国外研究转向国内研究,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法律经济学问题。一般说来,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不具有国别性,“本国化”思路主要是指关注具有国别差异的中国法律制度、法治实践以及影响中国法治实践和法律实效的各种历史、文化、政治因素,而恰恰是这些因素的纳入,才是现代法律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法律经济学理论走向成熟的关键。

建设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是与会不同领域学者的共识。对“中国现实”的强调。并不是出于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出于一种盲目的排外主义。恰恰相反,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担当责任,是当代中国学术找回自信和自觉的表现,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学科融合与学术创新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如何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是本次论坛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正如颜泽贤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3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体系不断创新,但学科分化造成的学科壁垒,也严重地制约了学术的健康发展。本次论坛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进行交流讨论,可以说是一次促进学科融合与学术创新的尝试。

学科体制壁垒对学术发展造成的危害,学者们深有感触。赵敦华认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在学科体制上“三足鼎立”,虽然曾经推动过哲学史文本研究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但如果被强化到以邻为壑的地步,各个领域的哲学研究都难以深入,综合性的中国哲学现代形态就很难发展。事实上,三者都是用现代汉语研究和表达的中国学术,不可能是互不理解、没有交流的独立话语体系,因此,打破“中西马”的学科壁垒刻不容缓。蔡立辉(中山大学)也谈到当代中国行政学学科归属的困境,认为学科归属的混乱是当代中国行政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蒋述卓(暨南大学)则从30年来文艺学的发展,谈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文艺学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与活力,是和它博采众长、融会创新分不开的。其实,某些新兴学科的诞生,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融合的产物。刘士林(上海师范大学)认为,近年来大都市与城市群飞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学术领域,都市文化学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体系:一是以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侧重于都市的经济社会基础;二是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侧重于都市审美文化外观,两者基本上是相互割裂的。新形势下的都市研究需要打破各种分类框架与学术传统上的障碍,在两者之间找到一座桥梁,于是都市文化学应运而生。

(三)其他重要理论问题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7

2007年10月20日,“北京中青年学者文化论坛”第五次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围绕着“后现代语境中的价值危机和重建”这个议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做了精彩发言,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30多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论坛。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高旭东主持。他说,价值危机和失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用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文明的观点看,中国的孔子、西方的耶稣、印度的释伽牟尼都规定了各自文化的发展路向。但到了现代,从西方的“上帝死了”到中国“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传统的价值都发生了危机。没有价值尺度会导致文化的危机,那么在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价值重建?杨恒达认为,西方虽然经历了价值危机,但现在比较稳定。西方一向有否定批判的传统,作为《尼采全集》的中文翻译者,他认为尼采否定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主张从多角度而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单一角度来看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虽然使我们摆脱了贫穷,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建设。他认为,后现代质疑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指出它的缺点。宏大叙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导致虚无。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要从小事做起,价值自在其中。陈晓明也赞同从小事做起。接着他从西方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在一个复杂多元的语境中,整体性丧失,所有的价值都是空心的,价值危机必然会出现。中国的“后现代”不是因为经济有多发达、社会有多现代化,相反,始终是一种多元混杂的、变形的、多元交叉的社会状态。现代性的危机累积在中国,被放大了无数倍,所以我们现在处于巨大的现代性过剩发展阶段。作为学人,很难在肯定的意义上去思考。杨慧林则从神学来切入这个问题,认为神学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他说,西方近年来兴起的“新神学”已经不再谈论传统的宗教问题,而是深入到人文领域。他们认为,价值缺失的时代不是要回到基督教的传统,他们的逻辑不认为因为我有信仰,所以我比世人更完美,而是我有信仰,因此我更明白人是不完美的。张颐武从王朔的新书谈到现在知识分子的困惑和焦虑:为什么在一个人文理想丧失的时代,我们在经济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什么民族的兴盛是用庸俗的方式达成的?他认为现在的“读经”热其实表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的一种矛盾态度,抽象上肯定,具体上反对。他还提到抽象的全球资本主义与神学的契合:资本主义与神互相拯救。在中国,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盛行,80后的人通过玄幻小说、电子游戏达到了神学的目的。肖鹰表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思考个体价值的重建,在知识分子体系中,是否有道德底线。我们要从小事、具体的事做起,而不是去空谈,放弃责任、放弃承担。我们在物质上达到了小康,但是在精神上,文化身份上却日渐迷惘;我们呼唤大师,却离大师越来越远。张文定认为,公正、诚信、友情等基本价值在当下的中国已经严重缺失,物质的飞速发展不应该是精神的偏枯,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长远目标。陈跃红指出,价值问题不应该用本质主义的方式做出简单的结论,或者凭想像建构,而应该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考虑。但是,我们现在对于一些基本的范畴都缺乏价值的充足理由。马海良指出,人们生存条件满足以后,会追求精神价值的高度。在类属的意义上,人更容易追求价值,尽量过一种美的生活,人的劳动要按照美的理想实现美的生活。他认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也许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学术情怀,还没有等中国的实际情况沉淀下来再来进行思考。西方现在的情况是其自身逻辑演绎的结果,所以他建议我们在运用西方话语时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和语境的独特性。陈永国讨论了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问题,认为文化不会因为全球化而失去。价值的危机可以讨论,但是不必为它过分焦虑。任何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好的价值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流失,因而强调价值的继承性。曹卫东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当我们处于纯学术的地位时,会想去关心政治,而处于政治的链条上时,又会渴望纯学术的单纯研究,由此构成了一种价值的悖论。高秀芹认为,就目前而言,教授享受到的资源要远远高于普通老百姓。美国学者有的也没有车,却很安宁,因为他们安守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价值。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群体,我们应该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现在这种力量还没有在世界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李玲认为,论坛讨论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方面各个领域有不同的规则,而制度层面,人的道德建构应该与社会怎样对待我、他人怎样对待我相关。论坛进行了将近四个小时的热烈讨论,随后高旭东做了总结,进一步强调了当代价值危机的严重性,同时又强调了价值的继承性以及重建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8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 影响因素 SPSS分析

一、引言

网络热点事件是指经由网络媒体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事件。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被视为网络舆论真正进入公众与研究者视野的标志事件,自2007年以来,我国已经迈入网络热点事件的频发期,2007年的陕西“华南虎照片”,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湖北邓玉娇案,2010年的世博会,2011年的药家鑫事件等,网络世界已经形成了“天天有事件,月月有热点”的局面,网络舆论的力量日益显著。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功能表现在反映民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促进政府政策透明化和公开化;负功能体现在存在情绪型的潜在舆论,虚假言论误导整个事件走向、网络话语权被垄断的隐患等方面。

近年来社会矛盾加剧,引发网络热点事件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增多,要想规范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避免消极结果和不正当行为的产生,就必须要深入了解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因素,防患于未然。虽然目前的研究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成因探索涉及面较广,但是鲜见以实证方法验证其成因,这也是本研究意图达成的创新。

二、数据收集与说明

(一)药家鑫事件相关数据收集

在事件样本选取上,选择具有高度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药家鑫事件作为案例。而对于论坛:强国论坛是主流论坛的代表,依托我国最权威的人民日报下属的网络新闻媒体人民网而存在,这样一个具有政府建设背景的论坛更多的承担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天涯论坛被誉为华人第一社区,属于商业论坛,受众面广泛,参与者众多,由于其并不具有政府背景或者主流媒体的依托,审核和管理也相对宽松。因此,选取天涯论坛和强国论坛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代表性。

在抽样方法运用上,分别在天涯社区和强国论坛搜索药家鑫事件,得到4组搜索结果。在每组的搜索结果中,采用系统抽样法,从第1个帖子开始,以后每隔10个样本抽取一个帖子,最后,总共抽取20个帖子组成样本。

表1 强国论坛和天涯论坛药家鑫事件样本数据

(二)不同论坛上2010年度20大热点事件的点击率数据

为了研究不同媒介对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影响,搜集了天涯和强国两大具有代表性的论坛,以及备受网民喜爱的新浪微博上20大热点事件的点击率数据。数据来源:yq.省略/htmlArt/Art843.htm,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三、网络热点事件影响因素的SPSS分析

从事件最初的端倪到最终爆发为网络热点事件的过程中,网民在网络空间中互相交换讯息、观点及情绪,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对彼此作出反应,情绪互相传染,推动事件的发展。

(一)网络传播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分析

主要讨论传播主体――传者和传播介体――网络媒介对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影响。

1.传者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分析。现实环境中的集群行为有意见领袖,网络环境中亦然。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多数为管理员、版主、资深网友等,他们的发言可能会比普通网友的发言更能引导网络舆论。

(1)样本选取。以天涯、强国论坛上药家鑫事件主题帖发帖人的经验值、点击率和回复数作为分析对象。

(2)提出假设。假设一:主帖发帖人的经验值或积分值越高,点击率越高。假设二:主帖发帖人的经验值或积分值越高,回复数越高。

(3)数据分析。用相关分析中的二元定距变量相关分析法,分析发帖人经验值与点击率、回复数是否能显著相关。SPSS分析表明:强国论坛上发帖人经验值与点击率、回复数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011、0.017;天涯论坛上发帖人经验值与点击率、回复数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421、0.315。由于相伴概率均是大于显著性水平0.05的,可以认为发帖人的等级与帖子点击率、回复数都没有达到显著相关,即是说,无论发帖人身份如何,是管理员还是初级网民,都不影响到帖子的热度。这意味着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意见领袖并不明显,或者意见领袖的存在与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资深程度并无直接关联。

2.传者态度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网络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网民情感的爆发,主题帖传者的态度(褒义、贬义、中立)会对帖子点击率和回复数产生一定的影响。

(1)样本选择。选取天涯论坛上药家鑫事件为检验对象,众所周知,药家鑫事件引起的网民争议较多,反响较大,感彩也较浓厚。

(2)提出假设。假设:主题帖传者感彩越强烈,主题帖点击率和回复数越高。

(3)数据分析。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传者态度与点击率和回复数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经过分析可得,态度与点击率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007,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三种不同传者态度的主题帖的点击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褒义和贬义主题帖的秩均值(26.53、19.94)要大于中立主题帖(10.38),说明感彩越强烈,帖子被关注的程度越高。虽然传者态度与回复率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066,大于0.05,但是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在这儿也可以认为,三种不同传者态度的主题帖的回复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传者感彩越强烈,回帖数越高。

3.媒介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总在一定的论坛环境中实现,即媒介因素也可能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影响。

(1)样本选取。选取不同论坛上2010年20大热点事件的点击率为研究对象。

(2)提出假设。假设:不同媒介上同一事件的受关注程度存在差异。

(3)数据分析。首先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多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法,检验三个媒介上相关事件的热度是否存在差异;其次,采用相关分析中的距离分析法,测量20个热点事件在三个不同论坛上的点击率的相似性。检验结果为:三者之间的渐进显著性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相关事件帖子在三个媒介上的热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强国论坛上相关事件点击率的均值分别为248001、43780.3、5383.4,新浪微博显然高于天涯和强国论坛,说明新浪微博上帖子的热度最高;天涯论坛与新浪微博之间的相似性达到了0.977,高度相似,而强国论坛与天涯论坛、新浪微博之间的相似性都极小。

上述结果是因为,一方面新浪微博和天涯论坛同为商业论坛,因此相关事件帖子热度在二者空间上高度相似;另一方面,商业论坛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网民更愿意在其上上表达观点,加之新浪和天涯社区规模更大,言论气氛活跃,网民间的互动与回应更多;另外,微博做为新生事物,其方便快捷的功能更受网民的关注。

(二)事件因素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分析

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始于某个令人激动的事件吸引很多人的注意,网民的态度与情绪传导、意见表达都紧紧围绕事件的起始、转折而进行。

1.事件因素对网络热点事件持续时间和热度的影响。为了获取某一事件随时间变化的网络热度变化规律,在此辅助使用谷歌趋势,该查询工具分析一部分谷歌网络搜索以计算输入的字词被搜索的次数,并将其与谷歌上随时间推移的搜索总量相比较,按线性比例绘制搜索量图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全体网民对于某事件的关注度。为了有对比性,在此选择日本大地震事件与药家鑫事件进行对比分析。

两个事件中,日本大地震的曲线峰相对平缓,在短期内关注度达到最高,但迅速回落,不过持续时间长;药家鑫事件具有长期的关注度,多次出现关注高峰,而且持续时间也长。而热度曲线的峰值出现时间也与事件对应的关键事件完全吻合。日本大地震的关键时间点是2011年3月中旬,也即是大地震爆发后的一段时间,药家鑫事件的热度曲线峰值出现在2011年4月药家鑫一审、5月二审和6月执行死刑。

网络热点事件衰落的首要原因是事件的解决,或者公共事务对公众已经没有任何刺激作用了,那么热点事件自然会衰落下去。对于药家鑫事件,标志着事件解决的法院宣判结果出现后针对该事件的热度就会迅速降落。而在日本大地震事件中,网络舆论做出迅速反应的同时迅速衰落,这说明对于自然灾害类事件,公众的关注只集中在灾害存在的阶段,而对于社会类事件,人们的关注程度明显要高,而且关注的持续时间较长,并随着新的刺激因素的输入,衰落的关注度会再次被唤醒。

2.事件议题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分析。针对一个事件,网络论坛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议题。舆论的三种信息形态都出现在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过程中:讯息形态、观念形态、艺术形态。讯息舆论是指具体可接触和把握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讯息在―定范围内在相当多的公众中流动”以传播讯息的方式间接表达意见,形成一类舆论形态。观念舆论是舆论的最常见的信息表现形态,“即直接以不同程度的赞同(同情)、反对(憎恶)、无所谓(中立)等形式表现公众的意见倾向。”艺术舆论的传统定义是“公众自身以各种体裁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信息形态表达的意见倾向”,本研究将网络空间中的各种图片处理、文学创作都归为此列。

(1)样本选取。选取天涯论坛上药家鑫事件为检验对象,这是因为天涯论坛作为商业论坛而非政府论坛,议题形态会更多样。

(2)提出假设。假设:主题帖议题形态不同,点击率和回复数会不同。

(3)数据分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分析议题形态与点击率和回复数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关系,结果显示:主题帖议题形态与点击率、回复数之间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544、0.478,均大于0.05,即在网络集群行为中,讯息形态、观念形态和艺术形态的内容受关注程度无显著差异。

四、结语

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受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参与该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而对于网络热点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有利于我们认识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机理和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国家和地方应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能力,也能引导公众理性地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但是,由于网络热点事件具备复杂性、多元性和难控性等特征,这就使得仅仅研究传播因素、事件因素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更多的因素,如网络热点事件的空间集聚性等。

参考文献

[1]裘伟廷.网络初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1-5.

[2]田大宪,贾举.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机理与调控方略[J].当代传播,2010(4):37-40.

[3]方付建,肖林,王国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1(2):1-5.

[4]喻国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J].人民论坛,2010(4):24-26.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9

论坛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科学教育的新探索”,大会的报告从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以其所承担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习与课程的关系研究”为基础,通过一个在我国5所城市开展的调查研究,揭示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教授为大家奉上了一场关于中国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发展研究的主旨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创造性想象力的4个维度:丰富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深刻性,并介绍了开发的测量工具及评分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受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创造想象的发展和创造性想象呈不同水平。

来自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I)的政策与分析总监Carole Neves博士,以“跨学科融合”为报告主题,介绍了综合利用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Neves博士给出了一些推进跨学科融合开展科学教育的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在学校建立跨学科中心,使艺术作品和科学课堂相互结合,进行课程改革,提供有趣的研究机会,进行团队协作,拓展跨学科研究并揭示其内在联系。

英特尔公司全球K-12课程与教学内容经理Anne Batey女士分享了她对于科学教育发展大趋势的思考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宝贵经验;介绍了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更加强调将工程的概念和实践引入科学课堂,侧重于连接科学与工程的少数重要概念,以及开发和科学素养与工程设计相关的实践等发展趋势;强调了让学生学会提问,在学习中注重团队合作等重要的教学核心。

美国探究促进者公司主席Russ FisherIves先生用他生动风趣的演讲方式让参会代表体验了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他通过一个20分钟的现场拼图活动,让教师们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枯燥难懂的探究式教学的理论。这场充满感染力和互动活动的报告,拉近了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距离,也留给了听众足够的空间思考和回顾在报告中亲历的那些探究技能:问题——可检验的;调查——数据采集;关联——相关性;讨论——公开;反思——自我改进。

最后,现任东亚科学教育协会主席,来自台湾的连启瑞教授介绍了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框架的主要内容:科学与工程实践、跨领域的科学概念和各领域内的主要科学概念。他宏观探讨了科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动向,特别是对于亚洲国家的影响。

分论坛讨论

在分论坛的讨论中,参会的科技教师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很多在实施科学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科学教育的思想火花在这里得以绽放。

专题论坛一:科学教育的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宏大的领域,探讨这个问题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会者围绕教育内容的不同层面,将话题逐步深入、拓展,重点探讨了:①“科学与技术及其相互关系”这一科学教育内容的本源问题;②科学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需要系统地思考,而非简单做加减法,需要依靠科学的实证研究证据;③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平衡好应试与素养培育之间的博弈,走出自己的创新道路;④科学课程如何设计开发实施培训,如何有机地构成一个链锁。最后与会代表们达成了一些共识:强调科学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将科学与技术、与人文学科相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以扎实充分的科研为基础,提高科学课程的质量。

专题论坛二:科学教育内容与实践

“科学教育内容与实践”专题的发言有一个共性,都是以具体案例为基础进行的。讨论别强调了科学探究要特别关注真实性。没有真实性,学习的概念和知识就是没有情境化的、孤立的、惰性的知识。与会者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有效展开探究项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达成了几点共识:①科学教育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在意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和作品,还要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②科学教育中探究方法的实践与步骤非常重要,要增强参与度,体验做中学。这是一条从实践发现的规律。③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管理,要加强时间、空间、经费、人力、情绪等5个方面的管理,要提出指导青少年学会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思路。④开展科学教育实践在探究中要有提升,对深层次大问题有启发有思考。这样就能将科学教育引向深入,始于技术,而不限于技术;始于科学,深入思想的启发教育与养成。⑤科学教育要跨学科,还问题以真实的本原,还探究以真实,开展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专题论坛三:科学教育中学习效果的评测及运用

在探究式科学教学中,评测是一个起整合作用的成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对这样的有效教学策略的选择来自于科学教学的实际过程,来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是帮助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达成有效学习的工具。“科学教育中学习效果的测评及运用”专题中,与会者从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入手,通过具体的例子详细介绍了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篇10

笔者选取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案例分析对象,列举该集团近年来人力资源培育的路径与办法。从2004年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即提出“把好导向、加快发展,打造全国一流传媒集团”的发展目标,制定了集团10年发展规划(2004――2013年)。去年年初,集团党委将“加强职工和中层干部培训,积极开发集团人力资源”作为为职工所办10件实事之一。今年,将“扩大职工培训面,切实提高政工、经管和采编战线年轻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作为为职工所办的实事之一。明确提出把大幅度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学习型集团建设。

路径和方法之一: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把人才规划与集团发展战略相提并论,为集团发展打牢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集团明确提出要实现从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文化产业集团的转变。将媒体集群、整合经营、资本多元、品牌共赢和人才聚集作为锻造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五大战略。积极整合集团媒体信息资源、人才、客户、渠道、品牌等资源,强化党报更强、子媒体更壮的媒体集群战略,延伸文化产业链。着眼于培养学习型干部、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形成干部经常受教育的长效机制,注重增强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分别确定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制定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通过连续、动态的培训,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多层次人才建设。重点加强岗位培训、任职培训、专业业务培训和初任培训。实行由集团党委统一领导,集团人事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路径和方法之二:紧紧围绕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分层次,大规模,着力做好教学方式的创新

团队学习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在受众范围上力求实现面与点的统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人才是集团的第一资源,在人才培训中大胆进行思维创新和理念创新。一手抓团队学习,一手抓重点培训,先后推出“专家讲坛”和“博士论坛”两个内部培训的品牌,实现人才培训上的两个转变。即由拓宽知识面到开发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上的转变,由计划培训到按需培训上的转变。

学习型组织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不在于如何获得和利用知识,而是一个塑造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团队学习是有效手段之一。在团队学习方面,从去年5月份起,集团每月组织举办一期《专家讲坛》讲座,目前已举办9期。讲座内容涉及中国媒体改革、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新闻策划和平面媒体品牌创建与品牌营销攻略、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方面。受众参与面广,干部职工近3000人次参加培训。《专家讲坛》系列讲座受到集团干部职工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初步达到了培训的效果。

“打造博士论坛”,进行重点培训。集团结合传媒业自身特点,不断拓展人才培训方式,建构人才成长平台,在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江作苏倡导下。创办“博士论坛”,鼓励优秀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营造一种健康的学术空气。展示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分享学习研究成果,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为集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路径和方法之三:“请进来”讲学与“走出去”求学相结合,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载体

媒介优秀的人力资源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长期学习和知识积累的结果。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通过培训和学习保证这种再生过程顺利进行,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鉴于此,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清华大学李希光和复旦大学童兵等学者来集团作学术报告,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为媒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采取“走出去”求学的培训方式,选派2人参加北京大学《财经》杂志奖学金学习,选派5位中青年干部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选派3位中青年干部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1人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选派2人参加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习,选派4人攻读武汉大学EMBA学位班。20人攻读武汉大学EMBA总裁班,20人攻读华,中科技大学EMBA课程班,为集团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熟悉传媒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增添事业发展的后劲。

路径和方法之四:加大育人投入,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继续教育,注重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人力资源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存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一样。同样需要投资,必须通过不断的投资即培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十分重视培养队伍的再学习能力,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继续教育,制定下发了《关于集团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办法》,在时间和培训经费上给予支持,对取得硕士研究生(含硕士)以上学历(学位)且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实行学费报销制,2001年至2006年的五年间,仅员工继续教育培训的投入就达2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