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十篇

时间:2023-03-18 21:42:19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1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孔丘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啊,不要厌倦学习,要喜欢学习,才会用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最近读了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十万个为什么》内容丰富,它里面有地理、生物、人体、医药、天文等知识,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一本可以让自己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用的科普书。书中一个个新奇、有趣的东西,有问有答,很吸引人眼球,会令人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比如说:“古代的人是有什么计时的呢?他们是用“日晷”计时的。“日晷”就是用一根木头直立在地上,周围按一定的距离放石头,无论太阳在天空的那个位置,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时间了。但是,这种方法在阴雨天夜晚是不管用的。所以后来人们有发明了用水计时的方法(滴漏)。一直到1657年,荷兰数学家惠更斯根据伽利略在1583年发现的摆动定律制造了世界上第1个摆的时钟。直到今天,这种摆的时钟还是很受人们喜爱。

《十万个为什么》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它真是一本好书啊,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来读这本书,它会让你懂得的更多。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2

就说养花吧,我的爸爸非常爱养花,家里有好几盆花,爸爸十分爱护它们,常常在早上或中午提一桶水来给它们浇水。

一天中午,天气十分炎热。盆里的花已有点干瘪了,都耸拉着“脑袋”,盆里的土也干得咧开了嘴。一见此状,我连忙到水管边接了一桶水,准备给花浇水。正在这时,爸爸看见了,连忙说:“快别浇水,现在不能浇。”我问“为什么,花都快枯死了。”爸爸说:“没关系,不会死的。”我感到很奇怪,再问爸爸:“为什么?”可爸爸也讲不出个道理来。这时,我想到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打开书后,我仔细翻看,终于寻到了答案:原来,中午气温比较高,这时植物根吸收水和叶面蒸发基本相同。如果用冷水浇,土壤温度降低,从而使植物生理失水,甚至死亡,所以中午是不能浇水的。看到这里,我明百了中午不能给花浇水的道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还有一次,我到老家去玩,看见那里的狗一见主人就使劲摇尾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去问表哥,表个说:“它可能是尾巴痒吧!”可我不相信,它为什么到见主人时才痒呢?这时,我又想起了《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说狗是见到主人时很兴奋,但不能说出来,所以就用摇尾巴来表达自己的高兴。我看了以后跑到表哥那里去,纠正了他的错误。表哥听了以后,说:“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多读书。”我听了以后,心里真是乐滋滋的。

《十万个为什么》的却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帮我解决了身活当中遇到的难题。我以后会多看一些书,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3

我有一本好书叫<<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绚彩的外皮,很好看,每当我有疑问的时候,它都会闪现在我眼前,像一名优秀的科普老师。

书上介绍许许多多自然规律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为什么,像是诠释着世界的奥秘,有为什么“冷在三九”、有为什么“热在三伏”、有为什么会产生龙卷风和许多的为什么,这本书唤醒了我沉睡的大脑,开启了我的记忆之门,让我领悟了世界的神奇。但是在我的思想里还有数不尽的为什么?比如有UFO、百慕大、金字塔等等等等~······我多么希望解开这个让人非人所思的问题,据科学家说过地球这个的星球已要面临资源困难,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一定要出现一个更加优秀的科学家,帮我们找到更好的星球。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们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朦胧的睡眼上空将会出现另一片天空。

来揭开这个宇宙神奇的面纱。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4

此次“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十万个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这是对本册“科普”单元的拓展和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产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教材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在最后板块,引导学生阅读四本科普书籍(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这些书中涉及的知识贴近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这一次读书活动也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相关联: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通过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提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能记录、梳理问题。这些书都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二、设计理念

1.将以前学习的读整本书的方法迁移到本单元“快乐读书吧”荐读作品的阅读中去。

2.迁移前面课文中学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提问、批注等。

3.利用“小贴士”的功能,知道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4.运用“联结”策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片段、作批注,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产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利用“小贴士”的功能,了解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解决。

3.通过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保持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能自主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2.搜集不同的科普作品资料。

3.制作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阅读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提问单元”

1.猜谜语,引出书名: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2.出示目录和单元导语,发现四篇课文的共同点:都是与自然、科技有关的科普作品。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蓝天、森林、大海,蕴藏着自然的奥秘;过去、现在、未来,述说着科技的精彩……

(2)齐读导语。

3.了解“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又称“科普著作”,它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的意思。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其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普作品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扩大社会影响力,展现魅力科学。

4.引导提问。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其实面对身边最为平常的事物,我们也可以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喝水?为什么水能灭火?为什么水不会燃烧?……请大家也试着提一提吧!

(2)生尝试提出问题,互相交流,知道的可以解答问题。

(二)读书有方法

1.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

同学们,拿到一本书,你是怎么读的呢?

预设:

生1:我一口气把书读完,不读完,饭都不想吃呢!

生2:我先看看一本书哪里好看,先看好看的地方,再慢慢看完整本书。

…………

2.小结:阅读也要讲究方法。今天老师先教大家如何认识一本书。

3.认识封面。

(1)一本书的每个部分都能告诉我们这本书的信息。封面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①学生观察自己的书籍封面。

②课件出示不同书籍的封面。

③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预设:

生1:我从封面中知道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联作家米·伊林。

(相机介绍作者,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生2:我从封面中知道了这本书的书名是《十万个为什么》。

生3:我从封面知道了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

生4:我从封面知道了这是一本科普读物。

…………

(2)小结:通过看封面,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题目、作者、出版社、译者等信息。

4.认识目录。

(1)你会看目录吗?目录有什么作用呢?

(2)出示书籍目录。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

(4)小结:目录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书籍的内容,还可以让我们快速检索喜欢看的内容。

(三)欣赏片段,感受语言特色

1.介绍课本内容。

作者在这本书中,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屋内旅行,对自来水龙头、炉子、桌子、灶台、锅架、餐具柜、衣橱等,提出了许多看似简单,却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2.课件出示选段。(教材中《十万个为什么》的选段)

3.学生自由读。你喜欢这段文字吗?为什么?

预设:

生1:作者讲的都是科学知识,但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

生2:作者像在跟我们讲故事。

生3:作者的话一点儿也不深奥,不难懂,一看就明白了。

…………

小结:是啊,作者站在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孩童的角度,把好奇的眼光停留在居室内的几个角落:自来水龙头、炉子、桌子、灶台、锅架、餐具柜、衣橱等。每日常用常见、平淡无奇的事物顿时绽放异彩,引出一个个为什么:水为什么能灭火?我们为什么要喝水?……擅长讲故事的米·伊林就这样以文学的手法来表达科学知识,二者融为一体,活泼生动的语言为各种问题送上精确的科学解释。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原来读书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按你感兴趣的程度自己排序读。下面,请你们自由阅读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再次感受语言特色。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在阅读科普作品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理解的科技术语呢?如果有,你是怎么解决的呢?(可以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也可以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询问老师、查资料等方法解决)

2.谈谈阅读感受。

3.小结: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这本书讲得有道理吗?关于这个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呢?我们还要学会做读书笔记,可以在书上给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也可以圈画自己喜欢的语句,还可以在侧边栏写写批注。假如你有一定的感受,也可以写下来。

4.拓展阅读:

(1)介绍阅读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2)介绍其他的优秀科普作品。

(3)读书时,运用学到的读书策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准备参加知识竞赛。

2.阅读其他优秀的科普作品。

(六)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

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

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计划阅读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

查阅资料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5

热词:本土原创图书 走出去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国外出版社的交流活动始于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年盒装书《宝船》的版权输出到日本,拉开了我社版权输出的序幕,此后千余种的图书版权走出国门,展现在英国、荷兰、日本、韩国等读者面前,成为海外读者了解我国童书出版的一个窗口。

近年来,在国家全力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鼓励出版社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加大对版权输出支持力度的背景下,我社在保持原有版权输出传统外,整合全社资源、集结全社力量,规划选题不仅立足于本国市场,更兼顾版权输出,积极主动地寻找海外优秀合作伙伴、开拓海外版权输出渠道,大力推进本社优秀原创图书“走出去”。

《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社上世纪60年代编纂的一部“非凡”的出版物,五十多年来六度新版,伴随了几代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他们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18个分册上海首发,在第十届上海书展上正式与读者见面。11月,越南语版、中文繁体版(台湾地区)版权协议签订。2014年9月,台湾版《十万个为什么》被编辑加工为72小册出版。截至目前越南语版6册即将印刷出版,剩余12分册将于今年8月、12月分批出版。2014年1月,中文繁体版(香港地区)版权输出协议签订。2015年,香港版《十万个为什么》30册出版完成。

此外,我社还与新疆出版局、新疆科学出版社合作,签订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的版权使用协议,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普及科学知识。2015年,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版《十万个为什么》与读者见面。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版权输出工作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开展并取得不错的成果,与我社领导、编辑、版权工作人员的重视、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著作权明晰是版权输出的前提

《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社最重要的品牌图书之一,第六版改版、编纂工作启动之初,我社就将其作为版权输出的重点项目,因此明晰著作权就成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于是在合同签订阶段,我们就开始为国际版权的出版做准备。

不同于文学类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属于大规模的原创汇编类作品,仅在书上署名的作者就达到768位,再加上总主编、各个分册的主编,庞大的权利人系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度,每篇稿件在正式发稿之前必须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让每一位作者明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最终,整套图书的合同总数超过800份(同一作者参与不同图书的编纂需另签合同),创造了少儿出版社出版史上的新纪录。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第一次推出了彩色图文版,为达到理想的图文效果,全书选配的彩色图片达到7800余幅。鉴于国内出版社图片版权纠纷不断的情况,为保证书中所用的每一幅图片都经过正版授权,我们与Corbis、Gettyimages和全景等全球知名的图库公司签订合同,严格规定了每幅图片的使用范围和价格。由作者提供的图片,我们也与权利人签订明确的图片使用合同,做到责权分明。同时,我们还在书中的每幅图片旁边,用符号标注图片来源,在每个分册的附录部分列出该分册的图片及符文(符号文本一一对应)版权说明。

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短文和图片,我社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了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知识产权方面与国际接轨,为版权输出提供了必要条件。

优秀的图书品质是版权输出的基石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也是我国近年来最重要的原创科普出版工程之一。为了给青少年读者呈现一套最优秀的科普读物,再造新时代的科普经典,我社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寻找最优秀的作者、最精美的图片,以最完美的形式将最精彩的内容呈现在广大青少年读者面前,最终完成了权威性、可读性都较强的优秀科普读物。

作为国内原创科普的第一品牌,《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集结了国内最权威的编纂阵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亲自担任总主编,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级科学家担任分册主编,115位两院院士组成阵容强大的编委会。从参与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到潜入海底研究“蛟龙号”的海洋地质学家,新版《十万个为什么》成为国内仅有的一部“大家”云集的少年科普作品。

作为一套图文并茂,图片比例极高的科普作品,图片的品质也是图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给读者呈现最精美、最匹配的图片,我们与全球最顶尖的图片公司Corbis、Gettyimages和全景等公司合作,在其图库中严格筛选合适的图片。

一套优秀图书的呈现形式――装帧设计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好的装帧设计不只是图书内容的外延与补充,还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著名设计师、“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评委、上海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袁银昌先生主持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封面及版式设计工作。

国际书展是版权输出的平台

图书未出,版权先行。面对社内的重点输出项目,版权部门在图书出版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图书合同阶段,无论是图书文本合同中权责的界定与明确,还是图片合同中关于国际版权图片使用方式与费用的条款,版权人员都积极协助拟写与审定,为日后版权输出做准备。图书编辑阶段,版权部门积极向海外出版社推送书讯,告知其图书编纂思路、作者情况、编辑进展,方便其提前了解图书相关信息。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图书正式出版后,各个书展上的展示与推介。

2013年8月13日,《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座谈会召开,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在内的全国数十家媒体对《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进行了全方位电视报道,对参与编纂的科学家进行了深度采访,还列举了书中有趣的问题。2013年8月13日当天,中央电视台在各时间段的新闻节目中,对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的消息进行了全方位的滚动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等全国数百家平面媒体也同步进行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仅8月份,全国平面媒体对《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的报道就有近200篇。另外,通过百度搜索的新闻搜索条目从座谈会召开前的1200条迅速增长到140000 条。

2013年8月14日,第十届上海书展首日,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以全新的问题、体系、内容、样式正式与读者见面。在短短7天的书展上,《十万个为什么》销售火爆,累计销售3500套,被读者评选为上海书展期间“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之首。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续写了前五版的辉煌,其品牌效应、社会影响力以及销售业绩都给版权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版权部门趁热打铁,准备好图书封面、目录、部分章节PDF、媒体报道等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件第一时间推送到相关客户眼前。在随之而来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我们约见来自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及法国的出版社,当面向其展示《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精美的样书,讲解陈述其新特点,列举其中精彩的提问。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台湾出版社的编辑多次来我社展台,反复翻阅样书,仔细查阅各个分册的问题设置,强烈要求带样书回去继续论证,因为只有一套样书,我们在展会结束后才将其中三本样书送给他们仔细认真审读;法国出版社为这套书专程从法国飞到法兰克福,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我们与其版权专员商谈了近一个小时,讨论《十万个为什么》在法国出版的可行性;香港地区、越南的出版社则在邮件中多次索取资料、样书。经过三个月马不停蹄紧张的努力,借助第一届上海国际童书展的平台,越南、台湾地区的出版社来沪,我们最终签订了越南语版、中文繁体版(台湾地区)的版权协议;也在反复的邮件协商与沟通之后达成中文繁体版(香港地区)的版权协议。

不止于“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各个出版社、出版集团都想尽一切办法积极推进版权的输出,但版权协议达成之后,我们的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上有多少销售,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却较难把握。作为一家有着较长版权输出传统的出版社,我社对于输出项目绝不止于版权协议的签订、预付金的收取,我们更关心外版图书的出版与销售,希望自己的图书在国外产生切实的影响。版权协议达成后,我社会主动关心、督促外版图书的翻译、出版进度。图书出版后,我们还会定期提醒外方提交版税报告,了解图书在外方市场的销售状况,积累本版图书在海外市场销售数据,为以后图书品种的推荐提供参考。作为我社的品牌图书,《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更是让社领导格外关注、关心的项目。

台湾地区繁体字版《十万个为什么》临近出版之际,正逢《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项目负责人、我社副总编辑洪星范拜访台湾出版界。虽然洪副总编是个人赴台,他却心系《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希望能抽空为台版书做些事情。恰巧赶上他们的销售推广活动,于是作为最了解《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人,洪总亲自为台湾的发行商“上了一课”,为其介绍图书的优点、特性,为销售助力。同时,洪总也带去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视频宣传资料,供其在新书会上使用。

对于即将出版的越南语版《十万个为什么》,我社更是非常重视。今年4月,周晴社长将亲自带队访问越南,为《十万个为什么》越南语版“新书会”的召开做准备,考察越南出版社、发行渠道、当地书店,为组织演讲、宣传图书做准备,争取让《十万个为什么》在越南也成为一套家喻户晓的图书,成为常销书。同时我社也将以此次出访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拓展在越南的业务范围,精耕越南市场,争取与更多的越南出版社交往,为后续的版权贸易打开通路。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6

假定你是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你可以每分钟三百字的速度读一本一般性的书籍。就多数小说、传记、游记以及有关个人爱好和兴趣方面的书而言,每六十秒钟读三百字,不仅理解而且能够欣赏,对你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按这样计算,十二分钟就能读四千五百字。一周七天读三万一千五百字,一个月十二万六千字,一年的阅读量可达到一百五十一万二千字,而书籍的篇幅从六万字到十万字不等,平均起来大约七万五千字。每天读十五分钟,一年就可以读二十本书。

威廉・奥斯罗爵士是当代最伟大的内科医生之一。人们认为,他的杰出成就,不单是由于他有着渊博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且因为他具有丰富的一般知识。他是一位很有文化素养的人。他对人类历代的成就和思想成果很感兴趣。他很清楚要了解人类最杰出成就的唯一方法是读前人写下的东西。但是,奥斯罗有着一般人都有的困难,而且困难要更大。他不仅是工作繁忙的内科医生,在医学院任教,同时还是医学研究专家。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的几个小时以外,他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中所有其它时间都理所当然地被上述三项工作占去了。

奥斯罗很早想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把每天睡觉前十五分钟用来读书。如果就寝时间为晚上十一点,他就从十一点读到十一点十五分。如果研究工作进行到两点,那么,他就从两点读到两点十五分。他一旦规定这么做,在整个一生中就再不破例。有证据说明,在一段时间之后,他如果不读上十五分钟的书就简直无法入睡。

解决的办法并非一定是就寝前十五分钟。这十五分钟或许是一天的其它什么时间。即使是在排得最满的时间表中,大概也会有不止十五分钟的空余时间在什么地方藏着。

在一次大战的最后一年,在我服役期间,我发现我所在的军队里有一个一等兵异乎寻常地知识渊博。他服役期间的读书量简直大得惊人。我对他读书的方法很感兴趣。每天,士兵们都要进行一个小时的队列操练。在这一小时当中,起码要有一段比较长的休息时间。我第一次去操练场的时候,惊奇地发现“稍息”令下达后,在长长的队列中,有一个人掏出一本袖珍的简装书,站着读了起来。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7

小鱼喜欢无边无际的大海。因为每一朵浪花中,都讲述了一个动情的传说。

小鸟喜欢蔚蓝的天空。因为每一片白云里,都流传着一个美妙而感人的故事。

我喜欢好书。因为每一本好书里,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对于每一本好书,我都将它们视为珍宝,看作挚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与书促长谈。

打开我小小的书橱,里面放着很多好看的书:《作文大全》、《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爱的教育》等等。但是,在这些有趣而精彩的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十万个为什么》。

我之所以喜欢《十万个为什么》,是因为它的内容十分精彩丰富。它给了我很多日常生活的知识。它包括地球篇,也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比如: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呢?地球有多重呢?动物也怕孤独吗?这些精彩的内容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记得星期天的上午,我在房间里认真地做作业,正当我思考着问题的时候,弟弟扑地走了进来,把我的思路给打断了。我气呼呼地问:“什么事呀?”“姐姐,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地球有多重,年龄有多大呀?”听了后,我觉得这个问题好熟悉,好像在《十万个为什么》那本书里看过,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地球篇那一页。“讲述了世界上第一个“称”地球重量的人是卡文迪许。有一天,他看见几个孩子用镜子反向太阳光玩,小镜子稍一转动,远处的光斑就有了大幅度位移,他顿开茅塞,连忙按照这个原理改装了实验仪器,使测量的灵敏度大大提高。就这样,他测量出地球的数量值是4.977×1024公斤,总共是597600亿亿吨,即将近六十万亿亿吨,年龄是46亿岁了。”弟弟听了,说:“姐姐,你真棒,你真是百事通呀!”听到这赞美,我心里美滋滋的。

从这接触到《十万个为什么》中,我不知解开了心中多少个问号,见识到多少新鲜的知识,领悟到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凡事要问为什么?”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8

行万里路,能胜过读万卷书的地方,不就是亲身到了那个地方,有个更立体的感受,不为写书人的个人观点、角度所限,亲临现场,容许自己看出个人感受。

可是,如果事先没有读过一点点最基础的资料,放你到现场去,那感受可以完全与现场的背景无关。假如从来不晓得天安门广场发生过什么事情,就在广场中感受啊感受,不外乎一个“大”字。

为什么不说“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如果没有读过“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在春夏之交看到西湖畔超大的一亩荷叶,绿到猖狂的程度,反应为一手经验,也能发出哗哗哗的感官式的赞叹。但是读过几卷书,那片绿色的画面,就与诗中当动词用的“绿”字浑然一体。文字就不只是文字,画面也不止于画面。话说那一大幅荷叶地毡,一蓬蓬绿叶争抢阳光,一叠一叠打架般互相围堵,目击此景,就更能明白另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何等意境。不,不是明白,明白从文字而来,应是体会,体会从文字与画面结合而得,景于是变成了境,那些荷叶,的确像在吵闹,在闹事,在闹一场绿的盛事。

游学团北上参观辛亥革命圣地,包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地、辛亥革命博物馆等等。看这则新闻,只想着,成行前若不读读辛亥革命史,去到烈士墓地,也就是个墓地,装载情节资料不足的脑袋,又能联想到怎么样壮烈的程度?仅从教科书看到的辛亥革命,也不外乎人名与事件时间地点,给你来到现场,就能感受到革命有多壮有多烈?我不是半信半疑,我信瞧那么一眼,会对这场革命多了一个印象,但至于由此而引起同学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不满足于浮面的感想,进而探索起前因后果,我非常怀疑。若说渲染革命轰轰烈烈的道具布景,真实的,静静地立在原地的墓碑,倒不及虚构出来的《十月围城》有效,如果你不介意或意会到电影里失实的情节。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9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对于科普知识的热忱跟充满好奇心的孩童一样。就像郭沫若所说:“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科学。普及也要,提高也要,技术也要,理论也要,差不多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双手一齐伸出来向着科学了。”

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对于科普工作的重视,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见的。

1950年,政府在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将科普工作纳入政府行为。科普局的规模相当可观,局机关有4处1室,再加上直属机关,总共好几百人。

到了1956年,仅此一年,就有9个中央单位与全国科普协会合作,发出了12个有关加强科普工作的联合通知。参与科普创作,成了知识分子自觉为人民服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进步表现,广大科研教育工作者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科普高潮随之而来。

在这种情形之下,出版社无论新老大小,几乎都参与了科普图书的出版。1952年新成立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时有三个编辑室,各有分工,其中的三编室就专门负责编纂少儿自然科学图书。大家想编一套真正有分量的少年科普图书!内容要好,形式要有特色,还要让少年儿童爱看。正好可以作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图书!

书名叫什么好呢?大家有空就讨论,几十个题目琢磨了一遍,还是觉得叫《十万个为什么》最好。

这个名字要说不算原创。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曾写过一本科普读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译成了中文。书的扉页上印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百龄的一首小诗:七千个在哪里,五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书在译成中文时就用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

借用就借用呗,只要合适就行!《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就算确定下来了。

写作也在同时进行。大家本以为组稿很简单,谁知一写就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国庆10周年早过了,老师们才把稿子交来,将近6万字。大家一看就发愁了,所有的问题还是顺着教科书上的知识提的,内容也不过是教科书的延伸,就连写作的语言也是教科书式的。

“我们那时才意识到,我们对这套书的指导思想还是含糊不清,对写法和文字要求还是心里没数。”三编室一位编辑洪祖年回忆说。大家于是决定重来,有了这次组稿的失败,大家心里反倒有了一些方向。

■那么多“为什么”哪里来?

第一次组稿失败后,洪祖年他们想出一个好点子:向孩子们征集问题!

1960年下半年,三编室印好了一万份问卷,16开大小,打着横线。上面的问题很简单,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

利用各自的联系渠道,三编室发动起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的孩子们来提问题。两三个月后,收回的六七千份问卷就堆满了两个大抽屉。

直到今天,几位老编辑依然记得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有的小孩为什么会长白头发?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

这些来自小脑袋瓜的问题,让编辑们惊喜万分。原来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可惜只有孩子们的眼睛才能发现,大人们早就熟视无睹了。

编辑们也自己找题目。而更多的“为什么”,则来自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比如消化科的大夫提出,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零食会打乱胃肠正常工作;吃东西细嚼慢咽是为了减轻胃的负担……五官科的医生则说,看书要保持一尺远的距离;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强光下或者晃动的车厢里看书;看书一个小时一定要休息一下眼睛……

这些在当时人听来陌生而有益的建议,后来通通变成了“生理卫生”分册里的“为什么”。

所有收集到的“为什么”被誊写在两指宽的小纸条上,边边儿上扎个小眼,用根线绳一穿。这摞纸条就放在手边,大家天天琢磨哪些题目可以用,哪些题目应该放在前面,哪些应该放在后面。线绳被拆开、再系好,不知多少次。

■谁来回答“为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讲,找作者,比找选题还要麻烦。

懂科学的人明白道理,但稿子写得都跟学术论文似的;文笔好的人,又不懂科学知识。这是让编辑们最感到头疼的事儿。

吸取了第一次组稿失败的教训,每回约稿子,编辑们总要反复叮嘱作者,不要太难懂,要像给你家小儿子、小女儿讲故事那样来写。说到最后,连编辑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婆婆妈妈,大家干脆自己动手写出几篇样稿,随题目寄给作者,以供参考。

约稿对象往往是科研人员或者教师,但也有例外,会找一些在读大学生。

也有相当多的来稿内容虽好,却不能让人满意,文字平淡枯燥。润色加工的任务自然落在编辑们头上。那时的通信方式可不像现在,几乎都是通过信件往来。编辑们把改好的稿子再找人抄好,寄回给作者,作者有意见再提,有时要反复好几遍,工作量可想而知。

1962年前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波及到上海。日子虽苦,大家却干劲十足。洪祖年当时还没结婚,住在单位集体宿舍。他有空就去买点卷心菜最外层的老叶子,晚上编书饿了就煮一两片充饥。曹燕芳经常在办公室加班,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自己却丝毫不觉。“我起身出门想去个洗手间,却发现对面弄堂里的住户都开始生炉子了,原来天都亮了。”说这话时,今年80岁的曹燕芳老人乐呵呵的。由她主编的“数学”分册,出版时只有14万字,但一次次修改的稿件加起来有54万字!

后来,总有人问起,不过是几位二三十岁的编辑,年纪轻轻,何以编出这样一套畅销多年、经久不衰的好书?其实,心思用到了,辛苦付出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首版“为什么”风靡全国

《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分册“物理”在1961年4月正式出版,5月就出了第二分册,8月出了第三、第四分册,10月出了第五分册。第六、七、八三册则是在1962年的下半年陆续出齐。8本分册一共收录问题1484个,总计100万字。

小巧的36开本,接近方形,便于携带。封面设计也令人耳目一新,黑色底色庄重大气、封面被分割成小块,象征着一块块砖石搭建起科技的大厦,每块“砖石”里有一幅活泼可爱的插画,表现着不同的学科问题。书里的“为什么”特贴近生活:水壶里为什么会长水垢?为什么馒头里有一个个小洞洞?为什么汽水瓶一打开会有很多气泡翻腾……有趣的问题背后是新奇的科学知识。直到今天看来,依然很吸引人。

这套丛书很快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反响之大出乎三编室的预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进行了报道,《解放日报》专门为其发表社论,上海的《新民晚报》更是连篇累牍地报道图书背后的故事。雪片似的感谢信和建议书从全国各地飞来。

1962年的全国团干部会议上,到会者每人发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团中央第一书记在会上提倡团干部要从中学点知识。因为的热情推荐,当时的《中国青年》杂志,以醒目的标题选载了4篇“为什么”。全国的团支部都行动起来,组织同学们一起阅读和讨论。这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一下子迎合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不仅学生爱看,学生家长也跟着看。

看的人多了,新的问题也就出来了。

《十万个为什么》上说菠菜豆腐不能一起煮,因为会产生草酸钙,对人体不好。读者纷纷来信说,“我们单位食堂都这么做呀,到底行不行?”潘勋照找营养专家一问,专家说,炒之前把菠菜放进热水里焯一下就行了。

还有老科学家来信说:“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个题目很有问题,月亮在中秋节不一定就是最明亮的,倒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这些问题让三编室的编辑们如坐针毡。大家心里着急,怎么才能把错误修改过来呢?于是决定赶紧出第二版。这一回,三编室更加雄心勃勃,希望“为什么”的数量更多,更有条理,分科更明确,还希望请最专业的作者来写稿,请最权威的专家来审稿。

上海、北京、南京、武汉、杭州、新疆、广东、吉林……就这样,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队伍扩大到祖国大江南北。编辑们心中有个信念:谁掌握回答问题的钥匙就找谁。为此所付出的周折和辛苦,今天的人们或许已无法理解。

为了几个关于人参的“为什么”,编辑们写信到吉林,因为那里的土特产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研究人参的地方;行星的问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人比较擅长,因为全国唯一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在南京;至于霜冻的问题,就归新疆气象台了……为了这些来自大江南北的答案,大家早已记不清究竟写了多少封信,打了多少个电话。有时信件不通或说不清楚,编辑们就得自己跑一趟。有次编辑黄廷元坐车跑到镇江,又步行两个多钟头,才找到全国唯一的养蚕研究所,他带去的问题特可爱:“蚕宝宝为什么要吃桑叶”。

■经典是这样写成的

由于“为什么”多了不少,专业性要求也大大提高,原有作者人手不够用。所以,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队伍扩大了好几倍。

南京植物所里本来只有汪嘉锡一位作者,写第二版时就增加到四五位,都是被汪嘉锡带动起来的年轻人。遗憾的是,汪嘉锡已于1986年因病去世。汪嘉锡当时只有30多岁,但大家都叫他“老作者”,因为他给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写过37个“为什么”。题目怎么定,稿子怎么写,怎么改,大家都乐意听他的。

卞咏梅被汪嘉锡拉入伙时,才刚从大学毕业。她说自己完全是边写边学。别看最后只写短短几百字,背后的参考文章和书籍却是厚厚一摞。为什么有那么多品种?卞咏梅从最古老的品种讲起,说到自然选择和人工嫁接,一直谈到如何用激光改变结构。为了使文章读起来有意思,连老电影《秋翁遇仙记》都捎带提上了。幸亏植物所里有不计其数的园艺书籍,可以让她细细寻找。就为了这个“为什么”,她连清代古书《菊谱》都研读了一遍。图书管理员拿着她的借书卡说,你可是所里借书最多的人了。

植物根系为什么那么长?仅从问题本身出发,对于研究植物的许定发而言,不是什么难题,他也是“植物”分册的主要作者之一。但是要让回答有血有肉,就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了。“最长的根到底有多长?最深的根到底能多深?”许定发回忆说,为了找到这些数据,他不知翻了多少书。

还有位作者叫褚瑞芝。他总结得很对,就算是专业人员,也总有自己不大熟悉的领域。就像植物学,下面又分着木本、花卉、栽培等大大小小的分支学科。碰到自己也拿不准的问题是常有的事。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得靠作者自己琢磨。看书、查资料、向更专业的人请教就成了唯一的出路。汪嘉锡的老伴儿王立德至今还保留着几本丈夫当年为写《十万个为什么》而买的书籍。都是植物方面的小册子,汪嘉锡那时一有空就去书店买书,还让王立德从她工作的南京农业大学借书。

那时候,大家都有工作,琢磨答案和写稿就只能利用晚上和休息日。文章要想写得好,光靠科学性、内涵广还不够,通俗性、趣味性才让这几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伤透了脑筋。怎么打个形象而恰当的比喻,怎么编个有趣而合理的故事,褚瑞芝说他每天走路满脑子琢磨的都是这个事儿。

像汪嘉锡、褚瑞芝、许定发这样的作者当时还有很多,只是时过境迁,如今连三编室的老编辑也不知道他们的下落和联系方式了。但可以想象,他们也一定是竭心尽智,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又知识丰富的“为什么”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了解了这些,有谁再一次翻开《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一定是满怀敬意和感激。

■“十万”背后的大师们

除了约请专业作者,三编室的编辑们还要请最权威的科学家来审稿。

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在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审稿人名单中,几乎可以找全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界最负盛誉的名字。而年轻的编辑们也因此接触到当时最有名望的老科学家们。他们的道德人品,直到今天仍是几位老编辑常常谈论的话题。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华罗庚本是“数学”分册的审稿人。黄廷元前去拜访时,华老热情地起身相迎。华老一条腿有疾病,行动略有不便,但他还是把黄廷元引到办公室沙发上坐好,还沏好茶水,一点儿架子也没有。黄廷元记得,华老的办公室很大,除了一面大窗户,周围都是黑板,上面乱七八糟地写满了数字和公式。黄廷元那时才知道,华老正在搞“优选法”,所以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审稿。但他还是跟黄廷元谈了好久,提了不少好建议。

“植物”分册审稿人是钱崇澍,钱老当时是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他重病在身。黄廷元见到他时,老科学家正倚靠病榻,勉强支撑上身,还在看《十万个为什么》的校样。直到去世,钱老也没有将校样看完,临终时,老人特意将这件事交待给两位副所长……

1964、1965年间,经过重新编纂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正式出版了。册数由原来的8册增加到14册,“为什么”的数量达到2000多个,封面插画也更加精美。国家经济当时已经好转,所以印刷质量也大大提高。

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像第一版一样畅销。这时,《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国外。很多年以后,上海少儿出版社突然接到了纪念堂打来的电话,说是想找一套“”前的老版《十万个为什么》,弄得出版社一阵纳闷儿,纪念堂为什么要找《十万个为什么》?原来,纪念堂也是受人所托,真正想找老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是越南胡志明纪念馆。据说,越共第一领袖胡志明生前很喜欢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所以纪念馆就想找这么一套来,搞个原状陈列。

■“”版,一段曲折历程

就在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出齐后的第二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席卷中国。当时,《十万个为什么》有两本单册的销售量都超过了“毛选”,这还得了!上海专门成立了批《十万个为什么》小组,鸡蛋里面挑骨头地找碴,这一找还真给找出来了。有人说,“太阳里面为什么有黑子”这篇文章是在“恶毒攻击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有人说,“棉花为什么能做炸药”里说“棉花做成的炸药成了人们移山造海的好帮手”,是“宣扬赫鲁晓夫的和平主义,是麻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炸药的最大功用,应该是炸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三编室于是被撤销,编辑们都被送到上海郊区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三编室的主任王国忠被打成走资派。后来还出了连环画。画面上,红卫兵小将把几本《十万个为什么》踩在脚下。

但有意思的是,即使在中,《十万个为什么》还出了一版。

1971年夏天,上海工宣队一位负责人找到王国忠说,现在书店没书卖,你得把《十万个为什么》重新修订一下出版。这或许可以说明一部经典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于是,王国忠和三编室的部分编辑又回到了编辑岗位。

经过“斗、批、改”,“”期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完全变了模样。封面改用橘黄色或天蓝色,左上角是几位工农兵站在五星红旗下,左手举着“毛选”。扉页上印着“重版说明”:广大工农兵和红卫兵小将,对这套书中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判,肃清了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和出版黑线的流毒……

书里硬生生地添加了许多“政治元素”。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版里回答的头一句首先引用的是语录:“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武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上来先引伟大导师恩格斯的话:“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穿靴戴帽”,几乎篇篇如此。

有趣的故事和叙述被视作封、资、修的毒素通通剔除。水是什么?本来是从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给朋友们表演魔术讲起,娓娓道来。“”版里则换成了叙述干巴又生涩的电解实验过程。

那年头总说“准备打仗”,科普书也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放射性沾染没啥了不起;光辐射是完全可以防护的;细菌武器也并不可怕。如果在开阔地遇到原子弹爆炸,一定要迅速卧倒,减少人体受冲击面积,同时收腹、垫胸,张开嘴巴以免损伤耳鼓膜,面朝下、闭上眼睛,可以避免烧伤面部、保护眼睛……

“”版《十万个为什么》总共出了21册,比原计划的23册少了两本“生物史”。因为“生物史”还没出,“”就结束了。

在那个“书荒”年代,“”版《十万个为什么》创下了销量之最,影响之大无法估量。

叶永烈在“”中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人们都在信中询问“银镜反应”的具体配方。叶永烈好久才想明白,那时人们结婚没地方买镜子,所以就想到找块玻璃,按照《十万个为什么》里的介绍,自己做镜子。曹燕芳则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她碰上过好几位大学毕业生。人家对她充满感激,说都是靠着读《十万个为什么》,在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大学。

■第五版,最后的盛况

“”结束后,几位老编辑回到了重新恢复的上海少儿出版社。1979年,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出版社决定以第二版为基础,重新出版《十万个为什么》。那时,很多《十万个为什么》的老作者也重新回到了科研岗位,并且成为相关学科的带头人。

1993年3月,出版社又一次性出版了10本续编本。说起来,这算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第四个版本了。

1996年,出版社也正有出一套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打算。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21位“两院”院士应邀担任丛书编委,数十位科学家出题审稿,100多位专家、学者、科普工作者、教师为丛书撰稿,其中不乏那些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科研人员。

1999年国庆节前夕,《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正式出版发行,这也是它的第五个版本了。这一次,它没有再错过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礼的机会。新世纪版共有12分册,涉及50多个学科,3000多个“为什么”,总计300余万字,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有“刷新”,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多少年过去了,在今天的青少年科普图书市场上,图书越出越多,但真正有分量的著作却少之又少。片面追求市场效益、版权保护缺乏、科普作者难觅、国外译著的冲击打压,都成了国内科普图书发展的制约因素。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篇10

是谁让我明白了这么多的知识?是它——《十万个为什么》。在这里,植物天地争奇斗艳,动物王国各展风采,人体机能奥秘揭示,历史天地多么神奇……漫游于“为什么”中,撑出知识与智慧的天空!

这本书分有三个小主题:《动物天地》、《植物花卉》、《历史天地》。《动物天 地》这一主题是在告诉我们发生在小动物身上的千奇百怪的事情,究竟是为什么。《植物花卉》这一主题主要是告诉我们植物界的奥秘。《历史天地》这一主题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些未解之迷。

我最喜欢《动物世界》这一主题。因为我本来就是个很喜欢小动物的孩子。这一主题有《母兔生完小兔后有时为何会咬食小兔》、《鱼儿为什么要跳出水面》、《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看完之后,我才明白:之所以母兔生完小兔后有时会咬食小兔,是因为怀胎时的母兔食量大增,当它生完小兔后若由于食量不足而感到饥饿,就会咬食小兔子。之所以鱼儿要跳出水面,有的是因为喜欢戏水,鱼儿跳出水面是为了好玩;有的是为了躲避敌害,使要吃它的鱼不能抓到它。之所以变色龙会变色,是因为变色龙身上表皮长有可随时改变颜色的色素细胞。之所以……作者把许多我们不明白的问题都生动地向我们解答了,通俗易懂,更是让我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