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职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0:17:03

会议职称论文

会议职称论文篇1

如何发表职称论文?怎样快速?怎样顺利的发表职称论文?这是困扰很多作者的问题,由于我们最近接到作者的咨询比较多,在此专门谈一下关于职称的全攻略。我们现提供给作者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对于职称,很多作者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困惑,由于评职称日期渐近,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期刊知识都不甚了解,鉴于此,我们专门来回答一些作者的常见问题,并关于职称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职称攻略之——态度问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常常教育学生“态度决定一切!”,但是我们在接触这么多的作者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凡是职称论文写的比较一般,甚至比较糟糕的,很多都是拍着胸脯说,自己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下过多大功夫,是多么难得的文章。但事实是,文章质量与其所说的相反。与之相反的是,一些作者,则非常谦虚,说自己水平有限,但文章确实写得可圈可点,比较有见地。其实这中间的,就是一个态度问题。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去学习,多学习别人优秀的职称论文,反复琢磨那些有见地的文章。这才是作者要关心要注重的。多看、多悟、多与优秀者交流,才是我们做事的一个最佳途径,职称论文的写作也是如此。多参考优秀的文章,但自己写起来,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不能照搬他人,要融合形成自己的东西。

二、职称全攻略之——写作问题

1.写作态度很多作者常常抱怨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但是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一些指标不能完全没有量化标准。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却是好的,因为职称论文,是自己工作的总结、提炼。即便是没有发表职称论文的问题,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之后,最好也要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遇到些什么新问题,有什么新的感悟等等。这样不断的梳理总结,才会积累、形成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有价值的感悟,不仅仅对于自己,对于行业的其他从业者也是很有帮助。这样来看,写作职称论文,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提醒作者的是,要消除埋怨,转换角度,因为作者要为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提炼。

2.写作技巧很多作者向我们抱怨,不会写职称论文啊,写不好职称论文啊,对于期刊给些建议啊云云,还有的问,写作职称论文有没有什么技巧,关于这些问题,我们没法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但是非要说什么技巧的话,我们建议作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角度。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或者说是纵向思维,就是一条路一直往深里走,就是深挖。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大家都采用的话,那么要出新就比较难。写作职称论文就是如此,如果想出新的东西,必须要用新的角度,凡是别人用惯的坚决不用,采用多个视角,甚至逆向视角来看问题,再提炼自己的观点,进行写作,也许我们会有意外的收获,所以要在在方面下功夫。(2)深度。前面已经讲过了大多数人采用的是线性思维,因此不建议大家采用线性思维。但是目前的情况下,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你如果不足够精深,你就可能随时被淘汰。很多人问我们,这与刚才所说的角度不矛盾吗?其实是不矛盾的,因为这里所提到的深度要建立在角度之上,就是说,先有独特的视角,然后再进行线性思维,进行深度挖掘,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比较有价值。我们给予论文写作的建议是:角度+深度。

会议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约克大学 武汉大学 职称评审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07-02

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是高校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比较武汉大学与英国著名高校约克大学职称评审中不同的做法,找出武汉大学职称评审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办法。

一、英国约克大学职称评审制度概况

(一)简介

根据从事工作的不同,约克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可分为三类:教学科研并重型(academic staff),科研型(research staff)和教学型(teaching staff)。教学科研并重型人员的晋升道路分为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和讲座教授四个档次,科研为主型人员分为六级、七级、八级和高级科研人员四个档次,教学为主型人员包括六级、七级、八级和高级教学人员。担任所有职务的基本条件是教职人员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且大多经历了博士后深造,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约克大学职称聘任工作每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开始,第二年夏季学期结束时公布结果,过程持续将近一年。学校对名额不做任何限制,教师达到标准,即可通过职称评审。对没有通过评审的教师,一般要求其不能连续申请,目的是使教师有时间改善教学科研工作。

(二)职称评审评价标准

针对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型和教学型三类人员的工作特征,约克大学制订了不同的职称评审标准。本文主要研究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学校主要从四个方面评审:科研、教学、构建研究环境上的贡献,以及公共服务。

科研标准:1.在本专业顶尖杂志公开发表经同行专家认可的高质量论文,发表高水平成果,或创作出高水平艺术作品;2.指导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数量;3.主持重要的研究项目;4.在知识转化或创新方面成就;5.获奖及在其他学术机构任职;6.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做重要发言;7.在推进学科知识以外取得影响更广泛的研究贡献。

教学标准:1.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2.课程编写、创新方面作出贡献;3.学生及同行的良好反馈;4.受邀担任其他教学机构的检查人;5.在发展跨学科课程方面作出贡献;6.在维持教学质量方面作出的贡献。

构建研究环境上所作贡献标准:1.领导研究团队的能力;2.持续获得外部科研基金的能力;3.拓展新研究团队和研究项目的能力;4.在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机会上作出贡献;5.在扩大科学研究影响力方面作出贡献;6.受邀担任国内或国际咨询人。

公共服务标准:1.在院系或校外研究机构中担任重要的管理职务或承担相关工作;2.在学校委员会、工作小组或其他跨专业活动中作出贡献;3.对经费、设备及教学、科研辅助人员成功管理的能力;4.领导教职员工和博士生的能力。

(三)参与职称评审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

参与约克大学职称评审的七个责任主体包括:申请人、院系负责人(Head of Department)、专家顾问组(Advisory Panel)、学术晋升委员会(Academic Promotion Committee)、同行专家(Referees)、学术委员会(Senate),以及理事会(Council)。它们的职责分别是:

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院系负责人提交职称申请所需的各项材料,并保证所有材料的真实性。

院系负责人:核实申请人材料,就申请中出现的问题咨询相关专家和同事。在此基础上,完成针对申请人的保密报告,并将报告提交到相关专家顾问组和学术晋升委员会。报告中需分析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能否证明其满足申请岗位的要求,同时明确申请人是否存在任何不足。如有其他需说明的问题,也需一并在报告中列出。

专家顾问组:按学科分为艺术与人文科学类专家顾问组(Arts and Humanities Advisory Panel),自然科学类专家顾问组(Sciences Advisory Panel)和社会科学类专家顾问组(Social Sciences Advisory Panel)。根据申请人所在学科,由相对应的专家顾问组从专业角度对申请人材料和院系负责人的报告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意见反馈学术晋升委员会。

学术晋升委员会: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院系负责人的报告以及专家顾问组意见,学术晋升委员会综合评价申请人是否完全符合晋升条件。将那些从表面看来完全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材料(prima facie case)送给同行专家评议。结合同行专家意见,委员会得出最终推荐名单,提交到学术委员会。

同行专家:在深入了解申请人工作的基础上,同行专家对申请人的学术贡献、学术研究地位作出评价,就其是否满足申请岗位要求给出意见,反馈给学术晋升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审阅学术晋升委员会提交的推荐名单,确定最终名单,并向全校公布晋升结果。

二、武汉大学职称评审制度简介

根据申报教师工作内容的不同,武汉大学将其分为基础教学型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和科研为主型教师。本文主要研究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

教学科研型并重教师的主要评价标准包括:1.基本条件:学历(一般要求博士)、外语和任职年限要求;2.教学条件:主讲过至少1门本科生课程,申报教授要求主讲过研究生课程,并完成每学年教学工作量任务;3.科研条件:在本专业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申请发明专利获授权、取得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等。

武汉大学职称评审的具体做法是:个人申报,院系对材料进行审核,召开院系教授委员会会议进行第一轮评审。通过评审的材料送给同行专家评议,汇总同行专家意见后,召开学院职称聘任分委员会会议进行第二轮评审,通过第二轮评审的材料上报到学校。学校职能部门在对材料复核后,按照学科分类,召开各学部学术委员会会议,进行第三轮投票。通过评议者,进入最后一轮校职称聘任委员会评审,通过者对外公示。

三、从约克大学职称评审制度看武汉大学的不足

由以上分析看出,武汉大学有比较完整的评审制度,但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评审标准的制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归纳起来,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重科研轻教学

武汉大学的职称评审,评价被评审人的主要标准是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实际上主要依据科研,即有没有和专著、有没有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有没有取得奖项、专利和成果,而且对科研成果的级别和指标做了详细规定。对教学工作,只有简单工作量的要求,上几门课、完成多少学时数即可,没有体现对教学效果、教学态度、师生评教、教学研究的要求,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坏、教学能力的高低基本不影响职称评审结果。

这是一种很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审制度,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视。在这种制度导向下,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如何发表文章、拿项目、满足职称条件上。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影响下,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不再愿意多参加教学工作,教学热情下降,教学质量降低。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二)论文重数量轻质量

武汉大学科研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论文的数量,要求申报人至少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能参加评审。这导致部分教师撰写论文不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只是用来满足文件要求。实际工作中发现,在职称评审的前一年,一些教师突击发表文章,特别是会议文章,文章数量骤增,质量则得不到保证,学术泡沫由此产生。

为把紧论文质量关,学校也规定的期刊必须是核心及以上,且至少1-2篇被SCI、EI、ISTP、SSCI收录。对期刊和论文收录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控制了论文质量。但是,这种要求一是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刊物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二是把三大检索、SSCI、核心期刊目录等图书索引工具用来衡量期刊学术水平,明显是不合适的。

(三)重硬指标轻软指标

武汉大学职称评审中对学历、资历、外语、学时数、论文数量、项目数量、经费、获奖等易衡量的硬指标均做了详细的规定,而对教学能力、学术影响力等比较抽象、难以量化的软指标未做具体要求。教师的工作水平、成就高低反映在教学、科研、学术地位等各个方面,缺一不可。在评审时,不应厚“硬”薄“软”,应该软硬兼顾。

(四)未最大限度发挥同行专家的评审作用

在约克大学,申报高级讲师需要经过三位同行专家评审,两位校外,一位校内。申报副教授和讲座教授需要经过五位同行专家评审,其中一位由副校长直接指定,并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其他四位由组长指定,五位专家全部来自校外,且至少有一位来自国外大学。同行专家意见是校学术晋升委员会确定最终推荐名单的重要依据。武汉大学对同行专家评议的规定是,申报教授需要经过五位同行专家评审,其中至少三位来自校外,申报副教授不做强行规定,可以送审也可以不送。同行专家意见是学院职称聘任分委员会的参考意见,最终学院推荐名单由分委员会成员投票决定。

武汉大学对副教授聘任不是必需同行专家评审的规定,增大了评审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失公平。评审教授申报人材料的同行专家如果有校内专家,校内专家的评审通常会受到工作关系、人情来往等条件制约,评审工作的公平性将受到不良影响。

四、约克大学职称评审对武汉大学的启示

(一)加强教学业绩评审

在制定职称评审标准时,综合考虑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比重,加强对教学成果考核,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加大在教学方面投入。评价标准可借鉴约克大学,如通过教案、教义、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情况来考察教学态度,通过学生及同行的教学评价等来反映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教材编写、课程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等来衡量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在权威教学机构任职等来表现教学影响力。

(二)用科学的方法考核论文质量

考虑到不同学科间刊物质量和数量的差异,学校不再对论文数量,发表刊物和检索情况做统一标准,而改由各院系参照学科特点,根据申报人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对论文整体情况做鉴定。院系可根据本学科期刊和会议排名,规定申报副高、正高的教师分别应在哪种层次的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多少篇文章。在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不论其文章总数多少,都应重点考虑。

(三)处理好软、硬指标的关系

对教师成果中易量化的硬指标做定量评审,不易量化的软指标做定性评审。如教学工作可通过对教学工作量的定量考核和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效果的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

(四)更大限度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

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发挥同行专家评审作用,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增强评审的公平性。建议在副教授评审中增加同行专家评审环节,在教授评审中加大校外专家比例,有条件的学科鼓励邀请国外专家评审。

综上分析,约克大学职称评审有很多值得武汉大学学习的地方。通过不断向制度先进、管理科学的海外大学取经,武汉大学职称评审制度会日趋成熟和完善。良好的职称评审制度能引导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促进教师成长,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带动学校健康、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Promotion of Academic,Research and Teaching Staff[EB/OL].(2010-08-10)[2011-07-30].york.ac.uk/admin/registrars/acadprom/ProceduresCriteria2010.pdf

[2]王增湘.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5):83-85.

[3]韩明.从职称评审看高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0(3):133-135.

[4]易金生.美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及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3-325.

[5]杜丹.关于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6):159-161.

会议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职称评聘 量化 考核 评聘分离

一、我国科研院所职称体系的历史

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工程类、设计类的科研院所处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其运作体制由原先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向市场化、企业化运行的模式转变,因此需要不断增强组织本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在竞争逐渐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研院所最为宝贵的资产,是院所成果产出以及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因此需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吸引、选拔、培养和激励。而职称评聘体系作为科研院所中人才评价的基本体系,对于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会影响到组织本身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现有工程类的科研院所职称评聘体系予以分析,对其不足予以改进,这样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组织。

二、现有职称评聘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称体系除了能够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和成果之外,还与其职务、待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挂钩,已经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科研院所中以往的职称评聘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管理需求。一般来说,我国工程类科研院所职称评聘体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不足:

首先是评价标准方面,有些职称评聘的条件过于模糊,有些则过于刚性。由于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主要是从事研究类、基础类的科研项目,其成果价值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无法立即彰显出来。因此有些科研院所对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比较模糊,比如强调论资排辈,以工作年限、职务高低等作为职称评聘的评价标准,无法真实反映参评者的真实业务水平。而有些科研院所的职称评聘体系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多将职称条件与其学历、发表的论文以及发表期刊等级、著作数量等硬性指标密切挂钩。有些院所甚至对于职称评聘申请者的外语水平等都做了硬性要求。这种过于刚性评价标准,限制了各类人才的培养,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果导向”论过于强烈,过分追求研究的功利性以及短期效应,无法静下心来从事长期、更加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导致许多实际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但缺乏一定外语水平或者论文著作的研究者无法评上相应的职称,挫伤其工作投入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以及院所科研实力的发展。

其次是评价实施方面,许多科研院所还未能做到评聘分离。职称应当反映的是一位技术人员的水平,而职务则反映的是一种具体的岗位,受到单位编制的管控限制,并且岗位一般会对应到具体的薪酬待遇。许多院所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职称与职务挂钩,导致任职终身制或者职称评聘能上不能下等局面,一方面无法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大量年轻人员的职称晋升,无法充分反映出职称制度的设计初衷,阻碍了科研院所组织人力资本的持续增值,进而影响到科研院所的组织竞争力。

三、未来职称评聘体系的优化建议

首先是坚持量化标准的评价思路,虽然上文中提到现有的量化评价中往往会出现条件过于刚性等缺陷,但是归根到底职称是对于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反映,需要一套客观、量化的评价机制对此予以明晰,以杜绝评聘过程中的唯资历、权力寻租等不良导向。一般来说,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一般可以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以及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来体现。针对现有职称评聘中出现的唯论文、专著等情况,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各自的权重来予以平衡。当然也要结合具体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和业务重点,通过权重调节来进行导向设置,比如要增强院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就应当提升论文、专注等部分的权重,要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就提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权重,通过职称的指挥棒来引导科研人员的能力素质建设。

其次是实行评聘分开的体系,科学设置岗位体系,打破职务的终身制,采取竞争上岗的制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情景的聘任体系;建立职称评聘的动态管理制度,打破原有职称体系中能上不能下的情况,充分激发技术人员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优化组织人才队伍,进而增强科研院所的组织竞争力;最后,采取社会化的职称评委制度,邀请业内其他机构的专家学者,并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和公示制度,对评聘过程中的不公正等行为进行制衡与惩戒,保障职称评聘过程中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消除人情、利益关联等因素。

参考文献

会议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职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

1.事业单位职称评聘与人力资源激励现状

1.1事业单位职称评聘现状。全国现有110多万个事业单位,3100多万在编人员,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我市有事业单位75个,7640名在编人员,无论单位构成或是人员组成,都以教育、卫生、城建系统为主。我省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文件要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已于2011年底全部完成。我市职称晋升工作一直严格执行上级“按岗评聘、评聘结合”的工作方针,对于有空岗且专业技术人员形成有效竞争的事业单位,按政策批复其职称晋升计划,进而组织开展后续工作,对于满岗、超岗或无符合职称评审基本任职条件人员的事业单位,不予批复职称晋升计划。

1.2职称评聘激励现状。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职称评聘的负激励状态,职称评聘系列问题在事业单位尤其是教育事业单位矛盾较为凸显。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抱怨高级别职称晋升是“难于上青天”,而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教育卫生系统更是反映高级别职称晋升数额僧多粥少,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压力较大,必须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甚至物力,他们认为这有悖于“职称促进专业技术工作”的初衷,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根据对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激励效果调查问卷中显示,职称评聘激励效果为1.75(5分为满分),显示激励效果较差,而在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激励效果调查中,“论文和奖励”选项得分最低为1.8(5分为满分),显示受调查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标准条件中的“论文和奖励”要求有负激励情绪。

2.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存在影响激励问题

2.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不太合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文件作为指导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其对基层事业单位意义重大。以教育事业单位为例,目前我省高中高级教师设岗比例为25%,初中高级教师设岗比例为15%,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设岗比例只有3%,从2012年我市严格按照“评聘结合、按岗评聘”政策以来,我市近1500名的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中。

2.2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科学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有指引性作用,某种意义上,职称评审任职基本标准条件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努力的方向,如果其任职基本标准条件制定的不够科学合理,那么其导向性就会出现问题,同样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政策激励作用也会大打折扣。例如中小学教师群体对职称评审基本任职条件中论文、获奖相关要求较为不满,认为其严重挫伤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而对学历、农村任教相关要求较为认可,认为其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可见科学化、合理化制定职称评审基本任职条件势在必行。

2.3事业单位职称聘任管理须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职称必须做到评聘结合,按岗评审。之前职称评聘管理存在误区,有些事业单位领导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上了就万事大吉了,岂不知评审之后的聘任管理才是职称评聘工作的最重要环节。

3.事业单位职称评聘激励建议

3.1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事业单位设岗工作必须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推进,针对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地区中小学校,有关部门有必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适当对农村薄弱地区中小学校进行岗位设置的政策倾斜,以激励农村薄弱地区教育工作者和吸引教育人才城乡合理流动,最终促进农村薄弱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3.2结合岗位条件和专业属性,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上级部门要重视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领指导作用,要重视职称评审基本条件论证过程及优化程序,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基本条件,优先考虑采用操作性强、区分度大、公平合理、激励效果好的职称评审基本标准条件,并充分考虑基层受众的意见建议,从而确保其科学性和激励性。

3.3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工作。为了让高级别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一如既往的保持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重视本单位职称聘任管理工作:一是要积极严格开展高级别岗位竞聘工作,以管理促竞聘,以竞聘促竞争,以竞争促效能,以效能建设来促进事业单位长效发展;二是严格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完善岗位“善者能上”政策,更要执行岗位“庸者能下”政策,对于完不成岗位绩效考核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敢于低聘甚至不聘,以反向激励单位人力资源效能建设。

4结语

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工作涉及到众多专业技术人员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较高;具体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敏感度也较高。合理利用职称评聘相关政策可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发展,从而推进单位服务效能建设。笔者从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工作角度开展激励研究,发现现阶段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比例、职称评审基本任职条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等影响人力资源激励效果。

作者:曲衍进 单位:蓬莱市人力资源考试中心

参考文献:

会议职称论文篇5

为落实关于“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以下简称“三重一大”制度),推动______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管理、规范决策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为______*管理工作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______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三重一大”事项的主要内容

(一)重大事项决策

凡涉及____*管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全体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均属于重大事项的范围,主要内容包括:

1、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2、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问题;

3、____发展战略以及规则的制定和调整;

4、____年度总体工作计划和制定;

5、____年度决算、预算的制定和调整;

6、涉及____全局的重大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的制定;

7、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8、____*机构设置、调整及人员编制;

9、年度物资采购计划的审定;

10、涉及全__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废除;

11、向上级推荐各种荣誉称号和____*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和奖惩事项;

12、工资奖金、医疗、住房、职称、劳保福利待遇等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13、重大人身伤亡、责任事故、突发事件的处理;

14.、基础设施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和重大调整;

15、对外合作和交流事项;

16、____*无形资产的授权使用;

17、*党政领导班子建设;

18、*领导班子认为应当集体研究决定的其他重要问题。

(二)重要人事任免

1、四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任免和调整;

2、科级以上后备干部的推荐和选拔;

3、从外单位调入____或是从非重点岗位转到重点岗位工作的人员的选调;

4、__*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人和成员的任免。

(三)重要项目安排

1、未列入预算的基本建设项目、固定资产购置、设备维修及基建维修项目等;

2、对外合资、合作的重大项目的支出。

(四)大额度资金的使用

1、未列入预算单项支出在1万元以上(含1万元)的资金款项。

2、每月的物资采购资金的承付(包括10万以上的贷款提货和货款清欠等);

二、集体决策的机制和程序

(一)集体决策机制和分工

____*实行经理负责制,全面负责____的______应管理工作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对重大问题,通过经理办公会行使决策权。*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事关____全局的重大问题,对____总体工作具有最高决策权,统一领导工作的各项工作。

(二)参与集体决策的范围

出席经理办公会的正式成员为*级行政班子成员,出席党政联席会的正式成员为*党委委员、*级行政班子成员。根据工作需要,由经理或书记确定可以邀请经理助理、副总师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在讨论相关议题时列席会议。

(三)民主决策程序

1、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中石化和__油田以及____*的各项管理规定,凡属“三重一大”事项,在提交党政联席会决策之前,要经过必要的民主程序论证。

2、依照《____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应交职代会审议通过的重要事项,在党政联席会或经理办公会决策之前要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

3、科级以上干部的任免,在*党委会议决策之前,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相关规定中确定的程序执行。

4、其他“三重一大”事项,在*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经理办公会决策之前,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程序,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干部职工和专家意见,深入进行论证和协调,提交论证报告或立项报告。

三、集体决策机构议事规则

(一)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按照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充分听取与会人员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二)凡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或经理办公会议决策的事项,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替代。

(三)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出席人数达到或超过应出席人数的1/2,会议表决有效。如有重大议题或重要人事任免,出席人数需达到或超过应出席人数的2/3,会议方可举行。经理办公会出席人数达到或超过应出席人数的1/2,方可举行。

(四)会议在讨论有关议题和工作时,应首先由主管同志报告情况,其他同志未受委托不得越权代替。

(五)会议要严格按照预定议题进行,一般不能

临时动议议题或表决事项,特别是不能临时动议重大议题或重要人事任免事项。(六)集体决策议决事项,一般应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党委会、党政联席会作处理决定,采取表决制。出席会议的正式成员有表决权。会议表决事项,以赞成人数应超过到会人数的1/2为通过,重大议题或重要人事任免事项表决,采取票决制,以赞成票超过应到会人数的2/3为通过。

对于带有实质性的有争议事项,如无时限要求,一般应推迟议决,重新调研,待意见成熟后,再提交会议议决。

党委会、经理办公会如遇有时限要求的有争议事项,主持会议的党委书记或经理有权做最后决定。

(七)凡前次由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做出的决策,如需再次上会复议,必须有1人动议,并在会前征得2/3以上应出席会议同志的同意,否则不得复议。

(八)在讨论与本人及家属有关的议题时,本人应主动回避。

(九)会议决定的事项,应明确落实部门和责任人。

(十)对尚未正式公布的会议决策和需保密的会议内容,与会人员不得外泄,否则要严厉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一)“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情况,包括决策参与人、决策事项、决策过程、决策结论等,要以会议通知、记录、纪要、决定等形式留下文字性资料,并存档备查。

四、“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实施

(一)分工组织实施

党委会决定的事项,由党委委员或处党委职能部门按照工作分工组织实施;党政联席会决定的事项,由领导班子成员或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组织实施;经理办公会做出的决定,由经理办公会成员或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组织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拒绝执行。

(二)加强监督检查

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经理办公会决定的事项,由处党委办公室和经理办公室负责催办,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向书记、经理汇报,纪检监察办公室及其他有监督职能的部门根据职责权限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提出纠正建议。

五、责任追究

(一)凡属下列情况给国家或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影响的,要追究责任:

1、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三重一大”制度决策程序,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的;

2、未经集体讨论决定而个人决策,事后又不通报的;

3、未向领导集体提供真实情况而造成错误决定的责任人;

4、执行决策后发现可能造成损失,能够挽回而不采取措施纠正的;

5、其他因违反本实施办法而造成失误的。

会议职称论文篇6

应本会所属企事业团体会员单位的要求,参照国家人事部和自治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报推荐评审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和评审工作实践,经研究,决定在本协会所属企事业团体会员单位内继续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评认定工作。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由9至1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公正、客观、准确、保密”原则,保证评审质量。

2、成立**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同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联系,负责受理助理级以上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认定的有关事项。

3、各团体会员单位要成立技术职称资格推荐审议小组,该小组一般由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5—7人组成。

二、转正定职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不需评审,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历学位和研究生毕业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硕士学位获得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受理评审的系列

1、工程技术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高校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5、经济系列: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必备条件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是本会所属企事业并是**老科协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凡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应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工程设计报告二篇以上;

(四)对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的要求,由各团体会员单位和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核实灵活掌握。

五、评审标准条件

1、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条件

(一)助理工程师任职条件

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有独立承担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研究、设计工作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2年左右;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解决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践经验,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或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能够指导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等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应能比较熟练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在生产、勘察、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技术职务。

(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评教授级高工:

①主持和设计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解决过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集体项目前三名或确系实际执行主要完成者,显著经济效益指年创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下同)。

②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研究开发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部省级一等奖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④在国际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展览中获金质奖1个或银质奖2个、铜质奖3个的。

⑤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⑥主持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或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的产品,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自治区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三名,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⑦主持完成国外引进大型先进成套(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投入生产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⑧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中,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2、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教任职条件

助教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经考试或考查,确认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经过一年以上见习试用,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担任4年或4年以上助教职务期间,已取得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教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副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副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门学科发展前沿的状况,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②教学成绩显著,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或在实验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四)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教学成绩卓著。②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③在教学管理或科学管理方面具有组织领导能力。

对在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讲师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任助理讲师职务:

①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4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已承担5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高级讲师:

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②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造诣较深、成绩显著。

③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对在教学工作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4、科学研究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任职条件

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语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任职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任助理研究员;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任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3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①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②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③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④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⑤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①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③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④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5、经济专业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胜任助理经济师职务;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经济专业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2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博士学位,胜任经济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2年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三)高级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经济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经济师工作5年。

六、破格晋升条件

为鼓励自学成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者,可不受规定的学历限制,放宽资历年限,破格申报评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荣获市级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任职期间(三年以上)企事业管理成绩突出,管理经验被市主管部门或市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十年,并取得本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发明奖,下同)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省、部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中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被自治区主管部门确认,并在全区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七、申报、推荐及受理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交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议推荐小组。申报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除本人姓名用笔填写外,其余内容一律用电脑打印。

2、单位审议推荐小组负责对申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推荐意见,根据申报人的德才表现,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果等情况写出具体推荐评语。

3、申报材料每人一式二份,在今年7月底前,送交**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整理后送评委会评审。

4、申报人在交申报材料的同时,高级的每人交评审费用500元,中级的每人交400元,初级的每人交300元。

八、评审及审批

1、高教、科研、工程系列,高级评委会要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学科(专业)组,对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向高级评委会提供真实可靠的推荐意见。

2、对照相应系列条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各档次职称规定必备学历资历条件和破格晋升条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

3、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获通过。评委会的评审表决,只投同意或不同意票,不投弃权票,正式投票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搞复议。

4、评委会应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日期、出席会议的评审委员、会议议程、评审委员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记录要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记录人签名。

5、评委会的评审结果须经**老科协专业职称资格申评领导小组批准,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行文公布,并发加盖钢印的职称资格证书,方可有效。

九、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的评审

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由个人向企业申请,再送服务民营企业委员会初审,然后提交老科协专家评委会评审。

民营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职称任职条件,学历可适当放宽,着重看其实际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看其技术和管理成果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如创何种名牌产品、增加多少产值、利润和税收,获得何种奖励等。

会议职称论文篇7

一、铁路职被评定新政策的可喜变化

1.实现职称的岗位职务化管理,对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人员向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打开了通道。岗位职务化管理,是指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干部职工身份”一直是制约铁路职工个人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些有能力的基层职工受“身份”限制,不能参与到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当中,不仅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也使铁路单位在发展中受到了无形的损失,铁路职工岗位化管理政策措施,为想干事、能干事的职工搭建平台,将车间土专家推向管理岗位,为铁路科学持续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也激励每一名职工只要努力就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职称的岗位职务化管理放开,技能人员向技术人员转化的期待也越来越大,这项举措的颁布也将更加激励员工的进取心。

2.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系列实行国家统考,高级职称实行考评结合,更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技术人才。会计、统计、审计、经济等相关专业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逐渐由评审向社会化考评结合转变,免除了单位自主上会评审的人为因素过多干涉以及涉及到各个细微专业分支的非专业化评委影响,更加公平公正。目前会计、统计、审计、经济系列的初、中级均已实现全面的全国统考,高级职称也仅剩余经济系列仍属评审,其余系列都已转向更加专业化的含有业务知识考试的社会化考评结合,更加科学。通过实践可得出,职称评审工作将考试和评审二者有机地结合,解决了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得到了更加客观公正评审结果。

3.跨系列转评问题较好解决。《暂行办法》对于跨系列调整或变更工作专业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区分主系列、辅助系列,跨系列调整变为“先转评后晋升”和“直接晋升”两种方式,更加清晰简化。因铁路企业从事铁道运输、铁道车辆的工程系列和从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的经济系列基本平分秋色,而在市场部门从事物流结算岗位的人员划分到会计系列也无法按辅助系列划归,这一政策上的调整较为符合新形势下铁路企业的现状,对铁路企业的职称跨系列转评大为有利。

二、当前铁路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岗位设置与职称评定相匹配的问题。职称评定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关键是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就铁路企业来讲,当前设置的岗位职责没有很好地与专业技术职务相对照,以至于进行职称评定时某些岗位应该对应的专业系列,有的岗位划分有重叠,在对应专业系列时模棱两可。进行岗位对应专业技术系列的专业划分也对员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科学划分岗位与职称专业的匹配性,形成良好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2.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定职专业系列与从事专业的匹配问题。大学生定职定级目前还基本考虑自身所学专业相一致原则进行定职纳入相应的技术资格系列,但实际上经常出现经过一年的见习期轮岗实践后,发现此人更加适合的岗位有变。比如工程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见习时发现其更擅长做数据统计分析类工作,在定职定岗时拟分配在统计岗位,但是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只能将其技术职务定在工程系列,结果就会出现从事专业与定职定级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匹配的问题,而且几年后此人参加中级职称评定时,还会有跨系列转评的困扰。建议:大学生定职时充分考虑拟安排从事的专业岗位,一方面尽可能安排与其所学专业相一致的工作岗位,以实现学以致用、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一些特殊人员,根据现实情况取其长处,尊重本人意愿,按照擅长或者更能发挥其能力的岗位来定岗,同时根据岗位来确定其应纳入的专业技术系列。

3.职称评价机制的条件和优秀技术人才的匹配问题。一些硬性的职称评定先决条件,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的桎梏。一是评价内容僵化单一。现行政策统一要求先要通过外语考试,可有些一线技术人才的工作并不需要外语知识,外语考试却成了他参加职评无法逾越的鸿沟;二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职称评审中工作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水平,很难用量化测评、评审答辩准确地考察。这样造成生产和工作在一线、业绩突出的专家评不上职称,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了买文凭、假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使得有能力、懂技术、擅管理、业绩突出的人员得不到职称资格,从而压制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改变现行的职评体系,实行专业资格按比例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将评价条件分为学历、资历、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打分,实行量化评价,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历、资历和论文不再作为职称评定的首选,能力学识、业绩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建立以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主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标准,以此来确定具体的评议内容。在评价中,可采用笔试、实际操作、演讲答辩等多种手段开展评审工作,使评价科学合理。

会议职称论文篇8

今天召开全市职称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分析当前职称改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总结20*年我市职称工作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职称改革工作和20*年的职称评审工作。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去年的职称工作情况及做好今年的职称评审和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年职称工作简要回顾

去年以来,我市职称改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把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作为基本工作目标,不断改革创新,适应发展需要,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职称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认真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审核工作,坚持集中办理、限时办理、一次审核、当年不再调整的制度,维护结构比例管理的严肃性;严格实行“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相结合的推荐申报办法,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有效遏制基层单位弄虚作假行为;按照“谁审核、谁签名、谁负责”的办法,规范资格审查和材料接收工作,形成有分工、有协作、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年,全市共调整组建高校教师、中专教师、技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工程、农业、新闻、档案等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9个,中小学教师、工程、文博等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4个,其中,中级各系列(专业)评委会参评2351人,通过2*3人,评审通过率为88%,初级各系列(专业)评委会参评3041人,通过2876人,评审通过率为94%。为了进一步规范评委会的评审工作,市职改办依据评委会组织法和评审工作规则,对评委会的组建、材料接收整理、评审工作程序、评审工作原则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评审期间实行全封闭管理,在规定的评审范围、权限内,强化对学历、业绩、成果等的鉴别措施,严把质量关、真假关,确保了评审质量,对申报人作出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受到申报参评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积极稳妥,大胆实践,职称工作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在我市中、小教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中增设了理论水平测试、论文鉴定和破格申报人员答辩等评价方式,评审工作采取考评结合的办法进行,对中、小学教师中级评审试行量化赋分,在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全省职称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受到好评。以《河南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和《河南省民间艺术人才职称评定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依据,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打破农村中小学教师直接认定数额限制,积极开展农村一线大龄教师不占结构比例申报评审和直接认定工作,认真做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民职称、民间艺人的职称评定工作,开辟了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的便捷通道,建立符合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特点的评价标准、评价办法。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称工作制度,深入基层单位对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等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我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为下一步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拓宽领域,注重服务,认真完成其它各项工作

按时完成了全市6000余人的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通过人员、二级建造师考试合格人员和卫生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的文件下发和证书办理工作。加强对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执)业资格考试的监督和指导,圆满完成了20余种近万人参加的各类职(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资格审查和考试监督、指导工作。20*年,我市正式启动职称信息管理工作以来,基本实现了职称申报、评审和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聘任管理、岗位与结构比例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服务,并按照系统管理的要求,做好历史数据的转换工作,建立新的基础数据库,确保了各级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极大的提高了职称工作效率,促进了职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职称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我市事业单位结构比例与岗位管理矛盾还比较突出,人才在行业、层级分布上还不尽合理,人才评价制度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一些部门和单位怕触及矛盾,改革的主动性不高,申报人员弄虚作假现象还时有发生,人事职改部门的服务和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回顾职称改革实践,基本经验有以下四点:

——服务大局,职称工作才能有为有位。职称工作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把职称工作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结合起来,与整个人事工作结合起来,着眼大局,服务大局,努力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

——以人为本,职称工作才能抓住核心。职称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如何评价和使用人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不同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

——改革创新,职称工作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职称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下建立的,多年来我们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距离,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与时俱进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关系,深化职称改革,创新评价机制,在改革中求发展,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强化服务,职称工作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职称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一项为全社会提供的人才评价服务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拓展评价服务的领域和空间,扎扎实实地为基层单位、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办实事,不断提高评价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赢得社会和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二、新形势下职称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

当前,新的形势给人才评价工作和职称改革带来了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一是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加快“三个跨越”大讨论活动为职称改革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职称工作必须把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及时跟进、重点支持,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用好人才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事人才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评价制度,努力提高人才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我市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为职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先入轨运行、再逐步完善,促使职称制度与岗位管理制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

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职称改革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增强做好职称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增强职称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不断提高驾驭新形势下职称改革工作的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科学体制和机制。

三、20*年职称工作主要任务

20*年,我市职称工作要按照全省职称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构建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面向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一)落实用人自,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20*年,我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将出台一系列新举措,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在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一是在全市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控制,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工作需要,对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实行自主聘任。二是全市不再开展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价,采取初聘和直接认定两种方式,实行属地分级管理的办法进行,市职改办负责市直单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管理工作,各县、区职改办负责各县、区所属单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管理工作。三是按照全省中小学教师评聘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在我市分设中学教师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由市职改办组织进行。四是着眼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按照我省现行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做好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审核工作,为下一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打好基础。

(二)强化程序观念,规范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推荐工作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市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后,今、明两年,我市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参评人数会明显增加。但是,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控制,并不是不受申报程序和条件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时,基层单位要严格按照“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推荐,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也要认真审查其申报资格,加强对申报资格和材料的审核把关,对不符合申报程序和条件的人员取消其参评资格。各县(区)、各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有关评审材料,未经资格审查或审查不合格人员的材料及逾期报送的材料,不予接收。市职改办在审核、接收评审材料时,要实行责任制,谁审核,谁签名,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指定专人做好接收材料的清点、分类、整理工作。要完备报送、交接手续,防止遗漏、丢失、掺假等现象,切实做到万无一失,不出差错。同时,市职改办将把“打假”关口前移,在资格审查和材料接收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等的检索鉴别措施,进一步提高“打假”的力度和效果,发现弄虚作假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树立正确的评审导向和人才导向。

(三)完善评价机制,提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质量

会议职称论文篇9

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并按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校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评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及各院(部)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和工作人员必须自觉服从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中应努力做到掌握政策、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公正评审、廉洁自律。反对各种营私舞弊行为;不得对参评人员许愿或收受礼物;不得借机打击报复。发现有以上情节者,经查实立即取消其所在领导小组或评审组织的成员资格,情节严重者,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二、校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评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及各院(部)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工作中应按规定收交、领取、发放和查阅评审材料。对于评审材料中的有关内容,任何人不得擅自摘抄或外传,不得接触或查阅与本人或亲属有关的评审材料;不准泄漏评审会议内容和评审讨论情况。需要向群众传达或向参评人员解释的问题,应按组织程序由校、院(部)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违者,撤销其所在领导小组或评审组织的成员资格。

三、校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评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及院(部)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在研究涉及本人或亲属问题时,应主动予以回避。

四、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无论是否直接参与评审工作,都应以党的教育事业为重,以工作大局为重。对学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意见均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但不得在群众中散布或传播各种不利于团结、不利于评审工作的言论,更不得人为干扰学校评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会议职称论文篇10

【关键词】江苏,议会,教育界,教育经费

【中图分类】K26 【文献标IR】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8-0012-07

江苏“议教风潮”是指由于江苏省议会削减十一年度教育经费预算,遭到教育界的激烈抗争,先是校长向议员质询削减原因,其后双方言语不合,发生肢体冲突,继而事态升级引发,并导致省校长集体辞职的风波。此次风波从1923年1月7日爆发至2月末结束,历经近两月,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瞩目。于目前为止,学界对江苏议教之争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相关论著中也并未提及。从表面上看,该事件缘于议会削减教育经费,议员加薪而起,但透过事件本身来看,却反映出当时社会各界对议会政治的失望和议员的愤怒与不满。加之当时江苏军费开支严重挤压省财政经费开支,使得其他诸如实业经费、教育经费等各项开支常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而议员又常为满足个人一己私欲而削减教育经费,在此种情形之下,议会自然为众矢之的,成为舆论抨击的焦点。本文围绕江苏议教纷争作个案研究,具体分析议会、教育界、政府在风潮中的立场与表现,以此探寻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曲折发展中的诸多滞碍性因素。

一、纷争之爆发

1919年4月,苏省第二届议会曾将教育经费与实业经费移作议员公旅费而激起舆论的强烈不满与抨击,并险酿风潮。不过,从当时看,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比较克制,多是诉诸舆论而并未采取过火的方式来迫使议会取消加薪案。而最终议会也以休会的方式无形中取消了这一议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到此结束。

1922年秋,江苏省第三届议会在审议十一年度预算案时,又将省立各校教育经费削减并移作议员个人薪费。1923年1月初江苏省教育行政会议在南京召开,当时与议省校校长均得知这一消息,决定函请办理教育预算议员刘文辂到省教育分会当面质询。7日,刘到会,谓“予虽办理教育预算,但裁减各款,系由审查会多数决定,且已经过大会二读、三读,非一人所能负责”。对刘的这一回答,各校长显然无法满意,认为系推脱之词,其后双方言语不合,遂起冲突。而在冲突过程中,刘文辂“被第二师范校长贾丰臻、第五师范校长任诚推倒于地,头角触于阶石,皮破血流”。随后,刘心有不甘,“与贾丰臻任诚同赴地方检察厅”。而同为议员的王纲在获悉刘文辂被殴之后,也随即“邀约多人,赴省署晋见韩省长,请予主持”。而议长徐果人也亲往面见“韩省长,蒋教育厅长,要求撤换贾任二校长,依法惩办”。议员与校长之间的肢体冲突本属个人矛盾,依照司法程序追究当事人责任即可,将事态缩小化。然而,徐既为议长,其一言一行代表整个议会,他的出面自然又被视为支持刘文辂之举。这在无形之中有将个人矛盾转化为议会与教育界矛盾的危险,为事态激化埋下了隐患。

对于议会这一要求,省教育行政会议于8日迅速做出回应,认为“此事关系本省教育前途甚巨,以教育界资格论,本会应有正当之表示,以江苏省公民资格论,尤不能默无一言”,并指出当时刘文辂“自称非代表议会”,而在谈话期间,其本人又“盛气凌人,出言诬蔑,经众诘问,恼羞成怒,拂衣而起,致失足碚地,强扭同人,诉之法庭”,认为责不在校长,而在其本人不小心跌倒磕破之过,并强调“此事纯与刘君个人交涉,与贵会全体无关”。并当即提出:“一、以第三者之地位,诉诸舆论,表示意思。二、以教育界全体名义,劝告省议会。”从教育行政会议提出的两种办法中不难看出,对于此事件的处理,一方面将事情原委向公众澄清,另一方面,将矛头指向刘文辂个人而非议会。这样不仅博得舆论支持,同时也有避免与议会发生正面冲突,导致事态扩大化的用意。

应该说,在事件发生的初期,教育界在此事的处理上既针锋回应而又不失策略性,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主动权。而议会内部则因派别林立,意见多歧,在对刘文辂个人被殴事件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分歧。

1.正社议员对刘的支持。吴廷良,仲洲认为刘文辂系为议会专办教育预算,而“各校长不满意于预算,即殴打议员,若不严行惩戒,则议员人人自危”,主张严惩打人校长,以维护议会尊严;吴辅、王景常也认为刘文辂“因公受伤,必须由本会代表”,并声称“非查办全体校长,解散全体学校不可”。

2.其他派系议员对刘的不支持。鲍友恪认为刘文辂与校长互殴“系个人法律问题,省议会不必过问”,主张责任应完全由刘个人承担;董增传认为法律方面的问题,应由刘文辂个人办理,但同时强调“省立各校长不法行为,同人应提案查办,在未经查办之先,应仍请议长向省长交涉”,主张将人与事区别对待。由于议会内部派系纷立,以致远未像教育界那样齐心协力,一致向外。而吴辅勋、王景常声言查办校长,解散学校的言论又不知为何人传出,并被省校学生所知,结果使得这场纷争朝着更为激化的方向发展下去。

学生对议员吴辅勋、王景常所言深信不疑,于9日召集两三千人,拥至省议员王景常寓所之内,声言诘问“何以核减预算经费,且有提案查办省立各校长之事”,而王景常闻讯则“急由后门逃出”,各学生“遂将其家中器具、打得落花流水”,并“将同居之议员陈人厚什物,一并波及”。其时议员吴辅勋恰在王景常寓所,未来得及逃脱,结果“各学生群起殴之,身受重伤,并沿路揪扭,欲将其游街示众”。由于事发突然,省署虽然事先下令派警妥慎保护议会及议员寓所,但仍未阻止议员被殴事件的发生,而此事随后也被议会当作省署保护议员不力的口实而横加指责。其后,当学生扭吴来到龙王庙警署前,被警察拦截,连吴及学生数人带赴警厅,转送至检察厅办理,而吴辅勋则被送到省医院医治。在听闻此事发生之后,议会议员怕牵连自身,顾忌人身安全,多闻风望然去之。而集会学生则因学生被押,分头各处营救。随着学生运动介入议教纷争,使得事件本身远超出司法解决范围之内,而风潮的扩散又使双方矛盾更为尖锐,迫使事态逐步升级,难以遏制。

二、纷争之发展

在这场由议员与校长冲突的个体性案件逐渐演变为议会与教育界对立的公共性事件的同时。教育界对议会的抨击与抗争却有增无减,持续掀起规模更大的抗议活动。

11日,省立各校即组织“男女学生二三千人,均手持白旗,上书教育基金独立,解散议会,维持

教育等字样旗帜”,前往省署向省长请愿。而时任省长的韩国钧在面对学生的请愿活动时也颇为担心,“今学生等全体列队请愿,殊有未合,虽诸生自能维持秩序,难免无疏虞之时,恐酿成事端,以维持秩序始,而不能以维持秩序终”。为安抚请愿学生,平息,韩国钧对学生称关于“教育预算事,余连地方预算,皆咨回省议会覆议,颇有转圜之余地”,并希望学生等各回本校,安心上课。而在的压力之下,韩国钧于14日向议会咨交覆议,称:“兹经就款查核,有收入部分未能实指抵用者,支出部分事实上确有困难,及为发展省有事业,未便过事削减,致生窒碍。”唏望能重新审议教育经费案,免致议教冲突。不过,面对韩国钧的覆议请求,议会并未积极回应,反以学生运动甚烈,有冲击议会的危险为口实,回拒了韩国钧的这一请求。

而此后的风波并未就此平息,教育界内各学校、组织、机构彼时函电交驰,往来频繁,纷纷对议会严加指责,并提出各自的主张与要求。苏省校长通告,称“省议会十一年度经费,自十四万四千九百元,骤增至二十七万二千元,不知削减教育费,果为增加议员公费乎?”并称目前力争有二端,“一日十一年度教育经费,照省公署交议案,不可有所削减,一日江苏省教育经费,必须独立”;省立学校教育联合会及学生联合会发函电于省长,控诉“理事刘文辂要挟省署,声言不得再交覆议,摧残教育,武断把持”,要求将其本人“全权解职”;江苏省六十县公团也联合发函,称议会对省立各校之费“大加删削,不但不能扩张,甚使不能维持原状,不知其是何居心”,要求对“此种营私武断,诈伪百出之议员,何能再认为民意代表”,唯有“一致声讨,使不能立足于议会,一面切实进行,非达到教育基金独立之目的不止”。从各界舆论来看,其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取消议会削减教育经费案;2.要求教育经费独立①;3.惩办肇事议员。而此三方面基本上表达出教育界及各界的诉求。

面对舆论的抨击指责与教育界所提要求,作为议会一方主要采取了两种对策。第一是议员的直接回击。议员李中一对抨击并不认可,认为教育界如对削减议案不满,应“由各校长依法定顺序进行,未始无圆满之希望”,而如今“校长冲突之不已,继以学生。学生横行轨外,无可遏制,在教育界以议会减费,而力肆诋毁”,是“直接议会监督之职权,间接助长官厅专断之凶焰”。而当事议员也并未默然不做声,置身事外。对于各界的责难,刘文辂声称,教育经费“以十年度为标准,十年度总数为一百八十余万元,十一年度总数为二百零八万余元,比较增加二十余万元,为扩充为削减,不待辩而自明”。声言议会不仅没有削减教育经费,反而增加二十万经费。而后,王景常、刘文辂、吴辅勋三人又再次联名发电,辩称“阳日文辂被殴,青日辅勋被殴,景常住宅被毁,当经法庭,查此事之起,均借口于削减教育预算,而按之十一年度教育预算,较之十年度实增二十余万,何尝有削减之事实,所以造成此种恶果,实别有方面造言鼓煽而成”。否认有削减教育经费这一事实发生。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王、刘、吴三人所声称的十一年度教育经费较十年度增二十余万,并无削减经费之言,却并非是教育界首先回应,倒是仁社议员朱绍文起而反驳,称十一年度较上年度拟办各项,“皆于本年度实行,又增添农村师范,改升工业专门,补助留法学费,经临两费,仅增三十万元”,而“此次议决预算,又届各校业已实行之后,即有核减之处,亦应详询各校事实,是为撙节,不应逞其私怨,闭户造车”。并声言在审查议决本年度教育预算时,包括朱本人在内议员张宏业、王庆澜、周徽萼等“皆力持以为未可,群请修正”,但刘文辂等人“坚持益力”,结果“出席诸君,利其速结,草草通过”,并“向省署第三科肆其要挟恐吓,阻其咨文覆议,计图学校失法律上救济之权利”。对于朱绍文的指责,不难理解其个人的这一举动,一方面虽同属议员,但在议会内部却分属不同派别;另一方面却是因上届议会加薪案产生纷争,并引发矛盾。而值此次风潮甚嚣尘上之时,朱绍文的言论无疑对当事议员雪上加霜,就连朱本人也认为在此时,发此言论,“迹近倒戈”。而以当时情形言,朱绍文的此番言语并非空论,揭露了王、刘、吴所言非实的论调。但另一方面,却也有落井下石,逞个人私意之嫌。不过,从朱绍文的话语中又可体会出,即便在风潮极盛之时,议会内部仍不免因有党派之见而互相倾轧之举,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议会为何始终无法摆脱被舆论抨击的境地。

当时群情激愤,学界及其他社会各界也大有不将议会解散誓不罢休的势头,“苏省三次选举省议员,皆一蟹不如一蟹,非重定选举法则……宜速开省民大会,一方根据全省人民之公意,解散现议会,一方推定真正人民代表,制定苏省单行省会选举法”,以重新进行选举。对此,议会采取的第二种对策是将矛头指向省署。指责省署“毫无维持秩序俾同人安全开会之诚意”,并声称“在官厅未宣布防范保护之切实办法以前,同人等碍难到会行使职权”嗍。并连署公函,以“官厅不能维持秩序,同人身处危境”为借口,要求“请休会五日,以待解决”。面对议员的连署公函,议长徐果人也认为“事实上已不能开会,应即宣告自本日起休会五日”。议会选择此时休会,固然一方面是避免舆论指责的权宜之计,但另一方面却也是以休会的方式逼迫省署尽快平息此次风波,以免议会有被冲击的危险。在面对学界抗议与议会指责的双重压力下,省长韩国钧此时也颇感无奈,“盖一方对于议员,不得不敷衍,一方对于五四以后之学生,亦苦无可如何”旧。而韩国钧的这种两难心态,也反映出省署在此事的处理上并不想得罪双方的心理。因而又在立场上表现出摇摆不定,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

面对此僵局,众议院中江苏籍议员姚文楠、王茂材等多名议员联名向省议会、省各学校及省署函电,称“苏议会与学界争潮,至各校旷课,议会停顿,良用扼腕,桑梓同胞,忍自戕,教费被减,可交复议,设法回复,所望于议会诸君,殴打毁损,诉之法律,省政重要,不宜休会,学生方面,校长负责,敦劝就学,勿在骛外”,希望双方摒弃成见,以大局为重,和平解决此事。而中立派议员庞振乾也鉴于议会休会,众多议案无法提交通过,终非长久之计,因此“以个人名义,人调停之地位,连日与议员、教育、官厅三方面,竭力接洽”,希望能商谈一办法,尽快平息纷争,以谋求事情的解决。不过,教育界对此事的解决方式上仍存分歧。而对于众议院议员的函电与议员个人调解的尝试,议会首先作出回应,答应对于省署提出的“覆议教育预算案问题,将照案承认通过”,以示让步。而后,省署也表示“将由省署三科,会同教育厅,赴议会道歉”。以表保护议会不力之责。而议会与省署的各自让步,也似乎意味着事情已略有转机。然而就在此时,却又发生了江苏各省立校长向省长集体递交辞职书的一幕。

三、纷争之尾声

在以苏省校长集体向省长递交的辞职信中,

阐明了其辞职的主要原因,大意为“十一年之预算,钧署尽情审核,不无事业牺牲,学校已忍痛难言,议会且不能相谅,今后何时,需求奚若,文化之新潮相逼,学子之期待愈殷,一学校中举凡人才之罗致,设备之扩张,无不相需于经济……议会再削减之,终至于维持现状而不足,尚何有推行新制之可言”,并接称“学校经费,按月请支,筹发之期,岂宜过缓,省中厅署发款,月有常期,独于学校,瞠乎其后,求援于钧署,非不维持,告急于财厅,终归搪塞”旧。在此困境下,校长终日苦于经费短缺而求索无门,不得已而辞职。结合当时情形,苏省校长在此时向省长递交辞职书,不无深意。一方面正如省立校各校长所言,迫于经费压力,各项教育事业难于开展。且十二年度将实行新学制,各方面势必需要更多经费以支持教育改革,在此种情形下,却遭议会削减十一年度教育预算,这对接下来的学制改革无疑蒙上一层阴影。因此,迫使议会取消削减教育经费案,是为校长提出辞职的初衷;但另一方面,则是借辞职以迫使省署承认教育经费独立,以摆脱行政和议会对教育经费的干涉。同时,也有挽回校长被议员上诉指控,维护教育界尊严的用意。

面对省校长集体辞职,省长韩国钧在发出慰留省立校长的指令同时,也对此次议教纷争表示了省署的意见。首先,韩国钧称“本次议决教育经费,的确削减过甚”。而十二年度又面临改办新学制,为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省署已经成立新学制行政委员会,对学制改革中各科各级所需要的经费进行重新审核和彻底改造,并详细编制预算计划书,以谋求议会通过。其次,对于各校长在辞职书中所提到的各校经费拨放迟缓问题,韩称目前省财政经费匮乏,发放迟缓非其本意,并已多次切责省财厅设法筹措经费,以餍各校之需,并承诺“自今以往,本公署唯有仍责财厅本维持之初心,为先事之筹备,上月之款,至迟不得过下月月底以外……务使各校随领随收,与库支无异”。第三,对于省校长及教育界所坚称谋教育经费之独立要求。韩国钧首先表示“教育费独立,本省长甚赞成之”,但“教育费果即独立,无非划一部分之省税,专充教育之用”,即便独立,也只是有独立之名,而无独立之实。指出苏省情形与别省不同,“他省教育费,为他种政费,挪移殆尽,非使独立,则教育不得保障,而经费不得安全”,而“苏省他种政费,本未挪及教育,徒以事业之继续扩充”,强调苏省教育经费虽无独立之名,确有独立之实。最后,对于校长的辞呈,省长韩国钧仍“尚望各校长共体斯意,勉为其难……所请辞职,幸勿再言”,婉拒了校长的辞职请求,而对于教育界所要求的教育经费独立,也并未同意。

围绕江苏议会削减教育经费所爆发的议教风波,以及由此纷争所引发学生殴打议员,并引发案件,其间可谓是矛盾重重,横生波折。在这场涉及各界的纷争中,省署、议会、教育界在此次议教风波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议会和教育界基本是处于对立状态,而省署则是居中扮演调解人,其立场也多持中立。但随着议教之争的升级和扩大,面对的冲击与抗议,舆论的指责与抨击,省署的态度逐步偏向于教育界。与此同时,议会对省长保护议员不周,措施不力,也多横加指责,这无形之中又加深了议会与省长间的矛盾与隔阂。以致后来竟有省议员密谋进京运动倒韩之说,并一度迫使韩国钧做出辞职决定,进一步激化了议会与教育界的矛盾。反观议会在此次风潮中的表现,从起始阶段就陷于被动,内部的分裂与争斗,责任的推脱与回避都在这次风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应处于监督政府、表达公众舆论的议会却反被社会舆论所抨击,议会被视为谋利的工具,丧失了代表民意的功能与作用。教育界虽然凭借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达到了议会取消削减教育经费的目的,但迫使议会削减教育经费与教育经费独立毕竟是既有关联而又不完全等同的两件事,议会削减教育经费固然可以通过舆论的指责,学生的抗议,省署的出面得以解决。而教育经费独立并由教育界监督议会会议,却不可能是政府与议会都能欣然接受的结果,因为这毕竟涉及行政权与立法权权威与尊严的问题。

四、纷争之原因

如若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就不难发现,这场由议会削减教育经费所引发的议教风波并非是偶然事件。它实际上反映出在江苏财政经费日益竭蹶,费无所出的情形下,双方都力求使有限的经费为己所用的心态。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江苏财政的匮乏无力保障行政经费的正常开支,而财政的匮乏则在很大程度上又缘于常年巨额的军费开支挤占了相当大的行政开支,以致政府无法为民政事业提供更多的经费所致。

自清末民初,民国肇建以来,江苏军费开支就始终处于持续膨胀的态势之中。这一方面与当时江苏纷乱复杂的政治环境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为数众多的军队有密切的关系。而庞大的军队,巨额的军费,对于苏省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军费开支虽然是中央与地方共同拨付,但由于政局动荡,权力更迭频繁,中央又常常无力开支地方军费。因此,无论是江苏本地军队还是客籍军队,只能依靠苏省开支予以维持。

以1914年为例,二次革命后,驻扎于苏省直隶混成旅的军费开支由中央改归苏省发给薪饷,其改办原因正如混成旅旅长所称“本旅留苏驻扎,直省即因财政困难,电请中央指拨薪饷,久未定议,嗣经前军事处电询直督,直隶混成旅每月薪饷应需若干,直督当以每月官兵薪饷乾银计共四万两之谱答复第,此四万两之数,系官兵每月应支薪饷及马骡乾银所有应需之目兵,常年衣履医药及杂费等款,均未列入,伏乞咨部转呈追加,以免无著等情”,从中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中央、直隶省无力拨付混成旅每月四万余元的军费开支,因此该旅才驻扎于苏省以求军费自足。而据直隶省原案所载,其混成旅薪饷及衣履杂支各款,“年支共湘平银六十四万八千六百五十一两一钱一分五厘,按七零三二五折,洋九十二万二千五百四十五元九角二分,”而当时苏省军费预算已“奉核准年支洋六十七万二十元外,尚不敷洋二十五万零五百四十九元九角二分”;此外,当时驻扎在江苏吴县的陆军第二师也由于经费不敷,因此时任江苏督军的冯国璋饬由“财政厅迅将第二师维持费由六月至十二月,每月应拨万元计共七万元设筹拨给以济急”,随后,冯又要求财政厅拨款从十二月延至次年三月,对于此额外开支,时任苏省民政长的齐耀琳不得不回函冯国璋希求能稍减拨支,以缓省署经费匮乏之虞,“查陆军第二师经费不敷,自上年六月份起至本年三月份为止,每月筹济万元,节经商准,贵署分期筹拨,俾资维持并经贵署财政厅先后拨解七万元各在案,其余应拨三万元尚未见拨,查本年二月。大咨以此项维持费款,原议一二两月,各解两万元,三四两月各解三万元,俾纾财力而维地方,现届七月将终,未准拨齐,本署经费支绌,又无他款可资久垫,势不得不咨请筹给以轻案款”。在款项筹无可筹,垫无可垫的情况下,其苏省财政开支已明显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

而巨额的军费开支,显然阻碍了苏省其他事

业的发展。1921年,江苏旅京同乡会就曾发函电总理靳云鹏,称“江苏以连年增兵,军队如林,岁需饷需数逾千万……查民国江苏军事费定为四百八十万,至九年而倍之,为九百六十万,顾此九百六十万之数,尚未国会核定之数,实际则经临两项用至一千一百五十余万元,此一千一百五十余万者,名为国家军事费,其实则政府自顾不暇,无不责成军事长官就地自筹,人民之膏血有穷,而军人之欲壑无限……以致厘税田赋尽为债权者所有之抵押品,实业教育交通水利百政停滞破产”,希望中央政府能以发展民政事业为重,不要再增加军费,加重苏省负担。张謇也随后上书总统,指陈苏省虽“财额甲于各省”,但“税率重于各省”,财政负担本已繁重,且“江苏军费岁支千有余万,实占全省收入三分之二……而地方事业末由发展”,强烈要求中央裁兵节费,以缓解苏省财政竭蹶的困境。

常年巨额的军事开支,迫使苏省不得不缩减行政开支,以致行政各项事业所占经费比例不到军费的数分之一,“民国二年之陆军经费,合经、临为618.64万元”,至“十一年度则为970.26万元,较民二超过351.62万元(九年度陆军经费合经、临为1013.97万元尤巨,以取十年为比较)”,而“民国二年合外交、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实业等费凡为489.99万元”至“十一年度则为928.76万元,较民二超过438.77万元”。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江苏军费开支始终处于不断膨胀的态势,单是军费开支一项总数就已远远超出行政费开支数目。而行政经费平摊到各项民政事业中的数目就更可想而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教育界会对议会削减教育经费反应如此强烈,不惜以激烈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