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考察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9 16:41:21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1

关键词:妈祖 宗教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43-01

一、妈祖的起源

关于妈祖的起源,传统说法是:五代闽王都巡检林愿生一女,名叫林默。此女自幼好道,又得观音菩萨超渡,成为海上女神,保佑航海的人们。林氏在民间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林氏女”、“神女”、“娘妈”等。“妈祖”一名开始使用于明代,自清代以来,台湾地区的“妈祖”名称逐渐为大陆普遍采用。

二、妈祖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妈祖信仰的形成与以下三个因素息息相关:

林默自身的智慧、品行、修养以及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都是其死后被神化的重要世俗基础。林默小时候非常聪明,七岁半就能听懂私塾讲授的知识,常哭闹着要去学堂。最终,她的聪慧得到了父母及老师的认可,同意她入私塾读书。林默学习进步神速,《四书》、《五经》等典籍很快铭记在心,此外她还对医药知识感兴趣,为天象常识所迷。

林默的行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出于统治的需要,历代朝廷多次对林默封赐,妈祖逐渐由一地方性神祗演变成全国性的海神,其封号也逐步上升。由此可见,与一般的民间信仰相比,妈祖信仰有官方背景的支持。

林默的一生与海相连。渔民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海洋灾难时时等待他们,因而现实生活中他们需要一种值得信赖的、超自然的、具有神力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减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林默所具有的世俗化特点正好符合了渔民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在妈祖死后,妈祖信仰开始由民间信仰转入官方认可的公开传播和公开信仰活动。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妈祖信仰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方,并得到朝廷的正式确认和嘉奖。之后妈祖又受到各朝代的多次褒封:南宋王朝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御祭14次。每次褒封都是妈祖信仰发展的推动力,在这种推动力的作用下,加上各朝代军事将领、船员、商人、华侨等媒介的传播,妈祖文化逐渐发展到全国,并风靡于海外,港澳台、日本、东南亚、欧洲等都建有许多妈祖庙。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600多座妈祖庙,1亿3千多万信徒。

三、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

1、妈祖信仰对社会个体的功能

第一,约束信众的行为规范。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塑造着人类。妈祖信仰提倡“真、善、美”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妈祖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植入信徒的深层心理中。信徒对妈祖产生了敬仰和畏惧的双重情感,敬仰妈祖为良为善的高尚,又惧怕自己的不良行为遭到妈祖的惩罚。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妈祖信徒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与社会规范相一致。所以说,鬼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第二,信仰给人精神寄托,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妈祖信徒大多以妈祖为精神寄托,希望通过进奉香火诉说心理的希望,求得妈祖的庇佑,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依赖、补偿或平衡,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追求更积极、更健康美好的东西。妈祖信徒常常通过妈祖节庆、祭祀仪式等活动表述自己的心理倾向,一方面娱神,另一方面更是娱人,既调适人的生活现状,又使社会生活和谐有序。

第三,教化功能。妈祖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妈祖是人也是神,是人们按人类普遍认可的善恶标准来造的神,并赋以神化后的妈祖以英雄人物的形象。中华文化中诸多优良传统和积极思想,如:“博施于民而济众”、“仁者爱人”、“救人于危难”、“天下为公”等都可以在妈祖的生平事迹传说中影射出来。妈祖神话传说以及妈祖文化精神、神格魅力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承延续至今,千年的传承道路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今,许多航行于大海之中的渔民,每遇其他船只失事,总要鼎力相助;每见海上漂尸总要捞起并载到沿岸掩埋,虽不知其名也要为之祭奠以告慰亡魂,这都是儒家文化“仁”字的具体体现。妈祖信仰折射出的“仁爱”既是人际关系的准则要求,也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要求。

2、妈祖信仰对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文化认同功能。妈祖信徒不只存在于中国大陆,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多信徒,共同的信仰加强了全球华人的亲缘关系,其更充当了中华子女的文化认同纽带。千百年来,因为妈祖精神顺应人性,体现人类追求的“真善美”,所以才能延续下来,并且内容在不断宏富,至当今空前的规模。妈祖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全人类和平发展文化”的一部分。正如日本鹿儿岛大学民俗教授下野敏见在参观妈祖庙所言:妈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南亚的,而且是世界性的信仰传播,妈祖对世界文化有贡献。正因如此,妈祖文化容易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鸣,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力地促成了不同祖籍人群、不同信仰人群的再度整合,妈祖成了社会整合和凝聚的一种精神力量。

第二,旅游功能。首先,妈祖文化蕴涵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妈祖庙内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民俗、海外交往及贸易等情况的物质载体,拥有研究历代经济史、海交史、民族学、民俗学的可靠原始资料,它是妈祖文化考察、修学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其次,妈祖盛大的祭奠民俗极具吸引力,全世界二亿多妈祖信徒为朝圣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第三,海峡两岸和平的助推器。对海峡两岸而言,妈祖的“和平使者”作用尤为明显。近期台湾当局漠视台湾民间信仰源自祖国大陆的事实,甚至公然将台湾北港朝天宫称为“海内外各地妈祖的总庙”,试图以“文化”来瓦解台湾民众归心祖国的向心力。然而,每年都有八百余批次的台湾进香团赴湄州岛妈祖庙进香朝圣。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对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进程。

参考文献:

[1]林新娟.妈祖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现代化意义[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9月

[2]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2

汪雪艳,一个在海地大地震发生后在第一时间救出5名幸存者的中国维和女警察,把“中国形象”深深地烙在了海地震区!

反扒能手,埋下维和警察梦

雷厉风行的汪雪艳是安徽灌南人,毕业于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淮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从事反扒工作。

汪雪艳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经过拜师苦学,她渐渐练就了一手抓贼的好本领,贼都很难逃过她的火眼金睛。即便是后来当上反扒大队指导员后,她也总是亲上一线,带头抓贼。

在反扒大队工作的这些年,在同事的协助下,汪雪艳先后打掉扒窃团伙9个,抓获网上潜逃人员8人,多次受到各级领导赞扬。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反扒大队因工作出色,先后荣获集体三等功,市级、省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汪雪艳并不满足取得的这些成绩,她知道,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当好一名新时期的警察,必须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于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中午别人午休的时候,她都会抓紧时间,在办公室里看书看资料,如美国全英文版的一百多集的电视连续剧《犯罪现场调查》。汪雪艳从中不仅学习了英语,更吸取了丰富的刑事科学知识和侦破思路,开阔了眼界。

为了学好英语,她毅然报考了安徽大学英语专业的自考。没有对话环境,她就把电视调到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跟着节目主持人练口语。她还买来复读机,坚持每晚练上1个小时的英语。汪雪艳家里,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儿子方天行在房间里写作业,她在客厅里苦练英语。

几年下来,她用坏了6部复读机,最终顺利通过了英语自学考试,拿到了英语专业本科文凭。

一个偶然的机会,汪雪艳看了有关维和警察的报道。维和警察们高尚的责任意识,让她久久不能平静。她想,我为何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呢?她开始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悄悄地苦练射击等专业技能。

2003年,公安部面向全国招考维和警察。那时,汪雪艳正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进修,面对突然到来的机会,她却犹豫了。考虑到儿子实在太小,需要自己的悉心照顾,汪雪艳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而跟她一起进修的同学中,有5人最后被录取。这让她遗憾了很长时间。

层层甄选,梦想成真被派往海地

2006年初,公安部再次在全国招考维和警察。这一次,汪雪艳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选拔考试。全国一共有640名符合条件的民警参加了选拔,初试淘汰率高达80%,汪雪艳成了全安徽唯一一名通过初试的民警。

汪雪艳告别丈夫方传儒和12岁的儿子方天行,来到河北廊坊维和培训中心参加培训。7月初,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官员开始主持甄选考试。考核内容包括:英语阅读、听力、写作、口语;汽车驾驶的基本操作;射击的枪械拆装、5米速射、7米慢射等多项。考试采取突然死亡淘汰法,一旦有一轮考试不合格,就要立即被淘汰回家。

汪雪艳亲眼看到很多朝夕相处的队友在被淘汰后,泪流满面离开的样子。她的心一直悬吊着。等待考官宣布通过名单的过程最为难熬,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考官都快宣读完了,汪雪艳依然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她的心一点一点地往下沉。她没有想到的是,名单上的最后一个名字就是她!就这样,2006年7月5日,汪雪艳拿到了联合国维和警察资格证书,成了安徽省第一个女性维和警察。

汪雪艳离开家时,儿子方天行还在上小学六年级,而当她回到家的时候,儿子已经被一所中学录取了。她问儿子:“妈妈关心你太少了,你怪妈妈吗?”“妈妈,我为你骄傲!同学都羡慕我有一个这么棒的妈妈呢!”方天行这样安慰妈妈。尽管私底下,因为思念妈妈,他还偷偷抹过眼泪。

拿到证书后两个月,汪雪艳再次来到廊坊接受业务培训。2009年2月,又一轮的甄选比赛开始了。汪雪艳将又一次面临着9轮突然死亡淘汰的考验。甄选比赛在摄氏零下10度的大雪中进行,汪雪艳只穿着一件单薄的毛衣和春秋装警服,冒着严寒参加驾驶和射击考试,最终51人中只有32人通过了第二次甄选,而这32人中,又有7人在联合国高级考官的电话面试中被淘汰。

汪雪艳一次又一次地艰难突围,她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了一再的考验。2009年7月,汪雪艳接到公安部的通知,要她准备赴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她立即与先期到达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战友联系,得知海地经常都有绑架、杀人、抢劫等案件发生,治安状况非常差。

妈妈要离开了,放暑假在家的儿子非常不舍,他主动承担了帮助妈妈收集资料的重任。在网上拼命搜索跟海地相关的材料,越搜索他越担心,原来一直无忧无虑的他失眠了。终于,两天后,―脸忧虑的方天行开口了:“妈妈,海地这么乱,你在那里能保证安全吗?”汪雪艳笑着安慰他:“别忘了妈妈是二级警督,专业技能很高,一般人根本不是妈妈的对手。再说了,如果海地一切太平,那要妈妈去干什么呢?”

方天行不知道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就陪着她一起去买准备带到海地的日用品。先期到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战友给汪雪艳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上面注明了要从国内购买的各类生活用品共195种,大到烧锅,小到牙膏……那几天,汪雪艳感觉特别幸福,儿子突然长大了很多,每天都陪着自己跑东跑西,毫无怨言。

终于要告别了,方天行给妈妈提出了要求:“妈妈,你去海地维和,一定要给我带个和平勋章回来,我想给同学们看看。”这是儿子唯一的要求,汪雪艳怎么能不答应呢?她一把搂住儿子:“你放心,妈妈一定会拿回和平勋章的,我一定会做一个让你感到骄傲的妈妈!”

维和警花:和平最珍贵,祖国最亲

2009年9月20日,汪雪艳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和同事,和其他中国维和警察一起来到海地。

尽管事先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海地条件的艰苦还是有些出乎她的意料。她与一位来自天津的女警察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她5点多钟就要起床,6点钟出门上班。随着工作的深入,汪雪艳越来越了解海地人民的真实生活,尤其是海地儿童的境遇。当地的主要食物是豌豆,可是那里的许多孩子,一个礼拜吃不到几次豌豆!

每到休息日,汪雪艳都会跟同事们带着自己省下来的方便面,去当地的一家孤儿院看望孤儿。每当看着那些孤儿狼吞虎咽地吃着她和同事送去的食物时,她的心里都非常难过――这个国家太需要和平了!

因为常去孤儿院,那里的一个小男孩对汪雪艳越来越依恋,尽管语言不通,每次看到她,小男孩都会兴奋地冲到她身边,一直缠着她不肯离开。汪雪艳也很喜爱这个可爱的孩子,决定收养这个孤儿!有同事劝她说:“你多来看看他就行了,何必收养他,给自己增加负担呢?”汪雪艳说:“他的眼神,让我太不忍心了!”

因为语言不通,费尽周折后,那个孤儿才得知自己有了一位中国妈妈,他立即兴奋地在孤儿院里大叫起来,他实在太开心了!

为了工作方便,汪雪艳开始学习当地的官方语言之一的法语。很快,她就会用法语简单对话了。尽管工作异常忙碌,她丝毫没有放松对儿子方天行的关心。每个星期天,方天行都会到跟妈妈关系很好的一位王阿姨家里,通过王阿姨家的电脑视频,跟妈妈聊一会儿天。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太子港一片废墟。地震发生的时候,汪雪艳正与来自加拿大的马丁警官驱车在市区执勤,突然,车剧烈地晃动起来。几十秒过后,他们意识到,地震了!这时,一名海地的青年来到执勤警车前,焦急地求援,说附近有座楼坍塌了,很多人埋在里面,需要救助。

尽管余震不断发生,汪雪艳和同事立即冒着生命危险,飞奔到事故现场。他们用双手为幸存者刨开了一条生命的通道,经过几个小时的紧急抢救,5位幸存者最终得救了!

“谢谢你,孩子!”被救出的老人乔治罗杰见到汪雪艳时,真诚地对她说。

汪雪艳的英勇行动,彰显出强烈的职责意识,面对电视台的采访镜头,她说:“我不是弱女子,我是一名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看到到处无家可归的人们,看到残垣断壁的废墟,我的心在哭泣,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海地地震后,汪雪艳数次跟家乡的亲人和同事简短通电话,丈夫、儿子以及同事得知她很平安后,这才放下心来。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3

离云贵高原越远,这句话在我的心里越清晰。

来到了福建,来到了台湾海峡的西岸,这句话在我的心里越发清晰了。

此次随全国画报“海峡西岸行”采访团沿海组一行,旅程遍及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等地。福建省简称“闽”,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在“长江三角洲”与“朱江三角洲”之间,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发源地。“闽”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周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自古文化开化,民俗风情多彩的福建,拥有4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3处部级风景名胜、45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台湾海峡的西岸,透过岁月的门楣与窗棂了望,灿烂的八闽文化和迷人的台海风光十分让人迷醉。但深深印在我心里的却是这样两组词:树影与根脉、海与岸。

树影与根脉

树影总能把根的绿荫洒播到很远,根脉却会永远默默地和树影紧紧相连。

厦门集美的黄昏静美如诗,陈嘉庚故居在落日的余辉里显得格外静穆,庭前老树古拙的树影被余辉照得很远很远。

故居展示陈嘉庚简朴的生活风貌,生平事迹陈列馆展示他光辉的一生。陈嘉庚是厦门同安最著名的华侨,他秉承“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之理念,一生中倾资办学,在厦门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学校,成为捐资办学的楷模,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最先于1913年兴建“集美学校”,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返乡定居。他“久客南洋、心怀祖国”、爱国爱乡的精神令人感动。晚年,倾资兴学、造福乡梓。将价值相当一亿元的美金,送给集美办教育!他在弥留之际,还一再叮咛晚辈们着重于:“教育和集美的发展要继续。”充分展示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闽籍华侨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祖籍福建的华侨、华人达1086万人。早在唐代,泉州地区已有商人到东南亚一些港口城市经商,并有人在吕宋等地定居。到了宋元时代,泉州已成为世界东方大港之一,对外交往频繁,出国人数增多。明朝成化年间,漳州地区有大批居民移居菲律宾、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鸦片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期间,又有大批福建人相继举家到国外谋生。福建华侨在国外大都从事垦荒、种植、开矿、筑路、工匠、小商贩等业。他们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与侨居国人民一起辛勤开拓,为居住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自古是一家!据统计,台湾人口中相籍福建的占80%。居住在福建境内的台胞也有?万多人。这些福建移民带去了生产技术、传统文化、家乡方言、风俗习惯、,在宝岛辛勤劳作,世代繁衍,对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福建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历来关心和支持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回乡兴教助学、投资办企业。

同宗共祖、同音共俗,使福建与福建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形成了根脉相连的传统文化和血浓于水的特殊亲情。我们上莆田湄州岛时虽然遇上起风,但海上的风浪和阴沉的天气更显妈祖祖庙的大气庄严、温暖凝重,在深灰色的天幕衬托下,高大端庄的妈祖用她那慧智安详的目光遥望海峡的彼岸。妈祖信仰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及东南亚华人较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之一,福建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明清以来,随着福建对台湾的三次大规模移民,闽南民间信仰也随着移民扎根于宝岛。台湾目前有1500多座妈祖庙,七成的台湾人信仰妈祖,在大部分台胞心目中,妈祖不但是战胜风浪、自然灾害和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同时还是把他们与祖国大陆紧紧相连的一条重要感情纽带。在台湾,妈祖代表着“根”。狗年新春,福建画报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们:“正月初一至初八,来自海内外的9.5万名炎黄子孙慕名上莆田湄州岛烧高香、祈五福,寻根谒祖、朝拜妈祖,创下了历史纪录。”

海与岸

岸是到达的目的地,也是出发的起始地;海一望无际,是一个空间,也是一种纽带,海的彼岸永远充满了吸引和魅力。

经由海洋来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交往和贸易应该被看作是沿海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福建有3300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福建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在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东方国际商贸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许多外国人纷纷随商船来到这里,有的就在泉州定居并和当地人通婚,谱写了对外商贸交流的辉煌篇章。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时,多次在福建驻泊,从这里扬帆出海。“墨头赤脚半蕃商,大船高樯多海宝”、“船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是泉州曾有的盛况。泉州市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蕃客外商也入乡随俗,将这些进口的“蕃货”先敬奉妈祖,祈求保佑往来顺风济渡,然后再自由交易。当时外商运来的物资主要有珍珠、钻石、玛瑙、象牙、香料、火石等,以此来交换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以及民间古董工艺品等。建于1959年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门性博物馆。该馆藏品1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102件,突出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福州市马尾的船政博物馆是一个让人倾听到近代中国人那颗律动的奋发之心的地方。清末国衰,外强横行,有识之士,奋起图强,为“师夷长技以制夷”,1866年6月,左宗棠奏请择地福州马尾创办船政,第一任马尾船政大臣是近代中国船舶工业的奠基人之一的洋务派务实人物清末大臣沈葆桢。他就任总理船政大臣后,力排阻力,改革旧制,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监督,任用洋人传授造船、造机技艺。为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他创办船政学堂,定期选送优秀学员赴英、法留学,很快就把马尾船政建设成为近代中国的专业造船、育人基地。其规模在远东首屈一指。在此后几十年中,船政学堂为近代中国的海军建设、航运、机器、矿冶、电讯、铁路、外交、教育等领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严复、邓世昌、萨镇冰、詹天佑等都是其杰出的代表。1874年,在抗击日本侵略台湾的战争中,以马尾船政所建舰船为主体,组建了中国当时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水师。马尾船政的成功,拉开了中国发展大规模机器造船工业的序幕,也开创了中国派遣留欧学生的先河。?919年,马尾船政的学生还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架飞机。往事如昨,而今,福建船舶工业正,哨然崛起,福建船舶工业下一步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形成厦门、马尾、泉州、福安四大造船基地,力争2010年年产船舶总吨位达到200万吨。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4

[关键词]长乐显应宫 妈祖 民间信仰 华侨华人 郑和下西洋 明代

郑和下西洋凡7次,历时近30年,涉沧溟10万余里,往还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先后到达30余国。他乞求保护的主要神祗是海神天妃,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百年之后,竟然也成了沿海居民,尤其是迁徙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顶礼膜拜的尊贵守护神。本文拟以1992年在长乐樟港镇仙岐村发现的显应宫遗址及数十个泥塑为线索,探讨郑和信仰的形成及其与妈祖信仰的关系,以及郑和信仰在东南亚华人社区的传播与影响。

一、妈祖信仰的起源与郑和对妈祖的景仰

妈祖又称天妃,姓林,名默,莆田人,相传雍熙四年(987)九月她升天为神。北宋天圣年间,在她的故乡莆田湄洲首先建祠敬奉妈祖。庆元二年(1196),在当时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建立天妃宫。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市舶司也建有顺济圣妃庙祀奉天妃。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之神,从北起丹东、营口、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到南京、上海、宁波,直至广州、北部湾都陆续建天妃宫。仅台湾全岛就有天后宫900余座,信众1400万余人。据统计,迄今全世界妈祖信众多达2亿人。明末至清代甚至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河北及京津地区,也出现了35处的天后宫。[1]不仅沿海有,内地也有天妃宫,如南平、光泽、浦城、崇安、江西景德镇、贵州镇远等均有。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地也亦如是。早在明中叶澎湖马公即建造妈祖宫,是为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2]

明初郑和被明成祖委以重任,七次往返各大洋之间。在每次下西洋行前,沿途均要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亦需酬谢天妃。郑和出使古里、满刺加返还,以为沿途风暴中妈祖神灵多次感应,奏请朝廷于永乐五年(1407)新建南京龙江天妃庙,当年庙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永乐七年(1409)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内官尹璋出访榜葛剌国,祷神求诸显应。明成祖遂遣郑和与太常寺少卿朱焯传旨湄洲致祭,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御制《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对天妃保佑“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加以褒扬。此碑仍立于南京天妃宫内。永乐十七年(1419)九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后,重修天妃宫于南京凤仪门外。宣德五年(1430)郑和复使西洋,舟师泊于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祠下,因缅怀天妃“数次皆仗神明护助之功”,遂再次重修天妃宫,并勒《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昭示永久,植西域海棠以志纪念。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抛锚的据点和活动基地,永乐七年(1409)郑和第三次奉使西洋,途经福建时,奉旨到湄山致祭天妃。永乐间,如《长乐县志》载“中贵人三保者下西洋,为建庙宇海上,大获征应。宣德六年郑和等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并府县官员诣湄屿买办木石,修整庙宇”。郑和于宣德六年(1431) 在长乐天妃宫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碑高133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座高29厘米,碑额篆文《天妃灵应之记》,有祥云捧日图案装饰,碑身周饰缠枝蕃莲纹。碑文楷书共计1177字,记述了下西洋的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宫、寺、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明朝对外关系史的珍贵文献碑刻史料。正如碑文所说:“神之感应,未易殚举,昔尝奏请于朝,纪德太常,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典。钦蒙后制记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充分表达了郑和对天妃的感激之情。[3]郑和船队曾数次停泊长乐,据道光《福建通志》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苏州刘家港泛海至福建,后自福建五虎门扬帆。”永乐七年(1409)“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泊,十二月福建五虎开洋”。永乐十年(1413)“自福建福州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宣德六年(1431) “驻泊兹港(长乐)等候,伺风开洋”。另据明弘治年间由闽人黄仲昭撰写的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卷四“地理志”记长乐县“太平港在县西隅。吴王夫差尝于此造战舰,即古吴航头也。国朝永乐十一年,太监郑和通西洋,泊舟于此,奏改今名。东有十洋街。古谶云:十洋城市状元来”。[4]今樟港镇十洋古街犹存。

二、明代对妈祖的封赐与妈祖信仰的兴盛多与郑和等航海活动有关

有明一代朝廷及地方官员曾多次对天妃妈祖进行封赐和祭拜,这就从官方的高度上更加推动了妈祖信仰的兴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以为神功显灵,敕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以神屡有护、助大功,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建庙都城外,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六年(1431),以出使诸番得庇,俱遣太监并京官及本府、县官员诣湄屿致祭,修整庙宇。明毅宗崇祯十三年(1640),加封天妃妈祖为“碧霞元君”。

从历朝皇帝的御祭享文也可以看出多与郑和海事活动有关,而且妈祖的身份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钦差太监郑和前往西洋,水途适遇狂飙,祷神求庇遂得安归。郑和特将此事奏上,乃奉旨差官致祭,赏其族孙宝钞各五百贯。本年度明成祖又遣内官张悦、贺庆护送勃泥国王回国,“舟中危急,祷神无恙。归奏,奉旨差官致祭”。同年复差内官尹璋出使东南亚之榜葛刺国,“因水道多虞,祝祷各有显应。回朝具奏,圣上以神功浩大,重裨国家,遣太监郑和、太常寺卿朱焯驰传诣湄山致祭”。永乐十三年(1415),钦差内官甘泉送榜葛刺国王,海中危急,祷祝获安,诣庙致祭。同年,复遣钦差内官前往榜葛刺国;由于往来危惧,祈祷屡助显应,奉旨诣庙致祭;十一月又委内官张源到庙御祭一坛。永乐十五年(1417),钦差内官王贵通、莫信、周福率领千户彭佑、百户韩翊并道士诣庙,修设开洋清醮。永乐十六年(1418),又“差内官张谦到庙御祭,着本府官员陪祭”。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钦差太监杨洪等出使诸外国;神功加佑,风波无虞,特遣官祭告”。宣德六年(1431),明宣宗又“钦差正使太监郑和领兴平二卫千百户,并府县官员,买办木石修整庙宇,并御祭一坛。”并制曰:“兹遣郑和等道涉江海,往返诸番,惟遣有灵,默加佑助,俾风波无虞、人船利涉,浮达之际,咸赖底绥。特以牲醴祭告,神其飨诸!”[5]连篇累牍的御制祭文将妈祖信仰推向更高的巅峰。

三、“郑和信仰”的形成、扩散及其与妈祖信仰的关系

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仙岐村村民郑康?d于1992年6月21日挖房基时,发现了2尊泥塑像。同年8月11日,由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实验室、福州市考古队和长乐市文化馆文物干部开始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保护工作。挖掘出土曾湮埋地下100多年的庙宇,当地人称之为显应宫、大王宫、妈祖庙。该庙宇南北走向,长26.4米,宽13.2米,四周土墙,两进结构,均4扇3开,进深5柱。南墙基本保留,大门框部分尚高2.41米、有侧角。一进入大门就是前座,其次间是放置塑像的龛位。庙中设有5个神台,前殿2个,后殿3个,每个神台上供奉一组神态姿势各不相同,面目栩栩如生的彩绘泥塑神像。其中前殿西侧神台上的一组神像,当地群众称之为“巡海大臣(神)”。这座沙山下埋藏的宫庙,直至1992年福州修建长乐国际机场才偶然出土。当时由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与福州市文物考古队联合发掘,发表了《长乐漳港大王宫遗址清理简报》。[6]早在几年前,有人通过对泥塑神像和长乐历史的研究,推测这座庙宇可能就是郑和在长乐修建过的第三座妈祖庙,“巡海大神(臣)”可能就是后人塑造的郑和。这将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被神化了的郑和彩绘塑像。消息传出,迅速引起海内外的关注。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福建师大历史系的几位历史、文物专家专程来长乐考察,从塑像形成时间、雕塑手法、人物特征、服饰特征,以及当地历史、庙内供奉诸神的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考证,一致认为,这尊塑像大约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白玉带,脚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服饰,确实就是统率庞大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显应宫(又称大王宫),于清光绪年间因海啸而沙埋于地下。长乐显应宫地宫特指出土遗址部分共有5座神台,供奉着大王及夫人、临水夫人、马将军、天妃和巡海大臣(神)5组、计有50多尊彩泥塑像。其中位于前殿左侧神台上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定名为“巡海大臣(神)”的一组彩塑,共有10尊,与前殿右侧的天妃彩塑组群置于完全对等地位,颇为引人注目。要了解巡海大臣(神)彩塑到底为何方神明,关键是对为首的塑像进行认定。这组彩塑居中是一男性,高130厘米,坐姿,显然是这组神像中的主体塑像。塑像面如满月,表情慈祥,坐姿优雅端庄,身穿红色圆领袍服,胸前、两袖均有贴金纹饰,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扶在腰间所束带上,脚下是一双皂色靴子。有专家认为此人身份特殊。

据《长乐漳港大王宫遗址清理简报》称,出土的泥塑目前可计算的有44尊。女性塑像14尊,男性塑像30尊。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no.01,女性立像,怀抱幼子,发髻梳在头的后顶部,身着对襟宽袖长袍,袍内再穿拖地百折裙,人体曲线处理为腹部挺出的弓形。此神像当为保佑生育的临水夫人。no.03,女性坐像,高93公分,正如报告所说,该像是这组塑像的主体,头戴金冠,身著圆领对襟宽袖长袍,穿护肩并披巾,手为作揖状,腰佩玉带衣着,以贴金、红、黑为主,间有少量绿色。原无脸部,后补塑。这个塑像与湄洲岛上明代所塑的妈祖整体形象极其相似,可以确认为妈祖神像无疑。no.13女性坐像,高126公分,面部表情既高贵又显得专注,耳垂较长,面部也很丰满,是整个遗址中大王的夫人。头戴金冠身著长袍,内穿百折裙,腰配玉带,斜口领,衣着以红、绿和贴金为主,衣纹的皱折和袖的地方最为流畅。no.14是男性坐像,高130公分,方脸大耳垂,目光显得深邃和蔼,头戴帽,黑色,镶嵌金边,身穿圆领长袍,腰佩玉带,脚穿船形鞋,是该宫2个大王中主要的一位,右手扶于腰带,左手自然放在左膝上,衣饰中以贴金和红色为主,间有绿色装饰。此人应当就是郑和。再如no.38, 女性立像,高100公分,面部表情较为随和,外穿对襟长袍,内穿拖地裙,衣纹的塑造非常流畅,衣饰以贴金为主贴金以作出绣衣的效果,双手抱印一方。此女性当系妈祖的掌印官。余下40个塑像多与各地天后宫中塑像相似。

福建长乐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亦为其迈出国门第一步的地方。庞大舟师“屡驻于斯,伺风开洋”,可以说下西洋与长乐有着密切关系。郑和对长乐具有重要影响,不言而喻。在长乐,不仅有郑和当年亲自树立、保存完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而且有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十洋街”,长乐人对郑和极为崇拜,在二刘村,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地名晦翁岩被命名为“三宝岩”。显应宫所在的仙歧,滨海生态环境使当地居民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明后期“倭患”的严重更促使人们纪念和崇拜与海洋相关的神?。将郑和塑像供奉在寺庙中,与天妃并列,是长乐民间信仰、崇拜和纪念郑和历史功绩的产物。长乐人对郑和极为崇拜,在二刘村,晦翁岩被命名为“三宝岩”,而福建地方祠祀群集、广供神?,在长乐仙歧出现对郑和的供奉,应该说是不奇怪的,也是合乎一般民间造神过程的。中国是一个具有雕塑艺术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国家,民间流传的许多古代彩塑遗产,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显应宫彩塑不仅具有雕塑的立体感,而且加上色彩,使人物栩栩如生,显示了郑和的风采。“巡海大臣(神)”彩塑组群与天妃彩塑组群置于对等地位,说明延至明万历年间,虽然不过150年左右,坊间已经将郑和神格化,并提高到与天妃并列的高度。

另据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泉州市区寺庙录》,在市区7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2个农场、1个乡约60万人口中,有636个民间信仰神庙,共祀182个主神(截至1996年6月统计数字),其中就有郑和神灵崇拜。这也说明长乐显应宫的郑和信仰崇拜并非孤证。[7]

四、华人华侨与东南亚各国的“郑和信仰”

处在明代初期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处于我国东南经济发达且人口增长迅速的江浙闽粤一带,人们素来就有向海外移民的传统;由于郑和七下西洋,则进一步推动了闽粤人民向南洋地区的迁徙。郑和船队下西洋使海道畅通,到南洋一带去的移民更多了。当时中国移民在南洋地区约有几十万人,他们在当地奉公守法,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项实业。比如爪哇的新村、苏鲁马益、吕宋的马尼拉都有成千上万从闽粤去的商人经商贸易。旧港也有很多华侨。华侨主要的经商地点有:吕宋、占城、真腊、暹罗、爪哇、旧港、满剌加、锡兰、苏门答腊等处。他们中有的是商界的垄断者;有的拥有巨大的船队;有的被一些王国委任为港务官员参与海外贸易的管理,或作为海外贸易使节,指导王室海外贸易事务。随着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交通越发畅达,国际贸易频繁,江、浙、闽、粤等地有大批民众移居海外。据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记载,在爪哇、加里曼丹、菲律宾、马来半岛,有成千乃至上万的华侨。明查继佐《罪惟录》记载“其地曰涧内者,中国人贾以数万名压冬,间有削发长子孙者”。张燮《东西洋考》“吕宋”条解释“华人既多诣吕宋,往往久住不归,名曰压冬。”侨居各国的闽粤移民比明代之前成倍增长。如爪哇“新村番名曰革儿昔,原系沙滩之地,盖因中国之人来此轫居,遂名新村,至今村主广东人也。约有千余家,各处番人多到此买卖,其金子诸般宝石一应番货多有卖者,民甚殷富”。[8]“升斗之法,截竹为升,为一姑剌,该中国官升一升八合。每番斗一斗为一捺黎,该中国官斗一斗四升四合”。[9]闽粤移民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度文明带到南洋各地,他们辛勤劳动,和当地人民开发那里的资源,对南洋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的贡献。当地官员十分重视郑和船队的到来,“凡中国宝船到彼(指满剌加),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返。”[10]华人所建村落散布于东南亚各国,据明慎懋赏《海国广记》载:在爪哇“有村曰杜板,仅千家,二头目主之,人多闽广流寓者。鸡、羊、鱼、菜甚贱。又东行半日入北马头曰?P村,中国人成聚落,遂名新村,约千余家,居民环接,编茭樟叶覆屋,铺店连村,各处番舶,至此互市金宝番货”。[11]类似记述比比皆是。如明人罗曰?《咸宾录》载:“番舶幅凑,多广东漳泉人。土沃宜稼穑。谚云:一季种谷,三季生金。言米谷盛而为金也。市用钱布并烧炼五色珠。”[12]明代闽粤沿海居民在东南亚各国定居,此即明证。

另据明费信《星槎胜览》“龙涎屿”载:“其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大泥;或大鱼腹中剖出,若斗大圆珠,亦觉鱼腥,间焚之,其发清香可爱。货于苏门之市,价亦非轻,官秤一两,用彼国金银十二个;一斤该金钱一百九十二个,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千文,尤其贵也。”[13]许多华商利之所趋,纷纷跨海越洋来到当地采购并贩回国内,以牟取暴利。明查继佐《罪惟录》传三十六“暹罗国”记载该国民俗“剪发穿耳,跣足而缭腰及?前后,珍宝之国也。有西塔始造时,值郑和至,削其合尖,后屡合之,不能尖也。王所居宫,用黄金涂。帽金帽,若自抹首,?周于身。以受明封。平时腰束嵌丝??,独不剪发。出跨象。或乘肩舆,张盖茭?叶为之。臣民望见王,合掌伛偻,扪王足三,乃自扪首三,谓之顶上恩。” [14]这一段文字记述了郑和下西洋曾到访该国,代表明朝皇帝对之进行赐封,并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

正是基于这个深沉的历史积淀,东南亚许多地方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郑和的各种传说,当地人民将郑和奉若神明,为之建庙奉祀,600年香火旺盛,相续不衰。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关于郑和的寺庙,多供奉有郑和塑像。如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三保庙,活动中最隆重的是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的三保大人出巡日(有人称是三保生辰)。每年这一天,人们抬着三保大人塑像游行,象征三保大人走出石洞巡视。据载,1704年三保洞遭受暴风雨塌陷,原塑像毁坏。现塑像是直接从中国运去的,高80厘米,身穿明朝官服。但海外供奉的郑和塑像一般似乎时间较晚。中国是一个具有雕塑艺术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国家,民间流传的许多古代彩塑遗产,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显应宫彩塑不仅具有雕塑的立体感,而且加上色彩,使人物栩栩如生,显示了郑和的风采。“巡海大臣(神)”彩塑组群与天妃彩塑组群置于对等地位,说明民间已将郑和神化,并提高到与天妃并列的高度。再比如马来西亚称郑和为“三宝大神”;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墩、三宝庙、三保井;苏门答刺有三宝庙;暹罗有三宝庙、三宝寺、三宝港;真腊有三保公庙;满刺加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这都反映了郑和七下西洋在各国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出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崇敬。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他是在海上中西交通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一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郑和下西洋开始,中国通向南洋各国以及中亚乃至东非的坚冰已经打破,航向已经开通,并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向海外移民的新高潮。这些早期的华人华侨与所在国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推动了所在国经济与文化的蓬勃发展。鉴于郑和在交通各国及传授航海经验方面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自明朝中后期开始,人们将其尊从为神,也是符合人类学的一般原理的,长乐樟港镇仙岐村发现的显应宫遗址与妈祖、郑和等泥塑群像即为明证。

注释:

[1]尹国蔚:《妈祖信仰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传播》,《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134-138页。

[2]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四地理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78页。

[3]郑志明:《台湾的宗教与秘密教派》,第190页,台原出版社1989年5月版。

[4]转引台湾海洋大学客座教授苏明阳:《郑和下西洋的总述》/73466085680087040

[5]详见《天上圣母@民间信仰区》.tw/board/topic.cgiforum=84&topic=53&show

[6]详见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长乐漳港大王宫遗址清理简报》,《福建文博》1994年第2期,第56页-67页。

[7]详见徐心希:《闽台地区汉民族民间信仰的源流、现状与特点探讨》,《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第54页-61页。

[8][9]马欢:《瀛涯胜览》“爪哇国”,转引自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607页。

[10]马欢:《瀛涯胜览》“苏门答剌国”,转引自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同上书第584页。

[11]慎懋赏:《海国广记》“占城至爪哇国路程”,同上书第610页。

[12]罗曰?:《咸宾录》卷六《三佛齐》,同上书第596页。

[13]马欢:《星槎胜览》前集《龙涎屿》,同上书第603页。

[14]查继佐:《罪惟录》传三十六“暹罗国”,同上书第705页。

about temple xianying in changle, zheng he’s belief and zheng he’s navigation to occident

fujian teacher’s university history and sociaty college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5

关于国庆节的周记【1】

光阴似箭,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祖国母亲穿上盛装,迎来了她的生日。

然而在2019年10月1日,我终于亲自参加了国庆大阅兵。那时的我是一名特种兵,站在受检阅的队伍中,心情十分激动。当总书记乘坐检阅车缓缓地驶向受检部队时,他亲切的向战士们问候:“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听!这是我们总书记对战士们的关怀。

接着,分列式阅兵开始了,首先走向检阅台的是陆海空三军的徒步方队,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在这其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就是身穿彩色裙装的女民兵部队,她们虽然不是正规编制,但她们也毫不逊色于正规军。瞧!她们来了,她们踏着矫健有力的步伐,显得更加威武雄壮。

紧接着就是我们特种兵方阵,特种兵的主要任务是袭扰破坏、敌后侦察、窃取情报、紧急解救、心战宣传、特种警卫,以及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反恐怖和反劫持等。我们除配备先进的步枪、微声枪、匕首等轻武器外,还配有战场电视、热成像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战场情报处理系统等高科技装备,能在各种天候利用先进的侦察器材,获取对方情报。我们在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武装力量的建设成就,告诉世界中国从此变得更加强大。那里人山人海,排队等快艇的人像一条长龙。过了好一会儿,我们才坐上快艇向三山岛出发。快艇开得飞快,迎风破浪,掀起了一朵朵浪花,我和小朋友们都觉得非常刺激。到了岛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真是舒服。我们玩了一下午,才到宾馆休息。

阅兵过后是群众游行,各种各样的游行的彩车展现了中国经济、农业、科技等的飞速发展。队伍在行进中不断变换形式,队形由方变圆,各种花朵打开,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人民幸福安康……

关于国庆节的周记【2】

十一假期已经过去几个星期了可是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长假里的活动吧。有些同学去旅游;有些同学补课;有些同学参加活动.....

而我的假期是在"动漫"中度过的。

听到动漫这两个词有些同学已经明白了:原来你是去参加了动漫展啊!"是的长假里举行了两个动漫展都是十分吸引人的.我抱着好奇的心情去了中山公园对面广场的"动漫游园会"......

一到现场我就傻了眼尽管那时还是八点但浩浩荡荡地五六百米的队伍还是映入我的眼中。看着这条"长龙"我不禁感叹:每天五千张票真是少之又少啊不知我能不能买到。"

排了两小时的队我总算进到了主会场中不过脚也是很酸的真是"有所付出"了。

这次的动漫展是以"网球王子"为中心的到处都有网王的拼图挂历衣服......看的我眼花缭乱.所有东西都是限量版的我在拥挤的人流中最终"抢"来了一幅挂历和一个抱枕。我出来时已经是1点了不过看看我手上的"战利品"还是很满足的。国庆节是个重大的日子,也是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的日子。当然,我们北京上上下下也是热火朝天的。我们来到了公园,哇,人真多,看来为祖国妈妈过生日的人还真不少。表妹问:“姐姐今天是什么日子啊?怎么那么热闹?”我笑着并且充满自豪的说:“今天啊,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呢,这么多的人都是来为母亲庆生的呢!我们当然也是呢。”

爸爸说提议说:“走吧,先去看看表演节目吧!”我的眼睛也转向了前面的大舞台,我们情不自禁地跑了过去,还好,表演才刚刚开始。音乐响起来了,表演节目的大姐姐们也都出来了,她们穿得特别漂亮,脸上都喜气洋洋的。看了一个又一个的节目,我真舍不得离开呢。但是没办法,爸爸妈妈还要上班,所以我们就离开了。

我要求爸爸妈妈把我送到书店里,我在书店中努力的学习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我不仅要为祖国母亲感到骄傲,也要让祖国母亲为我感到骄傲。

动漫的热潮只是一时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还是要认真的学习从假期中走出来!

关于国庆节的周记【3】

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到来了,大街小巷都布置得漂漂亮亮,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气氛。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带着高兴的心情去玩。

在街上,每家店的门口都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微风吹拂,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显示着中国人的威信。一家家的商店看得我眼花缭乱,可是每一家店唯一不变的就是为庆国庆而优惠。家家户户有放鞭炮有唱歌的,每家和和融融地庆祝着国庆。

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汽车开来开去。马路两边挂着红灯笼,还有非常好看的工厂、商店门口都挂着彩旗,那里热闹极了,有绿色的草坪,还有五颜六色的花朵,人们都在那里拍照留念。我也拍了一张留作纪念。人民公园里的晚上更加美观热闹,公园门口停满了车子。

人们纷纷来这里看表演,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当人们洋溢着欢笑的时候,有人比我们笑得更舒心,他们身上还有伤、还有痛,心中还有振兴中华的信念。他们是那些为了“今天”而流血牺牲的爱国将领,是真正的英雄!国庆,是祖国母亲的生日,也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生日。

今天我很开心,而且我会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关于国庆节的周记【4】

祖国的63岁华诞国庆已经到来,值此国庆之际,我先向这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道一声:“您辛苦了”!

金秋十月的今天,我们莆田城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来喜迎祖国生日的到来。

清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刹那,市人大前的广场上,彩旗飞扬,热气球在微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时而,前后晃动;时而,左右摆动……广场上聚集了XX多人,在那儿等待那庄严的时刻。伴随着“歌唱祖国”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解放军双手拿着那鲜红的五星红旗,迈着那矫健的步伐向旗杆走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那庄严的时刻,便使我回想起曾经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时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当时的热闹时的情景。

国庆的到来,打破了莆田城往日的宁静。市区的中间有一条笔直宽敞而又洁净的街道,从东通西,与横贯东西的街——步行街连接成一条直线,成一个“一”字形。街道和公路两旁耸立的楼房——商场、服装店、水果店……商店门口装着霓虹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街上和公路上的汽车在奔驰,像长江里的浪花一样。步行街上,人山人海,各色各样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莆田的图书城也不例外,在那儿有许多少年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静静地端坐在地毯上,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图书。那场面,倘若那时的我有照相机的话,一定会将这动人的场面照下来。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是21世纪祖国初升的太阳,祖国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星辰,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骄傲,为了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国庆节的周记【5】

国庆期间,爸爸妈妈和我的同学——梓仪的家长在商量去海边玩。我和梓仪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千尺”,差点撞到了天花板,赶紧举双手双脚赞成。于是,我们马上收拾东西,OK!出发了。

我们坐着梓仪爸爸开的车来到了惠来神前海滨度假村。一路上,我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就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快乐。大人们有的在说今天的新闻,有的在谈论体育频道的羽毛球等多种比赛,有的在像播音员一样播报着今天的天气预报……我们这两只快乐的小鸟呢,有时玩一会儿游戏,有时说说自己的爱好,有时吃一颗自己偷偷从家里带来的糖果……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眨眼的功夫,我们到海边了。我和梓仪一见到无边无际,蓝得像蓝宝石的大海时,激动无比,用比刘翔还快的速度一头冲进更衣室,迅速换号泳衣,然后一起扑进大海妈妈的怀抱里。我刚接触到海面,就觉得自己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游着。梓仪看到我游得那么高兴,也跟着游了起来。我们游啊游,忽然一阵海浪把我们轻轻地送到岸边。那时我们还想继续游,直到听见别人的笑声才知道刚才大海妈妈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中午了,大人们拿出吃的东西,摆成一桌盛宴。我们大口大口地吃着,不在乎别的。这时,我向爸爸要了一杯橙汁喝,因为吃了太多干的东西,觉得渴了嘛,嘿嘿!

下午,我们又去看沙雕。瞧!这些沙雕有的是金字塔,有的是罗马战斗场,有的是行驶中的轮船,还有的是我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喜洋洋……真是千奇百态,栩栩如生啊!我们忍不住掏出相机,拍了一张张亲密合影。

观看完沙雕,我和梓仪又来到了海边进行捡贝壳比赛。我们准备把贝壳带回去送给好朋友,就当是纪念品吧。嘻!这可是既省钱又有意义的东西呢!

日快归西了。在走之前,我们拍了张日落美景,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和梓仪在临走时还不忘对大海喊道:“大海妈妈,再见!我们会经常回来看你的!”

关于国庆节的周记【6】

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作母亲?因为无论其他的什么词汇,都表达不出我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而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感情。

是啊,祖国——母亲,母亲——祖国,就是这样紧密相连,连成了一体。

当你聆听孩子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你可能感觉到母亲对孩子的重要;当你欣赏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时,你可能体会到家庭在你心目中的位置。可是朋友,当你听到殷秀梅的《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的时候你可曾掂量过祖国在你心中的分量?又可曾想过如何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孩子热爱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伟大的母爱;我们热爱家庭,是因为家庭给了我们暴风雨后的宁静。我们要热爱祖国,则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更为珍贵的东西——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孩子的活泼和家庭的安宁——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正因为祖国与个人是这样息息相关,所以,苏武可以忍辱负重,牧羊风雪;霍去病可以为将报国,有家不回;谭嗣同可以去留肝胆,笑傲刀丛;孙中山也可以百折不回,上下求索……循着历史的源头,走到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爱国史!?

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挨饿受冻;当祖国弱小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受辱被欺;当祖国富裕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快乐幸福;当祖国强大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6

在香港,市民推崇这样一类人:出身贫寒,勤奋努力,专业人士,事业有成。这些人是他们的榜样,因为他们通过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所谓“狮子山下的精神”,就是从底层起步打拼的精神。梁振英的成长之路正是许多香港市民希望走的路。

梁振英出生于一个警察家庭。小时候,家里很困难,父亲的薪金养活一家5口人。

梁振英的姐姐回忆,梁振英上学前班时,需自备午饭。因为家穷,妈妈早上蒸一锅馒头,梁振英就带着水杯和一个馒头到学校去。天气冷,馒头变硬时,他就蘸着热水吃馒头。“那时我上下午校,中午在家吃饭,常常看见妈妈边吃热饭边红了眼。她是想起在外啃冷馒头的弟弟。”

后来,为了贴补家用,全家大大小小都做塑胶花。当时11岁的梁振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上课之余负责搬运材料和塑胶花往返于工厂和家。几十公斤的材料常常令梁振英走走歇歇,到今天,梁振英的右肩还比左肩宽。

“记得最后一次交完塑胶花后,母亲将送花的最后一个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来,说是要留给孙子。”

青少年时期的艰辛,不仅铸就了梁振英坚毅顽强的品格,也使他对香港社会基层有了更多认识,成为他今天关注基层市民的历史情结。“童年时虽然物质不多,但生活充实,爸爸自小培养我看报和阅读的兴趣,我一生受用不尽。”“爸妈要求我们务实,不贪婪,做事光明磊落。这些要求亦是我做人处事的态度。我的家庭没有条件让我跷起二郎腿做人,却编写了我的人生‘软件’。”

不久前,一名初次见面的英国记者表示,对梁振英过去几十年的行为“不理解”。他指的是内地改革开放之初,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年的青年梁振英,与香港一些专业人士一道,跨过罗湖桥,参与到国家改革开放的大业中。那时,国家还很落后,他们到内地讲课的交通费用,都是自掏腰包,没有酒店,有时就一张行军床,睡在过道上。这位英国记者说,这种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人中并不普遍,因为不少香港人对内地有偏见。“你这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吧?”梁振英回答说:“爱国是公民的责任。”他告诉这位记者,这个信念最早是从英国人身上学的。在他赴英国留学期间,“有如面前突然有了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国家。”

为全体市民,服务香港,是梁振英多年坚定不移的信念。当年在英国留学时,有海外机构欲留梁振英在当地,但喝香江水长大的梁振英还是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香港,他当时一句感性而实在的话是,父母年事已高,要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

梁振英说,回想香港回归之初,很多人缺乏信心,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我到居民点,就基本法第一稿征求意见稿咨询市民。一个老伯问我,(1997年)7月1日早上,我第一份早餐用什么钞票。我告诉他依然是港币,他对我说,‘后生仔,你太年轻了,任何政权更替哪有不换旗帜不换钞票的啊?’可是,香港走到今天,还有谁对此怀疑吗?”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43岁的梁振英成为特区行政会议年轻的成员,两年后,成为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召集人。这一职务,一直持续到他宣布参选行政长官前的2011年10月2日。

梁振英有一句名言“家是香港”。过去几年来,梁振英每周定期在报章上撰文,大多数是在思考香港这个“大家”的未来。他说,我们要思考,当我们退下来的时候,如何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一代又一代留下一个更繁荣、更公义、更进步的香港。

自宣布参选以来,在香港各项民意调查中,梁振英始终排在三名参选人的榜首。经过这次民意洗礼后,他告诉记者,将会一如既往“倾听民意、广纳民意、尊重民意”,以民意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谦卑的心服务香港市民,服务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参与了香港回归的进程,参与了15年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实践,在两位行政长官身边工作过,梁振英说,这一切给了我很多体验,我将不负国家重托和港人期望。

2012年3月25日,在会展中心选举现场,胜出成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的梁振英,在电视机前面对700万港人发表选后感言:“今天,我作出的承诺,将会成为历史记录,我会在阳光下,接受全港700万市民的监督。我深信,齐心,香港一定会成功!”

【素材解读】

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家国不分,无家即无国,无国亦无家。从清贫家庭中走出来的梁振英,在他的身上充分展现了“家”与“国”的统一,在英国留学的他毕业时毅然回国,他惦念着年事已高的父母,惦念着养育自己的香江,更惦念着并不强大的祖国。正因为他心中有“国”,才能装着无数个香港家庭,更好地为香港这个“家”服务。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7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唐、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此。在这里,中西文化长期和谐相处,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佛教。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唐、五代时,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泉州道教。西晋太康三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这是泉州道教历史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天后宫、龙宫庙、净真观等。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不在少数。

道教对泉州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神佛造像、庙宇的出现使泉州雕塑、建筑出现新的气象。明代道士董伯华所绘的“风、云、雷、雨”4幅道教神像,即被称为“四顾眼”的珍品,是古代泉州道教艺术的代表作。

此外,元妙观、东岳行宫的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城隍庙和法石真武庙的山门,都采用牌坊体建筑,且多为三开间庙门,气派恢宏,十分壮观,是闽南地区的典型古建筑群。

泉州摩尼教。作为明教在世界上的最后消亡地,晋江草庵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明教遗址。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草庵位于泉州晋江罗山镇苏内村,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为全国现存的最完整的摩尼教遗迹。草庵寺建在一高台上,后依巨石作壁。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雕像,雕刻于公元1339年。光佛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辉绿色,手部呈粉红色,服饰呈灰白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世称“摩尼光佛”。草庵的摩尼光佛和摩尼教寺庙都是世界惟一仅存的。宋元时期,泉州的摩尼教活动比较公开,也非常活跃。据悉,摩尼教传入我国时又称“明教”。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公元694年传入中国。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于是遣散教众,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仅存的珍贵史迹。而草庵得以幸存,至今仍是个谜。

泉州伊斯兰教。宋时泉州港同阿拉伯世界的贸易尤为频繁、昌盛。后来由于来经商者留居的穆斯林日益增多,为保持其和生活习惯,在城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侨居的穆斯林创建了涂门街的“圣友寺”(即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净寺)等伊斯兰教场所,在南门一带还有穆斯林商贾聚居的“蕃坊”,侨居的商贾被称“蕃客”,或被称为“南蕃回回”,构成泉州城区的一个独特的居住“坊”区。元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发展,大批穆斯林商贾、工匠、宗教职业者接踵而来泉州,这是最大规模的穆斯林进入中国。然后再加上此前进入的穆斯林及其后裔,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为中国民族的一部分而被称为“回族”人,该民族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特征。元代,在泉州的外商“数以万计”,是泉州伊斯兰教鼎盛时代,城内和城郊建有清真寺七座,除了有“圣友寺”以外,还有“也门教寺”、“寺”等伊斯兰教场所,以作这些穆斯林商贾们礼拜和社交活动,并出现了“回半城”、“蒲半街”的盛况。

泉州基督教。基督教在唐代贞观九年第一次传入中国,中国称之为“景教”或“秦教”,属于聂斯脱里派。唐会昌五年,唐武宗禁佛灭教,景教也不能幸免,北宋时景教在内地已不复存在。元朝时聂派第二次传入中国,同时另一教派方济各派也传入中国,1294年罗马教皇特派孟德哥维奴到北京做方济各派的总主教,孟德哥维奴派了3名意大利人来泉州做方济各派主教。目前,泉州发现的基督教碑刻属于两种不同的教派,大致都是元代的,元代以前的只发现一块。明万历十年,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意大利耶苏会教士艾儒略,在福建活动25年,足迹遍及南平、建鸥、福州、泉州等地。明末,基督教在泉州建立了13座教堂。清朝雍正五年,基督教第四次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马尔蒂尼(卫匡国)、西班牙天主教士塞拉莫雅都到泉州进行传教活动。目前,泉州共有基督教堂120多座,天主教堂2座。

2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市场定位与目标选择

2.1塑造整体形象,做好市场定位,明确营销方向

泉州市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其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很少有城市能与之媲美。为了使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并使之具备特色和魅力,必须借助政府的导向作用,为泉州市的宗教旅游树立起自己的市场形象,可以以佛教为主相继推出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形成众星拱月的宗教文化形象。

2.2选择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泉州的宗教旅游资源

定期在泉州、厦门、漳州等周边地区进行宗教旅游促销活动,并辐射到福州,甚至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进行重点推介。与厦漳泉三角州区域城市进行广泛合作,实行资源整合、景区互动。多举行相关的学术会议,让中外学者对泉州地区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体验。还可以邀请厦门南普陀佛学院的历届校友来泉考察,开坛讲经,因为他们中很多人现在担任海内外名山大刹的方丈,名声远扬,对客源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沟通,大量的台湾游客涌入内地,使旅游市场中的台湾客源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宗教旅游尤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泉州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之一,台湾的与大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神缘”的影响很大。自然,泉州也有一些台湾同胞顶礼膜拜的神明及祖庭。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泉州安海龙山寺。据统计,目前台湾约有400多座龙山寺,数量很多且规模宏大,但最早的龙山寺是建于明代,而泉州的龙山寺却建于隋朝,所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造于东汉,即佛教初传中国之时,所以泉州的龙山寺作为台湾龙山寺的鼻祖,早就驰誉海峡彼岸,为台湾的信徒们所深深仰慕了。发挥泉州这一宗教资源的吸引力,活跃两岸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龙山寺在这方面的意义比起湄洲妈祖庙来说毫不逊色。况且泉州的妈祖庙(即天后宫)名气也不小,是古代中外航海者出海前求神佑护和祈风之地,尽可仿照湄洲妈祖庙,充分发挥“温陵妈祖”在台湾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开拓台湾的客源市场,对于泉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这些华侨华人的大部分也同闽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在充分做好第

一、二代华人回乡朝圣工作的基础之上,同时针对第

三、四代乡土观念不那么强烈的特点,下大力气宣传促销,吸引他们回来游一游。

3泉州宗教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3.1产品策略

(1)积极扩展产品组合。

宗教旅游的精髓是宗教法事活动与传统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目前泉州宗教旅游产品过于倚重宗教朝拜与法事活动参与类,产品组合宽度有限。宗教朝拜与法事活动参与类产品也主要局限在消灾、解厄、祈福、敬神,对宗教传统文化和风俗挖掘不深,产品组合深度不够。可以通过把宗教文化的沉寂用更为丰富的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吸引旅游者。比如开展春节庙会,佛法讲解等。

(2)整合宗教旅游线路。

在宗教旅游线路开发上突出宗教色彩,并注意与风景名胜组合设计,可以将泉州这些宗教旅游资源组合成以下旅游专线: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喇嘛教三世佛造像一日游;安溪清水岩一日游;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清源山——天后宫一日游;清净寺——灵山圣墓——穆斯林后裔村穆斯林风情一日游等。同时也可针对无的人士开辟“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系列旅游产品,以“佛教精品”为主线,参观泉州五大教,游览泉州胜茂。

(3)旅游纪念品精品化。

台湾大甲妈祖的魅力无远弗届,台湾商人利用大甲妈祖南下绕境进香期间,推出与妈祖有关的吊饰、衣物及用品,全都大卖,其中吊饰最受欢迎,常卖到缺货。因此,泉州宗教旅游也可以推出与宗教有关的纪念品,如妈祖公仔、纪念衫等,将旅游纪念品精美化、时尚化。可以是参加宗教法事活动只送不卖、也可以是量贩出售等以吸引更多的参观游览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

3.2渠道策略

现阶段泉州宗教旅游还是应以直接渠道为主,间接渠道为辅。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效益后可转换为间接渠道,借助旅行社所设计的旅游线路,招来旅游者。

3.3促销策略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8

沙祖康的大学时代是在南京大学度过的。当年教过沙祖康的原南大英语系党支部书记蒋克仍健在。为了能了解沙祖康更多的求学成长经历,本刊记者专程赶往蒋老的家里,这里是沙祖康每次回国必来的地方。这里的主人蒋克是被沙祖康称为“老妈”、被南京大学同学称为“妈妈书记”的、现已89岁高龄的革命老战士。

沙祖康每次回国,蒋老家是必去的地方,因为他早已把蒋老视为自己的母亲,把蒋老的家视为娘家。而蒋老也时刻心系这个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亲人的儿子,凡是电视、报纸上有关于沙祖康的新闻报道,蒋老必定认真观看、阅读。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她对这个学生是赞不绝口。

蒋老不但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要年轻许多,思维能力、记忆力也是惊人的好。讲到激动处还会声情并茂地站起身,用肢体语言来描述。而她的人生经历也是不同寻常的,她没有进过学堂,年轻时曾参加过新四军,曾在一次游击战中打死两个敌人。解放后她被分配到南京大学英语系任党支部书记,她身上肩负的新使命就是给祖国培养人才。

1965年9月,南大迎来了又一批新生。尤其爱惜人才的蒋克开始关注到一个名叫沙祖康的新生。

蒋老对沙祖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外形不起眼且家境贫寒的学生。当时,每到周末,老师就要到学生宿舍做例行检查。蒋老走进沙祖康宿舍,看到沙祖康位于下铺的床位时,心里涌起了无限爱怜。已是隆冬时节,他的床铺上居然只有一条薄薄的席子,连一只枕头都没有。从此以后,蒋老就一直在生活上给予沙祖康帮助和关怀。

在短短几年的接触时间里,蒋克发现这个学生身上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优点。而作为宜兴老乡,蒋克的革命经历与亲切朴实的形象,也让沙祖康在这位老师身上找到了如母亲般的温暖感觉,经常会在课余找老师聊天。就这样,学生沙祖康就与老师蒋克建立起了超越师生关系的友情。

家境贫寒自强豁达

《华人世界》:大学时代的沙祖康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蒋克:我对沙祖康的第一印象是家境贫寒,但不卑不亢,很自强。当时学校里的穷苦学生很多,很多同学的枕头上都有好多补丁,当我们走过去看时,大部分同学会遮遮掩掩很害羞。但当我走到沙祖康床铺的时候,他站在那里笑眯眯地看着我,没有一点自卑感,非常自强。第二印象是勤奋锻炼,我每天七点半到学校上班,总能看到他穿着一条短裤,赤膊在学校操场的单杠双杠上进行锻炼,汗流浃背。第三个印象是,这个人很能吃苦。多艰苦的工作,他只要拿到手,他一定会非常理想地完成。

这些都是表面印象。后来接触多了,发现这个学生性格比较开朗豁达,而且很有自己的主见。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他非常有分寸。不管什么人,都能和谐相处。和本班的同学及外班的同学都很好。但是当他观察到有谁不对的时候,他就会站出来打抱不平。不怕得罪人,很有正义感。

“”期间躲在一个地方学英语

《华人世界》:大学时期,沙祖康的学习情况如何?

蒋克:他成绩非常好。但当时正好赶上“”,学校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到最后根本没有课上。但沙祖康始终没有间断刻苦学习。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躲在一个地方看书,学英语。当时没有课本,没有参考书,他就在图书馆里每天看《北京周报》英文版来学习,用两年的时间,他达到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他的观察能力非常强,独立思考能力强。

能吃苦有主张有胆量

《华人世界》:沙祖康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蒋克:总的感觉,不卑不亢,他从不羡慕别人,有他的主张,尤其能干,能吃苦。当时,南大的师生要到农场劳动,通过几次劳动,我发现沙祖康身上有一种特有的亲和力,使人很愿意也很容易去接近他。我们是师生关系,但是他从来没有对我敬而远之,相反,一有空就跑来找我,谈些有趣的话题,一下子就觉得很亲密了。

下乡劳动时候,有一次我们一起买了几千斤鱼,他主动提出来帮忙,很重的鱼筐要从卡车上拿上拿下,这些全是他一个人干。他人个子小,力气大。但并不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顾一切地要完成任务。我感觉到这个学生不一般。

在我被打成“走资派”期间,有一次要赶100公里地,我吃不消了,沙祖康故意提高嗓音说:“走资派就是走得慢”。然后一把把我20多斤的包扛到自己身上。我很感动,觉得这个学生心肠好,有胆量,很不一般。

沙祖康很幽默。记得一次在劳动闲暇休息时,沙祖康跑过来一边聊天,一边对着镜子摸着头感叹着说:“沙祖康啊沙祖康,你怎么长得这么矮啊。”惹得所有人都大笑起来,劳动的疲劳立即消失。

外交对手亦是最好的朋友

谈起沙祖康的幽默,蒋老的儿子周晓汉补充道:“他每次到南京大学做报告,都是座无虚席。三个小时包括走廊里都站不下,没有一个退场。他的智慧和幽默多次被掌声、笑声打断。礼堂外面都听得到。他的报告其实是非常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沙祖康的幽默是建立在智慧、阅历和思想深度上的幽默。蒋老说,沙祖康在玩笑中也总是包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在日内瓦期间,沙祖康曾和蒋老开玩笑说,做外交官这么多年,有许多发财的机会,如果他想,他如今早已是富豪。但随即他表情严肃地说:“作为外交官,第一,一定要爱自己的祖国;第二,一定要为祖国的利益丝毫不剩。”

于是,话题很自然延伸到沙祖康个性鲜明的外交风格上。蒋老告诉记者,在此次联合国竞选副秘书长期间的一次宴会上,沙祖康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各国候选人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们选举我当副秘书长,你们一辈子会感到幸福和愉快,如果你们不选我,你们一辈子会感到遗憾,终身遗憾的痛苦。”话音刚落,所有人都放下酒杯,掌声雷动。最后以九十多票一次通过。

周晓汉告诉记者,沙祖康是一个有什么讲什么的人,从不矫情造作。“沙祖康是一个从来不看领导脸色行事的人。”周晓汉说:“他坚持把国家政策、国家的外交政策吃透。他也不喜欢摆官架子的官员。他说越是摆官架子的人越没水平。”他个性鲜明的外交风格,深得老外敬重。最好的朋友也正是那些欧美国家的大使。周晓汉认为,沙祖康的外交风格根本不粗鲁,其实是既坚持原则又相当具有灵活性的外交风格。

人生分岔路蒋老指方向

《华人世界》:沙祖康毕业后,是怎么进入外交部工作的呢?

蒋克:“”结束后,他们面临毕业分配。我当时临时担任英语系主任,负责他们的分配。有一天在南大后门的珠江路上,碰到沙祖康,由于当时毕业分配工作非常繁忙,平时很少有机会见面,我们就坐在路沿上谈话。我问他,要分配了,你有什么想法。他很茫然。当时其实已经有中央军委和外交部两个单位要他了。我就提前透露给他,问他想去哪里。按规定是不能提前透露的,但我感觉这个孩子品质好、思想自律能力强、有一种自强的精神、而且工作能力很强,问题考虑得很周到,应该有更好的前途。他当时回答,按照自己的性格,想当兵。但我考虑到外交部正在新组建,对他应该更有发展。我就分析给他听,然后说你去外交部工作锻炼。他一口答应说:“好”。

恋爱背后的小波折

可以说,在人生择业的关键时刻,蒋老为沙祖康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一条让沙祖康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特长而报效祖国的道路。不仅如此,在人生重要的择偶时期,蒋老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人世界》:沙祖康是在大学期间结识他的夫人吗?他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蒋克:是的。他们是在大学里谈恋爱的,是同班同学,但是他们开始恋爱的时候我并不知晓。直到后来,有一个女同学跑来找我,说沙祖康和刘谨凤吵架分手了,希望我来帮忙,把她介绍给沙祖康。我这才知道他们两人恋爱的事情,当时非常惊讶。但我感觉他们两个谈恋爱很好,两个人出身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多,学习都很认真。

有一天,我先遇到刘谨凤,我就问她是不是在沙祖康谈恋爱。她说不是,我又说:“你们现在不谈了吗,你们要下决心,因为现在有人来了。”她立马脸色变了,我知道她对沙祖康有感情。很巧的是,同一天沙祖康也到我这里来了,我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本来很高兴的沙祖康,一听到这个问题脸色就立即变了。我看出来他们两个都很紧张对方。所以我就在关键时刻,提醒了一下他们。

刘谨凤很聪明,是一个很活跃的学生,是女学生中能力非常强的一个学生干部。父亲是一个时期非常小的很不起眼的小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很贫寒。她的床铺上,枕头上有许多补丁。她是城里人,比较处理事情圆融,正好和沙祖康的直来直去形成互补。刘谨凤现在经常打电话给我,问候我。

工作狂人每天只睡三四小时

2003年7月,85岁的蒋克在时任中国代表团驻联合国日内瓦全权大使的沙祖康反反复复的盛情邀请下,坐上了飞往瑞士的飞机。老人在日内瓦玩了十几天后,沙祖康又安排了专人陪伴她到法国玩了卢浮宫、艾菲尔铁塔等风景名胜。

《华人世界》:在日内瓦期间的感受如何?沙祖康每天的工作作息是怎样的?

蒋克:他总是让我去日内瓦做客,2003年我就去到日内瓦,在那里住了二十天。沙祖康对我说,“您对我不仅仅是滴水之恩。”我觉得他这样对待我,我受之有愧。

到日内瓦以后,我是专门玩的,但是我观察了沙祖康的工作。他没有多少时间可以陪我,我们只有在吃晚饭的时候可以畅谈,而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他读大学的那几年。

晚上10点,他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白天9点又开始上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是他的身体非常好,这和他一直注意锻炼有关,他每天坚持打网球,有时候是游泳。他打网球的能力是少有的。两个小青年每人和他打二十分钟,都感觉累,但沙祖康却不觉得怎么样。他一直说要搞好工作,没有好身体是不行的。在外交很多谈判上,除了脑力还是体力的对抗。有几次谈判到最后,都是对方拼不过他的体力。在所有他参加的外交工作,我没有看到过一次败仗。

《华人世界》:中国代表团驻日内瓦的办公环境怎么样?

蒋克:那里的办公楼是代表团去到那里后买下的。一个大院子里好几栋别墅作为他们的办公用房。沙祖康告诉我,刚买下的时候,那里杂草丛生,破破烂烂,他就赤着膊,带领大家一个礼拜把整个院子清理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井井有条,还专门从国内请一个园林师傅去,搞得一片新气象,非常漂亮。整个过程给外交部节省了几十万元人民币,这是当时外交部上下表扬的事。

同窗分析其成功偶然性和必然性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后,沙祖康同窗校友蔡锦绣也特地赶到蒋老家中,与蒋老一起回忆,讲述他们眼中的沙祖康。蔡是南大法语系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和沙祖康一起学习,尤其是“”期间,两人一起在图书馆埋头学习。沙祖康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除了刻苦学习、有正义感、有思想之外,还是一个不图私利的人。他从来不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走后门。“他兄弟姐妹6个,夫人家里4个。没有一个沾他的光。”蔡告诉记者:“他正直,他对亲戚说,你们都靠自己的本事,靠我是靠不住的。”

《华人世界》:作为同窗校友,您认为南京大学求学经历对沙祖康今天的成就有何助益?

蔡锦绣:我认为,沙祖康的成长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有两个,第一个偶然是,沙祖康家境非常贫穷,当时如果不是乡里的党委书记为他筹款支持他上学,母亲就撕掉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沙祖康;第二个偶然是毕业分配。蒋老师看中了沙祖康的综合素养,感觉到这个学生有前途,为他定下了毕业分配的方向。如果没有蒋老师在择业时刻关键的提点,沙祖康也不会有今天。而必然性则毫无疑问是他本人的刻苦努力和优秀素质以及党的培养。总体而言,是沙祖康内心世界的力量成就了他的今天。

沙祖康到了外交部工作以后,是办公室第一个开灯,最后一个关灯的人。他是一个努力的工作狂。

钟爱武侠小说培养了正义感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9

如,《和妈妈在一起》一课的拓展环节中,我特别注重“亲情”教育。通过提问:“妈妈平时是怎样爱你的?”来唤起浓浓的母子亲情,启发学生了解妈妈对自己付出的爱和辛苦。并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思考“妈妈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妈妈,回报妈妈对你的爱?”并把这种回报变成实际行动。学生答:帮妈妈做些家务;给妈妈捶背;给妈妈倒水……我说:同学们个个都是懂事的好孩子,你们要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唐朝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这样写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足以报答父母养育子女所付出的辛苦。因为母亲对子女的恩情就像春天里的阳光对小草的恩惠一样,难以言喻。正如字严所说:“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在国学经典《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同时希望同学们回家后,对妈妈说一句贴心的话;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很自然地把课上的内容过渡到课外。

二、将传统文化与学法指导和习惯养成有机结合,提升人文素养

如,在《对印版画》一课的教学中,我时刻不忘与传统文化和名言警句相结合,培养学生做事认真、仔细的态度和良好的作业习惯。在让学生初步探究对印方法时,我引用《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话:“慎而思之,勤而行之。”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讨论‘学生因水分过多或过少而失败的原因’时,又结合《弟子规》中“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来告诫学生要养成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在作业实践的过程中,我又鼓励学生“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课后拓展环节中,引用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的话:“生活中要善于细心发现”。教育学生要养成善于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拓展创作思路,提高审美眼光,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三、将传统文化溶入教学内容之中,渗透人文之美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篇10

爱是人间的春风

有爱就有希望。因为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是爱托起了自强村的希望。

自强村是一个民族村寨,全村人口中80%为仡佬族、苗族,长期以来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教育十分落后,经济发展缓慢。1984年,村校在山体滑坡中倒塌,因地方财力有限,无力恢复,150多名学生,分散在七八户农户家里上课,因外地的老师吃住没有落实,纷纷调走,学生娃娃读书无着落。有条件的村民,把娃娃送到较远的亲戚家去读书。而绝大多数学生娃娃辍学在家,成年后就成了文盲半文盲。40多岁的村民们,一谈到读书的事就感慨万分,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当时想就近读书无学校,到远的地方去住宿读书,家里又送不起,小学读完就没有读书的机会了,儿时想读大学的梦只好寄托在子女身上。然而山区的小朋友是幸运的,1993年9月,我得知情况后,专门利用休假的时间,回家乡找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同志商量恢复学校,亲自向共青团贵州省委,写了一份要求在自强村建一所希望工程的报告,时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的龙超云,看了报告和拍摄的照片后,心情十分沉重,她立即签署意见,要求希望工程基金会尽快牵线搭桥解决此事。希望工程基金会及时将信息转到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公司领导和职工十分关心,负责扶贫工作的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袁立本,面对辍学的孩子也心急如焚,他及时召开有关会议,组织职工献爱心,公司系统万名职工慷慨解囊。在省教育厅、省民委的积极支持下,1994年9月,正安县安场镇自强村向阳民族希望学校,第一幢1200平方米的崭新教学大楼落成了。学生由过去的100多名增加到500多名,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昔日寂静的山村,父老乡亲往日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

1996年7月,为了让山区小朋友开阔眼界,沿途看看山外世界的变化,在名誉校长袁立本的倡议下,中航公司邀请了该校10多名师生到北京参加暑期活动,游览了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长城、纪念堂等,回来时,师生们还带回来30多套校服和500多元的学习用品。同学们还在作文中动情地写到,我们山区小朋友能有今天,都是祖国母亲的厚爱,都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献出的爱心。

1997年以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省民委、省体育局先后投资了6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一幢综合楼和购买了体育器材。同时,国家农业部、劳动部,林业部等9个部委的24名团委书记,到自强村参观考察时捐赠电子琴。遵义天仪厂捐赠电脑、打印机、电视机,选派子校有经验的基础课老师,到向阳民族希望学校进行示范教学,开展手拉手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为使自强村的小朋友超前受到教育,2004年麒龙房开公司总经理刘耘,捐赠25万元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

91岁的陈月香老人看到家乡的娃娃们能有读书的地方感到特别高兴,三天两头,她都要到学校看望孩子们。在她看来,关心学校的发展,就是关心子孙后代的成长。因此,千方百计要为学校教育做点贡献,儿孙们给的600多元零花钱舍不得花,捐给了学校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她的行为感动了全校师生,1996年11月,向阳民族希望学校聘她为校外辅导员,老人103岁临终时,还嘱咐家人一定要继续关心学校,多出点人才。

……

短短的十七年,自强村在希望工程的支助下毕业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450人,其中大学生有84人。

自强村生自强人

自强村这个催人奋进的名字,给生活学习在这里的人们,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天下没有比脚长的路,也没有比人高的山,胜利永远属于不畏艰辛的人们。

在遵义市航天中学任教的王娟,一谈到爸爸妈妈节衣缩食,用瘦弱的身躯,支撑他们姐弟四人读书的艰辛历程,泪水就像断线的珠子不停滚落。她激动地对我说:“每当我看见爸爸妈妈那日渐增多的皱纹!看见爸爸妈妈把痛苦藏在心间,把微笑留在脸上时,我就思绪万千,想起了很多很多……”

爸爸、妈妈都是高中毕业生,妈妈年轻时曾经是村校的民办教师,爸爸做一些小小的生意,本来我们三姐妹已经给爸爸妈妈增加了不少的负担,可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较重,于是又生下了一个弟弟,就这样妈妈回家干起了农活。最初的时候,我们几姐弟还小,花费不多,爸爸、妈妈的压力还不算大,后来随着我和姐姐、妹妹分别上了初中、高中,家里的经济负担日渐沉重起来,爸爸被迫外出打工,一向疼爱爸爸的爷爷、奶奶,就想中断我们姐妹俩的学习来减轻爸爸的负担,说我们姐妹读完初中就应该打工挣钱了。亲戚朋友也劝说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没有被他们说服,他们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生下了孩子,就必须尽到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有出息,他们再苦再累也心甘。于是爸爸去广东打工,妈妈留在家里照顾我们。为了让我们不中断学习,只要能挣到钱,爸爸重活轻活都干,睡的是潮湿环境,两块木板拼在地上就算是一个床,吃的是饭菜一锅煮,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清淡的生活,坚强的爸爸,常常腰酸腿痛,满头大汗都不哼一声。为了减少往返家里的路费,他几乎是两年才回家一次,平时只有用书信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节约更多的钱支持我们姐弟俩读书,一转眼,爸爸外出打工近20年。看着爸爸为我们姐弟俩的付出,妈妈也不示弱,不分晴天雨天地下地干活,每天要干10多个小时,三餐饭并成两餐吃,得个伤风感冒什么的,打一针或服上几片药又下地干活,家里来了客人,再苦再累她也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姐弟四人拿回“三好学生”奖状时,爸爸会在千里之外的广东打电话祝贺,给予鼓励。妈妈也高兴得热泪盈眶,用比较时髦的方式给我们脸上一个深深的吻,以表示她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爸爸、妈妈乐于吃苦,甘于奉献,不图一丝回报的爱,诠释了他们是富有责任而自强不息的爸爸、妈妈,是压不垮的脊梁。

20年来,爸爸、妈妈昼夜操劳,为成就我们的梦想创造了条件,我们姐妹三人已经大学毕业,当上了人民教师,弟弟今年也顺利考上了贵州大学。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强村读书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吃苦耐劳,从不向困难低头。

郑维珍8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生活陷入困境,就在郑维珍对未来感到迷茫时,新华社贵州分社的编辑金滔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从1998年起每个学期准时给郑维珍三兄弟送去500元钱和一些学习用品,这笔钱不仅解决了三兄弟的学习费用,增强了三兄弟学习的信心。而郑维珍也十分努力,不论严寒酷暑,他都比别人起得早,房前屋后都留下了他读书的踪迹,村里任何一个热闹场合却不见他的踪影。他说:“尽管我的家庭贫穷,但我认为这些也是我一生当中的宝贵财富,我一定要勇敢面对,不屈不挠,走出自己的路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郑维珍由一个弱小的男孩成长为困难打不到的男子汉。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在兼顾学业之余,还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一下课就赶快回家帮着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从小学到初中,吃着最简单的饭菜、穿着补丁最多的衣服的郑维珍,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中考中他以全县第12名的佳绩考上了省级示范高中遵义市五中,并获得该校的全额奖学金。在高中,郑维珍一如既往地勤奋,努力向自己的清华梦奋进。2010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消息传来时,郑维珍还在遵义南白勤工俭学……

“自强不息,改变命运,胸怀宽广,回报社会”是郑维珍信奉的人生哲理。他认为,考上大学远不是最终的结果,他的偶像是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大师,这也是他奋斗的目标。郑维珍坚信,只要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未来自强不息,终将会谱写出灿烂的人生华章。

自强精神生生不息

是教育放飞了他们的梦想,是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郑传仲、郑月玲、郑小刚在回顾他们的人生历程时如是说。

现任贵阳市乌当区,新九中学思教处主任郑传仲,一谈起往事,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我儿时就有一个大学梦,这个梦一直存在我的心中,梦影一直在身边萦绕着。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第一次高考我的大学梦破碎了。是选择南下,走进打工的行列,还是重拾书本,我很矛盾。正当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口时,我收到了来自省城工作的大哥郑传楼寄给我的信,信中的话语犹如涓涓细流,浸入了我的心田,使我备受鼓舞,又重新点燃了继续学习的希望。

第二天清晨,我背着用过的书本,铭记大哥的话语,又踏上了求学之路,再圆大学梦。由于大哥的点拨,我在失败面前,没有退却。遥望星辰,繁星点点,每个星光都照亮着黑夜,也照亮着我希望的道路。

“古之能立大事者,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我必须有坚韧不拔之志。“有志者,事竟成。”从此,我立下了誓言。学习上,英语和语文学科是我的软肋,我首先要想办法突破。我的计划是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巩固复习英语单词和语文字音。在宿舍、在教室、吃饭前、睡觉前充分的利用时间,一遍又一遍的背诵,做到笨鸟先飞。

每当高考失败的“阴影”出现在眼前时,大哥鼓励的话语又在耳边回响。在复读的那一年里,我放弃了许多娱乐,闲暇时间,克服了学习中一道又一道的难题。在黑暗中探索前进,在光明中探寻梦想。十年寒窗苦读书,终于成就了我大学的梦想,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大哥的教诲,不仅成就了我大学梦,而且还将继续成就我一个又一个事业上的梦想。

就职于重庆市铜南县柏志镇中学的郑月玲说:我曾经是一个懵懂的女孩时,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述外面精彩的世界,心里充满期待和向往。而今,我已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教师中的一员,为学生们描绘着那个多彩的世界。

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看着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却依然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依然吃着粗糙的饮食,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幸运的是,我的父母是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深深地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尽管生活很艰苦,却从未放弃过对我们的培养。在家人的鼓励与支持下,我从村小,走到镇中,走到县城中学,以至走到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师范大学读书。走进偌大的校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但适时在告诫自己,要在大学四年里多读书,为今后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打好理论基础。

十多年过去了,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走向大城市,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职业,家乡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每年还有文艺晚会,使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只有让子女上学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因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我从事的教师这个职业平凡而伟大,我要为这条漫长而文明的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要让更多的孩子和我一样接受教育,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内心有些迷茫,但家人的亲切鼓励、同事的热情帮助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我慢慢适应了教师的工作。同时,我也在工作中告诫自己,一旦有了能力的时候,就要为生养自己的家乡,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就职于贵阳市勘测设计院郑小刚说:孩提时,我每天看见的是巍峨的大山、清澈见底的河流和满山的牛羊,非常羡慕山外的世界,憧憬山外的生活。那时,我就读于自强村希望小学,老师告诉我们:唯有读书才是山里孩子唯一的出路。于是,希望小学就成为我放飞梦想的地方!

读小学六年级的一天,突然学校通知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去北京,心想,这下我有机会去看看山外的世界了。当时,既高兴又担心,担心的是我能不能去,因为在几百名学生中才挑选8名学习优秀的学生啊!没过多久,学校公布去北京的学生名单中有我的名字,我感到十分高兴。

不久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小山村,我终于和另外9位师生骄傲地站在天安门前,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终于可以自豪地登上了长城!实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言。这件事告诉我,只要肯努力,梦想一定能够成真。从北京回来以后,我心里的信念是一定要从自强村走出去,考试上大学,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中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离我大学梦更近了。高中三年,我曾经在梦想而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的梦想,在迷茫与平静中,我渐渐地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不再是一位盲从的小孩,用理智与成熟告别了曾经年幼的懵懂。通过我多年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走出山村的第一步,考上了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天,我有说不出的高兴。