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18:17:31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1

学校充分利用老区红色资源,把“红安县革命烈士纪念园”“七里坪革命历史陈列馆”“红四方面军纪念碑”“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红军洞”“革命英雄纪念碑”等作为学校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和校外辅导员到基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师生在追寻先烈足迹、了解将军历史、重走战争道路等活动中,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洗礼。通过听(听红色历史故事、听革命传统报告)、学(学红色革命史、学当地英烈传)、讲(讲红安精神、讲个人理想)、演(演红舞)、唱(唱红歌)、画(办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专栏、办红色美展)、做(将红安精神内化为具体的行动)等多种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老区精神。

二、常规德育活动形成“六化”

学校结合重大传统节日,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并做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主题。传统教育活动实现经常化、制度化、层次化、系列化、模式化、特色化。1月份,组织学生慰问身边的军烈属,正值春节之际,学生自己制作小卡片,写上温馨的祝福语,为身边的军烈属送去关怀、快乐和祝福。2月份,组织“小记者”分队访问当地老红军,收集革命故事和革命歌谣,编写当地英烈小传。3月份以“学雷锋”活动为主题,把雷锋精神和老区精神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并付诸于行动,鼓励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组织学生清扫大街;高年级的同学到当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帮他们洗衣扫地,为他们献上精心编排的节目,送上一份小礼品,孩子们一声声“爷爷、奶奶”,让这些孤寂的老人热泪盈眶,也让孩子们懂得了尊敬老人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4月份利用清明节,组织师生祭扫烈士墓,新少先队员在烈士墓前举行入队仪式,让学生通过缅怀先烈英灵,进行一次心灵深处的洗礼。同时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群,让学生透过长长的画卷,一件件历史文物,去感受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5月份,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教育学生继承发扬老区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6月份举行“我为红领巾添光彩”大队会,让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7月份举行《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会。8月份组织学生给叔叔写封慰问信。9月份与海军工程大学、空军雷达学院等前来开展拉练的部队院校开展手拉手活动。10月份通过举行“爱我中华”演讲比赛、“红歌唱响红色名校”歌咏比赛、红舞大赛、手抄报评比、图片展等活动,以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了解、歌颂祖国的发展、强盛。11月份以“纪念黄麻起义”为契机,组织师生参观镇内革命遗址遗迹、开展模拟小长征、革命英雄故事传讲、黄麻历史竞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让学生不忘历史,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12月底举行元旦文艺会演,高唱红色歌谣,演革命小故事。这些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如春风化雨、沁入学生的心脾,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拓展和深化德育内容

一是培养红色小讲解员。结合镇内各个革命遗址遗迹的史料,组织教师撰写讲解词,由学校语音组选出大方有礼、普通话标准、吐词响亮清晰的学生,培训出多名红色小讲解员。他们多次利用节假日到七里坪长胜街、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革命遗址遗迹义务为远道来七里坪镇的各级领导、各地游客讲解将军、烈士的战斗经历,宣讲红安精神,受到前来参观游客的普遍赞誉,也成为了七里坪镇和列宁小学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二是组织唱红歌跳红舞。《列宁小学校歌》《国歌》《队歌》要求学生人人会唱;集学校全体老师智慧而创作的大型舞蹈《红土新歌》《红安颂》在黄冈市“黄鹤美育节”上均获一等奖,特别是《红安颂》已成为经典舞蹈,多次在全县大型教育活动上上演。传统舞蹈《八月桂花遍地开》在湖北电视台“红色元素采风”栏目播出,激越的歌声,激情的舞蹈,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作为将军后代的光荣与责任,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爱学习的情感。三是开展“追寻先烈足迹,缅怀先烈遗志”系列教育活动。学校从2001年起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追寻徐帅足迹,五省七校手拉手”活动。学生与山西、甘肃、河北、四川等四省的六所学校学生手拉手追寻元帅的足迹。2009年10月13日,是建队60周年纪念日,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和队日活动,活动情况当日在湖北电视台播出,学生在活动中重温了入队誓词,进一步了解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发展历程,强化了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肩负的历史使命。2010年4月22日,是伟大领袖列宁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学校与安徽金寨列宁小学、河南新县箭河列宁小学同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集体创作了诗歌《唱给列宁的歌》,教育学生不忘历史,明白“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的道理。还有每年黄麻起义纪念日举行的“小长征远足”“攻占雾仙山”等活动,都激发了学生们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争创英雄业绩,做英雄传人的情感。四是做好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工作。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校委会成员积极组织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多年来一直把当地红色歌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精选了12首革命歌曲,教学生传唱,《小小黄安》、《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安红》等歌谣已在校园里广为传唱。2009年秋,由学校老师编写的《红土育新苗》、《红军洞的故事》已作为校本教材,进入了课堂,让革命传统渗入学生灵魂深处。学校每周下午第二节课为班队会,以校本教材为依据开展班队活动。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2

【1】弘扬长征精神发言稿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我感动就会忆起我们人民革命的艰苦历程,想起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

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 这就是长征精神: 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肯德基,喝着沃尔玛,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7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2】弘扬长征精神发言稿

弘扬民族精神首先应该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意识的培养,其次是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授,最后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确立。库150而在全国上下,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59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中国长征胜利74周年的纪念日。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大规模战略转移。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排除万难,走完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胜利抵达陕北。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错误,战胜千难万险,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史诗。它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漫漫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惊天地,泣鬼神,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真正体会得到其中的艰辛。长征途中,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树皮,头上敌机轰炸,四周敌军围追堵截。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为了革命胜利,无数先烈战死沙场在千年不化的雪山上,红军没有冬衣,没有退路,寒风刻骨,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草地上,人迹罕至,没有道路,没有食物,一不小心,或是只要停留半步,随之而来的就是死亡的陷阱,就有可能葬身泥潭,但我们坚强的红军战士都咬牙挺过来了。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莘莘学子,我们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去奋斗,要我们自己的执着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一定能够抵达成功的彼岸。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主人,老一辈革命家点燃的革命火炬,已经传接到了我们的手中,祖国灿烂的明天也都要*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开创。如今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XX年,但它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万古流芳,让我们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希望我们都能认真学习,努力奋斗,迎接新的长征的挑战!

【3】弘扬长征精神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弘扬长征精神,青春献给祖国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目的是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磨练师生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检验集体意识、纪律意识和担当意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播种革命火种,奔赴抗日一线,追求民族独立,她是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中国工农红军用满腔热血与赤胆忠诚忠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它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3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传承红色精神演讲稿,欢迎借鉴参考。

更多关于“红色精神”的相关文章内容推荐【 】2021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5篇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范文10篇

2021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5篇

2021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0篇

传承红色精神演讲稿1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掀起热情,回忆革命。

时间悄无声息的过,回忆革命的征途,回忆革命的事迹,回忆革命的精神。为革命之伟大而怆然泪下,有革命的存在我们现在才可以过上现在舒服的日子,有革命的奋斗我们才记忆犹新。

祖国的命运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贡献与奋斗。我们应该时时想想我为祖国做些什么,而不是从祖国母亲那里索取些什么,热爱祖国决不能只靠一句空话。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一名年轻的团员,我一定要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实际工作中,同甘共苦,求实奉献,为学生会的名誉为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学院取得好的名望而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我们的革命英雄邱少云在1952年11月11日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

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1923年,陈炯明进攻广州总统府时,叶挺率兵先掩护孙中山脱险,随后亲自手持一支"花机关枪"(即冲锋枪)扫射叛军,为已怀孕的宋庆龄突围打开通路。

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双方部队火力均不强,叶挺强调遇敌后就猛烈射击,然后迅速冲进敌阵将其打乱,乘其未及整顿再长途追击,后来总结成"猛打、猛冲、猛追".他鼓励部队向前冲,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地执行战场纪律。

当时,一些学生兵上了战场怯场,别人都告诫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后来的红军一向能以少胜多,其中继承了叶挺铁军的这种战斗精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革命战争的胜利,是战士们用点点滴滴的鲜血换取而来的。他们不屈服,不言败,再艰苦也要坚持。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也就代表着每一位战士的不言败,赞扬了他们就不屈服,为了革命的斗争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他们就像树,无论经历多少严寒酷暑,都还是一动不动的屹立着。没有人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是伟大的,崇敬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一幕幕的历史,就代表着一份份的忠诚。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

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革命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把他的精神应用到我们学习当中来。我们走革命的路,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相信自己,因为你们将明天会更好!

传承红色精神演讲稿2第29届奥运会正在中国举行。中国健儿们身着红色主基调的运动服活跃在各个赛场上,满载着感动!

红色,传承了中华民族多少历史,多少的辛酸。那种鲜亮,那种光芒——深沉而又勇敢。饱经风霜,饱经磨难。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从教科书里知道了邱少云、罗盛教的英雄故事。毛泽东同志领导工农红军赤手空拳打江山,为的就是能让老百姓翻身作主过上好日子!历经千辛万苦,血染的日子里记满了多少英烈的动人事迹。

1998年,在那个烈日灼灼的夏天,疯狂地洪水在中国大地从南到北泛滥,肆无忌惮!第一时间,几十万人民子弟兵们冒着生命危险,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在大堤上。“董存瑞连”、“沙家浜连”、“双大功连”、“蟠龙山英雄连”、“三八线英雄尖刀连”……数百面不同历史时期的战旗迎风飘扬在大堤上。

那个时候,抗洪战士吴良珠已是肺癌晚期了!可是在这灾情日益严重的时刻,他却没有放下责任,依然奔赴在前线,竟连续工作了55个昼夜。开汽车、垒堰堤、堵渗漏、背沙袋,直到昏倒在大堤上。当医生打开他的腹腔时,全都被镇住了!肿瘤已经像葡萄一样布满了整个肝区,其余的都已破裂。腹腔内竟出血达700毫升!冰冷的讯息传来——抢救无效!55天!也许对常人来说很平凡,但对于他,每一日都是煎熬!每一日都背负着千斤重的责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时间凝固了,停滞在被残酷的大地摧毁了的汶川!那前一秒还欢声笑语的家园——顷刻毁于一旦!天一下子暗了,梦碎了!原本恬静的城镇,被面目狰狞的残垣断壁、砖石瓦砾所颠覆。心,在剧烈地颤动!泪,似乎绝了堤!

我无法忘记母亲的那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我无法忘记那名不顾自己安危的子弟兵的哭喊声:“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让我再救一个!”我更加无法忘却那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谭千秋!

他弓着背,双手紧紧抓住讲台边沿,一动也不动,而他的头部却已经深深地凹下,红殷殷的一片……

2008年8月8日20点在北京拉开了第29届奥运会序幕,至今已囊货了 枚金牌,这与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相比已有了飞跃般的突破,更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当他们还在想中国是否仍处在汶川的悲痛中时,却已被这个民族的力量所震撼!这个5月,这个2008是那么的伤痕累累,又那么坚强!就像先辈们留下的那些足迹一样!

他们的爱国之心,敬奉之心,团结都让我们深深感动和铭记。因为我知道,我的祖国历史是多么悠久,多么沉重;我知道,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壤,还有中国人的骄傲和自强!这不是外国人说的民族特色,而是民族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团结一心、憾天动地的民族魂!

传承红色精神演讲稿3五星红旗摇曳着……

时光的脚步凝固在空气中,将红色精神描绘得绘声绘色,万水千山中默默的留下脚印。寒风呼啸着,空气中像是带着刀刺一般直入红军们的身体,刺骨,凛冽,默默存在。

食物乃人生食粮,延续生命的感动与奇迹,而在艰苦中生与死中,他们将不泯灭的精神为食粮,成为了胜利的奠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后涌动的这一股力量,激发着无数人爱国敬业,他们也存心每一个红军的心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古时那最嘹亮的口号,将暴政推向历史的教科书,而几千年后的现在又出现了一支雄厚的军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一缕光芒出现的时候就已有了燎原之势,是他们典藏的历史用行动书写了光辉篇章。

曾经的丧权辱国,无用之至都不会抹去,他们是悲惨的,凛冽的被历史所牢记,也被13亿中国人所牢记,然而正是这样令人切齿的历史才让更多的人去拼搏,铭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新时代孕育出的小花,承载着时展的责任,只有将红色精神承接下去,发扬起来,才能做一个优秀的青年,祖国的崛起不只是需要我们刻苦学习,而是许许多多青年在青春之时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中国故事。”

岁月湮没在尘埃里,将历史铭记,而后,中国不再屈服。

消防队员消灭火灾,警察叔叔除恶扬善,解放军叔叔抗震救灾,承载国人梦想的载人航天……一桩桩、一件件是中国的伟大进步。

国际上那抹红色,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创造更多奇迹。

传承红色精神演讲稿4红色,是一种信仰,然而他和其他的信仰不同,他不是少数人的信仰,不是个别国家或者民族的信仰。一般的信仰,更多的是教人为自己谋利,讲究的是个人的生前死后、因果宿命。只有红色,从不让人去为自己谋私,从不让人去沉迷于飘渺的虚无。

是十月的一场燎原大火烧出了天空的第一片红,是1921至1949整整28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染成了神州大地的红,因此,这种红色的信仰绝不是虚无的,而是有无数的前辈用生命去检验、践行的,并且,在一代代的不懈努力中,他成为我们世代相承之意志,只要人们还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就决不停止追逐。所以,红色更是我们的基因,我们不能放弃,要好好地传承下去。失去这种基因,我们就会掉进资本主义的陷阱,被历史淘汰,苏联就是这样的例子。

为什么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

这不是上级要求,也不是政府要求,而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代人能否实现中国梦。当我们沉浸在缤纷繁复的物质世界,徜徉在灯红酒绿之边缘,我们会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迷失。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那就要让红色血液在全身流通,让头脑清醒,让行动坚定。这种血液的来源靠输送是不行的,要自己长出来才可靠。

近来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十送红军》表现的就是十位最普通的红军战士经过长征的跋涉、战斗与牺牲,以自己的生命,熔铸和诠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信念的历程。它生动地展示了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艰苦奋斗、不惧牺牲、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凝结一体,就是红色基因。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将之融入血脉中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下去。当然,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当代革命军人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我党我军从来都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从一定的层次上讲,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相同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新时代我们的全新追求,是以中国梦为中心的最高追求。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求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秉承先烈之意志,高举红色之火炬,继往开来,走前辈们没有走完的路,走我们这代人特有的路。

其实,我们身边从不缺乏自觉走在时代前列的英雄模范。把研究做到最后一秒的戈壁之花林俊德,心里只装着别人的“当代雷锋”郭明义,不离不弃照顾养母十二年的孝心少女孟佩杰,造林22年永葆公仆本色的好书记杨善洲……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扬红色精神,用自己的红色基因生长全新的红色血液。这些人无愧为时代的榜样。新时代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是如此越是应怀如履薄冰之谨慎,坚决听党指挥,围绕强军实践,筑牢军魂。

主席提出广大官兵应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意味着“传承红色基因”不再是模糊的意识,而有纲领性的精神,意味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不再单纯靠自觉,而是受到党和人民的监督。这一转变,正犹如道德自觉向法律约束的转变,有理可依,有凭可持。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千秋伟业筚路蓝缕。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在风云暗涌的和平岁月里,唯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力量才能步步稳进、兴盛强大,才能实现中国梦、强军梦!

如此,也足以告慰先烈英灵。

传承红色精神演讲稿5大家中午好!

每当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的耳边就会回响起这首歌:“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每每听到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骄傲,为生长在这个朝气蓬勃、不屈不挠的民族而骄傲;我自豪,为浴血奋战、换取和平的那些可亲可敬的人而自豪。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用鲜血扭转乾坤,用生命铸造新中国的共和国卫士。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奋起抵御日寇的八年抗战,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抗洪抢险中奋不顾身的感人场面,这是一部又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次又一次的光荣壮举,他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骄人业绩,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诗篇。

而红色基因,就是这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锋,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超,从李大钊到刘志丹……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著,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天动地。

在中国革命史上,我县的南梁就是一道流星,划过旧中国西北的长空,产生了一种光华四射的革命精神。1934年__月,为了发展陕甘边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习仲勋亲自发动群众在南梁荔园堡的转咀子办起了陕甘边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派张景文、高敏珍和霍建德等担任列宁小学教师。

当时,列宁小学的条件极其艰苦,只有两栋房子和一孔窑洞做教室。张景文带领60多名学生,自己动手垒土台,支木板,解决没有桌凳的困难。并亲自编写教材。在南梁山区,入学的大都是一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张景文对这些孩子非常关心,衣裳破了她亲手一针一线给补好,手脸脏了她一把一把给孩子们洗净,甚至孩子们身上有了虱子,她坐在油灯下一个一个给抓掉,孩子们都很喜欢她,敬重她。这便是“南红色基因”。身为华池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传承这种红色基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 要弘扬高尚师德,淡泊名利、言传身教,真正做到自尊、自强、自省、自律,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结合起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要有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爱护、尊重、宽容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今天,新教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四有”好老师的号角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4

方  案

 

一、活动背景

2021年是我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光辉成就。

二、活动目的

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了解我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更好地为广大退役军人服务。

三、活动内容

系列活动一:阅读“红色文章”(4月-5月)

分管领导:沈浩

责任科室:局办公室

参与人员:全县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

活动方案:

1.阅读“红色文章”的活动号召(4月20日前)。

2.阅读品鉴红色作品(4月20日至5月10日)。

3.作品诵读分享会、心得交流会(5月底前)。

系列活动二:讲好“红色故事”(3月-5月)

分管领导:耿志高

责任科室:优待抚恤科

参与人员:全县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

活动方案:

1.前期准备(3月30日前)。向各镇街征集老复员军人的英雄事迹、证章照片,查阅相关档案、书籍、报纸,联系老干部局,多方走访了解后,确定符合条件的老复员军人。

2.实地走访(4月底前)。结合《淮安市老复员军人风采录》的编写,联合新华社,一同走访老复员军人,详细了解他们的革命经历、英雄事迹,形成初步材料后再请相关团队撰写文稿并拍摄视频资料。

3.宣传报道(5月底前)。(1)选取质量高、有宣传意义的文稿报送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收录到《淮安市老复员军人风采录》中;(2)选取优秀文稿在金湖日报等媒体进行宣传;(3)联系金湖县中小学,邀请身体状况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老复员军人进入校园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4)请服务站联系村、居委会开展“讲好"红色故事"主题党日”活动,邀请身体状况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老复员军人进行“红色故事”的宣讲。

系列活动三:唱响“红色歌曲”(全年)

分管领导:冯信俊

责任单位:县双拥工作指导服务中心

参与人员:全民参与

活动方案:

1.单位练唱(全年):退役军人事务局每月第一周周五下午集中,组织集体练唱,传唱推荐歌曲,每次传唱2—3首歌曲。

2.集体传唱(全年):各镇街、各单位组织本系统退役军人集体传唱,要求上报传唱视频或图片。

3.社区传唱(节假日):组建社区合唱团,传唱红色歌曲,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各旅游景点、小区广场、乡镇戏台,开展红色歌曲演唱,增强红色经典的感染力。

4.歌咏比赛(7月10前):在各镇街、各单位、各社区开展红色歌曲传唱比赛,并选拨红色歌曲优秀传唱队或传唱者,参加红歌晚会。

5.红歌晚会(八一前夕):组织一台红歌晚会,并穿插评选颁奖、授旗仪式。

系列活动四:观看“红色经典”(3月-10月)

分管领导:李福洲

责任单位:县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

参与人员: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全体人员、全县退役军人

活动方案:

1.每周推荐一部红色经典微视频。

2.每月组织集中收看一部红色经典影片。

3.由干休所与电影院洽谈,确定观影地点后退役军人免费观影活动,组织活动报名(名额100人),做好观影现场秩序维护和安全保障。(5月底前)

系列活动五:搜集“红色物品”(5月底前)

分管领导:陆义波

责任单位: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参与人员:面向全县退役军人(各镇街服务站负责搜集上报)

1.活动通知。以各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为单位,征集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持有、保留、保管的纪念章、战地慰问品、老照片、工作笔记、日记、家书家信等“红色物品”,各镇(街)服务站提供至少两样“红色物品”实物,对于物品不方便借出的,拍摄实物照片后将电子档上报县服务中心。

2.明确作品要求。(1)照片拍摄时,以红绸缎为底,照相机或手机与“红色物品”呈水平拍摄,照片文件在1M以上。(2)照片电子档命名为“镇名+编号”,编号从001起顺序编排。(3)每幅照片另附WORD格式说明书一份(格式见附件),命名方式参考照片电子档命名方式。(4)向服务对象借用红色物品、转交服务中心时,分别做好物品移交登记。

3.明确任务数量。各镇(街)、农场参照但不限于以下特定时期及计划数完成收集、上报任务(不含近几年发放的抗日胜利、建国、抗美援朝纪念章):

抗日战争时期1幅;解放战争时期1幅

抗美援朝时期1幅;援越抗美时期1幅

援助老挝时期1幅;炮击金门时期1幅

对越作战时期1幅;

抗洪抢险、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防暴处突、出国维和、出海护航、疫情防控等特定时期2幅

备注:优抚服务窗口4月15日前向各镇(街)、农场提供各时期复员退伍军人花名册

系列活动六:追寻“红色足迹”(3月-8月)

分管领导:李福洲

责任科室:移交安置科

参与人员: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职工、部分企业退休军转干、自主择业军转干、转业士官、退役军人代表

1.参观金湖县金南镇人民兵工精神馆(拟定4月)。

2.参观高邮市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拟定6月)。

3.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拟定8月初)。

系列活动七:重温“红色记忆”(全年)

分管领导:耿志高

责任单位:县烈士陵园

参与人员:全民参与

1.3月中旬至4月10日前组织全县干群代表、县城幼儿园、中小学师生到烈士陵园参观学习,让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七一建党节组织机关党员代表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3.八一建军节组织退役士官到烈士陵园重温先烈精神,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9.30”烈士纪念日举办大型活动,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县部委办局、直属单位领导到烈士陵园倾听烈士精神,重温当年的战斗情景,接受精神上的洗礼。

5.“11.15”对越反击战大捷,组织好抗越老兵到烈士陵园祭扫老战友,进一步传承好红色精神。

6.元旦、除夕前,组织好烈士亲属及广大干群到陵园祭扫,让他们倾听党史,体会现在和谐生活的来之不易。

7.全年做好“踏寻烈士的足迹、追寻他们的英雄事迹、撰写好烈士史料”,便于供各界人士进一步学习瞻仰。

系列活动八:传承“红色精神”(全年)

分管领导:赵正东

责任科室: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科

参与人员:全体退役军人

1.开展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总结心得体会(4月)。

2.开展心得体会交流会,共学共勉(5月)。

3.推动退役军人非建制党组织建设(全年)。

4.开展“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8月前)。

5.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展示时代风采”第二届退役军人运动会(9月)。

四、活动要求

各单位、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根据活动方案及各自承担的活动内容,提早谋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及人员分工,分管的领导同志要加强指导督促,确保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出新出彩。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5

一、基本情况

1、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与需求特点

当代大学生党员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上,既秉承了青年期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必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既具备了同辈年轻人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呈现出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以下四个“更加”:

政治需求更加直接。他们不再空谈政治,而是把政治诉求直接表现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关注上,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成功渴求更加明显。他们渴望成才,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尤其是乐于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同时又充分发挥出党员的带头作用,展现了当代学生党员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风采。

主体意识更加强烈。当代大学生党员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他们崇尚独立,自我意识比较强,在校园生活中比较注重自身的体验。

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在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课题调研中,当被问到“主题教育应采取的形式”时,有24.11%的学生党员选择“集中讲座”,25.43%选择“体验式教学”,选择“社会实践”的占51.13%,反映出学生党员对文化需求、党内教育活动多样化的渴望。

2、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的现状与问题

从我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现状来看,总体上是有序和规范的,但也表现出一些薄弱环节、倾向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

入党审批多,自我评议少。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大多围绕学生预审、审批、半年评议、转正等发展党员工作,时有形式化的倾向,审批发展对象多,而开展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却比较少,一些学生党员自我批评肤浅,无关痛痒,不敢暴露思想,不愿解剖自己,开展批评更难。

单向灌输多,启发引导少。一般多是支部书记主持会议,传达文件、阅读报纸,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客观思辨、科学判断问题比较少。

时势议政多,联系实际少。组织生活会出现“谈远不谈近,谈大不谈小,谈人不谈己”、“就事论事学理论”、“泛泛而谈学政策”、“不着边际谈体会”的现象。

二、基本探索

针对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内容模糊、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的现象,校党委认为,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党性和党的观念,提高党员素质要求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平台、工作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内教育才可能有成效。为此,我们细心观察、精心策划、用心组织,努力探索主题严肃性与通俗性统一、内容主导性与丰富性融合、形式多样性与趣味性结合的组织生活。

1、挖掘身边资源,强化党员观念

调研发现,身边党员的垂范作用对学生党员的影响是明显的。2004年商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的《寻党员足迹、树时代先锋――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生活主题系列活动,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这项系列活动就是以党支部内的学生党员自身为起点,发散式寻找各自上一级的介绍人。通过从上一级介绍人处了解的情况或各方面的资料途径,寻找再上一级介绍人,层层递进,逐步寻找党员的足迹、党支部的足迹。活动历时6个月,采访对象遍布校内外涉及近百人。他们中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党员,既有年轻有为的时代青年,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当学生党员发现,自己介绍人、身为辅导员老师的介绍人是学校的优秀党员教授时,顿时感觉先进人物就在身边,崇拜的教授原来与自己也有渊源关系,更愿为保持这份“亲近的光荣”而不断努力。

在寻访“入党动机”这一问题时,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50多年历程中,党员的入党动机经历了从为了报答党的恩情、甘洒热血和汗水到提高本领、用所学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升华过程。

身边优秀党员就是一本本生动的党员教材,在与身边的党员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强化了党员观念,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党员。同时,在寻根过程中,学生党员们获得了在课堂中很难获得的人生经历,学生党员们说,这样的支部活动终身难忘。

2、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党的意识

旅游学院党委地理信息系统系、环境系学生党支部开展的“上海党的历史足迹地理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主题系列活动,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党员提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建立上海革命旧址的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将有利于广大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系统的浏览、查询、搜索,方便地获取革命旧址的具体地址、公交线路、概况介绍、历史背景、现实影响等信息,也有利于开发上海特色的“都市红色之旅”。

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党支部分成若干个小组,带领支部联系的入党积极分子,寻访旧址、查证历史、标绘地图、编制信息,历时一年初步建立了党的历史足迹(上海)地理信息综合查询系统。

学生党员在工作笔记中写到:“我们支部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利用暑期,顶着酷暑,挤公交车,啃面包当午饭,不怕苦不怕累,寻访革命遗址,采集到了第一手的资料。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又现达的城市。我们为生活在上海骄傲。无数先烈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前仆后继,在上海留下了一个个难以磨灭的红色印痕。我们追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仿佛也身处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辛,使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现在安逸生活的来之不易。”

上海拥有丰富的党史、国情教育资源,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结合专业特长、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兴趣,以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让学生党员和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自己投入,既学习了党史,又强化了专业知识,也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入党积极分子。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加强党性修养

欧洲文化与商务学院党总支03、04级学生党支部设计的“追寻历史足迹、铸就信仰磐石”活动方案,就是一个联系学习生活,加强党性修养的好方案。欧商学院是一个中法合作办学的学院,有许多学生党员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赴法国学习的机会。这些学生党员以追寻1922年在法国诞生的中共旅欧支部的革命史实为主线,探寻老一辈革命家在异国他乡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战斗岁月以及献身党的事业的光辉事迹。这个活动学生党员积极性很高。在法的同学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已经寻访了邓小平同志在里昂读书和打工的地方,并将有关照片传回国内,向国内的学生介绍情况。目前,他们还准备将活动成果制作成《穿越时空的对话》的DVD,如果成功的话,将作为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的教材。

犹他学院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中试行案例学习法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学院党总支根据学生党员中比较常见的一些问题编写了案例,然后汇编成册,作为组织生活的教材。由于这些案例都来源于学生党员之中,学生党员在学习、讨论时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情景模拟,在情景模拟中力求提高。

有一则“停电时间”的案例:为了保证广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学校规定学生宿舍一般晚上11:00熄灯,但复习迎考阶段,可延迟一小时熄灯,高温季节允许通宵供电。2004年6月22、23日这两天,因高温通宵供电。24日因气温未达到通宵供电规定,12点熄灯。由于正值复习迎考阶段,一宿舍部分同学习惯了通宵供电,对突如其来的再次熄灯,做出了非常极端的扔掷物品的举动。事态朝不稳定状态发展……许多同学分别走到阳台上,有的观望,有的跟着起哄,甚至一起加入投掷杂物……。

这时,为了保证第二天的考试,学生党员A回家了;学生党员B不观望、不参与,静心入睡了。党员C在观望一段时间后,不想“脱离群众”,“加盟”到寝室的同学扔掷物品的行列,也向楼下扔掷了一个杯子……

针对这一事件,支部及时采取案例描述的形式,将牵涉于事件的学生党员以化名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组织生活中进行讨论分析。由于案例的内容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因此每一位学生党员都能够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毫不避讳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直接指出案例中学生党员的缺点,有的发掘了这种做法所产生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有的为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的方式。牵涉在这件案例的学生党员在大家的讨论中,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其他学生党员也因这件案例接受了教育。学生党员说,在案例评议中“脸红、心跳、出汗”的体验是终身难忘的。

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从小事、细节入手,规范行为、引导思想,这样的组织生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党员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自助成长中不断进步提高。

三、长效思考

1、坚持先进性建设主题,增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导向性

增强组织生活的导向性,是加强组织生活的首要工作,要充分发挥组织生活在引导党员、教育党员、鼓舞党员的作用,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政治方向,传递党的声音,弘扬时代主旋律。当前要始终坚持先进性建设主题。

2005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给予我们诸多启示。集中理论学习、党性分析、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主题实践与“双结对”活动,避免了一些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以讨论发展工作为主、自身教育较少的情况。因此,我们学校党委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后,建立组织生活建设的长效机制、出台了《上海师范大学关于改进与完善党内组织生活的若干意见(试行)》。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切实提高对组织生活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把握先进性建设主题,紧扣“师大先锋行”,精心开展组织生活,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导向性。

2、突出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主动性

增强组织生活主动性是加强组织生活的重要举措,要突出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我们在确定组织生活内容时,要善于把握好学生党员的思想脉搏,了解好他们的内在需要;当我们在选择组织生活形式时,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我讲你听”为“平等对话”,同时,在教育中坚持真理服人、真情感人和真心待人。

3、拓展适应学生的活动载体,增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如何拓展适合学生特点的组织生活载体是提高党的组织生活有效性关键。我校党委早在2004年就推行学生党建“进网络、进园区、进课堂、进社团”四进工作,不断拓展组织生活载体。“网上党校”、“网上党课”、“网络谈心”等形式,是对传统组织生活方式的补充,只要党组织精心组织,正确引导,必将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极大地提高有效性。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6

大家好!

一把镰刀,收获国家富强,收获人民安康;一把铁锤,打造钢铁国防,打造幸福生活。7月1日,我们即将迎来党的93周岁华诞,很高兴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参与演讲比赛,与同志们一起用语言表达自己心中那份对党的热爱与祝福,一起讴歌党的奋斗历程、缅怀党的丰功伟绩。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光辉足迹。

九十三年前的7月1日,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 产党 ,她象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象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引路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梁,这个坚强、光荣的集体,在黑暗的灰烬中爆出一个崭新的中国。九十年的风雨春秋,九十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 产党 历经沧桑,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探索、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又历经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共 产党 人一次次面临历史的重要关头,又一次次实现了历史性的抉择。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共 产党 员代表。他们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为追求理想自由而创造的光荣和辉煌,显示了中国共 产党 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从留下《可爱的中国》动人篇章的方志敏,到饮弹洒血、慷慨就义的瞿秋白,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郑培民,他们身处的年代或有不同,但他们体现的精神却是一致的,为国为民的无私情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纯洁高尚的人生境界。他们保持了经久不变的共 产党 人本色,散发着不可磨灭的精神光芒,不愧是民族的脊梁、人民的英雄,不愧是时代的先锋、道德的楷模。而在XX年汶川大地震中,共 产党 员更是起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再一次让世界对中国瞩目。

时间的尘烟,掩盖不了历史的沧桑,艰难的历程,阻挡不住前进的步伐。沧海桑田,神州巨变。九十年征程,岁月峥嵘,九十年征程,光辉灿烂。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京九铁路,世纪之交的经济大动脉,在城乡结合处拉响了充满期盼与追求的汽笛;三峡工程,描绘着经济开放的轮廓,有着未雨绸缪的准备;奥运会领奖台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给雄鸡形版图镀上了金灿灿的色彩;神舟系列飞船,先后飞天成功,中国古代神话里“嫦娥奔月”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奇迹。

百万雄师的长江之歌,已经久远,但声威犹存,风吼马嘶的黄河之颂,已经过去,但言犹在耳,描绘蓝图的世纪老人,已经不在,但音容婉存。93年的时间,一叶孤舟,已经红遍壮美河山,93年的时间,一个更强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93年,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书写的却是中国的辉煌,一个由共 产党 人书写的辉煌。

没有共 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 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 产党 ——一个多么光荣而响亮的称号,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也将永远成为中国历史那最辉煌的一页。让我们追寻她的足迹吧,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7

一、红红的土壤播红种。福建云霄县和平乡的乌山是闽南特委机关所在地,有“闽南井冈山”的美誉。乌山上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和平乡境内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革命先辈的身影和足迹,村村都留有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这一切都是宝贵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红色教育资源。我校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本土红色元素,为创设红色教育情境夯实基础:一是充分发挥现有的革命遗存,与老游击队员之家、闽南特委机关遗址、卢叨陵园、曾潮州烈士墓等结对,将其作为学校红色教育基地;二是挖掘和平乡境内参与革命的人和事,加以总结和提炼;三是建立乌山革命展览室,组织开展参观学习活动。

二、红红的精神燃红火。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先辈在老区书写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我校立足于老区的教育,始终把革命教育作为立校指导思想;始终把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用老区精神办教育,用老区精神教育下一代作为办学策略;始终把着力培养既有时代素养,又有革命先辈优良品质的老区新一代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我校的革命传统教育特色,既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上,又落实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在历次制定学校三(五)年发展规划时,学校都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年度工作计划中,革命传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互为载体。在创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活动中,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红色校园文化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将弘扬老区革命传统,彰显红色乌山文化特色作为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明晰了工作思路,保证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能得到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红红的队伍育红苗。红色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塑造的,需要的是教育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从这方面来讲,创建红色文化的团队尤为重要:一是成立以中心校长为组长的和平中心小学红色教育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协调红色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下设几个工作组,分工具体,责任到人;二是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每个党员教师都是一面旗帜,每个党员就是实施红色教育的行家里手;三是四所红色教育基地校的领导及教师团队都能为先行先试者;四是培养一批讲解乌山革命史的年轻教师和乌山少先队红色小导游,为宣传和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提供服务和保证;五是聘请一批老红军或革命遗属担任红色教育校外辅导员,让广大师生近距离了解革命先辈的形象和事迹,提高红色教育的效果。

四、红红的教材润红蕾。如果说学科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是牵着学生通向知识殿堂的红绸带,那么校本教材应该是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依托,是让校园文化展开红色之花的雨露。要持续有效开展红色教育,就要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去追寻昨日革命战争时期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加以过滤与优化,从而提炼本土文化精髓。为了让老区下一代了解乌山革命史,再现革命祖辈生活和革命战争历程,我校校本教材编制组多方搜集资料,深入老区群众和老红军、老革命遗属家中,收集了乌山革命历程中有代表性事件进行整理,以富含童真童趣的语言,成功编写了《和平中心小学红色校本教材之一——乌山革命故事读本》;为了再现革命祖辈的革命胸怀和精神世界,影响下一代,我校编写了《和平中心小学红色校本教材之二——乌山革命诗集》;为了开展革命歌曲进校园活动,以歌声熏陶小学生的心灵,整理编制了《和平中心小学红色校本教材之三——乌山情系列革命歌曲》;为了再现革命时期老区群众生活中乐观、勇敢的心态,我校编制了《和平中心小学红色校本教材之四——乌山民间歌谣》。这些红色校本教材的开发,为全面实施红色教育,创建红色校园特色文化提供了保证。这系列教材如点点雨露滋润着老区红苗,让他们茁壮成长。

五、红红的活动开红花。活动是德育的主要形式。只有搭建平台,经常性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才能使革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红色教育活动已形成内容上的系列化、目标上的层次化、时间上的常态化等特征。内容的系列化是指已经形成了校本课程、乌山革命斗争故事等一系列的丰富的传统教育内涵,使红色文化建设显得深厚而又浅显可触。目标上的层次化是指传统教育针对低中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了具有层次的教育要求,如低年级要求学生记住一两位乌山革命英雄名字,中年级学生能讲乌山的革命故事,高年级学生能就乌山革命写出自己的感想等。目标要求上的层次化,使红色文化的传承环环相扣而又层层深入。时间上的常态化是指我校每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已经形成惯例,如清明节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的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缅怀先烈的文艺活动,十月十三日少先队建队日的红歌比赛歌咏活动等。这些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且成效显著,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能掀起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小高潮。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8

一、从课题中寻找思路

标题是文本的灵魂,《历史与社会》课本中的各个章节的标题都是编者深思熟虑的产物,标题既是整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体现了编者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追求,有些标题还蕴涵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当备课老师在寻找上课的思路时,不妨试着研究一下标题,往往可以找到一条架构课堂的思路,有时还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中华民族的觉醒》一课为例就可以从标题入手寻找思路。首先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是觉醒,以此入手整理出一条内容的思路:觉醒前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思想上的觉醒(新文化运动)――觉醒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条逻辑思路:为什么觉醒――怎样觉醒――觉醒的影响。一条教学方法的思路:提问设疑――前后对比――观察感悟。这种围绕标题寻找教学思路的方法适用性强,地理、历史、国情教育上都可使用。

二、从情景中寻找思路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有一些适合创设情景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寻找一个可以贯穿整堂课的情景,比如有老师上《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皇权专制》这一课,她找到明代的一些重要的官员的史料。围绕这些官员的生平事迹渗透知识,结合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学生仿佛穿越到了明代,教学思路就此展开。

情景思路图:

①明初罪诛宰相胡惟庸的故事独断专行威胁皇权废六丞相,权分六部

②明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的故事手握大权分析历代相权的变化

③明初吏部尚书吴琳的故事 受皇帝的严格监控明厂卫制度

于是最终确定本堂课的课题改为《明朝那些官》使一堂学习明代政治制度的课,一堂一般学生不太喜欢的课,变得生动有趣,比较时尚,新颖,贴合学生的兴趣。这一过程教师根据上课的思路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修改,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最为可贵的是从情景中寻找思路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初三复习教学中,在初三复习的专题复习阶段,很多有智慧的老师成功地在情景中找到了思路,使往日特别枯燥的复习课,焕然一新,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复习了知识,比如最近听了一堂知识跨度很大的主题复习课。

老师采用了主席2015年外交活动的题材,带领学生重温出访各国、参加各大国际性会议的足迹,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的整个行程中,整堂课新颖而有时效性。这个情景的创设成为他构课的思路来源。

情景思路图:

①出访美国回顾中美外交史(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

②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复习联合国的知识(性质、创立、宗旨、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

③出G20峰会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复习当今世界的格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三、从图片中寻找思路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图表、图片和图画等直观形象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整体。教师可以先将学习的知识概括出提纲,然后寻找一组图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把时间、人物、地点和相关信息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这一过程老师有了落实知识目标的思路,使知识不断向具体化、抽象化和形象化的方向发展。又可以将读图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掌握内容信息。同时色彩丰富,形象具体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摆脱文字的枯燥性,引发其兴趣,使其生发了解和深入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兴趣,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历史复习课,主题是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复习课是比较难上的一类课,因为复习课存在:“两大,两难”内容跨度大,容量大;整合难,上课的方法传统单一,创新难。为了上好一堂生动有效的复习课,笔者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要的史实,从图表中找到了教学的思路。

四、从诗文中寻找思路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9

客观而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今,由于对“个人化写作”的不恰当理解和过度倚重,中国新诗普遍显得“小”而“轻”:一方面,很多诗歌只是对琐屑的生活情景、一时的个人感念的简单录写,其格局、情怀和境界都显得狭小,不够开阔和大气;另一方面,不少诗歌只是表达一种个人情绪、一些零星感受,缺乏更为高远的生命观照,因此分量和意义都显得很轻,不够厚重和深切。谭仲池的诗与当下盛行的“个人化写作”大相异趣,它往往是摒弃小我的放怀高歌,是舍弃私欲的大爱阐发,是弘扬正气、抒发豪情的时代组曲,凸显着乐观主义的思想底蕴,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具有别样的美学旨趣。

一、“祖国”形象的审美演绎

出生于1949年的诗人谭仲池,他的成长和发展是与共和国同步的,诗人如此追述他独特的人生履历:“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在古老神州黎明的曙光里/我睁开了望世界的眼睛/浑身沐浴着 温暖的阳光/从此 浏阳河清亮而甜美的乳汁/滋润着我生命的花蕾/浇灌着我金色的梦想”(《仰望天安门》),独特的出生赐予了诗人特定的人生记忆,共和国的身影从一开始便牢牢植入他的心田之中,成为他始终梦绕魂牵、一直深情凝望的历史对象。而他的诗歌,也从不同的精神向度上,描绘了伟大中国的传统与现实,以及它受世人注目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对“祖国”形象进行了精彩而新颖的审美演绎。

诗人常常将祖国形象的建构,放置在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上,借助对历史的寻访和文化的追忆,来塑造祖国形象的精神厚度。在《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一诗中,诗人如此写道:“盛夏的风 从烟波浩淼的湖面/荡起一片清凉 冰轮浮在波浪上沉思/在用圣洁和宁静梳理我的思绪/把帆影和渔火/一齐引向 古楼灯笼的光影里/我沿着清辉搭起的浪桥/去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把汨罗江紧紧地搂在怀中/朝着遥远的苍穹呼唤/归来哟 哀民生之多艰/九死而不悔 上下求索的诗人啊/你《离骚》的热血情肠/融化了多少世纪的悲凉”,对伟大诗人屈原的追寻,就是对民族之魂和诗歌之魂的深情呼唤。在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文关怀里,和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毅追求中,我们能鲜明捕捉到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的担当意识和求索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而不摧折、遭遇挫折更加奋进的力量源泉。在屈原的身后,多少文人志士相继而出,将民族的精神魂灵反复雕塑,不断提升。诗人接着写道:“站在岸边 我又看见孤舟上/杜甫支撑着消瘦的影子/在凌波放歌/把满腔的酸楚/倒下江中起伏的惆怅/高举着酒杯 泼一地胆汁的李白/以楚狂人的风流 面对君山挥手/让诗心植入远古湘竹的泪斑/最是范仲淹读懂了洞庭湖的云气/浪涌 肝胆 文心 才用自己的血性/写流传千古的绝妙华章”,杜甫、李白、范仲淹……那么多优秀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闪烁着人文力量和艺术风采的精神谱系,让中国历史由此发散出璀璨夺目的辉光。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述与描摹,谭仲池为祖国形象的演绎寻找到精神地基。

自然,“祖国”形象的展示,更多的应建立在对当下状况的写照上,也就是说,光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没有美好而幸福的现实,“祖国”形象将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她的美丽与神奇会打折扣;只有用充满光彩和魅力的当下现实说话,“祖国”形象才可能完全呈现出令人着迷的风姿来。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塑造“祖国”形象时,更多是对新中国当下现实境况的艺术写真。他写自己在飞机上鸟瞰祖国秀丽山河的情形:“我看到珠穆朗玛雪光的圣洁/布达拉宫的宁静辉煌/我看到西湖苏堤 日月潭月光的温柔/九寨沟 张家界山水的明亮/我看到紫荆花的鲜丽/妈祖庙灯火的吉祥/我看到太平洋彼岸 中国的五星红旗在自豪地飘扬”(《我在云天歌唱》),将祖国瑰丽的风光进行了艺术的展现。面对当今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繁盛景观,诗人内心深处始终洋溢着自豪的情绪,他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力争“每一个脚印都要踏出中国的尊严”,并直朴地道白说:“我曾经去过许多国家的城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我们自己建筑的高楼 高速公路/并不比别人差 甚至更精致雄阔”(《我是中国人》),这是内在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祖国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令诗人欣喜若狂:“中国人在追梦/梦飞到了 月球之上/嫦娥舞袖在银河歌唱/玉兔驾车在月球上徜徉”,“五星红旗在月球上飘扬/绽放着中国人的自豪和荣光”(《五星红旗在月球上飘扬》),在这首诗里,诗人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现代科技发展并置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中华文明古国在当下的腾飞之景。

祖国的历史是雄厚的,现实是不凡的,这令诗人情感激荡,爱意萦怀,他无法遏止对这种深爱之情的高声咏唱。在《祖国 我深爱着你》一诗中,诗人深情地写道:“我爱你 祖国每一寸土地/到处都生长生命的奇迹/我爱你 祖国每一座高山/无处不呈现岁月的神奇/我爱你 祖国每一条江河/无时不在奔放梦想的涟漪/我爱你 祖国的每一朵云彩/天天在展现江山的瑰丽/我爱你 祖国的每一缕清风/刻刻在滋润心灵的希翼”,“祖国 我深爱着你/我在抚摸五千年文明的光华/我在品味唐诗宋词的高贵/我在弹拨黄河长江的雄浑/我在阅读宇宙万物的生机”,诗歌中饱胀的爱恋之情,如滔滔江水,奔泻而来,给人带来极大的感染与触动。通过历史的追述和现实的描画,谭仲池在诗歌中建构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富有传统底蕴和现代气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祖国”形象来。

二、地域诗性的艺术彰显

《祖国,我深爱着你》这部诗集的第二辑为“天涯共此时”,是诗人“有意为省市和港澳台地区”而作的诗歌的集结,在这三十多首诗里,诗人“选择有象征意义和代表性的山水、名胜、人物、传说、历史遗存、人文情致来构思、写景、抒怀、寄情”(《祖国,我深爱着你》“后记”),也就是说,诗人根据各个省市的特征,选取一个最能体现这一省份精神的层面来对它进行诗意烛照,从而将一个地域所具有的诗性意蕴艺术地彰显出来。

对于文化传统悠久、历史掌故闻名的地域,诗人往往会从历史的维度上来加以艺术描述和情感抒发,例如写湖南,诗人以《湖南洞庭湖》为题,通过观湖怀远,忆古思今,来倾吐胸中的激情。诗人先从屈子写起:“这故乡的清波银浪里/居住着屈原和他的《离骚》/湘夫人的眼泪 从九嶷山飘来/滴出君山湘竹斑斑泪痕/逝者如斯夫 青螺落玉盘/洞庭湖的云气烟波/托着一个不朽的灵魂/在天地间高吟飞翔”,屈子为洞庭湖注入了不朽的精魂,而后来者也顺着这精神的流向继续前行,诗人接下来又写到了贾谊、杜甫、秦观、范仲淹等与洞庭湖发生过关系的历代文人:“贾谊站在湘江岸边/望洞庭湖上的月亮/蘸着日夜江声/在写怀国恤民的文章/那天杜甫凄然地拖着病体/坐在孤舟上颠簸/心中是否也有/秦观雾失楼台的惆怅/也许是巴陵的得天独厚/也许是灵秀湘江的雄杰浩荡/也许是芙蓉花开的圣洁妖娇/也许是楚人情结的血性担当/一座古楼的墨迹字间/竟写下了千古传扬的忧乐情肠”,因为有这些文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踪迹和故事,洞庭湖得以更加声名远播,湖南大地也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内涵。山水有了精魂,大地便更加灵秀,这里的子民也有幸歆享到上苍的特别恩赐。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诗人由衷地歌吟到:“这就是洞庭湖之魂/这就是楚文化的精髓光华/在这里我们读岳阳楼/读湘江 读湖南 就会萌发/多维向度的关于人 关于天地 关于梦想/关于未来和世界的思索……”以书写洞庭湖为切入点,来概述湖南大地的精神风貌,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

对于自然风光秀丽迷人的省份,诗人则采取直接描绘美丽景致的方式,以凸显这一地区的诗性素质。如写安徽,诗人就着意描绘了黄山上的奇特景观:“黄山果然奇特 深邃 雄峻/飘逸 古典 空蒙/眼前峰顶 峭壁 深谷/挺立 盘坐 浮动 流泻的奇松/怪石 云彩 银瀑 蓬勃生发着/大山与自然胜境的浩瀚/庄重 沉寂和奔涌生机”(《安徽黄山松》),以对黄山上独具特色的怪石奇松的艺术点染,来展现安徽神秀的一面,还是较为恰切的。描写海南时,诗人则展开想象的翅膀,立足于一个高远的视点上,对那里的五指山进行了全景式展示:“伸展巨臂 张开五指/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在目揽古今雄丽/袖挽江天明霞//你手牵南沙群岛/近眺海角天涯/脚印里有亚龙湾的浪花/鹿回头的足痕 百花岭的花光”(《海南五指山》),诗人的想象是大胆而奇幻的,描述出的五指山也妩媚动人,海南的独有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彰显各个省份的地域诗性时,诗人采用的抒情策略是较为丰富的,除了上述两种之外,诗人有时还注重展示一个地区的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如写天津:“月移星转 天津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风雨颠簸/天津在雕刻独特文化的景观/就这条估衣街 这扇狗不理包子窗口/这个泥人张 这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和极具写实风韵的杨柳青年画/就足以让天津誉满天下”(《天津怀古》),诗中提到的“狗不理包子”、“泥人张”、“杨柳青年画”,都是天津所拥有的独具色彩和风味的民间文化的代表。诗人有时还借助某个精彩的比喻,将地域的诗性特征瞬间照亮,如写上海的东方明珠塔,诗人以“金色的胸针”这个喻体来比拟之,显得极为生动和传神:“明珠塔 中国上海的标识/你是别在祖国霓裳上/一枚金色的胸针/我们都神往它巨大的魔力/面朝大海 怀揣诗卷”(《上海明珠塔》),一个精巧的比喻,一下子就将明珠塔在祖国山河版图中的特定形象准确而生动地揭示出来。在描绘重庆之雾的朦胧、梦幻和神秘之时,诗人也在最后安设了这样的比喻:“重庆山城的雾啊/我能把你当手帕吗/真想拭一拭/它能否擦亮岁月的河床”(《重庆山城的雾》),这样的比喻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如果说前一首诗中“金色的胸针”这一比喻意在将明珠塔纳入到祖国的版图中来描述,从而鲜明扩充了诗歌的空间感的话,那么此诗中“手帕”喻象的出现,意在引起后一句“能否擦亮岁月的河床”的问询,诗歌的历史纵深感,则由此蓦然增强。

通过彰显各个省份的诗性特质,诗人表达了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厚谊,那堆积于心的浓浓爱意,也在这些诗章之中默然淌流出来。

三、秀丽山河的钟情礼赞

谭仲池创作过不少反映山光水色风姿和神韵的写景诗,这些诗歌,只有少部分是从一个特定层面来呈现某个省份的诗性内涵,更大部分并没有纳入到行政区域的地理学视角上来考察,而是直接以养人眼目、陶冶性情的自然与人文风光出现于诗行之中的。诗人通过对这些美丽景物的生动描画,既艺术地展示了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迷人风情,也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秀丽山河的钟情礼赞。

在谭仲池的笔下,无论是山、水,还是岛屿、寺庙,都呈现着绰约的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描绘山:“石头做的书/重叠成高耸的山/层层渐次步入云端的森林/蕴藏着大山生命的蓬勃/和雾幔的万般遐想”(《王屋山》),既赋予这座山文化的内涵,又敞现了它蓬勃的生机,将一座山的神韵精巧地勾勒而出。他写水:“初春的雨丝 柔情脉脉/挂满城市的楼台/乡村老屋的翘檐/树泛新绿 花绽红霞/人也在沐浴自然之母的温情/地底下 涌动着人与自然/对话和拥抱的旋律/一腔圣洁 透明的希望/从井口流向醒来的大地”(《水之乡音》),富有柔情和旋律的水,给人带来春天的快慰,这是神州大地流淌圣洁和希望的晶亮之物,诗人还在这首诗中对它作了如此的咏赞:“水是流动的生命/水是流动的音乐/水是流动的美丽/水是流动的乡恋/水会在世界和人的心灵/生长永远的梦幻和绿荫”,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水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他写岛屿:“秦皇岛 你是一座古老而丰盈的城市/你拥有摩诃禅寺的佛法灵慧/大海无边的壮阔和绚美/山海关的巍峨和安宁/还有白色海鸥飞翔的自由豪迈/我的怀想 也如夜海上的明月/伴着潮生 伴着潮落 伴着潮鸣 伴着潮飞”(《秦皇岛怀想》),将秦皇岛的地域特色、生态氛围和历史底蕴,写得如此透辟,并将自我面对这座岛屿时情思起伏、心潮涌动的情形交代得异常清晰。他写寺庙:“古寺的风景 庄严如一幅/石刻的壁画 所有的楼宇/树木 花草 台阶/都在编织虔诚 经典 宁静/和生生不息的祈祷”(《大明寺幽思》),只用一个比喻,就将大明寺的环境与氛围艺术地点化出来,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描写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理区域之外,诗人还写到了现代都市,写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深圳”:“大海的琴声奔上高速公路/铺开时代昂扬雄浑的五线谱/飞速转动的车轮 在释放无穷的热力/书写春天的故事/我走在大街的春风里/在尽情阅读花之海 绿之海/光之海 梦之海/和诗歌的绚丽”(《写给深圳的诗》),写出了现代化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奇迹以及诗人对此奇迹的惊叹和咏赞之情。

谭仲池的山水诗中,故乡书写占了不小的篇幅,诗人的家乡湖南和浏阳在他的诗章中也一样呈现出美妙的韵致,流淌着醉人的旋律。他将古城长沙放置在秋天的季节环境中来着意描摹:“秋天岳麓山的树林/燃烧着丹枫的热烈向往/树叶沉淀着金黄的梦幻/悠悠飘荡到人们的心上/它牵着一片清凉而湿润的风/不绝如缕地唱一支奔放 葱郁/芬芳而悠远的歌曲/把一个古老江城的美丽故事/吹进千万个洒满阳光的窗口”(《秋天的江城》),在情与景交融中,将江城的美丽以及诗人对它的挚爱展现出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的经典小说《边城》,将湘西大地的人性与人情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从此,那个居于四省交界之处的偏僻的“边城”,一跃而成为了湖南的一张文化名片,迅速为世人所知晓与接受。谭仲池的诗歌也写到了“边城”:“古城楼下/清澄的水里/映一片帆的倒影”(《边城》),这是简洁的素描,已初步交代了湘西凤凰的古典气质和水乡本色。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深情地描绘道:“金色的童年回来了/翠鸟站在塔顶欢鸣/边城呀 白发返青的母亲/又唱起了古老摇篮曲/拨动了多少背篓孩子的心/我要去追赶梦中的小船啊/给她倒满彩色的歌/和一盘粉红的月轮”(《边城》),这是站在当下的历史视点上对边城的重塑,诗人以“梦中的小船”、“彩色的歌”、“粉红的月轮”等短语来表达对而今旧貌换新颜的湘西世界的欣悦与礼赞之情。在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后,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和瓦尔登湖一样美丽的故乡之湖来:“这是幻觉吗/我怎么也回到故乡的湖畔/心和身子都坠入湖中的波浪/我发现自己与清泉石上流的影子/我抓住了浮在水面的山之青翠/我闻到了湖岸飘来的花香/还有从云片上飞落的鸟羽/其实 我的故乡的湖/也和瓦尔登湖一样/天然 生态 妩媚 清澄/宁静 孤独 幽深 高贵”(《故乡的湖》),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情感的归宿点,对它的爱恋和回忆是每个人心灵中最为本真的情感形态,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挚爱或许更为突出,从谭仲池的这首《故乡的湖》中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

作为优秀的当代诗人,谭仲池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了解与领悟也是同样不俗的,他的政治抒情诗,往往能在现实的描绘中自然联想到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又能从古典文学中生发出对现代精神的新颖的理解,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中,表达出对祖国的深爱,对民族的真情来。

谭仲池的不少诗,在对祖国山河进行艺术描画时,常常从历史写起,以历史为情思展开的发端,以此铺垫出所述之地的文化底蕴,然后过渡到对它的现代情状的描摹,呈现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轨迹。如写“北京”,诗人先言古都的远古历史:“周口店的北京人 曾经/在七十万年前就用石头击火/点亮了昏暗的岁月 他们/用人工制作的石器/开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先河”,接着叙说它的近代变迁:“有一种声音 要穿越时空隧道/有一种火焰 要划破重重黑夜/北京的京剧的高昂的唱腔/北京的火炬 在唤醒/积贫积弱的国家重新站立”,最后写出对它的现代感悟:“我们凝望北京/就是在品读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书/我们向往北京/是在深思寻梦 追梦的壮丽征程/北京的情丝永远澎湃着中华儿女不息的感恩”(《北京情丝》),诗人沿着时光的河道,一边追溯民族的发展历史,一边感受中国人而今的幸福生活,心中的激情在悄然涨潮。由于将北京放置在一个较为悠长的历史时段上来审视,诗人才立体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和发展轨迹,从而尽现了它的神韵和风采。诗人书写“布达拉宫”的思路与书写北京同出一辙,也是先交代它的历史特性:“晨雨 清风 阳光 蓝天 白云/红墙 白墙 黑窗 飞檐 金顶/千年天风和云雨的无数次穿越/宫墙上留下了岁月斑斓的沧桑/岩石隆起的盘山而上的台阶/嵌下了古代文明和烽火的足印”,再着力渲染其现代化发展:“有比喜马拉雅山峰更高的信念/有比雅鲁藏布江更宽阔的胸怀/有比雪峰更纯洁的情感/有比彩云更美丽的梦想/山顶古洞的炉灶锅台依然散发的余温/仍在讲述一段辉煌和圣洁爱情的历史故事/荒漠已经在新世纪的阳光里堆金叠翠/山南的江南正飘着绿色的音符/加入辽阔田园的春天大合唱/雪原的马蹄声在宽广的大道上跌落/高高耸起的修筑青藏铁路的吊塔和挖土机/正在寂寞的雪域之原喷涌出巨龙般滚滚热浪/牧场的羊群在新描的蓝图里/化作飞翔的白云 银色的飞机/在藏民世代的企盼里 带着绚丽的想象/降落在雅鲁藏布江金色滩头”(《布达拉宫》),在由古而今的思维线路中,向我们生动揭示地区的文明发展历程。

为了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踪迹,诗人往往会采取由古而今、古今分述的表达策略,不过更多时候,诗人常常是将历史与现实、古典与现代直接对接,让古典言说现代,让现实重释历史。《中国路上》有这样几行:“于是 我们便领略到王维/走路的佳境/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一个国家 也何尝不似人走路/行到绝迹处 处处是风景/行到灵韵时 一切是奇迹”,诗人借用王维的诗句来言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既显示出某种语言的机趣,又不乏启人心智的哲思。在《汉长城之叹》中,诗人写道:“少时吟唱过的羌笛忧怨/琵琶凄情 夜光杯的眷恋/美酒的壮烈 故人的梦影/都在我灵魂的深处/抒写着永不消逝的边塞情结/和壮丽怀想//眼前的阳光变得多情明亮/路边的葡萄架上已露出葡萄的浅笑/那浓浓的甜蜜正在向我逼近/让我这个已白发的老兵/终于明白了对于大地 对于河流/对于边关应当有怎样的情怀和担当”,这是用现代来重新阐释古典的范例,在今昔对比中将祖国的发展和诗人自我的成长一同表现出来。还有《水与诗之美灵》一诗,其中有这样几行:“秦观也惊叹郴山的深邃温柔/停泊在津渡的乃声/又撞伤了湘女弱小的肩膀/原本布满愁云的江面/泛起了暮雪风寒/蓑笠翁把钓竿 横在脚下/在细数孤雁鸣落的秋声/就看见柳工酿制的蛇酒/竟洗瘦了小巷深处的兰草”,这里既展示了诗人的历史学眼光,又蕴含着文化学深意,既将水的灵秀和山的深邃艺术彰显,还较为含蓄地表明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积淀的那种挥之不去而弥足珍贵的古典情致。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篇10

关键词:电影;张艺谋;“中国红”;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影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中,电影也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不再是一种娱乐的消遣形式,人们通过电影的欣赏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受中国、西方文化的不同和联系。而随着张艺谋电影的一步一步发展,影视圈内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张艺谋现象。在当今信息繁多的时代,各种类型的片子充斥在国内外的影坛上,张艺谋却一举打入国际电影市场,进入好莱坞电影市场,并获得多项奖,欧洲国际电影艺术节上也有着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观。

影像造型意识,是1987年前鼎盛以来的第五代导演所提出来的说法,为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五代导演在电影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来为电影寻找话题,以反映生活的、文化的内在含义;以纪实的手法,来为电影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摆脱以前传统的套路,实现创新的理念。还原本色,表现原本的东西,这一形势特点,是对传统电影进行的突破与创新,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厚实的摄影功底,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一跃成为中国最杰出的第五代导演,这跟他所倡导的本色表演是分不开的。张艺谋打入国际市场,其主要的还是与他所崇尚的中国特色,“中国红”、中国情有很大的关系,以《红高粱》为例,它在国内市场低迷,在国外却不断获奖,并不是说因为它是关于东方的故事而感动,而是作品本身所传递的精神,是一种文化本身的理解,展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的理解形式。而这样的电影所带来强大视觉冲击力的,引起心灵震撼的,永远是那抹不去的“中国红”。本文试图以红色为主心轴。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为依托,探寻张艺谋电影中以红色构筑的意象合一之美。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的研究现状

张艺谋电影中,鲜艳的色彩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由最开始对红色的偏爱,甚至是各种艳丽的色彩,很显然,在他的眼里亮丽的颜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色彩表现,而是他刻意追求的一种审美形式。“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张艺谋作为“”出生背景下的代表,具有第五代导演的鲜明的风格,便显出深刻的反叛意识,他们有着改革带来的新思想,对于事物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当红色充斥整个中国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青春活力、思想追求让人觉得青春激情,同时他们本身内在的叛逆心理也在慢慢蔓延。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作品很多,甚至是影片中大量的红色背景,同时张艺谋的电影中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改编,就他自己的话来说:中国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个拐杖。《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到之后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中表现出大量的现实主义风格,对现实进行解构,表现出张艺谋独到的个性和反叛精神。

红色对于中国来说,跟黄色一样代表着某种信仰,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肚兜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婚礼;从本命年的腰带、佩玉的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添丁进口时门楣上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绸;从开张大吉的剪彩到恭贺新禧的贺卡;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从“压肚腰”的压岁红包到除旧迎新的爆竹;从闻名遐迩的“红、绿、黄”唐三彩到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祭红”瓷……红色,这一颜色已然深深镌刻于华夏民族文化之中。

生活中,人们也习惯用红色来装点喜庆。这种热情、赤诚、向上的民族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民族传统经过历史的承启、沉淀和扬弃,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的灵魂,这种性格和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代表民族意识和情感的载体。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运用的个人原因

80年代,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后起之秀,张艺谋无意识成功的,即使是在谢晋电影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艺谋注重本色出演,注重还原时代所赋予的特征、烙印,作为刚毕业的他,可以说冲劲十足,冲进了传统的中国影坛之中,脱颖于中国传统电影之外。从主演到导演,到作品相继在国际、国内影坛获大奖,终于中国电影史上迎来了新的时代,使传统的电影模式遭到冲击、挑战。“第五代导演”开始代替前辈站在电影史的前端。一个时代过去,新的时代到来。

谢晋为中国电影提出来寻找人性的真善美,张艺谋用电影赶走了电影中政治的阴影,中国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张艺谋以他自己的方式――电影,向世人展示真性情的回归,追求最自然的美好,还原时代的本原。张艺谋的作品显然是争议最大的,有句话说:好的作品,就会有争议。张艺谋的电影历来是最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张艺谋以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电影,打上时代的烙印,反映出电影人对文化内涵的审美差异。

张艺谋说:“我是陕西人,陕西的土质黄中透红,陕西民间就好红,秦晋两地即陕西和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颜色。他们那种风俗习惯影响了我,使我对红颜色有一种偏爱,然后我又反过来去表现这种红颜色。”正是深深铭刻在内心深处的民族图腾,使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一如既往地渲染红色,以个性化的造型语言隐喻出对剧作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将造型设计与影片的全部元素完全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心理与精神空间的民族心灵图腾的呈现。“它以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感悟力,用寓意的视觉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并在其中体现出作者与作品感情与生命的全部。”

奇怪的是,很多时候中国人不看好张艺谋的电影,但西方电影界对张艺谋的电影赞赏有加。他们说,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代表了世界革新潮流,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张艺谋成了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的领军人。张艺谋之所以能在国际立足,是因为他迎合了西方人的眼光来叙述中国的民间生活,以西方人熟悉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封建社会的种种生活,以西方人的视觉来展示中国这个异国的特色、风俗民情,特定的环境下展现出中国的特色、浪漫传奇的生活形式,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幻想、好奇。最终,张艺谋追求的是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以自己的方式来显 现自己独特的视觉。

三、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的具体体现

张艺谋在影片中,常常喜欢设置一个单纯的东方女性,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里,以她为中心来展开话题,与传统的男权为中心的模式相背离,符合当下女权主义的呼声,同时又以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遭遇来引起大众的关注,这一边缘群体的形象主体有吸引力大量的西方文化群体的关注,张艺谋将具有中国民俗特征的物品加人电影元素里,如京剧、民歌、灯笼、大红旗袍、花轿等,创造出鲜明的、具有独特意味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特色的文化,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结构,但依然让人倍感亲切。西方观众则在这样的与自己环境完全不同的情节里,感受到了新鲜感和个人私欲膨胀的满足感。为了营造这个状态,张艺谋选材的时间多定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前期、六七十年代和“”期间,都是在中国很有代表性的一些非常时期。影片的叙述则远离高科技,显得宁静,传统文化的落后,而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则显现出独特的品格,显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满足东西方某些人的私欲。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常常是第一位的,她们往往既承袭了传统精神又接纳了现代意识,或是刚强,或是执著。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审美,突破了传统的柔弱顺从的女性形象。而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等无不立即移情于观众。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非常真实的时代特征,画面美和色彩的运用,是他作品的一个重大体现,注重写实是他早期作品的一大特点,擅长描写小市民的生活,将时代背景交代清楚,还原给观众一个全面的视觉,《秋菊打官司》中,为了表现出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他就加重了对那条曲折的乡间小路的描写。《山楂树之恋》中,更是将“”时代那种人人自危的心理,一一展示在观众面前,表现出当时的时代特点。《红高粱》可以看到整个银幕的红色,营造出那种革命情调,甚至是人物那种心情也努力刻画符合当时人的心境。《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画面更甚,灯笼的鲜红和黑夜的阴沉,让人对画面的压力感从内心感受出来。

《菊豆》中,菊豆身上所传达出来的冲出“铁屋子”的忧愤意识。通过红染池、红染布得到痛快淋漓的诠释。《红高粱》中,红花轿、甩开红盖头,在红高粱地里,最后倒在红红的鲜血和高粱酒中,以表现九儿的桀骜不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围绕着红灯笼,点灯、灭灯、封灯,红得吸人血,红得发冷,让人感受到特殊的寒意。而《秋菊打官司》中秋菊腆着大肚子,裹着红头巾,穿着红棉袄,拉着一车又一车红辣椒,以表现她的执著。《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对爱的执著与忠诚尤为动人,如特意穿父亲最喜欢的大红棉袄去听他上课、找父亲送给她的红发卡;精心编织挂在教室房梁上的红,最后红棉袄、红围巾、红发卡,等待父亲回来,一切红色各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