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经典十篇

时间:2023-03-26 04:22:56

怀旧经典

怀旧经典篇1

90后 天蝎座

书虫一枚,始终喜欢用各种笔名为各大媒体码字。热爱生活与美好物质,爱时装但疏于打扮,迷恋时尚和它背后的故事。

网易时尚“配饰正当时”专栏作者

新晋杂志《云爆弹》时尚板块撰稿人

作品散见于《奢侈品》《知音女孩》《品之道》《top旅行》《昕薇美妆》等DM杂志

Dior的廓形在没有之前,大家心里都会有个谱,无非是上世纪40年代的New Look加减乘法;Chanel的黑白双色,几十年不变,经常能看到20年代的Chanel女士精神在与时俱进;Gucci的Frida一直醉心于档案整理,怀旧的图案和易读易穿的服装是稳坐宝座的最佳卖点。

品牌的不断追溯从前,当然又它品牌文化和形象方面的考虑,不破不立,关键是还要获得一脉相承的辨识度,那么,各大单品的回溯,就更具备怀旧的说服力了。

时装产业对这种重复或者再造,有一个专业术语――“致敬”。也许时装的本义,是意味着新鲜,刺激甚至冒险的玩意,但时装的进步一直都是源于在不断的致敬中探索得到的新意或者突破。

你是否感觉到,曾经让人伤感的怀旧心情正在成为一种强大的流行的精神时尚?例如你在时装周上不停地看到各种曾经60年或者40年前风行的元素,new look,波普,撞色系……例如芭比50周年的瞩目,那些昂贵的第一代芭比娃娃的热销,例如你看到各种古着店遍地开花,去年7月北京的潮人们甚至举行了主题为“我们最红――当国货小伙爱上古着大妞”的party,海魂衫,回力鞋,飞跃鞋,“梅花牌”运动裤……

很多人愿意将此种现象归于这些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物品,能唤起我们对于那个年代某一时刻的美好回忆――当它不会再现,那么美感就无限上升了。Lancel的行政总裁被问到“为什么对Premier Flirt经典手袋情有独钟”时的回答便是:差不多20年前,Lancel推出了Elsa经典水桶形手袋,我想,如果说20年前买过Elsa的是个年轻的姑娘,那么现在差不多也40岁了,这样一个女人如今会想些什么?也许会是她的初恋,或者第一次跟男生有暧昧情愫的那一刻……而去年由上海开始流行的大队长包的设计者也表示,这个设计源自回忆起穿着“梅花牌”运动裤的小学时代,以及那些曾经对于“三道杠”的憧憬。

怀旧经典篇2

恰好这期杂志上有一幅刘丹老师用文字描述的很生动的游戏画面:

3岁的妞妞和爸爸妈妈抱着一个彩色皮球出来玩。3个人站成一个圆圈,妈妈说:“来吧,咱们开始练习。”说着就把球给了妞妞。妞妞拍了一下,球滚到了爸爸的脚边。爸爸捡起球,递给妞妞说:“接着拍。”妞妞拍了一下,球又滚到了一边。妈妈把球捡起来,自己拍了几下,告诉女儿,这样拍就可以了。女儿用两只小手把球抢过来,又拍了一下,球再次滚到一边。

现在轮到爸爸示范了,他一边让女儿看着,一边说:“你看,要这样拍。不要拍到旁边,要拍到上边。”妞妞伸着手叫:“我拍!”她拍了两下后,身子低了下去,因为球跳不高。当球又滚开的时候,妞妞双手触地,很痛苦地叫着。这时妈妈赶紧走过去拉起她说:“地下好脏,不要摸地。快起来再拍!”

妞妞继续拍,拍了4个!但是,当球再次滚落到路边时,她尖叫起来,并顺势坐在地上。爸爸用很克制的声音说:“你不好好练习,我们回家吧。”妞妞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一边不情愿地走着一边哭喊:“我不回家,我还要拍球,拍球!”号啕声从窗口传出来……

刘丹老师认为,对3~5岁的孩子来说,在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内在动作神经反应系统前,大量的指导语言,会干扰儿童这一过程的进行。因此,过多的耐心指导不如自由放任。

也许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要不要指导孩子怎么玩,更关键的是玩什么。像跳皮筋、捉迷藏、翻绳、跳房子这类游戏本身就不需要什么指导,都是孩子自己在玩的过程中通过判断距离、掌握力量、控制节奏渐

渐学会的。

怀旧经典篇3

关键词:怀旧 审美理想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92-03

审美理想是客观事物审美特征与主体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的融合,蕴涵着创造者的审美态度、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观念,是兼具美学内涵和哲学意指的“情中之象”。在文艺审美活动中,有着丰富的怀旧文本和怀旧意象。怀旧主体通过这些文本和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同时也很好地挖掘了怀旧的审美价值。

一、理想情感的塑造

怀旧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有实践意义的情感指向。怀旧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以及美感经验的缺失,人们为了获得情感的补偿,将过去的美好情感作为一种反刍,实现情感的净化。怀旧最终指向和谐统一的美感体验,是一种审美愉悦。怀旧的内容虽然指向过去,但却是对现实的调节。怀旧者将自己的情感附载于美好的过去,通过回顾和想象来体验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安宁、恬静,使得现实中的怀旧主体的心灵在怀旧中得到净化,从而使得理想的情感长久留滞。通过理想情感的塑造,不仅创作主体能够在创作中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而且也能使接受主体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升华。正是通过怀旧在文艺审美活动中所创造的理想情感,从而使得出于现实困境中的人们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慰藉,怀旧因此也实现了它的审美功能。

怀旧主体在文艺作品中所塑造的理想情感有:对童年的美好的向往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对于理想社会时代的憧憬;对于理想人生境界的渴慕。理想情感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趋向上的正面性。怀旧主体在文艺作品中所塑造的理想情感主要指向美和善。通过积极意义的情感塑造,能够使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审美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避免消极的恋旧倾向,使审美主体获得情感的净化。

(二)情感的真实性。怀旧主体在文艺作品建构理想的情感,现实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生活的真实虽然不同,但在情感的真实性要求方面是一致的,艺术真实的建构必须依赖于对生活现象去伪存真的筛选和必要的加工变形。而怀旧主体在塑造理想情感的时候,必然会直指生活本质和人类心灵的力量,从而使作品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三)情感体验的丰富性。怀旧主体通过怀旧可以获得多元的情感,除了当下的情感外,还可以体验到过去的情感,从而和过去的情感发生对接和碰撞,最终将多种复杂的情感进行融合,可以瞬间尝遍人生百味,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理想社会的追寻

对于理想社会的追寻,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意识。西方从柏拉图开始就为人类开始描绘“理想国”,一直到后来对于乌托邦的幻想,到近代对于“回归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怀旧在理想社会的追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浪漫主义运动的“回归自然”开始;到德国古典主义对“古希腊时代”的向往;再到“审美救赎”理论的发展;怀旧被看成是对19世纪中后期以来启蒙现代性赋予人类追求社会进步的信仰的一种抗衡,是对现代文明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遭到破坏后的一种拯救。在中国,对于理想社会的追寻同样是思想家们苦苦追求的一种理想。在中华文明和思想基础形成的先秦时代,对于理想社会的追寻,更是直接地指向了过去。儒家和道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古想社会的追寻,孔子渴望回到尧舜时代,老庄则希望回到原本的社会状态中。通过对理想社会的追寻能够使人们在心理获得一种理想家园的归属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个社会蓝图。

理想社会的审美特征有:

(一)虚实相生。一方面,创作主体在文艺作品中创造的理想社会具有虚幻性,是一种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丑恶进行的有意的遮蔽,是在主体心理上建立的一个非现实的社会;另一方面,由于理想生活是主体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而生成的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而它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实在意义,能够为人们提供一条途径,使人们通向自由和光明的社会。

(二)批判性。理想的意义就在于批判现实。创作主体之所以在文艺作品中展现理想社会正是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着黑暗和不理想的状态,通过对理想社会的追寻能够使现实中的人们重拾勇气,积极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不足,最终获得理想化的生活环境。有学者认为“在城市工业文明走向烂熟的时代,二十世纪世界上一些最负盛名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怀旧倾向。艾略特、叶兰、乔依斯、托马斯・曼的作品在这种怀旧中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神话主义,而福克纳、马尔克斯一类作家则背向发达工业社会,专心致志地去写他们想象中的小小故乡和古旧家族。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些古老的、尘封己久的日子正在活灵活现而又迷迷朦朦地演出着,构成了一幕幕带有寓言色彩的现代剧。可以说这是文学家们对现代工业文明拷问传统人文精神的一个艺术回答。”[1] (P.120 )这从反面说明了,艺术家渴望追寻理想的社会来改变现实,并通过怀旧来表达对不满现实的批判。

三、理想人生境界的体验

人的理想的存在方式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要探索的一个问题。人生境界在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认为,从人生发展的角度看,“自然境界是黑格尔所谓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是黑格尔所谓精神的创造。自然的产物是人不必努力,而即可以得到的。精神的创造,则必待人之努力,而后可以有之。就一般人说,人于其婴儿时,其境界是自然境界。及至成人时,其境界是功利境界。这两种境界,是人所不必努力,而自然得到的。此后若不有一种努力,则他终身即在功利境界中。若有一种努力,‘反身而诚’,则可进至道德及天地境界”[2] (PP.201-202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人生境界在人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内涵,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人生更高境界的形成与人的努力与创造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有学者认为:“现代审美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强化人们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审美关注,提高人们在现实生存中的审美意识,提高人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审美自觉性,激发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审美创造激情,并进而促进从审美修养到人生修养的意识转换。”[3] (P.324 )可见,只有把人生境界的生成与修养实践统一起来,通过内化审美体验才能获得人生境界的提高。

怀旧主体在文艺作品中为人们提供了理想化的人生境界。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描绘了心中所建构的古代的圣贤形象:“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4] (P.549 )尧的人生境界正是孔子所追慕和钦佩的,孔子通过对先贤的怀念和对其人格的认同,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要达到的人生境界高度。对人生境界追求的层次不同,所获得人生境界的体验也不同。低层次的人生境界,像自然、功利等,往往不会使人获得审美上的享受,只能是为物所役,为物所累,难以让人生获得审美的解放。但如果有对理想人生境界即审美境界的体验,能够使审美主体获得理想化的生存方式,得到一种与宇宙万物同美同乐的感受。因此,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慕,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生获得审美解放和诗意生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四、理想文艺经典的生成

文艺经典是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不断交织下生成的,怀旧正是在文艺审美活动和文艺发展史上始终连接继承与创新的一座桥。怀旧在文艺审美活动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审美心理,文艺审美活动中的继承与创新正是怀旧审美心理不断变迁的结果。既然怀旧是一种把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的审美心理实践活动,因此作为审美心理的怀旧当然并不排斥传统过去和既有的传统文艺形式和内容主题, 但它不满足于或不停留于过去和既有, 永远保持着对未来新质的探索和求新,因此怀旧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就在文艺创作主体在怀旧的过程中不断地使客体进行着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置换,从而促成文艺经典的形成与再生。文艺经典的形成和再生同审美一样构成一个动态系统,具有生成性特征。以敦煌艺术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到怀旧在文艺经典生成中的价值。

“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以其辉煌成就彪炳史册,而且以其不朽生命辉耀当代。”[5]敦煌艺术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艺经典,其重要原因即在于敦煌艺术的不断生成,在于对传统的不断继承和创新。这种文艺经典的不断继承和创新离不开怀旧审美心理的作用,离不开对怀旧母题的价值追寻。王建疆教授认为:“敦煌艺术一词,是莫高窟原生壁画、雕塑、装饰艺术与现代再生敦煌舞台艺术、敦煌影视艺术、敦煌仿制雕塑和绘画艺术、敦煌工艺艺术的合称。但是,这两大艺术形式之间实际存在着既继承又超越的复杂关系及非常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间的转换生成既勾连着宗教、艺术、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又是中华艺术类型由完整到残缺,又从残缺到完整并茁壮成长的历史过程,是中华艺术剥离宗教外衣而显示其独立价值的生成过程。揭示这个过程,无疑会给我们更多的关于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现成与生成的启示。”[6]原生的敦煌艺术经典正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壁画中、石窟中大量地表现着宗教主题,有惩恶扬善、轮回因果等故事,有佛、菩萨、罗汉等艺术形象,以及对这些艺术的审美,这一切都使得原生的敦煌艺术构成一个审美活动系统。这里既有审美主体的创造,同时有审美的对象,还有审美接受和欣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主体的怀旧审美心理,离不开对宗教所蕴涵的救世、超脱和自由母题的不断追寻,是对宗教的艺术化。宗白华先生归结为“艺人摆脱了传统礼教之理智束缚,驰骋着他们的幻想,发挥他们的热力”的结果,它使“我们如梦初觉,发现了先民的伟力、活力、热力、想象力”[7] (P.129 )。现代的敦煌舞剧《丝路花雨》正是敦煌艺术再生的经典,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对旧有的佛教主题改造的结果,是对旧有的佛教所表现的母题在怀旧下所生成的一种创新,其所表现的仍然是人类历史上的永恒主题即友谊和惩恶扬善等。从一定程度上说,理想文艺经典的生成是怀旧主体在怀旧的过程中不断地追寻和挖掘怀旧母题的价值而达到的,与此同时也彰显着怀旧本身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云孺.被拷问的中国人文精神[J].新华文摘,1995,(5).

[2]洪治纲.冯友兰经典文存(经典启蒙文库)[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张先堂.古为今用勤耕耘,千年瑰宝耀新辉――关于开发敦煌文学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1991,(6).

怀旧经典篇4

【关键词】玩具;怀旧;社会文化

1、怀旧玩具的缘起

1.1怀旧玩具的阐述

探讨怀旧玩具,首先要区分怀旧玩具与收藏品或是纪念物之间的区别;其次就是解释何为玩具。应指出其区别主要在于怀旧玩具作为玩具的一种,在成年人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媒介角色;张楠指出传统观点认为:玩具是“供人们玩耍的器具”[4],人类学家克罗斯则更具体化,认为:“玩耍是孩子们的工作,而玩具就是他们的工具”[1]1。

怀旧玩具本身应属于流行玩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虽然过时但并没有退出玩具的舞台,而是以怀旧玩具的面目归来,再次成为流行玩具。怀旧玩具与流行玩具是有区别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流行玩具与怀旧玩具对他们自身的意义是不同的,流行玩具是同龄伙伴之间交流的媒介,而怀旧玩具却是父母们与自己沟通的纽带。

消费者更注重怀旧玩具自身的文化价值。传统观念认为,玩具是代际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然而,由于玩具产业的飞速发展,玩具种类的不断增多,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通过玩具媒介建立起交流的作用大为削弱,因为父母们几乎不能理解、使用当下儿童所钟爱的流行玩具,所以,在构建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代际之间的价值传承的过程之中,怀旧玩具便起了主要作用。正是如此,怀旧玩具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自身的使命,一方面,怀旧玩具的文化价值传承是观念上的传承,具有明显的主观特性,受到来自于父母们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时代背景、个人偏好以及经济因素等。另一方面,怀旧玩具能“向年轻一辈传递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期望”[1]1。对于怀旧玩具,成年人似乎更具有发言权,因为他们身上才真正具备了“怀旧”的要素——对童年时期玩具的回忆。

1.2怀旧玩具的需求群体

在美国,玩具制造商依然保持着每年抛出数千种玩具的速度,中国更是玩具生产大国。消费者对玩具的购买除了数量日益增长、更换频率加快之外,玩具表现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其它方面的变化更令人感到惊奇。玩具从单纯作为儿童的节日礼物到成为日常必备的消费品,玩具正在逐步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随着查尔斯·拉扎勒斯(Charles LaZarus)的玩具——反斗城的出现,玩具的消费突破了时间限制,进入全年销售状态,改变了玩具在人们心中的面貌,这对于玩具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于怀旧玩具的分析,家庭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单位标准,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有自己家庭特色的玩具群体,不仅仅儿童在享受玩具带来的欢乐,很多成年人会进入“第二童年期”从而迷恋玩具,使他们成为怀旧玩具的忠实消费者。玩具绝对可以为这些家庭成员构造更加良好的精神世界,像怀旧玩具便为成年人构建了一个“童年的”精神世界。美国滨州大学著名教授、人类学家加里·克罗斯在他写作的《小玩意——玩具与美国人童年世界的变迁》中表达了这样的想法:“……玩具,有一些是父母们对孩子未来所怀梦想的产物,有一些是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感伤似的情怀的结果。另外一些则要归功于教育理论和儿童发展专家。”[1]68因而,可以归纳出怀旧玩具的主要消费群体为:

第一种:成年人。进入第二童年期的或有明显怀旧倾向的。

第二种:父母。渴望与孩子交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价值共享。

第三种:儿童。更多会把怀旧理解为对过去的致敬或是一种潮流。

其中第一种消费群体为目前老怀旧玩具的钟爱者;第二种消费群体为未来怀旧玩具发展的主力消费群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玩具从作为父母价值观念传承的工具到成为儿童消费的仓库储备,玩具构建起了儿童自己的世界;玩具从作为大脑开发、心智培养的工具到作为孩子们之间攀比时尚消费的“奢饰品”,玩具的流行化趋势不减,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却在削弱,玩具的价值传承谱系正遭受到强烈打击。在中国,玩具生产更多是玩具技术工人的设计,引进加工国外的产品样式,使得中国父母与儿童对玩具选择的局限增多。虽然寄托着价值传承作用的怀旧玩具受到“新兴的”、“仅仅属于新一代的”流行玩具的冲击,孩子们排斥父母们所提供的“童年玩伴”,不屑于那种过时的玩意儿,有时甚至转变为代际之间价值传承的断裂,但怀旧玩具仍然表现出一种强势回归的态势。怀旧玩具的强势回归,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价值观在代际之间的传承,因为“怀旧”本身恰恰就是使怀旧玩具回归、传承文化价值的强烈助推剂。

2、怀旧文化与怀旧玩具

2.1怀旧的含义

要探讨怀旧玩具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必然先要阐明怀旧的含义及其与玩具的关系。怀旧将个人内心与社会的结合,其含义在现代有多重解读,更多是见诸于文学形式的表达这种特殊的“文化”——怀旧。

怀旧永远是立足现时代的问题。在西方古典思想史中,“怀旧”(nostalgia)这个概念是与忧郁症(melancholy)以及四种液说(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相联系的。借助这些来研究怀旧问题,最初即是把对怀旧的研究建立在人的精神研究层面,利用人体生理情况的变化会影响心理情况的变化的猜测,论断心理层面的怀旧心理。

怀旧的定义,从文学角度,现代的怀旧理论谱系多有不同,从卢梭到席勒再到浪漫主义文学,都对怀旧进行了大量文学性的描写,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之中;其中代表性的学说是卢梭所持有的“怀旧疾病说”,即怀旧“被理解为一种疾病”[2]15。哲学上,康德把怀旧认定为一种价值。英国文化学派的威廉斯则认为“怀旧是对都市体验的一种神秘回应”[2]28。赵静荣在著作《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中提出研究怀旧问题必须“……相互印证来获取对于怀旧本身的知识”[2]31,对怀旧的含义总结出“怀旧的五点界定”,即认为怀旧是意识现象与体验活动、怀旧是过去作为未来的原材料、怀旧是历史感与价值论的结合、怀旧立足于特定的发生情景、怀旧具有审美体验的性质。

2.2怀旧玩具的三点界定

基于怀旧的含义,来分析玩具的怀旧特性,怀旧文化与玩具的关系,作为进一步分析怀旧玩具文化价值的基础;从中得到怀旧玩具发展的启示。

(1)怀旧玩具是面向过去与未来的体验活动。怀旧不是表现在玩具本身,而是表现在玩具所带有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中,即“怀旧活动只能出现在人类的精神领域而非物质领域”[2]31。所以,对玩具的怀旧是一种人为意识,人们看到童年的老玩具可以激发出一种回忆与情怀。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怀旧就是对过去的重构和对历史的再创造,……是怀旧主体……所能达到的、对过去和现实在意识层面上的心里真实”[2]35。满载80后童年梦想的旧式铁皮玩具便是当下社会典型的怀旧玩具,它载满了80后从内心所认知的真实感,这种玩具在当时给予了他们许许多多体验的快乐。这是怀旧第一点界定所阐述的。

(2)怀旧玩具是具有特定社会背景的价值体现。“怀旧由之生成的特定情境限定了怀旧主体必须是有过一定生活阅历的人”[2]41。从儿童到成年人,阅历使人成熟也懂得怀旧。怀旧玩具产生于特定的属于自己时代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纵观铁皮玩具的各色形象,明显的包含着深层次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因素。与典型的美国偶像人物玩具不同,上世纪在中国流行的铁皮玩具具有明显的社会痕迹,其形象更多表现的是社会大众的面孔,如汽车司机、士兵等,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偶像式”的人物是绝无仅有的。这不能不说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不论玩具的形象如何,它在每一代人的记忆中是不可磨灭的。假设怀旧玩具要在今天的市场上大行其道的销售,那么基于社会背景的销售模式或许可以作为新的突破方向,这个启示是怀旧的第二点界定所讲述的。

(3)怀旧玩具是带有审美性质的美感体验。“怀旧就是人类基于对现实痛感的弥补和调节,而最终指向和谐统一的美感体验”[2]43。怀旧的审美性质奠定了怀旧玩具的艺术价值,玩具设计师从审美视角出发,设计出更具美学价值的玩具,使怀旧玩具的寿命得以延长。如怀旧铁皮玩具均具有色彩艳丽的美感,制作精良的铁皮玩具边角匀称,如艺术品一般。这便是怀旧的第三点界定所阐述的怀旧玩具与怀旧的关联。

3、怀旧玩具的文化价值分析

怀旧玩具在社会与家庭之中扮演代际之间传承价值的主要工具,是因为其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怀旧自身属于文化的范畴,怀旧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之中;另一方面,玩具自身的定位是文化的,它具有文化价值。怀旧玩具结合了两者,因此怀旧玩具是一种文化,一种怀旧的文化。

怀旧玩具作为玩具的一种,其本身具有物质属性,包含物质文化在内。怀旧玩具种类繁多,较为流行的铁皮玩具,或者是传统的木制玩具,包括孩子们自制的玩具等都具有不同的物质形态,因此,便承载有不同的物质文化价值。不过怀旧玩具真正的价值是表现在精神领域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直观地包括情感价值、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而且全都以玩具的怀旧作为出发点,并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熔铸其中,具体表现为:

(1)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是怀旧玩具的核心价值。怀旧玩具的情感价值来源于玩具自身所处的时代,成年人是这种价值的主要消费者。怀旧玩具如同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的武侠小说一样,为成年人构建起一个虚拟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是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自己传递的一种跨时空的回忆与怀念,怀旧所带来的美好通过玩具传达,情感传递的载体便由怀旧玩具所承担。怀旧玩具所表达的情感价值可以表现为消费者对于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这正是怀旧与回忆的不同。如果说“怀旧就像记忆一样,取决于记忆手段[3]390”,那么怀旧玩具便是绝佳的怀旧手段之一。富有中国的特色的铁皮玩具,玩具的形象取材于众多童话故事或者是社会生活中的丰富形象,其具有的怀旧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表现出来的岁月沧桑感,更多的是其技术上可复制性、收藏者的“体验”与“记忆”的不可复制性。所以,最好的怀旧玩具一定是最富有体验价值的玩具。

(2)收藏价值

怀旧玩具具有收藏的价值,一方面来说是玩具流传的时间较长(相对于玩具产品的寿命来说),具有岁月沉积的历史感;另一方面,怀旧玩具值得收藏在于怀旧玩具所承载的时代的特征、历史、文化所表现出的对于消费者的怀旧意识的征服。“怀旧与回忆的功能是相同的。……怀旧是对回忆的遴选,必须在回忆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的价值取向”[2]38。铁皮玩具的价值取向正是社会普遍的、主流的价值观的取向,怀旧玩具所能牵扯出的回忆不仅仅局限在玩具与其使用者本身的回忆,更具有时代背景所带出的集体记忆,因此其更具有收藏价值。

怀旧玩具的收藏价值是真正的老玩具所具有的。大量事实表明,怀旧玩具已成为成年人的收藏新宠,正是因为怀旧玩具具有收藏价值,同时也成为了同时代成年人的送礼佳品。

(3)艺术价值

玩具本身并不是艺术品,不过,留传下来的怀旧玩具经过岁月的打磨更具有艺术气息,饱含着艺术价值。所以真正流传下来的经典怀旧玩具对于怀旧迷们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怀旧玩具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虽然同时表现在玩具自身的制造工艺与精美的外形上,如工艺精湛、色彩艳丽的铁皮玩具,手工制作的木制玩具等,但怀旧玩具最主要的艺术价值则表现在自身的文化气息上,与玩具的文化大背景相适应。

4、怀旧玩具对当代玩具研发的启示

世界各国的玩具在不断推陈出新,其发展对于怀旧玩具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玩具开发的关键要传承文化

纵观世界各国玩具开发,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如美国流行的具有开创性的“芭比”系列玩具、美国式英雄的人偶玩具,都带有强烈的美国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意识形态起到了绝对的影响作用,美国式的崇尚个人自由,过分突出个人反而更容易引导儿童走向对于具有美国价值观念的“英雄人物”的个人崇拜。而日本玩具与动漫的结合,很多形象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对中国玩具消费者是一个观念性极强的视觉与思想冲击。美国玩具作为西方玩具的代表,所呈现的玩具发展更为全面与深刻。

因此,中国玩具要突出强调群众意识,引导儿童认知中国社会,就要结合历史文化开发玩具,这样才能使中国玩具更具有美感与价值。

(2)结合经典怀旧玩具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新玩具”

纵观各国玩具,各自拥有明显不同的特色,所承载的怀旧回忆自然也具有差别。中国传统文化中则特别重视怀旧,从中国人“安土重迁”与“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种不难看出。

因此,要使得怀旧玩具真正起到沟通代际之间的桥梁的作用,就要结合经典的怀旧玩具,融入时代的元素,进行科技创新,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新玩具”。这样生产出来的新玩具才能普遍被目前的玩具消费者接受。

5、结论

基于怀旧玩具的视角,从社会和文化入手,利用怀旧的三点界定来分析怀旧玩具,从而展开由对玩具自身的分析上升到对玩具使用者精神世界的分析,解读出怀旧玩具的文化价值,包含情感价值、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怀旧的三点界定集中揭示了怀旧与玩具相关联的特征,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怀旧玩具的文化价值。对比不同时代的怀旧玩具,可以归纳出怀旧玩具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稳定的代际之间文化价值传承的社会定位。解读怀旧玩具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对深层次解构玩具消费者内心结构的变迁具有积极的意义。了解怀旧玩具的文化价值,对于怀旧玩具的发展,在现时代的销售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与启迪。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克罗斯.小玩意:玩具与美国人童年世界的变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怀旧经典篇5

至《西游记》为止,新版的四大名著已全部亮相。它们注定要面对观众格外挑剔的眼光:四部旧版已成经典,有这样的珠玉横亘于前,又何必徒劳再去翻拍?

人们为何如同爱护珍宝一般捍卫旧版,并不难理解。米兰・昆德拉这样说:“在夕阳的余晖下,所有的一切,包括绞刑架,都被怀旧的淡香所照亮。”怀旧诚然是一件迷人的事,过往的经历即便是不快,待到回忆时,人们往往也只记取其温暖动人的一面。当我们怀念四大名著最初的电视版,想必也是如此―十几年前有幸得到它们陪伴,心灵的某扇门与窗得以豁然开启,也许是因它们而第一次体会影视世界的奇幻多姿,也许它们催生了第一次稚嫩但深刻的思考。它们与成长如此紧密相关,人们当然倍加珍爱。于是,正如大家所见,几乎每一部新版名著都遭受了强烈反对,新不如旧、旧版不可超越、翻拍毫无意义等诸多“反新”之声不绝于耳。

炮火如此猛烈,令我们不由得怀疑:巨大的反对声浪是否基于公正的判断?怀旧的光辉是否蒙蔽了人们的眼睛?而纵观四部新版,我们发现:新版并非绝然不如旧版,甚至,新版在许多层面超越了旧版,它们所包含的当代人的新理解与新思维,应被肯定,值得称道。

基于此,南都娱乐周刊为新版四大名著发起了这场辩护。我们总结了大众对新版质疑最多的五大问题,请来影视、文化、评论等各界人士共同答辩。

辩护团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聂远演员,在新《三国》中饰演赵云,新《西游记》中饰演唐僧。

周黎明专栏作家,曾出版《好莱坞启示录》等作品。

司马平邦 曾任多家杂志策划人,现为专栏作家。

李星文知名剧评人,著有《黄金档》等作品。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林黎胜 知名导演、编剧,现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

陈书娣 凤凰网文化频道副主编。

慢三 剧评人,专栏作家,电视策划人,编剧。

云飞扬 知名影评人。

朱白 专栏作家,书评人,娱评家。

论题壹旧版不可超越说

新版推出后,一大批人认为:新版超越不了旧版、旧版不可超越。此“超越说”,可信与否?公正与否?

辩护团答辩

周黎明:拿着新版和旧版比是没办法的,假设你小时候伴随某个版本长大的话,基本上你就失去一个很客观的评价标准,即使它存在很多致命的问题,在观众看来也都是小问题。

陈书娣:超越之说来源于中国人的比较心理。一部电视剧的新旧版是否真的要进行对比才能分出优劣?或者说是否真的要进行对比?时代、境遇、导演、娱乐环境、审美……在每个时代都有差异,不存在必须要互相超越。当然,所有争议都源于观众对《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钟爱,这恰恰证明了《红楼梦》本身在中国的流行程度。

司马平邦:真正让他们看旧版,其实他们也受不了。但他们有种话语权,互联网时代表达的成本又低,接触的东西又多,对新版就无所谓,其实很多人不看新版,对老版又有感情,就会把老版放大,当年老《红楼梦》一出来也是被骂得一无是处。再说你现在敢于去拍名著,就要对网络的责骂有心理准备。

聂远:老版确实留给我们很经典的回忆,他们对人物的刻画都是很深刻的,但我也很认真地刻画了唐僧的形象,这个人物出来后是很立体的。老版会让大家先入为主,有时候你回忆不出具体的剧情,但只要听到它的歌,就会涌现出老版的记忆,可能除了戏的印象,还有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日子。我想告诉大家,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可能你会获得更多。

论题贰翻拍无价值说

既然认为新版超越不了旧版,潜台词即是,翻拍无意义、无必要。事实上,在当下语境下翻拍名著,真的毫无价值吗?

辩护团答辩

林黎胜:翻拍极有必要,特别是在现在原创力低下的时代。现在许多人一年写几部小说,你说有没有可能超越曹雪芹。古典小说给影视提供不朽的形象,多次翻拍太有必要了。至于说新版总是超越不了旧版,那只是一般观众先入为主的误读。这跟人总认为初恋是最好的恋一样。旧版不可怕,一般来说都能超越。

周黎明:从西方来看,比如说《简・爱》、《哈姆雷特》,每隔一两年都会出一个新的版本,新的版本评价非常非常高,再说《傲慢与偏见》,最近的版本实际上把文学名著和现代人拉得更近了,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典版本比的话,它在原著里面找到了能和现代人情感接近的部分,它把那部分放大了。

司马平邦:其实值不值得翻拍主要看投资方的规模和大小,你看高希希的新《三国》,能卖到180万一集,当然就有很大的成本和技术条件去支撑新剧的拍摄,你看有的剧没有这么大的后台保证,拿不出这个费用,当然翻拍起来就有点暴殄天物了。

聂远:拿老版《三国》来说,当时的技术和手段达不到要求,比如说打仗、马战的场面,做不到现在这么精细。还有一点,老百姓看剧要的是通俗易懂,但老版《三国》文言文太多,我如果是一个孩子,我是听不懂的。我需要的可能是大白话,这一点可能是新版《三国》占优的地方,我觉得电视剧第一位的是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和需求。

陈书娣:电视剧的翻拍不否认存在娱乐竞争和商家利润追逐的情况,但此外,像《新红楼》的出现更使《红楼梦》研究出现新一轮高潮。这是客观上给予中国的文化普及。

张涛甫:翻拍是第二次创作的过程,每次创作都是在当时的情境下完成的,都有故事新编的味道,会结合当下的感情与理解对原著进行解读,当然也会受到当时情境的约束,像很多翻拍是出于市场的因素驱动。过去我们强调对原著的尊重,现在更多是强调它的市场价值,这也是文化的需要,无可厚非。

论题叁 不尊重原著说

新版注入许多现代元素,有的在台词上有明显现代特征,有的在造型方面挑战传统,许多观众认为改编者不尊重原著,大为不满。以现代的手法处理、解读经典,可以称其为一部剧的缺陷之一种吗?

辩护团答辩

周黎明:所谓和原著贴得近,还是离得开,都无所谓,正如姜文的一句话,你要去改编一流的文学,本身就是做二流的傻事,真正一流的电影,往往是改编自二三流的文学的,一流的文学是不需要改编的,可以说所有的翻拍都是山寨。原来我看过一个很荒谬的说法,陈晓旭的林黛玉是最经典的,但其实只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才是完美的,其他所有的林黛玉都只是在诠释她。

林黎胜:什么叫尊重原著?改编者的时代不同了,看原著的方式也就不同了。我恰恰以为,改编经典名著就得带着当下的因素来改。新《三国》比老《三国》不尊重原著,但新《三国》显然更对现代观众的胃口。陈建斌的曹操是个有现代意识的人,所以一般观众就更能读懂曹操,喜欢新《三国》了。

云飞扬:一成不变才是最可怕的,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娱乐产品更是如此。具体说到《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故事,几百年来至少也有几百个叙事文本吧,绝大多数版本一定会带有创作者所加入的“现代元素”,否则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新花样。至于具体的改变,是否都完美,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陈书娣:个性出自于非完美性。用现代手法诠释导演和创作团队对《红楼梦》的理解,你可以解释为它是垃圾,也可以解释为安迪・沃霍尔用波普创作的玛丽莲・梦露肖像,他也对经典进行了再解读。怎么理解都行。当然反对的声音是必要的,这样就能彼此消磨着前进了。

论题肆态度不纯粹说

旧版的创作态度更纯粹,新版掺杂太多商业因素,这也是许多观众最常据以批评新版的一个论点。然而,宣传手段与最终呈现的作品、与创作的态度本身是否直接相关?

辩护团答辩

周黎明:这是与时俱进的事情,这与作品本身并无多大的关系,就算你宣传时用一些很下作的手段,和作品本身也不怎么相干。何况当年打开电视机只有三个频道,当然不需要选秀不需要宣传,现在这么多台,作为一个商品,要很重视投资回报率,只要吸引你看就行了。

云飞扬:旧版绝对是纯粹,“四大名著”都是国家交付央视的政治任务,举国之力,而创作者遭受到的压力和掣肘,因为传媒的国度不发达,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的集体意识,基本上没有多少观众能够了解。换个角度来说,其实新版的目的更纯粹,在传媒极度发达,社会舆论关注畸形的前提下,被矮化、丑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新版“四大名著”顶着许多雷出场。

慢三:其实现在的电视市场相对而言才是健康的,公平竞争,观众自主选择,如何吸引观众关注自然也属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否定创作态度。

林黎胜:纯粹?商业炒作?不管以前,还是现在,拍一个电视剧,都不可能纯粹的。商业并不坏,电视剧本来就是个商品,你让它不炒作?真奇怪了。我们中国观众总喜欢动不动就把一个东西叫艺术。真是在做影视的人,言必定称商业。善良的观众们啊,如果有一个导演或是制片人,言必称艺术,我脑细胞都不用死,立马断定他是搞潜规则的惯手。

论题伍新版无文化说

“看,旧版就是有文化,新版就是没文化!”这句大而化之的评论,出现率也相当高。所谓文化,对它的理解本来就见仁见智。可疑的是,在抛出“新版无文化论”之前,观众是否曾经过认真的思考。

辩护团答辩

云飞扬:旧版出现的时代,是“”之后的文化空窗期,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型受众”,先入为主地接受之后,也将一元化的快乐寄存在记忆深处,而全然不顾一些细节的错误、粗陋的场景和情节的简单。2010年代的新版面世,观众已然在市场经济带来的信息爆炸环境中生活了十几年,无穷尽的海量信息涌入,对于创作者和观众而言,陷入选择的焦虑,我愿意相信,创作者在进行改编时,有着N多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都各有说得通的原由。

李星文:现在电视剧的观众,一部分是守在电视机前的大爷大妈,一部分是经常发言的网友,他们心态比较浮躁,往往来不及去体会新版的精妙之处,因为新版和老版不一样,就给人家扣上了没文化的帽子。至于一些精英文化分子,本来就很少有电视剧能经得起他们挑剔的眼光,但他们有发言权。

周黎明:从总体来讲,全世界都有这种现象,老一辈的都喜欢批评新一辈的作品和文化,这种现象也不单只是影视剧才有,像音乐,喜欢蓝调的老人就会骂现在喜欢R&B的年轻人。总之,每部片子,都只能放在自己的时代里面,看看是否能引起自己时代的反思,反映自己时代的文化精神。

辩护团总结陈词

怀旧的归怀旧,新剧的归新剧

发言人_朱白

能够进入怀旧范围的,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经典。而经典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无法或很难被撼动。在此基础上,任何新拍剧目都是失败的,无论你的制作多精良、技术多先进、阐释的主题多透彻,都无法跟观众心目中那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相比,前者更无法取代后者。

那些试图拍出一部超越前人经典剧目的投资人和编导,注定要在大多数人那里失败。除非你不是想颠覆或者超越。原配料一样,各人的手艺不同,翻炒出来的菜也自然有不同味道,你要征服的首先是新鲜的观众,而不是那些在心底深处永远留着一份怀旧情绪的人。

怀旧经典篇6

怀旧是种永恒的浪漫

原本以为只有中老年人时常怀旧,却没想到时下的80后、90后也有了怀旧情结。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80后热衷怀旧是一种补偿和自我满足行为:“毕竟是年轻人,骨子里还是渴望浪漫的。他们遭遇现实的压力,会更怀念童年和青春时天真纯洁的美好情感。”王教授的说法基本把年轻人怀旧锁定在现实压力的移情作用上,比较准确。试想如今50多岁人回想起自己30岁时的感受,稳定的铁饭碗工作,很少的娱乐环境,日复一日没什么变化的家庭生活,那时想怀旧都没个理由。然而,现在的老年人也仍然怀念自己曾经的童年和青年时光,因为人到了一把年纪时,回头数数走过的脚印,不仅仅是感叹人生苦短,还有数不清的浪漫情感啊!浪漫也有时代特征,现在的大学生仅仅相聚不过几年,就在毕业前夜对着女生楼狂喊,挂出的横幅上大字写着:后会有“妻”,算是种浪漫。而现在的老年人或许一辈子都与对方没说上几句话,却有一种情怀深藏在心底,也算是种浪漫。上周看到了北京卫视《一起唱吧》节目请来80多岁的老歌唱家李光羲,还请来老演员李明启,听李明启讲述1957年偶然在街上看到李光羲刚搞对象时的情景。让一位现在的老太太对现在的一位老头子表述半个多世纪前的崇拜情感,这样的怀旧情结,是永恒的浪漫。

怀旧不可能去复制

怀旧经典篇7

魔兽世界熊猫宝宝如何获取

在限定时间内前往游戏内商城、暴雪商城以及暴雪游戏直充专区购买180天游戏时间,便能免费获得正式服坐骑鳞焚化者,以及《魔兽世界》经典怀旧服宠物:小巧可爱的熊猫宝宝。

在游戏内商城、暴雪商城以及暴雪游戏直充专区购买180天游戏时间后,登录《魔兽世界》经典怀旧服,在全部六个主城的旅店老板或藏宝海湾的兰德鲁·郎绍特处接受特别任务“你的奖励到了!”,领取你的熊猫宝宝。

怀旧经典篇8

    小说文本与电影也都以陌生女人写给作家信的自叙方式展开的,这种自叙方式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在这种自叙的方式下,陌生女人充分表达了对作家的情感,将陌生女人的心理情感刻画得十分的细腻,电影在这方面也充分展示了与小说作家及其文本的默契。一般而言,对外国文学名着的改编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陈和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中写道“:研究者更重要的工作是以事实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如何把外来因素和本民族的传统以及自己的创造个性相结合,铸造出崭新的艺术品。”也是就说,我们注重文学作品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不能忽略改编者的主体创性。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的最大独创性体现在将中国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显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与世界的经典文本对接交流的广阔空间。

    小说中是没有明确提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徐静蕾改编的电影则将故事放在了中国动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会军和马玉峰整理的《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导演创作谈》中讲到徐静蕾选择这个时间过程的真实记录“:一开始我是想把它改成一个中国现代的故事,从70年拍到90年,基本上改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停止了,因为这个故事后面有一些问题我是无法逾越的,比如没有结婚就生孩子,做一个交际花等情节,放在现代里不是不可以,但要避讳很多东西,我觉得就违背了当初我拍这个电影的初衷。在这个电影里我只想讲情感,至于说社会道德批判,我想把它淡化到最淡、最远的地方去。我跟一些朋友聊天他们给我一些建议,说是不是考虑放到三四十年代,一改之下就觉得很顺利,基本上就可以把我主要想表达的东西放到那个年代里去。”从徐静蕾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为了故事情节进行下去的必要。文本小说中讲到作家R先生以出远门去旅行为由两次从陌生女人的身边离开,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到当代,这也是徐静雷不愿意的,放在动荡的年代,作家同时具有了记者的身份,面对时局的动荡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游行的街道上促成了他们的见面,以及为后来作家离开陌生女人都找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使故事情节非常顺畅地进行下去。徐静蕾将改编的故事放在三四十年代北平的四合院里,可以看做是徐静蕾为了纯粹地表达爱情故事,最有效地接近小说文本,同时又符合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无论小说或电影,人物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事件、情节和矛盾也是发生发展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眼前物体的形状接近于记忆中的某一形状时,知觉才可能把眼前的对象想象成记忆中的形状,或将二者合并在一起。受众对电影的欣赏也是如此,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生活的三维时空模式化后置于意识中,并将其作为观众接受心理的起点。只有影片中的时空环境和生活中的固有环境相近或相似时才有欣赏乃至接受的可能。再则由于审美心理具有保守性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习惯于按照传统趋向进行。”电影的这种改编是十分符合中国受众的心理的。

    电影在进行原有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分散地展现出了很多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北京四合院,过生日吃寿面,踢毽子,丢沙包,写毛笔字,过年放鞭炮,吃饺子,街道上运煤的骆驼,人力车夫,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冰糖葫芦,窗花,旗袍式的棉袍,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学生头,媒人为母亲介绍继父,女孩子戴在手上的银镯,刺绣,京戏,等等。这些元素无不是包含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无不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已不可避免地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冲击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丢失,而电影这种视觉的盛宴却能使现代的人们在生活的疲惫之余重温童年时代热爱的游戏,重温逝去的美好时光,可以说电影中的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呈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受众者的怀旧情绪。“怀旧的基本导向是人类与美好过去的联系,而在现代性的视域下,这一过去不仅指时间维度上的旧时光、失落的传统或遥远的历史,还指称空间维度上被疏远的家园、故土以及民族性;而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怀旧最重要的还包括人类个体及群体对连续性、同一性、完整性发展的认同关系。”怀旧的情绪让人们重新找到与逝去时光的美好联系,重新找回民族认同感,一切有关朦胧而遥远的回忆在受众者眼中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怀旧是神秘而美妙的,人们在这一情境的感性体验中寄托着某种稳定感、安全感或归宿感以此来弥合在当下现实中感受到的精神失落和人性分裂。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怀旧具有强大的乌托邦功能。而它形式化的例子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如古物收藏、博物馆艺术、老照片、老房子、老城市、旧歌翻唱,等等,现代怀旧俨然已经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了一种关于过去的工业文化。鲍德里亚把这一切归结为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大众是消费的主体,全部文化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内容。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片长九十八分钟,而在这九十八分钟内分散地呈现了十多种非常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应该说这不是种巧合,而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是对怀旧之风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流行的精神时尚的一种迎合,可以说在影片中的这种独有呈现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商业运作手段,而对于电影改编而言,遵循观众心理规律:商业运作是无可厚非的。

    电影改编还有一个独创之处在于运用了非常富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背景音乐,即以琵琶弹奏为主的《琵琶语》。《琵琶语》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作家开始读陌生女人的来信时,第二次是在女孩初次与作家正面相撞并爱上作家时,第三次是在影片的结尾作家读完陌生女人来信展现其感受时。《琵琶语》音乐忧婉、舒缓,旋律简约而不失张力,如痴情女子的声声低吟,颇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琵琶声的哀凄注定了陌生女人悲剧痛苦的一生。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琵琶曲《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都是具有悲惨命运结局的中国古代女性,两首曲子都诉说了她们悲戚的故事,琵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重要的表现女性不幸故事的独特人文内涵。徐静蕾在世界经典小说文本影响下的电影的改编,不仅让我们重新领略了茨威格这部经典小说自身的独有魅力,同时又展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使经典的改编打上了民族的烙印,符合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体现了中国的电影改编者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主体性、独创性解读。我们应该赞赏徐静蕾独创的智慧,这种经典的重写实践“不但使原文本的影响在历时性的接受过程中一再得到强化,一再以新的精神与内容更新旧作,努力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并且把文本始终置于受众视野,使受众怀着重温旧情的预期心态,最终形成良好的传播与接受互动”。(本文作者:陈红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怀旧经典篇9

经典工装,西部牛仔服,怀旧学院装,破洞印花衫。2010的春夏,怀旧情结依旧活跃于时尚前沿。Lee2010春夏新品以现代手法重新演绎品牌的经典元素,融入120年的历史经典和摇滚激情。历经岁月沉淀的复古牛仔配以时尚的剪裁,Lee2010春夏新品在向历史致意的同时,也透射出对未来的激情与憧憬。

Union All重新回归

1913年,Lee工装服获美国纺织工会(unitedGarment Workers of America)的嘉许,此后Lee出产的工装服皆缝有“Union All”卷标,显示产品的卓越质量。2010年春夏,Lee将载誉一个世纪的“Union ALL”系列重新诠释,再度将昔日经典带回时尚舞台。裤装的硬朗设计是这场怀旧盛宴的序幕:传统的三条车缝线设计加固耐磨性。而超大口袋及铁锤勾带的细节烘托,也使工装味浓重呈现。男装的Baggy宽松窄脚、女装的Boyfriend剪裁。骤然将随性不羁的现代感带回曾经的历史,时尚也被玩味到淋漓尽致。上装醒目的工业图案,缀以潮流感十足的金属物料和工装细纹,则是对工装经典嘶吼式的直白崇拜。

去西部冒险

18世纪开始的美国西部大开发,是冒险主义的文明人群与地球上最丰饶广阔土地的伟大相遇。一匹快马、一把柯尔特左轮连发手枪、一个桀骜不驯的牛仔,纯属西部制造。当著名牛仔Turk Greenough的剪影通过柯式及渐变印花效果以最西部的方式出现在Lee2010最新春夏细节中,西部精神鲜活重生的前奏已经响起。融于这流淌着的西部血液中的,是Lee的七大经典牛仔

基因:稳固的撞钉和裤环背后的交叉车缝线,使裤装的实用性被推向极致;形似美洲野牛角的LazvS后袋车缝线及腰间的大皮牌镶贴,将西部牛仔的粗犷美学本真呈现:弯底不对称后袋,则是牛仔们的最爱。修身剪裁的裤装搭配粗犷的皮靴,上装的金属熨纸效果及闪亮熨石则将“自我不灭”的现代意识融入传统的西部精神。藉由满溢西部精神的盛装。Lee将在2010春夏上演一出原始拓荒者的舞台剧。

回到东海岸的校园

一件事物,之所以成为某个时代的标志,是因为人们叹惋它的不再可得。幸好,50年代的学院风格并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唱,始终在时尚风潮中稳占一席之地。Lee2010年春夏新品,将象征活力的番茄红作为贯穿整场剧幕的主线,牛津风格的Polo Tee,格子衬衫格及条纹图案,充满了怀旧而洒脱纯真的年少气息。如果这一切还不能让你想起多年前青涩荒诞的轻狂回忆,套上卷边的卡其裤,抑或选择Taper跌浪中脚牛仔裤,斜挎一个泛白的背包,理直气壮的做一回美国东岸的Old School少年。

怀旧经典篇10

在魔兽世界怀旧服中,防御宝典任务在玩家们完成任务之后,需要在厄运之槌的NPC博学者基尔达斯处完成,NPC博学者基尔达斯的位置位于厄运之槌的坐标(29.0,67.1)。

任务接取:防御宝典

任务需求:将这本典籍交给它的主人。

任务描述:这本典籍印有图书馆的标记。

任务完成:博学者基尔达斯[厄运之槌(29.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