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公司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7 20:49:13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财务造假;上海医药;收购存疑;资产贱卖

一、公司介绍及事件回顾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医药),1996年10月由原上海医药管理局下属企业改制组建而成,2002年9月进一步改制成为多元投资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全国性医药产业集团,也是内地首家A+H大型医药上市公司。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产业链,是中国唯一一家在医药产品和分销市场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垂直一体化医药上市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上海医药作为中国医药领域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庞大,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医药企业之一,其资本结构为中国华源集团控股40%,上海华谊集团与上海工业投资公司各占30%股份。近年来,上海医药保持着年销售增长率8%的强劲势头,在医药各个领域形成了生产、销售及研发的领先优势。

然而这艘中国医药的“航母”却在2012年5月23日。被股民和内部人士曝出财务造假问题,遭到中国证监会、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出面调查,令“航母”大为震动,当日市值蒸发逾20亿元。而在这针砭时弊的媒体预言背后到底亦真亦假,且让我们从媒体爆料出发,还大众一个财务真相。

二、新亚药业利润虚增

新亚药业是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为了整合抗生素业务,在2010年12月30日,上药股东大会宣布了两件事,第一是收购中信医药,第二就是花14.88亿元把新亚的抗生素业务从上药集团这边收进上海医药。最终新亚药业在2011年9月完成收购。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上海新亚药业有如此可观的利润。这反映出新亚药业有财务造假的可能。

事实上上海医药调整抗生素业务的构架是为了实现21亿元的高盈利承诺。然而在抗生素管控变严的背景下,当时上药内部觉得新亚要达到1个亿的目标有些困难.于是就参照了证监会针对重大资产重组的一个要求“涉及重大资产重组,注入方在注入资产时需要对利润进行承诺,如果没有达到需要用现金补足”。也就是说,上药“悄悄”地以现金补足的方式将新亚的利润“拉”到了1亿。

在2011年报“承诺事项履行情况”中关于该项收购的事项标明的是没有“及时严格履行”。可以将注入现金的时间锁定在此期间内。

经过一番查找,在2011年年报的第107页中列出其抗生素业务于合并日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列示中,货币资金在何必日当天减少了4000万左右。即证实了上药通过注入现金虚增了新亚的利润。

此外,财报披露2011年度公司向上药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收购抗生素业务,收购对价共计14.88亿元,其中10.70亿元由公司支付现金,尚未支付余额4.18亿元,转为应支付子公司款项。另一方面,公司声称,2011年度公司与上药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签订债权债务协议.协议约定公司应收上药集团下属子公司款项1亿元,与公司应付上药集团款项1亿元进行抵销。实际上,上海医药在收购抗生素业务上并未像外界看到的那样花了很多钱。

三、收购康丽制药存疑

2012年2月,上海医药有关收购常州康丽制药100%股权的公告。收购完成后2012年4月末,上海医药本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中将康丽制药纳入引发争议。2012年5月9日,证监会、香港联交所介入康丽制药收购案调查。

(一)重大知识产权瑕疵

在《关于盐酸万乃洛韦、泛昔洛韦、喷昔洛韦和缬沙坦原料的生产协议书》中显示,真正知识产权持有者丽珠集团与康丽制药签署的只是生产协议,康丽制药只有这些药物生产批文的使用权。而康丽的核心产品就是伐昔洛韦、缬沙坦等。其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超过90%。这样一来,只要丽珠与康丽进行产权纠纷,丽珠勒令康丽停止生产核心产品,上药的3亿元的第一单工业并购也就相当于买了个“空壳”。

(二)利润过早入门

在康丽和丽珠关于知识产权问题让在纠纷之中时,上海医药便迫不及待将康丽的利润并入了其2012年第一季度的报表中,虚增了利润。

在今年4月末上海医药公布的2012年度第一季报中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66.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6.0%。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47%。工业制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5.2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重点产品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4.1亿元,同比增长6.5%。而这其中,今年2月份刚刚拿下的常州康丽制药有限公司的营收数字便已并表计入。上药在其季报的重要事项中提到营业收入增加与合并范围增加有关。其合并利润表和母公司利润表的营业收入相差甚远,且母公司的收入增长率为负,便可推测出来。上海一家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经过测算发现,剔去收购合并报表等因素,上海医药营业收入的实际增长不足15%。上药的这次收购别有用心!

四、新先锋无形资产贱卖

今年4月26日,上海医药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抗生素业务进一步重组整合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决定由下属上海新亚以现金出资人民币2314.69万元向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其下属新先锋的无形资产(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等):交易完成后,新先锋不再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所有药品批文、在研品种(或在研项目)和生产许可证转入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截至2012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本集团以6720762.31元对价向上药集团收购上药集团美国公司100%的股权。

新亚药业还将收购新先锋存货,租赁其土地、厂房、设备用于生产。“这项交易实际上是将新先锋的主营业务全部转让给新亚,但上海医药仅仅按照普通资产收购交易披露,并未披露新先锋的业务资料、产品信息及财务数据。

我在公司公告中找到2012年8月份的关联交易公告。公告指出新亚药业出自1610.22万元收购科发公司的固定资产、在研商品和无形资产。里面提到的科发公司94.58%的股份持有者就是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因此我怀疑该收购与新先锋贱卖无形资产事件有关。

五、结语

通过相关报道的查看以及2011年至2012年6月的年报、半年报、季报和公司公告的蛛丝马迹的搜寻,关于上海医药在三大收购事件上出现的端倪一一浮出水面。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2

资本市场上利空正在逐步消散:通胀压力持续下降;货币政策继续微调,欧债危机得到显著缓解。监管层频吹暖风,宏观经济预期改善,A股步入上行通道。

2月大盘普涨

回顾2月份市场,所有的板块都实现了上涨,其中小盘股的表现尤为出色,创业板和中小板跑赢沪深300指数5个百分点以上。从行业来看,许多行业的涨幅更大,电子、轻工、家电、信息服务等行业的涨幅超过了主要的市场指数。从风格指数看,需要大量资金推动的蓝筹股和周期表现一般,而小盘成长股表现明显强于大盘股。新股、高市盈率、亏损股明显强于绩优股、大中盘股。

从2月份行业板块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看,资金偏好预期有望改善或政策导向明确的主题行业,比如政策面见顶、未来放松趋势渐现的房地产行业,受益于“十二五”政策扶持和推进的计算机、传媒等行业。显然,2月份的市场留给投资者更多的是收获后的喜悦。

流动性宽松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2月18日宣布,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0.5%,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7%。

日信证券分析,预计3月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0.5个百分点。通过下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释放放松流动性的信号,这将对股市产生积极影响。按照央行数据,去年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0.9万亿元,以此初步计算,2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所释放的资金为4045亿元。

数据显示,3月份预计共有79家上市公司的60亿股限售股、共计661元市值(按照2月28日收盘价计算)进入流通。近来,随着股改的深入进行,股改限售解禁股数已经逐月减少,首发限售解禁和增发限售解禁成为市场解禁股票的主要来源。

按照前几个月实际的减持占比计算,实际减持需要资金20亿元;一级市场发行方面,尚无大盘股发行消息,短期也无大型金融机构融资,因此按照前三个月平均值计算,需要资金400亿元。

稳定为主

当前国际环境总体良好,美国经济复苏强劲,欧元区债务问题缓和。景气指标预示国内经济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两会”带来更多的政策信号和产业投资机会。但是市场情绪仍然要面临经济数据的考验。指数连续上涨后将在3月末开始迎来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下调的负面冲击。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兼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3月大盘将呈现U形的走势,收阳的概率较大。对于这种走势,前半段应以配置消费股为主,通过抗跌性以抵御大盘的回调压力;后半段以配置周期股为主,在大盘再次上涨时以体现进攻性。

日信证券认为3月份上证指数的波动区间2300-2600点。投资策略上,注意行业间的轮动,在震荡调整时注意对政策受益的农业、文化产业、消费行业的布局。从政策、业绩、估值等角度进行行业配置。建议超配医药、水利、农林牧渔、金融、地产、煤炭、汽车、电力等行业或板块。

2011年以来,虽然医药行业整体需求依然长期看好,但由于国家加大药品降价力度的影响,政策利空始终压制着板块表现。不过,随着药品降价细则出台,政策面对医药行业的影响逐渐转向正面,特别是医药行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等实质性利好政策出台或即将出台,使得医药板块未来的表现有望走强。

就近期而言,最大的政策刺激莫过于科技部正式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至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将基本形成,力争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从《规划》的具体内容看,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5个方面,其中“研发一批重大生物产品”是生物医药任务的第一要点。科技部将通过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进行落实。业内人士认为,这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方向。

兴业证券认为,就短期而言,《规划》的公布将为相关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一定的主题投资机会,同时从估值的角度看,虽然目前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但与去年相比已经出现明显下降。那些在《规划》相关领域具有先入优势、主营业务与之关联度高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康缘药业:

行业类别:医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销售放量,新产品获批

投资亮点:

1.产品结构向大病种转移。公司是研发型中成药企业,研发实力行业领先,研发投入占收入比远超同类公司。2008年之前主打产品为妇科以及骨科产品,随着热毒宁高速增长,公司进入到相对更为广阔的清热解毒市场,而公司后续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以及惊天宁注射液立足心脑血管市场,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2.热毒宁未来三年有望保持30%-40%的增速。公司产品热毒宁与目前占据市场用量最大份额的清开灵注射液面向受众有很大区别,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其次,热毒宁与痰热清、喜炎平虽然存在潜在的直接竞争关系,但目前而言,清热解毒高端注射剂细分行业远未饱和,因此竞争关系并不明显。基于以上两点判断,未来两年热毒宁高增速依然可以持续。

3.银杏内酯注射液今年有望获批。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老龄化加速带来的疾病谱改变,心脑血管市场规模将加速增长。而银杏相关制剂占据了心脑血管用药领域最大份额,银杏内酯注射液孕育着10亿的空间。未来公司银杏内酯注射液上市后有很大概率将与热毒宁一样,进入高端制剂产品行列,极具增长潜力。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3900元,主营业收入11.58亿元,同比增加21.8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加13.51%。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07

风险提示: (1)中药材价格上涨;(2)新药审批进度晚于预期。

贵州百灵:

行业类别: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催化因素:苗药整合巩固龙头地位

投资亮点:

1.二线产品着重培育,收购公司发展苗药。公司2011年收购4家苗药企业,共获得苗药批文11个,尽管这些药物市场规模较小,但在西南地区具有一定消费基础,作为二、三线产品,经过2-3年市场培育,有望实现1-2种销售过亿产品,与公司现有产品形成产品梯队,长期看利于公司稳定成长。

2.银丹心脑通锁定大市场,快速增长支撑业绩。2011年前三季度得益于医院渠道销售的不断加强,银丹心脑通销售额同比增长70%,其规模达到3亿元水平,毛利率在80%以上,大幅贡献公司业绩。公司通过底价、加强自营队伍等多种方式改善医院渠道销售状况,预计2011-2013年产品营收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支撑点。

3.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对中药、药材种植等产业提出政策倾斜利好,公司以苗药为发展主线,有望成为民族药的重点扶持对象。公司以此为契机,大力营建销售网络,已有销售人员达1600余人(OTC占比70%,医院占比30%),通过整合销售实力,建立高效的营销网络,利好公司长期发展。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2700元,主营业收入7.01亿元,同比增加42.9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加55.65%。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7

风险提示: (1)产品销售不达预期;(2)苗药概念推广不达预期。

片仔癀:

行业类别:中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合资平台,利好长期发展

投资亮点:

1.公司和华润医药的合作,是两者的优势互补。片仔癀公司提供独家优质品种,华润利用其销售平台做大市场,类似于中恒与步长的合作。依据公告,华润承诺10年内净利润超人民币2亿元。按8%贴现到当前,公司市值现值可增加9-13亿元,增幅约10%。

2.药妆业务快速增长,销售改革有望突破亿元大关。中药题材日化产品将逐渐成为细分市场的热点,公司上半年完成牙膏产品的包装更新与市场铺货工作,加大广告投入,继续推进化药妆业务,受益于片仔癀的品牌优势与保健功效,药妆产品将成为公司盈利的新增长点,预计2011-2013年复合增长率在50%以上,2011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

3.片仔癀未来提价幅度和频率将更高更快,为业绩增长提供保障。2011年10月公司宣布片仔癀再次提价,此次提价将为公司增加近1亿元毛利和7000万左右净利润。由于片仔癀产品以天然麝香入药,原料由国家统一供应,极大限制产能,有别于其他产品,随着天然麝香货源逐渐紧缺,片仔癀提价是必然趋势,公司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1.3800元,主营业收入7.48亿元,同比增加15.5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加33.02%。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4

风险提示: (1)药妆日化产品销售不达预期;(2)片仔癀产品提价进程不达预期。

红日药业:

行业类别:医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重组并购收官,助推业绩上升

投资亮点:

1.在配方颗粒逐步替代饮片的趋势下,配方颗粒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仅有的六家配方颗粒试点企业中,康仁堂由于基数小、地区优势和自动化中药房优越性等原因,市场份额快速增加(从2009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4%左右),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也大幅超过行业内其他五家企业。

2.有券商对北京部分中医医院进行调研,如东直门医院、宣武区中医院和广安门中医院,发现配方颗粒都已进入各家医院,其中尤以康仁堂配方颗粒进驻的东直门医院处方人数最多。目前配方颗粒已进入北京和广东省地方医保目录,且国内仅6家试点生产企业生产,2-3年内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

3.换股合并康仁堂,配方颗粒业务尽入囊中,扩张能力加强。此前,康仁堂尚有36.25%股权不在公司手中,通过资产重组公司收购康仁堂剩余股权。公司采取增发换股及现金收购混合的实施方式,这对于康仁堂小股东来说也较易接受,将康仁堂股权置换为红日药业股权,二级市场将带来更高溢价和流动性。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5300元,主营业收入3.78亿元,同比增加61.6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增加24.90%。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3-13

风险提示:(1)行业降价政策影响;(2)医药多元化经营增加了管理难度。

华兰生物:

行业类别:生物制品业

催化因素:甲流疫苗收入确认,增厚公司业绩

投资亮点:

1.血制品短缺,公司或受益于行业政策变化。预计重庆子公司今年一季度正式投产,公司全年投浆量较2011年持平或略有增长。由于血浆供应不足,目前全行业血制品短缺,可能会催化行业政策增加血浆供给,因此华兰生物等投浆量领先的企业最为受益。

2.公司近期公告称:收到国家收储714万剂甲流疫苗的部分货款7855.13万元。预计公司在年内还将收到剩余甲流疫苗款,共增厚公司2012年每股收益0.09元。

3.2012年公司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券商调研后预计,2012年重庆子公司新增采浆量能够弥补贵州关停5浆站带来的影响,公司总投浆量同比2011年基本持平,考虑到公司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控制血制品发货,2012年血制品业务将在低基数上实现增长。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5350元,主营业收入7.38亿元,同比减少23.2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减少35.08%。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2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3

发展地位

竞争情报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很快被许多国家认可接受。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了竞争情报概念,但直到网络普及的近期才被企业所广泛接受。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如宝钢、海尔集团、一汽集团、网通公司等都将竞争情报纳入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国外著名制药企业对竞争情报非常重视,世界许多著名的医药企业都设有竞争情报系统,如默克公司、葛兰素卫康公司、阿斯特拉公司等都设有专职部门,其竞争情报部门也都是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的积极促进实施者,有多人还担任过SCIP的主席。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医药情报机构,负责对药品从研制、生产到销售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以保证企业在新产品研制、市场开发中能够借鉴他人经验,把握国内外同类药物研制的进展状况,使自己的研究尽可能走在同类研究的前列,避免重复投资或者发生专利侵权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状况进行估量与分析,并据此制定出本企业的竞争策略。除了研究竞争对手外,同时还要对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如产业政策、产业上下游资源进行分析。外部的竞争情报工作与内部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充分整合自身的信息资源,为制订企业战略服务(见图1)。

竞争情报方法和相关工具是企业应对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竞争情报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正确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所以有人把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I)比喻为企业反应的神经。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据统计有72%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竞争中都采用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来应对竞争对手,监测竞争环境,对风险做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据《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教授统计,美国企业经营利润中约有35%是由竞争情报工作创造的。

医药企业竞争情报部门一般设置在企业赢得核心优势的部门,如研发部门或者营销部门。从技术竞争情报而言,除基础性研究外,一般药品的研发信息不会以文献的形式公布,而是以其他所谓的灰色文献形式。因此除了医药基础文献和某些研发药物进度的商业数据库,专利研究对于医药竞争至关重要,专利药的保护代表着重磅炸弹的诞生,而到了保护期则意味着特权的消失,因此医药企业对于竞争产品进行专利的跟踪,从研发期的新药筛选、临床试验直到通过审批,对新药的成分、剂型、给药方式进行分析。该系列专利研究将能够帮助了解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从而制定自己的研发策略,最大限度减低资金投入的风险,提高研发的成功机率,或者采取与相关公司进行研发联合,避免两虎相争俱伤的局面发生。

获取渠道

市场竞争情报的获取渠道则比较广泛,在对公开和半公开报道进行系统收集和动态监测的同时,利用广泛的人际网络获取信息,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使用的竞争情报资源(见表1)。

表1:竞争情报源

A.公开的信息源

B、非公开的信息源

(1)医药报刊和专业杂志;

(2)医药行业协会出版物;

(3)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各政府部门对外公开的档案;

(5)政府出版物;

(6)专利或文献数据库与互联网;

(7)企业名录;

(8)产品宣传资料;

(9)公开的各种调查报告;

(10)各种招聘广告;

(11)企业内部员工;

(12)经销商;

(13)供货商;

(14)行业会议;

(15)行业主管部门;

(16)展览展销会;

(17)企业客户;

(18)竞争对手;

(19)反求工程;

(20)调查咨询公司;

定期对竞争情报进行分析,制定竞争情报简报(见表2)档案,能够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尽早识别市场机会和威胁,洞察竞争态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制定,在竞争中获得和保持优势地位。另外,在获取竞争情报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违反竞争情报者的道德。同时也要制定本公司的反竞争情报策略,减轻竞争风险。

在SCIP2001年营销竞争情报年会上,默克公司战略部副主席克利福德先生,(前SCIP的主席,同时负责CI部的管理。)介绍了默克公司的一个案例。默克公司曾经花30个月的时间收集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相关情报,制定公司的应对策略,在这次产品竞争中有预见的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采取的方法有:

通过参与会议与公开信息收集竞争对手产品信息与临床实验数据

建立竞争对手预期产品档案的假设标记

确定对于竞争对手监测最有价值的资源

设想竞争对手最可能使用的销售策略

将上述策略转换为销售目标

将上述销售目标在消费者中进行市场调查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4

1.行业分析

航空业的复苏将开启钛行业新的景气周期。由于航空业的逐步复苏,波音和空客公司在未来均有提高产量的计划,特别是随着波音787的试飞成功以及空客A380的交付使用,以及国内支线飞机和大飞机项目的不断推进,将开启钛行业新的景气周期。军用钛材有望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军工行业作为钛行业的重要应用领域,虽然绝对用量并不大,但毛利率高一直是它吸引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军费开支的增加和自主研发发动机的研制成功,预计未来军用钛材的增速可以保持40%以上。

2.投资亮点

该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以钛为主导产品的稀有金属材料专业化生产、科研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石油、医药、海洋工程及高档日用消费品等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其中高档钛材和军工钛材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公司在全球钛材行业排名第7位。

以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华神钛业年产1万吨的全流程海绵钛项目,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20%。另外,前期公司募投的优质项目将陆续在今明两年投产,届时公司的钛材将逐步向高端钛材转变,实现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从而提高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锆材市场前景乐观。2009年10月,公司生产的锆材通过检验,可完全实现进口替代。公司目前锆材产能约为300吨,2009年生产工业用锆产品79.8吨,毛利率高达41%,销售价格较进口价格下降了40%,竞争优势非常突出,预计2010年产量约为100吨。在国家鼓励进口替代的政策倾斜下,该业务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3.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海绵钛价格下跌;高端钛材需求增长低于预期。

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17元、0.57元和1.13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150倍、44倍和22倍,PB仅为3.03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大大低于行业均值7.49。考虑到公司2010~2012年的复合增长率可达176.8%,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长期增长潜力。因此,我们给予该股“增持”的投资评级。

表1 2010~2012年公司盈利预测

二、上海医药(601607)研究报告

1.行业分析

在二季度市场下跌过程中,基金开始调整持仓结构,大举增持零售、医药、白酒等消费股,医药和酒成为基金加仓的重点。半年报披露完毕,二季度基金投资取向的轮廓已很清晰。从半年报数据看,在二季度市场下跌过程中,基金不断调整持仓结构,大举增持零售、医药、白酒等消费股,新兴产业亦被广泛看好。消费股中,医药和酒成为基金加仓的重点。与白酒股相比,医药股更是如日中天。二季度,上海医药、东阿阿胶、华兰生物、复星医药、浙江医药、云南白药、同仁堂受到基金的普遍增持,走势相当亮丽。

2.投资亮点

融资将推动公司加速扩张。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拟投向:(1)境内外医药工业收购兼并,将在2011年底前收购上药集团的新先锋、上海新亚、华联制药等资产;(2)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新增或收购分销网络;(3)将加大创新药、原料药和仿制药的研发投入;(4)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优化流动资金和财务结构。

公司医药分销全国布局将加速进行。上海医药作为国内第二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去年以来全国性扩张步伐迅速,先后控股山东商联药业、广州中山医药和福建省医药公司,在融资完成后,预计公司的并购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抗生素资产收购将增厚公司利润。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销售收入估计在20亿元以上,按行业平均利润率估算净利润肯定在亿元以上,未来收购将明显增厚公司业绩。

3.公司盈利预测

表2 2010~2012年公司盈利预测

三、置信电气(600517)点评

1.业务简析

今年公司合同信息不断,属于成长中的白马个股。如一季度公告,全资子公司上海置信电气非晶有限公司与江苏帕威尔电气有限公司签订了金额逾10亿的非晶合金变压器框架采购协议。分析师认为,新年伊始,置信电气“电网投资+节能降耗”两大概念强势登场,后续可能还将获得来自江苏的订单。

此次采购,是江苏省电力公司集中规模招标采购2009年度电网项目的一部分。江苏帕威尔电气是江苏省电网公司的关联企业,也是置信电气江苏子公司的合资方,分析师认为,其采购意向代表了江苏电网的投资计划。这笔10亿元的2009年大额采购协议税后金额为8.5亿元,已接近置信电气2008年全年来自江苏的销售收入。

6月在山西中标;8月再次开拓河南变压器市场。

2.收益盈利预测

2010年至2012年每股每股收益(元)预测分别为:0.58元、0.75元、0.93元。

目前走势搭出两年的股价平台,有望在相关利好政策下再次走势强劲。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先后担任雷射通信(上海)有限公司经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人力资源总监、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副总监。现任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中华民族的药学先驱孙思邈有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在中国企业纷纷加入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列中时,医药企业由于肩负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这一神圣使命而显得尤为令人瞩目。

2010年3月25日,复星医药公布了两份重要成绩单:2009年公司年报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此为复星医药继2009年《2008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后的第二份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中国医药企业界具有代表性的、率先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复星医药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药”,证券代码600196),成立于1994年,1998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在中国医药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上市公司。复星医药自1998年上市以来,12年内净利润增长了39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9.59%。净资产、净利润均名列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前列。

通过与复星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负责人、集团副总裁周文岳近一个小时的访谈,我们得到了复星医药关于“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最恳切、也是最实际的回答: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药品质量!

复星医药的责任原则――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

《WTO经济导刊》:医药行业是一个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的关键性行业,复星医药作为中国医药企业界率先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之一,在同行业中走在了前面,您怎样看待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复星医药又是以怎样的理念来履行社会责任的?

周文岳:复星医药一直致力于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是我们的企业精神,更体现了我们的责任原则。相比起国外一些公司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及实践措施,应该说复星医药还处于一个不断尝试和学习的过程中,公司高层非常重视这个工作,把社会责任报告与年度财务报告并称为公司的两份年度报告。

自1998年上市以来,我们在教育和研究、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和社会需求以及文化领域参与并组织了大量活动,项目遍及中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集团一直致力于中国光彩事业的发展、积极协助中国政府对外医疗援助工作,在教育、孤残救助、灾害救济等方面投入过亿。复星医药奉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将公司的社会责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近两年两份报告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值得总结并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同时报告也帮助了我们在管理中加强规范,通过梳理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从预算制定、资源安排、战略管理、制度保障到社会效益评估,全方位地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引导企业寻觅自身业务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集团逐步建立了面向环境、质量、员工等领域的系统管理体系和流程,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复星医药深入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和推力。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最大化

《WTO经济导刊》:本刊在2005年提出了“责任竞争力”的理念,强调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复星医药的实践正好符合“责任竞争力”的特点,您怎么理解复星医药的责任竞争力?

周文岳: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可能以前一些观点会把它们对立起来,但我们认为两者并不对立。复星医药作为一家致力于医药和健康产业并已形成一定业务基础的企业,在努力提升经营业绩,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积极地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最大化。

复星医药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发展的过程,我们在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上投入的更多,实际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空间,社会也会更加认同我们、支持我们。复星医药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包括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员工的辛勤付出,客户的信赖与支持等等,获得企业社会责任“金蜜蜂”企业称号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和鼓励。

今天我们在做社会责任,既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也是一种承诺,让大家更加信赖我们,我们就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复星医药将坚持社会责任与企业业绩同步提升的原则,促进企业良性、持续、快速的发展。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药品质量

《WTO经济导刊》:药品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的特殊产品,刚刚发生的“山西疫苗事件”又一次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在了药品质量、用药安全这一民生大事上,“药品质量”无疑是医药行业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那么复星医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严格控制药品质量?

周文岳:我们总说“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药品质量”,复星医药的质量管控渗透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我们有很多具体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措施,从不同层面推进质量管理。

在制药领域,复星医药安全质量部严格执行制药企业的GMP管理工作,并通过对各生产企业施行飞行检查制度作为补充手段,保证对药品生产质量的有力监督。为了对药品质量实现全程跟踪,公司总部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督察领导小组”,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用于监测管理各药品生产企业售出药品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处理全过程。

在商业零售方面,各零售药店及加盟店坚持遵守《GSP管理制度与操作程序》、《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等制度,保证售出的所有商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或要求。

近年来,集团上下一心不断提升药品制造水平,所有产品均通过国家GMP体系认证,并逐步向国际cGMP标准努力。复星医药的主要原料药生产线与部分制剂生产线已通过包括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欧盟EDQM、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的质量体系认证,进入全球主流市场。在此基础上,复星医药还精益求精,对药品生产不断制定高于法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2009年公司共有62个产品的质量标准高于国家法定标准,并在制造过程中自主采取EP、USP、IP等国际标准。同时,复星医药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青蒿琥酯”的国际标准上,创造了以制药企业内控标准作为国际药典标准的中国记录。

持续创新,共享健康

《WTO经济导刊》:目前中国医药企业在研发的投入和水平上和世界医药巨头还有一定差距,有人估算了一下认为落后了至少20年。复星医药在研发上有怎样的战略?如何做到“持续创新,共享健康”?

周文岳:一直以来复星医药在产品的创新研发上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首先是自身研发团队的建设和投入,复星医药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在中国,复星医药已取得肝病、糖尿病、临床诊断产品等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复星医药投资的国药控股于2009在香港成功上市,在医药分销领域中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在全球市场,复星医药也已成为抗疟药物等领域的领先者。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在每个子公司本身投入的产品之外,通过首创、首仿、快速跟踪(Fast Follower)、授权引入等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成功率较高的创新策略,缩短研发时间,使国内患者更加快速方便地得到治疗。

面对中国医药市场的快速成长和中国企业进军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巨大机遇,复星医药正以“品牌、创新、高效、全球化”为经营理念,加快实施产业整合和重磅产品战略。我们的品牌理念是“持续创新 共享健康”,这体现了复星医药的品牌内涵,只有坚持最广泛意义的创新,从前沿性医学科技发现和原创性发明,到应用技术改进,才能造福越来越多民众的健康。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企业

《WTO经济导刊》:在抗疟的药品上,复星医药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以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医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形象。接下来,复星医药在实现国际化方面,还将采取怎样的战略?对未来还有哪些展望?

周文岳:国际化一直是集团非常重视的战略之一,对外援助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复星医药-桂林南药拥有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研发的药品制剂青蒿琥酯,其创新开发青蒿类联合用药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预供应商资格(PQ)认证,使公司成为了WHO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唯一供应商。复星医药-桂林南药一直注重配合国家的政策方针,长期以最低价格将质量最优的药品运送至非洲各国。与此同时,复星医药还倾力投身于国家无偿援助非洲人民的公益性抗疟事业中,力所能及地协助国家有关政府机构与非洲国家展开友好合作。2009年,公司共承担商务部援外项目40个,涉及23个国家、13个抗疟中心,对外项目总计金额近三千万元。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向非洲人民直接捐赠急需的青蒿类药物外,还通过培训、宣传,促进与非洲各国在抗疟方面的交流,共同提升在抗疟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方法。

到今年,我们在国际化战略上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在纽约、东京、伦敦的办事处相继成立,我们将更多地组织国际资源帮助企业发展,进而更好地贡献于国内医药领域。面向未来,复星医药将继续以促进人类健康为使命,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企业。

追求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的高度和谐统一

《WTO经济导刊》:由于您自身拥有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包括有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机构管理人力资源这样的从业经历,在您看来,复星医药在履行员工责任方面,比较独特的地方在哪里?

周文岳:“以发展来吸引人,以事业来凝聚人,以工作来培养人,以业绩来考核人”是复星医药的人才观。

我初到复星医药工作之时,有一种很深的体会,就是这里很强的“感恩”心态。从公司最高层到每位一线员工都深植于心的是“我们要感恩社会,感恩员工、感恩客户、感恩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这种感恩不只是口头的,更多的是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比如我们某些员工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大家都会尽所能地给予帮助,以各种形式献出自己如家人般的爱。在汶川地震中除了专机运送救灾药品之外,我们还组织员工进行捐款,也要求下属企业成员进行现金或药品的捐助,并在年度考核中把这部分捐助划去,不影响他们的年度业绩。对家在地震灾区的员工,我们专门组织管理者进行慰问,并发放电话卡让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跟家人联系。

在员工责任上,复星医药有一点很突出的理念,是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才智平台。公司实施“追求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的高度和谐统一”的企业人才经营战略,最大限度地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高度关联,把企业进步与个人价值的提升高度融合。公司的发展目标放在那里,我们不给员工很多条条框框,而是发挥员工自身的长处,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企业在发展中会不断出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这也客观上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与员工一起来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员工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而要和企业一起去思考和创造未来。

复星医药走到今天仍在不断地壮大,我们最大的成就不是财务报表上增长的业绩,而是这里培养了一批人才。国有企业有更稳定的环境,外资企业能提供更高的待遇,而我选择来到复星医药,因为在这里的人都是怀揣梦想并愿意挑战自我的人,我们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些事,一些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事。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6

那么,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呢,翻开天士力集团的股东名单就知道了,尖峰集团和中央药业都是天士力集团的大股东,中央药业是力生制药的子公司。天士力的市值最高时曾经到500多亿,现在还有400亿,力生持有17.56%天士力集团,天士力集团持有47.27%天士力,计算下来,力生间接持有8500多万股天士力,现市值30多亿。

而中央药业持有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17.56%的股权,长期投资账面价值1.6亿。也就是说,以目前看,这部分隐形资产,增值28亿多(这几年还收到不少分红)。不过,这只是表面,真正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天士力集团掌门人闫希军除了在推动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美国FDA通过的第一个复方中药产品,还一直在紧锣密鼓的推动天士力集团的整体上市,天士力集团的其他资产和实力,大家自己去看。如果上面两件事情都成功了,那么,天士力集团的整体价值就非常可怕了,自然的,力生制药的这部分天士力集团股权未来想象空间也可想而知了。

仔细看看力生制药

接下来,我还是谈力生制药本身,四年前发行价45,募集了20亿,四年来,无一次股本扩张(派现倒是很慷慨,两次10派9,一次10派8,一次10派5),一直处于破发状态,现在股价离发行价还打折。

但它目前又是典型的三高,高净资产,高公积金,高收益(虽然高,但不符合市场预期,原因下面会说),总股本18139.95万,每股净资产15.78元,每股公积金9.27元,看似各方面都很理想,现在账上还躺着十几亿,那为什么一直处于破发状态呢?

这里略过大环境和竞争对手,行业因素,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管理层的种种借口,根源在于国有企业,体制不活,机制不活,管理人员老迈,董事长68岁,拿180万年薪,大权在握,其他几位高管也都是高龄老人。

这种管理团队,企业能朝气蓬勃能真正搞得好才见鬼呢。大股东更是不作为,上市承诺都没有兑现,募投资金利用率超低。不过,话说回来,恰恰是大股东和企业以及管理层的老迈,不作为,才是我们关注此股的原因之一。如果企业之前很成功,象其他医药牛股,我们今天也不会关注它。原因呢?如果之前很成功,现在就不是这个价啦,就不是上市四年还破发,也许市值早去百亿啦。之前的种种不作为我们不讨论,我们来说说和挖掘将来可能的机会,是不是能在经营和管理上会有所改变有所突破,看看大股东已经的和接下来还会有什么动作。

大股东股权划转时的承诺

天津医药集团在公司股权无偿划转《收购报告书》中作出的承诺是,秉承着彻底解决天津医药集团内部同业竞争问题的坚定决心,天津医药集团在5年内将进一步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并购、业务调整等符合法律法规、上市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方式进行重组整合,将存在同业竞争的业务及资产纳入同一上市平台、出售予独立第三方或停止相关业务的生产经营,以消除与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对于力生制药而言,主要涉及天津医药集团化学药平台整合,具体包括:(1)天津医药集团将履行承诺,完成中央药业和津康制药的重组事宜;(2)天津医药集团承诺在3年内将目前与力生制药存在潜在同业竞争的化学药制造企业太河制药等通过股权转让或资产重组等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纳入力生制药上市平台或出售予独立第三方,以消除其与力生制药的同业竞争情况;(3)对于目前与力生制药存在潜在同业竞争的药研有限,天津医药集团承诺将在5年内通过股权转让或资产重组等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将其纳入力生制药上市平台或出售予独立第三方,以消除其与力生制药的同业竞争情况。

承诺履行期限:2012年11月26日至2017年11月26日。截至目前,承诺人遵守了上述承诺,该承诺仍在严格履行中。

大股东的“重新承诺”

再看看2014年6月27日公告的大股东对之前上市时没履行的承诺的重新承诺:2015年8月31日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提交工艺变更申请材料。由于药品工艺变更需要国家药监局审批,国家药监局批准药品工艺变更后还需向国家药监局递交药品注册证转让申请,而国家药监局的审批期限不可预知,因此,药品工艺变更申请报送国家药监局后,医药集团将密切关注审批进度,及时披露进展情况。如药品注册证转让不能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坎地沙坦酯药品注册证将转让给独立第三方,医药集团将赔偿力生制药在药品注册证转让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在药品注册证转让至力生制药全资子公司完成前,药研有限不生产和销售坎地沙坦酯药品,不和力生制药产生同业竞争。医药集团将督促相关企业严格按照调整后的计划时间表,加快药品注册文号转移进度。

从可以预期的管理层老迈、很快集体退位换年富力强的新人来执掌力生制药,以及大股东这些动作来看,力生制药即将逐步迎来质变,天津国资改革今年的力度也不会小。

不知道大家今年有没有留意到,很多医药上市公司都去天津抢购优质医药企业,而力生制药大本营就是天津的,大股东又是天津医药集团,近水楼台,账上又是十几亿现金,一旦跟大股东理清关系,接下来的资本动作是可以乐观预期的。

大股东的增持

接下来要说说大股东增持的情况,大股东的子公司金益公司2013年11月1日增持了公司股份23239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27%。并且承诺,基于看好公司发展前景,金益公司计划自首次增持之日起算不超过十二个月,通过深交所允许的方式对公司股票进行增持,含该次已增持股份在内,增持总数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即使就按2%计算,如果大股东愿意全部增持这2%,那么,这个增持数量应该是365万股,但为什么此后再无动作呢?我们来看看第一次中报预告:

在公司2014年4月29日公开披露的《2014年第一季度报告》中预计:2014年1-6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在-45%-0%之间。2014年1-6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为11523.04万元-20950.98万元。

这种预告在两市是不多的,其实也是不严谨的,还有两个月,就大胆的预测出变动幅度几乎差了一个亿的预告,而顶格是两个多亿,这种的用意或许可以理解为打压股价。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7

专利制度尚未完善所导致的。

当下的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仿制药企与跨国巨头专利纷争逐渐升温。这一特殊商品背后,药品专利这把双刃剑会挥向谁?

老龄化带来的药品潜在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保障水平及居民购买能力的提升是药品市场扩张的根本原因。国内制药企业随着药品需求同步扩张。外资企业在中国药品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高端的三级医院药品市场中占据瞩目的市场份额。

尤其近几年,跨国巨头不断加大的在华投入,足以显示其对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医药行业是典型的创新产业,优秀的创新药品足以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而进驻中国的跨国巨头显然在技术、药品创新方面占有优势且充满信心。

在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后,多家跨国医药巨头在生产方面也不断加码。阿斯利康为实现其在中国的长期增长战略,斥资2亿美元在江苏泰州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这是阿斯利康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2012年,赛诺菲北京工厂第二阶段项目也已启动。

跨国巨头在中国加码生产的同时,还开始在华入驻研发中心。不久前诺和诺德宣布其海外最大研发中心在中国落成,这座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的新研发中心,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其中约4000万美元用于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实验室及引进研发设备。默克公司承诺未来几年将在华研发投入15亿美元。这笔资金将投入到位于北京的在华研发中心。而辉瑞则选择在华成立合资公司,其与海正药业签订的合作生产协议曾在业内引发关注。

有业内人士评价称,从2007年开始,因欧美市场增速放缓,中国成了国际制药企业的“避风港”。

为什么是中国?

巨头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中国市场?

包括拜耳和诺华在内的欧美制药巨头,面对着欧美市场增长乏力,同时内部研发陷入瓶颈的内外交困。因药物评价机制变化、管制强化使获批门槛大幅提高和化合物筛选成功率大幅降低等诸多原因,欧美大型药企专利产出效率相比上世纪90年代已经大大降低。

在欧美医药市场不振之时,财务报表不至于显得太难看的原因有赖于新兴市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因为医药支出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其救命稻草。

相比印度,中国明显更受大鳄青睐。究其原因,印度的专利制度一直让巨头们伤透了脑筋——印度政府拒绝药品注册为专利药并允许本土企业强制性仿制。

印度当局早在2006年就以“格列卫”没有足够的突破性的改进为由拒绝给制药巨头诺华制药的“格列卫”授予专利注册,因此印度药厂就可以在该国生产并销售格列卫的仿制药,诺华没有一丝好处。诺华公司甚至将此事到印度最高法院。罗氏的特罗凯的仿制药在印度几乎可以用“泛滥”来形容,甚至还远渡重洋流入中国香港等地,售价大约为每颗140港币,而国内的原版特罗凯则大约为600元人民币。

仿制药的价格虽然不到原版专利药的1/5甚至更低,但其因不用承担庞大的专利药研发支出,研发成本要低得多,再加上印度当地较为低廉的生产成本,综合这若干项因素,即使是在如此的低价之下,印度的这些药厂还是能够保证较高的利润率,而且,还有名目众多的各项政府扶持。

仿制药开发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企业瞄准核心专利快要到期的原研药,提前几年立项攻关,一旦专利到期,立即推出仿制药品;还有一种,就是原研药公司意识到即将面临“专利悬崖”,为了不让其他企业抢得先机,会授权给自己旗下的仿制企业或其他企业进行仿制。

为了确保更多的穷人也能够买得起原本昂贵的药品,印度医药部的秘书长D .S .K alha曾公开表示政府计划扩大医药价格的控制面,包括将专利药的首仿药物纳入价格控制的范围。这一切如果付诸实施的话,将使欧美各个制药巨头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因此,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让中国成为跨国药企眼里的最优市场。

但大量跨国药企的进驻及由此带来的大量专利壁垒却使得中国本土药企的市场竞争压力将变得异常沉重。虽然中国药企也在加大出口力度,但与拿专利药敲开国门的医药巨头相比,以原料药为主的出口方式让中国药企始终处于下风。

专利药能为制药企业带来巨额的垄断收益,这样专利药所属厂家就会不惜一切手段阻止或者延缓仿制药在相关市场的上市,因为一旦仿制药上市,专利药品的价格就会直线下跌,而且其市场份额也会急剧缩水。有数据显示,在仿制药大量上市后的6个月内,价格通常会降到专利药的20%左右,而专利药的销售额会下降70%,这种现象被称为“专利悬崖”。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的专利药过期,令很多跨国药企压力加大。全球最畅销的前20个处方药中有18个面临专利到期,而这18个处方药每年全球销售额为1420亿美元。

由于多款产品专利陆续到期,葛兰素史克最近业绩并不理想。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葛兰素史克第一季度运营利润为15.8亿英镑,比去年同期下滑26%。葛兰素史克预计,2013财年销售额将比2012财年下滑1%。同时葛兰素史克还宣布,公司将出售旗下软饮料品牌葡萄适和利宾纳。

为防止坠入“专利悬崖”下的利润深渊,各大药企除了加大研发力度,尝试转战仿制药市场,或是把仿制药厂并购到自己麾下。为了能持续获得垄断收益,甚至使用“延迟费”公关的策略。不惜采用诉讼、专利成分保护、改变药品配方、申请在一些国家的保护期延长、与仿制药企业通过金钱交易延迟入市、游说医生和相关协会攻击仿制药安全性等手段阻止或延迟仿制药上市竞争。

纷争已久

中国没有如同印度一般拒绝药品注册为专利,但中国药企与跨国巨头之间因专利引发的纷争由来已久。

早在2001年9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辉瑞公司万艾可发明专利权,国内企业若使用万艾可中的“西地那非”成分即属于侵权。当时国内已有十几家制药企业对以“西地那非”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做了多年研究,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因此,包括白云山医药公司、吉林制药及合肥医工医药等在内的国内12家企业联名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宣告万艾可专利无效。

2004年7月5日,复审委宣布万艾可专利无效。但不甘心于此的辉瑞于两个月后的2004年9月,一纸诉状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告上法庭,同时还把此前联名的12家企业列为第三人拉上了被告席。北京市一中院一审判决撤销专利复审委员会万艾可专利无效的决定。国内的企业不服,于是又上诉至北京市高院。

直到2007年,持续了又一个三年的专利纠纷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判决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关于宣告“万艾可”专利权无效的决定。这只是辉瑞乃至众多跨国医药巨头与专利相关诉讼案件中的一例。多年来,被辉瑞及其他跨国巨头告上法庭的公司无数。而挑起纠纷和法律诉讼正是众多跨国医药巨头用以压制竞争对手的一种常用手段。

正是为此,英国公平贸易办公室已在葛兰素史克内部展开调查。葛兰素史克被指控以金钱作为交换,让其他制药公司延迟上市葛兰素史克最畅销的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的低价仿制药。英国公平贸易办公室声称该公司在2001年至2004年间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参与了所谓的“延迟费”协议,以保有该公司抗抑郁药帕罗西汀的市场占有率。如果此案被证实,葛兰素史克将被处以一笔罚款,数额相当于该公司2001年至2004年间在英国年均营业额的30%。

频繁的专利官司同样引起了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的注意。2008年初,欧洲反垄断监管机构开始对一些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展开关于其是否在药品专利到期后,合谋维持药价的调查。辉瑞、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以及赛诺菲-安万特都证实受到了调查。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公司梯瓦制药也在被调查之列。

当时的调点关注制药行业是否为了推迟低价仿制药而滥用专利权。调查将评估制药公司是否假意试图延长知识产权期限,或与某一家仿制药竞争对手达成排他易。随后在欧盟委员会网站公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为延长其专利有效期,阻止或延迟同类药进入市场,辉瑞等公司往往以自己的专利权受到侵犯为名将竞争对手告上法庭。而专利纠纷往往至少需要3年时间才能了结。报告发现,60%以上的被告公司最后会赢得官司,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可以说明原告的目的就是拖延被告公司非专利药品的上市时间。

专利纷争已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问题。事实上,在近几年的纠纷案件当中,国内的企业也在成长,尤其在一些国内企业与外企的纠纷案中,很多国内企业都取得了胜诉。这也是国内企业在积攒经验的一个因素。

近两年,国内一些优秀的生物医药公司和化学医药公司,已经开始把眼光从国内逐步转向海外,甚至有海外并购的动作,并在海外销售新药。这是我们国内企业竞争能力和研发能力提升的一个体现。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必须会面临研发过程之中不希望出现的法律纠纷、专利纠纷,国内公司在这些方面需要向海外公司进行学习,在法律制度的建立、全球专利规避制度的学习和人才队伍的建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

国金证券医药研究员李敬雷表示:“在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很多药是小公司研发的,那么小公司并不具备市场推广能力,它可能用三年五年却还没有卖出社会成本,在国外,通常会有一个解决途径,就是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并购,这类公司可能会很快被大型的公司比如辉瑞、礼来并购,囊括它各种各样的成本,有这样的大公司介入,那么它的销售会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但现在国内也需要解决问题,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

双刃专利

专利制度使制药厂可以决定药物的价格高低,因为专利的保护作用,刺激了制药企业投入资金进入研发领域,有利于新产品的问世。

但另一方面,当制药企业的所有商业成本、商业风险和商业利润都成为药物定价的考虑因素时,药物的价格可以远远高于直接成本,使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病人无法承担,因而产生药物的可及性问题。

事实上,假如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根本不会存在专利纷争问题。药品可以快速上市,专利到期的话就可以推出新的产品。

从近年全球新药的审批中,不难看出,新药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李敬雷表示:“面临研发难度逐渐加大的问题的不仅仅是个别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研发的整个政策体系,包括宏观环境要做配套支撑。”

例如美国的研发公司,开发一个项目会面临五年甚至十年的研发过程,在这期间可以申请来自政府给予企业用于缓解企业压力的先期帮助配套资金,同时国家会考核新药品的研发性及研发价值,

目前我国也有类似的政策,给予企业度过困难期的帮助资金。渡过困难期后,企业可以考虑比较成熟的市场化方式,如成熟的VC、PE资金的介入。这一系列配套的措施需要依靠一个大的体系性的配置,以帮企业减少新药上市之前的经济压力。如果企业的药品研发比较成功的话,上市之后不会三年、五年卖不出去,它应该是能够快速的、比较好的推出市场。

在遭遇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民生利益很容易受损,特别是贫困阶层将成为专利垄断的牺牲品。2012年3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令第64号),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中第六条指出:“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给予其指定的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强制许可。”

强制许可有时可以解决专利保护和药品可及性之间的矛盾,但对特殊到什么情况下才启动,如何防止滥用强制许可,强制许可时如何计算合理的许可费等具体问题上,目前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和可行性的标准。像印度这样如果仅仅因为价格高就签发强制许可,将冲击专利制度的根本,对专利药研发愈来愈难的制药行业来说,或许并不是利好消息。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8

我们发现,上述业绩表现不俗的公司大多有一个共通之处,即普遍具备优秀的商业模式,或拥有强势的品牌,产品议价能力难以复制;或善于铺设渠道,合理配置自营及经销的权重实现营业收入的平稳增长;抑或能够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实现业务的突破,包括行业政策资源及集团内部资源。

正是由于品牌、渠道或整合对冲了行业景气度下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部分公司盈利能力明显由于行业均值,由此为其二级市场股价奠定了了较为稳固的估值底,一批具备穿越牛熊潜质的“药王股”遂应运而生。

品牌奠定定价权

医药是大消费类板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并不属于周期性行业,但由于产业政策具备一定的周期,因此医药板块不可避免受到诸多影响,其刚需属性难免会受到冲击。不过,以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同仁堂、片仔癀为代表的部分医药公司由于产品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具有垄断性,加上其品牌历经市场考验,故能有效抵御政策侵扰。

云南白药(000538)号称“百年中药”,而对于白药的配方,业内则称之为“国家机密”,截至目前,云南白药的白药产品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定价能力亦毫无疑问的掌握在云南白药手中。根据《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报告显示,在2009年之前,云南白药的品牌价值长期以25亿元为中轴上下波动,而自2009年开始,云南白药的品牌价值飙升至60亿元左右。

在品牌价值持续攀升的同时,云南白药的盈利能力亦同步提升,据统计,云南白药近十年来的年均增速约为30%,在中成药乃至整个医药行业均不多见。而近年来的财务数据显示,云南白药2009-2011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9.71%、53.41%、30.74%,今年一季度也同比增加28.87%。而在成本控制方面,云南白药不惧三七等药材涨价压力,基本能够锁定成本,其毛利率常年维持在30%左右。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云南白药今明两年业绩增速仍有望保持在25%以上,而如果日化系列产品实现突破,则云南白药的估值将进一步提升。中金公司亦有报告指出,云南白药在实现一次跨越之后,通过布局健康产品实现二次跨越是大概率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首富陈发树与云南白药二股东云南红塔集团的股权纠纷至今未能结清,虽然案件旷日持久,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陈发树还是云南红塔集团,对云南白药的价值均持认可态度,这也是双方不肯轻易抛弃云南白药股权的原因,也间接反映了云南白药仍然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

堪与云南白药并驾齐驱的则是东阿阿胶(000423),公司近年来净利润同比增速一直维持在40%左右,毛利率则一度高达75.29%。尽管阿胶并非东阿阿胶一家所有,但东阿阿胶占据了国内主要市场,在品牌辐射方面,国内尚无第二家阿胶企业能与东阿阿胶相抗衡。资料显示,东阿阿胶生产的阿胶、复方阿胶浆、安宫止血颗粒、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龟甲胶、鹿角胶共六个产品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尤其是阿胶产品更是拥有无法复制的定价权。

从2007年开始,东阿阿胶不断上调产品价格,2007-2010年分别上调40%、18%、21%及52%,今年年初继续上调10%。在陆续调价的同时,东阿阿胶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而业内则认为产品提价可能会影响东阿阿胶的市场份额,后来的销售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质疑。不过分析指出,目前阿胶市场仍是供不应求,提价具备市场基础,此外,东阿阿胶提价产生的增量收入基本弥补了销量下滑造成的营收损失。国信证券报告指出,今年阿胶块只是小幅提价,终端消费者较具品牌忠诚度,同时去年四季度控货也减少了渠道库存累积的风险,因此今年二季度阿胶块销量恢复是大概率事件,阿胶块量价齐升有望促使东阿阿胶业绩增速明显提升。招商证券则指出,东阿阿胶产品远未实现价值回归,换言之,以东阿阿胶的品牌号召力,产品依然具备提价潜力,未来增长具备较大的保障。

除云南白药、东阿阿胶之外,片仔癀(600436)、同仁堂(600085)也是拥有较高美誉度的强势品牌,无论行业如何调整,这些具备定价权的企业始终维持稳健增长,在二级市场上,这些公司同样处于长期牛市通道中。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整合也是医药公司优化资源实现稳健盈利的方式之一,此处的整合,既包括医药公司自身的整合,如通用系旗下中国医药吸收合并天方药业,广药系旗下广州药业吸并白云山;也包括行业政策的洗牌,如“毒胶囊”事件引发的明胶行业大洗牌,东宝生物则有望胜出。著名私募人士姜广策曾指出,“行业整合将会是是未来5年医药流通行业的最大看点,强者恒强大者恒大。”

医药公司重组并不鲜见,多数公司选择的整合方式是吸并,即将数项资产合并为一项,借此实现全产业链的资产结构,停牌达半年之久的中国医药及天方药业便可归为此例。

中国医药(600056)及天方药业(600253)均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注:与通用技术及通用汽车无关)旗下上市公司,而“通用系”是国资委批准的以医药为主业的三家中央企业之一,该集团一直致力于构建横跨国内外市场的营销网络,全力打造科工贸一体化的医药产业格局。去年11月16日,中国医药与天方药业双双停牌决定重组,直到今年5月7日,两家公司才复牌并公布重组方案,中国通用集团旗下两只停牌已久的上市公司中国医药与天方药业今天同时披露重组方案。根据重组预案,中国医药将吸收合并天方药业,同时中国医药将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收购通用系旗下的其他医药资产,若重组方案得以实施,则新的中国医药将成为通用系唯一的医药上市平台,而通用系亦将是上药之后的第二个集团上市平台。

业内对通用系的此次重组普遍看好,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通过该重组,通用系可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公司产业链布局,实现协同效应。另外,广发证券从投资的角度指出,虽然中国医药与天方药业0.31:1的换股本身不存在升值空间,由于两只股票都是融资融券标的股,只要两公司股价比例偏离换股比例,则存在可套利空间。广发证券同时认为大股东通用集团后期注入优质资产的动机较为强烈,届时可给新中国医药带来相当的利润规模。

而在此前,华润医药集团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也成功完成了与北京医药的重组,广药集团整合旗下广州药业、白云山的计划也正式出台,而国药集团亦有意整合旗下国药一致、国药控股等医药资产,可以预见,整合将是医药行业尤其是医药集团不可扭转的趋势。

与通用系、广药系自发型的整合不同的是,部分医药公司的整合驱动力源于行业环境的急剧变化,属于被动型的整合,如东宝生物。

自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爆发以后,社会各界对明胶议论纷纷,药监局联合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进行调查,通化金马(000766)、复旦复华(600624)等上市公司亦被牵扯其中。以修正药业为代表的药企被勒令召回问题胶囊,行业洗牌已成定局,客观上造成了胶囊供应存在缺口。

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秘书长姚龙坤表示,目前全国明胶企业中获得食用生产许可证、有资格生产食用明胶的企业仅20余家。而资料显示,国内食用和药用明胶的供需缺口去年即达到1万多吨,今年全国范围内的明胶整顿则令供需缺口更为严重。业内人士称,在这种形势下,未被卷入“毒胶囊”事件的东宝生物(300239)及青海明胶(000606)等极有可能从中受益。

日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毒胶囊事件对行业的直接影响是造成胶囊量降价涨,如行业内质量较好的胶囊每颗价格从0.7分上涨到均价1分,其中个别的企业胶囊上涨到1.3分。尽管东宝生物等公司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产能的大规模释放,但在目前的产能状态下,胶囊价格的上涨对东宝生物直接形成良好的业绩预期。

另有分析指出,行业洗牌之后,市场格局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而一旦东宝生物实现产能的放大,则公司将在现有格局下继续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东宝生物等公司的增长逻辑在于“前期涨价,后期放量”。据悉,青海明胶投资的广东明洋明胶项目下半年即将投产,而东宝生物的募投项目也即将投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明胶领域的行业洗牌是“黑天鹅事件”与政策层面的结合,因此具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其他领域的医药公司难以复制该增长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医药行业属于大消费范畴,难以避免诸如药品质量问题等突发事件,届时或将再度引发行业洗牌。

渠道保证市场规模

医药行业有其固有的特殊性,以中成药为例,配方是决定药品品质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云南白药还是片仔癀,无一不具备独特的配方,由此奠定了强大的品牌效应。而在化学原料药及西药制剂方面,研发能力及资金实力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公司并不具备独立研发新药的能力,而只能寄望于国外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医药流通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当上市公司以医药流通作为主业,则可将该公司视为商贸零售类企业,因为渠道才是此类公司盈利的砝码。

由于绝大部分药企并不拥有无可复制的品牌,因此这些公司往往借助于渠道的纵深来弥补品牌的不足,医药流通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国药股份、南京医药及话题公司上海医药等。

国药股份是国药系旗下的上市公司之一,公司号称“中国药业连锁第一股”,拥有商业、物流、工业等多种业态。截至目前,国药股份共经营药品品规3000多个,拥有供应商600余家、商业客户700余家,在终端销售方面,国药股份充分借鉴商业零售的营销模式,在全国范围了构建了以直营为主的连锁门店。通过连锁模式,国药股份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逾70亿元,今年一季度则超过20亿元。对于未来的规划,国药股份指出将在抢分直销市场份额的同时适度深化分销渠道管理。

分析称,国药股份(600511)高层传达出的将适当改变直营与分销比重的信息实际上是为了应对2011年以来的毛利率下滑。2010年底,北京等地区大力推行医保招标,导致药品价格大幅下滑,而医药流通公司毛利率普遍不高,国药股份毛利率从2010年的8.83%降至2011年的6.38%,受此影响,国药股份去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但营业利润却下降34.8%。今年一季度,国药股份毛利率呈现止跌迹象,中投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政策的逐步趋稳,商业毛利率亦将趋稳,国药股份商业部分将继续深化麻药业务,做大做强纯销业务,拓展药房托管业务等。招商证券指出,国药集团层面承诺将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国药股份将因此受益。

相比于国药股份的直营优势,南京医药(600713)在药品分销方面则更具竞争力。南京医药近年来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如“药房托管”、OEM贴牌,“现销快批”等,此外,南京医药善于利用医院资源,通过医院实现药品的分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南京医药近年来在渠道创新方面屡有建树,但公司盈利能力并未得到改善,著名私募人士、天马资产董事长康晓阳就曾指出,部分企业过于注重“渠道为王”,而忽视了必要的成本管理,以致业绩未能随渠道一同增长。不过有分析指出,南京医药营业收入并未出现滞增迹象,若强化成本管理,则业绩有望得到释放。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医药制造业;现状与改进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向外界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的信息。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在非对称性信息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备性(Imperfect information)和非对称性(Asymmetric information)必将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信息披露理论,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以及人民银行等部门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并先后在某些上市公司内部施行。2006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分别自2006年7月、2007年7月起实施。沪深《指引》均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2009年1月,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34号)以及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上市部函[2009]088号)》等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规范。

一、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行业背景

Chee W.省略info.省略)和上市公司资讯网(省略)。

(一)披露的总体情况

本文将内控信息披露分为五个层次:详细披露是指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并且披露的形式、内容、格式和程度完全按照沪深指引的规定执行;良好披露是指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或者按照沪深指引的模块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披露内控信息,但是,其披露的内容和程度稍差于详细披露;简单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只简单说明公司建立、健全内控情况;无实质内容是指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性内容;未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未提及内部控制情况,也没有出具内控自评报告。沪深2008年和2009年全部制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制药企业内控信息披露不理想。沪、深两市《指引》等关于内控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在71家公司中,良好披露和详细披露的公司占42%,其余近58%的公司披露不理想,如红日药业,甚至于有两家公司(ST 四 环,股票代码:SZ000605;华神集团,股票代码:SZ000790)在年报中只字未提其内部控制情况。2009年是“上市公司治理整改年”,接近78%的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得到了详细披露或者良好披露,只有22%左右的公司简单披露或者披露内控信息时没有实质性内容。从披露的总体情况来看,2009年,《基本规范》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执行,制药业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信息披露的主体(见表2)

从2008年披露的信息来看,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有近92%的公司由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内控信息披露,而由审计委员会以及其他机构进行披露的公司很少。而从2009年年报可以看出,由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或者审计部进行内控信息披露的公司显著增加,说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职责的规定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信息披露的载体

从表3来看,2008年只有29家(40.85%)公司以附件形式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2家(59.15%)上市公司没有提供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只是在其年报的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2009年提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改善不明显,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提供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动力不足,亟需改善。

(四)内部控制的鉴证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2008年年报中,我国只有35.21%的医药制造业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过注册会计师、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或者保荐机构的鉴证,这些机构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核实评价意见。此外,还有46家(64.79%)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未经任何形式的鉴证。2009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未经任何鉴证的公司比例数降低到52.78%,比2008年有所改善,但是,从数据来看,依然有半数以上的公司内部控制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鉴证,其内部控制自评结论的可信性值得怀疑。

三、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不足,披露内容欠详细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不足,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是否披露内控信息。如果内部控制披露的成本大于效益,有些公司会选择不披露或隐瞒内部控制信息;如果效益大于成本,上市公司则会选择性地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内控披露内容上,部分公司披露过于简单,或者无实质性内容,如丰原药业(股票代码:SZ000153)在其2009年年报中认为:“公司对照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等。”

(二)与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偏颇

目前,国际公认的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分成五个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内部控制的目标“确保企业营运的效率、效果”、“确保可靠的财务报告”和“遵循相关法令”三位一体,强调“动态性”。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对COSO内部控制制度理解偏颇,导致大部分医药企业披露的内控信息和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过分强调“确保可靠的财务报告”目标,忽视其他目标。因此,在实务中,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也过分重视对财务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轻视内控其他组成要素的披露,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的遵循和执行的披露上。

(三)鲜有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改进流于形式

目前,鲜有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的缺陷,如莱美药业(股票代码:SZ300006)、太极集团(股票代码:SH600129)、千金药业(股票代码:SH600479)等均只字未提其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情况。多数公司只是简单表述如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发现存在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 关于内部控制的改进披露更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措施,如太极集团(股票代码:SH600129)在其2009年的公司年报中披露“公司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的各项内控制度进行持续修订完善”。

(四)忽略对风险的披露

综观2008年、2009年披露的医药企业年报,大多数公司忽略对风险的披露。有的公司简单披露,如上海辅仁(股票代码:SH600781)在披露风险时,只是“对于分、子公司的管理及风险防范也有相应的管控制度”;*ST天方(股票代码:SH600253)“保证公司在发展的情况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效的规避风险”。有些公司甚至于只字未提其面临的风险,如千金药业、三九医药、中国医药等。医药制造业企业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如医药产品被竞争者仿制是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风险。此外,国家政策变动的风险,如国务院颁布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2009年4月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关于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定都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从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关于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信息来看,鲜有公司重视风险的披露。

(五)自我评价不客观、缺乏可信性

从2008年、2009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自我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比较严重。如在2009年的72份医药制造业公司年报中,有17家公司(占总样本的23.61%)表示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有效”或者“完整、合理、有效”等,有37家公司(占总样本的51.39%)表示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较为健全、较完善”,甚至于有多家ST公司也都宣称其内部控制“完整、有效、能够提供保证”等,让人不得不对其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产生怀疑。

四、改进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觉性

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源于信号传递理论,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高质量的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当局有动力进行充分披露,愿意向市场提供积极的信息。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也认为,只有当市场有效或强势有效时,才能激发起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的自觉性;在弱势有效的资本市场中,管理者缺乏动机充分披露内控信息。因此,为了提高内控信息披露的自觉性,必须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现实中,当市场强势有效时,内控健全、有效,能够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企业往往愿意主动披露本公司的内控信息。

(二)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尽管我国出台了内部控制《指引》、《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是,它们的内容相互联系却又不完全相同,因此,上市公司在执行时缺乏统一性。此外,也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与国际标准有出入,加上医药制造业本身的特殊性等,我国制药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选择性较大,侧重点不一。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管理当局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可循,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内部控制专项准则,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作出统一、细化的规定,以减少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定和实施及信息披露上存在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三)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的界定一直很模糊。沪、深《指引》明确了董事会为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但是对违反披露政策的法律后果缺少必要的惩罚机制。《基本规范》分别规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职责,但是,依然没有对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作出明确界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国法律亟需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责任主体,以便落实责任,建立内控信息披露问责机制。美国《萨班斯法案》和SEC将内控信息披露的责任归于公众公司管理当局。鉴于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建议由公司董事会、总经理和最高级别财务管理人共同负责内控披露, 监事会和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从而真正实现对管理层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的监督。

(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上市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水平。医药制造业是高风险行业,面临诸多风险,如新产品开发和审批风险、普遍面临的主导产品较为集中的系统性风险、医疗体制改革及国家对中西药注射剂质量管理趋严的政策性风险、原料药材质量控制以及价格波动风险、药品的不良反应风险、生产经营的季节性波动风险、核心技术可能泄密的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该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公司抵御现实和潜在风险的能力,及早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规避、风险转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从已有的内控信息披露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问题各异,亟需加强法律监管。首先,应严格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增强法规的执行力度,尤其应完善各项违规披露的惩罚机制;其次,应完善我国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准则。由于我国内控披露的鉴证机构涉及到监事会、独立董事、保荐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等多个部门,且由于这些机构本身的职业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导致他们执行的审核标准不一,审核结论不同,因此,亟需完善内部控制报告审核准则来统一规范内部控制鉴证业务。

【参考文献】

[1] 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 会计研究,2008(3):35-42.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S].2006(6).

[4]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S].2006(9).

[5]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 2008(6).

[6] 钱静.垄断行业高薪侵蚀社会公平基石[J].特区经济,2007(11):162-163.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篇10

前不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报告,反映“北京医学院呼吸道疾病专研中心”非法生产销售“喘嗽宁胶囊”。经核实,“北京医学院呼吸道疾病专研中心”为虚假机构,标识为“北京医学院呼吸道疾病专研中心”生产的“喘嗽宁胶囊”为假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喘嗽宁胶囊”的企业有:长春人民制药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君寿堂制药有限公司和山东明仁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只有这些企业生产的“喘嗽宁胶囊”才是正规的,质量有保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患者,要去正规。有资质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药品。注意有时某个药品确实有,但存在被假冒的可能,为此购药时应多留心。购药前可查询药品是否经过批准注册。简单的办法是,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sda.省略)查询。

警惕,沙星类抗菌药的用药“风险”

喹诺酮类药品(沙星类抗菌药)为人工合成抗菌药,因其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抗菌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自2004年至2009年10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13个喹诺酮类药品病例报告8万余份,其中,严重病例报告3500余份。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以全身性损害、神经和精神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

分析发现,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帕珠沙星的损害较其他药品相对突出,在使用过程中,大家应特别关注。

1 司帕沙星的光敏反应 光敏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手、颜面及其他暴露于光下的皮肤出现红肿,伴瘙痒或灼热感,严重者出现皮肤脱落。使用司帕沙星时(包括数日内),应避免接触日光及紫外光,可使用防晒霜,穿戴遮光衣物。过敏体质及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2 莫西沙星的肝损害 肝损害多出现在用药1周后,部分原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肝损害出现在首次用药后1~2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下降、肝酶异常升高、黄疸等。建议肝脏疾病,如肝癌、肝炎、肝功能不全患者定期检查肝功能,谨慎用药。

3 帕珠沙星的肾损害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表现为尿频、血尿、蛋白尿、结晶尿、尿液浑浊、肾功能异常,少尿等。建议肾脏疾病患者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既往病史,以利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4 其他 加替沙星可引起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该产品已禁用于糖尿病患者。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也有引起血糖异常的报告。左氧氟沙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患者使用上述药物时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喹诺酮类药品在未成年动物中可引起关节病,在儿童中可引起关节痛及肿胀。因此,未成年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该类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