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11 17:31:42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1

今年8月,我作为专家评委参加了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评审,主要是对申报的交通类项目进行评审。结合评审情况谈谈这一轮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几个突出特点,以及对相关PPP项目准备工作的建议。

PPP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

1、申报项目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

项目总数达到700多,单交通类就有157个,相比第一批的两类项目(新增和存量转换共计120多个),第二批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反映出地方政府对运作PPP的热情高涨,认识在加深,动员工作也更扎实。有的项目申报材料准备精心,内容要素齐备,方法深度符合规范,质量很高;但也有的项目申报材料极简单,要素缺失,甚至出现实施方案只有一页的!

2、咨询机构作用彰显

从评审情况看,有咨询机构参与协助的申报项目,材料质量明显要高过无咨询机构参与的申报材料。本次示范项目申报是在财政部76号文近一年,第一批示范项目清单后大半年,地方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在经过比较充分的动员后进行的。借助市场提供的机会,参与PPP服务的咨询机构数量得以充实、专业能力获得快速成长,为政府方客户运作PPP提供了良好的专业服务支撑,总体上切切实实提高了项目准备的质量。

3、政府方实施机构主体合规性差

这批申报项目近1/3在第一阶段的定性筛选中出局,重要原因是项目确定的实施机构主体不符合规范。财政部113号文第十条规定“政府或其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可作为项目实施机构,负责项目准备、采购、监管和移交等工作。”但是,相当一部分申报项目,将国有平台公司或其他国有企业,定位为项目实施机构,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项目结构设计。我们知道,实施机构是在PPP项目中代表政府方的主体,是公权力的代表,应该由具有公权力代表资格的政府机构出任。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不分,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边界模糊问题,使得大量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国有企业承担和完成。当项目运作方式转换成PPP时,地方政府仍然习惯性认为,下属部门及国有企业应按“谁家孩子谁抱”的原则,把PPP项目简单视为分配任务,交由原先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的国有企业继续负责,后者自然“被动”成为实施机构。

4、存在变相融资

虽然财政部57号文明令禁止将变相融资包装为PPP项目,我们还是遗憾地从第二批申报项目材料中发现多起名为PPP,实质是固定回报、明股实债的变相融资。当然,经过博弈,地方政府变“聪明”了,他们即便想通过PPP变相融资,在实施方案等书面材料上包装更加隐蔽,识别难度大了。我认为,单靠项目入选评审这一道关筛选判断还不够,今后应结合建立动态跟踪检查机制,对PPP全过程进行监管,让“假、伪”PPP无处遁形。

5、按绩效付费意识弱

申报材料中,不少项目实施方案似乎直接脱胎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PPP实施方案应该包含什么内容,这些要素如何展开和设计不甚清楚。例如,编制人对“产出说明”不能正确理解,常常将其描述为硬件设施的工程、技术指标,而没有意识到PPP的产出说明是专指以绩效指标反映的项目综合产出―服务能力及其效果。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申报项目的回报机制中按照绩效付费思路设计很少,即使提到内容也不准确。大多数项目体现的还是“建设工程+融资回报”的思路。

6.两个评价论证的责任主体不清

由于了有关操作指引和填报要求,第二批申报项目的PPP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至少内容形式上有了,完全缺失两个评价论证的申报材料很少。但是,究竟应该谁来做PPP项目的评估论证,认识和操作方面尚存在误区。我认为,物有所值评价(VFM)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FAA)可以看作项目按PPP模式运作的可行性研究,由综合部门如发改、财政在一个区域/一级财政的层面上根据项目重要性、优先度以及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承受力总盘子进行综合权衡和取舍更为合理。

申报项目中屡见不鲜的由某个行业管理部门甚至国资平台公司自行委托咨询机构做VFM+FAA的做法,很容易让两个评价论证流于形式:谁也不会让咨询机构评价出一个不可行的结论!更进一步,项目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也无法掌握评价论证所需的优先顺序、综合财力等关键数据和信息。承接的咨询公司同样很难保持独立公正性,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7、社会资本中民企外资少

在进展比较快的、有披露投资人的申报项目中,多数是央企和其他地方国企扮演社会资本角色,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很少。这一现象反映出地方政府PPP项目的潜在投资人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需要政府注意民营外资参与PPP项目的关切,真心诚意地引商、兴商和稳商。

给政府PPP项目准备及采购工作提几条建议:

一、过去半年多,各级地方政府出于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引导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序进入PPP咨询服务,同时也提高政府方采购咨询服务的效率,建立了许多不同层级的咨询机构库,有省级、地市级,甚至还有县级。存在大量重复的报名、提交资料,有的地方还提出交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或者先免费编制一个PPP项目的实施方案来测试水平等闻所未闻的奇招、怪招,让咨询公司不胜其烦,苦不堪言。同时,重复建库也浪费了政府的大量行政资源。强烈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一个分类别的咨询机构库和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各级政府需要时都可以引用。

二、建议在PPP实施方案中及PPP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上,将PPP运作时间计划(至少涵盖项目识别、准备及采购三阶段的时间表)作为一项重要的必填要素和考核标准。明确的运作时间计划一方面对政府行为提出了约束性要求,形成所谓按时序的项目储备库(pipeline);另一方面也给潜在投资人提供接触项目、开发项目的重要指示性信息。这在国际上是通例,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应用PPP的今天,有必要考虑它的作用和管理意义,尽快推行。

三、建议示范项目应该要求申报地方政府签署承诺函,承诺入选项目后续实施时,未经同意不得对项目申报方案做重大改变,若有违背,视做放弃示范/退出示范名单处理,返还享有的优惠扶持等等。以此约束过去常见的申报材料写的天花乱坠,实际执行走调离谱的情况。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2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通过监控分析、银企对接、电力保障,多措施保供给、促增长。工业经济基本平稳。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45.6亿元,增长16%。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67.9亿元,下降4.7%。完成入库税金6.9亿元,下降6.2%。工业用电量18.9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8.6%,其中5月份当月工业用电量4.4亿千瓦时,下降9.2%。重点乡镇支撑有力。1-5月份,第一层次乡镇累计完成开票销售146.3亿元,入库税金5.8亿元,分别占全市开票销售和入库税金的87.1%、84%。第二、三层次乡镇也完成开票销售21.6 亿元,入库税金7985万元,分别占全市的12.9%、11.5%。其中,李中、林湖、西鲍开票均增长20%以上。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净增个体工商户760家,净增私营企业447家。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稳步开展“三服务”活动,制定全年服务活动计划,完善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多渠道了解企业、项目建设情况,切实帮助企业和投资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市工业贷款余额121.86亿元,较年初减少4.51亿元,除兴达钢帘线、新宏大等少数优质企业主动还贷以及金融机构核销不良贷款打包转让等因素,实际较年初下降约1亿元。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加强政银企之间的沟通,努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矛盾,上半年共组织银企对接活动2次。全市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新增贷款担保5.66亿元。戴南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与__农商行和江苏银行两家银行签署合作协议,预计下半年开展担保业务。

今年以来,围绕市委“重大项目提升年”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伽力森主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1-5月份工业投资100.01亿元,同比增长29.78%。强化服务项目能力。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列入泰州市跟踪服务的3000万以上项目做到每月现场走访,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对列入泰州市“双百”工程的19项传统产业升级项目进行季度跟踪,督促企业按照项目实施进展计划进行施工。实施列入泰州市重点跟踪服务的3000万以上项目66项,其中当年新开工30项,计划总投资11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2.7亿元;实施列入泰州“双百”工程的传统产业升级项目19项,项目计划总投资8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9亿元,占总投资17%,1-5月份,完成投资7亿元,占年度总投资27.1%。载体建设不断优化。以重大项目落户园区为牵引,加大园区载体建设水平,提高项目承载能力。特色园区创建取得成效。依托台商工业园,泰台新材料产业合作(__)基地加快建设,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1-5月份,预计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 2.8亿元,新增入园企业30家,累计达2240家,完成营业收入649亿元。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6.9 亿元,增长15.8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2.5%。积极开展项目上争。组织兴野食品、星火特钢、新宏大等企业申报产业高端发展类项目,组织兴达钢帘线、博生公司、安井食品等企业申报技术改造提升类项目,组织威鹰机械、九寿堂等企业申报绿色发展推进类项目,组织安丰招商服务有限公司、大地蓝公司、兴澳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生产业提速行动类项目,组织振亚食品、锁龙等3家企业申报信息化引领类项目,组织金扬子公司申报国际化企业培育行动类项目。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杠杆撬动作用,落实好省市各项奖励政策,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导产业有序发展。1-5月份,不锈钢、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503.7亿元,增长16.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8%。以创建部级食品工业园区为载体,开发区品牌食品产业加快集聚,产业链初具规模,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产值75.3亿元,增长28.5%。部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示范集聚作用逐步体现,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稳步推进,戴南不锈钢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精密铸造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强化企业梯队建设,突出成长型企业培育,积极推进兴达式企业培育、成长型企业技术改造和企业上市三个三年行动计划。1-5月份,兴达钢帘线和33家成长型企业累计完成开票销售64.1亿元,入库税金2.6亿元,分别占全市开票销售和入库税金的38.2%、38.3%。33家成长型企业中完成开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11家,入库税金过千万元企业3家。其中,新宏大公司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出口订单明显增多,开票销售、入库税金分别增长34.4%和142.1%。安井食品实现开票2亿元,入库税金1909.2万元,分别增长113.7%、690.6%。产品层次加快提升。大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产品研发应用步伐加快。澳瑞凯板桥矿山机械公司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种类由原料及配套设施延伸至车上制乳车,研发工作取得巨大进展;远洋机械公司、兴海特钢公司积极向军工产品转型;锁龙

消防公司尝试转型发展,生产高性能消防设备装置;东华齿轮公司由于近年来加大技改力度,新上了链轮、链条产品,弥补了齿轮产品的下降,目前增速较好。坚持把培优育强重点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强化企业梯队建设,突出成长型企业培育。拓展销售市场。组织__东华齿轮、振亚食品等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成都展活动;组织戴南兴泽物流公司、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参加2015年中国国际物流科技博览会;组织20家企业参加2015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易会;组织企业参加第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我市企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引导企业合资合作。企业上市取得成效。研究出台推进企业上市意见,大力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有12家企业编制了上市计划。锁龙消防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申请材料已获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受理,预计7月份能挂牌上市;渝鑫合金已与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正积极准备挂牌申请材料。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兴达钢帘线全资收购诺德药业,新组建江苏悦兴药业公司;申源特钢公司与北京钢研总院开展央企混型经济合作;中航国际粮油贸易公司出资重组江苏百穗行饲料有限公司,新成立江苏泰航饲料公司。企业间兼并重组促进了我市社会资源整合,减少重复投资,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加强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半年共组织70余家企业参加由省、泰州市组织的各类主题培训3次,举办中小企业主管理研修班以及小微企业进规模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企业主经营管理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组织兴达钢帘线等3家企业参加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组织东华齿轮等4家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并组织验收;对五得利面粉、新蕾麦芽、安井食品等3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落实兴海特钢、雅兰机械等10家企业高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落实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0项。

主动把握并积极适应新常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全市两化融合工作走向深入。积极开展信息化项目申报。组织14家企业申报江苏省、泰州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根据江苏省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地标引导工作的要求,组织348家规上企业参与江苏省“两化融合”评估调查。扎实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密切关注目前“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两化深度融合”相关政策文件,研读吃透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做好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地。积极引导企业强化互联网思维,分层次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为10家重点企业主动开展信息化知识辅导,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发展蓝图和行业发展方向,增强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和动力。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以江苏百喜为引领,推动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建设不锈钢制品、脱水蔬菜等优势传统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3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一是对另设门槛和隐性限制事项进行排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直接衔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二是制定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方案,调整联系会议制度及成员单位,对存量文件清理正在实施当中。三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区招标采购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

2.持续压减行政许可事项。按照省、市统一规范的调整意见,根据区级机构改革职能划转情况,对全区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2018年本)进行动态调整。印发《关于开展2019年区级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动态调整工作的通知》,调整后,政府权力事项由1480项调整为1384项(含共性权力9项),区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由1234项调整为1338项(含共事项5项),区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保留事项由107项调整为109项。印发《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目录(2019年本)的通知》《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区公共服务清单目录(2019年本)的通知》《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区区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并将“三个清单”在政府网公布实施。

3.衔接落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压减工作。印发《关于开展2019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等。依据最新目录及时调整辖区内获证企业名单,依据企业生产条件、质量状况等因素将企业划分为四类,分别实施信用监管、责任监管、常态监管和加严监管四种方式。对调整出目录范围内的产品实施监督抽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4.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一是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邀请市直部门对证照分离单位的联络员进行了培训,并督促各单位按照改革方案要求,做到工作不断,确保工作有序衔接、推进。二是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全面推进企业开办提升行动,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档管理、一日办结”。三是建成实体大厅“一窗式”服务窗口。优化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大厅,因我区行政服务大厅正在建设,为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与区税务局对接,由市场局设立专门窗口,在办理完营业执照后将税务需要的相关资料告知企业,并将整个企业开办流程及材料一次性告知;组织雕刻公章单位进驻大厅,并两个小时内完成公章刻制;对有需求办理税务业务的,市场局安排专人陪同到税务局办理相关手续;对需要提交的材料中的欠缺部分市场局和税务局采取容缺受理的方式,先为企业办理。实施后条件具备的或有需要的企业在材料齐全情况下,时间由三个工作日压缩为一个工作日,即领取营业执照、雕刻公章、税务信息认定三个环节为一个工作日。四是升级完善电子税务局功能,更新“全程网上办”清单,引导纳税人全程、全税种网上申报缴税。简并办税资料,优化办税流程,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预约办税、延时办税等六项制度,推行容缺办理制度,实现“最多跑一次”和“全程网上办”事项逐步增加。认真落实减负政策,积极推行所有纳税人勾选认证,实现一、二类出口企业“无纸化”退税,做好小规模纳税人自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扩围及全面推行准备工作,确保减负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广网上办税,加大新版电子税务局等涉税软件的培训力度,通过税企交流QQ群、微信群远程为纳税人解决问题,让纳税人少跑马路、多跑网路。

5.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万事通办”。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对各单位认领的监管事项进行任务分解,迅速推进进程。监管平台录入工作已经完成,截至5月底,区已完成认领事项总数409项,录入检查实施清单183项,任务完成质量走在了我市其他区的前列。12月10日,组织区有关部门开展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试用业务培训,指导参会单位增设使用账号、执法检查信息采集填报工作。

6.扩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应用,实施市场主体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2019年,共有38户企业获批信用贷;“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共办理4批次共2880万元,涉及7户企业;区市场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区税务局等部门开展“容缺受理”,开辟“绿色通道”。2019年,全区共归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信用信息1059条。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487例,对1582人限制高消费,敦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执结28件,到位金额1650万元。在拖欠工资、食品安全、质量、环境保护等开展联合惩戒,5户企业进行了信用修复。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完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印发《区促进现代农业机械和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政策的若干规定》。

2.负责现代农业机械、新材料产业的研究与推进,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做强核心创新链。2019年,现代农机基地核心区共引进重点农机项目6个(其中20亿元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27.7亿元。分别是总投资20.5亿元的中联重机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康顺机械年产1000万套精密农机轴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际华()农业科技新能源粮机装备及粮油检测设备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朗坤兰德玛克智能装备大数据云平台智能精密免耕播种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济南润友模塑农机零部件项目;总投资0.2亿元的聚力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项目。

3.做好2019年度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相关事项申报。2019年,组织申报了4个新建项目类别,分别是远景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精密注塑件项目、新兴新材料产业园有限公司DN80-150mm管件自动化生产线项目、通利预应力科技有限公司预应力混泥土用钢绞线、预应力混泥土用钢丝项目和东方雨虹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保温装饰一体化及XPS板生产研发项目。

4.组织参加2019年“创响中国”省创新创业大赛。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合肥市人民政府省科协省投资集团关于举办2019年“创响中国”省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组织聚创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市海格瑞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瑞驰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贝昂科技有限公司、艾达索高新材料有限公司5家公司报名参加。其中贝昂科技有限公司、艾达索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入围2019年“创响中国”省创新创业大赛省内赛区复赛。

5.完成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的推进任务。2019年10月11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三重一创”建设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2019年省级引导资金计划的通知》(芜发改高技〔2019〕569号)下达我区第三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区海洋工程装备”2019年省级引导资金410.53万元,主要承担单位造船厂有限公司84.13万元、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319.2万元、福记恒机械有限公司2.68万元、上海打捞局潜水装备厂4.52万元。

6.申报2019年省工程研究中心。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2019年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申报及验收评估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区申报2个工程研究中心,分别是格丰环保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格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农业大学和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申报“省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中机精密成形产业技术研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中机精密成形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三、推进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

1.全力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个重大公共研发创新平台。2019年8月,《关于下达2018年度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补助计划的通知》(芜产创〔2019〕25号)下达我区第一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研发创新平台2018年度补助资金1541.94万元(其中市级补助资金1135.71万元、区级配套406.23万元)。分别是: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593.29万元(区级配套188.09万元);特种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中心0.9万元(区级配套3.32万元);农机传感器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41.78万元(区级配套11.06万元);环保科技产业技术研究中心-97.65万元(区级配套6.29万元);中机精密成形产业技术研究中心195.83万元(区级配套55.63万元);防水材料检测研发中心401.56万元(区级配套141.84万元)。

2.做好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研发创新平台谋划。2019年,我区谋划报送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分别是伦丰电子触摸屏产业技术研究院、德邦大为新型农业装备研究院、艾达索先进复材技术研究产业化平台。中联重机参与组建的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批2019年第二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专项政策

1.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引进。2019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1个团队(陈舟团队)获得省高层次人才团队B类(600万元)股权投资。

2.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联重机分别与信息工程学院、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与农业大学签订“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冠名协议;格力电器启动格力产业园员工技能实训中心项目建设。

3.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政策。在市人才办、市战新办等单位的指导下,我区认真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专项政策的落实工作。收集5家企业的申请,分别是中科智能感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机精密成形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德邦大为()农机有限公司、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谷王烘干机械有限公司,共计34人。

五、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

1.推进制造强省战略。2019年,全区23家企业39个项目获批制造强省及民营经济发展项目。

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9年我区新增玉柴、集瑞、卧牛山、新材料产业园4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做好创新项目建设工作。集瑞联合重工获批省级新产品认定,造船厂获批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玉柴联合动力、格力电器、中联重机、瑞集物流、远景塑胶申报2019年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相关项目。三是积极为企业申请项目资金。2户中小企业获批为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申报省级数字经济项目。中联重机、艾瑞德农业装备获批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格力、集瑞、新兴铸管3户企业获批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完成企业登云30户。

六、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工作主线,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设立股份公司,大力培植上市资源,积极引导和推动更多企业到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加速实现企业资本与市场的国际化对接,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提升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二、发展目标

按照“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推动与政策扶持,大力促进企业股份制改制,力争到2015年有2-3家企业实现上市。

三、政策措施

1、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根据企业规模实力、上市意愿和发展潜力,筛选区内优质企业调整充实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凡区域内具备以下第(1)、(2)项或第(1)、(3)项条件的企业,由企业自愿申报,经所在镇(街道)推荐、区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上市办”)审核并报区政府审定后,确认为区上市后备企业。

(1)企业生产经营主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且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

(2)企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或上年度纳税额达到500万元(经税务部门确认);或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际知名品牌”、高新技术企业、部级龙头企业、省级以上企业(行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称号之一的。

(3)企业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800万元或上年度净利润不少于400万元、营业收入不少于4000万元、增长率在20%以上(以统计部门审核为准)的。

2、实行上市后备企业滚动管理制度。区上市后备企业实行滚动管理,一年调整一次。由区上市办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市后备企业上年度运营情况,对照上市后备企业的条件要求,每年筛选上报区政府重新确认。

(1)若上市后备企业达不到上述条件,取消其上市后备企业资格,相关的优惠政策不再享受。

(2)申请新增加为上市后备企业的,可及时上报区政府确认,并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3、实施财政奖励

(1)区政府设立“扶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用于扶持企业改制上市、股权融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行为。

(2)上市后备企业与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正式签订上市服务协议并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区政府给予50万元奖励。

(3)上市后备企业申请材料经中国证监会或境外证券监管机构受理后,区政府给予150万元奖励。

(4)企业在境内外挂牌上市后或按规定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我区),以招股说明书为依据,上市募集资金的70%以上实际用于我区投资的,区政府给予250万元奖励。

(5)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的,按再融资部分实际投入我区募集资金的1%进行奖励,最高限额为100万元。

4、实施税费补助

(1)上市后备企业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因土地、房产评估增值或土地、房产、设备补入账等原因而补缴的税收,按照其补缴完税额区级财政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

(2)上市后备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涉及的本级权限内收费项目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

(3)上市后备企业上报证监局辅导备案的前一年至企业上市之年(最长不超过3年),按企业每年新增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全额、逐年度给予资金奖励,享受时限截止至企业挂牌上市;境外上市企业享受本项奖励的起始时间为取得境外证券监管机构上市申请材料受理函的前一年至企业挂牌上市(最长不超过3年)。

(4)上市后备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进行改制重组,涉及土地使用证、房产证、车船使用证等变更、过户且企业实际控制人不变的(包括不同法人代表),经区政府委托相关部门甄别认定后,直接办理变更手续,免交除登记费外的其他一切费用;企业办理过户变更所产生的相关税费(土地出让金除外),区级财政给予全额奖励。

(5)上市后备企业因改制上市需要,在以合理经营为目的进行的公司集团重组中,由境内自然人在境外设立的公司将其持有的境内公司股权直接转让至境内自然人,对于该类同一实际控制人下的股权转让,且按市场价进行股权转让,不产生收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不征所得税。

(6)上市后备企业因改制上市需要,由外资企业变更为内资企业的,其外资企业实际经营期限不足十年,转让时需补交税额的,按其完税后的补缴税额本级留成部分予以全额奖励给企业。

(7)上市后备企业因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照其完税后的补缴税额区级财政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纳税人。

(8)上市后备企业设在区域外分机构的税收汇总到我区缴纳,按其分机构缴纳到我区税收的本级留成部分的70%奖励给企业,作为市场开拓基金。

(9)企业上市后的3年内,按照该公司年度新增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的20%给予资金扶持。企业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我区并在我区纳税的,参照享受本项补助。

(10)企业在挂牌上市后,以中国证监会核准的招股说明书为依据,上市募集资金的70%以上在本区投资的,在募集资金投资计划部分开始实施之日起3年内,以上年度所缴企业所得税为基数,按新增的企业所得税区级财政留成部分的40%奖励给企业,但不能同时享受上述第(9)条的补助。

(11)鼓励改制上市企业、规模企业和急需资源的高成长企业,采取承担债务、购买、吸收股份等控股形式收购兼并本区内资源闲置企业、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行为(不包括关联企业间并购重组)。对并购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房产等资产转让过户产生的相关税费(土地出让金除外),待企业完成股份制改制后,按区级财政留成部分的50%的额度给予奖励;自收购兼并完成后的当年度起两年内,按其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区级财政留成部分比上一年新增部分的50%给予奖励。

5、加大信贷和社会保险支持

(1)金融机构要深入了解分析上市后备企业的资金需求,优先安排表内、表外授信额度,尽可能满足上市后备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对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金融机构给予倾斜支持,优先安排贷款。信贷增量优先保证进入辅导期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资金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后备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

(2)对上市后备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可按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

6、支持争取财政性资金补助

优先帮助上市后备企业和上市公司申报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国家高技术产业项目配套资金、各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央工业国债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6.18”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政策性扶持资金。

7、政府采购中优先选用

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中需使用的设备、材料等物资在招标采购时,上市公司和上市后备企业能够提供的,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采购选用。

8、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1)区企业“上市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市后备企业的申请,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实行“一企一议”制度,研究解决上市后备企业生产经营和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特事特办、限时办结,及时为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上市后备企业出具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相关守法证明等。

(3)上市后备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需要补办“两证”的,优先给予办理。对上市企业收购兼并过程中涉及的权证资料不全的房产,在规划、建设工程质量、消防安全、人防验收合格且没有权属纠纷的情况下,准予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涉及用水、用电、排污许可量的可以合并;涉及项目审批、环评、施工等批准文书的直接更名办理。

(4)优先支持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募集资金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石化工业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项目建设。上市后备企业和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优先列入区级重点项目,并优先上报争取纳入省、市重点项目。

9、实施人才引进支持

鼓励上市后备企业和上市公司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建立高管人员薪酬与企业业绩挂钩的激励制度,支持上市公司建设企业总部、职工公寓,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汇聚上市公司。对上市后备企业和上市公司引进人才的有关人事、户籍迁移、职称评定、配偶就业、住房安置等问题,按本区有关政策给予优先照顾;上市后备企业和上市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员等高级管理人员,其子女在区属幼儿园、小学、初中择校就学的,视考生考试分数情况,优先照顾到辖区内达标高中就学。

四、实施程序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5

系列实施细则

 

目    录

 

1. 常州市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 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实施细则

3. 支持境外离岸孵化器引才聚才实施细则

4. 支持在常高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实施细则

5.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细则

6. 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管理办法

7. 支持高企上规升级实施细则

8.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细则

9. 支持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实施细则

10. 支持重点创新项目产业化实施细则

11.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小微企业奖励实施细则

12. 支持重点产业链研发项目“借转补”实施细则

13. 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细则

14. 支持部级、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细则

15.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细则

16. 双创载体星级评定实施细则

17. 支持产业链强链稳链实施细则

18. 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实施细则

19. 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实施细则

20. 常州市瞪羚企业认定实施办法

21.“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实施细则

22. 支持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促进毕业生留常就业实施细则

23. 常州市人才公寓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

24. 项目招引引荐人奖励实施细则

25. 支持专利强链实施细则

26. 支持高价值专利产出服务实施细则

27. 金融支持创新企业信贷政策实施细则

28. 金融支持创新企业融资担保政策实施细则

常州市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常发〔2021〕1号)、《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常办发〔2021〕1号)文件精神和《关于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常发〔2020〕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和改革的实施意见》(常政办发〔2020〕38号)及相关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市政府设立的,从2021年起连续5年,由市和辖市区、常州经开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80亿元(市和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各安排40亿元)投入我市创新领域的资金。

专项资金原则上由市级统一兑付,根据政策执行绩效,市和辖市区、常州经开区两级按1:1分担资金,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年度应承担资金,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财政通过上缴的方式据实结算。

第三条  专项资金集中管理,不切块到部门和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具体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政府引导、聚焦重点、统筹兼顾、权责明晰、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建立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管理,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管理。

第五条  市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管理的牵头组织和协调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专项资金设立、调整和撤销等事项的审核工作;

(二)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专项资金具体实施细则(操作办法)、专项资金年度申报指南;

(三)组织专项资金预算的编制,审核资金分配计划,下达资金;

(四)组织开展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监督专项资金政策执行情况;

(五)依法依规公开相关信息;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市级相关主管部门是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执行、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的责任部门,主要职责如下:

(一)牵头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专项资金具体管理制度、年度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二)根据创新发展需要,加强企业库、项目库管理;

(三)落实促进创新发展政策,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预算和绩效目标,提出资金分配计划;

(四)根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组织项目申报和审核,主要审核项目的真实性、必要性、可行性和项目材料的完整性等;

(五)按规定实施绩效管理,并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

(六)依法依规公开相关信息;

(七)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辖市区、常州经开区财政部门应当履行的管理职责:

(一)根据项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配合主管部门做好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及初审工作;

(二)根据政策执行绩效,及时上缴应当承担的资金;

(三)组织实施项目资金绩效管理;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辖市区、常州经开区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履行的管理职责:

(一)根据项目年度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组织项目申报及初审工作,负责审核项目的真实性、必要性、可行性和项目材料的完整性;

(二)负责实施项目绩效管理,包括:对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跟踪监督,按规定向市级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报送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项目执行情况等资料;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职责,主要包括:

(一)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申报项目;

(二)按照市级主管部门审核结果,组织项目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相关项目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项目实施管理,负责对项目的日常监管;

(三)按照规定范围使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创新发展、科技研发等方面,并按相关财务管理规定,做好项目专项会计核算、专款专用;

(四)配合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项目进行绩效管理及监督检查等工作,对自身的信用状况、各环节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使用范围与支持方式

第十条  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来常创新创业、企业主体和产业链式创新、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创新、科技金融保障模式创新、高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活动及创新委批准的其他事项等方面。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分为无偿补助和有偿使用两种方式。无偿补助方式包括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直接奖励等方式;有偿使用方式包括股权投资、融资增信等方式。

第四章  项目申报与资金下达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可分为定期申报和免申报。采取定期申报方式的,主管部门应申报指南,进一步明确资金支持对象、用途范围、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申报程序等;采取免申报方式的,由主管部门根据政策及实施细则,采用大数据比对的方式直接产生奖励名单,不需要当事人申请。

第十三条  申报人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在常州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无违法违规行为;按《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4号)要求公示相关信息,信用良好。

具体申报条件由相关主管部门在制定项目实施细则或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时一并。

以同一项目申报多个专项资金的,申请人应当在申报材料中说明已申报或已享受的其他专项资金补助情况。

第十四条  具体申报、审核流程由市牵头部门在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原则上由辖市区、常州经开区主管部门组织初审,市牵头部门汇总审核,与相关部门会商确认后,提出政策兑现意见报分管市领导同意,会同市财政局共同行文,报市创新委备案或审核。市财政局直接下达资金。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项目依法应当政府采购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绩效管理和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对专项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将项目预算绩效职责落实到资金使用终端。业务主管部门要研究建立完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随预算同步组织绩效目标编报、审核。财政部门加强预算绩效目标评审,根据评审结果优化预算安排。业务主管部门要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保证绩效目标如期保质保量实现。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全面评价项目(政策)绩效目标实现情况。

各部门要将评价结果作为优化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着力提升资金配置资源和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  审计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和支出活动进行监督。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资金使用单位和个人虚报冒领、骗取套取创新发展资金,以及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在资金申请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通过依法依规限制享受相关政策、限制申报政府其他专项资金、失信信息报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等惩戒措施,强化信用约束。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有偿使用管理按有关基金管理办法或创新委批准的相关基金章程、协议文本等约定执行。

第十九条  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专项资金与其他产业扶持资金就高不重复支持(奖励类除外)。

第二十条  若干政策配套实施细则中的“企业对地方贡献部分”指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所形成的地方贡献。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创新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实施细则

 

一、奖励对象

1. 我市企业全职引进;

2. 从外地新引进或离开常州3年以上再回常州工作;

3. 上一年度工资薪金总额达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且与引进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相关规定在常州缴纳社保(有“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的人员除外)。

二、奖励标准

自人才引进之日起3年内,奖励标准不超过人才个人在常州申报单位工资薪金(不含创新政策给予的个人奖励部分)形成的地方贡献部分,累计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具体分档如下:

工资薪金总额30万元以上,不超过66万元的部分,按对地方贡献部分的100%给予奖励;

工资薪金总额66万元以上,不超过96万元的部分,按对地方贡献部分的75%给予奖励;

工资薪金总额96万元以上的部分,按对地方贡献部分的50%给予奖励。

三、工作流程

(一)申领办法

采用年度申报制,每年3-6月,在完成个人所得税汇缴清算后,申请上一年度的薪酬奖励(申请人在常工作不满12个月的,可自主选择当年度申报或下一年度起第一次申报,最后一次申报的年度起始月份需在来常3年内),每位高层次人才可连续申领不超过3次薪酬奖励。由人才本人在网上申请。

登陆“我的常州”APP至“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申报”,网上提交以下材料:

1. 实名制注册;

2. 按照提示,填写申报书、薪酬说明、个税情况和第三方数据查询授权委托书等材料。

(二)审核流程

1. 市税务局审核个税数据。

2. 由市人才办会同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核,并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3.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四、其他事项

1. 本细则适用于2021年1月1日后新引进的人才。

2. 有异议的,由市人才办会同市税务局、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本细则由市人才办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委组织部人才处  85680618

支持境外离岸孵化器引才聚才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本细则所称的境外离岸孵化器是指常州市有关单位满足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和企业成长需求,以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在境外设立并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是常州市有关单位对接境外创新资源、招引海外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支撑平台。

二、支持条件

1. 申报单位应为在常州市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相关部门、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乡镇街道、开发区、专题园区;

2. 境外离岸孵化器为申报企业在海外以收并购、直接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设立,申报单位拥有实际控制权;

3. 境外离岸孵化器主要从事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培育、科技服务等,并对申报单位发展和我市引才聚才有明显促进作用;

4. 境外离岸孵化器应有明确的场地和专业工作人员;

5. 每年应引进经市人才办认定落地常州的海外人才项目不少于3个。

三、支持标准

推进境外离岸孵化器发挥引才聚才作用,采用业绩奖励方式,根据我市境外离岸孵化器年度对落地常州的海外人才项目引进成效进行分档奖励,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用于境外离岸孵化器引才用才和科研经费支出,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支出。

四、申报材料

1. 境外离岸孵化器奖励申报书。

2. 境外离岸孵化器建设情况简介。

3. 境外离岸孵化器年度引才业绩说明。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6月,市人才办会同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申报通知,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人才办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初评,向市人才办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2. 市人才办会同相关部门,经业绩评审、会议审定等程序,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人才办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人才办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本细则适用于2021年1月1日后新建设的境外离岸孵化器。

2. 本细则由市人才办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委组织部人才处  85680618

支持在常高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本细则所称的在常高校包括在常本科高校和在常高职院校。

1. 在常本科高校具体为: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

2. 在常高职院校具体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武进分院、常州卫生分院、常州铁道分院、常州艺术分院、常州技师分院、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办学点,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办学点、溧阳办学点、金坛办学点等。

二、支持条件

1. 在常高校获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一流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国家“双高计划”的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等各类项目;

2. 各类项目以上级部门立项建设通知或批文认定作为确定依据,且须为2021年1月1日后立项。

三、支持标准

1. 对在常本科高校新获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分别给予5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

2. 对新获批与我市产业发展契合度高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给予1000万元奖励;对其他新获批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给予500万元奖励。

3. 对新获批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给予300万元奖励。

4. 对新获批国家“双高计划”的高水平学校A档、B档、C档建设单位,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和100万元奖励;对新获批国家“双高计划”的高水平专业群A档、B档、C档建设单位,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和30万元奖励。

5. 对新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的高职院校,给予每个试点专业50万元奖励。

四、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每年6月,市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根据上年度相关学校获得的上级部门立项建设通知或批文认定,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其他事项

本细则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  85681355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当年进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当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

二、支持标准

1. 新进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奖励10万元。

2. 首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45万元。

3. 再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20万元。

三、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每年三季度,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认定,并公示名单。次年一季度,市科技局根据上级下发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和上年度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名单,确定并公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名单。上述名单均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四、其他事项

1. 本细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

2.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  85681523

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培育入库,是指企业按本办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标准自愿申请,经评审择优纳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进行培育。

第二条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建立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申请纳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市科技局主要职责:负责培育企业的组织申报和入库工作,培育库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市财政局主要职责:负责审核参与审计或鉴证的中介机构资质和财务会计报告。

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主要职责: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方案,组织企业申报和日常监督等。

市生产力发展中心主要职责:负责组织专家对入库企业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结果。

第三章  标准和程序

第四条  入库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企业申请入库时须为在常州市注册成立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2008年至申请入库前未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且从未进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

(二)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

(五)企业近两个会计年度(实际年限不足两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六)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0%;

(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应达到相应要求。(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进行评价,综合得分须达到60分以上(不含60分),各项指标的解释详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八)企业申请入库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第五条  入库流程:

(一)入库申报。市科技局每年二季度年度入库申报通知,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负责本地区入库申报企业的初审和推荐工作。企业对照培育入库标准申报并提交下列材料:

1.《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申请书》;

2.证明企业依法成立的《营业执照》等相关注册登记证件的复印件;

3.知识产权相关材料、科研项目立项证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等相关材料;

4.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指标、生产批文、认证认可和相关资质证书、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相关材料;

5.企业职工和科技人员情况说明材料;

6.经具有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相关规定的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近两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和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或鉴证报告,并附研究开发活动说明材料;

7.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两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8.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打印的近两个会计年度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包括基础信息表、主表及附表);

9.参与审计或鉴证的中介机构需经财政局备案。

对于涉密企业,须将申请入库的申报材料做脱密处理,确保涉密信息安全。

(二)入库评审。市科技局联合市财政局委托市生产力发展中心按照第六条的入库条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结果。

(三)入库公示。市科技局参考评审结果拟定入库企业名单,经与市财政局会商后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市科技局发文公布。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六条  入库企业培育期三年。在培育期内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予以出库;三年期满后,未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调整出库,且不再受理入库申请。

第七条  入库企业如发生更名或与入库条件有关的重大变化(如分立、合并、重组及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等),应在三个月内经所在地科技局报告市科技局;变化后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自当年起终止其培育资格,且不再受理入库申请。

第八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培育资格:

(一)在入库申请过程中存在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培育期间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

(三)培育期间发生严重科研失信或严重社会失信行为的。

第九条  企业对入库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自觉接受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  参与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评选、管理工作的各类机构和人员对所承担工作负有诚信以及合规义务,并对申报入库企业的有关资料信息负有保密责任。对违反者,将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  85681523

 

支持高企上规升级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本细则所称的高企上规升级是指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创新发展,成为本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以统计部门口径为准)。

二、支持条件

在常州市范围内注册且当年首次上规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支持标准

对于首次上规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首次上规当年对地方贡献的增量部分全部奖励给企业。

四、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每年6月,市统计局确定全市上年度首次上规升级的企业名单。根据市统计局所提供名单,市科技局比对确定上年度首次上规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根据市科技局所提供名单,市税务局提供上年度首次上规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上规当年对地方贡献增量数据。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确定高企上规升级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其他事项

1. 本细则适用于2021年1月1日后首次上规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

2.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市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  85681523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二、支持条件

1. 在常州市范围内依法设立、正常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2. 当年度和上年度均自主申报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且研发费用年度增长20万元(含)以上。

3. 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享受研发投入支持政策的企业应在受支持后的当年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具体制度要求另行),按规定采取规范研发准备金的形成、使用、核算、信息披露等事项的管理措施。未建立相应制度的,取消继续享受政策资格。

三、支持标准

分档给予研发费用增长额最高10%的支持。其中:研发费用增长额在20(含)-200万元的部分,按10%;200(含)-1000万元的部分,按8%;1000(含)-10000万元的部分,按6%;10000(含)-20000万元的部分,按4%;20000万元(含)以上的部分,按2%。以超额累进方式计算。

四、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首次享受采取免申报方式,之后享受需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并接受核查。

2. 当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两个月内,市科技局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以及市税务局提供的当年度和上年度自主申报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名单,市统计局提供的企业科技统计年报中有研发活动反映的企业清单,通过数据平台进行比对,综合研发准备金制度核查情况,确定当年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其他事项

1. 本细则所指当年度自主申报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以2021年1月1日为起始时间。

2. 企业获得的企业研发市级支持资金应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并按会计核算要求实行单独核算,切实加强使用管理。

3.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  85681531

支持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本细则所称的离岸创新中心是指在常州区域外由常州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瞄准大院大所和知名高校重点实验室、研发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单独或联合设立具有法人资质的研发创新机构以及常州市单位创建的企业海外研发机构、海外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海外离岸创新中心。

二、支持条件

(一)国内离岸创新中心

1. 2021年1月1日以后在国内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注册成立,由申报单位拥有实际控制权,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

2. 研发场所面积1000平米以上,当地研发团队20人以上,已与当地及相邻周边城市的科技管理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建立紧密长期的合作关系;

3. 有明确的研究开发方向,且符合常州市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对申报单位发展和常州市产业升级有明确的支撑作用。创新中心应以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为核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

4. 已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申报当年有一定的研发投入并已实质性开展的研发项目2个以上。

(二)海外离岸创新中心

1. 申报单位应在常州市依法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 海外离岸创新中心为申报单位2021年1月1日以后在海外以收并购、直接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设立,申报单位拥有实际控制权,且应在申报上年度之前完成并购或注册成立程序;

3. 研发场所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当地研发团队10人以上,已与3家以上海外科技管理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组织和政府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3. 有明确的研究开发方向,且符合常州市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对申报单位发展和常州市产业升级有明确的支撑作用。创新中心应以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为核心,原则上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

4. 已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申报当年有一定的研发投入并已实质性开展的研发项目2个以上。

三、支持标准

1. 对支持的国内离岸创新中心,按机构设立当年度或次年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的30%进行一次性支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 对支持的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根据其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一次性支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四、申报材料

1. 《离岸创新中心申报书》包括:

(1)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登记证书等,离岸创新中心注册登记材料,最终控制方证明(股权证明或合作委托证明等)。

(2)与机构合作的证明材料,包括与科技管理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和行业组织等的合作协议或者合作备忘录等。

(3)离岸海外创新中心运营场地购买或租用合同(协议)、研发和运营管理团队的聘请合同、社保记录、服务协议等。

(4)申报单位建设离岸创新中心资金投入清单及资金汇出、当年度研发项目及投入等材料证明。

(5)离岸创新中心的有关照片(3-5张,外景+内景,反映场地、设施设备等条件)。

2. 《自我评价报告》包括:

(1)研发项目的内容和进展情况,提供孵化或者加速服务的项目数量与质量,引进或者合作项目数量与质量,项目获得投资、股权估值情况等内容等。

(2)创新中心的影响力评估情况,在当地开展的特色活动或者项目、引进重大项目或者人才团队、对常州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影响力情况。

(3)在当地的科技金融能力和投资孵化能力。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6月,市科技局会同市相关部门申报通知,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初评,向市科技局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2. 市科技局会同市人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会商审议等程序,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对外合作与人才处  85681536

支持重点创新项目产业化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在常州市范围内依法设立、正常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实施重点创新项目产业化的企业。

二、支持条件

企业实施的创新项目获得国家、江苏省重点研发类计划立项支持并通过验收,且属于国内首次应用,在常州市产业化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三、支持标准

项目第一期规模化生产线投产后,根据税收和项目实施中人才引进、设备投入、知识产权创造、产业带动等情况,按其第一个完整年度产生的地方贡献,给予不超过50%的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四、申报材料

1. 《企业产业化项目奖励申请书》。

2. 项目曾获得国家、江苏省重点研发类计划立项支持证明材料。

3. 产业化项目立项情况证明材料。

4. 地方贡献(设备投入)证明材料。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6月,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申报通知,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初评,向市科技局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2. 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论证)、会商审议等程序,并现场核查,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本细则所指项目为2021年1月1日后在我市开工建设的项目。

2.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处  85681521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小微企业

奖励实施细则

 

一、奖励对象

申请常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小微企业奖励的单位为:

1. 在常州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 符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国科发政〔2017〕115号)备案标准,并取得本年度或上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编号;

3. 与省创新券服务机构无任何投资与被投资、隶属、共建、产权纽带等影响公平公正市场交易的关联关系。

二、奖励范围和不奖励范围

1. 奖励范围

(1)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企业购买江苏省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非专业检测资质的机构)提供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包括委托分析、测试服务,委托实验、验证服务,机时共享服务。

(2)检验检测服务:企业向江苏省科技创新券有专业检测资质的服务机构购买科技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服务,包括检验检测、集成电路及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

2. 不奖励范围

(1)按照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标准要求必须开展的法定检测和强制检测等商业活动,如法定认证、执法检查、商业验货、商业摄制、医疗服务、电信计费、产品质量批量检测、大批量验货等。

(2)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等非科技创新类的认定所需服务。

(3)购置科研仪器设备。

三、奖励标准

1.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小微企业奖励采取对省创新券兑付进行配套的运行方式。省创新券常年申领、全年兑付,符合条件的企业登录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进行注册,通过审核后领取省创新券,每家企业每年领取省创新券的额度不超过10万元,企业在购买创新券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时直接使用省创新券抵扣合同金额的25%。省创新券额度当年有效,可分多次使用。

2. 对上年度常州地区企业实际使用的省创新券按1:1进行配套,同一企业在同一年度使用的省创新券和获得的市奖励资金总额不超过20万元。

四、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每年一季度,市科技局负责向省科技厅(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获取上一年度常州地区企业实际使用的省创新券的企业名单和相应省级奖励金额,并根据上述信息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其他事项

1. 本细则适用于2021年1月1日后使用创新券获得省级奖励的单位。

2.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产学研合作处  85681535

支持重点产业链研发项目“借转补”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1. 在常州市范围内依法设立、正常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

2. 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较好成长性。

3. 申报的研发项目应属于当年常州市重点支持的产业链领域。已获国家、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承担常州市“借转补”政策在研项目尚未验收的项目单位,不得申报。

二、支持条件

1. 项目所属产业技术领域为高新技术领域,在细分行业内居国内领先水平,创新活力足、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

2. 项目负责人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原则上应为项目承担单位职工,如项目负责人非承担单位职工,需签订正式聘用合同,且合同期内在项目承担单位研发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6个月。

3. 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不低于财政资金支持金额。

4. 项目申报书编制要科学合理,应明确承诺项目建设具体起止时间和预期绩效目标,作为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项目一经批准立项,技术和经济指标原则上不予调整。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为2年(自批准立项起计算)。

三、支持标准

1. 围绕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以技术安全自主可控为目标的“攻坚计划”,与企业事先合同约定预期绩效目标,采取“借转补”方式分期给予研发前期支持,根据约定绩效目标验收后再转作补贴。

2. 分档支持最高额度分别为100万元、150万元和200万元(视项目自筹资金情况和项目重要性确定具体金额)。项目采取分阶段拨款方式,合同签订后首次拨付市财政拨款总额的80%作为借款,通过验收后借款可转为补贴再拨付剩余资金,未通过验收但开展实质性研发的不再拨付剩余资金并收回结余资金,未开展实质性研发的收回借款。

四、工作流程

1. 每年6月,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申报通知,提出实施“借转补”项目的具体要求,明确当年重点支持的产业链。

2. 项目原则上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初评,向市科技局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论证)、会商审议等程序,并现场核查,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4.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5.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项目管理

市科技局应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建立“借转补”资金管理和收回惩戒机制。主要包括:

1. 合同约定。项目立项后,由市科技局、财政局,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财政局与项目承担单位五方共同签订市“借转补”项目合同,突出企业自筹研发投入、形成发明专利和新产品、引进技术和人才、形成产业化等合同目标。合同中的研究内容、目标任务、经费预算、参加单位及研发团队等关键要素必须与项目申报书中保持一致。

2. 资金拨付。项目合同签订后,市“借转补”扶持资金由市财政局统一拨付到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财政局,由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财政局拨付至项目承担单位。企业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资金必须专项用于项目研发,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和审计。应严格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自觉接受科技、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

3. 实施管理。项目实行年度实施情况报告制度。项目实施期内,承担单位按规定时间将项目年度实施情况报所在辖市区或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审核后,并报市科技局。因客观原因影响实施进度且需延长实施期限的项目(延期最长一年,最多一次),应及时向所在辖市区或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报告,并由市科技局批准。

4. 验收评价。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合同约定执行期到期后半年内完成项目验收,市科技局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依据合同进行验收评价,提出项目验收合格、收回或部分收回资金、惩戒等分类处理意见,报市创新委。项目未通过验收,需要收回或部分收回资金的,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和辖市区、常州经开区负责追回结余资金和借款。

5. 责任追究。对弄虚作假、伪造成果骗取套取财政支持资金的,将收回全部预拨资金;或未按验收处理意见退还相应资金的,均列入信用档案不良记录名单,并追究项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项目单位以及项目单位高管、项目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市各类财政扶持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本细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

2.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处  85681521

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在常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等。

二、支持条件

研发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项目,颠覆性技术是指可能颠覆某一行业主流产品和市场格局的技术。

三、支持标准

建立市级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储备库,入库项目经培育后择优按照长期培育、动态调整、小额起步、逐步加码的方式给予支持,起步最高予以200万元支持,对确实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一事一议”。

四、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每年一季度,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组织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推荐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项目,遴选建立和更新项目储备库。

3. 每年三季度,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投资机构对储备库内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和会商评选,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确定建议支持的项目,并对支持的方式和金额提出意见方案,报市创新委研究确定。项目支持后,每年根据实施情况和产业化前景确定追加支持方案。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其他事项

1. 本细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

2.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处  85681521

支持部级、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本细则所称的国家、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指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二、支持条件

1. 科技创新平台在《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常政发〔2020〕101号)文件后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立项;

2. 科技创新平台有国家或省相关资金支持。

三、支持标准

市、区两级按国家或省实到资金的1:1配套支持,给予部级不超过1亿元、省级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

四、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每年一季度,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部门汇总上年度获得国家或省立项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名单。

3. 市行业主管部门及时跟踪国家和省资金下达情况,每半年向市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席会议汇报相关情况,提出配套支持方案。

4. 市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审议分配方案并确定支持名单。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5.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6.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其他事项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产学研合作处 85681535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本细则所称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指由地方政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的由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知名高校院所等在常注册的独立法人研究机构。该机构是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采用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模式,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及相关的技术转移、衍生孵化、技术服务等活动,注重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发展模式、协同创新等方面大力创新,充分调动核心团队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企业培育、人才集聚。

二、支持条件

新型研发机构应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具有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具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试验所需要的仪器、装备和固定场地等基础设施,具有面向产业化的高水平研发队伍,其中全职研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2. 由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实行投管分离,独立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3. 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功能,兼具创业投资和创业孵化功能,年研发经费支出不低于年收入总额的15%,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研究成果以技术许可、技术入股或技术转让的方式予以转化;

4. 以对外科技服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技术转移、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技”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不低于50%,来自企业的委托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比例一般不低于40%,且以服务常州企业为主;

5. 机构自行购买、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或财政资金购买、委托其管理的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6. 新型研发机构必须拥有与所在地政府共建协议,鼓励地方政府承担设备、场地等重资产投入。

三、支持标准

1. 对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期内依据创新水平、投资规模、科技成果转化等分期分档给予前期运营经费,不超过新增总投资的20%,建设期一般不超过三年,每年竞争性择优支持10-20个。

2. 对仅符合基本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最高支持不超过200万元。

3. 对总投资1亿元以上、核心人才团队控股、产业发展前瞻、兼具创业孵化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最高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投资支持。

4. 对由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公司、团队和地方共同投资,以诺奖获得者、院士等知名专家及其团队为核心,人才团队控股的新型研发机构,地方政府承担设备、场地等重资产投入,除给予不超过新增总投资的20%前期运营经费外,可根据项目情况予以“一事一议”支持,并纳入政府基金支持范围。

四、申报材料

《常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申报书》。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一季度,市科技局申报通知,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初评,向市科技局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2. 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部门,根据市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席会议确定的程序,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论证)、会商审议等程序,并现场核查,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报联席会议审议。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一事一议”事项由市创新委研究确定。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本细则所指新型研发机构为《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后新设立的机构。

2. 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每年主要围绕机构的建设运行、研发投入、创新产出、人才集聚、成果转移、企业孵育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持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

3. 常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经费主要用于研发机构设备购置、项目研发、人员经费、办公运行经费等。新型研发机构建成通过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后,每年2月底前向市科技局提交机构上年度发展报告。

4.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产学研合作处 85681535

双创载体星级评定实施细则

 

一、参评对象

星级双创载体的参评对象是指在常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要求完成市级或省级季报、年报统计工作,主动配合主管部门完成培训、现场核查、绩效评价、提档升级等工作的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二、评定标准

1. 市科技局对市级以上双创载体从新增在孵企业数、当年载体服务收入、新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新增在孵企业从业人数、该年度获市级以上政府部门支持的项目和荣誉数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当年度被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认定的双创载体,在绩效评价中予以加分。

2. 星级双创载体每年评定不超过30家,其中五星级双创载体不超过5家、四星级双创载体不超过10家、三星级双创载体不超过15家。

三、奖励标准

对当年度被评定为五星、四星、三星的双创载体,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资金奖励。

四、申报材料

常州市双创载体绩效评价自评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一季度,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科技部门负责组织市级以上双创载体申报市双创载体绩效评价,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2. 市科技局会同市人才办、市人社局等相关单位组织专家进行材料评审及现场考察,形成绩效评价结果。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星级评定标准确定星级双创载体评定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本细则所指绩效为双创载体自2021年1月1日后每年度的绩效。

2. 星级双创载体获得的奖励资金应用于载体硬件设施建设、孵育服务能力提升、创业孵化从业人员绩效奖励等方面,并按会计核算要求实行单独核算,切实加强使用管理。

3. 本细则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  85681523

支持产业链强链稳链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在常州市范围内依法设立、正常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的本地优势产业链龙头企业。

二、支持条件

1. 企业已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制定和实施供应链多元化发展战略,具备较强的供应链安全、稳定能力。   

2. 已进入市或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围绕产业链建立的数字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或龙头企业自身已建立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3. 企业通过上述平台向在常州本地的中小微企业开放供应链,强化国产替代或供应链本地化发展,带动本地供应链企业或吸引供应链企业落地常州。

三、支持标准

根据龙头企业供应链多元化、本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向本地中小微企业开放供应链程度,近两年供应链中本地中小微企业数量和采购金额提升情况,以及对地方产业链发展的带动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按绩效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四、申报材料

1. 《供应链开放优秀企业申报书》。

2. 相关证明材料。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6月,市工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部门申报通知,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工信局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初评,向市工信局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2. 市工信局会同相关部门,经形式审查、会商审议等程序,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确定供应链采购的企业和采购金额,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工信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工信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本细则所指绩效为2021年1月1日后每年度的绩效。

2. 本细则由市工信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工信局两化融合推进处  85681293

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1. 当年度新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所属企业。

2. 当年度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搭建单位。

二、支持条件

1. 新技术新产品方面:

(1)常州市范围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

(2)新技术新产品是当年度新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

2. 应用场景方面:

市工信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每年组织新技术新产品与应用场景对接,形成以重大应用为牵引的技术产品集成标准和模式,对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场景给予支持,每年最多不超过30个。

(1)在常州市范围内当年度首次使用某个或多个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

(2)应用场景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常州本地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

(3)应用场景的搭建单位应为常州本地使用该新技术新产品单位;

(4)创新多种方式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搭建方式。

三、支持标准

1. 对当年度新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企业给予5万元的支持。

2. 对提供示范应用场景的搭建单位给予当年度首次购买使用该新技术新产品开票金额20%的支持,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四、工作流程

1.新技术新产品方面:

(1)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每年一季度,市工信局根据上年度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工信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2. 应用场景方面:

(1)市工信局会同市相关部门申报通知,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工信局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应用场景搭建单位进行初评,向市工信局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2)市工信局会同相关部门,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会商审议等程序,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工信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工信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其他说明和事项

1. 应用场景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需在江苏省推广应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目录公告有效期内,或是由省级以上部门最近三年内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

2. 市工信局在每年的通知中明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征集和遴选工作,重点围绕常州城市建设、民生改善、数字赋能、人工智能等领域。

3. 本细则所指新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以2021年1月1日为起始时间,应用场景搭建以2021年1月1日为起始时间。

4. 本细则自之日起实行,由市工信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工信局技术创新处  85681268

 

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本细则所称的高成长性企业是指被国家、省有关政府部门认定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产品)、省级总部的企业;当年度被国家、省有关政府部门认定为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的企业;当年度被国家、省、市有关政府部门认定为瞪羚的企业。

二、支持条件

企业当年对地方贡献增幅不低于上年增幅,且其当年地方贡献增幅需超过全市税收收入平均增幅2倍。

三、支持标准

对企业超过当年全市税收收入平均增幅2倍的增量形成的地方贡献部分,进行全额奖励,单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1亿元。同一企业当年获得两项以上称号的,享受一次奖励。

四、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每年6月,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部门根据部门职责确定高成长性企业名单,报市财政局汇总,市税务局根据汇总名单提供企业地方贡献数据。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财政局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五、其他事项

1. 本细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2022年确定首批奖励名单。

2. 本细则由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财政局工贸发展处  85681895

常州市瞪羚企业认定实施办法

 

一、认定标准

1. 定量指标:近一年R&D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大于2.5%,并满足以下4个条件之一。

(1)四年前企业年营业收入不少于1000万元,近四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且最近一年正增长;

(2)四年前企业从业人员数不少于100人,近四年从业人数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且最近一年正增长;

(3)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且最近一年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即成立5年内营业收入突破5亿元),且三年收入无大幅度下降;

(4)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即成立10年内,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且三年收入无大幅度下降。

2. 定性指标:需在常州市内注册,并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1)行业性质:非烟草、铁路、汽车、矿产资源、公共服务等垄断性行业企业以及房地产、基础建设、银行等行业。

(2)企业性质:非大型央企、外企生产基地、分公司、销售公司、贸易公司。

二、认定范围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已纳入省级瞪羚企业评估区域内的企业不参与市级评估,由省级直接认定。除上述区域外,我市辖区范围内其他区域的企业由市级评估认定,适用本办法。

三、认定方式

瞪羚企业认定采用事后认定的方式,无需申报。

四、认定流程

1. 确定名单。结合市统计局提供数据,市科技局确定纳入认定范围企业名单。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人社局根据企业名单提供企业的近一年研发投入经费(市税务局提供)、近四年营业收入(市税务局提供)、注册成立时间(市市场监管局提供)和近四年的从业人数(市人社局提供社保数据)等;市科技局对照瞪羚企业认定标准筛选出全市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名单。

2. 认定。市科技局拟定瞪羚企业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五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后,市科技局年度常州市瞪羚企业名单。

五、其他事项

1. 本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

2.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  85681523

“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实施细则

 

一、购房资助

(一)资助对象

我市企业引进的博士研究生,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以及高级技师和技师。

(二)资助条件

1. 人才引进前1年至后2年内首次购买常州市商品住房(人才单独购买或与配偶、父母、子女共同购买);

2. 在常州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

(三)资助标准

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25万元、硕士研究生和高级技师5万元、全日制本科生和技师3万元购房资助。

(四)住房公积金贷款扶持

住房公积金贷款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对首次购买常州市商品住房的博士和硕士给予扶持:

1. 给予博士研究生个人或家庭100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扶持;

2. 硕士研究生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提高至个人40万元、家庭80万元。

(五)工作流程

1. 注册认证。符合条件的人才登录“我的常州”APP注册并实名认证,提出申请。

2. 数据比对。运用金保系统数据、人才地图数据、房产交易数据检索比对申请人的社保、学历、购房等信息,产生资助发放的人才名单。

3. 制定方案。市人社局、市住建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资助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下达资金。市财政局根据最终资助方案下达资金。

5. 系统无法比对数据的,由申请人根据提示,补充上传相应资料。

二、生活资助

(一)资助对象

我市企业引进的毕业2年内的博士研究生、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以及高级技师和技师。

(二)资助条件

在常州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

(三)资助标准

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每月800元、硕士研究生和高级技师每月500元、全日制本科生和技师每月300元资助。资助期限2年。

(四)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数据比对。运用金保系统数据、人才地图数据检索比对人才的社保、学历信息,自动生成生活资助发放的人才名单。

3. 制定方案。市人社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资助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下达资金。从人才参保第7个月起,市财政局根据最终资助方案下达资金,生活资助按月发放。

符合条件的人才也可登录“我的常州”APP提出申请。系统无法比对数据的,由申请人根据提示,补充上传相应资料。

三、租房资助

(一)资助对象

我市企业引进的毕业2年内的博士研究生、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以及高级技师和技师。

(二)资助条件

1. 在常州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

2. 本人及配偶在本市无自有住房;

3. 租房居住,与房屋出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并备案。

(三)资助标准

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每月800元、硕士研究生和高级技师每月600元、全日制本科生和技师每月500元补贴。资助期限2年。

(四)工作流程

1. 注册认证。符合条件的人才登录“我的常州”APP,注册并实名认证,提出申请。

2. 数据比对。运用金保系统数据、人才地图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房屋租赁备案数据检索人才的社保、学历、房产、租房等信息,产生发放资助的人才名单。

3. 制定方案。市人社局、市住建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资助方案,报市创新委备案。

4. 下达资金。市财政局根据最终资助方案下达资金,租房资助每半年发放一次。

四、其他事项

1. 本细则适用于2021年1月1日后我市企业引进的人才,包括在境外取得学士学位以上的以及离开常州3年以上再回常州工作的人才。

2. 享受购房资助的人才,自购房合同备案之日起,所购住房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

3. 本细则所称的缴纳社保是指由人才在常州的就业企业缴纳社保。人才在资助期内离常或企业停止缴纳社保的,停止有关资助的发放。

4. 本细则由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住建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咨 询 电 话:12333

    申报受理电话:溧阳市人社局:87269810

                  金坛区人社局:82826851

                  武进区人社局:86318550

                  新北区人社局:88516930

                  天宁区人社局:86696682

                  钟楼区人社局:88890361

                  经开区组织部:88387256

                  经开区社保局:88403910

                  金坛区住建局:82698221

    武进区住建局:86313516

                  新北区住建局:85178994

                  天宁区住建局:69661130

                  钟楼区住建局:88890422

                  经开区建设局:89863273

                  市住房保障中心:81281065

    监 督 电 话:市人社局人才处:85681920

                 市住建局住保处:85682876

支持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促进毕业生留常就业

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毕业生的学校和培养高级工以上毕业生的技工院校(名单见附件)。

二、支持标准

1. 本科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高于近三年(2017-2019年)本校平均数但未达30%的给予50万元奖励,达到30%的给予80万元奖励,达到35%的给予100万元奖励;

2. 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高于近三年(2017-2019年)本校平均数但未达35%的给予30万元奖励,达到35%的给予40万元奖励,达到45%的给予50万元奖励;

3.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办学点)、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达到40%的给予10万元奖励,达到50%的给予15万元奖励,达到60%的给予20万元奖励。

三、工作流程

1. 该项政策采取免申报方式。

2. 市人社局会同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根据各本科、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常就业率统计数据,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人才办主任会议审核,并报市创新委备案。

3.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奖励资金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中40%用于奖励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奖励经费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总额。

四、其它事项

1. 本细则中“留常就业率”是指本校应届毕业生在常州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与本校当年度毕业生单位就业人数之比。

2. 本细则由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人社局职建处  85682019

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  86630023

 

 

附件

 

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名单

 

1. 本科院校

常州大学

江苏理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

2. 高职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3. 江苏联合学院、城职院分院(办学点)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分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艺术分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技师分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武进分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办学点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常州办学点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溧阳办学点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金坛办学点

4. 技工院校

常州技师学院

常州交通技师学院

武进技师学院

金坛技工学校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常州工贸技工学校

常州航空技工学校

常州科技经贸技工学校

 

常州市人才公寓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住房在吸引和聚集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常发〔2021〕1号)和《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常办发〔2021〕1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人才公寓是指专门向来常创新创业和就业的各类人才提供的政策性周转用房。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人才公寓的建设使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建设任务:到2025年,全市筹集、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根据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分解任务,溧阳市13500套、金坛区12500套、武进区22000套、新北区21000套、天宁区10000套、钟楼区10000套、常州经开区11000套。

第五条  投资建设模式:坚持新建、改造、收购、租赁相结合。

(一)政府筹集建设。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是本级人才公寓筹集、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本级人才公寓投资筹集、建设。

(二)开发园区统建。在企业较为集中的开发园区,由园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人才公寓。

(三)用人单位自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引进人才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在符合规划并完善用地等相关手续的前提下,自行投资建设人才公寓。

(四)盘活闲置资产。利用闲置房屋存量资产,进行合理改造。

(五)提倡社会参与。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建设、经营人才公寓。

第六条  人才公寓规划建设列入本级年度重点工程项目,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应根据市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组织实施人才公寓建设工作。

第七条  人才公寓的选址应与产业布局、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布相匹配,做到距离适中、交通便捷。

第八条  人才公寓应遵循“简洁、实用、现代、便利”的设计理念,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户型,以满足不同居住需求。

第九条  集中建设的人才公寓应同步配套餐饮、购物、娱乐、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用房。

第十条  人才公寓的申请、分配、管理由人才公寓管理部门和运营单位(机构)具体负责。

第十一条  人才公寓应当适当装修,配备相应的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

第十二条  政府投资集中建设的人才公寓应配备青年驿站,为来常就业创业的人才提供一般为7天,最长不超过3个月的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等服务。具体操作细则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负责制定。

第十三条  人才公寓承租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合理使用人才公寓,不得转借、转租、闲置,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和房屋用途,不得擅自对房屋进行装修,不得用于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人才公寓承租人应根据合同约定,按时支付租金和水、电、燃气、通讯、有线电视、物业服务等其他费用。

第十五条  人才公寓承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其租赁合同,收回已租赁的住房:

(一)人事关系调离常州或不在常州工作和生活的。

(二)改变人才公寓用途的。

(三)破坏或者擅自装修人才公寓,拒不恢复原状的。

(四)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闲置人才公寓,或连续3个月未按规定缴纳租金的。

(五)其他应当终止租赁合同的情形。

第十六条  人才公寓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做好人才公寓及配套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人才公寓正常使用,同时做好公共设施的卫生保洁工作、公共场所的治安和安全保卫工作,配备必要的停车设施,保证车辆停放安全有序。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

项目招引引荐人奖励实施细则

 

一、奖励对象

本细则所称的引荐人是指为常州市创新项目(包括以商引商项目和创业类人才项目)落地,提供市外项目信息并促成项目落户,履行中介人职责的国内外个人、组织和企业。

二、奖励条件

引荐人引荐的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包括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以石墨烯和碳纤维材料为代表)、新能源(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新型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型纺织服装等我市明确的“253”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 总部经济项目,包括符合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常商发〔2020〕318号)要求的由市发改委认定的内资总部企业和由市商务局认定的外资总部企业。

3. 三新经济项目,工业三新经济项目总投资3亿元以上,服务业三新经济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农业三新经济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并在开工2年内通过竣工验收的。投产转化成为规上企业,且工业三新企业年度地方财政贡献总额2000万元以上,服务业三新企业年度地方财政贡献总额达1000万元以上,农业三新企业年度地方财政贡献总额达500万元以上(不包括房地产业、政府融资平台)。

4. 创业类人才项目,为“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含顶尖人才项目)。

三、奖励标准

对于引荐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总部经济项目,按新注册设立的独立法人企业投产3年内地方贡献总额的1%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分期建设的,按一期地方贡献奖励。

对于引荐的三新经济项目,按新注册设立的独立法人企业投产3年内地方贡献总额的10%进行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

对于引荐的创业类人才项目,项目落户后3年内:入选省、市重大项目的分别给予引荐人50万元、5万元奖励;入选部级重大人才工程、省“双创团队”、省“双创人才”的分别给予引荐人3万元、2万元、1万元奖励。引荐人同时符合多种类别或多个档次奖励标准的,按就高不重复的原则奖励,获得奖励后又符合更高奖励标准的补足至新的奖励标准。

四、申报材料

1. 引荐人个人和机构证明。

2. 引荐人提供市外项目信息并促成项目落户的证明材料。

3. 项目的财务、营收等方面证明材料。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一季度,市商务局会同市人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部门申报通知,有关部门分别负责相关项目引荐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其中市人才办负责创业类人才项目,市工信局负责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市商务局负责外资总部经济项目,市发改委负责内资总部经济项目及三新经济项目。各单位将评审结果报市商务局汇总,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2. 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经形式审查、会商审议等方式,择优确定奖励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3. 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4.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国有企业等机构及其在职公职人员,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不属于本细则的奖励对象。

2. 本细则所指新注册企业为2021年1月1日后新注册设立的独立法人企业;创业类人才项目是指2021年1月1日后由市人才办立项的项目,并在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人才办备案确认引荐人。

3. 本细则由市商务局、市人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商务局外国投资管理处  85682301

支持专利强链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在常州市注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支持条件

申报企业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属于当年度专利强链计划确认支持的重点产业链范围;

2. 在年度重点产业链中掌握关键发明专利或已获得该产业链关键技术省级以上研发立项;

3. 重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国内外有效发明专利不少于6件或者正在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4. 原则上每家企业每年限报一项;

5. 应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就关键技术专利导航工作签定服务合同或协议,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应具备符合工作要求的专业条件,拥有专利导航分析软硬件设施,拥有一批具备导航分析经验的专业人员。

三、支持标准

支持资金不超过企业实际支付给服务机构专利导航费用的50%,最高奖励20万元。

四、申报材料

1. 常州市促进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申报书(专利强链计划)。

2. 专利导航合作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服务能力证明材料。

3. 申报企业相关情况证明材料复印件,包括拥有专利清单、研发项目证明、研发能力证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情况证明等。

4. 提交完整的专利导航报告。

5. 关键技术对所在行业内的突破性和重要性证明材料。

6. 项目服务协议。

7. 经费支出决算、相关证明及财务凭据。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一季度,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年度专利导航计划,明确重点支持的产业链。

2. 年底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初评,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3.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会商审议等方式,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4. 市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5.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本细则所支持的专利导航项目为2021年1月1日后实施的项目。

2. 企业获得的市级专利强链计划奖励资金应用于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并按会计核算要求实行单独核算,切实加强使用管理。

3. 本细则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  88588189

支持高价值专利产出服务实施细则

 

一、支持对象

在常州市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或合伙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二、支持条件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上年度服务本市创新主体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

2. 上年度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占结案总量超过70%。

三、支持标准

年度服务本市创新主体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1300件、1500件,并且发明专利授权量占结案总量超过70%的,分别给予150万元、180万元和200万元奖励。

四、申报材料

1. 高价值专利服务申报书。

2. 上年度服务常州市企事业单位发明专利清单及相关证明材料。

3. 上年度服务常州市企事业单位的授权发明专利清单及相关证明材料。

4. 上年度服务常州市企事业单位发明专利结案量(授权、驳回或撤回)清单和相关证明材料。

五、工作流程

1. 每年一季度,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部门申报通知,由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初评,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荐,并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提交相应材料。

3.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经形式审查、会商审议等方式,竞争性择优确定支持名单,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公示。有异议的,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核实,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核实。

4. 市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制定奖励方案,报市创新委审核。

5. 市财政局根据最终奖励方案下达资金。

六、其他事项

1. 本细则所支持的知识产权服务,为2021年1月1日后实施的知识产权服务。

2. 机构获得的高价值专利产出服务奖励资金应用于机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并按会计核算要求实行单独核算,切实加强使用管理。

3. 本细则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联系方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  88588189

金融支持创新企业信贷政策实施细则

 

一、创业贷款担保基金

1. 个人创业担保贷款

(1)以本市登记的高校毕业生、网络商户等群体为重点支持对象(简称“重点群体”)。

(2)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创业担保基金提供担保并免除反担保要求的贷款(以下简称“一类贷款”),第二类是以抵押、质押和其他担保方式发放的贷款。

(3)贷款金额在20万元以内(含20万元)的创业者,以及被选树为市级以上创业典型、获得省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推荐等信用良好的创业者可申请一类贷款。

(4)个人自主创业贷款最高额度一般不超过30万元,被选树为市级以上创业典型、获得省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推荐等信用良好的创业者申请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50万元。个人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贷款累计次数不超过3次。   

(5)对重点群体以及被选树为市级以上创业典型、获得省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推荐等信用良好的创业者发放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由财政部门据实贴息。对其他群体发放的个人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由财政部门按重点群体标准的50%给予贴息。贴息期限最长为3年。

(6)申报时间:我市行政区域内具备偿还贷款能力的城乡创业者(包括外地户籍在我市创业人员),原则上在登记注册5年内提出贷款申请。

(7)申报材料:申请个人需同时提供下列材料的电子图片:《营业执照》副本;在我市从事种养殖业、无法领取营业证照的承包经营者,符合创业担保贷款其他条件的,可以承包协议代替营业证照申请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户口簿、身份证;部分重点群体申请人需同时提供有关部门核发的相关证件或证明材料。

(8)审核流程: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可直接通过“我的常州”APP申报。

2. 小微企业

(1)扶持对象: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是指符合国家企业划型标准,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员工,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常州市企业。

(2)扶持标准:小微企业当年度新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按新招用符合条件人员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贷款累计次数不超过3次。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由财政部门按照LPR的50%给予贴息。贴息期限最长为2年。

(3)申报时间:原则上在登记注册5年内提出贷款申请。

(4)申报材料: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由经办银行受理,并提供下列材料:《常州市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格认定表(小微企业)》(一式三份);《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人员的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记录及其他身份证明复印件。

(5)审核流程: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由经办银行受理,并提供以上材料,报相应就业管理机构审核。

经办银行独立审贷,并可根据贷款管理规定,要求申请人提供其他相关材料,申请人应积极配合。经审核同意贷款的,由经办银行通知申请人办理贷款具体发放手续,并单独设立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台账,将相关贷款材料留存备案。无须办理抵押登记的富民创业贷款自在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常州市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向经办银行提交申请到贷款发放,原则上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需要办理抵押登记的贷款,原则上应在办妥抵押登记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放款。

二、“创新贷”专项融资产品支持计划

1. 贷款贴息

(1)扶持对象: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且最近三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而纳入“白名单”的企业。

(2)扶持标准:合作银行在本实施意见有效期内对“白名单”内科技创新企业提供1000万元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且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LPR+80基点,“创新贷”贷款贴息资金给予企业2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单户企业在政策有效期内享受的贴息总额不超过20万元。

(3)申报时间:合作银行根据市金融监管局的通知,次年初将本行上一年度发放的符合贴息要求的企业申请材料集中报送市金融监管局。

(4)申报材料:企业“创新贷”贷款利息补贴申请表;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贷款进帐凭证、贷款结息明细表和付息凭证复印件;合作银行“创新贷”业务统计表;其它相关材料。

(5)审核流程:企业通过常州市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成贷款的申请、还款付息;银行机构将符合要求企业的申报材料递交至市金融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组织各辖市区金融监管局、财政局、科技局等部门对平台上符合贴息要求的企业贷款材料进行初审;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主管部门进行复审,对审核通过的申请材料根据资金拨付有关规定流程,统一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企业。

2. 风险补偿

(1)扶持对象: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且最近三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而纳入“白名单”的企业。

(2)扶持标准:“创新贷”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对合作银行在本实施意见有效期内发放的不超过2000万元的“创新贷”贷款损失实行风险共担机制,除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及知识产权质押外,银行机构不得提出抵押或担保要求,担保机构无反担保条件,且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LPR+80基点。对列入风险补偿支持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对于不良贷款本金风险的分担比例为40%、40%、20%,贷款利息及罚息损失全部由合作银行承担。

(3)申报时间:当贷款到期无法收回,逾期达到30天,合作银行落实尽职管理措施后仍可能转为不良的,合作银行可向受托管理机构提交《代偿申请书》,提出代偿审核请求。

(4)审报材料:代偿申请;合作银行与企业签订的贷款合同;企业基本情况、贷款发放和管理情况、贷款补偿和追偿情况、形成的损失情况等;其他可以证明企业发生信贷风险的资料。

(5)审核流程:创新贷风险补偿资金纳入市信保基金管理机制,由常州市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受托管理机构,在收到合作银行《代偿申请书》后,委托中介机构对该笔贷款银行是否尽职进行审查,并出具《贷款尽职审查意见书》。信保基金管委会办公室召开代偿会审会,依据《贷款尽职审查意见书》做出是否代偿的决定。同意代偿的,受托管理机构于15日内向申请银行划转。代偿后,合作银行应按照规定负责追偿,未经管委会批准不得放弃追偿权益,追偿所得扣除成本后按照规定比例返还合作各方;确实无法追偿的,合作银行提出核销意见,经市主管部门、受托管理机构审核后报管委会批准后予以核销。

三、创新企业专项转贷资金费用优惠

(1)扶持对象:与市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服务中心)签约合作银行机构发生商业性、市场化借贷关系,符合合作银行信贷条件、生产经营正常、贷款即将到期的“白名单”企业,即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且最近三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

(2)扶持标准:单设创新企业专项转贷资金,对“白名单”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转贷业务费率下降50%,即实际使用天数前3天的日资金使用费率为0.1‰,超过3天部分的日资金使用费率为0.15‰。

(3)办理材料:转贷资金企业申请表;常州市中小企业转贷资金使用协议;转贷资金回执;银行授用信审批意见书或情况说明等同意转贷说明;转贷企业的常州企业征信报告。

(4)办理流程:有转贷业务需求企业在完成银行内部审批流程后,由合作银行提供上述材料至市金融监管局;在转贷资金划转至银行指定账户后,合作银行为企业完成转贷业务,将本金划转至市金融监管局指定账户,并督促企业支付相应费用;在转贷业务完成后将存量贷款结清复印件和新贷款发放凭证复印件交由市金融监管局进行归档。

金融支持创新企业融资担保政策实施细则

 

一、扶持对象

在我市注册登记的融资担保(再担保)公司,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 对“白名单”内科技企业开展政策性纯信用融资担保业务,且担保费不超过1%;

2. 当年度内无严重违规、失信不良记录;

3. 按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要求,定期、及时、准确上报业务、财务报表等资料。

二、扶持标准

对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的“白名单”内科技企业政策性纯信用融资担保业务给予最高1%的担保费补贴,计算公式为:担保金额×(担保天数/365)×1%×奖补系数;年度季均科技业务在保余额最高3%的业务补贴,计算公式为:季均在保余额×3%×奖补系数;代偿本金最高20%的风险补偿,计算公式为:代偿本金×20%×奖补系数。享受此项政策的融资担保业务不得重复申请享受常金监发〔2019〕61号文《常州市金融业发展(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奖补政策。

三、申报时间

当年3月1日—5月31日。

四、申报材料

申报业务时间段为上年度1月1日—12月31日,采用书面申报和网上申报同时进行。

(一)书面申报需提供以下材料

1. 常州市创新扶持基金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担保)费用补贴申请表。(附件1)

2. 业务补贴,需提供:

(1)政策性纯信用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明细表;(附件2)

(2)保证合同(银行与担保机构签订)、收费发票记账联、借款借据扫描件(将每份担保业务的相关扫描件放入一个文件夹,并进行编号,文件夹编号要与担保明细表一一对应。扫描件仅报送电子文档)。

3. 代偿补贴,需提供以下材料:

(1)政策性纯信用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代偿明细表;(附件3)

(2)银行要求担保机构代偿的通知书、银行出具的担保机构已代偿证明;

(3)担保机构代付资金的银行凭证;

(4)代偿业务的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担保合同、反担保合同、借款借据、还款凭证(如企业部分还款)等复印件;

(5)担保公司收取的代偿业务的担保费、客户保证金凭证复印件;

(6)担保调查、审核、跟踪的相关材料;

(7)代偿原因说明、追偿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

4. 市级政府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全过程承诺责任书。(附件4)

5. 专项审计报告。

6. 书面申报为常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监管一处,联系人:汤荣强(受理咨询),电话:85686656;常州市财政局金融处,联系人:张磊(受理咨询),电话:85681851。

(二)网上申报地址为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常州市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相关操作流程见网上申报操作流程(附件5)。如遇其他问题,请咨询常州市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咨询电话:88885680。

五、申报审核流程

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相关人员对申报单位实施信用核查,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的项目,在常州市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进行公示。

 

附件:1. 常州市创新扶持基金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担保)

费用补贴申请表

2. 政策性纯信用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明细表

3. 政策性纯信用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代偿明细表

4. 市级政府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全过程承诺责任书

5. 网上申报操作流程

附件1

_____年常州市创新扶持基金企业贷款保证保险

(担保)费用补贴申请表

申报单位(盖章):                                                         单位:万元

担保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

 

法定代表人

 

电话(手机)

 

联系人

 

电话(手机)

 

xx年科技型业务符合奖补条件担保金额总和

 

申请奖励金额

 

xx年科技型业务符合奖补条件担保季均余额

 

申请业务补贴金额

 

xx年科技型业务符合奖补条件担保代偿目前损失金额

 

申请代偿补贴金额

 

累计申请金额

 

区金融主管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区财政局初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市金融局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市财政局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附件2

______年度政策性纯信用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明细表

申报单位:                                                                                                                单位:万元

序号

担保对象

合作银行

担保金额

(万元)

担保费率

担保期限

符合奖补条件担保天数

申请奖励金额

(万元)

扫描件编号

 

年度季均科技业务在保余额

(万元)

其中

一季度末科技业务在保余额

二季度末科技业务在保余额

三季度末科技业务在保余额

四季度末科技业务在保余额

 

 

 

 

 

 

 

 

 

 

 

 

 

 

 

 

 

 

 

 

 

 

 

 

 

 

 

 

 

 

 

 

 

 

 

 

 

 

 

 

 

 

 

 

 

 

 

 

 

 

 

 

 

 

 

 

 

 

 

 

 

 

 

 

 

 

 

 

 

 

 

 

 

 

 

 

 

 

 

 

 

 

 

 

 

 

 

 

 

 

 

 

 

 

 

 

 

 

 

 

 

 

 

 

 

 

 

 

 

 

 

 

 

 

 

 

 

 

 

 

附件3

_____年度政策性纯信用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代偿明细表

 

填报单位(盖章):                                                                                                        单位:万元

序号

担保机构

名称

担保代偿企业名称

合作银行

代偿担保合同号

担保金额

客户保证金金额

贷款发放时间

合同结束时间

代偿时间

代偿金额

代偿利息

已追偿金额

目前损失金额

申请补贴金额

 

 

 

 

 

 

 

 

 

 

 

 

 

 

 

 

 

 

 

 

 

 

 

 

 

 

 

 

 

 

 

 

 

 

 

 

 

 

 

 

 

 

 

 

 

 

 

 

 

 

 

 

 

 

 

 

 

 

 

 

 

 

 

 

 

 

 

 

 

 

 

 

 

 

 

 

附件4

市级政府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全过程承诺责任书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名称

 

申报依据

 

项目总投资

万元

申请财政资金

万元

项目实施目标

 

项目申报单位承诺:

1. 申报的所有材料均依据相关项目申报要求,据实提供。如有虚假,愿承担相关责任。

2. 专项资金获批后将按规定使用。如有违规,愿意承担相关责任。

 

 

项目申报责任人(签名)联系方式:

 

 

 

单位负责人(签名)(单位公章)

日期:

辖区主管部门承诺:

该项目经审核,符合相关规定。如存在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情况,愿意承担相关责任。

 

 

 

 

(单位公章)

    日期:

辖区财政部门承诺:

1. 该项目经审核,符合相关规定。如存在不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愿意承担相关责任。

2. 专项资金获批后将按照通过审核的项目申请单位承诺的专项资金用途,依据项目单位申请拨付相关资金。

 

 

 

 

(单位公章)

日期:

附件5

 

网上申报操作流程

 

1. 首次登陆的企业用户,百度搜索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changzhou.gov.cn)点击“常州市创新政策速兑平台”,选择“常州市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点击首页的“注册”先注册账号,然后点击“企业个人登录”登录系统;

2. 企业登陆系统后,点击“项目申报”,进入项目申报页面,点击“扶持政策”查看相关申报指南,在“资金申报列表”选择要申报的项目;

3. 企业点击“申报”进入后,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并上传相关附件,确认申报材料填写完整后,点击“发送”,选择辖区主管部门后,上报申报信息;

4. 区主管部门、区财政部门、市主管部门、市财政部门依次进行项目审核;

5. 对确定的拟支持项目进行公示;

6. 公示结束后,市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资金文件,并及时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需要你”为你整理了这篇科学技术局“十三五”情况和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十三五计划”情况

“十三五计划”期间,区科技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优化创新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科技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区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在科技项目申报实施、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厚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府投入引导作用,区财政每年按规定足额列支科技经费,2019年总额达到5522万元,带动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由2015年度的12.15亿元增长到2018年度的18.97亿元。三是营造创新氛围。2015-2017年,每年设立区科学技术奖,对在科技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鲜明态度。实行包保联系企业制度,共筛选整理了全区300余家重点企业,明确局包保科室和联系人,从科技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科技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四是每年更新编制印发《科技政策汇编》,持续加大惠企科技政策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综合运用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各种媒介加大宣传,举办各类科技业务、政策培训班,大力营造重视科技、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依据我区产业特点,从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入手,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20家发展到2019年的42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的企业共53 家。2019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56%,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力量,一大批工业企业实现了从资源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华丽转身。

二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次,进一步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培植全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2020年,85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共有17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国家、省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成功胜出,芯诺电子荣获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

三是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16年以来,累计承担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70余项,获批资金突破1个亿。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天意机械等公司的20余项科研项目获批省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立项,有力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层次和创新活力。山东太阳纸业与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申报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勤集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集中专业人才,组建了高端轮胎产品与工程国际合作基地,预计每年研发产生科技成果6-8个、新产品80种。蒂德精机自主研发的“高速桥式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凭借其优越的性能斩获行业最高奖——“CCTM2018春燕奖”。

(三)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立足全区主导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全区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或中试基地,提升我区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目前,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天意机械、国丰机械等一批重点企业建立了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切实增强了企业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创造良好业绩的能力。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拥有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71家。2020年4月,太阳纸业的“济宁市生物基材料绿色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和经典重工的“济宁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复建设济宁市第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

(四)抓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全区重点领域,通过举办科技成果交流会、高校院所项目对接会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全区工业企业普遍制定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有效利用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实现高新产品联合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突破。先后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6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端智力。在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共建创新载体,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11人,获批山东省泰山学者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9人,引进两院院士10余人。全职或柔性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50余名海外专家学者长期服务兖州企业。永华机械克雷蒙特先生、益海嘉里郭孔丰总经理先后荣获省政府颁发的 “齐鲁友谊奖”。二是引源成泉将“中科院”引到家门口。中科先行济宁新材料研究院是由中科先行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和济宁市科技局、兖州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借助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和化学所在新材料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济宁市、兖州区的环境资源和政策优势,构建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研究院+产业基地”模式的综合性新材料创新研究院及新材料产业孵化中心。

(五)以科技金融手段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各类转移转化主体活力,产出、转化更多先进技术成果,努力营造技术转移转化良好环境。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2015年为1.18亿元,截至目前,预计2020年已突破14亿元,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探索建立从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市场培育三方面覆盖技术创新全链条财政政策体系,推动以科技金融手段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好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先后完成5家企业295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017年,3家企业在齐鲁股权科技板挂牌成功并获得省直投基金共1000多万元的支持。2020年8月,山东芯诺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济宁市唯一一家入选山东省“科创板”培育库的企业。

(六)规范创新项目实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优化科技计划合理布局。围绕全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面向科技前沿、区域重大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定点突破,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骨干企业对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对重点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抢占技术制高点,打造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二是实现科技计划全过程公开透明。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立项选择的准确性、权威性,保证科技项目监管工作的阳光透明,对于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廉政风险问题进行合理防控,充分发挥科技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新出台《兖州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兖州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项目征集、整理筛选、专家评审、立项公示、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一体化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坚持公开公正、阳光透明,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的各项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科技六大工程建设”,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确保了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开展。

(一)全力推进科技项目建设。一是年初就对2020年拟申请上级项目及平台进行征集、筛选和梳理,做到早谋划,早布局,共梳理项目46项、各类平台28个。推荐联诚精密、天意机械、佳田影像、山拖凯泰申报了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金大丰、芯诺两家企业申报科技股权投资项目;组织鲁南院的“土壤修复改良基础理论与新技术研究”项目申报2020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组织聚真宝、芯诺电子、天安环境三家企业申报2020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的“碳酸盐岩地热资源成因理论及找矿模式”项目、经典集团的“多熔敷窄间隙高效焊接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转化研究 ”项目获批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分别将获得200万元、100万元资金扶持。二是对中科先行(济宁)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清洁型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关键工艺研究及产业示范”等4个项目,经过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给予了区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三是组织实施“兖州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项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20年区政府民生实事之一,经过网上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征求意见等工作进行层层筛选,对26个项目进行立项支持。四是做好项目管理。山东联诚汽车混合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插电式机电混合动力行星齿轮机电耦合系统”等两个2017年省重点研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绿色生物基高性能纤维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等8个2018、2019年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及华勤橡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用智能轮胎的研发与产业化”等2个厅市联合项目顺利完成年度绩效现场评价;组织专家对山东永华机械有限公司的“新型高速高精度立式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发”等15个2018年区新旧动能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和验收。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下发了兖州区《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绩效评估暂行规定》。五是做好项目培育。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代训,使项目提档次,上水平。组织13家企业参加省创新创业大赛,其中,蒂德精密名列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长组第3名荣获二等奖,聚真宝网络科技名列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成长组第12名荣获三等奖,2家企业均成功入围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最终,国赛蒂德获得优秀企业称号。

(二)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建设平台等载体建设,太阳纸业牵头的“济宁市生物基材料绿色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和经典重工牵头的“济宁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建设济宁市创新创业共同体。对中科先行(济宁)新材料研究院、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钢结构建筑经典研究院、济宁市金山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兖州区智慧新能源研究院等单位进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成功备案部级众创空间1家(兖之翼众创空间)、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太阳纸业陈克复院士工作站)。推荐经典建筑研究院申报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所。推荐华勤集团、鲁南地质勘察院、天意机械、金大丰4家企业申报济宁市技术创新中心。

(三)努力推进人才技术合作。一是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刘洪彬成功入选科技部2019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二是积极申报齐鲁友谊奖和孔子友谊奖。推荐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Bernhard Heid申报“孔子友谊奖”,推荐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Giuliano Menassi申报“齐鲁友谊奖”。三是组织申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3家企业进行了申报,分别是,经典集团周广雷、鲁南地质勘察院谭现锋和芯诺电子陈刚全,经过济宁市初审,3家企业全部推荐至省科技厅进行评审,通过后将推荐至科技部。

(四)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推荐山东芯诺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山东省“科创板”培育库企业申报工作,成为济宁市唯一一家入选山东省“科创板”培育库的企业。二是扎实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截止目前,省科技厅已公示了12批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我区共有85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挖掘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辅导企业做好相关申报准备工作。完成了25家推荐申报工作,其中:重新认定9家,新认定16家。

(五)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落实惠企政策。一是深入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综合运用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各种媒介加大宣传,文稿60余篇,举办各类科技业务、政策培训班9次,参加培训人员1000余次,大力营造重视科技、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编制印发了《科技政策汇编》500余册,下发到各镇街、有关企业。组织人员定期到镇街、企业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工作调研,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做好包容普惠创新企业库的营商环境评价工作。自6月下旬以来,区科技局将样本库企业回访,作为近期重点工作,对86家企业,全部确定了企业联系人和局包保联系人,每个镇街都有一名班子成员牵头包保,对样本库企业逐一走访,指导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了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确保科技政策广而周知。三是做好惠企业政策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共帮助4家企业申请创新券1.6万元。

(六)持续不断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联合区金融监管局先后举办了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政策宣讲会、金融惠企政策宣讲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现场推进会,共有20家银行、80余家企业参加。已帮助4个企业成功备案6笔贷款,提供贷款金额2500万元。二是加大技术合同登记认定工作的推进力度。采取上门服务、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努力营造技术转移转化良好环境,截至目前,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已经登记200余条,登记数额14亿元。三是组织企业积极申报金桥奖项。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项目分别获得第十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协会金桥奖二等奖。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项目分别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是吸引区外科技服务机构在兖注册公司,指导新注册成立4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七)大力提升机关党建水平。一是加强思想建设。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制定印发了《2020年区科技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开展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10次、各支部集中学习和研讨活动20余次、领导干部专题辅导4次。二是加强组织建设。组织2个支部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评星定级6项标准进行自评,不断推动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是开展干部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纠治当前干部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提升干部执行力,按照区委要求,结合科技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济宁市兖州区科学技术局干部纪律作风集中整顿工作方案》,在全局开展为期3个月的干部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反腐能力。制定了《2020年区科技局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科技局全体人员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和廉洁自律承诺书,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

三、2021年工作打算

2021年,兖州区科技局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持。

(一)强化人才平台一体化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成果受益的主体。一是立足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合作,搭建技术、人才与企业的合作桥梁,促进科技资源向各类创新载体聚集,共建研发平台,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和要素保障。二是对管理期内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加强动态管理和综合评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建设“人才飞地”,异地聚才,拓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合作渠道。三是做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平台强支撑,建立等高端人才及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库,开展各类人才技术培训班,努力打造人才高地。

(二)扎实做好重大科技项目对上争取。按照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新举措,围绕新的科技计划体系,明确思路、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加强调研摸底,梳理和储备较强竞争力的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重点抓好基于固废生态板材技术及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研发项目、智能绿色建筑新材料研发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军民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济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项目。

(三)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培植壮大新兴产业。重点瞄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新动能主体力量;改造提升橡胶、造纸、农机、食品、化工等优势产业,促使“老树发新芽”,转换形成新动能。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制定高企三年培育计划,积极挖掘和培育科技型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发挥产业合作桥梁作用,推广高校项目资源,促进企业引进项目和技术,提升合作层次,推进全区企业与强势院所、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在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柔性挂职、人才培养、检测检验等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校企对接会、院校行活动,拓展合作领域。邀请专家教授深入中小企业调研,精心组织企业家,赴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治谈对接,加强全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我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培育一批产学研合作先进典型,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形成“基地化、长期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党组班子和书记抓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其他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责任,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班子成员带头抓党建工作,带头参与党内生活,带头执行党内规定、制度。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7

今年以来,县科协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创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作为“三创四建”科技创新牵头单位,会同发改、工信、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由政府副县长任组长的“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专项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推进“三创四建”活动,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方案》,进行层层分解,深入推进。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引导和发掘潜力企业,截至目前,正在申报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家: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和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专利已获授权,目前正在积极组织材料,力争赶在上半年国家第一批申报成功。同时,引导有限公司、制造有限公司、制造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食品产业园等5家企业申报专利。

三、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进行梯度培育、差异扶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实现2020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总数达到300家以上。截至目前,实际完成对省科技厅申报的有14家,等待省厅审核批准。下一步,再陆续筛选出50-70家企业进行引导和动员,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

目前,我县已建成1个农业方面省级众创空间,和、两个市级众创空间及双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今年将引导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引导牧业申报省级农业星创天地,目前两个省级申报项目已完成企业对接,4月份邀请市专家组进行辅导,并按省厅申报时间节点进行申报。

五、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个是引导液压汽配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通过专家实地论证,正在进行申报材料的组织工作,确保5月20日前完成全部申报工作。

二是继续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战略联盟平台作用,开展“产、学、研、用”综合服务,推动产业上档升级。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8

一、顺应形势,打好基础,大胆申报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民工大批返乡,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性。自贡市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开展工作,利用地区经济外向联系不紧密、受损小的特点,及外贸型企业转产开发国内市场所需的时间差,或势力受损、国内市场开发占据乏力的特定时机,进一步抢占了国内市场份额,扩大了市场、经济回升更快更好。在这种形势下,地区机械行业的优势企业,通常都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企业决策层有信心有毅力,大胆推出申报,通常情况下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都能获得一定的回报。以阀门生产为例,自贡市是全国闻名的阀门之乡,高端阀门生产企业数十家,能为“西气东输”等部级重点工程提供阀门配套服务的企业近十家。但是部分企业对国家扶持及项目支持不够重视,认为高新项目、高新企业申请认定及项目申请扶持评审严格,周期长、获得支持力度小,即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因此,放弃申报或申报投入不足,最终难以展现自身实力。结果在后续国内大型项目招标过程中,败给自贡同行,其原因很大程度是输在声誉。竞争对手通过科技系统成功申报认证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经济信息委员会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扶持”,同样的产品但在客户及评标专家心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品质。毕竟通过层层认证评比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完全比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及其企业产品可靠,令人放心。而这家企业及产品我们在对其进行调研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中,方扭转了其在产业内的排位,同时从产品的内部细节方面的创新,把握了超越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客观事实。这些产品优势通过客观分析论证,较好地向“中小企业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扶持”评审专家组及主管部门陈述,促使企业的技术开发获得了国家扶持,而这种扶持认可通过产品宣传及专业认证硬件展示,客观提升了客户认可度及评标分数,其最终结果让自贡不少同行“醍醐灌顶”,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国家扶持有了=全新认识。

二、专业机构领会把握方向,提升扶持命中率

中小企业自身势力相对较弱,智力支撑往往不足,要把企业自身优势展现对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通常要做大量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在完成过程中,如何把握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自身问题,为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是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其贡献及项目特色要超越同时申报的竞争者,有远见的业主通常选择智力服务——工程咨询服务。即由咨询专业机构协同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研究或项目申请报告编制,这种方式在满足主管部门的申请需求“专业咨询机构完成可研报告的要求”的同时,利于项目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挖掘扩展。以2009年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为例,资金的支持方向和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调结构,二是节能减排,三是扩大就业,四是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明确上述四个领域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资金使用必须突出重点,不撒“胡椒面”,因此申报项目数量有限,不可能支持到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和服务机构,项目业主在选择申报方向及咨询智力服务的过程中,决策优化极端重要。自贡作为机械新材料部级产业基地,符合条件的企业众多,初期提出要求的多达十几家,在地方主管部门初步筛选后,安排了五家企业正式向省级主管部门申报。各申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寻求了不同的智力支持或项目对口申报。四川理工学院及自贡JiI南工程咨询中心是川南地区最有势力的理工院校和专业工程咨询机构,5个推荐申报项目有3个是以自贡川南工程咨询中心的资质完成的。这三个项目,咨询机构利用高校专家库挖掘了“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在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引导两家企业的项目申报、产品开发立足于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产品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使申报项目能充分利用公共财政,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另外一个项目,企业产品适应面相对单一、冷僻,但部分产品行销国际市场,有一定优势;同时业主是扩权强县的县域唯一申报单位,县级主管部门及业主一直认为申报成功几率高。但是我们在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中客观评价:项目的创新性虽然较高,但产品为氟类衍生产品,过于冷僻且容易让人产生剧毒污染的嫌疑,尽管有环境评价报告及县环保局批文,但评价的结果不足以消除这类担忧。因此,我们明确表示了项目申报的难度和风险,希望业主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让上级部门消除担忧,积极推 动项目入围。鉴于业主的执着及希望通过扩权强县方面的优势实现突破,我们做了“新兴产业建设项目”方面的对口申报,希望省管的扩权强县——富顺能围绕这个项目,展开对高新材料研发方面的支持。加大类似项目的扶持力度,打开工业强县的运作平台。经过省级专家评审、主管部门批准,自贡川南工程咨询中心、四川理工学院为业主研究论证、编写资金申请报告的两个机械类项目,获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800万元。而富顺县推荐的氟类新型产业项目正如我们调研时指出的一样,在项目评审排位中滞后这两个机械类项目。毕竟自贡市部级机械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地方政府在重点上是加强节能环保制造基地的建设,新材料项目在申报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其排位结合其他情况(如产值、利税、就业都不如),必然第三。第三的尴尬排位尽管令业主失望,但是通过咨询机构的开发挖掘,一方面给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规范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使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在服务企业方面更加到位。同时这种服务,一定程度成功游说了地方主管部门,使项目在落户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三类规划地块——晨光工业园后,与国内氟类生产龙头企业实现了更好的配套,其自身发展在地方政府土地及税收方面的扶持后,实现了快速增长。其直接获益不低于“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的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额。业主在地方相应扶持获得后,对比项目申报成本,非常感谢我们所做的工作。自贡同期申报的另外两个项目,由其他机构协助业主申报,但是都未成功。2010年这两家企业委托我们重新进行了项目研究及申报材料包装,成功获得了“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两次申报的对比,业主客观的评价委托机构必须有全面的专家队伍支撑,对项目的特点特色要把握准确,同时针对地方政府关注要点,扬长避短实施错位申报,有效挖掘项目、产品等资源,使申报围着政策转,产品迎着政策上。业主特别赞赏我们将同一项目、同样产品通过不同视角的挖掘、提炼,实现了评审过程的有效说服,即真正做到了政策的领悟把握,使项目自身不同特点、产品不同理念,无缝对接了各级主管部门及评审专家,实现了申报的成功。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9

【关键词】金融 企业 税务处理

2010年财政部针对金融企业呆账核销工作下发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财金〔2010〕21号)(以下简称“21号文件”),适当放宽了金融企业核销呆账损失的条件。21号文件下发后,业界普遍抱怨,国家税务总局仍然没有出台与之相适应的税收政策,企业对调整了呆账核销条件后如何进行税务处理无所适从,旧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难以满足当前需要,导致税收政策与财会制度的脱节,迫切需要进行新旧衔接。时隔一年之后,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办法》),以进一步做好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工作。但《办法》并不对业界预期的金融企业的资产损失作特殊规定,而将金融企业的资产损失同其他一般企业的资产损失规定同样适用的税务处理政策。因此,必将对金融企业的资产税前扣除产生较大影响,笔者总结了几项重要的影响供纳税人参考。

一、有关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回顾

2002年以来,金融企业一直是根据《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第4号令),对呆账损失的税前扣除进行税务处理的。

2005年9月,总局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第13号令)第七条第三款明确金融企业的呆账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程序性规定。

2008年初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与《关于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金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24号)两个文件,对中止执行、驳回或裁定免责、资产打包处理以及金融企业因内部人员操作不当、金融案件原因形成的呆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进行了补充。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在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后,为进一步明确企业资产损失核销和税前扣除有关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上半年先后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57号文)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以下简称88号文)等一系列自查损失税前扣除的财税政策,其中有专门的条款对金融企业的债权损失税务处理作了详细规定。

目前,上述除财税〔2009〕57号外的所有有关金融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均已失效或作废。

回顾上述政策我们可以知道在新法实施前,金融企业呆帐损失税前扣除政策采用“一般法”和“特别法”相结合的办法规范金融企业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在新法实施后,将金融企业的资产损失统一到“一般法”中,并在“一般法”作特别条款的规范。

2011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近日下发新《办法》,以进一步做好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工作,但《办法》并不再对金融企业的资产损失作特殊规定,而将金融企业的资产损失同其他一般企业的资产损失规定同样适用的税务处理政策。

二、新《办法》下金融企业资产损失税务处理变化及影响

(一)资产损失概念进一步明确,有利于减少税企纷争

《办法》规定,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可见《办法》将资产损失范围扩大至无形资产损失、各类垫付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损失、不同类别的资产捆绑(打包)出售损失、企业自身原因及政策原因而发生的资产损失、因刑案原因或立案两年以上未追回资产损失等其他各类资产损失。对于《办法》没有涉及的资产损失事项,只要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因此,上述资产损失概念的明确,有利于金融企业对自身发生的资产是否可以税前扣除的判断,例如,88号文件规定,金融企业符合坏账条件的银行卡透支款项以及相关的已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应收款项,依据相关证据认定损失,该文件只概括性地指出了银行卡透支款项以及相关的已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应收款项,并未明确“其他应收款项”所指,给税企双方在理解政策上出现了差异,“21号文件”则明确提出了透支利息、手续费、超限费、滞纳金可认定为呆账,但上述呆帐是否可以税前列支,则分歧较大,但《办法》对资产损失的定义来看,已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上述应收款项,发生呆帐时,显然是企业的资产损失,符合规定的调减,可以税前列支。

(二)新的申报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金融企业负担。

《办法》对纳税人资产损失管理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办法》第七条规定,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可将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向税务机关报送。公告强调申报和汇算清缴同时进行,意味着旧办法的年度终了45日内取消了,这给了金融企业更多的时间予以准备相应资料。

第二,《办法》第八条规定,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改变了88号文中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在规定时间内按程序及时申报和审批的做法。这是征收管理上的重大改变,是税务机关转变行政职能,简化审批管理,减轻纳税人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金融企业发展迅猛,各级部门的监管制度以及企业内控制度也日渐健全和完善,金融企业发展越来越规范和健康。金融企业基本建立了完善的资产损失内部核销管理制度,能及时收集、整理、编制、审核、申报、保存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证据材料。因此,采用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有利于减轻金融企业的负担。

第三,税务机关对资产损失管理权限的变化。《办法》第十一条对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资产损失如何处理进行了明确。今后,汇总纳税企业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原则处理: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应上报总机构;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由于金融企业基本采用总分机构的经营模式,上述新政策将对金融企业的资产损失申报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不再列举金融企业贷款类债权损失的确认证据

《办法》不再列举金融企业贷款类债权损失的确认证据,例如,88号中曾特别详细列举了金融企业有关银行卡其他应收款、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的垫款损失、助学贷款等损失确认的证据。

实务中金融企业债权损失情况是相当复杂,涉及的法律事项也千差万别,以列举形式显然很难将所有损失类型和损失情况都予以覆盖,因此,原有以列举的形式规定金融企业贷款类债权损失确认证据,导致税企之间政策理解分歧较多,很难有效执行,一方面企业在执行政策时有些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使一些损失无法通过审批在税前扣除,不能体现税收政策的中性原则。此次,《办法》不再列举形式规定金融企业资产损失的确认证据,而采用财税〔2009〕57号中有关对金融企业资产损失的规定,以及《办法》所有企业均适用的证据规定。

在资产损失采用申报制度后,相当于增加了金融企业对资产损失的自主裁量权,同时减轻了税务部门的审批工作量,但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风险直接转移到金融企业身上。金融企业必须严格执行21号文件的基础上,收集、保存以及准备符合财税〔2009〕57号精神和《办法》规定的证据资料,才能使真实的资产损失得到及时有效地税前扣除,这样有利于缩小金融企业资产损失税务处理上的财税差异,体现税收政策的中性原则和效力原则。

(四)新增独立交易原则下资产转让损失确认要求

《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

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此前对于企业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税务机关不允许税前扣除,但对于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损失能否扣除,之前并没有具体规定。此次,《办法》明确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由于金融企业发生的关联企业转让资产往往涉及的损失金额巨大,值得金融企业关注《办法》新增独立交易原则下资产转让损失确认要求。

(五)对笔数多、金额小的应收款项呆账损失可简化处理

《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逾期1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5万元或者不超过企业年度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上述规定将小额坏账损失税前扣除的标准进行了统一,并放宽了额度标准,且不再对某些行业进行特殊规定。此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信企业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96号)曾允许从事电信业务的企业,其用户应收话费,凡单笔数额较小、拖欠时间超过1年以上没有收回的,由企业统一做出说明后,可作为坏账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原政策规定小额应收款项也要提交报损资料,不仅会增加金融企业的核销成本,也会加大税务部门的审核工作量,上述规定,对金额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对属于逾期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上,按照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金融企业的贷款利息收入应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但2010年11月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确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3号公告)规定:属于逾期贷款,其逾期后发生的应收利息,应于实际收到的日期,或者虽未实际收到,但会计上确认为利息收入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由于政策衔接上的问题,不少税务机关认为,23号公告自之日起30日后执行。该公告的时间是 2010年11月5日,2010年12月5日开始执行。从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4日,企业贷款利息收入无论逾期是否超过90天,贷款本金是否逾期,均在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在没有总局明确之前,2010年12月5日以后,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4日,企业应收未收利息即使在会计上已经冲减收入的前提下,在税法上不可冲减2010年应纳税所得额。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篇10

一、已取得的工作成效

2017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局上下围绕“营商、亲商、扶商、安商”,在资源要素保障、审批制度改革、流程再造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积极作为、取得一定工作成效。

(一)主动作为,要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17年以来,共完成报批53个批次、面积1791亩;完成供地95宗3568亩,上报审批农村村民宅基地用地1645宗,面积201亩,涉及七匹狼高端度假村、碧桂园、中钢建材、良格厨卫、骏牧乳业、佳联矿业等项目。

1.提前介入服务。对招商引资项目,我局主动服务,提前介入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前期工作环节,掌握工作主动,指导协调项目业主加快推进各项前期工作,为项目顺利落地打好基础。

2.主动沟通对接。加强与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最大程度缩短审批时限、增加报批批次;在兴泉铁路、白濑水库、良格厨卫等重大项目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时,局主要领导亲自多次到省厅、市局沟通协调,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报批。

3.优先保障指标。大力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建设,2017年以来共完成补充耕地6517亩、旧村复垦1404亩,建立完善用地规划、补充耕地和增减挂钩三大指标库,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充裕的指标。

4.开辟绿色通道。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实行立报立审、专人负责、加班办理,为项目用地报批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5.全程跟踪服务。对照年度重点项目清单,按单“挂图作战”,实时掌握项目推进情况,及时摸清并解决项目用地报批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落实项目前期指导到位、中期服务到位、后期跟踪“三到位”。

(二)砥砺革新,规划审批制度日益完善

1.压缩审批时限。一是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两项规划同步调整、同步完成,审批时限缩短1个多月;二是整合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合并办理、一次办结”,申请材料由16件压缩至9件,办结承诺时限由11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

2.简化审批事项。一是整合原工业用地总用地红线和规划用地红线两条红线,有效提高供地率,为工业企业减轻土地出让金负担;二是将用地预审意见作为使用土地证明文件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三是实现一图多用,减少多头出图环节,将红线图作为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的附件,不再作为独立的审批事项。

3.完善配套制度。一是出台《永春县房建市政项目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实施方案》,明确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各项工作细则;二是出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对应表》,实现一体化谋划、一套标准对外,极大方便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衔接使用;三是出台《永春县建筑工程建设许可阶段报建图纸编制内容及深度规定》,规范编制要求,统一设计成果,有效提升效率和质量。

(三)以人为本,土地征收工作和谐开展

2017年以来,我局全面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法”,确保我县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共完成征地2864亩,拨付土地款及青苗补助等款项约7328.5万元,涉及轻工智慧产业园、桃溪湿地公园、介福至高垅公路、五里街高端度假村、马跳水库、兴泉铁路等重点项目:一是主要领导“五亲自”。亲自调研征迁现场、亲自研究征迁方案、亲自协调重大问题、亲自督促征迁进度、亲自关怀工作人员;二是工作班子“五尽心”。尽到热心、尽到细心、尽到耐心、尽到真心、尽到公心;三是组织实施“五到位”。做到宣传发动到位、征求意见到位、规定程序到位、公开透明到位、维护稳定到位;四是安置补偿“五严格”。严格征迁标准、严格预存制度、严格支付方式、严格支付时限、严格资金监管;五是征迁安置“五满意”。让群众满意工作方法、满意安置方式、满意居住环境、满意生活保障、满意后续管理。

(四)便民利企,不动产登记改革深入推进

1.实现在线服务。于2019年1月开始推行“外网申请、内网审理、核验出证”服务模式,群众可随时随地在线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实现了全程最多跑一趟,该模式已成为企业、群众到窗口办证的首选方式。

2.推行便民服务。在全市率先推行二手房交易登记“七窗合一”便民服务。即将住建、税务、自来水、电力、新奥燃气、广电网络等7个窗口整合为一个窗口,群众只需到一个窗口、填写一张申请表、交一套材料、跑一趟就能把事办好,申报材料由原来需提交9张申请表减少为1张,办理时限从17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提速达68.75%,实现不动产登记跨行业“最多跑一次”。

3.实行综合服务。设置“一窗式”综合受理窗口,进一步整合业务集成服务,设置6个综合窗口,实行“一窗无差别受理”,减少企业、群众排队等候时间。

4.打造暖心服务。打造“零门槛+保姆式”暖心服务,通过设置绿色通道,为老、弱、病、残、孕及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优先服务;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建立服务台账,专门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五)重商亲商,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

1.开辟企业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登记材料,实现数据共享,针对企业首次登记业务,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容缺预审”等方式,缩短办证时间。企业申请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一律缩减至5个工作日,企业融资抵押贷款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按预约走“绿色通道”,1个工作日办结。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税收一体化全程通办,群众和企业只需要一个窗口、一套资料就能“全网通办”。

2.减轻企业融资成本。为民营企业、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抵押融资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延期续贷”“借新还旧”的贷款审批与抵押登记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首次登记的无缝衔接,减少企业融资时间,避免企业借用“过桥资金”,规避抵押物“悬空”风险,进一步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促使金融业更加有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六)接受监督,人大政协提案办理较好完成

1.主动接受监督。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决议和决定,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听取代表们的建议意见,自觉接受检查监督。

2.认真办理提案。对县政府交办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立即召开局务会,对提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股室、办理要求和办理时限,确保提案得到及时办理。2017年以来我局按时办理人大政协提案42件(其中:人大建议21件,政协提案21件),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办理。在办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三认真”(认真对待、认真办理、认真回复)、“三提高”(切实提高面商率、解决率和满意率),确保人大政协提案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满意率”达100%。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2017年以来,我们在营商环境营造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一)用地报批速度亟需加快

由于历史原因,在土地确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土地权属、土地边界存在异议难判定,共有土地分摊存在纠纷等问题,导致土地报批前期所需的材料未能及时提供我局,影响用地报批尤其是农村个人建房报批进度。

(二)规划审批改革不够彻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采取“减、放、并、转、调”等措施,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并则并、能转则转、能调则调。目前,在部门内基本做到了“能减则减”、“能并则并”,但部门间的“并”并不彻底,比如规划部门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和发改部门的初步设计审查还可以进行整合。

(二)窗口服务效率有待提高。1.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需进一步妥善解决。农村宅基地、安置房等历史问题错综复杂,申请材料的审查存在一定的困难,造成群众“办证难”的错觉;2.部门之间信息需进一步共享。各个部门系统不同,尚未实现接口连接,因此工作中,需要操作多套系统,造成群众在不同部门重复交材料和工作效率较低。

(四)工作队伍力量需要充实。截至目前,我县自然资源系统共有编制109个,在编人员只有86名,缺岗缺编问题较为突出,22个乡镇基层所人员严重不足,桂洋、锦斗、苏坑所甚至没有我局派出人员;此外,不动产登记中心聘用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专业性、经常性培训,业务衔接困难大,很大程度影响不动产登记效率;机构改革后,我局的职能更加多样,人少事多的问题愈加突出,导致部分工作存在滞后性,难以及时满足企业和群众的需求。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下阶段,我局将以此次评议工作为契机,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工作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双优”党建品牌创建、“强基促稳”三年行动等工作,认真梳理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难点、意见和建议,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坚决逐项整改到位,全力改善营商环境和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在要素保障上多措并举,营商更有“底气”

1.强化用地保障。一是优先保障招商引资项目的土地规划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涉及需要调整修改规划的项目优先及时给予办理;二是在项目规划选址方面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引导项目优先使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力争项目建设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尽量避免占用水田;三是持续抓好补充耕地和旧村复垦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多渠道拓宽补充耕地途径,为招商引资项目报批提供充裕的补充耕地和增减挂钩指标,确保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2.强化组织保障。在土地规划修改、用地指标保障、节约集约用地、用地报批、批后监管等方面建立协调保障机制,由局主要领导牵头,空间用途管制股负责统筹协调用地保障各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用地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强化服务保障。严格实行服务承诺、责任倒查、限时办结等制度,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采取“提前介入、重点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明确专人负责,工作整体推进,进一步提升用地报批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在优化服务上持续发力,营商更加“便捷”

1.精简材料。按照“简”上再“简”的思路,深入开展办事流程再造和申报材料“瘦身”,将所有没有法律依据的证明、确认材料、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全部从申报材料中剔除,取消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由部门自行设定的前置申请材料。

2.优化流程。对所有规划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采取“减、放、并、转、调”等方式,按照“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查”的运行模式,实行“统一收件、同时受理、联合审查、同步出件”;积极探索工程项目审批“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告知承诺、联合验收等制度,提升全流程建设管理审批服务水平,探索规划设计方案与初步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审批。

3.压缩时限。通过合理分工、授权放权等方式,优化前后台人员组合,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审批速度。所有不动产登记办事流程全部整合为受理(即初审)、复审、审核3个环节,甚至部分登记事项压缩为受理、审核2个环节。在行政审批中,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审批的环节一律取消。

4.创新机制。不断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探索“外网申请、内网审核”等“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新模式,打造“不打烊”的“数字不动产登记”,做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实现“最多跑一次”。

5.信息共享。加快登记系统信息建设,推进不动产登记系统与公安户籍、市场监管部门的营业执照、税务税收信息等部门信息共享,为申请人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提供便利。

(三)在作风建设上一抓到底,营商更具“魅力”

1.进一步充实干部队伍。一是向县委组织部申请协调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将未转隶的人员及时划转到位;二是向县委组织部、人社局申请允许考录新的工作人员,充实自然资源系统尤其是基层所干部队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