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人物分析十篇

时间:2023-04-08 07:24:59

王熙凤人物分析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1

关键词: 人物性格 相似点 不同点

一、引言

曹雪芹在其作品《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其独特的个性使他们成为经典文学中不朽的形象。王熙凤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她有极大的生命力和伸展性,代表着封建社会里聪明、勇敢、歹毒的妇女形象。她是作品中整个封建大家族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乱世佳人》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奥哈拉,则是现代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她虚荣、要强,并且敢于背叛。她遭遇了数次婚姻,经历了战争和社会的变迁,从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蜕变为资产阶级女强人,这其间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勇敢面对现实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

王熙凤出生于封建大家族,一个典型的中国上层社会家庭,“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求金陵王”,足可见其家族之富庶。出生于如此显赫的家庭,又被当成男孩来抚养,王熙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这使她日后有能力在与人的关系上,在各样的事情上左右逢源。而她在展示其智慧的同时,也充分展露了其丰富的个性特色。斯佳丽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庄园主的家庭,她既有母亲那种法国贵族式的优雅,也有父亲那种奢华的爱尔兰人血管里流淌着的粗鲁,无畏以及对土地的渴望。她的母亲和奶妈对她都非常严格,希望她能成为端庄、善良、彬彬有礼的上流社会女子,但她从未停止张扬自己狂野的个性。

二、王熙凤和斯佳丽个性的相似点

王熙凤和斯佳丽都是女强人式的人物,尽管其表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占有的欲望是她们性格的基石。王熙凤对权利和金钱狂热。她掌管着大家族大大小小的事务。贾芸要谋差事,得先送冰片麝香给凤姐。凤姐卖缺,做的是极其高明。王夫人房中,因金钏之死,需补一个丫环。许多仆人来孝敬,凤姐是送什么收什么,心里自有盘算[1](239)。王熙凤不但追逐权利,还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取不法钱财,指派人放高利贷就是其中之一。凤姐放利散在书中有好几处,只举一例:凤姐儿方坐下,问道:家中有什么事吗?平儿说道:没有什么事,就是那三百两银子的利银,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2](75)。她甚至还将下人的钱扣住缓发,放给别人取利。不但如此,她还包揽讼词营私舞弊。王熙凤的权利渗透到了贾家的角角落落,贾家被抄家后,一箱又一箱的各种收据被发现,而高利贷的收据又是贾家遭劫的犯罪证据之一。甚至这贾氏大家族的管家都如此热衷于以不法作为谋取私利,更别说仆从们了。

米切尔描写的斯佳丽与王熙凤有异曲同工之处,她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地对待周遭的事物。她生活的主要支柱是爱、土地和钱以及如何占有它们。她对阿希礼的爱情是她一生中唯一纯情的爱,她为此不顾一切,越难以占有她就越锲而不舍。她知道阿希礼已娶玫兰妮,但仍然说服自己相信阿希礼并不爱他的妻子。她想尽各种方法接近阿希礼,并且不止一次勾引他。除了爱,斯佳丽对钱和土地也疯狂。战争结束后,为了重建支离破碎的家庭和塔拉庄园,她抓住一切机会赚钱,她认为唯有金钱才能让人应付五花八门的灾祸,她爱钱胜过任何东西。经历了爱的幻灭后,在小说的最后,钱对她来说,也不重要了,只有土地、塔拉的土地,是她最后的希望,是永远不会背弃她的。“她一想到塔拉就仿佛有只温柔凉爽的手轻抚她的心。她仿佛看到那座白色的房子透过秋天正在变红的树叶热情洋溢地欢迎她,仿佛感到乡间宁静的暮色在为她祝福……”[3](937)没有对土地的挚爱,没有对土地占有的欲望,她又如何存活呢?斯佳丽对钱和土地如此渴望,除了父亲的身教言传,还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她饿怕了。她曾发誓过,“上帝作证,上帝作证,……我再也不挨饿了,我的家人也决不再挨饿了。”[4](383)

王熙凤和斯佳丽无一例外又是勇敢泼辣的人。王的泼辣可从她尖刻的话语中略见一斑。她对尤氏对其丈夫的纵容的指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凤姐儿听这话,哭着搬着尤氏的脸问道:‘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着?不然是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为什么不来告诉我去?……你又没才干,又没口才,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5](489)王熙凤对其妯娌都敢如此刻薄辛辣,不用说对下人们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了。

王熙凤是名副其实的“凤辣子”,而斯佳丽更是勇敢。为了支付塔拉的税金,挽救塔拉不被政府没收,她大费周折到亚特兰大找瑞特・巴特勒筹钱。瑞特因涉嫌侵吞南方邦联的大笔资金已锒铛入狱,她竟然进监狱里去找他。斯佳丽掌管木材厂时,抛头露面,独自驾着马车,在大街上出入,根本不顾黑人的漫骂和白人妇女们的流言碎语。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战争时期她还用手枪射死了一个闯进庄园的北军士兵。可以说她的勇敢和泼辣贯穿整篇小说。

与她们的勇敢泼辣相对应的是她们的要强和虚荣。王熙凤总是要把事情做得最好,比别人都好。她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不识字,可她管理荣国府的事务却是有条有理。王熙凤平素并未办过丧事,贾珍请求她办理秦可卿丧事,她是满心欢喜,有机会可以卖弄才能整治宁国府。她想到这宁国府有五大弊处。“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事无专责,临阵推诿;第三件,需要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事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6](85)她一一加以整治,众人知道凤姐厉害,不敢偷安。

斯佳丽也很要强。南北战争爆发了,战火焚烧了亚特兰大,她长途跋涉,从亚特兰大来到塔拉庄园,满以为可以“像孩子一样在父亲的屋檐下安然入睡,让母亲的爱像一床柔软的羽绒把她裹在里面”,可是安乐窝没有了,也没有可以帮她的人。内战摧残了她的家庭,带走了她的母亲,父亲如今年老呆滞,两个妹妹正在生病。塔拉笼罩在饥饿的阴影里,斯佳丽要征服饥饿,要重建塔拉,她无法向现实屈服。“在干活累弯了腰的日子里,为了得食物而拼命挣扎,还要无休止地照顾一个生病和产后的女子”[7](383),但她挺住了。她支撑着塔拉重建的工作,独自承担起养活包括情人和情敌在内的一大家子的重担,不能不让人产生敬意。

王熙凤和斯佳丽都非常歹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察觉贾瑞对自己起淫心,王熙凤设局置贾瑞于死地;知道尤二姐比自己漂亮,并且已有身孕,她就借刀杀人,除掉了尤二姐,还假意哭得厉害。而斯佳丽为了塔拉,竟然在妹妹的眼皮下偷走了弗兰克;为了钱,她非法雇佣那些囚犯和无家可归的人,尽量地压榨他们。瑞特曾这样分析过斯佳丽,说她和他是同类,一样的贪婪、、狠毒。而我们从贾琏心腹的口中,也可知道王熙凤是怎样一个角色。“我告诉奶奶(尤二姐),一辈子不见他(王熙凤)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8](468-469)王熙凤以为她能一手遮天,可怎知仆人把她看得如此透彻呢?

三、王熙凤和斯佳丽个性的不同之处

王熙凤和斯佳丽在个性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毕竟她们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物,他们在个性上有自己独特的、与对方不同的一面。

王熙凤是封建社会正统力量的代表,维护现有的封建上层统治,现有的秩序,也就是维护其自身利益。她设计调包记,以宝钗代替黛玉瞒过宝玉成婚,秉承贾母的意愿。而斯佳丽是乱世“英雄”,她继承父亲判逆的天性,遗弃了母亲教导的道德。她在经营木材厂时,以次充好,逼人还债毫不留情。她崇尚自由,以自己的利益决定行动。在她周围的人都不满北方人的统治而进行抵抗时,她却和北方来的商人和军队大做木材生意。她对阿希礼的爱也是对正统的叛逆,在阿希礼与玫兰妮结婚后仍不放弃,甚至越来越强烈。其行为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这正表现了她在爱情上的执着与无畏。

王熙凤非常精明、圆滑,她知道怎样左右逢源。贾母是整个家族的最高统治者,她就千方百计取悦贾母。她带刘姥姥进贾府取悦老祖宗;知道贾母和王夫人都喜欢宝钗,她就大张旗鼓为宝钗祝寿;当李纨和众姐妹要她参加诗社时,她知道是为了让她出份钱,她就迎合。她对仆人们恩威并重,管理贾府有条有理。老祖宗,她的同一辈、下一辈似乎都很喜欢她。遗憾的是,一切的荣宠都与其权力的背景分不开,一旦失去,她难逃众人谴责。斯佳丽正好相反,她在处理生意的事上极其精明,但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上,她过于简单化,可以说是“不谙世事”,任意妄为。她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取悦别人,连她的佩蒂姑妈也不喜欢她。她有时头脑简单得近乎愚蠢。那个晚上,阿希礼和他的丈夫弗兰克等三K党的成员(这个成员的人反对北方人的统治)去找贫民窟那两个当天下午袭击斯佳丽的白人和黑人报仇,结果“北佬”得到了风声,埋伏在那里等候。三K党的成员掉进了圈套,遭到了追杀。北佬上尉搜寻到玫兰妮的家里,瑞特为了营救阿希礼他们,撒谎说他们是去了妓院喝酒取乐。可怜的斯佳丽脑子迟钝,一点都不知其隐情。等到她能理解的时候,事情已近尾声了。王熙凤和斯佳丽在这一点上的不同,是否说明东西方女性的性格方面鲜明的对立呢?

王熙凤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她从不幻想,一切都洞若观火。斯佳丽是个浪漫主义者,对爱、对生活极其盲目,她不知道自己真正爱的是谁。王熙凤做事谨慎,有时也玩弄权术,而斯佳丽一生都在冒险,为爱、土地和金钱。她经过的前两次婚姻都很偶然,最后她跟瑞特结婚,但对他知之甚少。直到玫兰妮死后,她才知道自己对阿希礼的爱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觉,她真正爱的人是瑞特・巴特勒,而她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

四、王熙凤和斯佳丽成型的社会历史背景

王熙凤和斯佳丽成型于不同的社会,她们鲜活的个性之下是不同的人生舞台和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

王家的出身,据凤姐对贾琏乳母赵嬷嬷说:“我们王府里也预备过(接驾)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家的。”[9](100-101)即王家在凤姐祖父时代,似在理藩院任职,又似乎兼管漕运,官位虽然不高,但很有钱。到了凤姐叔父王子腾,先为京营节度使,旋即升任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办,又升为九省都检点,最后复升为内阁大学士。虽然未及到任,死在半路,可其家世之显赫,可想而知。凤姐从小生活在如此荣宠的环境里,当然见多识广,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她掌管荣府时,王家势力很盛,凤姐当然不会错过任何可以营私的机会。她坏事做尽,胆子大到重利盘剥,包揽词讼以谋取私利。王熙凤因贪财而如此胆大妄为,当然是以王家和贾家的显赫为后盾的。

凤姐固然有才干,但她才干的发挥,必须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用她的人能信任她,还不限制她用钱。凤姐在宁国府办理秦可卿丧事,就是贾珍信任她,又叫她不要省钱,因此她可以不受限制,办得井井有条――“筹划得十分齐整”,得人称许。到了办理贾母丧事,情形就不同了。关于贾母丧事如何办理,有不同的意见,凤姐无法左右逢源。何况抄家之后,贾家光景已大不如从前,纵使凤姐有偷天换日的本领,也无法周全。凤姐在荣府管家的位置上能干得得心应手,确实是由于她才智过人,但是她首先是得到了贾母的称许和信任。王熙凤的个性如此丰满鲜明,当然与她厚重的人生舞台无法分开的。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朝康、雍、乾时期,正是封建社会晚期。贾母是荣府最高统治的代表,凤姐能做在管家的位置上,肯定要得到贾母的首肯。因此,凤姐对贾母是极尽奉承之能事,获取贾母的信任,足见其圆滑精明。凤姐本人也代表封建正统的力量,一心维护现有的统治。凤姐经历了贾氏家族兴衰的历史,她应该能洞察大家族的弊端,可是她的立场使她无法选择进行改革,兴利除弊,因为改革总是会触动现有统治者的利益。秦可卿曾托梦要她为将来留条退路,如“将祖宗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绵出自引,将家塾亦设于此”等,以便败落了下来,子孙也可回家读书务农。但王熙凤,一个没落的统治阶级代表,她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她无法未雨绸缪。

斯佳丽的出身不如王熙凤显赫,她只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位富足且颇有地位的种植园主的女儿。父亲杰拉尔德是爱尔兰的移民,刚到佐治亚州时,身无分文,靠赢得了塔拉庄园的所有权。杰拉尔德心地善良,但脾气暴躁,而年轻的妻子则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道德观念。她亲手操持着整个庄园的日常事务,甚至还为庄园里的黑奴看病,接生。因此,夫妇俩受到周围白人庄园主的尊敬,也深得黑人奴隶的爱戴。斯佳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继承了母亲法国贵族式的优雅,但是并没有继承她母亲无原则地仁慈和宽恕,她父亲那种爱尔兰人血管里流着的粗鲁,无畏以及对土地的渴望,在斯佳丽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斯佳丽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作者将她放在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是战争造就了她,是战争激发她成为一个勇敢、坚强、勇往直前的人,同时她身上那种不为世俗所容的对金钱的狂热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歹毒,既是她真我的表现,也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战争带走了她第一任的丈夫查尔斯,她挚爱的母亲,摧残了她和她父亲视为生命的塔拉庄园。在她因躲避战乱从亚特兰大回到佐治亚州时,她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都没有了。现实的情景使她感到犹如五雷轰顶,她虽厌烦责任,但从不逃避责任。她无可选择,凭着“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的信念,开始重振家园,千方百计要让塔拉庄园恢复往日的风光。

她经历了数次婚姻,纯粹出于功利,表现了她的残忍狡诈,但那是在战乱的背景下,为了生存,为了保住她视为生命的塔拉,也无可厚非。她的第二次婚姻也是为塔拉庄园所做的牺牲,同时也使她开始了经营木材厂。在经营木材厂时,斯佳丽骨子里爱尔兰人的反叛精神非常鲜明,她的贪婪,她在经营木材厂时的不正当作为是她天性的表现。

斯佳丽有如此大的生活空间,可以抛头露面,是因为她生活在享有社会对女性尊重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如此的叛逆,对阿希礼如此执着的爱,经历数次的婚姻,并且没有因此而粉身碎骨,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的进步性――对女性有充分的尊重。而王熙凤则不同,她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她不可能幻想自由,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王熙凤没有也不可能像斯佳丽那样坚决地反抗传统势力。

一个是聪明、能干、歹毒的王熙凤,一个是勇敢、泼辣、不择手段的女强人。她们都有各自时代人物的真实性,她们迷人的魅力让读者深感兴趣。王熙凤曾经权倾一时,可同时也树敌太多,贾母死后,整个贾府败落,王熙凤坏事做尽,最后也无力保护自己。贾琏对她冷淡,她死时潦倒,毫无体面可言。王熙凤在其富贵时,恐怕想不到身后会如此凄凉吧?斯佳丽经历了爱的幻灭,阿希礼不值得她爱,瑞特离开了她,金钱也失去魔力。但是她想到了明天,塔拉的明天,她从不认输。两位作者那么巧妙地设计这两位女主角的命运,恐怕也暗示她们所处的社会的命运吧!

参考文献:

[[1][2][5][6][8][9][清]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2

从小说元素“人物”“人物关系”和“叙述者”角度分析建构解读路径。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叙事作品阅读经验,即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及鲜明个性,特别是王熙凤精于算计、见风使舵的个性。

2.建构新的小说阅读经验,即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初步接触“叙述者”这一小说要素,学习从叙述者的话语中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语言、神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从人物关系中思考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谈“绰号”的问题

1.看课件,了解老师姓什么,谈老师的绰号。(点明:关系好的人之间可以称呼绰号,如果一般关系的人物之间直接称呼绰号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2.由绰号引入“凤辣子”,学生自由谈对《红楼梦》中人物的了解。

3.教师简介《红楼梦》,提示学生《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就是要走进大观园,见识其中的人物。

【设计意图:谈绰号,是因为本文的重点人物王熙凤,被称为“凤辣子”。谈绰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绰号背后暗示的意思以及体会贾母与王熙凤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1.整理人物信息。贾母是谁?(贾母是谁的母亲?她与贾宝玉是什么关系?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补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

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也能从人物的位置关系和神态表情看出贾母的地位。

2.板书展示贾母、林黛玉和王熙凤三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个图示有利于学生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深刻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从言行中了解人物的个性,但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为是基于具体人物关系与情境中的言行。因此,了解人物关系,对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的个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谈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文中对王熙凤的描写。

2.说说王熙凤给人留下怎样的第一印象,交流讨论。教师将学生交流中的要点写在黑板上,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外貌上“华丽妖娆”: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1)试读这一段话。

(2)跟老师读一遍本段话,明确:我们可能搞不明白这一段描写中的实际事物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却能强烈地感觉到这个人身上穿得很不一般,谈谈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二是在待人接物上“热情体贴”: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练读这一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王熙凤个性上有什么特点。

(2)进一步理解王熙凤语言中的“话外之音”。把王熙凤语言中的“话外之音”补充到句子后面。

补充句子: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

3.从总体上讲讲王熙凤

是一个怎样的人。(估计学生都从正面来评价王熙凤。)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学生自读理解,从文字表面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真实地展现学生原始的小说解读水平。只有以学生的自主解读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向更深的理解。】

四、“叙述者”对王熙凤的评价

1.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仅仅停留于文字是不够的,需要深入字里行间,去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那么,王熙凤究竟是不是大家理解的这样的人呢?出示: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这段话中哪一个字让你感觉到评价很不一样?(“威”字)

(2)你能从课文中读出王熙凤的“威”来吗?

(3)学生自读,思考:从哪里感受到王熙凤之威呢?

(4)交流:

①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全体站立体验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点明与“放诞无礼”形成鲜明对比。)

②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找出说明其威风的词语)

③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 。(再次补充,填上表现王熙凤“威风”的“潜台词”,你会发现,这一次填入的词与刚才形成鲜明的对比。)

2.小结:这个人物在贾府中是一个“八面威风”的人物。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从“叙述者”视角打破了学生自主解读时形成的观念,在教学上构成了“认知冲突”,使之成为了一次宝贵的教学机遇,有利于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更有利于学生学会从“叙述者”的角度来解读小说。】

五、“威风”从何而来

1.在这贾府之中,王熙凤凭什么可以有这样的威风?利用已有的人物关系图体会,在贾府中要有威风,必须与贾府中地位最高者有亲密的关系。

2.通过表情朗读体会贾母与“凤辣子”关系之亲密。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贾母用绰号来介绍王熙凤,可见,贾母对王熙凤喜爱有加。)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人物的个性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环境、人物关系的影响。因此,本环节利用课始建立的人物关系图进一步理解了王熙凤“威风”从何而来的问题。】

六、“凤辣子”的另一面

1.现在你觉得王熙凤是真正的“热情体贴”吗?你能不能再从刚才的言行中发现这“热情体贴”中的虚情假意呢?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口气提那么多问题,居然没有一个要林黛玉回答的,可见是一种虚情假意。

2.再次利用人物关系图明确,她的热情只有一个目的:讨好贾母。

3.出示: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1)分析人物的表情。(笑――以帕拭泪――忙转悲为喜――又忙携黛玉之手)

(2)分析言外之意。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3

关键词:礼貌准则 王熙凤话语 语言交际策略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何兆熊:2000)。”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恰到好处的礼貌不仅可以体现自己的文明程度与身份地位,同时也能帮助说话者在各种各样的言语交际中取得成功。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考察《红楼梦》中王熙凤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言语,找出其体现的礼貌原则,以期发现成功的言语交际所需要的一些因素。

一.礼貌原则理论概述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是英国著名学者利奇(Leech)1983 年在美国哲学家格赖斯(Paul 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礼貌原则正是补充合作原则的不足,它解释了为什么发话人要违反合作原则下属的诸准则来进行交际及受话人如何推导发话人话语的特殊含意。利奇认为,发话人违反合作原则,把话说得直接乃是出于礼貌的需要。利奇提出了制约人际交往的六条礼貌准则。它们是:

a.得体原则(Tact Maxim):即尽力多使别人受益,少让别人吃亏。

b.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

xim):即尽力多使自己吃亏,少让自己受益。

c.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

xim)即尽力多赞誉他人,少贬低他人。

d.谦逊原则(Modesty Maxm)即尽力多贬低自己,少赞誉自己。

e.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

im):即尽力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f.怜悯原则(Sympathy Maim)

:即尽力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以上六条准则中,1、2准则和3、4准则分别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1(得体准则)和2(慷慨准则)都用于指令和承诺,前者从他人的惠损去考虑,后者从自身的惠损去考虑。3(赞誉准则)和4(谦逊准则)都用于表情与表达。前者规定如何看待别人,后者规定如何看待自己。一致准则提出不应该直接表示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行为。遵守同情准则的关键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表达心情。从礼貌原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交过程中,尽量让自己吃亏,使别人多获利,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交际顺利进行。

二.王熙凤言语交际中的实例分析

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对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她采用了不同的语言,符合不同的礼貌准则,从而取得了交际成功。下面就其几处话语分别进行分析:

凤姐儿笑道:"我们老祖宗最是有眼色的,试一试,姨妈若松呢, 拿出五十两来,就和我分.这会子估量着不中用了,翻过来拿我作法子,说出这些大方话来.如今我也不和姨妈要银子,竟替姨妈出银子治了酒,请老祖宗吃了,我另外再封五十两银子孝敬老祖宗, 算是罚我个包揽闲事.这可好不好?"(第五十回)

这段引文是贾母与众人赏雪玩乐,兴致极高时起了聚餐的念头,吩咐王熙凤筹钱操办。又因薛姨妈也说要出资赞助,贾母想她只是客人不便同意所以假意责怪王熙凤。此时凤姐说出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慷慨准则和谦逊准则。先说银子自己来出,另外还要“孝敬”贾母,又说“罚我个饱览闲事”,不仅解决了问题,且言语幽默,让众人忍俊不已,可谓皆大欢喜。言语的交际效果不言而喻。

(王熙凤)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第三回)

此处是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与贾府众人见面时王熙凤对黛玉的赞誉。这里符合了两条礼貌准则,即赞誉准则和同情准则。第一句话中她极赞黛玉的美丽,第二句不仅捧了黛玉有气质,而且也拍了贾母的马屁,更是通过“竟是个嫡亲的孙女”间接的奉承了贾母的孙女。第三句则使用了同情原则,表明自己对黛玉的同情,对黛玉母亲的去世表示遗憾,并不惹人反感。她这一番话,正拍林黛玉,暗拍贾母,侧拍众姑娘及其家人,还表示了对比自己年幼的黛玉的同情与怜悯,不仅给初次见面的黛玉留了个良好印象,更是使得在场各位人人欢喜,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凤姐儿道: "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第四十二回)

凤姐儿道:"论起这事来, 我也听见说不与你相干.但只你不早来回我知道,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要实说了,我还饶你,再有一字虚言,你先摸摸你腔子上几个脑袋瓜子!" (第六十七回)

以上两段引文是王熙凤与比自己身份卑微者的言语交际。第一段体现了得体准则。此处的听话者是二进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她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得贾母欢心,且年纪辈份皆大于王熙凤,再者此时王熙凤有求于刘姥姥,所以她的言语表现出尽量少让别人吃亏的礼貌。这样刘姥姥会认为自己虽然身份低,但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还能帮上二奶奶的忙,心里自然高兴。第二段的听话者是王熙凤手下的仆人,因他知晓贾琏在外偷偷娶了尤二姐的事情,凤姐拿他质问,探听内幕。虽然怒发冲冠,但此处她还是遵循了一致准则,所以先来了一句“我也听见说不与你相干”。又说出“我还饶你”,这样仆人自然愿意把真相和盘托出,自己不用受罚。这两处也礼貌原则的使用,均使得王熙凤顺利达到了交际目的。

三.结语

《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形象具有独特性。在整个贾府当中,她是孙子媳妇,辈份是很低的,但她却能够当家,能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的头头是道,除了她娘家“金陵王”的背景,贾母的支持,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以及她个人的欲望与能力,她出色的言语交际能力,她对礼貌原则恰如其分的应用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正确并准确的使用好礼貌原则,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注意交际策略的选择,以求用最少的损失换回最大的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1]K.M.Jaszczolt.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11-230.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4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通过分析王熙凤语用策略的使用动机,探讨语用策略实现条件和讨论语用策略的实际效果谈讨王熙凤的语用策略。

      1、引言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善于采取不同语用策略的人物,前人对她的话语做过文学角度和语用学角度的诸多研究。本文试图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分析王熙凤的话语语用策略。

    2、理论背景

    Verschueren认为,语用使用的策略是对于意义生成过程中隐形意义和现行意义相互作用的方式的运用。语用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Austin(1962)和Searle(1969)。后来,这项研究得到了其他许多学者的发展。Austin(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将一个言语行为分为三个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Searle(1968)根据言外之的,适从向和命题态度将言语行为分为了五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提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当一个言语行为间接的通过另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言语意义和言外之的之间的关系,解释了语用策略制定和实施的源泉。Lyons (1995)等认识到语境在语用策略实施中的重要性。话语本身被镶嵌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之中,通过语境被赋予语用意义。语境决定了说话人能够说什么,可以说什么。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3、语用策略分析

    Searle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两大类。由此,本文将王熙凤的语用策略分为直接语用策略和间接语用策略两大类来讨论这两类语用策略的使用动机,实现条件和使用效果。

(1)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措我们。

    这是一个直接阐述类言语行为。听话人是贾母。贾母在贾府中享有最高地位没人敢反对她的意见更别说批评了。当贾母拿很少的银子让王熙凤办酒时,王熙凤却提出了批评。批评富有的贾母明明为难当家人的她。直接言语策略很容易伤害到听话人的面子,但处理好了可以拉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王熙凤的动机就是拉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直接语用策略的实现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说话人必须了解听话人的性格,心理状态。二是说话人必须考虑使用的场合。王熙凤了解贾母疼爱自己,爱开玩笑,说话当时又是一个非正式的家庭场合,她采用的直接语用策略就达到了好的交际效果。贾母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被逗笑了。

    (2)你要安心孝敬我,跪下我就喝。

    这是一个直接承诺类言语行为。听话人是她的她嫂尤氏。当尤氏张扬的给过生日的王熙凤敬酒时,她使用了直接语用策略来表示自己的骄矜。这个语用策略实施是否成功也取决于听话人对场合,说话人心理状态,性格的判断。王熙凤知道尤氏个性懦弱,且当时是自己生日,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个直接语用策略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氏收回了之前的玩笑话,王熙凤也就喝了敬酒。

    (3)可是会撤谎,我不提起她来,你也不说她想我了。

    这是一个直接阐释类言语行为。贾芸想通过向她行贿谋个差事,提起自己母亲想王熙凤时,她使用了直接语用策略,动机是给听话人一个下马威从而使听话人不敢在她面前耍花招。成功实施这个直接语用策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说话人的社会地位要比听话人高且说话人要了解听话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王熙凤地位高于贾芸,而且知道很多想谋差事的人都想着办法奉承贿赂自己。策略实施得非常成功。贾芸马上见识到了王熙凤的厉害,越加表现得诚恳和毕恭毕敬。

   (4)即这样,何不开了脸放在房里,岂不好?

    这是一个规约间接言语行为,用反问句的形式来提出建议。听话人是王熙凤的上司王夫人。王熙凤建议王夫人公开替宝玉纳妾,使用了一个间接语用策略。她使用间接语用策略的动机是表达礼貌和尊敬。采取规约性间接语用策略是考虑到听话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听话人的地位,说话的场合。王夫人是个严肃不苟言笑的长辈,说话时在一个办公场合。规约性间接语用策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在王夫人的眼里,她作为一个守礼得力助手的印象被加强了。

    (5)这么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

    这是一个间接阐述类言语行为。这句话的听众是林黛玉,贾宝玉。他们被薛宝钗奚落后脸红了。这句话的表面话语之力是提问,实际话语之力是强调两个听话人的脸都红了。使用间接语用策略的动机是维护宝黛两人的面子,采用间接语用策略是考虑到听话人的地位,心理状态。王熙凤和宝黛二人地位相等,事情又关系到三个人隐秘的心事。这个间接语用策略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两个听话人都不则一声。除当事人别人也没有听懂他们的话,成功了维护了他们的公众形象。

    (6)人家养猫会拿耗子,我的猫倒只咬鸡!

    这是一个间接指令类言语行为。她发现丫姜平儿偷偷地给她的情敌送吃的后,说出了以上这句话。表面话语之力是阐述猫的行为,实际言语之的是禁止平儿给尤二姐帮助。她采用间接语用策略的动机是为了维护平儿的面子。平儿是一个难得的忠仆,她不想破坏他们主仆之间的良好关系。此策略成功实施取决于听话人的理解。听话人根据合作原则,知道王熙凤不可能无目的对她阐述猫的行为,也就是说王熙凤的这句话有多于表面话语之力的言外之的。同时她知道说这句话的背景知识是尤二姐和王熙凤是你死我亡的厉害关系。所以平儿能够推断出王熙凤是在禁止她给尤二姐帮助。王熙凤的语用策略就得到了成功的实施。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5

关键字:《红楼梦》;王熙凤;管理哲学;家族企业

《红楼梦》是一部辉煌的文学盛宴,内容所涉班驳陆离。她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宝黛的浪漫爱情,暗线是家族的荣辱兴衰。对有情人来说,比战场更残酷的是情场;对商人来说,比情场更残酷的是商场。从商业角度可见《红楼梦》搭的腐败体制、商场上的钩心斗角……

大观园在管理方面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其中风格迥异的女性管理者。知人善任的贾母、无为而治的王夫人、执行有力的王熙凤、变革管理者贾探春......王熙凤作为大观园里的高层领导,精明果断,作风泼辣。她是如何整顿混乱局面,选拔优秀人才,革新陈旧制度的呢?下面就从五个方面分析她对管理艺术的运用。

一、她善于从小事入手,抓好大事

王熙凤的管理才能在“协理宁国府”这件大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凤姐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 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1]王熙凤对宁国府的现状作了分析,厘清利弊,从五件小事入手,解决问题。

第一件事,派自己出嫁时的配房来旺媳妇,到宁国府领几张纸,只为了订个记录账务的小本子。这一招先声夺人,表明自己严格认真的办事态度,绝不会贪宁国府一点好处,也不会让荣国府受损失,丁是丁卯是卯。这让王熙凤在宁国府立了威风,她接下来要做的是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破解混乱不堪的局面。

第二件事,是她上班第一天,马上宣布办事原则,重申规章纪律,严格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凤姐将府内参与丧事的134名仆人分成了8批:20个倒茶、20个管饭、30个清扫……准确、明确的分配了任务。

第三件事,是对宁国府第一女仆赖升媳妇提出明确要求:凡发现有人徇情浪费、贪污、偷懒,将严格处置。如有违规,“那可就三四辈子的老脸都没了”。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管理者,她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驾驭宁国府原有的干部,“擒贼先擒王”,她知道只有从约束高级管理人员入手,才能让其他部下服从命令。

第四件事,当众处置一个因睡迷了觉未按时听差的管迎送亲客的女仆”。王熙凤清楚的知道,令行禁止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保障,宁国府违反规定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仆人,处罚她就会得罪人,然而性格泼辣的王熙凤没有退缩,反而抓住了这一机会,杀一儆百,对这个违规者打二十板子。

第五件事,借着管理荣国府老部下的机会进一步震慑宁国府的仆人。她在协理宁国府的时候,同时管理着荣国府。“一日,荣国府的几个女仆到宁国府请示领四样东西用于开销,王熙凤只批了两件,让女仆将另外两件算清楚了再说。”王熙凤让宁国府仆人看到自己对老部下都如此严厉,从此做事也不敢马虎松懈。宁国府也迅速由“大乱”到“大治”。

二、她善于从细节考察人,选拔人

作为大观园中的高层领导,王熙凤统管三四百人的队伍,她不可能有机会了解手下的每一个人,因此就需要从这些人中选拔优秀的人才来组建高效的领导团队。

怡红院有个丫头叫小红,被埋没在如云的仆人中。一日,王熙凤有事走不开,碰巧小红路过,便让她转告自己的贴身丫环平儿,一会儿有绣匠来取工钱,让平儿付了。小红办完事向熙凤汇报了整件事情的经过。王熙凤从这件小事中看到了小红惊人的记忆力、分辨力和极其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她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马上将其调到身边作为自己的“臂膀”。

慧眼识英才,是每个领导者都应具备的品质。可如今我们往往陷入对学历、资历等硬指标的过分关注。但事实上,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通过细节来关注能力。王熙凤显然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三、她懂得关心优秀的中层领导者

王熙凤作为一个家族的高级管理者,优秀的中层管理者是她的左膀右臂,也是她需要关心的人才。她知道要想把荣国府管理好,手下要有一批得力而贴心的助手。当这些人受到更高层领导的不公正对待时,王熙凤十分懂得如何有技巧的为手下人说话,而又不得罪更高层领导。

四、她懂得掌握分寸,和具有某种利害关系的对手相处

一个管理者,在和自己身份相等的对手打交道时,怎么样掌握好分寸,使事情像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大观园里的妯娌姐妹是不可慢待的人物,而当他们在李纨的带领下,找到王熙凤, 让她给诗社拉赞助的时候,就给她出了个难题。王熙凤既要帮这个忙,又要给李纨适度的反击。她首先抢占理的制高点,认为李纨作为大嫂子应该管教弟妹们读书,做针线,而不是作诗搞诗社。再者,大嫂掏钱支持他们也是应该的本分的。最后王熙凤又拿出50两银子给了他们。王熙凤用严密的逻辑性,滴水不漏的谈话技巧,从必要性、可能性各个不同方面把问题讲清楚,无懈可击。

五、王熙凤打算改革过时了的祖制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治在清展到极致,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祖宗定制是绝对不能有丝毫改变的,而王熙凤却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她认为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办是不可行的。希望通过改革的手段来挽救贾府的衰落,但限于个人的约束无法加以实施。所以在她生病期间,探春等大观园时采取的改革措施,王熙凤大力支持。

“在《红楼梦》五十六回中,曹雪芹以一个章回的篇幅,完好地描绘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经济变革故事,并塑造了与王熙凤完全不同风格的两个管理者形象:贾探春和薛宝钗。”[2]为了克制贾府的经济危机,贾探春等三人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变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这样一来,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形成了一个消费性的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而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可见,企业在运作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由于长期一些禁锢思想的缘故,常常不能跳出框框。那么,这时就需求接受他人合理的创新思想和规划措施,为企业摆脱困局提供条件,使企业完成新的飞跃。

曹雪芹通过极富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才能突出的青年才女,她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管理才能,在我们的现代管理艺术中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6

关键词:例说 细节解读 创新能力 培养

“细节决定成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色彩缤纷的细节。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典作品的细节解读既是学生深入理解把握作品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值得探索的一门艺术。

一.于司空见惯中解读众人熟视无睹的细节,引领学生培养自己感受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与创造的前提条件。不论是欣赏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实践,人们大多习惯于因因相袭,对问题的感受往往浅尝辄止,因此也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从这一角度讲,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何首先取决于他的感受问题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作为脍炙人口、千古传唱的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包括“序”和“正文”两个部分。表面看来,“序”似乎只是常规性地述说了《琵琶行》的创作缘起与过程,而实际上这两个部分却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果抛弃“序”或对“序”熟视无睹,孤立地赏析“正文”,那对作者所抒情怀的理解则是肤浅的――

“元和十年”左右,唐宪宗在当朝宰相武元衡等支持下,决心削平藩镇割据势力。各藩镇对此深为惧恨,以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首的割据势力,于“元和十年”派人入京刺杀了武元衡。白居易当时任“左赞善大夫”,他对此义愤填膺,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权贵们对他的直言敢谏早已经深为不满,借口他越职奏事,又诬他行为不检,将他贬为江州司马。如此根由被贬,白居易“出官二年”,怎能“恬然自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正文开篇就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生的愁苦凄惨之心境毫无掩饰地展示给了读者,而此时,作者尚未“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女”还没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白居易又为何在“序”中自云“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显然,《琵琶行》“序”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有着特定的“风情”。这“风情”便是遭遇“被贬江州”这一政治重挫的白居易“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公元800年,白居易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开始舒展“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但因性格耿直,直言时弊,屡遭权贵的诽谤与排挤,仕途坎坷多舛。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既非写实之语,也非作者自欺欺人之举,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解读整个《琵琶行》的文眼所在。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才能深入体会《琵琶行》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琵琶女”自叙遭遇详昔略今、作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详今略昔是写作手法的精巧运用,更是作者意欲抒写的内在“风情”的贯通;才能真切感悟“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病”――是“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愤懑,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无奈,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痴情;才能洞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所包容的深沉、孤寂、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江州司马”,一个当时社会最低级别的闲职,想施展抱负,又能有何作为!正所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唐宋诗醇》中对《琵琶行》的这一评语是值得我们深味的。

二.捕捉稍纵即逝的疑问解读细节,引领学生锻炼、提升自己的质疑、探究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稍纵即逝的疑问有时就是创新与创造的发端,而能否及时质疑与适当探究正是这其中的关键,锻炼与提升学生的质疑与探究能力对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缎子)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语文(第三册)针对这段描写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王熙凤为什么这样说,王夫人为什么笑一笑,点头不语”。相应教参答案是:“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要表示她对黛玉关照异常,早已事事想到,讨得贾母欢心。王夫人明知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内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哄得贾母满心欢喜。”其中“王夫人明知王熙凤当面撒谎”――“王夫人是据何而知王熙凤当面撒谎?”教参中未做任何分析,而这一问题又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回避且易引发质疑、颇令学生费解的问题。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后夸黛玉的“标致”与“气派”,叹“妹妹”“命苦”、“姑妈”“去世”,“用帕拭泪”,而后转悲为喜,对黛玉嘘寒问暖,叮咛嘱咐,吩咐“婆子们”打扫房间,亲为黛玉捧茶果。这一切无不显示着王熙凤对黛玉的异常关照,在这异常关照的背后,王熙凤极力讨好贾母的用心可谓“路人皆知”!然而与“早已为黛玉预备下裁衣裳的缎子”相比,王熙凤的这一系列言行有“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之嫌,后者才是“踏踏实实、关爱备至”之举。当然,表露这一“真爱”的最佳时机是在贾母面前当众展示“事先预备下的缎子”―― 王熙凤完全可以让“围拥着”自己的“媳妇丫鬟”随行带来。以王熙凤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她对林黛玉进贾府必定是早已知晓的――文章开篇写道:“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如果王熙凤“早已为黛玉预备下了裁衣裳的缎子”,以其“精明能干、争强好胜”之个性又怎会放弃在贾母面前表露自己对黛玉关爱备至的最佳时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来迟了”不恰恰为王熙凤安排“丫鬟婆子”取“早已预备下的缎子”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吗?况且王熙凤来前,是“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缎子”一事又是先出自王熙凤之口――

(王熙凤)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精明的王夫人在内侄女王熙凤谈到“缎子”时发觉了王熙凤的疏忽并及时作了善意的提醒(不排除王夫人有自我表现的成分)――王夫人“因又说道”,机敏过人的王熙凤心领神会随即说出了“美丽的谎言”。 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也因有此一“失”,而塑造得更加完美!

三.牵手生活积累解读细节,引领学生树立“思考始于点滴”的意识。

生活积累是思考的必要“物质”依托,不注重生活积累,思考就会缺少“物质”依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经典作品中的相关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积累的精彩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积累的重要作用,进而自觉养成积累生活、思考点滴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说《药》开篇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对于这段文字中简练传神的景物描写,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深入分析,详细讲解,但对“华老栓忽然坐起身”中的“忽然”这一内涵丰富之语却往往容易忽视,致使许多学生认为此处的“忽然”来得突兀,视之为赘语。学生萌生此念的关键因素在于不重视抑或缺乏个体的生活经验与积累。没有看到小说中“忽然”的照应之笔,孤立地理解“忽然”。

实际生活中,人们在第二天凌晨有重要事情要做的时候,夜里往往因情绪所致难以入睡,但由于精力所限,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深夜或者黎明前入睡。在“绝不能耽误”这一潜意识的支配下,人们惊醒后的第一举动便是认为耽误了时间而“忽然坐起身”。华老栓的“忽然坐起身”在小说中虽没有铺垫文字,但在小说第三部分中却有其照应之笔: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

……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华老栓的“两个眼眶”为什么“都围着一圈黑线”?很显然,就是因为“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至此,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个衣食艰难的社会,作为一位染有“顽疾”之子的“父亲”,华老栓肩负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更承受着心理上的重负――小栓,是这位“父亲”唯一的希望所在。当这一希望濒临破灭的时候,“人血馒头”给了老栓移植生命的信心,重新点燃了其希望之火。而小说《药》的情节恰恰由此而始。试想,这样的情愫,这样的秋夜,老栓怎能入睡?成年的奔波劳苦,成年的殚精竭虑,老栓又怎会不困?睡梦中的老栓又怎会没有“趁热拿来,趁热吃下”的夙念?正是这种种因素的交织,才使老栓有了“忽然坐起身”的举止。

“忽然”这一颇富有内涵的细微之处不仅平添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而且显示了鲁迅先生厚重的生活积累与严谨的创作态度!

“思考始于点滴,创新成就未来”,借助语文教学过程中作品细节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中对此进行更深广的开掘是利在素质教育、功在科教兴国之举。

参考书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2004年2月第2版,新华出版社,北京。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7

当初,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虚伪做作、泼辣贪婪、心肠歹毒、胆大妄为、作恶多端的蛇蝎美人;她对自己的女儿关爱有加,但对仆从下人们却毫不手软,她口口声声不稀罕钱财,但骨子内里却利欲熏心,她又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亲手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我心中纯碎意义的坏人。

现在,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管理,胆略气魄,办事周全得体,有心计口才好的美人儿。无论是家世、相貌、头脑、皆人中翘楚、这样的女子很现代、那个年代少有、如果活在现在那才叫精彩。喜欢她。

她不同于一般豪门贵妇们的性格特征与作风做派。她从来不相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之类的鬼话,敢于拍板定案,任何事情,决断之后立马施行,绝不拖泥带水;她读书不多,但聪明颖慧;她豪放开朗,但心细如发;她因灵活机变、巧舌如簧,、雅语村话、风趣幽默、尊敬长辈,深得贾母宠爱,她因能干深得夫人老爷赞赏,她因关心后辈,深得宝玉和后院姑娘喜欢。好一个良人!

她敢于抛头露面,从容得体地应对宾客,丝毫没有封建淑女们的羞涩与胆怯。贾家唯独她能撑得住场面,做事情确实有时候是太不择手段,不过她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为“家”着想。她不凶狠些这个家谁还可支撑?王夫人?邢夫人?这两位身在高位只享荣华富贵的弱夫人何以担此任!李纨?探春?一个是佛爷、一个是待嫁的闺女又有何能?独剩一个凤姐,她头脑冷静,观察细致,分析深刻,管理到位,是封建大家族中不可多得的干才;但她稍稍有点小错就被邢夫人怒目相视、被王夫人质疑。好可怜的一位佳人!

她虽是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直接参与者。但凤姐面对痴傻的宝玉、年迈的贾母、无助的王夫人、重病的林姑娘,她又能做什么呢?她只不过为她们排忧解难,作一个好的决定而已!如现在让你选一个媳妇,你是要选病恹恹的美人儿还是要选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呢?再说林姑娘本是重病谁能保证她有多长命?假如结了婚便死,岂不是害了宝玉。失恋而已至于死吗?还害凤姐背上千古骂名!

她做了一辈子的女强人,是出了名的“脂粉队里的英雄”,临到终了,她这一介弱女子连像样的葬礼都没,带着对女儿的忧思离开人世,“哭向金陵事更哀”成为了她最终的归宿。你是可怜的。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8

1.学会知人论世,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看待贾宝玉,从曹家的变迁看待《红楼梦》,把人物分析放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品味。

2.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怎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或者独唱林黛玉的《葬花吟》,简单分析其中的悲哀,引起学生对林黛玉其人的兴趣。

知人论世

1.作家: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芹圃、芹溪, 他创作了《红楼梦》前八十回。 祖孙三代做江宁织造长达六十年,到他父亲一辈,家势由盛转衰,正值雍正时期,曹雪芹有感于社会由盛转衰,写了《红楼梦》一书,而《红楼梦》中的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2.作品:《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明清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高鹗续写了后40回。《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的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介绍《红楼梦》前两回的内容。

品读课文

(一)回忆一下小说的三个要素

1.环境:贾府

2.人物:林黛玉 贾宝玉 王熙凤 - - - - - -

3.情节:宝黛初逢

(二)课文情节介绍

第一部分(开端)林黛玉到荣国府。

第二部分(发展)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环境和人物。

第三部分(结尾)安排林黛玉住处。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以林黛玉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条理清楚。

(二)环境:小说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他看到了那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研读第1自然段)

学生阅读第一段,讨论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学生的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归纳:

贾府地处:繁华街市,人烟阜盛的金陵。

在贾府门前,她看到了:两个大石狮子 三间兽头大门 扁上五个大字 (一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的外观,也暗示了贾府显赫的社会地位。)

(2)请找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说说贾府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三间兽头大门――西边角门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穿堂)――小小三间厅――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两边:穿山游廊厢房)

――.> 给人的感觉是:贾府很大,也很气派。布局很精巧。

(3)从码头到贾母住处,来接林黛玉的一共有几批人,这说明了贾府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码头)三等仆妇――(贾府大门)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小厮――(垂花门)众婆子

一共换了三次人。

――>这说明了:贾府规矩很大,等级十分森严

从(2)和(3),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贾府具有豪门贵族的气派!

(4)黛玉去拜见两位舅舅时又看到了怎样的贾府(研读8 ,9,,10三个自然段)

段7,8:特写赤金九龙青地大扁,乌木对联。无论是从它们的质地还是来时,都显示出了主人非凡的社会地位。

段9:写王夫人室内陈设:处处张显了主人的富贵豪华的生活。

小结:贾府的典型环境是:宏伟的外观 讲究的布局 华贵的陈设

这都是社会环境的折射,是贾府地位的反映。确实证明了林黛玉母亲和她的: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四)那么,如此贾府,主人们会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1.人物刻画方法:

详写 贾宝玉、王熙凤 、林黛玉

略写 王夫人、邢夫人等

实写 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

虚写 贾赦、贾政

单写 贾宝玉、王熙凤

合写 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

――>重点突出,变化多姿

林黛玉【小档案】

昵称:林妹妹

相貌:娇花照水 弱柳扶风

性格:?

自我简介:我生性脆弱,多病爱哭,因为父亡,寄居在外婆家,虽然外婆十分疼爱,我还是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请学生把林黛玉的性格补充完整。教师可以提示如下:(内容让学生自己找)

1.众人眼中的黛玉:…… (p4 段2)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p5段1)

3.贾宝玉眼中的黛玉:…… (p9段2)

4.黛玉自己的表现:……

A 今至其家 (p3段1)

B 邢夫人苦留吃饭 (p6段1)

C 王夫人家两次让座 (p7段1,段2)

D 关于读书的两次回答 (p9段1,p10段2)

小结:以上分析,表现了林黛玉:体弱多病 美貌多情 细心多虑 的性格特征。更表现出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王熙凤【小档案】

昵称:凤辣子

相貌: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性格: ?

自我简介:我是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不太识字,但我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

请学生把王熙凤的性格补充完整。教师可以提示如下:(内容让学生自己找)

1.出场:特点…… 性格…… (p4段2)

2.衣着:特征…… 性格…… (p5段1)

3.外貌:特征…… 性格…… (p5段1)

4.言行:A 贾母的戏笑之言 B见黛玉,恭维―拭泪--喜 C回王夫人

学生讨论并发言,小结王熙凤的性格:……

教师补充:王熙凤被称为“凤辣子”的种种:

声音“辣”: 放肆张扬

衣着“辣”: 贪婪、俗气

容貌“辣”: 刁钻、狡猾

语言“辣”: 说话面面俱到,大家喜欢

心思“辣”: 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怎一个“辣”字了得!

贾宝玉【小档案】

昵称:混世魔王

相貌:最是极好

性格:?

自我简介:我是“混世魔王“,不通世故,怕读文章。我的名言是: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

请学生把贾宝玉的性格补充完整。教师可以提示如下:(内容让学生自己找)

1.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1)林黛玉母亲口中的贾宝玉:…… (P7段2)

(2)王夫人口中的贾宝玉:…… (p7段1,段2)

2.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p9段2)(这是黛玉亲眼看到得贾宝玉形象)

3.语言动作描写:“宝玉摔玉”…… (P10段4)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9

且看王熙凤:“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贾宝玉也毫不逊色:“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粗粗一看,两段服饰描写极为相似:金银珠玉,绫罗绸缎,彩绣辉煌,华贵无比。但是,细细品来,情味迥异,并具有明显对比。

服饰的性质不同

林黛玉刚到贾府时,贾宝玉“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所以未能会面;拜见了贾母等长辈、吃过了晚饭之后,贾宝玉还愿归来,宝黛初会,这才有了上述一段服饰描写。也就是说,贾宝玉戴“金冠”、勒“抹额”、系“宫绦”、穿“朝靴”,是为了参加祭祀大典,他的服饰,属于“礼服”性质。王熙凤就不同了,她的服饰,除了迎接林黛玉这样一位“远客”外,没有什么别的背景,只能算是一身“便服”。因此,两套服饰,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王熙凤的一身“便服”,华贵之气直逼宝玉的“礼服”,其贪婪与庸俗,便可想而知了。作者通过服饰性质的对比性描写,完成了对人物灵魂的剖析和揭示。

穿戴的动机不同

贾宝玉“因庙里还愿”、参加封建世家极为看重的祭祀活动,受父母之命,迫不得已而穿金戴银,是被动的,而且是不情愿的,回到家中,向贾母请了安、又见了母亲后,“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为什么要“换了冠带”?当然是不喜欢、不愿意了。其实,他“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按照他的个性,应该非先见了黛玉不可的;但是,他还是“转身去了”,换下了那身华贵“礼服”,然后才来见这个与自己“缘定三生”的林妹妹,以致招来贾母“外客末见,就脱了衣裳”的批评,可见他对这套服饰的厌憎程度。王熙凤 就不同了,她那套服饰,是她精心准备、主动追求的,如果说贾宝玉的服饰为的是与其富家公子身份相称的话,她的服饰则完全是为了显示其财富、权势和地位。一被动,一主动;一厌憎,一自得;一为符合身份而穿,一为显示地位而着。从穿戴的原因和动机,亦不难看出二人性情的差异。

产生的效果不同

两套服饰给林黛玉带来的视觉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王熙凤那套集珠光宝气于一身的服饰,使同样是贵族小姐的林黛玉感到“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其华贵之气已掩盖了人物形象的美丽,让人不觉是娇,而觉是“神妃仙子”,多么矫情,多么做作!贾宝玉则不同,服饰的华贵,与他是那样的协调,那样的相配,不单非常自然,而且衬出了人的英俊潇洒,所以,林黛玉一见之下,立即改变了“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的成见,产生了“一位年轻的公子”的视觉印象和倒像在哪里见过一样的感觉,何等眼熟到如此亲切。可见,贾宝玉的服饰既与家相称(李渔语),也与貌相宜(李渔语),显得恰如其分;相反,王熙凤则一味追求“与家相称”,所以不能“与貌相宜”,显得矫揉造作。鲜明对比中,二人性情之异,不言自明。

含蕴的品位不同

仔细研究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两套服饰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气象,具有完全不同的品位。从服饰上看,贾宝玉为“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高贵而显得简洁;王熙凤则头上有钗、项中有圈、裙边有佩,奢侈而显得堆砌。从服装上看,贾宝玉以一袭“大红箭袖”为主,配以腰间一“绦”,上身一“褂”,脚底一“靴”,大气而且协调;王熙凤则“袄”而“窄裉”,“褂”而双重(外绸内皮),裙而多“绉”,精致但觉贪鄙。再看看服饰的色调,贾宝玉“大红”之中缀以“青”“紫”,华贵中透着高雅;王熙凤则五彩六色,“彩绣辉煌”,只一味讲究服饰的精美,显然忽略了色彩的搭配,给人的感觉是,华贵中透着庸俗。可见,两套相似的服饰,含蕴着不同的品位:一高雅大气,一贪鄙俗气。服饰与灵魂,竟是惊人的一致。

体现的个性不同

王熙凤人物分析篇10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时间安排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