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亲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11 06:27:51

结亲心得体会

结亲心得体会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群众工作全覆盖各项惠民政策实施以来,我的心洋溢着一股股暖流。在结对认亲活动中,一次次走村入寨,一次次品味人与人之间可贵的真情,一次次温暖地握手,一回回虚寒问暖的真切关怀,让我真正认识到:"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分量。

我工作在**县朋布**,位于折多山以西,海拔三千多米,全乡辖13个行政村,村与村之间地势高低不平,多数村民的民房修建在山坳之间,山路蜿蜒崎岖,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务农为主。沿着这条蜿蜒崎岖的山路,我踏上了"结对认亲"的路程。

山路难走,腰酸腿疼,汗水一次次淌过面颊,但一想到"结对认亲",想到需要帮扶的人们,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热切盼望帮助的脸庞和无助的眼神,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忍着种种疼痛,向着前方出发。

来到我结对认亲的第一户人家**家,我开始关切地询问他们全家有几口人、多少亩地、家里经济状况如何?**说,家里有5口人,有8亩地,主要种青稞,有两头奶牛,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本想外出打工,但家中老母又身患风湿病,两个小孩一个在读小学、一个还未满周岁……

我认真地做好调查笔记,心里却酸酸的。我亲切地对**说,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告诉我,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最好的亲戚,我会尽力地提供帮助与支持,与你一起共度难关!

**一边为我倒好刚打好的酥油茶,一边不住地说着感谢的话,我主动地上前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不要太客气,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离开**家,我走入下一位亲人……

每走到一家"亲戚",这家"亲戚"都热情相邀,每进一家"亲戚",他们总会倒上喷香的奶茶,每走过一家"亲戚",他们总是友好招呼,在认亲走访中,亲戚越访越亲,越访越多,越访越难舍。相聚短暂、离别难舍,亲人已认定,情牵将永恒,返途的山路依然蜿蜒崎岖,但当我看见亲人们在村口向我亲切挥手告别,我心里暖暖的,不舍之情在山路间蔓延。依依惜别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聚,亲人的话语留在心间,未来的路途还要共同迈步。

心与心的交流贵在情谊,人与人的交往贵在真诚,没有打不开的心结,也没有建立不了情感,只要用情,只要用心,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就会更加亲密无间。

结亲心得体会篇2

【2017党员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一】

在谈民族工作时强调,最关键是搞好团结,最管用是争取人心。在多民族地区的新疆,这句话就显得更科学更真切。在昨天召开的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动员大会,要求今年 11 月底前,最晚明年2月底之前,自治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每人结对联系1户基层群众,各民族之间相互结亲,实现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全覆盖。这无疑是新疆推进民族团结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

我们知道,家园意识是一种文化上最基础的认同,生于斯,长于斯,这片水土,构建了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构建了精神家园。把祖国当自己的母亲,把新疆当成各民族共同家园,都是这种文化认同的最真挚最纯净的精神维系和情感归宿。也故如此,在共同家园里,各民族是一家人,各民族团结一家亲。

此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可以说是把积累多年的推进民族团结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回归到求真务实的结对认亲工作中。我们知道,认亲,是情感上的交融和关联,是对社会关系中稳固而强劲的文化脉络的确认,这也促进了社会陌生人向亲人的文化复归,将各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的关系深深植根在新疆大地之上。

一家人,维系的是共同的文化血脉,寻求的是共同的梦想,维护的是共同的至高利益,融汇的是共同的正向能量。结对认亲活动,逾越了空间距离,拉近了心灵距离,以心交心,认亲结对,核心是要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结出民族团结的果实。

此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确保活动一人不少,全员参与,达到全覆盖,这在新疆民族团结的进程中,也是罕见的。全覆盖效应,强调了民族团结人人参与的意识,党员干部要参与,援疆干部要参与,同样也可以带动全社会各民族人民共同参与。

民族团结结对认亲,因此形成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关心民族团结,承担社会责任,与基层各族群众结对认亲,村村有亲,人人有爱,共同奔小康,共同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做基础工作,做雪中送炭嘘寒问暖的工作,做争取人心工作。

此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规定要经常走访,坚持每两个月与结对认亲户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这就强化了结对认亲的互动性。3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认亲不是终极目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形成合力,形成同心圆才是真正目的。串串门、聊聊天、跳跳舞、唱唱歌,解人之忧,宽人之心,在结对认亲中,密切干群关系,凝聚民族关系,互动是最有效的途径。

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可以说是又一次改进人与人基本关系的正能量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社会的互动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不断淳化,社会共识不断深化,源头活水,涓涓汩汩,给我们的社会关系带来新的润泽,同时也保证了不同层面的人,在结对认亲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维护民族团结,是进行时态,是不断依靠每个人付出和努力的艰巨工作,所以,若想收获民族团结带来的社会之利,就要承担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社会之责。一家人,让我们满怀家国情怀,不分彼此,和谐相处,担起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一家亲,让我们结对认亲,同声共气,血脉相连,心手相牵,在亲人的微笑中,看到希望,在亲人的信任中,走向未来。

【2017党员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二】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的旋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而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我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和老师,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我们的汉族同学,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我们的少数民族同学,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我们的和谐校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给我们上地理课的维吾尔族老师,英俊高大,温文儒雅,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用精熟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解疑答惑,用流畅的普通话开启了同学们的智慧之门,充分展示的教师风采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同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县城,和少数民族作邻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让我们的同学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一定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

今年九月底,我县举办了首届自治区赛马锦标赛和第十八届阿肯阿伊特斯盛会。赛马场上,哈萨克族骑手以他们娴熟的驾驭技术征服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广场上悠扬朴素的冬不拉弹唱,似乎把人们带回到辽远的牧场,那里有青青的草坡,淙淙的泉水。他们歌唱着自己幸福的生活,歌唱着党和政府民族团结的好政策。花团锦簇的哈萨克族刺绣品,又好像让人置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带领大家共同走向富裕。

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民族团结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2017党员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指出,在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结对认亲为重点,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每人结对联系1户基层群众,各民族之间相互结亲,实现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全覆盖。经常走访,坚持每两个月与结对认亲户开展一次交流活动,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密切与民众的血肉联系。要积极互学语言,了解认亲户家庭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帮扶如期脱贫,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惠民便民利民政策,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功经验,是做好民众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干部作风的现实需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新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指明了方向。

按照校党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作为第一批赴和田墨玉县扎瓦镇胡木旦村民族团结一家亲 结对认亲,感到十分荣幸。2017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在张向阳校长的带领下,在学校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民族团结一家亲 结对认亲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结对认亲为重点的工作主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确保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结对认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现将此次胡木旦村民族团结一家亲 结对认亲工作总结如下:

我们进入胡木旦村,给我的直观感受是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校的驻村干部干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非常辛苦。是我学习的榜样。对我个人而言,也感觉受益匪浅,

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掌握结对认亲的基本情况,入户走访和交流,了解民情。我结对的亲戚叫茹则茹萨依提,今年59岁。是一位低保户。每月只有120元。看到她现实的生活,还把家里仅有的好吃的拿出来招待我们,多么朴实的老人。临走时她和我拥抱告别,我们都激动地流出了眼泪。

通过交谈,我了解她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助解决哪些问题,真实地了解到了帮扶户的现状和实情。初步掌握了民意,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今后的工作思路。通过一些实际的帮助工作着重帮助的贫苦户,让她看到了生存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和未来全面发展的希望,也让她真切地沐浴到党关怀的阳光雨露。

回顾此次民族团结一家亲 结对认亲的工作,我的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党性认识也得到了显著加强。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结对认亲工作的基础;为群众办实事,是打开结对认亲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抓好自身建设,是完成结对认亲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新了观念,转变了思维模式,工作水平和能力逐步提高,进一步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我认识到只要提高工作效能,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真诚面对群众的诉求,真情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工作。

作为党员干部,我会认真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增强党性观念,以提高政治、经济理论素养和公正廉洁服务意识,全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努力把党的良好作风传递给农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长征精神。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力争做到自己受教育,群众得实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结对认亲工作做好。我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角色的转换,适应了环境,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积极地帮助村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结对认亲工作中踏踏实实,坚持每2个月都入结对认亲村,经常性走访结对户。赢得农民群众的肯定和信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辜负党的期盼,群众对我们的期望!

【2017党员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四】

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疆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上对国、下对家。需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藏区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新疆、平安新疆、和谐新疆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分裂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结亲心得体会篇3

【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一】 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需要做好这一点,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统一思想,加强教育。利通区作为反西化、反分化、反渗透、反颠覆的西部前沿阵地。长期以来,民族分裂势力一直非常重视反动舆论宣传。他们打着民族、宗教、人权、民主等旗号,大肆煽动反汉排汉,挑起民族仇恨,鼓吹新疆独立。这些反动观点和言论,对各族群众和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毒害,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其次,立足实际,认清形势。首先要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没有稳定,绝不会有发展,更不可能有科学发展。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创造利通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长期以来,分裂分子集团一直处心积虑地破坏发展与稳定,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坚定意志、正确思路、实际能力、政策措施和自觉行动,以更好地把握人民的意愿,把握利通区发展进步的关键。因此,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举一反三,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始终紧绷政治这根弦,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切实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坚决粉碎分裂分子的新一轮进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安全和利通区社会稳定。

第三,和睦相处,加强团结。多少年来,利通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创造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团结的新局面;各民族是一家,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深入揭批分裂分子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决地同分裂分子集团分裂活动进行斗争,反对分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还要进一步提高讲政治、讲党性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无小事的思想,团结一切力量,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做好反分裂和维护稳定工作,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局面。

【社区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二】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梦想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社区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三】 一支支民族连合的歌曲,唱出了我们各族师生配合的追求、配合的抱负、配合的心声。在我心中,民族连合是一束花,56个民族56朵花,我们新疆就有47个少数民族,民族衣饰色彩斑澜,民族兄弟多才多艺。维吾尔族的裕袢,哈萨克族彩色连衣裙,让人目不暇接;塔吉克族的鹰笛,回族的花儿,让人百听不厌;哈萨克的叼羊,蒙古族的那达慕,出色纷呈; 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艳服,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像一朵朵花瓣,装扮着新疆这个连合和气的各人庭。

在我心中,民族连合是一部汗青,是左宗堂在一炮乐成抵制外侮,收复失地,维护故国同一的战役史;是陈谭秋、毛泽民、林基路义士,整顿新疆财务,改进人民糊口、为前列捐钱捐物的抗战史;是王震将军,带领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扎根新疆、建树新疆的屯垦史。在我心中,民族连合是一种奉献。是吴登云大夫在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38年救死扶伤的一句理睬;是民工杜养富,为救落水柯族少年的奋力一推;是木拉提警官,面临负隅顽抗的破碎分子,冲锋在前,用热血铸就的警魂。是少女王燕娜,为拯救维吾尔族门生毛南年青生命,无偿捐肾,逾越亲情的大爱。在我心中,民族连合是一条平坦大路。南疆铁路开通了,村村通电视了,民汉合校了,少数民族贫穷生,走出戈壁就读内陆高中班了,国际大巴扎建树好了,乌洽会、丝绸之路打扮节,把投资者吸引来了;我们的都市变宽了,学校变美了,各民族人民糊口富饶了,幸福的阶梯,越走越宽阔。

结亲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俄狄浦斯;《黑天鹅》;弑母

俄罗斯籍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擅长创造丰富、复杂、行走在精神边缘的人物角色。影片《黑天鹅》惊悚暴力的心理场面融入导演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有着完美主义情结的芭蕾舞者尼娜追求事业上的荣誉而至癫狂的心路历程。古典风格的芭蕾舞秩序井然,端庄优雅,所以当影片乘着想象力的翅膀,坠入疯狂的剧情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收放自如的节奏,细腻地刻画着人物内心激情的暗涌和爆发。改编版《天鹅湖》剧的选角对尼娜来说,是事业发展的新契机,更是脱离与母亲之间脐带连接的机会。想要进入父权制体系并为其体系权威所接纳,俄狄浦斯情结是不可或缺的,它标志着孩子与母亲脐带的完全断裂及弑母的成型。这是一次姗姗来迟的成长独立经验,从舞蹈监制托马斯处索得父系社会的爱,伴随着潜意识驱遣的暴力而血腥的弑母冲动,尼娜挣扎着摆脱母亲的佑护和监控,以自残的方式经历了俄狄浦斯情结的。

一、母体温床的内部放逐

尼娜自幼练习芭蕾舞,是母亲的乖女儿,生活的重点只有母亲和芭蕾。从母亲和尼娜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尼娜的母亲曾经也是位芭蕾舞者,因怀上尼娜而放弃舞台理想,独自抚养尼娜成长。尼娜的舞蹈生涯是母亲梦想和事业的延续,在经历《天鹅湖》选角之前尼娜的命运轨迹一直都按照母亲的预期有条不紊地行进。

母亲年轻时的错误致使她严厉监督尼娜的生活,并对尼娜怀有不正常的保护欲和控制欲。在母亲眼里,尼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称她为“sweetheart”。尼娜没有自我独立生活空间:母亲可以随意进出尼娜的隐私空间,随时打电话掌握尼娜在自己视线范围外的行踪和举动;母亲帮尼娜穿衣服,剪指甲,在意并希冀遏制尼娜身心的变化;提醒尼娜总监会对她造成的威胁。母亲对女儿的要求是不容置疑的,当母亲遭遇尼娜的反抗时,母亲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激动。母亲给尼娜买了蛋糕庆祝尼娜得到swan queen角色,当尼娜表示不愿意吃蛋糕时,母亲突然生气作势要将蛋糕丢进垃圾桶。在这样病态的控制下,可以想见,尼娜大多数时候只得听从母亲的意愿。米里特在心理学方面的论述中认为“对妇女不间断的监护有使女性永远婴儿化的倾向”。尼娜的卧室布置成粉色,堆满动物毛绒玩具,床头粉色芭蕾女孩八音盒的旋律伴尼娜入睡,当尼娜看到粉色的早餐,不禁如小女孩般欣喜起来:“look how pink,so pretty…”粉色象征童年,28岁的尼娜在母亲持续的监控下,心理仍处于未成年状态。

镜子在《黑天鹅》中极具象征意味,象征着自我审视与分裂。拉康认为,在“镜像阶段”,婴儿通过镜子看见自己的形象和抱着他的母亲,婴儿心中的“自我”开始形成。此时婴儿在镜像中看到的是与母亲在一起的形象,母亲是此时婴儿世界惟一重要的“他者”,他还不能和这个“他者”分开,“主体”并未真正出现。在父权制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父亲权威掌握镜子,因此在“镜像期”形成的所有身份都将沿着父权制律法的指导方向顺利进入俄狄浦斯情结。整部影片中,尼娜的父亲并未出场,母亲从未提及父亲,我们猜想父亲是不负责任的男人,“父亲”成为缺席者,于是尼娜在“镜像期”实际看到的身份与父权制操控下应该形成的身份大相径庭。影片开始阶段,昏黄的房间里,尼娜坐在镜子前面压腿,镜子里闪过母亲的影子。尼娜在“镜像期”实际看到的身份是由对芭蕾的热情和像影子般每时每刻都紧盯着自己的母亲的监管构成的。帮助孩子完成俄狄浦斯情结进入父权制社会体系是父亲的责任,尼娜父亲的缺失是她远离父权权威的控制,从而得以继续维持和母亲之间的脐带连接,继续流连于前俄狄浦斯阶段。

二、恋父情结的转移

弗氏认为梦是人类无意识复苏的最好温床,梦是人的无意识被“压缩”“替换”甚至“扭曲”后的结果。影片由尼娜的梦境切入,梦中的尼娜扮演白天鹅,与魔法师罗斯巴共舞,这是序幕中的一场戏,是整部电影的序幕,也是尼娜“弑母”的序幕。母亲对尼娜近乎苛刻的教育,投射到尼娜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苛刻的完美主义者。作为一个尚未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成年人,尼娜追求舞蹈角色的完美,渴望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的欲望,都牵引着她摆脱母体,进入父权制社会体系。因此潜意识里渴望一个“父亲”的替身来弥补和完成残缺的仪式。朱丽娅•克里斯蒂娃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体系中,所有的人类对母亲都有弑杀情结:“对男人和女人来说,失去母亲既是生理上也是心理上的必然,这是摆脱制约实现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弑母是人类的命运。”这一结论的前提是人进入父权制社会体系。改编版《天鹅湖》的选角只是作为一个导火索事件,让尼娜第一次面临危机,尝试走出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快乐时光,开始向俄狄浦斯情结转变。

俄狄浦斯情结标志着新的开始,在这片新天地中,父权制社会体系派生的成熟、是非之心、各种社会和宗教的律法以及对母亲的排斥接踵而来。这次梦境后,尼娜的肩胛骨处首次出现抓痕,后来抓痕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想象尼娜的潜意识的渴望在梦中愈发清晰,它们体现了尼娜被压抑的欲望越发不可遏制,尼娜期待生活遭遇除母亲之外的“他者”,得到父权制社会主流的肯定。潜意识作用下对自己的抓伤,是内心痛苦挣扎的外化意象,也是对由母亲一手塑造的孩童般的自己的伤害,是“弑母”的铺垫和前兆,而这些细微的变化只有和尼娜关系非常亲密的“他者”――母亲才能察觉。母亲是情愿尼娜永远做自己的“sweetheart”的,因此对抓痕表现得尤其紧张,她强制剪掉尼娜的手指甲,给熟睡的尼娜套上粉红色的手套,种种行为无一不说明母亲潜意识中希望把女儿收回身体中的愿望。

根据弗氏理论,完成俄狄浦斯情结的转变进入成人阶段并非一件乐事,这个过程充满痛苦地挣扎。对于晚熟的尼娜,痛苦似乎更多一些。面对父权制体系的残忍,尼娜也曾暂时回归到母亲身体中安全的状态。“swan queen”选角时,尼娜未完成整套动作,监制没有再给机会,她回家紧紧地抱住母亲难过地哭泣;为完成黑天鹅高难度的旋转动作,她不慎扭到脚至足趾甲破裂,母亲像对待孩童一样为她上药,哄她入眠。然而即便如此,尼娜走向父权制的态度依然坚决,由于恐惧其身体会被母亲收回到体内,对母亲身体的破坏欲也与日俱增,她对母亲的态度也在弑母和恋母之间游走。在尼娜和父权制频频冲突的时候,“他者”的概念开始在母亲身上慢慢明晰起来。与此同时,尼娜的自我意识渐渐明晰,对保护自己的隐私有了概念,她从门外捡来一根长棍――父权的象征,用来做阻止母亲进入自己隐私空间的道具。从贝丝病房回来后,母亲房间的画在尼娜看来是一幅幅狰狞诡异不停叫唤“sweet girl”的鬼脸,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对她来说已经变成了负担。无处不在的血污,就是尼娜挣脱脐带的伤口,挣脱母体的愿望和苦痛。在“弑母”的同时她也经历着自我的心灵煎熬。

伊格尔顿这样转述弗氏的话:“……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份并不是一个期待固定目标的完整个体,一种矛盾的充满变化的力量左右孩子的意志,因此它并没有一个中心身份,因而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界限也很不确定。”影片无处不在的跟拍和手持摄影,画面始终摇晃,似总找不到支点的镜头,精准地传递出尼娜在转变过程内心的不定和恐慌。性别意识是在俄狄浦斯情结后慢慢清晰起来的。她涂上贝丝的口红去见总监,当总监强吻她时,她以反咬一口作为反击,这时的她对“性别”的概念刚刚有所启蒙,而后总监带她去见投资商,和她一起跳舞,她的性别意识进一步清晰,性别觉醒的过程同时也是她索爱的过程,希冀索得父权社会的爱让她独立。监制作为“父亲”形象的补充,对与社会关系完全割裂的她来说,不仅是一个潜在的欲望对象,也是其完成弥补性心理缺失的重要途径。影片中的尼娜多次被镜子照出多个影像,根据“镜像期”理论,多个影像是她假想的一系列所指影像形成的身份,如前所述,尼娜此时的身份没有既定性,她可以认同一个更合它心意的虚构身份,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父权权威逐渐取代母权权威掌握了镜子。

三、弑母的成型

尼娜首先在物质上宣告结束她的童年时代:她摔坏八音盒,扔掉所有毛绒玩具,衣饰的颜色从粉红和纯白变成了灰色和黑色。随后,尼娜的精神到达癫狂的边缘,对塑造角色的狂热已使她欲罢不能,与之前时不时回到母体寻求慰藉不同,这时候的她面对父权制社会的各种障碍和打击,没有畏缩逃避,而是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固执。她非常排斥厌烦母体的温暖所在,并对母亲这个随意进入她的隐私空间的“他者”,也是“入侵者”,进行暴力的阻拦。尼娜的伤害没有影响母亲对她的保护,母亲始终温柔地对待尼娜,并期待尼娜重新安然地徜徉于母体的温床。但是,母亲的怀抱和关怀再也无法满足尼娜的欲望。演出当天早上,尼娜和母亲进行了一番撕扯,尼娜扔下一句“Im the Swan Queen”后,果断地扬长而去。她对母体已无丝毫眷恋。奔向舞台的尼娜最终在潜意识里谋杀掉体内的母亲,这是母亲近30年来精心栽培的自我的延续。

弑母成功的尼娜毫无悬念地获得了爱,她的舞蹈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赢得了他者的肯定以及父系社会的爱。发展到这一阶段,尼娜终于满足了她俄狄浦斯情结的渴望。尼娜在舞台巅峰俯瞰台下的所有人,目光停留在早已热泪盈眶的母亲身上。此际,尼娜与母亲这个“他者”分离,脱离母亲达到独立自主的个体,也在众多“他者”中证明了自己。一方面,母亲为尼娜的成功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无论是尼娜还是母亲都对这种脐带分裂后彼此独立的距离感到痛苦和不舍。但是,尼娜的表情立刻转为离开的决心,继而露出满足的微笑。影片最后,尼娜躺在白色的垫子上,腹部的鲜血已蔓延开来,她望向前方,平静地说“I was perfect”,渐渐消失在舞台高悬耀眼的灯光里,而外面的观众席早已是掌声和欢呼声的海洋。导演给了一个诗意的结尾,开放而带有悬念――尼娜是恢复健康,在舞台上继续她的梦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这个年纪的女孩应有的生活,还是为独立为完美献出生命,就此毁灭?导演将结局的问题抛给观众自己去解答。这个答案,便是我们对待完美对待独立的态度吧。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 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 刘稳妮.《钢琴教师》中的“女性婴儿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结亲心得体会篇5

中班亲子活动总结一

****年6月9日下午2:30,寿光市羊口镇中心幼儿园大班亲子活动隆重开幕了。我们本着“我健康,我快乐”的原则,在激烈的竞赛中,幼儿身体得到了锻炼,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心情得到了愉悦。亲子运动游戏,不但密切了亲子关系,还让家长们了解的孩子的体能发展状况。幼儿收获了他们的成功,家长收获了他们的童趣;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现将本次亲子活动进行小结:

一、家长幼儿齐参与,体验快乐、锻炼身体。

从一开始,各位老师、家长、幼儿以积极地态度迎接本次亲子活动,并始终如一。各班幼儿、家长的报名率与出勤率很高。从教师说明运动会规则、比赛方法,到听主持人说明入场,再到各种亲子运动游戏,各位家长、老师、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二、真正让幼儿体验到了体育运动的快乐

不管是“小运动员”还是“家长运动员” ,个个出场步伐整齐、口号响亮、活泼自信、斗志昂扬,很好地将家长和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到最高点。“踩气球”游戏让孩子尝试了成功的快乐,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亲子游戏“小脚踩大脚”,不仅好玩,还体现了亲子之间的默契,孩子家长乐在其中。在亲子游戏“袋鼠接力”和“螃蟹夹球”中,孩子与家长齐心争取胜利,胜利的孩子与家长高声欢呼,失败的孩子与家长也不气馁,互相鼓励。亲子游戏场面非常热闹,大家都拼足了劲想为自己一组多争取一分,大人小孩都玩得非常开心。

三、活动组织紧凑,策划成功。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老师提前精心准备班级活动所需道具,教师也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活动环节设计紧凑,场地安排合理,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并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以上是亲子活动成功的优势所在,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有些游戏项目的道具应更加丰富,美观一些,以更加吸引幼儿的兴趣。

2.主持人应提高现场解说的能力,使运动会现场气氛更加活跃。

3、级部长组织人员方面应想得更周到,例如发奖状环节。让其他级部老师分配,不是很到位。

这次亲子活动顺利开展和家长配合分不开的,他们积极配合和努力,让我们老师感到很欣慰 。家长还充分发挥个人资源,为我们运动会助力。因为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运动会才会表现如此精彩和成功。此次运动会,给了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们在运动会中体会竞争的意义,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为别人喝彩。

虽然亲子活动已结束了,但运动会画面、热闹氛围仍然记忆忧新。这次活动中,幼儿收获了他的成功,家长收获了他的童真。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也获得了成就感。这次阳光而又快乐的亲子情真是让我难忘!

中班亲子活动总结二

亲子活动既是父母与子女共同游戏,从中可促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我班为中班年龄段幼儿,教师开展具有竞赛性的亲子游戏,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美好的道德情感,增进亲子间的配合默契。

今天的天气非常的好,我们在浦口区珍珠泉举行了中班亲子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各个班家长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我们也将整个活动的准备工作都做到了位。

活动开始时,大家那种激动的心情一下就表露出来了,第一项活动是《天线宝宝》父母背靠背夹着大球站在起点线做准备,听到口令后,赶快向站在终点的孩子走去,孩子接过大球后把大球向起点滚去。在这一活动中,爸爸和妈妈两人一起夹着一个球,然后将球传到自己的孩子手中,当时那种情景让我们真实胆战心惊的;第二个活动是由单亲家族来完成的,是《抢帽子》,此游戏需要一个家长背着孩子,每个孩子戴上帽子。游戏开始时,家长背着孩子跑,孩子们互相抢帽子。看最后哪一组抢的帽子最多为胜,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裁判员严格把好关,如一家庭违反规则,我们将严格处理,因此,大部分的家庭都很注意这一点,积极踊跃参加;第三个活动是《蹲蹲乐》此游戏需要孩子和一个家长或两个大人参加。每个家庭戴不同头饰,以一个家庭先蹲,蹲完后说出另外一个要蹲得家庭,以此类推。在这一活动中,其他的成员看了也都积极参加。紧接着是《欢乐投球》、《我炸我开心》等活动。

结亲心得体会篇6

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是属于她们的节日,而在这天,到底有几个人真正的怀有感恩之情,默默的`细数她们为我们做过什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感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年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总结范文15月9日,是周五,本来是一个平凡的周五,但是由于它在母亲节的前两天,所以我想让它变得不平凡。想到班里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课堂上不好好学习,不能体谅父母把他们送到学校学习的苦心。恰逢母亲节即将到来,故以“浓情五月天,感恩母亲节”为题,开展此次班会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考虑到初中生对于视频这种媒体资源的喜爱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我采用了“视频+讨论”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主要是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源,然后再根据相关视频提出几个问题,调动学生讨论的激情,再加以引导,最终使学生自己从视频和讨论中得出自己的答案。当然,考虑到课堂的时限,这些视频资源必须是微电影或者是某个电影的片段。

采用视频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这种资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的说教式德育的厌恶。“教育”重在“育人”,知识的传授是最基本的功能,而最重要的是德育。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恰恰是学生最讨厌的。采用学生厌恶的方式,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将学生推向反面,得不偿失。

采用讨论的方式主要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对于学生的定位。新课程理念中把学生定位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居于主导地位。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必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讨论这种方式或许是目前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同时我还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所以也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符合正确价值观的结论。

同时在视频资源的播放顺序上,我也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播放的是微电影《母亲》,借此引导学生得出母爱的无私与力量的体现;其次,考虑到学生会认为这是电影剧情需要,不真实,所以又播放了感动中国中的《同桌妈妈》的真实故事,一方面用事实印证刚才的结论,另一方面也将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学习上;通过以上的视频已经成功将话题引导学习上,那么接下来分析本班某些不好的课堂现象的原因,比如不爱学习,对知识不感兴趣,借此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觉得老师理解他们,同时播放视频《爱若花开》,影片中的女儿跟大部分学生的情况类似,但是却为了母亲而改变自己,引导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要回报母亲;接下就播放影片《母亲节,妈妈最想要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目前情况下,母亲最想要的是一个最好的自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然后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接着布置假期作业,自己动手给母亲做一件礼物,使学生明白:回报母亲从点滴做起;最后,齐唱阎维文的成名曲《母亲》,继续渲染感动的气氛。

当然,这种主题班会的活动最忌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即“班会活动结束了,一切工作也就结束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同学情绪激动,而应该考虑如何把这些教育效果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只有“三分钟热度”是不行的,如何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或许才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

2021年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总结范文2值母亲节来临之际,班级举办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理解母亲,体谅母亲,感激母亲。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第一、班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例如制作贺卡、手抄报、画图画、手工艺品等;第二、每个学生都表达自己对母亲,对母爱的深情体会;第三、认真开展“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学生做主持,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本次班会的活动形式有欣赏音乐、朗诵诗歌、欣赏小品、畅谈心里话、大合唱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对待,投入感情。通过这一堂主题班会课,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并在过程中受到感动,理解亲情的内涵。在此,我献上一首一位学生亲笔写来送给妈妈的诗歌,也以此送给所有母亲,祝愿她们永远健康快乐!

随着主题班会的落幕,我的感触良多。的确,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真诚的爱。多年来,我们得到了母亲诸多的关怀及爱护,要说报答的话,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但我们一定要体谅母亲的辛劳,学会关爱母亲、体贴母亲。平时,我们一定要记住妈妈的叮咛,在学校里尊师勤学,长知识、长才干,让妈妈放心!在家里,我们要习惯于向妈妈说一声“谢谢”,力所能及帮妈妈干一点家务,那怕是做一顿饭,洗一件衣服,酷暑中煽一煽扇子,寒冬中织一件毛衣……都能代表我们拳拳的孝心,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同学们,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希望大家学会感谢母亲、关爱母亲,但这并不是说只有在母亲节这一天才要特别去关心母亲,365天里,每一天都要感谢母亲、关爱母亲,因为关心母亲的是不放假的。最后,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也祝福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

2021年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总结范文3为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根据县团委安排,我校大队部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布置了活动方案,开展了“温馨五月天,感恩母亲节”系列活动,以引导学生了解母爱的伟大,并用真心和行动来回报母亲。

此次活动分为“宣传教育”和“践行实施”两个阶段。5月x日下午班会课时间,各班开展了《妈妈,您辛苦了!》主题班会,进行了感恩教育动员,引导学生积极畅谈对感恩的认识和感受。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了“算算亲情帐,感恩父母心”活动,看自己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年或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阶段要花父母多少钱。并组织学生传唱《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歌曲,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5月x日“感恩节”践行实施阶段,各班安排学生回家为自己设计一种感谢妈妈的方式,如:向妈妈说一句真诚的问候或祝福;为妈妈捶一捶背;为妈妈洗一洗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送给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我为妈妈唱一首动听的歌……并建议3—5年级同学悄悄地收集妈妈的信息,并把它记录在自制的亲情卡上,不时地给妈妈送上一份意外的惊喜!如: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的姓名、妈妈的生日、妈妈的兴趣、爱好、妈妈最喜欢的食品、妈妈最快乐的事、妈妈最想做的事、妈妈最大的心愿……

除此之外,还布置了“给母亲写一封感谢的信”的家庭作业。我校还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国旗下讲话及“红领巾”广播站进行了题为“用行动感恩”的主题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通过活动,使每位母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了身心的暂时调节,在休闲中凝集了人心、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品位。同时让孩子和母亲有个心灵的沟通。

这次书画展,本着以提高书画爱好者的书画欣赏水平及创作水平;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广大同学的艺术情操;促进学校的文明建设为宗旨,为丰富学生生活,营造学院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收效上卓著。突现心灵之果,增强思想交流,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体现新一代学生的风貌。

通过母亲节活动,同学们更加学会了尊重母亲、孝敬母亲,知道了什么是感恩。大家纷纷表示要做一个母亲喜欢的好孩子。

母爱无边,让学生懂得感恩,做一个心存感激的人。通过这次活动,爱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发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母亲的爱,用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培育之恩。

2021年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总结范文45月9日是母亲节,让同学们深入体会伟大而平凡的母爱,感受亲情的无私与伟大。让同学们回报亲情,关心、孝敬母亲,并以实际行动报答母亲。学会如何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如何去爱自己的母亲,引导同学由“感恩母亲”到“常存感恩之心”的思想意识转变,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和学习,把爱延伸到社会,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人和老师。

首先是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为了积累活动材料,我让学生把贺卡带来学校拍张照片,结果学生一交上来,发现张张都很漂亮,很有创意,虽然材料都很简单,只是薄薄的一张彩纸,但是设计却很新颖,有的做成书的形式,每一页上都记载着自己成长中母亲付出的点滴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感激,还摘录了一些讲母爱的古诗;也有的制成了立体形式的,外表是自己画的一些图画,还有简单的一句“母亲节快乐”;有的很简单,只是剪了个心形的,图上颜色,写上了自己的祝福……我想这简单的一颗心也正是他们对于自己母亲最真诚的感激。

最后,班里每一位同学都写下了自己母亲的那份感激,虽然语言表达上学生之间差异较大,但相同的是他们字里行间都记录着母亲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妈妈的爱。对于孩子所做的这些活动,我也让母亲进行反馈,每一位反馈的母亲都表示自己很高兴也很感动,感动于孩子的孝顺,感动于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动于一张小小的贺卡以及一封简短的书信。如有的妈妈说孩子表现优秀,用实际行动为妈妈分担了一些家务,当父母很疲劳时,为父母做了很多贴心服务,使她感到很欣慰。有的妈妈说谢谢各位老师的教导,最近孩子学会勤劳了,如果以后都这样下去我相信她会变成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这次的班会,让我看到了这群调皮的孩子的另一面,他们同样有着一颗真挚、感恩的心!

2021年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总结范文5班会在满文军的《懂你》声中拉开了序幕,班里的气氛有些紧张,面对如此严肃的话题,我们决定以一种比较幽默的方式来进行,开始时同学们给我们了热烈的掌声,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于是班会正式开始。

首先,我们向同学讲述了母亲节的由来,这是一位美国女性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发起的,开始时反响比较冷淡,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参与,母亲节成了一个公共认可的节日,并把五月的第二个周末定为母亲节,随后全球效仿。接着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双膝跪地,身子前倾,双手着地支撑身体,成匍匐姿势,身体被压的变形,成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雕像。后来,救援人员在她的身子底下发现,有个孩子还活着。人们小心奕奕地清理开她身上的废墟,从她的身下抱出被小被子裹着的孩子,约三、四个月大,娃娃完好如初,还在安静的睡着。医生准备给娃娃做身体检查,发现被子里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妈妈留给娃娃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手机在人们中间传递着,每个在场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同学们心中也有很大感触。后来不少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开始讲一些自己与母亲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事虽小,但无不饱含浓浓的母爱。

然后我们看了几个孝子的故事,其中有历史上的卧冰求鲤和行佣供母的故事,然后我们联系了我们身边的故事,陶星——这位当代中国孝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看到陶星为母亲洗脚的图片是,我们向同学发起提问,有谁给母亲洗过脚,大多数同学没有,少数几个同学也是把这件事当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完成。从这里看出,同学们虽然心里对自己的母亲充满敬爱之情,可是却不知如何去表达。

我想每个人都是爱自己的母亲的,但每个人可能都和母亲争吵过。我们现在已经长大,我想我们不能再让疼爱自己的母亲受到来自自己的伤害。

最后,班级讨论会还是在那首懂你中宣告结束,我们向所有同学发起倡议: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句问候,向母亲表达我们发自内心的深厚爱意。

结亲心得体会篇7

并不是不愿意提及母亲,而是我实在不知如何下笔。似乎与母亲之间的情愫,只停留在了孩提时期。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学校给所有的学生观看流动电影,是一部来自台湾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几百个学生比肩接踵地坐在操场上,直至影片结束,脸上无不留有泪痕的。那天我回到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一把抱住了正在烧饭中的母亲……

时间若白驹过隙,在这悄无声息的变迁中我与母亲的关系竟逐渐疏离开来。或是因为遗传了父亲的脾性,抑或是被环境的表象所致,比起同龄人来我有着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处于年少气盛的我极容易对人动怒。尤其是在回家之后,一切烦躁的情绪都会因为某件小事而爆发。母亲的唠叨和规劝,并未对我有什么受用之处,她的话我向来是听不进去的。母亲小学读完后就辍学了。外婆生了7个孩子,母亲是当中最小的,也是唯一的一个女孩。家中本来就不宽裕,怎供得起7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因而我常常嫌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何以教我?只会让我心生厌烦罢了。我们之间的对话,总是以我的一句“你别再说了,我很烦!”而结束。

母亲对我其实并不苛刻,她对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在学校饭吃了没有呢?”是的,母亲的确不苛刻,她只是十分牵挂我的身体,要求我三餐温饱便足矣。这些我都心知肚明,但她是一个偏执的人,每每看到我消瘦了,就认定我没有按时吃饭,说女孩子家成天只顾爱美打扮,命都不要了。无论我怎么解释,她还是责怪我不吃饭这回事。说多了,我就再也忍不下去了,连着心中几日来所有的愤懑都对母亲发泄了出来。久而久之,母亲对我的态度也不再和缓,当我抱怨她时,她就会立刻来到我面前,开始大声地呵斥我,数落我的缺点。而我的声调也一并愈来愈高。这样的“家庭战”,都不知上演过几回了。大概附近的邻居,甚而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对亲身母女了。我觉得自己与母亲之间的距离真的远了,远到一种非常客观的我距离。儿时对母亲的好感与依赖,竟已难以找回。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那些可以一回到家就与母亲唠嗑上几句的同龄女孩,而我即便是有这个想法,也宁愿藏匿于心中了。面对母亲咄咄逼人的话语时,我已经懒得与她再去争执什么,一拉开家门就直接走了。我不知道,这么多年来,当我悻悻地关上门离去时,母亲的脸上会是一片怎样的茫然和悲伤……

结亲心得体会篇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人口呈风起云涌之势。之前的研究者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视角对留守孩问题都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在年龄阶段上主要集中在6-12岁的孩童,在研究内容上重点研究了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环境、行为与交往、心理与情感、个性、智力、学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调查问卷、量表等量化研究方法,也相应地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种集中于留守孩某个方面的切片式研究固然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首先,留守孩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截然不同的,研究应该更具有生命全程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其次,“留守孩”这个群体概念并非从天而降,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定需要将其还原到它所存在的系统当中,在一种家庭模式中,在一种互动关系中去考察,而不是一种AB的单向类似因果关系的或者将一个内容、维度丰富的问题简化为线性关系的研究,因为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实际的情况的确比这要复杂得多,而我们想要知道的也并不仅仅是影响因素和结果这么简单,我们更想知道在因素和结果之间浩瀚的内容。

基于上述的原因,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一种家庭模式即“男出女守”的家庭模式去考察其中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在这个家庭模式中父亲的角色、母亲角色以及孩子的角色都不再被看成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不再活生生地被剥离出来单独作为研究对象,同样地,这种家庭模式也不应该被剥离出体系,因为它特殊但却不孤立,它也必须放入到不同层次的体系中去考察和研究。关于这种家庭模式中的互动关系笔者通过对三位“男出女守”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高校女生的深入访谈,发现了家庭中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和发展特点,因此试图从依恋关系的角度来描绘出这种家庭模式中互动关系的特征。

我们一直强调应该将每一个家庭个体、每一种家庭角色都放入到体系中进行系统的考察,“养育不是父母日复一日影响孩子的单方面行为,它是两者之间互动的一种过程,这一过程也受到文化和社会机构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共同作用于养育的结果。儿童生活在家庭里,而家庭存在于更大的社会―邻里和社区中,社会会提供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世界观,反过来影响父母教养方式。”那么,应该放入一个怎样的体系和系统中去考察呢?

笔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包含四个体系的同心圆体系结构:

第一层体系是“核心家庭”。这个体系是家庭个体以及家庭角色直接参与程度最高,互动关系最频繁最复杂的体系,因此也是我们接下来重点考察的体系。

第二层体系是“大家族”。这个体系狭义上主要包括了附近的祖父母,外公外婆,广义上可以根据不同家族的特征扩大到叔叔、伯父、舅舅、阿姨、姑妈等家庭成员,这个体系可能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中国文化中对大家族认同,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都在访谈中有充分的表述。

第三层体系是“社会机构”。比如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在访谈过程中最突出的社会机构是学校,学校中同辈、老师等对个体的成长也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层体系是“文化、文明”。这个体系虽然并不像前三层体系那样产生有形的,显而易见的作用,但却往往是最根深蒂固、最深层的因素。

对男出女守家庭模式的考察就需要放入到这样一个同心圆的体系中去考察,考察核心家庭内的互动模式,以及核心家庭与各个其他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接下来将具体阐述男出女守家庭模式的系统性特征:

一、核心家庭体系

“如果家庭成员有四个,那么这个家庭的性格就有五种,因为作为一个集体,它也有一个独立的性格。如果想理解自己的子女,就要把家族想成是一个系统。”(菲利普・麦格劳)

的确,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男出女守”家庭模式具有自己的系统特征,有一个区别于正常家庭的“独立性格”。笔者试图通过两幅结构图来说明这些特征。

如图所示,上面的为正常家庭中的互动模式,下面的为男出女守家庭中的互动模式。

在普通核心家庭中的男性直接承担两个角色:丈夫角色和父亲角色,这两个角色是相对独立的,女儿是父亲角色的直接对象,因此女儿所建立起来的父亲形象主要是通过与父亲的直接接触和交往,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女儿自主建立起一种有别于母婴依恋的互动关系的开始,可以看到这种依恋关系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同时由于父母共同参与到家庭工作中去,父母角色分工的界限就具有一定的弹性,母亲的注意点也会分配到不同的方面。而在“男出女守”的家庭模式中父亲角色具有了特殊性:

(1)母亲注意焦点的集中化,在“男出女守”家庭模式中往往会形成一种默认的界限分明的分工,母亲往往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庭养育责任,而妻子可能将本来分布在丈夫和孩子上的兴趣点集中起来,过度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形成孩子被过度关注而失去自主性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希望获得自主性而过度反抗的问题。

A:“我妈就是一门心思扑在我身上的那种感觉,抓很紧,饮食起居什么的,什么东西都抓得紧的,这个倒没什么,就是有时候我觉得我对抗不了我妈,觉得有时候是她自己不高兴,她跟我过不去(强调语气)!”

B:“我爸爸当时就不太管我,所以就说他参与得不太多嘛,……一般我家里是我妈妈管我最多,就生活的各个方面她都会把你保护得很好那种,从小到大都被妈妈保护得很好。我妈妈会看我日记啊、翻我东西啊、看我短信啊,很多啊,那个时候,反正就……那个时候她觉得她可能觉得就是她要很好的掌控我的一切吧,那个时候就会跟她吵架,因为不希望别人来……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被她知道嘛,就很郁闷就会跟她吵架。”“小时候妈妈不太让我到其他人家里面去,一直延续到初中完,我妈,其实一直到初中完我妈不太让我到别人家里去玩,怕危险哪,不放心哪。”

C:“就是学习上啊、生活上啊有时候跟我妈会有意见不同啊,她很喜欢包揽一切事情,她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她就觉得她自己做的也是对的”,“因为妈妈管的比较多,然后同学如果礼拜天叫你出去玩,她就会说你。”“我爸爸比较少管我,我妈妈又比较唠叨,她唠叨我又不喜欢听,就采取那种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的那种态度(笑)。”

(2)父亲角色的边缘化,他与这个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此同时他对这个家庭而言,“存”而“不在”,父亲角色在家庭位置中退出或者减弱,有时候更多担负的是社会性经济角色,他同样需要扮演丈夫和父亲两个角色,但由于母亲成为父女之间联系的纽带,这就决定了父亲角色传递的间接性,这种通过母亲来传递的间接父亲角色也决定了父亲角色与丈夫角色的混合。如果母亲不希望父亲参与,而且父亲也没有这种期望,那么结果父亲往往就不会参与。如果母亲不希望父亲参与,即使父亲想参与,那么他可能也参与不进来。母亲在这种关系中是个守门员。这样一来,母亲极可能是整个家庭关系活跃起来的纽带,也可能成为父亲与孩子建立关系的门槛,而天平偏向哪一面的决定性砝码往往来自于夫妻之间的依恋关系质量。在我所访谈的对象都描述出了这种家庭模式的特殊性:

A:“我就记得我爸小时候就过年会给我带很多东西,其他时候也没有什么印象吧,要不然就是暑假会去他那边玩会有一些印象。”“小时候,我爸爸的角色主要是我跟其他小朋友谈起来的时候,比如说我爸爸在上海很自豪啊,他什么事不做每个月能拿一千多啊,主要是跟他们吹这些,其他的没什么印象,因为本来就没有嘛,然后其他时候,我跟妈妈在家里的时候也不会说特地想到啊什么的,我都是通过妈妈起作用,妈妈是纽带嘛,是联系我跟爸爸之间的纽带。”“就是有时候他打电话,他就会说,你要买什么呀,需要我给你带的呀,什么东西的,我妈妈就会把我喊过来给爸爸说几句话,然后就会说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

B:“就是感觉,从小到大,父亲参与的成分不多,虽然说不是长期出去工作啊什么的,就是感觉生活中父亲参与的成分不多。”“爸爸提供我感觉印象当中可能提供……经济?就是可能提供了一些物质上的支持,其他……也没有感觉有什么情感上的支持,没有!”“小时候的话,父亲就是跟我的联结不是很多,而且小时候妈妈会在我面前讲一些爸爸的坏话,受妈妈的影响比较大”。

C:“我爸爸的话就是一直在外面做生意,家里主要是我跟我妈妈,我妈妈照顾我的生活,爸爸因为太忙了,就偶尔回来吃吃饭,就平时的话也不怎么交流,然后他只是按时地给我生活费学费就这样的(苦笑),我学习问题啊……那个生活上的问题都是我妈妈一手那个来的,因为他好像就觉得把我托付给我妈就可以了,其他就不用管了,就按时赚钱回来就行了,感觉这样。”“感觉是二口之家,是我跟妈妈的家,就感觉他好像是来走亲戚,像客人一样,每次偶尔来这边住住、在这边吃吃饭这样子。”

二、大家族体系――家庭的“调和剂”抑或危机的“助燃器”

布朗芬布伦纳和莫瑞斯认为,互动必须有规律的持续,使活动越来越复杂,从而刺激孩子进一步发展,孩子并不一定要与他(她)父母有生物学上的关系,或是生活在双亲家庭。但是抚养者必须要和孩子有长期、“非理性”的依恋,爱这个孩子而且至少从另一个成人那里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尊重。由此可见,“男出女守”家庭模式中大家族体系的重要意义。

“祖父母对父母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甚至会延伸到孙辈的生活中”。(《纽约时报》,2002年11月5日)

和睦互助的家族体系能够弥补家庭中的某些情感和关系缺失,成为核心家庭的调和剂,当祖父母照顾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告诉孩子家庭发展的故事,巩固孩子的代际连续感,指导孩子的行为,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协调时,他们对孩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在他们给父母提供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使父母拥有更多的养育资源时,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间接的影响作用。孩子从家族体系中体验到类似于“第二父亲”或“第二母亲”的互动关系,而父亲和母亲则从家族关系中体会到实质性的分担或者饱满而稳定的精神支持,而不和睦的家族体系则会成为家庭危机的“助燃器”,成为在夫妻之间划清家族界限、加深隔阂的影响因素。

受访者A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族中,虽然爸爸常年在外工作,但她从家族其他成员尤其是外公外婆那里感受到了区别于母女依恋之外的情感联结。

A:“我小时候在外婆家比较多,因为我外婆外公都退休啦,我外婆外公是跟我舅舅他们住在一起的,我舅舅又有两个孩子:我姐姐跟我哥哥,我主要是跟哥哥姐姐他们在一块玩的。”“外公是一家之主,重要的事主要就是外公拿头,我就特别喜欢我外婆外公,我出生了以后嘛,他们就说,外公就当宝一样,我感觉跟外婆外公会更亲一点,但是外公就是那种一直都是属于权威者,照顾你的,反正就感觉我外公外婆特别特别好,后来我越来越大他们也越来越老,然后也不可能说来照顾我那种,要翻过我去照顾他们的那种。”

受访者c所在的大家族体系则可能更多地是一种家庭危机的“助燃器”。

c:“家族就是各管各生活的啊,但是一旦家里发生了什么争吵啊什么的,我奶奶就会插一手过来,她是向着她儿子的,她认为她儿子都是对的:我儿子这么辛苦的赚钱,你干嘛还要把所有的钱都归你管啊,她就会挑唆我爸爸,然后就会矛盾就激化了”

三、社会机构体系――家庭所得的实践场和家庭所失的补给站

就中国目前的现状和社会机构的发展情况而言,在相关的社会机构中,学校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从孩子离开家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时间的分配和生活的重心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庭和学校对个体的意义并不像这两个地点名词本身那样泾渭分明,学校成为了孩子家庭所得的实践场同时也是他们家庭所失的补给站,他们在校园中感受到了因为家庭中的某些缺失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的泛化和严重化,同时也在校园中感受到了因为家庭中的某些缺失而带来的一些问题的缓和与改善。在对三位女性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女儿与母亲和父亲依恋关系的状况对女儿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类型以及对待同性和异性的态度和相处模式,在亲密关系中的体验和感受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文化体系――家庭肩头隐形的负担

文化对家庭体系的影响虽然并不像前三个体系那样具有直观性,但却是更深层次、更根本的因素,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父亲更注重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不太注重自己的家庭价值。在父亲只注重自己社会价值的条件下,似乎他在外拼搏,挣钱养家是应该的,而教育孩子、操持家务之类的事情,他做不做、做多做少都无所谓,父亲在这里更多担负社会性经济角色,这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现象。但是“父亲身份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的事实,而生理的父亲身份并不足以保证其存在。父亲的身份必须被宣告和创立,而不是在孩子出生的那刻便得到展示,它必须在父亲和孩子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揭示出来。”父亲的角色被过度简单化之后,父亲的内涵开始被弱化,对于孩子而言,父亲仿佛只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尤其是那些因工作原因难得回家几次的父亲,父亲与孩子相处和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父爱就更难到位了,从女儿的角度来说其影响可能是持续一生的,“如果一名父亲不能很好地照顾他的女儿,那么她就会觉得男人是不值得信赖的,他们的情感支持与情感亲密都不很可靠,她将对男人及其动机更加怀疑。更为根本的是,她将不知如何与男性建立关系,因为她在男女相处方面的榜样拒绝与她沟通。”而与此同时,母亲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和丈夫身上,他们的成功就是她的成功,这样的心态必然使她强烈地希望孩子与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系,甚至掌控孩子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家庭都会因此发生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不单单是父亲,而且有母亲和孩子,以及各自的关系。

五、结语

结亲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 老年痴呆;直系亲属;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011-04

老年痴呆又叫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1]。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老年痴呆患者因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人格改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家庭成员也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本文调查老年痴呆患者直系亲属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00例,每位患者选择一位直系亲属接受调查。患者纳入标准:①老年痴呆诊断明确;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包括头颅CT或者MRI,血常规、生化指标、叶酸、维生素B12测定结果等;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中枢系统其他疾病导致的痴呆;②代谢性疾病或营养缺乏导致的痴呆;③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以及语言、听力障碍者。亲属纳入标准:①年满18岁;②照料患者超过2个月;③身体健康,能配合调查;④知情同意。直系亲属包括直系姻亲以及直系血亲。

1.2 调查内容

1.2.1一般资料 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社会学资料以及患者的疾病情况。

1.2.2日常生活能力调查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2]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调查。总分20~80分,≥26分或者有2项以上功能丧失者为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

1.2.3患者精神状态调查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3]进行调查。≥21分且

1.2.4患者认知功能评价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4]进行评估,得分越高则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

1.2.5亲属健康调查 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5]进行调查。包括8个维度: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

1.2.6照料者负担情况 采用Zarit照料者负担问卷(ZBI)[6]进行调查。共22个条目5个维度:依赖、牺牲、失控、难堪/愤怒及自我批评。主要评估患者对照料者社会、情感、身体、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得分越高则负担越重。

1.3调查方法

所有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经过提前培训。调查时征得知情同意。发放调查问卷,使用统一的语言进行调查问卷填写指导。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进行分析。P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患者及直系亲属一般资料见表1、2。

2.2直系亲属生活质量得分与常模比较

见表3。直系亲属生活得分各维度与常模比较,均显著低于常模(P

2.3直系亲属生活质量得分相关性单因素分析

直系亲属生活质量得分相关性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12。

2.4直系亲属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见表13。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直系亲属的性别、年龄是影响其生理功能的相关因素,亲属患病情况、年龄、职业是影响生理职能的相关因素,亲属患病情况、与患者的关系是影响其躯体疼痛的相关因素,ZBI总分、居住类型是影响其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亲属患病情况、患者性别、ZBI总分、亲属职业、患者职业是影响其精力的主要因素,ZBI总分是影响其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亲属患病情况、患者职业、亲属职业是影响情感职能的主要因素,亲属患病因素是影响总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3讨论

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老年痴呆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老年痴呆患者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起病,起病隐袭,早期不易被发现,病情逐渐进展。核心症状为A、B、C三部分,即:日常生活能力降低(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精神行为异常(behavior),认知能力下降(cognition)。老年痴呆患者因认知、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以及精神行为异常,给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严重影响亲属的生活质量。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痴呆患者直系亲属的生活质量总体较低,与常模比较,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常模,说明老年痴呆患者直系亲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叶婷婷等[7]研究结果显示住院老年痴呆患者主要亲属心理健康程度显著低于正常人,尤其女性、患者病程长、文化程度低、收入低的人群问题更为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综合干预。何玉芬[8]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痴呆患者陪护亲属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情绪尤为突出。刘玉兰等[9]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痴呆患者亲属存在明显的焦虑状态。赵徐萍等[10]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痴呆患者的亲属心理健康较差,对患者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在直系亲属生活质量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直系亲属为女性者其精神健康状况较男性直系亲属差,这可能与性别特质有关。女性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出现焦虑,感受到压力大等情绪。亲属的性别与年龄是影响生理功能的相关因素。直系亲属的年龄越大,其生理功能越差,一方面这与本身年龄大者生理功能较差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年龄大的亲属在照顾老年痴呆患者时更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随之直系亲属所患疾病越多,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一方面本身的疾病就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本身患有疾病,又要照顾老年痴呆的患者,其生理职能、精力、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情况均受到影响,这也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亲属的职业影响到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力等方面,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调查中发现,亲属职业为工人、农民者其精力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知识分子以及其他职业者。工人和农民为体力劳动者,正常的工作已经需要较大的精力,加上要照顾患者,更容易造成精力透支。ZBI反应照料着的负担情况,得分越高,则负担越重。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照料者负担重,则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照顾者的负担越大,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就越少,其社会功能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综上所述,老年痴呆患者的直系亲属其总体生活质量较差,社会以及医护工作者应给予重视,加强沟通,指导生活,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燕,杨杨. 老年痴呆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态调查[J]. 山东精神医学,2002,15(3):162-163.

[2] D. T. Wade,C. Collin. The Barthel ADL Index:A standard measure of physical disability?[J]. 1988,10(2):64-67.

[3] 林剑英,黄学军.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高频彩超诊断及患者精神状态评定[J]. 广东医学,2006,27(11):1681-1682.

[4] ,陈绪才,朱迎春,等. 蒙特利尔评估表筛查皮质下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J].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2):1158-1160.

[5] 姜宝法,徐涛,孙玉卫. 简明健康调查问卷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72-174.

[6] 李超,伍力,余发春,等. 老年精神障碍照料者生命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21(1):62-64,69.

[7] 叶婷婷,傅继红. 住院老年痴呆病人主要亲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1,4(12): 111-113.

[8] 何玉芬. 老年痴呆患者陪护亲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4):334-335,338.

[9] 刘玉兰,周凤春,胡东辉. 干部病房老年痴呆患者亲属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4):299-301.

结亲心得体会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河源市某普通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两次整群抽样方法,先按年级分群,抽取三、四、五年级为样本年级,再对此样本按班别分群,随机抽取10个班。共派发问卷7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640份,有效回收率为91.4%。其中男生371人,女生269人(三年级237人,四年级203人,五年级200人),平均年龄10.97岁(SD =1.17)。

研究中采用于海琴修订的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3]。这是一份儿童自评量表,共15个项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亲子依恋水平越高。父、母问卷各自独立,但问题内容相同,分别施测后得到儿童对父、母各自的依恋得分,简称之“父子依恋得分”和“母子依恋得分”。本研究中父子依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母子依恋量表为0.66。

本研究所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由中文繁体转换成中文简体)是由SDQ官方网站的台湾版本。

SDQ学生版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按0~2三级计分。问卷分为困难部分和长处部分。困难部分包含4个分量表,分别是:情绪障碍、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同伴关系问题,长处部分则只有亲社会行为分量表。本次测量中因为同伴关系分量表信度过低而将其删除,困难总分由情绪障碍、品行问题和注意障碍构成。本研究中困难部分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p

二、研究结果

1. 儿童亲子依恋的基本情况

量表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对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依恋的得分。独生子女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亲子依恋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事后比较显示:三年级儿童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得分均高于四、五年级。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达到边缘显著水平。

2. 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男女生在情绪障碍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女生。独生子女在SDQ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的困难总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3.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积差相关分析表明,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SDQ各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情绪障碍、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见表1)

4. 亲子依恋对SDQ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SDQ中的情绪障碍、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以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为自变量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各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都是非常显著的,对SDQ各维度均具有良好的预测力。(见表2)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儿童对母亲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依恋的得分,这与于海琴[3]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多数家庭中,儿童都是由母亲来抚养教育,儿童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对于儿童的身心状况,母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母亲能够更好地觉察和理解儿童。儿童也愿意将内心的想法告诉母亲,乐意与母亲进行交流沟通。儿童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有限,交流不多,父爱往往又是内敛的,很少直接表达出对儿童的关心。因此,母子关系远比父子关系更亲密。本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的亲子依恋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现实生活也是相符的。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得到的是父母全部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更愿意向父母倾诉。对非独生子女而言,由于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父母的精力难免分散,儿童不得不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这都使得独生子女的亲子依恋得分更高。本研究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发展趋势是:三到五年级呈递减状态,三年级要显著高于四、五年级。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我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生活范围不断外延,与同伴的交往逐渐增多,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也随之下降。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达到边缘显著。父母一年中的多数时间都在外地,儿童很难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使儿童的依恋对象可能不再是父母,而是其他的监护人,这点尚需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本调查发现,在SDQ 自评问卷的各个分量表得分上,男女生在情绪障碍上无显著的差异,男生在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与章晨晨等[4]有关10-14岁青少年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已有文献也发现,女性的内化性问题发生率高于男性,而男性外化性问题发生率较高[5],即女生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男生则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品行和注意障碍等。本研究中女生的情绪障碍没有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10-12岁的男女生在情绪处理方面的差异还未显现出来。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可以归结为女生的移情能力高于男生,女生更愿意帮助他人。男女生在SDQ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表明,男生的困难总分显著高于女生,亲社会行为低于女生,男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如女生。这也提醒教师要给予男生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应对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是否独生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困难总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这与以往多数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亲子关系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社会行为、情绪情感和自我认知等都产生了消极影响[6]。

相关分析显示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情绪障碍、品行问题、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各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都是非常显著的,对SDQ各维度均具有良好的预测力。基于本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重视亲子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就家长而言,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信任和支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另外,父母和孩子共同参加一些家庭活动(例如旅游和亲子体验)有助于培养和促进亲子依恋。改善亲子依恋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事情,与父母沟通建立亲子依恋也是人际沟通能力的一个方面,建议学校将沟通能力训练纳入教育任务中,开展班级人际互动活动(如团体辅导)。此外,应加强学校和家长的互动以形成教育合力。保持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及时掌握儿童状况,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2]Lieberman M.,Doyle A.,Markiewicz D.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associations with peers relations1Child Development,1999:70,202-213.

[3]于海琴.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37-39.

[4]章晨晨,凌宇,肖晶,杨晓来,杨娟,姚树桥.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自评版)在832例青少年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9,17(1):8-11.

[5]Leadbeater BJ.,Kupermin GP,Blatt SJ,et,al.A multivariate model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9,35:126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