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征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08:46:54

五四征文

五四征文篇1

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弘扬五四精神征文最新_五四精神传承有我.欢迎阅读!

 

弘扬五四精神征文【1】

回望_年前那些穿越历史的不朽青春,当代中国人要做的,不仅仅是纪念“五四”,而且要继承“五四”,弘扬“五四”。

继承“五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此时的解放思想,是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进一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从对西方价值观念的迷信崇拜中,从旧的条条框框、旧的习惯势力、旧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继承“五四”,要继承“五四”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中国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不进则退。历史方位清晰标明了当代青年的责任。这一代青年人的人生路注定与中国梦交织在一起,当代青年当勇担时代责任,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继承“五四”,就是要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民主、科学被指认为现代化的方向,但民主、科学如何在中国生根、壮大,一直是“五四”以来困扰知识分子的难题。五四运动提出了这些问题,它是一个伟大的起点,解决这些问题仍有待几代人甚至更长期的努力。“我们如能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真诚的努力,并产生实际的成果,就是对历史的交待,也是对五四精神的发扬和光大。”

青春易逝,精神长留。不管时光如何变幻,不管岁月如何洗涤,“五四精神”都世代相承,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今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饱含爱国热情的青年人更应赓续“五四精神”,创新实干、顽强拼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青年人自古不缺报国的热忱,满是实干兴邦的锐气。无论是民族大业还是个人前途,积流成海积土成山,这也永远都是青年们梦想绽放的底气所在。理想是人生的灯塔,信念是前行的航标。行走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当代青年就应怀抱起真理想练就好真本领,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

知之甚易,行之弥坚。“五四”与“青年”密不可分,“五四精神”在新的时代也是熠熠生辉。君不见,多少肩负重任的青年才俊在各行各业建立新功,多少心怀梦想的青年创客在神州大地矢志创新。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正在成为新时代青年人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梦想的源源动力。走向明天的中国青年,他们步履坚定、创新实干,在努力向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一步步地向前进发。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新方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_个岁月倏忽而逝,而今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勇敢地担负起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团结在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

弘扬五四精神征文【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五四精神,争做时代青年”。

青春是什么呢?有人说,青春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又有人说,青春是一团燃烧的火,燃尽了童年的稚嫩与无知。

在1919年,有一群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为了打破黑暗,走向光明,让自己的祖国独立、富强,挥洒出了自己生命与热血。在史册中谱写下了感人、壮丽的青春之歌。

光辉的五四运动被记入史册,但它展现的不仅是一个事件,还展现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为名族安危着想,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奉献的爱国精神的体现。

对于新世纪的我们来说,理所应当将祖先的精神传承下去。理应也和那些青年一样做出点什么。现在我们作为一名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对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达到巩固掌握。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基本知识,尤其作为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我们必须要努力学习,对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达到巩固掌握,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基本知识,尤其现在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保持阳刚精神。健康体魄,而不是萎靡不振,退缩。毫无阳刚之气,这就是要求我们勤于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使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毛主席曾对青年人这样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青年人是朝气蓬勃的,正如初升的太阳,我们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论自己在什么岗位工作,都应尽职尽责,才能不辱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工作就是学习,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才能谈得上在未来能为祖国添砖加瓦,为祖国的进步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但好好学习不仅是一个口号,还必须付诸在行动中。如果只说不干,为祖国做出奉献也就只是空谈。

青春,一个充满着个性与张扬的时代;青春是仲夏的骄阳激情四射;青春是一朵怒放的玫瑰,绽放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要勇力潮头开风气之先,奋发进取创时代伟业,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现代社会,作出青年应有的贡献,在自己的人生篇章中,写下绚丽的青春。

弘扬五四精神征文【3】

人们历来把青春视为花朵一般美丽,黄金一样宝贵。这是因为它蕴藏着蓬勃的生机,包含着无限的追求,它是热血、激情、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无穷创造力所汇积的最美妙的交响曲。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能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能有幸站立在世纪和千年交汇点上,我们是幸运者。面对新世纪,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认真思索,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

我刚开始认识“五四”是从小学的历史课开始的。那时,老师讲到“五四”运动,向我们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欺凌,讲述青年们为祖国不惜献身的种种壮举。当时,我们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但有如一丝曙光照亮蒙昧的荒原,我们幼小的心田中已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人是棵有思想力的苇草,正因为懂思考,会创造,才堪为万物之灵长。在这思想激荡,光怪陆离的现世,要想迈上正确的方向,必须拥有主流思潮的积极引导。都说我们这一代是缺乏信仰的一代,是的我们从不盲目相信,我们从不拜膜宗教,因为那是脆弱的人寻找慰藉的方式,我们也从不狂热崇拜权威,因为我们知道真理来自于实践。我们有着属于青年人的自信和骄傲,但我们同样需要坚强的精神力量,去战胜懦弱,克服懒惰。我们敬佩于92年前,我们的同龄人敢为救国振臂高呼;我们敬佩于他们,为着反帝反封建的信念,无惧无畏。这是怎样一种力量,可以让他们毅然置生死于度外,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可以让人那般的果敢刚强!

当“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旋律响起,”我们为着“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前赴后继。我们牢记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对全国青年学子的殷殷寄语: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不能忘记温总理在中南海座谈会上对青年人的深切希望,我们必将努力塑造自身,做“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新青年。

当五四洪流汹涌来袭,我们看到火热五月,莘莘学子足以燎原的激情,年少无畏的万丈豪气,还有那欲与天公誓比高的凌云壮志。我们看到燃情五月,弥漫着飞絮的山师校园,散落的才情飞扬。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再到各个班集体;从高层领导到普通教职工再到我们各年级的学生;从申报“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到校“五四红旗团委”评选;从座谈会到五四励志歌曲大赛再到各类纪念活动,我们全情投入,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怀念,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追寻这样一段铭心刻骨的记忆,领略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从校团委的“青春担当”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座谈会到城环学院“五四精神讨论会”、“追

寻五四记忆 重温红色感动”演讲比赛;从传媒学院的“纪念五四 激扬青春”英文歌曲大赛到政管学院“携手团建_载 共议五四92年”主题座谈会;从物电学院的“五四献礼”纪念活动到“弘扬五四精神 积极实践社会 追求全面发展”劳动保障局招聘会政管学子的实践之行……我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创造。还记得五四青年节之际,胡向峰校长走进政管1006班,与青年学子共度佳节的温馨画面,“有了精神,就有了价值取向,有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志向,就能沉静下来,虚心一意的学习、思考和行动,就能不怕挫折,克难攻艰,不断接近现在的目标,实现精神的升华,获得人生的幸福。”他对我们这样殷殷期许。

常相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年少的血脉里,当存着济苍生,匡社稷,用我们的壮心不已,誓把神州奋起。传承五四的精神火炬,脚踏实地,穷尽毕生气力,去开创属于我们的奇迹!

弘扬五四精神征文【4】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进入新时代,五四精神对青年干部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争做新时代党员先锋,让我们一起去奏响那青春的激扬乐章!

五四精神从来都没有过时,反而正是我们新的时代的所需,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爱国主义精神,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认识爱国主义,怎样用我们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实践爱国主义?有一句话说得好“志存高远,重在落实”,弘扬五四精神决不是空喊抽象的口号,要充分利用好今天的大好时光和优越条件,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学理论,掌握本领,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觉悟,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做出青年应有的贡献。

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肩上,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大局需要,让五四的精神传承下来,激励一代代青年人为国家、为社会不懈奋斗,让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实现。

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寄予厚望,“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要带头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讲奉献、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用一个合格党员的实际行动发扬好五四精神,挥洒青春激情,为祖国腾飞而奋斗。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息,社会的发展奔腾向前,弘扬五四精神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五四精神是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去学习,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值得我们传唱,让我们重新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一起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弘扬五四精神,争做新时代青年党员先锋!

弘扬五四精神征文【5】

当大家还沉醉在五一假期的喜悦中时,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又快飘然而至,穿梭岁月的峰头,历史纵然而过,潜藏在心中的信念依旧豪迈。纪念五四不是装腔作势空喊口号,我们应该牢记那个时代青年的强国梦和不屈不挠的英勇,更要牢记在民族在国家患难的危机时刻,那些青年学生所表现出的气节和愤怒!我在想,当今社会,新一代的我们需要继承“五·四”的什么精神呢?就一个字-----“拼”!只要有拼劲一定就会有希望,这是我的以为,青年不仅仅是拥有年轻岁月的人,应是雄心壮志并努力抓住每次机遇谱写出火热与激情,执着与年轻,在生命的顶峰绽放美丽展现自己风采的人。这才是真正的青年!

雨果曾经说过:“青春是生命的春天。”没错,青春始终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等着我们绽放自己的个性与光芒。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不会胆小怕事,缩头缩脑,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信心就是命运的主宰!” 嗯,正确!我们打拼在人生的战场,我们更需要弘扬五四精神,我们仍要努力仍要奋发,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呵呵,我等女流之辈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我只知道,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用我的实际行动,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该做的工作;我只知道,就算受挫,我还是会倔强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面对任何的苦难,都会知难而进。因为我拥有青春,青春就是力量!而绝望气馁的青春注定是遗憾,虚伪做作的青春无疑是欺骗,单调平庸的青春只会枯萎。。。。。。但这些,我都不要,相信谁都明白金色年华只会青睐我们一次,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从开始到末尾仅有一次被青春光顾。可见人生苦短青春难驻,更应惜日如金,必须的!

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自己的路,自己走,青春因绽放才会更加美丽!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使出无限的勇气和力量继续加油!年轻没有失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开世界地图,七大洲,四大洋一起收入我们的眼底。中国象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海风徐徐吹拂着她的黑发。古老而文明的历史让她显现出分外的娇美和妖娆!如果要问: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什么地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爱我的祖国!她有幅员辽阔的疆土,美丽富饶的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文明发达的历史,可歌可泣的革命传统。

祖国的伟大与可爱,我们说不完,道不尽。我们热爱祖国,赞美祖国,因为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

母亲的苦难,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幸福,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悲伤,为之慨叹,为之激动,为之抗争!

相关文章:

1.弘扬五四精神征文优秀800字最新5篇

2.发扬五四精神优秀征文最新大全5篇

3.青年节弘扬五四精神优秀征文1000字3篇

4.2020弘扬五四青年节精神征文稿最新精选5篇

五四征文篇2

五月是青春的季节。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200*年的五四青年节,迎来“五四”运动**周年。在这青年欢庆的日子到来之际,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正孜孜求学和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多万青年致以亲切的问候!

85年前,一群青年学生和年轻的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未来,掀起了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推动了现代中国的改革进程。**年来,尽管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却代代相传,“五四”两个字,已成为所有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胸前的徽章,始终激励着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祖国的富强而不息奋斗。

历史的大潮滚滚而过,五四精神与日常新!历史已经证明,青年只有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人民事业融为一体,才能让青春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当前,*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现代化生态型山水×××的美好蓝图,为全区青年大显身手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弘扬五四精神,投身*建设,正是当代*青年肩负的神圣使命。区委殷切希望,广大青年紧跟时代步伐,着眼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建设*的实际行动,把民主意识转化为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自觉行动,把科学精神转化为投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就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做素质全面的建设者;就要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做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就要找准位置、务实进取,做发展经济的实干家;就要顾全大局、为国分忧,做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就要弘扬新风、服务群众,做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就要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教育强区、工业强区、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等方面有所作为,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促进我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青春,希望你们用行动来证明:时代将因青年而绚丽,未来的*将以你们为荣!

五四征文篇3

是的,这就是伟大的。

86年前的今天,3000多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游行示威、激慨万分的学生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思想解放的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所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翻开历史的史册,每一页光辉的史迹无不透视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古有屈原、伍子胥为了祖国的安危悲痛欲绝,毅然以死殉国;王昭君、文成公主为了祖国的安定,远嫁他乡,和异族人生活在一起;张衡、祖冲之刻苦学习,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孜孜不倦地开拓进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版权所有

“”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相结合的一个交汇点。在“”精神的感染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光辉业绩。

在长征时期,无数热血青年报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翻雪山,走草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华儿女住窑洞,吃粗饭,把荒芜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舍生炸碉堡,以死堵枪眼……

在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艰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非典”;勤于探索、善于借鉴、勇于创造、超越,瞄准当今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最前端,“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第一次翱翔在太空。

点燃的革命火炬已经传到当代青年手中,五四先驱振兴民族的崇高理想,将通过当代青年继往开来。我们更加要勤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四征文篇4

活动主题:回望从前,总结过去,展望祖国的发展。

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晨帆新闻社

活动对象:xx农大全体学生

活动地点:xx农业大学农学院三楼

活动时间:2012年4月1日

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在“五·四”运动来临之际,我院特举办红色日记:“咏党史·书党爱”诗文征集大赛。以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发展的舞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掘学生的潜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中国的发展,用年轻而又真实的文笔勾绘出祖国美丽的画卷。

预期效果:唤醒同学们最深处的记忆,通过一个月的诗文征集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提高了对待中国的历史,对待党的观念。在师生中树立起了党的丰碑.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凝聚起文学的文化氛围。

可行性分析:

(1)在活动方式的选取上,我认为还是颇具独特之感的。此次活动的征文范围是全校性的并且没有年级和专业的限制,所以只要想写,就会有机会让同学看到你和别人不同的观念,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这是作为吸引参赛人员的亮点,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有100%的把握。

(2)活动的举办地即编辑部门的所在地,我们选择了农学院三楼的一间空闲办公室,不许另行租用。而且我们会有特邀各院领导为我们担当临时主编,由晨帆新闻社社长任常驻编辑,新闻社的干事负责文章的整理和各类事务的通知,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人员问题。

(3)征文的方式也是很有保证。为了方便同学们投稿,保证把最新的诗文第一时间通过最便捷的渠道汇集到我们这里,所以,我们将用电脑24小时不间断征稿,各大主要征文箱每天查收。

(4)活动的经费预算上,我们采取的是节约制,譬如我们在活动的宣传上节约了大概比初期少30%的资金,在获奖文章的奖励上压缩到了初期的50%。最后的图书出版方面我么本着质量与消耗成反比的宗旨。因而,我们所涉及到的预算都是经过反复的思考,确认其实用意义后决定的。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对此次红色日记所涉及的资金、活动统筹地点、活动人员安排等存在疑问的地方做了尽量详细的阐述。尽一切的可能去把活动的可行性做到最大。我们也希望诸位领导可以认真审阅,准许举办一场农大的文字节日。

活动开展:

1、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我们将建立专门的网络邮箱,各参加投稿比赛的同学都可以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参加到此次的活动中来,在农学院网站上下载报名表格,填好信息后发至(XXXX),邮件名称统一以“1+文章名称+本人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命名。

(2)、现场报名:每周二至周六12:00-13:00,持本人学生证、

身份证,到农学院三楼报名。

2、比赛流程

第一阶段——策划

确认参赛资格(网络报名当天电邮回复确认;现场报名时当场确认,若有问题请及时联系,联系电话:13214403207 王同学)后。所上交文章需一式两份:一份以书面的形式(a4纸),一份以电子文档word的形式。以“1 +文章名称+本人姓名.doc”命名。(正文第一行为文章名称,第二行为本人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

第二阶段——初赛

内容要求:文章的内容需保证积极向上,同时又兼备对党和祖国在这么多年以来所取得成绩的思想体会与心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入手进行主题的切入与选择。但所写文章中不得有反政府、反人民的言论,内容健康,不涉及**、暴力等与法律相抵触的内容。每周将在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下选出每周的优秀文章,我们将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知获选人,所以请注意查收您的电子邮件。

第三阶段——决赛

最后我们将在每周评选出来的优秀文章中评选出此次活动的经典红色日记,评选的最新过程及结果我们将及时的发送到农学院的网站及校报上,对于入选的文章,我们将通过您所留联系方式第一时间对您进行通知,收到通知后请您携带本人的学生证和身份证前往农学院“红色日记”编辑部领取您所获的稿酬。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奖金150

二等奖:2名 奖金80

五四征文篇5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的硬度》

茫茫大漠,一棵树站不起来,展现出来的是一座丰碑的形象.

巍巍青山,千万棵树站起来,连成的是一条长城的宏伟.

悠悠河岸,所有的树站起来,缀成的是一条蛟龙的雄风.

丰碑挺且直,长城绵延不绝,蛟龙凌架空中.那是它们的风骨,那是他们的形象.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的形象,我们的象征又是什么

我们象征着太多,又演绎着太多.但我相信,我的形象,绝不是"手若柔荑,肤如凝脂"的林黛玉,也绝不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现代"苏乞儿".我们象征着希望,朝气.所以我们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就应该是衣无褶,脸无垢,礼貌谦和的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股英气,朝气和活力的现代新青年的形象,一个融入了大自然的精灵的化身.

有人曾说,生命有一种硬度,气节和尊严是撑起生命硬度的骨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是历来中国的传统美德.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大气凛然的诗句又是否会让那些毫无自尊的人汗颜丧失了自尊的人是一个没出息的人,而我们作为时代的先锋,要是永远在黑暗中沉溺呢,还是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一朵绽放在风雨中的铿锵玫瑰.答案,不言而喻.

五四征文篇6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该怎样去宏扬五四精神呢? 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不,是"我的责任"。如果今年中考高考每个人都额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没加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来中才有希望。如果教室很脏,假如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管坏了,哪个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一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同学马上买一块换上它--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我告诉你,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思想要牢牢记在心里。 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别说:"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是什么观念?你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务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来服务?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水龙头漏水,你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总务处的事。"这是错误的。一般人最坏的毛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没水,又去开第二个,第二个也没有,又去开第三个--这样的同学,连举一反三都不懂,第一个没水,第二个会有吗?你就没想到水会来吗?人无远虑怎么能行?作为一个学生,都要想到后果,后果看得越远的人,越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只管眼前,不顾将来的人,不是一个好学生,不是一个有用的人。水管不关,来了水后让它哗哗哗满池子去流,仍不去关注:"反正是学校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 --浪费学校的资源,就是不爱校!你为什么浪费国家的水?你为什么浪费国家的资源?我们每天洗脸都为学校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你算算,我们学校二千多学生,每个每天节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省电,就是节省学校资源。国家用那么多百姓的民脂民膏来供你读书,你还浪费国家的财富,你良心何在?从自己身边做起,我们学校才有希望。

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专门找到大事才干。我们每天早上把校园打扫干净,朝读一下课就有同学乱扔纸屑。谁丢下这些纸屑就是不爱校。就是不爱国,天下无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终身都要学的最重要的"课本"。好的,同学们请你马上捡起自己脚下的废纸,这就是爱校的开始。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第一个,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个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他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废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呢?"董事长说: "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我才录用了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的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大家说,这张废纸重要不重要?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亲爱的同学我们都不应该忘记。

五四征文篇7

一、中国园林建筑的数字文化内涵及象征艺术

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不仅仅表示多少,同时隐含着吉祥。从一到十、百、千、万,数字都有吉祥含义。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遂、万事如意等。有偶数吉祥,也有奇数吉祥;有大数吉样,也有小数吉祥;有引伸义吉祥,也有谐音吉祥[1]。不论是古代都城还是强调伦理功能的皇家建筑,抑或是汇聚传统文化观念的民宅建筑、体现文化变迁的公共建筑和含义丰富的建筑装修及附件,还有政治意义在线的皇家园林与委婉表达心声的私家园林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哪里有杰出的、诗一般的数学,哪里放入建筑就一定是千古绝唱[2],中国园林建筑数字文化的体现也无处不在。中国园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数字可谓富有象征意义的数字“九”了,“九”是最为吉祥的数字,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被视为天数,古代以“九五之尊”指帝王之位,表示至高无上,所以普遍用在皇宫和皇家园林的装饰数量上,如皇宫殿顶用的“吻兽”或“瑞兽”,最多9个;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排云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高;皇帝进出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而其他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门钉数则依次递减,如纵九横七、纵横皆七、皆五等;就连天坛回音壁近侧的一棵柏树叶叫九龙柏[3]。美国学者克里斯蒂•乔基姆这样说:“作为中国建筑基础的有关神圣空间的观念就被同心、南———北轴心、东———西对称这三条原则所统制,所以这些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4]

天坛圜丘是一座白色的露天三层圆坛,象征天,圜坛的第一层台面中央为圆石,名“太极石”,其周围用石板砌成环形,共九层,第一层有石板9块,依次按9的倍数递增,最下一层为81块。天坛祈年殿中央有4根龙井柱,代表一年四季;中间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外圈12根檐柱表示12个时辰,内外共24柱,象征24节气,三围共28根柱子,暗合28宿,龙柱上8根短柱,象征八卦与八方。屋顶三层蓝色琉璃瓦,逐层收缩向上,冠有镏金宝顶,象征天[3]。天圆地方,圆形亭盖方形地基的景观亭也是天地的象征。民宅建筑中房屋间数也象征吉凶。《鲁班木经匠家境》“造屋间数吉凶例”中写道: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四间凶,五间吉,六间凶,七间吉,八间凶,九间吉。歌曰:“五间厅、三间堂,创后三年必招殃;四间厅、五间堂,起造后也不祥。”门的大小尺寸更不例外。因为古代建筑中的尺寸数字有着极其深奥的含义,建筑中蕴含的时间空间以及度量等都与数字密不可分。用于建筑的数字主要蕴含驱邪祈福含义,这类数字来源有三:其一,天文现象中涉及的数字,它被认为与天神有必然的联系,用它可以通神。东汉马融认为建筑数字象征来自《周易》,他在《周易正义》中指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四、五、十二、二十四等数字都是象征宇宙的符号。其二,即有神秘魔力的数字。如西安历史博物馆陈列馆的“六六纵横图”,是纵横由六个数字组成,纵横对角线每行数字的总和都是一百一十一的“六六幻方”,古代人认为“六六幻方”的数字具有神秘的魔力,把它刻在铁板上埋入地基借以辟邪。其三,对数字的传统信仰,应用时趋吉避凶,如《鲁班经》书上的门都是七寸二为模数,与尾数吉数十四寸四成倍数关系,七寸二象征吉利[5]。如苏州古典园林中藕园大厅“载酒堂”位于藕园中央象征“五”,体现主建筑地位,也正是对应了“太一下行九宫图”居中的数“五”。皇家园林中关于景点数目和题名字数这些抽象的数字所含有的时空含义也囊括宇宙、包举天下的帝王营造心理,如避暑山庄中,康熙取36景,景点题名皆取4个字,乾隆增加到72景,题名为3个字,对应古代的阳三阴四、天三地四之说;圆明园28景,象征着天上的28座星宿,是“四象”七星的总和。

园林植物作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符号,常与数字配合象征吉祥。如拙政园雪香云蔚、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见心书屋等,皆以梅花立意,梅花花姿秀雅,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其象征吉祥,也是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牡丹常与荷花、、梅花等画在一起,象征四季;月季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艳,月月留春,青春永驻,瓶中插上月季,象征四季平安;“桐”因为与“同”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吉祥图案,与梅花鹿、仙鹤配合组成“六鹤同春”的吉祥图案。

二、中国园林建筑数字文化象征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如今,在这个经历了深刻社会变革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让我国景观设计走上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设计之路,避免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景观发展的负面冲击,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有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古典园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以及传统哲学思想等等,都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中国园林建筑数字文化内涵深厚,象征意义纷繁复杂,为现代景观设计带来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内涵,还可为现代景观设计增添神秘色彩,深化审美意境,增强景观建筑的文化底蕴,对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景观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并且,在实践中也越来越多的看到,数字文化象征艺术运用的成功实例。刘晓光在《现代景观的象征题材与象征方式探析》一文中谈到:数字的象征意义容易通过道路长度、踏步的个数、植物的数量、建筑层数、高度等方式来表达。罗斯福纪念园,用四个空间环境象征罗斯福总统的四个时期和他宣扬的四种自由[6]。刘媛欣在发表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中的数字猜想》一文中写到:四合院这种普遍存在于北京民巷中的建筑形式,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其建筑结构形式除了坚持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相融合之外,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的崇拜,四合院的建筑空间含蓄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的理解表现出来,并将良好的寓意赋予建筑本身,体现出了中国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的人文思想和浪漫情怀[7]。

京城世纪坛景观因为有着数字寓意而意味深长。圆形广场的面积是960平方米,用960块花岗岩铺就,正好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一的比例。广场周边有两道水幕,象征长江、黄河。喷泉56个,寓意着中国的56个民族。天坛祈年殿柱子的数量也有深层讲究。全殿共有28根楠木大柱环绕排列于祈年殿的四周,当中4根被称为“龙井柱”,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被称为“金柱”,代表一年的12个月;外层的12根象征一天中的12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在一起是24根,代表24节气,再加上4根“龙井柱”,象征周天的28星宿,如果再加上顶柱的8根童柱,象征着36天罡。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许多建筑部分也具有数字象征意义。从碑亭到祭室,花岗岩石阶共二百九十级,分八段,上层有三段组成,下层由五段组成。三段象征三民主义,五段象征五权宪法。《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一书中说石阶共三百一十二级,象征孙中山3月12日忌日(计数法不一样)。陵门设三拱门,同样象征三民主义。中国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广场中心的图腾石阵分三圈呈放射状排列,每一圈4组和每二圈8组置于图腾柱周围的斜坡之上,第三圈12组置于24节气雕塑外沿,三圈石阵分别雕刻四象、远古神话和远古原始崇拜图形[8]。这也是当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利用数字象征的例子。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头的青年艺术雕塑于2009年12月26日落成,它以一九二五年青年形象为摹本,艺术的再现青年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非凡气概。橘子洲是青年时期在长沙最为喜爱的活动场所,他或独自屹立洲头,指点江山;或携来百侣同游,求索真理;或徜徉于橙黄橘绿之中,激扬文字;或遨游于波峰浪谷之间,击水中流。雕塑为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筒体外设钢结构主、次龙骨外挂永定红花岗岩。高度为三十二米,长八十三米,宽四十一米,高度36米象征该艺术雕塑是以32岁时的形象为摹本,长83米象征享年83岁,宽41米象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历时41年。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中国馆的景观设计采用我国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周边营造数个景观园林。中国馆“斗冠”造型极富中国建筑文化特色,“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9]。地方馆屋顶公共活动平台上承国家馆斗冠顶部九宫格布局,下接景观园林典雅风韵,使整个中国馆的景观设计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意境。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也以与时俱进的方式演绎出来,把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更加全面地推到世界的面前。

五四征文篇8

【关键词】明代前期,京营,三大营,亲征。

[Abstract]ThemilitarysystemoftheearlyMingDynastyhadnotbeenexactlyinterpretedsincethelateMing.Thedateofbirth,theoriginandthefunctionoftheCapitalArmy(Jingying)isre-researchedbyMingShilu(MingAnnals)andsomeoriginaldocumentsinsteadofMingHuidian(MingSystem),MingShi(MingHistory)andsomeBiji’s(HistoricNotes).ThethreeconclusionsontheCapitalArmyintheearlyMingaredifferentfromnotonlythoseofotherresearchers,butalsothesystematicrecordsinthelateMing.

[KeyWord]earlyMingDynasty,CapitalArmy,ThreeGiantDivisions,Emperor-headedExpedition

明朝在京师常驻重兵,称京营,是明军的核心成分。在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中,不堪一击的京营遭到毁灭性打击,明朝随后在京营的三大营之上设立了兵将相识、练战一体的十团营。关于此后的京营,史籍中有详尽而系统的记载,但对此前京营的形成与体制演变,史料记载却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京营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形成标志或者成立时间?京营的三大营体制是由何而来的?三大营的主要职能是作战还是训练?澄清以上问题,有助于理解明代制度在祖制和时势双重作用下的变迁历程和独特形态。

一、京营的成立:永乐二十二年到宣德元年

明初并无京营。按洪武时期的卫所制“兵将分离”的构想,军士们在各自卫所屯田操练,战时命将出征,战后散归卫所。不过,演练步骑兵战阵、学习火器操作等复杂任务,是百户所、千户所乃至卫、都司等分支机构难以独立承担的,军士平时散居各地卫所,也无法应付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早在洪武时期,北部边防前线通常派勋臣镇守各地,到永乐时期逐步形成镇守总兵官驻守各边镇的形势,总兵官算是长期“命将出征”,统领着处于临战状态的边兵,所谓“兵将分离”、“散归卫所”,停留在条文层面。永乐迁都北京后,首都兼为边防重镇,需要组建一支最强大的驻京常备军,京营便逐渐成为明朝军队的核心成分。

京师本来就设有大量卫所,军士们平时必然操练,以备战时组成大军,能不能算是京营呢?明朝史籍提到京营,注重其训练职能,如正德《大明会典》载:“国朝京营之制,主训练在京官军……国初立大小教场,以练五军将士。”[1]明人遂将京营溯源到洪武时期,如陆容说:“京营之制,国初止有五军营”[2],郑晓说:“京营操练之法,洪武时止为五军营,分大、小教场与城外、城内操练。”[3]万历《明会典》更强调说:“国初设京营,隶大元帅府。后改五军都督府,以训练在京官军。”[4]到清修《明史》介绍京营源起,更详细记载道:“初,太祖建统军元帅府,统诸路武勇,寻改大都督府。……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5]

以上记载中,“教场”和“五军”是确定京营渊源的关键,却经不起推敲。洪武时期的大、小教场,到建文时期仍然存在[6]。洪武时期军队内部以卫所为编制单位,直到建文时期,提到京军如“命魏国公徐辉祖领京卫军援山东……遣京卫官军防江”[7],这与后代“营”的编制有本质区别。所以,洪武时期的教场是各卫所的公共训练场地,并非意味着建立一支处于临战状态的常备军。陆容和郑晓将“五军”和三大营之一的“五军营”联系起来。《明太祖实录》和其他洪武时期史料中从未出现“五军营”之名,“五军”应如陈仁锡所说[8],指洪武时期常见的“五军十卫”、“五军十二卫”之五军都督府。万历《明会典》和《明史》虽未误解“五军”,却进一步将京营溯源到元末红军时期的体制。“大元帅府”和“统军元帅府”,当指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任“大元帅”的“太平兴国翼元帅府”[9],当时朱元璋连全军统帅还没做成,谈何京营?总之,作为超越“祖制”构想的产物,京营必与洪武、建文时期无关。

明人多将三大营的出现作为京营成立的标志,但记载各不相同:正德《大明会典》和《今言》记在永乐初,《菽园杂记》记在永乐中,万历《明会典》记在永乐迁都后即永乐后期,《明史》则记在永乐末年“置”,要之或记其最初出现,或记其最终定制,但均未区别作战中的三大营和驻京训练的三大营。三大营之名虽早在永乐时期的朱棣亲征军中已出现,甚至成为定制,却不一定就是常驻京师的军队编制和训练体制,只有在平时驻扎京师、集中训练的军队,才能称为京营。王世贞在钞录《会典》各营建制的内容时,系于“既归京师”,[10]即滞留塞外的北征大军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秋回到北京之后,暗示从此三大营常驻京师训练。而罗丽馨则区别了战时与平时体制,排除了以靖难五军、北巡五军、北征哨掖等为京营标志,认为三大营体制源于永乐七年,永乐十二年后未被解散,故至迁都后京营正式成立[11]。罗氏对京营概念的界定超越了前人,但对成立时间的考证尚容讨论。

靖难结束后,明太宗将最亲信的军队留在南京,而以大部分北平、大宁卫所回驻北京,部下三分、五军体制当已撤销。永乐六年(1408年),明太宗调集内外马步军八万人北巡北京,全军分驾前军和五军。次年“敕行在五军训励将士,修治戎器。”[12]当时北京的军事机构仅设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则行在五军当指上述五军,即巡狩大军的编制未曾撤销,南京和各省调来的军士留在北京,在平时就已经处于“出征”状态了。

次年,丘福率领的明军在漠北全军覆没,明太宗决意亲征,又抽调各直省军共八万五千人赴京从征[13]。永乐八年(1410)的出征军中督率左右哨、掖的总兵官,就是率外地军赶赴北京的各地镇守总兵官,所以左右哨、掖基本上应由外地军组成。北征结束后,各位将领又回任各地总兵官,时任辽东都指挥佥事的牛某也是“扈驾肃清沙漠,戍而还。”[14]据此,至少边镇军队已经回到各地,五军各哨掖至此已经撤销了[15]。

陈懋长期担任宁夏总兵官,第一次北征统左掖,“十一年冬还镇。十二年春,上复亲征,公仍将左军……明年还镇……二十年春,上复北征,公率所部兵以从。还京。”[16]某南方都指挥“永乐九年春……守福建之行都司。皇上驻跸北京,先后凡两率师肃清沙漠。公皆承命为中军神机将军……去秋皇上复欲北巡边境,绥靖远人。公再至京师操习以俟。今年夏,命还守建宁。”[17]到准备第三次北征时,又选各地兵共约六万三千人赴京。可以推测,第二次北征结束后,外地军队也是解散还乡的,所以第三次北征需要再度调兵将入京。

上述都指挥在第三次北征后仍还乡,但陈懋则仅“还京”,南方军官也有留京者[18]。次年(1423)第四次北征,外地从征者仅大同总兵官李谦一枝军队,再次年(1424)第五次北征则没有调发外地军进京之事。可以推定,前两次北征后外地军还卫,至少三大营中的五军营撤销了,而后三次北征连年发动,绝大部分外地军未曾遣返,在京师保持着出征时的五军营编制,这与永乐十八年(1420)的迁都没有必然联系。

外地军所在的五军营虽然迭有存废,那亲征中直属皇帝的三千营是不是常设呢?《菽园杂记》载三千营来自“龙旗宝纛下三千小达子”,令人联想到由蒙古骑兵组成的常设精锐部队。其实明军中更多采取蒙汉相杂的体制,如“吴允诚之子吴答兰……愿率精骑巡逻漠北……选其所部壮勇者,与汉军相兼。”[19]又如“说与游击将军都督朱荣……内官王安、春山等:即选拨汉军二十名,达军十五名……春山处亦拨达军二十名”[20],而且这些蒙古军属于哨马营,而非随驾的三千营。相反,“东宁卫指挥使裴牙失帖木儿……女直人,善骑射。上选其三百人扈从。”[21]第二次北征前,“右军都督同知薛斌言:都督吴成等,于斌所领随驾三千马队官军内,多选旧鞑靼人隶其麾下,致原任多缺。上命于在京及直隶扬州、高邮、泗州诸卫并浙江各都司选精壮者补之。”[22]吴成仅一普通将领,能够从随驾军中随意调人,而朱棣也不加禁止,说明随驾三千马队并无人员出身限制,而且编制松散。宣宗登极之初,“庄浪卫土官指挥同知鲁夫加所部土军、土民二百六十人,旧隶随驾三千之数。今从征安定还,请仍令鲁夫加管领训练,遇有边警,易于调用。”[23]这些蒙古军虽属三千马队,但不过是来自西方的“土达”,而且征调到外地。可见,来自“随驾三千马队”的三千营并非由“三千”蒙古军组成,而是在战前临时编组的、由各方精锐组成的驾前军,平时纵保留名义,也无严格的训练体制。

从朱棣北巡开始,“北巡军”在北京保留了两年。前两次北征后,亲征军解散还卫,连驾前精锐部队也未保留。永乐后期驻京大军再未解散,与其说是因为迁都北京,不如说是因最后三次北征在三年中连续发动,军队常驻北京,来不及解散还卫。此后明太宗在塞外暴卒,仁宗宣宗仓促登极,而三次北征未获战果,鞑靼威胁仍存,政治、军事呈现微妙、紧张之势。这时,将塞外回还的大军驻扎京师,是新政权十分自然的选择,而不久前的常驻“故事”恰好提供了沿袭旧制的借口。《明太宗实录》中若非战时,绝无三大营各营之名,而永乐以后的《实录》中各营之名层出不穷,显然各营由战时方设变为常设。宣德元年(1426),“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淮阳等卫及宣府军士至京操备。令每岁轮班往来,原额春秋两班官军一十六万员名。”[24]八万外地军,恰与第三次北征征调的八万五千名外地军数额相当,显然是将原额亲征军常驻北京的制度化措施,可以视为明代京营的正式成立标志。

二、三大营的渊源:靖难北军和永乐亲征军

由卫所组军到大军常驻京师的转变,除永乐末年的军事形势、永乐之后的政治形势等原因,还应有明朝兵制的内在演变脉络在起作用。洪武时期,五军都督府各统都司卫所,边境派勋臣乃至藩王镇守。明太宗发动靖难战争,获得意外成功,“祖制”自然在相当程度上让位于靖难中形成的北军兵制,而且永乐时期对内镇压任务重于洪武时期,又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最终首都北迁,必然对兵制进行重大调整。京营既然是永乐以后继承亲征军而来的,三大营体制必然可以追溯到亲征军,乃至靖难时期的北军。

靖难初期,朱棣裹胁大宁地区驻军南下,在途中重组军队,“命张玉将中军,郑亨、何寿充中军左、右副将。朱能将左军,朱荣、李睿充左军左、右副将……右军……前军……后军……以大宁归附之众分隶各军。”[25]此五军显然模仿五军都督府的名义,各军分别投入实战,如“后军先与敌交战,不利”[26],“战滹沱河,右军力屈”[27]。由“张玉……掌中营兵”[28]知,中营即中军,则各军可称营。

靖难战争中,北军多次出现各军即将溃败,而朱棣“率精锐赴之”一类记载。张玉是朱棣的首要将领,在东昌战役中却与朱棣失散阵亡,可见中军虽为主力,却不是朱棣亲率的“精锐”。永乐元年(1403年)闰十一月,特地“定从征哨马营将士赏赐。”[29]则哨马营也单独成军。论靖难战功时,分五军、大旗下、哨马营、守城及其他杂类:五军、哨马营分领队、随伍二类;大旗下“把总都指挥视都督……散都指挥视五军把总都指挥”,余同五军等[30]。“大旗下”的“把总”、“散”,地位本当五军的“领队”、“随伍”,而赏赉高于五军与哨马营,显然“大旗下”即战功最著的亲信“精锐”,即靖难全军分为直属精锐、五军各营和哨马营,大军三分之制初见端倪。

永乐八年(1410)三月,朱棣亲征本雅失里,“王友督中军……何福督左哨……郑亨督右哨……陈懋督左掖……刘才督右掖。”“刘江等充游击将军,督前哨。都督薛禄、冀中等充骠骑将军,都指挥侯镛、陈贤等充神机将军,都督金玉等充鹰扬将军,都指挥李文等充轻车将军。”[31]靖难白沟河之战中,朱勇“领左哨为前锋。”[32]朱勇是上述统领左军的朱能之子,则左哨或是左军某部。诸位将军是否属于中军、哨、掖呢?王世贞认为:“永乐八年北征,始分步骑为五军……寻别选轻骑为前哨,命都督刘江等充游击将军督之。又以都督薛禄、冀中等充骠骑将军……神机将军……鹰扬将军……轻车将军,分督精卒,不隶五军。”[33]按,朱棣曾训斥游击将军朱荣等:“哨马营离大营三十里……不发哨马在前,却令架炮之人在前……如何不被其擒去?”[34]则游击将军所统的前哨即哨马营。朱棣亲率精骑出战,“以轻骑逐虏……其余军士,令清远侯帅领,驻扎河上……哨马营获胡寇……送至大营,清远侯复遣人护送驰诣上所。”[35]朱棣有“说与各军总兵官及骠骑将军都督薛禄、薛斌等”[36]之语,均证朱棣亲率的精骑与哨马营、中军、哨、掖有别,“分督精卒、不隶五军”是正确的。精锐、哨马营和中军哨掖的体制,与靖难中的大旗下、哨马营、五军各营完全吻合,可知第一次北征的军队体系完全承袭了靖难军队,后代五军营的中军、哨、掖体制,乃由靖难中的左右中前后五军演化而来。

永乐十二年(1414)第二次北征,全军分为随驾三千官军、神机铳手、大旗大营马队并哨马官军、围子手、幼官幼军与旗鼓手、五军马步官军、传令营、舍人以及其他后勤、配属官军等多个部分[37],但主力不外前三部分与五军。其中,随驾三千官军显然是亲率的“精锐”,神机铳手紧随随驾军之后,地位非同一般。王兆春据《明史》柳升在第一次北征中“将神机火器为先锋”的记载,认为作为新兵种、新军队单位的神机营在第一次北征前夕就成立了[38]。按,第一次北征时有邓某“扈驾北征,乃与同附大鸿胪陈公季暄、工部尚书黎公澄创神机营,建盔甲厂,制神枪神铳,退鞑虏于九龙山下。”[39]“创神机营”显然是制造兵器而非战斗机构。且《实录》未载柳升于第一次北征时领神机火器,反而是第二次北征前,朱棣“谕安远侯柳升曰:神机火铳,兵之利器,攻战所不阕者……尔提督不可不严。”[40]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上麾安远侯柳升等发神机铳炮,毙数百人。”[41]《明史》显然将第二次北征的事迹张冠李戴了,第一次北征军中必无神机营之设[42]。

第二次北征的确有“复举肃清之师……统神机营左翼”[43]的记载,但柳升领神机铳手,北征中却由“柳升领大营……郑亨领中军……陈懋领左哨……李彬领右哨……王通领左掖……谭青领右掖……刘江、朱荣等为先锋。”[44]神机兵无疑属于“大营”。朱棣下令,总是“敕大营并各营总兵官”或“敕大营、各军总兵官”或“敕大营及五军总兵官”[45],大营是五军之前的单位。朱棣当从旧时的“大旗下”随驾军中抽出“随驾三千”骑兵直属,而将剩余部分益以旧哨马营和新设神机兵,组成五军之外的大营。这样,全军主体为由大旗下驾前军挑选出的随驾三千马军、由驾前军余部与哨马营和神机铳手组成的大营、五军三部分。

永乐二十年(1422)第三次北征中,“朱荣等领前锋,缉捕北虏声息。……柳升等领中军马步队及大营围子手并神机营。宁阳侯陈懋等领御前精骑。永顺伯薛斌、恭顺伯吴克忠等领鞑靼马队。武安侯郑亨等领左哨。阳武侯薛禄等领右哨,英国公张辅等领左掖,成山侯王通等领右掖。”[46]这时大营似乎成了中军的附属单位。但北征中时时“敕大营、五军诸将”[47],又“敕前锋都督朱荣等曰:哨马止留五千随尔前行,余皆遣回大营。”[48]则前锋即哨马营,与神机营同属大营,而结合第二次北征中柳升专领“大营”的事例看,此时的大营当为包括中军在内的全军主力。御前精骑与鞑靼马队自然是驾前军,但重要性已经降低,全军分大营(包括中军)、驾前军、五军哨掖三部分。

《实录》载本次北征的营阵:“时营阵,大营居中,营外分驻五军,连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以总之。步军居内,骑卒居外,神机营在骑卒之外,神机营外有长围,各周二十里。”[49]五军之中当然包括各哨、掖,怎能分驻五军后又连哨掖?由柳升兼统中军与大营各部判断,中军当属大营,驻中央,各哨、掖在外。早在第一次北征中,哨马营就因将“架炮之人”置于步骑之外而遭申斥,此后神机兵逐渐成为明军赖以出奇制胜的精锐,怎能散在“骑卒”之外乃至阵外呢?这条记载被广泛引用,《明史》以之为永乐京营的战时编制方式,其实不堪推敲。

永乐二十一年(1423)第四次北征,仅设“中军……左哨……右哨……左掖……右掖……陈懋居前锋。”[50]次年最后一次北征,设“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陈懋、忠勇王金忠率壮士为前锋,安顺伯薛贵、恭顺伯吴克忠、都督李谦等各领兵从。”[51]似乎只设五军与前锋,而无大营、驾前军。其实前锋就是过去的驾前军,第三次北征中统“御前精骑”的陈懋,在随后两次北征中统前锋。朱棣暴亡,仁宗在北京“谕随征大营五军总兵官:先委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率领随驾精锐马队三千星驰回京。”[52]北征中“陈懋、忠勇王金忠率师前进。”[53]金忠、吴克忠等是新近来降的蒙古贵族,所领当然是“鞑靼马队”。所以,前锋应本是由“御前精骑”和“鞑靼马队”构成的驾前军,但这时朱棣年事已高,不堪上阵,驾前军变为巡哨前锋。朱棣本人应当坐镇过去由柳升统领的“大营”,下辖神机兵等,与中军一体。如此,最后两次北征的体制略同第三次:前锋(驾前军),大营(中军),五军哨掖,唯大营不再包括担任巡哨的前锋哨马营。

永乐时期的亲征军一直采取三分体制。靖难与第一次北征时为驾前军(大旗下、三千马队)、哨马营、五军,后四次北征时,驾前军一部、哨马营、新设神机铳手等组合为大营,甚至与五军里的中军合为一体,驾前军则逐渐担当起哨马营旧任。初期的精锐――五军――巡哨体制,逐渐演化为巡哨――五军――大营体制,甚至巡哨――五军哨掖――大营主力体制,原精锐转向巡哨,新设火器兵取代骑兵成为精锐,与三大营的三千――五军――神机体制越来越接近了。把五军营和洪武时期的五军都督府联系起来、把神机营和三千营与交趾和鞑靼联系起来,是明代中期人对永乐时期历史的的粗率臆测。其实,是靖难时期的北军体制,在历次北巡和亲征中,随着皇帝角色和军队武器的变化而演化,构成了后代三大营的基础。

三、三大营:远离作战体制的训练营

三大营既然是由亲征军三大部分直接演化来的,是不是意味着京营就是处于临战状态的大军呢?明人多载三大营分领不同卫所,战时有明确分工,似乎在京营成立后,明军就是按三大营编制走上战场的。但是,三大营的内部统属关系说明,亲征不可能按三大营分工上阵;三大营的军士调发状况也证明,各营所统军士与所来自卫所无关。

《实录》和《会典》中经常提到大营,含义十分混乱。在第一次北征中,“驾发由东路,幼孜三人向西路……幼孜与光大由哨马路……遇宁阳侯曰:我已五处发马寻大营,待回报。”[54]宁阳侯陈懋为左掖总兵官,他说的大营既不包括哨马营,又不包括五军下属的左掖,则似指皇帝所在营伍。初战之后,“清远侯王友充总兵官,广恩伯刘才充副总兵,统领各军马步各军……(朱棣)说与清远侯王友:‘大营中军有粮米,务要均匀接济。’”[55]这里的大营又似指五军。一般出征军中,往往以主将所在为大营[56],这里的大营也只是对皇帝所在或五军大众的俗称。在第二次北征中,大营成为正式编制,统哨马营、神机铳手、围子手等,与五军、驾前军并列。到第三次北征,大营开始与中军一体,与五军哨掖、驾前军并列。最后两次北征,原辖哨马营与驾前军担任前锋巡哨任务,大营更密切地与中军一体化了。

京营成立后,皇帝坐镇的“大营”在分营训练中似乎无需存在了。但各家记载京营制度时,仍提到大营,而且理解各异。一类以“大营”指京营全体,如正德《大明会典》[57],或广义的五军营,如王世贞称五军营为“五军大营”[58]。另一类指五军营下属的一营,如陆容载:“有曰大营、曰围子手、曰幼官舍人营、曰十二营,皆五军营之支分。”[59]万历《明会典》更将五军营的下属列为大营、中军、左右哨掖以及千二营、围子手营、幼官舍人营、殚忠孝义营[60]。按,正德《大明会典》的说法很独特,可能来自对皇帝坐镇的大队军伍的俗称,实则并无此等体制。王世贞的说法则来自后三次北征的体制,如洪熙元年(1425)“张辅奏:大营及五军将士马多瘦损。”[61]当时体制与亲征军相同。到宣德二年(1427),朱勇“特命总督大营兵权……务精训练。”[62]以朱勇的地位以及后来他多次报告五军营情况论,他督率的大营当包括五军营,或即大营与中军一体的孑遗。但到正统时期,《实录》提到诸营,多以大营与三千、五军、神机以及府军前卫营并列[63],或不提大营,径以三营并列[64]。此时,包括中军在内的五军营开始并统围子手各营,逐渐取代大营的核心地位,而“大营”作为旧制中的一环,反而成为五军营下属,供战时组建皇帝所在营伍之用。这样,战时包括中军、神机铳手、围子手的大营,逐渐让位于训练用的五军营,而神机铳手则从大营中脱离,独立成营了。

陆、王二人均明载五军营辖十二营,“管随驾骑兵”。《会典》均无十二营之名,而于五军营下记“千二营……管随驾摆列马队官军”。《实录》亦未提及十二营,而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有人建议:“神机营旧兼统千二营官军,近罢遣还伍。然是营置已十余年,请如旧。上曰:此皇祖在军中时所置,盖一时权益。”[65]则此营当为朱棣北征时所置,所谓属神机营,当指在大营中与神机铳手协同作战。到宣德八年后期,神机铳手已独立成营,且专司训练,无作战任务,所以宣宗以“军中时所置”而撤销。但《会典》与陆、王等言之凿凿,不可能简单地记录永乐后期亲征军的作战体制,肯定是正统时期复设,管领原大营所辖随驾骑兵。这样,平时的五军营既统领战时担任主力的五军哨掖,又统领皇帝直领的中军、围子手、幼官舍人、余丁和部分随驾骑兵,与战时大营体制不同。

关于三千营的职能,有两种说法。郑晓认为:“三千营皆马队,专扈从出入,管车辇宝纛等事”[66],是皇帝的侍从单位,《明史》则认为“三千肆巡哨”。上文已经辨析,在永乐后期的亲征军中,三千马队由驾前精锐转变为巡哨前锋,两种说法一取早期源起,一取晚期制度。京营成立后的训练体制中,三千营仍保留了亲征军体制的痕迹。正德《大明会典》载,三千营下设五司,其中四司由各类掌旗上直军构成,第五司“管杀虎手、马轿及前哨马营上直官军、随侍营随侍东宫官舍、辽东备御回还官军。”[67]“前哨马营”定系第四次北征吞并而来,而其他四司的“上直官军”,应为侍从皇帝的上直各卫军士。显然,平时的三千营既训练充任前锋的哨马部队,又训练坐镇后方的皇帝警卫部队,也非战时体制。

宣德三年时提到旧制:“神机营设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中军一十有五司及随驾马队官军。”[68]与正德《大明会典》所载神机营分中军与左右掖哨共十六司,又下辖五千下营“管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69]基本一致。这部分随驾马队是“永乐中得都督谭广马五千匹”[70]组建的,独立性较强,到正统四年还有“给神机营并五千马队官军马二千匹”[71]的事例,可能到正统后期正式归属神机营,如《大明会典》所载。如此,神机营也如三千营,既包括担任主力作战的神机铳手,也包括充任皇帝侍卫的骑兵,与三千营不同的是,这些骑兵使用火器。到亲征作战时,五千下营的骑兵应与三千营四司军士一起直属皇帝。更值得注意的是,神机营的规模很大,体制与五军营相同,从永乐后期作战分五军和前锋、无神机兵独立成军的体制看,神机营的十六司部队到战时一定是按照对应关系,分别配属五军的中军和各哨掖,而非独立作战,即平时的神机营所统,战时分归五军和皇帝直属部队。

三大营之外,另设府军前卫营。府军前卫本是洪武时期上直卫之一,兵将与蓝玉素有渊源,在蓝党案中横遭屠戮,罢废不设。永乐十三年(1415)重设府军前卫,“四方选至幼军数万,悉听隶(薛)禄训练。”[72]到宣德五年,“作府军前卫幼军营于京城内之西南隅。”[73]在正统时期,幼军与舍人经常并称,但两者截然不同。幼官、舍人、年幼余丁均为不到承袭年龄的少年,隶父兄所在卫所军籍,而不占军额,编为五军营下的幼官舍人营和殚忠孝义营。幼军虽也从年少隶军籍者中选取,却不隶原卫所,而隶府军前卫。府军前卫营严格独立于三大营[74],而为三大营提供后备士兵,如正统二年:“府军前卫军士累因选补别伍操备,凡有事故,不能周知。乞仍旧编伍,令原管官旗管领。上曰:选操已定,不必再动。”[75]

可以推定,永乐二十二年亲征军还京后,最初保持着大营、五军哨掖、巡哨体制,逐渐以担任巡哨的前锋部队和部分驾前骑兵(四司上直官军)组建为三千营,以本分属五军和大营、巡哨前锋的神机铳手和部分驾前骑兵(五千下营)组建为神机营,以大营中的中军、部分驾前骑兵(千二营)、围子手营、幼官舍人营、殚忠效义营和五军左右哨、掖组建为五军营,内部保留“大营“建制,而另建府军前卫营补充各营缺额。

在亲征军中,神机兵先属大营、后分派五军,三千马队先担任御前精锐、后充当前锋,规模较小,编制、归属也不稳定。而在三大营中,神机营采取类似五军营的五军建制,三千营也设有五司之多,每营都统领部分随驾官军,三营的规模和职能趋于协调一致。这是典型的训练而非作战体制,若有皇帝亲征,绝非三营分居内外、并列出战,而当如永乐最后三次北征,以三大营下属各单位重新编组军队,其中皇帝坐镇五军营中的大营,直接指挥中军、随驾骑兵与神机兵、围子手营等,五军哨掖配备神机营哨掖展开,三千营中的一部分则充任前锋。

另外,正德《大明会典》载,五军营辖京卫军与轮班军,三千营辖上直军[76],似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可是,如果五军营和三千营有严格统领不同卫所的限制,神机营十六司的军士又是来自何方卫所呢?

宣德六年(1431),“清平侯吴成言:所统三千队伍,汉、鞑官军比年以来屡有死亡及以老疲调去,队伍多阕。请于五军诸卫汉鞑官军中选其精锐者补充,从之。”[77]三千营至少统领一部分在京的“五军诸卫”军士,即五军都督府诸卫军。正统元年(1436),“镇守大同太监郭敬奏:原给有马官军一千,内选择五百跟随,累出口提督操备。今御史、给事中奉朝命将原跟随人马调散……已选入三千营内编定队伍。冀于各卫见操有马官军内选五百人随之……太原三护卫官军二千四百余人……请开设山阴、马邑二千户所……各官军多有选入三千营巡哨及习熟神铳手,队伍已成,不宜调为二处分其势力。”[78]太原三护卫官军是从晋王府调守大同的,则以上两部分选入三千、神机营的军士,都来自大同地区的卫所。显然,三千营所统军士来自内外各类卫所,不限于上直卫。

宣德五年(1430),“成国公朱勇言:旧时五军,每军步骑二万人,后调大同等处备御。今五军总有五万七千余人,而神机诸营比旧亦少。扈从征调不足于用。请令行在兵部如旧取补。上命兵部于京卫选士卒通十万,隶五军训练。”[79]“旧制”指永乐后期的亲征军体制,调大同等处备御者,当指最初留京的亲征军在八万人轮班赴京上操后,来自边镇的五军哨掖部队多还镇。正统元年(1436),“在京选操官军已十万余,遇警足用……请以附京卫所官军仍令操备,其河南等都司及南直隶卫所悉免调……不准。”[80]五军营只剩不足六万人,轮班制度又一直未废,说明八万轮班军必然不全属五军营。上引“通十万”指由京卫军补足五军营十万之额,而此处“十万余”指三大营中的京卫军士总额,加上轮班军则超过十八万。而五军足额十万、神机足额七万多,再加上规模较小的三千营,三营足额与京卫、轮班军之和相当,可知轮班军是分派五军和神机二营的。早在洪熙元年(1425),“请以缘边山海等一十六卫旧拨神机营官军暂留守备,别选近卫官军更代赴京操练。从之。”[81]“缘边山海”等卫,当为后军都督府属卫。宣德三年(1428),“旧制,神机营……共七万五千七十有一人。其后调口外守备、征进及亡故者众,各司军数多寡不均,请选内地卫所军士补之……敕通州、神武、定边、蓟州等五十有三卫指挥、千、百户葛森等,各领轮班放回神铳手官军星驰北京。”[82]通州等卫包括了亲军卫和后军都督府属卫,显然属于“轮班放回”的八万轮班军。总之,五军营和神机营均兼统京卫军和轮班军,《大明会典》之说可能指大营尚重、神机营未独立的京营设立初期情形。

三大营突破了亲军卫、京卫、外卫的界限而各统内外卫所,各营下属的各司更是打乱了卫所编制。按府司卫所编制统率部伍,虽便于统一管理,却不利于提高战斗力。明太宗在第二次北征后命令:“今后征发,令总率之人各选部属,庶几可得精壮”[83],还只是调整高级将领的部属,到永乐后期,卫的界限已经打破:“监察御史邓真言:……洪武中各卫旗、官、军士编成队伍,各有统属。今无知小人擅收别卫军士入伍,又行招纳逋逃,藏匿有罪及无赖之人以为己用,此军政之弊也。”[84]永乐亲征时,亲军卫和京卫全伍出动[85],但军分各营,营下设队,管队官统旗、军,并不按照卫所组军。京营成立后,诸营统哨掖或诸司,再下统各队,都司卫所的统属关系更被忽略。宣德末,“围子手营队伍有以二十卫以上足成一队者,有三卫至十九卫足成一队者,又有一卫官军分入诸队者,亲管官旗难以管属。合照卫归并成队……从之。”[86]“亲管官旗”的权力当然不如把总、管队等官,归并也只是空文,到正统末,“神机营原有一十六司……各卫军士,有一卫分隶十数处者。”[87]破除卫所界限的根本原因,当是三大营的军队不断调出守边或作战[88],而缺额则反复从整个北方地区的卫所中选补。除上述洪熙元年、宣德三年、五年和正统元年事例外,又如正统二年(1437),“五军营原操马步官军,调遣各边备御并逃、故者,共缺二万五千有奇。乞命官于五军属卫及亲军卫分并河南、山东、大宁三都司官军内选补。”[89]到正统末年,京军又大量调往山西和南方,如果不是发生了土木之变,这些缺额还是会很快填足的。每一次选补和调动都是抽取各卫所中一小部分军额,都意味着卫所编制的又一次破坏。洪熙宣德时期,京营处于由亲征军体制向训练营体制的转化过程,到正统后期,新型的编制和训练、流动体制已经建立起来。分工明确、轻重悬殊的大营、五军哨掖、巡哨前锋,演化为各统部分驾前军、各统内外卫所军士、职能规模趋于相似的三大营,既丢弃了亲征军的战时组织方式,也取代了原府司卫所的指挥与训练体系。京营通过操练、轮班、外遣、选补等制度,调发整个北方地区的军士,既源源不断地向边镇提供经过训练的士兵,又稳稳维持着足额超过十八万的驻京大军。这时的京营,与其说是备亲征之用的大军,不如说是整个北方乃至具有全国意义的训练营。与“战时出征、平时散还”的“祖制”相比,京营有常备、集训的优点,但在亲征军向三大营的体制转变中,驻京大军越来越重视训练、外遣,而编制日渐破碎,营伍本身和兵将之间皆无稳定性可言,训练中形成的松散统属体系就不可能有效地行使原府司卫所的指挥职能。正统十四年,由训练营仓促组建的亲征大军在土木堡一触即溃,暴露了训练与作战的脱节,三大营遂退居幕后,让位于临战状态下的团营。

--------------------------------------------------------------------------------

[1]《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明万历刻本。

[2](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56页。

[3](明)郑晓:《今言》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26页。

[4]《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营操·京营·旧三大营制》,中华书局,1989年,685页。

[5]《明史》卷七六《职官志》、卷八九《兵志》,中华书局,1974年,1858、2176页。

[6](明)焦竑:《献征录》卷一九《锦衣卫镇抚杨本传》:“徐辉祖征燕……上召回京师,命大教场操练军士。”(上海书店,1986年,4868页)

[7](明)谈迁:《国榷》卷十二,建文四年正月甲申朔、五月丙申,中华书局,1958年,830页。

[8](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四三《兵制·京营重兵》,《中国史学丛书》本。

[9]《明太祖实录》卷三,乙未年六月丁巳,中研院史语所影校本,以下明代实录均同。

[10](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九《兵制考》,中华书局,1985年。

[11]罗丽馨:《明代京营之形成与衰败》,《明史研究专刊》第6辑,1983年,1―11页。

[12]《明太宗实录》卷九六,永乐七年九月戊寅。

[13]《明太宗实录》卷九六永乐七年九月甲申、己丑。

[14](明)黄淮:《黄文简公介庵集》卷六《浙江佥都指挥事牛公墓碑铭》,《敬乡楼丛书》本。

[15](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四四《兵制·班军》:“文皇帝之十三年,诏诸边守将及河南……卫官,简所部率赴北京,以俟临阅。盖京操始此,然而未著例也。”(《中国史学丛书》本)未“著例”,即尚未于京师常操。

[16](明)李贤:《宁阳侯陈公神道碑铭》,《皇明名臣琬琰录》卷十七,明刻本。

[17](明)杨荣:《杨文敏公集》卷一四《送从弟仲宣还建宁分题诗序》,明正德刻本。

[18]例见(明)陈循:《芳洲文集》卷八《吉安守御正千户王君时泰墓志铭》,清刻本。

[19]《明太宗实录》卷八六,永乐六年十二月癸巳。

[20]《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21](明)金幼孜:《北征录》,(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08页。

[22]《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五,永乐十一年十一月乙未。

[23]《明宣宗实录》卷十,洪熙元年十月甲申。

[24]《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营操·京营·营政通例》。按,《大明会典》系此事于永乐迁都后,误。

[25]《明太宗实录》卷四下,建文元年十月乙卯。

[26]《明太宗实录》卷六,建文二年四月庚申。

[27](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十二《阳武侯薛公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98年,183页。

[28]《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甲申张玉传。

[29]《明太宗实录》卷二五,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丙寅。

[30](明)都穆:《壬午功赏别录》,《国朝典故》,287-293页。

[31]《明太宗实录》卷一二,永乐八年三月丁卯朔、戊辰。

[32]杨士奇:《成国公朱公神道碑铭》,(明)程敏政辑:《皇明文衡》卷七五,《四部丛刊》本。

[33]《弇山堂别集》卷八九《兵制考》。

[34]《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35]《北征录》,《国朝典故》,306页。

[36]《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37]《明太宗实录》卷一五四,永乐十二年八月丙辰。

[38]王兆春:《明初火铳镌文浅析》,《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9-85页。

[39](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卷六《安南邓尚书》引《邓氏尚书公事状》,中华书局,1982年,220页。

[40]《明太宗实录》卷一四四,永乐十一年十月癸丑。

[41]《明太宗实录》卷一五二,永乐十二年六月戊申。

[42](明)王伟:《永宁伯谭公行状》:“七年入见,留北京。领神机营从上征迤北,封神机骁骑将军。”(《皇明名臣琬琰录》卷十五)谭广时非高级将领,所统与后世所谓“营”相去甚远,今不取。

[43]《黄文简公介庵集》卷六《浙江佥都指挥事牛公墓碑铭》。

[44]《明太宗实录》卷一四八,永乐十二年二月庚戌。

[45]《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46]《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九,永乐十九年七月己巳。

[47]《明太宗实录》卷二四八,永乐二十年四月壬寅。

[48]《明太宗实录》卷二四九,永乐二十年五月丁丑。

[49]《明太宗实录》卷二四九,永乐二十年五月癸酉。

[50]《明太宗实录》卷二六一,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戊戌。

[51]《明太宗实录》卷二六八,永乐二十二年三月戊寅。

[52]《明仁宗实录》卷一上,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丙午。

[53]《明太宗实录》卷二七二,永乐二十二年六月己未。

[54]《北征录》,《国朝典故》,300-301页。

[55]《弇山堂别集》卷八八《北征军情事宜》。

[56](明)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载,黄福行经诸将营后,“至大营白议事毕。”(《纪录汇编》本)

[57]《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大营》。

[58]《弇山堂别集》卷八九《兵制考》。

[59]《菽园杂记》卷五,56页。

[60]《明会典》卷一三四《兵部·营操·京营·旧三大营制》。

[61]《明宣宗实录》卷九,洪熙元年九月丁未。

[62]李贤:《成国公朱公勇神道碑》,《献征录》卷五,161页。

[63]如《明英宗实录》卷三六,正统二年十一月戊子:“给三千、大营、五军、神机营及府军前等卫官军马”;卷八七,正统六年十二月甲午:“兵部奏:大营、三千、五军、神机等营及府军前等卫官军缺马。”

[64]如《明英宗实录》卷三,正统二年五月乙卯:“给三千、五军、神机等营官军马”;卷五三,正统四年三月辛酉、丙寅;卷五四,四月己卯给诸营战马事。

[65]《明宣宗实录》卷一一,宣德八年四月壬子。

[66]《今言》卷一,26页。

[67]《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大营》。

[68]《明宣宗实录》卷四二,宣德三年闰四月辛卯。

[69]《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大营》。

[70]《菽园杂记》卷五,56页。

[71]《明英宗实录》卷五三,正统四年三月丙寅。

[72]《明宣宗实录》卷六八,宣德五年七月庚申。

[73]《明宣宗实录》卷六三,宣德五年二月癸未。

[74]《明英宗实录》卷三六,正统二年十一月戊子。

[75]《明英宗实录》卷六六,正统五年四月己卯。

[76]《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兵部·职方·营操·大营》。

[77]《明宣宗实录》卷七六,宣德六年二月辛亥。

[78]《明英宗实录》卷十五,正统元年三月癸未。

[79]《明宣宗实录》卷七三,宣德五年十二月丙戌。

[80]《明英宗实录》卷十九,正统元年闰六月己丑。

[81]《明宣宗实录》卷五,洪熙元年闰七月甲辰。

[82]《明宣宗实录》卷四二、四五,宣德三年闰四月辛卯、七月甲子。

[83]《明太宗实录》卷一七,永乐十三年十一月庚子。

[84]《明太宗实录》卷二一九,永乐十七年十二月己丑。

[85]如杨士奇:《三朝圣谕录》卷中:“(明太宗去世)时京师诸卫军皆随征,聚行在。惟赵府三护卫军留京师,一时浮议籍籍,虑护卫为变。”(《国朝典故》,1085页)

[86]《明宣宗实录》卷一一,宣德九年四月壬申。

[87](明)郭登:《营务疏》,(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五七,中华书局,1962年,451页。

五四征文篇9

柯晶晶同学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 我校第1届读《光辉的旗帜》征文比赛,经过仔细的审评,于4月7日在校园公开栏上,宣布比赛结果。五(2)班柯晶晶同学获得一等奖,夺得冠军。而我们五(4)班邓斌羿、王议慧等两位同学获得二等奖,屈居亚军。

在比赛的过程中,五、六年级的作文是一个比一个好。

其中,五(2)班的柯晶晶同学,作文写得十分精彩,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所以,这次比赛的一等奖非她莫属。

五四征文篇10

[关键词]符号;图腾 ;设计 ;传统建筑

设计符号是设计文化有效展现的直接载体。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中使用了大量的设计符号,这种建筑艺术传达出来的种种文化内涵总以某些艺术元素表达出来的。这些元素符号由来已久,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图腾的元素符号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作为建筑物附属物的图腾常以雕刻、绘画或祭物形式出现在建筑中。人们把图腾、祖先像转形为赐福的祥瑞生命符号。如《礼记・礼运》所称四灵:麟、凤、龟、龙都是由远古图腾崇拜演变而形成的理想动物。

龙为夏民族综合了各氏族的图腾,成为超自然力量化身的符号。在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之下,龙成为皇帝的象征,成为皇家建筑的装饰的突出形象。龙的“九子”也以各种形态参与着建筑的装饰,鸱吻、朝凤、椒图、螭首、金倪等九种神话动物分别用在不同的建筑部位。

龟崇拜由来已久,唐宋时期,宫殿台阶正中央雕有龙和鳖的图像,凡是科举考中的进士要在宫殿台阶下迎榜。按规定第一名状元要站在鳌头那里,因此称考中状元的为“独占鳌头”。麟,熊曰麒,雌曰麟,中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守瑞兽有多种神兽,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

凤是远古时代鸟图腾的融合和神化,居百鸟之首五彩斑斓。仪态万方。凤本为雄性,与雌性的凤凰相匹所谓凤求凰,表示男女爱情。后来凤成为龙的雌性配偶,被看作封建皇朝最高贵的女性的代表,与皇帝的象征龙相配。在建筑装饰中,有“凤鸣朝阳”:立于梧桐树旁,对着初升的太阳鸣叫,寓天下太平之吉兆。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图腾建筑――华表,华表柱顶之蹬龙(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形象表示华表就是通天的神柱,包含了先人的建造华表时对王权的一种虚幻的期望。而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

二、数的元素符号

建筑文化必然要关系到数理科学,数的艺术化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数的象征,它蕴含一定建筑文化现象的数的关系。 在一系列数字中,与建筑关系最大的要算五和九。《增韵》:“五,天地之中数”。五成为古代选择建筑地点的首要条件。九,老阳之数,国人好阳恶阴,如《考工记・匠人》:“内有九室,九姘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帝王所居之地设九门所谓天子九门,《考工记・匠人》记周代王城“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又《老子》九层之台都采取九数。

明清建筑天坛上,数的象征显得十分丰富。作为太极之象征,天坛之圜丘共三层,其最上一层中央砌一圆形石板,称为“太极石”。此石四周围砌9块扇形石板,构成第一圈;第二圈砌18块;第三圈砌27块,到第九圈砌81块,于是,组成以9的递进数的系,目的是在不断重复强调“九”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因此,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象征圜宇之“九重”,象征天帝居于九天之上而统辖天下,其设计文化思想之源盖出于此。

天坛祈年殿其形象亦专注于象征符号,为暗示天宇、天数、阳数以及君王之权威,祈年殿其高为九丈九尺;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月约三十天;殿内金龙藻井下设楹柱四根,以示一年四季春秋代序、冬夏交替;中间一层设十二根立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也设十根立柱,附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时辰,里外立柱凡二十四根,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暗示,加上藻井下另外四根楹柱,代表所谓二十八星宿。

三、形的元素符号

形,这是以某种形体造型,模仿社会生活中其他事物形状以暗示一定文化美学思想的象征符号。如“天圆地方”理论,是中国典型的宇宙观,由于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象征永恒天道的天坛之圜丘与祈年殿平面布局都作圆形,天圆地方之观念仍可从天坛之某些平面布置中见出,比如囿丘、祈年两坛两重围墙仍按旧制,取南圆北方形。古之明堂亦“以茅盖屋,上圆下方”、“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其宫室,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

在方位上,中国有“东西南北中”之说,这一点也常常从建筑文化中得到体现。在都城制度上,中国古代行“左祖右社”制,象征祖宗血脉的宗庙建于宫城之左前方,实属理所当然,不言而喻。只是按“左上右下”,将社稷坛建于宫城之右前方,似乎由此可以得出在古人看来社稷不如祖宗重要的结论。其实不然,中国古代的建筑空间意识以西南为尊位,故比北京社稷坛建于紫禁城之右前方(即城之西南方)也是顺理成章的。“中”的意识,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此象征王侯居中以视天下的尊严与权威,古代建筑文化热衷于中轴线或“中”字形的象征,还意味着对传统的“中和”这种文化观与美学观的执着表现与追求。儒家认为,“中和”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与文化表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便是典型的“中和”境界。

古代宗庙为祭祀祖宗之所,在人们心目中古人虽死犹生,因而,宗庙之形制,也取宫殿之前朝后寝制,其意在于象生也。与宗庙一样,陵寝也有“事死如事生”的象征意义,其基本手法,便是以一定的建筑手段,模拟墓主生前形状。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其空间序列与明北京故宫相仿,其建筑空间秩序,一如墓主生前。神道漫长,两旁石马、石麒麟、文臣、武将之类肃然侍立,犹如朝拜参政议事。

四、音的元素符号

音,这是以一定建筑物所发出的音响或谐音手段所构成的象征元素。

在北京天坛之圜丘坛第三层太极石上轻轻呼唤,会迅速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这种音响现象本有科学道理在,但在这里声学却成了神学与儒学的奴碑。封建帝王说,这是“昊天上帝”,实质是人间帝王向臣属发出的“训谕”,象征神权与王权的声威,回音壁的象征意义与此同理。圈丘之北的皇弯,为专事收藏神牌之处,由于其四周象征大弯的围墙为圆形,此墙具有传声的性质。当对封建王权诚惶诚恐的人站立于殿前石陛正中雨道的第三块石板时,

倘若对殿门说话,有可能听到多重回音,象征天帝与尘世凡夫俗子的“对话”,或者说是“有求必应”,此之所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也,在天帝与皇帝面前,一般人的心曲无法隐瞒,天帝与皇帝“洞察一切”,由此要求对帝王的忠诚。

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常见的另一种音的象征是谐音。“宗,尊也;庙,貌也,所以仿佛先人尊貌也。”这便是宗庙的象征意义。在高门深院或陵寝神道中常出现狮子的雕塑形象,这不仅因为狮子形象威武,也是“狮”“事”谐音的缘故。因而,府邸大门两侧设两头蹲狮的形象,象征“事事如意”。

中国建筑中有些是以鱼的造型为装饰,“鱼”谐“裕”,象征着期盼生活的丰裕有余;“鹿”谐“禄”,故建筑物上装饰以鹿之形象,象征俸禄源源不断。蝙蝠与祝福之意相差很远,却由于“蝠”“福”音谐而使建筑物上的蝙蝠形象成了祝福的象征;还有,“善”“扇”同音,因此,扇形的建筑造型或装饰形象象征善的愿望。为了这谐音的象征,真可谓让中国古人在建造营造中挖空心思,尽思竭虑。

五、色的元素符号

色,也是一种元素符号,它是以一定的建筑色彩为象征元素的符号。色在中国古代被看得很重要。明清之际,黄色为“富贵之色”,为皇家所专用,绿色只能为臣民所用。这是因为,按五行说,黄色居中,也与传统文化观念所谓汉族为黄帝子孙不无关系。红色象征幸福、名望、荣耀和运气,红色常用于节日以及其他欢快的场合。

为慈禧六十大寿而建的养心殿被漆成表示长寿的红、橙、黄、绿四色。明代修建的位于北京的天坛,其基底是用上釉的蓝色瓦环绕起来,这样做是为了取悦于天帝和黄祖。明清皇家建筑,其典型的色调为黄红两色,品位较高的建筑,均以黄瓦红墙为基本特征。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以汉白玉砌为须弥座,上建丹朱色墩台,重檐城楼,覆盖以黄色琉璃瓦,与朱墙相映照;太庙前殿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亦是黄琉璃瓦顶配以红墙;太和殿为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木构殿宇,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汉白玉基座,殿内沥粉金漆木柱与精致的蟠龙藻井装饰,又是红墙黄瓦,显得富丽而雄浑:中和殿为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设夔金宝顶;保和殿也是黄琉璃筒瓦四角攒尖顶。说到午门,又是重檐庆殿顶的主楼,其余四楼为重檐攒尖顶,其上覆盖以金色琉璃瓦。凡此种种,都在象征华贵、庄严、兴旺的皇家气象。中国都城有所谓四门制关于色彩的象征观念,即东方苍龙(青)、南方朱雀(红)、西方白虎(白)与北方玄武(黑),都城东门其名苍龙、南门其名朱雀、西门其名白虎、北门其名玄武,其“建筑意”源自五行、五方与五色的对应文化观念。

结语:

从上述内容看出,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文化象征现象中,象征性“设计符号”都代表了相对固定的象征性意义,在建筑形象中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文化意韵。这些不同类型符号的象征意义,是中国建筑文化最为活跃的艺术元素与美学思想,增强了中国建筑的文化色彩与思想表现力。在当今继承和创新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设计符号更加值得我们研究探讨与借鉴,可以将一些传统的文化重新运用到新的环境场所之中,使之既充满了现代感,又不忘历史的铭记,这也就是本文探讨设计符号的真正意义所在。

注释:①《考工记》P126张道一注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②转引《建筑美学笔记》P47 王振复 百花文艺出版社

The Study on the Symbolic Desig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WangHai-lang

(School of ART,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China 215000)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mbolic design has long exi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the article the abstract symbolic designhave been decomposed intoartisticelementsto analys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From architectural surface form , Connotations are founded only to provide useful lessons for the today’s architecturalinnovation.

keyword:Symbolic Signs; Totem;Desig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