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十篇

时间:2023-03-15 00:18:0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1

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同学们,在我们人生道路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你们被厄运打垮了吗?

谈迁呕心沥血写的《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为了实现儿时的志向----编写一部可信的明朝编年史,谈迁决心重新撰写《国榷》。最后经过谈迁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撰写了更加翔实可信的《国榷》。他也因此因此名垂青史。

想想自己过去,遇到挫折时,是否也能像谈迁那样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数学题不会了,就直接向父母请教;有生字不认识,就随便猜一个或跳过去;字写不好,也不去练习,作业簿上的字迹还是十分潦草……如果我们一直这样,遇到困难依赖他人或放手不管,我们难道还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吗?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也许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应该像他们学习!

让我们铭记: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努力奋斗,不畏艰难,知难而进,就一定会成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2

谈迁小时候特爱历史,从小就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那以后,谈迁便把这个梦想埋在了心里。30多岁时,谈迁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而后,他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无论是在暑气蒸人的夏天,还是在北风呼啸的冬天;无论是在骄阳似火的中午,还是在大雪纷飞的夜晚,他都在简陋的屋里“爬格子”。为了完成心愿,他不知尝尽了多少酸、甜、苦、辣,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可正当他欣喜若狂时,厄运降临了,小偷偷走了《国榷》,20多年的心血顿时化为乌有。他整天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大家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他很快就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重撰史书。他亲临郊外,整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依然毫不气馁……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主人公凭着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了厄运。记得前几天我的英语练习册被老师收上去批后竟然没再发下来,我认为反正不是被我弄丢的,就旁若无事。当老师给我一本新的练习册后妈妈让我把前面的补上,我生气极了,自认为太倒霉了要多做这么多作业。这一次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我被主人公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为自己碰到点小挫折就耍脾气而感到羞愧。同时碰到挫折,我与谈迁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我因为懒惰而闹情绪,而谈迁却战胜了厄运。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谈迁却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这时的我信念还没有病人这么坚定,在厄运面前,我是多么的渺小,而谈迁却是多么的伟大!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点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面前厄运,我们要顽强拼搏,不能屈服,厄运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你克服了,它反到对你有益,这样,希望就会向你走来,成功就会向你走来,幸运就会向你走来!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3

——读《艾滋病小斗士》有感

打开课本,翻至15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在课本左上角的插图——一个穿着一身小西服的黑人男孩,左手手拿话筒,右手高高举起紧握拳头......我被这一幅插图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到底在干什么呢?他是谁?一个个问题涌上我的脑海,便带着这些问题读起了这篇课文......

“黑人男孩名叫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在南非,每天都有尽二百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从“竟然”与“挺”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恩科西能活到上学的年龄,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他每天都在与病魔顽强地抗争,病魔折磨着他,每天都被同龄人嘲笑,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也形成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4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两次编纂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谈迁不畏困难、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课文文字朴实,没有过多的情境渲染,也没有故事情节的铺陈,只是采用白描式的记叙手法进行简单叙事。显然,要让小学生领悟人物的精神并非易事。

为此,我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勾勒出在绝望中奋进的谈迁的人物形象,释放蕴蓄在生命深处的能量,演绎打不垮的人生。

一、活用关键成语,勾勒人生场景

语文教学要抓好工具性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此,新课伊始,在导入环节,我便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起,一方面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串联起文本,帮助学生有效梳理课文的内容。

师:文中有不少四字成语,请大家找出来,看谁找得全。

生:“家境贫寒、化为乌有、奋笔疾书、茶饭不思”。

学生通过仔细搜索,找到了更多的成语,如“鸿篇巨制、夜难安寝、博览群书、年老体弱”等。我将这些成语重新排列,让学生一边听着我的朗读一边想故事。学生们很快将成语串联起来,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说:谈迁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终于在50多岁时编纂了明史。可是没有想到,这部书被小偷偷走了。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了,这对他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他夜难安寝,茶饭不思,但还是咬牙坚持,决定从头再来。他年老体弱,一袭破衫,重新收集资料,四处寻访,奋笔疾书,最终完成了《国榷》。

通过词语的活用串联,学生对文本有了认识,构建了故事框架,为接下来的入境悟情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抽象数字,从逆境奋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关键所在。如何读才能读得入心,让学生读懂谈迁,读懂谈迁的精神?这是文本的难点。课文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简单的白描式叙述恰恰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品读的空间,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个性解读和体会。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有很多的数字?请画出来,读一读句子。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1:谈迁太艰难了。

生2:谈迁太伟大了。

学生从数学入手,理解了谈迁的努力和行动:他50多岁,修改了60多次,写了500多万字,而到了60多岁,还要从头再来。但单纯地用这些数字来解读谈迁,并不足以打动学生的心,只有进入特定的情境,学生才有深刻的体验。为此,我让学生展开想象:500多万字的书有多厚?相当于多少本作文书?他为了查阅史料,带着干粮走100多公里,100多公里有多远?他会遭遇什么样的天气?会承受什么样的艰辛?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眼前出现了风吹雨淋的谈迁,长途跋涉的谈迁,佝偻着身子的谈迁,满头白发、一脸沧桑的谈迁。20多年,寒来暑往;60多次,手不停笔;500多万字,字字如金。谈迁的人生变成一幅幅画,变成一串串数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盘旋。

透过抽象的数字,学生如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师:谈迁的稿子被偷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他的悲痛欲绝。

文本只用了几个成语来表现谈迁的绝望,让学生深入文本,还需要通过想象来构建谈迁奋起的心路历程。我让学生深入挖掘谈迁的内心:他奋斗了20年,一直到50多岁,而今已经风烛残年,此刻,他不但恨,而且痛,痛到心底流血,痛到泪水流干。纵然如此,他还是没有倒下,只要还活着就可以从头再来。

学生在想象中,经历了这段从绝望到期望的历程,仿佛看见谈迁脸上的坚毅,还有那执著的眼神。借此,我带领学生朗读,用想象弥补文本的空白,发展学生的感受力。

三、再读文本题眼,领悟生命真谛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重在叙事,体现了很强的人文性。在文本中渗透人文性,必须要让学生走进语境,从故事中自主领悟,升华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请读读课文题目,想一想谈迁是靠什么完成《国榷》的。如果要你给谈迁贴一个标签,你会说些什么?

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信念点燃了谈迁的梦想,让他在致命的打击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而又执著地走到终点。

师:读《国榷》这部史书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谈迁,想到他的信念和意志。

我让学生对课题进行拓展和延伸:在谈迁眼中,信念是什么?信念成就了什么?学生由此对谈迁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并且形成了一个生命概念:信念是一盏灯,是能量,是谈迁永不放弃的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5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预习或初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了重点字词(如,“厄运”“信念”等关键词)的音形义后,往往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文本的全部。然而,这些理解是比较肤浅的,仅仅停留在字词层面及文本的表象上。谈迁的遭遇究竟有多么不幸,他的信念又坚定到何种程度?这对学生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浅近的人生阅历,束缚了他们深入文本的脚步,在面对谈迁非同常人的灾难时,他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代文本理论认为,解读是文本与读者的反应交流过程,是对文本的建构。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者的体验、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意义和情感的领悟中,人与世界融为一体。

然而,要让尚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小学生来建构文本,显然不太现实。这时教师的智慧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谈迁所遭遇的“厄运”以及“信念”的坚定,教者抓重点段落,运用多种形式,发掘隐藏在字词背后的内在涵义,从而引导学生把文章“读厚”,实现了对文本的建构。

教学片段: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国榷》。”是文中较关键的一句话,4个数字意蕴深远。下面仅摘取“6次修改、400多万字”2个数字的教学片段,展示教者如何实现文本的建构。

师:平时你们的作文会修改几次?生答。

师:较勤奋的同学最多修改2~3次,修改的是三四百字的内容。而谈迁却把400多万字的著作修改了6次。用朗读呈现你的感受吧。指读。齐读。

师:(示《学生新华字典》)这本字典有66万字,要达到400多万字,需要6本甚至更多本字典累加起来。对此,你有何感受?生答。指读。

赏析:教者将常见的事物、学生的旧有经验与文本作类比,拉近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谈迁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生硬含糊的数字也变得深刻隽永。对4个数字力透纸背的挖掘,形象展示了谈迁为《国榷》所注入的满腔热血以及所付出的宝贵青春。在如此厚重的铺垫后,当学到《国榷》被偷时,学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失去,对谈迁的打击之大,感受到愿望瞬间幻灭的痛苦。此时,他们才能彻底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厄运”。

第三重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进入这一阶段,学生对内涵的感悟更为全面深广,文本在他们眼里还原了本真。通过分析归纳,提炼出核心思想或写作方法后,将所得累积成扎实的文学素养、丰富的人生经验,内化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并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能达到这样状态的,就是把文章给“读薄”了。

在教者高山流水一路徜徉的引导后,教学接近尾声,谈迁的精神品质已扎根于学生们的心灵。此时,教者的教学跳出文本延伸至课外,他问:“从古至今,横贯中西,凡是能成就大业者,都有一份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此,你还想到了谁?”话题自然地引至各个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于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再次在他们的心底荡涤起层层涟漪。最后,学生们都谈到了收获。此时,山水的境界自然又高了一层,将文本“读薄”的第三重境界已经圆满达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6

关键词:预习;小组;有效

一、案例描述

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中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预习展示―评价反馈―小组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展示交流―总结拓展。课前,我先给学生设计了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如下:

1.通读课文。质疑题目,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自己试着解决。

3.读熟课文(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段落画出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我知道了。A.我读懂了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找出相关的句子。B.我搜集到的(主人公谈迁的资料)。C.我还知道和谈迁一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

(一)预习展示,评价反馈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课题,对于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题目中“厄运”和“信念”的意思……

生:我知道“厄运”是指谈迁写的《国榷》书稿被偷了,“信念”是指他立志要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组长说,组员默写并组内评改)

师:统计各组结果相应加分。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课文的朗读和谈迁及《国榷》的资料。哪个小组先来?五组同学。

生:我们小组是齐读课文……,我是五组一号我来介绍一下谈迁,通过预习课文,我知道谈迁是个热爱历史的人,而且……,我是五组三号我来介绍《国榷》……我们小组展示完毕,请其他小组给我们补充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小组课文读得比较流利,也很有感情,而且还全员参与了,我觉得他们的预习还是比较充分的。建议给他们小组加分。

(二)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师:五组同学刚才表现不错,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的发现或者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和你的疑问?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师:哪个小组还有没解决的问题,需要其他小组的帮助?2组。

生:我们小组解决不了“鸿篇巨制”的意思,需要其他小组的帮助。

生:我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工程大,功夫深厚的著作。

师:还有吗?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需要帮助:“家徒四壁”和“一袭破衫”,哪个小组的同学帮我解决?

生:我知道家徒四壁的意思,就是说家里穷得只剩下四面墙了。

生:我知道一袭破衫的意思就是只有一件破衣服。

生:我觉得这两个词都是形容家里穷的。

师:你们说得真精彩,那现在我们再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发现吧!

(三)展示交流

生:请同学们看到第一自然段,“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从这里可以看出谈迁是个刻苦好学的人。

生:请同学们看到第二段,从“茶饭不思”和“夜难安寝”这两个词我可以体会到谈迁当时很伤心,自己花了很多心血写成的《国榷》书稿被偷对他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厄运。

生:我给他补充一下,书稿是他花了20多年写成的,并且此时谈迁已经年纪很大了,还体弱多病,书稿丢了再重新写的话还要花很多时间、做很多事情,所以,书稿丢了对他来说是厄运。

生: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倒数第二段,从“四处寻访”“一袭破衫”“终日奔波”这几个词中我体会到谈迁不怕艰苦、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搜集资料写国榷不分春夏秋冬和严寒酷暑,每天都是在外奔波。

生:我觉得“四处寻访”“终日奔波”这几个词应该重读并且要读出感情来。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师:3组和5组的同学发言的很多,其他小组要加油了!谁再来说?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中用了很多数字,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我来给你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看到这些数字就知道谈迁为了写书是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修改的,说明他编写《国榷》很不容易。

生:我们小组有个问题:课文中前后两次介绍了《榷》,为什么要介绍两次呢?

生:我觉得写第二次是要和第一次的进行对比,让我们知道谈迁第二次制作比第一次的制作更翔实、更不容易。

生:……

(四)总结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说明你们在课下预习得很充分,是啊,谈迁是一个有着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坚强意志的人,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体会他的这种精神吧!

生:齐读。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和他拥有相同品质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生:我知道张海迪也遭遇了厄运但是她……

二、反思

上完课,我突然惊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前总是害怕他们自己学不好,不敢放手,却不知有些问题是部分学生很容易就会解决的。通过本课,我意识到只要给学生指明方向,明确预习的任务,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学生一定会给你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要确保预习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预习,教给他们预习的基本方法。

2.利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做好预习展示,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

3.随时做好评价,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奖励,让学生体验到荣誉感和成功感,让学生有预习的动力。

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坚持下去,教会孩子有效地预习,我的课堂肯定会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7

2008年,这个多灾多难却好事连连的一年,雪灾和汶川地震这两个难缠的“”也因奥运会和“神七”而纷纷赶来,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了错事,所以他们连奥运和神七都不管就逃之夭夭了。而留给我们的是一片狼藉的废墟,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或许认为我们完了,可他们错了,虽然以前的屋子倒了,但是13亿中国人的力量还没垮!所以不到几个月,废墟上又出现了新房,人们依然过这幸福的日子。虽然雪把大地掩埋了,可掩埋不了13亿中国人火热的心!所以不到一个月土地上的雪化了又冒出了嫩芽,树干上又抽出了新条,是所有中国的心把他融化的!

也就是因为13亿中国人的力量,连奥运健儿也个个像吃了兴奋剂,金牌得数得到的速度比刘翔跑得还快,排名比姚明站着还高,而失误率比潘长江的身高还低。接着“神七”发射也非常成功出仓,返回也顺利,就说明雪灾和地震带来的不全是痛苦,而大部分是给人们带来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以,我认为“金融风暴”虽可怕,但中国人的力量比他可怕一万倍!

令人骄傲的2008,令人自豪的2008,令人兴奋的2008,才是真正有意义的2008.让我们齐呼:“温暖2008”。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8

他们时常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我觉得,只要是中国人,就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毕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相信,2009年玉树地震的悲惨遭遇,至今还令人们记忆犹新吧。

4月14日,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玉树原本安宁的面貌,一夜之间,那么多的人,一下变得妻离子散,无家可归,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可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中国人并没有因此抱怨命运的不公,因此而不负责任的把玉树扔到一边,而是好心的为玉树伸出了援助之手,而玉树呢?也并非因此而失去信心,他们坚信,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天灾谁也无法阻止,既然已经发生,就要心平气和,冷静地去面对,这次地震,非常严重,512四川地震,414玉树,青海地震,接连不断的灾害扑面而来,能够克服它的也只有充满信心的信念和互相帮助的态度。

人生哪有一路平安的呢?还不是崎岖和坎坷造就了人生?灾难只会使人坚强起来,但是,灾难的背后,你还要坚强,让我们一起,看玉树,学坚强吧,让整个社会变成一个爱的人间,身边,我相信,很多人需要你去帮助他,你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更会收获不平凡的快乐。让我们切记,“给”永远比“拿”愉快!

海永学校五年级:季俊雯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9

一、想象拓展:让词语呈现具体形象的画面

不少词语的喻义抽象,就事论事地讲述,学生则难以理解。而这些词语,既有形象的原型,又有形象的延伸。对此,可从它的形象原型入手,让学生对词的本义有清晰的理解;再由它的形象延伸着力,让学生对词语的喻义有真切的理解。这样,词义就能以形象贮存于学生的语言仓库,一旦生活中有类似画面,学生就能自如地用这些词语进行画面的描述;一旦阅读中有相关词语,学生就能自主地用这些画面进行词义的演绎。如:“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苏教版第9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对句中的“崎岖和坎坷”,教师就要进行引导。

对“崎岖”“坎坷”的本义,学生一般不难理解,但比喻义就不那么容易。如简单地讲解,学生或许也能理解,但这难以把它化为学生的活的库存。上述案例中,教者先引导由“崎岖和坎坷”的本义想象开去,借助形象理解“崎岖和坎坷”,以及它对行人和车辆带来的困难。此后,又引导联系课文内容,借助具体画面理解。这样,人生的“崎岖和坎坷”就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借助这些形象,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谈迁“永不言败”、“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引导品味:让词语展现自身丰富的内涵

文中的词语,既是作者描述事物、陈述事理、舒展心灵的依附,也是读者透视形象、体会语义、感悟情感的凭借。教学中,可捕捉重点段落,在引导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揣摩,认真品味,让词语展现出自身丰富的内涵,以促进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整体构建,对语言意义的深度理解,对语言情感的真切感受。

三、充当角色:让词语成为精神活动的元素

为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提升和语言发展的一个个支点,须通过言语实践激起精神活动,让阅读中获取的词句成为学生参与精神活动的心灵元素。因此,对意思抽象而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可通过激活文本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引进情境等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表达心声。如:“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背上书包去上学。”(苏教版第9册《爱滋病小斗士》)句中的“干预”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这样引导:

师:恩科西是多么不幸啊!他能挺到上学的年龄,人们理应为他高兴。可当养母带他到学校报名时,一些老师、学生、家长竟要将他拒之门外。如果你是哪家媒体的记者,你将如何“干预”呢?

生:如果我是电视台记者,我将通过电视采访,对这件事全面报道,呼吁所有的人都来关心恩科西的上学问题,让他及早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享受上学的权利。

生:如果我是电视台记者,我会以电视新闻的形式,对反对恩科西上学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愤慨和谴责。

生;如果我是电台记者,我会采访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请他们谈谈该怎样对待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并让校长和老师们想一想:如果恩科西是他们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会想些什么?我想让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恩科西是他们的弟弟或他们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让他们设身处地,谈自己的想法。

生:如果我是报社记者,我会对这件事作追踪报道,根据事态的发展采取对策,如果还有人一意孤行,不让恩科西上学,我将在报纸上公开他们的姓名。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是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对恩科西表示深切的同情,并想办法解决他上学的问题。

要小学生说出“干预”的意思,也许比较困难。上述案例中,教者直接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走进情境,用真情去“干预”,用真爱去“表达”,使“干预”成了学生参与精神生活的心灵元素。这样,在想象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在自我参与的精神生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干预”的意思,而且把握了“干预”的用法。可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词语,可创设语言情境,引发精神生活。这样,词语教学便会进入一种境界。

四、相机渗透,让词语逐步进入语言的仓库

学生课外阅读接触的词语比课内要多,但相当多的词语他们却难以吸收,更难以运用。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意外词语”理解、运用的语言场。如果坚持课内与课外的融合,以文本为词语提供语境,让学生在相似、相关的联系中盘活词语,那课内阅读会因这些词语的介入而精彩,这些词语会因课内阅读的激活而灵通,这些词语便最终成为学生语言仓库中的积极库存。请看《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非课文中的词语)请读读下列词语,能联系课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吗?

一贫如洗 一蹶不振 殚精竭虑

精益求精 风烛残年 呕心沥血

倾家荡产 省吃俭用 百折不挠

生:谈迁家徒四壁,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小偷竟把他的书稿当作宝贝偷走了。

生:谈迁家境贫寒,为了写书,他省吃俭用,可以说是倾家荡产。

生:书稿少了,对谈迁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家中贫寒,而且他已经是风烛残年。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篇10

人人都愿意当英雄,但谁又真正的当过英雄呢?我就是那些少数人中的一位。

曾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辆红色的小自行车。自从它来到我们家之后,我就对它情有独钟。星期天,我就学会骑自行车。但不幸的是,每当我向前骑的时候,车子不是撞墙头上,就是摔倒在地,弄得我的腿青一块,紫一块。我心里一急,便不想再学了。突然我想到了一句歌词和一句名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朵乌云下面都有阳光。”这两句话给了我勇气和信心,于是我又继续练了下去。在姐姐的提下,我的双眼注视着前方,身子挺直。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会了骑车。这里面蕴含着多少人的心血,蕴含着自己多少坚持不懈的努力。啊!我终于看到了彩虹和阳光。大家要知道无论遇到多少艰难与困苦,都不要退缩,而是要勇往之前地去面对,相信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我终于成为了一个学会骑车英雄,我为我成为英雄而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