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师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0 17:02:08

煎药师工作总结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1

一、煎药室人员收到药剂后,应详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门诊号或住院号、剂数、每剂煎药袋数。每袋留药液量、煎法等。经核对无误后再收药本上签收并记录取药时间。如果有疑问,应及时与医生、药师联系,注意与患者定取药时间。

二、煎药时认真执行“煎药操作规程”,保证煎药质量。对先煎、后下、另煎、冲服、烊化、包煎、煎汤代水等需特殊处理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处理。内服、外用药严格区分。

三、煎药卡标签从取药时起,必须紧随药袋、浸泡容器、煎煮容器、包装容器转移。

四、因病情需要急煎的中药,煎药室必须立即调整煎药次序,优先煎药,保证急煎中药不可超过2小时。

五、煎药室应有收发药记录、煎药记录及差错事故记录。

六、药品煎干或煮焦严禁使用,应丢掉,重新配方煎煮,包装打袋时总阀门未关闭造成药液流失,不许用煎煮过的药品再煎煮,应丢掉重新配方。

七、药品煎煮好后,包装打袋,清点数量,贴好标签以备取药人取药。

八、煎煮用具、容器、煎药机每煎好一次药剂后,应清洗干净,以备下次煎药使用。停止煎药时请关掉电源开关。

九、煎药过程中严禁离岗,其他非本室人员非工作需要不得进入煎药室,不得进行与煎药工作无关的活动。煎药人员严禁私自将剩余药液送人或自用。煎药室消耗用品(煎药袋、塑料袋等)严禁送人或自用。

十、煎药人员应穿工作衣、戴工作帽、戴煎药手套工作,做好个人卫生,严禁煎药手套与打扫卫生手套同用。

十一、以上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如违反,按院内规定处罚。

十二、下班前关好门、窗、水、点等,注意安全隐患。

十三、定期(一周)对煎药室所有墙面、棚顶、隐蔽处清洁。定期(一月)请后勤人员检查用水用、电路安全。定期(一月)维护设备仪器,保证起工作正常进行。

煎药室工作流程

一、煎药室人员接到中药师通知取待煎药品后,及时取药(不可超过15分钟),收到待煎药物时,应对“中药房送药记录本”、“煎药处置单”、“煎药袋标签”核对,做到六查五对:六查:姓名、性别、年龄、科别、门诊号或住院号、现金收讫章或住院收讫章。五对:剂数、每剂煎药袋数、每袋留药量、特殊煎法药物、约定取药时间。

二、煎药室人员收药后登记“煎药室取药记录本”、“煎药记录”。

三、待煎药物(群药)应当冷水浸泡40-60分钟,煎煮开始时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

四、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40-6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五、凡注明先煮、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汤代水等特殊要求的中药饮片,应当按照要求或医嘱操作。

1、先煎药:应当浸泡不少于30分钟,煮沸30分钟再投入群药同煎。

2、后下药:应当浸泡不少与30分钟,在群药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10分钟。

3、另煎药:应当浸泡不少与30分钟,煎药(沸煮后改文火)1-2小时,所煎的汁与方剂中其它药汁混匀后再分装。

4、烊化(溶化药):应当在其它药煎至预定量后,将其置于药液中,微火煎药,同时不断搅拌待溶化的药溶解即可。

5、包煎药:应当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它药物同煎。

6、煎汤代水药:应当将该类药物先煎15-25分钟,去渣过滤,取汁再与方中其它药物同煎。

六、“煎药袋标签”从取药时起必须随同煎药袋、浸泡容器、煎药容器、包装药袋转移。

七、根据处置单留液体量要求包装打袋(如药量过多需浓缩至预定量),注意包装打袋前必须检查总阀门是否关闭,确认关闭方可包装打袋。包装打袋完毕清洗煎药机备用,煎药袋不可重复使用。同一方剂药物如需分两锅或更多锅需注意色差(目测)。如出现色差,查明原因,无误后需将所有药液混均包装打袋。

八、药物应当充分煎透,做到无糊块、无白心、无硬心,煎药时应当防止药液溢出。药物煎干或煎焦禁止使用。如包装打袋时总阀门未关闭造成药液流失,不许用煎煮过的药品再煎煮。

九、煎药过程中必须带手套,以免烫伤,煎药用手套与打扫卫生用手套不可同用。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中药处方;临床调剂;技术规范

1处方审核

处方审核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配方人员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审方明确医生的用药意图,才能对处方的合理、用药剂量的准确、药物的配伍禁忌等有正确的判断。为用药有效、安全、合理把好第一关。

1.1 加强审方意识,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所明确的“四查十对”执行。审阅处方中有无字迹不清、药味配伍禁忌、妊娠忌服、超规定剂量等问题。如有问题,应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研究解决办法。如处方医师认为确属病情需要,则要原处方医师重签字,方可调剂。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时,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应当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对不规范处方或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不得调剂。

1.2审阅处方中所列药味有无“脚注,如“先煎”、“后下”、“包煎”等,要遵医嘱办理,调剂人员不得擅自涂改处方。如有需要用药者自备“药引”要向取药者说明自加。如遇临时缺药不能满足供应的品种,调剂人员绝不能凭经验随意用替代品,需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请处方医师更换疗效类似品种或告诉购药者自己外购,药剂人员无权擅自使用代替品。毒性中药的调剂和管理依据国务院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处方管理办法》(2007年2月14日)中的办法或规定认真执行。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医师应当再次签名。

2划价计价

2.1计算药价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和规定,按照物价主管部门核定或认可的药价计算,不得任意改动或估价。

2.2计价时要注意每味药的剂量、剂数、新调价要按有关规定办理。对所调剂药味如有不同规格、不同价格的。特别是属于贵重细料药、毒性、麻醉性中药、应在处方药味顶部注明单价,以利调剂时准确取药。每味药的价钱尾数每10g必须保留0.001元,计价完毕,每张处方的药价可四舍五入保留到分。其中属于自费或部分自费一定要告知患者。

3调配技术

中药调剂是指根据医生处方, 将中药饮片按照调剂操作规程,及时准确调配和发放药物,并指导药物使用的过程。它集中了中药鉴别、 中药炮制、 中药学等专业知识, 综合了中药学理论和中医临床经验,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因此, 中药调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与安全用药。现就如何提高中药调质量讨论如下:

3.1调剂人员接到经过审方、计价、收费后的处方,还要复审处方药味名称有无模糊、本单位药斗中是否都可配全、有无配伍禁忌、有无特殊管理的毒麻药品、有无临时炮制加工要求的脚注、有无需自备的药引、剂量、剂数是否明确等,经过复审无问题后,方进行调配。

3.2调剂所用的计量器具,必须是经过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的戥秤。先看定盘星是否准确。称取的药味应按处方所列顺序置于盘或纸上,不得混放一堆。以利核对,如有错味,便于分出另配。对体积松泡品种如:通草、竹茹、淫羊藿、茵陈等应先称取按顺序平放,以免覆盖其它药造成复核困难。对粘度大的如瓜蒌、桂圆肉等可后取放在松泡药之上,以防粘附其它药和包装纸上。鲜药类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芦根等应另包,以免干湿相混,发霉变质,影响疗效。对处方注明需要临时加工炮制品种,炮制品应符合质量要求。对处方中有矿物、贝壳、果实种子类坚硬药物,需要临时捣碎(使用量较大常用的品种可预先用机械加工粉碎用),以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使用铜缸捣药后,应立即擦拭干净,不得残留粉末。凡捣碎特殊气味或毒性药后,必须洗刷干净。

3.3调剂处方所列药味,要按照规范的处方药味应付称取,不得随意替代,不准生制不分;不准使用已发霉变质及炮制不合格品和伪劣品。处方中注明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的药,应单包者并注明用法。处方要求加工成其他制剂的,与中药汤剂调配方法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各药味的特殊性,为便于粉碎和制剂要求,对含挥发油和脂肪油多、树脂、粘性大、糖分多和动物类药、纤维质地松软药以及贵重细料、均应单取、单包,以利加工制剂时分别处理。

3.4分戥,对一方多剂同时调剂时,应采取递减分戥法操作,即按每味药剂量乘以剂数等于称取总数量,分出每一剂的量,每减去一剂的药量,剩余在戥盘的部分、不应有余或缺量,最后剩余的一剂药,要与处方一剂药量相等。对并开药应分别称取,不准以一味找齐。对处方中贵重细料药、毒性药要按剂准确称取并分别单包。在进行剂量检查时,每剂药总量的误差率正负不得超过5%。

3.5调剂处方完毕时,经手人应自行检查核对无误后,签字以示负责。

4药剂复核

中药调剂复核医生开具的处方,是调剂工作中重要的把关环节,复核工作的质量优劣,责任重大,将对处方用药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调剂错配、遗漏、剂量不准的重要措施,必须坚持,确保无误。复核调配药品是否符合处方所开药味和剂数,有无多配、漏配、错配或掺混异物等现象。有无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超剂量等。药品质量有无虫蛀、发霉、变质等现象。是否已将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兑服和特殊要求等进行单包并注明用法。处方药味剂量与实际剂量是否相符。细料药品和毒性药品是否处理得当。复核合格后即可签字进行包装。

5药物发放

药物发放是调剂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体现药学服务水平最直接的一环。核对患者姓名、取药号和取药剂数等要特别注意防止姓名相同或相似而错发药物的事故发生。处方中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或需另加“药引”,以及煎法、用法、服法,需加以说明。一方多剂的鲜药,要提醒患者注意置于温度较低、通风干燥处,防止放置数天的药可能发霉变质。检查附带药品是否齐全,药品包装是否捆扎结实等问题。由于规模较大的医院日门诊量高,患者等待的时间较长,易焦急,而药师工作量繁重也易忽视此项工作,往往造成患者取药后,面对特殊煎煮药如先煎的鳖甲、后下的砂仁、久煎的附子、需烊化的阿胶等,不知所措。这就需要药师耐心解释,使患者合理煎煮以达到疗效。

6做好用药咨询服务工作,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6.1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 防止乱用、 滥用。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特点。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不经中医辨证, 随意乱开处方所造成。调剂人员应指导患者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超量和滥用, 在服药期间,不宜吃与药性相反或影响治疗的食物;须根据疾病和药物的食生冷;热性病忌食辛热油腻;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 粘腻、 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疮疡、 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证忌油腻类食品;服镇静安神药时,忌食辛辣、酒、浓茶等刺激和兴奋中枢神经的食物等。不能随意延长疗程;应重视中药的配伍禁忌, 如“十八反、 十九畏”等药物应避免盲目配合使用。

6.2指导中药煎煮和服药禁忌。指导患者选用传热均匀、性质稳定的砂锅、瓦罐、陶瓷罐、不锈钢锅等煎药容器,禁用铁器。中药饮片在煎煮前,应加冷水浸泡10~ 15 m i n,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煎煮时间。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沸后15 ~ 20m i n即可,一般药煎30 min ;补益药先用中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药约40 ~ 60 min。含挥发性成分的芳香药宜后下,质地坚硬的矿石、骨角、贝壳类,宜捣碎先煎;一些贵重的药物宜另煎。其它如包煎、 烊化、冲服等特殊处理药物则据情况而定。

7讨论

中药合理的配伍, 有益于疾病的治疗;但不当的配伍合用, 会互相削弱药物性能甚至损害人体健康。如:中药鹿茸中含糖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不宜与降糖药同用;元胡和氯丙嗪有类似的安定和中枢止呕作用, 同用会产生震颤麻痹。总之,中药调剂质量的提高,涉及到中药采购、验收、 炮制、 保管、 养护、 调配、 煎药及临床药学服务等很多方面内容。应不断加强中药房软硬件建设,提高调剂人员素质与责任心,创造优良的工作条件,规范管理,严把中药调剂质量关,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

[2]高杰等. 药学实践杂志 ,1995.13.(3).197

[3]顾学梅 中药审方中的几个主要问题,2005.2

[4]管小青 中药饮片划价、配方、库管经验介绍,2000.5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传统煎药 现代煎药 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分析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19-02

1 资料

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64例溃疡性结肠炎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煎药组(治疗组)、现代煎药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6.9±14.9)岁,病程(4.4±2.8)年,病变位于直肠者10例,直、乙状结肠者18例,乙状结肠以上者4例;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36.4±15.4)岁,病程(4.5±3.6)年,病变位于直肠者11例,直、乙状结肠者18例,乙状结肠以上者3例。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①慢性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②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多发性或浅表性溃疡充血、水肿,呈弥漫性分布,结肠黏膜处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且脆弱易血,可覆盖脓性分泌物;结肠袋可变平、变钝或消失。③钡灌肠可见结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结肠呈铅管外观;腹部X线摄片示结肠明显扩张,横径5~6cm以上。④结肠黏膜活检见炎症反应,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具备①项及②、③、④项中任意一项者,即可确诊。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

3 汤剂煎法

3.1 传统煎药。①砂锅或瓷器等;②煎药由患者或其家属自行掌握;③常规冷水浸泡20~30分钟;④根据所开药物遵医师嘱用文火或武火,煎药者掌握火候;⑤煎药时间不定,密闭不定,药物多少不定,加水量不定,每次服多少常用小碗等容器遵医嘱用。

3.2 现代煎药方法。①高温高压电煎密闭组合型煎药机,由药师掌控。②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煮时间多为30分钟为准。③煎一剂或多剂,仅一次一锅煎煮完成。④按医嘱150ml剂量分装密封。⑤加水量,为提取量×1.3,公式为煎药的剂数×2×1.3×150ml,如10剂药×2×1.30×150ml=3900ml,150ml为每袋药量。⑥通过煎药机的机械装置,挤压药渣,使药渣中药汁完全挤压出,药物浓度可均匀一致。⑦电煎时间及火候可通过该机的电脑装置在80°~130℃范围内任意调节,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均以白头翁汤原方,两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复查结肠镜及血生化指标,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整个疗程中的不良反应。

4 疗效标准

依据文献[2]拟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检查发现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等检查发现肠黏膜呈轻度炎症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结肠镜等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结果无改善。

5 结果

6.2 传统煎药,煎药交由患者或家属自己掌握,按医嘱有文火或武火,先煎后下等,能够掌握正确操作,所煎药物的浓度往往能达到标准,保证药效;传统煎药不密闭,随时加药,也可致一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在煎药时炮制,保证该药应有的疗效,一剂药加多少水,煎取多少,每次服多少,便于准确控制,有利于提高药效;现代煎药是采用高温密闭式不锈钢电煎锅,虽由专业药师掌握,加水多少,浸泡时间长短,先煎后下,以及火候、煎药用多长时间都不便科学的调控,现代煎药也不能保证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和所需浓度,真正提高药用价值。

6.3 历代医书强调用陶器煎药。因构成陶器材质的化学成分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且有一定的保温作用。而现代煎药机多为不锈钢材,在高温高压下易于与中药成份发生化学反应。

6.4 煎药的加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药多水少,会造成煎不透”,有效成分不能完成浸出或稍一蒸发药汁即行干涸,其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破坏;“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流出量,但汤液量过大,病人则不宜服用。煎药用水量视药物用量及质地决定,既要使药物有效成分尽量被煎出,又要避免煎出液量太大。

6.5 中药汤剂的煎煮程序较为复杂,由于煎煮火候、时间、次数、先煎后下等均有差异,严重影响有效成分之快速逸出。传统煎法更便于操作,利于提高疗效,减少浪费。现代煎药机不便于调控,再加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尽人意。

6.6 在中药汤剂的煎煮过程中,传统煎药法更便与使中药与空气充分接触,产生新的有机成分,便于发挥中药疗效。现代煎药不易于中药与空气高温接触。

7 总结

综上所述,煎药机取代传统方法煎药可以说是中医中药史上一次较大的改革。从直观上看,优点很明显,但最重要的还要看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如何。

由于近3年来我院煎药患者满意度不高,所以现代煎药方法完全不可以取代传统煎药的方法,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先进的煎药设备来提高中医药疗效,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4

作者简介:杜明华(1955-),男,汉族,副主任中药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制剂。现任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制药工程系主任。

【摘要】目的:寻求中药提取最佳加水量的计算方法;方法:以中药可溶物(或有效成分)提取率为指标,以中药吸水率、可溶物溶解度等参数为依据,通过数理推导,创建中药提取最佳加水量的计算公式;结果:创建了中药提取最佳加水量计算公式;结论:本计算公式简便、易行、科学、实用,在中成药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关键词】中药提取;加水量;计算公式

中药水提取是中成药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一般提取二次。一直以来,加水量多凭经验估计,即使做正交试验,水平取值也多凭经验,得出的结果也只是在取值范围内的较好水平,不一定是最佳水平。加水量少,不能充分提取有效成份,造成药材浪费。加水量大,煎煮、浓缩都耗时、耗能,增加生产成本。因此,科学计算加水量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研究以可溶物提取率(或残留率)为指标,以中药吸水率和可溶物溶解度等特定参数为依据,结合生产实践,通过数理推导,从理论上探讨了中药提取最佳加水量的计算方法,并创建了计算公式。运用该计算公式,可根据对提取率的期望值准确计算出一煎和二煎的最佳加水量。在中药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1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溶质煎出率(P)与溶质残留率(R)。

P=溶质煎出量/溶质总量。R=残留在药渣中的溶质量/溶质总量。溶质:指药材中可以煎出的可溶性物质或有效成分。

1.2 饱和水量(Lmax)。饱和水量指一煎时,使溶质保持饱和浓度的最大加水量。如果加水量再增加,煎出液的浓度就下降。

1.3 药材吸水率(L0)。L0 =(润透药材量-药材量)/ 药材量。

具体中药的Lmax、L0具有其特定性,可通过实验获得。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一定的条件下,中药中溶质的溶解度是固定的。设一煎加水量为L1,二煎加水量为L2,溶质的饱和浓度为C,当L1≤Lmax时,煎出液的浓度恒为C,则煎出量W=L1•C,即W与L1成正比。从理论上讲,L1< Lmax是不合理的。当L1>Lmax时,煎出液的浓度CiXa和Xc>Xa,从而证明L1=Lmax是最佳方案。再根据药材Lmax和L0的特定性,推导出二煎加水量L2的计算公式。为尊重中药提取传统习惯,加水量,药材吸水率均以药材量的倍数表示。

2.1 当L1=Lmax时,Xa、P及L2的计算。

设总加水量L不变,药材中的溶质量为X。当L1=Lmax时,溶质已全部溶于水中,虽然有L0量的水被吸收于药材中,但药材内外溶质的浓度是相等的。所以X=Lmax•C。一煎溶质残留量X1= L0•C。X1即为二煎液中的溶质量。二煎加水量L2=L-Lmax。二煎的药液水量为L2+L0,设二煎药液浓度为C2。二煎残留量为Xa,则:

C2=X1/(L2+L0)=L0•C/(L2+L0);

Xa=C2•L0=L02•C/(L-Lmax+L0)。

R=Xa/X=L02•C/(L2+L0)Lmax•C =L02/(L2+L0)Lmax

(1)

P=1-R。由(1)式可推导出(2)式。L2=L02/ R•Lmax-L0 (2)

由(2)式可知,L2的大小与Lmax、L0和R有关。Lmax与L0由药材的性质决定,可通过实验获得。R是提取的期望值,可合理确定。

2.2 证明L1Xa:

当L0

Xb=L0•C2=(Lmax-L1+L0)C•L0/(L-L1+L0)

XaXb=L02•CL-Lmax+L0÷(Lmax-L1+L1)•C•L0L-L1+L0

整理得:

XaXb=L0L-L0L1+L02(L0L-L0L1+L02)+(Lmax-L1)•(L-Lmax)(3)

因L>L1,Lmax、L、L0、L1均大于1,故分子L0L-L0L1+L02>1。因Lmax>L1,L>Lmax,所以(Lmax-L1)>0,(L-Lmax)>0,(Lmax-L1)•(L-Lmax)>0。设分子L0L-L0L1+L02=A,分母中(Lmax-L1)•(L-Lmax)=B。因A>1,B>0,故A+B>A,代入(3)式得:Xa/Xb=A/(A+B)Xa,溶质残留量增大,煎出量减少。

2.3 证明L1>Lmax时,溶质残留量XC>Xa:

当L1>Lmax 时,一煎药液的浓度C1=X÷L1=Lmax•C÷L1,一煎溶质残留量X1=C1•L0=Lmax•C÷L1•L0。X1即是二煎时药材中的溶质量。二煎加水量L2=L-L1,二煎药液水量为L2+L0。二煎药液浓度C2和溶质残留量Xc分别为:

C2=X1/(L2+ L0)=Lmax L0C/L1(L-L1+ L0)。

Xc=L0•C2 =Lmax L02 C/L1(L-L1+L0)

XaXb=L02•CL-Lmax+L0÷

LmaxL02CL1(L-L1+L0)

=L1(L-L1+L0)Lmax(L-Lmax+L0)(4)

根据实验与生产实践经验,中药提取,一般L0为1.6(倍)左右[1],Lmax为8(倍)左右,L

3 讨论

(1)通过数理推导可知,中药提取在总加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一煎加水量L1=Lmax为最佳方案,二煎加水量L2与药材特性L0、Lmax及对R的期望值有关。处方确定后,Lmax、L0均是定值,可通过实验获得。L2可通过(2)式计算确定。计算公式简便、科学准确。在工业生产中具有良好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

(2)本公式计算为理论值,实际生产中,如果煎煮提取过程中有水份蒸发,实际加水量应增加“蒸发量”。“蒸发量”因设备和煎煮时间不同而异,可通过实验获得。蒸发量=理论出液量-实际出液量。

参考文献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 中药代煎 传统煎煮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42-04

Research Status of TCM decoction service and TCM decoction by patient

Jiang Xiujuan1,Gao Ximei2

(1.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zhou City, Qingzhou 262500, China;

2. Beijing Tong Ren Ta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Xing’anmeng Co. Ltd., Beijing 100010, China)

ABSTRACT The survey data on the application of TCM decoction servic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TCM decoction by patients themselves and by TCM decoction services (by machine) were analyzed. There exited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respective markets in two methods for TCM decoction. Different results occurred due to the different criteria when two methods were assessed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ans, and the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decoctions was a little when the methods were evaluated by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dynamics. Appropriate research methods and criteria for the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wo methods should be still explored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CM decoction services should be strengthen.

KEY WORDS TCM decoction service; TCM decoction by patient; comparative study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早、最多的剂型,它起效快、易吸收、作用强,在中医临床用药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汤剂煎煮过程繁琐,费时费力,并且煎药是个“技术活”,恰如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病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当必无效”。由于煎药过程需要一定的中药专业知识,不是人人可以胜任的。有人调查了128 例患者煎药过程中,在煎煮容器、用水量、浸泡时间、煎药次数、煎药量、特殊煎煮法、服用方法这7个方面符合规范的情况,结果发现,全部符合规范的仅占16%。在单项合格率统计中,浸泡时间合格的仅为48%[1]。即使是常服中药(>6个月)的患者,能够正确煎煮中药者也只有30%[2]。

由于嫌煎煮中药麻烦,服用不便,不少患者放弃汤剂而转向口服液、胶囊等剂型。但近年来,因汤剂可临症加减,应用灵活,更适合个体化给药治疗,越来越受到中医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而随着各种中药煎药机的问世及不断更新,中药代煎因成本低、携带方便、真空包装保质期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中药代煎呈现日益增长之势,且开始出现代煎业务外包等新的方式。本文对中药代煎的应用调查与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规范和监管提供有益的思路。

中药代煎的应用情况调查

中药代煎最初仅是部分医院为方便患者提供的附加业务,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韩国自动煎药机的引进以及随后煎药机的国产化及不断更新,目前许多医院中药房以及销售中药饮片的药店都可提供代煎服务。如上海浦东新区的62家公立医疗机构中(包括三级医院、二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药代煎服务的占4/5[3]。北京市调查的17个区县88家经营中药饮片的零售药店中,就有56家开展了中药代煎服务[4]。

中药代煎与传统煎煮方法的对比研究

代煎药液与自煎药液的质量是否存在差别?从中药煎药机投入使用之时直至今日,在患者、医生、药师以及研究人员中存在争议,也有大量实验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因为中药汤剂本身成分复杂,不同的方剂评价指标差异较大,且不同的研究中自煎药液与代煎药液均在煎煮条件、煎药器具、操作人员、药材质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研究结果亦不相同。

就患者角度而言,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3个年龄段共304人选择煎药方式的情况,结果显示,调查人群中有52.7%的人使用砂锅煎煮中药, 40.1%的人选择煎药机代煎。但是,在排除客观因素,两种煎药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调查人群中只有20.4%的人愿意继续采用煎药机煎煮中药复方,而71.4%的人愿意选择砂锅煎药[5]。说明部分患者对中药代煎的质量仍然存在疑虑,只是因自煎中药费时费力而选择中药代煎。

中药代煎与传统煎煮方法的指标性成分比较

金仁达[6]以黄芩、金银花、黄柏、苦参、山楂中的标志性成分作定量指标,比较了中药煎药机与传统砂锅煎药法中药成分溶出量的区别,结果显示,中药煎药机对中药成分的煎出量是砂锅煎药的1.7倍左右。以传统处方生脉饮为代表方剂,采用电热式自动煎药机,以浸膏收得率、总皂苷含量、多糖含量和五味子醇甲含量为评价指标的研究结果也认为,煎药机代煎药液能够达到或超过传统煎煮方法[7]。以黄芩苷、连翘苷、绿原酸三者含量和浸出物为指标对双黄连汤的代煎药液和传统煎煮药液进行评价的结果也显示,中药煎药机代煎药液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煎煮方法。并且代煎药液因密封包装,在贮存1周后,药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无变化,微生物限度检查指标也明显优于传统煎药法[8]。

但是,中药汤剂成分复杂,不同类别的有效成分性质相差很大,有很多研究表明,中药代煎与传统煎法对不同成分的提取率存在差异。对薄荷、徐长卿、肉桂、丁香、牡丹皮这5种含挥发性成分饮片,在不同煎药时间点、使用3种不同煎药方式(传统砂锅后下、中药煎药机后下及中药煎药机正常煎煮) 时汤液中的挥发性成分煎出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砂锅煎药时5种挥发性成分随煎药时间延长均有减少,在密闭煎药机和常压循环煎药机煎出的药液中,薄荷脑和丹皮酚随煎药时间延长含量迅速减少,而丁香酚、桂皮醛、丹皮酚却随煎药时间延长而增加,这可能与煎药机的煎药环境密闭,阻止了此类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散失以及煎药机内有一定的压力可增加溶解度有关[9]。龚慕辛等[10]分析了不同煎药方法获得的代表方剂感冒清热汤药液中葛根素、升麻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发现在机器代煎液中葛根素的煎出率较高,而砂锅煎出的药液中升麻苷煎出率较高,两者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煎出率相近。分析认为,葛根素在水中溶解度小,传统煎煮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提取完全,煎药机高温、高压的煎煮条件有利于其溶出;而升麻苷为色原酮苷,高温、高压的条件则可能会影响其稳定性从而导致煎出率降低。另有人[11]对10多家代煎机构所使用的煎药机、煎煮方法、成品浸出物、指标性成分的含量等方面进行考察,将传统煎药方法和机器代煎方法进行对比后认为,代煎机器所得药液质量相对稳定,但有效成分的含量较传统煎药方式低;传统煎药方式中药成分的煎出率更高,但耗时、耗力且药液中各成分含量相差甚大,极不稳定。以六味地黄汤为例对代煎药液和传统煎液的比较结果也认为,传统煎药法所得的水溶性浸出物要比煎药机高24%左右[12]。

中药代煎与传统煎药方法的药效对比研究

中药汤剂的疗效是评价煎煮法是否得当的最终指标,一项针对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砂锅煎药疗效更好的占78.6%,认为煎药机煎煮疗效更好的占6.6%[5]。目前关于复方中药不同煎煮法所得药液质量的评价多以理化指标为主,药效学的对比研究文献较少,但是近年来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有研究[13]随机将东直门医院门诊20名冠心病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分为砂锅煎药组、机器煎药组,每组各10人,分别给予应用两种煎煮方法所得的冠心Ⅱ号方汤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以量化评分标准结合心电图检查结果判断疗效,结果提示,两种煎煮方法所得药液临床疗效近似。而另一实验研究显示[5],砂锅煎煮感冒清热方汤剂所得药液治疗酵母发热大鼠的降温效果和起效速度均明显优于煎药机煎煮所得药液;两种方法煎煮的乐脉方药液在治疗大鼠模型心肌缺血方面砂锅煎煮也优于煎药机。

中药代煎存在的问题

影响中药代煎质量的因素

目前许多医院中药房都使用煎药机,中药代煎服务既有患者夸赞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也有患者投诉其药液颜色淡疗效差,甚至反映同样的处方前后批次口感有差别等。中药汤剂的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影响中药代煎药液质量的因素很多,中药饮片质量、特殊药材处理方法、浸泡与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煎煮与包装材料、操作人员专业素养、代煎环境、代煎机器清洗消毒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药液的质量。有很多文献从上述角度探讨了影响中药代煎质量的因素[14-15]。

中药煎药机自身的局限性

中药煎药机自20世纪90年入使用,至今仅20余年,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也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而更新换代,但是因机器设计局限、设备昂贵等因素,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到煎药质量的局限性。对北京市18家医院(其中包括三甲医院13家、三乙医院1家、二甲医院4家) 、3个药品经营公司及其下属的9家连锁店中药煎药机使用情况进行的调查中,煎药机存在的问题包括:无浓缩装置或浓缩装置浓缩效率低,多余的药液只能弃去;特殊药物处理难;芳香药材如高良姜煎煮后气味与传统煎药差异大;设备清洗不方便,只能以后方药的煎液冲洗管路中残存的前方药液从而引起浪费;缺少配套设施,如挤压、搅拌、冷却装置等 [16] 。这些调查结果给厂家的设备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药代煎的贮存

随着煎药机的不断更新,先进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使中药煎出液质量更稳定,保质期更长。如多数包装机具有粗滤和精滤双重过滤,有些还具有杀菌消毒装置。真空无菌包装的药液常温下保质期可达30 d,并且密封包装有利于将药液放入冰箱中贮存。

中药代煎的服用方法

临床服用代煎药液时,多数患者将袋装药液冷藏后泡温服用。但是曾有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服用这种冷藏后泡温(从4 ℃泡温到约40 ℃)的袋装中药出现腹中冷痛、喜温、肠鸣、腹泻及喜热饮惧冷饮等。而将同样的冷藏汤剂从4 ℃加温到约90~100 ℃,再自然冷却到40 ℃后给患者服用则不会出现凉泻反应。因此,研究者认为,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脾胃阳虚的患者,要将汤剂重新加热到沸腾或者近100 ℃再冷却到40 ℃左右温服[17]。这也提示临床医师及药师对于代煎中药的服用方法应仔细交代。

中药代煎有关的法规及监管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医院中药房使用砂锅代煎,到如今基本更换为各式煎药机代煎,中药代煎业务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程。但是一直未有相关法规对此进行规范。直到2009年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实施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该规范对医疗机构煎药室的设置、人员资质、煎药设备、煎药流程、药品包装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但是该规范针对的主体是医院煎药室,未明确监管部门和责任,对于中药饮片零售药店的代煎业务的约束也有些模糊。并且其中有些条款在中药代煎实际工作中的适用性也引来一些争议。比如该规范第十九条中要求:中药应当在常压状态下煎煮,而且煎煮温度一般不超过100 ℃ 。也就是说不能用带压力的煎药机,医院必须换掉原有的煎药机,用不带压力的煎药机煎药[18]。 这对于煎药的效率和成本造成了困扰,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外,随着代煎业务的不断扩大,目前有相当多的医院将中药代煎业务委托外包,对这些外包单位的资质认定、业务监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有医院根据实际经验,将受托代煎中药单位的资质要求、全程监控和突击检查相结合,随访医患人员对煎药质量的评价,用查看药渣等方式抽检煎药过程、对有关操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这些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为医院对外包煎药模式的监控提供了参考经验[19]。而潘菊香等[3]则提出了探索第三方集中监管外包煎药模式的思路,拟成立由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上海中药行业协会同时认定的第三方作为医院外包煎药集中监管单位。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统一监管本区域内各外包协作单位,统一外包煎药的质控标准,这种集中监管模式便于监督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讨论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药房考虑到卫生、工作效率等因素,用煎药机进行中药代煎业务已经渐成趋势,而传统的煎煮方法历经千年沿用至今,亦必然有其可取之处。针对两者的对比研究,多数停留在指标成分测定等理化手段研究阶段,药理研究亦有所涉及,但是至于两者孰优孰劣尚难有定论。笔者认为,临床疗效应该是判定的最重要标准。但是,囿于中药临床试验经费、病例入选、疗效标准等各方面的因素限制,目前尚无有规模的临床研究对煎药方法进行比较,多数临床研究病例较少,难以形成可靠结论。因此,针对两种煎药方式,探讨更适合的研究方法,仍然是现在中医临床药师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周正阳. 128例中药汤剂服用患者煎药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20): 54-55.

杨洁, 刘萍, 马凤彩. 我院患者自行煎煮中药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8, 5(4): 23-24.

潘菊香, 陈丽华. 探索第三方集中监管中药外包煎药模式[J]. 上海医药, 2012, 33(17): 31-32.

刘倩, 张冰, 林志健, 等. 对北京市中药饮片零售药店经营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 中国药房, 2013, 24(47): 4509-4512.

饶春梅, 王硕仁. 煎药机与砂锅煎煮感冒清热方及乐脉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金仁达. 中药煎药机对中药成分溶出的研究[J]. 基层中药杂志, 1999, 13(2): 41-43.

安小梅, 谈静, 宋英. 补益类代表方生脉饮煎煮方法的研究[J]. 中国药房, 2012, 23(35): 3300-3302.

虞巧英, 邢加慧. 机煎双黄连汤与传统方法煎煮双黄连汤的成品质量对比[J]. 海峡药学, 2011, 23(4):56-57.

唐进法, 李学林. 中药煎药机对饮片中挥发性成分煎出量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3): 89-92.

龚慕辛, 薛然, 聂波, 等. 不同煎药方法对感冒清热汤剂质量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9, 20(1): 44-46.

范蕾, 余华丽, 陈芬芳. 中药汤剂代煎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药师, 2012, 15(9): 1360-1362.

慈慧. 煎药机和传统煎药方法的比较及分析[J]. 中国药事, 2011, 25(2): 155-157.

王莹莹, 王硕仁. 煎药机与传统手工煎煮冠心Ⅱ号方药的质量和疗效评价的初步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钱爱军. 对影响中药代煎外包煎药质量的一些因素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5): 259-260.

帅宏艳. 代煎中药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5): 150-151.

龚慕辛, 王欣苗, 郁崴岳, 等. 北京市医院、药店中药煎药机使用情况调研[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8): 980-982.

张平, 王云涛. 冷藏代煎中药服法浅议[J]. 河北中医, 2008, 30(5): 498.

吴凤清. 中药煎药新规出台惹争议[J]. 中国医院院长, 2009 (13): 18-19.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6

结果

随机抽取本医院2009-11~2010-03的中药处方进行分类、分析和统计。结果:在抽取的3250张处方中,发现不规范处方72张,占总处方量的2.231%。

处方书写不规范分类统计结果对本院随机抽取的中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处方用药不合理统计结果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对随机抽取的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年龄缺写或书写不规范根据随机抽查的3250张处方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用药剂量根据处方中的单张方的药物剂量进行统计。

药味偏多根据处方中用药味数进行统计。

讨论与分析

处方前记不完整或不规范从表1可以看出处方书写不规范中处方前记的错误或不规范占不规范处方比例较高。可见处方前记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缺写患者住址(20.83%)、药品名称(缺写或书写不当)(15.28%)、科室(缺写)(1.39%)、缺诊断(2.78%)、就诊日期(1.39%)。不写或笼统地写会使药房人员在处方调配时,很难履行合理用药、剂量计算方面的监督责任,从而出现误用、多用、中毒或药源性事故[3]。

处方药名不规范由于各地使用中药的习惯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加上历史原因,造成处方中药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现象,医生常不自觉地把习惯用的名称开在处方上,造成药名紊乱。有的医生开处方时不按《中国药典》或其它规范书写药名,随意简化,或以别字相代。如将“鸡内金”简写成“内金”“大力子”简写成“力子”,将“牛膝”别写成“牛夕”等。

使用古方用药名称由于中医师受教育程度不同,用药习惯有别,少量处方中出现一些生僻的古药名。如:“黄檗”(应为“黄柏”)、“蕺菜”(应为“鱼腥草”)、“全虫”(应为“全蝎”)、“灵通”(应为“甘草”)等。

使用别名中药中药常有很多别名,也就是我们的习惯称法,这些在口语中比较常见,但在处方中出现,就容易导致歧义。例如:处方中出现的“双花”、“连召”、“川军”、“别甲”、“蝉衣”、“寥刁竹”等,分别是中药“金银花”、“连翘”、“大黄”、“鳖甲”、“蝉蜕”、“徐长卿”[5]的别名。

省略脚注或书写不规范处方中省略脚注或书写不规范的处方有23张,占不合格处方的15.86%,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药物调配、煎煮的特殊要求应注明在药品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包煎、先煎、后下等;又如对乌头类药应强调“先煎、久煎”[4]。

药物配伍不当从表5中看出,用药味数在22味以上的处方达233张,占所查处方总数的6.86%,10味以下的处方达135张,只占4.15%,处方用药味数多增加配伍不当隐患。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院中药处方存在不规范[6]现象。造成中药处方书写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原因有:(1)医生不重视中药处方前记的书写,认为前记内容无关医治疾病;(2)医生受教育程度不同,本院有部份老中医已养成独特的处方特色,运用古方名称或者别名;(3)由于药剂人员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多方原因导致审核处方不严格,审查完毕有警告出现时,药师应该通知医生对处方进行修改[7],但本院没有做到。

结论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附子;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

abstract: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effect on the aconite toxicodynamics component's content related to decoction process controlling factors such as water volume,boiling time, boiling numbers,concentrated decoction process.methodswith cralp(crude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and common processed products as a control, ion?pair spectrophotometry and acid dye colorimetry and hydroxamic acid iron spectrophotometr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otal alkaloids and ester alkaloids, and toxicodynamics factor [w = (ta?ea) / ta]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to study the process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toxicodynamics factor.results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and cralp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oxicodynamics factor.in water decoction process, decocting conditions showed great impact on cralp,the toxicodynamics factor of bplra(black prepared lateral root of aconite) basically remained stable for about 97%, and wplra (white prepared lateral root of aconite) 81%.decocted time and times were the main factors. conclusion decoction toxicodynamics factor relative stability may exert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ffect and safe use;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toxicodynamics components may be material basis of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key words: ralp(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ta(total alkaloids) ; ea(ester alkaloids)

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侧生子根及加工品,是四川道地药材之一。自医圣张仲景首创生附子用于临床汤剂至今,是临床常用传统有毒中药,回阳救逆疗效卓著。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水量、火候、时间等条件很难掌握完全一致,虽然现在许多医院和药房的代煎提高了汤剂工艺的稳定性,但其工艺参数缺乏科学实验依据。目前文献报道乌头总碱对附子提取物提取工艺进行质量控制研究 [1~3]。乌头类总生物碱(ta)是其主要有效组分,是乌头类中药常见质量控制指标;乌头类双酯性生物碱(ea)是毒性组分,是乌头类中药主要毒性控制指标[4]。本研究尝试利用毒?效组分含量控制临床汤剂工艺的影响因素,以毒效因子(w)[(ta?ea)/ta×100%]为评价指标,对生附子及其常用炮制品的汤剂水煎工艺条件(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浓缩条件)进行考察,为阐明附子临床汤剂中附子毒效成分的相关性和应用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分光光度计:perkin?elmer lambda 35型;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us系列十万分之一(德国);phs?2型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对照品:乌头碱(110720?200208,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醇、溴甲酚绿、氯仿、乙醚、氨水皆为分析纯。其他试剂自备。

生附子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严铸云副教授鉴定为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侧生子根及加工品。黑顺片,白附片为同批加工品,购于四川江油gap生产基地,质量均符合药典规定。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毒效因子的测定离子对溴甲酚绿法测定总生物碱是经典的生物碱测定方法,本研究参考文献[5]中的方法,酯型生物碱测定方法参考2005版《中国药典》[4]制川乌项下测定法测定。水提液样品的前处理略做修改,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稳定性、精密度、加样回收率均达到定量要求。依前法测定药材ta和ea,并计算毒效因子,结果见图1。

结果表明,附子炮制后毒效成分比例变化有差异,黑顺片中毒性成分占总生物碱比例增大,白附片中毒性成分占总生物碱比例减少。提示不同炮制方法改变了毒效组分比例。

2.2 水煎过程控制研究

2.2.1 供试液的制备分别取生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粗粉(1号筛)适量,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加10倍量水,浸泡30 min,回流,快速烧开后,保持微沸2 h;趁热粗滤,用适量水洗涤残渣3次,合并洗液和滤液,3 000 r/min离心(5 min),过滤,70℃下减压浓缩至1∶1体积;用氨水调ph=9~10,ta测定用乙醚一氯仿(3:1)的混合液、ea测定用乙醚萃取3次,置蒸发皿中水浴低温挥干溶剂,备用。

2.2.2 加水量的影响取3批药材适量各7份,分别加6,8,10,12倍量水,依“2.2.1”项方法制备,备用。依前法测定ta和ea,并计算毒效因子,结果见图2。

结果表明,水煎过程显著降低了各样品的毒性,提高了其毒效因子水平;其中黑顺片影响最大,白附片影响最小。不同加水量对炮制品毒效因子影响较小。提示水煎过程中毒效组分溶出水平有差异,加水量对其影响较小。

2.2.3 煎煮时间的影响取3批药材适量各7份,分别加水煎煮2,4,6,8,12 h,依“2.2.1”项方法制备,备用。依前法测定ta和ea,并计算毒效因子,结果见图3。

结果表明,煎煮时间对生、炮制品的毒效因子影响截然不同;其中对生附子影响较小,对炮制品而言,6 h后黑顺片和白附片毒效因子水平正好相反。提示控制煎煮时间可以改变不同炮制品的毒效因子水平。

2.2.4 煎煮次数的影响取3批药材适量各7份,分别加水煎煮3次a(2?0.5?0.5),b(2?1?1),c(2?2?2)依“2.2.1”项方法制备,备用。依前法测定ta和ea,并计算毒效因子,结果见图4。

结果表明,煎煮次数显著改变生、炮制品的毒效因子;其中生品影响最大。提示单煎有利于毒效组分的稳定。

2.2.5 浓缩条件的影响取3批药材适量各4份,浓缩分别采用60℃,70℃,80℃减压浓缩,100℃蒸发至1∶1,备用。依前法测定ta和ea,并计算毒效因子,结果见图5。

结果表明,浓缩条件对生附子毒效因子影响很大,对炮制品影响较小。提示炮制品毒效组分比较稳定,能耐热。

3 讨论

汤剂一直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中药汤剂的疗效已被历史实践所证实。目前汤剂的研究在中药配伍和方剂研究领域多有报道[6],但在临床煎煮过程中,受客观条件和患者主观条件的影响,加水量、火候、时间等影响因素很难掌握完全一致,随意性很大。尤其是象附子类的有毒中药,煎煮用法与其毒、效有直接关系,常导致中毒事故的发生。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加工品就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等,而历史使用的炮制品种有七十多种,还有生品入药的。一般认为附子的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双酯性生物碱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3种主要的毒性生物碱组成,不同来源的含乌头类生物碱药材,3种成分含量差别甚大。附子生物碱组分被公认为有效组分,其毒性组分是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但很难从单一指标的量上证明某类成分或某一成分在发挥临床稳定的疗效。

现代研究已证明附子炮制解毒的原理是以乌头碱为代表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主要通过水解成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和乌头原碱的方式达到解毒的目的[7]。结果表明,附子在炮制成黑顺片后毒效因子降低了20%,白附片提高了7%。可见不同方法炮制后毒效因子显著不同。文献表明,炮制后酯性生物碱含量显著下降[8]。这可以为毒效因子提高提供依据,但不能解释黑顺片的下降问题。

在煎煮过程中,总生物碱的溶出率在50%~80%间,酯型生物碱在1%?50%间。实际上生物碱的水溶解度不仅受生物碱的组成及溶解性决定,在植物体内存在形式、炮制辅料、炮制过程对存在形式与组成的影响、水煎工艺因素等对其毒效成分含量变化均有较大影响。水解的进行既需要一定的溶出量,更需要水解的条件才能进行,水解的条件不同水解的方式不同,是酸性水解或碱水解,同时水的酸碱性、水温、时间、浓度、其他成分等均对其量有较大影响。文献也表明,酯型生物碱不仅存在水解,还存在酯交换反应[9]。而研究表明煎煮过程中,3种生熟附子的毒效因子维持在81%~97%的水平,炮制品间更接近些。预示炮制不是为拉开毒效因子的差距,而是为汤剂中毒效因子的稳定。

自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中药起来,中药成分间的比例关系是指纹图谱中最重要的化学计量关系之一[10],也是合理评价多组分中药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选用选用毒?效组分相关指标研究中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炮制品水煎过程中水环境和溶出成分对毒效组分的稳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预示炮制和煎煮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减毒,更有利于药效成分的稳定。附子炮制品毒效因子的稳定可能是附子汤剂使用发挥稳定药效、安全使用的基石,毒效组分合理比例可能是附子发挥不同药效的基础。

实验中,我们在选用四川道地中药,选用了3批药材,炮制品为同批生附子加工而成,质量经检验符合药典标准。为规范水煎过程,实验中采用了电热水浴回流提取工艺,对火力和水沸程度采用温度和时间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尽量减少实验的系统误差,提高汤剂研究的规范性,提高汤剂的量化水平。临床汤剂应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我们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坚持中药“性?效?用”相结合的原则 [11],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必须紧紧抓出中医临床运用这个主线,尤其是许多中药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成分在产地采收、加工、炮制、临床应用、制剂过程中可能发生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带来功效的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医生和药师在临床应用毒性中药时应重视煎煮条件对药效的影响,科研工作应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宗旨,加强中药临床用法对药效的基础研究,推动中医临床的科学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赵景云.汤剂传统饮片煎煮法工艺改进[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46.

[3]梁春妹,严汝庆.附子生物碱提取影响因素的实验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22.

[4]罗一帆,吴伟康,陈学文,等.正交试验优化附子生物碱提取条件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5,28(l2):1109.

[5]陈其华.中成药中乌头总碱的酸性染料比色测定法[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8):476

[6]刘筱蔼,吴伟康,梁天文.煎煮方法和药物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07 , 4 (8):100.

[7]肖崇厚.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117.

[8]野口·卫(日).汉方制剂分析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9.

[9]越 皓,皮子凤,赵宇峰,等.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附子炮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j].分析化学,2007,35(7):960.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中药;安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66-02

中药大多数是来自天然动植物,社会上曾一度出现2种极端的说法,一是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二是经历了“龙胆泻肝丸事件”后,认为中药不可靠,不敢使用中药。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科学性与治疗效果毋庸置疑;另一方面,中药虽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但“是药三分毒”,同样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中药的使用上,也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以减少中药应用的安全隐患[1]。目前因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及普及不够,在中药的使用上尚存在着许多误区,使得中药安全应用的隐患在增加。现就中药使用的常见误区谈几点看法:

1主要误区

1.1误区一

“中药无毒副作用,怎么用都没事”。中药虽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但它与西药一样具有双重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特别是近几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因此大家应该提高对中药特别是中药针剂使用的风险意识,加强监控,使用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坚持正确的使用方法。如:中药注射剂因成分复杂,不可预知的因素更多,最好单独输注,以减少联合用药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2]。

1.2误区二

“验方治大病”。有些人盲目相信“验方治大病”,有病不找医师诊治,却相信别人传授的“单方、验方”,其实中医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辩证论治”,诊疗时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因此同样的药方一个人有效,未必对所有人都有效。甚至有人在使用“单验方”时连处方组成、药物名称、有没有毒性药物、服用禁忌等都不知道就盲目服用,这是非常危险的,也很容易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结果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事件,所以“病急不能乱投医”。不要胡乱使用单验方或他人的药方,如病情需要服中药的应先向中医师求诊。

1.3误区三

“中药可长期服用”。现在世面上流行一种说法:中药副作用小,且有调理补益之功,可长期服用。其实有些中药虽然毒性轻微,但长期服用药量积蓄,仍会给人体带来较大的危害,不可轻视。如人参、西洋参如过量服用,会出现心悸、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朱砂安神丸、磁朱丸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朱砂,长期服用可能使重金属在体内积蓄而中毒。如因便秘而长期使用番泻叶,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甚至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等戒断症状。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正确的方法,也应强调中病即止,或根据中医师的意见进行辨证施用,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4误区四

“煎药时间越长越好”。中药的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医师正确的辨证,合理的处置;同时与药品的调配及煎煮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说:“中药煎煮的时间越长越好”,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中药煎煮最讲究火候及煎煮时间,一般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一般煎煮20~30 min即可。而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先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 min即可。对一些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或补益药,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同时还应注意一些特殊药物的特殊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总之应听取专业人士的指导,切不可单凭想象,误认为煎煮时间越长越好,从而影响疗效,出现不良反应。

1.5 误区五

“药材卖相越好,质量越高,疗效越可靠”。其实中药使用前均需经过一定的处理,中医俗称“炮制”,药材的炮制对药物的疗效及毒性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炮制方法、效用及外观也不一样,一些未经炒炙的药材很多时候比制过的药材看似新鲜、卖相好,但可能毒副作用更大,疗效也不确切;因此,在购买中药材时应根据病情需要、医师的处方要求,而不可根据个人好恶,仅看重外观、卖相。

1.6误区六

“随意替代药名外形相似的中药材”。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天然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品种复杂,外形相似或药名相近的十分常见,但作用及毒性却大不一样,如果在不能确认正品的情况下,随意替代使用,是非常危险的[3]。如“广防己”和“防己”一字之差,但广防己由于含有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会导致肾衰竭及尿道癌等不良反应,已被禁止使用。凌霄化与洋金花药材外形很相似,但洋金花是毒性中药,剂量不超过0.6 g,如果不小心分辨,错误使用,就会出现口干、皮肤潮红、视物模糊、站立不稳等中毒症状。

2 小结

以上是笔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使用中药的一些误区,提请有关人员在使用中药材时注意。总之,中药的安全使用,应该在专业的中医师、中药师的指导下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及毒性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4]。

[参考文献]

[1]皱玉琼,冯雪梅,楚莉辉,等.799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事,2009,23(7):725-728.

[2]王玉,刘晓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浅析[J].药物与临床,2007,42(8):633-635.

[3]吴浩.中药不良反应对策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事,2008,22(11):1031-1032.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中药方剂;功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3)11-0038-02

临床使用的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药共同组成,而每种中药的临床质量与品种、采收、炮制、煎煮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中药功效的发挥必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中药临床疗效,规范临床治疗,笔者对临床影响中药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中药自身质量

大部分临床研究认为,中药功效发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单味中药的质量。中药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品种容易混淆,品种的差异会严重影响中药的质量;产地不同,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中药炮制是中药使用前的重要环节,如果中药未经正常程序进行炮制,也会影响中药质量;贮藏对中药的质量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一旦出现变色、发霉等情况,会严重影响中药质量。

2 方剂配伍

2.1 剂量因素 中药方剂具有一定的组成原则,即君臣佐使,中医治疗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所以在中药剂量配比上会存在较大的灵活性,这就给中药功效发挥带来极大的可变性,部分中药剂量的变化会影响临床疗效的发挥,如大剂量益母草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而小剂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2.2 中药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之间的配合应用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相互协调或相互制约,如果临床医生没有掌握好中药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就会给临床功效的发挥带来巨大的影响。如单独给予附子进行治疗,其使用剂量比较大,如果配合生姜可减少附子的剂量,并可有效降低附子的毒性。

3 中药调剂

中药调剂是临床中药治疗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审方、调配、计价、复核、包装、发药等环节。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中药药房存在中药调剂环节监控不严的情况,进而会出现药物储备不全、审方不认真以及特殊品种没有单独包装、剂量不准确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中药功效的发挥,如部分药剂人员在调配中没有认真进行称量,中药剂量不准确,势必影响中药功效发挥。

4 患者自身因素

煎药师工作总结篇10

一、超量用药

超量用药是目前中医处方十分普遍的现象,处方中药味的量明显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量。中医在诊治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开具的处方,不仅配方严格,而且各药味的用量多少都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当药效成分达到治疗剂量时方可生效,而不是量越大越好。如果加大用量,临床治疗范围就会发生改变,有的毒副作用就会增强。如槟榔3~9g用于行气消胀,增大至30~60g时用于驱虫。细辛的使用自古有“细辛不过3”之说,即临床用量超过3g时,可能造成肝、肾急性损害。随着用量加大,有些中药甚至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如红花,其小剂量水提液可轻度兴奋蟾蜍心脏,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低剂量的麦冬可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脏收缩力,但大剂量时作用相反。又如木通用量为3-6g可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大剂量则引起急性肾功损害。由此说明,中药的常规用量是祖国医学千百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合理、正确的,不经科学研究,不可随意增大临床用量。

不少中医药人士认为,当前中药存在炮制不规范、人工栽培养殖品增多等问题,引起质量下滑,只有增加用药量才能保证药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随着中药材生产及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中药质量在不断提高。况且中医常用的很多大量品种,数百年或更长时间以来就使用人工栽培品,没有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至于新出现的栽培品,目前尚没有其有效成分含量普遍低于野生品的趋势,只要加强管理,规范生产,中药质量是有保障甚至是可提高的。

二、药味偏多

处方药味偏多,即每剂药方由近20味药甚至更多的药味组成,这实际上是用药超量的一种特殊表现。自不同地区调查发现,由于处方药味偏多,处方平均用药剂量均高达约200g/剂,甚至以上,最重有达782g/剂。用药味数偏多使“君、臣、佐、使”的规律难以体现,不仅影响到中药疗效发挥,而且在煎药时由于众多化学成分的干扰或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利的化学变化,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

三、药品质量较差

“假冒伪劣中药饮片不仅贻误病人治疗,而且会对中医的辨证施治产生严重误导”。药品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按要求购进药品,向无证经营者、上门推销者购药,法律意识不强,中药经营秩序混乱,药品质量观念淡薄,违反《药品管理法》规定,部分中药经营人员及医疗机构采购人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淡化了药品质量观念,放松了进药渠道的选择,致使大量的散装中药饮片流入市场。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低劣。二是不合理替代,使用某些药物时,药房人员常与疗效类似品甚至似是而非的混淆品相互替代,如用来源于豆科的广金钱草替代报春花科的金钱草,用虽同属于天南星科但互不同属的水半夏取代半夏,用毛茛科的九节菖蒲代替天南星科的石菖蒲,用游蛇科赤练蛇代替蝮蛇科动物金钱白花蛇等等。替代品有时为医生所为;有时为药房误配。替代品在化学本质上与药味正品多有较大差异,故相互替代将影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中药互不同属同科,所含化学成分迥异,有的即使部分疗效一致,但其作用机理也会有差别,因此替代品明显存在不合理性和安全性。

四、角注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