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款通知书十篇

时间:2023-03-23 13:11:13

催款通知书

催款通知书篇1

XXX(对方名称);

现就贵方未及时支付我货款(未按时偿还欠款)一事向贵方致函如下:

XX年X月X日,贵方与我(或"经协商达成口头协议")签订了《XXXX合同》。双方约定,贵方应于货到就付30%的货款(贵方应于XXXX年X月X日偿还欠款XX元)。XX年X月XX日,我依约将货物交给了贵司,然而贵方却并未能按约定及时支付货款,现共欠货款XX元(然而贵方却并未能按约定及时还款,现共欠款XX元)。

本人认为,双方既已有约在先,当全力守信方能长期友好合作,故特致函请贵方于XX年X月X日前将所欠款项支付我.

此致

敬礼

XXX

年月日

■相关范本:

催款通知单格式

崔款书可以用固定格式的表格,也可以写成便函,不论采取哪种形式,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标题和编号 标题要简明,一般写作“催款通知单”、“催收、清理联系单”等字样。如果催收的是紧急款项,可在标题前加上“紧急” 二字。标题下要注明编号,以便于查询和联系。

催款通知书范本

×××厂财务部:

你单位××年×月×日向我厂订购×××,货款计金额×××元,发票号为×××,该货款至今尚未支付给我厂,影响了我厂资金周转。

催款通知书

XX制衣厂并X厂长:

贵厂与本公司于XXXX年X月X日签订了一份《XXXX租赁合同》,约定我公司将XXX房屋出租给贵厂使用,贵厂按XX元/月支付租金。按该合同的约定,贵厂应于20xx年12月31日合同到期之日搬离,然而合同到期后,贵厂并未搬离,且20xx年1-10月的租金24000元至今也未支付。

物业费催款通知单

(先生/小姐):

展函致敬!在您百忙之中烦扰阁下,我处深感歉意。

我处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管理处,您所拥有位于

省 市 区 路 号 花园 幢 单元,面积 平方米,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尚未缴纳以下管理费用:关于尽快支付欠款的函

XXX(对方公司名称)并X(对方老板姓)总(或职务名);

催款通知书篇2

1、xx(对方公司名称):

2、贵公司自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止尚欠我公司货款共XX元,根据贵我双方所签署的合同(或约定),贵公司应在XX年XX月XX日付清该款。现贵公司已逾期__天仍未支付,严重影响了我公司的资金周转和生产安排。

3、请贵公司收到此通知书后X天内将上述逾期未付的货款汇付我公司帐户(户名:XX;开户行:XX;帐号:XX)。否则,本公司将循法律途径或委托相关追收人员上门催收解决。

4、故特此通知

5、XX公司(印章)

催款通知书篇3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和意义

诉讼时效,系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依据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的法律制度。

法律规定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在于:

1.使长期存在的事实状态得到法律的认可,使之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相一致,结束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的不稳定状态,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秩序。2.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加速民事流转,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3.有利于司法机关调查和收集证据,正确而高效地处理民事纠纷。关于诉讼时效的效力,我国法律主张,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的胜诉权消灭,其权和实体权利并不消灭。无论当事人是否了解诉讼时效的规定或者是否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司法机关在审判时,如果原告的请求或权利适用诉讼时效,且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又没有应予以保护或延长诉讼时效的特殊情况,就应判决对其权利不予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第138条规定: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也就是说,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的权利,权利人不能诉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成为自然债。但债务人自愿履行的,相当于当事人间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该权利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我国《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其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一般是从借款偿还期限届满之日开始,适用2年的时效期间。银行应当在2年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向义务人主张权利。

二、中断诉讼时效的方法

诉讼时效一旦被中断,债权人就会又在一个2年期内得到诉讼时效的保护,相应地债务人就会失去一个2年期的以诉讼时效来抗辩的机会。中断诉讼时效的方法很多,但效果却不太一样。

1.送达催收函

2.还款和扣款

3.债务人同意履行

4.或申请支付令

5.向有关部门主张债权

6.通过中介途径催收。

贷款是我们盈利的主要来源,因此掌握好诉讼时效,利用好诉讼时效,可以是我们的资产免受不必要的损失,更好的管理我们的资产。

三、中断三诉讼时效的方法

对于我们的贷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中断诉讼时效,以利用更长的时间追回贷款:

(一)下发贷款催收通知书

下发贷款催收通知书是延续信用社贷款诉讼时效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下发催收通知书应注意:1、已超诉讼时效的贷款,需要在贷款催收通知书“备注”栏注明催收的本金数额,及其产生的贷款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期间借款人在催收通知单上签字或盖章的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信用社向借款人发出催收通知书,债务人在该通知书上签字或者盖章的应当认为对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等受到法律保护”信用社下发催收通知书如不明确向借款人要求利息,在法律上认为仅对本金重新确认,放弃对利息债权的要求。

通知书上必须要求保人签字或盖章。通知书上的签字必须由借款人或保证人亲自实施,由于种种原因,借款人和保证人不能签字,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信贷员都这样认为“让家属签一下总比不签字强”,结果只是手续上的完善,实质上是自欺其人,家属的签字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二)利用还部分借款的方法。

还部分借款延续贷款时效是信用社采用较多的方法,一方面收回了部分贷款,一方面保护了债权。一举两得,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由借款人在信用社收回贷款凭证上签字。

(三)采取在贷后检查登记簿上签字的方法。

随着法律知识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贷款超诉讼时效以后,就不受法律保护,采用催收通知书延续时效这种方法,因为经常运用,已被借款人保证人所熟知,大多数赖、逃户拒绝签字,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贷款检查登记簿,由于其内容与催收通知书相同,完全可以代替通知书,由于这种形式较催收通知书“隐敝“,有时效果要好于贷款催收通知书。

(四)利用村委会出具证明的方法。

利用信贷员与村委会干部的良好关系,由村委会干部陪同信贷员参与整个催收过程,最后由村委会出具“催收证明”。五、给借款户发电报、挂号信等。

通过邮政部门发送催收通知书,借款人收到催收通知书后,借款人必定在邮政部门印制的回执上签字,回执就是以后诉讼时效中止的书面证据。

(五)利用电视、报纸公共媒体公布借款的方法。

将借款人欠款情况在电视、报纸上等公共媒体上公布,延续贷款时效,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也是一种以社会舆论收回不良贷款的好办法。

催款通知书篇4

对票据丧失的补救,是指对严格意义上的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票的丧失的补救,不包括其他意义上的票据或者有价证券。虽然我国金融及诉讼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此均有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失票人往往因不了解这些规定而做出了错误的处理。我们近日接触到这样一个个案,失票人为一家成立不久的外商独资企业,其九张共计数百万元人民币的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在准备申请贴现前被盗。该企业开始认为这些票据都注明自己为收款人而他人无法获得支付,也可能被毁掉,决定采用自行在报刊上刊登遗失启示的方式宣告这些票据作废,并口头通知了出票人;但在知悉这些票据仍然可能被他人恶意或善意地取得并进行流通和贴现、申请支付等等的严重后果后,又决定向公安机关报案、向所有的前手及出票人书面通知和挂失,并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但又不知道先办哪一项,也不知道每一项的程序、需要的材料以及后果是怎么样,需逐项咨询和调查。这样的处理不仅延误了大量的时间和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还未能取得保障自己权益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亦接触到银行在处理票据丧失的补救过程中,单纯地从方便行事和“保护”银行利益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诸如不依法受理挂失止付的申请或者法院的止付通知、恶意支付或支付有重大过失等不当措施,导致损害了失票人或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被判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我们在此对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三种票据丧失后的补救措施,即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和诉讼分别作简要介绍。

一、挂失止付。根据我国《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可以挂失止付的票据包括:已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填明“现金”字样和付款人的银行汇票、填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本票、支票。不能挂失止付的票据包括:未记载付款人或者无法确定付款人及其付款人的票据;未填明“现金”字样和付款人的银行汇票以及未填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本票;空白票据。此处的付款人或者付款人,具体是指银行汇票的付款银行或者出票银行、商业汇票的承兑人、银行本票的出票人和支票的付款银行。挂失止付的申请人,为最后持票人即失票人。挂失止付的受理人,为票据的付款人或者付款人,除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为非金融机构外,其他票据的付款人或者付款人均为票据上记载的金融机构。

根据《票据实施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和《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等金融法规的规定,挂失止付的程序为:(1)允许挂失支付的票据丧失,失票人挂失止付时,应填写挂失止付通知书并签章。挂失止付通知书应当记载下列事项:票据丧失的时间、起点、原因;票据的种类、号码、金额、出票日期、付款日期、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挂失止付人的姓名、营业场所以及联系方法。欠缺上述记载事项之一的,银行不予受理;已经依法向持票人付款的,不予受理。(2)对于符合条件的挂失止付申请,付款人或者付款人在核对相符并确未付款的,应当受理并立即暂停支付,如受失票人的委托,付款人和付款人应进行相互通知。(3)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提讼,同时,付款人或者付款人自收到挂失止付通知书之日起12日内没有收到人民法院的止付通知书的,自第13日起,挂失止付通知书失效。此规定的目的是要求失票人及时申请法院冻结票据的流通,亦反映出挂失止付仅产生该票据不获付款的效力,并无产生票据转让行为无效的法律效力。(4)失票人凭借人民法院出具的其享有票据权利的证明,向受理挂失止付人请求付款或退款,此处的法院证明,应是法院在依据公示催告程序终结后或者诉讼审理后所做出的判决。

二、公示催告。《民事诉讼法》规定,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可以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票据法》规定,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由此我们认为,可适用公示催告的票据范围大于挂失止付的范围,除了空白票据丧失不能确定付款人不能适用以外,其余形式的票据丧失后均可适用公示催告的补救措施,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发出的止付通知,付款人或者付款人亦应当受理。公示催告的申请人,为最后持票人即失票人。公示催告的管辖法院,为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何为票据支付地?《支付结算办法》第52条明确规定:银行汇票的付款地为付款人或出票人所在地,银行本票的付款地为出票人所在地,商业汇票的付款地为承兑人所在地,支票的付款地为付款人所在地。

公示催告程序为:(1)失票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递交申请书,写明票面金额、出票人、持票人、背书人等票据主要内容和申请的理由、事实;(2)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申请后,应同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受理法院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的,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3)受理法院在3日内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公示催告的期间,不少于60日;(4)在公示催告期间有利害关系人申报并未经法院裁定驳回的,受理法院裁定终结公示催告程序,公示催告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另行;(5)在公示催告期间无人申报或者申报被驳回的,公示催告申请人应在公示催告期间届满次日起一个月内申请受理法院作出判决,逾期不申请的,终结公示催告程序;(6)公示催告申请人依据生效判决向票据付款人请求付款或者退款。

三、诉讼。《票据法》第13条明确规定诉讼为补救措施之一。但此时的诉讼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事诉讼,必须至少符合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要件之一,即必须有明确的被告。而在票据丧失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被告或者无法确定被告的。我们认为,除非失票人明确知道票据仍然存在,并且知道明确的持有人,否则无法采用诉讼措施进行补救。

由以上规定的三种补救措施可以看出,挂失止付可以使失票人比较即时和方便地取得停止支付的效力,但不适用某些情况下的票据丧失,亦无法阻止票据的流通,而且仍必须进一步采取公示催告、申请除权判决或者诉讼的措施;而公示催告虽然适用面较广,保护措施较为彻底,但在受理的要求和时间上均不及挂失止付理想;诉讼措施则更为次之。因此,我们认为,结合挂失止付与公示催告两种补救措施是比较适应的,即在票据丧失后,能够挂失止付的,首先挂失止付,再按法律要求进行公示催告;不能挂失止付的,应及时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由法院发出的止付通知书和公告取得止付与宣告票据转让行为无效的效力。

票据以上补救措施是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的有效措施,而对于在实践中失票人经常使用的仅仅在报刊或传媒中以失票人名义登载的遗失启示作为补救,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其法律效力,亦未规定善意的社会公众有注意一般人在传媒登载的

催款通知书篇5

近来在与法院同志的交流中,得知在多起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利用公示催告程序屡屡诈骗得逞,不仅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给人民法院的声誉和审判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经笔者仔细研究,发现现行的公示催告程序确有严重的漏洞,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弥补。 犯罪人利用公示催告程序进行诈骗的通常手法如下:(1)犯罪人先以合法方式与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建立交易关系,并以接受对方签发的汇票为支付方式,以期合法地取得汇票。通常汇票的金额较大,到期日较长,起码超过四五个月。犯罪人一般会按约履行与出票人之间的合同,以免出票人因犯罪人违约提出止付而暴露犯罪意图。(2)犯罪人取得汇票后,立刻再与其他人进行交易,并以背书转让该汇票为支付方式。犯罪人选择的交易相对人(即票据的被背书人),通常与汇票的付款银行不在一个省份,并且与出票人或付款银行没有业务联系。(3)等到交易相对人(即票据的被背书人)履行合同后,犯罪人立刻到付款地的法院申请公示催告,声称其汇票遗失、被盗或被抢,要求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由于犯罪人是票据关系的当事人,了解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并且还能够得到出票人和付款银行的证实。由于法院并不能了解其汇票已经背书转让的事实,因而必须受理其申请,予以立案。(4)法院通过公告通知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公示催告的期间不少于60日。但是,由于真正的持票人在其他省份,得知法院公告的可能性非常小,因而不能在公示催告期间申报权利。待公示催告期间届满后,法院便作出除权判决,犯罪人便持法院判决向付款银行要求付款。(5)真正的票据权利人(即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后向银行请求付款时,才发现其票据被公示催告过,并且票款已经被冒领。但是,持票人如果声称自己是真正的权利人去追究银行的责任,银行是根据法院判决付款,不应承担责任;如果去找法院,法院是严格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办案,也不应承担责任;如果去找犯罪人,犯罪人早已逃之夭夭。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除了犯罪人蓄意诈骗外,现行公示催告程序也有两个严重的漏洞。其一,由于票据转让是单方法律行为,真正的持票人自己不主张权利,其他的票据关系人,如出票人、付款人、背书人等,并不知道票据的最终持有人是谁。作为法院,只能通过公告的方式通知持票人申报权利。但是,由于汇票到期日较长,可以长达九个月,而民诉法规定公示催告期间是从立案时起不少于60日,法院的一般做法是90日,其结果是,公示催告程序往往在汇票到期日前结束,也就是在持票人得知其汇票被公示催告时,票款已经被领走。由于犯罪人将汇票转让给外省市的被背书人,并且该人再将汇票转让给付款地的其他人的概率极小,所以在此情形下,持票人几乎没有可能通过公告知道手中的汇票正在被公示催告,往往是在请求付款时才知道汇票被公示催告。其二,在公示催告程序终结时,法院所作的除权判决,应当只是宣告票据无效,即票据权利还是那个权利,只是与原先的物质载体即被公示催告的票据本身相分离,申请人可以持法院判决行使票据权利。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233条规定:“判决生效后,公示催告申请人有权依据判决向付款人请求付款。”这就产生三个问题:(1)由于现行公示催告的期间可能短于汇票到期日,除权判决也完全可能在汇票到期日之前生效,而根据该“意见”,申请人有权在判决生效后请求付款,实际上就是申请人可以在汇票到期日之间依判决请求付款。(2)汇票到期日的长短,是票据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考虑汇票的具体到期日,规定只要除权判决生效即可请求付款,实际上等于确认该判决可以变更票据权利的内容,这违背除权判决的性质。(3)在汇票到期日之间请求付款,意味着出票人蒙受了到期日与支付日之间的利息损失,而申请人得到了这一期间的利息利益。持票人即使无诈骗目的,但其丧失票据后,居然可以凭借公示催告程序谋取额外的利息上利益,显然与公示催告程序的目的不符。 因此,现行公示催告程序中的这两个漏洞必须弥补。在不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两个的弥补措施,既不违反现行法的规定,又足以使犯罪人的诈骗活动不能得逞。其一,民事诉讼法规定公示催告的期间不得少于60日,但没有规定其上限。在实务中,受理公示催告申请的法院可以作如下掌握:公示催告的期间下限不少于60日,但是必须超过票据到期日之后一定期限。由于真正的票据权利人无论是否看到公告,在票据到期时总要提示付款,这样就可以发现其票据被公示催告,就可以到法院申报权利。因此时公示催告期间尚未届满,犯罪人的诈 骗意图就不可能得逞。其二,即使法院在票据到期日之前作出除权判决,也必须在判决中明确规定:申请人必须在票据到期日之后,才可以持该判决请求付款。把除权判决生效日与付款请求日相区别,一来符合除权判决不变更原票据权利的性质,二来保证利害关系人能够在票据到期日之前票款尚未被领走之时申报权利,从而彻底消除犯罪人利用公示催告程序诈骗的可能。

催款通知书篇6

恶意申请公示催告问题的存在,暴露出我国目前的公示催告法律规定仍存在较大欠缺和不足。本文拟从公示催告程序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防范恶意公示催告等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1 关于公示催告的现行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关于公示催告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十八章、最高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票据法》及最高院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规定等中,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可以申请公示催告的失票人,是指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在丧失票据占有以前的最后合法持票人。

二是申请公示催告的理由是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三种,其他情形不能申请,比如票据已经背书转让的。

三是申请公示催告的地点是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同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并在三日内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期限不得少于六十日。

四是公示催告期间内利害关系人申报的,人民法院经审查属实的裁定终结公示催告程序,并通知申请人和支付人。如没人申报,期满后根据申请人申请,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并公告,宣告票据无效,自公告之日起申请人有权向支付人请求支付票据款项。

五是对于伪报票据丧失的当事人,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裁定终结公示催告或者诉讼程序后,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追究伪报人的法律责任。

2 恶意公示催告的表现形式及发生原因

总结恶意申请公示催告的案例,基本程序是:

1、为非法取得票据项下款项,或者基于暂时占有资金的目的,恶意申请人独自或串通出票人,在将票据背书转让给他人之后,又以票据丢失、被骗等理由伪报票据丧失,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因法院无法知晓该汇票已经背书转让的事实,因此对于申请人是否为符合法律要求的最后合法持票人无法核实,只能受理其申请,并予以立案。

2、之后,法院通过公告通知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但因大部分单位并没有及时查阅核对法院公告信息的习惯和条件,或者由于公告地点和方式的原因无法知晓公示催告信息,导致真正的权利人无法在公示催告期限内及时申报权利。

3、待公示催告期限届满后,法院便依恶意申请人申请做出除权判决,申请人便持法院判决向付款银行领取款项。最后,当真正的票据权利人在票据到期后向银行请求付款时,才发现其票据已被公示催告过且票款已经被领走。

分析恶意公示催告案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当前企业融资困难,部分企业企图通过公示催告,变相获取资金。加之民间票据买卖活动猖獗,为恶意公示催告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是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法院的实质审查义务并要求提供担保,公告的方式也存在局限,导致恶意公示催告的成功率较高。

三是现行法律仅规定利害关系人的撤销权,对恶意申请人的法律责任和相应处罚并无明文规定,加之申请公示催告的费用较低,导致恶意申请公示催告的成本较低。

3 法律完善及防范建议

恶意申请公示催告人之所以能够得逞,与现行公示催告程序存在两个严重漏洞有重要关系:

一是法院公示催告期限规定过短,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目前,我国法律只规定了公告期限最短不得少于60日,对具体期限并未明确。实践中,为尽快结案,大部分法院均规定公告期为60日。而汇票的到期日则相对较长,一般为6个月,结果是公示催告程序往往在汇票到期日前结束。从经济角度考虑,为避免利息损失,大多数最后持票人往往是在汇票到期日时才请求付款。而只有在此时,最后持票人往往才知道汇票被公示催告的情况,但为时已晚,此时票款可能已经被伪报票据丧失的当事人领走。正是因为公示催告期与汇票期限存在的时间差,才导致恶意申请公示催告人能够得逞。

二是申请人的申请付款日与汇票到期日不能紧密衔接。现行法律规定,无论汇票到期与否,只要法院做出除权判决并公告,申请人即有权请求付款人付款,这一规定实际上等于确认通过法院判决可以变更票据权利的内容,这违背了票据的基本原则。另外,在汇票到期日之前请求付款,意味着出票人蒙受了到期日与支付日之间的利息损失,而申请人居然可以凭借公示催告程序谋求到了这一期间的利息利益,显然与公示催告程序的目的不符。

为解决恶意公示催告案件频发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公示催告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

1、延长公示催告期,将公示催告期与汇票到期日紧密联系起来。除规定公示催告的期间下限不得少于60日以外,还应增加规定:“如公示催告期限届满时汇票尚未到期的,公示催告期延长至汇票到期日后一定期限”。由于真正的票据权利人无论是否看到公告,在票据到期时总要提示付款,这样就可以发现其票据被公示催告,就可以到法院申报权利。因此时公示催告期间尚未届满,恶意申请人的非法企图就不可能得逞。

2、把付款请求日与票据到期日挂钩。规定即使法院在票据到期日之前做出除权判决,也必须在判决中明确规定:申请人必须在票据到期日之后,才可以持该判决请求付款。这样一来符合除权判决不变更原票据权利的性质,二来保证利害关系人能够在票据到期日之前票款尚未被领走之时申报权利,从而彻底消除不法分子利用公示催告程序诈骗的可能。

3、建立申请人申请公示催告时应提供担保的制度。如此一来,一旦出现恶意申请公示催告的情形,可以确保真正权利人利益不受损,也能够有效的降低不法分子实施恶意公示催告的动力。

4、加强法院实质审查力度,对申请人的申请理由及其是否为票据最后合法持有人进行重点审查。实施多样化的公告方式,建立法院与银行的衔接系统,完善全国性票据公示催告和除权判决的网络公告平台。

催款通知书篇7

关键词:风险;财务人员;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27-03

财务人员的工作表面看,安安稳稳,无风无雨,实际上却是充满了风险。这些风险有时候会使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遭遇较大挫折,有些人的行为会给企业造成巨额损失,还有的会触犯法律。因此,财务人员除了掌握会计知识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税务、经济法等知识,提高对一些风险点、尤其是容易忽略的风险点的警惕意识。

一、账龄较长的应收款项易失去法律保护

很多公司都有一些账龄很长的应收款项,这些债权如不及时催收就有可能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的,法院还是应当受理,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法院就会驳回其诉讼请求。因此,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如果任由其逾期超过二年以上,可能无法收回。即使,法院也不予以支持。《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诉讼时效因提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超过诉讼期限,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也就是说,此条款应用到应收款项上,当约定的还款期限过了以后,必须在二年以内,法律才可保护其合法权益;如超过诉讼时效,法院可据此驳回,转为自然债务。法律不再用强力保护,只能靠正常的信用、道德来讨债。

为了避免此类损失的法师,企业必须做好风险防范,建立应收款项的催收制度。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应随时关注应收账款的账龄,对无经济往来,应收而未收且账龄超过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就应特别关注,对这类应收账款应立即定期通过书面催收函进行催收。催收函应让对方签字盖章确认,或以其他能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方式进行催收,比如以特快专递、电报、挂号信等,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方式一定要表明是催收函。如果已经过了诉讼时效,应该设法让对方订立还款计划,或在催款函上签字盖章,承诺在某时间前还款,只要对方重新承诺还款,即是“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诉讼时效即可中断,可重新起算。在催收时要注意几点,首先是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配合进行,并明确以哪方为主,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其次是当债务人下落不明时,企业应在省级以上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催收债务的公告。只要企业在诉讼时效内进行了催收并取得了上述证据,就能达到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最后要注意的是,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发的询证函并不能起到诉讼时效中断的作用,除非询证函中有明确的催收意思表示。

二、随手开出发票当收据

在日常经济交往中,当购货方支付款项后,收款方才开具收据和发票给购货方。但销售方先开具发票,购货方收到发票后再支付货款也是很常见的做法。孰不知,此做法的背后,却隐藏着被赖账的风险。一些公司会以“已用现金支付货款,有发票为证”为由赖账。这些赖账公司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3条:本办法所称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在我国“以票控税”征管模式下,下家为了取得发票,不得不以付款作为对上家的要挟,“拿票来,否则钱免谈。”欠债的是大爷。于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实发生了:很多情况下销货方给出了发票,但并没有收到货款。发票的开具与货款的收取很多情况下是完全脱离的。因此,即使有的公司以“已支付货款,有发票为证”为由赖账,法院应予以驳回。但在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公布的判例中,最高人民法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3条为依据,认为“发票应为合法的收款收据,是经济活动中收付款项的凭证,本案中被告持有原告开具的发票,在诉讼中处于优势证据地位,原告没有举出有效证据证明付款事实不存在”。判决认定该案中被告新疆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以现金方式支付款项[1]。正因如此,日常经济往来中一定要注意此类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财务部门在审核合同时就督促业务人员加上相应的条款,明确规定:开具的发票不作为收款证明。如果合同已签订,那么在开具发票时可由对方开具收到发票的收条,要特别注明“款项未收到”,或在发票背面写上“给付发票时款项尚未支付”并让对方签字。

三、口头委托收、付款

在日常的经济往来中,由于各种原因,对方单位可能不直接收款、付款,而是委托其他单位、个人代收代付,比如物流公司等。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仅凭对方业务人员或财务口头通知,必须要有相应的书面委托或通知,否则可能遇到以下风险:(1)债权单位委托第三方单位代收时,债权单位可能声称自己没有收到款项,要求重新支付;(2)第三方单位代收款项后不及时交给委托方,或不全部交给委托方,甚至挪用款项、逃逸;(3)债务单位委托第三方单位代为支付时,第三方单位可能会以“返还不当得利”要求返还相应款项。因此,在债权单位要求将款项支付给第三方时,可要求其提供相应的书面委托书、或书面通知,明确写明委托第三方单位代收;债务单位让第三方单位代为支付时,应由债务单位和第三方单位写出书面说明,共同确认“由第三方单位代债务单位代为支付款项”的事实。

催款通知书篇8

公告催收现状

浏览报纸和网站,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催收欠款的信息,在百度搜索“公告催收”一词,提示有166万条有关信息,其中银行催收公告有关信息95.9万条。可见,债权人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告催收情况已极为普遍。

现行法律对一般民事主体公告催收权无明确规定

现行民事法律制度未明确一般民事主体公告催收为实现权利的一种方式,只有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诉讼时效制度规定》)的司法解释从时效角度确认一般主体公告催收为中断时效情形之一。我们知道,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适用方面的文件,不能对法律规定作出限制或扩张性解释,不构成法律的渊源。《诉讼时效制度规定》明确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告催收行为构成时效中断也正是对《民法通则》第140条“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运用的具体情形进行明确,且《诉讼时效制度规定》对一般主体公告行为产生时效中断法律效力有严格限制,必须是在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情形下,权利人在部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才被认为构成诉讼时效中断,如不具备上述公告催收前提条件的,其效力难以得到法律支持。

《诉讼时效制度规定》出台前,相关规定对公告催收有特定主体限制。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公布违约学生名单的主体是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规定,原债权银行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的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中,有催收债务内容的,该公告或通知可以作为诉讼时效中断证据。但第十二条同时规定,本规定仅适用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有关案件。

现实操作和司法实践中,公告催收早已突破上述规定中有关催收主体的限制。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在诉讼时效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保证责任等问题请示的答复》明确,债权人对保证人有公告催收行为的,人民法院应比照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的规定,认定债权人对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期间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方式及程序问题的请示的答复》也明确,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方式可以包括“提讼”和“送达清收债权通知书”等。其中“送达”既可由债权人本人送达,也可以委托公证机关送达或公告送达(在全国或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刊发清收债权公告)。

公告催收普遍适用效力仍存争议

公告催收保全债权行为的合法性引起很多人的质疑。2004年6月25日《中国消费者报》刊登《谁赋予银行公布个人信息权利》一文,文章援引甘肃省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赵国文对2004年5月11日兰州市几家银行联合公布129个拖欠贷款客户名单欠款催收公告一事的看法,“6家银行的这种做法是对消费者名誉权的一种侵害。贷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的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两者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无权侵害另一方的名誉权,这是受民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其表示对于银行的这种擅自曝光行为不能接受,应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代表性。2007年7月18日,某行北京分行“债务催收公告”曝光了1200余名拖欠助学借款的大学生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一事亦曾引起广泛热议。

公告催收必然涉及公布债务人相关信息,而相关信息的权利主体是个人本人,其拥有支配权和控制权,银行、政府部门及公用事业部门等应妥善保管办理业务中收集、整理的个人资产、债务等信息,非因法律规定或个人授权外,禁止公开。在现行司法解释对公告催收严格限定条件情形下,其普遍适用的效力仍存在不确定性。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行营业部(下简称农行海南营业部)与廖辉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上诉案中,被上诉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财保海南公司”)答辩中称:农行海南营业部于2009年9月2日以公告催收方式主张权利不符合法律规定,并不具备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财保海南公司不存在下落不明的情形,农行海南营业部可以采取直接送达的方式向财保海南公司主张权利,其以公告的方式向财保海口公司主张权利没有法律依据,不应认为具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公开曝光是公告催收的重要形式

公告催收必然涉及债务人姓名、债务金额或电话等信息的公开曝光。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现行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允许公开曝光违约行为的规定较多,笔者借助中国法律检索系统搜索关键词“公开曝光”,提示有643个包含公开曝光为手段的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可见通过公开曝光单位或个人的违约行为,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促使违约单位或个人改正其行为已成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的常用和重要手段之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关于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有关情况报告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要利用新闻媒介披露各种逃废债典型案例,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债权人公告催收必定曝光债务人姓名、欠款金额等信息,公开曝光是公告催收的重要方式,依据《诉讼时效制度规定》,公告催收还应有主张权利之意。

公告催收的内容无统一规范

由于缺乏公告催收权的法律规定,现行有关公告催收或公开曝光的规定对公开信息范围缺乏相应规范,现实操作亦是五花八门。有的公开债务人及担保人姓名、身份证号、欠款金额,有的还公开住址、电话等,且公开不论债务的主观善意或恶意、金额大小等,对这一权利的行使约束机制缺乏。

公告催收面临的法律风险

侵犯债务人的隐私权。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将隐私权纳入公民民事权利的保护范围。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个人身份、财产、账户、金融交易信息等个人金融信息是个人隐私的重要内容。公告催收以公开债务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私密信息的方式进行催收,使债务人的隐私由私密变为公开,在无债务人授权许可的情况下,银行将债务人信息公开,构成了侵权法律关系,这种侵权行为并不需要夸张或捏造,只需公开即形成。权利应是法定的,贷款人与借款人形成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当借款人逾期不归还贷款时,银行可根据合同约定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违约和侵权属二种法律关系,权利人不能在主张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影响债务人的名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公告信息由债权人单方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未经裁判,不区分金额大小、主观状态等情况的公开债务人未履行义务的负面信息,造成社会对债务人评价降低,对债务人名誉造成影响。

依据催收条款进行的公告催收行为法律效力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有部分金融机构与债务人在合同中约定,若债务人或担保人违约,债权人可视违约情形公开违约信息。从现有法律规定看,该约定的法律效力尚存不确定性。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双方当然可在自治框架下对双方权利义务作出安排,但意思自治应建立在公平原则基础之上。在借贷合同中,格式文本由银行方提供,债务人因需要贷款不得不接受订立格式文本时有关违约信息予以公开的条款。《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就格式条款争议提讼的权利、消费者依法应当享有的其他权利等。因此,格式合同中约定债权人可公开债务人信息有排除债务人的隐私权这一民事权利之疑。一旦引争,约定条款效力必起争议,据此进行的公告催收行为难以实现其目的。

防范公告催收法律风险的建议

催收债权合法、有效。行使公告催收权应当建立在债权合法有效的基础之上,债权人在进行公告催收时应认真审查主张的债权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存在瑕疵或争议、是否在诉讼时效内,否则可能导致败诉或引发声誉风险。

催收信息真实、无误。银行的公告催收信息如债务人、金额等一定要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可。如工作失误或系统原因等导致采集的债权债务信息真实性有误并据此公告催收信息,不仅不能实现催收的效果,反而易导致诉讼风险。

合同中约定债权人公告催收的权利。相关信贷合同文本中应取得债务人允许债权人用公开方式催收的授权和许可,且应以黑体字或其他足以引起合同对方注意的方式标示,可以请客户手书未按期还款同意银行限于催收目的公开欠款信息的内容作为双方的约定条款。目前对此类约定其法律效力虽存不确定性,但至少可作为债权人保留性权利和公告催收抗辩的依据,方便日后债权人选择适当的催收方式。

落实公告催收前提条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要实现公告催收的目的,必须全面落实《诉讼时效制度规定》中公告催收适用的前提条件。首先,只能在债务人下落不明、权利人采用其他方式无法直接向义务人主张权利情形下进行。如何确认义务人下落不明,笔者认为债权人必须先行采取上门、邮件、公证、律师见证等催收方式催收,在无法送达催收文书情形下,取得并保留公证机关、律师事务所或街道、社区、物业公司、派出所等第三方证明义务人下落不明、权利人无法向义务人主张权利的书面证据。其次,必须在部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公告。在部级或债务人所在地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公告目的是为了扩大媒体的受众人群,让债务人知晓债权人要求其履行义务的信息。如何确定当事人一方住所地,是经常居住地还是户籍所在地,笔者认为,债权人只能以债务人提供的身份证件所表明的户籍信息为准。在传播方式多元化的时代,电视、报纸等都是受众面广泛的媒体,因此债权人可以选择报纸及电视等作为公告催收的媒体。最后,公告必须有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公告仅具有通知的性质,不产生主张权利的效果,因此,公告应具有表明主张权利的内容才可以认定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了权利。如果公告中无主张权利的内容,则不能认定权利人以公告的方式主张了权利,当然不能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完善公告催收制度的建议

赋予债权人对债务人公开进行催收的权利是维护社会诚信及经济秩序的要求,从权利平衡考虑应确立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允许公告催收的制度。应建立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例外制度,在确认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为保护个人隐私例外制度的同时,明确银行与债务人间公开违约信息的约定和债权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的公开催收为个人隐私权保护例外的制度。

确立个人隐私权保护例外制度。当前我国尚无个人隐私权保护例外的规定,对银行保密例外条款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中,主要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法律强制性规定,而对客户同意、出于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披露信息未作为隐私权保护的例外规定。因此,在制定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相关制度的同时,应明确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当事人同意等作为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例外。否则,可能出现因强调保护个人隐私造成债权人行使权利的障碍,不利于社会诚信的建立。

催款通知书篇9

一、保证期间是除斥期间

1、保证期间,是根据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在一般保证情况下)或者保证人(在连带保证情况下)主张权利的期间。进一步说,保证期间是债权人主张请求权的权利存续期间,债权人在该期间内没有主张权利,则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即,保证期间届满发生实体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2、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不能中止、中断、延长。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主要为:一是期间起算点不同。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即权利人能行使权利之日起开始计算;而除斥期间自权利成立之时起算。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见,保证期间是一种除斥期间,它是一种法定的权利存续期,不存在中断、中止、延长的情形。

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保证期间经过后保证人又在“还款承诺函”上签字形成新的保证合同,保证人应承担还款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应当如何认定保证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后又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问题的批复》

云南、河北、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催款通知书篇10

新乡市某区农业机械管理局(以下简称农机局)下属的风华机械厂(以下简称机械厂)是一个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该厂于1994年12月26日向新乡市某区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借款29万元,约定借款期限2年。截止1997年5月,机械厂已归还13万元,尚欠16万元本金和7600元利息。机械厂于1998年关门停业。根据农机局的指示,该厂的法定代表人王青于1999年6月13日将该厂所有财产移交给侯胜。2001年1月15日新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销了该厂营业执照。同年3月28日,信用社向机械厂送达贷款催收通知单,该厂原法定代表人王青予以签收认可。2001年11月29日,当信用社得知机械厂已被农机局收回并将财产移交他人后,便通过公证处给农机局送达了贷款催收通知单。2002年5月,信用社诉至法院要求农机局偿还原风华厂的借款本金16万元及利息106272元。该案在认定信用社的行为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时产生分歧,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信用社的行为已超过诉讼时效。因为机械厂除1997年5月前支付信用社部分本金和利息外,其后未再付款,而信用社直到2002年5月23日才起诉,已经超过两年的诉讼时效,故信用社的诉讼请求不应支持。信用社虽然提供有机械厂原法定代表人王青签名的催款通知单,但因该厂于1998年关门停业并于1999年6月13日将该厂所有财产移交给侯胜后已不再是该厂的法定代表人,且该厂已于2001年1月15日被吊销营业执照,所以王青的行为不属于职务行为,不能据此认定信用社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提出了偿还债务的要求,诉讼时效应不发生中断。依据《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第四十条、第四十八条及《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二款的规定应驳回信用社的诉讼请求。

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并未超过诉讼时效。因为:1、信用社向机械厂原法定代表人王青提出偿还债务的行为应视为向债务人提出了偿还债务的请求。虽然信用社于2001年3月28日才向王青送达催收贷款通知书,此时机械厂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王青在法律上已不是该厂的法定代表人,但是信用社对该事实此前并不知晓,也无人向其告知,从而仍然认为该厂仍是王青为法定代表人,所以其向王青送达催收贷款通知书。在此王青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表见,其行为后果应归于机械厂。信用社的行为应视为向债务人提出了偿还债务的请求。2、王青承认债务的行为合法有效。自信用社1997年5月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至其向机械厂提出还债请求时,已超过两年的诉讼时效,但是在王青收到贷款催收通知书时并未提出异议,而且表示继续履行义务,故此应视为债务人自愿放弃了诉讼时效上的抗辩权,所以信用社的胜诉权在得到债务人承认的情况下仍然存在。这也是民事主体自主处分其民事诉讼权利的表现,应得到尊重。3、该案存在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况。本案的诉讼时效可分为:第一,1997年5月至2001年3月,在该阶段,信用社已超过诉讼时效,但因王青的承认行为而仍然有效,诉讼时效从2001年3月起发生中断并从此时开始重新计算;第二,2001年3月至11月,当信用社得知机械厂已被农机局收回并将财产后,便通过公证处给农机局送达了贷款催收通知单,诉讼时效从2001年11月起再次中断;第三,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当信用社债权得不到偿还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效从2002年5月起第三次中断;第三,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当信用社债权得不到偿还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效从2002年5月起第三次中断。而在上述第二、第三两次中断中,均未超过民法通则规定的两年诉讼时效,故信用社主张保护自己民事权利的时间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间,应当支持信用社的诉讼请求。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高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