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24 00:23:32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1

俗话说“闻名丧胆”。从《呼啸山庄》闻名就知情节曲折,迎面来了阵阵狂风。主人公希刺克里夫的童年是那样的温馨,虽说是孤儿,但也获得了老庄主倍加的疼爱。但往日不同今日,以前的那是无知与天真的孩子,现在是带满仇恨种子的成人。命运对他不公平,店主的儿子在小时经常辱骂他是野孩子,还因嫉妒而打他,但这时凯莉安慰,愿和他玩。但后来她追逐“钱爱”。让这位本有埋怨的少年,变得仇恨这儿。想抱复的愿望,一直到了哈利吨的身上,让他不学无术。

即使仇恨,也不要播采。要学会做一位能忍、脚踏实地的人。

在家里,我每天都会一到家就写作业,我认为作业是固定知识的零件。但作业在写时也不一定就会一帆风顺,有时海面上的狂风暴雨与海浪冲击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胆怯,也不可莽撞,要学会用机智的办法通过,而不是想也不想就拉警报,找人帮忙,那不是智慧,而是弱小。

在学校,同学们都十分喜爱拔河,这是一个比力气又是比毅力的游戏。在过程中,也许是自己太坚持,而手心变得伤痕累累。有的时候不出于弱小也出于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人要学会放弃,放弃了自己的担子不就更轻了吗?忍气吞声,忍了就会成功,不要一味的想报复,那么倒霉的是自己;人要学脚踏实地,不能像幽灵那样飘荡,而要脚踏实地的往前走,向光明走。计谋,永远是浮云,心灵要实,才会为自己再积攒些别人的另眼相看。

呼啸山庄读后感400字(二)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呼啸山庄》,原着版本的。因为我以前读过简写版本的。所以对《呼啸山庄》有个大致的了解。

这本书是由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写的。

这本书被认为是世界的文学经典名着,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倍受称赞。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本书主人公希刺克厉夫与收养他的呼啸山庄的主人的女儿相爱,却因为社会地位悬殊而不能在一起。过了两三年,希刺克厉夫重新会回到山庄,对夺走他爱情与幸福的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报复虽然成功了,但是他却并不快乐。最后在痛苦中悲惨死去,留下了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读到这里,我想问一声为什么?

恨,可以把白变成黑,可以把兔子变成狮子,把圣徒变成魔鬼。

为什么希刺克厉夫要报仇呢?因为恨吗?那恨到最后要悲惨的死去又有什么价值……

收起自己的恨,也就是写《呼啸山庄》的目的。

呼啸山庄读后感400字(三)

艾米莉·勃朗特是世界上少数著名女性作家之一,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天才,与夏洛蒂·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及勃朗宁夫人构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

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被誉为“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是这位仅在世上度过三十个春秋的女子,她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命运没有给过她一丝微笑,一缕爱情,一点荣誉,就连她呕心沥血写成的《呼啸山庄》,出版后也没有得到公正对待,甚至被当时的评论界斥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小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

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承认它是一部奇书,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从而把它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呼啸山庄读后感400字(四)

呼啸山庄是一部爱情和复仇的故事。

不受教育是一种悲哀,话没有听完整造成的误会使得希斯克利夫离开了他爱的人,他以为他爱的凯瑟琳由于瞧不起他等原因背叛了他,并且在凯瑟琳死后,他把复仇的火焰燃烧到了下一代。最后看着下一代中发生着与他和凯瑟琳极为相似的爱情,最终年老,无心再报复,跟随凯瑟琳而去了。

故事有一种玄幻氛围,凯瑟琳明明死了,可是山庄的客人,还有希斯克利夫都看到过,这点给读者留下了幻想的空间。

故事充满了互相折磨,外国人因为受到的教育不同,所以,很以自己为中心,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错误也有原因,值得被原谅,这可能是和我们国家受到的谦虚教育有所不同。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2

很多时候,回忆曾经的过往,天空总会是一片灰色。压抑的时候,并不觉出它的压抑,只是当压抑过后再回首,总觉得那时候的伤痛,隐忍着流传红色的血液,惨烈地撕扯着。

每一次看到希斯克里夫这个名字,总觉得那字字都透着残忍,暴戾。还几分的又一张发黄的英文报纸上面的一句话:一个在童年时代就遭遇不公的人,他的人格还能有多么积极向上呢?仿佛法老的咒语,缚住了本应该高兴快活的小希斯克里夫,强硬粗鲁的将仇恨灌入一个幼嫩到甚至惹人怜爱的心。有的时候总是在想,到底是谁会了希斯克里夫,是老恩肖,是约瑟夫,还是亨德利?后来看到那一晚上的暴雨雷电,我懂了,在呼啸山庄,除了那可爱的她爱着的姑娘,希斯克里夫,他什么也没有。

凯西的裙带纯净漂亮,在整个教区里,就属她的眼睛最漂亮,她的微笑最甜蜜,她的脚步最轻盈。看起来活泼快乐的小姑娘,她就真的活泼快乐吗?就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凯西是虚荣的,只是那虚荣遇上了希斯克里夫,她便害了两个炼狱中苦苦煎熬的人儿,生生拆散了一对明明爱另一个胜过爱自己的恋人。一个人可以逃脱命运的安排,可以逃脱每一个残暴的敌人,却万万逃不脱自己的心。真正理解着爱着凯西的,或许只有希斯克里夫吧?!我始终难以承认内莉是凯西的朋友。一个朋友,她不应该在看到朋友人格迷途时漠然以待,一个朋友,她不因该在朋友矛盾痛苦时冷言冷语。所以凯西,她是那样的可怜,不同于希斯克里夫的可怜。她的人生处处是矛盾,希斯克里夫早已对人生恨得彻底,他可以将全部的爱都只寄托在她的身上,爱着她,让她去感觉的每一寸心跳,虽然他不说,可是她会懂。而凯西呢,没有一个朋友,可以让她倾吐内心的压抑。她火一般的渴望着,渴望着可以向一个人敞开心扉。可是没有,没有一个人,包括希斯克里夫,包括她绅士优雅的丈夫---埃德加·林敦。凯西·恩肖,她本来是那么天真纯净的姑娘,即使生活在令人发疯的呼啸山庄,也都是那么的热情和善于爱。只是生活呵,它总是不住的用体面的生活来迷花了人眼。

在那些反着腐烂气味的子句中,在哪做氤氲漫步的山庄中,所有的人都期盼着,期盼着阳光降临,期盼着被宽恕,可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遮住那阳光的啊,恰恰是他们自己。

凯西,它具有人世间最为高贵的品质在绝望中爱。

只有爱才可以去感化,惨烈着充满着绝望的压抑。

呼啸山庄读后感二

我看过艾米莉。勃朗特那三姐妹的作品,喜欢她们的作品,却对艾米莉。勃朗特有着另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感情。

旷野,西风以及远处的城镇折断的杂草、崎岖的地形、苍凉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艰辛的奔波、寂寞的岁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受世间无偿,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的女子决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的小说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的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颗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的艺术魅力。

《呼啸山庄》我读了三遍,是有中英文互译的。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灭的杰出作品,也是一部有着永久魅力的光辉作品。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3

最新精选《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   在这个暑假,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读完了《呼啸山庄》,《呼啸山庄》通过讲述两代人的爱情悲剧,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去世后人性变得扭曲,从而使他在痛苦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有人评价说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恶魔,只一点我初次看《呼啸山庄》时并不否认。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少年时——一个弃婴,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身份与特殊环境下产生了感情,那时他们朝夕相处,共同反抗辛德雷的专横暴虐。但是,凯瑟琳的虚荣,愚昧与无知使她走向了另一个她根本不爱的男人——林顿,背叛了希斯克利夫,成为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并且在答应嫁给林顿后还说她其实是爱着希斯克利夫的,她背叛了她最爱的人,也背叛了自己,这就已暗示了她将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死去。

  希斯克利夫自幼被辛德雷嘲笑,愚弄,再加上凯瑟琳的离去,这就导致了他人性的扭曲。他没有财产,他便不惜一切代价来抢夺财产,在辛德雷死后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并对他的儿子进行报复。凯瑟琳与林顿结婚后生下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为纪念凯瑟琳,林顿为他取名为小凯瑟琳。但是,在生下她后,凯瑟琳就去世了。凯瑟琳的死使希斯克雷夫满腔的恨爆发出来,即使小凯瑟琳在林顿的管理下没有迈出画眉田庄半步,但林顿·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之子)的到来使她喜欢上了林顿,但林顿自幼体弱多病,因此希斯克利夫的报仇也就早一些,他想办法把小凯瑟琳与艾伦留在呼啸山庄,并且逼小凯瑟琳与林顿结婚,林顿在女儿失踪的情况下死去了,希斯克利夫也想办法在林顿死后把画眉田庄据为己有,在寂寞与空虚下迎来死亡。

  希斯克利夫的做法有些极端,但是仔细阅读后,发现他这种做法也有情可原,他的复仇也可以理解。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终于希斯克利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

  "在这么安静的土地下,怎么会有长眠者不得安睡呢?"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结束后这样写道,再次见证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当他发现林顿的女儿(也就是凯瑟琳的女儿)和亨德雷的儿子(也就是凯瑟琳的侄子)两人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当他发现哈里顿(亨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时,他再也不想抬起手来打他们了。当她嫁给了哈里顿时,她的全名又将恢复到母亲未出嫁的闺名——凯瑟琳·恩肖,暗示了这恩怨是不会间断的,他们之间的爱又再一次的获得了重生。

  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顿,一边是希斯克利夫。

  这便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

最新精选《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   对于英美名著小说是我自己很喜欢的小说,首先因为我自己对名著很感兴趣,另外,我也很想了解更加多英美文化。基本上之前看过的每一部小说我都很认真去看,而且都有自己的感悟,无论是名著本身的内涵还是外延的知识,我都收获颇丰。其中《呼啸山庄》是我感受较深的一部著作,下面我在对这部小说稍作剖析。

  记得高中的时候一直就想看《呼啸山庄》,但是很多人都说很晦涩难懂,最后一直到现在才看了。看了一遍之后的确有很多不明之处,但再一次细细阅读之后,作品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终于明白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一开始以为《呼啸山庄》和以往我看过的十九世纪女作家的作品一样,都是描写上流社会高雅的爱情,影片会出现那些熟悉的聚会,雍容高雅的女人。但是,和我预期相反,我却看到同时代英国社会的压迫和阴冷,人性的欲望以及不择手段报复的丑恶面。可能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同时代的英国人反而无法接受这样一部作品,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都与当时的社会相悖,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呼啸山庄》的闪光点与研究价值。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的小说家,当时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的灾难促进了工会的形成,也导致了工人运动走向高潮。社会矛盾的呼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影片中也表现了对平民百姓的极大同情。

  《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正是这种至高无上的爱却孕育了如影随形的狠,一切由爱出发,期间是希斯克利夫对剥夺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的林顿和恩萧两家的报复,以希斯克利夫死在当年关闭他和凯瑟琳的房间,继续寻找凯瑟琳的爱终止。而且影片中很多细节之处都反映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融为一体、跨越生死,真正的伟大爱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最新精选《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

  当爱与恨交织,结局如何?当纯真的爱情面临金钱,名利的的诱惑,为何转眼变成了赤裸裸的背叛与恶狠狠的报复?今天读了《呼啸山庄》终于让我了解了这些。

  他希斯克利夫,不过是山庄主人带回来的身份不明的孩子,可她凯瑟琳·恩萧却是山庄主人宠爱的小女儿。他们亲密无间,他们青梅竹马。本该是一段佳话,但命运总是在最幸福的时候,拿起锤子敲下去,剩下的只有满地的悲凉与心寒。他,失去宠爱后,她,嫁给了别人,他心中那么爱意被满满的仇恨蒙蔽了,禁不住想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幸福来的快,去的也那么快?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暂时的离开,选择了报复,选择了地狱。三年过去了,他,带着满腔仇恨,带着满身财富回来了,他,狠狠地报复了,但心中却没有一丝报复了后的爽快,只有满心的难过和惆怅。当爱与恨交织在一起,结局谁人知晓?

  看完整本书,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不禁想问,有什么东西能毁灭一段最美的爱情?金钱?利益?这些不过是表面的推辞,最大的凶手就是那颗被当时封建社会毒害的虚荣心。虚荣心是可怕的隐形敌人,它无处不在,它悄悄地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潜意识认为,它一点也不可怕,就忽视了它的存在,但事实很坚定地告诉我们,它,不容忽视。

  小说叙述了一个受尽社会偏见和屈辱的人用一生复仇的悲剧故事。流浪儿希斯克里夫被呼啸山庄的老欧肖收养为子,欧肖女儿凯琵琳挚爱着他;儿子亨德莱却憎恨他夺了父爱,以致老欧肖死后将希沦为奴仆。凯希二人探访画眉山庄时,凯爱上山庄长子林顿并与之结婚,希悲伤出走,三年后发财而归开始了复仇。他使亨坠落使其子吉默顿丧失人性,并诱他不受的亨的妹妹伊莎贝拉同他结婚生下儿子小林顿。凯死前生下凯茜。亨死后,希成为呼啸山庄债权人并将吉沦为奴仆,他迫使儿子小林顿与凯茜结婚,终于将两家财产都弄到手。

  同许多名着一样,这篇故事同样发生在19世纪,我发现,那个世纪的人们,或多或少地有着很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那个时期的婚姻,大多为政治的婚姻?换句话说就是,有情人有多少能终成眷属呢?那时,有谁能很肯定地说,自己可以为了爱情抛弃名和利?

  事实说,在封建的社会,在名与利面前,爱情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过是可以肆意挥霍的一样物品罢了,在这个年代,爱与恨的交织,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结局或许本来就早已注定,悲剧收尾。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4

精选关于最新《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的杰出作品,《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有着永久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

  整个故事的情节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之后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接着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与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人间终有美好的存在。

  精选关于最新《呼啸山庄》读后感

  旷野,西风,远处的城镇,折的杂草,崎岖的地形,苍凉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艰辛的奔波,寂寞的岁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尝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的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的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的艺术魅力。

  在读的过程我一直在想究竟凯西是不是爱埃德加的,如果不爱,那么书中明确有说凯西是爱他的;如果是爱,那么她却是那么强烈而深刻地爱着希刺克厉夫,又如何能同时爱别人。在对她的话反复研读中,我明白了她是喜欢埃德加的,正如我也喜欢埃德加一样,因为埃德加英俊、有钱、年轻、活跃。这种喜欢是普遍的,是任何人都可能给予的。 唉,不要去想了。

  梦魇。噩梦,没有城市,工业,时尚。只是荒野,田庄,嶙峋的石,在旷野上飞奔的爱,扑朔迷离的眷恋,交杂无续的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欧肖的爱情足以用“痴”来形容。阳光,甜蜜,欢笑不是他们爱情的主要,而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他们爱的主色调,造就他们近乎疯狂的爱。凯瑟琳说:希刺克利夫就是我,我就是他……这种爱不被旁人理解,接受,和允许,他们于是在不断的斗争,与周遭的一切斗,可现实折磨他们,刁难他们,希刺克利夫被当作下人,没有地位,背景,修养的野孩子,流浪儿的低贱出生使他被剥夺了享受优裕生活的权利,被粗鲁的打骂,侮辱。他也放弃了曾有过的成为一个体面绅士的憧憬;而凯瑟琳是大小姐身份,理应嫁给像林淳那样的少爷,他们从小产生的美好感情也因此蒙上一层无法忽略的阴影。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的梦魇般的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的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了传奇色彩,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最深的迷恋,最痴的执著,最痛苦的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映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的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的爱深入人心,强烈的撼动着人的灵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使作品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这样,《呼啸山庄》才使她一举成名并享誉世界文坛。

  精选关于最新《呼啸山庄》读后感

  黑色的风灌满整个山丘,暗色的雨击打着脆弱的土地,吞噬一切光明与美好,吱呀作响的木质地板,空空荡荡的房间,希斯克利夫独掌烛台,眼神游移于窗外无边无垠的黑暗,黯然绝望空洞,似一只无底的黑洞,忘记守望的理由……看《呼啸山庄》,始终是很压抑的,那个山庄,那些遥远的爱恨情仇,犹如一阵阴云在我心头不时下着苦雨。

  看书,也看电影,虽然电影没有书中那样细腻深刻的传情与控诉,但很真实,特别是那种独特的眼神,一经触碰就似乎扎进心里永远挥之不去。那是由于疯狂的爱的侵蚀,却更是由于受爱的背叛而生恨的绵绵无期的折磨而造成的,总是生活在回忆的爱里,却用复仇来面对现实,从此这恨再无绝期。

  “我爱他脚下的土地,他头上的天空,我爱他碰过的一切东西,他说的每一句话,我爱他所有的表情,他的一举一动,爱他的整个人 ,爱他的一切。”

  这段话是当凯瑟琳。肖恩被丁太太问及为什么要答应埃德加。林敦的求婚时的表白,这看似感人的誓言却蕴含着所有罪恶的源泉,凯瑟琳无法克服的虚荣心使她自己得到报应也害得身边无数的无辜者倍受煎熬。这便是她可怜可恨之处。

  “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即使别的一切全部消亡,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要他给毁灭,那整个世界就成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他的一部分。我对林敦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叶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5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是起于平淡之中,又在疯狂中谢幕。可是,一曲终了,站在一旁谢幕的只有希斯克利夫一个。当舞台上显示全剧终的时侯,希斯克利夫在萦绕着凯瑟琳气息的环境中合上了他的双眼,而一对小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甜蜜爱情又再一次上演。

也许,只是在狂风暴雨中的爱情才够激烈,才真正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平淡中的甜蜜又何尝不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与彷徨?身份的悬殊,主人的阻挠,希斯克利夫难以与自己相爱的人过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如果不是变故,如果不是爱情的挫伤,如果不是这仇恨的力量,希斯克利夫又怎么会生长到这般强大?

也许是上天的造化弄人,让这对热恋中的情侣因误会而分开,却又在近似痴狂的爱与恨中艰难地找寻着对方爱的痕迹。希斯克利夫用自己自私的爱毁了凯瑟琳,毁了自己至爱的尤物,也毁了自己苦苦想要找寻的爱的足迹,毁了他用爱构筑起的仇恨而坚定的信念。他想向凯瑟琳复仇,但是,当凯瑟琳的躯体渐渐冰冷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是宁愿她痛苦地醒来。他蓦然回首,爱人已悄然远去,尽管明知生也不能在一起,因为她已是别人的妻子,但却远比天人永隔来的更好些。活着的时候,像刺猬一样竖起了全身的刺想要伤害对方,却在天人永隔的那一刹那选择原谅。对将死的人来说,死是一种多么大的解脱,死了,所有的爱和误会都不存在了。可是她有没有想过,死是对对方的一种最大的自私。而他啊,在她死了之后,没有顽强的抗击,永远只能寂寞地品尝着相思的味道,却永远无法触到自己的爱人。

这爱情啊,究竟是谁犯了错,当一切阻隔都黯然退去的时候,又不敢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的结局。爱像狂风来袭,涌入心底;恨却像骤雨,把梦击碎了一地。爱情,不在乎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再强烈的抗击也无法撼动既定的事实,岁月是最好的磨合剂,能够渐渐抚平人内心的忧伤,愈合伤口,但却永远消不了心中的那块疤,到恰当的时候,它还是会慢慢地裂开,给人以彻骨的痛。

可是,这都是为爱情所受的伤。尽管受伤,希斯克利夫还是不能放下对凯瑟琳的爱,可能这就是沉醉入迷的爱吧,唯有真爱才能做到如此。有人说,为爱情所受的伤都是甜蜜而难以忘却的,可能这就是希斯克利夫不断想着凯瑟琳,寻找着凯瑟琳,深受着它的折磨却始终不肯也不舍得放手的原因吧。

呼啸中,爱与恨交织,却,紧拉着不肯放手。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6

【关键词】呼啸山庄;艾米莉・夏洛蒂

《呼啸山庄》描述了一个充满爱情和复仇的故事,而且这种爱恨情仇带有一种粗野。英格兰北部荒原上的呼啸山庄主人老欧肖先生捡来了一个孩子希克厉。欧肖的儿子亨德莱为报复希克厉夺走宠爱,在欧肖死后对其百般迫害。可是卡瑟琳・欧肖与他青梅竹马,发展为爱情。后来,卡瑟琳受外界影响接受了画眉田庄的少主埃德加・林敦,希克厉愤然出走。几年后,希克厉回来并开始了复仇计划:夺走了亨德莱的家财,亨酒醉而死,其子哈里顿成了奴仆,希克厉故意娶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并进行迫害,内心痛苦的卡瑟琳在生产卡茜中死去。后来希克厉又强使小卡茜嫁给自己的儿子小林敦。不久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克厉也把埃德加的财产据为己有。但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卡瑟琳中解脱,终日不吃不喝苦恋而死。最后卡茜和哈里顿相爱并继承了所有产业在画眉山庄幸福生活。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人物关系图:

这个看似简凡的故事,在艾米莉的笔下却变得跌宕起伏。方平说:“研究《呼啸山庄》好比啃一个硬果”,小说坚硬的外壳下的确包裹着复杂的结构,让人初次读来感觉云里雾里的。但细细读来,小说对时间和人物的处理真有意思,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让人惊讶于作者独特复杂而且巧妙的设计。在小说中可以发现有两种形状:线和圆。

“线”表现在小说的时间设计上。欧洲的剧作家们在组织他们的戏剧情节时最擅长从故事的中间说起,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曹禺的《雷雨》也借鉴了这种创作经验,《呼啸山庄》也大胆地采用了这一手法:故事从1771年至1802年,然小说开局便以1801年作为起点,那么故事的情节就向着过去(倒叙)和未来(顺叙)两个方向发展。倒叙部分是管家纳莉为病中的洛克乌讲述讲述家史,再由洛克乌转述。而顺叙部分则由洛克乌承担。作者选取1801年是因为这时的关于呼啸山庄的故事正处于高潮刚刚结束:希克厉的报复计划成功了。然而一切矛盾又并未解决的时期,因而能引起读者的悬念并通过阅读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而倒叙又能弥补文本不是全知视角的缺陷,让故事中的风雨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既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也让读者能理解和接受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爱情。方平在《希望在人间》中提出小说中一条人性的马蹄曲线:论述了从人性的角度看,作者正是从最低点进入故事的。而小说中时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是连续不停的,《呼啸山庄》往往在紧张之处迫于钟表时间的压力或其他事情的阻挠而停顿故事的讲述,如纳莉在第七章讲到希克厉计划如何报复辛亨德莱时,在这种钟表时间的压力下,想结束故事的讲述,但在洛克乌的请求下故事继续进行,直到小说第九章,故事由此中断。小说第十四章肯尼兹医生的来访同样打断了丁耐莉的讲述。这种过去与“现在”间的频繁切换,使小说增添了动感。而且,读者也不会因为一直听纳莉的叙述而忽略洛克乌的存在,洛克乌适时地探出头提醒读者他的存在,把读者从过去的故事中拉到“现在”来,让过去与“现在”相互呼应。所以时间的线性停顿就能给读者平息激动的情绪消化这个故事,同时也可以使小说具有一种让你一翻开就舍不得放下的磁场。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7

关键词:《呼啸山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

1847年问世的《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暂一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小说。这部经典小说自出版就一直受到人们无限的缅怀和探究。《呼啸山庄》讲述的是爱情故事,围绕着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恨纠葛以及希斯克利夫从爱到恨转向复仇直至人性的复苏为线索进行全文的布局。小说通过这个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图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初读《呼啸山庄》会给人一种庞杂混乱之感,识读的困难主要在于内外缠绕的意义线段。在这部作品里,传统的叙事时序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戏剧性、使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曾被评论家指责为“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体统”。然而这种不拘一格的叙述方式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所在。通过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小说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三方面探讨这部经典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point of view)是常用于修辞学与文学中的术语。在文学中它是叙述故事的方法,即作者采用的表达方式或观点,或理解为作者采用哪种人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卢伯克在《小说技巧》中曾说过:“在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观察点问题,也就是在其中叙述者相对于故事所站的位置的关系问题所制约。”[1]82。此后,这个问题就成为叙事学理论研究中一个长期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几十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争论,并对一个大体相同的概念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

针对术语的不统一,热奈特提出用“聚焦”(focalization)这一术语取代过去人们常用的一些过于专门的视觉术语。“在叙事文本中,聚焦所涉及的是谁在作为视觉、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叙述信息透过谁的眼光与心灵传达出来,在叙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受到谁的眼光的‘过滤’,或者在谁的眼光的限制下被传达出来”[1]83-84。

根据热奈特的叙事角度“三分法”的理论叙事角度可以分为三种,即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第一类,即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相当于英语评论界所提出的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叙事,它一般是由传统的叙事作品所代表的类型。第二类,内聚焦叙事,相当于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只说出某个特定的人物所知道的情况)。第三类,外聚焦叙事,相当于叙述者<人物(叙述者说的少于人物所知道的),这是“客观”的或“行为主义”的叙事[1]89-90。

《呼啸山庄》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并不局限于使用单一视点,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不时地转换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使得叙事呈多元化展开,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像。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内聚焦叙事角度。营造一个“我”讲故事给读者听的环境。读者透过“我”的眼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有限的世界,使想象有更多的活动余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事者兼角色,他不但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其次,他作为叙事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不知的内容”[2]220。

小说《呼啸山庄》共34章,以洛克伍德先生的叙述为基本线索,以他叙述纳莉所讲述的故事为小说主体。前三章是洛克伍德先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的;第四章至第三十章是纳莉应病中的洛克伍德的请求把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这两家人三十年来的恩恩怨怨一段又一段地讲给他听,再由洛克伍德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读者转达;第三十一章和三十二章的一部分是洛克伍德叙述的,作品最后两章由纳莉讲述,洛克伍德先生收尾。在小说中,作者与众不同地设置了两位主要叙述者,知情者故事中的边缘人物管家纳莉和局外人故事中的房客洛克伍德先生,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参与叙事,形成了多视角叙事。

纳莉的叙述成为小说的主题。艾米莉精心设计了纳莉的双重身份。她既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参与在小说的事件中,以小说的边缘人物视角去看小说的中心人物。她先是呼啸山庄的女佣,后成为画眉山庄女管家,目睹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个家族的盛衰,见证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目击了希斯克利夫残忍疯狂的复仇过程,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无推动作用,她总是被卷进不断发展的事件中,正好执行她作为叙事者的职守;作为叙事者,她操纵着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把三十年的往事一段一段地娓娓道来。纳莉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她是故事的参与者,但她只是忠实地记述她的所见所闻,而没有揭示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也不是默然地记录一切,她在叙述中还加入了自己的感想与议论,如:

到了十五岁,她就是这山村一带独一无二的女王了,谁也不能跟她比;而她也的确变成了一个高傲的、任性的小东西!我承认,自从她长大成姑娘以后,我就不喜欢她了。我老是压她的傲气,因此老是惹恼她[3]80。

那是一张有才智的脸,从前那种浑浑噩噩,现在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了。在那深深笼罩的眉毛和充满着黑色火焰的眼睛里,还依旧有半开化的蛮性潜伏着,不过已经给抑制了。他那摆脱了粗野的举止甚至很有气派,虽然太严峻,说不上优美[3]117-118。

他在呼啸山庄住下来,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压迫感。我觉得上帝已经丢下了那迷途的羔羊,由它去彷徨,一只恶兽来到它和羊栏中间巡行着,看准机会就要扑过来吃掉小羊了[3]133。

上述这种叙译结合的叙事方式自然而不生硬,即揭示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又刻画出故事人物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叙事者局外人故事中的房客洛克伍德先生是对纳莉叙述的转述者,是相对于纳莉的外部叙述者,他没有参与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以前的故事,但他作为见证人可以担保纳莉叙述的真实可靠性。他原原本本地转述纳莉的叙述,在叙述中又不时地提醒读者他自己的存在,提醒读者他是在听故事:

通常说来,我们是不跟外地人亲近的,洛克伍德先生,除非是他们先亲近上来[3]55。

可是,洛克伍德先生,我忘了这些故事不能给你解闷儿。真可恼,想不到我会这么一股劲儿地只顾唠唠叨叨;你的粥也冷了,你在打瞌睡啦!你要听的就是希斯克利夫的身世,我本来三言两语就可以交代了[3]4。

这些描述恰到好处地传达给读者这样一条信息:纳莉的确是以聊天的方式叙述过这么一个故事,而洛克伍德先生仅仅是一位转述者而已,读者只是在听洛克伍德转述发生在呼啸山庄的故事,这样一来,作者就可以成功地在作品中一句话也不讲,把自己藏于人物背后,避免卷入作品中,避开了直接主观评价,给读者一种真实、直观的感觉,减少了情节的枝蔓,保持了主题的统一,也缩短了读者和故事人物的距离。

二、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上,《呼啸山庄》采用了“套层结构”这一手法,并具有独创的特点。首先,作者一改套层结构的呆板与繁复,只确定了三个叙述层次,即“洛克伍德的叙述、纳莉的叙述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4]40。其次,《呼啸山庄》在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的基础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地融入了书信体小说对同一故事设置多个叙述者的叙事特点,突破了传统框架结构小说多个叙述者叙述不同虚构故事的形式,天才地采用多位人物叙述者,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讲述同一故事。洛克伍德作为第一叙事者,小说以他为切入点,带领读者看到了呼啸山庄的怪异,也是因他的叙事话语引出了当事人纳莉的叙述,从而构成了第二叙事者。纳莉为二度叙述者,然而纳莉的叙事话语又引出其他人物的叙述,如伊丽莎白、希斯克利夫、凯瑟琳等人的叙述,这又构成三度叙事者。在第一至第三章,洛克伍德目睹了呼啸山庄种种奇特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一连串的悬念,而后第四章开始引出纳莉的叙述把他们一一解开,作为叙述层,直接讲述了呼啸山庄的两代人的恩恩怨怨,影响故事发展态势,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层次则是为解决更高层次的疑惑服务的,小说中,在事情超出叙事者知情范围的情况下,作者并没有试图掩饰叙事者的无知,也不是设计许多巧合让叙事者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而是由第三层次的叙事者来交代,衔接自然而流畅,一环扣一环,直到所有的悬念和疑惑消失殆尽。

  在这种“套层结构”的小说里,多个叙事者承担同一个故事中的角色,叙述相同故事的叙事方式,是《呼啸山庄》对叙事结构的一种突破性创新。作者采用这种复杂的套层结构,不但使作品结构紧凑,省去了不少无足轻重的叙述,而且使洛克伍德的叙述为纳莉的叙述提供了可信度。

三、叙事时间

时间是叙事文学的一个基本要素。一部作品必然要涉及两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相互对照就形成了时序。热奈特说:“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5]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性历时结构,通常人们认为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是文本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也称为“顺序”,文本时序与故事时序还存在种种不协调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2]。

《呼啸山庄》讲述了肖恩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情感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时间跨度为从1771年希斯克利夫被老肖恩从利物浦带到呼啸山庄来,到1802年秋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成为一对情侣,时间跨度为三十一年。作者放弃了当时小说一般从头写起的顺序写法,也没有采用从重点写起的逆序写法,而是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临近故事结尾的1801年冬天,使得故事情节向着顺序和倒叙两个方向发展。

小说前三章以洛克伍德对呼啸山庄的两次造访为故事的切入点,避免了平铺直叙,从一开头就紧扣读者的心弦,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作者通过闯进呼啸山庄的陌生人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在希斯克利夫的统治之下,那里成为一个怎样的冷酷世界。“不存在一丝丝人间的温暖,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一家子怎么生活得下去?然而他们却处之泰然,仿佛人类的生存环境本该就是这么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这价值观念的颠倒所引起的强烈反差,激发了洛克伍德的悬念,这究竟是怎样一户人家?像洛克伍德一样,读者也急切地期待着纳莉来给他们揭开这一个谜团”[6]145。

小说的第四至三十章,由纳莉叙述,从故事的开始一直讲到小说开篇的地方—1801年冬天。情节中悬念不断,情节仿佛是专门为洛克伍德的好奇心安排的,随着纳莉的回忆,读者由一无所知,到知之不多,再到无所不知的崭新境界。

接下来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洛克伍德听完纳莉的讲述,知晓了呼啸山庄惊心动魄的故事,不准备继续在画眉山庄逃避尘世,而提前回伦敦。他为通知房东希斯克利夫第三次造访呼啸山庄,内心再次发出感慨道:“这一家人生活得多么沉闷啊。”

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时隔七个月之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洛克伍德又顺路造访呼啸山庄,呼啸山庄的巨大变化让他惊诧。几个月前,希斯克利夫停止了报复,为了和凯瑟琳相会不吃不喝而疯狂死去。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尽释前嫌,成为一对亲密的情侣。这个结局既出乎洛克伍德的预料,也让读者惊异。

这种总体结构上的时序颠倒,打乱了读者基于传统叙事结构模式而产生的各种期待,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困惑和悬念并通过继续阅读找到连接想象和悬念的对象,从而使作品悬念叠生、扣人心弦。

结束语

艾米莉·勃朗特的叙事策略在《呼啸山庄》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小说独具匠心地采用多视角、套层结构和颠倒时序等叙事手法,在文中不断设置悬念,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吸引读者不断地去探究其丰富的意蕴,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并领悟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4]范岭梅.纳莉的“谎言”[j].北方论丛,2004,(1):40-42.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8

关键词:语言符号;拟象象似性;《呼啸山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26-0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开始从认知角度重新阐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近年来在文学文体学领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所谓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

美国符号学的创立者皮尔斯提出了符号三分法,他把符号分成象似符、指示符和象征符。他进一步将象似符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本文尝试从拟象象似性的角度解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为读者理解与阐释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呼啸山庄》的主题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暂一生中所写的唯一一部小说。小说通过这个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图,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在故事情节的布置方面,把现实生活作为取材的对象,小说在开篇后,便娓娓道来,注重营造激烈的矛盾冲突,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

二、《呼啸山庄》的拟象象似性解读

美国认知功能语言学家海曼把拟象象似分为两类: 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艾米莉正是巧妙地使用语言内的成分与关系结构映射他的概念结构,表达复杂的情感。这主要体现在环境描写符合人物心理,叙述视角以及人称的转换这几方面。

(一)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

第一章中,作者写在呼啸山庄“‘Wuthering’ being a significant provincial adjective, descriptive of the atmospheric tumult to which its station is exposed in stormy weather”,小说中,老恩萧去世那天:“A high wind blustered round the house, and roared in the chimney: it sounded wild and stormy, yet it was not cold.”希斯克利夫死的那天:“The following evening was very wet: indeed it poured down till day-dawn”。从中看出,呼啸山庄中每一次的重大变故都辅之以相应的环境描写。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互依赖性。

(二)叙述的角度以及人称的转换

叙述的角度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从“我”出发。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呼啸山庄》在叙事上秉承了巴洛克时代的框架结构形式,外来者洛克伍德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小说以他切入点,也是因他的叙述话语引出了当事人耐莉的叙述,从而构成第二叙事者。耐莉为二度叙述者,然而耐莉的叙述话语又引出其他人物的叙述,如伊丽莎白、凯瑟琳等人物的叙述,这又构成三度叙事者。洛克伍德作为小说情节的旁观者也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在小说的第一至第三章,他亲眼看到了呼啸山庄的种种怪事。小说第三十一章至三十四章是故事的结尾部分:希斯克厉夫已死,凯茜和哈里顿完美结合。以上这些故事情节均由洛克伍德本人来叙述,他处于主叙述层,除了从整体上来叙述故事内容外,他也具体讲述故事的一部分内容。而对耐莉来讲,文本中第四章到三十二章全部,三十三章至三十四章部分由她叙述。她的叙述是主叙述层的一个叙述行为,构成次叙述层。因为她不仅涉及呼啸山庄与画眉两代人的恩恩怨怨,还直接与主人公打交道,影响故事发展态势,推动情节发展。主人公希斯克历夫、凯瑟琳、伊丽莎白等人以追忆的形式补述自己的片段经历,他们处在同一个虚构故事域里充当着故事主要人物,他们对自己经历的讲述构成三度叙述层。这种叙事方式,是《呼啸山庄》的突破性创新。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语言结构中的拟象象似性及其在艾米莉小说中的文体效果,通过对拟象象似性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句法结构是如何反映思维结构的。本文把象似性与文学联系起来,主要论述了拟象象似性在《呼啸山庄》中的环境描写,叙述视角以及人称的转换这几方面的体现,并可以产生特定的文体效果取得文体价值。

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解读《呼啸山庄》,可以看到小说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不仅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深层意图,而且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主题。

参考文献:

[1]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6,

19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5.

[3]Nanny,Max. Iconicity in Literature[J].Word and Image,1986(2):119-208.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9

一、 从内涵文本到时代影像

文学作品《呼啸山庄》是英国知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浪漫主义作品,该部文学作品自发表后便引发巨大反响,同时也受到了评论界的抨击。经过漫长的半个世纪,人类才真正意识到该部作品独具人性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该部小说叙述了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代人之间的恩怨,其中呼啸山庄的主人欧肖在利物浦的街头将一个流浪男孩希克厉带回家中,在童年成长生活里,呼啸山庄主人欧肖的女儿卡瑟琳也因此喜欢上希克厉,欧肖非常照顾这个从利物浦带回来的流浪男孩,欧肖的亲生儿子亨德莱嫉妒父亲对希克历的偏爱。在欧肖逝世后亨德莱更加恶劣地欺负希克厉,唯有欧肖女儿卡瑟琳始终关心和袒护他。[1]在一个夜晚,卡瑟琳和希克厉两人共同闯入画眉田庄,在画眉田庄中卡瑟琳不小心被家犬咬伤,并且一直留在画眉田庄医疗,经过五个星期的治疗,卡瑟琳竟然喜欢上了画眉田庄英俊富有和年轻有为的林敦,后来卡瑟琳回归到呼啸山庄后便接受了林敦的感情。当希克厉得知爱人变心后便愤然离去。三年后,希克厉重新回到呼啸山庄,当得知曾经心爱的卡瑟琳已经嫁给林敦时,他内心充满了无限的伤感和愤怒,从此之后,希克厉逐渐开始报复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中的两个家族。他让呼啸山庄新主人亨德莱疯狂并欠下许多赌债,而希克厉也因此获得了呼啸山庄,之后希克厉为了报复画眉田庄便和林敦妹妹伊莎蓓共同私奔,在之后的生活里希克厉残忍虐待伊莎蓓,而伊莎蓓在这样无休止的虐待中忧郁而死。卡瑟琳也受到了林敦和情人的感情折磨,卡瑟琳留下可爱的女儿卡茜难产死去。随着卡茜和小林敦以及亨德莱儿子哈里顿逐渐长大后,男主人公希克厉通过自身权力逼迫卡茜和小林敦结婚。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希克厉发现哈里与年轻时自己的性格有点类似,因此终日精神恍惚,最终因整日不食而死亡。在文学作品中,卡茜与哈里顿最终成为甜蜜情侣,并在画眉田庄幸福生活。

自从该部小说发表后便被当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素材并屡次搬上银幕。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也没有停留于文学作品表面,而是在改中应当融进影视创作者独特的风格。阿诺德通过其自身独特风格和叙事风格,将经典文学作品《呼啸山庄》改编为影视作品后取得了巨大成就。[2]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和媒介将艺术精髓呈现给观众,其中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所表达的艺术语言也存在差异。阿诺德导演的《呼啸山庄》可以称为改编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当然这和艾米莉所创作的文本有着极大关联。导演阿诺德在创作《呼啸山庄》和原著文本相互转换,诠释着思想价值观念和思想主题。

二、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相似之处

文学作品和改编的影视作品有较多共同点,在文学作品中,原著作者叙述了希克厉和卡瑟琳的情感,两人在童年时期、情窦初开时期、相爱不能相守等各阶段的情感,在影视作品中也将两人的情感作为发展线索,在影视作品中充分将希克厉和卡瑟琳两人之间的情感表现出来,使得观众感受到情感美好以及残忍。

此外影视作品中重点突出了真爱而淡化仇恨,让影视作品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影视作品中虽然卡瑟琳已经成为了林敦的妻子,但是卡瑟琳仍然热爱着希克厉,当希克厉回到呼啸山庄后卡瑟琳开始陷入无尽痛苦。影视作品中不仅将爱情情感展现出来,还让观众真正体会到情感的份量。

三、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特点与差异

(一)故事内容差异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在故事内容上有所差异,影视作品注重对卡瑟琳和希克厉两人爱情情感的描述,在影视作品中卡瑟琳是在回忆两人美好童年生活中死去,缺少希克厉对妻子和儿子以及林敦的虐待,将文学作品中恶劣且可悲的希克厉形象逐渐淡化,并且弱化了希克厉的复仇心理和行为,使得观众对希克厉充满同情。

(二)环境寓意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着宁静与风暴两种不同环境氛围,若是这两极状态相互碰撞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环境氛围在不断变化,故事情节也在不断改变,主人公也因此形成了两种性格,在背叛自己与回归自己之间徘徊。影视作品的环境更富有蕴意,呼啸山庄呼啸着狂风暴雨,营造了凄凉和悲惨的氛围,在呼啸山庄中回荡着幽灵哭泣的声音,使得所有人都感到无限恐惧。住在呼啸山庄内部的人也受到了情感折磨,并流露出真情实感,虽然是在寒冷的夜晚但是却感受到了无限温暖。画眉山庄始终给人以优雅和美丽的感觉,但实际上住在画眉山庄的人都感受无限压抑,缺少生气。

(三)创作背景差异

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所处的年代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父权社会和父权制度下,人们的思想与生活都受到了约束,特别是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以及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他们无法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利,并且也无法自己掌控命运,从而导致他们人生充满着曲折和困难。文学作品《呼啸山庄》和《简・爱》都是同一年代中的经典之作,由于该部文学作品采用写作手法和形式都较为独特与超前,但无法令当代社会所认同,因此在当代引发了较为热烈的反响以及争议。[3]作者在作品中,不仅将父权社会中的思想主题体现出来,还表现了社会生活中人类的艰苦生活以及生活内在矛盾。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该部影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才真正被人们所体会,该部文学作品可以称为19世纪较为奇特的小说之一。而《呼啸山庄》影视作品改编充分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都表现出来,并在当时取得了极有深度的成功。

四、 影像化转述的艺术魅力

小说有三大要素,即人物、环境以及故事情节,作者结合小说三要素与自身的思想情感以及想象等,创作出富含情感的经典作品《呼啸山庄》,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情感进行细致描写,细致描绘了卡瑟琳与希克厉两人分离和会面场景,突出两者之间深刻的爱情情感。在生死离别之际的内心独白让人深刻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甜蜜爱情以及痛苦。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文字描述了美好的爱情故事,充分将浪漫主义爱情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不禁感叹。

文学作品《呼啸山庄》在语言上具有英国北方特色,在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环境进行大幅描写,当两人相爱时作者描绘了美好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两人喜悦之情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字语言将不同人物形象的情感表现出来,并以文字来控制人物的情感以及心理活动。影视作品无法通过文字来表述人物的思想情感,只能靠演员精湛的演艺表现出来。文学作品《呼啸山庄》采用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形式,将小说中人物形象内心思想和情感充分表现出恚通过文字将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出来。譬如希克厉的压抑、卡瑟琳的矛盾以及林敦的懦弱等,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有着不同言语,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并且两者的艺术要求和表达形式都有所不同。当前许多影视作品都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在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是影视作品的创新,还是对文学原著作品的全新诠释,影视作品《呼啸山庄》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全新诠释。影视作品在取材过程中主要是汲取文学原著中的经典部分,摒弃具有负面影响的部分。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语言将人物情感思想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影视作品难以完全将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只能摒弃部分内容,从而推动着影视作品的快速发展。

影视作品借助于影片媒介优势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搬到荧屏上,观众可以在影视动画中直接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影像和声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使得人物特点和思想情感展现出来。譬如在影视作品开端便展示了风雪交加的天气和冷漠的人以及哀怨的奴才等,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影视作品重点凸显了主人公的浪漫爱情,淡化文学作品中复杂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心理,让爱情主题内容更加突显。在影视作品的结局中,卡瑟琳在希克厉的怀抱中死去,此处表达了卡瑟琳对生活的憧憬以及悔恨,在卡瑟琳死亡之际希克厉从内心深处彻底原谅了卡瑟琳的情感背叛。该部影视作品中两人灵魂最终融在一起,并诠释了爱情永生的话题。

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素材,并取得良好成就。影视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文学作品社会时代,应结合现代时代不断创新影视作品,并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出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精神内涵,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改编能够让观者从不同方向感受人物形象和个性特征,并获得不同层面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刘岩.幽灵的重返与重构――《呼啸山庄》电影改编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6):38-43.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10

关键词:《呼啸山庄》;两性关系;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69-02

《呼啸山庄》曾被称为19世纪一出灵魂的戏剧。小说主要讲述了在英国北部蛮荒的自然环境中,一个吉普赛出身的养子与两大家族之间两代人的离奇故事。《呼啸山庄》精于故事情节与不同人物和他们之间关系的细致描写,形象展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早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叙述,在两性关系与女性意识的描写上也与其他传统女性小说不同。该小说中展现了两性关系从最初的和谐到对立再到回归自然重构和谐的过程。在解构和重构这种关系的过程中,作者试图构建一种新型理想的两性关系[1]。本文分别从后女性主义和生态角度剖析《呼啸山庄》, 详细论述了《呼啸山庄》中两性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呈现出小说相对于其他传统女性主义作品的特别之处。

一、《呼啸山庄》中的两性关系

在维多利亚时代,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男性代表着父权,掌控着权力;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是被伤害的弱者,或者是被救赎的对象。

《呼啸山庄》是一部女诗人写的小说,不同于传统女性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女性角色颇具典型的反传统女性主义色彩,即后女性主义色彩。女性已经不再纯粹是遭受伤害的弱者,而是成了主导的角色,她们已经变成男性的精神支柱,甚至是拯救男性的角色。不仅如此,小说作者将作品中的男性女性化,使本该彰显男性权力的特质弱化。在作品中,男性可以伤害自己,从而变成行凶者与伤害者的矛盾同一体。男性可以处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无辜柔弱女性的地位,从而具有女性的特质。换言之,如果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19世纪传统女性主义小说进行全新解读,可以发现这些经典女性主义小说中更多现实意义色彩,《呼啸山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后女性主义的特征。作品中默认了男女之间平等的性别关系,这是对传统女性主义作品中男女角色的新的认知。另外,从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传统女性主义作品,可以更多关注到作品中男性与女性相互依存的两性关系。

(一)《呼啸山庄》中的女性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在经济和地位上处于从属地位,是男性的附属品,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往往是软弱和顺从的“天使”。但是,艾米丽笔下的凯瑟琳是一个不受约束的“魔鬼”,与“天使”正好相反,这使得凯瑟琳恩肖成为维多利亚文学上一个另类的形象。小说女主角凯瑟琳是一位典型的反传统“家庭天使”,她桀骜不驯,不愿任人摆布,渴望独立。传统型女孩选择礼物时往往会要布娃娃或衣裙,凯瑟琳则不同,她选择马鞭。她的行为表现了她内心希望摆脱父权统治的欲望,她从来不愿变成父权制所推崇的“天使”,她更喜欢自由自在的不受任何人限制的生活。她不计较希茨克里夫卑微的出身,从小就喜欢和他一起去荒原游玩。最终她与希茨克里夫之间产生了狂热、超世脱俗的爱情。因此,与维多利亚其他传统女性不同,凯瑟琳的所有行为都表现了她对男权社会的强烈反抗,不愿被当做男性的装饰品,而是要做一个与男性享有平等地位和权力的独立女性。通过凯瑟琳这一超越时代的勇敢女性形象,艾米莉・勃朗特表达了自己反男性中心主义的思想,并寄望更多的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二)《呼啸山庄》中的男性

传统女性主义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就是对父权社会的批判,充分揭露父权社会的压迫性本质。但是这种揭露在《呼[山庄》中被弱化了,男性也会成为父权社会的受害者。男主人公希茨克里夫并非生来就是穷凶极恶的复仇狂魔,他只是一个被老恩肖家收养的吉卜赛弃儿。在凯瑟琳父亲死后,他受到凯瑟琳哥哥亨德莱的粗暴对待,对他关心理解的只有凯瑟琳,所以希茨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不幸的是,在画眉山庄所代表的文明世界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凯瑟琳迷失了自我,嫁给了象征文明和财富的林顿,背叛了希茨克里夫。失去了凯瑟琳的希茨克里夫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复仇者,他的转变是父权社会压迫的结果,成了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他的复仇不仅间接导致了他深爱的凯瑟琳的死亡,也导致了自己人性的扭曲变态和精神心灵的空虚,最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悲伤绝望中死去。

(三)《呼啸山庄》中的两性平等关系

男女主人公的悲剧表明,两性彼此之间的斗争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斗争并不能解决两性关系的对立。幸运的是,这种悲剧并没有在第二代重演。例如小凯瑟琳与哈里顿之间的相爱、尊重、理解构建了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完美两性关系。可见《呼啸山庄》不仅对父权社会进行了批判,从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作品也对两性和谐及互相依存关系也极为关注。《呼啸山庄》中男性因受到女性角色的影响其主导地位已经不那么明显,而女性对男性及家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男性及家庭的命运。与传统女性主义不同,后女性主义体现的是对性别关系的超然认知,摈除了对女性一味的同情与过于强调对父权社会压迫与禁锢。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不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男女之间的和谐平等和相互依存[2],《呼啸山庄》中男女角色之间的关系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二、《呼啸山庄》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本人性格独立、纯洁、豁达、热情、坚毅和内向,她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在荒野中长大,喜欢独立生活,具有男子气概,乐于与大自然相处。她的作品是她本人宇宙观和世界观的体现。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而艾米丽则是通过生活与创造,认真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呼啸山庄》中的画眉山庄与呼啸山庄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世界――文明社会和大自然。呼啸山庄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的节律相符合,这也是回归自然的体现。当一年的雨季来临或春回大地之时,在呼啸山庄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在小溪谷享受自然的宁静,欣赏或倾听欢腾跳跃的潺潺流水,而夏天树叶的沙沙声听起来也很棒,这一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和希茨克里夫同为“自然之子”,未被世俗的尘埃沾染,充满野性、激情和活力,喜欢在荒野中自由自在地游荡,享受大自然的粗犷,远离世俗的荒野是他们心灵得到慰藉的乐园,自然与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的爱情,与荒原上的植物一起悄然生根发芽,融入到自然界万物之中。在希茨克里夫无意中听到凯瑟琳要嫁给林顿而离开呼啸山庄的那个晚上,凯瑟琳“不顾轰隆的雷声和在她四周开始哗啦啦溅洒的大雨点,一直呆在那儿……她哭得那样伤心难过”,“成了落汤鸡,因为她死活不肯找个地方躲避一下,还死活要站在外面”[3]。大自然仿佛对他们的巨大痛苦也有感应,“疾风暴雨在山庄上头肆意发威,又是狂飙怒吼,又是电闪雷鸣”[4]。此时大自然仿佛是痛惜他们的亲人或密友,为他们的痛苦而痛哭流涕,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感应,达到天人合一般的共鸣,具有一种别样的震撼人心的悲剧美。男女主人公生前纯洁的自然之恋随着死后被同葬在荒野中而得以延续,两人的灵魂终得解脱,回到了自然的怀抱,一起漫游荒原,小说这一结尾暗示着他们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在《呼[山庄》中,这种独特的生命流总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流动的。自然是有灵性的,无所不能的,它给人以希望,能够抚慰悲伤、净化心灵。正如美国作家约翰・缪尔认为那样:“人漫步于大自然的荒原之中即可重获新生,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5]自然不仅能治愈人们的伤痛,还能使人以纯洁、宁静和仁慈。

总之,《呼啸山庄》可以被视为一部具有后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对两性关系平等和谐的关注赋予了这部小说全新的意义。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呼啸山庄》重新解读,为我们研究该作品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作者对荒原和人物情感生活的描写映射了小说所蕴含的生态主义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春慧.颠覆与重构――论《呼啸山庄》的性别意识[J].学术交流,2009,(02):172-174.

〔2〕张广利.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J].社会科学,2001,(04):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