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感言十篇

时间:2023-03-17 12:26:49

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1

拉斯克奖很重要吗?用科学家的语言来解读的话――拉斯克奖是生物医学界世界级最高大奖,是个分量极高的奖项,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

正当人们纷纷祝贺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时,在获奖感言中屠呦呦平静地说道:“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千万不要小看这句话,这其中蕴含着屠老的“求是”情结。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原本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至今仍承担着很多课题,带研究生。在她的老同学、老朋友的印象中,“她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她具有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留须拍马,比如在会议上或个别谈话也好,她同意的意见,马上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为了研究青蒿素,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用了40年的时间,期间还历经了“”岁月。默默攻关几十载,一朝获奖,名利面前,便生嫌隙,各种各样的议论一下子都冒了出来:诸如,“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是重视个体,还是重视团队宁”……

面对疑问,直言不讳的屠呦呦曾对媒体表示:青蒿素的事乱了,大家都要说是自己弄的,实际上这可能吗?科学就应该讲究实事求是,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谈这些问题了,你要是信任的话,就相信我的那本书(编者注:《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那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本书实事求是,是根据事实写的。

实事求是――这真的很重要。我想屠呦呦的解释和她的获奖感言也都基于此。

最难能可贵的是,针对目前一些对青蒿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疟原虫已经出现的情况,屠呦呦说:“像这一领域内的其他研究人员一样,对最近一些报告中提及的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疟原虫的出现,我深感忧虑。世卫组织为此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建议为避免出现这种抗性,须停止单一使用青蒿素的治疗方法。一些地区大规模使用青蒿素作为预防疟疾的做法确实让我感到忧虑,这是产生药物抗药性的一种潜在因素,我希望国际社会采取一些负责任的措施,规范疟疾治疗方法,停止对青蒿素的药物滥用。”

这就是屠呦呦的“求是”情结――相对于社会上的质疑或纷争,她更关心的是青蒿素如何科学使用的问题。

毋庸讳言,1967年中国启动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正如国内医学界人士指出的:当年的青蒿素项目,的确是几百位科学家集体参与的结果,而屠呦呦的发现起了关键作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过去国家情况特殊,不太肯定个人的贡献,所以其成果将近40年在国内没有被得到公认。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2

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的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因为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拉斯克基金会把2011年度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素材分析】

1.绝不气馁是成功的基础。屠呦呦是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她失败了190次。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早就灰心了,可屠呦呦没有,她在坚持,直到第191次,成功之神终于被她感动了。

2.永不满足才能更上一层楼。1971年屠呦呦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但她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继续探索,终于在1992年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3.保持清醒的头脑。许多人在取得巨大荣誉后,往往会发起“高烧”,说起“胡话”,不认识自己是谁了。屠呦呦不是这样的人,她表示“拉斯克奖”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3

(1)请你打开你的“积累库”,点击两个含有“猴”字的成语。

A.

B.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成语的含义。

袁世凯在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沐猴而冠,妄想登基做皇帝,结果在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遗臭万年。

(3)请参照下面歇后语的示例,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补全歇后语。

示例:猴子偷黄连――自找苦吃

A.猴王闹天宫――

B.猴子吃辣椒――

C.猴子爬竹竿――

D.猴子照镜子――

(4)请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列申猴岁联。

A.紧握羊毫留青史

B.

猴王喜闹庆新春

C.回首羊年呈喜庆

D.

猴捧仙桃祝寿康

(5)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又名孙行者,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孙悟空得名“美猴王”的缘由。

2.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此之际,班级组织了以“走近屠呦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新闻,在横线上为其撰写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本报讯 综合新华社消息:昨天傍晚时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生于1930年12月30日的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同时荣获了该奖项。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选自2015年10月6日《新民晚报》)

(2)下面文字是屠呦呦的获奖感言,请你认真阅读之后,从中提取一个重要信息。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3)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获诺奖的屠呦呦如是说。

材料二: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屠呦呦带头试服,不怕染上中毒性肝炎;为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在海南疟区奔走于高温酷暑之下,喂患者服药。

(4)屠呦呦获诺奖,令我们倍感振奋。校团委责成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屠呦呦,请把你的采访问题写在下面。

(5)请你以一名中学生的身份,评价屠呦呦获奖的重要意义。

3.一所中学拟组织主题为“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图是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含义。

(2)请你为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提高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提出三条建议。

4.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一所中学九年级(2)班举行“校园禁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仿照示例,帮助他们策划一个相关活动。

活动一:举行“无烟世界,清新一片”签名活动。

活动二: 。

(2)请根据下面“无烟学校”宣传画的构图,为其拟配一句宣传语。(20字以内)

(3)下面是一副戒烟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抽抽扔扔,手手人民币。

下联: 。

(4)阅读下面材料,提取信息。(至少写出三条)

材料一:中国烟民已超过3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二手烟民更高达7.4亿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

材料二: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CCTV新闻

材料三: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警示语

从材料一、二、三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5)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介绍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

【参考答案】

1.(1)示例:猴年马月;猴头猴脑 (2)沐猴:猕猴。猴子虽然穿了衣服,戴了帽子,但仍然不像人。比喻人面兽心,虚有其表。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的小人。 (3)A.大打出手 B.抓耳挠腮 C.上蹿下跳 D.得意忘形 (4)示例:A.奋挥猴棒辟征程 B.羊角扶摇辞旧岁 C.举眸猴岁报平安 D.羊辞旧岁留祥瑞 (5)示例:在花果山上,众猴约定,谁敢先进水帘洞,就拜谁为王。结果孙悟空率先进去,又把众猴都带了进去,所以众猴拜他为“美猴王”。

2.(1)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2)示例一:荣誉属于集体。示例二: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 (3)示例:任何的科学创新看似机缘,其实来自非凡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中国人要追求的目标不是下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而是带给人类另一个令世界惊叹的礼物和祝福! (4)示例:屠奶奶,您好!我是×中学校园小记者×××,首先祝您荣获诺贝尔奖!请问您获奖的理由是什么?获奖之后的心情如何? (5)示例: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4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素材分析】回想当年“放卫星”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虽然是狂热得要抓着头发离开地球,却承载着多少人吃饱肚皮进入共产主义的梦想。然而,在没有科学技术作保障的前提下,那时的想法终是一场梦。如今,我们进入了实实在在的“超级稻”时代,袁隆平不仅有力地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纪之问”,而且还把超级稻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素材运用】适用于科学技术、梦想与现实、毅力、贡献、奋斗追求、精神动力等。

2. 屠呦呦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她用“抗疟神药”拯救了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世界。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的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她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青蒿素。“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不断对党、对人民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一线药物,也不会填补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3. 彭斯

22岁的彭斯高中时曾就读广州执信中学,因为成绩优秀,高三时到美国学校交流一年。2008年考入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修读会计专业。

今年,彭斯54岁的母亲陈雪梅因慢性重型肝炎晚期需进行肝移植手术,她等待了两个月,却因器官供源紧缺,命悬一线。刚刚在美国大学毕业的彭斯闻讯后,立即从美国返回广州。因母亲坚决不要自己儿子的肝源,他瞒着母亲签字成为肝源供体,并在活体移植手术中切除自己60%的肝脏,移植入母亲的体内,挽回了母亲的生命。

根据主管医师郭志勇介绍,对于提供肝源的供体,从统计上说有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七的风险。活体移植手术向来把供体安全摆在首位,而这种风险主要是术后近期的并发症,远期来看影响不大。这次手术切除了供体约60%的肝脏,因为肝脏再生能力强,只需要3个月就可以长回原样。

手术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送给了彭斯一份特别的荣誉证书——“彭斯,鉴于你帅气、勇敢、坚强的表现,已被授予最佳形象大使奖。”

【素材分析】百善孝为先,彭斯捐肝救母弘扬了反哺感恩的孝心,改变了人们对新一代年轻人普遍比较自私的偏见。的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美德似乎在渐行渐远,尤其是受几代人宠溺的青年人,很多人考虑的是得到而并非付出。彭斯的言行为此树立了一个榜样,对促进“80后”“90后”反思自己与长辈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动力,也让日趋冷漠的世道人情增添了一抹暖色,更让许多同龄人明白奉献比索取更令人动容。

【素材运用】适用于孝心、感恩、美德、榜样、坚强、勇敢、奉献、关注等话题。

4. 陈光标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5

近日,在温暖如春的香港四季酒店,首届法国戛纳国际微电影短片节举行新闻会。国际时尚设计大师Galo被戛纳微电影短片节主委会受聘为艺术总监。

Galo专为戛纳国际微电影短片节所设计的logo,因融入了中西方的各种思想,而受来自世界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赞誉,法国著名男歌手西海乐(Cyril Niccolai)称此logo为中西完美结合的艺术品。

东西方文明是设计的灵感源泉

对于Galo来说,在高端场合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国著名钢琴师朗朗出席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上,Galo为郎朗设计出“和平鸽”服装、上海世博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 60 周年庆典等重要国际场合,郎朗身上的服装是由Galo设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玉皮带扣《东岳至尊》和领带画《莫言简历》是Galo设计的,而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女科学家、青蒿素的发明者屠呦呦教授在领取诺贝尔奖时,身穿的“紫气东来”服装、胸针、手表、丝巾、包、赠送给瑞典国王的《清风南玉盘》、赠送诺贝尔博物馆的景德镇烫金瓷盘等,也是由Galo量身设计的。当屠呦呦身着紫色套装、佩戴着胸针及玉手表走上领奖台时,她的形象令人为之一振。诺贝尔官网公布的评选――从1901年至2015年已有900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评选出最受欢迎的10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屠呦呦在其中排第三,排名居爱因斯坦、海明威、居里夫人之前,这不乏Galo的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力。

2016年Galo在挪威种子岛斯瓦尔巴德岛举办世界首届个人 Logo 艺术展,参观展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人,其中包括沙特王子图尔基・费萨尔亲王、苏格兰考德伯爵夫人、拉脱维亚前总统维拉・薇契・斐柏嘉女士等。他设计的北极光瓷盘被沙特国王收藏及其他作品被王室及政要收藏;2016年诺贝尔颁奖晚会上他所设计的北极光手表、九九归一景德镇烫金磁盘以及十二生肖丝巾画,分别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邓肯・霍尔丹(Duncan Haldane)、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让-彼埃尔・索瓦(Jean-Pierre Sauvage)、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等所收藏。2016年Galo与华人武侠小说界的“一代宗师”金庸等一起获得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5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谈到自己的设计师之路时,Galo说: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画画,更喜欢画服装。在几乎还不懂“设计”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就能绘出漂亮的服装手稿。少年时就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最棒的设计师。因此一直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由此,不得不承认,Galo是有着先天的设计天赋的,再加上后天的执着,使得他有所大成。

因为参与了众多诺贝尔殿堂级别的设计,人们自然对于Galo的灵感来源充满着兴趣,对此,Galo认为:“自己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于东西方的文明。对于启发他灵感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以及欧洲皇室文化传统留存的瑞典文化和西班牙文化。”

Galo说:“东西方文明数千年,人类发展的各类学科都是我的设计养分。哲学、历史、文学、诗歌、建筑,所有的作品都是吸取东方和西方的沃土后,所碰撞出来的美丽的果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底蕴深厚,中国的服饰与中国文化一样,无论是服装形态上还是材料工艺运用上都是一部人类发展史,各朝代服饰都有其独特风格,目前保存下来的有关资料,制作工艺和丰富多样的材质面料都是极其珍贵的财富,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灵性;瑞典是具有最典型的欧洲皇室文化传统的留存,特别是诺贝尔文化是一急先锋文化和贵族化为一体的美好传统,将瑞典文化中这种先进的文化与西方贵族文化结合的传统,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去完成服装及其它的设计。必将为我们带来立足于中国,根源于汉文化的具有世界新的语言系统和特色的时尚设计。”

时尚艺术是思想和精神的产物

一提到设计,人们难免会关注到设计中所融入的时尚元素,Galo认为,时尚艺术是在文化背景下思想和精神的产物,服装是载体,时装设计艺术其实就是时尚设计师把对文化的诠释通过服装进行表达和转播,引领世界潮流。同时对西方的审美感知和国际时尚特色潮流有足够把握和深入理解。

对于自己的设计风格,Galo一直致力于把中国元素和文化与国际时尚完美的嫁接。他认为使用中国元素不是单纯在形式上加入中国的素材,而是需要非常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哲理,抓住中国文化中深邃寓意和精神内涵,同时对西方的审美,感知和国际时尚特色潮流有足够把握和深入理解。每个作品的产生都需要把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并与现代和国际时尚设计相融合,嫁接国际化的流行时尚表达中国文化哲理这是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超越的过程。

因为Galo的作品受到很多人关注,有一部分年轻设计师,也会向他进行取经,因此,当谈到对于设计新人的最重要的修炼,Galo表示,更重要的是艺术修养(哲学、美术、历史、文学)等修炼及人格的修炼,以及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上政治经济大国,中国理所当然应成为世界的文化时尚大国,作为一名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设计将中国文化以时尚的方式向世界传递讲诉最精彩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厚度和时尚的高度,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当屠呦呦女士身穿我设计的紫气东来服装领取诺贝尔奖时,那一刻是我感到最骄傲的时刻。我曾经为众多诺贝尔奖获奖者设计,但屠呦呦女士领取诺奖那一刻令我终生难忘,几千年的中国中医中药终于被西方承认。”Galo在说这番话的时候,除了自豪之外,还饱含着一份爱国的赤诚。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6

当日,像很多人一样,逯春明的微信群组与朋友圈着实被“诺贝尔”、“青蒿素”、“屠呦呦”刷了屏。逯春明目前担任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公司的总裁助理,而他此前的东家北京华方科泰医药公司,曾经与屠呦呦合作,开发了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屠呦呦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带领科研组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0年-2013年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7%,约430万人免于死亡。其中,青蒿素类药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位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屠呦呦团队为申报诺贝尔奖已经努力了两年多的时间,一个月前知晓有希望问鼎。最终,曾举全国之力的青蒿素研究成就了屠呦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动用数十个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用五年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终屠呦呦从中筛选出青蒿,并发明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来提取青蒿。至今,青蒿素药物是国际组织在非洲抗疟的主力军,也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

然而,曾经跟屠呦呦有过不少交流与合作的逯春明,对这天的意外之喜却有着别样的感受。中国的青蒿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是配角,占国际市场份额不到10%,甚至不及印度。即便是原料药出口方面,也大不如以往。

得不到国际组织的GMP认证,是中国青蒿素制剂不能走向国际大宗公立订购市场的主要原因。 原料大国的微小市场

除东非几个国家与越南有少量的青蒿种植外,有着独特地形、光照、土壤特点的中国是青蒿的主要种植国。然而,作为青蒿素的发明国,中国的青蒿素产业在国际上并没有赢得与其相匹配的地位。

目前,全球青蒿素市场被瑞士诺华集团、法国赛诺菲集团与印度的仿制药药企主导,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10%,甚至行业人士估计在3%到5%之间。

2012年,国内青蒿素原料产量为200吨至220吨左右,其中诺华公司的消耗量约达到50吨,印度两家公司分别消耗约40吨和30吨,这三家公司的消耗量占了国内原料产量的一半。三者均为WHO的供货商,另外有40吨左右的原料被各种渠道转销到印度。

这些原料配以辅料经一定工艺后可制成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

北京华方科泰制药公司市场部依据海关出口记录做出的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青蒿素制剂出口为3000多万人份,占国际制剂市场份额的8%-1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53条与青蒿素这一药物相关的药品批文,涉及16种产品,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药,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剂,共涉及24家药品生产企业。北京华方科泰制药公司总经理包军告诉《财经》记者,上述企业大部分是给境外药品公司做代工,仅有5家企业在国内拥有抗疟药青蒿素的批文。

中国是青蒿素相关药品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国,一度为世界青蒿素药品生产供应了90%的原料药。最多时,国内曾有上百家企业出口青蒿素原料。

青蒿的采收季是8月份,与国际上抗疟药需求高峰不同步,这成为青蒿素原料价格常常不规律波动的重要因素。2011年,青蒿的价格曾经达到每公斤4000元,而今年仅有1200元。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太大,相当一部分原料供应商相继退出市场。逯春明说:“现在是原料药价格的谷底,很少有青蒿素原料药工厂赚钱。”

一位不愿具名的药企负责人称,两个月内他将成立新的公司,彻底从青蒿素中脱离出来。“青蒿素药品利润空间太低了,如果一家公司只是生产青蒿素,没有其他项目或者产品打包生产,账是平不了的。”

从青蒿的花、叶片和茎中提取青蒿素的传统工艺,虽然对青蒿素原料的价格影响很大,但仍旧是目前获取青蒿素的主要方式。青蒿素为熔点156℃-157℃的白色针晶,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不溶于水,这些来自屠呦呦的研究测定结果,是传统提取工艺的基础。

2006年,盖茨基金会资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用遗传工程的方法以酵母菌生产青蒿酸,再进而用以合成青蒿素。据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报道,该技术在2013年转让给了赛诺菲。赛诺菲称,目前有能力每年用这种方法生产50吨到60吨青蒿素,能满足全球三分之一的需求量。该产品已于2014年8月上市。

不过,逯春明对这一技术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化并不看好。他说,该技术在合成青蒿酸后,需要用光化学合成技术将之再合成青蒿素,这一步耗费的成本很高。“未来,化学合成也许会替代传统的青蒿素提取方法,但短期不会发生,所以青蒿与青蒿素的价格波动还会继续发生。” 两道关卡

“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最多只是对这个产业内人的心气有所提振,对中国青蒿素产业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对国际市场格局、PIC认证都不会有实质影响。”从事青蒿素药物研发20多年的逯春明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诺奖的兴奋之中。

逯春明口中的PIC认证,是指“国际药品监查合作计划”认证,它与WHO的PQ认证(供应商预认证,WHO Pre-qualification)是药品制剂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必经关卡。

要想进入以上国际组织的药品采购清单,必须要经过一定的GMP认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WHO-PQ认证与PIC认证。而正是这两道关卡,卡住了中国青蒿素生产企业。

所谓GMP,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

在中国,制药企业除了要严格按照国内的GMP制度进行生产外,如果产品要出口,还要通过市场所在国医药管理部门的GMP认证,由国际机构与组织大宗采购的,要通过WHO的PQ认证。

近年来,国内药企纷纷申请FDA、欧盟EDQM(欧洲药品质量和健康管理局)、WHO的认证。2014年,中国药企通过向欧盟各成员国提出申请,共获得87张欧盟GMP证书。更多的企业在认证时未能通过,通过的药企因生产管理问题被警告,甚至“收回证书、中止进场”。

根据欧盟EDQM的公开消息,近年来在被暂停的COS证书(欧洲药典适用性证书)中,中国药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2008年核查过的生产现场中,中国有21%的药企不符合要求,这一数字2009年上升到35%。

药企往往会败在现场检查这一关,主要问题集中在数据不完整上,包括数据管理不充分、数据不准确、分析报告造假、记录更换内容、重抄记录、多处日期和签名不一致等。

据了解,中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品生产行业中,只有桂林南药的注射用青蒿琥酯于2014年6月通过了WHO-PQ认证,但这只是注射剂,在抗疟市场上用量较小。片剂中,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国内药企通过认证。

抗疟药物市场是一块大蛋糕。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有接近2亿人感染疟疾,32亿人面临罹患疟疾的风险。这块特别的大蛋糕由公立市场把控,即由WHO与盖茨基金会、全球基金等国际机构与组织计划采购。 中国是青蒿素相关药品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国,一度为世界青蒿素药品生产供应了90%的原料药。最多时,国内曾有上百家企业出口青蒿素原料。

据逯春明估计,仅全球基金每年用于抗疟方面的预算就有20多亿美元,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用于购药。

认证决定份额。2011年《望东方周刊》报道,在占总额80%以上的青蒿素公立市场上,诺华公司占50%左右,赛诺菲公司占20%左右,印度企业占20%,中国占不到10%。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这一格局在发生变化,印度从第二集团军跃升到第一集团,市场份额上升到50%左右,升级的原因在于近几年印度的几家青蒿素药企的仿制药,都通过了WHO-PQ认证。

不能通过认证,无法进入国际组织与机构的大宗采购清单,国内的青蒿素制剂企业只好自行推销,在非洲、东南亚建立销售网点,甚至合作开建工厂,企业只需要通过非洲、东南亚国家的GMP认证即可,而这些国家的认证相对灵活一些。

曾在非洲开辟青蒿素药品市场长达十年之久的逯春明,成为名符其实的非洲专家,目前兼任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在逯春明看来,中国青蒿素药企认证之路的艰难,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WHO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全面介绍了青蒿素在抗疟方面的作用,这引起了国际制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当时中国没有专利保护制度,国外药企得以大量开发。至2002年,WHO把青蒿素的衍生物列在基本药物清单中。

从1981年到2002年,本应是中国青蒿素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好时机。然而,中国从1985年才开始有了第一部《药品管理法》,同年开始实行药品注册管理制度,而当时国外药企已经开始对青蒿素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到中国药企考察的WHO官员目睹了药企GMP控制的不足,致使中国的青蒿素药品无缘WHO药品推荐名录。

“青蒿素从问世到推向市场,中国药企的质量管理一直到2000年前后都还没有与国际接轨。”逯春明对《财经》记者说,2011年颁布的新版GMP标准虽然理论上与国际标准接近,但实际对标准的执行还是有差距。

20年前,年轻气盛的逯春明对WHO不认可中国药企的生产与质量管理控制表示“不服气”,认为当时是国际组织故意刁难中国企业。20多年过去了,逯春明说,“即便是现在,我们距离人家的标准、企业GMP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作为仿制药大国,印度的青蒿素药企之所以能顺利拿到国际认证,主要在于该国药监部门对制药企业的严格监管。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印度制药业的竞争力除了会说英语的低成本研发人才,大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工厂也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孙新生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借鉴美国FDA的药品监管手段,吸收美国制药行业的做法,推动本国仿制药企业加强研发、升级制备工艺。

1984年Cipla成为印度第一家拿到FDA认证的药企,之后整个行业不断跟进。至2014年拥有约550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的药厂,有近200个药品进入WHO采购目录。包军告诉《财经》记者,印度的5家青蒿素相关药品的仿制药公司都已通过WHO-PQ认证,为印度青蒿素产品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骆燮龙认为,欧盟GMP认证强调全过程的动态监管,而国内不少企业在标准对接方面观念较落后,甚至有些标准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企业生产应坚持动态达标,而不只是在最初认证的时候满足要求。”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7

一、思想政治课常态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重分数,轻能力。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考试分数上,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导致出现不少“高分低能”学生。

2.重结果,轻过程。

受考试制度所限,受评价目的所控,当前思想政治课的常态评价中出现了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现象。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诊断问题和发展学生应是评价的主要功能。

3.重知识,轻德育。

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智育功能,其德育功能也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但是,在思想政治课的常态评价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少教师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等智力因素,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可见,在评价中忽略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4.重量化,轻质性。

量化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绩的作用,但却忽视了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相反,质性评价,更侧重通过调查法、观察法等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思想政治课常态评价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思想政治课常态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

1.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个体差异。

教学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评判与估价。但现行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教育评价定位在甄别的功能上,一般着重采用效果评价,从评价对象完成各种命题任务的效果来确定评价标准。这种统一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完全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充满差异性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认知基础。过于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略了学生自身纵向发展过程的比较,使多数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归根结底就是还没有真正把教学评价放在关注每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还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体现在人格的完善上,缺乏人文关怀。这也是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

2.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德育功能。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做而不在于能说会道。”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统一,教学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实践的考查,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但目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纯智育学科对待,评价内容一般以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知识为主,只要学生能记忆、主观能理解就可以取得高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如何、是否言行一致在评价中没有体现。这种评价内容的片面性势必导致学生忽视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忽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3.评价方式单调,忽视综合素质。

目前,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多采用考试这一量化评价方式,一般包括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方法突出考查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导致教师固守陈旧教学观念,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学生自身也忽视对隐性目标内容的学习与培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课实施分层评价的策略分析

1.尊重学生选择,进行分类评价。

当前,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学生高考的选考科目,客观上存在两大类学生,即政治科选考生和学考生。针对不同类学生就应该实施分层评价,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制定的部分评价标准。

从表格内容可见,针对选考生与学考生的评价标准有鲜明差异:对于学考生的评价重在夯实基础、培养兴趣;对于选考生的要求会比学考生要高,毕竟要为将来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凸显学习过程,实施增量评价。

无论教育怎么改革,学业评价始终是评价的核心,只是我们的评价理念要与时俱进,要改变过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错误做法,凸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切。

对于考试而言,为了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对于考试成绩不能只是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更要建立纵向比较机制,也就是激励学生“跟自己赛跑”。

3.突出学科功能,重视德育评价。

发挥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特色,在分层评价中教师应根据德育课程的特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以《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框的教学为例,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笔者当时处理这节课时,以中国首位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线索贯穿整堂课。

材料2015年10月,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传来,她儿时居住的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姚宅成热门胜地,很多市民、游客前往拍照留念。而让很多市民意想不到的是,这座走出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民国老建筑,目前是一座待售的商品房,售价1.5亿。

问题:你们认为屠呦呦故居将何去何从?

学生回答:……(不少同学都认为应该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师:同学们的回答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地政府是怎么做的:海曙区区长吴胜武表示,在学习屠呦呦追求科学强国、造福人类精神的同时,海曙⒔一步保护好她的旧居。

12月8日,屠呦呦旧居成浙江宁波首批历史建筑。

问:政府的做法坚持了什么?

生: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借助时事热点,使学生轻松理解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难点,对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信服,从而在学生内心播下“群众意识”的种子,很自然地达成本框的德育目标。对学生的分层评价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的变化。

4.正视学生个性,推行质性评价。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8

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国近两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个人是谁吗,莫言和屠呦呦。屠呦呦获奖感言里有那么几句话,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她说:"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志向,也许远大、也许平凡。也许你是立志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一名燃烧蜡烛的教师、一名公正廉明的法官??但是光有志向是不够的,还必须够勤奋、肯付出。同学们,期末考试就要到了,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要努力地学习、复习,要不怕辛苦不怕累,到时候,成功一定属于你!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如果每个人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便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在临终前,才知道自己的过错,或者错过。无论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过错,我们都必须直面因此带给我们的种种结局,如同临终前的忏悔。正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缺乏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预见,所以我们很多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正确的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实现理想。作为学生的我们,转瞬间这个学期已过了一半,在此,我想也有必要对本学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应该反思自己上课时的表现,是否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应该反思作业是否认真完成,是否每天按时订正错题,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会学习,真正在享受学习。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

非宁静无以致远。有时需要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给自己留一点静思的时间,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是否有过错,是否还有机会弥补和挽回;或者对我们的过去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对未来做一次客观的规划。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9

先看“蝴蝶效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用计算机研究气象时,发现一个极为细微的初始数据的改变,会导致巨大的结果差异,于是他提出一个假设: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其内在的根据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气候系统的极大变化。

另一则欧洲民谣显示了同样的哲理: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个民谣讲的是在一次生死存亡的战斗中,一位将军因为不耐烦等待马夫钉上最后一个马钉,而匆匆率领军队上了战场,结果一连串的失误导致了全军溃败。

这则古老的民谣和现代的实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1)事物内部各种构成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外部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借用鲁迅的说法就是“无穷的远方和无限的人们都与我们相关”。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一成不变地看世界。

(2)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能够演变成决定事物走向的巨大力量。马蹄铁上一个钉子的丢失,抑或蝴蝶翅膀的扇动,本是十分微小的变化,但与周围世界和未来事件发生联系,却关系到一个帝国的存亡,或引起了巨大的环境气候变化。如果你走好人生的每一小步,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如果你不在乎细小末节,也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连类而及

其实开头的两个材料都蕴含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这样的观念往往沉积在我们的文化中:

1.“城门失火”,为什么“殃及池鱼”?城门失火,救火需要水,城池里的水用作救火,水中之鱼就遭殃了。城门和池鱼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却因为火发生了关联,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2.孟母为何三迁?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舍市傍,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继而迁于学宫之旁,孟子学的是揖让进退。孟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断地选择适合的环境。人,归根到底是环境中的动物,而环境又是各种关系组成的,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被编织进关系之网中。人存在于环境之中,环境对人的主体发展是有关系的。出淤泥而不染固然有,但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则更加普遍。

3.有人说林冲杀人因风雪,你能推出其中的道理吗?纷纷扬扬的大雪,使林冲想到了离开草料场去沽酒御寒,又因为风雪中途躲进山神庙,也是因为风大雪狂,林冲进庙时关了庙门支上石头,也是因为风雪,陆虞侯一干人草料场放火后,也躲到山神庙,正因为庙门关了推不开,便立在门外讲出谋杀嫁祸的阴谋,而林冲恰好在门里洞悉了陆虞侯的全部阴谋,这才突出庙门,上演了雪地里的一场复仇。可见,即使偶然的一场风雪,在含冤忍辱的英雄发展成快意恩仇的英雄之间,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4.你觉得德国人的研究可信吗?德国波斯坦地学研究中心豪格和他的研究小组去年1月4日在《自然》杂志,他们通过研究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中的一块石头――研究岩芯样品的磁属性和钛物质――推测东亚古代冬季季风强度――推知少雨干旱,谷物歉收――引起农民暴动――导致唐朝灭亡。前半段是自然科学分析,后半段是社会学推理,彼此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

三、思维碰撞

1.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成为君子,“生”与“物”都是重要的。首先要有君子之性,你才有可能成为君子,这是事物变化的内因;君子要成为君子,还要善借于物,因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你不可能完全离开这个条件世界而“独善其身”。

2.纳斯雷丹・霍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不要听那些闲言碎语,你就一定会成功。――成功需要意志、力量和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需要自己的努力建立在正确的方向之上,更何况闲言碎语有时候也可以从反面起作用。此判断绝对化,夸大了意志的作用。

3.巴斯德: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坚持到底固然是达到目标的重要力量,但绝不是唯一的力量。一个人达到目标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多因素跟目标都有关联。巴斯德的判断有失全面。

4.爱因斯坦: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耐心可以理解成挫折和失败之前的忍耐之心,恒心可以理解成瞄准目标的恒久之心,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耐心和恒心是最重要的两种心理。但是要得到酬报,也得有前提条件,譬如说研究方向、理论猜想是有科学依据的。那些沉迷于永动机研究的“民科”们,研究的耐心和恒心就不一定得到报酬。

四、升格之道

考场作文60分,下面这样的文字应该有46分以上了吧:

生涯规划就是早定人生目标和方向。对于中学生来说,只知道读书、考试,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对于将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莎士比亚说过:“学问源于兴趣,方有所得。”同样,事业源于兴趣,才有成就。兴趣产生特长,特长决定职业,这应该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原则。也只有从兴趣出发的职业规划,才能具有幸福的人生,因为人们常说:“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才是最幸福的人生。”所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否则,不可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改善一下,使其更为辨证理性,这样的的作文应该可以打到50分以上: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有人说从兴趣出发规划职业生涯,事业才可能成功,人生才可能幸福。诚然,兴趣是学问和事业之基,莎士比亚说过:“学问源于兴趣,方有所得。”因为兴趣是自发的内在的力量,它能驱动学习过程,以苦为乐;同样,成功的事业也源于兴趣。兴趣产生特长,特长决定职业,而职业恰好发挥了你的特长,使你比同行更成功。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唯兴趣是从呢?这就要从对成功和幸福的认识谈起。要知道个人事业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业的成功,除了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需要和人生的机遇,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或者机会还没有到来,或者社会不认同,事业的成功率就要大打折扣。同样,幸福也是一种感觉,因为幸福总是伴随着成功而来的快乐,如果你的兴趣不被别人看好,你的规划没有实施的条件,你的事业不被社会承认,你还会感到幸福吗?所以,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固然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也要评估客观条件和社会需求。

有些同学评述事物,往往一厢情愿,一意孤行,一条道走到黑,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分析,或者忽视其他客观因素。原文就有这样的痕迹,改文考虑到事业成功除了兴趣之外,还要有其他条件。有时候,其他条件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兴趣,这就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用这样的观点去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理性和辩证,持论也更加成熟了。

五、名言链接

名言警句作为理论论据,是论述文中经常采用的。但是任何道理,是非曲直,真伪褒贬都是相对的,或者说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当你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助力说理的时候,可以记住这类名言:

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谚语)

3.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

六、写作实践

选择一个话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写一个议论段(100字以上)。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也是辩证的,需要条件的。从这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必然会产生吗?

参考示例:蝴蝶扇动翅膀所产生的微弱气流,是否能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接下来会不会产生其他连锁反应,是很不确定的,得依赖一定的气候、气象和地理条件,不符合这个条件的话,连锁反应就不会发生。你不能仅仅因为初始条件下可能存在某种情况,就像滑坡一样无限地推下去,这样就陷入“滑坡谬误”。议论中常见的“滑坡谬误”就是这样的,过于强调某个细节的重要性,无限地推演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一步步地推演,最后推出一个可怕的结论。其实,现实也许并不会按照这种推演的逻辑去发生,每一步的发生其实都需要条件。推演忽略了应具备的条件,最后的结果当然非常可怕。

2.屠呦呦是宁波中学培养出来的,还是效实中学培养出来的?

屠呦呦获奖感言篇10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创新功能 创新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有没有创新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抗疟良药青蒿素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具有创新价值的一个极好的实例。首先,屠呦呦负责编写的(1969年4月编印)内部参考资料《疟疾单秘验方集》中记载“处方:青蒿五钱至半斤。用法:捣汁服或水煎服或研细末,开水兑服。来源:福建、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江西”,表明福建等地的民间验方已经为屠呦呦知晓和重视。民间验方、民间习俗当然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屠呦呦等当时的中国科学家的抗疟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五二三”领导小组于1967年6月通过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规划》中列出的第二个课题就是“民间防治疟疾有效药物和疗法的重点调查研究”,说明他们重视民间传统文化。其次,文化(包括科学)典籍是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三中写道“治疟病方:鼠妇、豆鼓二七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两丸;欲发时,服一丸。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段文字对屠呦呦想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青蒿素的发明是传统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一个科技创新的辉煌实例。

创新不是复古,创新的重点是创造出以前没有的事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新药。传统文化中虽有青蒿治疟的说法,但疗效并不显著和稳定;在成百上千种中药里,青蒿的表现并不好,一直就不是首选。所以,发明青蒿素治疟是真正的重大科技创新。

青蒿素的发明和用青蒿素治疟这一创新当然是一个个案。传统文化是不是一般地具有创新价值?抑或它只是偶尔具有创新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而这要求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它的内涵和特性是什么?

“文化(culture)”是一个有多重涵义的词,很难对之给出一个大家一致同意的精确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们的生活方式,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我们这里说的“文化”,其主体是人的群体,通常是某个民族,也可以是其他的有特定关联的人的群体(如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群),而不是个人。一般说来,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文化的物质方面,如建筑物、生活用品等)、精神文化(文化的精神方面,如价值观、、科学知识、哲学文学艺术等)和制度文化(含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包括法律制度、礼仪、风俗习惯等)。

既然文化指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有相应的文化特征。所以有宗教文化、官场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体育文化(足球文化)、军事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婚娶文化、墓葬文化等各种特色文化之说。

文化有哪些功能呢?王玉梁认为,文化有如下的五大功能: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消费功能、储存功能。冯之浚则将文化的社会功能分为六种: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创新功能。

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冯之浚所提出的文化的创新功能:“人类不断利用已掌握的文化知识,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变革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改变自身的精神状态,变革人的观念,扩展人类的思想领域”。我们认为,创新的确是人类的特点,甚至是人的本质;但把创新归结为文化的功能,则是一种错置。人们可以利用文化的因素来创新,也可以利用非文化的因素来创新。另一方面,同一种文化,既有有利于创新、鼓励人们创新的因素,也有不利于创新、压制人们创新的因素。

就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来说,儒家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就有一条是专门鼓励人们弃旧图新的。《大学》对此继续论述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里的推崇创新、追求完美之意甚明。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孔子的“述而不作”、孟子的“法先王”、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以及流行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观念等又体现为一种守旧的思想意识,儒家倡导的封建礼制也容易让人墨守成规、惟命是从,这些与社会现实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发生共振,成为一种阻碍人们创新的巨大力量。

又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以孔德(te)、马克思、德雷伯(J. W. Draper)、怀特(A.D.White)、罗素(B.Russell)等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基督教教义和科学是冲突的,宗教文化阻碍科学创新。布鲁诺(Giordano Bruno)和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的遭遇是其例证。而默顿(R.K.Merton)则十分详细地论证说,清教(基督教的一支)激发了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基督教文化也既有推动科技创新的因素,又有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

再说,不是文化自己在创新,而是处于一定文化中的人在创新。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创新。就同一种文化而言,它也并不总是在推动创新,有时它会阻碍创新。所以,我们不同意“文化具有创新功能”这一说法。

既然一种特定的文化中通常既有有助于创新的成分,也有阻碍创新的不利成分;还有中立的、但可以为创新者所利用的材料。文化中的有利于创新的成分,以及可以为创新者所利用的材料,当然是有价值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创新,所以是一种创新价值。因此,可以说文化具有创新价值。

前面已经说过文化具有五大功能。有某种功能,当然也就会具有某方面的价值。但有某种价值,却不能说一定具有某功能。

一种文化现象,只要它的历史足够悠久,就可以说它属于传统文化。既然一般地说,文化是具有创新价值的,那么,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当然也具有创新价值。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用于创新,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文化是一般地具有创新价值的。但反过来,却不能因此认为传统文化具有创新功能。这一点从上面的对作为东方传统文化之一的儒家文化和作为西方传统文化之一的基督教文化的相关讨论中,已经很清楚了。

传统文化虽然具有创新价值,但这种价值不一定能被发现、被利用。传统文化,正因为打上了“传统”的标签,所以它所具有的创新价值容易被忽略、被遮蔽。不仅如此,传统文化常常被人为地与“落后”、“过时”、“愚昧”等挂上钩,被弃之如敝履。中医中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型,有识之士如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但多年来,也一直有人呼吁取缔中医。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轻视传统文化的观念。当然,如何发现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更是一个值得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理解的传统文化,不应只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东、西方)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也是有创新价值的。古希腊、古印度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同我们中国的儒、道和中医一样,对我们的创新是有帮助的。对希望在哲学上有重要创新的人来说,学习古希腊、古印度和德国古典哲学甚至是必须的。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正确的态度仍然是:汲取全人类一切文化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 周程.屠呦呦与青蒿高抗疟功效的发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1):1-18.

[2] 王玉梁.价值与文化[J].中州学刊,1989(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