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5 14:47:32

乌鸦喝水教学

乌鸦喝水教学篇1

     多次教学,不断反思,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问题一:两种课堂结构的反差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字识记能力非常强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朗读水平。(出示幻灯片一)谁会读这句话?

    生:(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出示乌鸦头饰)谁来表演这只到处找水喝的乌鸦?

    生:(戴头饰,做小鸟飞动作。)

    师:同学们,这只乌鸦为了找水喝到处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过平原,最后才找到水。同学们,你们看见了吗?这就叫“到处”。哪个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能读出焦急的心情。(生再读句子)

    (后面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是按“教师出示句子,学生朗读表演”的程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朗读,一问一答,按部就班,整个课堂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片段二

    师:同学们,这是个童话故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有意思? 

    生:(积极、兴奋)我最喜欢读“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句话。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读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这句话很长,读好它不容易。你们帮老师想想,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呢?

    生1:“一个—个”要读慢,一点,读轻—点,要读出感情。如果读得太重,那么小石子就会把瓶子砸破,所以要“小心”一点读。

    师:你说得太有道理了,看来你是我的小老师。来,你给大家示范渎一读。(生渎)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读得有重有轻,有快有慢,这就叫有感情地读。

    生2:我觉得“渐渐”要读得慢一点,因为水升得不快。

    师:看来你渎懂了“渐渐”—词的意思,你能结合动作表演朗读吗?

    生3:我觉得“乌鸦就喝着水了”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师:是啊,读课文时,还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心情。看来,同学们对朗读还真有研究。现在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

    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找朋友读,小组合作读,个人表演读等。)

    师:有哪位学生自告奋勇到台前来读一读? (生比赛朗读)

    师:(出示教具:瓶子、小石子)谁能把乌鸦喝水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实验,另一学生配合解说。)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教师过多地阐述我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师的强力牵引下,学生的回答也是言不由衷,出于迎合教师串讲串问表现过多,课文内容分析过细,明显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片段二的教学,教师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片段一采用的是线型结构设计。这种设计的弊端是:学生学习空间受限制,无自主选择机会;教学环节虽步步紧扣,但死板而机械,教学流程具有不变性和明显指向,串问串答,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

    片段二采用的是板状结构设计。每一环节教师均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板状结构的课堂设计在流程上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多姿多彩;一问多答,讨论式、研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多样化,气氛热烈;课堂上,学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问题二:“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片段一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这是只怎样的乌鸦?

    生:我觉得乌鸦很聪明,很会想办法。

    师:你也很聪明,概括得很好  (板书:聪明)

    生:乌鸦碰到困难不放弃,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乌鸦知难而上,肯动脑筋(板书:肯动脑筋)。

    生:我觉得乌鸦很了起,很有智慧。

    师: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

    生:用嘴啄破瓶子,再喝水。

    生:小翅膀抱起瓶子来喝。

    生:把瓶子踢倒再喝。

    生:用吸管插进去再喝。

    生:请大象和小动物来帮忙。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不错。回家后,请大家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或父母听,好不好?(下课)

    片段二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休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呢?(师戴头饰,飞到学生中间  )

    生:乌鸦,你是—只聪明的小鸟,我要向你学习。

    生:乌鸦,你很了不起,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喝水。

    生:乌鸦,我要给你发一朵小红花,然后给你打上一百分。

    师:看来同学们是喜欢上这只乌鸦了。老师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

    (出示幻灯片: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个—个石子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生拍手朗读儿歌)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儿歌。当然,你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儿歌编成一首歌曲呢!(生自编自唱)

    师:今天,江老师有两份礼物要送给大家。谁想当科学家? (部分学生先举手)谁想当文学家? (另—部分学生举手)我把“题一”和“题二”作为礼物送给想当文学家的同学,把“题二”送给想当科学家的同学。

    [附题一]“编一编”——“有一天,乌鸦又口渴了,到处找喝。看见前面有一口小井,乌鸦飞了过去,可是井太深,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井里,结果……”请你想象结果,并把它写成故事。

    [附题二]请你课外阅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下次举行读书汇报会时汇报。

    [附题三]当瓶子里的水少于一半时,放石办的办法还能喝到水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文本虽然作了适当的拓展,学生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深度和广度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在课外练习的设计上,表现得比较平淡和苍白,有草草收场之感。

乌鸦喝水教学篇2

一、 故事导入,诱发参与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的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情绪和效果。精彩、成功的导入往往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活动导入的设计要能把幼儿引入到活动的主题情境中,触发他们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他们产生探索、思维的活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片段一: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导入环节描述:

活动一开始,蔡老师就结合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接将幼儿带入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之中:“小朋友,三只乌鸦口渴了,它们飞来飞去,到处找水喝,突然,它们看到了草地上有三只瓶子,三只瓶子里都有水,于是它们都飞向了瓶子,想去喝瓶子里的水。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再想一想,这三只乌鸦现在能够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就纷纷举手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能喝到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喝到水,因为瓶口很小,乌鸦的嘴巴比较宽;还有的孩子说一个瓶子里的水可以喝到,因为这个瓶子里的水很高,还有两个瓶子里的水喝不到,因为这两个瓶子里的水很少。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都处于积极地思维之中。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将生动有趣的“乌鸦找水”的故事情境,结合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幼儿,使幼儿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故事所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幼儿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自然转换,使他们能够一下子就进入仔细观察,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之中,为接下去的探索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设置幼儿喜爱的故事情境导入,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趣味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之中。

二、 故事设疑,引领操作探究

幼儿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那如何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发现呢?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设疑,来激发幼儿主动操作、探究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思维材料,使幼儿借助已有知识、技能和多种操作材料,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活动片段二: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一次探究环节描述:

当幼儿明确了由于瓶口小,乌鸦嘴宽而三只乌鸦都无法喝到三只瓶子中的水时,蔡老师又继续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三只乌鸦喝不到水,可它们非常口渴,急得围着瓶子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此时,蔡老师还配置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知三只乌鸦喝不到水的焦急、无助的样子。)“怎么办呢?孩子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吗?”在故事情境与蔡老师激情的感染下,孩子们纷纷动脑想出了各自的办法,有的说拿一个吸管来给乌鸦把水吸出来;有的说帮乌鸦将瓶子里的水倒出来喝;还有的孩子想到了把石子放到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满起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在幼儿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蔡老师又继续讲述故事:“三只乌鸦谢谢你们为它们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可是,它们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了呢?等会儿,请你们三人一组来试一试,分别往三只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装上石子,看看三只乌鸦是不是都能喝到水好吗?”“好!”于是,孩子们个个趣味盎然地开始了帮助乌鸦验证能否喝到水的探索活动之中。

此探索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究,让幼儿构建水位的升高与瓶中原有水位的高低是有关系的这样一个科学经验。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首先通过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让幼儿产生帮助乌鸦解决困难的强烈愿望,接着,教师又通过设置“三只乌鸦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试试”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巧妙地向幼儿提出了科学探索的目的、内容以及操作要求,从而使幼儿目的明确,激情高昂地投入到了科学探索之中,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探索活动,从而自然地实现了融知识建构于情趣之中的目的。

三、 故事感染,拓展教育功能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应贯穿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科学教育活动同样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感染幼儿,以拓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社会性情感的有效发展。

活动片段三: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二次探究环节描述:

幼儿通过第一次探索,发现了原来往三只不同高度的瓶中装上石子,不是所有的瓶中的水都能满到瓶口,在那只水位很低的(不满半瓶水)的瓶子里装上再多的石子水也不会满起来。于是,蔡老师又结合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向幼儿继续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两只乌鸦在你们的帮助下现在高高兴兴地喝着瓶子里的水了,瞧,它们喝得多开心呀,可是,还有一只乌鸦它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它急得呜呜地哭了,瞧它哭得多伤心呀!我们快点也来想个好办法帮助这只乌鸦也喝到它瓶子里的水吧。”在动情的故事情节及蔡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下,孩子们纷纷想办法帮助这只喝不到水的小乌鸦,有的说,让另外两只乌鸦给点水它喝喝吧;有的说,拿一把小刀在瓶上打个洞……在幼儿充分想象了各种办法之后,蔡老师告诉孩子们说,“你们想了很多办法,可现在我们什么工具都没有,蔡老师这里只有许多细沙砾,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能不能用这些细沙砾来帮助这只小乌鸦喝到水,好吗?”于是孩子们个个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用细沙砾灌瓶子的探索活动之中。“老师,我发现了将细沙砾放入瓶中,水能够升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啦,”机灵能干的周天宇小朋友第一个完成了实验,她一边说着,一边还开心地拍起了了小手,庆幸着自己总算能帮助小乌鸦喝到水了。“老师,我也发现放小沙砾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啦!”“老师,我也成功啦!”……不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都完成了实验,活动室里一片成功的欢呼声。

这一探索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感知“即使瓶中的水很少,但是只要放入细沙之类的东西,水还是能升到瓶口,乌鸦也是能喝到水的”。但是,在设计活动时,蔡老师并没有把活动的教育功能仅仅停留于让幼儿获取一些科学知识上,而是通过生动、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幼儿,让幼儿产生一种怜悯小乌鸦,帮助小乌鸦的社会性情感,从而让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变成一种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爱心行动”。故事情境升华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意义,使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主动获取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四、 故事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是科学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同时也能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再次探索的兴趣与愿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积极运用故事评价幼儿的探索行为,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及兴趣。

活动片段四: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探索结束环节描述:

当幼儿完成了第二次操作探究,之后,蔡老师又继续向幼儿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你们真聪明,想办法让三只乌鸦都喝到了水,瞧,现在三只小乌鸦一起开开心心地喝水,一边喝,一边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能干的小朋友,下次我们有什么难题,一定再来找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愿意。”孩子们热情地回答,一张张小脸上都绽放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索后的评价是让幼儿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其持久探索愿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活动中,蔡老师结合《乌鸦喝水》的故事,借助乌鸦的角色,将老师对幼儿探索行为的评价巧妙地渗透在故事情境之中,通过三只乌鸦开开心心喝水的动作、表情,以及三只乌鸦赞美小朋友的语言,让幼儿深切地体验自己动脑探索、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了幼儿下一次操作、探索的兴趣,达到了幼儿科学活动中重在激发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目的。

乌鸦喝水教学篇3

课堂上要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欣赏、感受、体会。同时,要大胆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有提不完的问题,解不完的疑虑,这样才会使课堂永远属于孩子们,并变成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

【关键词】

激趣导入 图文结合 抓重点词 学生演示 多动脑

做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难免要接受一些公开教学的任务,上公开课也不乏有那么好多次。每次讲完课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收益,也会有一点感慨,甚至会有一些遗憾。

这学期,我又接受了一节公开课的任务,这次我讲的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这一课主要准备采用的是看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所以,课下我准备了课件,有三幅课文中的插图:第一幅图主要画的是乌鸦看到了一个瓶子有水,但瓶口高、水少、它喝不到,正在想办法。正好对应的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上画的是乌鸦正在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叼进瓶子里,这幅对应的是课文第三段的内容;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喝到了水,对应课文第三段结尾的一句话。还有课文故事音频、半瓶水和一些小石子。

课堂上,我按自己备课的思路进行,环环紧扣,条理清晰,学生兴趣浓厚。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也自信这节课是我从教以来最成功的一课。下课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堂课上得怎么样?”学生带着兴奋的表情大声喊:“很好!”“真棒!”“我爱听!”“我太喜欢了!”……我听了当然更高兴。愉快地回到教研室,和同事谈及这堂课,简直有点手舞足蹈了。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做得好

刚走进教室,我问学生“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兴趣盎然,我随即播放课件中的录音,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当他们听完了《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后,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趁次机会,我便宣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在整堂课中,学生一直显得很兴奋,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见,引入新课对上好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

二、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方法做得很适时

对于三幅课文中的插图,我并没有一下子展示给学生,而是在恰当的时间,合理的时候出示一幅插图。比如,学习第二段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读懂这段后出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学生在课文中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并准确地读了出来,我也立即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后更加明白了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是:瓶子高,瓶子里的水只有一半,瓶口又小。再比如教学第三段中的一个“叼”字时,由于年龄小,学生很难理解,但当我出示第二幅插图后,学生一下子能说出“咬”“衔着”等意思。适时出示教学插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及重点词语有很大帮助。与其一字一句地说教,不如让学生通过看图自己去理解。

三、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突破了难点

教学课文第一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我问孩子们“到处”是什么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他们说了各自的意见,我又让他们练习用“到处”说话,孩子们马上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放学了,妈妈不在家,我到处去找她”,还有的说“我的铅笔不见了,我在房间里到处去找”。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使孩子们体会到乌鸦急于喝水而又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再比如,“渐渐升高”“一个一个”“叼”等词,通过演示实验、看图等方法,使学生对这些词语都能准确地掌握并能运用于实际中。

四、演示实验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在讲完重点段(第三段)后,为了能使学生体会乌鸦想喝水而不怕辛苦这一道理时,我叫了两名学生上来做实验:他们在我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瓶口小,并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个一个地用手装石子时,用了好长时间才使水位升高。用手都这么费事,而乌鸦却用一张嘴一个一个地衔来石子叼进瓶子里,可见是多么不容易啊!事先,我设计这个实验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没想到却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五、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创造性

乌鸦喝水教学篇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且以此理解影响着学生与文本内容的交流。但是由于个体生活经历和教育经验的不同,与文本交流的视角会产生不同,也导致文本内容的理解产生不同。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使得在师生关于文本内容的交流中,教师关于文本内容的阐释会在一定程度上占据领导地位,从而否定学生关于内容的某些不同的理解,而建立所谓的“正确”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视域融合教学模式,设定共同的主题和目标,而允许交流内容的开放性。《秋姑娘的信》通过秋姑娘送信的方式介绍寒冬来临前自然万物的变化过程。教授此课,教师可设定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动物过冬的不同方法,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的关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其方法有感情朗读、直观图像展示和文本自主阅读。但是,在关于秋姑娘给大雁、青蛙、小松鼠送信的理由的理解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的交流,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文本提供的信息,如孩子结合已有经验,冬天在挖土玩的过程中看到过青蛙,土里比较暖和而河面都结了冰,所以青蛙要藏在土里等河面的冰化了,而不是以教师解释冬眠的含义入手,告诉学生秋姑娘给青蛙送信的理由。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已有经验往往显得幼稚,但这些也是一种理解的角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控制自己介绍正确答案的欲望,允许孩子理解的独特性和理解的“不完美”,从而为学生和本文的交流提供开放性的空间。

二、建立平等交流与思想碰撞的课堂

视域融合教学模式认为语文学习是文本、学习主体和教师之间的视域交流,交流的基础是师生地位的平等,交流的内容包括文本内容的交流、学习方法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内容的不断理解、师生关系的不断融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有声的群体、学生是质疑的全体,课堂是观点交流和碰撞的场所。例如,在《乌鸦喝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叠一只小乌鸦,并准备一个高脚小口瓶子,自己实践,想办法让自己的乌鸦喝到水。学生们不断尝试想到不同的办法,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子放倒,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口用石头砸破,有的学生想到自己拿瓶子喂乌鸦喝水等等,学生的方法千奇百怪。这时教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乌鸦想到了哪些办法,哪个办法使乌鸦喝到了水,哪些办法乌鸦没有喝到水,为什么那些办法没有让乌鸦喝到水?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实践,逐渐得出文章中的几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就是逐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关于学生想到的各种方法的讨论,学生以乌鸦为主体展开思考,有的同学思考,乌鸦用嘴衔着石头力气不够大,打不碎瓶子,而且破的瓶子会把乌鸦弄伤,有的同学说,乌鸦力气不够大,瓶子倒不了等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乌鸦的智慧,并体会到遇到问题发挥智慧的重要作用。

三、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课堂教学预设

乌鸦喝水教学篇5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孔子要他的学生“毋事问”。我们也要让学生在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质疑一: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自以为很成功,但有一位学生忽然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示意他,他站起来说:“老师,小蝌蚪之所以找妈妈这么辛苦,都怪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

没想到此话一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不能怪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小蝌蚪找妈妈找得很心急,等不及听明白就游走了。”

有的说:“我认为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故意不对小蝌蚪说完整的。”“为什么?”我和学生顿感惊讶。“鲤鱼、乌龟和青蛙都住在一个池塘里,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不可能不清楚青蛙妈妈的样子,他们是想让小蝌蚪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妈妈。”这种突发的疑问,这样大胆的想象,让我们全班同学都为小蝌蚪找妈妈的一路艰辛鼓掌。

质疑二:为什么用“借”不用“骗”?

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就有学生质问:“箭明明是用计‘骗’来的,为什么偏用‘借’字?”学生能提问质疑,这就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状态。这小小的一个“借”字,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既是“借”就得“还”,同时暗示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之战时还要“还”给曹操——射向曹军。

质疑三:乌鸦为什么不用吸管喝水?

乌鸦喝水教学篇6

就教学原则说,朱熹这本预备教材违背了教学的系统性原则。朱熹曾经提出“循序渐进”的口号。这个口号,正确地反映了教学取得成功的客观规律。但是,朱熹的理论和实践并不统一。

教学所以需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知识、技能、技巧的本身具有系统性,不知道什么叫中世纪的人难于深入钻研拜占庭的文化,不会用锯斧的人是没有办法用木材架梁造屋的。另一方面,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系统性,需要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指桑骂槐,曾经不加分析地批判朱熹。但是,他们在教育上的许多做法却重复了朱熹的错误。以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他们搞的教材中“多穷理之事,近于大学”,“开卷多难字,不便童子”之类的弊病到处可见。比如,规定年纪很小的学生要写“批判”文章,至于他们识字多少,知识基础如何,对文章结构有无理解,等等,则一概不管。就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来说,学生还不懂得“月缺月圆”应当对“花开花落”,却偏偏要写律诗。这种教学对学生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语文教学如此,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应当避免在教学中迫使学生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力求最经济、最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学可以跳跃式前进。

现在,中小学各科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本。大纲和课本本身体现了教学的系统性。但是,有些教师出于“快出人才”的良好愿望,总希望在大纲和课本里“挖潜力”。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教学经验:某某教师在小学二年级就教完了小学三年级的课程,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仿佛一个工人,由于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今年已在做明年的工作一样。曾经有很多教育家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教学上超额完成任务的,由于教师经验确实丰富而缩短学时的是少数,多数人教学上不是浮光掠影地匆匆带过就是跳跃式前进,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牢固,技能不熟练。这样,某些聪明的学生固然可以通过自学弥补不足,但是为数甚多的学生则是吃了夹生饭,消化不良,在以后,很可能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中学里语文、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中不少人在小学时“识字关”、“写话关”、“小数四则关”、“分数四则关”就没有过好。前面的东西没有弄清楚,学习高一级的内容就吃力,常常事半功倍,适得其反。

出色的教学不在于使学生能够依葫芦画瓢,一学就懂,一做就对;而在于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在可能产生错误或者是已经产生错误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叫《乌鸦喝水》,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颇为耐人寻味。乌鸦所以聪明,不是表现在它喝到了水而在于它“想出办法来了”,填了石子。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学生好比乌鸦,知识好比是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端出一盆知识之水让“乌鸦”喝,而是要引导“乌鸦”想方设法喝到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不能把知识之水送进“乌鸦”的嘴里去,而在于会不会引导“乌鸦”在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它喝不着瓶子里的“知识之水”的情况下开动脑筋。

在传统的教学经验中,有一个强调“悟”的过程。领导学生实现这个“悟”的过程。这个“悟”的过程,就是启发的过程。对于教者来说,就是“点化”,在节骨眼上点一点,就像针刺治病,在该点的穴位上行针,促使受针者获得相应的积极反应。人们称善针者为神针,称善于启发者为善教。这个“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启发乌鸦向水里投石子,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善于启发,是一种艺术。掌握这种艺术,首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相信乌鸦总是希望喝到水的,要相信只要启而得法,乌鸦总是能够喝到水的。

乌鸦喝水教学篇7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系统性,连贯性。教学是一门艺术,倘若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巧妙采用链接式教学,就能把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时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情感脉络,方法脉络,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对方法的迁移,对错误的警觉,就能听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惊叹声,看到孩子们的小眼睛、小嘴巴都由问号变成惊叹号!

一、“啊! 超有趣!’——与生活链接

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魁力所在”。因此,教学时要与生活链接,从社会热点、市场经济、坏境保护等生活现象中获取材料创设教学情境,使教材变成学生熟悉的或贴近生活实际的“一块块砖”、“一片片瓦”,去构建“情趣”与“智慧”的殿堂,让孩子们在的课堂中,洋溢激情,展示智慧,放飞个性。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吃蛋糕( 课件出示圆形蛋糕),请同学们想想,怎样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看到这熟悉的蛋糕,仿佛闻到它的香味,感到新鲜有趣,情不自禁地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比、画操作,同学们认为用一张白纸把蛋糕的上底复制出来,再用剪刀把上底剪下来,然后折叠就可以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两个抽象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就这样悄悄地由一个生活问题“植于”学生的记忆里,多么有情趣和价值。

接着我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遇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让我耳目一新。

生1:有些植物的叶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2 :有些英语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如:A C D E H M……

生3 :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阿拉伯数字中也有轴对称图形,如0 l 3 8……

生4 :我发现一个更有趣现象,我们班上有些同学的姓名也是轴对称图形,如:田、林、王、艾、黄……

生5 :我发现一个超有趣现象,所有的动物都是轴对称图形,如:猪、狗、猫、鸡、鸭鹅……

课堂就这样变化着、发展着、生成着,多么可爱的学生,多么生动的数字,多么美丽的数学! 一群被激活思维的孩子们,用他们活跃得无法掩藏的思维给了我们惊喜,课堂气氛一浪高于一浪,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亲切、自然、和谐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如打开闸门的江水,欢快的向前奔腾,那种“按住牛头吃草的现象”便真正成为历史。

二、“哈! 真搞逗!”——与需求链接

小学生有个最显著的年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紧扣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与孩子的需求链接,孩子需要鼓励,我们就多表扬他,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就在课堂上引入童话,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性化的选择出发创设情境,拓宽数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对单一情境进行无缝链接形成“情境串”,使学生身临其境,完全投人。

例:我创设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进行《圆柱体积》的教学:

导人新课情境:当年,乌鸦把一块块石头放人瓶中,使水面升高便喝到了水。可是有一天它忽然听到瓶中的石头在争吵,( 师边讲述边勾勒简笔画,争吵声由学生角色扮演)

胖圆柱说:乌鸦喝着水,数我功劳最大,是我用又大又圆的底面奋力地把水往上托,水面才升到了瓶口。

瘦圆柱说:错了,错了,主要是我用高大的身躯努力地把水往上推,乌鸦才喝着水,我功劳最大!

长方体说:唉,你们俩兄弟都别争了,要数功劳还是我大,因我用六个面排水,而你们只用了三个面排水。

探索新知情境:师:“哦,原来是胖圆柱、瘦圆柱和长方体在争论功劳的大小,同学们,瓶中的水升到瓶口到底靠什么? 圆柱的体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请拿出学具切一切、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

这个童话是学生喜欢而熟悉的故事,简短的角色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跟随故事走进数学,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发出感叹:“哈! 真搞逗!”巩固练习情境:第二天晚上,乌鸦又听到俩个圆柱在争论功劳,请帮忙算算:

拓展练习情境:一个多月后的夜晚乌鸦又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乌鸦喝着了水,我功劳也很大,为何她把我忘了!乌鸦开门一看,吓了一跳,墙头躺着一个“怪物”( 看右图) :

乌鸦喝水教学篇8

一、 立足教材,架设“积累”与“运用”之通途

1. 仿写文本,激活语言。苏教版教材的内容,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染着每位读者。同时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独运,灵活生动的表达,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习作的范本。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随文仿写,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体验。这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写话的重要途径和训练方式。如《春雨的色彩》第三节这样写道:“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想象,春雨还会落在哪里,还会是什么颜色的呢。仿照上面的句式说一说,写一写,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又充满童真。

生1:春雨是青色的。春雨落在麦苗上,麦苗青了。

生2:春雨是黄色的。春雨淋在迎春花上,迎春花黄了。

生3:春雨是蓝色的。春雨落在大海里,海水更蓝了。

2. 补白文本,丰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不忘给孩子们创造说话、写话的机会,培养孩子们写话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作者常常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发挥。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这些“空白”,抓住学生好奇的天性,并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写,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学完《乌鸦喝水》后,我问大家:“如果没有旁边的小石子,乌鸦还有什么办法喝到水啊?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么做?”学生们踊跃地描述着自己的办法,有的说把瓶子放倒就能喝到水了;有的说去找一根吸管,用吸管吸水;还有的说到田野里找一根葱,用葱当吸管也能喝到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惊人。我趁势说:“谁能把刚才的办法写具体送给乌鸦?乌鸦一定会感谢你的。”孩子们个个不甘示弱,由此也拉开了写话的序幕。

在这些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既充实了文本,丰富了语言,也是对文章意蕴的进一步开拓,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的能力。

3. 续写文本,创造写话。随着孩子们阅读书目的增加,原有的故事情节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是的,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被调动起来,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如同翱翔的雄鹰。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已学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比如在学完《蘑菇该奖给谁》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在今后的跑步训练中,小白兔和小黑兔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的回答竟如此丰富。有的写道:“小黑兔找到了跑步高手――梅花鹿,虚心地向它学习跑步。没过多久,小黑兔进步很快,妈妈终于奖给它一个大蘑菇。”有的写道:“小白兔自从得到妈妈奖给它的大蘑菇后非常得意,不再向骏马好好学习跑步,在一次跑步比赛中输给了小黑兔,妈妈收回了奖给它的大蘑菇。”不难看出,想象使得学生的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而一个个写话的机会使得学生创新的萌芽破土而出。

二、 丰富形式,架设“情境”与“写话”之桥梁

1. 观察生活,让孩子在情趣盎然中训练写话。生活无处不课堂,说话内容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因此,说话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延伸,把说话训练的课堂“迁移”到广阔的社会、美丽的大自然,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说话氛围,使孩子们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尽情地观察、想象和表达,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乐起来。例如,春天到了,教师便带着小朋友去野外找春天,让他们观察春天的景物。走出教室,来到野外,孩子们看见了春天金灿灿的迎春花、粉嘟嘟的桃花、绿盈盈的小草和迎风飘舞的柳条上黄绿色的小嫩芽。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边看边说。有的孩子这样说道:“春天到了,学校旁边的桃树开出了粉红色的花儿,一朵朵花儿就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小河里的水清清的,鸭爸爸带着两只鸭宝宝在河里玩耍,一会儿游泳,一会儿捉小鱼,可有趣啦!”“风儿在给柳树梳头。你看,柳树姑娘有一头绿色的长发呢!”……多么富有童趣的语言!阳光下、花丛中,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欢笑着,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美丽的自然风光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一句句富有创意的语言,从孩子们心底流露。他们完全解除了束缚,言语变得更绚丽、更真诚,也更自然。

其实,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有许多训练说话写话的素材,我们要把握时机,及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说写能力。这样,学生的写话水平就会提高。

2. 说演结合,让孩子在眉飞色舞时训练写话。课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内容一般都适合表演,符合儿童好表现的心理,教学中要利用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表演中练习说话。

教师可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参与表演,以学生的表演,带动学生说话。比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让孩子表演学过的课文。乌鸦飞着的样子,小乌鸦唧唧喳喳;乌鸦叼着肉显出得意的样子,狐狸出来看见乌鸦的肉表现出馋的样子。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好!

(乌鸦不动声色)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乌鸦斜着眼看了一眼狐狸)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听,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乌鸦仍然只是看了看狐狸,还是不作 声。)

此时,已超越了课文的内容,乌鸦的肉并没有掉下来。演狐狸的同学看了看教师,不知如何是好。教师灵机一动,问扮演乌鸦的同学:是狐狸的话说得不够动听,还没有打动你?扮演乌鸦的同学闭着口点了点头。教师马上点拨狐狸:乌鸦还没开口,你还得再想办法呀!

狐狸:亲爱的乌鸦,您的眼珠可真黑呀!人类比起您来可差多了!

乌鸦:你说的是真的吗?

肉掉了下来。狐狸赶快叼起肉回到座位。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乌鸦喝水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兴趣;教学重点

一、走进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师要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只局限于一本书,而要贴近生活取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要从报纸、小说、杂志、电视、互联网及日常交际等现代人常处的语言环境中选取语文材料,特别是与教材知识点有关的,让学生辨别错字、诊断病句、仿写句子、探明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把感想真实、自然地流泻于笔端,每周在班级内开辟读写专栏,让同学间相互交流、修改、完善,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

二、大量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大量阅读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我在历年所教的学生中发现,一些平常有着良好阅读习惯、会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习作能力,往往都比平常不爱阅读、少阅读的学生更强。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新的阅读教学观:阅读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加文学修养,提高文学素养,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内阅读积累与课外阅读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课内阅读积累向课外阅读积累的有效迁移,使阅读积累能够不断延伸、逐步增量,进而实现学生文化底蕴、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以疑促思

疑问往往是思维的开始,是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我把整节课用简笔画贯穿起来为学生讲述:“有一天,阳光特别的强烈(勾画出热辣辣地太阳),连树叶也纹丝不动,懒洋洋的(勾画绿树),小动物们都热地张着嘴,在树荫下乘凉(画几只小动物)。这时一只乌鸦渴极了,飞来飞去到处找水喝(勾画口渴的乌鸦),突然它在不远处发现了一个装着水的瓶子,但乌鸦却没有立刻喝上水......”勾画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于是我提问:“乌鸦为什么没有立刻喝到水?”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学生纷纷猜测,思维活跃起来,对课文产生了兴趣,急切想进入课外中去寻找答案。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我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乌鸦喝到水的方法,继续设疑:为什么石子投进瓶里水面会升高?谁还有更好的方法让乌鸦喝到水?在宽松、愉悦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在兴趣的促使下自主探索,答案有很多种:有的说把瓶子倾斜,有的说把瓶颈打掉一截,有的说用吸管,竟然还有学生说让乌鸦用翅膀夹住瓶子往嘴里倒……见解非常独特、新颖,学生已经有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四、质疑让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好

新课程提倡问题教学,原因是所有新知识的接受,无一例外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的问题越多,思路也就越清晰,得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准确越丰富。质疑教学需要几方面的探索与尝试:第一,突出教学重点,对于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地带到教学重点上来;第二,学生受思维能力所限,可能对自己的质疑表达不清,教师要借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宽容学生的质疑,学生所提出的质疑可能是多方面的,有时稍显杂乱,教师应当对此做模糊处理,有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解决。

乌鸦喝水教学篇10

小学语文影像资料新课程当下,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树立了全新的教学观,他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已经完全改变了。而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影像资料作为课程资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之上。由于影像资料的引入,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得丰富多彩,有效激发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一、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的理论依据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应用影像资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其理论依据主要如下: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口头传授获得,更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感悟。简单来说,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强调知识获取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推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影像资料,事实上就是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而那些生动的影像资料,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讲授所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

2.迁移理论

何谓迁移理论呢?所谓的迁移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将原本已经学到的经验变化性地运用于新的情境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往往可能会被学生运用于另外的学习当中,或者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近几年的很多小学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中有很多通过图片、表格作为题目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所以,不管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还是从他们以后长远的工作和生活而言,我们都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运用影像资料营造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二、影像资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影像资料的策略有很多,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1.巧妙使用影像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震撼

对于小学生来说,结合影像资料进行课堂教学是他们很难抗拒的。在丰富多彩的影像资料当中,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震撼。因此,结合影像资料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候,课文中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是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思量再三,考虑到这可能是因为课文中的文字描写过于简单,没有直观的画面,他们很难感受到草船借箭的真实场景,也无法感受到当时场景的情感震撼。基于此种情况,我下课之后,专门截取了电影《赤壁》中关于草船借箭的影像资料。当这段影像资料在教室中被播放的时候,同学们立刻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住了,对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这一举措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看完视频之后,我让同学们对比课文描写再一次观看视频,同学们的积极性丝毫未减。结合这段影像资料的观看,同学们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明显激发出来。

2.适时插入合适的影像资料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影像资料就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了――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在讲授《乌鸦喝水》一课的时候,课文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乌鸦喝水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看到具体的过程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此时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我播放了一个关于乌鸦喝水的动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遇到一只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乌鸦看到旁边有小石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看到课文中的文字在动画中被具体的表现出来,同学们很快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再进行教学的时候,这个教学难点就被迎刃而解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通过《乌鸦喝水》这一动画的展示,化抽象为具体,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更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再如,在执教《称象》一课的时候,对于课文中称象的描写虽然很细致,但是具体如何称象还是有很多同学弄不清楚。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我同样采取了动画演示的办法,让同学们认真地观看了称象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影像资料演示,可以把学生抽象的思维化为具象,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3.综合运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学生一味地灌输相关的语文知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说书人每次在说书的时候都会给听众设置很多悬念,而这些悬念的设置正是吸引听众继续听下去的主要原因。要想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可以学习说书人的这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影像资料的时候需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最终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我截取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片段,并在同学们观看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明园是我国的皇家园林,为什么会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呢?”这个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似乎非常茫然。看到此种情况,我把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人人踊跃发言,再加上我在一旁的有效引导。大家终于明白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闭关锁国,造成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趁机对我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这才有了火烧圆明园的一幕。

三、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应用影像资料绝不是仅仅是依靠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者是视频那样简单。究竟如何具体、科学的运用才是问题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影像资料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地结合教学目标来完成,不能盲目为之。盲目为之的话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春海.适当引入影视作品加强优质课堂建设――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0,(34).

\[2\]朱爱东.整合影视资源优化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