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散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0:43:17

雪景散文

雪景散文篇1

关键词:轿子雪山;散客旅游;开发

一、轿子雪山发展散客旅游的优势

从旅游资源方面看,禄劝轿子雪山景区面积84.85平方公里,由"两片五区一线一点"构成,景区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规模大、景点集中、配套组合好。资源类型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全区共有自然人文景观74个,具有雄、奇、险、秀、幽等特点,适合开展观光、探险、科考、冰雪体育等多种旅游活动,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从区域位置看,轿子山风景区地处滇中北部,位于川滇两省结合部,南距昆明160公里,是距昆明最近的雪山,周围有滇池、石林、阳宗海、九乡、武定狮山、禄丰、曲靖珠江源等一批部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省内风景名胜区补缺联网、沟通东西南北的重要条件。开发后可形成昆明-禄丰-武定-轿子山-曲靖-九乡-石林-阳宗海-昆明的旅游闭合回路。轿子雪山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是云南省特别是昆明不可多得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二、轿子雪山发展散客旅游的不足

     禄劝县属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优越的旅游资源与滞后的经济水平是众多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时的一对矛盾。一直以来,轿子雪山是人们观雪景的理想胜地,然而,由于当地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设施落后及景区开发建设滞后等原因,“轿子雪山”这个极富价值的品牌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轿子雪山以特种旅游为主,常规旅游的条件还不成熟,其旅游条件、接待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轿子雪山发展散客旅游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轿子雪山相关旅游信息较少,宣传力度有待大力加强。

2、旅游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旅游服务设施有待改善。

(1)旅游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首先体现在旅游交通、线路方面。轿子雪山尚未形成旅游专线,到轿子雪山旅游交通还不是很便捷,而公路路面等级、质量还有待提高。其次,景区旅游设施如索道、景区线路、标识等个项建设也有待加强、完善。

(2)旅游服务设施最突出的问题是食宿方面,主要体现为:景区供给服务的单体规模较小,很多都是农户独立经营服务,体系欠发达,景点缺乏规范化的标识,卫生状况堪忧。另外,相关服务人员在服务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也还有很多欠缺。

     3、信息和通讯服务有待改进,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缺少散客咨询系统等。

轿子雪山还非常欠缺专门为散客服务的交通工具、行程安排及咨询服务体系等,也大大减低了对轿子雪山旅游资源宣传的力度。

     4、旅游产品相对单一。轿子雪山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旅游项目未能实现配套组合,旅游项目单一,无法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旅游体验需求;未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

     5、存在安全隐患。轿子雪山海拔虽然不高,但因气候变化无常,许多地方人迹罕至,再加之有原始森林,如不熟悉地形,很容易迷路,曾数次发生旅行者因迷路而发生危险、甚至丧生的事情。

   ?

三、轿子雪山散客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轿子雪山旅游宣传力度

吸引散客旅游,除了利用传播媒介、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外,还必须注重对已确定的旅游项目进行形象而具体的宣传促销,将旅游信息传达给尽可能多的潜在游客。例如提供内容详尽的、符合散客需要的旅游宣传印刷品,包括旅游线路说明书、目录集、导游指南、价格表、各种单页宣传品、宣传小册子,以及其它用途的信封、挂历、明信片等,介绍有关旅游地文化、地理、物产、风俗民情、风光名胜和交通、食宿、购物及其基本价格等情况,以帮助人们增加了解,消除顾虑,增添游兴。

   2、加强、完善轿子雪山旅游硬件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从而为旅行者提供便利条件。

   (1)进一步加强旅游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投资环境。

   (2)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改善旅游服务设施。??????????????????????

切实加强以转龙镇为主的小集镇建设和管理,为广大游客到轿子雪山来提供好的基础条件。游览轿子雪山的游人,一般都食宿在转龙镇。转龙镇目前已具备一定的接待条件,集镇最大的旅游餐饮接待中心的改造也已基本完成。四方井和下坪子也已建成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观,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

   3、构建轿子雪山散客旅游服务体系。

   4、丰富旅游内容实现旅游项目合理组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以禄劝特有的少数民族节日、红色旅游等旅游资源为轿子雪山旅游的补充内容,邀请外地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参加,开展以旅游为主题的摄影、文学大赛,提高品牌知名度。

   5、对于游览轿子雪山存在的安全隐患,除了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外,游客自己也要有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的防范、应对措施,以保证有一个愉快、安全的旅游过程。

另外,培养一批熟悉轿子雪山地理环境、有丰富登山经验且综合素质高、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的导游服务。由于目前主要是本地乡民对轿子雪山地理环境、登山路径、注意事项等较为熟悉,而由这些乡民充当向导角色,所以在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语言沟通、服务技能、文化差异等问题,针对这些方面的培训都有待加强,特别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及普通话的普及,以便与游客形成良好沟通。

总而言之,轿子雪山丰富的资源优势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及发展前景,而散客旅游作为轿子雪山的主要旅游形式,也可预想开发轿子雪山散客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瑰丽轿子雪山[N] 春城晚报 第21期?2005.11.2. 

[2]昆明市旅游局 轿子山[M]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

[3]禄劝——罗姿源脉[M]?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投资促进局.

雪景散文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诗意的语言,并感受其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2、体会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可爱、明朗、迷人等特点,感受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

3、明确文中所运用的对比、白描、避实就虚等写作手法,能说出其作用、好处,并加以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在写江南的冬景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好处所在。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提问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菩萨蛮》韦庄 《忆江南》白居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春来江水绿如蓝。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能不忆江南?

开篇引入两首古人描绘江南春色的词,从而引入江南这一如诗如画,千古文人都为之陶醉的地方,那么江南的春天如此迷人,那其他季节又是怎么的风味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作者介绍

书下注释,可简单介绍一下其散文的特点,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全文,理清思路,并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中除了写江南的冬景,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冬景?

明确: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的冬天。(江南的秋天则可在讲课文时一带而过)

四、研读文本,掌握文章对比的写作特点

1、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其他地方的冬景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2、明确:对比

3、请同学浏览文章1、2两小节,试从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来比较南北冬天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暖、可爱。

文章第三小节,由老师一带而过,这里简单和江南的秋天有一个小对比,学生能找出江南冬天的明朗这一特点,即可。

4、4、5两小节,主要是讲闽粤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进行比较,着重写了江南冬季的植物,可以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提问:江南冬季的植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说说看。

明确:芦花至冬而不败,红叶有三个月以上的生命,野草是野火烧不尽,寒风吹不倒下……

总结出江南冬景的富含生气这一特色。

5、第6段可作为对比探讨环节的结束,略微点下“恩惠”、“清福”、“德国的冬天也和我们江南的差不多”等,感受到作者的那种自豪、幸福、满足以及对江南冬景的由衷喜爱。

五、研读文本,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与意境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文章的第7段,大家概括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最好能概括成一幅图景)

明确:微雨寒村图

2、从这一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色?它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细得同粉似的白雨,乌篷船,落日夕阳,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恬淡幽静,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展现了江南冬景悠闲、迷人的特点。

作者在这里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联想到岳阳楼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相同也。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虽是在写,实似在画。

那我们便再怀着平和的语调,舒缓的语气,齐声读一下本段,再次感受一下这幅微雨寒村图的美妙。

3、欣赏完了江南的微雨寒村图,我们再来看看江南的雪景。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下第8小节。大家思考一下,本段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引用古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写作手法。

赏析这八句诗,可以问问同学们,这几句诗是作者随便选的吗?他们的顺序能够调换吗?大家思考一下,这几句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雪景的?

时间顺序:日暮――入夜――夜深人静――第二天早晨

雪势顺序:欲雪――微雪――大雪――雪停

可见作者虽然以诗代文,但是行文的思路,顺序可谓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诗选得巧妙,安排得更为巧妙。

可以再点下引用诗句来表情达意的好处,江南的雪景给人的感觉是喜悦,悠闲,宁静……

六、结合背景,体悟情感

雪景散文篇3

《可以预约的雪》是台湾现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是“情”与“理”相融的经典美文。文章取名“可以预约的雪”,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台湾特有的菅芒花比作北国冬天的雪,由朋友相约看菅芒花,回想起两年前看花的情景,感慨万千。怎样面对生命中的“常”与“变”?怎样突破人生的困局?这就必需怀揣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善用对比。

学习目标可以定位如下:知识与能力:诵读文章,梳理文脉,学习作者“一花一世界”的构思技巧;过程与方法:相互交流探讨,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品析作者流露于文本中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应该确定为:1.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2.品析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本文“情”与“理”兼美,重在感悟与品析,因此要注重情景问题的预设和问题情景的创设。围绕题目“可以预约的雪”,预设三个问题:1.为什么不用“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为题?2.你能品析“可以预约”的言外之意吗?3.既然生命的大部分都不可预约,那为什么要用“可以预约的雪”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树。也就是说每一个细小的物体中,都包含着宇宙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将走进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物,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衍生出人生的哲理。这位作家叫做林清玄。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难解的生字词。学生个读,同学互评,教师再范读,提示情感的把握。

2.学生再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如下问题:

问题情景(一):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文章与雪景有关吗?与什么景有关?

明确:与雪无关,与菅芒花有关。“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暗喻手法,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明确:色彩(形似)、可以预约(主观愿望、期许相似)

问题情景(二):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呢?哪一个题目更好呢?

明确:应该说也可以,但是哪一个题目更好呢?雪是普遍的景物,菅芒花比较稀有,是台湾一种特有的植物,只有在阳金公路才能看到,所以为了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它的色彩和可以预约的花期,当然原题好。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于浅显,变特殊为一般。

问题情景(三):通过比喻的方式,由雪及花,文章主体就是写菅芒花吗?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文章主体并非写菅芒花,而是写看菅芒花的人。

问题情景(四):作者思维由花及人,由菅芒花可以预约的特点联想到人生怎样的情形?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经过两年时间的流逝,菅芒花又到了开放的秋季,可是看花的人却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而面目全非了,由看花人又延伸到所有的人,外在经历在变,内心体验在变。深深思索至此,一个沉重的疑问压在作者心头——“在我们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三、研读讨论

问题情景(五):面对生命的“常”与“变”,到底哪一个才是生命的常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13段)自然的景每一刻都在变化,人生也如此,而我们都希望并习惯于“不变”,这就造成人生的困局。

②(14段)其实生命的“常”是人生的面具,生命的“变”才是人生的眼睛,生命的大部分不可预约。

③(15、16、17、18、19段)列举生命的“常”与“变”:菅芒花(常)——看花人生(变);预约来生(常)——前世精魂(变);同学会(常)——同学(变);岁月定影,时空定格(常)——完全不可能(变)。总结:用众多事例,从自然、人生、佛教、生活等方面论述了生命中“变”是常态的感悟和道理。

问题情景(六):面对生命的“常”与“变”,作者提倡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破):对自身因缘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缘无怨无尤——人生课题;②(立):对“常”祝福,对“变”宽容;总结:懂得欣赏——美好的心、欣赏的心——保持预约的希望。

四、总结反思,形成积淀

问题情景(七):品析作者积极的心态!

①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只要心里充满乡音亲情,浪迹天涯、作客他乡又何妨?

②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历经病患折磨,才更加懂得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③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穿越生死不死,就更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④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妈妈的病故,倍感亲情无价,中年添子,人生幸福。

总结:懂得欣赏才会幸福!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人生的变故无常,却发现,人生绚丽多彩,生命缤纷灿烂!而作者的心境也由原来的感伤转变为豁达愉悦。

雪景散文篇4

读着宗蹼的《紫藤萝瀑布》,仿佛在你面前,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色彩绚丽,幽香缭绕,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玲珑剔透的品质。又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作者将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表达了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文章语言如诗如画,遣词造句非常精妙,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一个“拿”字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仔细揣摩下面两段景物描写的妙处,你会有所得。

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冰心《樱花赞》)

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杨朔《茶花赋》)

雪景散文篇5

古人推崇忠孝节义,礼尚往来,法道行天下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度统治的2000多年中,几乎没有突破这座篱墙。像新桃旧符年年看更,内容没有改变。选拔人才的标准也遵循这一原则。多少人才在制度的磨损下自然消耗了,多少新观念新思维被扼杀在腐朽里。无法抗衡的渺小心理,只能用手中的笔寄语理想,实现心理上的暂时补缺。可是有一个人用实践来体现自己的理想,在等级森严的礼教中,简直是个奇迹,这个人叫柳宗元。

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他写的散文句句体现着真情实感,散发着博大深厚的爱心。我认识他,是从欣赏他的《捕蛇者说》知道的,这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看到百姓的苦难和毒害,他心如刀搅。中学课本一直把它列为必读古文,从小对他记得相当真切。因为没有读过他的诗,对他理解的局限性,在以后的阅读中常常抱愧仰望。今天用他的一首诗来凭吊这位散文大师,我心中的感动又像看到新的风景呈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大师所有的诗句中我最为欣赏的一首。从绝景意化,也许会把他的思维与姜太公钓鱼那种情景联想。孤独专注,避世清高,有洗脱红尘的寂傲。从字面理解,我们似乎看到了大雪弥漫的峭仞江边,鸟与人早已退隐匿迹,只有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在孤舟上,一竿在手,独钓于江雪之中。这是他的向往和追求?还是大师另有所指?大雪纷飞,他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空寂悯人,他在等待什么。形立江中,思游天外,渐渐江河被雪覆盖,他融入了洁白的世界里。那种畅想和境界,他向雪中的鱼儿倾诉?还是默默向上帝祈祷?独钓寒江雪,外边的变化已经不能影响到他的专注深情,他手中的竿子和孤舟雪影,正好是悠然安然的姿态,遗世独立的精神。立于自然,在向往的纯洁里融入自然。从清晰到模糊,从模糊到最后隐匿,正好归结到生命的曲线,一点一点走向静态。

这首诗的背景应该是唐朝的前中期,政治由明转暗。他希望国家强盛,政治清明,人民安居落业。与好友刘禹锡一起组成了革新派。没想到一腔热血被达官显贵扼杀了,他被流放到永州,继而又流放到柳州。我们从大散文家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一文得知,他在永州被衡湘学子尊为导师;在柳州时,他制定的州法,解救上千妇女回家。就在他得知刘禹锡被流放到播州时,他含泪上书,要求皇上改派自己去,因为那里的条件不适合好友去,好友有一位古稀多病的母亲,他要好友去永州。不过,他上书中皇上知情已经改派。就这样一位大师,默默在柳州为百性服务,终老在那里,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专修《柳侯祠》让后人凭吊。

雪里呼唤千百遍,心犹未老难留连。多少志士仁人孤饮雪魂,独赏天岚,随风而去。用张志和的《渔歌子》作为对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两种不同的风景,两种忘世的情怀,给我们以多种启发的方向。

雪景散文篇6

余秋雨兼具了学者的知识根底和诗人的才情,把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的遗存中,探究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创作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应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亮点,他散文中的象征之处,处处隐藏着文化的本旨。

他认为象征就是以“一个可触可摸的直觉形式构建出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意蕴”。在谈到象征的美学意义时,他认为象征可以“使欣赏者面对具体物象而获得一种广阔感和自由感”,“使创造者和欣赏者一起产生一种略带隐蔽的社会认同感”,“使欣赏者享受了一种以少胜多、由此及彼的想象、思考、联结的自由,发挥了他们的审美主动性”。

人们选择余秋雨的文化随笔,是对文学的渴求,也是对知识的渴求。在《阳关雪》这篇散文中,余秋雨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积淀与写作功底。借助阳关景与阳关史,表达了他眼中的文化苦难与文化悲剧。在抒发自己的文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余秋雨大量地借助了象征的手法,并较多篇幅地借用了艾略特《荒原》中的意向和思想,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这篇文化散文的一大亮点。

“坟堆”是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意象。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过是触发作者感怀的一景,但当笔者看完全文,看到作者对于文化衰亡的忧患,再结合《荒原》,便会发现坟墓的真正用意。余秋雨的思路离不开《荒原》,《荒原》的第一节便是《死者的葬礼》。艾略特刻画了一个毫无生气、充满死亡气息的现代文明之都――伦敦。它宛若地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浑浑噩噩中走向死亡。而位于阳关的坟堆,它们埋葬的却不仅仅是人的尸骨。在余秋雨的笔下“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更像是传递着文化的悲剧――无人问津、远离人群、慢慢被历史侵蚀。在这里,坟堆既引入了作者的想象,引入了阳关的悲剧,又引入了阳关背后的文化悲剧。

后文中,余秋雨将象征使用得淋漓尽致。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马蹄”“呐喊”“热血”象征了战场,象征了阳关这片土地上历经的悲惨历史。这一段中,有战场上的助威厮杀与流血,有亲人眷顾,有战争胜负,有君王愁虑。而这所有的一切逝去以后,留下的就是一个荒原。而下一句“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不禁让人想起了艾略特笔下的人们,他们生死状态如同这战士。这之中更透露出余秋雨对于文化的思考。

在写到“唐人风范”前,余秋雨始终是在写阳关景中隐隐地透露着自己的感怀,他对于所有文化的哀叹只是暗中通过景物传达出来。而在这一节中,余秋雨开始将自己对于文化的咏叹直接地抒发出来。他以王维为例,着重写出了唐朝文人的悲剧,他们终究只是娱乐而非文化,因而得不到重视。这些文人的命运也象征着文化的苦难。余秋雨曾这样形容过,“唐朝,尽自己的力量搜罗并保护着各地的精神流浪者”。这些文人,不过也只是千千万万精神流浪者之一,他们游离于权贵之外,行走于荒原之上,面对火的训诫,听着雷霆的话。这正是几千年来非正统文化的生存状态,而这文化,最终也成了阳关。

阳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象征了。也曾辉煌,终成土墟。它的衰败之中,流露出的是文化衰落的悲具。阳关的雪,阳关的风沙,莫不是从古至今一次又一次对文化的摧残。当余秋雨面对着破败不堪的阳关时,他对文化的忧患便从这土墙上飘然而起。文章最后的“羌笛”是什么,“哀音”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而余秋雨以一句怕还要下雪结尾,透露出的悲哀莫不让人拍案叫绝。

雪景散文篇7

1、《雪》作者鲁迅,出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景的柔美和朔方雪景的壮美,赞美了在孤独的境遇中独自抗争的朔方的雪的不屈的斗争精神,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3、《瑞雪图》作者峻青,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

(来源:文章屋网 )

雪景散文篇8

关键词: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道路积雪;城市道路;结冰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因为道路积雪结冰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多不胜数,由此引发的人员伤亡、社会损失十分严重,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冰雪清除机械的研究。但就我国目前常见的冰雪清除机械分析,它们在应用中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因此设计一种工作效率高、冰雪除净率高、蔽障性优越的现代积雪清除机械势在必行,也是未来机械发展中的主导方向。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便是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积雪清除新设备,这里我们从其设计思想、构造、液压控制系统以及配套选择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工作人员对这一机械的更好操作提供参考。

一、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概述

我国北方地区拥有漫长的严寒季节,冬季温度低、降雪量大、积雪结冰严重特征非常明显,部分地区的降雪季节甚至长达半年之久。在这种背景下,极容易引发道路积雪覆盖现象,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必然给当地交通事业造成威胁,引发严重的堵车、交通事故以及交通中断等社会问题。因此,冬季除雪问题一直都深受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视,甚至政府部门都非常关注这一方面的内容。且我国在长期除雪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人工除雪方式,实现了机械除雪、化学除雪和加热除雪等新技术。但目前我国道路机械除雪工作中整个机械的利用率低、成本高、作业速度慢等问题还非常的明显,这也为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的应用提供了市场基础。

1 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从现代化工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积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它在压实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大量能量,积雪压实之后要在再次将它从地面清除掉则需要花费更大的时间和能量消耗,这也给除雪工作开展造成影响。面对这种现象,实时除雪技术得到人们的认可,甚至有人认为这种除雪方法是最合理、最科学的除雪方式,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则有效的实现了这一理念,这一初除雪机械与过去除雪设备相比效果更好,而且能量消耗只有过去的1/10、几十分之一,是一种高效、省时省力的除雪机械。

2 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的应用意义。我国北方地区最少的地区每年都有一个季度以上的降雪期,道路积雪问题给人们出行和生活造成众多不变,给社会发展构成威胁。尤其是在道路积雪被冰冻之后出现薄冰,这个时候不仅无法采用传统的除雪机进行清除,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产出。面对这些情况,传统的除雪机械就显得苍白无力,这就给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的应用提供了方便,这种除雪机不仅功能齐全、价格低廉,因此能广泛的满足国内大部分地区的除雪需要,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有效的保证了冬季人们出行和交通安全。

二、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的设计要点

1 设计思想。目前,实时除雪理念已经趋于普及,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接受,促使了推扫一体式散学除雪的广泛应用,让这一设备逐渐成为当今城市市政道路除雪的主要设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特殊的道路在除雪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除雪技术,主要是以推雪板式除雪机为主,究其原因是因为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功能单一、设备昂贵等现象突出。面对这种问题,改变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势在必行,也是做好除雪机械改造的关键。

2 设计要点。(1)除雪机与动力连接结构。推扫一体式散雪除雪机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机械,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根据不同的除雪机型号和除雪功能,在设计中固定架与动力装置的连接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固定架的最小高度都要控制在250mm~300mm左右,这个时候除雪装置的最大提升高度也只有350mm~400mm,这一尺寸基本满足了除雪机对一切台阶或者其他障碍去的规避。(2)除雪机升降装置连接。如图 1 所示,通过四连杆机构 4 将连接板 5与固定架 2铰链相连,在连接板 5 与固定架2之间设置升降液压缸3动除雪装置升降。(3)推雪、扫雪机构。推雪板13的断面为圆弧和直线相切的曲面设计,圆弧半径过小会使残雪沿推雪板倾斜方向的流动性变坏,造成前进阻力增大,排雪不畅;圆弧半径过大会造成残雪上冲形成漫溢,影响除净率。本机推雪板断面为圆弧半径500mm及一段长为150mm的直线段相切设计。通过试验和实际使用证明,这一设计参数基本合理。推雪板工作当中可能会碰到地面障碍,如排污井口"路面裂缝"机动车减速路障等,为保护工作部件遇到意外障碍时不会超载损坏,本机设置了超越式缓冲保护机构。

3 推扫一体式除雪机的应用特点。这一除雪机在应用中采用了小型农业生产用汽车作为动力机械,不仅可以单独的进行吹雪、扫雪,而且也可以将两种除雪技术结合使用,这样有效的提高了除雪效果,大大减少了工作成本,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有效保证。

结语

总之,推扫一体式除雪机因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优势能满足北方不同地区的除雪需要,是未来我国北方城市十分理想的机械化实时除雪设备,也必然会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雪景散文篇9

瑞士的美,到了一种极致,甚至让人感到有点不真实。这里的田野、湖泊、山川、农舍,都仿佛是童话里的布景,让人心醉神迷。 少女峰脚下的因特拉肯(Interlaken), 因夹在图恩和布丽恩兹两湖之间而得名。漫步小城,一抬头总能看到秀丽的雪峰和展翅的滑翔伞。这里的美,是那么的惊艳,但同时又是如此的自然, 丝毫未加雕饰。

从因特拉肯乘坐前往少女峰的齿轮小火车,沿途会经过好多坐落在童话一般仙境中的美丽村庄。悬崖下山谷中的这个小镇,名叫劳特布鲁嫩(Lauterbrunnen),因有施陶河瀑布夜以谛≌蚺缘木壁上,人们往往称之为瀑布小镇。这里有被冰川切削而成的U 字形峡谷,从两侧高300 多米的断崖上飞泻而下的瀑布,如同一条白练,与山崖、绿地、木屋和远处的雪峰,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田园图。

文根(Wengen) 是去少女峰的路上经过的第二个迷人山村,它坐落在劳特布隆嫩峡谷一处向阳背风的坡地上,古老的牧羊人小木屋依然保存完好,同时也建起了很多接待游客的酒店,但小镇的风貌依旧。

齿轮小火车在缓缓地爬升,一路美景美不胜收,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震撼非亲临其境无法体会。车窗外, 延绵着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星星点点地缀着鲜花,洁白的雪峰常伴在我们的一侧。翠绿的坡地上,成群的黄牛悠闲地啃着绿草,或懒散地晒着太阳。三五成群的徒步爱好者,背着行囊,撑着拐杖,或专注地欣赏着美丽的风光,或向车窗里的我们挥手致意。举头仰望,皑皑雪峰在蓝天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雪峰向光的部位,冰雪棱角分明,耀眼夺目;背光的部位,舒缓柔和,朦朦胧胧。齿轮火车直接把你送到海拔3454 米的欧洲之巅――少女峰车站,乘坐高速电梯来到海拔3571 米的斯芬克斯观景台,眼前更是豁然开朗。环顾四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座座雪峰,冰清玉洁,扑面而来, 赫然袒露在我们的视野当中。瓦蓝的天空把雪峰衬托的更加洁白无瑕,大朵的云漫不经心地飘来,亲吻着山峦。此景此情,直叫人流连忘返。

欣赏完少女峰的美景, 下山时一定要选择在小沙伊得克(Kleine Scheidegg) 车站换乘格林德瓦(Grindelwald) 方向的东线下山, 在下山的沿途可以欣赏到梦幻般的山坡美景。

格林德瓦坐落在维特霍恩峰、斯瑞克峰和艾格峰脚下,冬季这里是绝妙的滑雪胜地。在夏天,这里则是徒步旅行者、自行车手和探险爱好者的天堂。格林德瓦在德文里的意思就是“绿色世界”,这里绿坡处处,鲜花盛开,农舍与度假木屋像天使的玩具一样散落在翠绿的山谷间,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庄。村庄被群山环抱,山顶上终年积雪覆盖,成片的森林和草原顺着缓坡蔓延下来,直到与小镇中散落的房屋交织在一起。悠闲的奶牛在绿草中悠闲的散着步,过着“与世隔绝”的幸福生活。在瑞士, 牛的数量比人的数量还多,所以牛称得上是瑞士真正的主人。茂密的森林, 幽深的峡谷,翠绿的山坡,巍峨的雪山,让这里的每一栋房子都有资格出现在明信片上。

雪景散文篇10

关键词:地域文化性;北方;油画雪景;意境

油画风景的地域文化性是中国油画在民族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在油画领域的一种必然结果。一个区域内画家因为所处的地域环境相同,所受文化熏陶比较接近,这种环境生活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也就具有了相应的地域气质,有着比较接近的油画表现形式,但同时又摸索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语言。我国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秦淮以北即北方。北方具有四季分明、地势高山平原相间的特点,宏伟、大气、气势磅礴的风景是这里典型的地域特点。在我国北方地域与地域之间也有着差异。东北一望无垠的田野、健硕的大山、茂密的白桦林、东倒西歪的杖子,简易的苞米楼子等常出现在画家的笔下。在西北地区,西北黄土高原由于常年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了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也积累了深厚的黄土文化。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就成了黄土地风景绘画题材产生的地域因素。广阔的原野、挺拔的杨树、绵延的土坡,画家们把平凡的景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将情感融入对这片朴实的土地的真切表达之中。

北方地域性自然因素对油画风景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山地雪景。北方四季分明,冬季较长,当茫茫白雪降落大地时,雪的反射与散射形成了天光之外的另一种光源,它与天空的光源融合成有别于其他季节的光色变化,大地的明度会强过天空,这种反差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寒江静横、雪空绵延带给画家无尽的素材和画意。北方冬季的山是光秃秃的,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山村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水之间,如在东北山村写生杖子是活泼的造型元素,使画面充满动感和抽象意味。当大雪降落在杖子上,杖子半隐半露,东倒西歪,别有一番情致。院落,通往村庄的小路、覆盖其中的白雪、闲散的牛羊,雪与乡村巧妙融合,让雪色也多了几分生机,炊烟袅袅间描绘了一幅恬静与厚实的雪中景致。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白雪的覆盖下显得更悠远与宁静,北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将它们紧密融合,才能画出有力量有情感的油画雪景作品。

古人云“冬山昏霾人寂寞”,雪景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之一。如今能见到的传统雪景山水,如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赵佶的《雪山归舟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等,均是寄情于景的珍品。传统哲学和文学是中国画精神的源与本,中国许多当代油画的创作中亦融合了水墨气韵。油画风景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元素,章法布局进而到山水精神。在北方画家油画雪景的创作中也是不断探索吸收、创新,油画的空间处理与文人画的气韵融合起来,油画雪景吸收中国水墨画中“以白当黑”的观念,留有大块空白空间,“以简胜多”,画面有着极强的空间感,呈现空灵深远之感。构图透视更加开阔,突破了西方传统写实油画的焦点透视。在笔法上,在写实与写意之间自由游走,如在北方艺术家赵开坤、毛岱宗等的表现性雪景油画中的笔触大都偏向写意,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和当代人文关注,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多抽象化,留有大块空白或虚的空间,色彩的处理上比较单纯。表现皑皑雪景的画面中只剩下了黑白两色,画面显得更加的意象深远,大片用刮刀画上的白色和远树、房屋、沟壑相互衬托,构成了画面的意境之美。

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西方的风景画,都以人生存其中的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致力于对客体的美的发现,寄托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和情感,这可谓是山水画和风景画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安德鲁・怀斯的绘画里带有着忧郁与孤独的意境。他说:“每当我提笔作画时,总掺有情绪因素,某种想一吐为快的感情,尤其是雪景,那真是使我心醉,而那种静谧感尤令我感动。”他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他熟悉的乡土景物,创造出独特的怀乡写实画风。在陕北的广阔的黄土高坡,艺术家白羽平的油画风景有着装饰性构成意味和“一水带寒月,孤村幕夕烟”的审美感受。画面中黝黑的森林,被皑皑白雪铺满的旷野,深邃的峡谷给人以苍凉的感觉,如作品《炊烟》《瑞雪》等。画家作品中有着戏剧化的明暗处理,用笔柔润、挥洒自如,传达出澄静、依恋、永恒的意境。是山高水远,缥缈无着、尘埃不到的“境”的创造。东北艺术家赵开坤的“山村风景”是具有诗性的表现性绘画,作品中的色块明朗、线条生动,画笔与画布接触的刹那间游走书写式的一气呵成。在他的东北山村油画雪景作品里,画家笔下茫茫雪色中或深或浅的车辙,带雪的杖子、风中摇摆的树枝等等,都带着大自然的朴素气息。雪后的原野苍茫静穆,自然物象的“体”被弱化成白色的“面”,从而产生了一种抽象的意味。

刘晓纯的《绘画意境论》诠释意境的构成要素是“简、情、远、静、玄”,这用在对北方油画雪景中意境的概括也是再贴切不过的。构思是意境产生的前提,“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即是与此;而构图则能产生意境之美,在北方油画雪景的构图中大多动静结合,含蓄生动。例如,方形的房子,圆圆的大红灯笼;白茫茫的雪地上,一趟趟的车辙;房子与渺渺的炊烟,曲线的梯田与宁静的远山等等。在油画雪景创作中不同的构图样式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产生不同的意境,如水平式构图安静平和;山石山峰的三角形状形成主旋律为三角形的构图,动势变化生动;而曲折迂回的S型构图富有动感,推动空间的深度和广度;直横式构图使画面充满张力如再加上形式化的处理,极易营造出绝美的意境。我们现在绘画中常采用的“曲折构图法”和“之字形构图法”的取势形式来自于黄公望的“折搭转换”之法,这种构图蕴涵着抒情的意味。而在一幅优秀的油画雪景作品中,物象的均衡、节奏、对比、变化统一,以及主次、前后、虚实、藏露等等的经营位置都是独具匠心的。在北方山野大地,描绘白山黑水彰显出雪色空灵独有的美,置身其中真正体会到“景与神会,象与心融”的妙悟。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北方雪景油画有着虚与实、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的表现意境,并获得赏心的审美享受。北方严寒的气候、大森林、雪山、冻土,成就了人们粗犷豪迈的性格,反映到绘画艺术上就形成了一种偏于朴实、厚重,旷远而充满灵性的风貌,表达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

参考文献:

[1] 范迪安.中国当代油画写生――风景卷[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2] 李泽厚.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