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的日子十篇

时间:2023-03-21 03:13:41

风起的日子篇1

风自然是美好的,特别是夏季,风吹来会很凉爽,可是自从那次,我彻底改变对风的看法——残酷。

正当我们在院子里玩耍,是谁带着一只鸽子到我们身边,是上帝;看它这么可怜,我和朋友们决定要养它……在继它从天上掉下来之后,一只脚断了,还流着血,但还是继续前进,我们认为它很坚强,并希望它永远这样坚强下去,于是给它取名为“坚强”。

一天一天,它在我们的生活里快活得多,我们费尽心思、别出心裁给它办一个满周生日。生活到第三天,我们已经开始在一间破废的小屋里布置起来,那气派简直比给人过生日要隆重得多!平时我们这些缺少艺术细胞的人在这时候竟然也拿起了剪刀,剪起了修饰我们生活的花边,贴在了墙上。我们大家都认为自己手艺不错,想想从前,连剪刀都不曾碰过,心里自然得意。每次我们从学校回来,第一件事不是想看电视,而是看看这只小鸽子,它是灰色的,灰得特别。因为灰色中还浅留着淡黄的颜色,可爱至极。

终于,那天到来了,而那天的风却异常的大,卷断了树枝,折断了花草,还刮起了“垃圾”的龙卷风,但是我们的心情比风还疯狂,是欣喜若狂,没有放弃开聚会的念头,满心欢喜地来到了小屋,我大大咧咧说:“坚强,我们来给你过生日咯!”可嗓子喊破了就是看不到它的身影,只得用奇怪的声音,什么家禽鸟兽的声音都试过了,仍然不见它,毕竟我们太融入感情,都不知道它是否听得懂我们说话。算了,鸟终究是鸟,怎么可能听得懂我们在说什么?我这样想着,“喂!”一个大叫,把我吓得颠三倒四,因为那屋里太空,听到的回声特别大,“你瞎嚷嚷什么呢!”我有点不耐烦。“自己看。”她的声音有点哽咽,我顺着她的手指的方向,一个小小的身影浮现在我们眼前,那爪子还是单只,那毛还是灰黄灰黄的,但那还是当初的“坚强”吗?它的翅膀再也不会扇一扇,它没了心跳,没了呼吸,更不能像当初站在那里,现在只有那冰冷脆弱的身躯,失去了往常的光彩。“它…它是怎么啦?”我格格巴巴地问道,其实我早知道它归西了,但还是不能接受事实,屋里一切都太安静,安静得只能听到呼吸声,大家都明白我们要办的生日聚会要变成追悼会了……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发现我的问题已经冷却,没一个人回答,当我再回头时,我们的眼泪都不约而同流下了脸颊。是风吗?是夏季来之不易的大风刮走了我们的喜悦,是那残酷的大风卷走了“坚强”的生命?我相信是的,因为如果没有那场风,我们也许还在“坚强”身旁守侯。我永远记得,它的坟墓在风中建起,它的灵魂在风中飘荡……

风起的日子篇2

一天一天,它在我们的生活里快活得多,我们费尽心思、别出心裁给它办一个满周生日。生活到第三天,我们已经开始在一间破废的小屋里布置起来,那气派简直比给人过生日要隆重得多!平时我们这些缺少艺术细胞的人在这时候竟然也拿起了剪刀,剪起了修饰我们生活的花边,贴在了墙上。我们大家都认为自己手艺不错,想想从前,连剪刀都不曾碰过,心里自然得意。

每次我们从学校回来,第一件事不是想看电视,而是看看这只小鸽子,它是灰色的,灰得特别。因为灰色中还浅留着淡黄的颜色,可爱至极。

终于,那天到来了,而那天的风却异常的大,卷断了树枝,折断了花草,还刮起了“垃圾”的龙卷风,但是我们的心情比风还疯狂,是欣喜若狂,没有放弃开聚会的念头,满心欢喜地来到了小屋,我大大咧咧说:“坚强,我们来给你过生日咯!”可嗓子喊破了就是看不到它的身影,只得用奇怪的声音,什么家禽鸟兽的声音都试过了,仍然不见它,毕竟我们太融入感情,都不知道它是否听得懂我们说话。算了,鸟终究是鸟,怎么可能听得懂我们在说什么?我这样想着,“喂!”一个大叫,把我吓得颠三倒四,因为那屋里太空,听到的回声特别大,“你瞎嚷嚷什么呢!”我有点不耐烦。“自己看。”她的声音有点哽咽,我顺着她的手指的方向,一个小小的身影浮现在我们眼前,那爪子还是单只,那毛还是灰黄灰黄的,但那还是当初的“坚强”吗?它的翅膀再也不会扇一扇,它没了心跳,没了呼吸,更不能像当初站在那里,现在只有那冰冷脆弱的身躯,失去了往常的光彩。“它…它是怎么啦?”我格格巴巴地问道,其实我早知道它归西了,但还是不能接受事实,屋里一切都太安静,安静得只能听到呼吸声,大家都明白我们要办的生日聚会要变成追悼会了……

风起的日子篇3

我读高二那年,学校出于学生发展方面的考虑,要分流一部分学生到美术或传媒专业学习,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艺术生。在一般人看来,学习艺术的孩子都是成绩不怎么好,或者只是为了想考上好大学而走捷径的学生,事实却并非如此。艺术高雅,学艺术也并非那么简单,必须专业、学业两头抓,在分散了一半精力的情况下,文化课成绩依旧不能有太大的下滑,这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作为支撑。

学习艺术、成为导演一直是我的梦想,在听到老师宣布这个消息后,我思考良久。父母望女成凤,希望我能考上名牌大学,如果我选择艺术,就需要他们转变曾经固守多年的老观念。为了梦想,为了不庸碌地过完一生,我决定按自己的想法走艺考之路。

爸爸教我“普遍撒网,重点捕捞”

艺考经历或许每个艺术生都会铭记一生,当然最终的结果不都是高歌凯旋,更多的人是失意离场,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艺考都在改变我们命运的同时,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很多前辈都说,艺考考的是学生,更是家长,如今我也深有同感。

在去北京之前,我和爸爸来到了武汉,报考各省市在湖北设点考试的高校。因为湖北的政策和其他省份不同,为了节约时间,我没有参加省统考,而是直接参加了各大高校的校考。

武汉的考试方式和后来去北京参加的考试是不同的。我爸总结了一条准则,就是“普遍撒网,重点捕捞”。在武汉设考点的学校,一般都是设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类院校,纯艺术类院校较少。这些院校更看重文化课成绩,所以一般都被当做“保底”学校,比如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在艺考的时候,艺术生不能一心盯着北京、上海的学府,必须有一些等级稍低的学校,这样才能让心里有底,不至于太高的桃子摘不到,又放弃了唾手可及的西瓜。艺考的考试形式和高考完全不同,除笔试作文之外,面试占的分量很重,因此对于以前未经历过任何类似考试的应届艺考生来说,这种考试形式比较陌生,有很多门道需要了解,所以在去“摘桃子”之前小试牛刀是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

考试那些天,武汉下了很大的雪,站在雪地里冷风刺骨。和其他前来参加艺考的家长有点不一样的是,我爸在我即将进入考场的时候,总会站在我面前,用他并不怎么强壮的身躯摆出施瓦辛格秀肌肉的造型,嘴里大喊:“宝贝全力以赴,老爸在外面给你展示肌肉!”周围的人看着他的样子,表情明显很震惊,我则会在一瞬间把紧张丢到九霄云外。现在想来,有个如此活宝的老爸是我此生之幸!

当我在教室里考试的时候,爸爸会在教室外面一直等着我,其间他会跟其他家长聊聊自己的孩子,用他的话说就是“顺便探查敌情”。在瑟瑟寒风中经常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我怕爸爸的身体受不了,三番五次要他去找个能坐的地方休息,喝口热水暖暖身子。他总是嘴上答应得很好,到我去考试的时候依旧在考场外站着,样子比我还要紧张,就像一个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士兵兢兢业业地值守。在寒冬二月,无论刮风下雨,他总会出现在我走出考场后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正是这一分一秒的等待,让这个凛冽的寒冬添上了一抹暖色,让我在无助的时候总会想到,有一个爱我的人正在外面等着我。

在武汉的考试非常顺利,但因为是综合类学校,在各个省市都设立了考点,所以最终全国汇总总评之后,被刷掉的可能性仍非常大,所以即便是“普遍撒网”,也要认真对待。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我建议那些准备参加艺考的学弟学妹们,假如在省内的考试中已出现了厌烦情绪,赴北京赶考时就必须把报考的学校数目缩减,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志在必得的学校上。

作为一个梦想成为导演的学子,在北京我最想考的当然是北京电影学院,但这并不容易。长久以来对这所学校的关注与向往,让我早已把这所学校放在了神坛的位置上,无意中让我在意识里拉开了它与其他学校的距离,考试的时候心理压力也达到了顶峰。因为失去了平常心,初试放榜的时候,我甚至不敢踏入电影学院的大门。妈妈揉了揉我的头,低斥了一声:“胆小鬼!”

那天妈妈帮我去看了红榜,很幸运我考的两个专业都过了初试。

然而不幸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的复试和复旦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三试在时间上有冲突。艺考中这类冲突是难免的,哪怕事先经过周密安排,也无法全部错开所有学校的初试、复试及三试的时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时候就必须果断,有的人比较激进,会选择北京电影学院的戏文专业考试;有的人属于保守派,会选择复旦的编导专业考试。我属于第二种,我的想法是既然复旦这边的考试已经闯入了三试,并且前两场考试我都发挥得很好,缺的只是临门一脚,断然不可放弃,而北京电影学院这边我只进入了复试,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这时候需要处理的,便是梦想与现实的关系。然而无巧不成书,最后我考取的正是复旦大学视觉学院的编导专业。

爸爸说我的收获只是锦上添花

一个多月的艺考在或喜或忧中结束了,回到学校,我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恢复过来。因为最想考的学校并没有录取我,怀才不遇的悲愤感让我无法释怀,甚至一度想到了复读。父母依然没有批评我,更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吵我骂我,而是帮我分析利弊得失。

爸爸对我说:“付出并不是一定就有收获,收获只是锦上添花。很少有人能够一次就完成自己的梦想,而大多数人都属于平凡的那一类。一次的失败不能代表什么,未来的路还很长。在十几万人的艺考大军中,所有的学校加在一起一年才收一万多人,这和高考独木桥比起来,并没有宽多少,甚至比高考更难。就算在艺考中没有一个学校录取你,你也不用气馁,这只能证明你不适合这种展示自己的考试形式,并非是对你的否定。”想想爸爸说得很对,我就释然了。

此后的几个月里,我一边翘首以盼各个学校的专业合格证,一边在老师那里开小灶,狠补落下半年的文化课,争取以最快的时间恢复高考备考状态。

根据前几届学长的“血泪”经验,很多同学都是在这个时候松懈的,或许是因为对艺考的结果不满意而心灰意冷,或许是因为有了其他打算比,如出国留学而倦怠了学业,结果即使拿到了专业合格证,却因为文化课成绩不达标而落榜。

请记住,高考成绩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东西,无论好与坏,都是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证明,它公正公平,不因任何自身以外的因素而改变。

高考前的半个月,我拿到了上海复旦大学和其他几所院校的专业合格证。高考结束后,我填报了复旦大学,以明显的分数优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在上海,我感受到了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感受到了这里十分前沿的专业思想和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风起的日子篇4

——题记

风,吹的时候,吹起陈年往事。

令我怀念的一年前的每一日生活也随之而来。怀念,因为那时,她与我,还是朋友。

和她一起跳高高的台阶,和她在房间里玩躲猫猫。和她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和她一起做“饭”和她携手走过的每一日都是快乐的,虽然那时我们的关系不是很好了,但是比起此时,好很多。和她在一起玩耍的每一日都开开心心,我怀念不已。

那些充满天真童趣的日子里,没有任何猜疑,没有任何秘密,没有任何顾虑,我们就像是双胞胎姐妹天天在一起,没有人能把我们分开。我们打打吵吵,玩玩闹闹在那些日子里无疑是不可以缺少的,可是尽管有打打吵吵,我们还是从来不打架也不吵架的。我们有时候甚至还去帮别人劝架呢!还有时候我们甚至装备上阵,我们两个一起唱歌,不过她总是跑调,逗得我在地上打滚呢!

那些充满快乐的日子里,不去想什么,天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三中还是家里,我们都会玩得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似的。不去想什么,天天玩得……

风,吹的时候,吹起陈年往事。

风,把我吹回一年级的记忆中。那时候,我还小,也很笨,总以为电视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是真正的,尽管那样,但是一年级的时候,我可以无忧无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可以无所顾虑的去玩,每天,她陪伴着我,快乐无与伦比。(那时,我们刚认识,是很好很好的朋友。知己哦)风陪伴着我,那时,我懂得怎样享受风的气息,(因为,那时,有一个比她更好的朋友,可惜我们早已断交了。也是知己)花儿陪伴着我,那时,我懂得欣赏每一朵花,无论是丑陋的,还是漂亮的。星星陪伴着我,那时,如果和朋友一起,就去看星星…………

那些无与伦比的快乐日子里,我懂得了很多,那时尽管我只有5岁,尽管我很笨很笨,但是在她们的陪伴下,我很早就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不过现在她们的离开,使我分辨不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假意的友谊。

那些和她们在一起的日子里,她们伴我走出悲伤,她们伴我走进快乐。

和她们一起的日子里,我们扑蝴蝶,然后把蝴蝶放了;我们叠飞机,然后把飞机放飞;我们摘花儿,然后把里面的种子种下;我们玩玩具,然后把玩具整理得井井有条;我们一起上学,在学校认真听讲;我们…………    风,慢慢的吹吧,把我吹进回忆中。

风起的日子篇5

小狐狸和山谷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清风、每一丝唤醒尘埃的阳光相依为命。她奔跑在繁茂的森林,像风一样。她仰卧在一望无垠的草地,数着白云听着鸟鸣。小狐狸只有她自己,她是一只深山中无依无托的小兽。所以,她用自己的精魂血肉去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相融,她把自己的声音和笑脸刻在山谷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天,风把自己或柔曼或有力的笑声送回小狐狸的耳边。小狐狸和风追逐,然后送走风,送走自己带有表情的声音。

小狐狸拥有一个花园,花园里只种了唯一的一株花。这是一粒风送给她的种子,可至今未开。小狐狸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颗流星坠落在她的花园里。她在等待,等待一些未知的神秘东西。有时,等得急了,她会对着山谷喊:“你在哪?你在哪?”山谷报以更空灵的回答:“你在哪?你在哪?”又是亲爱的风把这些声音送到小狐狸的耳边。风挠她痒痒,叫她别着急,小狐狸咯咯地笑了。

为什么每天的日出和日落都是同一个样子呢?小狐狸在心底问。

又是一天,在看完同样的日出之后,小狐狸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事――她种下的那株唯一的花开了!小狐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慢慢地走近它,然后把尖尖的鼻子凑了上去。这时,响起了敲门声。

这扇寂寞的红木门,终于被人敲响了。小狐狸轻轻地走去,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了听门外的声响,有一个人的呼吸夹杂在风声里。小狐狸开了门,门外站着一个脸色有点苍白的男孩。他问:“我可以进来吗?”

从此,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不再是相同的模样,因为这寂静的山谷里,多了一个小王子。

小王子和小狐狸一起在树林中奔跑,一起仰卧在无垠的草地上。小狐狸对着山谷喊:“你在哪,你在哪?”小王子会回应道:“我在这,我在这!”

风是小狐狸的老朋友,它把小狐狸和小王子的声音揉到一起,吹进小狐狸的梦里。他们一起对着花园里唯一的那朵花说悄悄话,再通花蕊传递给对方。

就在某天早晨,阳光唤醒小狐狸的时候,小狐狸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小王子了。她难地哭了。她去问风,风说:“小王子变成花精灵了。”小狐狸跑到自己的花园,她看到那朵唯一的花上有一滴似露珠又似泪珠的东西。于是,小狐狸不再难。

小狐狸依旧每天看一遍日出,看一遍日落。小狐狸依旧在等待,可这种等待本身就是拥有。她在等待中得到了自己期盼的东西。

(稿件来源:为先在线博客频道)

风起的日子篇6

关键词:德育;清风正行;南风暖心;飓风留痕

作为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要让学生成才,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我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心间。如何把德育之风吹进学生心扉、滋润学生心灵呢?在此,笔者就根据这近十年的班主任生活,谈谈自己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清风正行,日日吹――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清风是一股平常风,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繁缛琐事管理,就得如清风般,日日吹,时时吹,如此才能替学生“正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只能像“老母鸡”似的,天天蹲点教室,没日没夜地在孩子们耳边“吹风”,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比如,上课、下课、放学、打扫卫生、每天佩戴红领巾、晨读、路队管理……我事无巨细地帮着扶着。同时努力地培养小干部,请他们当小助手。学生的好习惯渐渐养成。

三年级时,我把权力下放了,班级的事务责任到每一个人:5个值日班长,每人配备一把钥匙,每个星期管理一天,那一天值日班长必须早点到校,开门、管纪律、管卫生。每个人都有负责的事,都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大到班级一天的纪律管理,小到关灯、关门等,学生各司其职,做到了自我管理。若在这一天出了状况,我就找值日班长,指出不足,再给出正确的处理方法,让他转达给其他组员。这样子,班级管理井然有序。而我这个班主任,则当个“甩手掌柜”,发现有状况,就在孩子们耳边吹吹“风”。

我日日吹,时时提。在这“清风”的正确指导下,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负责,必定万事好办。清风一吹,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学生的言行品德规范了,良好的班风也就形成了。

二、南风暖心,常常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代杜甫有句名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用这句诗来形容小学一线老师对学生实施德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学校德育既要达到“润物”的目的,又要是“无声”的,即不易觉察的,有如春风化雨,吹进学生的心扉,滋润他们的心田!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块糖果”是个经典例子。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讲究方法,采用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时,有一次课间,我班有个叫王倩倩(化名)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地跑来找我:“轩轩叫我王精精……”是孩子乱取绰号吗?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经我了解,一年级孩子识字量少,轩轩把“精”和“倩”字搞混了。上课后,我就此事进行引导。我说,有的同学把“王倩倩”叫成了“王精精”,我知道这些同学不是故意的。我想他是把这两个字搞混了。我边说边板书“倩”和“精”。大家仔细看看,两字有什么区别?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倩”字是单人旁,而“精”字是米字旁。我再问,大家知道单人旁的字跟什么有关吗?学生摇头表示不知。我告诉他们,单人旁的字都跟人有关系,她的父母给她起这个名字时是有美好的寓意在里边的,他们定是希望她越长越漂亮。(这时,好多小朋友向王倩倩投去了羡慕的眼神,那个叫王倩倩的小朋友更是兴奋不已)这个“倩”字我们以前没学过,有的同学读错了老师也不怪他。但以后如果再叫错名字,那就是没文化的表现了。过后我再问王倩倩,还听到过不礼貌的叫法吗?她笑笑,不好意思地说:“没了。”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让我明白:孩子的心灵很纯真,也许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心灵的戕害。所以,日常生活中,面对形形的道德小问题,我们应多往好处想,少往坏处想;多进行心理疏导,少一味禁止。“南风”暖的是学生的心,让教育虽无声却效果显著。看到“南风”教育有好的成果,我们教师的心也会为其所暖。在德育工作中,南风应常常吹,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飓风留痕,偶尔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德育工作中,“清风”抓日常,“南风”抓思想,两者结合,可谓所向披靡。但是,也有几个清风吹了不起浪、不斜竹,南风吹了没反应、心不暖的人。这时,就不得不给他来点强风――飓风,“惩罚”他一下,让他在惩罚中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进而留下正确行为的“痕迹”。

记得有次放学值日中,陶××因为要去喝喜酒,就没完成任务跟家长走了。看着他负责的场地一团糟,想到类似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我准备“好好地”罚罚他。“惩罚”就是阵飓风,现飓风已刮了起来,那我又何不让这飓风的影响范围更广些,让更多的孩子受到教育,在心底“留痕”呢?于是,我以此事为凭依,跟孩子们说道“值日任务就像你们长大后的工作任务一样,现在认真对待了值日,以后你也会认真对待工作。你若真有事,可以提前请假,让值日班长早点做好安排,也可以跟明后天值日的同学对换,以保证自己的任务有人做。”为了以儆效尤,我罚他再扫地两天。这次刮起的“飓风”,孩子们印象深刻,因为自此以后,班级里没再出现过不完成作业的现象,达到了“留痕”之目的。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也是容易受伤的。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于细微处见精神,注意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童年时被烙印下的负面情感,是难以简单地用时间的橡皮轻易擦去的。为人师者的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我们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真的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在你偶尔吹吹飓风时,请做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意风向及风量,别寒了孩子的心。

德育工作是缓慢而长久的,是需要等待和坚持的。多年的德育实践使我认识到,对儿童进行说教时常让人品尝到“有心栽花花不开”的苦涩,而那种看似随机、貌似无意的感化却经常能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就让我们把“风”认清,用合适的风去吹该吹的人,让这些“朗朗乾坤形形风”吹进学生心扉,滋润“莘莘学子千千万万心”。

参考文献:

风起的日子篇7

1954年,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乡偏远的荒漠地带,政府投资修建了一座麻风病医院。当时为了隔离治疗麻风病人,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都生活在离麻风病医院不远的幸福村,久而久之,人们把幸福村曾改称为“麻风村”。

幸福村地处偏僻,贫困落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村里的孩子从没有进过一天学校的门,很多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而今,这个荒僻的小山村里走出来了第一个大学生――新疆医科大学药剂系毕业生日吉甫・热合曼。

老师把他舍不得吃的鸡蛋扔进了羊圈

日吉甫・热合曼1983年12月出生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乡麻风村。他的父母曾经是麻风病患者,都有严重的麻风病后遗症,身体极度虚弱。日吉甫・热合曼虽然没有染上麻风病,但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他的家里有4亩地,父母干不了地里的重体力活,日吉甫和姐姐吐逊汗早早地挑起了家里生活的重担。

1991年,日吉甫已到入学年龄,父亲领着他步行十几公里,想到附近的乡里的学校读书。但是,当学校领导知道他们是麻风村的人时,就像避瘟神一样一口拒绝了。人们由于缺乏对麻风病的了解不和认识,在心理上对这种疾病给人们带来的恐惧阴影很难驱散。

1991年9月,经多方努力,洛浦县教育局在衬里建立了一所简陋的土坯房小学,这是幸福村孩子们终生难忘的事。学校由两排低矮的土坯房组成,师生用的桌椅板凳,全是附近学校淘汰下来的破旧东西。

那年,8岁的日吉甫和10岁的姐姐吐逊汗终于跨进了学校的门。第一位老师的文化水平太低,加上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把孩子喊回家割草、喂牛、放羊去了,老师经常在家里千私活,一年下来没上几天课,很多学生只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日吉甫和姐姐每天早早地赶到学校,如果老师没来,姐姐就回家帮助父母干活,日吉甫就抱着书,坐在学校门口自学。那时,衬里经常停电,日吉甫捡了个玻璃瓶子,让父亲做了个煤油灯供晚上学习用。日吉甫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学习。有一次,日吉甫在田边放羊,看书入了迷,羊把别人家田里的庄稼啃了一大片,父亲说了许多好话,又赔了一些钱后,才算了了这桩事。

1993年4月,日吉甫读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个高中毕业的小伙子当教师。那位老师心存疑虑,不敢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生怕染上了麻风病。

有一天,日吉甫姐姐过生日,父母给姐弟俩每人煮了两个鸡蛋。日吉甫没舍得吃,到学校把鸡蛋送给了老师。第二天,学生们在学校附近的废弃羊圈里发现了那两个用报纸包着的鸡蛋。这件事使日吉甫难过了好几天,要知道麻风村的孩子只有过年过节和生日才能吃上鸡蛋。

没过多久,那位老师就悄无声息地走了。洛浦县教育局派了三名正式老师到学校教学,其中有位叫买买提明的老师,原先在县城工作。他的父母都是医生,曾经在麻风病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买买提明老师受父母的影响,了解麻风病人内心的苦楚,也很同情怜悯这些孩子。他是当时在麻风村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师。

买买提明老师很喜欢聪明好学的日吉甫,他向日吉甫第一次讲了“大学”的有关情况。那时的幸福村实在是太穷了,除了毛驴车,村里连自行车都难得一见。买买提明老师的话在日吉甫心中扎了根,他梦想着有朝一日坐着毛驴车离开这里,到大城市去上学。在歧视和白眼中苦熬了一年

1996年7月,日吉甫在村小学毕业了,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名列全班第一名。

当初和日吉甫一块上学的54名学生,坚持上完小学的只有18名,拿到小学毕业证的只有5人。

为了孩子的前途,乡长带着老师轮流去五个孩子家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们继续上初中。“不想上了,小学毕业就不错了,上初中花费大,家里没那么多钱。”其他三位家长都拒绝了。只有日吉甫的父亲说:“为了孩子能走出穷山村,过上好日子,我就是卖血也要供孩子们读书。”

日吉甫家仅有的4亩地,是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姐弟俩都去十几公里外的多鲁乡上初中,多病的父母谁来照顾呢?地里的重活只有雇人干,可钱在哪儿呢?姐姐吐逊汗思来想去,只有牺牲自己了。她对父母说:“弟弟学习好,就让他上吧,我留在家里干活,照顾你们。”

望着刚满15岁的女儿,父母亲流下了辛酸的眼泪,日吉甫抱着姐姐失声痛哭。

好不容易凑足了学费报了名。刚开学那几天,天没亮日吉甫就得起床,用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走到学校,下午放学后半夜才能到家。家里人看他太辛苦了,就让日吉甫赶着毛驴去上学。谁知,头一天赶毛驴上学时,因毛驴车陷在沙土里近两个小时,等日吉甫赶到学校时已经上完一节课了。

乡长土逊尼牙孜知道这些情况后,就把县里发的自行车推到了日吉甫家,“这辆自行车虽然旧了些,但骑起来挺轻松的,你要安心把学习搞好,为咱们村争光,你要对得起乡长专用车啊!”

上中学的头一年,日吉甫遭受了多少白眼和歧视,他是中学唯一一个麻风村来的学生,身上穿的是父亲破旧宽大的衣服,风里来雨里去,又黑又脏,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跟他说话,更没有人找他玩。同学们都不想和他坐一个座位。

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有个同学骂日吉甫是“小麻风”,并让他滚回家去。日吉甫流着泪水和这个同学打了一架。晚上回到家,日吉甫委屈地在父亲怀里哭了起来,“我没有麻风病,同学们为什么看不起我?还要欺负我?”父亲陪着儿子默默地掉泪。

第二天,父亲和乡长带着日吉甫去了学校,乡长在全校大会上讲了麻风病的有关知识,并一再声明,日吉甫是一个健康的孩子,没有麻风病。日吉甫的父亲声泪俱下地讲了家里的情况,并给老师和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

从那以后,很少有同学歧视日吉甫了。

1999年,日吉甫初中毕业了,他想到县城上高中,父亲也希望他继续上学。可是现实太残酷了,高中一年的学费要500元,这对一个想吃饱饭都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大难题。

日吉甫没有向苦难的命运低头,他借来了高中课本在家自学起来。遇到不懂的难题,就写信向洛浦县高中的老师请教。洛浦县高中的几位数学、物理、化学老师被日吉甫的学习精神感动了,都热情地指导日吉甫学习。

虽然日吉甫学习非常刻苦努力,但这样学习的效果总要比在学校学习差多了。乡长土逊尼牙孜专程跑到洛浦县城,挨着高中学校求情说好话。一所职业高中的领导被说服了,答应一年只收150元学费,其它住宿费、书本费等费用都减免了。

2000年,在家自学了一年的日吉甫,又回到了课堂。 为了省钱,他每次都是步行回家,平时啃干馕喝白开水,有几回上体育课,日吉甫由于缺乏营养贫血,在太阳地里一运动就晕了过去。

众人相助圆梦

2002年8月26日,日吉甫接到新疆医科大学药剂系的录取通知书,全村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纷纷前来贺喜。

然而上大学四年的学杂费至少24000元,这些钱够全村300多人一年的开支了,对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日吉甫一家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小山村的穷乡亲们自发地抱着鸡、兔子、拿着鸡蛋……到巴扎上卖了,把卖东西的钱几块钱、几角钱送到了日吉甫家,为日吉甫凑学杂费。

日吉甫的父母把家里的全部家当4只羊和一头牛卖了,有2000多元。这些钱和乡亲们送来的钱加在一起,离6000多元的学杂费还差一截呢。日吉甫家再没有值钱的东西可以卖了。

18岁的姐姐吐逊汗情急之下,说谁愿意给日吉甫出学费,她就嫁给谁!可是小山村的小伙子都生在贫困人家,谁有那么多钱呢。外乡的年轻人对麻风病心有疑忌,没人敢接这个红绣球。

新疆医科大学已开学一个多月了,日吉甫在家如坐针毡,焦急万分。

“走,咱们找和田政府去,”乡长土逊尼牙孜带着日吉甫到了和田市,地区一位领导听说了日吉甫的情况后,特批了3800元现金。日吉甫赶到学校,终于报名上了课。

交完学杂费后,日吉甫身上就只剩下30多元钱。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只吃两顿饭,每次买一个馒头,躲在没人的角落,就着白开水吃。

一个多月后,日吉甫身上的钱花光了,家里已是一贫如洗,连一年才10元钱的照明电也停了。他没办法再开口向家里要钱了。一天,日吉甫脸色苍白,四肢无力,他已经两天没吃饭了,饿得头晕眼花,走路软绵绵的,同学们都关切的问他是不是生病了。日吉甫不得不讲了自己的家境。全班同学都很同情和关心这位身份特殊的同学,大家约定每月每人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10元钱资助日吉甫。日吉甫过年回家的150元路费也是同学们给凑的。班主任和另rj的任课老师知道日吉甫的情况后,每月都给他一些零用钱,还给他买洗衣粉、牙膏等日用品。天冷时,老师还从家里拿来毛衣线裤给他穿。

今年是日吉甫上大学的最后一年,3月1日开学后,日吉甫的学费一直没着落,虽然学校没有催他,但是他心里还是焦虑万分。新疆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夏米力・夏克尔知道这个情况后拿出3900元替他交清了学费,乌鲁木齐几家企业又给日吉甫资助了2000余元生活费。日吉甫将这些资助过他的人和企业的名字都记在了一个笔记本上。他动情地说:“没有这么多的好心人和企业帮助我,就没有我日吉甫的今天。我要永远记住他们,以后还要报答他们。”

风起的日子篇8

黄苗子和郁风夫妇最自豪的是一生中有无数良师益友相伴,没有门派与专业之见,只因志趣相投。1930年代的上海,1940年代的重庆“二流堂”,1950年代的北京栖凤楼和后来王世襄芳嘉园小院,劫难重逢后北京的一场场聚会,这对艺术夫妇总是生活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朋友圈中。这些人都是现代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郁达夫、邵洵美、夏衍、聂绀弩、叶浅予、启功、吴祖光、冯亦代、王世襄、杨宪益、丁聪、黄永玉……他们的言谈行止,如果有心人记录下来,便是一部现代的《世说新语》。

每次和黄苗子郁风夫妇的会面都是愉快的。

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北京万荷堂的黄永玉81岁生日会上。名士云集,所见所闻皆新奇,然而,至今念念不忘的是黄苗子经典的微笑。当日上百宾客之中,黄苗子郁风是黄永玉的老友代表。晚宴开始时,黄苗子开怀大吃的形象让人难忘。――华君武曾说他:“好吃,得了痛风病,仍不顾。1994年在悉尼又大吃王蟹,几乎送命,恶习至今不改,尤喜食猪手。”――随手拍了一张照片,镜头下馋嘴的黄苗子,活像个大孩子。

后来在黄苗子和郁风家中谈天,未觉两人岁数加起来已超过180岁,黄苗子不时欢笑,郁风中气十足。

谈到邵洵美,黄苗子取出一把扇面,朗读自己书写的邵洵美的诗作,又取出60多年前在上海为邵洵美画的漫画,郁风也感意外,称赞把邵洵美风流倜傥的神采刻画得很像;谈到聂绀弩,黄苗子又取出聂在山西写给他的诗。谈到郁华,郁风取出自己的散文集《画中游》,其中有她写父亲的文章;谈到郁达夫,又取出《郁达夫海外文集》。可以想象,老友们在他们家聊天是何等愉快。

他们家的布置是适合老友聊天的。书房名为“安晚书房”,画案不大,书架上堆满了书,墙上挂着黄苗子重写的聂绀弩斋名“三红金水之斋”。书房门前的对联是黄苗子的篆书,造型悦目,事后请教高人方知是:“春蚓爬成字,秋油打入诗”。黄苗子喜欢打油诗,这两句真是打油到家了。客厅墙上的一幅字是黄苗子写的“月是故乡明”。他们曾经在澳大利亚住了十来年,居住条件比北京好,如今还是喜欢住北京。毕竟,北京有许多老友。数十年来,两人身边永远少不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黄苗子和郁风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黄苗子的父亲黄冷观与要员吴铁城曾同为同盟会员,拜吴铁城之赐,黄苗子一直是拿铁饭碗的高级公务员。郁风的父亲郁华、叔叔郁达夫都曾留学日本,郁华是著名法官,曾营救田汉、阳翰笙、廖承志等左派人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健将。郁风受郁达夫的影响,热衷进步活动。两个年轻人却因为艺术交流成为朋友。

黄苗子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书香世家,古诗文的阅读和背诵奠定他的文学基础,练习书法则是他每日乐此不疲的内容。岭南名家邓尔雅开启了黄苗子一生为学之门。

早在进入香港中华中学读书前,黄苗子就喜欢上漫画,16岁时创作的漫画《魔》入选香港学生画展,并在叶浅予主编的《上海漫画》发表,使他对上海无限向往。1932年,黄苗子从香港跑到上海投笔从戎,黄冷观紧急给时任上海市长的吴铁城拍电报,拜托他关照儿子的一切。吴铁城把黄苗子安排在上海市政府任职,黄苗子身在官场,心在艺坛,与许多画家成为至交。

一年后,郁风也随家人从北京南迁上海。与黄苗子不同,郁风的大法官父亲和大作家三叔在她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郁达夫带郁风去见鲁迅,郁风深深记得的是鲁迅和蔼的笑容,很特别的是用大拇指和四个手指拿香烟而不是夹在食指和中指中间的姿势。有一次郁达夫很直率地对鲁迅说:“我侄女学画,你有什么画册给她一本吧。”鲁迅果然送了郁风一本《引玉集》。郁风先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随后到南京中央大学在徐悲鸿、潘玉良门下深造。

细算起来,黄苗子与郁家有缘份。当年的上海有一个南社俱乐部,由柳亚子主持,有一个南社点将录,把水浒的108人编到南社俱乐部的108人身上,有郁华,也有黄苗子。“我是矮脚虎,郁华是什么我记不起来。”黄苗子笑道。

和郁达夫的交往,黄苗子倒记得很清楚。每次郁达夫从杭州来上海,邵洵美都会打电话把黄苗子约出来,一起吃饭聊天。邵洵美是上海“文坛孟尝君”,他创办的时代图书公司,把当时有名的漫画家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鲁少飞全都收罗进去。黄苗子有空就到时代图书公司,和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玩在一起。郁风就在这时候走进他的世界。

我问黄苗子:“你跟郁风是怎么相爱的?”黄苗子答:“因为老谈艺术和创作,在书信中也谈,还聊一些文艺界的情况。”

好景不长,抗战爆发。郁风的家事,是大时代里国事的缩影。她的祖母拒绝为日本军官做饭,躲到后山下崖边,几天后冻饿而死;她的母亲陈碧岑遭日寇炸伤后留下永久的伤疤;她的父亲郁华为敌伪特务枪杀;三叔郁达夫在日本投降后被日军诱出野外,活活掐死。

战火使文化人爱国之心更为炽热。黄苗子回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化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穷途末日“快完了”,而仍然是根深蒂固地继续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条件、机器印刷漫画。所以,最早的漫画宣传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现在没有人提起了。像张乐平、叶浅予、陆志庠、特伟、张仃,这批人全部是漫画宣传队的重要人员。当时,鲁少飞他们在广东,我也去了广东,办了一个《总动员画报》,由部队出钱。《总动员画报》一出就是几十万份,对抗战影响比较大。当时涌现的一些好的作品,艺术性与政治性结合得很好,现在看来仍然很有力量。

抗战中辗转各地,黄苗子和郁风之间音讯不断。在香港,郁风编了一本《耕耘》杂志,黄苗子是发行人。在重庆,黄苗子、郁风、夏衍、徐迟、冯亦代常聚在一起。当黄苗子向郁风求婚时,以革命者自居的郁风觉得难以抉择,因为黄苗子这时依然在政府任职。为黄苗子担任说客的是共产党人夏衍。

1944年,不同政党的要员在重庆一同参加他们的婚礼,柳亚子和郭沫若合诗:

跃冶祥金飞郁凤,

舞阶干羽格黄苗。

芦笙今日调新调,

连理枝头瓜瓞标。

证婚人沈尹默赠诗:

无双妙颖写佳期,

难得人间绝好辞。

取譬渊明远风日,

良苗新意有人知。

在爱海里,他们不顾政治的因素,却避不开政治的漩涡。婚后的黄公馆,各种政治面目人物都是的座上客,有左派面目清晰的革命名流,有戏剧界、诗书界的各种文人,甚至军统特务。他们常在黄公馆打牌、清谈,有如自发地搞统一战线。

在黄公馆的不远处,有一个更为方便的文化人住所,名为“碧庐”,这是电影界著名报刊编辑唐瑜自费建造的房子,用来接纳文艺界的穷朋友白住。常常在这里的有革命家兼艺术家夏衍、漫画家丁聪、剧作家吴祖光、画家叶浅予、大牌明星金山、翻译家冯亦代、歌唱家盛家伦、黄苗子和郁风夫妇。大家性情相投,自由自在地欢聚一堂。

那时进步文化人多与共产党来往较频,结交的是、潘汉年、廖承志、乔冠华这样的朋友。从延安来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中有个陕北名词“二流子”,引起了“碧庐”中人的兴趣,这些文化人平时不用严格上班办公,生活自由散漫,便互相用“二流子”调侃。有一次,郭沫若来“碧庐”聊天,兴致勃勃地要题匾“二流堂”,一时没找到宣纸和毛笔,并未题成,但“二流堂”的名号从此就叫开了。“二流堂”在民族水深火热之际安顿了一批文化人,而不同学科的文化交流,更成就了日后一批文化大家。

1948年在香港,乔冠华深情地说:“将来在北京,‘二流堂’可以再搞起来的,继续做团结文艺界人士的工作。可以搞成个文艺沙龙式的场所,让文艺界的人有一个休闲的地方。”

诚如乔冠华所言,1949年后的北京栖凤楼,住着黄苗子和郁风、吴祖光和新凤霞、盛家伦、戴浩,盛家伦称这里是北京“二流堂”。齐白石、老舍、梅兰芳、洪深等名人高士来往不绝,连上海、广州、香港各处来人,潘汉年、黄佐临、柯灵、于伶等到了北京,也都往这儿跑。黄苗子回忆:

北京“二流堂”在东单一个破破烂烂的大房子,浩子(戴浩)花了几个金条买下了这栋楼,起初是盛家伦音乐大师、浩子两对夫妇住在里边。后来,我从香港来,没有地方住,也住在里边。再后来,《新民报》公私合营,也搬到里边,我也去参加管理。最后是吴祖光也搬进来。当时大家聚到一起,各自有各自的朋友。我跟郁风是美术界的朋友多,盛家伦音乐界的朋友多,吴祖光是戏剧界的朋友多。“二流堂”除了在朋友上的感情沟通,更多是推动大家专业之间的交流。比如吴祖光搞梅兰芳的戏剧,就把我、张光宇、张正宇请进去做艺术顾问,对布景等等提出意见。这一类的事情很多,我们没有想法、意识去振兴中华文化,但是实际上也作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郁风则说:“其实,也是因为文化圈里的人兴趣相投,不是从一开始就严肃考虑任务,要完成什么任务的。而且这里也不尽同行,有的搞戏剧,有的搞文学,有的画画。但是有一些共同的趣味、共同的认识,就很自然地走到一起了。”

这批志趣相投的文化人聚在一起,并不知道厄运将至。黄苗子后来感慨:

有一句话说,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危险。我们就不知道危险。“反右”的时候,有人提出来我们是把重庆“二流堂”在北京恢复,还上告了中央。其实是很清楚的。在重庆,郭沫若、夏衍都和我们在一起,到了北京又聚集到一起。把我们揭露出来,目的也就是为了针对。

1967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赫然刊登了著名檄文《粉碎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二流堂”》,字字粗黑。从此,“二流堂”一案株连无数。黄苗子和郁风夫妇名列其中。受害的除了一批熟知的堂友之外,有“名号”的还有:“叛徒”阳翰笙;“中美合作所的文化特务”叶浅予;“美国特务机关陆军战略情报局”的丁聪;中央印钞厂长冯亦代;“大汉奸大叛徒”潘汉年;“混世魔王”赵丹;“反动漫画家”张光宇、张正宇;“工艺美术界霸头”张仃;“大政治骗子”、“老手”华君武;“大”聂绀弩。专案组查“二流堂”重要人物吴祖光时,对他说:“为了盘查你的这个‘二流堂’,国家派出的外调人员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你看你为国家造成多大的浪费,你惭不惭愧?”

“”时期,黄苗子和郁风夫妇含冤入狱7年,关押在同一个监狱,却相互不知下落。在郁风的回忆里,监狱生活成了一种修炼:“坚持锻炼,斗室之内,日行万米,就感到生命的正常存在。因为我相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身体被禁锢了,思想却可以自由飞翔,和古人、和世界对话,飞向每一个熟识的人,飞向每一处可怀恋的地方。”

黄苗子说:“我这一辈子得到过最大的益处就是朋友。我原来只是中学毕业,没有什么学历,我都是靠长辈、朋友的帮助,才有了一些学问。”

他的很多朋友比他年长。1957年,黄苗子到广州送母亲上船回香港,为了研究唐代画圣吴道子,特别去中山大学拜访陈寅恪先生。当时,陈寅恪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要跟着一条白线去课堂。黄苗子记得:“陈老的头脑十分清醒,博闻强记。他指导我,让我查《新唐书》第几卷第几页就有一些有关唐代壁画的材料,《旧唐书》第几卷第几页也有,都是如数家珍。”

在1950年代的北京,黄苗子曾经是聂绀弩家中的常客。黄苗子回忆:

有一天我跟聂绀弩开玩笑,我说他是研究古代小说的,研究三国、红楼梦、金瓶梅、水浒,我给他书房起个斋名“三红金水之斋”。他高兴得不得了,我用隶书写好了挂在书房。后来要命了,红卫兵来了。我都不知道红卫兵的事情,事后他才告诉我。他说,我要赔他一张“三红金水之斋”。红卫兵让聂绀弩说“三红金水”的意思,他急中生智,就说是“三红”是“思想红、路线红、生活红”,“金”是小红书语录,“水”是的“江”字边旁,因为尊敬不敢直接写出来。红卫兵啪就撕掉了,说:“你也配!”十年之后,我们再见面,我又用草书给他写了一张。

黄苗子的同辈朋友有不少人日后成为文化大家。“反右”后,黄苗子、张光宇两家没有住处,王世襄毅然让他们住进了王家的芳嘉园小院。即使当时告密之风出现在文化人当中,黄苗子还是与启功经常来往。

1976年唐山地震后,芳嘉园小院的主人王世襄不肯离开他收藏的宝贝,竟想出一个办法:在他心爱的紫檀大柜里睡了好几个月。后来黄苗子书写一联赠他:“移门好教橱当榻,漏屋还防雨湿书。”横批是:“斯是漏室。”

近三十年间,黄苗子和郁风声名日隆,夫妇书画合璧,被誉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座”,但他们却自称是“行走在艺术世界里的小票友”。黄苗子的打油诗和郁风的散文,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玩票,却玩出大家风范。

风起的日子篇9

2、九月九港风。

3、春雷十日寒。

4、狗泡水 天将雨

5、对时雨 连几天

6、云绞云 雨淋淋

7、鸡晒翅 天将雨

8、猪衔草 寒潮到

9、蚂蚁搬家 天将雨

10、昼雾阴,夜雾晴。

11、立春落雨至清明。

12、燕子低飞 天将雨

13、蚂蚁垒窝要下雨。

14、夜星繁,大晴天。

15、蚯蚓封洞 有大雨

16、蜘蛛结网天放晴。

17、东北风,雨太公。

18、冷得早,暖得早。

19、雨来雪,不停歇。

20、棉花云,雨快淋。

21、瓦块云,晒死人。

22、星光含水 雨将临

23、乌头风,白头雨。

24、大雨无雨,明年旱。

25、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26、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27、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28、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29、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30、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31、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32、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33、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34、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35、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36、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37、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38、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39、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40、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41、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42、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43、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44、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5、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46、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47、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48、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49、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50、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51、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52、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3、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54、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55、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56、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57、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58、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59、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60、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61、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62、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63、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64、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65、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66、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67、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68、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69、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70、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71、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72、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73、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74、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75、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76、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77、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78、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79、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80、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81、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82、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83、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84、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85、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86、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87、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88、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89、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90、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91、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92、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93、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94、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95、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96、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97、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98、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99、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蓑。

100、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01、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102、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10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104、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105、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106、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107、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108、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109、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110、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111、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112、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113、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114、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115、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16、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117、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118、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119、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120、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风起的日子篇10

在距卫国国都之南三百余里一带,风景秀丽,山川河流罗布,这里是通往卫国洛里山军营的必经之道。-

据说,最近国君颁布,每家每户有男丁者,皆应有一男子到军中服役,以应国家危急之需。因此这几日,在这里分别的将士及家中亲人甚多。路上常能听闻呜咽哀泣之声。百姓纷纷臆断,这年头,国家又要起战事了。一想到这点,哀泣声就更伤沉了一层。

这一日,又有一对夫妻在这里分别。男子约二十来岁,身穿蓝色布衫,面貌清秀,穿着粗俗却不伤内雅。而身旁女子着一粉红衫裙,眉如翠羽,长腰瘦削,微风一吹,裙摆轻扬,美丽异常。

二人遥目相对,男子牵住女子的双手,过得许久,男子说道:“我这次是真的要走了,我……。”

女子回过神,看着胸前相互交搭着的双手,道:“我不会再挽留你的了,可也不能够,因为你…你…你要…,国家不会允许我们在一起,对吗?我盼着你能回来。”

男子跟着说道:“可我还有话与你说。”

女子又抬起头,望着他的脸和眼睛,幽幽地道:“我听着呢。”

男子道:“等我回来,我就带你去一稀僻之所,我们再不理会这世间纷扰之事,到时我种田你养桑,你说好是不好?”

女子听着,双眼噙泪,不觉泪水流下脸颊,突然挣脱男子双手,钻入他的怀里,哽咽道:“为什么不是现在呢?那还要多久,等我们都白了头了吗?”

男子本来也是想只要战事一息,就可回来了,但日前见一邻居的老头儿解甲回乡,少年从军,而晚年归来,无限凄楚,今日经妻子一提,不禁心头一酸,遂双手抱住妻子后背,温言道:“我也不知道,但我会想起你的。”女子听完,嗯了一声又抱紧了他。

此刻太阳已渐露山头,夜露渐干。男子看着东方,听女子泣声道:“你不要把我忘了,我是绝计不会忘了你的。”男子听着未及回答,女子又说道:“如果哪天你回来了,而国家又起战争,你还会带着我去那没有人烟的地方对吗?”男子宽言道:“但我想不会有那么一天的。”说完,又望着女子道:“生和死我们都在一起,永远不相辜负,直到白头偕老。你说好吗?”女子听完,欢喜而满足地不住点头。

转眼,人群渐多,兵士大多到齐。只听头领大声呼道:“士兵们,时辰差不多了,出发,今儿是最后一天,谁也不能到晚了。”说罢,跨上马背。一时间,人流涌动。士兵纷纷跟在络腮胡子的头领座骑后,排列整齐,与亲人作告别状。

刚才所提到男子,姓卫,单名一风字。家中父母早亡,当下只有一结发妻子,夫妻恩爱。这日送别之女子正是其妻。二人惜别时,卫风更是一步三回头,而妻子早已泪眼汪汪。虽然后人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对于相爱之人,谁不是恨不能每时毎刻都在一起。

过得不久,队伍已行出千余里了。亲人之影像也已模糊不情。卫风突然对妻子有一股眷念之情。她的那句“为什么不是现在呢?”时刻在自己心里游荡。有时想到“她现在又在做什么了”“是不是又再想着自己”“眼睛都哭成杏仁般了吧”,一想到这些,心情无比沉重。虽说,从小无依无靠,养成坚强之毅力及独立之意志,但一想到她往日之好与温情脉脉,心内忧伤化成泪花。-

队伍在白头岭短暂休息。士兵都坐着喝水,马儿在坡上吃草。卫风也坐在石块上,这时身旁一中年男子朝着自己说道:“小伙子,想念家了是吧。”叹了口气又说道:“往后这日子还长着呢,慢慢适应就好了。”

卫风本欲不答,但见这中年男子对兵役一事,颇有了解,就转过头想问些究竟,只见是一身穿灰色布袍,身材强壮男子,左脸有一刀疤,两眼有神,不怒自威。遂问道:“大叔,为何这几年,总是有人要去从军呢?”

中年男子道:“哎,这几年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民不聊生,这次听说是因为宋国攻打陈国,陈国向我国求救,国君有意救援。但卫国国小兵弱,自保尚且不足,不得已只好增兵,哎,真不知哪天卫国也将陷于战祸啊。”

卫风听罢,心中有些起疑问,遂又说道:“那这战争就真的没法避免了吗?”

中年男子说道:“怕是避不了,你有所不知,当今朝廷大臣分两大派,一是主张出兵救援陈国的一派,人说是主战派,这一派以大臣孔达为首,而另一派则主张不出兵,静观其变,但现在朝野是主战派得势,国君偏信孔达,所以这战事,怕也是早晚的事。比如这次的征兵就是一个前兆。你说我们就生在这乱离时世又有啥法儿呢。”

卫风听到这,颇觉意冷。但还是问道:“那这仗得打多久,打完就能回家了吗?”

只听中年男子回道:“天真啊你,走了从军的路,一辈子就这样了,你难道不曾听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吗?”

卫风一听这话,心里再也无法自持。眼框泪花点点。这时络腮胡子头领,又跨上马,大声呼道:“出发”一声令下,兵士群起而排成一列。整齐而有序前进。

过得数个时辰,路上接连停了两三次,天黑之前,终于到达洛里了。待得吃罢饭,呼噜声打成一片。然而直到夜深,卫风都难以入眠。-

次早鼓声擂响。卫风等人皆被吵醒。朦朦睡眼一开,但见周边的新兵纷纷起床着衣,遂也匆忙起身穿好衣服,到场上集合。-

军营里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不停地操练。有时筋疲力尽,累倒在场上,换来的是头领的吆喝和训骂。初来乍到,卫风由于忧劳成疾,大病了一场,又不允许告假休息,险些性命不保。亏得军中一老兵颇知药理,每日采些药草,熬成药汤让他喝下,这样几日,方稍有好转。过得半月有余,病也好得差不多。--

白天在一片擂擂作响的战鼓声中,不停操练。到了落日,点上火把,照得四地灯火通明,依旧操练。只有到了半夜,方得休寝。也只有到了这时,军营才稍微安静一些,个个士兵躺在床铺上都是呼噜呼噜直响,而卫风却是无法入眠。听得以前妻子说过,一但睡不着,可以起来数星星。但他怕惊动身边的士兵,故也只是躺在铺上不敢稍动。转而又想到了妻子,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这样的日子,过得一月有余。一天,朝廷突然宣诏说,陈国无力抵御宋国的侵略,卫王决定出兵救援陈国友邦。特命孙子仲为将军带大部分兵马出兵救陈,而其余军队分为两列,一列往国都兴建土木,,另一列到漕邑修筑城墙。在这之中,卫风就被分配到孙子仲将军之下,跟随其南征。-

卫国出兵,战战克捷,宋兵无力抵抗。请求停战,卫军营中一片欢呼,大家都说宋国已派使臣前往国都向卫王求和,只要卫王答应休战,大家就可返乡了。-

过得两日,孙子仲将军又接到情报说,宋国并不打算向卫国求和退出陈国之境,而是打算坚决顽抗到底。-

就这样,卫、陈联军又与宋国军队多次交战,时光辗转过得一年有余,第二年,也就是鲁宣公十三年,晋国突然出兵,偷袭卫国。卫军防卫不及,损失惨重。-

数月前,卫军听说宋国即降,于是人人越战越勇,恨不能杀得宋军无还手之力,好回乡与父母妻子相会。但这日突得晋军偷袭,眼见战争不知何时才能停息。因此全军上下,无不愤恼非常,大有怠战之心,次次与晋军交战中失利,节节退败。-

这几日,卫风也是忧愁不已,心想真道是天意弄人,本还想过得数日,就可回乡与妻子相会,但时下烽烟又起,相见之日,茫茫无期。也只好在军营暂且住下,再待时机,一想到这心下不禁悲哀伤感起来。恰巧这日卫风受命把将军的战马牵到野外吃草,但就因为这一失神,等他回过神来却发现马已不在了。这还了得,丢失战马是要杀头的,更何况还是将军的战马,那就罪加一等了。说不定还要连累亲族,一想到这,懊悔不已。-

茫茫平野,这马能跑到哪去呢?卫风四处一望,见东边不远处有一片青葱翠绿的山林,心下想道,马爱吃草,想必该是往林中去了。一想到此,就奔跑着向林中去了。-

在林中穿梭了几趟,却不见马的踪迹,卫风早已是汗淋浃背,只好到山坡上一坐。-

此时,天色也快黑了,卫风心下自是十分着急,要是不能在天黑之前找着马,性命就难保了。一想到性命不保,就想到对妻子许下的誓言难予实现,不禁感伤道:“宁妹,你我相距如此之远,要见一面真的太难了,而且如今还不知道我明天还能否活着,曾经信誓旦旦的跟你许下诺言,但我恐怕不能信守了。”

说完,只好沿着军营之路返回。一路走得不快,至少也要在死之前牵挂她一会。正如俗话所言“欢乐觉时短,相思恨日长”,不一会儿就到了军营门口。只见早有士兵在门口等他,一见他就说道:“将军找你呢,已好半天了。”卫风赶紧整了整衣装,慌慌张张地跑去见将军。

待到得大营,只见孙将军一脸严肃,道:“出去放马,马都回来了,你人还不见影子,要是马丢了你该当何罪,如此懈怠,来人,拉出去打五十大板。”说完早有两个士兵将卫风拉了出去。

这次,卫风真不知该说是侥幸还是悲哀,虽然被挨了打,至少马儿没丢。-

这几月来,由于晋兵的侵犯加之宋兵卷土重来,卫国兵士困倦不堪,次则有不少士兵产生厌战情绪,终致卫兵节节败退。-

次年,即鲁宣公十四年,据说卫王身边的权臣孔达被迫自杀,卫国终于屈从于晋国的压力,并且退了兵。-

虽然退兵,但士兵却没有得到允许归乡。有人说,后来某一天,部分兵士被允许返乡,但卫风是否在其中之列,我们不得而知。而是否能与他的妻子相见在有生之年,我们也无从考究。也许就此骨埋沙场,不得相见也难说,谁叫他们不幸生在春秋战国呢?康生也不胜哀怜叹之。-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三:康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