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诗歌十篇

时间:2023-04-04 23:27:18

春节诗歌

春节诗歌篇1

随着蛇年新春的脚步将近,

我用我诚挚的心和真情的诗篇,

为你们祝福

迎春花开放

在火红的太阳底下

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

它们惊喜地叩响了

春天的第一道门扉

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

久违的问候

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欢笑

像父亲母亲的双手写满劳动和收获

一杯烈酒

盛满酽酽的乡愁

在迎风的早晨把我醉倒

漂泊的游子

不由得加紧了回家的脚步

我所热爱的少女

已经久未谋面

仿如故园里微微颤栗的蛛网

默默地长成了蚕茧

趁春风还早,我要快快赶路

好问心爱的姑娘一声

爱情她可会在这个春天,开出花来

清透的风,正从远处吹来

那里有少女的香味

带着野百合的私语

在一瞬间绽放

青涩地,爱人的手臂

温柔地缠绕,把你拥抱

拨动春天的琴弦

季节的距离如此强烈无法抵挡

如同大地孕育着希望

我看见乡亲们,在新年的日子里

谈论着往事的收成

细数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和节气

说到春天

大家的眼里又开出了火焰

那个时候,玉米成串地挂在屋檐下

黄澄澄的喜气

飘满家园,让人看了心里

感觉兴奋而踏实

于是莫名地想起

多年前下着雪的某一天

亲人们合在家门照的一张全家福

碰落了第一滴露水

氤氲开来,它是七彩的

北方的冰雪消融

南方的树木吐绿

嘀嘀的汽车声里

一路开来,那是春天的婚礼

生命中注定抵达的幸福

你要在哪里醒来

倾听圣洁的歌唱

眼前美好的一切

顺手就能摸到的东西

像诗歌和水一样一见钟情

然后在春天里甜蜜地怀孕

可我还是会想起村庄

坐在一片田野上的村庄

向着河流的方向飞翔

莫非是那不停吹来的微风

引得我张望

初长成的小妹

她正站在家园的路口迎接

以一朵迎春花的姿势

春节诗歌篇2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春节诗歌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诗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诗友们百忙中莅临,本次活动由省图与燕赵青春诗社联合举办,活动名称为“长歌燕赵情,诗话中国梦——燕赵青春诗社诗歌作品展”,事先已在河北青年报、石家庄日报报道,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领导也表示要在节后给予报道。本次诗歌作品展共有48名青年诗人创作的120多首诗歌作品参展,参展作品以“赞美青春、歌咏春天、热爱燕赵大地、积极建设河北、努力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目的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倡导积极健康的诗歌文化。参展诗人均是燕赵青春诗社诗友,年龄以70、80、90后为主。

本次活动,时间囊括五一长假、青年节,有助于大力弘扬诗歌文化,让广大读者与诗歌爱好者可以更直观面对燕赵青春诗社。

春节诗歌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

对于春天,古往今来,太多的诗人用太多美丽的诗句对她进行了讴歌和赞美。是的,在这样的季节,无论用怎样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她、描绘她都不过分。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宠儿,是他们笔下的骄子。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一,让落在纸上的诗句或热情、或伤怀、或慨叹、或喜悦,但每一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融汇着挥不去的春色春情。

明媚的春光里最适宜读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里有70篇古诗词,其中描写春天的诗词有13篇,从中足以看出从古诗词中感受春天是多么重要。教材的编写者也是用心良苦,一般都会把这些描写春天的诗词编排在春暖花开的第二学期,以便W生能入情入景地感受春天。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遇到古诗词时,采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想,咀嚼感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更需要诵读。我国自古就有诵读诗词的传统,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诵读古诗词会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词诵读中不知不觉感受春天的美,感悟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诵读方法来促进学生实现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对春天的感悟。

一、大声朗读法

大声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因为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从而可以将这种美还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时,让学生大声读,在大声朗读中熟悉诗歌,因为大声朗读,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让学生更快地熟悉诗歌。在熟悉诗歌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时,在大声朗读中体会诗人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失所的生活后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现诗人的“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

二、诵读想象感悟法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形象在大脑的屏幕上描绘成一幅画,然后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意义。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有着大胆的甚至梦幻的想象力。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呈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例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何美?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甚至是闭上眼睛想象,才能感受到春天“红胜火”和“绿如蓝”是如何的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张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意的深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想象中描绘它、欣赏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真正感觉到春天如诗如画般的美。

三、感情朗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思想,感受春天的美。为了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感情朗读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把握诗的节奏、重音和语速,并通过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揣摩古诗词中的情感、形象,以实现诵读中感悟春天春暖花开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让学生用一种节奏读感受诗人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然后再换一种节奏读,再从中感受,让学生仿佛听到不同节奏的“莺啼”,或者快,或者慢,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在重音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变换。例如“多少楼台烟雨中”,先是把“多少”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楼台的多;再把“烟雨”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春天烟雨朦胧的迷离。

四、吟诵法

春节诗歌篇5

关键词:翻译 格律诗 文体特征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格律诗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

Leech(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然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更钦佩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日,下起春雨,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春夜喜雨》。全诗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随风潜入夜”对应“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此外,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该诗各联的结尾字分别是“生”“声”“明”“城”,押“eng”韵。五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而非句首。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式为“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在句中。律诗借助“平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该诗用韵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选词上看,诗文通过一系列形容词和动词来展现夜的寂静,凸显春雨之柔情。如“好”表达春雨的及时,“细”形容春雨的温柔细腻。动词“知”“潜”“润”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形容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颈联中的“黑”和“明”形成强烈对比,一明一暗,表达夜的黑,烘托春雨的稠密。该诗选用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如“雨”“风”“径”“船”等。具体名词再现事物的能力极强,是图景的构成元素。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将春雨中的事物真实地展现给读者。此外,律诗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该诗用词简洁,给人清爽之感,如同亲身经历了春雨的洗礼一般。

从意境上看,全诗突出一个“喜”字,契合诗题。诗文虽未出现一个“喜”字,却将“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词语是诗意的载体,恰当的选词有利于渲染诗歌的意境。“雨”“风”“径”“船”等事物的组合,勾勒出一幅具有意境的画面。一“明”一“黑”的照应,如同将舞台灯光效果转移到了画面上。“知”“潜”“润”为画面注入生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寂静之夜,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了万物。天亮时悄然离开,只留下一片花团锦簇的清新场面,人们见了自会喜笑颜开。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人们也期待、喜爱这样的“好雨”。题中的“喜”字虽然未在诗里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三、文体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文体学是检验翻译的试金石。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本的文体问题至关重要。《春夜喜雨》属五言律诗,文体特征较之英诗出入很大。音律、选词及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在格律诗的翻译中,保留诗歌的血肉是一大挑战,实现对等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译者须谨慎处理。笔者认为,汉语格律诗与英诗在音律、修辞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格律诗和英诗间的互译。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春夜喜雨》为例,探讨文体学视角下格律诗的翻译。许之译文兼顾了诗歌的音律、选词和意境,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属质量上乘之作。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紧贴英诗的语言特色,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以下是许之译文: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night;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

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一)音律再现音美

韵步是由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组合。三韵步行是由三个韵步构成的诗行。许之译文多属三韵步行。如:

/ - / - / -

Good Rain // knows its // time night;①

- / - / - /

It will // fall when // comes spring.

- / - / - /

With wind // it steals // in night,

/ - / - / -

Mute, it // moistens // each thing.

在这两行诗中,每行都由三个音步(即韵步)组成,每个音步都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三音步行巧妙再现了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及音美效果。格律诗凭借“平仄”标注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英诗则通过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的交替使用传达节奏。译文第一行采用扬抑格,第二行采用抑扬格,既保留了原文平仄的节奏,又符合英诗的行文特点。译文多采用三步抑扬格或三步扬抑格,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殊途同归。

五言律诗的押韵方式是在第二、四、六、八行压尾韵。而英诗的押韵方式多样化,最基本的有双行押韵(aabbccdd)、隔行押韵(ababcdcd)、吻韵(abba cddc)和链韵(aba bcb cdc ded)。该译文的押韵方式为“ababcdcd”,属隔行押韵。译文的押韵方式虽与原文不同,但符合英诗的压韵规则,便于拉近译文与目标读者间的距离。正如万兵(2010)所说:“一种语言的诗要用另一种语言中性质最接近的韵律来传达,而不能照搬原诗。”许之译文成功地做到了此点。

由此可见,汉诗和英诗之间是可译的。就音律的翻译而言,可将汉诗的“言”和英诗的“音节”对应,将汉诗的“顿”和英诗的“音步”对应。以重读响音来译平声字,以非重读音来对译仄声字,实现押韵方式的对应。

(二)选词再现形美

许之译文在选词上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原文所用词语大都浅显易懂,符合写景抒情诗的特点。译文也选用通俗易解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清新、愉悦的格调与原文相吻合,读者阅读译文时,可轻松畅游于文字之间。译文中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与原文的具体名词对应,如“rain”“night”“spring”“wind”“lanes”“boat”“lantern”等,一一再现了原文中的具体事物。一方面,这些具体名词将真实事物填充进诗歌的框架,丰富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具体名词能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信息,构建出一幅应景的画面。此外,具体名词营造的艺术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和阅读原文时近乎相同的审美感受。

作为写景抒情诗,原文多选用描述性形容词。译文保留了此特点,选用对应的形容词描写夜深人静、春雨悄至、润物无声等场景。如用“good”修饰“rain”,可谓匠心独运。“good”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性好;用以修饰“rain”,则赞扬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Good Rain”之首字母大写,凸显了春雨夜间降临的神秘和润物无声的神圣。“wild”和“dark”构成春雨悄至时的背景色彩,再现了春雨的稠密之景。“saturated”从侧面体现了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

译文的动词具有拟人化色彩,保留了原文的修辞风格。如“knows”体现春雨的善解人意:它在人们需要时降临,滋润万物,为世界增色添彩,后又悄悄离去。“steals”体现了春雨的俏皮: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寂静之夜为人们送来惊喜。

概而言之,译文在选词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突出了原文的风格,流畅地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三)意境再现意美

诗之可译有个必要条件,即两种语言的总体美学功能须一致。所谓一致,指意义和美学上的等值。而美学功能主要指诗的意境美。意境是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词语的选择影响着诗歌意境的营造。译文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契合原文的意境。“rain”“wind”“lanes”“boat”等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夜深人静,春雨随风而来,润物无声,悄然而去。从“lanes”到“cloud”,再到“boat”的空间转移使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再转移到江上。空间上的转换拉长了画面,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译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雨俏皮可爱、无私奉献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见,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在保留原文修辞风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运用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再现原文的意境。除修辞外,译文还采用凸显的手法渲染意境,如第四行中的“Mute”位于句首,强调了春雨脚步之轻盈,渲染了寂静的意境。最后两行“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dawn”作主语,充分体现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质。人们还在熟睡时,春雨已完成使命,悄然离去。黎明时分,整个城区成了花的海洋。人们醒来后,能不为这美景所震撼么?至此,诗歌中“happy”的意境便“迸透”了出来。是春雨复苏了万物,愉悦了世人。

故而可以说,译文所绘的春雨降临之场景,与原文意境吻合。译文(除标题外)未曾出现一个与“happy”(“喜”)有关的词语,却能使读者联想到人们看到春雨如期而至时的愉悦,生动地再现了原文“喜”的意境。

四、结语

格律诗音律严密,选词严谨,意境表达含蓄。文体特征上的差异是汉诗与英诗互译的障碍,但诗歌之共性又决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进行诗歌互译时,译者须善于挖掘汉诗和英诗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方能填补文体特征差异造成的沟壑。汉诗和英诗的音律虽有不同,但不乏对应之处。如在汉译英时,可用英诗的“音节”代替汉诗的“言”,用英诗的“音步”代替汉诗的“顿”,反之亦然。除音律外,译者在选词上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特点,渲染的意境亦须契合原文的意境。因而笔者认为,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之一在于,它可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使译者注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和再创造原文的文体风格。

注释:

①“-”代表重读音节,“/”代表非重读音节,“//”代表音步的

划分。

参考文献:

[1]Leech,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Longman,1969.

[2]陈才忆.英语诗歌的韵律和类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3]封宗信.文学文体学――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J].中国翻译,

1999,(5):40.

[4]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5]浦起龙.读杜心解[M].上海:中华书局,1961.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万兵.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李商隐的

《无题》为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24~28.

春节诗歌篇6

关键词:五象美 郭沫若 诗歌翻译 《英诗译稿》

一、引言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的。文学翻译的一般原理当然适用于解释诗歌翻译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诗歌翻译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比如节奏、押韵等。但是,长期以来,对诗歌译文的鉴赏既缺少美学方面的研究,又一直缺乏一套系统可行的理论。而辜正坤先生的五象美论则为诗歌鉴赏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不仅能够用来更加深入地分析诗歌的各个美学成分,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为诗歌译文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评价体系。因此,本文拟从五象美的视角,以郭沫若诗歌翻译集《英诗译稿》为例,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方法,对其译文进行美学鉴赏。

二、《英诗译稿》的美学鉴赏

2.1视象美

所谓视象,指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及诗歌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的字、词书写形式等,前者称为“语意视象”,后者称为“语形视象”。一般而言,翻译讲究内容的忠实与文字的通顺。鉴于此,诗歌翻译中语意视象的处理,一般都是需要忠实于诗歌原文的。但是,通读《英诗译稿》,我们发现,郭老在语意视象的处理上,非常灵活。大多数情况下,郭老的翻译,基本维持了原诗歌的语意视象;但是个别情况下,却进行了深化或者浅化处理。譬如英国诗人Robert Bridges的诗歌《春之女神着素装》的第一句“spring goeth all in white/crowned with milk-white may”,郭老就翻译为“春之女神着素装,山楂花冠乳白光”。原文的“spring”这一意象,就是“春季”之意。但是,郭老在此处将这一普通用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深化成“春之女神”,将静态的视象动态化,与后文的“着素装”这一个动作紧密的衔接起来,从而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同样地,在翻译英国诗人Thomas Nash的《春》时,郭老将“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此处的视象“king”,属于普通用词,乃“国王”之意。但是,郭老将其译为“尧舜”,则增译出了译文中的文化意味,容易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想象空间,平添了几分事象之美。通过对《英诗译稿》的考察,我们发现,郭老这样处理,诚然有满足深化或者浅化原文视象美的意图;但是另一方面,却可能是为了满足其余审美条件。譬如,前面的“春之女神”四个字,可能就是为了满足该诗“七言”的形式之美;而后面的“尧舜”一词,则可能是为了满足该诗的音韵之美,因为“舜”与前面的“春”连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就“语形视象”而言,中英诗歌的主要对比在其分节与建行形式。《英诗译稿》全书选取了50首诗歌,从分节形式上来看,郭老翻译完全保留了原诗歌的分节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给汉语的现代诗歌分节形式,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意义。从建行形式上来看,所选英文诗歌,在形式上基本都是“参差不齐”的。之所以说“参差不齐”,这是因为“西诗的音步是以发音为依据的,结果,就造成其建行形式产生长短不均的现象,不像汉诗的建行形式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百分之百地整齐划一”。对于此种情况,郭老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翻译形式,时而古体诗,时而现代诗。在这50首诗歌中间,郭老译为现代诗的有38首,古体诗的有12首。在古体诗里面,郭老又不完全遵循于传统的典型五言和七言的形式,除了5首七言和4首五言诗歌以外,郭老甚至意外的翻译出了2首四言和1首八言形式的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郭老大体上按照一个汉字对应成一个英语音节的形式在翻译这些诗歌。这与辜正坤的“西诗的一个音节和汉诗的一个单字所占的音值多半相当”的观点不谋而合。

2.2音象美

音象,指诗歌中的韵律、节奏等对审美主体唤起的特定音美模式。从押韵格式来讲,英语诗歌趋向于多元韵式。换而言之,也就是在同一首诗歌中间,可以连续换用若干个不同的韵脚或者交叉使用若干个韵脚。而在汉语诗歌中,大都采用一元韵式为主,多元韵式为辅。

《英诗译稿》中,郭老在音象的处理上,可以说就不那么遵循原诗的模式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凡是翻译为古体诗的,大体能做到有一定规律的押韵美感,比如James Stephens的《月神的》前四句,郭老译为“山岳岿然,雄视八荒/气象庄严,无声无响/植根大地,负势竟上/宏涛排空,群峰低昂。”不仅是这四句,在这首诗歌的翻译上,郭老采取了一韵到底的形式,所有韵脚都是开口音“ang”,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音韵美感。但是对于较为灵活的现代诗歌,郭老的押韵形式则相对灵活。譬如Thomas Campbell的《生命之川》的第一节“The more we live, more brief appear/Our life’s succeeding stages/A day to childhood seems a year/And years like passing ages”,郭老译为“人生越老,岁月越短/生命的历程似在飞换/儿时的一天如同一载/一载如同几个朝代。”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发现,原诗采用的是隔行押韵方式――一三行和二四行分别押韵;但是译文却采用了不同的押韵方式――一二行和三四行分别押韵。这种押韵的遵循与变换,既受制于诗人翻译时选词的灵感,也受制于所译诗歌采用的形式,比如古体诗还是现代诗。总体而言,通读郭老的《英诗译稿》,我们大都能体会到诗歌应有的音韵美感。这与我国著名文学家与翻译家成仿吾先生在该书《序》里面的评价基本一致。他如此点评郭老的翻g,“不管你叙景或者叙事,总要忠实内在的节奏,并且最好有韵脚”。

2.3义象美

义象美属于诗歌的深层审美现象,它指的是诗歌字词句或者整首诗歌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简而言之,义象涉及到的是诗歌的主题及其表现风格。在论及诗歌的义象美时,辜正坤指出,“义象有含蓄者,有直露者,有新奇者,有平庸者,有险峻者,有舒缓者,有高尚者,有狎狸者,有雅趣者,有俚俗者,有深约者,亦有浅近者。”然而对于诗歌而言,最关紧要的义象则在于其美与不美。

就义象美而言,郭老的翻译,在主题表达上,基本没有偏离。一首诗歌,如果主题的表达都偏离了,那就算是错译了。《英诗译稿》中,我们也发现了郭老的一处疏忽,那就是Carl Sandburg的诗歌《芝加哥》 中的一句“building, breaking, rebuilding”,郭老将其译为“构造着,构造着,再构造着”。其实,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构造着,打破了,再来造。” 义象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诗歌的表现风格。在这一点上,《英诗译稿》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各种风格,譬如Thomas Nash《春》的明快,Thomas Hood《今昔吟》的凝重,Robert Burns《红玫瑰》的热切等等。

2.4事象美

事象,指诗歌作品中的典故、情节和篇章结构之类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美感。《英诗译稿》中,原有的典故之美一般都被保留了下来,较好的再现了原诗歌的事象之美。譬如HOHENLINDEN,郭老就译为“荷恩林登之战”。之所以增译了“之战”,这是因为该诗描写的不是地名,其实是1800年2月2日法国拿破仑军队重挫奥地利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样的增译,对于该诗所叙之事,起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英诗译稿》中,我们也发现了另一个事象美的典范,那就是篇章结构在读者心中唤起的美感。例如James Stephens的抒情诗《风中的蔷薇花》,郭老就译为:

“颤颤巍巍,

颉之颃之,

睡梦生涯,

抑之扬之。”

而诗歌的最后两节,同样的排列形式,只是将前后两句颠倒了而已。这样的形式安排,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语形视象之美;这样的情节安排,很好地诠释了诗歌篇章结构的事象之美。这两种审美感觉,不正是蔷薇花在风中摇曳的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形象反应吗?

2.5味象美

味象是指诗歌的视象、音象、义象、事象等诸象在读者头脑中造成的综合性审美感受。换而言之,也就是诗歌的风格、境界、气势、气韵、气骨等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从《英诗译稿》来看,郭老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诗的韵律美感与画面美感,比如《春之女神着素装》;而且也保留了诗人所特有的精神风貌赋予诗歌作品的艺术风格,比如《月神的》。诗主情,所以一切诗味中间,情味是最关键的。《英诗译稿》所选诗歌,基本都是英美抒情诗。从所有译文来看,郭老一方面关照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也关照了诗歌的各种情味,譬如《老虎》的雄浑之情、《悼阵亡将士》的悲伤与骄傲之情。

三、Y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发现,郭老的《英诗译稿》,虽然个别地方有待商榷,但是总体而言,译文在视象、音象、事象、义象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并且小心着笔,因此才能给读者带来综合的味象美感。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 英诗译稿[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 辜正坤. 中西诗鉴赏比较与翻译理论(第二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春节诗歌篇7

在8年级上册Unit7的诗歌Seasonsoftheyear教研活动备课时,有些老师觉得无从下手,甚至还有些老师抱怨这首诗歌的编写没有意义,往往在教学中一带而过,没有能好好深入研究这首诗歌,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对其中的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这些都违背了教材的本意。新教材让更多的英语诗歌进入了课堂,我们就有责任让它们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细读这首诗歌,不难发现它蕴含着美,充满了美。为了让孩子们一步一步体会这首诗歌的魅力,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夏天的知了叫声,冬天北风呼呼的声音,春雨的缠绵,秋天的鸟鸣。听完声音之后,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并描绘一下他们心中的画面。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发现想象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引发他们和诗人的共鸣。

我问孩子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告诉他们,每个季节都有它自己的美丽。春天可以有美丽的蝴蝶和花儿,也有恼人的春雨。我让孩子们想一想有哪些中文诗歌描写了春天。孩子们提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我让孩子们再读Seasonsoftheyear的第二段关于春天的描写,让他们比较哪首中文诗歌描写的情景更像这首诗中的情景。孩子们进行了小组讨论,认为只有部分像。有几个组把原来的中文诗歌进行了稍稍改编,就比较贴近Seasonsoftheyear中关于春季的描写。他们的这个做法得到我的肯定,也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一时间改编中文诗歌以贴近这首英文诗歌成了孩子们课余的乐事。

二、用诗歌放飞学生的心灵,体会中英文中拟人的修辞

新教材就像是一个宝库,这首诗歌就像是这个宝库里的珍宝,只要着力发掘,还会有更大的收获。我首先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Whatisyourfavouritesentence?Why?孩子们的回答起初从字面上出发,基本上集中在一些形容词和副词的运用上,我告诉孩子们我最喜欢的是:Beesandbutterfliesplayamongflowers.孩子们很快发现原来是动词“play”用得好,使诗句一下子生动起来。我又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这个发现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这首诗歌拟人的诗句都被找了出来。显然这首诗歌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从中文诗歌中发现点什么。孩子们展开了活泼可爱的想像翅膀,课堂成为了孩子们智慧的加工厂。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列入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念。其实情感策略与语言学习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学习的效果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情感态度的影响。孩子们在中文和英文诗歌中来回穿梭,乐在其中,不仅发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发现诗歌中比喻、夸张等更多的修辞手法。正如布卢姆认为的那样:“一个带着积极感情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节英语课成了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因为忘我的投入,孩子们求知的欲望高涨。

三、总结

春节诗歌篇8

【关键词】雪莱 《西风颂》 浪漫主义

一、 引言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欧洲,战争频繁,社会动乱。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平等让人们认识到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王国”那样美好,人们在深深失望之余,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了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则是诗歌。在19世纪的英国诗坛上涌现出了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他们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使诗歌创作脱离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的轨迹。而后崛起的拜伦、雪莱等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高潮,为英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对《西风颂》中浪漫主义元素的解读

浪漫主义诗歌以对自然地生动刻画和丰富的想象为特点,作者往往将个人的情感和想象置于首位,常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热衷于追求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呈现出很强的主观性。这一点在《西风颂》中有鲜明而具体的体现。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雪莱乐于亲近、观察大自然,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善于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出来。在《西风颂》这首颂歌中,雪莱为我们树立了自然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成功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该诗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歌共分五节,前三节咏风,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西风在陆地、天空、大海上的凛凛威风写得酣畅淋漓。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咏物转而抒情,将“我”引入诗中,在后两节中抒发了自己愿随西风而舞、与西风合而为一的澎湃激情,表达了诗人对革命的迫切向往。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无论是前三节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还是后两节的直抒胸臆,都充满了主观性。诗人对西风破坏威力的感叹,对西风保护者的讴歌,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不仅看到了西风席卷落叶的破坏威力,也看到了它吹送种子的建设作用,雪莱将自己作为一位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西风颂》这首颂歌里充满了对自然的崇尚和向往,在诗人的笔下,自然被人格化了。第一节既写了秋之呼吸的西风,也写了春天“碧空的姐妹”――春风;既写了鬼魅似的落叶,也写了“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诗人既用“重染疫疠”等词语来诅咒垂死的秋叶,同时也瞻望春天“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诗歌中对现实的不满和鞭挞,对未来的幻想,也即是诗人对西风破坏旧的,催生新的双重作用的讴歌,使诗歌主题思想中这两个部分通过对比描写,不断地在交叉中发展,矛盾又统一,从而为后面几节诗的发展提供了中心线索,更为诗篇结尾的著名预言:“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埋下伏笔。在诗的第二小节诗人除了继续描写为“频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风的威力以外,还从上节诗中枯叶的形象联想到天上的流云,二者的联系密切而又自然,体现出异曲同工之妙。在诗歌的第三小节,诗人又带领我们进入惊涛骇浪的海洋,雪莱着力描绘被秋风唤醒的波涛汹涌的蓝色地中海,西风的威力进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向两边劈开”,为西风让路;深植海底的花木被西风“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至此,诗人以丰富的想象书写了西风扫落叶、席卷流云、翻江倒海掀起巨浪三种自然景象,这些想象中都融进了诗人最真切的感情,诗人正是借西风这一生动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愿望。浪漫主义笔法的使用不仅没有破坏诗歌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反而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宽广,让读者于视野的转换中充分感受到西风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更为完美地反映了现实。这与诗人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是离不开的,就连落叶因不同的生长时期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一细节都被诗人捕捉到了并在诗歌里表现出来: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这些对自然地着力描写体现出雪莱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三、结语

《西风颂》中,西风具有排山倒海的豪迈气势,上天入地的神力,这与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的结果。西风的威武形象贯穿全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诗歌的各个小节诗人分别使用了丰富的想象来扩展诗的艺术效果,与全诗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相呼应。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春节诗歌篇9

一、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抒感的载体。诵读就是要帮助学生从语言、节奏、声调中直接感受诗句中所表现的内容,体会到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诵读得越好,学生就越容易与诗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池上》和《小儿垂钓》一课,这两首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在读准“撑”、“艇”、“萍”,学习新词“浮萍”之后,学生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准确、通顺的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在教学“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看”到的画面:究竟是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以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小孩是如何偷采白莲的。教师图片演示这样的场景:初夏时节,荷花在田田的荷叶中盛开,小娃儿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地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然后,教师可选择若干学生个别读,请他们说出童年“偷偷”做过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和自由。

二、仔细品读,感悟古诗意蕴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揣摩诗歌词句的使用,准确把握诗句中极富表现力的妙词佳句,充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领会诗歌字里行间潜藏的意蕴。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诗,品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重音。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分清句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领会诗意后,笔者指出:词的上片描述了一幅秀美、恬静的村居风景,从中你都品出什么?联系整首词说说你对“醉”字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老夫妇是饮酒而醉;也有的提出,老夫妇是被眼前的溪流、青青草的美和天伦之乐所陶醉了。最后,笔者对学生们的回答作了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的居住环境虽然是——“茅檐低小”,但周围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那对白发夫妻完全陶醉在这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中了。当学生领会到“醉”字的言外之意后,我再联系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经历来讲解全词,将恬静优美的乡村田园生活与南宋丧地辱国的现实相对照,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北上抗金报国的忧愤之情。由此可见,细细品味诗中文字,由景入情,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中人物、作者形成深层次的对话,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更加深刻地感悟古诗的意蕴。

三、延伸想象,体会诗歌神韵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的古典诗歌多讲求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如果不能深入地感悟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丰富的意象世界,进入角色,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求更好地体会诗歌神韵。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课,在讲解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就结合课文图片、多媒体与学生们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师:如果我们就是那一株红杏,我们在园内看到了怎样的满园春色?

生:满园的红杏,满园的春色,满园春天的风景。

师:那么红杏你为什么要探出头,偷看外面的风景呢?

生:院墙也挡不住春的脚步啊!整个园子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力量,我们忍不住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春节诗歌篇10

一、古诗新唱

音乐是通过调性、旋律、节奏、节拍的有机结合,并用特定音响结构塑造形象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交流。实践证明,“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记忆的过程是艰苦的,“唱”却让古诗词乘上了音乐的快速列车,使原来枯燥而又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并获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审美愉悦。现今有很多不同版本“古诗新唱”的歌曲如:《唐诗新唱80首》《谷建芬:古诗词歌曲20首》以及各种媒体中传唱的优秀古诗词歌曲等,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中作为教材,带领学生唱响古诗词。

在与古诗词艺术融合的音乐课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古诗新唱”的歌曲,还要求学生体会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文学意境以及歌曲旋律所体现的音乐情境,用旋律唯美地演唱古诗词,用诗词精确地阐释音乐。如果有不同演唱版本的同一首诗,则可采用听唱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旋律的音乐表现出的不同情绪和意境。学生在深刻理解诗词作品内在意韵、情感此基础上,用简单的音符与节奏自己创作编曲并演唱:有教师创编好首尾,学生根据提示填写空缺的乐句,也有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的新唱诗歌进行改编(加衬词、节奏等)。如此创作的过程,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新的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展现他们的创造才能。

在教学音乐书本教材中的《春晓》时,学生要明白该乐曲中所表现的内容:诗词所表现的意境、音乐演唱与诵念的特点、音乐形象的独特风格等。学生会仔细聆听音乐速度、节奏以及旋律的分句,感觉出该歌曲中乐句重复和旋律的进行等,把诗歌中的春色美景演唱得淋漓尽致。在创编歌曲环节很多学生除了老师编配的衬词节奏外,很快联想到春天鸟儿欢歌、跳跃的情景,并用自己创作的“唧唧、啾啾”等歌词加入演唱,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体验,由此产生对古诗歌曲的喜爱,产生审美期待。

二、古词新编

如果歌词是简练的、浓缩的散文诗,那古诗词便是浓缩中的精华。对于古诗词艺术来说,由于其文学的固定性,作品本身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歌唱的形式更好地再现与反映其艺术的精髓。而“古词新编”是指音乐课中可以利用旋律的不变性与歌词的多样性进行古诗词填唱的创编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已经学唱过的歌曲旋律为创编题材,根据个人对歌曲音乐的不同理解,填选不同的古诗歌词,尔后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亲自填词配唱的过程,便是感受鉴赏音乐、扩大艺术视野的审美过程,也是开发创造音乐、丰富艺术表现的创新过程。

在古诗词填唱的创编活动中如何协调好诗词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旋律的情感基调和诗词的意境是喜乐还是哀

怒,是婉约还是豪放,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创编中,旋律的选择要用节奏简单、乐句短小的歌曲,方便学生编唱,要注意音乐和古诗词意境的一致性,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音的高低及演唱的方式设计古诗歌词。

如,低年级学生在学唱《郊游》这首歌时,感受歌曲中欢乐的情绪,体会2拍子音乐行进的节奏特点,乐句中有很多同一音符的反复。在填词创编的环节中,很多学生马上从歌曲开头“走 走|走走 走|”的反复联想到古诗《咏鹅》中“鹅,鹅,鹅”的反复。在情绪上歌曲是欢乐充满童趣的,而古诗则是描写动物的情趣,也是不谋而合。学生再尝试用《郊游》的音乐填唱《咏鹅》的歌词,把古诗中动物的情趣表现得恰到好处。而高年级学生在选用《冬夜静悄悄》的旋律进行创编时,则更有思考性,他们感受歌曲中学生在深夜寂静时为家访老师那孤独的身影牵挂的心情,填选了《静夜思》的诗句,唱出他乡人在夜深人静时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意境。学生在诗歌的带领下尽情展示创作的才能,正确而又深刻地体会音乐与古诗词的结合,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抒感。

三、古乐新诵

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其抑扬顿挫的节奏、起伏变化的旋律、强弱分明的力度,都时刻牵引着聆听者的心。古诗词本身也具有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在词语与句式上严格地讲究平仄节奏、长短对称,使诗句具有乐曲般的声调和节奏。在音乐课中融入古诗词艺术,可以结合中国古典音乐的欣赏,进行古乐配诵活动,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带来多重的审美体验,并以此激起欣赏者情感波澜,扩大其音乐想象的空间。

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古诗词艺术,不仅是融入“美”的过程,更是一个融入“情”的过程。中国古典音乐一直很难用语言来阐释意境,所以,在欣赏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用图片与动画的视觉体验来指引学生,但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在欣赏时配诵古诗词更易于学生理解音乐情境的渲染与诗歌节奏的划分。学生在对音乐的背景、风格、速度、情绪、主旋律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用古诗词配诵古乐,感受音乐与诗词抑扬顿挫的和谐声并引发联想,提升对音乐和诗词的理解。

在欣赏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符的图片与文字的影像。在学生视听同时,教师配以生动语言朗诵课件中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把学生带入一个诗音画的意境中,“春欲老、花已落、江远去、月西沉、夜将尽”的失落美也在音乐中升华。此时,“情”与“境”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朦胧、优雅、低沉、唯美的艺术境界。

小学音乐课中融入古诗词艺术,不仅让学生对我国的文学语言有更深的理解,重要的是对音乐的表现力有了更深刻、更新鲜、更全面的感受与认识,并为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架起了一座宽敞的桥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音乐中融入诗歌艺术,不断感知与探索、创造与想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并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