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人的词语十篇

时间:2023-04-06 01:19:54

夸人的词语篇1

2、鹤立鸡群:比喻仪表或才能在人群里很突出;

3、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

4、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高超;

夸人的词语篇2

关键词:夸张构式亚义位“象”思维修辞幻象

作者高群,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州350007)

甲骨文时代以来,夸张就是汉语中的经典修辞现象。正如刘勰《文心雕龙・夸饰》所说“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从古到今,人们渐进地认识夸张,在探索中丰富着夸张。本文借助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理论资源探究夸张。所取经典用例“飞流直下三千尺”,蕴含许多文学记忆,抑或唤醒更多学术热情,激发寻找解释夸张生成的可能路径。

一、“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构式的生成理据

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义就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所形成的意象图式。

针对人从感知客观事物到用言辞将所感知的客观事物表达出来的过程,陆俭明做了六层面假设:

第一层面:客观世界(客观事件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等);第二层面:通过感觉器官感知而形成意象;第三层面:在认知域内进一步抽象由意象形成意象图式(概念框架);第四层面:该意象图式投射到人类语言,形成该意象图式的语义框架;第五层面:该语义框架投射到一个具体语言,形成反映该语义框架的构式;第六层面:物色具体词项填入该构式,形成该构式的具体的句子。①

虽说是假设,未加以验证。但此假设为我们认识构式性质,构式义的产生打开了思考通道。有人按照此思路合理解释了“存在事件”构式生成。②

夸张构式是构式的下位类型,夸张构式生成也符合上述界定的构式性质假设。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尝试寻找“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构式生成的理据。

第一层面:客观存在着庐山瀑布雄伟壮观景象;第二层面:视觉感知形成雄伟壮观的瀑布意象;第三层面:瀑布雄伟壮观意象可以抽象为流速快、路径直、落差大等基本元素,从而形成瀑布意象图式;第四层面:初步选择语义框架――流速快、路径直、落差大等;第五层面:该语义框架投射到汉语,形成反映该语义框架的构式――本体+夸体+夸张点;第六层面:物色具体词项填入该构式,形成该构式的具体的句子――飞流直下三千尺。

在六个层面中,前四个层面隐性存在于人的认知内化状态,具有整体感知的模糊不定性。随着认知处理程序深化,意象图式转化为更抽象的语义框架,此阶段跨越图像和符号距离,为显性的第五层构式生成做了强力支撑。在第五层的框架下,第六层具体词项的选择水到渠成,经典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生成。

在诗人认知域里形成的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层面,呈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诗句。因为主语是“飞流”,“三千尺”描述对象超出长度的正常量范畴。在现实世界中,飞流不可能达到“三千尺”的长度。借助本体+夸体(夸张体)+夸张点的夸张构式可以判定此时的“三千尺”是数量结构聚合系统中的夸张量。本体:飞流,夸体:三千尺,在语言形式中显现;夸张点:长度,在语言形式中隐现;形式隐现的夸张点在读者接受中复原,在意义把握中提取。构式义表现为长度量域被夸大,故意言过其实,服务于抒发强烈情感的主观意图,最终生成的庐山瀑布是诗人的,也是接受者的。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高群:“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修辞学阐释与追问

二、“飞流直下三千尺”夸体的亚义位特质

具体到“飞流直下三千尺”,按照传统语法观点属于主语和宾语的语义不搭配。数量结构“三千尺”如果不在陈述飞流长度结构里充当宾语,是一个普通的表示长度的单位,没有夸张意味。因为主语是“飞流”,“三千尺”描述对象超出长度的正常量范畴,语义义位在语用环境中发生了转移,具有亚义位特征,使夸张成为可能。这种没有介体参与,直接表现为量的扩大的夸张,是夸张构式范畴中的典型成员。

为解释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现象,谭学纯提出三个相关概念: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依据是否具有自然语言的词条身份、是否具有词典记录的固定义项、是否可以依据词典释义概括出相应义位等条件,把三个概念分别定义为:

亚义位:具有自然语言的词条身份和词自身的内涵义,在静态词义系统之外可以概括固定义项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

自设义位:具有自然语言的词条身份,但不具有词自身的内涵义,而是在静态词义系统之外,能够提取临时语义的、最小的意义单位。属于使用者的自定义。

空义位:不具有自然语言的词条身份和词自身的内涵义,在静态词义系统之外,能够提取临时语义的、最小的意义单位。③

我们借助这项研究成果观察夸张构式,发现夸体语义在夸张点的作用下,带有亚义位和自设义位双重特征,从而与本体搭配,完成夸张构式义的生成。

数量结构“三千尺”具有固定语义,泛指长度,已经进入公共交流空间,其组成成分“三千”、“尺”也被词典记录,成为静态词义系统的一员。但在夸张构式“飞流直下三千尺”中,因长度被凸显的内因推动,数量结构“三千尺”可以被替换。首先,“三”常指虚数,表示“多”的意义,可以被替换为“五、九”等指虚数,表示“多”义的词。“三千尺”可以替换为“五千尺”“九千尺”等。其次,“千”可以被“十、百、千、万”等替换。“三千尺”可以替换为“三十尺、三百尺、三万尺”等。最后,“尺”可以被“寸、丈”等替换。“三千尺”可以替换为“三千寸、三千丈”等。因为长度成为凸显特征,在此聚合系统中,超常量才会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因此,“三十尺”“三百尺”“三千寸”等在客观世界中可能出现的瀑布长度都被剔除,不可能出现的“三千尺”等才成为诗人想象中的瀑布长度,“三千尺”被替换的过程,收窄了精确数字含义,放宽模糊长度的表达,在庐山瀑布雄伟壮观语境的触发下,瀑布被夸张为超长,竟然被怀疑为银河从九天落下。当然,下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比喻,也是夸张。二者的复杂关系,不是本文涉及的问题,拟另文论述。

“三千尺”被替换的逻辑程序是:

剔除客观世界中可能出现的瀑布长度――筛选诗人想象中瀑布长度――确定超常量聚合系统。

此时“三千尺”意义虽然仍具有静态的表长度的意义,但更具有非精确表长度语义的动态性,因此“三千尺”语义具有亚义位特征,从旧有的自然语义转移到新生的自然语义,对应词典记录和尚未记录的公共经验。

“三千尺”语义的亚义位特征,需要借助同质性质的概念认知;夸张构式语义的自设义位特征更多借助异质性质的修辞认知。④后者我们另文讨论。⑤

“三千尺”突破精确数字身份,与“飞流”搭配,超越客观世界不可能限制,完成心理世界存在的瀑布超常量的夸张表述。如果出现“飞流直下三千尺长”“飞流直下三千丈”等变化的格式,可以看成是顺应,即由中心意义派生出非中心意义的变化。比照修辞同化与修辞顺应⑥,夸张同化与夸张顺应可以概括为:

夸张同化:夸张构式在与构成成分整合过程中将整体的构式义加给这些成分,使它们发生适应自己的变化。

夸张顺应:夸张构式在表达满足修辞动因造成的意义时,自身发生由中心意义派生出非中心意义的变化来适应它。

三、“夸饰恒存”的追问与解释:

“象”思维和修辞幻象反观刘勰断言的“夸饰恒存”,不禁要问:在中国,为什么夸张的发生是如此久远又如此频繁呢?这应该与国人的“象”思维作用下的“象”文化有关。

先贤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比类取象”“援物比类”等思维方式对万物的感悟,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的特色思维,成为中国“象”文化的生成的深层动因。

正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分析中西哲学差异时指出:中国哲学用直觉的方法获得概念,语言富于暗示,言简意丰,采用比喻例证;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用“负”的方法“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西方哲学用假设的方法获得概念,语言严密而明确,采用演绎推理论证,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用“正”的方法,“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⑦

推理式思维以假设形成的概念为基础,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即从前提推理出结论,演绎论证展示其推理过程,三段论是典型形式。判断肯定或否定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形式逻辑用“A是B”表达,A与B同质,A与B呈上下位概念关系,主观性因素无法参与,在客观论证中,演绎“是”的必然性。

直觉式思维运用联想、体悟方式连通两类外延没有联系的事物,这种通过比喻例证认识事物性质和特点的方法,大致相当于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比类取象”“援物比类”。“取象”的旨归是“尽意”,把客观存在转化为主观认识,然后通过对具体“象”的阐释,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把主观理解过的客观规律表述出来,变成人们的共识。用公式可表示为:“A犹如B”。A与B不受同质、异质的限制,表达者能通过“悟”的方法建立起联想关系,通过比喻例证描绘事物的性质、特点。表达者主观性因素直接参与“悟”的过程,在“犹如”所说的若干可能性联系中选择其中一种,“象”呈现主观特征。如果提高“悟”的审美要求,就会生成朱良志提出的“审美妙悟”。“审美妙悟”作为中国人重要的认识方式之一,具有潜在的美学特质,具有类通审美认识活动的特性,是特殊的审美直觉活动,与西方审美直觉理论具有明显的差异,是“慧的直觉”,表达的是天人相合哲学的精髓。他认为在世界美学中,应确立“审美妙悟”作为一个独特美学概念的位置,在未来的世界美学建设中,应注意吸收中国“审美妙悟”学说的滋养。⑧

中国“象”文化的确立主要表现在哲学、文论、画论、医学等方面,与直觉感悟认知特性是有关联的。“象”语义取自《易传・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在言不及意的困境中,“象”成为联通言意的媒介。在中国哲学的源头,对“道”的描画也借助了“象”。《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谓的“至乐无乐”“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要超越具体的、有限的形象,达到永恒的、无限的“无”和“道”的境界。

在文论中,影响最大是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说。《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象”和“景”主实,主“物”;《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味”和“韵”主虚,主“心”。他力图超越主客结合、心物交融的二元思维模式,从而接近发掘“物我两忘”一元特性的合理性。“象外之象”的前“象”还有具象的痕迹,后“象”则更接近抽象“道”的体悟。

阅读接受要借助“象”,主体运思同样需要借助“象”。唐代王昌龄《诗格》:“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在生思过程中,冥思苦想而不得“象”,灵感突显,“象”自然而生。在感思过程中,阅读触动思考,在语言营造的“象”里,神心交融。在取思过程中,提取、锁定“象”,完成言意的融合。

王国维“有我、无我”的观点,也可以看成是对有我之“象”和无我之“象”的解读。“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主观移情到客观,凸显主观的我,物因我而生。“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相混,凸显客体的物,隐藏主观的我。不是无我,而是我凭借更隐蔽的姿态出场。

在画论中,石涛的“不似之似”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中国画形、意兼备。“象中有意,意中有象”,不似的“象”是手段,“似”在目的。“象”的变形,意在抒情。文人画更是在画里寄托人生理想,人格化所描绘的“象”,选择用“四君子”称呼“梅兰竹菊”,审美超出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人品即画品,人在自然生命、自我生命的包围中升华。

在中医理论中,“象”可以理解为具有层级性的语义场,从抽象到具体依次表现如下。

道:执大象,天下往(《老子・三十五章》)

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具体的象:脏象、脉象、舌象、声象等。

“望、闻、问、切”四诊,依赖的是具体的象的表征才得以进行。《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象。”中医切脉,脉搏具体形态称“脉”,对脉深入体验后获得的才是“脉象”。在象中把握脉与脏器关系,由下往上推衍,对象的诊查,是在象的语义场中,在阴阳与外界环境中把握“脉象”含义。《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刺节真邪》“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经络运行无法用西医解剖学解释,在外在“象”的关照中发现体内病变信息,许多信息是生理化验检查时发现不了的。认识的整体性符合人的生理有机整体性特征。象的形象中蕴含理性分析特征,表明其既是实体范畴,又是关系范畴。作者认为这是中医的思维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思维特色。“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取象目的在于尽可能的表现事物本质,探索抽象规律。在有形中探索无形,在有限里发掘无限。⑨中国“象”思维不仅体现在“象”文化里,还体现在负载文化意蕴的媒介里。当“象”思维凭借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时,往往需要借助修辞幻象的参与。

修辞幻象是鲍曼在讨论西方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理论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他说:“能够将一大群人带入一个象征性现实的综合戏剧,我称之为修辞幻象。”⑩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对此概念深化分析,总结了修辞幻象两个特征,即修辞幻象不是指向真实的世界,而是指向语言重构的世界,修辞幻象在人们的心理重建一种象征性现实。他们把修辞幻象重新表述为:语言制造的幻觉。

修辞幻象概念具有普泛性,启示我们用新视角理解语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修辞幻象不仅是表达者专利,更有待接受者参与。修辞信息传达渠道是“交流”,修辞幻象生成基础是“经典的台词”,修辞幻象完成标志是形成以最初情感为基础的情感反应,在语言制造的幻觉里生成每个人心中不同的象征性现实。语言和世界偏离的事实是修辞幻象产生前提,理解修辞幻象有赖于表达和接受两个向度的努力,修辞接受意义的实现既可以当时实现,也可以在以后的反复再现中实现。夸张构式:本体+夸体+夸张点的故意言过其实特质,可以理解为语言参与制造的心理上象征性现实,具有修辞幻象特质。夸张构式的修辞幻象特征,在物象、意象、语象的转换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988年,朱玲、谭学纯曾提出在不同层面定位物象、意象、语象这三个概念,即:现实层面的物象;心理层面的意象;符号层面的语象。表达者面对现实中的物象,在心理融汇为意象,借助语言符号体现为语象,从而在接受者眼中、心理上生成象征性现实的修辞幻象。此时的修辞幻象具备了两层意义:一是试图还原表达者的物象和意象,这是阅读产生共鸣的基础;二是在内心建构接受者的物象和意象,具有主观性的现实感。四个“象”的运思轨迹可描述为:

物象1意象1语象修辞幻象物象2+意象2

在此轨迹中,表达的最后步骤是生成语象,此时的语象成为接受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接受者生成的修辞幻象,具有物象2与意象2融合的特点。具体到“飞流直下三千尺”来看,在此夸张构式生成过程中,作为书写对象的外在客体庐山瀑布偏离了纯粹自然物属性,经历了第一自然(现实化的自然)第二自然(人格化的自然)第三自然(符号化的自然)的转换,这三个层面,分别属于物象1、意象1和语象。接受者正是根据语象,在自己心理层面认同李白的物象1、意象1,重新建构“飞流直下三千尺”修辞幻象,试图还原更确切地说是新生成的修辞幻象具有心理层面的真,带有物象2+意象2象征性现实感,表达和接受双方都主观化凸显物象的某种特质,共鸣飞越时空生成。

“夸饰恒存”的夸张思维中无理、无逻辑特征与重直觉妙悟的“象”思维关联,换句话说,在“象”思维里主体的强势参与隐含着夸张的可能性。正如黄宾虹:“不似之似为真似”;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源远流长的“象”文化里,在似与不似夸张变形的“象”中,凸显人的主动性。在物象、意象、语象、修辞幻象的转换过程中,人在改变世界,修养自身的同时,不忘矗立自己伟岸的身姿。人的视界覆盖世界的同时,蕴含人的觉醒,在天地的背景中凸显人的大智慧。

注释:

①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②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外国语》2005年第4期。

③谭学纯:《亚义位和空义位: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及其认知选择动因》,《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4期;《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及其修辞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④谭学纯、肖莉:《比喻义释义模式及其认知理据――兼谈词义教学和词典编纂中的比喻义处理》,《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⑤具有自设义位语义特征的夸张构式如:“你瞎说点啥!没喝酒,你就醉了!(北大语料库)”既然没喝酒就醉了,“醉”的必备义素〔+喝酒〕被删除,“醉”具有自设义位的语义特征,从旧有的自然语义转移到非自然语义(非字面义/字面义),由客观化的语义转向主观化的语义,释义精度降低,语义共享范围缩小。

⑥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

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9、30-33、378-380页。

⑧朱良志:《论“审美妙悟”概念之成立》,《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⑨王前、刘庚祥:《从中医取“象”看中国传统抽象思维》,《哲学研究》1993年第4期。

⑩欧内斯特・鲍曼:《想象与修辞幻象:社会现实的修辞批评・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王顺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夸人的词语篇3

关键词:拍马屁;夸饰;夸辞;语境

“拍马屁”缘于元朝文化。蒙古人,好骑善射,视马以至爱,膘者为骏,故相逢时总习惯于摸探对方的马膘如何,继而拍拍膘马隆起的马屁股,随口说声“好马!”以示赞赏。久之,不管膘瘦如何,为博得马主人的欢心,都会拍拍对方的马屁股,一概说声“好马”,就此,逐渐演化成一种见面的礼节,以示仰慕,可谓爱客及马也。可见“拍马屁”不丢人,光彩!只是后人别有用心,不顾虚实,拍得造作、拍得不是时候、拍得不是位置,才让它放出屁来。它不该只是阿谀市侩小人加官晋爵的独门武器,还可以是坦荡君子交际场合的风流潇洒。上至国家元首会晤时的相互敬仰,下至黎民百姓见面时的相互夸奖。在丘吉尔的镜框里,只有罗斯福进门的直率,而没有他串门的鲁莽。在罗斯福的瞳孔里,只有丘吉尔坦荡的欣慰,而没有他裸身的难堪,他们何止是一般的夸饰,文过饰非的本事已是炉火纯青。伟人尚且如此,一般人相互夸奖又何须忌讳?只要用得恰当、准确,又有何妨呢?

“拍马屁,旨在怡乐对方,亲近对方,是一门精深的语言按摩艺术。”受“按”者情怡身健,美哉。它的贬义色彩,是后人给染上的,正其名“夸饰”也,它是用夸张的语言加以修饰。涉及语境,它还可能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古老而常用的表现手法,正如《文心雕龙・夸饰》所说的:“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它的特点在于凸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如《大雅・绵》:“周原,堇荼如饴。”像堇荼一样的苦菜,因种在周原这块肥沃的土地,味道都变甜了。前者,是为了突出泮宫的美好教化;后者,是为了突出周原的土地肥沃。倘若人们拘泥于文中的事实,就会觉得荒诞无稽。这样也就失去了该夸饰的真正意义了,正如孟轲《孟子・万章》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义。”它的作用在于是夸大对象的特征,大其大,小其小,美其美,丑其丑。好的夸饰,就像一幅漫画:粗看失实,细想则极为逼真,传神。

当然了,夸饰也不能痴人说梦,不着要点,夸夸其谈,其实它有对象区分,事物的夸饰和人的夸饰是不一样的,有道是有形易摹,无形难追。情思更是随境而异,终无标一,何况人们又误之为谄媚,羞登文坛,只是在现实生活中闪烁其词,为此对人的夸饰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竟成了流落江湖的旁门左道了。如此重物轻人,蔽美嫉贤,的确不利于对夸饰的全面掌握。

其实对人的夸饰乃夸饰之重难点也。谓之难点,是因为它既要外彰其形,又得内怡其心,双重效果,它是难上加难。像宓妃那样的仙姿神韵,也只有神仙默许,换成凡人则可能挑剔。就算是高手的曹植,也未必让她惬意。谓之重点,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结果,要是人们掌握了对人的夸饰,就直接解决了夸饰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基本掌握夸饰的所有问题了。现就以人为例谈谈夸饰的语境,为了不打乱大家的思路,同时又不乏于形象、生动。姑且沿用“拍马屁”的说法,不过这里仅取它对人夸耀的通常意思,并不特指攀高结贵者的阿谀奉承。

何为夸饰的语境?就是以语言材料为中心,即内在语境,就是夸饰的语言,其实它也是一种修辞方法,指用夸大的字句来形容事物,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辞的表现功能。但语言都必须适度,如果过了头,反会使人感到荒诞虚假,其效果就适得其反了。以对象的企望为中心,只有以它作为出发点,在其他诸因素中找到契合点才能拍到“乐穴”。可见,外在语境是夸饰的前提。

夸人的词语篇4

[摘 要]单元整合进行备课,是新课改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单元整合的阅读教学实践,教师应聚焦文本核心内容,整合教材资源,优化教学设计,让语文教学走出“轻负高效”之路。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夸人的词语篇5

关键词:修辞技巧;夸张;反语;比喻

一、前言

英语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多种多样,主要有夸张、反语、仿拟、比喻和矛盾修辞等等一些,同样在文章中也同样运用到了这样一些修辞技巧。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内容新颖独特,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就英语文章中常见的修辞技巧进行了例证分析。

二、主要的修辞技巧

1、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强调或滑稽效果有意言过其实,人们不能按字面去理解所夸大的事物,但是这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真实,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的体现出来。它用来创造悬念渲染气氛。请看下面一句:Ahhhh,the jet age,Breakfast in Paris,dinner in H.K., luggage in Peoria. 即使在一个有喷气式飞机的时代,也不可能有人能如此神速的往返于这三个地方。显然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技巧。一群朋友在餐馆聚餐,服务员迟迟没有上菜,大家都焦急等待着。这时有一位说:“Are they planning the vegetables?”,餐桌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餐馆里是显然无法种植蔬菜的,这一夸张手法巧妙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也使人们的心情由着急、不满转为轻松愉快。夸张技巧渲染氛围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2、反语

反语,即说反话,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或与事实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达到一种主观讽刺客观幽默的效果。我们看下面两段对话:

(1)A:“I finally get my sister to stop eating so much.”

B:“How did you do that?”

A:“I started cooking the meals.”

(2)A:“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silly?”

B:“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silly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me.”

在对话(1)中,A从一开始就是想说明自己糟糕的烹饪技术,只不过他巧妙的运用了幽默。在对话(2)中,B显然是在开玩笑。因为stupid是“蠢”、“笨”的意思,是个绝对的贬义词,一般是不能当着别人的面说他stupid的,而silly则不同,它也有“傻”的意思,不过通常用于开玩笑的场合,有时长辈对晚辈也用silly,有一种爱护的心情在其中,比如母亲可能会称自己的孩子silly girl或者silly boy。

再比如“It must be delightful to find oneself in a foreign country without a penny in one’s pocket.”当一个人踏上异国土地,却又身无分文,他怎么可能“delightful”呢。但这正是这句话的幽默情趣之所在。

3、仿拟

仿拟,即根据现成的词或句子,仿造出新词句,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习语,只要一方说出前一半,另一方自然就知道后一半。可是当讲话人对习语中的某一部分稍加改动,情况就不同了。它能显示出讲话者新奇的见解,能激发听者的想象力,增强趣味性,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1)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on’t.

2)She’s the kind of woman who always lets bygones be “I told you so’s.”

句(1)的幽默效果在于,它是“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的仿拟,把“way”换成了“won’t”,具有浓厚的幽默色彩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句(2)则仿拟的是习语“Let bygones be bygones”,后一个bygones换成了“I told you so’s”,这是听话人意想不到的,但转念一想,又觉回味无穷。“She”那种“我早就料到如此”的神态被生动地再现,十分有趣。

4、比喻

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表明用作比喻和被比喻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通常用like或as连接。暗喻是隐藏的比较,不用as或like表示出来。比喻是英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格。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常能取得幽默的效果。

(1)He is as cool as a cucumber.

(2)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句(1)形容“他”冷酷得像根黄瓜,十分新颖滑稽。句(2)是弗洛斯特的名言,想说明诗歌的不可译。

5、矛盾修辞法

矛盾修辞法也是幽默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它把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在字面上形成矛盾。这种字面的矛盾往往滑稽可笑,甚至近乎荒唐,是幽默一个极好的语言基础。这种修辞法看似矛盾,但往往表现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体现着辩证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听者须透过表面的不合逻辑,真正领会个中奥妙,方可成其幽默。Writing is busy idleness. 这是歌德的名言。既然写作是idleness,又怎么会busy呢?然而细细回味,正是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构成了写作的本质特征。任何领悟到这一点的读者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6、双关

双关是利用语音相同,语义不同的条件,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带有明暗双重意义。英语中有两种双关语,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音双关指的是借助话语在发音上的完全相同或相似而构成意思的双关,主要是同音异义现象。语义双关则主要是利用英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双关语无论结构繁简,都有显著的含蓄性,叫人难以捉摸,而一旦点明真意又回味无穷。英语幽默中经常使用这一技巧。

夸人的词语篇6

关键词:夸张 艺术类型 飘逸诗风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就是洒脱不羁,文采奕奕的李白。总有人将其与杜甫比较,后者沉郁顿挫,作为杜甫好友的李白,更多的是在诗酒中书写自己的个性,如果说杜甫之诗更客观的话,那么李白之作更空灵飘逸,“诗仙”之名流传千古。李白的诗作的飘逸除去个性使然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他在语言中大胆的使用修辞手法的缘故。本文就文本修辞角度欣赏李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一、李白与浪漫主义飘逸诗风成因

李白被称作中国诗歌史上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之一,他一生流传给世人九百多篇光彩熠熠的诗文篇章。他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文诗风一般是由以下各方面的原因造就的。

其一,李白自身性格使然,李白出生成长在蜀地,自小就与山水接下不解之缘,所以李白是洒脱的,尽管在李白的身上有着儒、释、道等多重思想的影响,可是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李白都能以豁达的态度去面对。尽管壮志难酬,可是诗人仍然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尽管被赐金还山,可是诗人还是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没有山水般的胸怀是很难做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

其二,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很难实现后,诗人无可避免借据诗歌来长歌当哭。然而

发泄情感的最优方式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浪漫而抒情。李白选择了后者,无论是《蜀道难》,还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都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借浪漫而佯狂。

其三,乐观向上的时代风貌赋予李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唐代的中前期,国势强大,在众多诗歌当中多有反映,诗人群体都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也不例外。尽管不被重用,但是内心对于国家仍有很强的期待。

二、李白诗歌的夸张手法的应用

诗歌语言上灵活应运修辞可以带给人们以鲜明的画面感,夸张手法尤能如此。夸张就是有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1],同时更显得诗性。李白之作借由情而生文,个人感情的宣泄在他的诗中多由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读者与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沟通,而往往在风格上显得飘逸灵性。

(一)数字化夸张

夸张的类型一般而言有三种,夸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实际上夸张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数字夸张就是其中之一。数字是人类标注事物数量的,然而诗歌天生异象群集,包罗万象,词语的应用不合常理,在加之李白天生就为奇思妙想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文章句的词语应用更是超出凡尘。

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到底是什么东西,时至今日没人能很好的说清楚,它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文人墨客多以比喻、夸张诉说,晚于李白的贺铸曾写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一词,只不过它是以比喻的方式从时空的角度诉说什么是愁,而本文李白突发奇想以三千丈长发的长度来表达自己的愁是如何的。很抽象的愁在李白的笔下显得具体,用写意的笔调强调“何处得秋霜”的原因,风格之飘,也只能李白为之。

(二)对比式夸张

对比即两物对比,使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对比式夸张同样是把两个事物相比较,用一个事物的无穷性衬托另一事物的特性,使得作者的观点更为鲜明。而这种手法,李白应用起来也是信手拈来。

在《蜀道难》中诗人多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对比式夸张手法的体现。《蜀道难》是李白的压轴之作,其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是千古绝唱。天的高度无法以人力测量,相比而言,蜀道还是可以测量的,而作者借无法衡量的青天与蜀道相比,突出了蜀道之难之险。“这种对比式夸张的艺术手法,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被夸物之性状、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夸张所必具的超乎寻常的审美质感也凸现出来了。”[2]

(三)动作式夸张

诗歌中,描写景物时,动词要准确、贴切地表现客观事物的情态。但在表情达意用于夸张时,动词则要言过其实,需要营造突兀而隽永的审美意境。[3]譬如李白的《梁甫吟》中所写“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一个“旋”就能把郦食期那种指挥若定、轻而易举力克强敌的从容的大将风度展现的一览无余。又比如“鼻息干虹霓,行人皆休惕。”(《大车扬飞尘》),一个“干”就能把豪强贵族的嚣张气焰生动的刻画出来。所以有事实根据的适度夸张不仅不使读者感觉诗人在吹牛,反而能使读者与诗人的立场相契合,使当时或后来人能从前人的作品中还原时代风貌。而李白,就是一位善于使用这一手法的艺术大师。

总之,就文本研究而言,李白的诗歌风格的飘逸潇洒与他大量应用夸张的手法息息相关,夸张手法的多样化应用,使得诗歌更加浪漫飘逸。杜甫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说的就是他的想象和夸张出类拔萃,一枝独秀。他的飘逸潇洒的浪漫主义诗歌与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此说,实是恰如其分!

注释: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237页

[2]张敏,《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 第22页

[3]张敏,《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 第23页

参考文献:

[1]李华、李如鸾选注《新选千家诗》,198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197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王绮著《李太白全集》,1977,北京:中华书局

[4]王希杰著《汉语修辞学》,1983,北京:北京出版社

[5]黄晓林、张惠《李白诗歌语言艺术的夸张特色》,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夸人的词语篇7

【直叙】

从歌词开始就点明作品的主题思想,直接叙述作品表现的内容,不在语言上加更多的修饰,也不借助于其他手段来曲折间接的表达,这种手法称为直叙。直叙具有朴素、明朗、“开门见山”的特点,是齐唱歌曲的歌词中常用的手法。《大刀进行曲》是运用直叙手法的例子,另如《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愿做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这首歌词,用直叙手法,直截了当地唱出了雷锋同志光辉思想品德的各个方面,简洁扼要,易记易唱。

运用直叙手法需要有较高的概括能力,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中,从事物发展的复杂过程中,恰当地选材和取舍,否则易落入平板。

【夸张】

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对实际事物(或人物)的形象,特征,程度,作用等进行适当的夸大,这种手法称为夸张。这种表现手法,常能使事物(人物)本身的特点,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夸张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往高,大,好,强等方面夸张。如铁人王进喜同志的语句:“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京剧《海港》中高志扬唱的“装卸工,左手高举粮万担,右手托起千吨钢”都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工人师傅豪迈的气概。舞剧《白毛女》序曲合唱中,用夸张的手法,控诉了旧社会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贫苦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

舞剧《白毛女》

穷苦的人啊,

地作床来天当被盖。

诉不尽的仇恨啊,

汇成波浪滔天的江和海!

压不住的怒火啊,

定要烧毁黑暗的旧世界!

另一种夸张手法是往低,小,坏,弱等方面夸张,这种手法在一般歌词中不多见。

鲁迅先生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愿意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这就是说夸张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应从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出发,恰当地运用夸张。如果脱离事实去夸张,那便是无依据的主观臆造,凭空幻想,使人感到不真实,有损于内容的表达。如“我爱那拖拉机,感情深如海”“一朵棉花象座山,压得汽车两头翘”。“情深如海”是有一定的表现范围的,用以形容爱拖拉机,不合适,不贴切。“一朵棉花象座山”夸张得言过其实,汽车也不可能“两头翘”显然这两句词缺乏真实感,不可能达到启发人们想象,渲染事物特征的作用。

【设问】

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这种手法称为设问。设问的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然后予以明确的解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对要表达的内容起到强调的作用。这种手法是民歌中的“盘歌”“对口山歌”等形式的主要表现手法,也广泛地运用在歌词创作中。

设问可以是一问一答,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要问大车哪里去耶?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设问也可以是列举设问,既先集中地提问,然后总起来作回答。

【序列】

或以时间,或以方向,或以数字等为顺序,依次引发歌词内容的手法,叫做序列。序列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按时序列举的如:春、夏、秋、冬;一月、二月、三月……;从前,如今,将来等。按方向列举的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天上、地下等。按数序列举的如民歌中“十唱”“十绣”“盘歌”等。

《绣金匾》将时序同数序结合用于一首歌词之中,朴实而亲切地表现了全国人民歌颂、朱总司令和的深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衬词】

夸人的词语篇8

本文将讨论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作用,从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到如何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以及在运用时的注意点。

一、能把握英语教学的特性

英语教学的特性表明,凡是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比较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颖和刺激的艺术效果,都会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夸张手法表现出来的诙谐、幽默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肌肉自然放松,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感和身心上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排除心理障碍,使学习处在一种愉快和安全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英语,学生在心理上的许多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在感官上出现了好奇和兴奋,学习的兴趣也由此产生。

二、夸张手法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夸张手法,能够活化教学内容,能够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这一点与其他教学手法相比,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上,夸张手法更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作用:

1、帮助学生调动有利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小学生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模仿力强,通过夸张手法能够使小学生的特点转变成有利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除了借助原有的教学资源,运用夸张手法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或将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各种积极因素的丰富含义,在夸张手法的作用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景,并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学生,也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非常有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模仿学习夸张手法表达过的那些有趣的情景和内容,在这种模仿学习中,学生的肢体及各种感官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使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更足,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了良性循环。

小学生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模仿力强,通过夸张手法能够使小学生的特点转变成有利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除了借助原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图片、录音、录象等),运用夸张手法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如身体姿势、表情、动作等)方式,或将两种形式相结合(如童话、故事、小品、游戏等)的方式。总之,夸张手法的运用,能够更有效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

2、学习内容更直观易懂。通过夸张的动作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让学生也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的惟妙惟肖。学生在夸张的表演中,通过耳听眼看、边说边做等多种途径接受信息,不仅学得很开心,而且能很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教“fly”时,教师可以边说边张开双臂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再如教“sing”时,右手握拳对着自己的口模仿唱歌的动作;教“smile”时,把嘴角微微一扬做出微笑的样子;教“sad”时,把嘴角垂下做出伤心的样子。这些都只是单一的动作或表情,我们还可以把手势、姿势、神态结合起来,教一些词语或句子。如教“heavy”时,教师背着一个装满书的大书包并作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说:“my school bag is heavy!”自身再配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让学生增强语感。

三、如何巧用夸张手法进行英语教学的探讨

1、语调上的夸张。如同京剧强调字正腔圆一样,学习英语不能没有“洋腔洋调”。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洋腔洋调"特征非常明显,也更接近真实,夸张手法的运用,帮助小学生从初学英语开始,就受到“洋腔洋调”的熏陶,步入正轨,少走弯路。这种独特的效果,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2、教具上的夸张。夸张手法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新鲜有趣,往往有如同小品、相声那样。一个包袱的出现,引起人们好奇,当包袱解开是,趣味突显,回味无穷。在进行“I have a ... I don't have a……”的教学时,教师选用的都是常见的、普通的物品,如学习用品、动物之类的内容,此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一般也是比较平淡的,因而不易记忆。夸张产生了奇特的效果,夸张手法活化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更生动的形象而更容易记忆。

夸人的词语篇9

1.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

2.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场跑,捉几回迷藏。 ()

4.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  ()

5.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

6.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7.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

8.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

9.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 )

10.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 )

1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

1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

13.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

14.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 )

15.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

思路解析: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考查修辞手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概念。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等。

名师解析:

1.拟人修辞是指把事物当作人一样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和感情。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本句中将“挥动手掌”、“招呼”、“欢迎”等人类才有的动作,用来修饰荠菜,显然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2.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本题中“好事做了一火车”着意夸大雷锋好事做得多,因此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本句中“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场跑,捉几回迷藏”运用了3个以上结构相同的句式,因此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4.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换言之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本句中“仿佛”属于喻词,将“醉人的绿”比喻成“极大的荷叶铺着”。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读者或听者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本题中用含“不”的疑问句反问别人已经知道的结果,即“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一定会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因此原句是反问句。

6.拟人。睡觉、起床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动作,在这里用来修饰蒲公英,很显然是拟人。

7.夸张。风能把女人吹走,极力说明女人身子单薄,因此是夸张。

8.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本题现提出问题“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然后紧跟“原来”一词阐述问题的原因:“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句中有问有答,因此是设问。

9.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本句中前后两句话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关,因此是对偶。

10.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本句中用“红领巾”借代学生,学生是本体,红领巾是借体。

11.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中前后两句话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关,因此是对偶。

12.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读者或听者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本句只问不答,用“难道”一词反问,说明“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是真理。

13.拟人。眨眼睛是人的动作,这里修饰星星,因此是拟人。

14.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本题现提出问题“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然后叙述问题的答案:“是为人民服务”句中自问自答,因此是设问。

15.反问。用“怎能”一词发问,表达出“我们不能不管”的意思。

参考答案:

1.拟人2.夸张3.排比4.比喻5.反问

6.拟人7.夸张8.设问 9. 对偶10.借代

11.对偶12.反问13.拟人14.设问15.反问

易错提示:对修辞手法的定义掌握不牢容易出错,设问句和反问句容易混淆。设问是有问有答,例如14题;反问是对已知实事的提问,句子中通常有“难道”“怎能”等词语,例如12题。二者在做题过程中角容易混淆,出现错误。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手法,按句子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小秧苗整整齐齐排着队,向春风老师点点头,鞠个躬。

(2)弯弯的月亮犹如一只小船。

(3)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4)黄河掀起了万丈巨浪。

A.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B.拟人 比喻 夸张 排比

C.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D.拟人 比喻 排比 夸张

2.下面句子没有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他病好以后,像过去一样,天天练长跑。

B.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C.少年时代的生活,恰似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曲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D.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3.下面的比喻句中,比喻最贴切的一项是()

A.这个老单身汉像木条一样瘦削。

B.一轮满月正在荒野上庄严地徐徐升起,像一个赤红的大金盘。

C.这个姑娘的眼睛又黑又亮,像经常戴的黑色眼镜。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4.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她眉眼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

B.天幕上,群星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

C.在大熊星座中,突然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

D.夜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显得广阔、安详而又神秘。

5.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池秋水犹如一面明镜。(比喻)

B.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偶)

C.谁乘“神五”游太空?唯有英雄杨利伟。(反问)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拟人)

6.为了增强效果,广告词往往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选出对下列广告词修辞手法辨别正确的一项()

①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②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③新版面福瑞卡,伴您畅游天下。

④神仙饮琼浆玉液长生不老,百姓喝莲塘高粱欢乐健康。

A.①反问 ②对偶 ③夸张 ④对比

B.①双关 ②对比 ③拟人 ④对偶

C.①反问 ②比喻 ③夸张 ④对比

D.①双关 ②比喻 ③拟人 ④对偶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得出祖国的面貌呢?(运用夸张,意在说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就可以画出来)

B.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社会主义建设髙峰的坚实阶梯。(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C.闻一多先生的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一群群小蚂蚁整齐地排着队。(运用比喻,体现出闻一多先生写字十分认真,书写十分工整)

D.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运用拟人,表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8.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广告词往往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选出对下列广告词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 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3)只要您拥有春兰空调,春天就永远陪伴着您。

(4)神仙饮琼浆玉液长生不老,百姓喝莲塘高粱欢乐健康。

A.①夸张 ②对偶 ③夸张 ④对比

B.①比喻 ②对比 ③拟人 ④对偶

C.①比喻 ②夸张 ③夸张 ④对比

D.①夸张 ②比喻 ③拟人 ④对偶

9.下面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按顺序填空,下列几组答案中正确的一项( )

(1)《手术台就是阵地》 (2)《蟋繂的住宅》

(3)《沙漠里的船》 (4)《把牢底坐穿》

A.比喻 拟人 比喻 夸张

B.夸张 比喻 拟人 比喻

C.比喻 拟人 夸张 夸张

D.夸张 拟人 比喻 夸张

10.下面的广告词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既营养,又清新,牙齿好喜欢。(纳爱斯牙膏)

B.我饿了,喂喂我吧!(青岛城市垃圾箱上的广告)

C.一握农行手,永远是朋友。(中国农业银行)

D.山之青,水至清;源之静,水至净;雾之轻,水至淳。(千岛湖纯净水)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辨认和理解,要求学生结合语境,能够辨别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名师解析:

1.(1)排队、点头、鞠躬都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描写秧苗,所以是拟人;(2)将月亮比作小船,所以是比喻;(3)“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是三个以上相同结构的句式,所以是排比;(4)“万丈巨浪”极力夸大描写黄河浪大,所以是夸张。故答案为D。

2.A是将“他”病好以后与病前作对比,天天练长跑,不是比喻;B将胡须比喻成隶体“一”;C将少年时代的生活比喻成画页、乐章;D将秋风比喻成细雨烟。故答案为A。

3.A将老单身汉比喻成木条,突出单身汉的瘦削,但木条有粗有细,因此不是很贴切;B将满月比喻成赤红的大金盘,金盘一般都是用来比喻太阳,因此不是很贴切;C将眼睛比喻成黑色眼镜,二者形象上没有共同点,因此不贴切;D将沙比喻成雪,月比喻成钩,与前三项相比比喻最为贴切。故答案为D。

4.A是比喻句,将眼睛比喻成秋水;B是拟人句,俯瞰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修饰星星,赋予星星人的动作;C是比喻句,将光带比喻成彩虹;D是比喻句,将夜空比喻成大海。故答案为B。

5.A是比喻句,将秋水比喻成明镜;B是对偶句,前后句式相同;C是设问句,有问有答,不是反问句;D是拟人句,用奔跑等词语表示索溪的动作。故答案为C。

6.①是双关,“联想”在这里既是指电脑,又是想象的意思;②是比喻,将牛奶的香浓比喻成丝的感受;③是拟人,“伴”是人的动作,这里修饰“新版面福瑞卡”;④是对偶,前后句式结构相同。故答案为D。

7.A是反问句,有“怎能”一词,说明画不出祖国的面貌这一实事;B不是排比句,因为只有两个相同句式的句子,排比句要求最少三个;C是比喻句,将小楷比喻成小蚂蚁;D是比喻句,将“你们”比喻成初升的太阳。故答案为C。

8.①是夸张,用十里香夸大说明酒香;②是比喻句,将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③是拟人句,“陪伴”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修饰春天;④对偶句,前后句式相同。故答案为D。

9.《手术台就是阵地》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手术台比作阵地;《蟋蟀的住宅》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住宅”是人类居住的房屋,这里的“住宅”指蟋蟀的洞穴,因此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沙漠里的船》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骆驼比喻成沙漠里的船;《把牢底坐穿》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牢底不可能被坐穿,在这里夸大说明在牢里待得时间长。故答案为A。

10.A拟人句,喜欢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修饰牙齿;B拟人句,饿了是人的动作,这里来说垃圾箱;C拟人句,握手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修饰农行;D是排比句,有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故答案为D。

参考答案:1.D  2.A 3.D 4.B 5. C 6.D  7.C  8.D  9.A 10.D

易错提示:做选择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例如第3题,要求找出比喻最贴切的一项,换言之就是每一个选项都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存在比喻不贴切的现象,因此要选择最完美的选项;再比如第10题,要求找出与其他三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要求学生指出每一个选项的修辞手法,再进行比较,不注意题干要求很容易出错。

三、对号入座。(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A.比喻B.拟人C.夸张 D.排比 E.反问 F.设问

1.广场上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2.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3.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4.小蜜蜂在花丛中边歌边舞。( )

5.半绿半黄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像是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思路解析: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并结合语境找出相应的修辞手法。

名师解析:

1.夸张修辞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连根针都插不进去”极力说明人多,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2.拟人修辞指把事物当作人一样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和感情。睡了是人的动作,这里修饰古老的威尼斯,显然是拟人手法。

3.夸张修辞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山冈也动了”极力说明声音大,因此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4.边歌边舞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修饰蜜蜂,所以本句是拟人句。

5.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换言之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本题将树叶比喻成彩色的蝴蝶,是比喻句。

参考答案:l.C 2.B 3.C 4.B 5.A

易错提示:第5题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的学生看到“空中飞舞”容易误以为是拟人句,这种情况要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判断,上半句的主语是树叶,下半句说“像是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因此是将树叶比喻成蝴蝶。此处比较容易出错。

四、指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1.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

这句话用比喻

2.作为公路的铠甲——路面,天天展现在司机面前。

这句话用比喻

3.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个比喻句,用比喻。

4.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胳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个比喻句,用比喻。

5.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

这个比喻句,用比喻。

思路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比喻句的运用,要熟练掌握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名师解析: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换言之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1.“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将轻纱比喻成云。

2.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解释路面是公路的铠甲,因此将路面比喻成铠甲。

3.长城是本体,长龙是喻体,因此将长城比喻成长龙。

4.“桂林的山真奇啊”说明桂林的山是本体,老人、巨象、骆驼是喻体。

5.“桂林的山真秀啊”说明桂林的山是本体,屏障、竹笋是喻体。

参考答案:

1.轻纱;云 2.铠甲;路面3.长龙;长城

4.老人、巨象、骆驼;桂林的山 5.屏障、竹笋;桂林的山

易错提示:4.5题本体只有一个,喻体有多个,因此答题时很可能回答得不全面,有遗漏,此处比较容易出错。

五、在下列排比句的“提示语”下面画上“ ”。

1.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各种鸟儿唱着委婉动听、千变万化的歌,有的婉转清扬,有的呢喃细语, 有的高亢豪放,交织成一曲天然交响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排比句的句式结构,了解什么是排比句的提示语。排比句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组成的,两个不能构成排比句,寻找排比句提示语一定要在相同句式中寻找。

名师解析: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

1.排比句是“难忘……难忘……难忘……难忘……”因此,“难忘”是提示语。

2.排比句是“有的……有的……有的……”因此,“有的”是提示语。

参考答案:1.难忘2.有的

易错提示:寻找排比句提示语一定要在相同句式中寻找。

六、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构成拟人句。

1.秋天,果子成熟了,向日葵却地低下了头。

2.春天来了,花坛里的花在。

3.浪花着沙滩。

4.小溪从山上流下来。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拟人句的运用,拟人句指把事物当作人一样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和感情,解答本题时要把相关事物赋予人类特有的情感或动作,注意要符合事物的特点和语境。

名师解析:

1.看到题目,秋天,果子成熟了,向日葵却怎么地低下了头,怎么样低下了头,必须是拟人,那形容人什么地低下头,有很多词,像卑微地低下头,惭愧地低下头,谦虚地低下头。这里秋天,向日葵也成熟了,满载着果子,沉甸甸地低下了头,那用什么来形容呢,还必须是拟人,很显然,向日葵也收获了果实,他不炫耀,不夸大自己的成果,很谦虚,因此,谦虚地低下头。

2.春天来了,花坛里的花在干什么呢?花坛里有很多花,而且都很美丽。一般形容花,都是争相开放,你开得漂亮,我比你还漂亮,对,那就是比美。因此,春天来了,花坛里的花在比美。

3.浪花对沙滩。一般都是这么形容的:浪花怕打着沙滩。一个浪接着一个浪涌上海滩边,撞击着沙滩,激起一朵朵浪花。怕打更显浪花的温柔,轻轻地拍打。光说拍打,又显得不够生动,加上欢快地拍打,显出浪花跟沙滩一起像孩子们一样玩耍。

4.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是怎么流下来地呢。假设一个孩子,爬到山顶后,从山上下来,他会是怎么下来的呢?一定是高高兴兴地,蹦蹦跳跳地,欢声笑语地,从山上下来的。因为,看完风景,游览完大自然,呼吸完新鲜空气,孩子心情非常高兴。因此,小溪笑着,蹦着,从山上地流下来。

参考答案:

1.秋天,果子成熟了,向日葵却谦虚地低下了头。

2.春天来了,花坛里的花在相互比美。

3.浪花欢快地拍打着沙滩。

夸人的词语篇10

【关键词】修辞技巧;夸张;反语;比喻

一、前言

英语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多种多样,主要有夸张、反语、仿拟、比喻和矛盾修辞等等一些,同样在文章中也同样运用到了这样一些修辞技巧。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内容新颖独特,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就英语文章中常见的修辞技巧进行了例证分析。

二、主要的修辞技巧

1、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强调或滑稽效果有意言过其实,人们不能按字面去理解所夸大的事物,但是这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真实,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的体现出来。它用来创造悬念渲染气氛。请看下面一句:Ahhhh,the jet age,Breakfast in Paris,dinner in H.K., luggage in Peoria. 即使在一个有喷气式飞机的时代,也不可能有人能如此神速的往返于这三个地方。显然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技巧。一群朋友在餐馆聚餐,服务员迟迟没有上菜,大家都焦急等待着。这时有一位说:“Are they planning the vegetables?”,餐桌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餐馆里是显然无法种植蔬菜的,这一夸张手法巧妙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也使人们的心情由着急、不满转为轻松愉快。夸张技巧渲染氛围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2、反语

反语,即说反话,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或与事实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达到一种主观讽刺客观幽默的效果。我们看下面两段对话:

(1)A:“I finally get my sister to stop eating so much.”

B:“How did you do that?”

A:“I started cooking the meals.”

(2)A:“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silly?”

B:“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silly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me.”

在对话(1)中,A从一开始就是想说明自己糟糕的烹饪技术,只不过他巧妙的运用了幽默。在对话(2)中,B显然是在开玩笑。因为stupid是“蠢”、“笨”的意思,是个绝对的贬义词,一般是不能当着别人的面说他stupid的,而silly则不同,它也有“傻”的意思,不过通常用于开玩笑的场合,有时长辈对晚辈也用silly,有一种爱护的心情在其中,比如母亲可能会称自己的孩子silly girl或者silly boy。

再比如“It must be delightful to find oneself in a foreign country without a penny in one’s pocket.”当一个人踏上异国土地,却又身无分文,他怎么可能“delightful”呢。但这正是这句话的幽默情趣之所在。

3、仿拟

仿拟,即根据现成的词或句子,仿造出新词句,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习语,只要一方说出前一半,另一方自然就知道后一半。可是当讲话人对习语中的某一部分稍加改动,情况就不同了。它能显示出讲话者新奇的见解,能激发听者的想象力,增强趣味性,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1)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on’t.

2)She’s the kind of woman who always lets bygones be “I told you so’s.”

句(1)的幽默效果在于,它是“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的仿拟,把“way”换成了“won’t”,具有浓厚的幽默色彩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句(2)则仿拟的是习语“Let bygones be bygones”,后一个bygones换成了“I told you so’s”,这是听话人意想不到的,但转念一想,又觉回味无穷。“She”那种“我早就料到如此”的神态被生动地再现,十分有趣。

4、比喻

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表明用作比喻和被比喻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通常用like或as连接。暗喻是隐藏的比较,不用as或like表示出来。比喻是英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格。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常能取得幽默的效果。

(1)He is as cool as a cucumber.

(2)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句(1)形容“他”冷酷得像根黄瓜,十分新颖滑稽。句(2)是弗洛斯特的名言,想说明诗歌的不可译。

5、矛盾修辞法

矛盾修辞法也是幽默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它把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在字面上形成矛盾。这种字面的矛盾往往滑稽可笑,甚至近乎荒唐,是幽默一个极好的语言基础。这种修辞法看似矛盾,但往往表现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体现着辩证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听者须透过表面的不合逻辑,真正领会个中奥妙,方可成其幽默。Writing is busy idleness. 这是歌德的名言。既然写作是idleness,又怎么会busy呢?然而细细回味,正是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构成了写作的本质特征。任何领悟到这一点的读者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6、双关

双关是利用语音相同,语义不同的条件,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带有明暗双重意义。英语中有两种双关语,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音双关指的是借助话语在发音上的完全相同或相似而构成意思的双关,主要是同音异义现象。语义双关则主要是利用英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双关语无论结构繁简,都有显著的含蓄性,叫人难以捉摸,而一旦点明真意又回味无穷。英语幽默中经常使用这一技巧。

(1)First gentleman:Thou art always fighting disease in me,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I am sound. Lucio:Nay,not as one would say,healthy;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这是莎士比亚戏剧Measure for Measure中绅士甲与路奇奥的对话。绅士甲自诩I am sound,而路奇奥却说so sound as things are hollow。幽默效果就在于sound一词的双义,绅士甲是指“健康的”,而路奇奥则指“响当当的”(响亮发声的)。

(2)“Why don’t you go forth and multiply?” asked Noah,a bit angry. “We can’t,”said the serpents. “We are adders.”

这两句词义幽默的对话取材自《圣经》。洪水退后,诺亚让所有的动物离开方舟出去繁殖。其它动物都照做了,只有两条蛇仍不肯下去,还跟诺亚开玩笑。Multiply既指“繁殖”,又指“做乘法”;adder既指“做加法者”,又指“蝰蛇”(一种小毒蛇)。这一问一答,multiply与adder意义的相对,真是绝妙。

上面两例都是语义双关,接下来看看语音双关。

(1) We have courses to make grown men young and young men groan.

(2)A trade,sir,that,I hope,I may use with a safe conscience;which is,indeed,sir,a mender of bad soles.

理解例(1)幽默的关键在于两个同音异义词grown和groan。前面大力宣传健身练习的积极作用,后面则暗示其辛苦。例(2)是莎士比亚戏剧Julius Caesar中修鞋匠在谈到自己职业时所说的话。句中的soles(鞋底)与souls(灵魂)同音异义造成双关,表现了修鞋匠的机智与幽默。

三、其他

(1)Where there’s marriage without love,there will be love without marriage.

(2)The condescending view from the fiftieth floor of the city’s crowds below cuts these people off from humanity.

句(1)所用的修辞格为反对(symmetry),把包含两个相对意义的结构与从相反的角度包含同样两个相对意义的结构排列在一起以增加对比的鲜明性和语言的趣味性。句(2)运用了移觉(transferred epithet)。从五十层高楼上向下面的芸芸众生投去纡尊降贵的一瞥,用condescending来修饰view,新奇幽默。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格在幽默中都有体现,本文还未能一一介绍。如果能灵活运用修辞格的话,就能使语言内容新颖独特,有效地增强了幽默效果。

参考文献

[1]阎兴朋.英语术语辞典[Z].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