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感言十篇

时间:2023-03-29 05:24:10

年末感言

年末感言篇1

一直传的如火如荼的世界末日的谣言已经破灭了。

今天是2012年12月22日,原本世界末日应该是昨天发生的,可为什么没有发生呢?因为这根本就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逻辑。其实是玛雅历的长历法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长历法完成了5125年。我们的日历永远不会停止,继续下去。世界末日是50亿之后的事,这纯属是恶作剧。好莱坞趁这个谣言传播以后拍了一部电影来描述世界末日的景象,从以扰乱民心。其实世界末日根本不可能发生,可能人们误读了预言,这并不关玛雅人的事。有个四川人说2012年12月21日世界将会笼罩在无尽黑暗下三天,没有水没有电。所以成都部分居民疯抢蜡烛,这是一个疯子的所作所为!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这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有关“世界末日”的谣言,迄今已有约200个版本。比较着名的如1891年摩门教世界末日、1910年哈雷彗星毁灭说、2000年千禧年危机等,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公众关注。较早的预言可追溯到公元970年3月25日,一些术士的末世预言引起西方长达30年的恐慌。先在已经成为了毫无意义的历史的笑谈。还有一些人相信世界末日,便去跳楼自杀,早日解脱。有人相信“2012世界末日”,不仅仅是愚昧和迷信,许多相信谣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缺乏关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虚幻的末日想象,映衬出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焦虑。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我们距离家人、朋友和自我的内心越来越远,这让现代人感到无助、焦虑甚至恐惧,加剧了“末日感”。很多年轻人潜意识里将世界“末日”转化为“娱乐和购物狂欢”,以此排解压力、舒缓焦虑,寻找心灵依托。我觉得世界末日倒不如改为“世界反省日”,反省一下自己愚昧的所作所为!

我们不能胡乱相信谣言,要相信科学!

六年级:姚鑫

年末感言篇2

当然,到了现在,似乎是时候可以撒花庆祝了。所有人心里都已知道那些传言并不靠谱——世界不会在两天后毁灭,地磁不会瞬间倒转,2013年太阳的光辉也不会因无端恐惧而延迟半秒。末日的谎言虽然被现实击碎,但有一些“末日问题”却依然真实的存在着。

在传闻中那个所谓人类一起玩完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南京一位女高工因为笃信末日将临,背着家人欲将房子抵押的上百万元捐献给失学儿童;110接警中心频频接到诸如“马上就要世界末日,我不想活了”之类的来电;网络上“玛雅体”和“末日心愿”走红;成都郊区人民也因为听说世界末日要连黑3天,疯狂抢购白蜡烛……

———— “末日”由来 ————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2012世界末日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最古老的末日预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亚述人,在泥碑上记述了世界末日,碑文上写道:“我们的地球在今后将衰落。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将迅速走向灭亡。”

而公元970年3月25日,洛塔林王朝(地处欧洲西北部地区)的算士们认为他们在《圣经》中发现了证据,于是散布“公元1000年是世界末日”的言论,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恐慌。在此之后,各种版本的末日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最终,总是以什么都没发生而告终。

1993年,乌克兰基辅兄弟教会预言人类大劫难的到来,并组织信徒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这一刻,结果那天什么也没有发生。9天以后,他们再次做出同样的预言,举行了同样隆重的仪式,引起不少人围观,结果还是什么也没发生,最终以闹剧收场。

1999年,有人称16世纪法国预言家诺查丹马斯在《诸世纪》中曾预言“1999年7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意味着当年7月将是世界末日,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结果人们还不是迎来了那一年的8月。

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的10名基督教成员组成一个名为“家庭电台牧师团”的组织,该组织的负责人哈罗德·康平曾做出预言:耶稣将在2011年5月21日下午6时第二次来到人间,人类将面对世界末日,即“审判日”。当然,事实证明,圣子“失了约”,那一天注定成为平凡的一天。

———— “末日”流传 ————

或与宗教和文明周期观念有关

纵观所有的末日预言,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是从西方流传出来的,其中原因何在呢?

这可能与他们的宗教不无关系。西方学者一再阐明,“末世”的提法直接源于《圣经》。其原因在于,与东方文明相反,《圣经》创造了时间有始有终的概念。这种时间概念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的发展,包括西方非宗教群体的思想发展。《圣经》之《创世纪》叙述的是人类起源,其各种末世故事着重描写的是世界的终结;而《圣经》之《启示录》则预示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将要发生的、多为悲剧性的事件。其终局是人们熟悉的所谓“最后审判”,上帝将终止历史的运行,并根据每个人的作为将他们一一审判。它也是西方文化中关于世界末日预言的一个重要源头。

此外,西方人和中国人看待文明的观念有所不同。科学史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指出,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一直以来被灌输的都是社会无限进步的图景,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总是呈线性的不断发展前进——“昨天比前天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而西方人习惯于接受文明是要衰落和毁灭的。当他们研究历史上曾经如日中天的那些帝国的时候,比如罗马帝国、埃及王朝,看到的都是文明一次次繁荣了又毁灭,再重新繁荣又再毁灭。因此在他们的意识里会普遍认为文明具有周期性。

———— “末日”情结 ————

灾难记忆、未知恐惧等是其土壤

总有人预言末日,也总有人相信末日,似乎很多人都有“末日情结”,这是为什么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卓宏说,无论是《圣经》里的大洪水,还是上古传说中的女娲补天,这些宗教经典和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人类曾经遭遇过的大灾难,无不体现了人类对于灾难记忆的传承。

而生存是人类的终极问题,人类对于大灾难的记忆总是非常深刻的,因为这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当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或某些偶然特殊事件发生时,特别是当发现某些与灾难有关的考古证据、天文现象的时候,就会激活群体的灾难记忆,引发人们对大的自然灾难的恐惧情绪,使人更加相信《圣经》中的末日审判或佛教经典中的末法时代的说法,从而导致末日预言的产生与传播。

另外,随着天文学的发展,我们了解了地球和月球,发现我们只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当对太阳系有所了解,却发现我们只是银河系中的一粒微尘。科学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带来了更多未知。随着人们探索领域的不断扩大,未知的领域也相应增大,这时候就会对未来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人类的焦虑与恐慌情绪,使末日预言的产生有了土壤,因为人们总希望能够预测未来,以增强对未来的控制力。

人类30万年左右的历史和宇宙的历史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前途如何,因此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同时,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不可测,也使我们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祝卓宏说,这些“不可知”和“不可测”就会导致人们对某些末日预言感到恐惧,越是恐惧,越是更加敏感地选择性关注负性的危险信息。在负性情绪下,人类大脑的觉察能力会降低,因此,我们头脑里的负性语言特别是预期性语言就会与可能的事实建立密切联系,产生认知融合现象,让我们无法区分想法与事实。就如同走夜路,心里越是害怕,越会想“会不会有鬼”,越这样想,就越会紧张害怕。这样便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害怕,越会关注末日预言,越关注,越会当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表示,一些末日预言总是选择披着科学的外衣出现,就更容易使人相信。比如这一次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若干版本,无论是磁极反转、冬至连珠,还是小行星撞击,都是以科学为依据衍生出来的谣言。

此外,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媒体似乎也“功不可没”。

1881年,一名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哈雷彗星的彗尾包含致命气体氰。所以当1910年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时,一些人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将被这种气体毒死。当时《纽约时报》以及其他报纸对可能发生的可怕一幕进行了预测。他们的这种报道最终将恐怖的阴云吹遍整个美国,同时让美国以外的人们陷入恐慌之中。直到科学家站出来辟谣,事情才最终得以平息。

李竞指出,100多年后的今天,网络发达、信息爆炸。从网络上充斥着“2012世界末日生存手册”“盘点2012中国十佳避难城市”“当十二星座遇到世界末日”等末日话题,就不难看出媒体在末日猜想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末日”意义 ————

如镜般折射人生真谛和内心真爱

“末日情结并非一无是处,它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也能让我们看清自己心里真爱的是什么。”祝卓宏说。

以“请问玛雅人靠谱吗?要是靠谱我就……”开头的“玛雅体”以及“末日愿望”在网络上的走红,正是反映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祝卓宏认为,这是人们在反思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末日预言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与网络上网友吐槽调侃“余生”规划不同,有些人真的因为担忧末日而寝食难安。“‘杞人忧天’这个成语说的是杞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这说明2000多年前就有人得了‘末日恐惧症’。”祝卓宏说,如果你患上了“末日恐惧症”,内心恐慌不安时,应该有意识地浏览一些相关科普文章,多获取正面信息,少关注负面信息。正如列子所言:“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我们既要接纳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世事万物的无常性,还要坚信人类的爱与智慧。把末日的传说只当作传说,把《2012》只当作电影,把内心的担心只当作想法,多和家人好友交流沟通眼下的生活,多接触现实世界中的美好一面。“我相信12月21那天会有更多人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一起度过,更多人会在12月22日早晨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更多人会对末日预言传说有更强的心理免疫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末日预言似乎又做了一件好事。

年末感言篇3

灾难预警与“死的本能”

当我们觉得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久的将来要遭到难以想象的挑战(如冰山融化、海啸和地震等),越是会自暴自弃,长时间沉浸在这种消极的心境当中。一些人甚至会期待末日的来临。随着末日谣言四起,一些人还会产生“末日心态”――任何负面的东西都容易让他们联想到终结,既不能安心于当前的事情,又不能下定决心去开始新的生活。总是活在犹疑、后悔和回忆当中。

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人的潜意识对灾难有着极大的敏感,这种对未来的“灾难性”设想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在原始社会,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往往一个小的失误便会让人落入死神之手。只有对灾难做出预期,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而没有这种预期的人,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个种群也会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把草丛中的声响设想为危险物临近。远比设想为风吹草动等自然现象要安全得多。自然,这也就成了我们的思考模式之一。特别是在西方,末日论、末日预言一直是其宗教文化的一部分。而世界末日论也符合人类的这种预警本能。世界末日的场面则是人类根据经验把各大灾难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而成的,并赋予其宗教意义。“危言耸听”虽然在进化过程中增加了人类的生存几率,但在今天,过多的末世预言也增加了我们的心理负担。

如果从人的本性上来看,这种对“灾难或毁灭”的恐惧或欲望则是一直存在的。弗洛伊德曾将其命名为“死的本能”,就是每个人身上存在着的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当然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破坏、伤害、征服和攻击等。死亡作为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除了投射到自身之外,也可能投射到其他人或者是外部世界,战争是这种本能的表现之一。一些人相信末日将至,甚至对末日怀有期待,除了的原因外,也是这种强大的毁灭本能的体现。这种对“毁灭”的恐惧或者是期待。会推动其参加各种支持活动,并坚定末日将近的信仰。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预言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也有很多预言家提出关于世界毁灭的预言,人类均已安然度过,说明这些预言大都没有根据,那为什么如今的预言家还是会有众多的追随者呢?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发现,即便预言中的“末日”来临,世界没有毁灭,这并不能改变那些坚定的信仰者对上帝的追随,他们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和虔诚,还会认为世界没有按原计划毁灭是因为他们迎接死亡的虔诚态度感动了上帝。

费斯廷格认为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预言信徒的奇怪行为。当人们的行为和认知发生冲突时,会产生矛盾,那么为了协调以达到统一。人们则会改变行为表现或者认知方式。当预言信徒的预期落空时,因为之前的行为已经无法收回,所以他们只有改变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比如:上帝被感动了才没有降临灾难。同时也会有部分人内心产生了动摇,从此不再相信末日预言。

当然人们并不会凭空相信一个传言或者信息,费斯廷格认为,要使人们接受一个虚假的预言,有几个条件:首先,预言要符合人们原来的知识体系和信念,比如存在一个公正的上帝,并适时出现拯救人类:其次,需要接受预言者,并参加支持预言的相关活动(个人卷入的程度越高,为这项活动牺牲的越多,就越相信预言的真实性);第三,要维持信仰。还必须有社会的支持,或团体内部成员的相互支持,以相互强化彼此的信念。

当预言失败,之前的信念受到撼动,那些卷入度高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甚至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活动,而那些半信半疑者则可能会把这段经历封存起来,永远退出活动组织。

如何看待末日预言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由未来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恐惧,更是无法消除的,但除了恐惧,我们能做的更多。有一个小故事:有人听说死神将要带走城里的100个人,他在夜晚来临之前奔走相告。希望大家留心。可是第二天早上却发现死神带走了1000个人,他质问死神怎么不守信用,死神平静地答道:“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确实准备只带走100个人,可是恐惧和焦虑带走了其他的人。”可以看出恐惧比死神更可怕,因为情绪可以传染并迅速压垮我们的意志。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以平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一些我们不能掌握和不能预测的事,坦然接受,进而积极地面对,努力改善自己,这才是明智之举。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产生谣言和辟谣是推动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动力。比如,针对预言中常提到的太阳活动异常。英国著名天文学家乔斯琳・贝尔,伯内尔指出:太有11年的活动周期,而过去的太阳活动起伏也没有对地球造成什么大的影响。最新研究显示,太阳目前所处的活跃期峰值与过去相比还不算高。至于“地球磁极可能再次出现倒转”也没有必要担忧,拥有漫长生存历史的人类过去也经历过这样的地磁倒转,并未因此灭绝。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信息支持并深入了解这些预言的来源,就知道这些基于猜测的小概率事件,不值得期待。

年末感言篇4

1533年10月3日,迈克尔・斯迪菲尔,马丁路德的德国战友,劝说自己的追随者卖掉家产跟他逃亡。理由是,通过对《圣经》的学习和研究,他发现世界末日马上要来临。于是,在“世界末日”那一天,迈克尔领着自己的追随者爬上一座小山,在那里等待末日的到来,然后一起上天堂。几个小时以后,末日并未到来,迈克尔匆忙下山,等待他的则是已为他敞开的监狱大门。

1666年,这一年的世界末日预言铺天盖地,因为年份中包含3个“6”,人们便将它与《圣经・启示录》的“兽数666”联系起来,再加上黑死病长期肆虐欧洲,制造了个别国家近乎种族灭绝的大面积死亡,更使人们越发相信这年的伦敦大火是最后审判日的前兆。

1814年12月25日,英国德文郡一个名叫乔安娜・苏斯考特的女人自称是先知,并断言自己将是新世纪圣母,将在1814年圣诞节那天分娩。虽然她到60多岁都是处女之身,但她仍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为新耶稣的老妈。她还修正了自己的死亡日。许多人非常相信苏斯考特,直到1927年她去世后还有人执迷不悟。当时有人当着格兰瑟姆主教的面打开一个密封的神秘盒子,据说里面藏着苏斯考特留下的一条重要信息。盒子打开后,却发现里面只是一张。

1847年8月7日,德国曾出现一支很小且常被人遗忘的――和声学教。其教父乔治・拉普坚信耶稣会在他死前重返人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拉普也未曾动摇过这种信念。他说:“我不知道尊敬的上帝是让我见到耶稣呢,还是让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到来。”显然,后者应验了。

1919年12月17日,气象学家艾伯特・普塔声称,行星的罕见会合将形成强大的引力或者磁通量,会导致巨大的太阳耀斑冲向地球,把大气烧尽。一些轻信者听到此预言后,因不愿被毒气毒死而选择了自杀。

1969年,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查理・曼森认为,美国日渐紧张的种族冲突会引发世界种族大战,届时,组织“曼森家族”将统治全世界。然而种族大战并没有发生,“曼森家族”却开始连续杀人,曼森本人最终以谋杀罪被判处终身监禁。

1980年4月29日,巴哈伊教派信徒的首领利兰・延森宣称,这一天几个大国之间将爆发核战争,会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当这位“先知”发现自己4月30日还活着时,就改口说:“这只是苦难的开始。”

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曾在预言书《诸世纪》中写到:“1999年7月之上,恐怖大王从天而降。”按诺氏的预言及其后世追随者的解释,1999年7月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而当年7月上旬,最轰动的事件是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用质子火箭发射卫星,火箭在空中发生了剧烈爆炸。据报道,大爆炸所产生的碎片足足散落了大约两千平方公里的地表。

年末感言篇5

要知道,当末日论开始大张旗鼓在一切公众场合和非公众场合肆虐的时候,我就曾经无比未雨绸缪地设想过,万一末日真的降临了该怎麼逃生。针对不同的恐怖情况(比如2012的世界毁灭,比如生化危机的丧尸末日,或者干脆是外星人入侵地球),设想来设想去也没觉得自己会拥有主角不死定律光环加身,于是安心了,反正都要死,担心那麼多干啥。

连1999年的世界末日都活过来了,难道还需要拍着胸膛向天空嘶吼“让末日来得更猛些吧”麼?面对末日,我们拥有多麼强大的淡定之心。

末日题材的电影书籍欣欣向荣层出不穷,生化危机行尸走肉每年一出,现在居然连丧尸都开始主演love电影了!可见物极必反,更久以后的丧尸末日里,估计大家就只好准备上小网兜,去街上抓萌丧尸回来养着玩儿,不过一定要注意卫生。

结果21号中午,太阳还是温暖灿烂,世界美好缤纷,一切都按部就班继续往前生生不息。被骗了啊,末日没来啊,太阳没西沉啊,电力没有退化啊,丧尸也没有在马路边掏别人腰子吃啊。朋友们纷纷假装嚎啕,为自己大吃大喝抛弃减肥宣言的行为大感扼腕,直到有人幽幽吐槽:人的意念力是很强大的,你们再呼唤末日试试……一瞬间万籁俱静。

你看,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就这麼给了地球人类一个全体的机会。我们天天在网上调侃,随时和朋友一脸“我很认真”的样子讨论,心里竖着一个“世界末日”的牌子,准确区分出末日前和末日后的心思,跨了世纪又经历了两个末日,怎麼听起来特别牛呢。

哦,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我末日进行时还窝在电脑前面赶稿子,一边写一边安慰自己:你看你的拖延症还有救,至少看见棺材的时候还是愿意流下眼泪的。差点把自己感动哭了。面对末日都那麼老神在在,怎麼可以为这麼点小事就感动了呢,太没出息了。

好不容易交了稿,瑞瑞敲我:你看看这期末日主题稿写个呗~

哎呀,末日没来,真是太绝望了嘛!

1、最让你震撼的末日类影片是?

最震撼的还真没有(看得少==),说最近看得很high的行不,《行尸走肉》,重口味推介!

年末感言篇6

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末日”之说甚嚣尘上。有人根据玛雅日历的演算方式推断出2012年12月21日为“世界末日”,言之凿凿,令人惊恐不安。更有美国编导倾情演绎的电影《2012》,为“世界末日”之说推波助澜。于是,一幕幕匪夷所思的场景接连上演,有纵情享乐的,有跳楼自杀的;有寝食不安的,有坐以待毙的;也有建造诺亚方舟的……各色人等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然而,谣言止于智者,在科学与事实面前,所有的迷信与愚昧都变得软弱无力。当理智沿着科学的轨道运行时,所有谣言都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当所有灾难远去时,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仍然是可爱的家园。因此,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有正确的生态观、危机观,而决不能庸人自扰、愚人自愚,更不要把预言当真理,把预言变谣言。当科学成为人类的思想营养时,我们就不会因危机与灾难惊慌失措,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热点事件】

一男子相信2012是世界末日

花光积蓄行乐

41岁的重庆垫江籍木工王明由于轻信2012年世界末日谣言,一直无心工作,并拿出11万元积蓄及时行乐,过上了“倒数日子”的生活。王明小学还未毕业,12岁就随亲戚到云南昆明打工,当过砖工、漆工、木工;后来他又到广东、浙江等地,进过工厂,修过家电。10年前,他回到重庆,开始做木工,平均每月可挣5000多元。到2010年初,他已有积蓄11万余元。但是,一个谣言改变了王明的人生轨迹。当时他在江津区一个工地上打工,工友们纷纷传言,说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地球将和月球相撞,人类将会毁灭,王明当时半信半疑。但是,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数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王明在工地上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他当时惊呆了,竟回想起被工友们传得神乎其神的世界末日谣言,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当真了。想到 “时日不多”,王明觉得拼命挣钱已毫无意义了,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2010年春节过后,王明干脆不工作了,与妻子余树珍租住在渝北区黄泥塝,过起了挥霍的日子,想赶在“末日”到来前,花光所有积蓄。为了享受生活,他专门花4000多元买了一台三星笔记本电脑,整天聊天、打游戏。他还游遍了主城区的大小景点,和朋友们海吃海喝。不到两年,11万余元的积蓄很快就用光了。妻子气得携女离家出走,为让女儿回到身边,王明报假警被行政拘留10天。当有人问他为什么相信谣言时,他只说了句:“只怪自己文化低,不相信科学。”

【多维解读】

1.谣言肆虐,危害无穷。轻信谣言使得王明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目前像王明这样相信“世界末日”谣言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许正在被“伤害”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如果让这种“伤害”继续下去,势必扰乱社会秩序,影响安定的生活。

2.科学普及,迫在眉睫。控制不好这种“迷信”思潮会像非典病毒一样四处传播,因此,政府和媒体以及一些科学家应及时辟谣,理性解读,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认清事情真相。

3.舆论导向,不可缺少。正确的舆论导向历来是稳定公众情绪,使社会安定的良方。舆论宣传到位了,人心才能平静,社会才能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相信王明的遭遇和变故不是个案,也许还有许多“王明”需要政府、科学家、媒体等去提醒与拯救。王明的受“伤”并非是他一个人的过错,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建议网站、报纸、电视、文艺等媒体不要再大肆制造 “世界末日”的舆论了,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人们相信“世界末日”只是谣言。

4.良好心态,宠辱不惊。良好心态是保证正常生活状态的前提。王明本来勤奋踏实,刻苦耐劳,就因为担心“末日”将至,于是消极处世,随心所欲,对自身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果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也不会落得如此结局。

5.公众文化,亟待提高。王明相信世界末日的谣言,归根结底在于无知。文化是文明的基点,假如王明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会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也就不会轻易相信谣言。所以,提高公众的文化水平,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应有之义。

【素材拓展】

1.2012末日传言纯属子虚乌有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最近宣布,研究人员在该国南部科马尔卡尔科地区的玛雅遗址中发现了另一块刻有玛雅历法的石碑碎片,其有可能先前根据玛雅人的历法推算出的世界末日之说。

专家介绍,新发现的石碑碎片将还原玛雅历法的真实面目。实际上,玛雅人将时间视为周期的不断轮回,也就是说在一个周期结束后将会有一个新的周期取而代之,时间即从零开始重新计算,但一个周期的结束并不一定代表世界的终极毁灭。专家同时指出,2012年12月21日冬至这一天,很有可能是玛雅人的重要纪念日,而并非人们传说的世界末日。

玛雅人曾经用过两种日历,一种是52年一个周期,还有一种周期长达5125年。2012年的12月21日,是这个长周期的最后一天,就像我们使用的日历12月31日是每年的最后一天一样,所以这只是玛雅日历的最后一天,玛雅人从来没有说过那是世界末日。退一步说,即使玛雅人真的相信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他们有预言世界末日的能力。

【点 评】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谣言呢?这表明人们心里还笼罩着一层阴影。各种末日预言层出不穷,既是自然环境恶化使然,也是人类对科技革新充满怀疑、对未来充满恐惧的表现,这种预言与其说是在设置一个必然要爆炸的定时炸弹,毋宁说是在时刻提醒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认真改善。

2.中国版的诺亚方舟

2012年8月6日,义乌商人杨宗福首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新发明,代号“Atlantis(亚特兰蒂斯)”的球形密封应急救生舱。杨宗福的“诺亚方舟”是一个可以耐1700度高温、承受350吨撞击力,可以在水面上航行、隔离核辐射和宇宙射线的直径4米的不锈钢大圆球。“这个‘诺亚方舟’里有供一家3口在其中安全生存10个月的供给储备。” 杨宗福在接受采访时说。“诺亚方舟”自重6吨,在水面上可以承载33吨。舱内设有安全座椅、远望系统、通风系统和卫生间等生活设施,此外还有急救设备和最多可用一年的食物及饮用水。当日,杨宗福坐在“诺亚方舟”救生舱内,从50多米的高处和救生舱一起落下,对诺亚方舟进行破坏性试验。“诺亚方舟”迎接第一次考验并不完全顺利,外壳部分发生了变形,舱门也自动打开了,可求购订单依然蜂拥而至。截至本刊记者采访他时,他已经接到了21个确定的生产制造订单。“我们要把舱内设施做到5星级标准。”每位顾客对于“诺亚方舟”内部装置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每个“诺亚方舟”的售价也不尽相同,大致收费在1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对“诺亚方舟”有购买意愿的客户中,确实有人想以此抵抗“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曾经有一位新西兰的客户联系他们,咨询是否能够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把“诺亚方舟”运到新西兰,以及该如何运过去。

【点 评】

精明的商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义乌商人杨宗福可谓典范。当然,他的精明之处更在于他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有所作为的心态。他是在以自己的创造,诠释挑战灾难的信心和勇气。不管他的“诺亚方舟”在“末日”来临之际是否真的可用,他的创新意识和乐观精神已经足以让人们感动。但愿“诺亚方舟”能拯救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更是人的心灵。

3.谣言粉碎机

“谣言粉碎机”是果壳网目前最火的主题站。当谈到“谣言粉碎机”创办的初衷时,果壳网CEO姬十三说:“科普的最大诉求就是反谣言,面对现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谣言,科技工作者应该挺身而出。”因此“谣言粉碎机”的定位是: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 “谣言粉碎机”背后有一个20多人组成的小团队,他们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国外留学经历,学科背景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植物、数学等领域。该板块负责人是化学专业的博士后,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加入果壳网。2010年10月果壳网上线以来,在她的带领下“谣言粉碎机”已粉碎了“在加油站使用手机会引起火灾或爆炸”“剃头发、剃毛会使毛发变粗”“可乐会杀精”等40多个谣言。

【点 评】

“谣言粉碎机”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运用核查信息源、检索科学文献、简单实验等方法粉碎了一些长期流传的谣言,普及科学知识。这个世界,多一些“谣言粉碎机”,就多一份安定;多一个真理,就多一道科学之光。

【时文赏读】

“世界末日说”是个娱乐新闻

党建军

此前,曾有西方媒体报道称,根据玛雅历,一个时长5000多年的轮回将在2012年12月21日终结,这一天也将是“世界末日”。

近日有报道说,美国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玛雅文化遗址获得重大发现:玛雅日历延续至今后7000余年,由此了“2012年世界末日说”。大家应该感谢美国考古学家为人类做了一件善事。不过,按照考古学家的发现,似乎7000余年后,人类仍免不了要面临“世界末日”。在2012年人类不用担心世界末日了,7000余年后的人类却还要面对同样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玛雅历不过是玛雅人的日历,它表达了玛雅人对未来世界的认识或者想象,并非对未来世界的科学预言。只有破除对玛雅历的迷信,才能破除对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并从根本上破除对所谓世界末日说法的迷信。

的确,玛雅人的历法相当精确,他们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2天,这一数字与现代测算结果相差无几。可以说,在历法上,玛雅文明展示了其非凡高超的一面。只不过,玛雅历只是庞大的玛雅文明体系中很小的一个方面,由此而认为玛雅文明高度发达可以说是一叶障目。同样是根据考古发现,考古学家们已经认定,玛雅文明属于石器时代的文明,没有青铜器,更不用说铁器,不会使用轮车,也没有畜牧业。按照这一判断,玛雅文明的总体水平应该相当于中国商周之前。有鉴于此,只要我们承认人类文明水平在不断进步,就实在没有必要神话玛雅文明,也没有必要神话玛雅历。

实际上,从电影《2012》到玛雅历,所有有关“世界末日”的话题,都没有科学依据,或许,把它们当成娱乐新闻更为合适。那些炒作“世界末日”的西方媒体本身可能也没把“世界末日”太当回事,更多是作为一个有炒作空间的噱头。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你认真了,那就太天真了。不论是对2012世界末日说,还是对美国考古学家2012世界末日说的“一本正经”的做法,都不妨以娱乐心态来看待,一笑了之。

年末感言篇7

关键词:清末新政 舆论失控 民间心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主张变法和维新的声音四起。迫于压力,清政府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从1901年至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之间的这10年,史学界称之为“清末新政时期”。清朝统治的最后十年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舆论异化的时期,激进言论广泛传播,谣言数量频仍,民间办报进入热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与庚子之变后平民心态的变化、新政部分措施引发的反作用、革命党人的宣传活动及清廷对舆论控制的处置不当等因素存在很大的关联。本文将从平民的心态出发,系统的分析导致新政时期舆论失控的原因。

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截至目前还缺乏有关的专题性研究发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新史学研究视角的出现,重视文化史、微观史、社会史研究的潮流开始涌现,对于清末新政时期的研究也开始逐渐从政治史领域中逐渐扩展,有关民间心态的研究及舆情变化的探讨开始为学者所注意。事实上,舆论对于推动社会的激进化和政治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很大的作用,系统的分析社会环境下民众的心理变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对于舆论变化的认知深度。研究舆论问题的学者既包含历史学者,同时也包含新闻专业的研究人士。有关的成果诸如苏全有教授三篇论文的《清末的舆论失控与政府应对》、《清末舆论缘何失控》、《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这一系列的成果是对清末舆论问题专题性、系统性的论述。黄珍德的《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侧重社会史方面的研究,重点考察新政政策对民间心态的影响,其视角具有独到性。刘增合的论文《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从舆论空间的角度解析清末时期的言论风气,对于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人大出版社方汉奇所著《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权威性的新闻史教材,其中对清末舆论失控进行了专题性解读。

一、舆论失控的具体表现

从历史的大潮流看,中国的新闻出版行业是落后于世界的。工业革命后,随着西方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技术的进步,报刊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晚清处在相对封闭的政治环境中,信息闭塞,技术发展缓慢。中国自唐开始就出现了官办“邸报”,但始终处在萌芽状态。直到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才开始兴办近代意义上的报刊,诸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等。国人办报兴盛则是19世纪50年代之后的事情,随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兴起,以王韬、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兴办的《循环日报》、《时务报》最为著名。但因为清政府对于言论和报刊业控制严密,报刊一直因受制于国家政策而发展缓慢。

进入新世纪,上述情况发生了变化。清朝统治最后十年的舆论失控,表现为报刊业的快速发展和言论的激进化。前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报刊数量的激增,二是结构上的剧变,传统的官办报刊主导局面越来越为民营报刊所取代。对于报刊数量的增长,有记载显示: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9年到1905年,共新创办354种报纸,其中1901年为34种,1902年为46种,1903年53种,1904年71种,1905年85种。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进一步发展,……1906年为113种,1907年110种,1908年118种,1909年116种,1910年136种,1911年209种。[1]

在数量激增的同时,民间报刊所占的比重也持续增长,实际上,1905年至民国初年这期间,大众传播媒介民间化的态势更加迅猛,全国先后共发行报刊计600余种,其中为清廷所控制的尚不足10%。……晚清书籍的编撰、出版和发行之权也主要操之于民间。[2]

据统计,新政时期,商办报纸每年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1901年新增11种,占报刊总数的50%,到了1908年,新增的数量达到了41种,商办报刊占比高达85%。[3]从以上各统计数据的动态变化,可以大体认识到,清末新政时期是报刊数量激增、民间化迅速的时期,公众舆论空间的扩大为言论自由和异化提供了必要的载体,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舆论发展的无序性和清廷对民间思想控制的趋弱。

与这种变化相辅相成的是言论的异化,报刊数量的增长和民办报纸的增多都仅仅是从客观上反映了舆论自由化的倾向,而真正引发舆论危机的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渐趋激进的内容。中国新闻业初步发展时,报刊登载的主要内容是政论,这些信息的新闻价值并不高,更加重视的是针砭时弊,这也是中国报刊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因此,所谓的“异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出的是对清政府政策和时局的不满。比较著名的例子是《新民丛报》和《民报》之间的论战,两份报纸分别代表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双方在新政时期围绕“立宪”和“共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例如,《民报》指出,清政府决无立宪之望,不能立宪,唯有亡国,故意根本改革为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4]

《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刊,其中宣扬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即是民国时期三民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对于这种非理性的观点,包括孙中山本人后来也逐渐进行了修正,发展出了新三民主义思想。然而,《民报》中极端化的言论却是清末新政时期民办报刊言论的一个缩影,体现出政论激进化的严重程度。

此外,著名的《苏报》案也发生在清末立宪时期。1903年,章士钊出任主笔,开始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决心“扔出一束手榴弹轰开局面”,报馆被封在所不惜。”[5]《杭州白话报》也曾登载:“据我们做报人的眼睛看来,觉得做我们中国的百姓没有一刻他不在苦中作乐,没有一刻他能够自由自在。政府作威,百姓遭难,已是不平得很,还要借著赔款的名目,到处搜括,无微不至。[6]《安徽俗话报》第11期认为:“巴不得我这本的白话报变成一枚炸弹,把全国种种腐败社会炸裂了才好。”[7]革命性言论在20世纪头十年里屡见不鲜,成为了社会病态化的重要见证。

二、民众心态与舆论失控

社会的舆论失控往往是伴随剧烈性的政治变动产生的。1788年之后的法国与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是具有类似特征的,报刊、宣传小册子的激增、言论的非理智化与造谣普及,严重的动摇了现存的政治秩序。这样的舆论失控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传统观点以“政治精英”作为研究主体,因此大多将舆论失控的原因放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中解读,例如,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侵略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趋尖锐、皇族内阁的出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壮大等。诚然,这些原因都可以解释言论激进化的出现,但却恰恰忽视了下层民众在特定环境下的心态。一味的谈论政治精英和重要人物的活动并不能客观的反映整个社会的真实环境,因此,对于民众心理的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从普通百姓的角度看,谣言的产生需要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社会生活的不如意,其二是信息沟通的不通畅与民众观念的落后。对现世的不满引发的是普遍的抱怨情绪,观念的落后则使公众对待社会的变化十分敏感,最终因错误的观念而引发谣言,随着信息的扩散而进一步激化。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社会,社会的实际情况也的确满足了上述条件。

1901年前,社会环境已经因为庚子之变时清廷的失败而出现了普遍的不满,这也是清政府被迫实施新政的重要原因。而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导致这种不满情绪的激化。这其中,地方自治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赋税负担进一步增加直接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成为引发不满的主要原因。因此,由于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急剧,普通民众惶恐不安,社会心理紧张而不稳定,这种情况下谣言最容易产生和散布。[8]

首先是地方自治的问题。地方分权是新政中在政治举措中的重要部分,乡镇相继设立自治公所和董事会, 其主要任务是户籍调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的实施。然而,清廷在实际推行时却并没有做到完全的下放权力:

然而,乡镇地方自治虽深入到乡村社会,却仅仅落脚到绅士阶层,以绅权行所谓的“地方自治”。清朝中央政府的上谕就明确指示“选择正绅,迅即筹办”地方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亦明文规定:地方自治由“合格绅民”办理。[9]

这意味着,虽然“自治”的确下放了部分权力,但这种权力却并没有交予乡村的下层群众,而是只给予了地方士绅阶层。据统计,湖北全省的议事会和董事会中,出身于绅士的人,分别占其成员的98.6 %和99.5 %。[10]因此,从实际效益上看,清廷新政施行的地方自治只是将基层社会中的少数绅士阶层纳入了统治阶级,并没有改变普通群众的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利。地方绅士控制自治政权后,也并没有为农民带来实际的好处,地方阶级对立相比以往反而日趋严重。这种政权组织的突然变化无疑加剧了普通群众焦虑感,谣言和议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产生。例如:

江苏省如皋县调查户口由当地绅士、学董主持,详细询问姓名年岁,碰巧有一家因传染病死了三人,登时谣言遍地,传绅士将百姓“八字卖与洋”以谋钱财,“群谋毁学”。[11]

经济上,税收负担的上升是新政的又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新政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改革措施多,内容繁杂,每一项改革几乎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以1911年为例,在3亿多两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达到8500多万两,交通、实业等近6300万两,地方自治三项支出为4000多万两。可见与新政直接相关的财政支出就占了总支出的近2/3。……除新政支出外,清政府还需支付巨额战争赔款。[12]

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广大群众成为了直接的受害者,附加税、捐税的征收份额逐渐增多,民众的负担日趋沉重。民众没有从新政中感受到好处,反而忍受着愈发严重的生活境况。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变化相较于国家的民族危机而言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新政的弊端则加剧了这种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这种政治经济变革带来的民众生活恶化与普通民众的敏感心理结合在一起,很自然的就引发了“谣言四起、激进言论频出”的特殊社会现象。

三、结语

本文认为,考察一个时期特殊的社会现象,应当深入下层民众的共同心理,认识普通群众对于社会变革做出的反映,由此得出特殊现象背后的深度诱因。因此在考察清末新政时期的舆论失控现象时,本文没有立足于精英政治人物的活动进行分析,而是从政策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心理变化,深入下层环境,从中得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清末新政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段时间,民族危机严重,政治变革剧烈。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清政府实施了旨在自保的新政。然而,新政的部分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阶级分化与财税负担,群众的心理因而发生了不满,谣言成为了宣扬不满的普遍习气。如此一来,报刊的增长,宣传言论的激进化开始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清末非常态化的舆论失控。这种舆论的异化与政治环境紧密联系,推动了清王朝走向覆灭。

注释: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6页。

[2]刘增合:《试论晚清时期公共舆论的扩张――立足于大众媒介的考察》,《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第133页。

[3]据《大公报》1905年5月11日至25日《报界最近调查表》,《东方杂志》1904-1908年各期《各省报界绘志》推算,引自

[4]刘增合:《试论晚清时期公共舆论的扩张――立足于大众媒介的考察》,《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第133页。

[5]曾永玲:《与之争》,《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75页。

[6]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00页。

[7]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4页。

[8]孙杰:《白话报与近代白话文运动――从考察白话报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安徽大学,2007年。

[9]黄珍德:《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99-100页。

[10]黄珍德:《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00页。

[11][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第132页。

年末感言篇8

关键词:伪科学谣言;大学生;思想;世界末日

前言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伪科学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些伪科学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不仅损害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公信力,而且还超出虚拟社会的范畴,冲击现实社会生活,在社会心理层面投下层层阴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部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娱乐的同时,网络的“杂乱信息”也给大学生思想带来负面影响,而伪科学谣言就是其中之一。伪科学谣言给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网络信息鉴别力、免疫力形成冲击。因为,调查研究大学生的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状况,对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科学素养以及网络信息鉴别力、免疫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开展伪科学谣言的大学生心理思想问卷调查,提出相应对策,对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以及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伪科学谣言的界定

谣言,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传播媒介。无论社会学,还是社会心理学,抑或传播学,都对谣言进行研究,因此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是经典谣言理论的代表,他们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民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他们认为谣言强度等于“事件的重要性”与“事件的模糊性”的乘积,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后来法国学家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伪科学成为学者们讨论的话题。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的非科学。近年来,伪科学与谣言相结合,一部分谣言带有伪科学性,成为伪科学谣言。

笔者根据经典谣言理论对谣言的定义及伪科学的实质,对伪科学谣言进行界定。所谓伪科学谣言是一种假借科学的名义,刻意将其伪装成科学,经常性地利用偷换概念、歪曲事实、夸大结果等手段制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伪科学性和迷惑性,即自诩为科学或者假借科学名义,但事实上不是科学;2.一般是没有经过科学实验或者社会实践证实的信息;3.对未知或者待时间证实的信息的虚构或猜想;4.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后果。5.确认难度比较大:现在尚未政府或机构对伪科学谣言形成学术定义,也没有具体的确认办法或者手段。

2.调研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X大学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52份,收回率97.78%,有效问卷341分,有效率96.88%。其中,男生206名(60.41%),女生135名(39.59%);文科生113名(633.14%),理科生228名(66.86%);汉族为320名(93.84%),少数民族为21名(6.16%)。

2.2 研究工具

此次调研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自编《大学生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调查问卷》,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回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以SPSS16.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处理。此次大学生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调查问卷共有40道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大学生参与伪科学谣言的讨论情况、大学生对伪科学谣言的反应情况以及对辟谣信息的信任程度。

3.调查数据及分析

3.1大学生参与伪科学谣言的讨论情况。了解分析大学生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状况,首先要对大学生参与伪科学谣言的讨论情况进行调查。本文以已经得到辟谣的伪科学传言“世界末日”为例子,以进一步了解伪科学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参加“世界末日”传言的谈论频率上看,78.01%的学生参加过伪科学谣言的讨论,其中参与和经常参与的比例为21.11%。说明伪科学谣言在大学生中传播比较广泛。在“世界末日”传言内容上,81.52%的大学生知道玛雅预言,其次是千禧年危机和1999年的世界末日,这说明认知是跟平时生活的科普的程度有关,玛雅预言是电影《2012》中的内容,所以很多大众都熟悉玛雅预言。

在参与“世界末日”传言谈论的目的调查中,“好奇”为主要动机,为其次为“无聊”,“跟风”的比例也达到了9.33%(见表一)。

在了解世界末日”信息的途径上,由可知,211名被调查者是通过大型门户网站了解到“世界末日”谣言,其次是及时聊天工具、微博和社会化媒体网站,这三项也成为自媒体,总和是320名,这说明自媒体成为了解“世界末日”信息最主要的工具。

3.2 大学生对“世界末日”信息的反应程度。在调查85.04%的被调查者在网络浏览“世界末日”信息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的。说明大家对伪科学信息是持否定的态度。但是在14.96%相信“世界末日”信息的调查者中,“好奇”是他们的第一反应,其次是“惊讶”,比例达到26.8%,还有将近两成的感觉“惶恐”(见表二)。在不相信“世界末日”信息调查者中,近四成的公众的第一反应是“无聊”,31.13%的是比较冷静的看待该信息。

在参与 “世界末日”信息的讨论时看到别人的支持性跟帖,76.25%的被调查者不会转变对“末日”传言信息的信任程度,但是还有23.75%的会转变对此的信任程度。

从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行为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世界末日”谣言是持质疑或否定的态度,因此主动传播伪科学谣言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从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情况中发现,62.42%的学生只是偶尔学习科普知识,经常学习科普知识的只有18.95%,说明大学生学习了解科普知识的意识还不强。在学习科普知识的学生,26.98%是从科普网站了解科普知识的,26.11%的公众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得科普知识,剩余的依次为科普书籍、报纸和科普报告,这说明,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越简单越好,网络和电视广播是重要的科普宣传的途径。

遇到伪科学知识,261名大学生希望从科普网站中去求证该知识,其次是科普节目和科普书籍。这和公众了解科普知识的途径需求一样。

3.3 大学生对辟谣信息的信任程度。在调查中发现73.49%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是一般,只有20.42%对网络信息是信任和非常信任,说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是不高的。当在网上浏览到辟谣信息时的反应时,56.54%的学生反映比较“平静”,其次是感觉“释然”和相信该信息,比例是19.85%和15.84%。大家如此“平静”,可能还是跟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有关。

大学生对政府网站、科协部门和科普网站的辟谣信息的信任程度,集中在“一般信任”(政府网站、科协部门、科普网站比例为45.92%、45.7%和49.4%)和“信任”(政府网站、科协部门、科普网站比例为43.87%、44.11%和28.28%)程度上。对专家学者和网民的辟谣集中在“一般信任”,比例分别为59.89%、45.18%,其中还有22.72%和28.33%的公众对专家学者和网民不信任。总体看来,公众对各种辟谣信息的认可度不是很高。

4.调研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首先,大学生对伪科学谣言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多数大学生对“世界末日”谣言的第一心理反应是不相信的,不论是看到别人支持性跟帖,还是否定性跟帖,大数学生都不会改变对“世界末日”谣言的态度。另一方面,伪科学谣言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参加“世界末日”谣言的主要目的是“好奇”,这说明大学生对“世界末日”这一尚未证实信息有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该谣言信息,主观思想认知和动机是参与伪科学谣言传播的关键根据;大学生对伪科学谣言的负面影响缺乏理性判断和鉴别,缺乏应有处理伪科学谣言的能力;大学生对各种辟谣方式的信任属于中度程度。最后,自媒体成为大学生了解伪科学谣言信息和参与讨论最主要的工具。由于自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自主性和交互性强、平民化等特点,公众可以随时可以通过手机登陆微信、飞信、博客、人人等了解伪科学信息,及时、快捷地与网民、同学进行伪科学谣言的讨论。

4.2 建议。第一,高校应重视伪科学谣言对学生思想心理的影响,及时辟谣避免其情绪反映。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每天面对着巨大的信息流,这些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和行动。如果大部分人相信一则谣言,则其他人也倾向于相信别人随信的谣言和随后的行为。如果当一些人对谣言的某些内容的认知缺乏,就会轻易相信该谣言。当一个谣言在人群中产生恐惧或者厌恶的情绪时,会从一个人迅速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在社会上产生共鸣。“在现实情境下,处于社会群体中的人更容易相互影响,既有情绪上相互感染,也在行动上相互模仿,最终将谣言的影响不断放大,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2]这说明,大学生在信息流瀑情景下,容易受到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再偏颇吸收,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在这样的境况下,伪科学谣言更容易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伪科学谣言对学生思想心理的影响。善于同学生保持良性沟通,及时辟谣,稳定学生情绪。

第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力作用,让正能量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切断伪科学谣言传播途径。媒介是伪科学谣言传播的载体,同样也是谣言的防控的重要支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信息把关者”的角色,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真相。一是加强网站或者自媒体过滤信息技术加强,;二是加强提升自身的网络科学素养,主动掌握网络舆情;三是强化与通讯商交流沟通,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和规范,提升自媒体的公信力。

第三,大学生主动提升网络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提高对信息识别、批判以及免疫能力。在伪科学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公众既是传播者和参与者,也是伪科学谣言的影响者,抑或受害者。从主观上看,网民的心理因素、知识水平和信息分析能力等是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首先,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主动主动搜集科学知识,提高预防伪科学谣言的能力和对信息识别和批判能力。其次,学生要提升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即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3]一方面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以及项目,通过科普教育项目或者社会项目,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学生组织以及学校社团发挥协同作用,做好学生媒介素养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抵制伪科学谣言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著,郑若麟 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2]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3,96.

年末感言篇9

本课以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人物精神品质为核心,通过不同的材料和细节展示,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精神品质,进而启发学生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导语:今天的历史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伟人,他被称为土耳其人民的国父,他同时也被亲切地唤作土耳其民族伟大的儿子。

1.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政府发表讣告说:“土耳其国家失去了他的缔造者,土耳其民族失去了他非凡的领袖,人类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儿子”。

2.1981年是凯末尔诞辰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年定为“阿卡图尔克年”(意为土耳其之父)来追思这位伟人。

导语:为什么凯末尔会受到土耳其人民如此的尊重和怀念?凯末尔又为什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设计意图】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有的同学对这段历史甚至完全不了解。用两则时间跨度较大的材料对比和呼应,给学生以强烈的认知冲突,即:“为什么凯末尔这么厉害?他到底做了什么?”

(二)民族精神的领袖(10分钟)

导语:历史上的奥斯曼土耳其是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进入19世纪初,这个曾经称雄世界的大帝国逐渐衰败,社会弊病丛生。19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变革浪潮。一战中奥斯曼帝国的惨败导致帝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奋起反抗,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根据教师板书主线分一战前、一战中和一战后由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概括总结并派代表发言。

1.一战前:民族意识和变革图强思想的萌发

2.一战中:军事才能的展现

3.一战后:走上民族独立和自由之路

……

总结:总的来说就是“成立组织、通过公约、召开议会、指挥作战、签订合约、建立国家”,1923年10月26日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革命成功。

【研究探索一】提问: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凯末尔领导土耳其民族革命胜利的过程,再对比同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请问这一成一败原因是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时期中外两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一成一败的对比,让学生学会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进行分析比较,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改革精神的领袖(10分钟)

“或许有人以为这是结束,我已经达到了目的。但只是在这以后,我们才真正做点事情。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凯末尔

导语:请大家继续小组学习课本第二、三子目,并根据自制表格来进行概括总结,之后派代表来发言,到底凯末尔接下来具体真正的工作是什么。

(学生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总结:在土耳其建国和改革的过程中,凯末尔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被称为是“凯末尔主义”。其六大原则即: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世俗主义、国家主义和改革主义,把凯末尔的精神全部融入其中。那接下来请大家思考。

【研究探索二】如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诸多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凯末尔的改革也遭遇了重重阻力,但最终改革取得了成功。请问:土耳其的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研究探索二的设计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从已经学过的各种改革和学习过的分析改革成败原因的方法来思考凯末尔改革成功的原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人格魅力的领袖(15分钟)

1.视频展示改革后一个现代化的土耳其(略)

导语:凯末尔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务实的政治家和军事强人,他的人格魅力和改革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土耳其人民。接下来我们就来进一步感受他的魅力。

2.凯末尔的土耳其民族观

“他不仅参加和领导了土耳其的民族独立运动,而且还积极领导意识形态的工作,主导了土耳其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即‘土耳其民族观’。”

“凯末尔是20世纪20~30年代土耳其最重要的政治领袖和思想‘发动机’,他的言论既反映出当时土耳其政治领导层的主流认识趋势,又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

――昝涛《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

提问:大家可以感受到凯末尔的什么精神呢?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伊诺努总理在15天以前,针对哈泰问题发表谈话时,曾经说过‘请等待15天’。我们谨向土耳其共和国及其政府大声疾呼:今天是第16天,情况如何?恳请再度向我们土耳其人民说明白。”

――1937年1月25日《库伦时报》

提问:在凯末尔的坚持和斗争中,土耳其收获了什么?

导语:凯末尔是一生把土耳其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材料中他大声质问政府高官,为百姓发言,为人民请命。土耳其在收获了现代化的同时,更收获了民族、民主还有凯末尔主义。现代土耳其的政治家们无论属于哪个党派,都宣称自己是凯末尔的继承者,但无人可以和他的高瞻远瞩、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相比。下面请同学朗读下段材料。

1915年,为了夺取达达尼尔海峡,英法联军向土耳其发动了进攻。土耳其在民族英雄、统帅凯末尔的带领下,一场历时八个月的加里波利战役,以联军丢下大量尸体仓皇撤出而告终。战后,在曾经炮火炽烈、血肉横飞的加里波利山冈上,建起一座埋葬着为国捐躯的土耳其士兵和当年战亡的英法联军士兵的公墓,在一块纪念碑上,镌刻着凯末尔1934年撰写的铭文:

这些献出献血和生命的英雄们,在一个友好国家的土地上,和平地长眠。与梅赫默特切克们躺在一起。从遥远国度将自己儿子送到战场的母亲们,擦们的眼泪吧。你们的儿子如今躺在我们怀里,他们在安息,他们将和平地长眠。在这块土地献出生命之后,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儿子。

――景凯旋《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儿子》

读毕教师总结:历史上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但是凯末尔却是从人类和平的高度来对待当年的战败者,他用常人所无法企及的胸怀和思想来对待曾经在战场上的敌人、鲜血流过之后的同胞,这是一种不同的战争文明和精神境界。

总结:1938年凯末尔去世,但他的主义却活了下来,长期左右着土耳其的政局。他的改革为土耳其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多年后都能起到良性效果。凯末尔和他的主义精神都深深地印在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方方面面,也成为土耳其民族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本小节帮助学生一步一步了解置身于改革中的凯末尔的历史细节及其精神品质,通过细节来更为详细地帮助学生了解和加深学习的印象,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观念。

总结:通过我们本课的讲授,大家觉得凯末尔的民族精神、改革精神给我们留下什么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谈谈凯末尔给你留下了什么感受,写下来。(2分钟)

(学生思考、书写,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的一句话总结让学生来表达对本课的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感受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形成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感悟。

三、总结反思

年末感言篇10

对职场人士来说,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成败得失是一种常态。但很多人一到年底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过去的一年毕竟过去了,关键是要直面并乐观规划未来,这一点对职业人士非常有必要。

年末焦虑症的重点人群是中青年人。这一群体压力最大,上老下小,职位职称,官场仕途,事业荣誉,交际应酬,样样都要扛起来。于是“最烦心的是名利,最费心的是工作,最省心的是健康”,当然啦,一年到头,极少过问健康,岁末之时,却发现,自己老了,累了,身体大大小小的毛病出现了,烦躁、焦虑不安像空气一样,弥漫于周身,浸透至肺腑。

即算“”也要把好分寸

【现象例说】

沈先生是某公司的项目经理,每逢年末,他既害怕又苦不堪言。不仅要完成本年度的目标考核,还需制定下年度的工作计划,既要频繁款待上级单位的领导,还要不断拉拢合作方,同时不能疏远职员的感情。于是每天应酬,喝酒至凌晨,有时喝得烂醉倒下了,下半夜胃痛发作,整夜不得安宁。

年末像沈先生这样的人很多,同事、同学、朋友、亲戚聚餐接二连三,不去抹不开面子,怕得罪人,于是,不去不去又去了,不喝不喝又喝了,耽误时间,浪费金钱,还伤害了身体。

【心灵处方】

“沈先生”之类,大都有完美主义倾向。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希望”的感觉:希望得到领导赏识,希望圆满完成任务,希望在众人面前威信很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及控制欲,凡事高标准、严要求,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一旦遇上没有马上落实到位、没有做完的事,心里就会紧张着急,茶不思、饭不想,还睡不安。这种人通常责任心强,有执著精神。

要事业也要健康。专家认为,可以在不影响感情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应酬。应酬前做些预防准备,例如请教医生后,适量吃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或是增强胃动力的药物帮助消化;饭桌上,饮食要适量,别抽烟,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清淡食品;喝酒后,应多补充水分,帮助酒精代谢;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应注意劳逸结合,戒烟、限酒、不熬夜。

总结、报告和考核变成紧箍咒

【现象例说】

方小姐是一家外企公司的财务部经理。接近年底,她开始叫苦连天,说常忙得一塌糊涂。年终总结、新年计划、人事变动……事情多得杂乱无序,公司总部每年还要来分公司进行年终审核,而工作业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下年度的考核和职务晋升。

方小姐说她年底的头痛病是最厉害的,因长时间用脑,引起大脑疲劳,从而表现为头晕脑胀、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她说最近也不敢自己开车上班了,怕神思恍惚出意外。为此她唉声叹气,说年底的时间那么紧迫,不加班不熬夜根本不可能。

【心灵处方】

像方小姐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具有悲观主义倾向,容易从消极的角度看待事物,在自我认知方面,习惯于苛求自己只看缺点,不看优点。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会时常感觉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距,因此内心常常不安,好像大山压着头,由不安引发焦虑。

临近年底,工作节奏加快,任务量加大,是很多人焦虑的主要原因。如何使自己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相对愉悦状态呢?

首先要知足常乐,保持平常心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避免好高骛远;其次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应多跟亲人、朋友或心理医生倾诉,寻找健康途径把郁积于心的情绪释放出来;开启多个“减压阀”,如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文娱活动,每天留几分钟给自己,做一做深呼吸。

年末跳槽心里却惴惴不安

【现象例说】

言先生在一家还算不错的公司工作了4年,可目前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位他已经不满足,他觉得公司很难再把销售额大幅度提高,眼瞅着升职无望,加薪也不可能,他打算在年末跳槽,换一家有发展空间的公司。

虽说言先生下了决心要跳槽,但面对茫茫职海,他烦躁不安,目前位置虽不好但绝不坏,换家公司一切要重新开始,能有好的岗位等着自己吗?市场开拓会更难吗?或者说根本还不如现在。

【心灵处方】

言先生属自我中心型。这种人自我关注度很高,对自己身体及周围环境的每一点变化都极为敏感。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压力,还有不可预测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把我们带入对未来不可把握、无法控制的恐慌之中。于是,心理平衡被打破,甚至受到某种伤害,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躁不安情绪。

专家认为,年末跳槽,如果非跳不可,那就不必患得患失;如果还没理清头绪、下定决心,那就不要糊涂地跳,草率地跳,切忌折腾自己。假如怀疑自己不胜任工作、与上司不合拍、闭着眼睛都能随便找工作、干眼下的工作已非常厌恶了等等,那就毫不犹豫地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