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日记十篇

时间:2023-03-19 02:47:57

过年日记

过年日记篇1

日记的内容要真实。诚实,是一种美德,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不要说假话。正文的篇幅可长可短,长的可以写成千字,短的可以只写一两句话。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2022过年的日记范文,欢迎阅读!

2022过年的日记范文1戴复古曾写道“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过年真真是中国老百姓每天都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历史的滚滚长河从我们身边“簌簌”流过,浸在爆竹里的年味儿却是一点都没有减少,反而被人们翻出了许多新花样。虽然年关刚过,但这股喜庆欢愉的气氛还一直如那夜的烟火般笼在我的心头至今未散,今日便与大家细细道来那年终盛况……

二十三二十四的习俗且先不说,光是除夕那一顿顶顶重要的年夜饭就够一家人忙活好几天。寓意为“岁末之交子”的饺子便是我们饭桌上年年的主角,沐浴着从落地窗透过来的夕阳余晖,用手蘸着橡木小圆桌上的面粉,我为在这美丽海岛度过的第六个除夕而精心准备着。“擀皮搓球夹馅捏边”,工序不难却是象征着佳节团圆美满、家人幸福安康的节日传统食品。这时,奶奶指着面板上的饺子,转头对我说道:“美仪,你看!左捏一下右推一下,除了‘翻花戳肚’还可以使用‘麦穗纹’。行啦,这是最后一个,饺子煮上出去玩吧!”

一出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已高过三层楼房的树,虽叫不上名字却能清晰地看见侧干上长出了串珠海佛豆似的果子,一束束绿拖把似的垂下来投下一片绿荫。邻居家也是热闹非凡,刀斩砧板声和说话声混在一起,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的不知又是哪样稀奇年货一起辞着旧岁庆着新年……夕阳西垂而繁星尚未挂满天空之际,小区中人们已伴着蛙鸣蝉唱之音在这除夕夜里散步赏景、谈笑风生了。绕过位于小区中央的莲花亭,两旁的洋房之间小孩们拿着摔炮和礼花互相追逐嬉戏,大妈们的广场舞乐声还没有停止,我就到达了我的目的地——游乐场。

年复一年,被十二棵椰子树围绕的游乐场总是那个为我守候的灯塔,坐到秋千上抬头望去清风徐来繁星漫天,夜幕初沉时霞光乍现,秋千也于第一束礼花绽放之际升到了最高点。“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这才是过年的味道啊!

2022过年的日记范文2在我一天天的盼望中,过年的日子终于到来,家家户户顿时忙碌起来。到处都是买年货的人,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人山人海。

因为今年的大年三十要在大舅舅家度过,所以我和妈妈一早就出发了。到了大舅舅家,来开门得是刚上大班的侄子天天。大家有说有笑的来到了客厅。不到一会,人都陆续到齐了,大家便打起了牌。我在一旁等待着天黑,应为天黑了就代表着年夜饭好了。

等待着,等待着在不知不觉中天黑了,年夜饭好了。菜香四处飘散,大家的肚子都不争气的叫起来。大舅妈招呼着大家上座。刚吃了没多久,天天便说:“我最爱吃凉拌黄瓜了,但我最爱吃的还是凉拌黄瓜里的糖水了。”说完便端起盘子把一盘糖水都倒到嘴里。可一不小心,糖水倒的满身都是,只好去换衣服。可大家并没有生气,反到哈哈大笑。

吃完了年夜饭就到了发红包的时候,天天看着我拿了好多红包,便说:“为什么叔叔有那么多红包,我却没有?”我本以为会马上给天天红包,可大舅舅却说:“只要你唱几首歌,红包马上就有了。如果你不唱,就没有红包了。”一听到不唱歌就没有红包,他马上说:“我唱的,我唱的。”说完便唱了起来,虽然全都唱的跑调,但还是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天天每唱完一首歌都会有一个红包,每拿到一个红包都会很高兴的说:“我又有红包了!”

等天天把歌唱完,春晚也就开始了,喜欢看的人都坐在电视机前面,不想看的人都到边上的桌上去打牌。等到了有自己想看的节目再来看。今年春晚的相声可有趣了,我和天天都倒在沙发上抱着肚子大笑,天天还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我说他好恶心,他还把口水擦在我的衣服上。还奸笑着说:“这样你也和我一样恶心了。”说完还对着我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后来我说一句话他都重复一遍。我对他真是无语。

春晚看完了,我和妈妈跟大家告别。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心里回想着这美好的一天。还对妈妈不停的说:“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新年。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我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2022过年的日记范文3瑟瑟的寒风已被降服,悄悄地离去了;万物复苏的春姑娘披着俏丽的彩衣,含着迷人的微笑来到。又迎来了20__年欢乐祥和的春节,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怡然自得。

街上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好一派过年的景象:站在街的尽头,我放眼望去,满目都是彩灯,满目都是红灯笼,照得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都那么亮堂,那么红艳。这不正预示着我们来年的生活更加红红火火吗?夜幕渐渐降临了,月亮冉冉升起。大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漆黑的天空中跳出了几颗小星星,它们像顽皮的小孩子一样,再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正在贪婪地观看着人们合家团圆的热闹氛围!

大概在十一二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放起了烟花,那个美丽的场面简直让人陶醉其中。烟花的样子可美了!在空中的烟花,有的变成了一条小船,有的变成了一块布,有的变成了一个苹果,有的变成了一枝长满菊花的枝条,有的.先四周散开再爆开……真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最美丽的就是那鲜艳多彩的颜色了。满天的烟花,在黑暗的天空里闪耀着光芒,有的是红的,有的是黄的,有的是紫的,有的是绿的,有的是蓝的,有的是红黄相加,有的是绿红相加……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真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夜空中的烟花正争先恐后地升上天空,一个比一个美丽,好像比谁最高,谁最美丽。远处,那高大的楼房,在黑暗中发出的光,就像荧火虫,又像蜜蜂,给街道增添了光彩。待在美丽的场面结束时,小孩子们还不太甘心,玩了还想玩,谁让这是一年一度的热闹新年呢?一个个小孩手舞足蹈的跑向卖烟花的地儿,拎着大团大团的烟花回家。小孩玩小孩的,大人喃?当然是拉拉家常,斗呗!

好一个除夕,它让心境烦恼的人抛开阴影走向另一个美好的“仙境”,让在四面八方的人回来与亲人团圆,让盼望已久的孩子们了如所愿。除夕,美好的一天!

2022过年的日记范文4一年似一个圆环,大年三十是这个年的终点,又是另一圆的开始。在三十夜里,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做个盘点,为上一年做个总结,为下一年做打算。

回首二零零八,我们经历了多少?我们曾经悲喜双至,感动与激动同步……当寒潮来临,人们伤心落泪;当冰雪封冻,电力受阻,武警战士像燃烧的火焰,给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当五月十二日天府之国四川省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传出,全国人民投去关切的目光;当八月八日奥运圣火在鸟巢点燃的一刹那,全国人民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出自己激动不已的。高兴的。自豪的心情……

回忆过去,我们的衣。食。住。行等,也有较大的改善。

衣。过去,过集体生活,买米要米票。买布要布票。买线要线票。挣钱看工分……只有逢年过节集体才杀猪宰羊,一年才能穿一套新衣服。种地要交税,杀猪也要交税……

现在,平均耕地,免除税款,这样节约的粮食可以转卖成钱,钱又可以买衣服和生活必需品等。衣服破了,小一点,可以缝,大一些可以拆开当抹布。不用打补丁……

食。过去,集体生活,一年分到的粮食。可能不够吃,经常饿肚子。不然就吃野菜,来填饱肚子。这样的后果可能是肚子胀。不消化,消化不良。

现在,一年的粮食,可能吃不完,拿去卖,吃点野菜叫山珍,吃点玉米爆叫爆米花,吃点玉米面和饭叫改善生活增加粗蛋白。

住。不用说集体的时候,就现在还有茅草房。住房最大的改变就是从茅草房到土木结构到钢混。一开始人们都住在茅草房,渐渐土木兴起,大家迁新居,时间一长,认为光线暗了,又出现钢混,同时也从一层变为二层。三层……光线也好了很多行。读高中的人应该体会最深吧!以前的土路,不下雨还好一点对多灰多些,一下雨,泥泞不堪,一步小心就会摔跟头。漫漫的弹石路出现,又过了很久,水泥太体了一些弹石路和土路,现在部分路段还有了柏油路。

家乡的变化,写也写不完,唱也唱不尽,让我们写下赞美的诗篇,让我们改变家乡的模样,让我们……

2022过年的日记范文5哦,过年了!快乐的新年,美丽的新年,期待的新年,终于到了!

除夕之夜,我们小孩是最快乐不过的了。晚餐上,有又甜又嫩火锅鸡肉,有又香又辣红烧猪肉,有又酸又辣鲤鱼,还有我也参与制作的蛋饺,等等。这么多美味,配上甜甜的饮料,真让我大饱口福啊!

吃过年夜饭,便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办得特别好。杂技的惊险使我的心惊险使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表演完后不住地为他们喝彩;笑话、小品的幽默有趣使我咯咯大笑,难得这么开心过,一个接着一个的表演使我想喝水都舍不得错过一秒钟!

在欢乐的联欢晚会中,十二点钟快到了,我也开始工作了,拿着礼花和鞭炮来到天楼上。在天楼上,真像在看一个露天电影,礼花在一个接着一个的表演着,拉开了漆黑的帷幕。快看这里,一个美丽花苞伴随着响亮地奏乐冲了出来,最后绽放成一个美丽的大菊花,留下的碎丝随风飘荡,变成了一闪一闪的星星。一声脆响有把我吸引过去了,快看那儿,一个闪着五颜六色的花苞把天映得五颜六色,最后一声巨响,真个天空照得通红,留下的碎花像雪花一样落下来,美丽极了!其它的小礼花也在四周助威,这里一声噼里啪啦,哪里有啾啾的响个不停,像星星,像流星,还像飞碟。这边也不甘示弱,接连不断的炮声在提出挑战,接着,一排打着转儿的流星过后,几个花朵同时绽放,有红的花,犹如一把火;有紫的花,显得那么高雅;有银色的花,像灿烂的珍珠。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美。四面八方到处在响,在绽放花朵,我都不知道看那儿了。不一会儿,整个城市浸在了乳汁一样的烟雾中。

过年日记篇2

寒假日记过大年1

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三八妇女节、儿童节、父亲节……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人们有放鞭炮、吃饺子、贺年等习俗。每当春节,天上放起了五彩缤纷的烟花,贺年声、鞭炮声连绵不断,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当然,我家也不例外。一进家门,便闻到了饺子出锅的味道。我正帮叔叔搬鞭炮,大家一起出来看烟花,我拿着点燃的火柴,脸上冒出了豆子般大的汗珠,点燃了鞭炮,只听“嗖”的几声,几束火花陆续射入天空,我们一起仰望天上的火花,心里充满了喜悦。漆黑的天空被烟花照得如同白昼,我的奶奶招呼我们进屋吃水饺。

我夹起水饺,“啊!好烫!”我一边抱怨一边用手扇风让饺子降温。叔叔说:“该看春节晚会了!”我们一家又沉浸在愉悦之中。

我拖来地毯,家人异口同声地说:“干什么呀?”我说:“磕头拜年啊!”我拿到了我的压岁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美妙感受。

春节是五彩缤纷的,既是热闹的,又是欢快的。

寒假日记过大年2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而在我们太原,过春节可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春节里,要说最红火、热闹的莫属除夕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赶做年菜,全城都浸满了酒肉的香味。除夕还要贴红年画、红春联,到处都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这一天,还必须要放鞭炮,表示除旧迎新。放鞭炮可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每到晚上,整个小城灯火通明,天空中闪烁着五颜六色的礼花,我们总会买一些子弹头、蝴蝶飞等等的鞭炮玩耍,真是太美好了!

在除夕,还有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吃团圆饭。坐在一张大圆桌上,三世同堂在一起吃饭,温馨、幸福。年夜饭走会做得很丰盛,每个人都要回家吃饭,除非万不得已,必会赶回家过年。

除夕夜里,我们都要守岁,除非是很小的孩子在要睡觉。守岁的意义就是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每到那时,我总会打瞌睡,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太原的春节有趣吗?你们也可以来太原看看,感受一下我们太原的人土风情!

寒假日记过大年3

寒假的最后一天,我们班有人忍不住高兴的大叫,有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有人还什么都不知道,他惊讶的说不出话来,那样子真好笑!

终于放假了,过新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有人贴年年有余、大吉大利……都是祈求新年好运来。小朋友帮忙把家里、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准备过新年。

过新年了,爸爸妈妈忙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要煮什么才好。中午了,妈妈把菜准备好了,我的的大老爷——爸爸,也把咖啡喝完了,报纸也看好了,这是他最轻松的 过年。爸爸突然大声喊着:“过年了,请快一点啊!”弟弟还有姐姐站在房间的门口,不知道要做什么!弟弟和姐姐用最快的速度跑过来了,原来我们要出去外面庆 祝过年。

爸爸妈妈和弟弟、姐姐还有我,我们在一家气氛不错的餐厅大吃大喝,好快乐。

晚上了,大家准备放鞭炮了,鞭炮声霹雳啪啦的响,我们家的小狗躲得无影无踪,我们却乐得手舞足蹈!

啊!过年真好!

寒假日记过大年4

终于等到了过大年,我穿上新衣服,去参加姥爷举行的过年宴会。老陈家共有36口人全到了,大人们吃饭喝酒、谈天说地热闹极了。小孩子们边吃边玩、嬉戏打闹有趣极了。

饭后,我和爸爸妈妈就回家了。随后,我们拿了些过年用的东西又去了爸爸工作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新庙的深山沟里,周围没有住户,由其是大地年三十职工都回家了,只有七八个人在单位值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玩的很开心。

年夜饭都得吃饺子,我们是十一点包饺子,十二点吃,可是我和妈妈在刚包完饺子的时候就饿了。别人就给我和我的妈妈煮了一盘饺子,而且他把包硬币的和包辣椒的都给我们煮了,可惜的是我和妈妈吃剩了四个,有三个是包东西的,大家看了开怀大笑。

吃完饭我们就开始放炮,有烟花、有麻雷,还有鞭炮。他们把鞭炮连成爱心桃,点着以后的图案非常好看,意思是年年都幸福美满。

寒假日记过大年5

过年了,人人都喜气洋洋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们正穿梭于繁华的街道,逛商店,去超市……办年货忙个不停。他们看到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商品,脸上更是喜滋滋的;小孩子穿着新衣服,放花炮,拿红包,看春节晚会,吃团圆饭,那高兴劲真是胜过以往的每一次。总算可以开开心心地玩几天了,别提有多高兴。

过年了,全家喜笑颜开地吃团圆饭,我看到爷爷,老叔还有爸爸举杯畅谈,奶奶笑眯眯的双眼变成了两条缝,妈妈忙里忙外,一家人都是满面春风,其乐无穷。

除夕之夜,听见外面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看见窗外夜空色彩斑斓的焰火,我再也耐不住性子了,拉起妹妹就往外跑,也想去看看焰火。“呵,太美了!”万家灯火通明,无数盏形状不同的路灯全亮了,大放异彩,五颜六色的闪烁着光辉,一盏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举目望去,一片纱灯点点透着火红。楼下空地上满脸喜气的大人和孩子再放烟火,鞭炮:“嘭,嘭”一串串烟火拔地腾空而起,缤纷的烟火如花绽放,有宛如流星,“孔雀开屏,”“百鸟招凤,”千年富贵“好几种烟火在夜空中争奇斗艳,把整个天空映得五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羊年在一片欢乐的祝福中走来了。他象征新年吉祥,万事如意,国泰平安。

寒假日记过大年6

今天过大年,我放了学,回到家,把作业做完了,就想:“今天过大年,有什么好吃的呢?”这时候,我就听到爷爷奶奶在厨房里弄出刷刷的声音了,他们好像在做晚饭了吧?咦!我真的闻到一阵 香味,我猜,肯定厨房里有好吃的。我就想,一定要等到爸爸妈妈回来再吃,因为今天是元宵节,大家要团圆,我就等呀等,爸爸妈妈终于回到了家。爸爸先回到家,就在家里挂上彩灯,彩灯亮闪闪, 就像一串串闪闪发光的星星在眨眼睛。妈妈很久才回来,我心里真生气啊!妈妈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讨厌死了!不过妈妈刚回到家,我还是对妈妈说:“妈妈,大年好!”。妈妈说:“宝贝,大年好!”

妈妈刚进家,奶奶就把准备好的饭菜端到桌子上,我看到这么多好吃的饭菜就想吃。不过,我还是先洗手,洗了手就开始吃饭了。我吃了香肠,还吃了很多的饭菜,还喝了汤。就这样,我美美地吃了一 顿丰盛的晚餐。

吃完了饭,我就玩了起来。“砰砰——”,一阵比打雷还响的声音从我耳朵穿过,我赶紧跑到窗边看是什么东西,啊,结果是漂亮的礼花在“砰砰——” 地说话,他们好像在说:“元宵节来了!元 宵节来了!我们终于冲上了天!”看!他们多漂亮啊!万紫千红的,我都看花眼了。

寒假日记过大年7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爸爸、妈妈、哥哥、大爷、和娘娘一起去奶奶家过大年(春节)。奶奶和爷爷看到我们全家都来了,笑的咧开了嘴。

我们一到齐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可真丰盛呀,有:红烧鱼、丸子汤、油炸虾仁、酱牛肉、油焖大虾、拌海蜇、炸排骨、三鲜汤、炒三鲜和香喷喷的、白菜馅的饺子。我一开始以为要吃到八点才能把 这桌年夜饭吃完,最后只吃到七点。

吃完年夜饭就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于是,我一吃完年夜饭就同爸爸大爷和哥哥一起下楼放鞭炮。爸爸和大爷放的鞭炮有;开门红、遍地红、礼花弹……我和哥哥放的鞭炮有:擦鞭、沙炮、火树银花…… 开门红是礼花的一种,是一种连放礼花。遍地红是一拉有四米长的红皮鞭炮,炸开后会有一部分变红了。礼花弹要放进特制的筒子里才能放,点燃后会飞上天炸出五颜六色的火花。擦鞭是在砂纸上擦燃 后扔出三——四米外,扔出后冒白烟,三——八秒后会炸出很大的声响。沙炮又名摔鞭,拿出后向地上使劲一摔会发出声响。火树银花点燃后会喷出五颜六色的火花。

过年日记篇3

今天早上我早早起了床,想趁爸爸和妈妈还在睡懒觉的时候帮他们做点家务!心里想着先干什么呢?先扫地吧。于是就拿起了扫把扫起地来,桌子下面、沙发下面,认真的扫了起来,很快就把整个客厅扫完了。

我又去洗澡间打了盆清水,拿了块抹布,开始擦起柜子。我横擦竖擦,抹布洗过再擦,擦完柜子就再擦桌子,就这样,反复擦了几遍都变干净了。干完之后看着到处又干净又整齐。

爸爸和妈妈起床后见到我把客厅整理的这么干净开心地笑着说“我们的儿子长大啦!”

过年日记篇4

以往,我总以为,没有日记,怕记日记,是我们一代人的憾事,一整代人的悲哀。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读到《钱钟书为何要拆“金玉良缘”?》一文,才悟到远远不是如此。

实际上,数十年来被扼制、被湮灭的远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日记。我辈一代,多有同感,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写日记的恐惧症,生怕自己“整自己的材料”,亲笔留下日后挨整的记录,因此,许多人都中断了曾经持续多年的日记;但是,讵不知在我辈之前,上代人也有不敢保存和收藏前辈人日记的问题!

前些年,只晓得吴宓朋友怕惹祸患,曾烧毁他部分日记的事;原来,钱钟书老父亲钱基博(1887―1957年)的日记,遭遇的命运更为悲惨。他曾把自己20多年记下的上百本日记交给女婿石声淮保管。在中,石声淮怕人们辨认出钱基博的笔迹,在恐惧中将老岳父的日记全部付之一炬。这是何等令人痛惜之事啊,这样珍贵的历史文献,浸透一生心血的治学心得和人生感悟,就这样灰飞烟灭了!类似这样的事件,几十年间,在历次运动中,又在多少知识人的身上屡屡发生过!

从五十年代起,在每次运动中,因日记惹祸的,每每有之;出于对惹祸的恐惧,有多少人焚毁了自己的或者亲朋的日记。我们每每喟叹,今日之中国,匮乏当代日记之文献。笔者在网上搜索后初步统计,自1979年到2012年,在大陆和港台三地,出版从19世纪初至今200年的日记类图书,共计300种左右,而涉及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这一甲子的日记,仅有20多种。也就是说,在占了三分之一时间的这60多年间,日记出版的数量,还不及200年总数的十分之一。至于有关人物一生完整日记的存世数量,那就更加屈指可数了。笔者愚陋寡闻,大陆除竺可桢一部完整日记存世,其他就很少闻见了。可见当代中国大陆,完整日记之稀缺,是其来有自的。这消失、毁弃的日记,实际涉及的不只一代人,而是几代人。这日记的毁弃和消失,实际上毁弃和消失的是时代的记忆、历史的足迹。这种珍贵文献的损失,等同于是把真实的时代的记忆,扔进了历史的黑洞,付之永恒的空,是无可弥补、无法挽回的。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半期在中学读书之时,老师和学校还是提倡写日记的。写日记的好处人人知之,既可养成严谨的生活学习习惯,“吾日三省吾身”,日日上进,又能经常磨砺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练习文笔。当时,班上不少同学都有记日记的爱好和习惯。笔者当时也是其中之一。那时,无论功课如何沉重,事情如何繁多,就寝前记上一笔当天的日记,是必做的功课,否则,生活就像欠缺了些什么。实在贻误了当天的日记,第二天是定然要补上去的,不然就仿佛欠了一笔生命的账。生活中的点滴体验,读书时的丝丝心得,思想感情世界的微微萌动,都是日记的题材和内容。那时,在城镇中学读书,都是住校,大家白天上课,晚上在大教室自习,在大寝室通铺住宿,从早到晚,每人的一切活动,一举一动,全都在众目之下,被看在大家眼里。班上有哪几个同学记日记,老师同学都明明白白。最初,写日记也没有什么顾忌,因为是听从教导,得到鼓励的,自然也是光明正大的。但到后来,不知道是从何时起,班主任老师把思想工作“深入”到某些同学的日记中来了。不知道是班主任的点子,还是个别团干部的主动“请缨”,待教室里没人时,他们竟私下翻开人家的日记,探查起“活”思想来了。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弄得班上疑神疑鬼,气氛紧张,师生之间、团群之间,关系恶化,甚至出现严重对立情绪。

人在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青春萌动期,情感、思想是十分敏感脆弱的。一般对自己深密的所思所想,是不愿外人触动、知晓的,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而只能一个人暗自在日记中吐露的话语,一旦被别人――老师同学,了解了去,那种惶恐甚至羞怒是难以形容的。以粗暴方式闯入这块禁地,对他们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这种偷窥日记的事情一发生,同学们都警觉了起来,一个个把日记抱得更紧了,生怕被人发现给偷看了去。渐渐地,写日记在同学中间甚至变成一种“秘密”,一种“地下工作”:谁也不敢在教室里,在人们眼皮底下打开日记,变成了躲在寝室偷偷写,或者干脆跑到野外去写。

事情还远不止此。1957年底至1958年春,在中学掀起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在中学生中间替代“反右”而进行的一场所谓“和风细雨”的“教育”。随着运动的开展,所谓“黄色日记”、“反动日记”事件,被一桩桩揭发了出来。在全校大会上,一当“黄色”、“反动”这两个从未听说过的可怕字眼,给叫得漫天响,被宣布出来,凡有日记者,个个心里打颤,人人心神不安。什么是“黄色日记”,什么是“反动日记”,大家似是而非,谁也分不清界限,生怕自己的日记也沾上了边儿,个个神经紧绷,被吓得魂飞魄散。

日记案件一被揭露,被看作是学校运动局面的一大突破。紧接着,运动深入到“交心”上来,号召“上缴日记”,全部彻底、毫无保留地“向党交心”。凡有日记者,像吾辈,都在高压气团之下,把日记缴了上去。当时弄得人心惶惶。有人怕被从日记中“挖”出问题来,甚至借故跑回家去,连夜用不同墨色,誊录出一个新本子来,以应对上缴。

当时,批判的锋芒横扫一切:有考“北大清华”打算的,是想“成名成家”,个人主义;爱读巴金《家》、《春》、《秋》的,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对党员班主任有意见的,是“行为”;几个同学要好,对团干部工作不满,一块有所议论的,是“落后小集团”,甚至“反动小集团”,不一而足。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一切的所思所想,都几乎成了批判的对象;都必须自我揭发,自我批判。以笔者当时的情况,日记中虽无当时标准的那些“黄”和“反”,但所谓“个人主义”、“小资产阶级情调”之类,是免不了的;至于对班主任(党员)工作和团干部“窥日记”、“小报告”之类,在日记中时而发些牢骚或不满,也是有过的。所以,日记上缴之后,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生怕把日记弄到什么“黄”“反”之类的“纲线”上去。

当时以日记文字定罪,在各地学校是普遍发生的现象。就我们河南宜阳二中而言,上届有个王姓同学,就被定成了“反动学生”。那场“和风细雨”的“教育运动”,是我们经历的第一场运动,真是惊心动魄:班上有几个同学要好,平常来往多一些,课余曾上街吃过饭,假期也一块聚玩过,不知怎么到最后,被学校突然宣布为“反革命小集团”。据说最要害问题是“反对”党员班主任金某,还要派一个年龄最小的去美国留学,成员共5个人,其中3个毕业前被逮捕法办,关进县城监狱;其他两个按“反动边缘”学生处理。我们高二这个班,总共40多个人,仅牵入这个集团的就达5人,还不包括涉及其他问题政审不合格,不予毕业、不准升学的。

但过了二三年,经复查,都作了和甄别。被称所谓“黄色日记”的,其实不过是写了对某某女生的好感或暗恋;最“大逆不道”之处,也无非是写了青春初萌或者初恋时的一些情况;所谓“反动日记”,也只是表达了对党员班主任或团干部的某些不满;最最“尖端的”,也无非是涉到了1954年统购统销后农村的市场萧条和粮食紧张。以日记内容定性的那些所谓“反动学生”,以及我们班那个所谓的“反革命小集团”,在三年“时期”都一一得到了。这些迟到的,虽然把他们从狱中“救”了出来,摘掉了他们头上的帽子,但“劳改释放”四个字,在不明就里的农村人眼里,仍然是沉甸甸的,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这些年轻轻的学子,因被牵入“日记案件”,或被定成“反革命小集团”,就被葬送了一生。

那年月,类乎这样的“日记案件”,其实是在全国范围发生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现象。最近与来自东北的一位朋友闲聊,我提到了中学时代的这些情况。他惊异道:“哎呀,何其相似啊!我们那里发生的,与你们中学的情况一模一样!”接着,他讲述了他哥哥因日记中的一句话被打成“反动学生”的事;而他本人,就是因哥哥的教训而从来不敢写日记的。也同早年的这些经历有关,他虽在高校教书,在学术界厮混这些年,对同政治意识形态接近的一些问题,是从来不敢涉入,更不敢发表什么文章。

五十年代后半期以后,少有的几个坚持日记的我辈之中,几乎没有不给自己的日记当“检查官”的。说明这一点的证据,就是我辈日记之中,总有“跟”社论,喊口号的痕迹,或者就是对重大敏感问题避而不谈,干脆自我“封笔”或下“封口令”的。

三年年代,对我震动最大、印象最深,使我终生难忘的,是1960年暑假回豫西农村探亲时的见闻。那年夏天,正是河南饥荒向着更严重阶段发展、更加恶化的时期。我返乡是在8月中旬,当时正值麦收不久,本来应是家家有粮的季节,但回乡后,到处是缺粮的哭喊之声。周围的人都饿得瘦骨嶙峋,面带菜色,有些简直就饿变了相,难以辨认。最使我感到可怕的是,住在我家同院的一个叫王娃的邻居,他是扛长活出身,原来长得又高又大,膀宽腰圆,可这次回来,见他完全变了样,不,是完全变了形:两眼深深陷成两个黑窝窝儿,眉骨凸出,颧骨大高,只剩下一层黄裱纸一样的皮,包着骨头。我简直不敢正眼去瞧他的脸,因为他就活像一具出土的骷髅,只不过还包了一层皮。我把眼睛移到他的周身,也酷似一具骷髅:小腿已经没有腿肚,只剩一层蜡黄色的、薄纸一样的皮,紧紧贴在骨头上,两只小腿像两根麻杆;连着大腿的膝盖,骨头突兀得更加可怕,似乎已无力支撑他的全身。走起路来,他两臂摇摇晃晃,身体趔趄着,两腿向前一趑一趄,每步只能向前移动巴掌远,活似一具移动的骷髅。这形象太可怕了,我简直不敢长时间正眼去瞧他!后来听妈妈说,我走后二十来天,他就死去了。除他之外,在上村下院,我还看到不少饿变了相的情况,原来很熟悉的一些人,此刻都饿得眼窝深陷,难以辨认了。见面第一眼,初看认不出来;睁大眼睛再看,仍然辨认不出来,到第三眼、第四眼仔细再看,才勉勉强强辨认得出:啊,原来这是李大叔,那是王大妈……一年半后,在1962年初的那个寒假,我又回乡一次,上次回来见到的那一批饿变相的人,全都去世了。

这些见闻,每想起来就心生颤栗。我想翻检一下自己的日记,看看对那次回乡是怎样记述的。我翻箱倒柜,终于翻查到了1960年的日记。8月,我是记了日记的;回乡情况是:8月6日动身,在郑州访友一天,经过洛阳,艰难搭乘汽车,顺访了中学母校,经过四五天的旅程,10日晚上天黑,回到了家乡。第二天,即8月11日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阔别一年后又回到家乡,我带着无比惊喜的目光,仔细观察着家乡的每一细微变化。从看到家乡的第一眼,我就用贪婪的注视,眺望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繁茂的田野。

在北京就听说河南200多天未雨,家乡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那时我曾为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虑过。通过报纸和来自家乡的新闻广播了解到,尽管今年灾害严重,但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无比生命力的,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同自然灾害英勇顽强的斗争,今年仍然取得了农业丰收,这种丰收可以和1958年的相提并论。这已使我惊异万分:200多天没下雨,三茬庄稼歉收,但仍取得丰收,保证了人民生活不受影响;而在统治下的1942年,家乡仅40余天未雨,仅一茬庄稼受损,就给人民带来无比沉重的灾难,广大群众倾家荡产,四处逃荒要饭,导致饿死于如此微不足道灾害之下的就达300多万。今昔对比,这样明显,怎能不叫人惊叹不已呢?

日记中的这些文字,是在刚到家乡的第二天,对家乡还没有任何真正了解、真情实感的情况下写就的,因为前一天是在“天已黑”才到家的。显然,这是在对家乡没有什么了解情况下,先入为主,从在北京时或路途中在报纸上和广播中了解到的。那么,为什么刚一到家,就在日记中不厌其烦地写了这么多宣传材料似的东西?细细追忆起来,这是带着学校放假前注射的“防疫针”(系当时学校用语),强行用报纸报道的“口径”和观点来规范自己,用以观察河南农村形势的。实际上,这是笔者给日记加上的一道“保险”。在今天看来,从当时日记上引用的这些报纸语言来看,至少有“两个夸大”、“两个缩小”,一个掩盖:用“夸大”当时河南旱灾的“自然因素”,来“缩小”人为的因素;相对地,又用“缩小”1942年河南灾害的程度,来反衬、“夸大”1960年救灾的成就。一句话,目的无非是掩盖当时河南发生饥荒的严重程度。须知,当时中央正紧锣密鼓,三番五次派人抵豫,前往调查了解“信阳事件”的情况;显然,当时对河南问题的宣传,是做了缜密研究和对策的。这在当时我这个普通大学生的日记中,就已经明显地反映了出来。

看了我这一则日记后,我急切关心的是,我在半个世纪前的日记中,是怎样继续记述我暑期回乡几天的见闻的。但是翻过上述“8月11日”那天的日记后,一片空白,竟然直接跳到了“8月22日”,这已经是我回到北大校园时的日记了。这就是说,在家十天,铭刻到我终生记忆中的那些可怕的场景,竟一个字也没有留下来。就是今天,我看到自己日记的这一空白,仍然感到有些吃惊:为什么会这样,一字不写?现在我细细忖想,终于明白了,这是我给自己下的“封口令”:即使在日记中也要回避,不能讲!因为中学时代学校当局制造的“反动日记”案件,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事实上,我的担忧和恐惧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那年月,稍有不慎,留下文字记录就会招来漫天横祸。近日同事聚会,在闲聊中提到的两件事就是一个佐证:一件是,复旦大学历史系59级一个裴姓同学,在日记中就因为记述了困难时期回乡所见的饥荒境况,被一个同班同学窥见了,并报告了上去,该同学因此被打成“反动学生”,发配某地近20年,直到当政时代才给予。另一件是,当年留苏预备部曾有一位老兄,也因在日记中表达了对某些现象的不满,后来受到教育而感悟,自动检查并交待了在日记中留下的记述,这样,这位老兄就从留苏名单中给一笔勾消了。

我们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这一代人,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连在自己个人完全私密的日记中也是像孙猴子一样,是戴着“紧箍咒”生存的:不仅别人给戴,本人也给自己再加戴了一重。

过年日记篇5

《日记揭秘》出版后,读者最关心的就是日记中记载的历史真实性、日记资料的来源、揭秘后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此本刊专访了《日记揭秘》一书的编著张秀章。

资料来自何处?

新世纪:您是否到过台湾、美国等保存有日记资料的研究机关,蒋家人对您的工作有何评价?

张秀章:我在南京抄过、影印过资料。我没有到过台湾,我有朋友也是研究这个的,我的学生,也从台湾、日本、美国给我寄来影印件。蒋家人目前对这本书没有评价。

新世纪:您的具体资料来源是哪些?

张秀章:1973年日本《产经新闻》取得的同意,派古屋奎二到台湾编写《蒋总统密录》,由台湾“政府”和“党史委员会”提供了4000万字的材料。那里面包括的讲稿、日记回忆录。我从里面取了日记,日记是真实的,但是日本的解说是反动的,有的客观、有的不客观。

我写书这13年中,查阅了很多资料,的日记有些没找到。台湾蒋方智怡交给美国的,也只是1917年到1931年。我的书里最早的日记是1915年的。

还有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日记》,他没说明哪一部分是日记,但是行文中能透露出来,的老师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先生》中的“余”,就是所说的“我”,这本书是1926年出的。另外,《剑桥中国史》中有一部分《蒋氏日记》。

我从全国各地找资料,到北京琉璃厂,潘家园找民国时期的报纸,每次都买一摞子背回来。我就是这样全世界地找资料。

真实性如何?

新世纪:13年前您写日记揭秘的初衷是什么?

张秀章:传记很多,为了研究,我看了不下百本。有的是纪年的、有的是纪史的、有的是演绎和戏说,还有按着自己的观点胡说八道的。总之,什么都有。

1991年我开始研究,对一个历史人物,要有一个全面真实的概括,因为是历史,所以要以真实为目的。记载历史不应该不真实,这本书原来叫“实录”。后来看到些材料是写当时背景的,写当时的大环境的,其中包括一些电文等,所以把“实录”改为“揭秘”。

我想用自己的日记、独自和自供来揭露他本人的面貌,用他的日记展示他的功过与是非。当然他的日记也有他过后的篡改和矫饰部分,绝大部分还是真实的。因为日记不是做文章,他都是随时把所想所做以及心声记录下来,是他内心真实的流露。

新世纪:您从哪些部分看出他的日记也有矫饰的部分?

张秀章:他经常和儿子蒋经国互相交流日记,交换着改,但也保留原来的部分。蒋经国也有记日记的习惯。如果涉及个人隐私或和环境有出入,他们就改一改。

有个捉刀手陈布雷,1939年特意为他改过一些。1927年日记长期放在地下室,年久日深受潮霉烂。就命令他,能不能给补一补。陈布雷一直在他身边工作,对他的生活非常了解,也常给他写讲稿什么的。陈布雷就给他整理了一下。

过年日记篇6

今天是正式放暑假的第一天,因这次考试我有进步,爸爸妈妈答应带我出去买漫画书和吃大餐。

我们先来到了时代广场四楼广州购书中心,一进书店我就跑着来到了卡通漫画专柜,找我最喜欢看的《赛尔号漫画》。爸爸去了煮菜书籍专柜,他很喜欢煮菜,而且煮的菜很好吃哟!妈妈拿着本书就陪我看《赛尔号漫画》,妈妈看我很喜欢的样子就把这本《赛尔号漫画》奖励给了我。哈哈!真高兴!

我们离开了书店就来到了必胜客PIZZA店,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爸爸和妈妈点了我最喜欢吃的PIZZA、凤尾虾、蛋糕、和饮料,他们自己也点了一些,食物上来之后我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了,爸爸和妈妈看着我吃食物的样子,开心地笑了,我自己也开心的笑了。放暑假真好!

过年日记篇7

关键词:文人笔记 历史气候 重建资料 《快雪堂日记》

一、引言

历史文献主要分为官私文献、地方志、档案、日记四大类。[1]日记类文献主要包括文人笔记、日记、书信等。既往研究主要从文学视角与历史视角两方面入手。文学视角是通过日记文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传播、艺术氛围、文人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唐诗宋词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业余生活;《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反映了李日华绘画史观的转变;《畏斋日记》则描绘了清代徽州的乡村环境。历史视角则通过日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官场现状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由竺可桢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拉开研究序幕,之后不断有学者利用历史文献重建历史气候。21世纪开始,文人笔记的资料研究开始兴盛:满志敏、杨煜达、刘炳涛、方修琦、张学珍、萧凌波、马悦婷等人利用《己酉被水纪闻》、《湘绮楼日记》、《翁同日记》、《味水轩日记》、《畏斋日记》等文人笔记研究古代的温度、降水、沙尘等气候要素,[2-7]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进了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对文字描述进行指标化和分等定级,使得历史资料与现代气象要素可以进行对比和转换。因日记中的资料丰富、记载详细、直观性强、细致度高等特点,日记里记载的气象信息通过提取、整理、统计,在重建历史时期气候方面有利于复原阶段性气候细节、特征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过程。[8]

二、历史气候与古人笔记

目前,利用古代文人笔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内容渗透气象要素的各方面,例如气温、湿度、降水、风等。主要有重建了江西婺源地区的降水与温度,湖南长沙、衡阳地区的春、冬半年温度与梅雨期降水,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现象与降水,上海地区的冷暖与降水等。[2-7]对利用文人笔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相关文章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得出:各项重建内容基本都是研究具有典型特点的时间段,如明清小冰期、相对偏暖的唐代时期等;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法,如文献分析比较法、物候法、半定量分等定级法,对旱涝、冷暖进行先分等级后分析,定量转换法主要是回归方程法、指数法等。在温度、降水、梅雨期、沙尘天气重建方面,古人笔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后来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借鉴。因此,古代文人笔记在历史气候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三、《快雪堂日记》

《快雪堂日记》由明代文人冯梦祯所著。冯梦祯(1546-1605),明代诗人,字开之,号真实居士,今浙江嘉兴秀水人。《快雪堂日记》为《快雪堂集》的卷四十七至卷六十二部分。日记记录了作者1587年至1605年间(万历十五年至万历三十三年)隐居杭州嘉兴地区的生活细节,期间冯氏两次遭遇罢官:第一次因“夺情”事件,对邹元标表达了同情,而得罪当朝首辅张居正,病免;1592年复官,后官居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祭酒;[9]1599年再次遭遇贬职,遂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活。现如今,对冯梦祯本人的学术研究多局限于文学研究与人物生平研究,如他的《快雪堂集》、《快雪堂漫录》、《历代贡举志》等著作受到现今文学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他所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也成为研究焦点。胡玺[10]则在他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冯梦祯的生平、交友、作品及日常生活与环境。

四、《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资料

《快雪堂日记》中共有气象记录1388条,晴雨记录1278条,其中晴天596条、阴天与多云共154条、雨天528条;感应记录437条,冷暖感应有331条,剩余106条为风力风向感应记录;物候记录有222条;谚语预报记录与奇异天气现象共29条。例如:“阴,闻微雨。裕甫觅笋舆得五,余与伯宏、唐卿先,而王问琴,云台继之上舆,转小巷便有数点雨,已而转疾,旋止。登舟即雨,夜,风雨凄然而风尤劲”,详细描述了当天天气由阴转微雨又微雨转疾的一个过程。“阴,晴。连日暖”这条记录,不仅描述了当天天气状况,还反映了当天的冷暖状况。“晴。徐生滋胄先至,拉游其家冶坊浜园,竹树甚茂,木芙蓉盛开如锦绣,旁带邻坟长松数百树,惜无精舍憩息耳”,通过记录可知植物竹、木芙蓉的物候信息,从而推断当时的气候情况。“是日,坏牌坊四座,大树拔起不知其数,东池北大柳亦拔起,时宁房亦毁,破头,几至损命”,通过与地方志的比对可知,该记录详细描述了一场台风天气现象。利用晴雨记录可以重建干湿状况,感应记录可重建冷暖状况,物候记录可作为复原当时气候状况的辅助信息,而谚语记录、奇异天气现象记录则可加以地方志等其他历史文献的共同分析,重建出当时的极端天气现象。由此可见,《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复原当时的历史气候具有关键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可知文人笔记在历史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资料与历史价值,晴雨记录、感应记录、物候记录等信息为重建当时的降水、温度提供了直接参考作用。从气象方面解读古人作品,不仅为了解古人生活环境、古人心境和文学意境等提供了侧写环境,还为重建历史气候提供了宝贵而真实的史料。因此,对文人笔记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它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还应关注它的现实价值,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为预测、模拟今后气候变化趋势提供历史参考情景。

参考文献

[1] 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2009.

[2] 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

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7,9(4):431-

438.

[3] 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

夏季风变迁[J].地理学报,2006,61(7):705-712.

[4] 刘炳涛,满志敏.《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

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

(3):16-22.

[5] 张学珍,方修琦,田青,等.《翁同日记》记录的19世纪后

半叶北京的沙尘天气[J].古地理学报,2006,8(1):117-124.

[6] 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

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J].地理科学,2008,28(3):385-389.

[7] 马悦婷,张继权,杨明金.《味水轩日记》记载的1609~1616

年天气气候记录的初步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

21(3):57-62.

[8] 黄媛,李蓓蓓,李忠明.基于日记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J].地理科学进展,2013(10):115-124.

[9] 王火红.从《快雪堂日记》看冯梦祯闲居生活的墨色书香

过年日记篇8

1937年,平津沦陷、华东告急。为能如实报道战争情况,快速通报战争进程,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积极发展,上海新闻界同仁深感有进一步团结起来的必要。1937年7月中旬,代表中共中央到上海检查党的工作,在与胡愈之、夏衍等的交谈中作出指示:为加强爱国新闻工作者的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要组成统一战线。

1937年11月8日晚7时,羊枣(即杨潮烈士)、朱明、邵宗汉、袁殊、章丹枫、范长江、恽逸群等15人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集会,宣告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会议推举范长江、羊枣、碧泉、恽逸群、朱明5人为总干事,夏衍、邵宗汉等人为候补干事。在淞沪会战的背景下,这次会议开得比较紧急,协会的章程只是作为草案通过。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已成定局,协会被迫离沪迁往武汉。1938年1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武汉分会正式成立。由于中央宣传部坚持让协会成为一个学术团体以避免所谓的“麻烦”,于是1938年3月15日申请备案时,范长江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汉口青年会二楼礼堂召开成立大会,这也是“青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迁到武汉。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出席。

1938年4月1日,“青记”出版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新闻记者》月刊,由范长江、刘尊棋主要负责。此刊16开本,原定为月刊,后来由于地点变动成为不定期刊。协会希望通过它,团结和鼓舞会员,讨论新闻政策、发表对国事的意见。

1938年10月下旬,国民政府弃守武汉。在同志的指示下,“青记”总会以及一部分会员开始撤退,于10月底辗转到长沙。随后范长江和青记理事陈侬菲撤到长沙。在长沙,范长江以“青记”会员为骨干,在的授意下着手组建国际新闻通讯社,负责人胡愈之、范长江、黄药眠等。

1938年11月,长沙警备司令部执行“焦土抗战”的指示,于11月12日夜间纵火烧城。大火当天,“青记”接到中共的通知展开紧急撤离,经的巧妙安排,范长江领带“青记”以及国际新闻社工作人员撤离长沙。

1938年11月15日,“青记”和国际新闻社工作人员撤到桂林,地点为桂林环湖路20号。青记组织建立了香港、重庆、金华三个分社,用民办新闻团体的名义,以专论和通讯稿形式向国内外150多家报纸供应稿件。青记抽调记者分赴各地特别是深入到前线战地、敌占区采访、撰写战地通讯,还通过各种形式,团结、培养青年新闻工作者。这一时期的 “青记” 继续出版总会刊物《新闻记者》以及《救亡日报》、《广西日报》、《扫荡报》等报的副刊。“青记”还为广西当局开办了战时新闻训练班,由陈侬菲主持,80多人参加学习。讲课的教师有徐特立、范长江、孟秋江、钟期森、王文彬等。

1939年4月,“青记”总会迁到重庆,在桂林设立一个南方办事处,由陈侬菲担任主任。总会迁到重庆后,范长江为总会领导,傅于琛任秘书,会务由徐迈进、庄启东、冯英子负责。此时,“青记”迅速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海外部主任和香港分会的总务部主任为恽逸群,他多方联络海外各国华侨报纸的记者编辑,动员他们参加“青记”,在华侨中宣传抗日和进步思想。所有的海外“青记”会员到香港时,他都派人接待,解决住宿问题。他还以“青记”香港分会的名义,创办了香港第一所新闻学校——中国新闻学院,邀请资深记者到中国新闻学院讲课。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青记”成为打击的对象。1941年4月28日,下令取缔“青记”。在秘查“青记”与国新社的活动的命令中,有这样的话:“……该社网罗名报、名记者,放弃优厚待遇,建立合作社性质之通讯机构,别有用心,于此可见……”(引自王大龙《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史》)随后,国统区的一些分会也相继停止活动。

“青记”延安分会成立于1938年11月6日,登记的会员有70多人,常务理事为徐冰、向仲华、汪仑三人。分会每半月出版会刊一次。1940年3月10日,“青记”晋察冀边区分会成立。总会的代表陆诒专程从重庆赶来到会,《抗敌报》社长邓拓在会上作了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大会选举邓拓等9人为理事。1941年9月25日,苏皖边区《拂晓报》刊登了征求“青记”会员的“启事”,倡议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淮北苏皖边区分会”,并组成筹委会。筹委会的宗旨是“为团结淮北苏区一切新闻工作者,研究新闻学术,提高新闻事业之理论与技术”。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青记”分会还有晋西分会、苏北分会、盐阜区分会等,都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过年日记篇9

六年了!想起为《那桐日记》出版和手稿进馆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无不感慨万千。

那是2001年的1月,市档案馆原副馆长任志对编研部的同志说,市政协常委张寿崇的家里有他祖父那桐的日记手稿,老人希望日记能与世人见面。得知这个线索,编研人员立刻向老局长王国华征询意见。王局长说:虽然那桐日记时间跨度长,整理难度大,但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值得去做!

那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曾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他的日记从光绪十六年到民国十四年,记载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对研究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以及官僚机构运转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能将《那桐日记》整理出版,将日记手稿征集进馆,不但能了却张老的心愿,档案馆也能出一部编研精品,还能丰富咱们的馆藏!这不是三全其美的大好事吗?

于是,编研人员在王国华和任志的带领下,登门拜访张老先生,商议《那桐日记》出版事宜,同时提出了将日记手稿征集进馆的愿望。张老先生欣然同意了。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档案馆先行整理那桐日记,三年内在《北京档案史料》刊载完毕;日记刊登完毕后,张老先生向档案馆捐赠日记原稿。

就在工作顺利开展的时候,2002年4月,张老先生突然去世了。局馆领导带队第一时间前往慰问,以后又多次登门拜访,他的家人非常感动,表示要继续支持《那桐日记》的编辑出版。2003年底,《那桐日记》在《北京档案史料》全部刊登完毕,在学术界及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还提出将《那桐日记》纳入清史文献丛书系列的意向。

然而,2005年,就在《那桐日记》即将出版的时候,国内的收藏热开始升温了,那桐的后人中有人提出要拍卖日记手稿。得知这一消息,大家都心急如焚,领导再次带队拜访那桐的后人,并一再诚恳地表示,《那桐日记》捐献给档案馆后,一定会得到安全、妥善的保管,请他们务必放心。

经过6年的奔走、劝说和争取,2006年3月,《那桐日记》出版了,《那桐日记》的手稿也征集进馆了。在档案馆举办的《那桐日记》捐赠及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那桐日记》的整理出版和手稿进馆工作,认为这对保护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年日记篇10

关键词: 数学日记 日记形式 指导方法

自古以来,日记被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属领地,与数学学科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新课程条件下,重视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编写的数学课本,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成为学生对知识、经验提炼与升华的有力工具。因此写日记也成为一种学数学的理想方法,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机会。

写数学日记,要明确日记的内容、格式和方法。

一、从日记内容上说,数学日记所包含的内容是各式各样的,只要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常识、情感活动、经验等等都可以当做数学日记的素材。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内容。

1.课堂日记:主要针对学生对课堂学习情况的记录和评价,通常学生会记录在课堂中掌握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自我评价、思维情况、创新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记录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姓名:祁永强 日期:4月28日 天气:阴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知道了什么叫正比例,正比例的判断,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节课我学得最好的地方是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有一个地方我还不理解:正比例有没有图像?明天我再请老师给我们讲一讲。你看,写日记就是好,它能让我回顾知识发现问题,有助于我把所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2.思维日记:主要记录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姓名:刘雅婕 日期:5月8日 天气: 晴

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题:68立方米=( )立方厘米。我同桌是这样做的:立方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00,就用68立方米乘以进率1000000,即小数点向右移动六位,是68000000立方厘米,我的想法:先把68立方米改写68000立方分米,再把68000立方分米改写成68000000立方厘米。怎么样,我的方法简单吗?

3.合作日记: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与同学互相帮助、促进、交流的情况。

例如: 姓名:张国浩 日期:6月3日 天气:晴

由于昨晚贪玩睡晚了,今天早晨迟到了,老师很严厉地批评了我,因此上数学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晚上回家作业写得很慢。好几道题都不会做,我就去问住在隔壁的同桌,他有点不想理我,这我知道:是因为这几天我总问他题把他问烦了,我不怨他。哎!今后一定认真听讲。

4.复结日记:主要记录一学期复习情况用不同形式把学到的知识或感受记录下来,一般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才会写复结日记。数学日记用来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且亲身经历的有关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要记录学生在数学考试前的应试情况,考试中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卷讲评后的反省和经验总结情况,还要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自主探究、实践创新过程的“探索日记”等。

二、在日记形式上,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为两种形式。

1.口头日记。它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接触数学日记这种学习方法,初步培养他们有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等,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小学高年级写数学日记做铺垫。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书写能力有限,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出来,抽时间与学生口头交流,并且交流的知识面也不固定,可以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只要学生能尽量运用数学感受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就可以了。

2.书面日记。它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小学低年级两到三年时间的口头日记的铺垫,书写数学日记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在内容上为了提高孩子对数学日记的兴趣,四年级的学生允许写一些流水账的购物日记,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渐渐地引导启发学生写有思考价值的日记。要求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记录下来,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定的字数和规定的范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