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07:53:19

碳金融论文

碳金融论文篇1

(一)选择完全以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为主的时期

(1995年-2005年)1995年到2005年间,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推行了若干制度,自上而下地开启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变迁之路。1995年,由人民银行的《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及《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起到了最初的引导作用,引导信贷资源流向低碳环保领域。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又进一步制定了企业的环保标准和要求,明确规定了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企业不予贷款。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一方面受到国际上低碳经济革命和发展低碳金融大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出于解决国内各种环境问题的需要,发起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由于经验不足、国内金融体系不完善、低碳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较为缓慢,碳金融市场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二)选择以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为主

诱致性制度变迁路径为辅的时期(2006年至今)2005年以后,我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绿色信贷宏观政策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政策。2008年,国内三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在第二阶段,强制性制度变迁仍然是主导,但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各金融机构也开始加入到该轮“绿色革命”的浪潮之中,并陆续推出了“绿色信贷”、“低碳基金”等业务。有履约义务的企业开始寻求降低成本的路径,比如通过碳交易、碳抵消、CDM项目等方式来降低履约成本。2014年7月,北京首个碳排放交易抵消项目———顺义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在北京环交所正式挂牌,这意味着重点排放单位有了更多碳交易履约的方式。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是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变迁为辅的。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特点及其导致的不足

(一)以强制性变迁方式为主

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在两个阶段都表现出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的特征。首先,这会导致碳金融市场对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政策变化很容易引起市场波动,尤其是碳价的波动。而且,各政策之间若缺乏协调,反而会导致减排成本相对提高。其次,其他各方,包括履约企业、金融机构、环保机构和个人等民间团体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政策,他们的需求在制度上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最后,政策具有移植性。我国在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试点时借鉴了EUETS的运行机制,但由于当时金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金融生态也跟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的路径选择以强制性变迁为主的原因在于:在开始阶段,政府较民间团体更早认识到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面临着减排承诺以及气候变化的压力,政府不得不强制进行二氧化碳控制。制定低碳政策、建立碳金融市场能够使减排成本最小化。政府的最大收益在于通过制度变迁使宏观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增进。此外,也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二)民间团体缺乏制度变迁积极性强制性变迁路径

在碳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是比较高效的,但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会导致民间团体的主体地位缺失。政府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把碳金融市场作为其履行国家职能及减排承诺的工具和手段,很容易导致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僵化,缺乏应有的活力。履约企业则更多是出于规避行政处罚,被动地参与到碳排放权交易。金融中介机构普遍存在对碳金融工具的价值、碳金融产品项目开发、操作模式和交易规则等不熟悉的问题,市场上无论是产品数量、功能还是多样性方面都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民间团体制度变迁收益无法弥补成本,导致诱致性变迁缺乏发动力。对于民间团体而言,其获取的收益是指在新的制度安排下获得的碳排放权,或通过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实现利润。但在获得这些收益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生产成本(包括购买排放权的成本)的增加。金融机构方面,用于开发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前期投入成本也比较大。因此,民间团体缺乏制度变迁动力。

(三)缺乏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EnvironmentalCulture)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在一个环境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里,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科学的理解,他们认为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种意识会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去,表现为在衡量生产生活优劣的标准中,有环境标准这一项。如果人们更愿意购买环保产品,投资环保型企业,则会提升环境资产在企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那些低碳环保型企业在碳金融市场上更具有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边污染、边治理”的方法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然而,环保在更多时候只是喊喊口号,流于形式,大部分人仍未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如果仅在制度层面规定了碳排放权的价值,而这一价值却未被大部分人接受,那么这一制度将失去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政策建议

自1995年提出“低碳政策”以来,我国碳金融市场就逐步走向完善。一个好的制度能让我国碳金融市场早日完善,并起到降低减排成本及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的双重作用。反之,将导致已经建立起来的碳金融体系陷入无序与停滞状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碳金融市场当下发展的路径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注重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适时转换

在我国碳金融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过程中,政府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民间团体则处于被动地位,进入了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制度性变迁为辅的路径依赖。然而,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促进这两者之间的转换。2005年之后,由于之前政府对政策制定存在预期偏差,导致对国内碳金融市场产生“后发性”成本预期不足,致使新的制度安排偏离预期方向。在碳交易试点建立起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碳价不稳定,交易量也寥寥可数。原因在于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诱致性变迁主体的需求,使得诱致性变迁进度缓慢,二者之间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另一方面,当履约企业、商业银行等诱致性变迁主体发起诱致性制度变迁时,由于部分法律法规不完善、碳产品不明晰、监管落实不到位等原因,使得诱致性变迁成本加大,进而延缓了诱致性变迁的进度。因此,政府要保证规则透明、信息公开,使市场参与各方对市场运行有清晰认识;还应在政策颁布之后给予市场参与者一段时间让其消化政策带来的变化。在新时期,我国应注重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适时转换,通过发挥二者的优势,达到良性互补之效。

(二)培育诱致性变迁主体金融中介机构以及履约

企业等诱致性变迁主体的需求才是碳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政府要逐渐退出市场主导地位,让位于机构和企业。具体措施是:政府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力度,通过税收政策优惠、财政担保、风险补偿、专业人员培训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领域的投资,引导资金流向节能减排项目和环保型企业。鼓励国内金融中介机构同国外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碳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起专门的监管体系,从而保障诱致性变迁主体发起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

(三)构建低碳理念

碳金融论文篇2

(一)金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缺乏明确的定位

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金融起到重要的优化与引导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匹配关系,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金融机构习惯于服务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产业,缺乏专门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例如,研发低碳技术,需要转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利用方式,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和试点设定工作。高科技企业虽然具备先进的技术理念,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由于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不符合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因此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直接影响到低碳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应当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认识到自身在发展低碳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树立低碳经济服务理念,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外部环境

任何企业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得到完善的外部环境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同样需要相关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我国有关于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缺乏协调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缺乏能耗、环保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金融机构难以进行准确的信息评估,直接影响到资金支持的效率。另外,我国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与担保体系,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难以落实抵押和担保,并且其违约率通常较高,金融企业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投入过多的信贷资金,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以上外部支持环境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低碳经济的顺利开展。

(三)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单纯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已经不能够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发展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第三方融资等综合金融支持体系,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由于当前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没有完善开发出来,具有较强功能和创新性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对不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扶持重点与低碳企业融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二者存在不对称性,从而使得低碳企业在发展中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低碳经济需要得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出台各项政策来引导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金融机构管理理念

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国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通过自身角色定位的合理调整,与国际合作,发现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提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服务的理念。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信贷产业和客户结构,不断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将资金投入到需求量大、综合效益较好的低碳项目中,建立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金融机构还要不断研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推出符合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对中小企业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不断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不断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低碳项目中,实施开放性的节能项目投资,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更新金融机构的管理理念,使之正确引导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首先,相关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政策机制,建立科学、具有可行性的产业投向标准,在政策的引导下,进一步细化污染企业信贷指南和相关操作办法,便于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得到技术支持。建立并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通过该环保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为金融支持提供政策环境,进而制定与这些经济政策相符合的金融支持政策,确保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负荷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其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与能源调整等功能。相关部门要加强金融管理部门与环保管理部门、商业银行等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完善、科学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与低碳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信贷产业目录。此外,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来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最优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信用工程、完善中小型企业担保体系等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以此来促进金融机构对风险预测、防范后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企业的金融支持。此外,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跟踪监测各个金融机构的政策执行情况,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服务方式,优化投资方向,自觉地参与到国家环保计划中。建立相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来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增长方式,应当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商业银行要看到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合理调整自身的定位,增强与低碳相关的金融创新,帮助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积极推进低碳资本市场的建设,使之有力支持低碳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强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养,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帮助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还应当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很多风险投资企业比较看重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开发项目,但是目前很多节能环保企业大多是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来获取小额贷款进行技术商业化,并没有有效利用国际流行的风险投资。相关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风险投资对于发展低碳技术和商业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效利用市场规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在政策性的引导下,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低碳基础设施投资和低碳能源的发展等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低碳经济建设中。

(四)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

风险投资比较重视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的投资,随着低碳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风险投资越来越看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基金和国际机构投资者将投资方向转向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上。目前,我国低碳经济项目开发企业往往是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来获得小额贷款,虽然传统观念对风险投资持有怀疑态度,但是对于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来讲,风险投资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加大引导风投资本的投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吸引利用外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鼓励新能源、新技术和环保产业进入到我国市场中,同时帮助我国低碳企业的发展,吸引国外融资,进一步扩充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碳金融论文篇3

【关键词】 碳金融 商业银行 对策 碳金融产品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碳金融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关于碳金融的政策与制度尚不完善,主要体现:第一,我国关于碳金融的法律屈指可数。现今存在的一些关于碳金融的发展的制度都是一些没有上升到法律的暂行办法,没有对碳金融实施企业起到完善的保护与限定作用,碳金融在政策与制度层面发展不完善。第二,我国现今存在的关于碳金融的法律都是比较零散的,没有被合并统一起来,因此碳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碳金融法律政策不健全,直接导致碳金融的发展没有了保障,政策风险提升,甚至成为了碳交易中的主要风险。

2、碳金融交易市场不完善

(1)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单一

在我国,参与碳金融发展研究项目的只是少数的商业银行,参与者种类较少,覆盖行业不全面,就连商业银行的领头羊――中国人民银行,都没有参与到碳金融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也导致为数不多的参与此项项目的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领导者与前进目标,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在我国,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这些金融机构都没有投身于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时,会有孤立无援的感受。此外,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参与度不高,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参与者总是浅踏一脚,不会深深涉足,一方面,使得国内的碳金融市场进步空间很小,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不积极地参与国际碳金融的发展进程,易丧失了碳金融交易时的定价权,碳金融产品都会以美元和欧元来定价,没有了碳金融产品的定价权,我们无疑会被牵着鼻子走,在交易中就会很被动,甚至影响我国碳金融的发展道路,使得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2)碳金融市场风险众多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平台不健全,交易制度不完善,使得碳金融交易发展所承担的风险增大了很多,主要存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价格风险等。其中政策风险是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风险,我国政府的不专业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政策风险不可避免的产生。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购买碳金融产品的客户会存在违约的可能,也就是所说的企业经营风险,这无疑与交易双方所达成的项目有着很大的关系,项目是否能按时完成,项目的后期运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信用风险的体现。碳金融技术风险的存在是因为低碳经济的碳金融是一个发展的新领域,尚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遵循的标准和技术都是很不成熟的,因此,产出也不稳定,由于技术原因而制约碳金融的发展。而价格风险,比如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汇率等方面,这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都很大,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球的碳金融产品现今都是以美元与欧元来定价计算的,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了碳金融产品的价格。

(3)碳金融产品创新度不高

我国现今的碳金融产品种类还是比较欠缺的,产品样式非常单一,许多产品都只是与减少二氧化碳挂钩的绿色信贷业务产品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项目,且碳金融发展参与者与政府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间合作的产品少之甚少。在不专业与不重视碳金融发展的现今,碳金融参与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领悟度不够,导致与碳金融挂钩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没有市场,得不到密切的关注,就会产生滞销情况,滞销的市场现实又会使得参与碳金融发展的机构没有研发新产品的动力,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产品的创新与进步更是难上加难。

3、公众对碳金融的关注度不够

我国现今的公众对低碳环保理念是比较熟知的,这是因为在生活中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温室气体的危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与碳金融的关系就显得不那么密切,因此,对于碳金融就变得鲜为人知,碳金融的市场相对比较封闭。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商业银行产品更新的速度和创新程度都会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态势,市场动力不足,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发展也就萎靡不前了。

二、促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对策

1、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第一,要提供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支持,才能让碳金融发展更进一步,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会让更多的企业减少顾虑,主动加入到碳金融的发展中;第二,政府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政策激励制度和协调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参与碳金融项目发展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来加入到碳金融项目的建设中,完善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使碳金融项目更加完善;第三,我们可以效仿外国成功的经验,将不成文的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将零散的法律合并成一部完善的法律,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减少碳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风险的阻碍。

2、完善碳金融市场是发展碳金融的前提

(1)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

我国现在碳金融的发展机构,仅是商业银行中的一小部分人员,没有专门研究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无疑是阻碍了碳金融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分离出专门研究碳金融的部门或机构,使责任变得明确,专业人员也会根据调查出来的结论,结合我国的国情而做出关于碳金融发展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从可行性还是科学性都是能经得起考验的,实施这样的结论也会使得我国碳金融发展步入正轨,发展进度也会突飞猛进。

(2)规范碳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

现在我国碳交易制度不健全,碳交易市场不规范,碳金融参与者不专业,使得碳金融的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价格风险等风险大量存在,碳金融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参与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碳金融风险预防机制,熟知政府相关政策,准确把握政府所做出的政策,领悟政府的方向,这样在发展方向方面就不会有问题,能较高效率地降低政策风险。而对于信用风险来说,则需要在金融机构中设立专门机构,提高人员的专业化与产品的专业化,来实现科学操作与专业操作,高效地完成碳金融项目,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机率;对于技术风险来说,专业的技术人员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发展碳金融的过程中吸取失败的经验,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来发展碳金融事业,减少技术风险带来的风险;而从价格风险方面来看,无论是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还是汇率方面,都对我国的碳金融定价权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碳金融事务中。定价权能够减少汇率风险与交易价格的风险,而完善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制度,能有效地控制交易风险,使得交易能够正常地进行,提高碳金融市场的交易率。这两者的结合,会让我国的碳金融发展更进一步。

(3)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我国碳金融事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很大程度上也和碳金融产品种类少、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国,碳金融产品仅限于绿色信贷业务,多样性明显的不足,而国外的碳金融产品不仅仅包括绿色信贷业务,还包括一些中间业务,比如碳金融理财、咨询、财务顾问业务;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等账户管理业务;信用评估与保函、信用证、担保等信用增级服务业务。国外的业务包括这些,却又不仅限于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发展我国特色的碳金融产品,增强产品的创新度,适应市场的需求。

3、增加公众与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1)提高公众对碳金融的认识

知道、了解碳金融的人往往是只限于在金融机构工作或与金融机构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大部分的人群对碳金融还是不清楚的,使得商业银行发行的关于碳金融的产品无人问津,创新产品的动力就明显不足了。我国应该加强碳金融的宣传力度,将专业术语平民化,让公众都能了解碳金融知识,公众的力量会让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跨越一大步。

(2)金融机构应该培养专业的核心人员

拥有专业的人员是发展一项事业的核心所在,碳金融事业也不例外,无论从世界的宏观角度看,还是从个人的微观角度观察,碳金融事业将是一项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与发展的事业,这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那么,培养一批专业的人员就非常必要了。专业的人员能使我国的碳金融事业向着专业的方向发展,能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发展我国的碳金融事业,减小我国与国外一些国家碳金融事业存在的差距,发展并生产出适合我国市场、满足我国消费者需求的碳金融产品,带领我国碳金融项目向着另一个高度进发。

(注:本文系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14年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延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立项号:14CJJ32。)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张斌: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分析,2015(2).

[2] 王曼怡、马妍娇:低碳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14(4).

[3] 林立:低碳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及风险研究[J].当代财经,2012(2).

碳金融论文篇4

Abstract: Carbon finance guards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oward low-carbon industry by mobilizing savings. Carbon finance can also give carbon emission right commodity attribute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 exercise its function, thus influencing enterprises in choosing program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cent data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and crude oil markets shows that their prices are positively commensur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way, carbon finance builds a bridge between financial capital and low-carbon sector.

关键词: 碳金融;低碳经济;资源配置;动员储蓄;项目选择

Key words: carbon finance;low-carbon economy;resource allocation;mobilizing savings;program choosing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31-03

0 引言

众所周知,低碳经济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已成为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话题。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金融所起作用不可忽视,我们一般将那些和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金融问题简称为碳金融,世界银行金融部则定义碳金融为以减少减排量的方式、为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近年来全球及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均发展迅速。我国是当前全世界最大的碳卖家。现在已有2732个CDM项目正在开发,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有一千多个,在全球注册总量中占41%,减排量占全球注册项目总减排量的61%相当于2.3亿吨CO2的排放当量。

在对碳金融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认为,碳金融能够将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分配到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组织,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缓解气候变暖引发的矛盾冲突。这些研究已就碳金融和实体低碳经济间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大多数理论分析过于集中,且针对每一个大方面的具体展开较少。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探讨碳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并利用碳市场和石油市场的数据展开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出碳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 碳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储蓄动员功能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是直接引导价值运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具体而言,金融可通过金融体系的运行,进行储蓄动员和项目选择,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其中储蓄动员可以把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聚集起来,使资金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低碳经济的投融资体系是建立在“五高需求”基础上,即资本密集型要求高、金融工具创新的技术要求高、产业投融资合作要有“深度”、金融市场互动的要求高、对政策性金融扶持与投融资路径引导的要求高。简单的投融资体制无法满足低碳经济的这些高需求,而碳金融就是为低碳经济而生,因此,在调动其他金融资源共同促进东道国低碳投资方面已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1.1 碳资产的较高收益可刺激私人资本流向低碳发展领域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碳融资的收益提高了气候友好型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由于碳资产的收益要看项目的表现如何,一次碳融资也就为项目的管理和运营以持续获得减排量提供了正向激励。碳融资收益有撬动项目前期投资、克服社会惰性、降低交易成本、为规划方案活动融资等多重功能。现有经验表明,碳融资联合其他的政策工具既促进了气候变化活动的发展,也刺激了大量的私人资本投向低碳发展领域。据估计,从2002年到2009年的8年间,累计有22亿份的CER(核证减排量)获得签发,价值256亿美元,撬动了1060亿美元的低碳投资,投资收益的杠杆率达到4.6:1;全球的CDM项目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是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大约1200亿美元。另外,从2006年到2009年,JI项目(允许发达国家“联合执行”)的总投资额大约在18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节约方面。

1.2 碳金融可以通过融资环节改变企业资本成本,影响资本流向 商业银行针对环保型企业推出“绿色贷款”项目,降低贷款利率,为其上市融资开通绿色通道,在资金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同时限制污染型企业的贷款额度,必要时适当提高贷款利率,通过资本限制督促这些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针对环保设施不完善、未认真贯彻落实环评及“三同时”制度、达不到减排指标、环境事故多发、环境影响风险系数大的企业,严格按行业规范披露其环境信息,对于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可中止其资金供给,切实发挥金融机构的社会监督职能,从而约束企业生产行为;保险公司为防范市场风险,可针对参与绿色保险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预防和控制,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程度。

2 碳金融对低碳经济的项目选择功能

项目选择功能,是体现在金融体系对好项目的选择上,可以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低碳经济中的关键因素是碳排放权,目前基于碳排放权的碳市场已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的项目选择功能就是运用市场机制,赋予碳排放权以商品属性,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敦促企业在做经济决策的同时兼顾碳排放成本,从而促进外部成本内化,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项目选择。目前,碳市场的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张大幅提升了碳货币化程度,碳排放权逐渐衍生为高速流动的金融资产。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确定碳排放权的价格,最终造成资金逐步向生产效率和经济价值最高生产部门流通。

2.1 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 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核心概念是市场的设计能以最低成本降低整个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拉巴特、怀特),碳交易的市场运作使碳排放成本逐渐内化为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为企业提供全球范围内借助碳信用获利的机会(邦珀斯、利弗曼)。这样,企业减排的兴趣在于它能将外部成本内化,通过创新探寻相对利益,同时将此作为对环保集团、消费者及投资者的回应(纽厄尔、斯特恩)。分析现阶段全球碳市场交易情况得知,碳排放权交易 是西方国家通过技术、资金换取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额,以此抵消本国排放CO2超标准的部分,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全球减排总成本,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碳排放权交易给出了发达国家碳排放标准,同时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技术和资金,为期开辟了新的获利渠道,还有助于限制企业环境破坏行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

2.2 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发现功能 碳交易发挥了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用,使碳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治理污染成本。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张大大促进了碳的货币化,并且促使碳排放权逐步衍生成高速流动的金融资产——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据Benz和Kla的研究,尽管与ECX交易所相比,Nord Pool的规模小、流动性低且交易成本高,但仍然存在显著的价格发现功能,这种价格发现可以使市场参与者对碳交易产品价格做出更合理的估计,市场约束下得到的均衡价格就会使投资者在碳市场上制定出更加有效的交易策略与风险管理决策。目前国际碳市场上,有关气候变化和环保的金融创新也应运而生,通过CERs(核证减排量)和EUAs(欧盟津贴)之间以及CERs与ERUs(可核证减排量)之间的互换交易的,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的研发,不仅能帮助企业规避气候变化带来运营风险,使人们对未来预期更为稳定,同时能提高价格机制的效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3 从碳价和油价关系分析碳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市场经济理论中,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来实现的。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的价格也将引导着资源配置的方向。碳排放的一大源头是化石能源消费,而且发电企业能在各种发电燃料之间转换,致使碳交易市场和化石能源市场形成了内在传导机制,碳价的变化直接导致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因而碳排放权价格会通过能源价格的传导,影响到下游各实体经济产业的资源配置。在各种化石能源中,石油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下文将对碳价和油价数据展开分析,讨论碳排放权作为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向低碳领域中发挥的作用。

位于荷兰的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体系下交易量最大的碳交易所,每日碳交易量至少为欧盟主要碳交易所碳交易总量的80%,我们可以通过该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综合分析EU ETS碳市场的整体趋势。我们选择该交易所提供的排放指标期货产品价格来表示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价格。EU ETS的实施包括两个履约阶段,其中,2005-2007年为第一阶段,2008-2012年为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在碳配额分配机制、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根据魏一鸣等人的研究结论,如果将两阶段数据放在一起分析恐很难达到一致意见,故本文选择了第二阶段,自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16日数据来进行分析。石油价格以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来表示,所有数据均来自欧洲气候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为克服数据系列的异方差性,文中将所有数据系列转化成相应的对数系列,碳价用lecx表示,油价用loil表示。

为了分析碳价和油价的关系,我们将利用Kalman滤波方法,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loilt=?仔+btlecxt+?着t

bt=c+rbt-1+vt

为估计以上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将参照王海鹏等人的成果,引入变参数协整理论,考察上述量测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如果是平稳序列,则可以认为相应的碳价与油价之间具有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即变参数协整关系。与一般的固定参数模型相比,变参数模型描述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可大大扩展协整分析的应用范围。

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按照协整的定义,如果碳价与油价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考察每个变量的单整阶数。

表1的检验结果说明,loil、lecx是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是I(1),因此可进一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2 基于变参数模型的协整检验 两种最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EG两步法以及极大似然JJ法。鉴于目前的经济计量学软件中尚无利用变参数模型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内容,我们选择了EG检验法。EG检验的第一步是估计状态空间模型,第二步则利用该方程的残差,也即均衡误差?着t的估计值建立模型,并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检验结果表明均衡误差为平稳时间序列,则认为协整方程成立。

对碳价与油价之间的变参数协整方程(状态空间模型的量测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碳价与油价之间具有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

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2008年第二阶段碳交易开始至今,碳价就和原油价格间发生了正向的相互影响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互动机制。具体而言,油价上涨时,出于成本考虑,人们往往会增加使用价格更为低廉的煤炭,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需要更多的碳排放配额,推动碳价上扬。碳价和石油价格的这种相互影响关系,使得碳金融就藉此架起了金融资本与低碳经济的桥梁,进而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产业导向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简要结论及展望

碳金融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从前期国际碳市场的发展和交易情况看出,碳金融已经通过动员储蓄、项目选择等,加速了清洁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技术、资金逐步向低碳产业倾斜,提高了企业适应节能减排指标的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目前,虽然欧盟排放权交易(EU ETS)第二期(2008-2012年)即将到期,但是欧盟在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前夕及会议期间高调推介EU ETS第三期(2013-2020年)。欧盟表示将在“欧盟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下继续发挥EU ETS市场机制的作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各种碳衍生产品的开发也使碳交易更加标准化、透明化,加快了碳交易市场演化的速度。因此,未来碳金融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得以增强,我国应及早研究未来碳市场和CDM发展的新希望和新格局,早做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碳金融十年[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13.

[2]拉巴特.怀特著.碳金融[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48.

[3]张伟.论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与创新[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5:147.

[4]乔海曙,刘小丽.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J].理论探索,2011(03):29.

碳金融论文篇5

[关键词]全球变暖;碳金融;碳币

从1977年的国际气候大会开始,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逐渐走上国际会议的舞台,与此同时得到科学界和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从经济学角度看,大气环境容量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物品,其承载和自净能力有限,各排放主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倾向于通过增加产量来提高收入,而不顾由此所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环境容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任其发展,将最终导致大气环境容量的崩溃,再现“公地悲剧”。

目前,将负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经济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庇古税,一是科斯的产权理论。庇古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只纳入私人成本,仅考虑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忽略了自己产生的社会成本,使得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导致市场失灵。庇古建议政府通过对产生负经济外部性的企业征税,增加企业所产生的私人成本直至等同于社会成本,将企业的负外部性内部化。按照科斯的理论,当大气环境容量的产权明晰并可转让之后,排放者通过市场交易等方式来获得其使用权,从而其稀缺性价格会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此时,排放者的私人边际成本因为已加上使用大气环境容量的边际成本而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温室气体排放的负外部性得以内部化。在这一机制安排下,有实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减排的主体因可以通过出售多余减排单位来获利,会更有动力进行超额减排;而不具备实力的主体可以通过交易降低减排成本,从而促进社会减排总成本的降低。因此,依照科斯产权理论所构建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是一种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消除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负外部性、促进减排的选择。

为了应对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的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生效。另外,为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更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具有量化目标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2008—2012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5.2%。《京都议定书》设立了三种借助“市场”运行的“遵约机制”:排放交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三种机制的目的,就是试图把碳排放额度作为一种商品在各国间交易转让,剩余的碳排放额度是交易的对象。它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像金融产品一样进行交易,从而催生了全球碳市场。碳金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和金融方法的统称,包括银行“绿色信贷”、低碳项目直接投融资、温室气体排放权及衍生品的创制和交易、相关金融中介服务等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当全球变暖几乎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碳金融成为世界金融的一种潮流时,我们国家也正赶在这条路上。但从“气候门”事件爆发后,我们更需要谨慎地思考碳金融发展的源头的真实性、碳金融工具的可靠性以及碳金融背后的政治博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对碳金融发展进行探讨。

1 碳金融发展基础的真实性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评估报告,全球每个角落都在为迎接一场大自然向人类的挑战而疲于奔走,然而人们似乎从未质疑过这媒体广泛宣传的所谓人类浩劫。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前一周,几位顶级科学家之间的电邮往来被曝光,揭开了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变暖”科学欺诈丑闻:被抓住的人是供职于英国东安吉里亚大学的气候研究所(CRU)的科学家。无法辩驳的事情真相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顶级科学家们刻意伪造数据和制造科学欺诈的行为!他们就是拿着经过修改后的数据,大言不惭地宣布,人类驾驶汽车和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造成巨大的气候灾难!

郎咸平曾撰文批评前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对数据图形的错误解读。如下页图所示,戈尔由此图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与全球气温曲线形状吻合,正是二氧化碳推高了全球气温的上扬。但他的结论与图中柱状部分的800年所反映的事实是矛盾的。在这800年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在上升,而气温是在下降的,气温先达到了峰值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峰值才出现。这就恰好说明,正是气温的变化使得二氧化碳发生了同向变化,是气温上升决定了二氧化碳的上升,而非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致使全球气温上扬。

24万年前全球气温与二氧化碳关系图

澳大利亚地质学家伊安普利莫尔这样说过,二氧化碳是植物不可缺少的养料,而且气候变化是持续的自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由太阳活动决定,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大。

我国也有学者质疑全球变暖的论断,如汪建君就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过他的观点,他指出:“由人类造成的碳排放每年最新的估计是8.6Gt,人类每年增加1%左右的碳排放。大气含碳总量为780Gt,表层海洋含碳总量为1000Gt,植被土壤等含碳为2000Gt,地壳和深海含碳38000Gt。海洋和大气每年交换90Gt碳,植被和大气每年交换100Gt碳,海洋生物和海洋之间交换50Gt碳,表层海洋和深海及地壳交换碳40Gt。海洋和大气每年交换的碳即相当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的10倍左右。”同时他又认为:“CO2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其可以吸收一定波段的红外辐射,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上升,这是温室气体最为重要的特性。但H2O实际上才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H2O的红外吸收波段是CO2的3倍,空气中水的含量是CO2的33倍左右,其温室效应是CO2的100倍。沙漠是水蒸气温室效应的实例说明,由于沙漠上空水蒸气含量极低,不能有效保留白天的热量,昼夜温差巨大。”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在大气的比例不过是0.03%,同时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仅是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极小部分,将全球变暖归结于人类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实在是言过其实。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宗慈分析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在四次评估报告中都过分强调了人为因素,实际上,对于气候的研究要考虑多种自然因素。赵宗慈认为,人为因素仅会让中国平均温度上升0.5摄氏度,但自然因素却将使得中国在2020—2030年之间的平均温度下降0.8摄氏度,也就是说中国的气候将会越来越冷。而更多的科学家则认为,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比较复杂,目前断言说地球正在变暖或变冷,都为时过早。

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告诉我们,低碳问题存在着巨大争议。随着“气候门”事件的爆发,联合国IPCC的科学家私自篡改数据以迎合全球变暖的事实令全世界震惊。国内的许多学者也相继表示:全球变暖存在巨大争议,低碳不等于环保!

2 碳币的可行性

碳币是指实际碳减排量高于所分配的碳减排指标的“超额减排量”,基于《京都议会书》的三种机制,它能在国际市场上交易,这个超额减排量相当于该国的一笔额外财富,也即发行了一种碳货币。显然,碳币跟分配到的碳减排指标息息相关。谁在减排目标的制定上拥有着更多的主动权,谁就在碳币体系下拥有着更多的选择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显然处于弱势。我国学者丁仲礼等人在《中国科学》发表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一文中对IPCC,UNDP和OECD等7个全球CO2减排方案做了模拟,其研究结果是:在分配2006—2050年各国排放权时,这些方案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1900—2005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事实,而且还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6.7倍的人均未来排放权,这将大大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

此外,碳币不同于黄金和国家信用,它只是一种由部分国家制定出的规则而促成的交易,这种交易在未来的金融市场将被创造与衍生成更多的金融产品,而最终具有货币的职能。但是支撑碳币的是由人为规定的碳排放目标和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形成的“交易信用关系”。而碳排放目标的制定和类似于《哥本哈根协议》之类的国际规则不可能代表所有国家的利益,因而这种信用关系带有着比国家信用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平等性。如果这种碳排放权交易的信用关系充当了信用货币的货币本位,那么它在给世界金融市场带来更大风险的同时,势必也会给国际货币体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使世界货币体系变得更加脆弱。

3 碳金融的政治意图

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金融工具是把双刃剑,能促进资产的流动,亦能加速风险在全球的传递。在碳金融发展的源头可能是个童话的基础上,过分地迷信通过市场来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似乎不是个谨慎之举,令人担心的是这可能从头开始就是个陷阱——西方国家以低碳经济为手段,制定出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减排标准,并以此来维护他们在世界上的主导权和经济优势,压制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2009年12月的全球气候会议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做了承诺:到2020年时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45%。但是我们似乎掉进了陷阱——为减排而减排的陷阱。近期网上热议的两个事件值得我们深思。一是河北安平县为达节能减排的目标拉闸限电。安平县2010年节能指标下降6.6%,但前六个月只完成0.9%的任务量。在市政府的指标要求下,当地计划从2010年9月3日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对全县分3批实施限电,每批限电22小时。这个措施不仅居民家受到影响,就连医院和红绿灯也遭停电。二是河南林州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停止供暖。在全年最寒冷的三九时节,河南省林州市停止了集中供暖,从2010年1月5日至12日,已经停暖6天。林州市长热线回复市民:今年冬天将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停止供暖。如果我们的减排承诺是通过牺牲民生兑现的,那么这种守信的意义何在呢?

当然,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对碳交易与碳金融的冷思考并不是反对走低碳经济道路。只是想再次强调:任何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民生,不是承诺,也不是国际压力。立足于我国国情,治理我们的环境、调整我们的发展结构,让碳金融热去吧!

参考文献

[1]刘颖,郭江涛,王鹏.碳预算方案:低碳经济与碳币论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1).

[2]管清友.碳交易与货币主导权[J].西部论丛,2009(10).

[3]李谭.CDM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

[4]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环球金融,2009(10).

[5]郑良芳.对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研究[J].现代金融,2010(10).

[6]唐绪兵.赤道原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的影响与启示[J].企业经济,2010(10).

[7]邹亚生.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碳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2010(4).

[8]张明珅.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0(4).

碳金融论文篇6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碳金融范畴与概念的界定。碳金融产生于国际气候政策变化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国际公约的背景下,首次提出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自此碳金融这一名词开始成为广大学者的思考和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碳金融在学术界还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介于各个国家间的自身发展情况和政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对碳金融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Garcia,Robert(2008)认为,碳金融主要由碳交易市场、在市场中活动的各种短期长期资本以及相关清洁能源投资等组成。Sonia Labatt(2003)则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碳金融进行描述:广义碳金融包括所有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市场化活动;狭义的侧重探究如何运用金融市场工具来转移环境风险。

2.碳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研究最早出现在美国。Montgomery(1972)提出了碳排污权交易的根本解决办法,并证明了区域联合成本最小化的污染问题。Croker(1966)研究了产权手段在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运用,从而为排放权交易奠定了基础。Labatt Sonia,white,Rodney R.(2010)在《碳减排良方还是金融陷阱》中对能源、受金融监管的产业和密集型产业的变化对碳金融发展的实体影响、机构投资者与气候变化、碳排放交易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

有一些学者侧重考察碳配额与碳排放交易价格之间的关系,使用模型来构建碳配额制度,Carmona R(2009)提出由于碳配额在不同国家与不同项目间的交易各不相同,推导建立碳配额,因而建立恰当的竞争随机模型和机制,以获取碳配额的最优价格是碳排放权交易的中心需求。Chevallier J(2009)还对宏观金融参数与碳配额比例之间的关系做出测试,将100多个参数、众多的财务数据以及碳配额比例FAVAR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动态碳配额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Grüll G,Kiesel R(2009)等确定了在一般均衡情况下,额外的交易要求权定价模型,这种额外要求权同融资平台在价格上存在着有巨大差异,特别是当社会成本和减排量有关时,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可能出现所谓的“价格跳”现象,这与Kijima M,Maeda A,Nishide K(2009)猜想的碳排放许可证价格在实际中表现出“跳跃倾向”是吻合的。由此得到结论:参考EU-ETS不稳定性的情况,碳排放交易价格具有复杂变化的特点,而且表现出发散式的波动,这也是投资风险加剧的重要根源。

此外,Tapio(2008)创新设计出碳脱钩模拟指标,该指标基于相关的驱动力以及压力等框架的设计,旨在描述宏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同时Tapio还给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经济政策支持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3.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问题上,Carlo Carraro,Alice Favero(2012)重点关注了征收碳税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影响这一问题。Bert Scholtens(2007)研究了接受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的性能,结果表明赤道银行在规模、社会道德、信息披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赤道原则导致运营成本增加,所以比起其他商业银行盈利较少,可股东对商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的消息没有做出负面反应。Marcel Jeucken(2001)在出版的著作中指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银行业应该调整业务类型和操作模式,他认为银行是经济系统重要的传导途径,银行业的发展模式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内在关系,如果银行能够通过有效的办法刺激经济主体对环境保护的热情,那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将有显著的提高。

鉴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不健全、政策制约、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的影响,碳金融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诸多发达国家的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Ashok Sarka(2010)指出由于体制问题导致缺乏资金和技术,这是对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一项巨大考验。Broto Rauth Bhardwaj(2012)以印度商业银行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实现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开展对银行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Shao H,Rao X(2010)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了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将会在中国碳金融交易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1.碳金融范畴与概念的界定。我国国内学者大约于21世纪初才展开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方向集中在碳金融的定义上,然而国内也尚未对碳金融的界定达成一致。袁鹰(2008)认为,碳金融就是碳排放权以及其衍生品的买卖交易、投融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即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活动的统称。罗茜等(2010)认为碳金融就是与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活动,主要是指依托于碳交易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Y、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介入尚浅,碳交易排放市场刚刚起步,碳金融衍生品也处于初生阶段,我国的碳金融可大致理解成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转型的各种金融解决方案。

2.碳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对于我国国内如何完善发展碳金融,周小川(2007)认为低碳观念的培养很关键,强化低碳创新意识,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同时构建低碳经济信息交流体系,加强政府支持和各机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宋帅(2010)借鉴国外发展碳金融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碳金融体系的构想,包括构建交易平台、构建国际碳货币体系等。王凯等(2012)认为制约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原因有:碳金融交易议价能力弱、碳金融产品缺乏创新、碳金融业务风险性强、碳金融中介市场不完善以及银行信贷力度较低等,并对以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结合其他国家碳金融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模式及改善这一方面,张龙清(2010)提出建立绿色信贷管理长效机制,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商业银行经营?鹇宰?型、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另外商业银行需要从成立专门业的碳金融业务团队、开拓碳金融业务模式、完善风险控制等方面来加强碳金融业务。张淼淼(2011)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三步走”模式:碳银行-碳资本-碳交易。

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研究方面,王卉彤(2008)基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健全低碳金融支持体系进行研究,她认为金融创新可以从遵循可持续发展规范,推广低碳项目贷款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来进行。郑冲(2013)认为西方国家在开展低碳金融业务时制定了针对性的战略和目标,推出种类多样化的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所取得的效果良好,我们应汲取其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以及重视同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李东旭等(2011)较为担忧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现状,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深入到碳金融业务的核心关键,目前涉及到的业务大多是节能减排项目等绿色信贷,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程度与国际的差距较大,而市场和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健全的交易制度、规范的交易场所和统一的交易平台是其重要原因。

在实证方面,由于兴业银行是国内较早发展碳金融且业绩较好的银行,因此多以此银行作为研究的典范。唐斌和薛成容(2008)通过兴业银行在节能减排方面提供的贷款为例,认为对碳金融的发展支持能够体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该在项目风险识别和产品设计等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理念。陈游(2009)则通过数据对其开展碳金融业务进行实证研究,他认为碳金融的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另外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较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谢伟杰(2013)通过对兴业银行开展碳金融前后情况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展碳金融业务之后,兴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上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也获得了投资者的亲睐。

二、总结

碳金融论文篇7

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著称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早期的农业文明以及现代的工业文明之后,开始逐步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广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寻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低碳经济在上述“三低”的基础之上,还有这“高效率、高附加值以及高效能”的“三高特点”,因此,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人类社会现在所亟需的经济发展需求相符,为人类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通过减少碳排放,以有效减少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损害,以使经济社会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我国金融业尚未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化升级,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推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金融业尚未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者为低碳经济体推出适应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导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而其发展陷入了瓶颈之中。具体而言,我国金融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1.由于低碳金融是新型概念

其进入到我国的历史也较短,因而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理论认识还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支持,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审批、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这导致银行业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热情不足,进而低碳金融项目很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严重制约了低碳金融项目的发展。

2.低碳金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成正比。

我国金融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润作为目标。但是,受到专业人才资源的缺乏、技术水平的有限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向低碳企业转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转型成本高,而金融业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对低碳企业的低碳金融项目的风险以及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不敢对低碳企业的金融项目发放贷款,这对于本就资金短缺的低碳金融项目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从实践来看,我国低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确能够享受一些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逐步树立起绿色企业形象。尽管如此,商业银行对发放贷款的严苛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性,低碳企业想要企业自身的低碳金融项目获得贷款支持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低碳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其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环境保护,因而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远远高于传统的金融业,这与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理念还不相符。因而,我国低碳金融在享有较高的社会民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3.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而言,国际上关于节能减排最权威的国际公约便是于1997年于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后于2011年在南非规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限。虽然,相较于上个世纪而言,各国政府都已经重视并积极投身实践来进行节能减排,但是,立法上却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特备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减排任务轻,政府对于企业的减排监管过于宽松,也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碳排放行为,这导致部分企业仍然至人类生存环境于不顾,大肆排放污染物。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前景分析

1.碳交易市场出现的历史原因。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各国在碳排放上都承担起了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的碳排放,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上不惜花费大成本,但目前而言其效果还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反观发展中国家,其能源利用率低下,减排压力小,减排成本低廉。上述现象直接导致同一减排单位的国别差价,进而,各国政府、企业为了平衡低碳减排目标,开始以金钱换取低碳排放指标,低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2.我国银行业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虽然自出现后,低碳交易市场曾受到过一定的打击,市场也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碳排放价格也曾经大幅度下跌。但是,上述现象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例如,碳交易市场初期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未加入《京都议定书》,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国际上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价格大幅波动的重大原因。然而,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开始出现了复苏现象。金融业相关学者认为,自2011年后,碳交易市场已经显露生机,这也为各国碳产品的创新以及碳交易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给予了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极大的政策扶持,我们也可以从互联网、报纸以及电视等传媒媒介上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给予的政策扶持措施。自我国上一届领导班子以来,我国政府就已经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我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参与,将会给碳交易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支持,注入新的活力。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之下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低碳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也困难重重,但是应当看到,无论是我国的低碳交易市场还是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都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而如何把握当下的发展契机,才是我国银行业应当予以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碳金融论文篇8

关键词:环境金融;碳金融;模糊关联性;研究

一、前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显著,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事项。全球气候恶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环境治理中的难度,但是却给金融领域与商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传统的金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所以必须对金融经济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环境金融方面,以此来满足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需求。

二、环境金融与碳金融的发展状况分析

1、我国环境金融的发展状况

我国环境金融一直以来都是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主体,绿色保险的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而且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环境金融的发展状况。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于违反环保规定条例的企业没有实行一个有效的惩戒手段,对于环保事业中贡献比较大的企业没有一个合理的激励与扶持;第二,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不完善,政府难以及时、有效的对环境违法信息进行收集与提供,而且大多数信贷银行没有对环境信息进行合理的反馈;第三,对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开展没有制定一个合理的实施准则与实施标准;第四,虽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绿色信贷中的管理、周期、项目以及政治等一系列方面存在的风险都比较大,而且不确定因素很多。

2、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状况

碳金融,实质上就是指低碳金融,它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以及碳期权期货等。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金融机构与企业还没有充分的重视碳金融与CDM的介质、商机以及重要性,对于碳金融发市场中的交易规则、操作模式还不了解,国内金融机构涉及碳金融方面的数量非常少。

2.2 我国在对CDM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由于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导致CDM项目开发的周期变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DM项目中的交易成本与交付风险。

2.3 我国国内还没有相应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与碳金融交易准则,而且我国在国际低碳产业链上扮演的角色是供给方,并不是定价方;我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中创造了非常大的减排量,但是劳动成果却被一些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极大的降低了在转化碳价值过程中的效率,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本土市场中的碳交易发展。

2.4 我国在碳金融发展方面,相关中介市场的发育还不够成熟,难以对碳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大量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与消化,而且在专业技术与力量上还有待加强。

2.5 在实施CDM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对很多方法学进行有效的应用,但是我国大多数行业在这一项目中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方法学对其进行开发,而且针对CDM项目专业方法学的研究机构也非常少。

三、环境金融与碳金融之间的模糊关联性

20世纪末期,环境金融才被提出来,它是全球金融市场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环境金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环境金融产品也随之产生,例如:巨灾债券等,而且环境金融市场也逐渐形成并发展。环境金融,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对环境风险进行转移与提升环境质量的所有活动以及产品;环境金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包含着碳金融这一概念的形成,碳金融发展与环境金融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碳金融研究的逻辑演变进程与发展历程方面来看,碳金融是环境金融在发展过程出现的一个新的方向,而环境金融又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需要从经济学研究视角来分析与研究环境金融与碳金融之间的模糊关联性。碳金融是环境金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碳金融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环境金融的发展,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在重视环境金融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碳金融的发展,积极发展碳金融是促进环境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个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主流,以碳为主体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国际金融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可以看到国际环境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以碳金融为主要的方法,而碳金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事项就是碳排放权交易;针对环境金融与碳金融之间的模糊关联性,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二氧化碳排放量,合理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范围。

四、结语

根据对碳金融发展路径的分析与经验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虽然扮演的是一个主要供给放,但是我国在碳金融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处于末尾,我国低碳金融还刚刚起步。所以,应当对环境金融与碳金融之间的模糊关联性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分析环境金融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严琼芳.碳金融研究讲述:兼论环境金融与碳金融的关系[J].理论月刊,2011(12).

碳金融论文篇9

关键词:碳金融;配给机制;价格机制;效率及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1-0044-06

碳金融的广义内涵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转移碳交易风险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碳保险、碳基金和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及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其狭义内涵仅指碳交易。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深入,学者们已逐步走出“阴谋论”的逻辑困境,更多关注碳金融的正向效应。以“碳金融”作为主题在知网搜索,2005-2007年,检索结果为2篇报纸文章,2008年至今,成果达1168篇,在数量、质量两个维度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本文以碳金融交易作为切入点,从分配机制、需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防控机制、效率及溢出效应五个维度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碳金融交易的分配机制

《京都议定书》(1997)确立了三类碳减排市场:总量交易市场、CDM市场、自愿减排市场。在总量交易市场,碳排放权总量确定与分配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基于人文发展的碳排放需求指标分配理论、累计历史排放权指标分配理论、三要素分配方案、碳排放强度指标分配方案、低碳人文发展方案等②。分配方式有两种:免费分配与拍卖。在免费分配中,又有祖父法、标杆法等不同的分配法则:拍卖亦可分为美国式拍卖、荷兰式拍卖、暗标拍卖等不同形式。在CDM市场,王翊和黄余(2011)将国内外各种排放权分配方案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倡导的以当前排放现状和长期全球减排目标下的人均排放趋同为基础;另一类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倡导的以人均累积排放为基础。

国内外学者关于分配机制的研究多以2005年正式启动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 EmissionTrading Scheme,EUETS)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配数量、分配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分配的公平性。EU ETS第一阶段覆盖了欧盟27个成员国家的11500家公司,主要涵盖石油冶炼、燃烧、焦炉、钢铁、水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其CO2排放量占欧盟总体排放量的40%以上。欧盟委员会设立了节能减排的整体目标,由各个成员国基于历史排放准则,确定本国碳排放权分配的细则。尽管对于正常排放量(Business As Usual,BAU)以及过度配给的界定存在争议,如Anderson and Di Maria(2010)采用反拟法确定正常排放量,将配额超过BAU作为过度配给的标准。Ellerman and Buchner等(2010)以成员国内单个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将排放权空方公司总量占多方公司总量不足40%作为过度配给的标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第一阶段的碳排放权分配存在过度配给现象。关于碳排放权的分配结构,欧洲环境署指出,碳排放量最大的四个部门依次是电力和热能(27.8%)、交通(19.5%)、制造业(12.7%%)、农业(9.2%)。截至2012年,EUETS尚未覆盖交通、农业等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排放交易体系的效力发挥。鉴于此,Brandt等提出将农业纳入EUETS的构想,一方面,农业较低的边际减排成本能够减低碳价格,进而降低低碳经济的成本:另一方面,农业具有碳封存的潜力,有助于加快减排目标的实现。

以历史排放为基准,欧盟在第一阶段对近90%的排放权实行免费配给。免费配给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节能减排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亦能减少碳交易的阻力,提高政策的可行性。但免费配给方式为高能耗企业创造的意外收益使其公平性饱受争议。FrankVenmans(2012)认为意外收益的存在是EUETS的主要弊端,将使财富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移,降低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国内学者林坦和宁俊飞(2011)基于零和DEA模型,对EUETS初始排放权的分配效率进行判定,认为现行分配模式效率较低,并提出了公平的碳排放权分配状况及调整方式的矩阵。

二、碳金融交易的需求机制

碳金融论文篇10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经济银行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Q56;F18;P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10-0047-08

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减排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随着低碳经济的推广,金融业也开始进入减排队伍,众多银行开始涉足碳金融领域,尝试发行相关的碳金融产品,如绿色汽车贷款、低碳房屋按揭贷款、碳信用卡等。银行业作为社会资金的供给者,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中如同枢纽,无论是对于个人低碳意识的提升,还是对于企业的低碳化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碳金融发展概况

碳金融产品的设计、流通以及交易平台的构建,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参与都密不可分,需要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其中政府在碳金融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于传统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因《京都议定书》而诞生,其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是利益的享受者,也是责任与风险的承担者,同时也是相关规则的制定者。银行业通过节能减排及碳金融的推行,将公众与企业联系到了一起。公众的消费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制造业起着导向作用,其消费的低碳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相关企业的生产走向低碳化。

在碳金融研究领域,乔海曙梳理了2002~2010年中国碳金融研究,指出有关商业银行低碳业务研究的文献数量在2010年有了突飞猛进,成为目前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乔海曙、谭烨:《2002~2010年中国碳金融研究文献分析》,《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8期。蔡宁伟指出碳金融对于我国银行业是机遇又是挑战,探讨了碳金融的创新点。蔡宁伟:《碳金融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启示》,《金融论坛》2010年第11期。陈游、郭清马、高志新、王苹和邓一枫等分析了国际碳金融在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差距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陈游:《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金融论坛》2009年第10期;郭清马:《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西南金融》2010年第6期;高志新:《碳金融发展与中国银行业经营转型》,《上海金融》2011年第1期;王苹、邓一枫:《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思考》,《商业时代》2012年第33期。晏露蓉等分析了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创新实践中的探索,并对中国的绿色金融创新提出了建议。晏露蓉、赖永文、张斌、李志林:《论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创新――兼析兴业银行案例》,《福建金融》2009年第12期。翁清云通过荷兰银行与兴业银行的经验介绍,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改进的方向。翁清云:《国内外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经验借鉴》,《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纵观相关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困境以及克服办法方面,部分研究分析了国外的成功案例,提出了我国可借鉴的经验。而现有的研究大都从宏观层面探讨了银行业该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但哪一类业务或哪些产品适合我国国情及其在不同银行的适用性尚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分析可借鉴的碳金融产品的特性,以及对于开展业务银行自身的要求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产品在我国的发展机会进行评估。

二、国外碳金融发展概况

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国际碳市场每年的增速约为20%~30%,2011年底规模达到1260亿欧元。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等影响,增速略有下降,但是整体发展仍十分迅速。在全球碳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交易量仍达到103亿吨,创下历史新高。

各大交易所推出一系列的碳金融衍生品,金融机构中以商业银行在此领域的参与最为积极,如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等。从国际趋势来看,商业银行是碳金融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作为全球碳交易及低碳经济的引领者,欧盟以成熟的传统金融市场及产品为依托,在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其发展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早先的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欧盟于2000年了《欧盟内部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绿皮书》;2002/358/EC号指令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3/87/EC号指令明确了排放监测、报告和核证原则(MRV),并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即2005~2007年为每吨40欧元,2008~2012年期间增至100欧元;2004/101/EC号指令则进一步加强了欧盟排放贸易机制与京都议定书的协调。这些立法确定了碳金融发展目标、技术和法律保障,同时有效推动了碳金融市场制度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企业的低碳运作,欧洲公民的环保意识较为突出。在政府的支持下,消费者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与日俱增,公众需求又促进碳金融产品不断发展,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的碳中和信用卡在2007年就发行了近1100万张,荷兰Visa GreenCard三年时间客户人数超过了两万,并进一步在德国和北欧部分国家发行。

据汇丰银行预测,2010~2020年间,全球低碳经济转型需要的投资额度为10万亿美元。

1零售类碳金融产品

零售类碳金融产品的主要目标客户群是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旨在把公众行为和碳减排联系起来,使购买者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并同时履行一定的减排义务,从而使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兼容。目前国际主流零售类碳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四大类:住房建筑贷款类、私人账户类、低碳运输交通贷款和绿色信用卡。其中住房建筑贷款类产品主要涉及绿色节能房屋的初次贷款和节能设备的贷款,包含绿色房屋按揭贷款、智能社区抵押贷款、便捷太阳能融资、住房节能改造贷款、家庭节能灯和太阳能热水器与绿色开关项目,LEED认证建筑提供再次融资、智能社区抵押贷款、生态家庭贷款等产品。其中较活跃的发行机构包括花旗、富国、荷兰、本迪戈等银行,主流私人账户类产品则将受保人的存款制定用于低碳项目的贷款等融资安排,如生态存款和关注土地项目存款账户,由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银行和美国的太平洋岸边银行等发行;低碳运输交通贷款类则为低碳排放汽车及运输提供贷款和帮助,如低碳汽车优惠贷款、卡车公司节油技术及设备贷款以及低碳采购与低排放车辆补贴,先行机构有温哥华城市商业银行、美洲银行和劳埃德银行;绿色信用卡类产品则通过消费者的信用卡消费来实现碳减排,包括气候信用卡、生态Visa卡、绿色Visa卡、绿色电力信用卡等,主要发行机构包括荷兰合作银行、汇丰、巴克莱、富国银行及荷银集团等。

国际上此类产品受公众欢迎且一定程度上能为社会福利做贡献,以信用卡为例,多数公司提供的绿色信用卡通常会提供非政府组织捐款,大致相当于持卡者每次购物余额转移或预支现金时的05%,借贷者只需很少成本可获得配套服务,同时还可获得一定回报,银行本身也能从中获得收益。③如巴克莱银行的呼吸卡为顾客的绿色消费提供特别优惠,并将获得利润的一半捐赠于碳减排的清洁能源慈善项目。

零售类碳金融产品通常交易金额较小,风险系数较低,银行本身所承担的风险相对于巨额投资项目也较小。如温哥华城市银行推出的低碳汽车优惠贷款,其交易额是一部车的价格;GE的地球奖励信用卡只需持卡者使用1%的资金购买碳减排项目即可。另外,新兴零售类碳金融产品通常能得到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如劳埃德银行为降低餐饮行业的碳排放和碳采购,为符合条件的超低排放车辆驾驶者提供25%的补助金,最多可达5000英镑,并得到当地主流媒体及各大网站的持续宣传。

除了对外发行,零售类碳金融产品也增强了客户、员工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意识,如荷兰银行本身通过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碳排放,采购符合环保要求的IT 设备,鼓励通过电话或视频会议以减少商务旅行等。

2投资类碳金融产品

投资类碳金融产品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是有着复杂财务需求的大型企业、机构等团体,其中融资类产品最为盛行。国际主要投资类碳金融产品包括低碳融资项目、债券、股权类和与各项指数挂钩的产品。其中低碳融资项目主要产品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废弃物再生项目融资、沙漠电力、太阳能脉冲项目、可再生能源私募股权、巴拿马森林恢复债券等,由花旗集团、巴黎银行、巴克莱银行、富通银行、渣打银行、摩根大通等广泛发行;为降低碳排放发行的债券和私募股权,如森林保护私募股权,CCC股权债务碳融资,二氧化碳减排认证等,由美洲银行、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瑞银克拉里登人民银行等尝试发行;此外,还有瑞士信贷银行、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等发行的,与可替代能源指数、巴克莱全球碳指数、生物燃料组合及太阳能指数等各项指数挂钩的产品。

总的来说,发行碳金融产品的机构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首先,这些金融机构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尤以欧盟地区为主,这与欧盟成熟的金融体系和市场运作模式、国家政策与法律的大力支持、以及公众较强的环保意识密切相关。其次,这些银行发展历史悠久,资金实力雄厚,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有着丰富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产品创新经验。第三,这些银行尝试了不同类别的碳金融产品,如花旗银行既有零售类的绿色房屋抵押贷款,也有私募股权基金;荷兰银行推出了绿色房屋按揭贷款,及低碳封闭资本资金等。在发行碳金融产品方面,这些银行结合自身特点做出了努力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数活跃的银行也是遵从赤道原则的银行,包括花旗、汇丰、荷兰银行在内的多家大型跨国银行,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

四、碳金融产品在国内的发展机会评估

根据银监会2010年报告,我国现有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147家城市商业银行,85家农村商业银行,各类银行各有特点,在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上也应各有侧重。

1零售类碳金融产品,与公众关系密切,交易金额较小,品种较为丰富,能得到媒体、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关注,有利于银行提升品牌形象,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均可尝试发行,但各类银行应结合其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客户群及具体产品。

五大行客户群广泛,资金实力较为雄厚,有着成熟的运营机制、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储备,且有很多环保意识强的客户,有能力开发相应的产品。如作为投石问路,中行在2007年推出碳挂钩型个人理财产品汇聚宝0708L、0801L,与洲际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挂钩;同年交通银行也推出挂钩可再生能源股票的理财产品。

股份制银行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儿,其客户至上的理念、灵活的运营机制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也适合于开发相应的零售类碳金融产品。如2007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两款于2008年9月2日到期的产品,也分别获得7.4%和14.1%的较高收益。史进峰:《中国银行业的“低碳”诱惑》,《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3月29日第18版。作为国内首家“碳中和”银行的光大银行,其绿色零碳信用卡获得2010年最佳低碳金融奖。这些股份制银行在碳金融领域以其灵活、善于打造特色的优势,在低碳大潮中积极寻求自己的定位并占据一席之地,而零售类碳金融产品交易金额小,可以作为突破口。

大多城市商业银行位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这些地区对环保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这种特殊的地域特点及需求,使得城商行能为这个特殊群体提供相应的低碳金融服务。部分城商行已开始以此为先机打造特色,如上海银行通过绿色世博,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行业信贷规模,节能环保贷款项目从2010年的23个增至2012年的71个,贷款余额从18亿增至21亿元,支持项目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上海银行:《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上海银行:《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该类项目投资额度一般较小且周期短,但能积极推进当地产业的低碳化,为地方经济转型做出一定贡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截止2012年底已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网点面最广、网点数最多的银行,其积极推行低碳融资服务,不但可以避开与大型银行的竞争,作为其特色积极培育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客户群体,还能迅速开拓新兴市场,抢占地方碳金融发展的制高点。如邮政储蓄银行赣州市分行针对发展生态农业地区的农民主动降低信贷门槛,放宽客户准入标准。谢光德:《低碳经济催生邮储银行碳金融》,《中国邮政》2010年第7期。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生活方式落后,碳排放量依旧较大。零售类碳金融产品,如生物质燃料制造设备贷款、节能型家电贷款,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压力,同时达到农村低碳化的目的。农村商业银行发行该类产品有利于提升其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引起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关注。

2投资类产品有着交易金额较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五大行资金实力较为雄厚,长期的投融资经验使其有能力应对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项目,因此是大型投资类碳金融产品最适宜的发行机构。五大银行以往大多以追求低风险高利润高回报为导向,发行此类碳金融产品有利于改善其投资结构,并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如中国银行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经验,推出节能减排融资项目及基于碳排放权的金融理财产品,不断丰富碳金融产品体系。截止2012年中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274.80亿元,新增绿色信贷项目316个,其巴黎分行向法国达尔凯公司提供总额为6亿元的固定利率贷款,支持其参与哈尔滨市节能供暖改造项目。中国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

股份制银行有着更为灵活的机制和市场意识,也可尝试此类碳金融产品。如作为国内第一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针对国内10个排污权试点、7个碳交易试点推出了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2012年,其广州分行与广州交易所集团签署协议,成为广州碳交所主结算银行;与广东省发改委合作,签署了共同推进碳市场建设的协议,并结合广东省低碳发展规划,为广东省内LED产业发展定制了专项金融支持方案,计划为符合条件的LED产业链上的优质专业化企业提供100亿元的融资支持。兴业银行:《兴业银行2012年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2013年。

3资产管理类产品目前主要集中于基金方面,交易金额较大,政府在发行中起重要作用。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是为贯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行金融相分离的原则而设立的,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职能定位,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中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优化投资结构。从资金流以及与政府的管控关系来看,国家开发银行较符合资产管理类碳金融产品交易金额大、政府管控支持等特点。

五大行、股份制银行与资金充足的城商行也具备资产管理类产品的发行条件,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分别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批推出能效贷款的商业银行,但相对于政策性银行,开发资产管理类碳金融产品的力量稍弱。

4低碳保险类产品的发行主要包括低碳汽车保险、家庭及商业保险和碳交易保险,国外大多数发行机构是保险类公司。前两类产品的交易金额较小,风险系数较低且交易期较短,与公众联系较密切。由于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仍有较严格的限制,所以短期内银行业从事低碳保险类产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我国银监会允许银行投资保险类公司,同时允许银行保险公司的产品,即银保类产品,如中国银行下属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及平安保险等发行的一系列银保产品。

五、启示与展望

碳金融与碳市场作为近十年来的一个新兴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银行业在低碳大潮中面临着众多挑战,如何将挑战转化成机遇,部分银行投石问路已取得局部性的成果,但还未形成体系。目前成功的模式与案例较少,大规模推进碳金融创新的风险也较大。相对而言,由于起步较早并以成熟的传统金融产品为依托,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碳金融领域做出了诸多创新并且获得了不菲成效,其先进经验对于中国大力推动碳金融十分重要。

本文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调查报告中的分类为基础,对国际上最主流的四类碳金融产品――零售类产品、投资类产品、资产类产品和保险类产品的共性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如以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群的零售类碳金融产品,其特点是交易金额较小,风险系数相对较低,能将公众的消费行为和碳减排挂钩,使得购买者既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履行一定的减排义务;投资类碳金融产品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一般是有复杂财务需求的大型企业、机构等团体,其中融资类产品最为盛行,如清洁能源项目、能源技术开发项目等,一定程度上该类产品缓解了低碳技术投入资金不足问题,能够改善银行的融资结构,提升银行社会形象,为低碳资金提供灵活的融资渠道;低碳资产管理类产品当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低碳投资基金,国际上一般由政府主导,由政府全部承担出资、或通过征税的方式、或政府与企业按比例共同出资,交易金额一般较大,从融资方式来看,政府在碳基金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国际上大型保险公司和部分银行还积极尝试低碳保险类产品。

鉴于上述特性,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均可尝试推行零售类碳金融产品,如绿色信用卡、低碳交通贷款、绿色节能房屋类贷款等,可根据各自的客户群及特点选择具体的产品;针对项目型为主的投资类低碳金融产品,如太阳能、风能等能源项目,由于其交易金额较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较适合于五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可尝试推行低碳资产管理类产品,而五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资金实力充足的城市商业银行在适当的时机也可尝试推行;针对国外较流行的低碳保险类产品,短期内我国银行业推行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可以尝试保险公司发行银保类碳金融产品,或直接投资保险公司发行碳金融保险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