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十篇

时间:2023-03-26 01:46:33

地基与基础工程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1

【关键词】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地基和基础工程是评价整体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程技术人员角度而言,房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是地基和基础,而不是上部结构。由于其都是地下隐蔽工程,潜在不安全因素过多,施工后难以检测出来,试用期间难以查出问题所在,其往往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做好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1.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1.1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严格的技术要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比如要加强对搅拌站和计量器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搅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和控制,对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并计量准确;对有试配要求的砂浆、混凝土等,必须先进行试配,调整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配比进行施工。在对基坑工程进行开挖施工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开挖施工的技术要求,按照测量定位,抄平放线,按照土质和水文情况确定开挖形式和坡度大小,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分段施工的工程施工顺序。对基坑和管沟周围的地面要采用可靠的排水办法[1]。此外,填方的时候应当对填土的含水量进行实验,确定密实要求最优含水量和最少夯实和碾压次数,尽可能采用相同土质,土质不一样时就需要按规则分层。对基坑的边坡还需要做好稳定工作,并选定良好的支护方法。进而保证基坑的施工质量。

1.2组织培训,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

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构成,所以,工序影响了整个地基和基础工程的整体质量,成为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要做好施工的质量管理,首先就必须做好工序的质量控制。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在对地基和基础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强化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施工人员进行新规程、规范的组织和学习培训,将工程的质量目标进行分解,逐层评定,同时将地基和基础工程中的施工任务分解到组、到人,并做到与经济效益挂钩。在培训过程中,可建立多形式的培训,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学校培训与现场培训、阶段性培训与一次性系统培训的形式,总的原则是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需要,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真正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现场管理。培训机构可改变教学模式,比如上门培训。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多采用互动式教学,要因人施教。对于外施作业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高中级职业技能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密切结合本工种要求,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中初级职业技能知识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从事低技术含量工种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方面的培训。

1.3做好准备工作,前期了解及设计

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对建筑物场地条件要充分了解,要做到在全面、正确了解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在进行精心设计、施工,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另外,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1.4加强组织各工种间的配合

施工过程中做好对各工种间的协调工作。加强施工管理合理组织施工施工方案和技术指导要兼顾彼此的问题,特别是各工种间的互相协调配合问题。在推进施工效率的时候,保证工程目标实现的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各工种的施工标准,组织好工程施工,并且要形成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在对地基和基础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每道工序和涉及到的不同工种之间做好协调工作,实现既省工,又省料,同时又能确保各专业工种的施工质量。

2.地基与基础工程安全管理方法

2.1加强设备安全管理

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应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做到责任到人,以方便管理。此外,通过使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替代手工操作,例如淘汰轨吊,竹跳板等设备材料,使用自式吊车,铁木跳板等,有效的预防了基础工程建设中的起重事故和坠落事故,使得施工的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这也在根本上降低了施工事故[2]。

2.2加强安全教育

企业自身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真正实现对事故的控制和减少,企业必须在思想上要对安全生产进行重视,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安全生产的条件,并明确和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要改变当前不重视施工安全教育的现状,实行分级培训,让施工人员切实认识到基础施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本着谁负责谁培训的原则,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他们真正了解防范施工安全风险的技能,掌握比较专业的施工安全知识以及相应的安全法规,提高他们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使施工人员了解安全知识,学会自我防护和防护他人的技巧,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设

施工的安全管理重点在责任的落实上,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管理制度。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层级都要仔细落实,做到层层责任清晰,并明确每一个人在安全施工过程中的地位,每个人的职责以及责任[3]。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清楚的明确责任,及时处理,避免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实现文明施工,安全达标。另外,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以安全施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种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奖惩分明。

3.结语

基础工程在建筑施工中格外重要,基础坐不牢,高楼也不能盖起。在质量控制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对策去解决,就能为基础工程做好保障。因此,对地基和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极其重要。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掌握好施工技术。而作为管理者,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的技能,只有不断的学习积累,地基的质量才有保障,才会减少甚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0202-2002,中陶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桩基础 静荷载试验 打桩 技术准备 承载力

一、基础

基础为传递上部结构(或及其设备等)荷载至地基上的结构,有墙基础及柱基础,一般用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更材料构造。基础应有足够大的底面积和埋置深度,以保证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使部发生过大的变形。

基础一般设置在天然地基上。当软弱基土时,有时需进行人工处理,成为人工地基。必要时还需设置桩基础。地基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均匀的,即使是均匀地基,由于荷载的偏心也可能导致不均匀沉降。处理适当,则可防止建筑事故的发生。北宋著名木工喻皓受托建造开封开宝寺木塔,建成后塔身向西北倾斜,很多人向他提出这一问题,他答以开封经受西北风吹袭,若干年后扶正,后果然。

上部结构的问题往往是局部的,而从上可见,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不当,则整个工程结构将遭到损坏和破坏。土是连续介质,不仅结构基础对其上部结构产生影响,邻近结构物的基础发射管沉降时亦将带动靠近的地基下沉,导致其上部结构损坏。

二、高层建筑基础

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荷载很大,常采用筏式基础、 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桩筏或桩箱联合基础。 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因而基础埋深较大。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价劳动力消耗和工期,都占有相当多的比例,特别是深基础工程技术难度较大,因而应予以重视。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案视基础、基础埋深、土质、地下水位、周围情况等而定,并需通过经济比较以选择最优方案。下面为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1.周围较空旷、基础埋深不大时,可采用放挖开挖。此时主要解决挖土机的选择、配套运输工具及其数量、流水工艺。当地下水位较高时,还应采取江水措施。

2.不能放坡开挖时,深基坑开挖需要设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有钢板桩、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等。

3.当基础埋深较大,且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地下连续墙的方法施工。采用此方案时,刚度较大,施工阶段的地面和地下的变形较小,有利于保证周围建筑物、交通干线以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如果能采用逆作法施工,刚性更大,变形更小,可加快施工进度,并节省支撑材料。

三、桩基础

在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中,桩基础是人们最重视的一个问题。按施工方法桩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大类。预制桩用锤击、静压、振动或水冲沉入等方法打桩入土。灌注桩则在就地成孔,而后在钻孔中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成桩。根据成孔的方法,又可分为钻孔、挖孔、冲孔及沉管成孔等方法。工程中一般根据土层情况、周边环境状况及上部荷载等确定桩型与施工方法。

在桩基础施工前,应做好现场踏勘工作,做好技术准备与资源准备工作,以保证打桩施工的顺利进行。桩基础施工前的一般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踏勘

在施工前,应对桩基施工的现场进行全面踏勘,以便为编制施工方案提供必要的资料,也为机械选择、成桩工艺的确定及成桩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现场踏勘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查明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②查阅地质勘察报告,了解施工现场成桩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布情况、形成年代以及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③了解施工现场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及其变化情况。④了解施工现场区域内人为和自然地质现象,地震、溶岩、矿岩、古塘、暗滨以及地下构筑物、障碍物等。⑤了解邻近建筑物的位置、距离、结构性质、现状以及目前使用情况。⑥了解沉桩区域附近地下管线(煤气管、上水管、下水管、电缆线等)的分布及距离、埋置深度、使用年限、管径大小、结构情况等。

2、灌注准备

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并掌握边灌注混凝土边提升和拆除上节导管,使混凝土经常处于流动状态。混凝土灌注到桩孔上部5m以内时,可不再提升导管,直到应灌注的标高或出水面层后一次拔出。灌注混凝土时应扩大系数备料,如发生混凝土数量与灌注高度出入很大时,要及时研究处理。在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应有专人排除漫出之水,防止坍孔。 待水下混凝土终凝后,轻轻凿去顶面0.5m左右厚的部分(泥浆与混凝土混合部分),直到露出纯净混凝土面,再灌注接桩混凝土。

3、机械设备准备

施工前应根据设计的桩型及土层状况,选择好相应的机械设备,务必把机器设备调试到最佳状态,并进行工艺试桩。

4、现场准备

①清除现场障碍物。成桩前应清除现场妨碍施工的高空和地下障碍物,如施工区域内的电杆、跨越施工区的电线、旧建筑的基础或其他地下构筑物等,这对保证顺利成桩是十分重要的。

②场地平整。高层建筑物的桩基通常为密布的群桩,在桩机进场前,必须对整个作业区进行平整,以保证桩机的垂直度,便于其稳定行走。

5、现场放线定位

桩基础施工现场轴线应经复核确认,施工现场轴线控制点不应受桩基施工影响,以便桩基施工作业时复核桩位。

①定桩位。定桩位时必须按照施工方格网实地定出控制线,再根据设计的桩位图,将桩逐一编号,依桩号所对应的轴线、尺寸施放桩位,并设置样桩,以供桩机就位定位。定出的桩位必须再经一次复核,以防定位差错。

②水准点。桩基施工的标高控制,应遵照设计要求进行,每根桩的桩顶、桩端均须做标高记录,为此,施工区附近应设置不受沉桩影响的水准点,一般要求不少于2个。该水准点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予以保护,不使其受损坏。桩基施工中的水准点,可利用建筑高程控制网的水准基点,也可另行设置。

桩基施工由于地层的不可知性,经常会遇到很多异常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仔细分析,采用妥善的方法去解决各类问题。

1)桩基达到其极限承载力而无法压至设计标高。这里可能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地质报告有误,桩实际承载力大于计算值,必须先做试桩以确定其合理的桩长及承载力。其二则可能由于土层本身原因,譬如说饱和砂土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使桩基根本无法压入,这就需要我们从施工措施上去解决。

2)桩基静载荷试验不符合要求。某工程由于时间限制,甲方要求试桩与工程桩同时进行,待试桩满足JGJ94-94附录c.0.6条时进行静载荷试验,结果三组试桩有一组满足设计要求而另外两组试桩均在小于设计承载力时产生破坏。后来等工程桩停歇时间也满足JGJ94-94附录c.0.6条时再次对2根试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结果与我们判断完全一致,试桩均满足设计要求。这一实例告诉我们影响试桩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对各种情况一定要仔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而不要盲目处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3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基基础 勘测设计 工程质量

岩土工程勘察与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一样属于自然界长期形成的固有的地理环境。这些区域环境、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形态和质量不断发生着改变,存折着很多复杂性、多变性因素。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对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基础质量勘测和分析要进行优化操作,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控整体环境的质量数据分析,用科学真实、准确的数据为工程质量的保证提供参考和决策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和地基基础的分析是准确无误的,一旦将这些基础性的科学工作做到位,既能促进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又能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

一、明确岩土工程和地基基础勘察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每一项大型的建筑工程在施工前都会涉及到地质勘测工作,因为,不管是岩土还是普通的地基,都会与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岩土工程的勘测和地基基础的准确分析,必将给整个工程项目埋下无法弥补的隐患和灾难。岩土勘察和地基基础分析脱离不了工程地质学构建的原理和方法,按照科学的勘测,再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为工程的整体设计以及未来开展项目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在具体的工作中,决策者要摆正建筑工程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把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因素利用好,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影响工程项目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造,让工程在确保没有任何隐患的前提下得以实施。在岩石工程和地基基础勘察中,勘测单位要在建设范围内对岩石成因和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所在位置的地基基础性能作出评价等,尽量要采取定性加定量的方法,针对地基基础的触变性、流变性以及渗透性等做出正确的分析,这种方法对优化工程勘察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二、岩土工程和地基基础勘测常见的问题

问题之一表现在资料收集工作不完整。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基础分析工作在操作时有明确规范要求,其中明确规定: 在建设前的详勘中,勘测人员要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工程的平面图,未来建筑物的规模、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其中对地基允许变形的相关资料要做到整理归档,但是,很多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在没有完整搜集各种所需资料请款下就草草开工。

问题之二表现在对地基基础勘测工作的轻视上。关于场地土的类型应该在施工前就有一个全面详细的分析资料。其中,应该以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作为地基基础的考察和分析依据,就建设项目所在位置的抗震性能作出检测。但是有的施工单位往往不重视这项工作,只是简单收集相邻地段的相关资料,同时还会找出与项目建设相距不远的竣工项目资料做参考,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建筑施工的相关要求。

问题之三主要表现在实验数据上。实验室的实验应该是建立极其严谨的基础上的一个机构,一个科学的实验方法能够为施工建设单位提供出准确、可靠、有效真实的数据,供相关单位分析研究和作出决策。但是,由于项目单位为了简化程序。取样时不是实验室,况且这种取样缺乏有效地监督,致使提供出来的数据没有真正体现出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

三、优化岩土工程和地基基础勘测的策略

1:优化岩土工程和地基基础勘测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加以控制。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加成熟,用于建筑领域和行业的也更加广泛,这就推进了建筑行业的科技化进程,同时在工程物探领域也依据物探的弹性波理论、电磁波理论拓展和开发出了一批更加科学的物探方法,与此同时新的工程物探探测设备也得到了应用。因此,承担岩石工程和地基基础的单位,要从质量第一,安全为上的原则,积极引进这些方法和设备,用于建筑施工项目建设前勘测工作,确保工程安全。

2:在勘测中要合理安排和布置勘探位置。《岩土规范》有这样的规定:对于复杂地基进行详勘时, 勘探点的选取应该确定为10—15m的距离为最佳, 实际操作中,许多单位并没有按照规定去加以落实,有的把勘测的点距私下改为30M以上。这样的间距不可能查明岩面的起伏情况。这样做, 具极大的随意性。其实对于隐伏岩溶地区, 要较准确查明岩面起伏状况。初步布置的勘探点位一定要体现其代表性, 确实代表拟建设工程的岩土工程条件, 同时还须明确相关点位的布置意图。勘探点位布置应确切保证能够控制勘察研究的地域范围,施工单位在勘探点位的调整上,必须要考虑场地条件, 绝对不能按照自己的侥幸心理去随意的简化。这样不可避免给整个工程项目埋下重大事故隐患,有可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3:进一步规范勘察对象市场行为。岩土工程勘察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地基和基础以及地下工程的关系。由于地基土是因地而异的,在接受一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时,勘测单位要搞清楚工程需要解决哪些技术问题。根据勘测的具体数据结果,提出需要项目单位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提出勘测单位的建议和意见,要明确地告诉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要采取哪种方法, 使用怎样的措施去解决问题的存在,同时,勘测数据和结果及时与施工方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解决方案。市场的规范, 仅依靠勘察单位的自律机制是不够的, 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行业约束机制。一方面必须仰仗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 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全程化,采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勘察质量和投资效益最大化。

4:确定勘探手段和方法: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通常钻探是普遍适用的勘探方法,因此,钻孔是常见的勘探类型,若勘探深度不大,且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时,应首选探井法; 对于须划分岩土分区界线的勘探点位,探槽法是应考虑选择的方法。比如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 甚至于全静探。这个勘探手段在这种软土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 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 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勘察施工中,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勘察手段须结合勘探点共用, 按全面满足勘察设计要求,且同时具有可靠性保证的条件设计和布置。复合功用勘探点应结合勘探点布置目的设置相应的勘察手段, 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功用勘探点往往同时布置多项勘察手段。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2002[S].2002.

[2] GB 50021- 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基础工程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特征

1、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复杂性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复杂性,主要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各不相同,更主要的因素是我国的地理环境状况具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地形包括了世界五大地形;另外还有多种土壤混合的土质特点,包括淤泥土质、冻土、黄土以及杂填土等;我国还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及喜马拉雅地震带,所以还经常受到地震的影响;熔岩土质也是我国的地质特点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地质条件决定了我国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复杂性,所以在实际的基础工程施工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施工技术。

2、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多发性

多发性时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鲜明特点,由于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导致建筑局部甚至整体发生倒塌、开裂等现象的发生,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财产浪费,严重的甚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近几年,我国建筑倒塌事件的发生比较常见,这些事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设计,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对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设计。

3、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困难性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困难性主要体现在建筑工程中其他部位与基础工程之间的事故处理。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属于地下施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事故处理工作,在施工操作上难度要大大的增加;第二,建筑基础承担了整个建筑的重量,所以在对建筑基础的事故进行修复时,需要考虑对建筑上部整体结构、性能的影响,同时还要防止出现其他一系列的连锁危害,所以施工起来非常困难。

4、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严重性

建筑基础作为整个建筑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好坏,所以其施工意义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并不重视,导致在建筑工程竣工之后建筑基础存在许多严重的质量问题,建筑工程竣工之后,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弥补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会超过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所有投入资金。所以在确定建筑基础施工方案之前,建筑公司必须严格的考察当地的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各方面可能会对建筑产生影响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基础施工质量,才能确保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要求。

二、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常用地基处理方法

1、换土垫层法

当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较为软弱,无法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的时候,笔者建议采用此方法来处理软弱地基,换土垫层法是先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回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并且没有侵蚀性的材料,如中粗砂、碎石或卵石、灰土、石屑、矿渣,最后进行分层夯实后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2、夯实地基法

(1)重锤夯实法。重锤夯实指的是用起重机械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利用自由下落时的冲击能重复夯打击实基土表面,使其形成一层比较密实的硬壳层,使地基得到加固。

(2)强夯法。强夯法指的是用起重机械将重锤(8~30t)吊起从高处(6~30m)自由的落下,对地基反复进行强力夯实的处理方法。

3、挤密桩施工法

(1)灰土挤密桩。灰土挤密桩指的是利用锤击将钢管打人土中,侧向挤密土体形成桩孔,将管拔出后,在桩孔中分层回填2∶8或3∶7灰土并夯实而成,与桩间同组成复合地基以承受上部荷载。

(2)砂石桩。砂桩和砂石桩统称砂石桩,是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将砂或砂卵石挤压人土孔中,形成大直径的由砂或砂卵(碎)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达到挤密周围土层、增加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4、深层密实法

(1)振冲法。振冲法指的是以起重机吊起振冲器,启动潜水电机带动偏心块,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开动水泵,通过喷嘴喷射高压水流成孔,分批填以砂石骨料,借振冲器的水平及垂直振动,振密填料,形成的砂石桩体与原地基构成复合地基,起到增强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降的作用。

(2)深层搅拌法。深层搅拌法指的是利用水泥浆做固化剂,采用深层搅拌机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进行充分的拌合,利用固化剂和软土发生物理及化学反应,使之凝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好和较高强度的水泥加固体。

5、预压法

砂井堆载预压是在含饱和水的软土或杂填土地基中用钢管打孔,灌砂设置一群排水砂桩作为竖向排水通道,并在桩顶铺设砂垫层作为水平排水通道,先在砂垫层上分期加荷预压,使土中孔隙水不断通过砂井上升至砂垫层,排出地表外,达到减少建筑物的沉降,提高地基的稳定性的目的。

三、建筑工程不同地基处理技术

1、松软地基的处理

(1)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宜采用换填垫层法。

(2)换填垫层法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施工夯实机械,粉质粘土、灰土宜用蛙式夯、快速冲击夯,砂石等宜用振动夯的方法。

(3)垫层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等最好是通过试验确定,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宜为 200mm ~300mm,为保证分层压实的质量,要控制好机械碾压的速度。

(4)粉质粘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 ±2% 以内;粉煤灰垫层的施工含水量最好是控制在 ±4% 以内。

(5)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洞穴、旧基础等软硬不均匀的部位时,处理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待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铺填垫层工作。

(6)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土层受到扰动,可保留约 200mm 厚的土层暂时不挖去,待铺填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严禁扰动垫层下的软弱土层,防止其被践踏、受冻或受水浸泡。

(7)换填垫层施工应注意基坑排水,除采用水撼法施工砂垫层外,不能在浸水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笔者认为必要的时候要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2、膨胀土基底(路基)处理

(1)膨胀土地区的路基应避免在雨季施工,土方工程及防护加固工程应连续施工,避免路床和边坡长期暴露。

(2)挖方路段应先做好路堑堑顶排水工程,施工期内不得沿路基坡面排水。

(3)膨胀土地区的路基可采取换填好土、设置隔离层以及改良土质等措施。换填普通土时,可按路基土的施工要求进行压实,挖出的土不应堆积在路基两侧,以免积水。

3、湿陷性黄土基底(路基)处理

(1)湿陷性黄土路基应重视排水。无论在路基施工期间或道路竣工后,都应防止地表水浸入路基。

(2)黄土路基基底处理,应按土的湿陷类型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对墓穴、坑井等路基隐患,应作彻底处理。

(3)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地下排水管道与地面排水渠道,应采取防渗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中的基础施工是整个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决定了整个建筑施工质量,所以建筑基础施工技术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有效的提高建筑基础施工的质量,需要我们根据基础施工技术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同时还要根据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对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从而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5

关键词:基础施工;地基处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基础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现状

1.1 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1.2 基础标高偏差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差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

1.3 基础防潮层失效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抹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 目前建筑施工地基处理技术

2.1 碎石桩法与强夯法的结合:该方法使用时首先在填土层中将碎石桩处理好,将地基的土壤进行排水和挤密。然后再进行强夯将碎石桩体击散,最后将碎石挤入基部,从而大大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

2.2 粉喷桩和CFG桩的结合:该方法主要是利用二者的胶结能力与天然的地基土进行混合组合。采用粉喷桩防止了上部基土的变形而且充分发挥了CFG桩承受荷载能力强的特点,进而增强了地基土体的抗剪能力,避免了地基土体的破坏。

2.3 IFCO强制固结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势就是能够加快固结的速率。该系统主要由加压系统和排水系统两部分组成。加压系统能够使水的渗流方向改变的同重力方向一致,从而加快了固结速率;排水系统改变的方式与加压系统不同,它是将排水通道改变,从而使固结速率加快。

2.4 粉煤灰吹填法:该方法是利用粉煤灰透水性极强的原理,可以加速地基填土的固结,不但缩短工期而且也降低了工程的造价。施工的时候将粉煤灰和淤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进行吹填。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在一些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2.5 CFG桩和碎石桩的结合使用:因为桩可以将承载力向下传递,所以我们经常采用桩基法,这样可以提升桩的承载力。但是在一些实际工程中,单一的桩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达不到所需要的承载力,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人员发现用CFG桩可以极大的提高基础的承载力,碎石桩又可以防止地城层液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解决在实际工程中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3 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在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地基的防潮层失效、基础轴线发生偏移、基础标高误差等是最常见的质量问题。

3.1基础轴线发生偏移的原因和控制措施:因为基础一般先砌山墙和外墙,等到砌横墙基础时无法找到基础槽中线,从而导致轴线产生较大的偏移;或者是施工人员没有保护好控制桩,现场工作人员不经意碰到控制桩从而导致轴线的偏移。为了解决这个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在定放线时对外墙角处设置一定的保护措施,防止现场工作人员或者槽边土的碰撞从而导致偏移;或在基槽内设置中心桩,切记当拉通线时一定要与中心桩进行核对。当挖槽的时候要用砖进行覆盖,在槽墙基础拉中线的时候可以与相邻轴线的距离进行比较,反复进行核查并且以新定出的轴线作为标准。

3.2基础标高的控制措施:在砌筑地基之前,对基础的标高进行仔细检查,对不平处用细石砂土找平。当用皮数杆在基础外侧检验时,应首先用水准尺进行校准。砌筑基础时采用双面挂线的方法,确保横向方向水平。砌砖时要均匀铺灰,每砌一层进行水平检测,顶面不可超出跟线砖的高度。

3.3基础防潮的必要性和控制措施:防潮层可以防止地下水分向基础的渗透,若是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够密实都会导致墙体受潮,就会导致墙体的疏松脱落,给居住的环境美观带来了影响。为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作为24墙的防潮层我们应用满丁的砌法。设置防潮层采用1:2.5的水泥砂浆掺和防水剂的做法。切记不可因为环境寒冷而掺盐,这样将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4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4.1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

4.2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以便直观并应与相应的检查记录、报表、证书等相配套。

4.3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其控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应再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再提出交工报告。

4.4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主要检查成品、材料等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及其是否落实而且有效,以控制不发生损坏、变质等问题;检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

4.5巡视检查。对施工操作质量应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追踪检查。

5 加强测量控制

在进行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而对于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另外,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是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又一个重点。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总之,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和地基处理作为一项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其施工控制意义至关重要,必须严格加强其质量的控制,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基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施工才能充分保障施工质量,才能有效减少施工安全隐患。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6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200

[摘要]本文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上编制了《地基与基础施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并介绍了各单元所能达到的能力目标。

[

关键词 ]地基与基础;施工;课程改革

《地基与基础施工》课程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内容枯燥,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往往由于基础薄弱而畏学,学习兴趣不高。为了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本文立足于打破传统的地基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法,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1、各单元课时分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本课程教学中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施工流程”为主线,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和实训参观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强化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将整个课程划分为7个单元。各单元的课时分配如下表。

2、各单元内容及教学目标

1)单元一 岩土工程勘察

项目1 地基土的基本性质及分类

项目2 地质勘察

实训项目一 地基勘察报告识读实训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土的组成和结构;熟悉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工程分类和土的鉴别方法,了解工程地质和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要求、方法;能阅读和使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单元二 土方工程施工

项目1 土方量的计算与调配

项目2 土方机械化施工

项目3 土方开挖

项目4 土方填筑与压实

实训项目二 场地平整土方调配方案实训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工程边坡留设要求、土方调配的方法及原则;掌握土方量的计算方法、土方开挖与回填的施工要点、土方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与安全技术要求。

3)单元三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及降水排水

项目1 土壁支护

项目2 深基坑支护结构施工

项目3 基坑降水排水

实训项目三 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基坑支护工程

通过本单元学习掌握土壁支护的类型及适用条件、钢板桩支护结构、排桩支护、水泥土墙支护结构、土层锚杆、土钉墙支护结构、地下连续墙、逆作法支护的施工工艺;明排水降水、流砂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人工降水各种方法的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案的编制。

4)单元四 基础垫层施工及地基处理

项目1 灰土垫层施工

项目2 砂和砂石垫层施工

项目3 粉煤灰垫层施工

项目4 其他材料垫层施工

项目5 常用其他地基处理技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灰土垫层、砂和砂石垫层、粉煤灰垫层等常见基础施工方法;了解垫层施工中机械的性能及适用范围,能够根据土方工程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能分析影响基础垫层施工质量的因素。

5)单元五 浅基础施工

项目1 浅基础设计及构造要求

项目2 浅基础施工图的识读

项目3 浅基础的施工

实训项目四 浅基础施工图的识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浅基础的设计及施工的工艺顺序、掌握无筋扩展基础的常见类型、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形式了,了解柱下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构造特点及施工要点;掌握浅基础施工图。

6)单元六 桩基础施工

项目1 桩基础组成与桩基础分类

项目2 混凝土预制桩施工

项目3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

项目4 地下室施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科学合理的选用桩基础的类型;掌握桩基础平法施工图;掌握地下室防水施工。

7)单元七 季节性地基基础施工

项目1 冬期地基基础施工

项目2 雨期地基基础施工

项目3 冬雨期施工的安全技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冬雨期地基基础施工的安全技术和施工方法,掌握冬期地基基础施工内容。

3、考核方法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综合评定。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7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基础设计;作用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和加工环境的基本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传统观念和技术已经难以适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本设计要求,并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创新和完善其道。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设计工作,地质调查的合理应用的设计理念,充分证明,以提供更多的便利、丰富的设计技术。

1.工程概况

拟建东苑华都位于江阴市华士镇,穿山河西侧,人民路以北,原江苏龙华集团厂区内。受江苏华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我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勘察室承担了该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拟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方案与地下室情况详见“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拟建工程主要参数和特点见表1:

拟建工程概况 表1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江阴市位于北纬31041′~320,东经1200~120035′。本地区地处太湖平原北部,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形以平原为主,全境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米以下,中部、东部有零星分布的低山丘陵,大致来说,全市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市境南部属古芙蓉湖的一部分,地势最为低平。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0C,1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2.40C,7月份最高,月均气温27.70C,初夏有梅雨,夏秋多台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67.4毫米,年水面蒸发量在900mm以下,年陆面蒸发量在700~800mm之间。

2.2区域地质条件

据有关资料表明,江阴位于扬子断块区的江南断褶带内,由晚元古代的变质基底和震旦纪以后的沉积盖层组成。江阴位于常澄中断束的东北端,即称之为江阴断褶带,北西侧为申港中断凹陷,南东侧为青阳-锦丰中断凹陷,在构造形态上表现为断褶隆起,其边界受断裂所控制,常澄中断束带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至北东东向,以泥盆系茅山群及三迭系青龙群为核部,分别组成了本区内的江阴复背斜三个构造带。江阴复背斜为一复背斜构造带,轴部在江阴香山、凤凰山、澄江镇一线,走向由NE450逐渐变为NE650,呈略向NW凸起的NEE向弧形展布。复式背斜两翼产状变化大,北西翼陡,倾角一般在250~600;南东翼较缓,倾角200~400。本区内的第四纪沉积物受基岩构造、长江河道的变迁及海平面的升降控制,可分为长江冲海积平原和山前残积两大类,本场地的第四纪沉积物属长江冲海积平原。

2.3 位置和地形

拟建东苑华都位于位于江阴市华士镇,穿山河西侧,人民路以北,原江苏龙华集团厂区内。勘察期间本工程场地已拆迁推平,由于场地原为龙华集团厂区,局部杂填土较厚;本工程场地有两个工业用井,直径2.6-3.2米,现场施工时需注意。本工程勘察孔口标高4.05~6.12米,最大高差2.07米。

2.4地基土的特征及工程特性评价

拟建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土层属长江中下游冲积相,为第四纪冲积、淤积层,根据野外勘探、原位测试、结合土工试验资料,按其成因、沉积环境及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自上而下共分为七个工程地质层,场地各土层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土层分述如下:

① 杂填土:杂色,结构松散,上部含大量碎石、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下部以素填土为主。本次勘察揭露层厚0.50~3.60米,其工程特性差,不宜利用。

② 粉质黏土:灰黄色,硬~可塑状态,含较多铁锰质物及少量青灰色钙质团块、条带,韧性中等,干强度中高,切面有光泽反应,本层土中等压缩性偏低,中高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1.70~6.00米,其工程特性好。

③ 粉质黏土夹粉土:灰黄色,粉质黏土为可塑状态,局部偏软,粉土为稍密~中密状态,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少量石英碎屑,韧性中等~低,干强度中低,切面稍有光泽。本层土中等压缩性,中低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4.30~6.50米,其工程特性一般。

④ 粉质黏土:灰色,可塑状态,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少量粉土,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有光泽反应。本层土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6.50~9.40米,其工程特性一般。

⑤ 粉质黏土:灰黄色,硬~可塑状态,含较多铁锰质物及少量青灰色钙质团块、条带,韧性中等~高,干强度高,切面有光泽反应。本层土中等压缩性偏低,中高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6.60~7.20米,其工程特性好。

⑥ 粉土夹粉砂:灰黄~灰色,湿~很湿,稍密~中密状态,含大量石英碎屑及云母片,韧性低,干强度低,中等摇震反应。本层土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5.50~6.20米,其工程特性一般。

3.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作用

3.1基础地质的野外踏勘和资料搜集

实践中,野外勘察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 因为野外勘察第一手资料是室内高质量勘察报告的基础。这种一手资料不仅可以了解工程现场的地形、地貌、地层、地质和施工的条件,减少无用功,使勘测保有余地,还能合理化勘察成本,减少施工勘探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强其相对竞争力。为了使野外的岩土勘察工作高效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应在勘察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工程勘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不充分,直接影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

3.2对基础地质岩土的室内测试

工程基础地质室内测试要解决的问题是岩土样在送达试验室后必须及时进行开样测试,且严格操作规程。例如,对要求饱和的土试样,未达到饱和时间再行测试;岩石固结试验的压力值达不到上覆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要求;很多固结测试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平行测试,导致报告不准确、可靠,甚至与现场数据矛盾,后果便是工程投资的浪费。因此,地质室内试验时应及时并严格按照国家操作规程进行。原状的土、岩样在科学、正确的试验分析方法下,可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但是必须满足所有条件才有可信度。主要体现在: 原状土、岩样的采取、保管:土和岩石应采用相对应的取样器取样,如软土宜采用薄壁取土器,坚硬的土应采用单动或双动二重管取土器。所取土样的保管要做到,送样及时(尤其是易失水的粉土等)、存放要合理,避免振动、受热;土石样的定性划分:抓住各种土的基本工程地质特性,洞悉各种土的区域分布情况。如膨胀土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数高、具裂隙,此外,对粉土定名时既要达到塑性指数≤10的指标,还要兼顾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一半的指标,仅靠前者会造成误判,另外,无论是对粉土进行承载力深宽修正还是液化判别时切勿忘记要依据其粘粒含量数值,因此,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不可少的;工程剪切方法的选择:直剪切试验与实际土石体剪切面不一致,差异在于排水条件的控制,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O123—1999)规定,快剪切试验只适用于渗透系数

4.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一部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一些理论有待完善。要想提高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技术,必须严格遵循勘测的程序,科学并有序地进行基础地质的研究改良,如此才能保证工程的正常、有序地实施。

参考文献:

[1]赵柏木. 关于软土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的思考[J]. 今日科苑, 2007, 22.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8

【关键词】建筑;基层;施工;质控;技术;措施

一、控制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首先要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规定,工程质量不可能符合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不许再施工前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材料质量,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材料的控制,阿先要对材料供应厂家进行必要的审核,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厂家进行材料的供应。其次,要对进场原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包括: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检验的检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来保证进场原料的质量。

二、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基础施工中,较常出现的质最问题有: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轴线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仪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为防止因砌筑基础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差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偏差原因。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2)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术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防潮层失效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如图纸设计对防潮层未作具体规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三、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中(粗)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有条件以采用小夯锤击为佳。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质量控制点分析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9

【关键词】现代房屋建筑;地基;施工技术

在现代房屋建筑中,地基是指“承受上不建筑荷载的那部分土体,是确保整个工程后续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对于现代现代房屋建筑而言,其地基的施工质量要求是相对较高并且严格的,若地基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导致整个现代房屋建筑的结构质量出现问题,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建筑范围的扩展,在现代房屋建筑中就比较容易出现地基,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运用科学的地基处理方技术。

一、地基处理原则分析

在现代房屋建筑建设过程中,最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天然地基,不同的地基土壤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和处理原则。第一,如果土壤是密实度和均匀性比较好的“冲填、杂填建筑垃圾和稳定的工业废料”,这种材料经过处理是可以作为地基或者是持力层的。第二,如果施工地基是淤泥性质的土壤,其上部的覆盖层是可以用来作为基本的持力层。第三,如果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则其就不可以作为地基土壤进行使用,如果不得不作为地基进行使用,为了保证地基的质量,则需要对其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地基的处理方向主要是“提高土的抗剪强度、改善土的动力性能、防止地基产生震陷变形和振动液化而丧失稳定性,从而减低土的渗透性”,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降低地基的沉降程度,把沉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种方式就能够提高地基的质量,保证现代房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现代房屋建筑中地基的处理技术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处理方式所针对的重点不同,所适用的土壤条件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地基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

1.换土垫层技术

地基的特征就是中的空隙较多,如果其遇到水就很容易发生膨胀,但如果失水过多就会发生收缩,这种地基可变性比较大,如果采用其作为现代房屋建筑地基的话,会导致房屋结构失去稳定性。所以,如果在现代房屋建筑中遇到了这种地基,就要对当地的整体地质、水质、自然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综合掌握“土质含水量、膨胀率、自由膨胀率”等,之后,根据这些数据条件,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换土垫层处理技术而言,其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就是要控制好“湿陷程度、地下水位对膨胀性地基带来的影响”,如果在建筑地区地下水位比较深,而且地基中的膨胀性较厚,这时就要尽量浅埋基础,主要目的在于减小地基土所发生的变形量。那么,如果地基中的膨胀性土壤在地表以下的3米,并且厚度在1米左右时,就可以采用全部挖出替换的方式,替换土可以是砂土、粘土。如果该地基中所含有的膨胀性土壤比较多,而且在承载力不能够满足建筑物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处理。

2.排水固结技术

这种方法的使用目的在于提高现代房屋建筑地基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地基的沉降。该方法的主要使用方式是利用排水井的方式把地基中的多余水分都排除出去,这样中的空隙就会逐渐减小,地基的稳定性和有效应力都会有所提升,进而提高地基沉降的速度并一步到位,避免在建筑物完工之后地基发生沉降给建筑物造成损害。而排水固结方法的实施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有,第一,电渗排水。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粘性较大的地基排水中,也可以用来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满足现代房屋建筑的要求,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主要实施方法是在中插入一个金属的电极,该电极要接通直流电,这样在地下就会形成一个直流电场,电场的电流会推动着地基中的水“从阳极流向阴极”,从而把水集中到阴极排出。第二,堆载预压。这种堆载预压的排水方法就是指在建筑物建筑之前,在地基上进行预先堆载,堆载物体的重量至少要大于建筑物的重量,这样地基在这些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进行沉降,这样就能够在房屋进行建筑之前实现对地基的沉降处理。第三,砂井排水法。该方法的实现是在地基中设置多个砂井,并在砂井上铺设垫层,这样排水通道增多,排水距离就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提高了排水固结效率,缩短了工程的工期。

3.胶结技术

这种方法所需要应用的建筑材料是水泥,在地基中适当的掺入部分“水泥、水泥砂浆或者是石灰等固化物”,这样这些固化物就会形成一种固体,同地基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体,提高地基的基本承载力。该技术的实施方法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水泥搅拌处理方法。该方法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水泥、石灰或其他材料”,这些材料作为地基的固化剂,在这些固化剂拌入中,需要使用特殊的“深层搅拌机”对固化剂和地基在地表内部进行充分搅拌,让固化剂与充分融合,在固结的过程中就能够形成强度较高的柱体。第二种,是灌浆处理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需要利用压力泵,压力泵利用高压将水泥或者水泥浆等注入地基中,其道理相似于水泥搅拌方法,只是这种方法所应用的工具有所不同。第三种,是喷射注浆处理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钻机钻孔,把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入待处理土层的预定位置,以高压设备使浆液形成高压射流来冲击破坏土体”,等浆液凝固之后就会与共同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达到提高现代房屋建筑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4.置换技术要点

该方法的主要原理就是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土壤来代替地基,同原有的土层共同形成新的坚固地基。主要方法有两种,首先,石灰桩处理方法。该方法适用的土质是“塑性指标较高的软粘土地基”,石灰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固化剂,所以,石灰桩处理方法所针对的对象也是含水量比较大的,处理技术是在中钻孔埋入石灰,石灰遇到水会吸收放热,这样整个埋入石灰的区域的土质就会得到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对会相应的有所提高。其次,“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将碎石、煤灰以及水泥等进行搅拌,之后用相关机械把其制作成具有胶结性质的桩体,这样桩与桩之间的土壤同这些桩就会紧密的连接到一起,形成强度较大的符合地基,实际上这种技术是一种混凝土桩技术,但是其强度相对来说要比较低,但是其的使用功能还是比较好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三、结束语:

地基在现代房屋建筑中是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地基对现代房屋建筑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建筑工程企业的良好发展,为了提高现代房屋建筑的实际质量,我们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即换土垫层技术;排水固结技术;胶结技术;置换技术等,在建筑工程中实际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技术还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乐天.浅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处理方法[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2)

[2]吴玉凤.现代房屋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措施[J]. 科技资讯. 2011(25)

[3]张立恩.地基处理技术在现代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6)

[4]朱文华.浅谈现代房屋建筑施工中裂缝的防治措施[J]. 河南科技. 2010(14)

地基与基础工程篇10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建设改革历程与成效,主要包括培养方案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实践建设和教研团队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强地学背景的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对未来水文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可为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地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13-0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012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5年4月,又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16年10月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培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有必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和输送优质水利人才,为我国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恚全国大约有50所院校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主要分布在部分综合性高校,如南京大学;传统水利院校,如河海大学;农业院校,如山东农业大学;地矿院校,如中国地质大学等。由于历史沿革问题,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院校都各自具有特色。传统水利院校以河海大学为例,刘光文先生开创了我国第一个水文系,主要以陆地水文为主,其水文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也以陆地水文学为主。农业院校的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则具有浓厚的农学背景。

南京大学水文专业由水文地质和陆地水文专业整合而来,既有传统陆地水文又有鲜明的地学背景和特色。近10多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初步建成了具有南大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介绍我校水文专业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以期为本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南京大学水文专业发展历程

1952年全国3所高校首批设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南京大学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又在全国综合性高校中率先设立“陆地水文学”专业。这两个专业均设有博士点,前者曾是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南京大学将地下水、地表水力量整合为新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之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地质学教育机构之一,在八十余年的历史中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学人才,设有理科“地质学”和工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地质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故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地学特色。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05年获批江苏省本科特色专业,2007年获批教育部二类本科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所属水文学及水资源二级学科2006年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所属水利工程一级学科2008年获批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0年通过了教育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这一专业团队目前是教育部水文水资源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单位、水文专业教育研究会副主任单位。

二、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要求,制定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课程和教材内容,充分开展实验实践,提升团队教研水平,形成了水文专业建设的南京大学模式(图1)。

1.培养方案建设。20世纪,我国水文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工程水文内容为主。进入21世纪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显著加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对水文专业人才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则主要以传统的“测、报、算”为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下水文工作的实际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紧密结合新形势下水文发展需要,一方面组织教研室成员对水文学科的建设进行充分研讨,另一方面在国内开设水文专业的院校内展开广泛调研,同时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邀请生产单位和用人单位到校座谈,认真听取其对水文专业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新需求。充分利用南京大学大地学学科优势,制定了具有南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优化了地学知识课程,如普通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水文地球物理方法、地下水资源勘查与评价和水文地球化学等。同时增加了水环境方面内容,如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监测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并在多门专业必修课程中适度增加生态学,特别是水生态方向的授课内容。尤其特别加强了实习实践环节的内容,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新的方案划既能发扬我系传统的教学特色,强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育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尤其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21世纪大水文发展需要。

2.课程教材建设。我校水文专业历来重视教材的及时更新和编撰。新编教材在内容上有较多的扩充、加深和更新,同时注意其科学性和严密性。在教材使用方面,本专业的目标是使用最新、最好的教材,年轻教师尽量使用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所有课程实行多媒体授课。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主编和参编了9部教材,其中6部为高等学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分别是《地下水动力学》《水环境化学》《水文水利计算》《水文统计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和《工程水文学》),2部为普通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其中,《地下水动力学》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工程水文学》获批2011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所编写教材被国内多家兄弟单位院校采用,特别是《地下水动力学》和《水环境化学》更是受到水文、地工、环境和市政等专业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3.实验实践建设。实践教学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人才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课程都要求相应的实验作为支撑,并且要求学生每年暑假集中时间进行野外实践实习,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建立由若干人员组成的研究型实验小组,与国内同行生产单位及相关企业联合,进行探索性的实验/试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协作精神。

根据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地学特色,既涵盖了水文专业生产实习又突出地学基础实习。利用所在地科院的独特优势条件,为水文专业开设了地质基础实习和区测填图实习,这是其他传统水利院校水文专业学生难以获得的实习机会。同时进行了地下水及水环境认识实习,水文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经过长期积累,本专业在南京江浦、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安徽屯溪等地建立了固定教学实习点,如南京的中山植物园野外综合试验场。同时与江苏、上海、安徽、浙江三省一市有关行业部门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如黄山市水文局、江都水利枢纽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稳定的产、学、教、研紧密结合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为本科生实和毕业设计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4.教研团队建设。水文专业现有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年龄、职称、研究方向)、高学位、高水平的专业团队,由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组成。近几年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学术队伍更加年轻化,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在本科生教学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团队具有优质的授课水平,所有教授、副教授均参与本科生一线教学工作,将专业课程知识与学科前沿进展有机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中,近年来多次获得全国水利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

为进一步推进水文专业建设国际化,积极安排教师出国进修交流,与国外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交流和合作关系,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弗罗里达州立大学、日本熊本大学、日本水文科学学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目前水文专业团队绝大部分教师均具有出国访学或留学经历,这进一步推动了水文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通过与国外著名院校的合作,邀请了多位知名学者为水文专业开始短期课程或讲座,拓宽了水文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5.水文专业建设南京大学模式。我国高校由于历史原因,都只侧重地表水或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兼备两者的很少(现有3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全偏重地表水),而本学科既有很强的地下水力量,又有相当的地表水力量。与同类学科相比,本学科地下水方面优势突出,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一直居领先地位。我校水文专业学生同时具备了地表水、地下水和水环境方面水文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各类专业人才。

作为我国水利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高校水利类专业学生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构建民生水利的人才保障。我校水文专业毕业生主要毕业去向为国内水文、地矿单位,如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本校直升深造,以及国外著名高校深造(如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近年来,我校水文专业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多项由研究成果撰写的在国内核心期刊如《水利学报》等发表;发挥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参加创业实践,不断追求知识结构的拓宽、学术视野的延伸和社会技能的拓展,获得了多项本学科领域重要奖项,如全国水利优秀毕业生,全国水利院校未来水利之星的学业之星、创业之星和公益之星提名奖等荣誉称号,以及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奖学金等。这充分体现了我校水文专业优秀学生的学习、科研、创新能力,也是国内兄弟院校对我校水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可。

在雄厚的历史积淀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凝心聚力,本专业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具有显著提高。已在全水文模型与不确定性分析模拟、地下水随机理论、水环境与水生态、流域水文模型、工程水文地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逐步打造成为我国一流的具有南大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精英型工科人才培养基地。

三、对水文专业建设的思考

2015年11月,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建设与改革并重,确定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建设任务,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路径。随着国家治水观念与思路的转变,社会发展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激增,同时对水文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国家建设“双一流”的要求下,一方面,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师资力量,建设一只知识结构合理的水文专业团队。除传统的水文“测、报、算”外,还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国内外著名院校大力引进具有地理地质、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背景,如从事3S技术、水环境、水生态领域研究的青年人才,补充到师资队伍,组成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水文专业团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水文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将最新科研进展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科研前沿动态。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采取自主选题或参与本专业教师所负责科研项目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培养水利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勇于创新,免同质化教育,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水文专业品牌,才能在国内兄弟院校中保证持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松柏,康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过去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