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征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20:45:42

校训征文

校训征文篇1

事实证明,参加各个中学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我自三年级开始上八中培训班和宣武区数学思维训练班,且不说八中培训让我考上了八中,而且它让我学到了初中才学习的知识,为初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个重点学校的培训班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考试选的,个个实力都不容小视,要想让自己排在前面便不能光靠在培训班学到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要在外面多学一些,我在校外学习了公共英语,不仅为考级证书,而是要多学些,因为这样,我在培训班的英语成绩一直属于前列。

有很多人认为平时成绩不重要,只要最后考试考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像八中,最后考试就取前35名,想在近400人里脱颖而出,何不是一件难事,我最后的数学考试就考砸了,可凭着连续三年的“优秀学员”和八中英语考试还不错的成绩通知面试,最后被录取。

还有就是要引起老师的注意,我在培训班的数学成绩不算太突出,但上课时认真听讲,举手到黑板上做题,工整正确,所以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成为数学老师叫得上名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

六年级是最关键的一年,一开学,我就多增加了好几个数学班,学而思的升入重点中学班令我受益匪浅,来弥补我的不足。当然,学会预习也是很重要的,我六年级才悟出这一点,所以一年里进步神速。

校训征文篇2

[关键词]校训 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朱正湖(1960-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及统战部部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3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诞生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仅以江苏为例,目前江苏共有高校124所,其中高职院校78所,占去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美丽如画的校园、新颖别致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整齐划一的实训设施,无不显现其勃勃生机与活力。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不但要有雄厚的技术优势和硬件条件,同样要有高品位的人文环境,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与本科院校相媲美的文化氛围。校训是学校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校训,积极发挥校训在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训的内涵与基本功能

对于“校训”一词的解释,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表述。《辞海》对校训的定义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更简单:“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以上三本工具书都对“校训”一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三者之间尚有一定的差异。笔者以为,校训一词尽管到了近代才出现,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校训的内涵日趋丰富,已非一句“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所能界定清楚。笔者对校训的定义是:校训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凝聚,更是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提炼和总结,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也是学校的灵魂。

校训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和审美四大基本功能。第一,导向功能。一个好的校训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的校园精神,反映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学校和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取向起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激励功能。一个好的校训,能够引起师生员工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地激发师生员工践行校训的热情与愿望。第三,规范功能。一个好的校训是师生员工共同的“座右铭”,它无形中对师生员工的一言一行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师生员工必须在它的要求下工作、学习乃至于生活。第四,审美功能。一个好的校训,或高度凝练,或朴实无华,它的语言一定具有艺术美,具有感染力,文约意丰、文质兼备,让人赏心悦目。

二、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

高职院校推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及课程设置都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学术性、研究性相对较弱,但在专业教学、技术服务、实习实训等方面却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呈现出“实用”的基调。具体有如下个性特征:(1)应用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它的主要特征。(2)特色性。高职院校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办出特色,要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渗透,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3)职业选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学生一进校,就选定了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及时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4)文化区域性。高职院校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

三、高职院校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校训的内涵与基本功能,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这两者决定了高职院校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升华理念。高职院校一般都由中专校升格而成,高职高专的办学历史较为短暂。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虽同属职业教育序列,但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的模式、培养的目标却有本质的不同。高职院校不能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就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高职院校升格多年了,但一走进校园,用专家的话讲:“闻到的还是中专味。”也就是说,学校的牌子虽然翻新了,但办学的理念、管理的模式、教学的方式、方法仍然是老一套。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将决定其生存发展。以上所提的办学理念,不只是在学校领导层面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且要为全校师生员工尤其是教职员所熟知和理解,校训正好起到了一个转变思想、升华理念的作用。不少高职院校从诞生的第一天,就着手酝酿校训的产生,力求把具有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校训中去。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职业立身、技术报国”就是一个好的范例。校训采用对句和互文的表达方式,既凸显所属教育类型,又反映生命追求和精神境界。职业体现了专业分工,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是立身之本,乃有“天职”之意。“职业”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一个人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对职业忠诚,在职业中拼搏,有了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行应是永远的承诺。技术与职业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依赖职业技术,掌握一种技术,熟练一门技艺,不仅为职业助力,也是为社会造福,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更是报效祖国的表现。校训巧妙地将“职业”和“技术”两个词嵌入其中,较好地诠释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准确地定位了高职院校有别于中职和本科院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凝聚人心。高职院校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凝聚人心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职员工思想稳定方面。不少高职院校是由两所中专校合并而成,两校合并与一所学校独立升格相比,会面临许多现实的矛盾与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人事安排的问题。要想有序开展机构设置、干部选拔、人员组合、资产合并、分配并轨、校园整合等实质性工作,建立教育教学新秩序,实现“1+1>2”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做到“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工作不断”,就必须要有一个极具感召力的信念来凝聚人心,为教职员工营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二是学生思想的稳定工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产物,平心而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受到冷落或歧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非心甘情愿地就读高职,由于考试分数、填报志愿及其他原因,迫于各种压力才不得不读高职。他们在内心里认为读高职是人生的一种失败,觉得自己即使努力学习,也不过是个专科文凭。此时,一个好的校训,能够帮助高职生走出心理误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沉下心来,埋头学习,刻苦训练,掌握一技之长,学以致用。

3.激发活力。高职院校要走出一条体现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而一个良好的校训可以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师生朝着校训所倡导的精神努力奋斗。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处于有浓郁的工商气息的温州市,它的校训定为“大气致远,精工诚贸”,既直指校名,又揭示了专业定位:以工为主,工贸并举;工必精,贸必诚,而当今的“工”很多而“精”者甚少,“贸”不少而“诚”者不多。可以说“大气致远”反映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质,温州人的创业精神;“精工诚贸”是一种职业导航,是素质养成的至理,综合反映了新型人才观下的人品与技艺的要求,即既精于专业技艺,又要诚信品格。校训对学院培养目标高度概括,更体现了它的大学精神,激发了师生员工的无穷活力。

四、高职院校如何发挥校训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校训作用的发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认识校训功能,准确定位校训发生价值的方式,把校训所倡导的精神一如既往地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始终。

1.全员参与培育校训。前面已经提到,不少高职院校在诞生的第一天,就着手酝酿校训的产生,这是一个明智之举。而发动全体师生员工,乃至于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民主征集校训又是一个上上之举。民主征集可以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使校训从一开始培育时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征集过程就是凝聚人心、宣传学校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征集校训,使校内师生广泛参与其中,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另一方面,通过征集校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无形中给学校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广告,有力地推进了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进程。

2.多种载体宣传校训。多形式、多渠道、多载体广泛宣传校训是校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手段。一是物化校训内容。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将校训内容物化于校园的景观之中,与校园的橱窗、石雕、文化墙等融为一体;通过精心设计,将校训内容印制在便于宣传学校的物件上,如学校宣传画册、招生简章、新生入学通知书、毕业生纪念册、明信片乃至于师生员工的名片等。二是做好日常宣传。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校训,加深师生员工对校训的认识和理解,潜移默化地与校训倡导的精神合拍。

3.主题活动凸显校训。校训要想深入人心,必须要有主题活动作保证,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师生员工全面、深刻地理解校训的内涵和精神本质,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一是在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等重大活动中将校训教育、弘扬校训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注重对校训的内涵和学校传统进行讲解,让受教育者领略校训精神。二是精心组织主题鲜明的活动,让师生员工在活动中自觉感悟校训的精髓,自觉接受校训精神的引领,并立志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1]林为连,张国昌,许为民,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5(35).

[2]汤用莎,汤国录.论好的大学校训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J].科教文汇,2010(10).

校训征文篇3

一、组织机构

组长:(校长)

(支部书记)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语文辅导员)

(数学辅导员)

(教务处主任)

(教务副主任)

各村校负责人(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兼),工作人员:

二、教师全员培训方式: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三、培训内容

学校全员培训主要是围绕师德、师能两大方面内容进行。各村校所选专题应结合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组织教师展开讨论交流。

(一)校级自主培训

7月12日上午,组织观看视频讲座《让法律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和《守护行动》

(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讨论

7月12日下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讨论。各学校利用半天时间组织本校教职员工开展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讨论活动,向教师征求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意见。

(三)订单式培训

7月13日上午,邀请县实验小学校长到学校讲座《自我调整、快乐工作》

(四)师德教育

7月13日下午,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阅读2011年教育系统全员读书活动必读书籍《做最好的教师》《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程》,举行校级读书交流会(要求学校做横幅,照相存档),开展师德大讨论,树立本校师德学习榜样,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五)组织教师参加县级集中培训

1、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班(参加人员:)

2、小学音乐教师转岗培训班(参加人员:)

3、小学美术教师转岗培训班(参加人员:)

(六)读书征文比赛活动

继续开展“暑期,我最喜欢的一本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征文比赛活动,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比赛活动,乡级进行评比,设一二三等奖,于9月1日前选送2—3篇优秀征文到人事师培股参加评奖。

(七)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校训征文篇4

生产(服务)特征产学研一体实际生产实践教学一、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数控实训基地的总体目标

(一)生产〔服务〕特征目标

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指实训基地的教学产品具有真实产品在市场的流通性、或在使用领域的流动性以及其生产工艺过程的真实性特征。“生产(服务)特征”数控实训基地可在原有数控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调整、改造、扩建而成,产学研一体,与实际生产加工企业的条件、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一致,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规模目标

在原有数控实训基地及相关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设计室、理实一体室、检测室、企业大师工作室,改造、调整现有设施、设备,添置生产设备,满足学生实训、生产加工需要。

(三)等级目标

应达到中高级生产、实训层次,基地的基础设施、加工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在国内处于中上等水平。

(四)满足实习实训目标

可为数控及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操作和运转平台,可进行普通车工、铣工、钳工、电加工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同时可进行数控车削、数控铣削认识和生产实习,最终可进行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的实际零件的生产加工及相应的装配实训。

(五)预期效益

1.增强师生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生就业前景

使学生熟练、规范使用常用设备和工具,熟悉基地各车间、各岗位群的操作过程,掌握整个加工对象的全部工艺流程。可为企业用工单位提供操作技能熟练、了解企业制度、规程、文化的合格技工。

2.节约耗材、降低教学成本、为学校创收

企业可以为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减少实训耗材的消耗,降低教学成本,产品加工费用可为学校创收。

二、建设“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理想性教学产品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组织思路

1.实训基地覆盖的专业有:数控加工技术专业

该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为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加工工艺,普通机床使用与维护,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数控编程与加工、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械产品的检测方法及检测工具的使用。

2.理想教学产品特征的选择思路

理想教学产品特征的整个加工过程的加工工艺、检测项目、方法、工具针对性强,工艺过程包括测绘、普通车削和钻削、数控车削、数控铣削、电加工、钳工加工等传统加工和数控加工流程,以及常规和特殊的检测手段,学生直接参与数控编程。使产品服务于企业,充分体现生产(服务)特征。

(二)“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设计思路

通过调整、改造、扩建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和完善产教研学、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基地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岗位生产与校内实习一体,承担专项技能实训、教学产品生产,对外加工,实现教室车间一体、教学生产一体、作业产品一体。

2.建设思路

(1)按照“项目论证、专家评审、过程监控、绩效考核”的程序,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程序和内容,加强项目计划、预算和质量控制,合理配置项目资源,降低项目风险,聘请专家进行阶段性论证、评审、过程监控和考核。

(2)完善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训制度》、《建设标准》、《基地安全生产制度》、《库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使基地有序、安全、高效运行。

(3)全面分析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和方法,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加工性能,熟练操作车削、铣削、钻削及钳工工种,了解夹具原理,正确装夹工件,利用数控加工进行初步编程,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熟练使用常规检测工具检测工件,能够诊断和维修简单的机床设备故障。

(4)为满足培养目标及生产、科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软、硬件建设,建立设计室、理实一体室、检测室、企业大师工作室等,同时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添加常规及数控设备,使实训环境和条件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

3.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目标式教学,围绕“理想性教学产品特征”确立各阶段教学目标,层层教授、步步训练,同时增大实训学时比例。

(2)考核方式的改革。专业课力求以产品、以技能对学生进行考核,降低理论考核权重,引入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与鉴定,并与社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鉴定接轨。

4.运作模式改革思路

(1)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师企业能力素养培训中心,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及最新技术。

(2)建立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中心,用企业化管理模式主导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养成职业能力,并在教学过程进行即时评价。

(3)建立教师创新工作室,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进一步研发教学产品;建立名师教师工作室,带动培训青年教师,搭建校内师资培训平台。

(4)建立专业对接区域经济对接企业研究室,针对本地区域经济的需要和对接企业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服务于地区经济,服务于社会。

三、“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校内实训基地细化建设项目

1.设计室:完成各种实训及生产项目的零件设计,产品的工艺设计,数控加工程序的设计、编写。

2.理实一体室:讲解操作内容对应的知识点、操作要点和技巧并进行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新问题。

校训征文篇5

关键词:辅导员 胜任特征 模型

McClelland发现,传统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与实际工作绩效没有紧密联系。他提出以胜任特征测评代替传统的测验,认为胜任特征是与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和动机等,能较好地预测工作绩效。

胜任特征引入国内后,在管理学领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杨继平、顾倩等在2004年把该主题研究延伸到了高校辅导员领域。

一、辅导员胜任特征概念

1973年,McClelland发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人在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潜在特征。后来,Spencer提出胜任特征是“能将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可被测量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

2004年,杨继平、顾倩开始研究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将其界定为“做好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结构、行为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后来,郝英杰、罗涤和李华等从能力、知识、人格、个性特征方面进行界定;陈建文、汪祝华提出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是个人行为特征、岗位要求和组织环境特征三方面的交集。

从上述定义可知,其定义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胜任特征概念为基础,通过不断地延伸和扩展而界定。许多概念内容是一致的:首先,辅导员胜任特征与工作岗位是密切相关,匹配度高;其次,辅导员胜任特征是可测量的多维度内容;最后,辅导员胜任特征可以预测其工作绩效。

二、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

国外使用“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概念,Pope和Reynolds(1997)提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包括行政、管理和领导能力;理论阐释能力;提供帮助的能力和人际能力;道德伦理、法律知识及决策能力;教育和教学能力;评价和评估能力;多元文化方面的意识、知识和技能。Alan Burkard,Darnell C.Cole,Molly Ottetal.(2005)用德尔菲法研究得到初级学生事务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的5个维度32个特征。

在2003年前,国内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集中知识技能方面,如孙佳炎(2001)、王国顺(2002)、孙定建(2003)等研究。2004年后,多维结构模型研究出现:郝英杰、杨继平和顾倩、张丽瑛等各自得出了不同维度的模型。魏书精、魏书威等提出“弓弦箭”模型。

目前,学者们的模型研究主要是三个取向:第一,郝英杰提出的辅导员胜任特征 CCR 模型;第二,陈建文、汪祝华提出的六维度胜任特征模型;第三,清华大学带班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然而,我国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系统实证研究比较少,调查对象多为大中城市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小部分的行为事件访谈等研究对于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是远远不够的。

三、辅导员胜任特征的应用

20世纪60、70年代,基于胜任特征的组织培训(Competency-based Training)出现于公开著作,指一种紧密、全面体现特定行业标准的培训,不仅仅关注个人在团体中与其它人相比的绩效,产出是由具体的标准衡量而不是参于培训的其它人员来衡量,而且标准与行业紧密相连。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以基于胜任力的资格系统作为成人职业培训的标准,到2001年底,超过3.7万人参与胜任力测试。

基于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建构基础,国内有研究者对其应用进行了探索。苏文明研究基于胜任特征的辅导员队伍的规划与招聘、培训开发、绩效与薪酬管理;聂辉用文献研究、行为事件访谈、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方法建构高校辅导员素质模型,并编制了工作情景测验。

从辅导员胜任特征的应用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较少,应用性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这方面研究的缺乏势必会给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带来理论和实践的困扰。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胜任特征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体系,包括概念、模型、应用实践、与其它变量关系等内容,研究方法多样化。然而,对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少,还有以下不足:

1.研究集中于定性分析。大部分研究缺乏量化指标和操作性。因此,加强定量分析研究,尝试引入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其核心胜任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2.研究结果众说纷纭,一致性不高。目前研究的高校辅导员测评指标要素不够全面,导致各研究者对辅导员所需具备的胜任特征看法各不相同。故,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胜任特征测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继平,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4,6

[2]陈岩松.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校训征文篇6

关键词: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习者特征;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6-0014-05

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非学历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学历教育,非学历技能培训面向的学习者更是背景各异,涉及在职职工、失业人员、在校大学生及农村劳动力等多类人群,对不同类别学习者的特征及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挖掘学习者特征与学习需求之间的关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对策,是非学历技能培训应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文献综述

关于非学历技能培训学习者的特征与学习者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关于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研究与国际比较

夏怡然对农民工在职培训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在职培训需求表现出的显著异质性,提出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制定应注意个体差异导致的农民工人力资本差距扩大的问题[1]。

姚金蕾等对美国、法国等国家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研究与实践状况进行总结,结合我国相关研究,从比较分析的视角提出具体方略,以促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2]。

朱琳对外来务工青年的群体特征、务工状况和职业培训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指出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提出满足青年务工者的职业培训对策建议[3]。

(二)关于职业技能培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晶等通过对江西省数据的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存在不一致现象,进而深入挖掘促进两者一致性的正面因素以及导致不一致现象的负面影响因素,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4]。

丁煜等从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家庭收入水平等变量入手分析对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5]。

杨晓军根据农民工技能培训状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影响农民工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年龄、打工年限和培训经历等对其培训意愿产生影响[6]。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关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者及学习需求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到人员类别、户口性质和所属行业等因素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差异性影响,对于学习者各特征间的相关性也没有涉及,导致无法深入挖掘学习者背景性特征对于其培训意愿和需求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从2015年开始,天津市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以下简称“福利计划”)。作为承担“福利计划”的培训机构,我校目前已承担数十个工种的培训任务,累计培训数万人次。

通过“福利计划”的实践发现,不同背景(性别、学历、民族、人员类别、户口性质、年龄段)的人群对于所学工种和晋升等级的需求差异较大。为甄别这些差异,并对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随机抽取了“福利计划”培训班期中的98个班期共计4 525培训人次进行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发现学习者背景性特征之间以及与其学习需求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制定更切实有效的培训对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使用SPSS13.0英文版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以期发现各工种和晋升等级中人群分布的规律,又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发现与学习者需求相关性较高的学习者特征。

(一)数据初步统计

为了解学习者特征及分布概r,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对学习者特征及学习需求的数据进行了总体分析。

1.学习者特征数据的总体情况

我们将学习特征划分为性别、学历、人员类别、年龄段、户口性质、行业和民族等。

根据在职人员的户口性质,将其分为本市城镇户口、本市农村户口、外省城镇户口和外省农村户口。失业人员是指户口性质为本市城镇、已进行失业登记且未再就业的人员。农村劳动力是指户口性质为本市农村且未就业的农民。 国资系统主要指国有资产、国有控股、全民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商务系统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港澳资的企业;中小企业指个体工商户、集体所有制、个人参股和民营企业;其他,指无工作单位的大学生、失业人员或农村劳动力。

各特征统计项数据见表1。

从总体来看,男女学习者人数分别为49.6%和50.4%,两者几乎平衡;大专以下学历人群占较大比重,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仅占8.9%;在职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占相当大的比重(分别为57.3%和40%),而在校大学生和失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1.7%和1.0%);约89.1%的学习者年龄段集中分布在20岁至50岁之间;从总体来看,本市户口人员占培训人员总数的92.1%;来自于中小企业的在职人员和无工作单位的人员(在校大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占比重较大(分别占32.6%和42.7%),而来自于国资系统和商务系统的在职人员占比重较小(分别占2.4%和16.3%);培训人员共覆盖9个民族,汉族人员占绝大多数。

2.工种数据总体情况

选择学习各行业的人数和比例统计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从行业选择来看,学习者人数较多的工种行业包括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也占据一定比例,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人数仅占4.4%。

3.等级数据总体情况

学习者职业资格等级晋升分布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晋升初级和高级职业资格的学习者分别占53.8%和43.4%,x升中级职业资格的学习者仅占较少部分。

(二)工种及等级内部分布情况

为了解各工种及等级人群分布规律,我们分别对各工种和等级的人群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1.各工种内部人员分布情况

性别分布情况:由于职业特殊性,个别工种(保育员、茶艺师、服装制作工)女性学习者占多数外,其他工种内部男女学习者之间的数量差异几乎可以忽略;学历分布情况:不同工种内学历分布差异较明显,茶艺师、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和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三个工种的学习者学历普遍较高,大部分人都在大专以上学历,其余工种的学习者学历普遍集中在中专及以下;人员分类情况:不同工种间各类别人群分布差异性较明显,每个工种基本上集中覆盖2―3个类别人群,其中养老护理员以及农、林、牧、渔业的三个工种和制造业(机械)的两个工种集中分布在农村劳动力这一人群中,其他工种基本集中分布在在职人员中;年龄段分布情况:各工种人员年龄分布情况与总体情况基本吻合;户口性质分布情况:各工种人员户口性质分布与总体情况基本吻合,本市户口人员占大多数;行业分布情况:除茶艺师外,其余各工种内部人员基本集中在一个行业,分布十分集中;民族分布情况:民族分布情况与总体情况基本吻合。

2.各等级内部人员分布情况分析

性别分布情况:各等级内部男女学习者基本持平,与总体情况基本吻合;学历分布情况:各等级内部学习者学历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中级人员仅分布在中专和初中学历人群中,初级和高级在各个学历层次均有人群分布;人员类别情况:各等级内部人员类别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中级人员仅分布在本市在职农村人员这一人群中,初级人员主要分布在农村劳动力中,而高级人员主要分布在各类在职人员中;年龄段分布情况:各等级内部年龄段分布差异不大,不同等级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分布;户口性质分布情况:各等级内部人员户口性质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中级人员仅分布在本市农村户口人员中,初级人员和高级人员主要分布在本市农村户口人员中,但本市城镇户口人员也占据一定比重;行业分布情况:各等级内部人员所属行业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中级人员仅分布在中小企业中,初级人员主要分布在无工作单位人群中(在校大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高级人员主要分布在中小企业中,但来自商务系统的人员也占据一定的比重;民族分布情况:各等级内部人员民族分布情况同总体情况基本吻合,汉族人员占据绝大多数。

(三)学习者特征与学习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为探索学习者各特征间以及学习者特征与工种、晋升等级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学习者各特征间及其与学习需求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发现相关性较高的学习者特征以及与学习需求相关性较高的学习者特征。

一般认为,相关系数低于0.3为弱相关,相关系数在0.3和0.8之间为中度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8则为高度相关。由下页表4可知,两两之间存在显著中度或高度相关的学习者特征有:学历与人员类别、学历与年龄、人员类别与户口性质、人员类别与所属行业。与学习者对于所学工种和晋升等级需求存在显著中度或高度相关的学习者特征是人员类别和所属行业。

三、研究结论

根据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我们在以下方面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从工种选择上来看,与民生相关的行业,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或者新兴技术产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成为当前职业技能培训的热点。

从晋升等级上来看,晋升初级和高级职业资格的学习者数量基本持平,而晋升中级职业资格的学习者数量相对较少。“福利计划”要求晋升中级和高级的学习者需要在其原等级的从业职业年限达到一定要求,晋升等级越高则要求相关从业年限越长,而晋升初级无此项要求。这一现象反映出学习者中无相关从业年限的人数和具有较长相关从业年限的人数较多,而具有一定相关从业年限并符合中级晋升要求的学习者人数较少,学习者相关从业年限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学历、人员类别、户口性质和所属行业四个因素对非学历技能培训学习者的需求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非学历技能培训学习者中低学历人群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同工种和等级间学习者学历分布差异较明显;在职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在校大学生和失业人员占比较小,且不同工种和等级间各类别人群分布差异性较明显;本市户口人群占绝大多数;所属行业来自于中小企业的在职人员和无工作单位的人员(在校大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占比重较大,而来自于国资系统和商务系统的在职人员占比重较小且各工种和等级内部人员基本集中在一个行业,分布十分集中。性别、年龄和民族因素对于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对学习者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的各特征之间相互影响,如学习者人员类别与其学历、户口性质和所属行业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人员类别和所属行业是影响学习者需求的关键因素。

四、对策建议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结合天津市职业技能培训现状,从以下方面提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一)根据学习者特征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培训机制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者自身背景性特征会对其培训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培训前应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关注学习者自身特征对其需求产生的不同影响,根据学习者学历层次、人员类别、户口性质和所属行业的不同,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培训机制,做好培训的顶层设计,结合学习者的行业分布、职业特长和类别制定差异化的培训对策,以期将培训效果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职业技能培训中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学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无用武之地。 应扩大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学生中的覆盖面,吸收更多高校学生参与培训,为他们顺利转变为职业人做好准备。此外,在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资源的建设方面,充分吸收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培训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作用。

(三)e极关注弱势群体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残疾人和进城务工人员应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在这几类人群中的宣传力度,重点关注他们的特殊需求,面向这几类人群开设适合他们的工种和等级,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以期通过培训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水平,促进新型农民工的顺利转型。

(四)建构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体系

最终的职业资格认证和鉴定是职业技能培训的最终环节和关键环节。为确保资格认证和鉴定的顺利进行,应做好培训评价与评估,开通培训质量监督与意见反馈通道,做好学习者追踪服务与调查,根据意见反馈及时调整培训计划,以期将培训效果最优化。

(五)加大民生类行业和新兴技术产业的培训力度和范围

从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民生类行业和新兴技术产业最受学习者青睐,因此,应加大这两类行业的培训力度和范围,加强这两类行业的师资力量、培训场地和设施、支持服务力量,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支持,满足其培训需求。

(六)根据学习者从业年限把握其职业资格等级晋升的时机

学习者相关从业年限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这就要求培训组织者根据各类工种学习者从业年限的规律把握其职业资格等级晋升的合适时机,提供适合其从业年限的职业资格等级晋升机会。

参考文献:

[1]夏怡然.农民工的在职培训需求及其异质性[J].世界经济文汇,2015(2):58-72.

[2]姚金蕾,闫志利.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研究与实践的国际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4-27.

[3]朱琳.长春市外来务工青年参加职业培训需求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4]杨晶,邵林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一致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61-66.

[5]丁煜,徐延辉,李金星.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1(3):29-36.

[6]杨晓军,陈浩.城市农民工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46-5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 Needs in Non-academic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LIU Li-na, YANG Shun-qi

(Tianjin Ope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1, China)

校训征文篇7

我们首先通过职业化的概念来理解校长职业化的内涵和品质。什么是职业?根据辞书上的诠释,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职业具有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特征。而“化”是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由此,职业化实质上就是经过一定的程序成为某一种职业的过程。在我国提出校长职业化的概念较晚,传统以来人们一直把校长作为一种职务。尽管在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就已把校长作为二个独立的职业,但在我国实际的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中,校长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具有很强的职务色彩。只是近些年学术界开始了对校长职业化的讨论,在2000年《光明日报》中刊登了张兆林的《时代呼唤职业校长》一文,以后在2001年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成立,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关注校长职业化问题。这种转变实际上也反映出关于学校管理知识与实践的两方面的变化:一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知识已经成长为一门专门的、系统的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二是具有相同职业志趣的校长群体逐渐形成。所谓校长职业化,其本质特征在于把校长看作一种职业,候选人以职业身份受聘于教育类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约并按照协议和自身职业能力,履行学校管理职责和运行学校并获取报酬。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长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并不等于校长就是一种职业,校长职业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我国校长作为一种职业才刚刚起步,校长主要还是一种行政职务,具有行政化或者官僚化的特征,在校长的职责、任用、晋升和待遇上都是按照政府官员对待的背景之下推动校长职业化确实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任何一种职业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职业认同。校长本人、政府和社会承认校长是一种职业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缺乏职业认同校长职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其次,我国所建立的校长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还不成熟。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校长职业化的道路看,他们都非常重视确定职业资格和建立职业标准。在我国由于一直把校长当成一种职务看待,这两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虽然我国在校长任职资格上有一些规定,但是由于在职业标准上规定的不够具体,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运用;再次,以往校长培训行政化色彩明显,忽视职业培训。以上几个因素决定着我国校长职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校长需要从行政职务向专门职业全面转化,使校长最终成为具备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特征的职业。

二、校长职业化的价值诉求

学校管理发展至今已经越发具有复杂性特征,学校校长单纯依靠感性的经验进行管理已经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多年在中小学形成的“教而优则校长”的传统造成了校长的职业化水平很低,校长并不是独立而专门的职业,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也不需要具备专门的职业资格。由此所导致的结果是这种类型的校长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学校变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校长职业化和校长自身的职业化意识。职业型校长较之于职务型校长,从其产生渠道到体现出的责、权、利上看,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以往校长作为一种职务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角色行政化,学校完全依附于行政部门,学校的人、财、物都由上级行政部门控制,学校毫无办学自。校长不能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不能真正履行自身角色的职业职能,难以形成本土化、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也导致校长负责制无法落到实处,最终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校长职业化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它有助于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校长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惯例,实现了用人机制的改革,也有利于实施校长职级制和聘任制,从而推动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引导校长培训工作改革。在校长“职务化”的学校管理背景下,校长培训工作是一种计划模式,即校长培训工作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贯彻执行的,这种培训模式的特征是忽视被培训对象的需要,而更多考虑的是培训单位设计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当然在这种培训模式下,校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压抑,培训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而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视角的转换,必然会引起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培训单位本位”的计划模式向着“校长本位”的需求模式的转换。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和教育管理实践开始关注校长职业化以后,人们开始探讨校长培训的新的可行模式,由此也将引发校长培训工作改革。可以说推动校长职业化成为校长培训工作改革的着眼点。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促进校长职责的演变。职务型校长的职责来自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校长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行使学校管理权,其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考试等基本上没有自,也不负责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本文所指的校长职责的演变指的是职业化的校长增加了新的职责,即是说职业化的校长在履行以往所有的学校管理的职责以外,同时还要承担为学校谋取经济效益和经营学校的责任,校长成为学校资源的寻求者、选择者和开发者。而在形式上,职业校长的全部职责被契约方式法制化,职业校长只能按合同行事。由此,校长负责制也将落到实处。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要实现校长的职业化,则必须使校长具备能用于职业市场交换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水平。校长的职业化为校长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动力,而专业化又成为职业化的必要保证。

三、校长职业化的培训诉求

(一)改变以往立足于“职务型”校长的计划式培训模式

立足于“职务型”校长的培训模式指的是按照一种计划的方式进行校长培训的模式,即培训负责单位基本上很少照顾到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校长的需求,而是根据培训单位自身的工作的便捷性进行。例如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一味追求学校管理学知识的结构性和整体性,而忽略了培训知识的动态性和校长自身的层次差异,结果导致校长培训工作的效度不高。要改变这种校长培训工作落后于学校管理实践发展需求的局面,就必须从参加培训的校长学习的需求角度考虑,尊重实践,关注实践的需求。尤其是要把培训工作的学科课程中心转变到学习者中心上来,变计划式培训为需求式培训。

(二)以校长培训引导校长形成职业角色认同

校长职业化在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离不开校长培训工作的推动,而校长培训工作反过来必须关注校长职业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而职业化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职业角色的认同和职业形象的塑造,由此,校长职业角色认同和职业形象的塑造将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的培训形式使广大校长形成一种整体的职业气质,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拥有共同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职业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所指称的利用校长培训来塑造校长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指的是通过校长培训形成一种导引,使接受培训的校长能形成职业认同,把职业角色的义务、权力、规范、情感、态度等内化为支配自己行为的角色观念,逐步缩小实际职业角色同期待职业角色的差距,以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整体的职业气质和素养。

(三)改革培训内容,倡导能力本位

校长培训主要解决的是校长步入和从事学校管理者这一职业后,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观念、知识以及技能上适应这种变化。当前学校规模扩张,学校管理的复杂性也加大。学校组织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就要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学校的管理者提高管理的绩效。这样参与校长培训的学校管理者更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把学习的内容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校长培训的能力本位立足于提高参与培训的校长的管理绩效、发展他们的管理实践。这就要求培训单位在培训前要做大量的需求调查计划准备工作,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培训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更多侧重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帮助学员学会在面对新问题、新困难时,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要素进行重组,从而创造山新的行动框架,来解决困难和问题。可以说,校长职业能力的打造是校长职业化的起征点,在校长培训中确立能力本位实质上就是在校长培训中培养校长的职业能力,即培养校长的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组织能力。

(四)改革培训形式,促进校长自主学习

一直以来,校长培训以一种“套餐式”的方式进行的,基本上按照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这种“套餐式”的培训方式在针对“职务型”校长的培训工作上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校长职业化的提出,这种培训方式也逐渐显现出许多不足。根据校长职业的理论,校长职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职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习者自身主动学习。职业化形成中的个体的自主性学习特征要求培训者转变角色,他们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还应该承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培训者应该更多的关注校长的实际需要,而且在培训活动中要尽力使校长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使校长能独立的反思自己的管理思想。由此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培训者和校长两方面的有效的互动和沟通,也有助于校长在培训中正确的评价自身的学习状况。

校训征文篇8

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加强全县学校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提高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国家培育国防后备人才,全面提升全县学校国防教育工作水平,特制定20XX——20XX学年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以《国防教育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组织全县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团队活动,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按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开展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工作,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初中学校军训工作;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应征参军意识,为军队输送高素质人才。

二、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国防教育工作组织领导。

国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区、学校领导要切实提高对国防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扎实抓好国防教育工作,抓出水平,抓出成效。各学区、学校要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国防教育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国防教育工作制度,明确相关人员工作职责。

(二)、学习国防教育法律法规。

各学区、学校要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兵役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国防教育基地命名管理办法》、《关于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和文件,做到学以致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小学和初中要在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安排国防教育专项内容。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初步形成国防观念,树立爱国主义精神。高中学校要开设国防教育教学课,通过进行比较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国防知识与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开展初、高中学生军训工作。

高中学校要按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包括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两部分内容,时间为7—14天,其中集中军事训练不得少于7天。学校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军训实效并做好安全工作。初中学校要将军训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国防教育活动。

各学区、学校要在国防教育日期间集中开展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的国防教育活动,通过办学生手抄报、黑板报、演讲赛、征文比赛、朗诵竞赛、知识竞赛、唱革命歌曲、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读书活动、文艺演出、主题班会、参观爱国主义或国防教育场所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国防教育。要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及班、团、队活动精心组织和安排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国防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实际效果。开展防空教育,熟知警报信号,进行防空演练。

(六)、确定学校国防教育基地。

每所学校都应有国防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要结合本区域资源情况,确定学校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校训征文篇9

关键词:高校 新进人员 培训

当前,我国高校在进人上严把质量关,大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任职,如何用好这些人才、留住这些人才并帮助这些人才并帮助其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是高校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新进人员培训工作意义重大

高校可以利用培训让新进人员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了解高校相关政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进人员呈现出的特征,因而需要对现有的培训加以改进。

1、高校新进人员的“三高”特征要求改进现有培训

首先,新进人员高学历的特征要求加强培训,一般而言,高学历者特别是青年高学历者多缺乏工作经验,如何加快实现身份的转变,加强培训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其次,新进人员高职称的特征要求加强培训,高校引进的部分人才为学科带头人,或者使拥有副教授及其以上的职称,这些人才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工作方法与风格,高校需要详通过培训让其尽快融入新的团队。再次,新进人员“高年龄”的特征要求加强培训,相对而言,高校新进人员的年龄随着学历、职称的提升而增大,这种年龄会导致婚育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要通过培训来宣传相关的管理制度。

2、新进人员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

高校新进人员多有着自身的需求,如部分职工要求学校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部分职工要求学校提供更好的经济待遇,部分职工要求解决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通过培训向职工解读高校的相关政策,依托制度来管人、管事,要通过培训来化促进双方的了解,从而为双方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基础。

3、高校强化内部管理要求加强和改进新进人员培训

首先,高校教学、科研管理要求加强和改进新进人员培训。高校要通过培训将教学要求、教学质量评价等相关管理制度准确、清晰的传递给新进人员,激励新进人员努力工作。其次,高校整体良好环境的营造要求改进新进人员培训,通过培训帮助职工树立坚定的信心,为提升高校竞争实力、树立品牌奠定基础。

二、高校新进人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校新进人员培训的实践来看,当前的培训工作存在量不够、面不宽、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1、培训的量不够

首先,从培训的时间来看,新进人员培训一般维持在一个星期以内,这相对于高校新进人员庞大的信息量而言,培训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其次,从培训的强度来看,既不需要进行培训质量评价,也无需进行培训结果考核,这就使得培训过程中存在责任不明确、任务不清晰的问题,这种培训强度相对不足,难以帮助新进人员真正了解所需的信息。

2、培训的面不宽

首先,从横向来看,新进人员的培训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些日常管理制度,而没有深入到如何更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上,从而表现出培训的面有待拓展的问题。其次,从纵向来看,新进人员的培训更多的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没有根据专任教师、行政后勤人员等角色的差异进行纵向延伸,从而使一些潜在影响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澄清。

3、培训的质不高

首先,从培训的方法来看,当前高校新进人员培训多采取室内理论性、讲述性的培训,这种纯理论性的培训以给新进人员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而使得培训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其次,从培训的内容来看,新进人员培训主要是由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根据所在部门的职责进行阐述,从而使得培训难以系统化,导致培训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和改进新进人员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进人员培训是高校给职工的“第一印象”,培训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工的心理预期并进而影响职工的工作,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了解需求、明确目标、创新模式等方法。

1、了解需求提高培训针对性

首先,要了解新进人员培训的基本需求。高校在开展培训工作之前,要对新进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了解其心理预期,特别是与高校密切相关的预期。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对所在地区其他行业、其他高校的薪酬、用人制度等信息的收集,以此了解与新进人员密切相关的信息,为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基础。其次,要建立平等的沟通交流体系,高校要在培训之前和培训过程中与新进人员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协调,并建立包括网络、现场等交流渠道,了解职工的困惑之处并进行整理,为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奠定基础。

2、明确培训目标构建培训体系

首先,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在培训之前,组织培训工作的人事部门要明确培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分解,明确每一个时间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高校要根据培训目标组织培训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将培训任务划分给具体的责任人,从而构建出分工明确、目标明确的培训框架体系,提高培训的效果。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除利用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外,高校要积极进行创新以拓展培训的广度与深度。首先,要创新培训理念,高校要明确新进人员培训不仅是帮助其了解高校相关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其职业道德,提升其适应高校需求的能力,以此来指导整个培训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面对面交流等方法进行培训,避免单一的讲授所带来的培训疲劳,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陈列室等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培训,利用这些资料宣传学校的历史事件,让新进人员从视觉上了解高校的历史、现状等信息,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校训征文篇10

关键词:多校区 网络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在网络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建设校园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大学生的文化建设。我们曾对2002级工商管理专业专本沟通学生进行过随机调查,结果显示,65%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开始走向世俗”,45%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品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校园文化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说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的原因:

1.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的,包括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不良风气,如急功近利,利益第一,重利轻义,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等,这些不良行为,对校园文化腐蚀极大,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塑造更是一种很危险的破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根据育人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以优良的育人环境去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

2.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目前我们学院许多老师还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眼睛只盯在自己的将来前途,或者自己的职称、工资、奖金,并以这种“实现自己的价值”为荣,不注意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不兢兢业业地为学校发展献力献策。这次工会牵头开展的校园文化大讨论,主要是为了集中广大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因此,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这一活动。作为湖工人,当前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成功地实现升本目标,学院与本科院校的距离有多远;二是“我来湖工为什么,我能为湖工的发展做什么?”每位教师都应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是第一要务,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同时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通过科研推动教学工作,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践性。各系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会,邀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上课。并充分利用课堂、课间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

3.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目前我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而大学生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地细腻地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4.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一部立体的、多采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它可以激发学生审美、爱美、爱清洁的情趣。校园文化是属于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文化,学校精神,它是一种潜在心理力量,一种在学校中普遍认可、接受和推崇的风尚、习惯、准则,它一方面以制度规范形式,依存于校风;另一方面,又以价值观念形式存在于个人身上,体现在学校全体成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上,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由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而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然而,湖南工学院多校区办学的格局,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随着合并后我们的教职工和近两万学生心里的湖南工学院整体意识的增强,各校区间的校园文化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因各个校区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又分别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我认为,当前加强各校区之间的校园文化融合,使之形成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二、如何加强我院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1.对新的大学的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由于我院是由两所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一所新的大学,那么湖南工学院既不是原来两所大学的表面形式上的联合,也不是单单更改一个学校校名,而是一所新的不同于原来大学的学校,虽然它以原来大学为基础,但它有着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定位,因此在各方面也应该制订新的政策和措施。当然这种政策和措施不应该仅仅追求新,而应是在认真研究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和社会对学校的要求等基础上制定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也同样要针对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而重新进行定位。是保持原来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还是重新建设新的校园文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要为学校长远发展服务,要为学校长期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培养服务。因此,对新的校园文化进行准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建设新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也是建设新的校园文化的逻辑起点。

2.校风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校风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所大学长期高举的旗帜,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长期的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是一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十分重视校风校训校歌建设。如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南京大学校训是“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校训表达了各个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体现出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精神,规范行为,指导办学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抓好校风校训校歌的征集讨论和定稿工作,全校上下,特别高校领导和教授专家们,要像重视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校风校训校歌建设,用校风校训指导高校办学和规范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思想道德行为,用校歌鼓舞和激励师生为实现升本办学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力拼搏。但是校风校训校歌建设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文化工程,不能简单地由少数人研究决定,而要广泛发扬民主,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积极参与。然而我院的校园网首页上至今没有《校园文化》栏目设置,没有学院报纸首页链接,院报也没有发行网络版,更不用说有特色了。完全可以在校园网首页上进行征集校训、校歌和湖工精神的部署和链接。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校风校训校歌征集委员会和领导小组,负责校风校训校歌征集工作。要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布征集方案,把征集校风校训校歌的过程当作对全校进行办学思想、弘扬优良传统教育的过程。

3.提高教育对象的信息识别能力,加大对大学生的上网引导与教育。一是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挖掘宝藏,如何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等问题。同时多开辟积极向上的网站(红色网站),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和成果,以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等等方面的重大进展就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开发这些信息资源,主动传播到全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消除其不良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必须现代化、信息化,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运用素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4.坚持创新的观点,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树立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多校区文化传递融为一体。2003年底湖南建材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运行以来,仍旧以原湖南建材高专“奉献,进取,园融,卓越”的校园精神为湖南工学新学校的校园精神,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一方面,“园融”不是大学,特别是工科院校所要塑造的精神,而是为官之道,官员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都要跟人打交道,要平衡、协调关系,要“外圆内方”,既要讲原则,更要具有灵活性。因而,官员跟高校教师在思维方式乃至工作方式、行为方式上都截然不同,官员本能地追求灵活、园融,而大学教师追求真实、准确,服从科学真理,另一方面,作为即将升为本科院校的新型大学,主要的教育特点是以培养适应湖南新型工业化建设和湘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与过去学校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科教学截然不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当前学校发展的重要理念,因此,培养、发展创新精神应是湖南工学院校园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创新精神融入整个学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学校精神成为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进的强大推动力,使我院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因此,我认为工(立足新型工业优势)、雅(追求高雅、雅致)、新(勇于创新)、序(新秩序、新产业标准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不仅是我院办学的理念和精神,而且也应当作为新的校训。这样的话不仅更加合乎时宜,而且也更加体现学院特色。

5.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利用网络的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更好地为创建校园文化服务。加强现代化的媒体特别是网络的运用和管理成为众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头戏。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可见,网络对于人类的生存方式及思想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主动争取网络控制权,通过各类科技活动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网络规范,推动新时代校园文化的发展及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学文.论多校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

[2]刘观浦.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其对策.http://sdau.省略/sdauweekly/_private/2004/715/7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