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28 08:43:20

物联网安全总结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1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之一。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卫星定位、激光扫描和视频监控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可以应用在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等环节,在城市应急管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建设,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产业,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此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根据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现状,结合数据实时获取、预测预警、智能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辅助决策等需求,提出北京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1+1+N”的总体框架,即:一个市应急指挥平台、一个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多个由部门和区县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规范物联网应用建设,实现城市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的有机结合。其中,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作为全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的综合指挥平台,接入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展示,为领导全面掌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情况提供服务,为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是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获取各单位物联网信息的总渠道,也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共享交换的总枢纽,实现各类物联网信息的规范接入、有效整合,支撑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各部门、各区县建设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感知设备,实时获取物联网管理对象的感知信息,进行实时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一、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11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1】14号),正式开始建设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包括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辅助决策系统工程、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工程、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政治中心区”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抢险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区县和社区综合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

通过上述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平台,针对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奠定基础,实现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信息的接入、汇总和综合展示,为全面掌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情况提供服务,为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北京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政府参与投资的物联网应急领域高科技企业,在2012年中标承担“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在高危行业和领域开展示范建设应用,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和其他高风险场所、装置的各类实时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并开展智能分析,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日常监管、风险管理、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率。在支撑安全监管业务的同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市领导和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并为市领导掌控本市安全生产总体情况提供服务。

具体做法是,在煤矿加装气体浓度、定位、压力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井下环境参数、人员位置和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窒息、机械伤害和冒顶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金属非金属矿山和尾矿库加装位移、水位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环境状态参数和关键设备工作参数,进行边坡坍塌、透水、冒顶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加油站和油库等单位内部及周边加装液位、气体浓度和温湿度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危险源状态参数和风险点图像信息,进行爆炸、气体扩散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冶金、建材、食品等重点工业企业重要生产装置及周边加装气体浓度、温度等传感器,监测生产运行参数和环境状态参数,进行爆炸、气体扩散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支撑安全监管业务的同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针对轨道交通运行中的大客流冲击、极端天气和治安防范等事件开展,建设物联网监测系统,接入各类感知信息,开发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综合分析系统,及时掌握部分地铁车站的站前广场、主要地下换乘站和重点区域车站的实时信息,加强与地面交通和公众的信息互动,为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本市轨道交通运行情况提供服务,提高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协调联动水平,降低大客流冲击造成的影响,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

具体做法是,在试点的轨道交通大客流冲击严重的车站、重点换乘通道和换乘站,增设数字摄像头,智能监控人流密度、人流量和人员非法越界等异常行为,并实现智能分析与预测预警功能。在试点站增设核辐射、烟气、温度等传感器,获取烟气、温度、有毒有害气体、核辐射等感知信息,对危险品违法携带等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并开发治安防控预警系统。在重点车站安装可变情报板等设备,及时向公众轨道交通运营状况信息。

通过上述示范工程建设,针对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完善了应急指挥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物联网技术在应用示范工程中的特点与创新

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物联网的技术特点,采用灵活的平台架构,实现海量物联网数据接入能力,实现各类用户数据共享。利用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实时采集汇聚,通过前端感知设备和高效的实时数据库,实现各类传感监测数据、视频数据的自动采集、汇聚。借助多种智能化分析工具实现监测数据的多维度分析与动态展现,物联数据的多时态、多维度的动态展现。为应急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分析和展现。利用专业分析模型实现预测预警和后果评估,提供以智能化监测预警为核心的预警调度应用,为安全生产监管和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提供智能化分析手段。

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物联网数据在应急领域的应用创新,将物联网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相结合,在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管理、事故调查等各个应急管理环节,实现了物联网数据与业务流程关联应用,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先进、直观的技术手段。例如,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示范工程建设,预警系统可以根据采集气象信息,当预计出现大风、暴雨、雷电天气时,自动向高空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停止作业。将来特种作业人员配置定位侦测系统后,可以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位置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发现仍在作业的人员,向管理部门做出提示。在轨道交通监测管理方面,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对地铁的大客流监测从以往人工经验推断,升级到精准判断、智能预警。通过分布在地铁出入口、站台、换乘通道的客流感知设备和视频图像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客流密度实时监测,结合专业客流分析模型,可以提前15分钟测算出会出现大客流的车站,并向管理部门做出预警提示。

三、物联网技术前景展望

作为沟通客观物理世界和主观感知世界的载体与桥梁,物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广泛分布的传感监测系统,以更直接、更精确的方式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监测,进而实现对复杂环境或复杂事件的精确感知。在应急平台中,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分析和预警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突发灾难性环境(如环境污染、危化品安全、地铁、广场等人群密集区域的火险及地震等灾难事件)的精确监测;另一方面,可利用网络中具有定位和通信模块的多模移动信息采集终端,提供设备和救援人员的实时定位跟踪;结合电子地图,将现场动态信息与应急平台综合数据库和模型库的各类信息融合,依据事件专业分析模型,形成较为完备的事件态势图,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蔓延方向、蔓延速率、危险区域、发展趋势等进行动态预测,进而为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2

关键词:电梯安全 物联网 监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093-01

电梯作为垂直运输工具,给人们带来安全、舒适、快捷的享受,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住宅、宾馆、酒店、写字楼等不断增加,电梯数量也越来越大,目前全国电梯总数量已经超过190万台,浙江省在用电梯为19.9512万余台,电梯供应商有几十家,对应的电梯运行维保公司也有几百家,这些电梯维护有的是原厂家提供,有的是第三方的服务公司提供,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因此,发生电梯故障困人时维保公司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较大的差异。

每部电梯自身都带有状态存储模块,维保人员定期对电梯状态进行检测和诊断,有些电梯还具备远程故障监测模块,通过无线传输到维保中心,由维保中心对电梯进行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

如果让电梯厂家公开电梯部分运行状态信息,从而通过特定的设备将各电梯的故障信息通过特定的网络(移动网、互联网、专网等)将故障信息集中到监测中心平台,因此,电梯部分状态信息开放是电梯运行安全物联平台得以实施的关键。

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系统利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和无线传感网、结合视频安防应用的技术、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3G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技术实现了电梯故障预警、电梯故障报警等安全监管功能。

1、系统总体设计

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系统总体可以分为四层结构:设备接入层、网络传输层、中心管理层和业务处理层,根据系统建设要求,系统采用电梯安全网关加摄像机、电梯参数采集模块和温湿度传感器,系统拓扑图如下图1所示:

2、系统详细设计

监测中心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系统主要由3部分组成:前端子系统、传输网络和管理中心。

前端子系统是系统的信息节点,电梯控制室安装电梯安全网关、温湿度传感器、电梯上安装摄像机、拾音器,分别作为电梯异常报警信息、环境因素、视频图像、音频数据的采集设备,经过处理之后,通过网络发送给监控中心。

传输网络主要包括固网专线传输链路、互连网或3G网等,在前端和中心平台之间传递视音频和数据信息。

中心平台是本系统核心所在,是执行日常监控和管理的场所。内部署电梯故障综合管理平台,包括数据库服务模块、管理服务模块、接入服务模块、报警服务模块、流媒体服务模块、存储管理服务模块、Web服务模块等等,它们共同形成数据运算处理中心,完成各种数据信息的交互,集管理、交换、处理、存储和转发于一体,是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系统能稳定、可靠、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管理平台可以分为三级,一级为省安全物联总平台包括电梯故障管理子系统、流媒体子系统、解码子系统、存储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控制/显示子系统,二级为市安全物联平台,三级为县安全物联平台包含电梯故障管理子系统、流媒体子系统、控制/显示子系统。

3、结语

引入物联网,运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和无线传感网、结合视频安防应用的技术、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3G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等设计的监测系统,实用性强,工作稳定、可靠,及时实现用户、相关主管部门与电梯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与处理,最大程度保证了乘客的安全性和监管的有效性。经调试,该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4.

[2]李家骥,周薇,梁广炽.香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3

关键词:物联网 IPv6 移动性 网络质量 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的概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在1999年首先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通俗的讲,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实质上等于 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

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物联网的发展情况时说,“从信息处理到信息传播,再到信息传递,信息发展越来越进入物质领域。”在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

网络。

1.2 物联网目前的困境

物联网实质上还是互联网,它不过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它把客户端延伸到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物体和物体之间的通信。可以想象,物联网所联系的对象数量之大事现有的互联网的节点数量无法比拟的,这么多的物体之间要进行有效的通信,这表明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平台为其提供服务。

目前所主要采用的网络协议是IPv4,由于设计时的局限性,IPv4有着一些无法克服的先天性问题,无法有效的支持物联网的应用,但是IPv6却有效的解决了IPv4所解决不好的一些问题,可以为物联网提供有效的支持。

2 IPv6的现状

2011年2月3日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宣布:全球最后一批IPv4地址分配完毕。我国电信运营商所剩的IPv4地址最多只够支持到年底,我国的 IPv4地址资源将在2011年内耗尽。这标志着全球和我国互联网向IPv6过渡已经开始进入了实施阶段。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新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并且在2003年启动了中国新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的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IPv6骨干网络。

但是,中国目前的IPv6发展却并不是想一开始所想象的那样繁荣,目前IPv6的网络应用还非常少,除了进行科学研究的,真正使用IPv6的人很少。3G通信技术的推出虽然宣传力度很大,但市场反应却平平,实际使用的人数比例很小。

这主要由于以下三个问题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1)从技术角度而言,IPv6协议有着一些明显的缺陷。IPv6协议是十几年前就设计好了,到了现在很多当时没有发现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特别是安全问题。十几年前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尚未大规模爆发,所以设计IPv6的时候并没有特别考虑安全问题。虽然相比较IPv4协议,IPv6协议在安全问题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还不足于应对现在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所以导致现在在使用IPv6协议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解决一些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

(2)目前,在整个互联网产业中,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跟风现象很严重,整个市场显得很浮躁,缺乏主动开发的意识,所以基本没有专门适应IPV6的应用的开发,没有足够的软件的支持,如何吸引人们投入IPv6的怀抱呢?而IPv6的一个重大的应用就是移动互联领域的3G,在刚推出时确实吸引了很多潮人的眼球,但是由于在后继的使用中始终没有体现出足够吸引人的特色,以及费用比较昂贵的问题,这个市场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始终没有出现爆发性的成长。

(3)虽然IPv4问题很多,但是这几年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有效地缓解了IPv4在应用总的一些问题,加上IPv4要平滑的过渡到IPv6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软硬件设备上的投入很大,所以在IPv4还能用的条件下,转向IPv6的动力就不足了。

3 IPv6对物联网发展的优势

(1)巨大的地址空间,物联网由于丰富的应用和庞大的节点规模,所有设备的通信都需分配到一个唯一编号,即IP地址。IPv4地址总数为2的32次方,即大约43亿,已经在2011年2月3日正式宣告

枯竭。

IPv6的地址总数为2的128次方,而地球表面积=5.11×108 km2平方公里,IPv6可以为地球上每平方毫米提供6.70×1017个IPv6地址,完全可以满足物联网的需求。

(2)解决了IPv4移动性不足的问题,IPv4协议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充分考虑节点移动性带来的路由问题.。当一个节点离开了它原有的网络,移动到目的子网后,网络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并没有该节点的路由信息,会导致外部节点无法找到移动后的节点。而物联网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需要每个节点都能够不受限制的进行移动,IPv4很明显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决IPv4支持移动性的问题,IETF于1996年制订了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协议,称为移动 IP,该协议有两种版本:移动IPv4和移动 IPv6。

这样虽然看起来IPv4也可以解决移动性不足的问题了,但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移动IPv4的数据流必须通过转发,而移动IPv6的数据流则可以直接发送到移动节点上,很明显移动IPv6更适合物联网对节点移动性的

需求。

(3)提高物联网的网络服务质量(QoS),因为物联网中存在着大量的节点,通信的流量也很不稳定,有着时强时弱的特点。与IPv4相比,由于IPv6的流标签有20 bit,足够标记大量节点的数

据流。

当然IPv6的网络服务质量也不是完美的,存在着流标签易于伪造,从而引起一些安全问题。所以,在IPv6的应用中需要使用加密机制,避免出现服务被盗用的现象。

(4)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IPv4相比,IPv6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对于节点到节点的安全。由于IPv6有足够的地址空间,所以它限制了NAT的使用,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使用了IPSee封装,这样就实现了对数据包的透明传输,加上节点的验证和数据的加密保护,是的数据可以安全的在网络中传输,这是IPv4做不到的。

4 结语

从长远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纯IPv6网络,而现在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网络协议中,IPv6是最适合物联网发展需求的,所以我国应该积极推动IPv6技术的完善,使之能够早日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网络技术。这样可以在物联网的发展中,抢先建立技术优势。

IPv6可以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强大的助推力,反过来,随着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可以使得

IPv6产业在中国尽快的发展壮大,为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IPv6技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建平,李星,刘莹.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2011(2).

[2] 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100 问[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志良.物联网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4

4月13日,以“构建新生态 物联大未来”为主题的2017中国通信行业物联网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大会围绕物联网相关政策、平台规划与建设、网络安全、NB-IoT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垂直领域的创新应用,齐聚来自政府主管部门、20多个省市运营商以及中科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万物互联网产业联盟、华为、中兴、高通、浪潮、东软、梆梆安全、锐捷网络、Oracle、百度云、小米、海尔、上海移为通信、江苏南方通信、大唐、宜科、HCR、方正证券等机构与单位的的700多位业界代表,共探通信物联网发展之道。

把脉当下 问计未来

相关领导在致辞中指出,物联网已然成为运营商和产业各界争相布局的高地,各种典型的物联网应用更是拉动了物联网的需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要从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集聚、标准体系完善以及安全保障四方面全力推进,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演讲中提出,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才能实现知识产权、技术能力、发展主动权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随着快速发展的物联网逐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运营商把握物联网发展机遇,频频发力深挖物联网价值。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河南、河北、广西、辽宁等20多个省市区的运营商代表齐聚大会,共谋发展之策。中国电信物联网分公司总经理赵建军指出,物联网产业规模发展需要跨越行业、技术和需求壁垒,电信从建设NB-IoT精品网络、打造应用使能平台和共建产业联盟出发,助力产业发展升级。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郭晓岩表示,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对通信能力需求各异,中国移动蜂窝物联网整体方案聚焦终端模组、网络及物联网平台,构建5G联合创新中心,携手产业伙伴共筑万物互联新时代。中国联通网研院王淑玲分享了中国联通在蜂窝移动物联网领域的演进和业务探索,积极推进试商用部署,打造示范样板,同时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在智慧园区等领域的探索。

万物互联产业联盟物联网技术及解决方案规划总工程师马恒表示, 国内物联网政策、产业、技术环境日趋成熟,通过“一体两平三横四纵”的整体布局,从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体系,积极参与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加强垂直领域商用等多方面助力联盟实现资本、服务和平台相结合。

关于物联网平台建设,华为IoT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张露峰表示,华为IoT平台通过跨行业部署实现应用和终端的解耦,端到端故障诊断,同时面向开发者、合作伙伴和联盟组织构建IoT生态,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向智能社会大步迈进。美国高通公司高级研发总监侯纪磊则从拓展蜂窝物联网角度分享了高通的5G之路,融合全新技g,开拓全新垂直领域,积极贡献5G标准、技术及研发,联合运营商试验部署等一系列的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统一、稳健的5G平台,实现随时随地万物互联。浪潮集团副总裁肖雪表示,信息连接带来的认知提升使大数据成为生产资源,浪潮构建面向实体的时空大数据,重构业务的高价值流程,提供数据计算的应用服务,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生态。

秉承“超越技术”的理念,东软通企场智认知与行为测控中心、东软通企蓝睿智库资深专家刘瑜分享了东软通过在终端侧行为测控、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以及医疗、车联网等垂直行业分析应用,赋予行业物联网认知的能力,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王卫东就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动态作了分享,并表示此技术未来将朝着地面与天基网络融合、大容量、广覆盖的方向发展,形成覆盖全球的物联网网络,成为新一轮科技、经济蓬勃发展的发力点。

跨界融合 协同创新

5G、NB-IoT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进步促使物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物联网将进一步深化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同创新,规模化商用将全面提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换代、链接未来智慧生活的新力量。

在通信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论坛上,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战略管理研究部贾敬宇主任提出运营商除了传统管道连接,还有使能平台和解决方案两大发展方向;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文峰、海尔云厨市场副总裁方卫民、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物联网与互联网+研发事业部负责人江志峰、小米米家智能平台技术总监张彦路、Oracle亚太大数据总监钟振华等分别从物联网与智能制造、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等不同领域的融合,说明物联网正不断深化各行业应用,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物联网应用进入新一轮发展浪潮。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军则分析了物联网商用规模加速背景下的投资机会。

在融合创新方面,锐捷网络运营商系统部产品与营销总监余晓隆表示,构建安全、稳定、高扩展性的接入平台是未来扩展物联网业务的关键,锐捷在智能停车及市政等多方面自主研发,打造全场景移动物联解决方案,帮助各行业创造更多价值。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智慧城市则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与新型智慧城市论坛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物联网研究室主任张旭、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总监蔡冠祥从物联网标识和国物标识跨行业、跨平台的创新应用,说明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标识体系对各行业重大意义。HCR慧辰TMT互联网研究部总经理刘赞、百度云计算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袁闻骞则表明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的更智能的物联网能更好地服务个人、助力企业创新、行业升级。

在智慧城市建设落地方面,中兴通讯政府行业CTO张军表示,构建城市物联网的关键,在于打通多个行业,开放合作构建统一的平台,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化。上海大唐移动总工程师王叶青表示,大唐基于“宽窄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构建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公共安全领域,梆梆安全研究院院长卢佐华给大家带来了微边界多重动态安全防御体系,使安全泛化在每个微边界点上,打造智能生态安全。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5

【 关键词 】 物联网系统;安全检测;风险评估;安全检查

【 中图分类号 】 TN918

Research on Security Test and Check Method of IoT System

Li Hai-tao Li Cheng-yuan Fan Hong

(The Fir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Beijing 100048)

【 Abstract 】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s) technology, the IoT systems are confronted with various security threats. There are eager demands on Security test and check of IoT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have researched on Security test and check method of IoT System from system security test,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gr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 Keywords 】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 security test; risk assessment; security check

1 引言

目前在全球市场的数据统计分析上看,物联网成为未来10年发展迅猛的行业。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应用业务,跟人与人之间通信的业务相比,前者是后者的30倍,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入侵检测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必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物联网区域战略规划。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互联网在现实世界的延伸。随着应用的不断扩展,物联网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造成电力中断、金融瘫痪、社会混乱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甚至将危及国家安全。由于物联网感知节点和传输设备具有能量低、计算能力差、运行环境恶劣、通信协议庞杂等特点,使得传统安全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物联网,由此引发众物联网特有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安全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阻碍物联网产业发展。目前物联网安全技术和安全状况缺乏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手段,已有的物联网应用急需对其安全性能的检测和技术支持。所以,对物联网安全检测与检查方法的研究是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必不可少的关键工作。

2 物联网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从安全测评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即智能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来自这三个层次。

由于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感知节点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感知节点本身就是用于监测和控制各种感知设备。节点对各种检测对象进行监测,从而提供感知设备传输的数据信息来监控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这些智能传感器节点是暴露在攻击者面前的,最容易被攻击。因此,与传统的IP网络比较,所有的监控措施、安全防范策略不仅面临着更复杂的网络环境,而且还有更高的实时性要求。物联网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几个方面。

(1)安全隐私 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用于物联网系统中,RFID标签可能被嵌入到任何物体中,例如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品。但是这些物品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了解相关情况,会导致该对象的拥有者被随意地扫描、定位和追踪。

(2)伪造攻击 与传统IP网络相比,传感设备和电子标签都是在攻击者面前的。与此同时,接入传输网络中有一部分是无线网络,窜扰问题在传感网络和无线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而无线安全研究方面也显得非常棘手。因此,在网络中这些方面面临的伪造节点攻击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传感器节点的安全,从而影响整个物联网安全。

(3)恶意代码攻击 恶意代码在接入传输层和传感层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攻击的突破口。对攻击者而言只要进入到网络,通过传输网络进行病毒传播就变得轻车熟路,而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一点与有线网络相比就更加难以防御。例如类似蠕虫这样的恶意代码,本身又不需要寄生文件,在这种环境中检测发现和清除恶意代码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4)拒绝服务攻击 这种被熟悉的攻击方式,一般发生在感知层与接入传输层衔接位置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由于物联网中感知节点数量庞大,而且多数是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因此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时,海量的感知节点信息传递转发请求会导致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的效果。

(5)信息安全 感知节点一般都具有功能单一、信息处理能力低的特点。因此,感知节点不可能具有高强度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因为感知层节点的多样化,采集的数据、传输的信息也就不会有统一的格式,所以提供统一的安全防范策略和安全体系架构是很难做到的。

(6)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的安全隐患 在物联网系统的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除了面临传统有线网络的所有安全威胁的同时,还因为物联网在感知层所采集数据格式的不统一,来自不同类型感知节点的数据信息是无法想象的、并且是多源异构数据,所以接入层和业务应用层的安全问题也就更加繁杂。

通过对各行业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调查发现,当前已有的物联网应用对其安全性能的检测和技术支持需求十分迫切,例如移动系统与行业网的接入安全性评估和检测、社会公共安全的视频采集系统的接入安全检测、基于RFID和车牌识别的智能车辆管控系统安全性评估等检测业务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看出,物联网安全检测和检查方法研究需求迫切。

为了把物联网系统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应该做到系统建设与检测检查同步进行,且检测检查过程中要技术与管理并重。本文将从物联网系统安全检测、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和物联网集成化安全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检测、检查的方法研究。

3 物联网系统安全检测

安全检测是以系统检测方式对物联网系统三层架构的各个层面进行安全符合性和有效性检测。

(1)智能感知层应该对访问控制策略配置、身份认证策略配置、数据完整性保护策略配置、数据保密性保护策略配置、感知节点抗攻击性、安全审计策略配置和物理安全进行符合性测试。

(2)接入传输层检测应该对AKA机制的一致性或兼容性、跨域认证和跨网络认证、视频传输协议转换前后的安全性;传统认证和数据交换安全、无线认证网关安全、无线传输协议、身份认证安全等进行符合性和有效性检测。

(3)业务应用层应该对数据库安全、应用系统和网站安全、应用系统稳定性、业务连续性以及应用模拟等进行符合性和有效性检测。

下面从物联网系统检测规则和检测工具两个方面研究物联网系统安全检测方法。

物联网系统检测规则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智能感知层规则、接入传输层规则和业务应用层规则。

(1)智能感知层规则主要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保密性保护、抗攻击、安全审计以及物理安全等安全规则。

(2)接入传输层规则包括数字接入系统中接入业务可管理性、可控性、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规则要求,视频接入系统实现外部视频资源单向传输至内网,视频控制信令和数据的会话终止于应用服务区,包含对视频信令格式进行检查及内容过滤、合法的协议和数据通过、视频数据和视频控制信令安全传输等方面的规则,无线接入系统接入内网,需要与内网的各种信息系统交互信息,包含敏感信息、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保密性保护、抗攻击、安全审计以及物理安全等方面的规则。

(3)业务应用层规则一般包括访问控制、用户身份鉴别、资源控制、安全漏洞、安全审计以及数据备份等安全规则。

检测工具是包含物联网系统安全检测中所有测试工具、测试样本数据的集合。检测工具根据其应用范围可以划分为三类。

(1)智能感知层检测工具:主要包括对感知操作安全项目进行检测所用到的软硬件工具和测试样本数据;感知数据处理安全检测工具包括对感知数据处理安全项目进行检测所用到的工具;感知数据存储安全检测工具主要包括感知数据存储安全项目进行检测所用到的工具和测试样本数据;感知节点设备安全检测工具主要包括漏洞扫描工具、自动化攻击工具以及自身所建立的漏洞补丁知识库,根据被测设备的操作系统、功能组件,查询漏洞补丁知识库,可以发现漏洞扫描类工具无法直接探测的隐藏漏洞。

(2)接入传输层检测工具:主要包括脆弱性扫描与管理工具、网络协议分析工具、主机配置检测工具、网络边界检测工具等。

(3)业务应用层检测工具:主要包括Web应用系统及网站安全检测工具、数据库脆弱性检测工具和网络终端安全检测工具等。

4 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

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主要针对物联网智能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中所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开展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工作,需要构建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平台,对物联网可能遭受到的威胁和脆弱性进行安全分析,然后根据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计算出风险值、对安全事件进行风险等级定级,最后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物联网系统造成的影响。

下面从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知识库和风险评估工具两方面来研究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知识库应该包含威胁库、脆弱性库、风险分析方法和评估案例等。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服务威胁库包括智能感知层威胁库、接入传输层威胁库和业务应用层威胁库:智能感知层威胁有RFID安全隐私、RFID标签复制、传感网安全路由、感知节点逐跳加密安全等;接入传输层威胁有海量数据融合信息窃取、海量数据传输安全、三网融合面临的新威胁等;业务应用层威胁有位置信息泄露、数据融合后机密信息泄露、应用系统漏洞等。脆弱性库,脆弱性识别时的数据应来自于资产的所有者、使用者,以及相关业务领域和软硬件方面的专业人员等。风险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层次分析方法、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模糊数学方法,这些方法或是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识别风险,提高风险结果可信度,或是融入风险评估过程中,使评估过程更科学、更合理。

如果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案例库建立实际风险评估案例,能够给出风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过程。系统整体风险评估结果就能一目了然,也为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案例。

根据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原理的不同,风险评估工具可以分成风险评估与管理工具、系统基础平台风险评估工具和风险评估辅助工具三类。

(1)风险评估与管理工具应该是一套集成风险评估各类知识和判定依据的管理信息系统,以规范风险评估的过程和操作方法,或者用于收集评估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基于专家总结的经验,对输人输出进行自动化的模型分析。

(2)系统基础平台风险评估工具主要用于对信息系统的主要部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等)的脆弱性进行分析,或实施基于脆弱性的攻击。

(3)风险评估辅助工具则实现对数据的采集、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等单项功能,为风险评估各要素的赋值、定级提供依据。

5 物联网集成化安全管理检查

目前监管体系对不同的物联网系统的防护管理要求存在没有差异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物联网集成化安全管理势在必行。根据物联网的技术特点,针对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应该构建和完善物联网的监管体系,从防范阻止、检测发现、应急处置、审计追查和集中管控五个方面,对物联网系统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进行安全防护管理。

(1)防范阻止主要指物联网系统应该具有安全防护和阻止信息安全威胁影响的措施,从而有效防范本文中提到的安全威胁。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而言,物联网除了面对TCP/IP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等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自身的特殊安全问题。因此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保护、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方面的安全措施必不可少。

(2)检测发现主要是指物联网系统应该能够检测发现物联网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包括感知层检测、接入传输层检测和业务应用层检测,在感知层应能检测发现感知设备伪造攻击。由于感知设备是“”在攻击者面前的,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接入传输层应包括边界接入系统、视频接入系统和无线接入系统三类接入传输系统的安全管理要求。业务应用层应能检测发现业务应用中的安全隐患,因为TCP/IP网络的所有安全隐患都同样适用于物联网。同时应能针对物联网感知层、接入传输层、业务应用层三个层次进行风险威胁分析,形成反映物联网系统安全态势的总体视图。因为安全系统从隐患到影响是一个态势变化的过程,因此对物联网系统态势的分析与威胁防范同样重要。

(3)应急处置主要是指应该能够具有高效指导系统维护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措施,应制定物联网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物联网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做出相应修订。应明确现场总指挥、副总指挥、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各应急行动小组在应急救援整个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应明确完成应急救援任务应该包含的所有应急程序,以及对各应急程序能否安全可靠地完成对应的某项应急救援任务进行确认。应急预案应具备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可读性的特点。

(4)审计追查主要是指应该能够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物联网系统安全事件倒查的措施,包括日志采集、查询、分析和追查。其中采集应能对分布在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各个部分的用户和管理员操作日志进行采集。查询应能对物联网信息系统日志进行查询,包括常规查询、条件查询和权限控制查询。分析应能根据统计需求,对物联网信息系统日志进行统计分析。追查应能根据追查安全事件需求,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安全事(案)件的倒查手段。

(5)集中管控主要是指应该能够为物联网系统自身安全管理和控制提供技术手段。它们包括集中监控、策略管理、运行监控、异常和用户监控,其中集中监控应能通过监控中心对物联网系统进行集中管控,包括系统安全管理和监控。策略管理应能对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的安全策略进行集中管理,支持管理感知节点的备份与恢复。运行管控应能对感知层终端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对物联网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异常和用户监控应能对业务应用层异常进行监控,能对系统用户的操作进行监控。

6 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安全作为物联网领域的核心问题,没有完善的安全保护和测评措施,物联网就无法被广泛地应用,这就会对物联网优势的发挥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了物联网系统面临安全威胁的基础上。根据物联网技术特点,针对面临的安全威胁,从物联网系统安全检测、物联网系统风险评估和物联网集成化安全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检测和检查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明确在物联网的建设中,物联网应用不仅要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系统构建技术,还需要做到安全保障与物联网建设齐头并进,避免先应用后安全的被动局面,增强物联网主动保障能力,提高物联网安全检测能力,扩大安全检测和检查应用范围,为推进我国物联网安全检测标准化进程提供保障,使得物联网安全检测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丁超, 杨立君, 吴蒙. IoT/CPS的安全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中兴通讯技术,2011,01(17).

[2] 李向军.物联网安全及解决措施.农业网络信息,2010,12.

[3] 戴铁君.物联网安全问题与其解决措施.科技风, 2011,02.

[4] 汪金鹏,胡国华.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与应用.科技信息, 2010,33.

[5] 姚远.基于中间件的物联网安全模型.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01(07).

[6] 肖毅.物联网安全管理技术研究.通信技术. 2011, 01(44).

[7] 蒲石,陈周国祝世雄.震网病毒分析与防范[J].信息网络安全,2012,(02):40-43.

[8] 武鸿浩.CUDA并行计算技术在情报信息研判中的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02):58-59.

[9] 王勇.随机函数及其在密码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3):17-18.

[10] 丁丽萍.Android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2,(03):23-26.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6

《物联网信息安全》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302040508

课程名称:物联网信息安全

分:

4

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适用对象:物联网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通信原

理》、《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课程内容包括物联网安全特

征、物联网安全体系、物联网数据安全、物联网隐私安全、物联网接入安全、物联网系统安

全和物联网无线网络安全等内容。

2.

课程任务: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内涵、

知识领域和

知识单元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

目标是提升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

“认知”

和“实践”

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知识目标

学习扎实物联网工程基础知识与理论。

2.

技能目标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3.

能力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

趣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1.

物联网与信息安全

1)教学内容: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的安全需求;物联网信息安全。

2)教学要求:了解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了解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了解物联网的安全特征,了解物联网的安全威胁,熟悉保障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手段。

3)重点与难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手段。

2.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

1)教学内容: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物联网感知层安全;物联网网络层安全;物联网应用层安全。

2)教学要求:

了解物联网的层次结构及各层安全问题,

掌握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掌握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技术,

了解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技术,

了解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技术,了解位置服务安全与隐私技术,

了解云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了解信息隐藏和版权保护

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技术,实践物联网信息安全案例。。

3)重点与难点:信息隐藏和版权保护技术,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技术,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技术。

3.

数据安全

1)教学内容: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密码模型,经典密码体制,现代密码学。

2)教学要求:掌握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密码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基于变换或

置换的加密方法,

掌握流密码与分组密码的概念,

掌握

DES算法和

RSA算法,

了解散列函数

与消息摘要原理,

掌握数字签名技术,

掌握文本水印和图像水印的基本概念,

实践

MD5算法

案例,实践数字签名案例。

3)重点与难点: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密码学的发展历史;基于变换或置换的加密

方法,流密码与分组密码的概念,

DES算法和

RSA算法;数字签名技术,文本水印和图像水印的基本概念。

4.

隐私安全

1)教学内容:隐私定义;隐私度量;隐私威胁;数据库隐私;位置隐私;外包数据

隐私。

2)教学要求:掌握隐私安全的概念,了解隐私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

隐私度量方法,

掌握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

掌握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掌握数据共享隐私保护方法,实践外包数据加密计算案例。

3)重点与难点:隐私安全的概念,隐私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联系与区别;隐私度量方法,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位置隐私保护技术;数据共享隐私保护方法。

5.

系统安全

1)教学内容:系统安全的概念;恶意攻击;入侵检测;攻击防护;网络安全通信协

议。

2)教学要求:掌握网络与系统安全的概念,了解恶意攻击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入侵检测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攻击防护技术的概念与原理,掌握防火墙原理,掌握病毒查杀原理,了解网络安全通信协议。

3)重点与难点:双音多频信号的概念以及双音多频编译码器工作原理;信号编解码器芯片引脚组成与工作原理,信号编解码器芯片的典型应用电路图及软件编程。

6.

无线网络安全

1)教学内容:无线网络概述;

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WiFi

安全技术;

3G安全技术;

ZigBee

安全技术;蓝牙安全技术。

2)教学要求:掌握无线网络概念、分类,理解无线网络安全威胁,掌握

WiFi

安全技

术,掌握

3G安全技术,掌握

ZigBee

安全技术,掌握蓝牙安全技术,实践

WiFi

安全配置案

例。

3)重点与难点:

无线网络概念、

分类,理解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WiFi

安全技术,

WiFi

安全配置案例;

3G安全技术,

ZigBee

安全技术,蓝牙安全技术。

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其他

1

物联网与信息安全

8

8

2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

12

12

3

数据安全

12

12

4

隐私安全

8

8

5

系统安全

10

10

6

无线网络安全

10

10

7

4

4

64

64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1.

课程具体实施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方式,以传统黑板板书的手段进行授课。

2.

在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同时,

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以检验和加强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适时安排分组讨论课,

鼓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设计电路,

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设计成果。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平时考核:主要对学生的课程作业、课堂笔记、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平时考核

的成绩占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的

30%。

2、期末考核: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所学课程内容的综合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

试内容以本学期授课内容为主。考试成绩占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的

7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物联网信息安全》

,桂小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

《物联网导论》

,刘云浩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3

年。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导论》

暴建民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年。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薛燕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大纲制订人:

大纲审定人:

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

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7

关键词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安全;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006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黄勇晖(1973-),男,硕士,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

0 引言

物联网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射频识别手段、无线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有效互联。伴随物联网系统的扩充发展,其设施总量日益庞大,同时种类丰富、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从另一侧面呈现出有效管控策略不足、节点资源欠缺充足性、结构体系呈现动态离散现象、信息安全水平需要优化提升等问题。在应对网络与移动通信系统安全考验的基础上,还需要应对其它较多安全挑战。因此,制定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控策略尤为重要,这些对物联网系统的持续、优质、安全发展,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1 物联网内涵与技术特征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源自美国,该系统借助位于物体之中安装电子信息标签、配设二维码以及感应传感装置,利用接口同智能无线网络实现全面互联,进而令无生命的物体体现出了智能化功能。可实现物体同人的有效互联,甚至是对话与交流,进而令物体具备了智能力量,还可令物体同物体间实现联络沟通。物联网将各类现实物体均连接至网络系统之中,进而构建了一体化系统。而后物联网则同当前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连接,进而完成了互联网同物理系统的全面集成,可实现精细化、智能化、动态化的社会生活以及高效生产管控,进而令整体社会上升到更加智慧的水平。物联网的发展,可优化资源应用效益、强化社会生产力,令人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可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协议组织,物体则具备了识别信息、明确身份功能,成为一类动态化、范围广泛的网络体系。其技术本质在于基础的网络通讯,核心为网状网络。从技术层面来讲,物联网并非单独的一项手段,而是众多技术的统一集成,涉及到多元化的技术服务领域。其基础核心在于配设有控制系统、感应装置、无线系统芯片、相关操作标准、通讯传输协议以及嵌入工具。其中数据库系统以及中间件为核心支撑单元,发挥了重要的应用服务功能。

通常来讲,物联网系统涵盖三类层次,即感知层、传输层以及实践应用层。其中感知为物联网系统的核心基础内容,可令物体发挥感知以及辨识功能,进而令物联网系统实现应用并获取进一步发展;传输层涵盖汇聚、连接以及承载网络系统。其中汇聚网络可完成短途通信传输,而接入网络则可令感知数据实现由上层的汇聚连入承载系统;应用层核心技术涵盖中间件、解析技术、智能化嵌入、业务服务平台、安全管理以及云计算手段等。该层次体系,承担着对物联网系统安全运行机制的规划任务,因此应位于各层特征技术环节以及需应对的安全影响基础中,进行科学的布设。

2 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自身属性特征,决定了其不仅需要应对一般状况下各类移动网络、无线网络通常包含的信息安全问题,还需应对特殊安全威胁影响。由于物联网系统包含较多单元节点,欠缺有效的监测管控手段以及相关设施,同时节点总量较为复杂庞大,因此呈现出信息安全的特有问题。首要问题在于物联网系统感知节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基于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可取代人的劳动而完成任务量较大且相对复杂、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因此,通常来讲物联网系统之中的感知节点设计欠缺人员的管控与看守。这样一来便可令攻击方、入侵者较为快速地找到并影响该类设施,进而对其造成破坏影响,还可利用本地操作进行相关软硬件系统设施的变换;再者,从功能层面来讲,感知节点体现了相对简单,同时能量水平有限的状况。因而自身并不具有高水平的信息安全防护功能。同时,感知网络系统的类别多样复杂,由道路信息导航智能管控到数据信息的连通传递,均欠缺一致的操作标准,因此令网络信息安全传输面临威胁影响,无法创建优质可靠的防护系统。

物联网核心网络系统,虽然具有整体化信息安全防控能效,但是由于物联网系统包括集群模式节点,同时规模总量较大,因而会令物联网信息传递阶段中,较多机器系统进行信息数据的传送时引发网络拥堵现象,最终形成对服务的拒绝现象;再者,当前通信系统网络之中的安全机制布设、结构规划由人们的传播信息视角进行设计,因而对于机器之间的传输通信并不完全适合,倘若仍旧应用传统安全管控模式,将会影响物联网系统物物之间、机器设施之间具备的相应逻辑关系。

物联网系统设施通常首先进行设计部署,而后完成互联接通。由于物联网节点没有人员看管把守,因而如何做好物联网系统设施、服务、相关应用业务的安全管理、远程信息的有效配制则成为一类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再者,系统庞大、类别众多的现代化物联网络系统平台,应具备功能优质同时标准一致、全面的信息安全传输、优质管控平台,否则独立平台会受到各类物联网系统应用服务的影响,淹没于其中。因而如何做好物联网系统节点各类信息日志的安全管控,掌握信息安全,成为当前主要应对的问题之一。

3 物联网信息安全应对策略

3.1 完善加密处理

物联网系统中,做好有效的加密处理,可预防信息截收以及非法应用入侵等信息安全威胁。就物联网系统自身来讲,通常需要准确选择应用加密方式,即应在端至端的加密方式以及逐跳加密方式之中作出良好的筛选。前者加密方式,可参照网络服务应用类别优选契合信息安全管控策略,进而为较高安全需求标准的服务应用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管理。后者加密方式体现了低延迟、处理效率较高且成本投入合理、具备优质的可扩展属性等特征。然而基于逐跳方式的加密还要对系统传输的各节点之中加密信息数据实施必要的解密处理。因而该方式过程体现了物联网信息传输应用阶段中,对各个节点更为严苛的可靠性标准。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对物联网应用安全标准要求中等级别的系统,可应用逐跳安全加密防护方式,而对具有较高安全等级要求的物联网系统应用,则可选择端至端安全加密技术。

3.2 优化鉴别分析

优质的鉴别分析可有效预防主动攻击影响,该策略对网络系统开发应用阶段中各类信息数据传输系统的整体可靠安全环境发挥了显著的价值作用。鉴别处理的最终目标在于明确用户以及各类信息的可靠安全性、合法正规性。同时,还可对实体自称的相关身份进行准确的验证识别。即便应用人利用各类手段试图表明自身身份的准确无误,进而获取系统应用访问的批准,或极力证实信息来源安全可靠,消息全面完整,鉴别策略仍旧能够排除伪造,有效辨明身份真伪,预防冒充身份、无权限访问以及重演等入侵行为。物联网信息安全管控,应采用有效的信息鉴别技术,通过散列函数并集成数字签名手段,进而在实现附加信息内容较少的条件下,确保信息数据整体安全,同时保障发送信息身份的可信性。在不明确发送信息一方私钥的情况上,第三方非法进行信息篡改入侵目标,需要获取同给定信息一致的散列数值相关信息。由于散列函数体现的碰撞一致几率微乎其微,因此可有效地预防信息篡改入侵影响,进而真正保障物联网信息传输环境的可靠、优质与安全。

3.3 科学应用数字签名手段

数字签名手段应用特殊的数据信息交换安全协议,令接收信息以及第三方进行文档信息传输的签名信息验证。同时明确签名有否存在篡改现象,签名方同时不可对文档信息的签名予以否认。数字签名手段需要确保接收信息方可进行相应文档签名的可靠性验证,而发送方在完成该环节后不可对文档信息签名不承认,更不可能进行文档信息签名的修改与伪造。数字签名手段应用中,签名需要包括消息以及载体两项内容,也就是说签名需要阐述其具体意义以及呈现出的物理形式如何。数字签名同传统的手写签名有着本质的区别,即数字签名实现了信息以及载体的有效分离。传统签名手段令签名的信息以及文件形成了有机整体,体现了同质物理载体,因此从物理层面不能割裂、独立,亦无法进行复制,进而令签名以及文件无法实现重复的应用以及相互独立。而现代化数字签名技术,基于签名以及文件信息为电子模式,因而无需承载物理意义上的定式载体。数字签名同文档信息物理形式以及消息内容实现了相互分离,同时电子载体可进行随意自由的分割以及全面的复制,因而令数字签名大大提升了重复应用效益,可实现文件信息以及签名的有效分离,进而确保物联网系统信息传输应用的整体安全性,创建有效的安全防护机制。

3.4 完善物联网安全系统建设

为有效提升物联网络感知节点综合安全,应采用安全路由、可靠框架设计手段。可引入SPIN系统、规范化Lisp协议等,确保信息安全系统的可靠优质。同时可利用密钥分配技术,通过随机分配方案,强化入侵防控。由于物联网受到节点资源的影响限制,同时体现高密度冗余松散性,无法位于各个节点之中全面应用入侵检测技术,因此应致力于进一步研究传感网络系统如何实现有效的入侵检测体系分布。另外可采用有效的射频识别安全防控机制,引入有效物理防护、密码管理方式,提升动态识别安全性。基于物联网络系统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可通过有效的IPV6手段,基于其一致协议实现网络层之中数据包的大强度可靠管控处理,进而实现数据信息源地址的有效核准、检验,确保信息全面完整,实现有效的业务流程加密与防护目标。

4 结语

物联网系统的综合优势功能令其实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提升物联网系统综合安全性,确保信息传输安全可靠,创建智能化网络应用环境迫在眉睫。我们只有明晰实践应用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可靠优质的信息安全应用防范策略,方能真正创建和谐健康的物联网应用环境,实现社会生产、生活、经济建设的智能化、现代化、持续化、优质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魏笑笑.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15015152.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8

关键词:物联网; 应用商机;示范;未来战略

2012年10月2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在国家传感网示范中心无锡市隆重举行。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六大部委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物联网产业作为国家未来战略的制高点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本届大会作为目前国内级别较高、影响力深远的物联网行业年度盛会,凝聚精英智慧,引领行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本届大会的召开备受部委领导和产业界人士的瞩目,大会第一天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先生、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先生、新华通讯社副秘书长姚光先生、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李力先生、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先生、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冯诚先生、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女士、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傅自应先生、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先生等。大会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先生主持开幕式。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女士、新华通讯社副秘书长姚光先生、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先生、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綦成元先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先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先生、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傅自应先生发表致辞。杨学山副部长特别表示, 这几年来,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应用已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应用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趋势。

下午开始正式举办的主论坛精彩纷呈,分为物联网时代的领袖意见、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先进应用、物联网时代的运营商策略三个板块。作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观察者、思考者和推动者,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秘书长邬贺铨院士发表了开幕演讲。他表示:数据挖掘是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重点,大信息量的管理,必须使用大数据,但是数据挖掘又恰恰是物联网领域被忽略的重点。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滨先生就拓展物联网应用,全面护航“大安全”发表了精彩演讲。他表示,凭借多年在信息安全、RFID等领域积累的领先技术及研发优势,航天信息正践行着“大安全”,并带来了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社会信息采集管理系统、烟花爆竹流通安全监管系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粮食流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表示:物联网产业发展预期的“爆炸式增长”还未到来,但随着资源的集聚,新业务和新市场正在生成,机遇正在到来。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建设是下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先进应用板块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宁波凯福莱谢建浩董事长的演讲。谢建浩先生是中国救护车行业的领军者,他参与起草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救护车标准和医药制品、生物制品的国家标准,他们成功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从过去传统的制造业(做救护车这样的产品)转向服务业(产品+服务),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未来转型的一个方向。今年凯福莱更是推出了老年人服务的智能福祉车,这款车在同期举办的展览上亮相。西门子德国总部基础设施和城市业务领域物流部副总裁Mr. Joerg Schiemann先生则带来了西门子在物流系统的应用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何祖源先生表示:光纤接入网测试技术逐渐进入普及期,但故障也将呈几何量级增多,维护成本居高不下,这方面在发达国家同样也是没有很成熟的技术,在国内就更是这样。在运营商板块,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国家电网的专家及领导也分别从自身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深度探讨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6号的主论坛围绕物联网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展开,组委会安排了主题演讲和三场圆桌对话。在主题演讲中,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珍玉先生重点阐述了农业物联网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奠定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应用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其发展应用前景一片光明。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产品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农用传感器技术产品开发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高性能信息感知监测装备仍需要靠进口解决等问题。重庆大唐科技公司技术总监喻西厢就智能载重车汽车云计算架构及其服务发表了演讲。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生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刚就打造特色鲜明的“三创”载体,助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英特尔中国智能系统事业部战略业务拓展总监曲永雷先生、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建先生、我查查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自明先生、无锡曼荼罗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实芳先生、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云计算创新中心云计算架构师Joe Chou先生等都就物联网应用问题,结合公司实际应用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上午大会最大的亮点是车联网圆桌对话,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杨景博士、上海航盛实业总经理尹占威先生、上海博泰CEO应宜伦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一次精彩的思想碰撞,分享了当前最新的车联网技术及应用,探索统一的行业标准,讨论如何打破孤岛式交通管理,以及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信息共享等问题。杨景教授认为,电信运营商应该做好转型,不应只提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还需要建立开放的运营和管理平台,摆脱管道的命运。他表示,中国移动在开始做车联网的解决方案,通过保险和公安管理适度提高它的安全性。一直致力于商用车车载电子集成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国内外各大汽车生产厂商和运输企业提品配套和技术服务的上海航盛实业总经理尹占威表示:航盛定会秉承“科技领航、盛行天下”的宗旨,为客户提供系统匹配和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力争成为国内技术领先、质量一流、性价比最优的车载系统集成供应商。上海博泰CEO应宜伦基于对智能化的执着追求,通过帮助客户开发智能化车载产品,将带给消费者真正意义的车联网智能化生活。

下午举办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论坛也是本届大会的亮点之一,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都是当前的热点,海尔集团周远武先生、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忆先生携手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无锡和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柏林先生、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俊岗先生与大家共同探讨行业标准、产品良莠不齐等问题。整个智能家居产业正不断成熟,市场正不断扩大。智慧城市论坛由IBM智慧城市资深架构师苗凯先生、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云计算创新中心云计算架构师Joe Chou先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沈杰先生为我们探讨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信息安全、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探讨了如何用物联网改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大会最后还举行了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说明会,为大会参与者创造商机,搭建政企合作平台。

27号上午是本届博览会的特色活动——参观考察无锡重点物联网机构,帮助参会代表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无锡物联网企业的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

与本次大会同期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展示会”盛况空前,今年展示面积扩大到3万平方米,展览规模创历届之最,参展企业320余家,专业观众达5万人次。今年展览特开设了示范应用项目展示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展示区、江苏省重点物联网企业展示区,展览吸引了西门子、村田电子、IBM、微软、开利、英特尔、NEC等著名跨国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家电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广电网络等大型央企,中科院、上海交大无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宁波凯福莱、上海航盛实业、朗坤农业物联网等众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纷纷参展。展会围绕工信部“十二五”规划主推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安防、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物流、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环境与安全监测、精细农牧业等),全面展示了物联网的最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和新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9

去年10月,IBM砸下2亿美元在德国慕尼黑设立IBM Watson物联网事业部全球总部。时隔5个月,IBM在首届IBM Genius of Things峰会上宣布该总部正式投入使用。作为物联网生态建设推进的重要措施,IBM在启动全新Watson物联网总部之际,也公布了IBM最新的物联网战略,将联合Avnet、BNP Parabis、CapGemini 和 Tech Mahindra等公司,成立业内首个认知联合实验室。

IBM Watson物联网事业部总部主要聚焦区块链、安全、智能交通、医疗等领域,换言之就是将人工智能融入物联网应用。IBM则希望进驻的企业可以进一步推广Watson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服务。用IBM的说法就是,构建一个物联网生态系统,对于双方而言,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未来几年,物联网将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数据来源,数十亿台互联设备将不停地传输有关其状态、位置和运行状况的信息。”对此,IBM Watson物联网、认知互动和教育部门总经理哈瑞特・格林(Harriet Green)表示,“我们在物联网的创新已经达到引爆点。我们目前在全球有6000多家客户,其中很多客户都希望加入我们新的全球Watson物联网中心,和我们共同创新。我们将共同建立一个全新的全球物联网创新生态系统,探索认知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如何改变各行各业,以及大众的日常生活。”

物联网安全总结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1 智能家居的概念

智能家居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舒适性,甚至合理控制各种能源的使用。

2 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以有线和无线的形式连接起来的信息传输网络为硬件平台,各种网络技术为软件支撑平台,通过现场总线把家庭生活中使用的通信设备、家居设备、家庭安全防范设备连接成一个完整的、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一个控制系统。通过这个控制系统将整个家庭中能够连接到网络是的所有电气设备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并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形成功能完善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家居在网络的帮助下,形成与外界的沟通渠道,以实现与外界的智能家居电器的信息交互。从而满足用户对家居实行远程监控,对家用电器远程控制和状态查询,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需求。

3 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采用的网络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主要使用了三控制种网络技术,包括RS-485总线技术,以太网联网技术和GSM远程监控报警网络技术。

3.1 RS-485总线的家居设备物联网络技术

RS-485串行总线标准,可以使智能家居设备通信距离从十几米延长为几公里,这完全符合家居设备对互联要求。有线的RS-485总线通信,结构相对简单,价格比较便宜,数据传输速率和通信距离适当。但是,使用RS-485总线技术互联的家居设备的前提,是要确定要互联的设备是即插即用设备。在整个家居系统中,嵌入式系统作为中继器,负责通过与RS-485总线互连的串行端口管理家用终端接入模块的作用。该系统采用嵌入式ARM处理器为总线主控设备,RS-485网络为基础的网络互联主从网络,通过轮询的方式检查各个接入设备的状态信息,无论何时保证仅存在一对主机和从机之间的通信,即接收数据或发送数据。家用设备作为总线从机设备,包括单片机控制器,接入检测电路和信号调节电路。接入检测电路,是为了满足智能家居终端对家居设备移除及新设备接入的检测,实现家居设备的即插即用功能。

3.2 GPRS的远程报警网络技术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的简称,俗称“2.5G”,是位于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之间的通信技术。是用户可用一种GSM移动数据业务。与GSM的数据业务相比,有以下优点:

(1)传输速率高,连接方便。GPRS通过使用GSM网络中,没有被使用的TDMA信道,传输速率得到保证,可连56至114Kbps。GSM网络使用电路交换数据模式时,在通信两端建立物理链路,并维持该链路到通信结束。GPRS在传送数据过程中,是把数据包划分成若干个分组之后,再进行传送的。这样容易获得更高数据速率,并且投资较小。进一步说,无线通信装置不必在它们之间附加中间设备,就可以方便地传输数据。

(2)资源利用率高。GPRS使用分组交换通信,通信过程中把数据分成具有一定长度的数据包。数据包头部包含了地址信息表明该分组发往的目的地址。当数据包分组到达时,根据该地址信息,寻找临时可用信道资源来传输数据,而无需预先分配信道。

4 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所谓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统实际上充分应用了模块化的设计原理,如此一来其层次相对较为清晰、容易调试、维护以及对其功能进行充分的扩展与程序的不断移植,另外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处理器的对工作的执行效率。当前控制系统主要以QT/Embedded作为其GUI的研发主要手段,能够充分实现本地图形的用户界面,同时实现系统的控制和设置。在系统充分运行同时初始化顺利完成之后,控制系统会对现阶段的状态实施分析研究,如果为正常运转的状态,那系统会自动运行对应的子程序段。反之则会使用GPRS模块实施报警操作。在警报出现的情况下,其触发的报警操作,此时系统打开全球定位系统设备同时实施初始化,另外依据用户设置的有关信息实施短信报警或者电话报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能够充分保证安全,一般情况下应该使用嵌入式WebServer来对其进行构建,同时可以适当加入密码进行验证。如此,用户可以使用真正认证的密码以及用户名,利用CGI来充分实现建立在WEB远程条件下的系统控制。

5 结束语

人类己进入21世纪,在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追求环境绿色化、生活信息化己开成时尚,安全、舒适、方便、现代成为21世纪居家生活的象征。日益更新的现代科技的力量,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线,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更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生存状态。建设物联网智能家居具有时代的前瞻性,顺应了当今信息社会的潮流,对进一步提高居民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智能家居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波.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2.

[2]刘余,孟小华.嵌入式智能家居终端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8):1689-1692.

[3]杨琛.智能家居物联网监控终端的研究与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