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5 17:17:05

乌鸦喝水教案

乌鸦喝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乌、鸦”等

11

个生字和反文旁

1

个偏旁;会写“只、石”等

5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自然段。

必备品格

3.

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自然段。不怕困难。

【教学难点】有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办法;遇事认真思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乌、鸦”等11

个生字,会写“只、石”等5

个生字。(重点)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

借助插图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有关乌鸦的图片:

教师口述:1.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图片,这是一只什么鸟(乌鸦)

它长得美吗?声音好听吗?(不美、声音也不好听。)

2.导入: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却十分聪明。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他是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板书课题:13乌鸦喝水)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话导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乌鸦

乌云

鸦片

乌鸦

到处

处处

找到

寻找

办法

办事

旁边

村旁

许多

也许

办法

法院

放开

解放

进去

进场

高处

高兴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办

进”,后鼻音“旁

放”,翘舌音“处

找”等。)

②学习反文旁

1

个偏旁。

学习新偏旁“攵”(反文旁),本课的生字“放”中含有这个偏旁。

注意与偏旁“夊”区别开来:“夊”的横折变成横与撇两笔,字形变得瘦削挺拔。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乌”字可以与

“鸟”字对比记忆,并结合“乌”是黑色的意思,和乌鸦外形特点相联系。“鸦、进、旁”

可根据形声字特点借助偏旁识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字:鸦、进、旁

找反义词:进——出

熟字相加的方法:“许”是“讠+午”;“法”是“氵+去”。

形近字比较:乌-鸟

我-找

办-为

处-外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元识字、自主识字,把学习生字的主动权让位给学生。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部编版教材的要求。】

(2)学习多音字:喝(hē

hè)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这里的加点字“喝”读“hē”,意思是“把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咽下去”,还有一个读音是“hè”,意思是“大声喊叫”,组词分别如下:

hē(喝水)(喝茶)

hè(喝彩)(喝问)

②读一读:

我喝(hē)水润了润嗓子,继续为运动员加油喝(hè)彩。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渐渐

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办法

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增减。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多音字的学习,不同读音意思不同,使用也不同。真正弄清和掌握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培养学生积累和鉴别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只”“口”的大小要适中,不要太大或太小;上下两部分以横中线为界,撇

与点要对称,不能一边高,一边低。

“石”第一笔横不要过长,撇要舒展,从竖中线起笔。下面的“口”要写得

略扁。

“多”要摆好两个“夕”的位置,上下要对齐,千万不要横向平行摆放。两个点

画写在竖中线上,要上下对齐。

“出”笔顺:竖折、竖、竖、竖折、竖;第一笔竖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中间的

竖要立在竖中线上。

“见”竖撇和竖弯钩两个笔画的位置要摆好,起笔都落在竖中线上。竖弯钩要写

得舒展。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我感受到了这只乌鸦在瓶子里面水不多的情况下,居然想出了好办法(往瓶子里放石子喝到水了)。乌鸦真聪明啊!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3)

(4-16)

(17-22)

(23)

(24-27)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

借助插图学习课文,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发现水瓶——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了水”这一过程的心理变化。从中明白遇到困难应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只聪明的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13乌鸦喝水)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品读释疑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判断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

(学生小声自由快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3个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继续巩固对自然段的认识,会标自然段,会数自然段。】

2.品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1)

“到处”是什么意思?(处处)说明了什么?

预设:

生1:“到处”说明乌鸦飞了好多地方找水喝。

生2:“到处”也说明

水不容易找到。

(2)乌鸦会到哪去找水喝呢?试着用“他也许去____找,也许去____找。”这个句式说一说。

(3)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此时的乌鸦什么心情?

(乌鸦到处找水的焦急心情。)(板书:找不到水

着急)

(4)指导朗读:要读出乌鸦焦急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酝酿感情,进行朗读,使感情朗读变得那么生动、自然。】

出示句子:

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乌鸦找到了水,为什么喝不着呢?

(因为“水不多”“瓶口又小”,所以喝不到水。)

(2)“怎么办呢?”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乌鸦的什么心情?(非常着急、郁闷)(板书:发现水

惊喜

喝不到水

着急)

(3)

指导朗读:语速要快些,要读出乌鸦着急的心情。

3.品读第2自然段。

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看到小石子,就想出了办法,说明了什么?

(说明乌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过渡:乌鸦想出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呢?

4.品读第3自然段。

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1)

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渐渐)能换一个词吗?(慢慢、一点一点)

(2)

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放进了小石子。)

(3)乌鸦是怎样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一颗一颗)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小石子多、小乌鸦做事认真、有耐心……)

仿写:“一颗一颗”类似的词语有: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4)朗读指导:两个“一颗”中间的停顿略重一些,表明乌鸦很有耐心。“渐渐升高”要一字一顿地读,读出水一点一点升高的过程,后半句要读出喜悦的心情。(板书:喝到水

高兴)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问题的关键,层层深入,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在指导朗读,学生很容易读到位。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和朗读能力。】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

预设:

“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

“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

“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2.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爱父母的小乌鸦》、《小乌鸦》。

听读《爱父母的小乌鸦》、《小乌鸦》,了解乌鸦的反哺精神,试着把儿歌背下来。

3.资料链接

链接阅读《乌鸦》《乌鸦反哺》

【设计意图:总结拓展阶段,发散学生思维,拓展阅读,提升能力,开阔视野。】

五、阅读方法解密

巧分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如本课的“喝”和“渴”两个字字形相似,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个字右半部分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偏旁不同,读音也不一样。该怎样区分呢?形近字的偏旁多跟这个字的字义有关,我们可以这样想:口渴要找水喝,所以“kě”就要使用“氵”旁;喝水要用嘴巴,也就是“口”,所以“hē”就要使用“口”旁。

六、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由喝不着水到喝着水的过程,说明任何困难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教育我们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七、学会写法

学一法:用“……但是……”说话。

“但是”表示语意的转折。但是前面的句子说的是事物或实践的情况,但是后面所接的内容正好与前面的内容相反。如本文“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但是”前面写有水,后面写喝不到水。结果与情况相反。

举一例:我今天生病了,但是,我还是坚持到学校上课。

练一练:用“但是”写一句话。

(

)

示例:他今天起得很早。但是,因为堵车,他还是迟到了。

八、课堂小结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做任何事情,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获得成功。

九、主题延伸

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开动脑筋想一想,把你的好主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可以把瓶子歪倒,水就会往外流;还可以想办法找一根吸管……

十、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一、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2)

(3-7)

(8-11)

(12)

(13)

(14)

(15)

(16)

(17-19)

板书设计

(课件20)

找不到水——着急

乌鸦喝水

发现水——惊喜

仔细观察

喝不着水——着急

认真思考

喝到水——高兴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乌鸦喝水教案篇2

课堂上要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欣赏、感受、体会。同时,要大胆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有提不完的问题,解不完的疑虑,这样才会使课堂永远属于孩子们,并变成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

【关键词】

激趣导入 图文结合 抓重点词 学生演示 多动脑

做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难免要接受一些公开教学的任务,上公开课也不乏有那么好多次。每次讲完课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收益,也会有一点感慨,甚至会有一些遗憾。

这学期,我又接受了一节公开课的任务,这次我讲的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这一课主要准备采用的是看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所以,课下我准备了课件,有三幅课文中的插图:第一幅图主要画的是乌鸦看到了一个瓶子有水,但瓶口高、水少、它喝不到,正在想办法。正好对应的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上画的是乌鸦正在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叼进瓶子里,这幅对应的是课文第三段的内容;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喝到了水,对应课文第三段结尾的一句话。还有课文故事音频、半瓶水和一些小石子。

课堂上,我按自己备课的思路进行,环环紧扣,条理清晰,学生兴趣浓厚。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也自信这节课是我从教以来最成功的一课。下课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堂课上得怎么样?”学生带着兴奋的表情大声喊:“很好!”“真棒!”“我爱听!”“我太喜欢了!”……我听了当然更高兴。愉快地回到教研室,和同事谈及这堂课,简直有点手舞足蹈了。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做得好

刚走进教室,我问学生“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兴趣盎然,我随即播放课件中的录音,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当他们听完了《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后,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趁次机会,我便宣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在整堂课中,学生一直显得很兴奋,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见,引入新课对上好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

二、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方法做得很适时

对于三幅课文中的插图,我并没有一下子展示给学生,而是在恰当的时间,合理的时候出示一幅插图。比如,学习第二段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读懂这段后出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学生在课文中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并准确地读了出来,我也立即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后更加明白了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是:瓶子高,瓶子里的水只有一半,瓶口又小。再比如教学第三段中的一个“叼”字时,由于年龄小,学生很难理解,但当我出示第二幅插图后,学生一下子能说出“咬”“衔着”等意思。适时出示教学插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及重点词语有很大帮助。与其一字一句地说教,不如让学生通过看图自己去理解。

三、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突破了难点

教学课文第一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我问孩子们“到处”是什么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他们说了各自的意见,我又让他们练习用“到处”说话,孩子们马上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放学了,妈妈不在家,我到处去找她”,还有的说“我的铅笔不见了,我在房间里到处去找”。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使孩子们体会到乌鸦急于喝水而又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再比如,“渐渐升高”“一个一个”“叼”等词,通过演示实验、看图等方法,使学生对这些词语都能准确地掌握并能运用于实际中。

四、演示实验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在讲完重点段(第三段)后,为了能使学生体会乌鸦想喝水而不怕辛苦这一道理时,我叫了两名学生上来做实验:他们在我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瓶口小,并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个一个地用手装石子时,用了好长时间才使水位升高。用手都这么费事,而乌鸦却用一张嘴一个一个地衔来石子叼进瓶子里,可见是多么不容易啊!事先,我设计这个实验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没想到却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五、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创造性

乌鸦喝水教案篇3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如去年我在执教“不规则物体(石头)的体积”时,先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当乌鸦喝不着水时,(录像暂停)问学生:该怎么办?(“乌鸦喝水”这个典故,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往瓶里放入石头。”)学生回答后,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接着问学生:乌鸦现在为什么可以喝到水了?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位升高,所以乌鸦可以喝着水。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呢?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汇报总结。结果学生只探索了“把石头放入水”这一种方法。显然学生的思维受“乌鸦”的束缚,依“乌鸦”画葫芦,让“乌鸦”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探索空间。当时我就启发学生:“同学们,把石头放入水中求体积,是一种好方法,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研究的方法多?探索的方案巧?”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跳出乌鸦的“陷阱”,找到了用橡皮泥将石头“围”成长方体;称石头重量;将石头放入长方体容器内,用沙子填满等新颖独到的方法。试想,课堂教学中要是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是不可能跨越“陷井”,标新立异。

二、反思教学策略

一般认为,教学策略是指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我就一年级“长短”这一内容做研讨课时,我末做具体的操作要求,直接让小朋友拿出学具比长短(因为我长期进行高年级数学教学,都是直接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结果有的学生是一种学具接着一种学具玩;有的学生是把所有的学具全部摆放在桌上;有的学生抢同桌的学具看……收效甚微,甚至纵容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发现这种情况后,我知道用以往的策略是行不通了,于是立即采用了更为具体的教学策略:一是听清操作要求(拿两种学具);二是边操作边思考(从摆学具中看到了什么);三是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将看到的、想到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四是集中精力听小朋友的汇报(想说的说给同学听,有意见的可以及时更正、补充)。

乌鸦喝水教案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虽非新课程的实施者,但是,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尝试自主学习的探索,下面几点是我的做法是。

1 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期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乌鸦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学生一下子分成三派,每派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正确答案是:"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当瓶中的水不多时,即使相瓶中放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这与传统的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

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4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活动,竞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它们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激发儿童的参与愿望,使之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使,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语,"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

乌鸦喝水教案篇5

1.在情境中以最快的速度达成教学目标。合理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有效,但情境创设却不是万能的,唯有真正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度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首先,我们应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创设合理的、科学的、多样化的、反映知识生成和应用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因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存很多,一节课中有多个知识要教,所以,我们设置课堂教学情境时就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出多个教学情境,但所有情境应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创设,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情境的优势,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案例:《宣传海报》的教学情境创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入乌鸦喝水的故事,小乌鸦能找到水喝吗?谁能告诉我它是怎么喝上水的呢?

师:为什么小乌鸦找不到水喝呢?下面我们一起到小乌鸦的家园去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浏览教学网站中小乌鸦的家园栏目,并互相讨论看到的情形。

在一次省小学信息技术基本功大赛中,有一个教师上课时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并贯穿始终。开始“乌鸦”没有水喝,到乌鸦没有水喝的原因是什么,考虑如何让它喝到水,到最后 “乌鸦”终于喝上水了等几个明线环节,自然地引入我国西南地区旱灾的情况。并揭示本课的主题“宣传海报”的制作,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究。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策略合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高效教学与有效教学就是尽量排除那些消耗课堂效率的干扰,最大化地发挥与课堂教学有差的影响因素,实现无耗教学。就信息技术课来说,就需要我们教师恰到好处地与引导学生学习,做到精讲多操作,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做到精讲,精讲就是老师讲解精准,引导就是教师我引导学生动脑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多让学生模仿老师,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是多让学生自主性探究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学习指导与个别辅导,在他们对任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多给他们帮助,用不同形式的演示方法引导学生,从而让他们跟得上老师的步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基础较好、有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而言,老师可以放手给他们去做,多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动脑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只给他们学习方向上的指导,引导他们顺着老师的指引方向寻找答案。在实践中,为达到精讲的目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源,如相关知识的补充或相关的操作说明或操作视频录像或有利于拓展学生创作思路的优秀作品等。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相关的知识、操作方法与技巧。

3.把教学任务分层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练习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独立运用、体验知识、技能。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老师教给的知识技能,也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评价。但是,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原有水平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需要我们设立多级学习目标与不同的学习任务给他们,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他们灵活、不同层次自选任务,这样不但能延伸练习的内涵,让作业丰富多彩,还能让学生在选择练习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这样就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自身的发展。

乌鸦喝水教案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疑”;探究性学习

一、背景

结合小学语文课标以及教学大纲指导,强调教师应注重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教学设“疑”,设“疑”应具备生活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等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激发其语文语言以及文学的求知欲、思维创新能力、理解力以及图文想象力等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推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其教学目标构建在小学生识字、规范书写、阅读能力以及语文表述能力等知识与应用层面,一般情况下,以教师设“疑”为主导,以学生解“疑”为过程,让小学生进行自主化以及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使其教学层面多层次,不仅仅只停留于单纯的教学文本,意在构建一种多延伸化的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笔者以《乌鸦喝水》进行设“疑”教学为例,简略分析。

1.情境设“疑”,明确教学目标

过程:在进行《乌鸦喝水》一课中,笔者利用教学前夕的教学备案,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情境导入,以图片、动画、配音等多媒体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观赏,并设“疑”:请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方式喝到水?

设“疑”完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质的探究性讨论,从而进入解“疑”阶段,从实践教学表明,大部分的小学生会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并踊跃发言。

结果:以情境的导入,并成功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表现力,不仅教师可穿插其教学文本内容以及理解内容,更能让学生进入生活化的情境思考与讨论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进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提升了教学效率。根据实践表明,如此设“疑”可以让学生巩固旧识与提升新知,训练其语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及理解力,从而提升小学生语文个人素养。

2.解“疑”重实践

笔者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并不是为了应试化教育而存在的教学过程,而是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以及规范课堂的前提下,进行了解“疑”重实践的教学活动,即让学生亲身实验之前对于疑的回答,并与《乌鸦喝水》的方式做对较。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吸管、瓶子(有少量水),让学生进行三组解“疑”,第一组:利用吸管喝水;第二组:把瓶子倒过来喝水;第三组:用力挤压瓶子。经小组实验所知以及教师的从中指导与解释,进行如下归纳:第一组效果好(喝水多);第二组效果不佳(喝水少);第三组无效果(无水喝)。

参考文献:

[1]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5).

[2]张莉.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11).

乌鸦喝水教案篇7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教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乌鸦喝水教案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21-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行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阅读教学的不足和存在的这些问题说明,新的理念虽然深入人心,但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总结得太少。我在教学中作了些尝试,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看祖国、爱家乡。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2.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充分融入情景的基础上形成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2.1 实体情境。在中低年级语文教材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如《要下雨了》一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特点;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图画》、《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细致观察、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2.2 展示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的电脑课件来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展示。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而对文章内容产生感悟并在阅读之中进行释放。这不仅有利于阅读教学提高有效性,同时对于学生写作也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方式。

2.3 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一诺千金》中小男孩为了按时还钱辛苦地工作,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劳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思考。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3.肯定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某学科的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4.要让学生学会"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读感知、再读加深理解、多读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及延伸的方式去学习。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当谈到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时,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喝到水,还有的说打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虽然有的想法在乌鸦本身无法做到,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乌鸦想用自己的办法去喝到水也未尝不可。曾有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就反馈到:这乌鸦是怎么变笨了,原来会想到用石子填满瓶子喝到水,现在连嘴里的肉被狐狸骗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乌鸦了,我倒喜欢聪明的狐狸。面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思维,教师不能妄加否决,要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去合理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学习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进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邹全礼.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Z1期

乌鸦喝水教案篇9

心理学家一般把思维形式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大类。求同思维就是寻求一种已有的或常见的原理或答案来解决问题。一般的考试、测验往往多为求同思维,即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求异思维则是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概括,找到与现成答案或常见情况截然不同的方法,有时甚至是好几种方法。

求同思维价值很大、也很重要,它鼓励人们对事物进行同一性概括,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其共同的特点来。但只有求同思维是不够的,不利于发展我们思维的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求异思维则要求我们必须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至今,人们仍然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基本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越学,思维越狭窄。比如说:“画一个”问小学生,这是什么,可能有不同的答案:鸡蛋、苹果、梨、零、圆……如果问中学生,可能只有唯一的答案:圆圈。你让他仔细想一想,仍然只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思维定式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不去捉摸一下,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呢?只是各自答题路径不同而已(当然答题也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但也必须认识到求异思维也是建立在求同思维基础上的思维。何况,世界上没有人们异想天开的想法:“要是我们能像鸟儿一样飞,多好啊!”哪有今天的飞机问世呢?“要是有一个能代替我们工作的东西,那有多好啊!”才有今天的电脑、机器人的出现!“要是……”才有我们“神七”的飞天……

在上面的例子中按一般思维习惯,人们总是认为瓶中的水位是固定的,只能设法把嘴伸到瓶里,或让瓶口变大。而求异思维则别出心裁,让本来不变的水位上升,解决了似乎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求异思维实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也是求同思维的补充和深化。

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不去培养未来的花朵像“乌鸦喝水”――求异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呢?为什么不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呢?为什么不去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呢?

乌鸦喝水教案篇10

爱因斯坦童年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非常惊奇,他觉得指南针为什么能总指向南方,背后一定有一股神秘力量在起作用,他一定要弄清楚这股神秘的力量是哪里来的。他这种非功利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奥秘的惊愕一直保持终身,成为他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动力之一。由此可见,强烈的好奇心能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达到创新。因此,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走进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懂得激发学生对某事的好奇心,学会营造能引起学生好奇的氛围。一个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莫过于学生时代,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好奇。而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就决定了――数学学习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好奇心的最佳场所。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令人好奇的,没有哪门学科会像数学那样奇异,数学是最精细与最富有魅力的艺术。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首先要学会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某位老师教学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为小乌鸦出谋划策,提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小乌鸦你会怎么办?”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有的说把瓶子推倒让水流出来就能喝了;有的说学司马光把瓶子砸碎;有的说找一根吸管把水吸出来;有的说用石子把瓶子填满让水升上来……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首先教师对这些答案都给予了肯定和赏识,表扬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又引导学生根据小乌鸦自身能力来寻找解决方法,渐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在把瓶子推倒和用石子把瓶子填满让水升上来几种方法上。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明白保护和培育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并努力在日常教学中去实践。

其次,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好奇心是一个人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孩子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就不但学不好,而且会觉得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反之,只要有兴趣,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才会有学习的欲望。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好奇,必须注意激发其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滚铁环是孩子的喜欢的一种游戏,在教学《距离》这课时,我组织了一场比赛。比赛后,学生突然发现:“直着滚比绕着弯滚早到终点,”我提出:“这是为什么?”这时,我就拿着尺子和孩子一起量了直线的长度,再量曲线的长度,使孩子明白: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有的孩子会立刻悟道:“老师,我到学校应该走那条直道,而不应该绕弯走附近那条道,因为那条不是直线,自然要绕远了。”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我们传统教育上有一个不同于国外教育的问题,我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很少让学生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国外的教育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一些学生不想解题,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设法进行引导,给他某种解题愿望,同时应当给学生一些时间,使他下定决心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讲并不太容易的问题时,要让他学会败而不馁,学会看到哪怕是微小的进展,学会开拓思路并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