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模征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2:59:12

创模征文

创模征文篇1

组织机构

1.主办: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2.支持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

3.承办:北京教育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

征文要求

征文内容须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得当、逻辑严谨、史料准确、语言流畅、符合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与借鉴性。

格式要求:理论类文章字数6,000字以内,实践类文章字数4,500字(均含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引文和史料要注明出处(统一要求文末注);请附作者单位、姓名、职务职称、联系方式(手机等)、邮编和详细通讯地址等。

征文范围: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所有高校。

选题建议(具体论文题目由作者自定)

全国高校思政会首次提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教对外开放新格局下,结合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等计划,围绕高教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论文报送及采用

l.论文以电子版文档(Word 97-2003/2010)发送至《北京教育》高教编辑部邮箱:,注明“人才培养”征文。

2.截稿日期:2017年10月1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论坛初定于2017年11月中上旬召开。

3.联系人:

于 洋:13911403023 翟 迪:15011558233

创模征文篇2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相继实施,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步伐加快。袁贵仁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实训基地条件、环境更加完备,“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为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课程作为实施载体,要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进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个主要特征出发,叙述对创新条件下课程改革的认识。

1 以目标性特征为基础,构建课程框架结构

1.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标性特征”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性特征”,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体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又注重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和对接职业标准,培养目标定位和内容突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特色。一是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构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步共进课程体系。如会计专业“素能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德能识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融为一体。二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如“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能力形成规律,建立由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从一般技能到高级技能的递进式培养架构。三是对接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如“学岗融通”、“课证衔接”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和内容上与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对接,并衔接职业资格证书。

1.2 按目标性特征,改革课程总体框架结构。按照目标性特征,在课程总体框架结构上,遵循“基本素质宽厚化,专业(方向)选择个性化,职业能力专门化,岗位选择多元化”的原则,兼顾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强化技能的关系、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需要的关系,建立“文化基础模块+职业素养模块+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化方向模块”的课程框架结构。“文化基础模块”完成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专业学习、职业能力形成、继续升学和终身教育学习打下基础;“职业素养模块”是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岗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所应具备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必备的职业素质;“核心课程模块”是要培养学生该专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专业化方向模块”是秉承“大专业、小专门”的课程组织原则,将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相通相近的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灵活应用模块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够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2 以空间性特征为基础,按不同性质进行课程设置

2.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空间性特征”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空间性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样式上,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空间的不断转换,形成完善的校企共培模式。如“校企双元”、“厂校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校企合作”,在整体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企业特点,改变了职业教育只靠学校“一头热”的现状,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另外,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进展,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的完善,通过教室、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多个空间实施教学,完成教学过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

2.2 按空间性特征,改革课程设置。按照空间性特征,宏观上将课程性质分为学校课程和企业化课程。企业化课程是指在企业或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教学的课程,包含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职业能力,并在企业化管理的背景下,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企业化课程的特点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进行考核评价,基本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的深度对接。学校课程按照空间性特征又分为理论课程、一体化课程和部分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以文化基础模块和职业素养模块的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一体化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训室实训课程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化方向课程的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学校课程的特点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基本由学校完成。

3 以阶段性特征为基础,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3.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阶段性特征”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阶段性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上,改变单一强调连续学习为连续学习和分阶段培养相结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特色明显。如旅游专业“旺入淡出”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旅游行业淡旺季的特点,在不同时段选择在校学习或企业实践,打破了传统学制的学期分段结构;数控专业“3+2”、“4+1”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一周内在教室和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交替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工学交替特征。

3.2 按阶段性特征,改革课程体系。按照阶段性特征,在课程按阶段序化形成体系的过程中,既能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又能使课程编排科学合理,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组织阶段化、课程衔接科学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是课程内容的内化和课程体系创新的共同要求,通过按课程目标要求划分内容模块,如文化课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或按基本技能要求形成的技能模块;或按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形成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有利于分阶段教学的实施。课程组织阶段化,是根据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根据其区别于学期分段结构的时段划分,以易于工学交替的教学实施、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为原则,进行整体的课程组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衔接科学化,由于在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时,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发生较大变化,最终制定课程计划时要注意课程目标与内容在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科学有效衔接。

4 以综合性特征为基础,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

4.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综合性特征”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综合性特征”,是指将综合性、多样化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德育、素质、能力、知识等多种目标融合,构造样式的时间、空间多维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等要素充分体现,达到过程多样化、方式多样化和评价多样化。综合性特征在课程实施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4.2 按照综合性特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应用广泛,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各要素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教学模式改革要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按从行动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出发,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实现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向教学实践的转化。二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由于工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造样式的时间、空间多维度融合,改革教学模式,使其易于实现德育、素质、能力、知识等多种融合性教学目标。三是形成行动导向的操作程序。校企合作的深化,使更多的教学在实践工作环境系进行,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应用性,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整合和应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施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并结合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提升,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

4.3 按照综合性特征,改革课程评价。传统的中等职业课程评价的内容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对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发展情况的考查,以偏概全,不能反映出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真实情况。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综合性特征,课程评价应立足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考查学生德育、素质、能力、知识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就要求不仅评价形式要从单一的考评模式中跳出来,而且评价主体也应趋向于“校、企、生”的多元综合评价。(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编号:FFB090557)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http://

/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36364.htm

2 许丹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成都纺织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9(4)

创模征文篇3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7-0028-06

一、引 言

中??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在很长时期内一直保持着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却使得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5月全球污染程度最大的前十名城市中有两个来自中国。同时,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却只能达到德国的最低标准。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便制定并实施了一套排污费制度,这些政策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良好的落实[1-2]。来自《国家环境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4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了9.64个百分点。国家环境保护部基于“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数量和种类等信息制定了一套排污费征收标准,旨在敦促相关企业和部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方面,降低企业生产率并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企业绩效受到影响[3-4]。Smith和Sims [5]为了更加准确地检测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了加拿大酿造业企业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征收排污费会十分明显地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Shadbegian和Gray [6]以美国制造业企业为对象,分析了这些企业1979―1990年的相关数据,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这些研究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他们都认为征收排污费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从而限制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降低企业绩效。还有一些研究基于其他视角论证了上述结论。Porter和Linde[7]研究发现征收排污费在一定程度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为了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会增大生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污染排放,进而增加了污染排放所引起的相关成本。胡曲应[8]以单位排污费及其年度增量作为环境绩效的变量,研究了中国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积极有效的环境预防管理则可以带来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共赢,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上述研究更多地考虑征收排污费的成本效应,未涉及征收排污费可能带来的技术激励效应。

另一方面,征收排污费将使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显著增加,企业不得不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弥补损失或减少损失[9]。Jaffe和Palmer [10]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排污费支出与企业治理成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排污费支出增加0.15%,企业治理成本提高1%。Carrión-Flores和Innes [11]对环境规制政策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采用1989―2002年美国制造行业127个企业的相关数据对环保型技术专利与企业污染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指出二者之间显著负相关,即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敦促作用。Brunnermeier和Cohen[12]采用实证分析检验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选取1983―1992年美国制造业的数据,采用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环境规制的测度指标之一,采用专利(环境类专利)申请量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治理成本对环境类专利申请量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污染治理成本每增加100万,环境类专利量增加0.04%。上述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征收排污费的激励效应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提高企业生产率,最终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对于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并未达成共识,故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将采用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年报数据作为样本,从企业的资产、负债和规模等角度对变量进行控制,从而进行经验研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二是就征收排污费影响企业绩效的具体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从而对现有研究结论加以完善。三是从微观层面着手,采用具体的分析数据将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予以量化。

二、假设提出

1.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

征收排污费将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和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绩效。在环境保护政策实施后,企业必须缴纳一定的排污税,这必然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并降低企业利润。同时,企业必然会投入一定的资源治理污染,从而减少生产投资,这也会降低企业利润率。

如果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并未因排污费征收制度的执行而得到创新,那么企业将不得不调整其内部生产资料,将更多的资源倾斜到污染治理方面,这会直接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影响企业利润。此外,企业用于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的资金必然会因征收排污费而受到压缩,从而减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无疑会为企业生产率带来负面影响。总之,如果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并未受到征收排污费的正面刺激,那么很可能会反过来严重阻碍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从而降低企业绩效。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征收排污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从而降低企业绩效。

2.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

企业在开始缴纳排污费后不得不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对自身绩效产生影响。企业原来的生产工艺会因征收排污费而产生新的限制条件,为了尽可能减少或弥补征收排污费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企业将会通过优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式对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前者主要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后者则需要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使用、废料管理和生产工艺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排污费征收制度的落实相当于为企业构建了一个绿色壁垒,那些能够达到标准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从而极大地促进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征收排污费将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选用更加环保和清洁的原料。企业通过自我优化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征收排污费的资金压力,又能够弥补企业绩效损失,促进企业生产工艺的升级与优化。同时,征收排污费还能够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引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导企业走持续发展的道路。Hamamoto [13]研究发现企业生产效率在排污费征收政策的作用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征收排污费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除了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之外,征收排污费还会对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知,征收排污费除了通过直接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来影响企业绩效之外,也会通过技术创新间接影响企业绩效。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1.计量模型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研究征收排污费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分析的重点,研究其在二者之间的具体传导机制。首先,不考虑技术创新,构建如下模型:

FPit=C+αCPDFit+βXit+εit(1)

其中,FP表示企业绩效;CPDF表示企业缴纳的排污费金额;X表示控制变量;i和t分别表示企业和年份;ε表示误差项。

其次,本文将研究排污费征收制度落实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以技术创新(TI)为被解释变量,排污费为主要解释变量,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TIit=C+αCPDFit+βXit+εit(2)

最后,以技术创新为解释变量,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FPit=C+αTIit+βXit+εit(3)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年报中未出现排污费信息的公司予以剔除,共剔除148家。绝大部分公司将其排污费归于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一栏,3家将之归于关联交易,4家将之归于其他应付款或其他流动负债,7家将之归于管理费用。若有公司将保卫费和运输费等与环境保护无关的费用归于排污费中则予以剔除。此外,剔除12家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终剩下389家公司。这些公司有84.3%来自于社会服务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仪表、设备以及电子等行业。2011―2015年征收排污费的公司占比分别为7.7%、9.8%、16.7%、31.1%和34.7%,公司数量分别为30家、38家、65家、121家和135家。由此可知,国内上市公司每年排污费缴纳情况并不平均。同时,本文将巨潮资讯网、深圳与上海两地的证券交易所作为样本公司年报?稻莸睦丛矗?将国泰安数据库作为样本公司财务数据的来源,并采用人工方式整理企业的排污费数据信息。

3.变量说明

企业绩效(FP)。本文借鉴Elsayed和Paton [14]与邓丽[15]的研究方式,采用托宾Q值作为企业绩效的变量。

排污费(CPDF)。本文将企业每年上缴的排污费除以企业当年的总营业收入作为企业排污费的衡量指标,减少因企业规模等因素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技术创新(TI)。技术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其所拥有的专利授权量加以衡量,同时由于国内很多科研机构为了保护其科研成果都会申请专利,本文将企业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16],其中技术创新的变量将采用每年公司的三种专利授权量。

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本文借鉴王杰和刘斌[17]的研究方法,采用企业的总资产除以该企业所在2分位代码行业所有企业总资产之和进行衡量。企业利润水平(Profit):本文采用企业总利润除以总营业收入进行衡量。企业单位劳动资本(Kperl):本文采用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除以该企业员工年度均值进行衡量。人力资本(Hr):本文采用企业员工受教育年限平均值进行衡量[18]。企业研发投入(R&D):本文采用企业每年研发经费除以当年总资产进行衡量。企业年龄(Age):本文采用当年与企业创立年份之差进行衡量。

4.描述性统计分析

笔者对回归变量的VIF值进行估算,以检验该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显示,VIF值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3.672和1.733,均满足低于10的经验法则要求。因此,本文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变量的相关系数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结果分析

1.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

首先,本文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和广义矩估计法(GMM)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估计方法和模型设定下,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负,在OLS、GLS和GMM方法下系数分别为-0.101、-0.094和-0.30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势必会降低企业绩效。排污费滞后一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同样显著为负,在OLS和GLS方法下系数分别为-0.154和-0.123,与基准回归情形相差不大。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

2.征收排污费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

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征收排污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估计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当期排污费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通过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同时,当期排污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稳健性检验,即征收排污费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正向刺激作用,能够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此外,基于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回归结果还显示征收排污费对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为正的滞后影响。

对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估计方法均反映出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回归结果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存在持续的滞后影响,且与当期影响接近,研究具有稳健性。因此,假设2得到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政府所制定并推行的排污费征收制度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该制度的执行将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绩效,并会促进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征收排污费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然后选择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研究结论:一是征收排污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从而降低企业绩效。二是征收排污费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有利于加快企业技术革新的步伐。此外,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检验,从而确保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稳健性。

创模征文篇4

[关键词] CVF;SECI;整合;组织知识管理模型

一、引言

有学者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绩效的原动力,能够充分实现组织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影响组织成员学习和共享知识的企业组织文化可以强化知识管理。对此也有相反的观点。Ribiere就认为企业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然而,我们对企业组织文化是如何推动或阻碍知识管理的过程和机理却知之甚少。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刻画组织文化特征比较有名的模型有Gray的组织文化组合模型,Queen的竞争价值观框架和组织文化与领导行为相关关系测量的模型。这些模型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缺乏从理论上阐明在组织中,组织文化是如何发动和支撑知识创造和转换的。

在西方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的组织和社会情景是知识创造和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ELkjaer就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建立在个人参与沟通交流实践之上的活动。换句话说,企业组织的成功并不依赖静态的块状的知识,而是依赖一个增加知识、更新知识的动态的社会过程。组织需要培育一种鼓励其成员共享知识以便获取战略优势的企业组织文化。因此,就知识管理而言,我们需要对企业组织文化作进一步研究,通过弄清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的相关关系来拓展以前的企业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模型将会促进组织学习、改进知识管理。

二、研究概述及理论模型

1.卡梅龙与奎因的组织文化类型模型

卡梅龙与奎因的组织文化类型模型叫竞争价值观框架(以下简称CVF)。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框架内的基本评估指标是相互对立、相互比照的。例如,组织既需要适应性和柔性,同时也需要稳定和控制;既要有成长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和外部环境支持,同时又需要严格的信息管理和正式的沟通、框架模型;既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同时也强调规划和目标管理。

竞争价值观框架从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稳定性与柔性结构等两个成对维度阐明了组织文化的复杂性,两个成对维度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价值观指导组织完成内部与外部环境管理即内部的整合和外部适应的任务。

图1是按照竞争价值观框架模型的原理而绘制的概念模型。每个象限按照解释的特征标注标签。

第一象限体现着企业组织具有柔性和对外部环境关注的文化特征,是一种开放系统的文化视角,称之为活力型文化。这些具有环境适应性的矩阵式组织强调创新、创造、适应、成长、外部支持和获取资源。其成员因激励和面临挑战而凝聚在一起。

第二象限的文化特色是关注企业组织的内部且组织富有柔性,被看作是注重人际关系的文化视角,称之为宗族型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信息共享,参与式民主决策,每个成员均感到自己是共同的社会系统或组群的一部分并通过已经培育的归属感而凝聚在一起。

第三象限的文化特征是关注于企业组织内部,一切照章办事,突出可预测性,是一种以内部流程为主的文化,也叫科层文化。该类型的组织强调信息管理,文件文献资料,稳定、惯例化、集权制、连续化和控制。在科层文化特征的组织里成员通过维持规则、政策和程序及内部控制而粘合在一起。

第四象限代表既注重外部环境又注重内部的可预测性的文化特征,是一种理性目标的文化视角,可命名为市场型文化。该类型组织关注竞争性、劳动生产率、目标明晰、管理效率和目标的实现。成员通过目标导向和竞争粘合在一起。

企业组织很少具有单一类型的文化特征。随时间的推移在组织不断适应和应对环境的挑战和变化时,组织就逐步形成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带有前述的所有的四个象限的文化特征的组织被认是一种“均衡”或运作状况良好的表现。在这种组织里的领导能够平衡有冲突的需求,表明了高绩效需要有同时对似乎矛盾的东西和相悖能力的较好控制。与此相比较的是,被认为非均衡的文化是趋于强调突出理性目标和内部流程的损害其他特征文化为代价的市场文化和科层文化,这种情况导致较差的组织绩效。1995年,Denison等人在对美国176名组织主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注意力集中于理性目标和内部流程而充当生产者、指导者、承担协调角色而忽略人际关系的管理者,一般都有较差的工作效果。本文主要从知识创造和转化的角度去考察不同的组织文化的作用。

2.知识创造模型

Monika和Toyaman把知识创造概括为通过个人、组织和环境动态的相互作用而综合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他们坚持认为,知识是在整合如有序与混沌、微观和宏观、部分和整体、思想和肉体、隐性和显性、自我和他人、演绎和归纳及创造和效率等相对立的概念中被创造的。[11]这种方法产生于个人间的知识流,然后向其他人传播。这个创造知识的过程涉及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与Patriotta的知识是一种运动着的奇特事物的观点相吻合。[12]杨德群认为隐性的知识基于个人的洞察力、经历和直觉,通常难以用语言和符号沟通。与此相比照的是,显性的知识能够编码、交流、与其他人共享,但是这个过程有赖于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13]

Nonaka和Takeuchis于1995年提出了知识的创造和转换的模型,即 SECI过程(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2004年经Byosiere和Luethge对模型精练改造后,它更加突现知识的转化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不限定在一个人身上的一个社会过程。[14]图2提供了一个人们彼此共享经验和心智模式,从而提炼知识并开始社会化的知识转化的四个模态详细过程。外部化是指隐性的知识转换为显性的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中揭示个人拥有的隐性的知识概念被具体化并与其他成员共享,创造了新的知识。组合或知识精致化模态是指知识被表达得很清楚,能够共享和解释。涉及显性的知识被改造为更加复杂的显性知识。内部化是指通过知识解释和应用,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的模态。最后社会化是指通过共享经验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15]

三、模型的比较和整合

创模征文篇5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特征;融资模式;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072-04

引言

科技型企业一般是指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根据2008年我国出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本文将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企业界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第一,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销售收入不超过2亿元,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第二,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经费不低于年总收入的3%;第三,直接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第四,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综合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0%。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一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少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并推出多种新型融资模式(如基于“交易”和基于“债权”①)。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始集中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纵观国内现有研究,存在如下局限:研究对象多以上市科技型企业为主,忽视了未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侧重于企业的财务指标而忽视其非财务指标(企业特征和股东特征、融资模式等),注重企业的表内信息而忽视其表外信息(供应链融资、担保方式)而忽视新型融资模式在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企业信贷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以未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就企业特征、融资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全面挖掘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关键因素来探索提升其融资能力、降低其信贷风险的新途径。

1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1企业特征与信贷风险

国内外不少学者就企业特征与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学者将企业特征归结为企业销售规模、注册资本、经营年限、企业性质、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变量,大部分研究结论认为企业销售规模、注册资本、企业经营年限等变量与其信贷风险负相关[1~5]。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信贷风险与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政策扶持力度密切相关,主张在分析企业信贷风险影响因素时,应该考虑所处行业特征及其政策扶持等因素[3,6]。根据以上文献,提出研究假设:

H1a: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1b: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年限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1c:高新技术企业比一般科技型企业的信贷风险小。

1.2股东特征与信贷风险

股东特征包括股东从业经验、个人资信、专业能力以及对企业债务的风险分担(即担保与否、担保程度、连带责任或一般责任)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科技型企业股东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能力[7],从而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信用水平。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形资产较少,而类似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相对较多,往往无法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品或质押品,而需要采取包括股东担保在内的第三方担保。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股东特征对其企业的融资过程及其信贷都有重要的影响。尹志超等[8]的研究发现,抵押对贷款违约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考虑企业的异质性后,抵押对违约的影响是不同的。郭文伟等通过研究发现,创业股东的从业经验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股东担保比例却与信贷风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中可知股东特征(如创业股东的从业经验、债务担保程度)对企业信贷风险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结合上述文献,提出假设:

H2a:创业股东从业经验与其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2b:创业股东担保比例与其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1.3融资模式与信贷风险

银行贷款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本文的研究范畴只局限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模式。这里将其融资模式分为三大类(基于“客户”、基于“交易”和基于“债权”)。第一类为传统的信贷模式,后面两类为基于供应链的新型融资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基于“客户”的融资模式时,往往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面临融资难且融资贵的局面。供应链的融资模式(基于“交易”和基于“债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种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在供应链中找到一个较大的核心企业,并由这个企业向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或担保。这不但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为其信贷提供了担保能力,从而达到增信的目的;由此可见,供应链融资模式相比传统融资模式更能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国内学者罗齐等[9]较早提出了利用“融通仓”(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认为这种融资模式有助于降低企业信贷风险;张秀萍等[10]、严广乐[11]均认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由于融资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方式往往依附于企业的信贷合约,近年来开始有学者研究合约特征对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合约特征包括融资产品、期限、定价的安排等内容。任兆璋等[3]、陈泽鹏[4]、郭文伟等[5]通过实证研究后认为,企业信贷风险与合同期限和担保方式显著相关。对此,通过适当的贷款合约安排能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其信贷风险。因此,分析融资模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时,需要重点考虑信贷合约特征中的非财务因素。根据上述文献,提出假设:

H3a:供应链融资模式比传统融资模式更能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H3b:基于“债权”的供应链融资占比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3c:贷款合同期限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d:信贷合约中的抵押或质押担保方式能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1.4财务特征与信贷风险

基于财务视角对企业信贷风险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至今该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善,成果也最为丰富。其研究结论主要认为:企业的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息税前收益/利息成本、现金流动负债率、净资产应收款比率、现金流负债比率)、发展能力(销售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资本累积率)与其信贷风险负相关[1,2,4,5]。综合以上文献,本文提出假设:

H4a:科技型中小企业营运能力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4b: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4c:科技型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4d: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能力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实证研究

2.1样本说明

根据前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本文选取了160家科技型企业。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很难获得长期的平衡型面板数据,对此,本文只选取跨度为3年(2008~2010年)的样本数据。样本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8.75%、81.25%,股份制和非股份制企业分别占23.13%、76.87%;从地区分布来看,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珠三角)的企业占32.51%,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粤东、粤西和粤北)的企业占67.49%。样本数据来自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的中小企业客户数据库。本文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17.0和Stata11.0。

2.2模型变量说明

2.2.1自变量

采用37个备选的自变量涵盖了企业特征(所处产业、企业规模、经营年限、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股东特征(创业股东控股比例、创业股东担保比例、创业股东从业经验)、融资模式(三种融资模式的融资占比、贷款期限、供应链融资模式)、企业财务特征(偿债能力、赢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采取逐步判别分析法对37个备选变量进行筛选(设定变量进入模型的F值显著性水平为0.05,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10)。经过分析后发现有14个变量先后进入了模型,而且各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各组间变量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判别分析。

2.2.2因变量

目前国内银行对信贷风险采用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本文将正常和关注类归为正常类,将后面三种归为不良类,从而将样本企业的信贷风险等级分为两类:正常类和不良类,则2008年、2009年和2010年160个样本企业中正常类分别占68.13%、66.88%和67.50%,而不良类比例分别为31.88%、33.13%和32.50%。

2.3基于Mixed-logistic的信贷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研究数据为“截面大、纵向短”的平衡型面板数据,而且被解释变量是离散型的二分类变量,因而需要建立离散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采用Mixed-logistic模型进行二分类模式实证研究。

2.5研究假设检验

由表2的估计结果可知:在企业特征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注册资本、销售收入、经营年限、净资产这4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研究假设H1a和H1b成立;这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注册资本、净资产、销售收入)越大、经营年限越长,其信贷风险越小;从企业地区分布上看,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要明显小于次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说明当地经济越发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越低;从产业分布来看,处于工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要显著小于处于其他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于企业。

本文将获得“广州市级或广东省及以上高新技术型企业”资格认定的样本企业统一归入“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一类,实证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显著小于一般科技型中小企业,假设H1c获得支持。在股东特征方面,创业股东从业经验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假设H2a成立;这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股东从业经验越长,其企业信贷风险越小。在融资模式方面,基于“债权”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研究假设H3a和H3b获得支持;这说明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基于“债权”融资)能显著降低企业信贷风险。贷款合同期限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假设H3c成立;这说明科技型企业贷款合约期限越长,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就越大。在贷款担保方式方面,以抵押为主的担保方式最能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而以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的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研究假设H3d不成立;同样,以信用为主或以保证为主的担保方式也未能起到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作用。在企业财务特征方面,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信贷风险越小,研究假设H4b获得支持;而衡量企业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的指标均未能通过模型变量筛选,没有进入模型,因此,研究假设H4a、H4c和H4d均不成立。

3结论

本文采用Mixed-Logistic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融资模式与其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企业特征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注册资本、净资产、销售收入)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说明通过提升企业的注册资本、净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将能显著降低其信贷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地经济越发达,其信贷风险越小;处于工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也显著低于其他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风险也明显低于其他一般类型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股东特征方面,创业股东从业经验与其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融资模式方面,相比传统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能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在担保方式上,以抵押或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有助于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而其他担保方式(以保证或信用为主)不起作用。在财务特征方面,相比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最能减低自身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Edward I Altman, R Haldeman, P Narayanan.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77(1):29-54.

[2]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46-56..

[3]任兆璋,杨绍基.商业银行信贷违约风险测度的SBP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127-134..

[4]陈泽鹏.新创小型企业间接融资的信贷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07.

[5]郭文伟,陈泽鹏.基于Mixed-logistic模型的小型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3):30-35.

[6]刘方根.商业银行贷款违约风险和追偿风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5-47.

[7]李映红,黄晓晔.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成长的多维因素分析:基于对安徽省样本企业家的实证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1):142-146.

[8]尹志超,甘犁.信息不对称、企业异质性与信贷风险[J].经济研究,2011(9):121-132.

[9]罗齐,朱道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11-14.

创模征文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外部环境;民营企业;物元模型

DOI:10.16315/j.stm.2016.04.0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外部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外部系统,涉及政策、经济、融资、市场等环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构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综合评价,寻找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为我国优化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

已有研究中,Daft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系统。有关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都是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或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方面。而站在企业的视角,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外学者多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展开研究,对创新环境本身的评价并不多。区域创新环境最初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于1985年提出,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Cooke对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之后着重研究了RIS中的交互式学习对创新的影响。Patmore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结合,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环境、产业和市场三要素。Buesa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了技术创新环境,Fritsch也把区域创新环境视为一个因素层纳入区域创新系统。

与国外学者不同,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区域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以及区域创新因素对创新能力或绩效的影响。盖文启将创新环境区分为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认为创新环境是促进区域内企业不断创新的创新网络。陈赤平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崔会东等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的城市创新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贺翔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城市的自主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杨治等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人具有挤出效应。薛捷实证分析了区域要素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珠三角地区25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双元学习和创新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主要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来选择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并且由于对创新环境理解的不同,不同文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选择设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更不多见。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而这些评价方法难以实现评价系统的自我信息反馈,评价模型也无法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采用联系数物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应用多元联系数也能很好的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以下2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是在对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民营企业的感知筛选设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并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物元特征集合;二是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用联系数处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中由于模糊、随机和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不确定性,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调研资料为基础,基于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设计、选择的,而不是基于政府或区域经济管理的视角,能够充分的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需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设计、筛选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结合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走访,设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备选指标库;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走访的民营企业、在校民营企业MBA学员所在民营企业和实习基地民营企业的高管及研发部门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77份,回收56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通过调查问卷筛选、补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物元特征指标)及其子因素(物元特征细分指标);最后,采用关键指标分析法提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最终形成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包括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和5个主要物元特征指标。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民营企业对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感知程度十分强烈,尤其是政策环境感知程度最高,其次是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感知程度也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非常高,被调查企业对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和生态环境规制3个指标的关注度较高,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可以缓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而生态环境规制则是民营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推动力,生态环境规制越严厉,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越高。融资环境方面,被调查企业对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指标的关注度较高,金融发展成熟和金融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丰富,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则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融资成本越高、渠道越窄的企业往往倾向于保守经营,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热情不高。技术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创新人力资源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普遍反映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是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的方面。市场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关注度较高,反映出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调查发现,市场占有率波动越大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越高,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确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经济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普遍意识到技术集聚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希望企业能在产业聚集区域和优势区域发展。

2.2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一级指标)共有5个,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进一步分为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二级指标),组成2个层次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物元特征集合,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其中,政策环境包括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生态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5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经济环境包括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和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完善水平;融资环境包括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和风险投资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包括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同行业国有企业研发强度、行业聚集度和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偏好程度;技术环境包括所在区域技术市场发展、所在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人力资源和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

3联系数物元模型的构建

物元模型可以将事物的模糊、不确定性等特征形象地用数字量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系统,可以看作是物元特征的集合。针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特征,已有研究常用方法是采用模糊评价法或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而模糊评价法中的模糊隶属度的确定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且评判中无法反映参评专家的反对程度。我国学者赵克勤提出应用集对分析的方法把把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联系数统一处理。在集对分析中用联系数联系起来。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用多元联系数来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模糊性特征,可以更为合理地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然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物元特征指标的权重。再根据联系分量系数确定原则确定各系数值,计算出待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的联系数值,并进行排序。

4评价实例

以问卷调查涉及的民营企业为例,建立专家组,运用上述模型和方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中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采取五元联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五元联系数的表达式为

限于篇幅,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的具体形式本文就不再赘述,模型形式参见公式(1)。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专家全部来自民营企业的高管或技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本文选择其中6家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或高管、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4名组成评价专家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从权重上看,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所占比重较大,显示出民营企业对这3个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感知度较高,这3个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

从表2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中,经济环境最好,联系数值最高,案例民营企业所在地基本上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部级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以高新技术、循环经济为主,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排在第2位的是政策环境,联系数值为0.2462,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所在地为部级经济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十分优惠,政府也十分重视创新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补助也较多,环境规制也相对要严格,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其中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相对要差,联系数值均低于0.2,仅为0.1637和0.1381。调查发现,技术环境方面,主要存在的困境是创新人力资源缺乏、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和外部支持的需求难以充分满足;融资环境方面,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较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基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确定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的物元特征集合。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评价实例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较为明显。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搭建由各级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融资平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2)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3)打造民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和鼓励其他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本地区民营企业的科研协作,并对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本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政策优惠,弥补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的不足。

创模征文篇7

关键词:当代青年文化属性象征文化。

从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角度看待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会得出不同的关于文化属性的判断,本文主要应用马格利特·米德的“文化模式”理论,即“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理论来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属性。

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社会文化形态影响着青年怎样接受和接受什么文化,这也就影响着青年文化属性的形成和确立。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中后象征文化仍然是处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地位,互象征文化处于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前象征文化在当代中国有一定的苗头但并不明显,是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三种文化属性,即:后象征性、互象征性和前象征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一下当代中国青年的这三种文化属性的所处的地位和表现。

首先,研究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后象征性文化属性。中国自古就有尊重父母、尊重传统和尊重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使得当代中国青年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品德上都具有深厚的向长者、向过去经验学习的后象征性。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经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中国青年一直具有后象征性的文化属性,正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具备决定中国的青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所以,后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基本文化属性。

其次,考察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互象征性的文化属性。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互象征文化形态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社会存在着属于不同辈分群体文化期望和文化价值,所以互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主要文化属性。这表现在:老师、同辈人和青年团体已成为青年人学习和获得文化信息的楷模。当代中国青年形成了以自己的同辈人作为文化楷模的文化,而这种属于青年自己的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互象征文化属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在当代中国互象征文化无处不在,青年人有自己的偶像和楷模,但他们很少是自己的父母或是长者,而是与他们年纪相差不是很大的同辈或年轻成年人中的精英,总之,青年人的楷模不再是或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他们更亲近于与自己成长背景相似的同辈人。

最后,重点探讨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的前象征性的文化属性。前象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成为社会的权威,长辈以青年为文化楷模。当今中国,社会的权力和权威仍掌握在成年人手中,前象征文化并不明显,但当代中国青年的身上已经有了前象征性文化属性的某些体现。在经济领域,许多青年人成为中国行业和企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发展的领路人。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向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前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开拓着中国甚至世界的未来;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新型科技领域,青年人的创新、开拓的精神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和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已经把他们的父母远远抛在了另一个时代。许多长辈不得不向青年人学习新的知识,以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文化领域,青年人已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领路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年人的文化也会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路标。

以上我们从社会的不同领域呈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前象征文化属性的一些表现。但由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当代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性的表现是有限的。当代中国青年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他们往往只是学习或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流行文化,缺乏原始创新性。可以说,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属性的真正确立和壮大,还得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很长一段路。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千年文明深深的牵绊着中国人,中国的前象征文化的发展一定会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是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属性的形成也一定会更加漫长并伴有自己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中国青年人身上的文化属性会具有多种类、多层次的特色。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性绝不会是横空出世、无土栽培的,而是有根的,这根就体现在中国人的后象征文化属性中。

创模征文篇8

关键词:逆向工程 CATIA V5 汽车内饰件

逆向工程可定义为:将实物转为CAD模型相关的数字化建模技术、几何模型重建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的总称,是将已经存在的产品或实物模型转化为工程设计模型和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已有产品进行解析、深化和再造的过程。

本文重点介绍了CATIA V5软件逆向设计的一般过程,云点的编辑处理,曲线的创建拟合,曲面的重构,曲面的分析检测等。

1.1 云点的数据采集

云点数据的采集是逆向工程的第一环节,本文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法进行云点采集。

1.2 云点数据的导入和过滤

本文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法测得的数据为。IGS格式,导入的云点经过滤后如图1所示,加载云点时可以根据需要决定采样率,这样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图1

1.3 生成网格化云点

生成网格化云点即云点的铺面处理,网格化云点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云点数据分块,对最终的曲面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汽车内饰件进行铺面处理的方法有3D和2D两种模式,这里选择3D模式。

2、曲线的创建

曲线的创建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特征线的提取与基于云点截面线创建曲线。曲线由离散的云点构成,公差范围越小,最终所拟合出的曲线越精确,反之则粗糙。

2.1 特征线的提取

特征线是用来划分曲面特征的关键曲线,利用平面交线、空间曲线方法得到的内饰件的特征线如图2所示。

图2

2.2 创建曲线

创建曲线就是基于云点截面线创建曲线,另外通过对交线的拟合创建构成曲面必须的边界曲线,对每一条曲线都要仔细检查其连接的连续性、曲率的连续性以及它与点云的误差。这是构建高品质曲面的保证。可以通过Curvature Analysis、Connect Checker和Distance Analysis来检查曲线的精度。

3、曲面重构

根据特征线,利用GSD模块提供的扫掠、混合等曲面造型功能生成特征面,再通过求交、裁剪、倒圆角等操作将各曲面光滑的拼接或者缝合,从而形成整体的复合曲面,效果渲染后如图3所示

图3

4、曲面的品质检测

本文中采用等照度线检测法对曲面光顺度进行检测,其原理是在被检测的曲面上投射艺术光线,通过计算机检测出曲面形状和曲率的分布从而生成一簇确定曲面特征的斑马线。如图4所示,斑马线比较光顺柔和,符合质量要求,并不需要重构。

图4

5、结语

逆向工程为汽车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高效、全新的重建手段,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1]栗全庆,王宏,张英杰 等.实物求反工程的关键技术分析[J].机械设计,1999,6(6):4~7.

[2]王银冰.基于CATIA的逆向工程中曲面重建[J].现代机械,2005,6.

[3]谢龙汉,单岩.CATIA V5逆向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熊仆,丁全.CATIA V5软件在汽车零部件强度设计上的应用[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4(11):47—48.

创模征文篇9

关键词:象形武术;身体;思维符号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48-04

Abstract:From a philosophical view, pictographic martial art represents a carrier of thinking and culture by means of body, and a kind of artistic activity that embodies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body.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semiology and culturology,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human body which carries and creates symbols, and expound the culturological features of body symbol,thus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pictographic martial arts.

Key words: pictographic martial arts; human body; thinking symbol

1 引 言

翻开中国的历史,可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古代哲学观念、审美意识、道德标准几乎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符号[1]。象形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下产生的身体符号,从象形武术中可以窥见中国人身体思维所蕴含的文化观、身体价值观;远古的图腾和原始狩猎生活留下的某些类似痕迹如:古岩画上的头戴鸟羽或者身披羽饰的形象,以及马王堆的帛画上的导引图等等,可以看出人类使用符号并创造符号的过程;从上古结绳的记事符号,到用于占卜的八卦符号,进而到用于传承文化的汉字符号,都印证着中国人象形思维的演变过程。这些符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历史就是创造符号的历史过程。人在本质上也是“符号的动物”,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本质就在于创造符号,并通过符号来进行交际,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意识、情感、思想、观念等等。而象形武术恰恰映射出武术人的智慧与思维方式。

2 身体文化符号的诠释

2.1 人类思维与符号

日本学者池上嘉彦说过:“人类总是想给自己周围的事物赋予意义,而且,这时的‘给予意义’完全是根据与人类自己的关系进行的。哪怕是对象属于自然界,也将根据它与人类的关系来判断其价值,然后编入人类世界。这个世界是个出色的文化世界。而且,人类掌握符号的活动与对这个世界的创造、维持,及在时间、空间上的交流――这一切文化性的活动都有着深刻的关系。是的,人类对感性世界思维的结果便产生了符号,并利用符号来延续着人类自身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确实是‘使用符号的动物’。”

2.2 身体是思维的直接载体

一般认为身体是生命的身体和象征的身体(文化的身体)的统一体。生命的身体是解剖、生理意义的自然身体,而象征的身体却赋予了文化的生命力。威廉•莎士比亚在《冬天的故事》中说道“沉默中有话,手势中有语言”。在遥远的原始时代就出现利用身体传递信号、表达文化内涵的身体行为,在原始人生活的集体中,原始人的动作具有双重的作用:直接的行为作用和间接的交往作用。前一种作用旨在达到具体的目的,后一种作用则旨在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发出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行为。这种原始的身体行为动作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的得到承认和认可,尤其是在狩猎和对己有威胁的时候,这种动作的社会意义就更加明显。成员之间的身体行为动作就是我们说的身体语言,身体语言起到传递信息的符号功能[2]。武术恰恰就是利用身体来传递攻防的身体符号,渐渐的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原始的攻防动作的间接作用越来越角色化和定向化,逐渐发展成一种攻击和防守的符号。先人将这些智慧逐渐积累下来,并利用身体把这些抽象思维传递下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身体文化。

2.3 象形武术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符号化结果

符号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甚至非人类社会)使用符号的各种规律,或从使用符号的方式入手研究这个社会的文化、文学艺术或其他方面[3]。通俗地讲是研究各种类型化(非偶然的、个人的)传达方式 (patterned communication)的理论。在武术中,身体自身演绎的动态符号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营养,是武术人用身体符号的呈现,探索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方法。而象形武术是借身体自身符号的外化来演绎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人存于世,必在血肉形体中体现其所是、实现其所向。人作为身体的存在,正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身体,既是人之自我理解的起点,又是人与社会、自然的联系网络中沟通、交往存在的支点,甚至是价值支点[4]。”李亦园又指出:人的身体是最常被用来表达人际关系和人神关系的符号,也是一种最自然符号(natural symbo1)。同时奥尼尔(Johno’Neil1)在生理身体与交往身体的人框架下,区分出了五种身体: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和医学身体。黄俊节指出中国思想“身体观”的三方面视野: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的身体和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杨儒宾梳理了先秦儒学身体观的四个面向:意识的身体、形躯的身体、自然气化的身体和社会文化的身体。可见,身体在文化的传承与传递中起到媒介的作用。从不同角度观照身体的各个侧面,透过身体的文化可解析这一历史、社会和文化脉络中复杂的现象。

武术中的身体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象形武术是人通过身体来演绎的攻防艺术,通过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一类拳术。象形拳武术是利用身体来传递“它象”的身体运动。我们的祖先在创拳时捕捉、选择某一形象为基础,按照自己的理解角度创出千差万别的象形拳。无论是那一风格的象形拳,都是借人的身体来表现“象”的特征和特性,演绎着身体的文化。正体现了《周易》中所概括的“观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思维方法。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质的一种典型认识方式:仰观俯察、立象尽意[5]。湖南马王堆“沭猴”画像为象形武术提供了有力的史料见证,汉代“五禽戏”本身已经具备象形武术的“仿形、取意、借形显意、神形兼备”的特征。在技法上具有以形取势,借形显意,以意传神的特点,不仅重其形且更重其意,在技击中强调以形取意,动作起伏较多,变化莫测,形象生动活泼,风格独特,演练起来栩栩如生,突显身体在其中的角色――文化符号的载体特征。

3 原始“模仿”思维的因子为象形武术的产生提供思维基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原始社会的产力极低,人们过着共同采集、狩猎、平等的集体生活,生活极为艰苦,饱受野兽侵袭和疾病的折磨。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困苦的生活状况等外部条件,逼着原始人类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顽强的挣扎、搏斗,进而学会思索和创造[6]。人类的幼年时期,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也不晓得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更不了解细胞和基因。幼年时代的人类,活动空间范围是极为狭小,但人类为了生存,总是要用简陋的工具和粗糙的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思考,逐步认识到“人法地、地法天、大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原始人把握对象的基本方法是概括性的把握,凡是客观实在的对象,只要视而可见其形,均可用象形来把握。包括天上的日月之形、地上的山川之形、草木之形、鸟兽之形、虫鱼之形,人类生活中的人身之形、食物之形、农食之形、屋宇之形、器物工具之形,等等,都可以模仿其形、其特征,甚至包括它们的声音,这种简单的模仿方法为武术思维的起源奠定了基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原始的模仿思维方法逐渐发展成为较为抽象的象形、取意、象征等更文明理性的思维方法,但是,仍然留有原始象形的滥觞。由远古的自然、图腾崇拜和丰富多彩的象形武术和众多武术套路中的象形名称、谚语等都能得到考证。

文化的积累和传递,是文化系统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文化运行的一条基本规律。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是这两者的结合。而文化的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文字起源前,征服自然的生存本能几乎完全靠身体符号来传承的,文字产生后,依靠身体和文字共同传承。武术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武术先人凭身体动作符号在家传和师徒之间传承,同时借身体符号传递着传统的文化和思维方法,也传递着身体的艺术。

4 象形武术是用身体思维来展示它物特征的特殊文化符号

苏珊•朗格说过“弗洛伊德发现了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它有着自己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存在,并将这一点付诸实践,取得了惊人的成功[7]。”模仿鸟兽及自然的景象,表达人类想把自身与超自然的生命力融为一体的强烈欲望。对生命的关爱,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是武术人的孜孜追求。身体将某种身外的具象及具象的生物特性,经过思维的加工再现出人化的它物,是超越它象的表征,谓之“取象赋形”,即通过“观物”,获得意象,利用身体表达客观事物的形、貌特征。在这样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客观事物、人、人的思维共同构成符号的三因素。象形武术在模仿鸟兽及自然的景象时,表达了人类想把自身与超自然的生命力融为一体的强烈欲望,用身体符号承载着中国人的技击观、健身观。在身体的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传统是将身体视为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身体的状态利用动作在人类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承担信息传递与重要的语言交流的职能,因而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身体语言被视为语言学中的非语言系统,而非语言系统又可视同某种特殊的“言语”状态,同样具有信息的发送、接收等交流过程。在非语言系统中,身体动作语言涉及的面最大。武术是一项身体运动实践,同样包含着对信息的发送、接收、编码、和解码等信息符号方面的内涵。身体是人类思想和灵魂的载体,人体的动作是人体内在倾向性的外在呈现。象形武术通过身体把中国人对技击的思维、观念、审美取向等展现出来,体现出符号的功能与作用。

5 象形武术体现着传统的思维方式

人类许多活动最初只是模仿,而不是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的。对直接经验的继承,也说不出多少道理,他们幻想用一种特定的动作来影响和控制身外的事物,于是,崇拜、图腾、巫术应运而生。“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实践是存在于人类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人类的早期或文明时代的初期,这种色彩显现的更为浓厚[8]”。在原始思维中,以类比和联想的形式描述出来,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的崇拜对象――图腾。在考古和神话传说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相传皇帝率熊、罴、貔、貅、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这六兽其实是指以其为各自的图腾的六个氏族。鱼、鸟、蛙、龟、蛇、猪、马等实有自然物以及人们运用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对象,再如龙、凤等都曾是中华先民崇拜并奉为本族徽帜的图腾物,对后世文明意识来说,这些崇拜无疑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9] 。归根到底,是古人在思维上的不发达造成的,然而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处于低下的原始时代,它具有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协调作用、在本能与文化之间起制约作用、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起补充作用,这种简单的模仿孕育了象形思维的因子。

《系辞》下传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0]”。八卦是对宇宙之象、地理之象、鸟兽之文及人身诸象的概括摹绘,也就是说对宇宙万象的抽象的描摹,目的在于通过对“类万物之情”的卦象系统的运演“以通神明之德”。用古人造的八卦符号系统模拟自然的宇宙系统的运动过程,这是一种理论实验,符合数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古人观物取象和类比推衍的思维方法。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更是民族文化载体之最生动、真切、典型的代表。汉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形、音、义结合于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方块形的表意体系的文字。流传着仓吉造字的说法,说皇帝的史官仓吉抬头看到天上的星星排列的形状,低头看到印在地上的鸟兽的足迹,受到启发,造出了象形文字。这种说法,今天看来很难叫人相信。因为文字的产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的发展过程,由一个人造出来是不可能的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汉字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纵观考古发现的汉字可以得出:汉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毋庸讳言,汉字绝不是仓吉一人所创,也绝非一代人或几代人能够完成的。但是仓吉作为汉字的创始人,是他率先在通往人类文明的路口,插下了第一枚路标,使人类的知识和智慧能够记录和传承,是他点燃了人类先祖懵懂心灵的第一盏智慧的明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维思路――向自然模仿学习。

象形的思维方法促进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文明的发展深化了象形思维。象形武术是武术中的奇葩,包蕴丰厚民族文化内涵而卓立于世界武技之林,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哺乳和规范。武术先人仰观天宇,寻求体悟与永恒的宇宙交换信息的同时,他们又俯视大地鸟兽虫迹,旁观天下万物之时,不惜以虫蚁为师,从而启迪心智,汲取无穷的灵感,进而形成了象形取意的自我完善的创造力,在观察、模仿中获得灵性,把来自于身外的攻防素材融入武术的辩证思维中,形成今天博大精深的象形武术文化。

象形就是以人体动作,模拟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可是飞禽、走兽,花木鱼虫,也可是云雷湖海山石,甚至是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想象的神灵佛物,抑或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场景,取意则是象形动作中所含蕴的意义。在用身体表现的文化中,象形者甚多,由于不同的艺术追求发展为武术、舞蹈、杂技等人体文化。唯独东方人体文化中都保留着象形取意的悠久传统,这一特征为武术的象形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从发现的史料上可以考证象形取意的历史悠久性。在距今五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模仿龟类呼吸运动的龟息气功的锻炼法。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已久亡逸的古代医学文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关于身体文化文物,一是绘有各种导引姿势的彩色帛画;一是记载辟谷食气法的帛书。前者定名为《导引图》,后者定名为《却谷食气篇》。《导引图》中记载的模仿各类动物的形态就有十种之多,既有庄子提到的(庄子•刻意篇)“熊经鸟伸”,也有神秘莫测的“龙登、猿呼”的动作形象,后来东汉华佗创编成“五禽戏”,象形可谓达到登峰造极。今天我们的流派武术的动作有许许多多是从古代象形中演变而来的,不仅保留了大量的象形拳法,而且还赋予了它们文化含义,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资本。

6 象形武术是身体语言文化象征意义的延伸表达,可以说是一种象征符号

中国传统象征符号具备了现代符号简洁的外部特征,而丰富的内涵则包容了华夏民族对宇宙自然乃至现实的各个层面。这些传统象征符号可以说是一部巨大的教科书,它涉及了图腾崇拜、、哲学观念、道德审美等各个层面。既有对大地日月、星河云雷等自然景观充满幻想的符号,也有借助于各种动植物寓意的图形,还有以抽象形态象征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的图形符号。归纳起来,中国的象征符号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它包含有科学与合理的部分,对自然规律的归纳于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和象征性,充满了创新的意识。象征在意义上讲是文化符号的延伸,象形武术本身就是在“立象以尽意”的思维下发展起水的,受传统文化土壤的影响和熏陶,作为动态身体符号的象形武术可以讲是中华象征动态符号的典型代表之一。

象征是以外在的感性事物的形象,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象征所给与人们的或使人们意识到的,不是这个具体的、外在的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直接意义,而是以其某些特征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象征不是哪一个人的创造和发明,而是在众多的人们心灵中显现出来、经过们长时间的积淀而成的一种集体意象。象征是原始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象征以其特定的具体的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即言在此而意义不限于此,一个具体意象包孕着远远超过其自身的意义。象形武术富含中国特色的攻防技术内容,包蕴了中国人对攻防的哲学态度,同时也孕育了中国武术的技击观(攻的艺术和防的技巧)。利用复杂象形动作,表现一个民族对攻防的价值观和智慧。如:利用鸡的善斗、燕的敏捷、蛇的灵活、鹰的凶猛等特征来象征武术的攻防技巧、方法的意味。同时还具备了一种审美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为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不同自然界的变化,武术人利用身体来体现,那就是劲力,伸展、动静等阴阳范畴,这些都带有象征意义[11]。

身体在生物学上讲有骨骼,肌肉等组成,从生物力学上把人体分为四个部分,头、上下肢、躯干。由这四部分的不同组合形成武术丰富多彩的技术内容。象形武术通过身体的形表达演练者的意,即“以形为始,以意为终”,以形显艺,以意寓形。用肢体来表达动作的生活习性,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生活实践。借身体动态符号来传承博大精深的文化,映射出传统文化的象征精神。

7 身体符号的艺术再现

荣格说过“艺术本质上是超越个人的、客观的,它不是个人意识经验的表露,而是超越人类一切经验的范围的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正是在艺术中,遥远的人类童年、亘古的原始幻觉――人类整体的生命意义复活了”。武术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文化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体育项目无以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特征。从审美的视角来看,象形拳是古人(武术人)的一种艺术创造,从自然界中的千姿百态的具体物象中抽象出来,经由众人的参与和融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蕴涵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形象[12]。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创造,其间渗透、灌注、表达着中国古人的神话猜想,自然崇拜,宗教体味,审美,和艺术情趣。“天下任何事物,只要和人发生关系,其中都包含着审美的关系[13]。”象形取意,立法为拳,象形武术使用身体自身符号表达中国文化、传承我们的文明、展现我们的世界观,是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它的魅力更是我们的身体文化符号与艺术符号当今再现。

美学家认为,所谓美就是人们的艺术创造再现了生活,唤起人们对熟悉生活的回忆和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形拳是运用武术技法结合人的拟态或动物的形象的艺术创造,在追求形似和神似中不拘泥于自然的模仿。因为人毕竟是人,不是模仿对象本身,有许多动作要“离形得似”,高于模仿物,原因在于象形是思维的产物。也正是人的智慧的加入,才使象形更加“离形得似”,才具有美学价值,机械的模仿是得不到这样的效果的。著名艺术家齐白石说的好:“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歌德也说:“和自然毫无二致是不能体现艺术的”。 [14]

几千年的古代文明放射出智慧的光芒,留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人类进入文明以前,祖先就能创造简单符号为生存、生活实践服务,伴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不断提高,符号成为人类文化离不开的传承手段。“人创造符号,但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之中[15]。”象形武术是中国人利用智慧创造的身体动态文化符号,折射出中国人的身体技击观,承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1:21.

[2] 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3] 赵毅衡.符号学 [M].天津:百花文艺山版社,2004:3.

[4]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

[5]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17.

[6] 关文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7] 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M].上海:上海文艺山版社,2005:395.

[8]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 [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172.

[9] 刘毓庆.图腾神化与中国传统人生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0.

[1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54.

[11] 张峰. 武术套路创编的美学之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0 (4):117-118

[12]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4).

[13] 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4.

创模征文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税收征管模式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现行征管模式存在的管理职能配置不够合理、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先进性等问题,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税源数量增加,税源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因此需进一步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以实现征管现代化。

关键词:创新;现代税收征管;模式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为“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回顾其演变历史,这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含义。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形势的日益复杂,当前的税收征管模式如果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就不能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要求,造成各地执行标准的不一致和征管水平的倒退。

2.当前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税收成本较高

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的程序上需要通过税务机关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的税务人员,在全国税收征管系统推广应用后,纳税人申报纳税业务既需要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电子文书上报,同时还需要纸质文书的上报。目前大多数税务机关不能实现纸质文书和电子文书同步流转,这样纳税人为同一报税事项就会多次往返于不同的岗位,有时候税务机关内部衔接不畅税收执法无法做到应有的规范、及时和准确,纳税人办税成本被人为的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无形中也在增加。

2.2税收基础管理上还需加强

税务机关的各项税收征管制度、程序和操作规程还不尽完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协调也不够紧密。涉税业务往往会涉及到征收监控、管理服务、税务稽查、税务执行、税收法制等几个系列,各系列人员存在着工作分工不同和各自职权范围不同,主动相互交流的很少,主动为纳税人化解问题的更少,个人自扫门前雪,怕担责任。另外,对纳税人的税源控管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些都表明税收基础管理上还需加强。①

2.3税管员制度缺失

税收管理员制度可以理解为是对以前专管员制度的的改进,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税收管理员主要负责税源管理、日常税务管理、调查核实、纳税服务等涉税事宜,是集“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于一身的税务人员。具体操作上,税收管理员对管辖区内的业户进行税收宣传,需要解答纳税人的日常税务问题,小到网络申报故障,大到税收政策解读;其次,日常案头审批工作、系统产生的任务及临时工作亦需要及时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来谈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对企业的税源管理,似乎太过于牵强。其次,税收管理员无绩效评价体系、无有效的考核制度。②

2.4不能合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税务信息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成本,为纳税人提供了多样化的申报方式和便利获取信息的渠道。但由于各个税务信息系统不能合理地优化、整合、共享,往往造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税收成本提高。

2.5税源监控流于形式

税收管理员管理职能的淡化,过分依赖或者受控于各个税源监控系统和指标,在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上,税管员更易于停留在有限的税务资料分析上,机械式地对企业的经营情况采取电话咨询、报表分析的形式进行监控。

3.创新税收征管模式的途径

3.1 推动征管机构调整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多采取高度集中征收的模式,美国是世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全国的税务信息处理中心只有4个;菲律宾作为发展中国家,全国的税务信息处理中心也只有5个;我国国情可以考虑在基层办税网点,跨区域设置办税服务厅,以更好地实现集中征收服务,跨区域设置信息中心将会使资源共享的范围更广,如果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跨区域设置的话,资源整合的效率会更加明显,国地税共用一个网点,大大方便纳税人,纳税成本和征税成本都大大缩减。可以考虑按照经济区划设置税务管理机构,这样既能够降低税收成本,同时也有能减少地方政府对国家征税的行政干预。同时,对老少边穷等一些税源较少的地区,应该撤并税收机构,这既适应按经济区域设置机构的需要,又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③

3.2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对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探讨可以走得更远。因为基层税管员直接面对纳税人,他们是税务机关内部与纳税人联系的关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其职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就很值得探讨。④

要求基层税管员既“管事”又“管户”的模式是否可取,笔者认为,一方面是优化纳税服务水平,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另一方面是要加强监管,维护税务机关形象。两者在同一基层工作者身上很难达到一个平衡点。

3.3健全征管信息系统

积极开展电子办税综合平台建设,健全征管信息系统,实现办税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切实提高征税效率。围绕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各级税务机关应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国家的政策面上鼓励各地大胆实践,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总结。好的做法要积极推广,不适合的地方及时摒弃。积极参考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完善税收征管模式的工作重点和难点,科学地设计和实施改革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韦冬民. 对完善我国现行税收征管体制的思考[J]. 国际商务财会. 2011(05)

[2]朱利荣. 试论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改进[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31)

[3]李建军,赵桂芹,单年宏. 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实证分析——基于修正的三阶段DEA方法[J]. 税务与经济. 2012(01)

[4]鹿克臣.基层税收征管之困惑——当文明执法遭遇软抗税[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1)

注解

①鹿克臣.基层税收征管之困惑——当文明执法遭遇软抗税[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1)

②韦冬民. 对完善我国现行税收征管体制的思考[J]. 国际商务财会.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