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工作方案十篇

时间:2023-04-06 07:0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读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读工作方案

审读工作方案篇1

第一节阅卷审查的基本方法

阅卷就是对案件卷宗进行阅读、审查。它是案件审核工作的切入点,也是案件审核活动的第一步。阅卷工作不仅仅是通过审查卷宗材料熟悉案情,对案件提出处理意见,供领导审批案件时参考,更重要的是对办案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从中发现所办案件在事实、证据和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进而达到查清事实、完善证据、补足程序,提高办案质量的目的。

一、阅卷的基本内容

阅卷的基本内容是审查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适当。

阅卷包括实体性审查和程序性审查两个组成部分,这两种审查工作应当同时进行、交叉进行。如审查证人证言的同时,要审查获取证人证言的程序是否合法;审查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是否适当时,要审查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要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来认定案件事实,即通过实体性审查得以实现。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阅卷,法制承办人都应当针对具体案件,重点审查以下问题:(1)案件的来源是否清楚?(2)办案单位是否有管辖权,是否超过诉讼时效?(3)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是否查清?有无特殊身份?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如何?(4)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5)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或者从重处理的情节?(6)涉案人员在案件中的责任是否分清楚?是否遗漏同案犯?(7)涉案其他犯罪嫌疑人是否归案?(8)是否需要补充工作,补充工作的内容是什么?(9)对犯罪嫌疑人适用的强制措施是否适当?(10)收集证据的方法和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存在非法证据?(11)法律手续是否完备?(12)办案单位对本案的定性是否准确?提出的处理意见是否正确、合法?

二、阅卷的具体方法

阅卷的基本规律是先通读全卷,再带着问题进行重点对照审查。在通读全卷的时候,应当一边审卷一边制作阅卷笔录,围绕着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能否确认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重以及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等初步提出问题,并在阅卷进程中记载,以便在继续阅卷中寻找答案。

阅卷的具体方法因案而异,有先供后证阅卷法、先证后供阅卷法、先简后繁阅卷法、对照阅读法、边阅边问阅卷法,在具体审卷工作中,这些阅卷方法都可以与其他阅卷方法交叉进行。无论采取哪种阅卷方法,都要针对某一具体犯罪事实确定审点,以选择阅卷的切入点,然后审查相关证据材料,运用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

(一)先供后证阅卷法

口供是犯罪嫌疑人就自己所犯罪行的供述,真实的口供最能直接反映犯罪事实,属于直接证据,证明力较强。先供后证,就是将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作为阅卷的切入点,首先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了解案件全过程,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情况及认罪态度,包括了解其无罪辩解的观点和理由,再审查其他证据材料,进行对比审查。

1.适用于案情比较简单,犯罪嫌疑人又认罪的案件。对于案情比较简单,犯罪嫌疑人又认罪的案件,可以从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开始,了解案件基本事实,然后审查卷中所提供的其他证据材料,分析这些证据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否吻合,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能否成立。如果符合要求,则可以定案,否则就要退回办案单位补充工作。对于共同犯罪案件,阅卷可以从主犯的口供材料开始,以主犯的口供为主线,再根据其他同案犯口供提供的情况,对照审查证据材料,分析有关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能否成立,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脉络清晰。

2.适用于犯罪嫌疑人供认的多次作案、流窜作案案件。审查多次作案、流窜作案的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供认自己的罪行,仍可以采取先供后证的方法,按照犯罪嫌疑人的系统口供对其整体作案情况进行初步梳理,以案件发生的时间为序,列明犯罪嫌疑人每次作案的情况,制作阅卷笔录。其中每起案件都要列出发生的时、地、人、情、果,空出收集证据情况项目,然后再审查其他证据材料,在列表的相应部分列出所收集证据的种类、证明的内容及证明力的大小,使本案组建证据体系的情况一目了然。如果犯罪嫌疑人记不清犯罪时间、地点、方式等一些细节,阅卷者可以随时对照有关的证据进行审查,其间要注意审查犯罪嫌疑人所交代的犯罪事实与案卷中其他证据所认定的事实是否一致,避免出现张冠李戴问题。对于多次盗窃、多次抢劫等作案手段相同的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因为作案次数过多,无法说清作案的具体次数和每次作案的具体情况,只能说清大概作案多少次,在哪些区域内作案和获利情况,无法将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其他证据材料进行一一对照审查的,法制承办人可以先对犯罪嫌疑人总的犯罪事实有个概括了解,然后对其他证据材料进行重点审查。

3.对于犯罪嫌疑人对自己做无罪或者罪轻辩解的案件,也可以采取先供后证的方法,先审查其辩解,分析其辩解是否具有合理性,能否提出新的事实和依据,然后根据其辩解对照审查其他证据,进而印证其辩解的可信程度。对于犯罪嫌疑人辩解自己没有作案时间或者没有接触犯罪现场条件,提出相应证据的案件,法制承办人更要认真审查办案人员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证据进行复核,并要针对新获取证据的情况进行证据分析。对于犯罪嫌疑人曾经作过有罪供述后来又翻供的案件,应当仔细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对其前后供述进行对照审查,反复阅读,判断其翻供理由能否自圆其说。

由于口供具有不稳定性,在审查此类案件的卷宗材料时,即使犯罪嫌疑人能够供认自己有罪,法制承办人也要考虑:一旦犯罪嫌疑人原供述,能否依靠其他证据材料定案,不能过重看待口供的证明价值。在审卷方法上,即使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一直比较稳定,也应当按照犯罪嫌疑人没有交待犯罪事实的情况处理,分析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之间能否形成证据锁链,如果犯罪嫌疑人翻供,其他证据能否足以认定该案件事实。对于证据不充足的,就不易认定。

(二)先证后供阅卷法

先证后供阅卷法,是指将被害人陈述或者证人证言等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之外的证据作为阅卷的切入点,先审查其他证据,然后再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进行对此分析和综合分析,最后认定案件事实。

1.适用于为自己做无罪辩解的案件。对于犯罪嫌疑人为自己做无罪辩解的案件,最好首先采取先证后供的方法,即首先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以外的证据材料,分析依靠这些证据能否组建为完整的证据体系,能否认定犯罪事实,然后再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分析其辩解能否成立,能否足以驳倒有罪证据或者与有罪证据形成抗衡。这种阅卷方法有利于解决承办人先入为主的错误意识,实现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刑事诉讼原则,有利于解决犯罪事实是否发生,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但不利于解决犯罪嫌疑人与犯罪人是否同一问题。如果侦查工作所收集的证据达不到一定数量,就难以在审卷人心中组建一个证据体系,用以肯定或否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因此,对于犯罪嫌疑人为自己做无罪辩解的案件,法制承办人在审核案件时,一定要注意审查办案人员是否注重对其他证据的收集工作,在难以收集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是否收集到一定数量的间接证据,这些间接证据的证明方向是什么,是否还有可收集但未予收集的证据等。

对于这种案件审核的重点在于对现有证据的分析和判断,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分析单个证据的来源,包括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客观。其次对这些证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这些证据与所要证明案件事实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该证据与哪些证据能相互印证。最后要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不同证据之间的证明方向是否相同,有哪些证据可以印证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哪些证据可以证实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综合分析审查证据的客观真实性,最终达到排除相反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目的。

2.适用于犯罪次数较多的案件。对于某些犯罪次数较多,延续时间较长、不同性质的犯罪相互交叉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自己往往记不清每次作案的详细情况,即使他愿意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也无法形成真实的系统口供,因此,其供述对于证明每一起具体案件的意义不大,只能证明其犯罪的总体情况。对于此类案件,在审卷时可以采用先证后

供的阅卷方法,不宜在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审卷时法制承办人可以首先阅读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证据材料,将同一起案件的证据材料按照与案件事实关联性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分析能否形成证据体系,再按照作案时间顺序将不同案件的证据材料进行排列,制作取证情况一览表。其次,对照已经整理好的证据材料在口供材料中进行查找,分析犯罪嫌疑人对此有无供述,供述与其他证据之间是否一致,能否相互印证,从而发现取证中的问题,为下一步侦查工作提供帮助。在将其他证据材料与犯罪嫌疑人供述进行对照审查时,不能从所有细节上强求供证一致,只要有几个关键点能相互印证即可认定案件事实。

3.适用于多人犯罪案情比较复杂的案件。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之间往往避重就轻,相互推诿责任,给认定案件事实、甄别主犯与从犯带来一定困难。在审核此类案件时,适宜先从证据部分开始审查,通过阅读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以及现场勘查笔录,对共同犯罪进行初步定人、定位、定作用,然后再审查不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材料,找出其供述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哪些供述与其他证据一致,哪些不一致,进而分析哪些供述的虚假性比较大,哪些证据可以排除。此类案件审查的重点在于确定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在每一个重要阶段的具体作用,将犯罪事实分段查明。因此,应当同时采用对照审查的办法,既要将口供与其他证据对照审查、也要对不同的口供进行对照审查,以解决共犯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不易认定每人具体责任的问题。

(三)先简后繁阅卷法

涉及多人合伙作案、多次作案的案件,往往形成许多卷宗材料,有的多达十几本。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理清全案,除详细阅读办案单位的呈报意见外,可以采取先简后繁,多次阅读的方法阅卷。先审查案情比较简单或者证据比较齐全的案件材料,整理出来可以认定的案件事实,然后再集中精力审查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之间存在矛盾、证明方向不一致的案件材料,使问题更加明朗,可以提高审卷效率。

在阅卷顺序上,可以先用略读、跳读的方法,将案卷大体翻阅通读一遍,列出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大致情况,对全案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再根据略读产主的思路和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精读,包括认定犯罪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简要案情、犯罪特征和收集证据的主要问题。阅卷时要反复对照审查,找到问题答案,或者提出补充工作提纲,最后再浏览一遍。这种先简后繁的阅卷方法,有助于快速形成对案件的整体印象,避免陷入卷宗的海洋而理不出头绪的窘境。

对于多人多次作案,触犯不同罪名的案件,在采用先简后繁的阅卷方法进行审查时,可以采用分罪名、分时间段的方法化繁为简,理清头绪,分别审查,提高审卷效率。

(四)对照阅读法

对照阅读法,是指针对某一单个案件,将不同种类的证据和不同证明方向的证据进行对照审查,从而辨别证据的真伪,认定案件事实。

在审卷时应针对每一具体案件进行对照审查,分析所收集的证据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是否可以用来证明案件事实,并且要在审卷当中继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照阅读法既可以采取先供后证法,也可以采取先证后供法。如,对于多次盗窃案件,阅完犯罪嫌疑人对一次盗窃的供述后,及时审查下一次犯罪事实,这样看似繁琐,实则比较准确,也能免去不必要的重复,并能及时发现供证不一的地方,若发现某一犯罪事实在口供中有而旁证不足,或旁证中有而口供中无,则需及时补充证据。

无论是采取哪种阅卷方法,都要同时使用对照阅卷法,将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与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材料相对照,将被害人陈述与现场勘查笔录以及鉴定结论等证据形式相对照,从而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只有经过审查判断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的要求。

审读工作方案篇2

一、做好多媒体法庭示证的证据组合

从公诉实践看,运用多媒体系统出庭公诉,通常有以下几种证据组合方式:

1、按证据种类组合。比如,将一名被告人的多次讯问笔录,只起一个文件名,制作成图片文件,依次排列;将需要出示的多份视听资料制作成音像文件,依次排列,出庭时顺序向下播放,等等。这种组合方式的优点是制作简单,出示方便,没有特殊的技术要求,适合案情简单,证据种类齐全,且每种类型的证据数量相对较小的案件。不足之处是相关证据因种类不同而前后分离,案情情节不能及时得其他类型证据的印证,容易造成人们对案件真实、情节认识上的困难。

2、按照案件发生的过程组合。这种方式可按案件发生的时间,将有关证据资料顺序排列,平铺直叙地展示证据。或将某一案件的全部过程,分成若干阶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逐阶段展示证据。这种证据组合方式能够引导人们按照案件的发展过程,逐步认清全貌,符合人们思维认知习惯,能够把每一个犯罪过程一证到底,使人们对案件的具体过程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是有时间同一证据材料需要在多个过程显示,整个举证过程比较平淡,使人印象不深。在制作多媒体时还要反复编辑,同时对公诉人如何揭露证据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先总后分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先出示一组证明案件发生简要过程的证据,然后围绕案件的关键情节,分组出示相应的关键证据。运用这种组合方式,公诉人首先将案件简要过程显示在大屏幕上,使人们对证据的轮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系统形象直观的特点,几种显示案件关键情节的证据,如作案手段和工具,犯罪中心现场,犯罪危害结果等;使人们对整个案件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种方式不足之处是有时隔断证据之间的关联,有时为了说明某一问题,还要出示其他备用证据。

4、按犯罪要件组合。这种组合方式,能够从关键环节上准确把握犯罪构成,有力地论证犯罪,适用于某一特殊要求为犯罪必备要件的案件。比如贪污案中主体的资格问题;抢劫案中的暴力胁迫问题,罪中的违背妇女意志问题等,都是是非曲直事关案件定罪定性的决定性条件。举证时,公诉人应首先利用多媒体显示案件中这方面的证据资料,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交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缠。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对一些证据资料要进行认真揭露和筛选,否则会出现证据的重复。

5、按罪名组合。这种组合方式,主要适用于一案多罪的犯罪案件。通过围绕被告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对不同类型的证据进行编组,集中证明其中某一犯罪行为,直到将全案证明清楚。其不足之处是在举证过程中,还要针对每罪的具体构成情况,对证据作出更细的划分,分组层次较多。

6、针对同案中的不同被告人组合较多证据。这种组合方式主要是针对犯罪成员较多的共同犯罪案件。其优点是能够使人清楚每个成员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清主犯和从犯。不足之处是单纯强调按人举证,容易忽视共同作案中的某些犯罪行为的整体特性,切断案件事实上的关联,造成案件的个别事实情节不清,影响证明效果。

7、按犯罪事实组合。这种方式适用于多次实施同一或不同性质的犯罪行为。其优点是证明事实清楚,有利于庭审迅速查明案情,提高庭审效率。不足之处是个别证据需要重复使用,节录证据和录入多媒体时承办人员工作负担加重。

二、多媒体示证系统在庭审中产生的积极效果

1、充分佐证。多媒体技术中的文证制作外部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将原始证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视听制作外部设备将涉案视听资料采集到计算机中;运用多媒体制作程序把上述这些已成为数字信号的信息资料,有机结合,有序排放,形成动态连贯的证据链。在支持、配合公诉人出庭公诉时,应用投影充分演绎涉案证据,这种示证过程使所有证据可视、可听,突破了以往证据只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局限性,真正起到“一图胜千言”、“一言胜万字”的作用,增强证据的证明力。

2、模拟演示。演示证据的快捷性是多媒体示证系统的主要性能,同时,它还可以利用动画制作模拟犯罪现场的过程。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示证中的物证狭义性、空间想象性,同时还能充分考虑庭上人员的不同角色特点,特别是非专业的陪审人员产生特有再现犯罪现场的效果,让不了解案情的人庭上就能明辨案情。它的典型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由法警传阅证据由公诉人传统口头宣读的方式,有效节省庭审时间;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高新科技的优越性,增强了证据在诉讼过程的有力应用,加强了庭审过程的合法性、公开性、公正性。

三、多媒体示证系统的作用

1、使公诉人自觉加强对刑事案件证据以及其证明力的审查。法庭示证系统的关键点在于把各种类型的证据通过投影机投影到大屏幕上,改变原来的公诉人读证据为审判人员、人民陪审员、被告人、旁听群众听证据、看证据相结合,这样在无形中就提高对刑事诉讼证据的要求,特别是程序合法性。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骝骝”,对于每一份在众目睽睽下示证的证据,公诉人在审查时将更加严格,如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不是由侦查人员二人进行;笔录上是否有被告人签名或捺印;证人笔录是否经本人核对;鉴定是否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辩认笔录是否出示了足够的照片等等,甚至笔录字迹是否清晰都会在公诉人地考虑之列。我们知道,有时候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虽然二人讯问被告人或询问证人,但笔录上只有一名侦查人员签名或是在一些非关键的地方(如错别字)的改动无被告人按印,这些情况原来公诉人在法庭上读证据,光凭听是不易发觉的,但使用示证系统听看结合,就会成为显而易见的瑕疵。因此,刑事案件法庭示证系统的投入使用会使公诉人自觉加强对案件证据及证明力的审查,也将推动侦查机关证据意识的深化。

2、法庭示证系统的使用,可以防止被告人的翻供;对于被告已经翻供的,可以更有力的揭露事实真相,支持书的指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被告人都有畏罪,害怕受刑罚处罚的心理和侥幸心理,希望通过不实的供述逃避审判。有的被告人在庭审之前已经翻供,而有的被告人在庭审时会突然改变原供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但是如果制止被告人翻供则可以达到更好的庭审效果。示证系统利用大屏幕展示真实、详尽的证据,把被告人以前的签字、按印的笔录让大家包括其本人一览无余,对其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使被告人感到铁证如山,抑制其侥幸心理,彻底熄灭其企图翻供的苗头。对于已经翻供,推脱罪责,避重就轻的被告人,公诉人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的方便灵活、随时调取的特点,在质证过程中,将反驳的证据及时展示,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3、示证系统的使用,使公诉人对有些长篇的证据,可以通篇出示、重点宣读。有的刑事案件的证人证言较长,而公诉人能够为我所用证实犯罪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于此类证据的宣读,公诉人以往只有二种方法,要么通篇宣读,虽然全面、公正,但听的人无法象读的人一样,知道哪一部分是重点,与本案有关,以致说者有意,听者却无心,审判长也不易把握公诉人的思路;另一种办法是只读与本案有关的部分,其余一概不读,重点突出,听者感到明确清晰,但同时也会觉得公诉人是否有断章取义之嫌,割裂前后因果关系或公诉人有否遗漏可以认定被告无罪、罪轻的情节。示证系统的使用,结合了二种方法的优点,以听为主,听看结合,通篇出示,部分选读。具体做法是把整篇的证言笔录录入电脑编辑,在大屏幕上放映,公诉人有选择地宣读,操作计算机的人员可以现场批注,审判长、陪审员、旁听群众可以在看全貌的基础上,听重点。

4、对于一些扣押凭证,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用多媒体示证更加有利。如对交通肇事一案运用多媒体示证系统支持公诉,把难以用语言说清的现场勘验图清楚地打到大屏幕上,去繁就简。而通过多媒体的局部放大等功能,将肇事车辆的照片的细微之处清晰再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对于案件中的一些清单、暂扣凭证、鉴定结论等,以往的做法是由法警一一传递给被告人、辩护人、审判人员看。示证系统的使用,避免了程序的松散、缩短时间,提高了效率。

5、深化检务公开,强化法制教育。新形势下,立法思想倡导司法公平、公正、公开,在刑事诉讼工作中,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都提出“检务公开”“审判公开”,多媒体示证系统在庭审中使用,适应了上述要求。传统的庭审方式中,除了公诉人宣读的内容外,一些当庭出示的证据,只有审判人员、被告人和其他当事人能够看到。通过多媒体示证,旁听群众也可以看,增加了庭审的公开性。另一方面,证据的展示贴近公众,牵引旁听者随庭审步骤深入了解案件内容,思考案件发生发展的结果,从中吸取教训获得启示。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南丹县人民检察院,广西南丹547200)

(上接第196页)

(四)实行检民联动,促进社会秩序正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检察机关履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实现刑法的秩序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是检察机关工作的目标。面对利益交错、冲突频发、纠纷繁杂的现实,营造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就要求检察机关实事求是地做好群众工作,实行检民联动。一是,检察机关对内联动,要提高思想认识,把群众工作纳入干警绩效考核机制和检察队伍建设机制之中,通过加强干警的个人的成长进步与群众工作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干警执法理念的转变,进一步整肃检察队伍少数工作人员脱离群众的执法作风,把“亲民、爱民、利民”的观念统一到检察群众工作机制建设上来。充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激发其责任心和事业心,力促干警“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是,检察机关对外联动,表现为打击侵犯“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严重暴力性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检察机关要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集群众的智慧,深挖职务犯罪线索,查处搜刮民脂民膏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通过群众举报、上访等方式切实查处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审读工作方案篇3

自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9月5日生效施行的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使人事案件的处理进入司法程序至今已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人事争议案件诉讼司法实践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仲裁前置、法院管辖、受理、仲裁委的不受理、仲裁决定与仲裁裁决、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人事政策文件与劳动法律法规的适用等诸多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普遍是审理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

在此期间,由于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的起草者们并未估计到上述问题大量出现以及基层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映,更不可能在该司法解释中对上述问题规定,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率先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受理和管辖问题的通知》。对法律适用问题这一重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法函[2004]3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等也相继出台地方法院司法文件。但从北京市、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规定中,仅仅是解决管辖、受理等程序方面的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但对上述大部问题仍未能涉及且各地规定不尽一致,它将导致审判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而最高人民法院法函[2004]30号司法文件虽对“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实体处理应当适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规定”对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作了进一步规定,但其不但没有很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反而引出更多的新问题(注:参见《浅析最高人民法院法函[2004]30号文存在的有关问题》一文)。因此,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急待规范。

最近获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4年6月18日出台了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关于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文对当前人事争议诉讼案件出现的诸多问题均作出了地方性司法实践具体规定,它是目前最好的、最全面的一个关于人事争议案件法律适用的地方法院司法文件(注:由于该文为法院审判委员会文件,一般不向社会公布,网上贴出最早的为:2004年8月20日徐州人才人事网-xzrsrc.gov.cn/index.asp),下面着重对该司法文件的具体规定作一个粗浅解读。

[ 条文解读 ]

一、管辖与受理: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对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未经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由事业单位所在地或者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3、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案由为“人事争议”。

4、人民法院受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应当以争议的双方为诉讼当事人。

「条文解读

1、法院受理范围为: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该规定以聘用合同为准,没有附加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条件,应理解为只要是同事业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的人,至于什么身份已不重要,这样将事业单位现存各类人员归为一类,享有同样的权利义务的做法,非常好,对全体人员都公平,一视同仁,当然事业单位的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的除外。

规定未经人事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的人民法院不受理。这里的“仲裁裁决”应包括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与《决定书》、《通知书》,即广义的仲裁裁决概念。

2、地域管辖:一般情形下,事业单位所在地与聘用合同履行地同一,但亦有特殊情形,如事业单位的外地或本地其他行政区域的工作办事机构,此时由诉讼当事人选择。

3、诉讼当事人:即由聘用合同而产生的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二、法律适用: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8、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办理;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可以参照与法律、法规不相抵触的部门规章、国家有关人事政策、地方政府规章及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处理;前述规定、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均未明确,纠纷的性质与劳动争议又比较相似的,也可以参照处理劳动争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9、事业单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已公示的规章制度,与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不相抵触的,可以作为处理人事争议案件的参考。

「条文解读

1、该条文对审理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方面作出了符合我国人事制度现状的规定。其适用顺序:1、适用法律法规;2、参照与法不抵触的部门规章、人事政策、政府规章、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处理;3、参照处理劳动争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与法律不抵触的“事业单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已公示的规章制度”作为参考。

3、存在的问题是:(1)、与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与法函[2004]30号司法文件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的规定直接抵触。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存在不明确、不具体、不宜审判操作的问题,但相对而言是“上位法”,而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是“下位法”,这里出现了司法解释代替了立法,而地方法院的文件又与司法解释相抵触的重大法律制度问题。(2)、《立法法》生效施行后,新颁布部门规章已不属于行政法规范围,那么人事政策、政府规章、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参照是否合法;(3)、基层法院是否具有认定部门规章、人事政策、政府规章、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是否与法律法规抵触的权利与能力;(4)、人民法院审理各类案件只能适用法律法规,对于其他的规范如何参照、如何参考,参照与参考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三、举证: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0、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订立聘用合同,应当作为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

11、因事业单位作出的辞退、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工作人员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人事争议,事业单位负举证责任。

「条文解读

1、第10条规定《聘用合同》是双方必须举证的证据材料。

2、第11条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分配中事业单位负有的举证倒置的责任方面。

四、审理: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2、事业单位对其工作人员作出的辞退等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予以撤销。

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培训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的人事争议案件,给付数额不当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变更。

15、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由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庭进行审理。

「条文解读

1、第12条规定了人民法院作出实体裁决的方面与具体操作。

2、第15条是人民法院职权范围与当事人没有直接关系,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案件均由人民法院民庭审理,这里只是作再次明确。对于法院没有执行该规定的,如当法院将人事争议案件交由行政庭或其他审判庭审理的情形时,当事人可以提出异议或向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监督请求。如果向受诉法院提出异议而未获准的,当事人可以作为上诉理由。

五、执行: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5、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生效后,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执行程序办理。

6、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一年,自人事仲裁裁决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7、当事人不服人事争议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后又申请撤诉,经人民法院审查准予撤诉的,原仲裁裁决自人民法院裁定送达当事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因超过起诉期间而被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原仲裁裁决自起诉期间届满之次日起恢复法律效力。

「条文解读

1、第5条、第6条规定了当事人申请执行的程序法适用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其申请执行的期限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致。

2、第7条有两层意思:(1)、对于起诉案件的仲裁裁决生效时间;(2)、对当事人对生效后的仲裁裁决执行申请日以及的执行期限计算依据。

六、术语解释: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4、事业单位是指经过各级编制部门批准使用事业编制并进行了事业法人登记的单位。

「条文解读

对于人事争议诉讼案件当事人之一的事业单位做了具体限制性规定。只有符合第14条规定的事业单位其诉讼主体才适格,只有事业单位主体适格方成立人事争议案件。

目前南京已出现了单位不是事业单位,而人事争议已做出仲裁裁决,人民法院也受理第一、第二审的案例,这类情形的案件如何处理没有涉及。

七、其他规定: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3、人民法院制作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中,不应当含有撤销或者维持仲裁决定的內容。

「条文解读

这条规定很意思,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决定不服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这点也印证了本文《一、管辖与受理:「条文解读第1条第2款》的意见,即仲裁裁决为广义,包括《裁决书》与《决定书》等。“人事争议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中,不应当含有撤销或者维持仲裁决定的內容”的规定实质表明人民法院对人事争议纠纷应径行判决,而对于《仲裁裁决书》、《仲裁决定书》、《仲裁通知书》的决定不论正确与否不作认定。目前人民法院对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已实行了这样的做法。这样做有:1、我国目前的人事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不具有完整的法律意义,它不符合《仲裁法》,因此人民法院不应对其做出认定与裁决,而仅能依法对争议纠纷做出认定与判决;2、由“一裁两审”向“或裁或诉”过渡;的有利之处。

「评析

审读工作方案篇4

关键词:检察官;当庭宣读书;当庭陈述

中图分类号:DF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04

一、问题的提出:冗长的书宣读程序

宣读书是我国刑事诉讼审判的必经程序。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5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1条也规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告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的根据和理由等四个方面。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可见冗长的书宣读过程,越是复杂的案件公诉人就越要攒足力气为书的长时间宣读做好准备。

2009年轰动全国的重庆“涉黑”系列案件中,仅黎强案开庭时的书就有59页,公诉人念了近3个小时[1]。而在2008年12月,吉林永吉一黑老大李海峰案一审在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该案涉案31人,涉及罪名20余项,仅李海峰一人就被指控19项罪名。因涉案罪名繁多,法院开庭时间预计5天,公诉机关宣读书就用了一上午的时间[2]。2006年4月10日,湖南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新化县以刘俊勇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被控23项罪名,犯罪事实170宗,长达138页,至上午休庭时仍没有读完。在公诉人宣读书的过程中,好几位辩护人在庭上打起了瞌睡。直至下午4时许,公诉人宣读书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宣读民事状完毕[3]。无独有偶,这种冗长的书宣读场景不仅在我国较为常见,在大陆法系传统国家或地区也并不新奇,2007年11月我国澳门特区终审法院在审判澳门特区政府前运输工务司司长欧文龙案时,主审法官用了5个小时宣读长逾100页的书[4]。俄罗斯莫斯科梅夏法院在开庭审理“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案时,检察官在法庭上宣读了长400卷的刑事诉讼材料,持续了至少两天时间[5]。

那么,宣读书是否有必要占据庭审如此多的时间,当庭宣读书是否能够达到预先设定的效果?为什么它只在我国和大陆法系传统国家或地区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陋,对此略抒己见,以期对改进检察官庭审活动效果有所裨益。

二、为什么公诉人要当庭宣读书

宣读书这一程序处于庭审的开始阶段,要从根本上厘清这一程序的本质功能,必须从设置庭审各个程序的根本目的和检察官参与庭审的职责入手。形象地说,以言词为表现形式的法庭审判其实是一个多方共同参与,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问题的“程序性会议”,公诉人的职责就是在这个会议上指控和证明犯罪,使犯罪获得应有的刑事处分。由于在刑事案件中检察官承担着主要证明责任,在法庭上他们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证明过程,既要让裁判者明白发生了什么,又要对控方认定的事实用证据加以充分地说明,从而使裁判者接纳控方的观点和结论。这是各国检察官都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怎样在开庭伊始让裁判者和听众清晰地了解发生了什么,各国家各地区的思路则有明显不同,概括而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公诉人当庭宣读书,另一种是公诉人进行开庭陈述或陈述要旨。

公诉人当庭宣读书方式存在于德国、俄罗斯、伊斯兰国家及我国等带有大陆法系传统痕迹的国家。在德国,宣读书是整个法庭审理的必经步骤,没有宣读书而直接进入讯问被告人阶段的,将产生程序违法判决被撤销的法律后果[6]。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55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在俄罗斯,其《刑事诉讼法》第273条规定,法庭调查自国家公诉人叙述对受审人提出的指控开始[7]。在伊斯兰国家伊拉克,也是由检察官在开庭时宣读书。在2005年10月的伊拉克审判萨达姆特殊法庭上,法官确认身份完毕后,就是由检察官开始宣读书,宣布萨达姆与7名前政权高官的罪名[8]。二战后由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也是由宣读书开始的。

对于为什么要在开庭伊始由公诉人宣读书,相关国家有其相应的解释。德国著名刑事诉讼法学家托马斯・魏根特在其《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一书中论述到:“这一正式行为(指检察官当庭宣读书)的目的在于告知公众将要审理的案件,特别是非职业法官。”[9]通过宣读书,可以使非职业法官(陪审员)、旁听群众了解相关的案件事实和诉讼证据。根据我国的通说,公诉人开庭宣读书的目的有以下几个:其一,向法庭阐明公诉犯罪事实即法庭调查的范围和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其二,使旁听群众了解案情,更深入地观察法庭审判的过程[10]。其三,为被告人展开辩护、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提供依据[11]。此外,在我国,公诉人宣读书还承担了一定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12]不少实务工作者和学者认为,检察官铿锵有力地宣读书本身就能营造庄严的法庭氛围,使诉讼当事人和旁听群众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三、公诉人当庭宣读书之制度功能反思

公诉人当庭宣读书真的能达到上述效果吗?笔者认为不然。

(一)公诉人当庭宣读书是否是裁判者和旁听者了解案情的最佳方式?

的确,大陆法系国家的许多案件采取参审制,职业法官一般通过提前提交的书和相关案卷提前了解了案情,而非职业法官在开庭前一般不接触案卷,对案情一无所知,需要在庭上了解案件的详细情况。但公诉人当庭宣读书却未必是非职业裁判者和旁听者了解案情的最佳方式。德国学者托马斯・魏根特认为:“实际上宣读书是否能够达到被声称的告知非职业法官案件情况的作用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书是以法律术语表达的,对外行来说不容易理解,而且检察官倾向于以较快的语速宣读。”[9]141案情简单的案件还好,对于那些涉案人物、情节众多的案件,没有重点、不加说明地迅速宣读一遍书只能算是走走过场,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那些不了解案情的人可能听得一头雾水,了解案情的人则只能强忍住挥之不去的睡意。

(二)公诉人当庭宣读书是否是被告人展开辩护、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的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1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进行的各项工作中就包含“将人民检察院的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的内容(该条第二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9条又将书副本的送达范围扩大到了“当事人”, 由于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这就意味着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早在开庭之前都已拿到了书副本,十分清楚控方书中的内容,相关的辩护意见和参与诉讼的意见早已在开庭审理之前就有所准备。所以,检察官是否当庭宣读书并非被告人展开辩护、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仍令公诉人当庭宣读书,对诉讼当事人而言纯属多余之举。

(三)公诉人当庭宣读书是否起到了法制宣传教育功能?

我国传统诉讼理论认为,公诉人当庭以铿锵有力的语调宣读书能够对当事人和旁听群众起到法制宣传教育的功能。然而,真正能使公众对司法的公正性深信不疑、心服口服的,应该不是表面上的义正严词,而是通过公正的程序得出公正的判决结果。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整体的庭审活动才能实现,承担着指控犯罪职责的检察官依靠的不仅是正义者的姿态和气势,更需要准确、合理的指控和无懈可击的论证,这只能通过准备充分的质证、辩论过程来完成。因此,对于一名检察官而言,成功的质证和辩论才能够真正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功效,这是当庭宣读书所无法完成的。

综上,笔者认为,公诉人机械地当庭宣读书并未达到预先设定的制度功能,相反还存在以下弊端:

1.降低了诉讼效率

既然公诉人当庭宣读书既非裁判者和旁听者了解案情的最佳方式,也不是被告人展开辩护、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的依据,法制宣传效果亦不明显,那么本文开头所描述的众多案件审理中的冗长的书宣读过程除了会拖延庭审时间、降低诉讼效率之外,实在乏善可陈。越是复杂的案件就越体现出这一制度对诉讼效率和诉讼经济的负面影响。

2.庭审效果不佳

心理学研究表明,声情并茂地讲述比照本宣科地宣读更容易在讲述者和听众之间产生互动,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述者的观点。这一观点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验证,那些直接面对学生娓娓道来的老师总是比低头念教案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同理,宣读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听众了解案情,理解和接受控方的指控,但由于书用书面语言写成,案情复杂的案件更是充斥着术语、数字、款项等听众不敏感或不易立即理解的内容,如果再加上语调单一地迅速宣读,多数听众,即使是职业法律人也会因枯燥而走神或瞌睡,更不用说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听众。因此,根据笔者的判断,那些没有提前拿到书、希望通过倾听书宣读的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听众在倾听书宣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或者会因为情节过于繁杂而不得要领,或者会因为检察官语速过快而不及反应。他们只能通过随后的质证和辩论过程才能逐渐地完整了解案件信息。因而,检察官当庭宣读书对整个庭审而言并没有太多积极的效果。

3.无法与法庭辩论形成呼应

依据我国《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31条的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进行的与指控有关的主要活动有如下几项:(1)宣读书,代表国家指控犯罪,提请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依法审判;(2)讯问被告人;(3)询问证人、被害人、鉴定人;(4)出示物证,宣读书证、未到庭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向法庭提供作为证据的视听资料;(5)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针对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意见进行答辩,全面阐述公诉意见,反驳不正确的辩护意见。概括而言,公诉人在法庭上的指控和证明职责是宣读书、讯问被告人、询问其他诉讼参与人、出示和说明证据的证明力、反驳辩方意见等行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证明行为体系。这一体系应当是条理分明、思路清晰的,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有理有据地举证和论证让法庭相信其指控的正确性,从而采纳为裁判意见。由此而言,作为这一证明行为体系的起始行为,宣读书应当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或者它至少与接下来的举证和辩论行为存在相应的关联或呼应关系,从而使各种证明行为得以成为完整的体系,指向共同的目标。而制作书的原初目的是向法庭阐明指控事实和理由,是书面化和公文化的逻辑思路与格式,并未将公诉证明作为一种前后呼应的整体行为方案考虑在内,因此,将书直接拿来让检察官宣读,作为法庭调查的起始行为,在内容上很难与接下来相对灵活的举证和辩论过程相互呼应,裁判者和旁听者很难从中听出接下来的关注重点和检察官的论证思路。

四、公诉人当庭宣读书制度之改革思路:为公诉证明构造清晰提纲的开庭陈述

(一)何为开庭陈述

与公诉人当庭宣读书不同,公诉人开庭陈述是另一种开庭方式。所谓开庭陈述就是由检察官和律师对他们即将在庭审中展示的证据所能证明的情况的一个简单概述,它惟一的目的就是帮助陪审团理解案情。公诉人的开庭陈述就是把他所认为的案件梗概向陪审团做介绍,告诉陪审员案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哪些重要环节是要重点关注的,为之后的举证打下基础[13]。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都采用这种方式。

在美国和英国,都采用控方开庭陈述的方式参见:诺曼・M.嘉兰,吉尔伯特・B.斯达克.执法人员刑事证据教程(第4版)[M],但彦铮等,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40-41;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M].姚永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90.。众所周知,英美法系的陪审团是由12名不懂法律的社会公众组成,在成为陪审团成员之前对案情一无所知,甚至许多与案件直接相关的证据也因缺乏可采性而被法官裁定不准在陪审团面前提交,他们同大陆法系国家参审制中的非职业法官一样,也亟需合适的方式了解案情,理解控方的证明意图,并进行自己的判断。控方开庭陈述的主要目的除了要告诉事实的裁判者――陪审团或者法官,案件有哪些争议问题之外,还对接下来要在庭审中出示的证据做简要概括,使听众明白之后质证中的重点问题。美国最高法院将开庭陈述定性为“通常目的就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告知陪审团发生了什么,以便于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证据”[14]。

在日本,刑事审判程序中证据调查的开头阶段,检察官要明确提出今后根据证据要证明的事实到底为何。这种陈述被称为检察官的开头陈述。开头陈述的内容要将书中以诉因的形式简略表述的犯罪事实加以具体化,以明示与证据的关系(所谓犯罪的行为状况),此外,还要在对犯罪事实进行举证的必要限度内,叙述犯罪行为的动机、经过以及犯罪后的情况等。在开头陈述中,因为法律不要求提出书面材料,所以仅仅作出口头陈述也无妨。检察官的开头陈述对于法院来说是诉讼指挥的指针;对于辩护方面来说,也是把握防御线索的重要诉讼行为[15]。由于日本实行“书一本主义”,其书上记载的内容相当简单,所以,检察官的开庭陈述要比书复杂一些。韩国刑事诉讼程序也采用了类似方式,《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85条规定:“裁判长可以令检事依据书陈述的要旨。”[16]

在意大利,其《刑事诉讼法典》第492条规定:“法官的助理人员宣读有关的指控。”第493条1.规定:“公诉人简要地介绍指控所针对的事实并列举他要求法庭加以采纳的证据。”[17]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285条和286条规定,审判以朗读案由为始。在审判长讯问被告后,检察官应陈述之要旨。案由一般由书记官朗读,内容十分概括和简单,让听众能立即明白是一起什么性质的案件。例如:97年度诉字第108号盗窃案,于97年10月18日上午10时10分,在本院第一法庭开始审理。接下来由检察官陈述要旨。台湾学者林钰雄认为,“(检察官陈述之要旨)是为了满足言词审理原则的要求。因此,检察官当然不能仅曰‘如书所载’,因为这是指涉书面以代言词陈述。”[18]

(二)开庭陈述与当庭宣读书相比之优势

1.制度功能有所不同

公诉人宣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案情和检方控诉的目的,与其后的出示证据没有多少内容上的直接关联性。而开庭陈述则是检方在陈述简要案情的同时指出什么证据将会被出示,以及将证明什么[19]。一个精心准备的的开庭陈述就像一张由控方引领的证明路线图或证明提纲。图上的点是事实,串起点并且让点连成惟一一条主线的则是证据,虽然在开庭陈述中检察官和律师并不具体介绍证据情况,但却在介绍案件事实时说明它将由哪些证据予以证明,从而使裁判者对将要出示的证据有所准备,对证据是否具备足够的证明力给予足够的关注。

在英美法系,大部分法律从业者和法律学者都认为,一个有效的开庭陈述对于庭审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研究发现,80%的陪审员的关于判决的最终结论都与他们在听完开庭陈述之后所产生的假设性观点相吻合。这是因为一个有效的开庭陈述建立在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对己方为什么应当获胜作出了解释[20]。这一制度功能是公诉人宣读书模式所没有的。2.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书是根据法律规定的格式要求用书面化的语言写成,逻辑顺序是先事实陈述,后法律适用。以我国为例,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1条的规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告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的根据和理由等四个方面。其中,的根据和理由部分必须写明被告人触犯的刑法条款和犯罪的性质,这也就是诉的指控。开庭陈述是口语化的,以事实逻辑为线索的概括陈述,并不包含指控的具体根据和理由,非常易于无法律基础的陪审员迅速了解案情梗概。例如:

这是一起有关一个男人宁可杀死她爱着的女人也不给她自由的案子,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件。……[21]关于两人的关系我将出示……等证据加以证明,关于杀害的过程我将出示……等证据加以证明,关于被告人是否是预谋我将出示……等证据加以证明……

3.庭审效果有所不同

与公诉人机械地宣读书不同,开庭陈述通常是以非正式的口头表达形式,而且它一般是简要的和概括的,而不是冗长的和详细的[22]。控方和辩方的开庭陈述都会把各自认为的案情当作一个独立的故事,向陪审团和听众娓娓道来,并向陪审团解释哪些证据随后将出示,目的是证明什么,以便让陪审团有重点地关注其随后的举证和质证过程。当然,开庭陈述本身并不是证据,陪审团也不能以此为依据产生判决结论。但可以想像,一个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的开场和一个板着面孔毫无表情朗读书的开场,哪一个更容易使听众进入状态,迅速抓住讲述要领。更为重要的是,开庭陈述还具有宣读书所不具备的引导和说明作用,它把对案情的叙述和之后要举什么证据加以证明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提前说明,就大大提升了其制度价值,它不仅仅是个叙述案情的简单开场,而成为控辩双方整个举证行为的纲领,也成为裁判者和旁听者了解整个庭审过程的线索。

(三)开庭陈述与当庭宣读书之不同制度环境

开庭陈述与当庭宣读书之所以适用于不同国家,是与各国的诉讼模式和庭审程序的特点相适应的。英美法系的对抗制诉讼模式比较注重庭审对抗,形成了一种控辩双方当庭比拼的证明模式,心理学中的“故事构造模式”被引入其证明过程。关于故事构造模式对证明过程的影响参见拙作(葛琳证明如同讲故事?――故事构造模式对公诉证明的启示[J]法律科学,2009,(1))无论是检察官还是律师都意识到,征服陪审团的关键莫过于绘声绘色地讲一个有前因、有后果的逼真故事,且这个故事的每个关键环节又有相关的证据加以佐证,让这个故事成为陪审团对案件的最终认识。所以故事讲述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是陪审团制度下证明过程的显著特点。美国陪审团审判的庭审程序就是按照“大家来讲故事”的程序来设置的,控辩双方的开庭陈述恰恰是各方“讲故事”的开始。与强调当庭故事比拼相适应,对抗制之下实行“状一本主义”,只简单叙述所控犯罪的基本事实而不涉及案件的具体细节,法官包括陪审团在庭审前并不了解案件的实质内容。为了让审判人员明确审判对象和指控事实及举证方法,以便接下来能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理解证人证言和控辩双方的辩论,开庭陈述是十分关键的。由此而言,控辩双方绘声绘色的开庭陈述是与对抗制诉讼模式和“故事比拼”证明模式相匹配的一种制度设置。

相比而言,在采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庭审前所有卷宗已经移至法院,职业法官已通过提前阅卷了解了基本案情,不了解案情的是非职业法官和一般的旁听者。非职业法官一般不能参阅卷宗,他们获得信息的惟一来源是口头听审。但非职业法官在审判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其对法律不熟悉,在职业法官面前说话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导致在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服从于职业法官的意见[23]。由于庭审的主导者是职业法官,其推进庭审的主要目的通过倾听双方的交叉询问以及自己直接询问,打消心中的疑点,形成内心确信。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庭上很难看到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检察官和面带嘲讽、针锋相对的律师,却常见事无巨细问个不休的法官。庭审过程并不十分强调控辩双方的对抗,而强调按照法官主导的程序推进,让检察官当庭宣读书主要是向旁听群众和非职业法官公开审判内容,它是作为庭审开始的一个固定程式出现的,对于职业法官和接下来的庭审而言它并没有多少特殊的意义,因为其内容职业法官和辩方早已了如指掌,也与控方的证明行为关系不大,因为是法官而不是检察官决定接下来的举证顺序和举证方式。

(四)构建我国之公诉人“开庭陈述”制度:为了提高公诉证明的质量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改变了过去由法官直接调查证据的方式,由庭前全卷移送改为采取复印件移送主义,加强了庭审的对抗性,控辩双方在庭审过程中的说理性受到强调,同时也不排除法官的主动调查权,这种庭审方式既具备当事人主义诉讼的某些形式特征,又不乏职权主义的技术性因素,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24]。由于诸多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对抗式的公诉证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甚至有论者呼吁恢复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的全卷移送制度,回归大陆法系的诉讼轨道。笔者认为,无论采取全卷移送还是“书一本主义”,普通庭审程序中(简易程序另当别论)的控辩对抗性都断无弱化之理,这已经是全球的共同趋势,随着观念的更新和配套制度的健全,真正实现庭审过程的对抗性是我国刑事诉讼的必然趋势。正因如此,承担主要证明责任的控方的证明行为就越发应当受到关注和研究。笔者始终认为,控方从庭审开始到结束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成功的证明服务的,因此应当是一个相互联系、互有呼应的行为体系,而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联的独立行为。公诉人当庭宣读书作为控方的开场行为应当被更为科学、更为实用地设计和改造。将公诉人当庭宣读书改造成为公诉人开庭陈述不仅能够克服前者存在的浪费庭审时间、降低诉讼效率的弊端,对于检察官构筑公诉证明的整体观念,明确证明目的、厘清证明思路、科学安排举证顺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开庭陈述应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以尽量简洁的语言将案件的性质叙述清楚,这是亮明公诉证明要达到的总体目的。

然后进行过程叙述,在此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其所认定的案件事实(控方故事)的连续性。

3.有何种证据意图证明什么,应当在过程叙述结束后概括说明,或在叙述某具体案件事实之后进行特别说明,以便裁判者和控方在随后的举证质证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回应。尽量使随后的举证过程与开庭陈述中所叙述的证明情况相呼应,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在开庭陈述中所陈述的案件事实作为陈述中的“关节点”都在随后的举证过程中得到一一证明,从而使开庭陈述所认定的案件性质和具体事实被裁判者接受,成为裁判结果。

当然,开庭陈述作用的全面发挥既需要自身的制度更新,也需要外部因素的鼎力契合。真正强调庭审对抗的大环境和法官、检察官素质的全面提升等因素对于这一制度都至关重要,如果开庭陈述之后仍是依赖大量书面证据宣读的质证过程和依赖庭审后翻阅卷宗的最终裁决,那么再精心准备的开庭陈述也只是花哨的摆设,并无多少实用价值。

结语

在改革势在必行而又举步维艰的中国司法领域,不乏使命不凡的宏大叙事和高屋建瓴的整体改革建言,对司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细节却鲜有深究和关注,这是值得研究者反思的。英语里有句俗话,叫做“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细节中有魔鬼),细节有时具有影响全局的强大能量[25],或者产生难以想象的积极效果,或者成为制度更新的顽固阻碍力量。或许正是这些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细节决定着改革的成功与否。从表面上看,公诉人当庭宣读书还是进行开庭陈述属于诉讼程序中的具体“细节”,被既有规定所固化,被适用者习以为常,不易受到关注。而其变化却关系到证明方式的改进、证明质量的提升乃至检察官庭审素质的提高。如果司法程序中的类似细节及其功能尽量得到关注、反思和挖掘,改革从这些细微之处入手,阻力或许比想像中要小得多。

参考文献:

[1]罗玺. “黎强案”第一公诉人冉劲讲述办案背后的故事[N]重庆晚报,2009-11-3.

[2]辛言,刘闯义,李野.吉林永吉一黑老大被控19宗罪 书宣读一上午[N]华商网-新文化报,2008-12-17.[3]湖南最大涉黑案97人受审[N]潇湘晨报,2008-4-11.

[4]王红玉.澳门世纪巨贪案庭审直击 书宣读5小时[N]国际先驱导报,2007-11-5.

[5]章田,雅龙.俄检察官宣读俄首富案材料 霍氏悠然自得看小说[N].中新网2004-7-21.

[6]宋世杰.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40-141.

[7]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M].黄道秀,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97.

[8]徐冰川.“审萨”第一现场:一场嚼舌的审判[N].中国青年报,2005-10-20.

[9]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M].岳礼玲,温小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41.

[10]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46-347.

[11]陈卫东,刘计划.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J].法学评论,1998(2).

[12]蔡杰,冯亚景.检察官当庭宣读书程序设定的功能刍议[J].人民检察,2005(10)(上).

[13]弗洛伊德・菲尼,约阿希姆・赫尔曼,岳礼玲.一个案例 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99-102.

[14]Best v. District of Columbia, 291 U.S. 411, 54 S. Ct. 487, 78 L. Ed. 882 [1934]

[15]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M]丁相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0-261.

[16]韩国刑事诉讼法[M]. 马相哲,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83.

[17]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77.

[18]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下册 个论篇)[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185.

[19]诺曼・M.嘉兰,吉尔伯特・B.斯达克.执法人员刑事证据教程(第4版)[M].但彦铮等,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40-41.

[20]Association of Trial Lawyers of America. 2001. “Opening Statement: Laying a Foundation.” Trial 37 (February).

[21]郝伯特・布曼.中国庭审控辩技巧培训教程.丁相顺,金云峰,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57.

[22]Holmes, Grace W., and Mary I. Hiniker, eds. 1987. Trial Techniques: Opening Statements and Closing Arguments. Ann Arbor, Mich.: Institute of Continuing Legal Education.

[23]左卫民.刑事诉讼的理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70.

[24]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13-114.

[25]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n the System of the Public Prosecutor Reading out the Bill of Prosecution in Court

GE L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ocuratorial Theory,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P.R.China; Beijing100040, China)

审读工作方案篇5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公诉工作的基本现状

当前基层检察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有如下特征:(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占提起公诉案件所占比例较高。(2)简易程序案件出庭率较低。(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监督方式单一。

二、新刑诉法修改后公诉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公诉人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新刑诉法确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且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这改变了适用简易程序的确定标准。公诉人在对简易程序案件进行审查过程中应当更加细致、谨慎,因为简易程序案件的简化是对庭审程序的简化,对案件的审查部分不能简化,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庭审过程充满变数,可能出现各类问题,如被告人对部分事实或证据提出异议或提出新的定罪、量刑的情节。这些突发状况的出现,除了要求公诉人有充分的庭前准备,也要求公诉人对简易程序的庭审过程有充分的了解,一旦庭审过程有变化,能够准确应对。因此,新刑诉法要求公诉人具有更高的实体判断能力、程序驾驭能力等。

(二)公诉工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新刑诉法要求每件案件公诉人都必须出庭,这必然极大地增加了公诉部门的工作量,加大了公诉部门的工作压力。虽然简易程序案件相对于简化审在庭审过程中适用的程序相对简化,但审查过程无法简化,而原本公诉人可以不出庭的简易程序全部都需要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因此综合来讲,适用新刑诉法规定的简易程序模式,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案多人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要解决该矛盾,势必只能采取措施提高办案效率。

(三) 庭审监督有待强化

司法实践中,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存在公诉人普遍不出庭的现状。在这种庭审格局下,法官集控诉和审判两种职能于一身,使中立性与公正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公诉人不参与庭审活动,无法监督庭审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无法保证被告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新刑诉法的修改导致简易程序案件的审判组织形式、审限等内容都有了新的调整,有利于弥补检察机关对于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庭审活动缺失等问题,,但如何进行庭审监督,检察机关尚需寻找适当方式。

三、简易程序出庭应对的措施

(一)提高公诉人的综合素质

着重提高审查能力及出庭支持公诉的能力。公诉部门应强化队伍对新刑事诉讼法的学习,不断进行理论层面的突破,提高案件审查的掌控能力。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举办对抗演练、专题辩论、岗位练兵等活动,不断督促公诉人通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同时,确定观摩庭制度,健全公诉人出庭考核机制,提高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能力,提高简易程序案件出庭的质量。

(二)提高简易程序案件的办案效率

1、采用相对集中制度

与侦查机关加强沟通配合,要求公安侦查部门将有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按批次集中移送。公诉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采用集中审查、集中讯问、集中审批、集中移送方式。同时注意在讯问过程中应当向犯罪嫌疑人告知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及法律后果,确定其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这样既可以减少被告人当庭反悔的几率,也能让其更了解庭审流程。进一步简化、规范文书的制作,做好庭前预测工作。与本级法院进行协调沟通,将简易程序案件集中移送、集中出庭、集中审理,并指派专职公诉人连续出庭支持公诉。

2、建立证据提前出示制度

审查承办人认真审查卷宗材料后,认为有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在提审过程中,将证实案件事实的证据向犯罪嫌疑人说明证据类型并简要说明各类证据证实的内容,注意在举证过程中对同一类证据进行概括举证。向犯罪嫌疑人口头说明公诉人出庭的意义、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诉讼程序和法律后果,以上内容均应当记入讯问笔录中。

3、适当简化庭审过程

(1)公诉人在宣读书时重点宣读审查认定的事实及适用的法律部分,用以证明审查认定的事实的证据已经在审查的讯问阶段向被告人宣读过,当庭就不需要再重复宣读。

(2)对于案件事实没有争议的案件可以省略讯问环节。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公诉人可以针对焦点问题适当对被告人进行讯问。

(3)被告人对证据无异议的案件,相关证据就不需再出示。被告人当庭提出对部分证据有异议,公诉人需对该部分证据详细举证、说明。

(4)法庭辩论阶段可以省略阐明出庭依据、目的等庭审衔接语,围绕定性或量刑情节发表公诉意见,着重发表量刑意见,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提出明确具体的量刑建议,对于部分个案尤其是自侦案件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注重强化教育挽救和法律宣传效果。

(三)加强对简易程序案件的法律监督

1、加强庭审监督

公诉人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是为了保障庭审结构的完整和稳定。简易程序案件的庭审程序虽然提倡简化,但不能简单的将简化扩大化,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和尊重不能简化。在庭审过程中,核对被告人身份、告知权利义务、宣读书、举证质证、法庭辨认、最后陈述权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发现有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或出现侵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权利等情形,可以当庭提出纠正意见。这样可以使一般简易程序案件的监督从事后补救走向同步预防,突出了程序监督的时效性。

审读工作方案篇6

根据这些年的出版经验,有这几个方面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导向问题

学术研究无,但出版有纪律。书稿审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现政治、民族、宗教、外交等敏感问题,并在审读报告中指出来。敏感问题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它本身蕴含着很多信息,有着很多前因后果,潜藏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范围场合,可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面貌出现。发现了已处理的,要指出来,把握不准的,更要提出来,请复审、终审处理。

2.创新问题

相对于研究、创作,编辑出版是处在下游的一项工作。近些年,社会环境比较浮躁,加上考评体系的原因,研究、创作也不免脱俗、泥沙俱下。现在虽然经过上游的选择与筛选,但每年的新书品种仍有几十万种,其中很多质量不高,且存在着重复出版、跟风炒作等问题,这与出版的本质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书稿审读过程中,要重点判断书稿内容的创新性,在审读报告中,把选题的创新点提炼出来。如,相比同类图书,选题有什么拓展和特色,在观点、资料、视角或者方法上都有哪些突破等等。

3.双效评价问题

书稿审读,应该对书稿有双效评价,既审视书稿的市场销售价值,更审视书稿的社会价值。这实际上也是对编辑社会责任的一种考察。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迷失方向,仅仅关注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像韬奋当年所呼吁的,“作家、出版家团结起来,反对奴隶主义”,也正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文化是出版的灵魂,市场是传播文化的手段。文化是本,市场是体,本体不能错位。

二、中国出版集团在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经验

近年来,我们集团在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就几个重点方面跟大家做个交流和报告。

1.抓制度建设

制度方面,我们集团做了大量工作,编印了《编辑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出台了《出版物质量检查办法》《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出版物质量保障办法》《出版物审读办法》等。比如在审读方面,我们已经形成集团和各单位两级的审读机制,明确初审、复审、终审的各项要求,终审过程中涉及敏感话题、重大题材的,我们要求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看稿、终审把关,并给出终审意见,不能把终审当作走形式、画圈圈。集团建立了二级审读把关机制,责任主体在第一线,严格按三审制执行,集团层面也做到了重点选题印前把关、重点品种印后审读。最近,我们又出台了两个意见,即《加强导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规范合作出版的若干意见》,加大在导向、合作出版方面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合作出版,容易出现导向、质量隐患。我们要求在合作出版中,原则上不安排敏感类话题、时政类选题,对存在导向、质量隐患的选题,实行一票否决,并要求各单位的总编辑负直接责任。

2.抓责任落实

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以来,在质量管理上也并非平安无事。现在回过头来看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因为制度不够多、不够好,关键在于没有很好地落实。因此,我们要求各单位必须制定明晰的、规范的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将各层级、各部门、各生产流程纳入到责任体系中来,将责任进行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特别是,要明确三审各环节的要求和责任,涉及敏感话题、重大题材的书稿,各单位负责终审的分管领导亲自看稿。总体上,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责任网络,务必解决看上去“齐抓共管”实际上“责任不清”的问题,扫除质量管理的盲点。2014年,在集团审读层面,否决选题5种,建议从严导向把关的72种,要求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的选题149种,要求修改选题备案的12种,累计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的316种。

3.加大奖惩力度

集团在申报各类国家级评奖以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评选中,对编校质量问题都是一票否决。近两年,集团共有400多种出版物参评各类奖项,经过全面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99.1%。在“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奖项设计上,除了图书综合奖外,还特别设置了“优秀校对奖”“优秀印制奖”“优秀编辑奖”等专项奖,以表彰鼓励在质量管理工作各方面的先进。2015年将进行集团的第七届出版奖评选,我们拟把审读报告作为奖项申报的必备材料,从而引导各单位更加重视审读报告的规范、提高审读报告的撰写水平。奖励的同时,我们对出现导向事故、质量问题的,根据问题性质,对初审、复审等相关人员采取了扣发绩效奖金、暂停选题策划权、暂停编辑加工权、降职乃至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罚。集团层面主要通过对各社领导的绩效考核体现,2013年就有几位社领导被扣减了部分绩效。

审读工作方案篇7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首先我谨代表联社党委、全体信合员工向你们致以新春的祝贺!祝大家心随人愿,万事胜意!

我们及早地召集、召开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主要是认真总结20__年工作,明确、布置20__年的工作,审议通过理事会工作制度、理事和理事长职责,审议通过理事会对理事长的授权、理事长对主任的授权以及联社经营班子提交的十四个事项,研究确定召开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的时间、议程和审议事项。按照会议议程安排,现在依次进行。

一、听取理事会工作报告。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联社向给予我们强有力支持的各位理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审议事项:

1、审议通过理事会工作制度。(宣读理事会工作制度)。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2、审议通过理事职责。(宣读理事职责)。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3、审议通过理事长职责。(宣读理事长职责)。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4、审议通过理事会对理事长的授权。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5、审议通过理事长对主任的授权。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6、审议通过经营班子提交的十四个事项。

①县联社20__年信贷计划执行情况和20__年信贷计划

编制(草案)的报告。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②县联社20__年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20__年财务计划

预算方案(草案)的报告。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③20__年度财务分配方案

a、利润分配方案,b、股金红利分配方案,c、清理不规范股金处置意见。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授权授信方案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⑤、关于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财务工作小组、联社采购中心的方案及议事规则(办法)。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⑥主任议事规则及岗位职责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⑦主任工作分工情况及主任办公会议制度。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⑧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岗位聘任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__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⑩县联社与县担保公司合作协议。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⑾县联社营业用房土地帐务处理方案。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⑿关于增资扩股的方案。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⒀关于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的方案。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车辆管理办法。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7、审议通过召开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的时间、议程和审议事项。同意的请举手(人),不同意的请举手(人),弃权的请举手(人),通过。

审读工作方案篇8

识读施工图是高职土建施工类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行业专业岗位工作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识图能力的重要性,论述了对培养识图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建筑构造与识图、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等多门课程的改革思路,介绍了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识图能力;课程改革;平法施工图

中图分类号:TV3-4;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2304

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项目组织、质量验收、材料检测、施工安全、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工作。主要岗位是施工员、质量员以及安全员、试验员、资料员、造价员等。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施工员和质量员需要掌握施工图识读、绘制的基本知识,还要参与图纸会审等工作(见表1)[1]。由此可见,识读施工图是高职土建施工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首要工作任务,是从事建筑行业一切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因此,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识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图纸越来越复杂,目前基本以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为主,且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在学校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如何培养学生熟练地识读各种图纸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系列专业课程知识的支撑。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就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识图能力培养体系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基本要求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是培养制图与识图能力的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与分析能力,使学生熟练规范地绘制施工图,阅读基本的建筑施工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适当讲授点、线、面投影的基本理论,组合体三视图的投影教学,重点在施工图识读,并结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和《建筑制图标准》,介绍工程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图的图示方法、图示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技巧。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按照国家规范绘制施工图,这

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要求做到图样表达准确,图线清晰,尺寸标注完整合理,文字书写规范,符合制图规范[2]。课程结束时一般安排一周的绘图实训,让学生练习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识图能力提高的关键,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识和施工图的识读,也是支撑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岗位工作的主要课程。目前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存在知识点多、杂、散及课程内容不系统的问题,教学中应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身边的建筑为典型案例,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一)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以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等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以标准图集、国家规范为依据,以真实的工程图纸案例、学习任务为载体,推进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如课程设计以学生身边的学校教学楼工程案例进行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的讲解,并结合图纸、标准图集,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识图部分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图纸,进行施工图识读和绘制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工程案例展开,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可操作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每堂课以任务贯穿始终,真正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

(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改革实践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分为建筑构造和建筑施工图识读两个项目,具体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筑构造项目,以学校教学楼图纸案例展开教学,设置基础和地下室、墙体、楼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变形缝共七个部分的构造认知。每部分教学思路如下:引导学生识读教学楼施工图中相应的构造内容并进行现场观察,掌握其构造。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相关知识点,查看标准图集,参观建筑构造实训室、装饰构造实训室,进一步熟悉各部分常用构造。

以楼地面子项目的地面装饰单元教学为例,学生首先查看学校教学楼工程,根据图纸,明确普通教室、走廊、楼梯间、卫生间的地面装饰做法,然后根据课本、《建筑做法说明L06J002》、装饰构造实训室的构造展示,详细了解常用地面装饰做法。

在建筑构造项目教学中,以身边完整的工程案例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样既有识图,又有构造认识,知识会更加系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多且散的不足。

在建筑施工图识读项目教学中,以真实的工程图纸案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由砖混结构到框架结构,科学地收集、提炼和整理教学实例并融入课堂教学。基于以上思路,施工图识读项目设置了砖混结构低层别墅、多层住宅楼、框架结构办公楼三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图纸的识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施工图识读审核会审等能力为

目标来组织教学。首个识读案例——砖混结构低层别墅由教师引导学生识读,并绘制部分施工图,如指定位置的剖面图、基础平面图,以此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图纸和制图规范的理解。随着学生对图纸掌握的逐渐深入,在多层住宅楼、框架结构办公楼工程案例中,引入图纸审核和会审环节,采用角色扮演方式,由教师扮演建设方来主持,将学生分组组成设计小组、施工小组、监理小组。由各小组首先识读建筑施工图,完成识读报告,进行图纸审核,然后设计小组对图纸交底,介绍图纸的内容及设计思路,施工小组、监理小组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小组共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统一意见,完成图纸会审纪要。这种教学方式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实际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统一。

三、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

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其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并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改革思路

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既要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又要体现课程的高等性,因此其教学内容不能仅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要把新理论、新规范及时地融入课程教学。

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标注,对学生来说较抽象且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板式楼梯)》的内容纳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该课程教学应围绕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工作要求来展开,重点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认知和对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结构施工图,更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如在柱梁板中,钢筋应该如何配置?哪些位置应该有什么钢筋?各种钢筋的作用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分析和处理结构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改革实践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讲解配筋设计的理论知识,这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基础。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弱化了力学知识的教学,但力学与混凝土结构联系密切,可使学生对结构受力及配筋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应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简支梁、双跨梁、多跨梁、悬挑梁等的弯矩图,在此基础上,理解并绘出各种梁的跨中和支座处各种钢筋的设置,而不仅仅是读懂配筋图。

依托框架结构施工图案例,融入平法施工图的制图规则,讲述梁、柱、板、楼梯等构件配筋。以“框架梁平法配筋图识读”为例(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整个教学过程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将学与做融为一体,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认知,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四、识图能力的提升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是土建施工类专业课改后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基础以及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构件的施工。该课程进一步深化了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的相关知识,应重点围绕柱、梁、板、楼梯、剪力墙的图纸会审、钢筋下料、技术交底等内容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相关图集规范解决有关钢筋构造问题和现场钢筋布置操作指导的能力。

该课程涉及钢筋混凝土基础、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主要构件,每个构件又涉及施工图识读、会审、钢筋下料、脚手架搭设、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等任务。学生在图纸识读的基础上,应明确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构件中钢筋的详细构造,进行钢筋抽样,列出钢筋表,并计算出各种钢筋的下料长度[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各构件钢筋部分所选内容如表2所示。

教学改革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作保障。课程团队准备多套工程蓝图,如低层别墅、砖混结构住宅楼、框架结构教学楼、框架结构办公楼、剪力墙结构小高层住宅、钢结构厂房等,保证专项识图练习的开展。一体化教室、施工实训场等也为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创造了条件。教学中采取分组教学,由老师布置任务,各组展开竞赛,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和图纸内容进行讨论,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任务完成后各小组代表总结发言,老师点评,由优秀的小组介绍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结语

课改前,很多毕业生反映在校接触工程图纸太少,工作后识图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后,在对2010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82名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匿名问卷调查中,在“识读施工图能力”方面,有47%的学生选择“很好”,39%的学生选择“较好”;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42%的学生选择“很好”,46%的学生选择“较好”;对“就业适应能力”,有36%的学生选择“很好”,39%的学生选择“较好”。在各授课教师反馈的评价意见中,均认为在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后,学生在工程图纸识读、思考与解决问题、自学等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一系列课程的改革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施工图识读的技能,而且能熟练运用各种标准图集指导施工,职业行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能较快适应相关工作,为从事建筑行业专业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

[2]侯卫,周雪峰,齐峰,陈翔.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70.

[3]成如刚.钢筋平法构造识读与钢筋翻样课程创建与开发[J].山西建筑,2010(1):22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system of reading drawings ability

of civil construc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Ji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handong Polytechnic ,Jinan 250104, P. R. China)

Abstract:

审读工作方案篇9

阅卷是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法庭审理查明的方法互为补充。在审判实践中,法官一般不会只采取开庭审理而不阅卷的方法审判刑事案件。其中,阅卷的过程既是审查证据材料了解案情的过程,又是逐步理清思路作出判断的过程。例如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的来源是否合法,证据与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是否存在矛盾,这些矛盾能否在庭审时予以解决以及如何解决,被告人在法庭上的辩解是否在案卷材料中得到了印证等。实践证明,法官在庭前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卷,那么如何阅读案卷材料、如何结合庭审中的争议焦点从繁杂的案卷材料中找出问题症结,理清案件事实,需要一定的技巧,只有掌握好技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笔者认为阅卷方法应当根据不同的案件和案件的不同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对于案情比较简单的案件适用于按序阅卷法,即阅看了书并确认管辖无异议后,按照诉讼程序和立卷顺序进行阅卷。对于案情比较复杂的案件,则可采取先粗后细法,即对案件材料先粗略地浏览一遍,初步了解各被告人参与犯罪的次数,书确定的罪名,案卷材料的总数、分类、分布情况以及证据材料的大致内容,并确定卷中的重点材料、非重点材料和无用材料(如公安机关对被告人参与三起盗窃立案侦查,检察机关认为其中一起证据不充分,仅二起,故另一起的证据材料就是无用材料),阅卷的方法是着重阅看重点材料,兼顾非重点材料,根据不诉不理的原则不看无用材料。另外,对于案情比较复杂、罪名较多的案件,可按被告人犯有盗窃、抢劫、等不同罪名分别审阅相关各节事实的证据材料。由于上述事实的证据材料在卷宗比较分散,所以要分类归纳,必要时可采取夹条标注的方法把证据材料按类进行标注,或者把重点、疑点问题均标注下来,这样,有利于合议庭成员有选择、有重点地阅看,也有利于自己再次审阅时一下子找到目标。当审判人员粗略审阅完卷宗后,对案卷中存在什么问题,证据之间存在什么矛盾等最好通过札记的方法记录下来,对重点问题也可摘抄,便于在审理过程中针对上述问题排除疑点,解决矛盾。对于同一性质被告人多人多次的案件(如被告人张某某等11人分别参与8、7、5、4次盗窃犯罪),可把每一起案件事实的时间、地点、参与人、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盗窃物品及数量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制表的形式予以扼要摘录,将案卷材料中证据的主要内容和出处浓缩于表格之中,使人一目了然。通过上述方法阅卷,将避免法官盲目阅卷或阅卷后理不清头绪,确定不了庭审重点乃至重复开庭等现象,效率将明显提高。

为了确保庭审有序、高效、顺利进行,根据最新刑诉法司法解释我们在庭前可组织证据开示,这样会使庭审更省时、省力,也避免律师将庭前收集的证据在庭审中搞“突然袭击”,检察机关提出延期审理将严重影响庭审效率。对于疑难、复杂的案件,审判长可于庭前召开庭前会议,简要介绍案情和控、辩双方举证情况,合议庭成员对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及可能会出现影响庭审活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庭审重点及合议庭成员在庭审中的具体分工。

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并颁布前,大案小案(如:凡判处拘、缓、管、免及十年以上的案件)多数由审判委员会一锤定音,参加合议庭的审判人员认为庭审质量高低由主审人和审委会成员负责,故失去了责任心,导致庭前不认真阅卷,庭中干“私活”,庭下不认真评议,主审人的意见成了合议庭的意见,合议庭形同虚设,成员办案积极性不高,公正与效率难以保证。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我院完成了还权于合议庭的工作,即合议庭除重大、疑难、复杂、难以作出决定的案件外,审判权均归还给合议庭,实现了合议庭“审与判”的结合,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审判权归还于合议庭后,审判长和合议庭的权力大了,这就需要建立起内部切实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保障执法的公正性,提高执法的透明度,确保案件质量。因此,我院凡合议庭开庭审理的重大和新型、疑难、复杂案件,主管院长、审监庭长均参加旁听和评议,刑事庭长及审监庭人员则基本上旁听每一起案件。对于疑难、复杂案件一般由庭长、主管院长亲自担任审判长,从而确保了放权后刑事案件的质量。

我院还通过审判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监督审判进度。即运用这个系统在计算机软件设定了各类案件的审理时限和审限报警程序,案件的进展情况在登入系统就一目了然,从立案时起审限便在计算机上开始倒计时,对临近审限的案件计算机发出黄灯警告提示,起到了控制审限的作用。按照审判流程管理规定,有关人员在计算机上随时跟踪案件的审理进度,可随时进行催办督办。从而也促使审判人员加强了责任心,增强了时间观念,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自2011年年底以来,我院根据案件处理情况,认为有必要将免处或犯罪判处缓刑、重大、疑难的案件重归审判委员会研究确定。但上述案件如果相对比较简单,为了提高审判效率,我们提前汇报分管领导,再由分管领导向审委会请示,审委会认为案情简单不必要审委会讨论,由承办人或合议庭决定,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

对普通程序简

易审这个程序,首先,我们反复学习了通知精神,掌握了立法原意(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统一了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审判实践,我们认为上述程序不能使用同一尺度,应因案而宜采取或繁或简,同时要做到审有巨细,简有法依。我们还积极与检察机关沟通协调,争取检察机关的监督和支持,在普通程序案件审理上做到庭审详略相宜,该简化的内容简化到位。对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案件,只要被告人对指控的事实供认不讳,在送达书时表示没有异议的案件,直接作出决定,建议公诉机关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理。为贯彻简明、便捷的原则,简化庭审中有关程序,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交待诉讼权利的简化。对于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利用《刑事诉讼须知》的形式在开庭前送达当事人,减掉了庭审中交待诉讼权利的做法。

2、其他有关需要查明和告知内容的简化。对于当事人的自然状况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具体情况在庭前进行查明,并制作笔录入卷。减掉了庭审中此项环节。

3、书宣读的简化。公诉人宣读书时,可直接宣读指控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减掉了宣读被告人身份事项及案件由来等内容。

4、法庭调查程序中证据部分的简化。通过庭前证据展示制度,将控辩双方提供的全部证据制作成庭前证据展示笔录,交辩护人、公诉人签署意见,经审查控、辩双方如无异议,庭审中只宣读证据目录,仅对控、辩双方有异议的证据重点查清。这样,极大地缩短了庭审时间,还使庭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5、法庭辩论的简化。法庭辩论时,对已经法庭确认无争议的事实,公诉人、辩护人的意见可不必对事实再进行综述以及对犯罪构成和法律适用的论证,直接切入焦点问题进行辩论。

审读工作方案篇10

关键词: 试卷讲评 审材料 审问题 有效信息 组织答案

政治教师通常采用的课型无非以下几种: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要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在上每一种课型的时候都不掉以轻心,要全身心投入,认真备课。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审题是试卷讲评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两部分:审材料和审设问。在审题过程中,要教学生读懂读全读透材料,教学生学会总结题型,把握关键词,从试题中的关键词和修饰限制成分入手提取有效信息。下面是我关于上好政治试卷讲评课的几点思考。

一、总结题型

在常见的政治试题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词语,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审看所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提醒学生的是该问题的角度,其次依据该问题的角度组织答案,这样才能把握好问题的解答方向,给出相对标准的答案。

二、把握关键词语

在讲评试题时,首先需要学生把握试题考察的题型,然后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我校在2013年的市统考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随着“雾霾”等恶劣天气与社会大众的接触越来越“亲密”和频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两会”上,环境问题再次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入防治大气污染,以雾霾频发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毫无疑问,治理雾霾将是政府未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派中央的提案都是具体治理措施,“建立京津冀协作联动机制”、“加快氢能源利用”等。另外,雾霾也引发了委员对于生态环保的关注,这类提案所占比例比往年要高。问题设置如下:(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谈谈政府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应有的担当。(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听取派的建议。

在讲评此题时,首先需要学生把握此题考察的题型第一问是如何做,第二问是为什么。其次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政府”“党”“派”,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回答问题的角度:分别从政府和党的角度。

三、看所属板块

高中政治课本(必修)包含四个板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哲学与生活。解答试题时,首先要把握试题所属板块,这样就能把握试题的解答方向,不至于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例如:近年来,信息消费不知不觉中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找路、“觅食”、购物、交友、学习、旅游……带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玩转地球。信息消费作为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类产品消费,信息类服务消费,以及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衍生的各种消费。信息消费一端连着各阶层消费人群,一端连着广大终端制造业和电商、物流等多个行业。信息消费所承载的新型商务、支付等模式将极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动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向价值链高端的迁移。数据表明: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成为国家新的支柱产业之一。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5年至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网络创业将促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信息消费中也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一些消费者网购成瘾,消费者个人信息或隐私遭泄露,消费者的钱包有可能在网上“被拉开”,企业的商业机密遭到窃取……“棱镜门”事件后,信息安全问题更刺激公众的敏感神经,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信息安全不仅与每个人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显示出我国保障网络安全的坚定决心。问题设置如下:(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信息消费发展的影响;(2)解答第(1)问时运用何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最恰当?请具体阐述;(3)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维护网络安全。上述问题在教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哲学与生活三个板块不同方向的内容,这是在审题答题和讲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四、抓住材料中的特定内容和图表中的注释

在有些题的答案组织中,图表本身包括注释的内容都占相应的分值,在教师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审题的方法和答案组织的过程给学生讲述明白,并反复予以强调,接下来就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的过程就是将自己审题过程付诸笔端的过程。“审题要慢,答题要快”,除了一直强调的书写要工整、层次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之外,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一定不要忘记万变不离其宗,答案组织一定要回归教材,将课本知识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不要忘记很多题目问的都是“结合材料运用教材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这往往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材料与教材相分离,材料教材“两张皮”的问题所在。试卷讲评,除了教会学生审题答题方法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因为方法问题,还是因为知识本身没有掌握。讲评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表的形式自己总结归纳,哪些题目是由于方法问题,哪些是由于知识本身的问题,除此之外其他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马虎了,紧张了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