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材十篇

时间:2023-03-17 02:10:48

北师大版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篇1

关键词 数学教学;北师大版;感受

数学的读写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不具备这种基本能力,便无法自由地分享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资源,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采取“问通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不再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覆盖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乐趣。

一、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特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体裁新颖,情境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材中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几乎都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或者生活经验出发,设置比较有趣的或有价值的并且又与实际情况相关联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用引导探索的呈现方式,来引导学习向知识的建构方向发展,有利于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北师大版本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点的形成,知识大多都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的,通过探讨问题,逐步扩展到相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搭建操作猜想的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北师大版本的教材注重学生地动手操作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会数学知识的魅力,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猜想,并通过实践去证实猜想。

4.指导学生实际应用

给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知识机会的是现实中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北师大版本的教材把数学知识引入到实际生活的场景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入到例题和习题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和数学打交道。

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多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从内容上来讲有些偏多,并且课时安排上也略显不足。每学期的课时安排,时间尤为显得紧张,只能按照课时数,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进行简单复习的时间,以巩固学过的知识。

2.章节跳跃性大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在章节的连接处存在跳跃性大的问题,容易使学生对前面刚学过的知识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又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对前面刚学习的内容遗忘较快。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把握教学尺度,如何在避免重复的情况下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3.弱化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对运算弱化,使得学生的运算能力大大削弱,不利于计算能力的培养。

4.重理论、轻实践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弱化证明,对概念的定义以及定理的论证,都没有分析讨论,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定理,只要会用就可以。重合情推理、轻严格证明,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教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数学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自己有好感的老师,感兴趣的内容都会表现出主动性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2.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形象理解能力。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日常生活中都有图形,教师都可以把这些图形运用到教学中来,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权威是最重要的,课堂气氛很紧张,主要是采用教师光讲,学生光听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知识,转化知识。

4.螺旋上升学习方法

螺旋上升是指学生在掌握了解基本的概念后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由―个问题出发,由浅入深,逐渐深入,最后形成―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使用螺旋上升学习法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不断温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够掌握新知识。

5.回想学习法

回想学习法是学生温习知识的最有效方法。在课后,学生就把这堂课的知识回想一遍;入睡前,学生可以将一天所学到的知识以放电影的形式进行温习,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解决它;早上醒来,学生可以把前一晚回想的知识再巩固一遍,加深记忆。只要一个知识点经过反复的回想,就必然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发挥北师大版教材的优点,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不断的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胡彦伟.浅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教法[J].商情,2011(38)

北师大版教材篇2

        1.话题广泛北师大版教材是以话题学习来展开的,在11个模块里共有 33 个话题,这些话题内容可以说是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科技性,又有很丰富的文化、体育、艺术性,涉及到的题材都与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包括人民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自然和环保、社会和社会生活、未来世界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lifestyles & sports stars等,还有与文化、艺术等方面相关的内容,如:rhythm, design, celebration等。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模块的unit 6 design这一单元中,既有中国传统的chinese paper art &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还有西方的modern buildings & dream houses。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教材中得到很好的融合。

        2.单元安排新颖,符合语言学习规律stage 1 warm up 每个单元的前面都有一个目标,说明在这个单元里学生们在听、说、读、写四方面将学到什么内容。学生们根据 warm up 的话题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单元的话题内容。因此,warm up对本单元的学习起一个导入的作用,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本单元主题进行探讨,从而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形成感性认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stage 2 reading (input) reading板块是北师大版教材每个单元的核心所在,它包括language focus lessons 和skills focus lessons。language focus lessons 主要是在阅读、听力材料中呈现目标语法及相关词汇。在听、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听、读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发现语言规律、表达方式等,并运用该目标语法和词汇进行表达。而skills focus lessons 主要是在听读过程中介绍、学习并实践阅读、听力策略,练习功能交际用语。在听读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stage 3 performance (out)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 communication workshop,该部分主要由speaking workshop 和writing workshop 组成,是每个单元的语言产出部分。这一课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在前面4课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技能和功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观点。教材为学生顺利完成这两部分提供了充分的指导。例如,在speaking workshop中,教材提供了范例、交际功能用语和交际策略,并且分步指导学生完成从听(读)范例、学习相关的speaking strategies、交际功能、词汇,到理清思路、小组准备、列要点,再到说的产出过程。在writing workshop中,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不同阶段的写作策略,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文,展示了如何恰当地使用连接词,而且还在书后附有writing help供学生参考。

每一个writing help都包括以下部分:

        a. 构思布局:给学生提供一个段落提纲的范例;

        b. 有用的词汇:列出完成写作任务的有用词汇;

        c. 连接:提供要用到的连接词;

        d. 检测: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内容、语法、词汇和拼写方面进行检查,改进初稿。此外,教材还提供了key words, word bank等资源,供学生在表达时参考。

         stage 4 review/reflection复习和反馈放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一课主要复习这个单元里的主要语言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能力,在这一课里有一个项目叫a unit diary,让学生回顾他们在这个单元里所学到的知识,另外有一个“test yourself”项目安排在 language power。

        3.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和使用教材在编排上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多种学习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以第一模块unit 1 为例:lesson 2 里有listening strategies: prediction;而lesson 4中则有reading strategies: prediction等各种为学生获得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策略指导,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此外,为了落实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学习策略的具体要求,北师大版教材还在1-5模块每个模块的开始设置了learning to learn,集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这些指导包括: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有效的学习策略、评价自己的学习进展、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等。

        4. 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北师大版教材从文化意识教育着手,以话题为中心,让学习者以语言技能学习为手段,吸收多元文化,学会用目标语进行文化交流。每单元末设有“culture corner”,要求学生阅读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有关中西方文化的文章,以泛读的形式对本单元的文化话题进行补充、扩展。

        5. 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教材首次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教材的选材关注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视野培养方面提供的素材十分充沛。

北师大版教材篇3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的客观依据。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从科学的角度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潜在因素、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从心理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重构,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教师解读教材的最高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解读教材中应该具备的几种观念。

一、系统——联系观

数学知识有其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知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就是看学生能否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系统化。系统、联系观就是要关注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对于知识内容,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规定和意义,更要把它纳入整体的知识结构中作横纵比较。横向比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弄清它们的相同、差异,纵向揭示知识间的从属关系、先后次序,了解它们在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函数》。从它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的概念是数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它在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函数的概念的认识过程、方法对研究其他函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与代数》中的数、式、方程与不等式都可以用函数来研究;从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来看。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中结合具体情境列出代数式,已经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并通过列表、数值转换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中,通过大量实例体会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普遍性,通过列表、解析式、图像三种形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本节就是继续通过对变量关系的考察,建构函数的概念。把握了上述基础,就可以从整体上、从网络中把握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方法、思路。

二、思想——方法观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知识的本质性认识,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学生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观念和文化。但是,数学思想隐藏于数学知识的内部。知识教学虽然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但如果没有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对象,学生学习时并不能注意到它。思想、方法观要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关注“暗线”,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显露出来,把它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就蕴含了数形结合、变化与对应、类比、转化、分类等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图像与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对图像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函数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反比例函数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具有反比例关系的函数,其概念、性质都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研究性质时,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解析式、性质、图像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分为k>0、k

数学方法上,反比例函数的学习从整体程序,从具体研究函数概念、图像与性质的方法都一脉相承。因此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可以与研究其他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类比。不仅有知识结构和研究内容(图像形状、位置等)的对比,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类比,就是数形结合的研究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方法。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不连续性就是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不同点,因而反比例函数需要在不同的象限内分别讨论增减性,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回y=■(x≠0)上去,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教师只有在解读教材时理清了这些思想方法。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渗透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把它们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哲学家罗素说“凡是你教的东西要透彻”。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看到的不只是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教材赋予思想,教材才能“活起来”。

三、思维——过程观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但是思维是潜在的,反映到教材中不明显,很多数学知识隐去了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能只停留在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的总结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这种基本的指导思想应该成为我们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的出发点。

教学《勾股定理》时,很多教师“掐头”、“去中”,直接呈现结论,删减了探究的过程,得到孤立的无用的“勾股定理”,不能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如果我们研读教材时把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显露出来,就会发现两者是天壤之别。

四、校本——开发观

受书面表达形式、普适性等因素的影响,再好的教材也无法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同时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的一种范例。任何一套教材都有改进、调整、补充和重组的必要。新课改下的教材观给了我们很大的开发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学生的认知心理基础大胆处理教学内容。

一是开放、延伸,把问题的条件、结论进行变化、变式、对比,让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多方位联想。把问题延伸、类比去探究问题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二是把教材资源校本化、乡土化,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拓展教材教学内容,把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资料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三是丰富认知形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用挂图、剪纸、幻灯、视频、录音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使内容鲜活,发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四是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为了让学生体会两者的关系,设计了一个例题,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x-2y=-22x-y=2。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为了解决学生由于画图不准而出现的误差会引出“近似解”,造成学生会在“近似解”的问题上纠缠,二是学生根本不会用图像法去做。所以例题承担的两个目标根本无法实现。笔者认为用图像法求解重要的不是把解求出来,而是体验感悟求解的过程、思想,体会方程组与函数的关系。为此做了改变。

1.一次函数y=■x+1和y=2x-2的交点坐标是(2,3),写出x-2y=-22x-y=2的解。

2.直线l1=mx+n,l2=kx+b的交点坐标是(2,-3),x=2y=-3是哪个方程组的解?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函数的图像的交点坐标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关系的体验过程,较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度开发”,特别要精心设计“过程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文化——感悟观

教材是数学文化传播的载体,教师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挖掘和理解,追溯数学的发展史,凸显数学的理性精神,渗透数学的人文教育,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挖掘教材中剪纸、画图、规律探究、图案设计、图形的对称、黄金分割等内容蕴含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潜移默化的鉴赏和感受数学之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丰富多彩,在彩页插图、情境创设、读一读中渗透了圆周率、九章算术、杨辉三角等20多个数学史的内容,结合课程知识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数学教材的章(节)前语、章(节)前图为数学学习提供实际背景或问题情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具有活力的知识,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利用课题学习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加深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参 考 文 献]

[1]王凝.中学数学教材体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88(05).

[2]章建跃,左怀玲.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建设与发展[J].数学通报,2009(08).

北师大版教材篇4

【关键词】 统计;教学内容;比较;人教版;北师大版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材也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根据《标准》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共有八个版本,其中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这两个版本的使用面较广。但通过笔者观察,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很多教师不能吃透教材,存在统计学知识的缺失。在教学“统计”领域内容时还难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不能较好的把握教材。因此,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对一线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一、相同点

1.两版教材均采用螺旋式编排体系。螺旋式课程重视教材内容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且在不断反复和深化知识的过程中,有助到学习的迁移。

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一系列数学学认知(思维)活动过程而得到的。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安排教材内容体系时都考虑到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呈现教学内容。对于统计内容,低年级,借助于直观,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初步形成统计观念,在中高段才开始学习比较复杂的数据分析和一些统计的量,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为统计观念的形成作孕伏。人教版教材如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分类”,第83页的数学乐园和第120页的习题“先涂色,再填数”,北师大版教材如第四单元的分类。

这些内容安排都为以后学习统计作铺垫,是学生能更好地形成统计观念。

二、不同点

1.北师大版教材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以活动为线,突出了探究、合作、交流,落实了过程性学习,教材具有可读性,启发性,提纲性及探究性。北师大版教材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如概念的提出、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与归纳过程等)、知识的运用过程等,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的提出,如何运用统计的量解决问题等。以使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平均数的学习。本单元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了平均数的必要性。

人教版教材知识系统严密,逻辑关系分明,编排更适合于大部分学生。人教版比较注重数学的知识结构的教学。

2.在结构的编排上北师大版编排结构

清楚,知识简约化。人教版知识系统化,强调基础知识,突出数学本质。北师大版的结构清楚:知识的呈现(比一比,说一说),知识的巩固 (试一试,实践活动),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练一练,猜一猜,你知道吗)等版块体现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人教版编排结构也一目了然,由主题图引入,再由一些例子呈现出要学的内容,接下去是“做一做”来巩固知识,最后是一些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3.在内容的编排上北师大版思路比较

北师大版教材篇5

1 新教材分析和处理

1.1 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应建立在对《 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

第一,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个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些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二,要正确地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 简称《 标准》)和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课程,课程也不是教材。《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教材是课程的最主要载体;教材的内容要达到《 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地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简单地说《, 标准》是一个最低限度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1.2 教材的处理应基于对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的深刻理解之上

教学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审视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力求体现这样民主氛围,作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交往的媒介――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对它的处理应该要体现或者融汇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1.3 教学新教材的特色。新教材根据《 数学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要求,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⑴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堂探索;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真实,而且富有情趣。

⑵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材采用“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对新知识的学习设立相应的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真正“ 做数学”。

总之,教材整体上体现了: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⑵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⑶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4 教材处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以人为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既注意包括经验、事实原理性的知识点,也包括能力要求;同时注重思想方法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道德情感、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教育因素。

⑵深入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及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发现数学无处不在,离自己很近,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⑶注意课内掌握与课外发展并重。数学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

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 数学课程标准》 中突出强调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倡导教师“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当充满实验、猜测、验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一位著名数学家在谈自己学数学的心得时讲过这样的一句话“: 有许多具体的数学知识学过之后是可以忘掉的,但是那些知识所表现的数学思想是永远不应该忘掉的,而且会使你受用一生。”教材中所提供的范例,仅是素材,这些范例用别的例子代替同样是可以的,然而当去掉这些素材后,剩下的是什么东西?就是隐藏在这些素材背后的灵魂,即素材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应设计好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问题积极地思考和探究。

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

2.1 观察意识。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途径。学生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于观察而“ 进入周转”,像工具一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知识之母。

2.2 尝试意识。尝试意味着探究,意味着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学校里,由于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师自己认识不到尝试的积极作用,或者是担心教学进度被拖下,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教师提供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很少,逐步地尝试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被抹掉。对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安排尝试活动,让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尝试中得以运用和巩固,同时发现了新的矛盾;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3 思考意识。学生不记学习的内容是不行的,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为重要。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思考的园地,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北师大版教材篇6

新编的小学数学教材,大多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或内容载体作为课题。如:《动物餐厅》、《小兔请客》、《文具店》等。这样的课题在教材中举不胜举,表面看,童趣盎然,有些新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谁都清楚:生动的学习环境,能调动学生感官全方位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进行情知交融的教学所提倡的。勿庸置疑,以内容载体作为课题有它积极的一面,数学生活化、情境化,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亲和力。但我认为“童趣味”不应替代或淹没“数学味”,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本末不应倒置。

四年级教材(上册)在讲四舍五入法时,用《森林面积》作题,在讲统计时用《栽蒜苗》作题,这样的课题别说家长和学生容易产生误会,就连我们没有执教过的老师也会感到“一头雾水”,分不出这个课题是什么学科的内容。而且当老师不满意课本提供的情境内容,自己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创设具有地方特点或学校特色的问题情境时,只好更改课题名称。(更改课题名称现象在我市大型数学教研活动中曾见过)于是就会出现,使用同一教材、同一内容的一堂课而出现不同的课题。对于这样老师对教材的再次加工,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情境变了,课题当然应当跟着变,再说教师的教学创新应当鼓励,统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是新课改下期望并提倡的。引起我思考的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究竟何为载体、何为主题?数学课题究竟应当突出载体,还是突出主题?

我们常说,一个好的主题,犹如画龙点睛之笔,能为一节课增色、添彩。这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来说同样适用。我认为一节数学课的主题一般应是明确的、确定的。而表现主题的载体,即承载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却可以是千变万化的。这是由数学广泛的应用性确定的。用数学载体作课题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产生眼花缭乱之感。如:有的情景不符合地区实际,有的不符合时空实际,有的不符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实际等等。在课堂上要强化目标意识,使学生学有方向。这其中不难体会到,脱离知识的实际,光有情,是远远不够的。

北师大版教材篇7

摘要:数学知识本身就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果教科书在编排体系上存在系统性和逻辑性上的问题,就必然会给实际教学中的教师带来困惑,同时也必然会给教师增加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

关键词:编排体系;知识结构;逻辑性;系统性

我区(7~9年级)数学教材目前采用的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虽然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宗旨,能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教材也力图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满足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觉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几点个人意见:

1 编排体系上比较散

我认为本套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存在着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1 对于同一知识点,教材却硬要分成几块,在三年六学期中分几次来学习。例如:几何中的许多定理在七年级或八年级就学习了概念,也进行了初步学习,但却要在九年级才学习证明和应用;而在代数方面,把本来很系统的知识又分别安排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来学。如:概率问题、统计知识和黄金分割就是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刚到高潮时却嘎然而止的现象。

1.2 有些章节内容前后相互交叉。如:八年级上册教材《勾股定理》和《实数》两章中“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相关知识,在内容上前后相互交叉比较严重,学生在没有学习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学习《勾股定理》中的与“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有关的知识时,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即便是同一章内容如象《实数》中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不论先学谁都让人感觉有问题。整套教材中还有其他的一些例子,这里就不逐一列出赘述了。这样的编排体系,虽然有提前渗透和初步感知的理念,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但却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困惑。

2 知识结构完整性不好

大家知道,知识结构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本套教材虽然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改前比较,教学目标有所降低,但是在知识结构上就显得不够完整,有一些漏洞,构成的面也就像一块到处都是窟窿的布。如八年级上册教材《实数》一章中,与二次根式相关的有些知识只是蜻蜓点水――合并同类项、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等;八年级下册教材《因式分解》一章中的“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等知识以及九年级上册教材《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根与系数的关系、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也都没有安排。像这样的安排,各册教材都有。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每一册教科书就像一块到处都是窟窿的布。但知识结构是不同于鱼网的,知识结构是需要各知识的点和线来填充的,而没有安排的这些知识,往往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了弥补这些没有安排的知识 ,教材就在练习中增加了一些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练习。另外,知识结构完整性不好还表现在:本套教材不注重推理过程,尤其是不注重几何的推理和证明过程,可以说本套教材就没有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推理和证明过程的训练,也就不能有效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我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考试与教学、评价制度与教学的脱节、教学成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评优晋级的密切联系,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又不得不补充这些相关知识。这样就既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又使教学时间显得非常仓促,学生还不理解,认为老师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3 各年级各学期任务安排不尽合理

凡是了解教育教学特点的人都知道,一般情况下每学年度第一学期的时间相对比较紧张,而教材安排的内容又太重,第二学期时间相对较为宽裕,但教学任务相对较为宽松。八年级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都太重。这样,教师在第一学期中就必须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教学,课堂上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来思考、探讨,更不用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提高教学质量往往就成了一句空话。由于八年级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都太重,这一现象就显得非常突出。对城里学生来说,大多数家庭或者请家教,或者让学生上辅导班,晚上有家教辅导,双休日在辅导班上课;而对农村学生而言,随着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农村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他们也开始在孩子身上加大了智力投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即便是孩子的学习不太令人满意,他们也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学一点知识,以备将来之需。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部分家长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忙于挣钱,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情况;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村中学的家长,这样的表现更为严重一些。目前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他们认为孩子学习不好,不是学习的“料”,又或者他们看到或听到周围某某人大学毕业后,还是找不到一份稳定或固定的工作,最终还是找一份临时工作,既不挣钱,还又苦又累。加之社会上本来就存在的“初中毕业生当老板,研究生和大学生是打工仔”的现象,他们就认为请家教或让孩子上辅导班不划算。让这一部分学生请家教或上辅导班,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每天只有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学校又没有自习课,而他们在课余时间是很少有人学习的,尤其是晚上和双休日,学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家长对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又近乎是文盲。因此,学生要学好数学,困难实在太大。当然,我不是说要学好数学就要请家教或上辅导班,而是说像这样各年级各学期任务安排的不尽合理,必然又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4 与其它科目之间不能紧密联系

我常听到物理科教师说,他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计算方面的问题,给学生很难讲,因为这些题的解法要用到的计算方法,数学上还没学,他们又不可能把相关的数学知识给学生进行很详细的讲解,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似是而非,这种现象在八年级和九年级上学期表现很突出。本套教材虽然也注意了解决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但是,这种联系,尤其是和物理、化学之间的联系,却不是很紧密。

5 课后练习太少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仅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肯定是不够的。大量的任务还需要在课后的练习中完成。俗话说,熟能生巧。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动作、行为都是经过反复操作而达到无意行为的。而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只有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补充练习,这样就势必会加重师生的负担,既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本套教材从表面上看,虽然也注意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这样的编排体系,与传统教材比较,逻辑性和系统性都比较差。它虽然有提前渗透和初步感知的理念,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但却既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同时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不便。

当然,教材体系和内容的安排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编排,但在编写教材时应当考虑到教学实际,或许能做到既有利于学生的学,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应该是可以的吧!

以上几点,仅是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个人体会,不一定正确,如有不同见解,共商榷。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2006年5月第四版

北师大版教材篇8

【关键词】人教A版;北师大版;例题;难度

一、研究意义

中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①课堂教学中,例题的合理设置与教师的恰当引入相结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然而现在高中教材有多个版本,教材例题有所不同,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两个版本教材(以下简称人教A版、北师大版)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中的例题为对象,对以上两个版本教材的例题数量、例题类型、例题素材等方面进行比较,为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供一些参考。

二、例题难度的比较

1.对两个版本的教材中例题总量及例题本质比较

图一

图二

数学例题中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学生的理解。课程目标中提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调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要大力加强,而联系生活,本质上是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因为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抽象出具体模型。从图二中可以看出,人教A版联系生活实际的例题所占比例更高,从例题的本质来讲,北师大版教材更难些。

例题总量(图一)可以反映教材的例题系统在数量上的水平高低.例题综合难度可以刻画例题系统的质量特征。图二主要对例题的本质进行了分析,下面将根据模型对各因素逐一分析来比较例题的综合难度。

2.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

采用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从四个难度因素、12个等级水平,先对两个版本教材数学l中的例题进行区分,再计算出每个等级水平所占的百分比,

(1)探究水平。探究水平最低层次是识记。识记知识过多容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不能真正理解。中间层次为理解,包括合理地选择数学方法,灵活地运用数学的程序性知识,主动地建立不同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特点:常规性、封闭性;最高层次为探究。探究主要指对已学数学知识的拓展,及猜想推理,能建立数学模型,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简化题目。现代社会正需要能探究的人才,探究性题目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运算水平。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技能,最低为无运算,即直接套用公式不计算结果或作图,如求集合的交集;第二层次为数值和简单符号运算,只含数字的运算或包含一到两个步骤的、字母符号的代数运算;最高层次为复杂符号运算,指三步或三步以上字母符号运算,也包括对公式的运用,如北师大版教材数学1中81页对对数的运算性质的运用。

(3)推理水平。最低层次是无推理,即直接可以看出的,不需要推理过程,如通过函数图像说明函数单调性或单调区间;第二层次是简单推理,即含有一个或两个推理步骤,如求对数函数的值,先推出一个合适的公式;第三层次是复杂推理,包含三步或三步以上的推理,如一些应用题的解答。

从推理水平比例中可以看出,北师大版更侧重复杂推理题。可能是因为人教A版在函数的一些公式的运用、集合的交与并方面的题目更多,而套用公式的题目大多属于无推理题目。

(4)知识含量。“知识含量”是指所涉及的知识点数量。由表一可知,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在一个知识点和两个知识点的题目数量相差不大,含三个及三个以上知识点的例题数设置的都很少,可能因为调查的高一第一学期的数学教材好多知识没学,不易于联系知识点。还可能因为对高一学生一堂课涉及的知识点过多,会让许多学生接受不了,慢慢的失去学习兴趣。

总体上,北师大版教材更难些;北师大版教材更注重探究、复杂运算、复杂推理及多知识点的题目。人教版教材更重视一个知识点题目即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的理解。

3.建议

例题是教师在讲课时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题目中图片与题目的联系,加深学生理解;讲解例题时,加深对题目的讲解,注重概念、定理等的运用;合理设置题目顺序,可以根据教学中的现状适当调整;多研究教材,多听优质课,重视平时学习,将例题的内容讲解的更具体更易理解;小组讨论时,适当加强学生的沟通,提问要有随机性;如果例题不合适,教师可以自己创设一些题目,有的例题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把它们当做练习。

参考文献:

[1]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严士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超.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习题难度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11

[4]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5]彭上观.高中数学不同版本新教材习题的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06(5)

作者简介:

北师大版教材篇9

一、数学认知水平框架

顾泠沅先生先后两次(1990,2007)进行大样本测试,从大量外显行为所表征的教学目标中析取内隐主要因素,由此确定目标框架的层次,将数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分为4层次架构:

水平1:计算――操作性记忆水平;水平2:概念――概念性记忆水平;水平3:领会――说明性理解水平;水平4:分析――探究性理解水平。其中,水平 1、2 为记忆水平,为较低认知水平。水平3、4 为理解水平,属于较高认知水平;第 4 水平通常称作高认知水平。

二、数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在“梯形的面积”中的具体化

水平 1:计算―-操作性记忆水平。按照课本要求的程序或方法进行基本计算或对问题中的元素进行常规操作。这里指直接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梯形面积或梯形物体表面面积的问题。

水平2:概念―-概念性记忆水平。考察学生对课本概念、规则、表达形式记忆的题目。比如考查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记忆,包括对“等底(上、下底的和)等高梯形面积相等”等知识点的记忆。

水平3:领会―-说明性理解水平。能理解概念、原理、法则和数学结构的内涵;涉及转化问题的不同形式,并比较、分析常规问题的不同变式;合理选择数学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一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内涵,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如需要自主测量以求取梯形的面积;已知梯形面积和上、下底求高等。

水平4:分析―-探究性理解水平。能分析、创造性地解决没有接触的非常规问题,把分析过程综合起来、通盘考虑,对于问题的解决过程或方案可以做出价值判断。这里我们把练习中的归纳推理、开放性质的题目,均归于该水平。

三、三种教材习题设置比较

1. 习题类型及设置思想比较

这里的习题包括新课中的习题,也包括紧随新课之后的练习课的习题。其中北师大版教材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练习,统计时只统计其中有关梯形的练习。一道题目里多次提问的,按1题统计,而对一道大题里有多道小题的,则按小题的数量进行统计。通过对人教版、北师大版和浙教版习题的比较发现:

1.1设置的习题类型基本相似,习题设置都以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的实际问题为主。

1.2习题设置的思想基础不同。三种教材在新课中利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进行迁移,不同的是北师大版突出梯形上下底之和等于转化后图形的底;浙教版通过图形与算式的结合来构建原梯形上、下底之和等于转化后图形的底。

2. 题目数量比较

三种教材习题数量的比较 表1

从上表的比较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人教版教材在教材习题设置的数量上和浙教版差不多,北师大版就明显要多;在新课中的练习设置上人教版习题设置最少,只有2题,只占总体数的15.4%,它把重点练习放在了练习课中;而浙教版和北师大版在新课中安排了相当份量的习题。

四、用数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比较题目

根据顾泠沅的数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对三种教材中的“梯形面积”中习题进行了分类。

表2 三种教材“梯形面积”习题认知水平比较

五、从习题认知水平表得出的结论

从整体上看,三种教材习题设置偏重水平1、3,而对水平2、4习题设置均比较少。水平1:操作性记忆水平的题目在三种教材中所占比例相似,即三种教材的习题中和例题形式一样或非常相似的题目比较多,约占三分之一及以上。水平2:概念性记忆水平的题目较为少见,人教版占7.7%,浙教版占5.9%,而北师大版没有。把水平 1,2习题合计,人教版中记忆水平(较低认知水平)的习题占34.4%,北师大版中记忆水平的习题占54.5%,浙教版中记忆水平的习题占70.6%,三种教材中人教版中的记忆水平习题数最少,浙教版记忆水平习题数最多,比人教版多36.2%,是人教版的2倍。水平3:说明性理解水平的题目中,三种教材都比较侧重,都有相当的份量,说明其常规题目的比例也比较大;人教版的习题量超过了总题量的一半,说明人教版编委把水平3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重点,北师大版和浙教版比例比较适中。水平4:探究性理解水平的题目三种教材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其中浙教版没有设置,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差不多。水平 3,4 题目合计,人教版教材理解水平(较高认知水平)的练习题占61.6%,北师大版占45.5%,浙教版占29.4%,人教版的比浙教版高了32.2%。综上所述,人教版习题设置偏重较高认知水平习题,而浙教版注重记忆水平的习题,北师大版教材对在各水平习题的设置上比较适中。

六、结论和建议

1.结论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到,在习题总量上,北师大版教材习题数量要比人教版和浙教版多,人教版最少,特别是新课中的习题人教版特少,北师大版就安排了相当比例的习题。从认知水平看,三种教材对水平1和水平3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说明直接应用公式的习题和常规习题的比例比较大。水平2和水平―4的习题安排的很少,这说明大家对概念记忆性知识和探究性高层次能力重视的不够。

2. 建议

由前面的结论,我们认为执教人教版教材需要做以下考虑:

北师大版教材篇10

笔者选作比较的是课改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2001年3月版,以下简称人教版)和课改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北师版),均选取供一至三年级使用的教材。选取这两套教材是因为它们影响比较大,使用范围比较广,笔者也比较熟悉。选取小学一至三年级这个阶段的教科书进行比较,主要是新课程标准把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年限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为了三个学段,其中一至三年级为第一学段。

鉴于数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从目录、习题、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即可认为是相对全面的分析。

一、两版教科书目录部分的比较分析

对于数学教科书而言,目录是对内容的扼要概括,比较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目录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其不同。

两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目录统计表(1―3年级)

通过上面的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

1.二者涉及的知识范围不同:从单元目录的数量上看,人教版6册书共31个单元,北师版6册书共50个单元,北师版包含的知识内容明显多于人教版,新增加的内容有“比较”、“分类”、“位置与顺序”、“统计”与“对称、平移和旋转”等。

2.二者目录的编排顺序与结构不同,体现了二者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技能,人教版注重知识的规律性,北师版强调的是知识的分类。

3.二者目录名称表达方式不同。人教版旨在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北师版重在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有关数的概念时,人教版运用“10以内数认识”(第1册),北师版运用的是“生活中的数”(一年级・上册);在学习图形的知识内容时,人教版运用的是“认识图形”(第1册),北师版运用的名称是“有趣的图形”(一年级・下册)。

二、两版教科书习题内容的比较分析

习题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比较发现,两版教科书中的习题存在着不同的设计形式和不同的素材来源。

从习题设计形式方面看,通过统计,笔者发现人教版多集中于填空、口算和笔算应用题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都设计了大量的习题运算,旨在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北师版习题的设计形式比较活泼,主要的形式有“说一说”、“连一连”和“划一划”等,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习题素材来源方面看,两版教科书中反映相同知识的习题素材来源相差甚远,人教版更直接地以数学方式学习数学,北师版则更注重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三、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

教科书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自然也体现着教育的政治、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这可以从两版教科书的很多内容中清晰地看到,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人教版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观念和与时展的密切相关的主题,突出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歌颂中华传统美德和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第1册第16页有结合画面来反映歌颂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的?……;第5册第24页:“第十一届亚运会,我国体育健儿获得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获得金牌数比银牌和铜牌总数多多少枚?”第6册第11页反映与科技进步的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来编制应用题。

北师版突出了人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主题,在教科书中的具体范例有:二年级下册第52页的单元标题“回收费旧电池”;三年级下册第32页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钟要白白流掉68克水,1小时浪费多少水?”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从学生自身的体验中渗透了人们要对自然环境和周围事物有关爱与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